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延平区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3 14:4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延平区地理位置  
南平市延平区座落于福建省中部偏北,介于北纬26°15′~26°51′,东经117°50′~118°40′之间。东邻古田、闽清,西接顺昌,南交尤溪、沙县,北连建瓯。全境东西长约81千米,南北宽约69千米,区域总面积2652.84平方千米。  
二、延平战胜鼓  
峡阳《战胜鼓》始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有个姓薛的峡阳人曾在郑成功军中任旗手,善击鼓。他参与了收复台湾的战役,年老解甲回乡后,便把击鼓一套技艺传授给乡里少年。从此,峡阳有了鼓的技艺。  
《战胜鼓》原名战斗鼓、国姓鼓,名称不一,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南平市艺术行家把该鼓整理成战胜鼓。旨在表演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行军中一种战鼓队列操练。改为民间舞蹈表演搬上舞台,明显了地方特色。  
近些年以来,《战胜鼓》已成为我省传统的民俗舞蹈节目,应邀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舞蹈调演,多次参加省市的活动演出。1990年九月中国第二个世界旅游日(福建主会场)开幕式上,峡阳战胜鼓首次向中外游客演出。92年六月福建省纪念毛主席《在延安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开幕式演出。93年二月福建电视台春节晚会《八闽今宵乐》现场直播。95年五月台湾《海棠风情》电视剧组到峡阳拍摄《战胜鼓》镜头。96年十月应邀参加武夷山“96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表演。99年九月,参加福建省文化厅、福州市人民政府举行的第三届福建艺术节开幕式表演。  
现在的峡阳《战胜鼓》不但老人会敲、中年人会敲,就连十一二岁的少年青少年也加入行列,威武豪放的鼓声,昭示着这朵民间传统文化奇葩。  
三、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  
延平区塔前大腔金线傀儡戏班称“台”,平常起名为“盛兴台”等,艺人两人。所有服装、道具、打击乐器、傀儡等,仅需两箩筐即可装完,正好合成一担,百姓称为“傀儡担“。戏班由家庭血缘关系传承,如子承父、侄承叔、弟承兄。班台名只能谪系的长子才可传承。非血缘关系的人也可学艺,但需要履行一套拜师的仪式,学戏后另起炉灶。  
金线傀儡的剧目存在三种类型:一是保存了部分元、明南戏传奇剧目,如《李云娘推磨》(白兔记)、《倭袍记》等;二是大量的说史(讲小说)剧目;三是相当一部分的明清通俗神话传说剧,如《华光传》、《陈靖姑捉妖》等。第一种情况已保存得不完整,或只剩下个剧名,很少演出或不可以演出。第二种情况是主要的演出剧目,艺人根据某本小说或连环画的内容自编剧情,分配角色行当,用祖辈流传下来的《通用剧本》中多种角色通用台词、唱笥来表演,类似民间剧团演“幕表戏”。值得注意的是,艺人在表演中以第三人称形式说白和演唱,如电影剧院中的“画外音”。表演者讲述故事情节,傀儡表演图解讲述内容,这种表现方法,可能有久远的历史传统。这类剧目有《东周十二国全卷》、《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飞龙记》、《》、《粉妆楼》等,共十余种。第三种情况是专为“还傀儡愿”者所指定要演的或开台的神仙故事剧目,如“遮台”(开台)仪式中的《太白金星下凡》及驱邪祛妖的《华光传》、《夫人传》等。  
其艺术表现形式为艺人提线(通常7根,少则5根,最多9根)控制傀儡(木偶),边唱边道白,并让傀儡根据说唱的内容作多种动作。同时,后台一艺人配以锣鼓等打击乐器及帮腔。说唱内容除部分是明代传奇剧目外,多为说话本。其主要演出用于民俗还愿活动,以及其自我保存的许钦道教净闾山派法事科仪等方面的傀儡戏。其唱腔属于盛行于明代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的遗存和派生,通常称之为高腔,即多为七字句的唱词唱到第四个拔高音用假唱,并让后台艺人帮腔,因而,此种艺术叫“大腔金线傀儡戏”。  
大腔金线傀儡戏主要按六个行当来区分。傀儡台“请神词”中有“拜请梨园台上一生、二旦、三丑、四净、五夫、六末”等词语。也就是说傀儡头是按这六个行当的样式来刻制的。再按剧情的不同配上相应的冠带,就可扮演多种角色。  
大腔金线傀儡戏特点:  
1、综前所述,傀儡戏的宗教属性仍然保存,古代郁垒的文化功效至今仍在起效果。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显示了大腔金线傀儡的文化价值。  
2、此傀儡戏所用之声腔当属高腔无疑。尽管学术界对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过“弋阳腔”这一品种还有争论,但全部的论者均承认高腔的存在,并认为是“山村野夫俚曲”。假如说始于明代盛于清代的“弋阳腔“其声调特点是“声调高亢、翻高帮腔、不必管弦、只用打击乐”的话,那么大腔戏唱腔全部符合这些特点,解释这是一种古韵的遗存。  
3、金线傀儡之说,始于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悬丝傀儡,张金线”的记载。在宋代“金线傀儡”成为提线木偶行业的专称或尊称。宋以降将傀儡称为金线在文献中已不出现。然而在塔前的傀儡班中,艺人无不自称“金线傀儡”。在虎山、栅下、石伏等地,艺人们的多种手抄本中“金线傀儡”字样屡屡出现,这决非偶然,应是与宋代金线傀儡之说一脉相承。  
4、大腔金线傀儡的剧目,除大量幕表戏是从小说、连环画中改编而来,也保留了少数元明南戏传奇剧目,如《李云娘挨(推)磨》,这是南戏《白兔记》中的内容。《倭袍记》是明代的重要剧目,但因为艺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艰深的南戏剧目把握不住,现已少演或不可以演了。  
5、“说史”傀儡之余韵。宋人吴自枚《梦梁录》中说到:“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以上所述的种种情形,在大腔金线傀儡中亦比比皆是。非常是艺人们往往以第三人称来“讲史”的手法,更是其它木偶戏中所罕见。从这种“说史”傀儡之余韵中,探讨中国古代傀儡戏的艺术原型也有宝贵价值。  
现唯一有虎山村纪运焕、棚下村魏光隆老艺人还有活动,然后继无人。  
2005年,“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延平蛙崇拜民俗  
延平人素有崇蛙习俗,因而蛙神曾一度被视为延平城的爱护神。跟随岁月的推移,这种习俗仅在樟湖镇溪口村保留,并且是融洽附载于另一民间俗神——张公身上,张公便被视为蛙神了。这与樟湖镇驻地的蛇崇拜融合附载于连公身上,乌鸦崇拜融合附载于齐天大圣左右一样。古越先民的习俗与汉氏族习俗的融合,在这里表现的十分明显。  
溪口村崇蛙习俗始于什么时候无文字记载可考。但从蛙神成为延平城的爱护神的记录来看,至迟不会迟于清道光年间。据溪口90多岁老村民说:他小时候就参与祭张公(蛙神)活动,并且他们的先辈也说此活动自古便有。据说溪口原址二华里许,建有“九峰岩寺”,殿前有一巨大樟树称“十不围”即十人不可以合抱,其树荫广达5、6亩,大樟树前有一天然石洞,洞口宽约2米,有石阶人可下到洞内,石洞可延伸至大殿神像座下。每年七月有“青甲”蛙20多只集于洞内,先民们便奉其为神。所以每年七月二十一,张公生日都要举办隆重游神活动。据说在迎神活动前数日,有一种大青蛙会聚集到蛙神庙(张公庙)附近,这种青蛙背绿腹白脑后有七个绿豆大的黑色圆疤点,群众称之为“青甲”,庙管人员将把它捉来放在铁丝笼内喂养备用。待迎神这天,将青蛙“请出”放在神像的肩上,游蛙神队伍出发前由道士作启动法术,然后鸣锣开通,周游全村,各家各户信徒们在门前备香案迎接蛙神,燃放鞭炮,香火拜神。在整个迎神游街过程中,神铳,鞭炮轰鸣,锣鼓喧天,这些青蛙伏在神像上,决不会跳走,俨然如神灵接受村民们的顶礼膜拜,迎神结束后,神像归座,青蛙放生,伏在神像上的青蛙待众人散去后自然离去。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005年,“延平蛙崇拜民俗”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五、延平樟湖崇蛇习俗  
崇拜蛇是越人的习俗,进入福建的越人与闽土著人经过长期互助融合,构成了闽越族,也传承了崇拜蛇的习俗。各地祭蛇的庙比比皆是。南平市延平区漳湖镇崇拜蛇民俗起源于秦汉时期,日前仍保留着比较古朴的元宵、游蛇灯、七夕、赛蛇神等民间崇蛇系列活动。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的好年景。  
六、西芹猎神信仰  
猎神陈六公是福建人原创的一位行业保获神。关于他的传说主要是:相传西汉末年有陈六公(啟松)、陈七公(啟武)、陈八公(啟昌)三兄弟世居长安,三人同朝为官。王莽纂汉时,三人携母逃难至会稽地郭冶县(今福建建阳市南关外)白鹤村山林中隐居。一日饿虎入宅,其母葬身虎口,兄弟三人悲哀欲绝,立誓杀尽天下恶兽,兄弟结伴四处杀豺狼、猎虎豹、为民除害。三人行至古田县三都口地界,陈八公被山寨强盗杀害,陈六公、陈七公又结伴至闽侯大湖后井结庐而居,潜心修道,得罗山缩地之法,随后陈六公于马岚山顶得道升天,阳寿八十有四。陈七公也于候官箬洋羽化。因为陈家兄弟一身正气、除暴安良、抑恶扬善,并为民杀豺狼、驱虎豹、深受民众景仰,并被尊为狩猎之神。千百年来馨香永荐,俎豆常新,凡斩妖伏魔、捉禽捕兽、求之无不灵验。  
闽北山高林密,旧时,山林之中虎豹成群,豺狼挡道,民众的生产、生活、生命常常受到威胁,在科学技术落后,抵御灾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民众便寄期望于神祇,当时各地猎神庙有多处,信众颇丰。特别各地的猎户更视其为爱护神。民众在其生日时(旧历八月十四日)举办隆重祭祀活动,当中有一种群众称为“过火坪”的集体行为是当时必需进行的一个项目。  
所谓“过火坪”,即在庙前空坪上,设一用量约一千斤的木炭“床”。木炭需要用村民自我用实木烧制品,铺垫成长10米,宽1.5米,高0.5米的炭床待用。夜幕降临后,会首连同被称为“僮将”的道士,与信男信女共同念咒语,行神灵附身的法术。然后用7张白纸钱点燃炭火。待炭火烧旺后,“僮将”带领年轻信男,光着脚飞快从炭火床一端跑向另一端。据说,有“僮将”在旁施法术,过火坪的信男(信女不可)不会被炭火烧伤。在这之前全部想过火坪的信男不可以吃狗肉,此前还要先沐浴更衣,并喝道士施过法术的平安茶才可以保过火坪无虞。据说,行过“过火坪”仪式的人,此后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人平安。自我也身强力壮,浑身是胆,不怕豺狼虎豹,不怕妖魔鬼怪。  
猎神信仰等民间俗神信仰,是宗教信仰的延伸。当人们应对日前还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和我们社会中尚无法弥合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只好借助神灵的力量来自己安慰、自己调整,增进社会美满的重要补充。事实上,国外的一些调查和科学试验研究,对这种心理需要是肯定的。能使人弃恶扬善,应对突发事件有胆量、有勇气去面对,是社会发展中的踊跃原因。只要擅长引导,化消极为踊跃是有利美满社会发展的。  
此种猎神信仰已由华人带到东南亚各国,构成国际交流态势。  
七、延平闽蛇崇拜民俗  
樟湖镇崇蛇习俗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但这一习俗的流传时限不止于此,其历史的渊源可追溯到福建古老的土著文化——闽越文化。现在,在闽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仍保留着比较完整原始古朴的蛇王庙、游蛇灯、赛蛇神等民间系列活动,甚称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崇蛇民俗活化石。  
游蛇灯起源于清末时期,传说樟湖地形象块木排,漂浮于闽江岸边,怕被洪水冲走,而蒙受灾难,人们祈求蛇神保佑,所以每年正月上元灯节,家家户户制作灯板,举办游蛇灯活动,游蛇灯高潮时,将它游到江边作围绕形,意味着为“木排”更换上新的竹笮扎在石笋上,万寿塔象征着竹篙固定排尾,新的一年里人们能够安定地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  
游蛇灯从初六至二十一,按姓氏轮流,每户一灯,每晚一游,蛇灯由蛇头、蛇身、蛇尾组成。夜幕降临,将灯板与蛇头蛇尾连接成一条“长蛇”,少则几十块灯板,多则达700多块灯板。鸣锣开通,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绕镇蜿埏而行,家家户户用大量鞭炮、烟花等候在自我的家门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禳灾祈福。游蛇结束,人们将蛇头、蛇尾在庙前焚烧,颂祝蛇王升天,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田园大熟、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赛蛇神农历七月初七,明代文学家谢肇淛《长溪琐语》记载:“水口以上地名朱船板,(今福州方言),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或缠人头出赛”。樟湖板的蛇王庙还见于《南平县志》福庆堂:漳湖板,奉连公,相传学法茅山,其术甚精。里人置田,岁七月建醮祷祀,应若影响。康熙三年,剑南道杨兆鲁,副总兵官陈维新,以“仙都龙窟”颜其堂。这一赛神习俗沿袭至今。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当地民众就到野外捕蛇,小则数两,大则数十斤。这些多数都是无毒或微毒的,如南蛇、锦蛇、蟒蛇等。蛇捉到后将它交给蛇王庙中的庙祝,(即组织者),放进特制的蓄蛇瓷瓮中,过去用糯米、绿豆、糖等做到团团(称“面头”),给捕捉蛇者按蛇的分量论偿。农历七月初七清早(早上六点钟),就聚集在蛇王庙准备-,-前将蛇分发,人手一蛇,-从蛇王庙出发,鸣锣开道,千兵押犯,号声阵阵,旗幡招展,游蛇队伍中有的将蛇掘在手中,有的缠绕在臂上,有的盘绕在胸前,更有甚者紧绕脖颈,时而集结在共同蛇艺表演,蛇在人体上接连不断地蠕动,千姿百态,情景十分奇特。最终蛇王庙(连公)菩萨舆驾前驱,游蛇队伍浩浩荡荡,沿街行走,各家各户大开,用香火鞭炮迎接,人们视蛇为吉神,尊敬而立,顶礼膜拜。游蛇结束,人们将蛇送到闽江放生。夜晚在蛇王庙搭台演戏,酬神娱人,生生不息。2005年十一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八、峡阳南剑戏  
南剑戏,原名“乱弹”,清末由江西传入闽北,随后接连不断汲取其它戏曲的剧目和表演艺术,因为唱腔、表演都很新颖,很快得到群众的欣赏,流行于南平地区(延平区范围)。因延平为古南剑治所,故早期将其命名为“南剑戏”。  
在魏恭源的提倡下,组建小梅第一代赣剧团,人员21人。民国初期,该剧团继续由陈鸣岗,范孝增为主的民间艺人,四处游演。陈鸣岗、范孝增二人并在建瓯“富连城”科班深造五年之后,再回到小梅赣剧团培养演员。  
南剑戏的传统剧目内容以反映宫廷的历史戏居多,其0自列国、汉史、三国演义、唐宋史演义剧目占大部分。另外,有一些神话戏和民间小戏,如《八仙过海》、《太白登仙》、《大补缸》等。  
南剑戏角色行业分正生、小生、老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小丑等,素有“九角头”之称。唱腔曲调主要有二簧、西皮、还有[松阳调]、[二缓]、[青板]、[意和调]等。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还有三弦、月琴、柳胡、笛子、唢呐;打击乐有低音平面锣、镗锣、鼓、钹等。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唱腔及伴奏乐器的不同,南剑戏又分为“大腔”与“小腔”二派。该项剧种是闽北保留下来的剧种之一,在民间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影响面,很有民族、民间、民俗代表性。  
主要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构成对民间文化的依存性特征;  
2、在长期民间文化内容活动中,构成地方特色的群众活动内容性特征;  
3、既有源于原唱腔的继承,又有对表演形式广泛汲取,构成独特风格性特征。  
重要价值:  
1、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剧种史上,经常见到的有京剧、越剧、闽剧、南词。而在乡村古代戏剧的发掘,抡救和爱护,将增进闽北古典戏剧的保留和弘扬。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信其传承历史,在闽北其他戏剧中实属罕见;  
2、有用价值。发掘、抡救、爱护传统剧、戏剧对整个闽北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新乡村物将产生重要影响。  
九、王台太平鼓  
越王台太平鼓相传是汉闽越王诸在抵御敌军凯旋时,为庆贺抗敌胜利,保一方太平而编排的击鼓敲锣活动,后发展到每年正月迎佛时进行,用以祝颂风调雨顺,一年平安。因为这项活动规模大、操练难,很长一段时期已经中断。直到1995年,在挖掘王台文化遗产时,根据王台村民提议,由镇文化站组织人员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鼓谱教具,进行整理加工,并聘请民间艺人传授鼓技,重新组建了太平鼓队。  
基本内容:太平鼓由四面大鼓、二十面(可多达40面)小鼓、十一面战旗、三付铜钹(锣可多达20面)组成。大鼓高80公分、直径60公分,只能置于地上敲击。为了便于行进表演,小鼓则用肩挎。鼓手们身上穿着象征铠甲的黄衣黄裤,胸佩护心镜,腰系护腰带。队形以方阵为,四面大鼓呈一字形布列东西,面向小鼓队;西面是呈四列队形的小鼓队;南北两面则分列着旌旗。队列随之接连不断变化,或呈八卦阵,或为莲花状,变换无穷,令人目不暇接。整个埸面,钹鼓喧天,旌旗飘扬,蔚为壮观。既令人鼓励,又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王台太平鼓队,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五代时。详细有以下基本特征:1、民间习俗的依存性;2、活动内容广泛性;3、表演风格独特性;4、活动形式灵便主动性;5、表演形式艺术性;6、时代感和历史性;7、民族摹拟性;8、以鼓振节的演奏性。  
十、茫荡筠竹烛桥灯  
每年正月十三之夜,延平区茫荡镇筠竹村里,欢声笑语、热闹异常,村民们舞起了自制的烛桥灯,以独特的方法欢度元宵佳节,欢庆丰收年景,祝愿新年气象。  
据传,闽王王审知第二十八世孙王佑,系筠竹始祖王成都之曾孙,其因木匠手艺精湛,于明初受皇帝册封为“四大匠人”之一,封龙凤标票加玉印,王佑奏帝曰:“谢主龙恩,在下身居深山辟壤,匪祸日胜,受此厚封,恐难安居。”皇上曰:“再封汝神铳四口。”当时,神铳几口是身份的象征,仅仅有京都、省府或是受皇帝御封过的人的家乡方可燃放四口神铳,其余地方只能放三口以下神铳。王佑进京受封时,正值京城闹元宵,家家张灯结彩,龙灯、舞狮热闹非凡,各呈异彩。王佑深受启示。返家后,自创一格,集龙灯与宫灯为一体,易静为动,遂制成了独具一格的烛桥灯。烛桥灯提取太极,万象呈辉之姿而舞之,由100多人各托一板组成,200多米的烛桥灯,亦静亦动,流光溢彩,极具观赏性。  
相传茂地村山形像一条“睡龙”,故原桥名“睡龙桥”,至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修此桥,方言“睡”与“瑞”谐音,用瑞龙做桥名更吉利,故改今名。现拱顶有“瑞龙桥”石刻匾额。正由于巨龙在此睡觉,蚊虫蜘蛛均不敢打搅它,因而,每年元宵佳节茂地人不得舞龙灯,怕吵醒睡龙飞走,以免破风水而遭灾。故而逐户出一壮丁,托一板凳,用宣纸糊灯,每板约2米,上置2盏灯,花灯上画有多种吉祥图案,表示着每户人家对来年的祈求心愿,每灯内燃有红烛,每块板的头尾凿有洞孔,作为撑擎与其它灯板串接用。百十来号人板板相连,蜿蜒而行,礼仪队为前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夜空中,令人目迷神摇,尉为壮观,小伙子们舞耍起来,兴致更浓,走村窜户,至深夜方休。  
因为烛桥灯易舞易学,深受群众爱慕,很多乡村竞相仿制,流行一方。随后,曾因-或年景不济而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接连不断提高,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法贺丰收,祝愿新春更加美好,烛桥灯作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的一个特色项目,又逐一风行起来,当中筠竹村最为精彩。  
十一、岭炳洋畲歌  
唱山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相传畲民是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后代,以盘瓠为祖先。盘瓠(又叫龙骐)死后,要做三天三夜功德(超度升天),第一夜,经收被贼偷光,子孙们只好改为唱山歌来超度畲族的老祖宗升天。(有畲族《高皇高》为证),可见畲族唱山歌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据相关资料证实,在明末清初就有畲民定居的岭炳料了。据岭炳洋的雷氏碑可证。此墓碑立于乾隆十二年(1746年),墓碑上刻着其子孙四代人之名字,足以解释明朝末年雷氏人家就生息劳作于岭炳洋了。也有部分畲民是清朝咸丰年间从古田迁徙到此地。  
1、山歌内容丰富  
有追述本民族来源和迁徙的《麒豹王歌》  
有取材于汉族和本民族民间神话和故事传说而编成的小说歌,如《梁祝》等。特别是相关畲族历史传说的诗歌(像《高皇歌》)更是家喻户晓,绝大多数人会唱或会说。畲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誉称。  
2、借字记音  
因为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所以诗歌基本上是以民间口头文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并且代氏相传,并接连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尽管也有一些汉文手抄本,但那是借汉字记音,只供唱用。  
3、歌唱形式  
畲民不仅在多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即使在平常生活中,在山间劳作时,也常以歌当话,相互对答。有些地区每年还定期举办规模隆重的盘诗会。  
山歌歌唱的形式除独唱,对唱,齐唱外,还有二声部重唱,畲族人民叫它做“双条落”(双音)。  
4、歌词表现形式畲族。山歌基本都是七言一句,称四句28个字为一条,在杂歌中有的时候也有第一句是五个字或三个字的。山歌的曲调多半是以一条四句构成一个乐段。  
十二、太平“戏神”田公信仰  
“戏神”田公元帅原名雷海青,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乐工。安史之乱期间被安禄山所俘。安禄山命雷海青为其奏乐,雷海青忠贞不屈,用琵琶掷击安禄山,后被安禄山杀害,不屈殉国。唐玄宗返回长安后,感其忠义,给他封了称号,尔后历代皇帝都给加封。到了南宋时期,因雷海青有率天兵天将杀敌传说,又加封他“天下兵马都统大元帅”。又因雷海青在显灵时,在天上的帅旗“雷”字被云朵遮住上半部,只显出个“田”字,故被人称为“田公元帅”。  
基本内容:1、平常许愿、还愿、进香、祭拜等活动。2、每逢初一、十五进香信士更为众多,到此祈求家人平安、增福、添寿等。3、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为“戏神田公元帅”诞辰日,有举办隆重庙会,有元帅巡街、受祀、尝戏等仪式奉祀。  
意义:它是闽江上游、闽北地域唯一保存较为完整仅有的一座戏神庙。它是戏曲文化的祖师爷、行业信仰的爱护神。“戏神”田公元帅流传之广,信众颇多,它不仅在福建、广东,并且在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有着一起历史渊源。据福建省戏曲行业神信仰研究文集推荐,仅在台湾就有田公元帅庙宇多达300多座,信众达数百万。有嘉义、宜兰、南凤等县市信众每年都有组团到福建的福州、莆田等地元帅庙来寻根谒祖,进香膜拜。今年将有台湾香客组团到太平元帅殿进行祀奉活动。对两岸信众友好往来,相互沟通,商贸共谋,海西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都起到十分现实的踊跃效果和意义。  
十三、太平十番  
民间器乐曲《十番》,源于福州,明清时期传入樟湖溪口,至今约200多年。民间器乐《十番》于1990年由樟湖溪口传入南平,并于2003年由延平区文化馆牵头成立“延平区文化馆民间喜庆表演队”。现《十番曲》已风行延平区各个乡镇,《十番》已成为乡村庙会必不可缺的踩街器乐曲。由十种乐器,即:浪串鼓、大锣、小锣、大拨、小拨、小锁呐、笛子、二胡、三弦、斗卷十种乐器组成的合奏曲。  
早在明清时期,福州地区庙会、元宵庆典、踩街已开始使用此《十番》曲。20世纪初传入樟湖地区。由师傅“无头珠”(已故)传给张安清(现年89岁)。20世纪六十年代传给黄毓顺。  
《十番》曲它是一种以风俗的性质通过非正式非官方形式制造、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民间宗教、节日庆典中广为流传,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所以起到社会学、民俗学研究的价值。物质文明接连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活跃的民间文艺活动更是百姓所追求的精神享受。对创建高尚的精神文明起到重大意义,起到重要的文化价值。  
解放前在延平区及福建各地都已盛行。逢年过节、元宵、庙会各地都有《十番》乐队。解放后(非常是文革十年浩劫)曾一度消逝,曾濒临失传。改革开放后又有了恢复,但原老艺人都已去世,健在的老艺人也因年事已高无法传承新人。现在各地庙会、元宵、节日庆典、踩街活动都时兴《十番》曲。但都是业余的,且许多曲谱与原曲谱失真许多,只能说相似,因此建议,为了传承这一民俗,应成立专业的“民间十番队”,以便传承这一民俗艺术。  
十四、徐阳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徐洋村一个重大民俗节日,举村同庆,热闹的场面远超过春节的气氛。家家户户呼朋引伴,远乡疏亲,聚首相庆,甚至是路过的陌生人,只要你情愿,纯朴、好客的徐洋人都会将你待为上宾,视为知己,觥筹交织,其乐融融。午后,村中大庙——真武庙,举办的“游菩萨”活动更是热闹非凡,也拉开了“三月三”的高潮序幕。  
南平夏道镇徐洋村处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山陵中,这个闽北独一无二的“三月三”来历,有多种传说。相传一百多年前的夏道桥头村有个姓邓的年青人,有一天梦见一个仙人告诉他,离夏道不远的徐洋螃蜞山上有一个宝贝,只要把挖得的宝贝供奉起来,当地的百姓就能够丰衣足食。第二天一早这位年青人在山上挖到了一个刻有“真武玄师”字迹的香炉,他和村人便依照仙人的指点,在挖到香炉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庙,并塑了一座“真武玄师”脚踏龟蛇的神像,从那后当地的百姓便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为感激和纪念“真武玄师”,当地人便把发觉香炉的古历三月三这天定为祭神日,每年的三月初三这天,夏道徐洋村便要举办闽北少有的巡游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百姓人丁兴盛、五谷丰登、幸福平安。祭神活动从清朝沿袭至今。  
“游菩萨”是“三月三”中最热闹的活动。-的队伍大致分为三部分,前头是两位抬香炉的老人,第二部分是由小儿童化装成京剧中皇上、包公等历史人物,第三部分是六尊金身菩萨,由村人统一着黄色服装抬着,气势恢宏。整个队伍从村老年活动中心出发(过去从大庙出发),绕全村一星期,途经之处,家家户户门前焚香放炮,一方面驱邪、一方面祈福。当队伍最终回到大庙时,也到了整场活动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六尊金身菩萨,依次等在庙外,听从主持的安排,由村人分批抬着,以最快的速度冲进大殿,放菩萨、解绳索、归位,一气呵成……在后来进行的法师诵读-中,整个“游菩萨”活动也缓缓落下帷幕。  
据了解,“游菩萨”活动的重头戏民间杂技“肩头平”,日前正在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季阳光明丽,而徐洋的“三月三”,在历经千年之后,被注入了新的内涵,重新焕发出朝气。  
十五、伏虎禅师信仰  
延平区樟湖镇伏虎庙有千多年的历史,庙宇壮观,庙内建有三大厅,中间大厅供奉伏虎禅师、庭弹佛祖、江公祖师,后厅观音娘娘、弥勒佛,左边有三圣尊王,右边五显大帝,下厅戏台,每年正月十六三圣王出街巡游,游龙灯纪念伏虎禅师在今尤溪收服蛟精,畅游下尤溪河道的丰功伟绩,皇上御赐“千江明月”御匾。非常是正月十五元宵竹龙造型在樟湖地区是独一。在竹龙出游时,龙头高举,龙尾地上摆动,在空地上围绕。在跑龙时,竹龙型如翻江倒海,这是再现伏虎禅师当时收服蛟精时的阵势,一直沿传至今,以示后人。另在二月十六伏虎禅师收蛟胜利纪念日全村斋戒,做明头炸油饼,明头是皇上御赐千江明月的明字而订名(用酒米、绿豆、红糖三合一的制品)古称明头,炸油饼是油沸时像蛟精作怪时翻江倒海阵势:这是我信仰的纪念留传至今。明头油饼互相赠送,附近周围县市亲戚朋友,这是樟湖信仰习俗和崇拜,求得禅师庇佑风朝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伏虎庙:樟湖伏虎庙原称集福堂,系禅师惩妖有功,皇上御赐牌匾“千江民月”并赐兴建伏虎庙,所以一座富丽辉煌伏虎庙在领兜村头建立为纪念伏虎功绩将庙前谭改为虎堂潭。库区迁移新庙选址在新岭村头小学边仿旧新建一座坐东面西,画樑跷栋、富丽堂煌的伏虎庙。庙堂前群山环抱,尤溪口桥墩如三根大香直立,两边电杆如两根蜡烛,脚下湖水平荡,真是佛家圣地。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已建三落大厅,上落大厅已供奉伏虎禅师,江公祖师迁弹师父降有尊者,多闻天王、护国天王。下落大厅供奉右边三圣尊王,右边五显大帝和两尊武将、广目天王、增长天王。下落还建戏台,每年二月十六庆贺禅师惩蛟精为民作福,演戏五天,全村斋戒,明头相送各村街亲戚朋友甚至远至南平、尤溪、古田闽清等地。后落计划再建三层,顶层中间供奉如来祖阿弥陀佛、药师佛,左边供奉观音娘娘、金童玉女,左边供奉弥勒佛,二楼供奉十八罗汉,右边供奉张、萧、连三位师父,右边供奉陈林李三位顺天圣母。  
赛神队伍次序:  
1、哨呐开道引路。  
2、丈伍长过山旗一对上绣风朝雨顺、国泰民安、乡邦宁静、境里泰平。  
3、三眼火铳,边走边放。  
4、令旗:禅师巡游,令各路野神妖魔退壁远逃,得到合境平安。  
5、清道锣:鸣锣开道。  
6、回避肃静御碑。  
7、龙幡旗帜上绣青龙黄龙。  
8、兵器:刀、、戟、锤。  
9、香亭、雅点玲珑,内放香炉,香烟围绕。  
10、两位大将,前位惩收妖魔邪怪将军,后位是镇殿保卫合境人马平安将军。  
11、佛旨伏虎禅师大旗,金黄色双龙环抱中间伏虎禅师四个大字。  
12、八座轿伏虎禅师面目慈爱,脚踏双龙手提玉尘。真是:面目慈爱求苦难,手提玉尘显威灵,足登履鞋驱虎豹,脚踏双虎镇蛟精。  
13、乐器:洋鼓、洋号、琴、萧、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火铳响声,鞭炮爆放,鼓乐宣天前街后巷浩浩荡荡,一路上善男信女手提明香迎接禅师来到庇佑合家平安吉祥如意。  
十六、延平的添丁节和添丁酒  
孔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以,旧时人们非常重视传宗接代,生男丁成为整个家族的重大喜事,“添丁节”、“添丁酒”应运而生。延平、建瓯、顺昌等地均有此习俗。非常是延平区茫荡镇聪坑村的“添丁节”,据说起源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  
聪坑村中有两条溪叫双凤溪,两溪间构成了两个平整的小坑,取名“双凤坑”,又叫双坑。在祖辈心中,有了男丁就能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人丁兴盛。因后代子孙人人崇文,人杰地灵,本地方言“双”与“聪”谐音而易名“聪坑”,并在流水汇聚的地方建了一座“经庆庵”,供奉着繁衍子孙之神——倪岳二圣公王和张、萧、连、刘、邵五大圣君及五谷真仙。  
古时聪坑人每年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持续三天迎菩萨、演本地戏、舞烛桥灯,还要吃豆芽菜。这些活动无不契合着“添丁”之意,“添丁节”因而作为聪坑人的重大活动延续至今。迎菩萨时,先燃放神铳三口,锣鼓皇凉伞彩旗开道。村民抬着菩萨,每日全村迎一轮回,菩萨过处,家家点香,户户放鞭炮。每晚,舞烛桥灯与舞龙队在村庄两边对舞,挨家挨户拜年祝贺。家家户户在门口设香案、摆供品,竞相燃放烟花爆竹恭迎。按当地方言,“灯”与“丁”同音,顾名思义,龙的传人舞烛桥灯含人丁兴盛、父传子承之意。  
在“经庆庵”古戏台演戏三天给菩萨看,请本村方言戏班来唱戏,聪坑地方戏乃明清时期由江西赣剧传入地方化的戏曲,主要有《翠花缘》、《芦花河》、《双蓬会》等50多个剧目。每户添丁和上年许过愿还愿的人家各出一场戏。正月二十五日是添丁节的重头戏。凌晨一大早,上年全部添丁的人家,争着到“经庆庵”给菩萨上头炷香,报上新添丁生辰八字及取名字号,恳请二圣公保佑孩儿平安富贵。  
供奉至中午菩萨迎回庙中,添丁人家将供品挑回家,供奉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婴儿平安无恙,健康成长。这时,全村人都来贺喜,吃“添丁酒”。“添丁酒”、“添丁节”期间,随便走进哪户人家,都会被当作贵宾,受到热情招待。村民以待客多为荣,每户少则八九桌,多则十几二十桌,最多时达五六十桌,来客越多,解释主人家人缘越好,来年喜事越多,福气越旺。  
流水席的主菜是豆芽菜,豆芽是自家发制,通常提前十天左右将10公斤黄豆用井水浸泡发芽,每日用井水浇浸三次,发成的豆芽形状酷似象形文字“丁”字,取其发丁、发财、添丁之意,因而聪坑“添丁节”以吃豆芽菜为主,其它菜每桌一盘,豆芽菜吃了可一直增加,直到宾客中意为止。  
除了“添丁节”和“添丁酒”外,多种形式的“添丁”习俗繁多。  
延平区茫荡镇聪坑村中际自然村、大洋村及其竹坪自然村,大横镇康石村,夏道镇徐洋村等地都有办“添丁酒”的习俗。中际村与大洋村是给过路的人发“添丁饼”;竹坪村则是给大家发“添丁粿”;夏道镇徐洋村每年元宵夜,村里凡上一年有建新房、娶媳妇、生儿童等喜事的家庭,都要扎上两排竹桥灯,游至洋中庙,向“七斗王”报喜。  
十七、延平区结婚习俗  
定亲  
延平区传统婚俗。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六合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天地书”、六祥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寻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备六样宴请媒人和亲友。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区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面赠纪念品,商量相关婚嫁事项。  
送贴  
又称下聘、送“日子单”,或者称“送银”。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家备早餐请亲友,将写上结婚日期的红贴连同聘金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则表明男家风光。女家不收或少收礼金,则认为是“自降身价”,以后到男家将不被“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礼金废。20世纪60年代要彩礼之风又起,乡村流动“六个六”(礼金360元,衣着6套,红酒60斤,猪肉60斤,鱼360斤,蛋360个),彩礼的钱物要合六数,还要缝纫机、收灵机、手表等。80——90年代还要彩电、电冰箱、洗衣机、金首饰等。  
迎亲  
婚前三天,男家要给女家送披风、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女儿生育时,娘家用此坛子装酒送女儿。过门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设“家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装装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有的要“哭嫁”,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轿时要换下带土的鞋子,表明不带走娘家的“风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一路鼓乐吹吹打打,鞭炮接连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坐花轿等旧俗已废,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数人陪伴,当中一个撑伞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轿车到男家。  
婚礼  
旧时,花轿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楼台高处,以示“男尊女卑”,门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时,撒食盐于火盆中发出爆响声,取“大发”之兆。新娘下轿时,送接亲男童一串龙眼干,以示“圆满幸福、百子千孙”。司仪引新人在鼓乐声中入厅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拜长辈、内亲,每个受拜的人要给礼钱。后来喜宴开始,乐队弹唱侑酒,小舅坐厅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有的则宴后敬茶),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俗称“见面礼”。新娘的公婆要给小舅送红包。礼毕,送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换一件衣着,向宾客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多有废除。  
闹房  
新人入洞房时,长幼亲友都能够去闹新房,向新婚夫妇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俗话说:“三天新娘没大小”,“闹房闹喜越闹越喜”,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也有的因戏谑粗野,闹得不欢而散。临睡前还要请长辈念吉词,在床上撒掷钱钞、彩果,俗称“掷床”,以兆早生“贵子”。当晚洞房灯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绣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办酒赎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掷床与偷鞋之俗已废。  
十八、延平区丧葬习俗  
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人死了叫"老人了"或"过背","走了",忌讳“死”字。女儿用白布醮水洗死者心窝和手足,叫"抹五心"。穿上寿衣寿鞋,裤带是死者有多岁就用多少根棉纱作成,脚头点一盏清油灯,身上覆盖红色寿被,左手拿桃树枝,右手拿一团饭,也有拿手巾或扇子的。  
入殓:棺底垫一层火灰。死者有多少岁就在灰上用茶杯印多少圆圈,然后铺上垫单,将尸身放其上。四周用生前旧衣填塞,盖上寿被,取下盖面纸,让死者亲属瞻仰遗容。然后闭棺。  
伴灵:又叫"伴亡"。凡亲族乡邻,俱来吊丧,至夜不去。道士作道场,于柩旁击鼓,又叫"做好事"。配合舞蹈,领唱神活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钹、打击乐。气氛似悲怆而热烈,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  
跳丧:实近赵丧,礼丧仪式。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也不问死者名望高低,抑或是往日仇家,近期冤家,皆遵照"红喜要报,白喜要赶"的俗规,不须报请,皆携酒提豚,凑钱聚米,主动赶到死者家中来,俗称"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孝女守在灵堂见来祭的人要痛哭举哀,孝子则跪在灵堂边致谢。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即由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丧歌分歌头,歌身,送骆驼三部分。当夜幕垂暂时,亡者的孝男孝女。在灵堂前摆一张方桌。桌上置酒杯,调羹、筷子、菜肴,歌师们围桌而坐,边饮边唱。  
延平区丧葬有落气,洗尸,穿寿衣,请道士弄路,入棺,封棺,吊丧,家奠,点主,送葬,挖坟井,安葬,砌攻,送火把,立碑等仪式,与土家习俗大同小异。  
十九、延平区饮食习俗  
1、龙凤汤:龙凤汤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属于粤系。此菜汤色微红、清澈见底,是一道滋补药膳。  
2、樟湖光饼:樟湖光饼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的特产。樟湖光饼有酥脆、馨香、口感好等特色,而盛名远扬。  
3、南平地瓜糕:地瓜糕是福建南平传统的小吃。  
4、峡阳桂花糕:峡阳桂花糕是一道以桂花、糖等为主要食物制作的美食,属于闽菜系。其制作历史悠久,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蜚声海内外。以桂花绞汁去渣、窑存三年后取出,配上健脾,是南平特色美食小吃。  
5、草根炖猪脚:炖猪脚是一道菜品,制作原料主要有猪手、黄豆、干辣椒等,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猪脚异常软烂、肉色红润诱人、甜味自然、酱香浓郁。  
二十、著名景点  
(一)南平茫荡山  
茫荡山俗称懵懂洋,座落于南平市西北部,离市区约15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平均海828米,最高峰海拔1363米。山上千峰竞秀、万岩争奇,有仙人叠石、哈蟆石、百丈飞瀑、天湖、瑞龙桥、晴雨树等胜景几十处。  
茫荡山是一处极好的避暑胜地,年均天气温度19.3度,人称“福建的庐山”。这里山幽林深,清泉潺缓,云雾缭绕,森林茂盛,即便盛夏到此,也会感到凉意袭人。茫荡山奇树异花甚多,当中尤以生长在宝珠村“晴雨树”最为奇特,它是一株古老的红豆杉,树高17米。每逢夏秋天节,烈日当空,树下必有丝丝细雨飘零,并且日照越强,雨点越密,游人无不惊叹这一世界奇观。  
茫荡山千峰竞秀,万岩争厅,东部有一条用石块铺砌的闽赣古道,俗称“三千八百坎”。古道全长约5公里,沿途奇石峥嵘,花木繁盛,风卷松涛,触目皆景,是开展森林浴旅游的好去处。著名的溪源“十里游廊”横亘在茫荡山脉的西部。游廊西侧石岩千姿百态,泉瀑奔涌飞溅。  
地址:南平市延平区城西北10多公里  
(二)溪源峡谷  
溪源峡谷座落于南平市城西五里处,总长十里,面积约一千五百亩,风光漪丽,景色秀美。两岸石壁对立,怪石嶙峋;峰回路转,山曲水迂;千屏万嶂,绵延起伏;树木森郁,古藤缠绕。十里溪山,有七十二亩、十窟、三十六景,布列在逸龙桥、卧龙桥、步云桥三个景区里。主要有狮子岩、逸龙桥、百竹园、蝙蝠洞、滴水岩、银河瀑、步云桥、溪源庵、萧公洞、凤冠岩等自然景观。溪源峡谷之水,变化多端。有猛浪若奔的激濑,也有汨汨流的细流;有腾空飞写的瀑布,也有随风飘洒的水帘;有沿崖淌落的岩溜,有也潜入于岩的冷泉。山光水色,上下交映,宛如一幅天然水墨长卷。溪源峡谷生物资源丰富。山间可见奇花,罕见的竹木,稀有的动物,名贵的药材。当中有稀有的银杏、长序榆等。珍禽异兽,如娃娃鱼、红泥鳅、蛤蚧、白山鼠、猕猴和多种蛇、蝶、鸟类等。  
(三)三千八百坎  
座落于南平近郊7公里,属茫荡山风景区的精华景点。三千八百坎景区人文荟萃,古迹众多,自古有“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之说。相传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在此驻营,北宋名将杨八妹、民族英雄文天祥、郑成功在此征战,留下了古堡、将军桥等遗迹及优美的传说;民国总统曹锟、民国首任福建省省长萨镇冰将军到此视察,留下“义声载道”碑、“义问宣昭”匾等珍贵文物。  
三千八百坎景色迷人,沿途盘曲蜿蜒,古树名木众多,生物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重要的种质资源库,生物物种多达4267种,是欧洲植物品种的三倍以上。景区还是天然氧吧库,平均负氧离子高达3万多个。三千八百坎景点众多,尤以漂亮飘逸的双龙瀑布、神奇的巨樟和神秘的昼开夜合石最令人浮想联翩。  
日前景区建有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南平双龙山庄,开拓有户外拓展、赏花、观瀑、烧烤、登山、采摘、荡秋千、青少年戏水场、打糍粑、捡田螺等20余项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可让游客领会与都市全部不同的原生态旅游情趣。  
(四)菖上古堡旅游景区  
塔前镇菖上旅游景区,位于菖上村,景区座落于延平区的西南端,与尤溪、沙县交界。菖上村位于高山,平均海拔750米,负氧离子平均每立方米高达1万多个,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菖上村旅游资源丰富,有与—尤溪联合梯田相媲美的梯田,成群的古银杏树,数目众多的土堡古建筑群、姿态万千的十八棵松等景点。景区还是南(平)、沙(县)、尤(溪)革命的发祥地,南平第一个乡村党支部就诞生在此,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集避暑、养生、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潜力巨大。  
(五)下洋水世界亲子乐园  
下洋水世界亲子乐园建于2012年,总用地面积600余亩,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溪源峡谷相邻,距南平城区3.5公里,距合福高铁安济高铁站和福银高速北互通口区别为24公里和8公里,有旅游公交车抵达,景区交通十分便捷。经过近5年的开发建设,景区慢慢发展成为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户外体验、水上游乐、生态休闲、登山健身,亲子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为延平区旅游新热点和亮点。  
(六)杉湖岛景区  
有“梦幻岛”之称的杉湖岛度假山庄座落于闽江中上游,因岛上有棵千年油杉而得名。度假山庄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然。距高速公路口20公里,距国道口1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70公里。省会福州140公里。全岛面积4万多平方米(80多亩),四面环水,景色宜人。该度假山庄基础配套设备完善,设有占地20余亩的游客中心、标准的生态停车场、星级旅游公厕、购物区以及歇息区等,服务功效提高。杉湖岛素有“植物的王国、奇花异草的国度”之称,有千年古杉、百年樟树、仙人掌、白玉兰、牡丹、杜鹃、含羞草、以及木瓜、柚子等奇花、异木、珍果,每年四季瓜果飘香,鲜花竞相开放,景色优美,是游客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2013年十二月,杉湖岛度假山庄被评为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杉湖岛度假山庄是福建省唯一一家岛屿式乡村休闲度假山庄。以“观山水美景,品台湾风味,享台湾民俗风情”为特色,是融“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可让游客领会与都市全部不同的原生态旅游情趣,并著力将其打导致为“南平的小台湾”。  
杉湖岛度假山庄旅游项目齐全,不但有浓郁的台湾民宿特色并且互动性、参与性强。自2012年二月正式营业以来,山庄配套旅游项目有:多种康乐活动和康浴保健中心、健康步道、烧烤区、水上快艇、水上高尔夫、开心农场、攀岩区、健康水疗SPA以及拥有十余个项目的亲子体验互动区等,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使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七)南平市博物馆  
南平市博物馆现为地区级国立综合性博物馆,1984年开始筹建,1986年十月正式开馆,1994年南平撤地改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南平市博物馆同时升格为地级馆。原址座落于南平市新华路4号,馆舍面积600平方米。  
南平市博物馆新馆座落于南平市马坑路266号,占地面积4171平方米,建筑面积6368平方米。2005年开工建设,201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新馆开馆并免费开放。区域划分及功效:博物馆新馆共七层,当中:负一楼为暂时综合展厅,当中展厅面积约1200平方米;一层为精品文物临展厅,当中展厅面积550平方米;二至四楼为基本陈列展厅,合计展厅面积2200平方米,用于《闽北五千年》基本陈列展览;五楼为文物库房及业务用房;六楼为学术报告厅。南平市博物馆现有藏品6326件/套,当中珍贵文物数量为2105件/套(一级文物2件/套,二级文物45件/套,三级文物2058件/套),通常文物3305件/套,其它藏品916件/套。有历代陶瓷精品、古钱币、玉器、字画、铁器、青铜器、文房四宝、木古雕等。当中原馆藏珍品“郑和铜钟”现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展出。  
获得荣誉  
近些年以来,南平市博物馆先后被授予“福建省二级博物馆”、“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南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平市精神文明单位”、“南平市党员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厦门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闽北实习基地”、“延平区青少年德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经费来源和使用  
南平市博物馆现有的经费主要来源有国家免费开放专项经费,省级专项补助经费,市级财政赋予的运动专项经费,这些财政拨款基本保障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运动。  
上级赋予经费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博物馆馆舍维护、免费开放运营、举行暂时展览、文物征集和爱护、田野考古、专业人员培养等方面。  
博物馆发展重大事件  
201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举行南平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原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福建省博物院院长吴志跃、南平市人大主任兰斯文(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亚圣等省、市领导以及各县(市、区)文体局局长、博物馆馆长出席开馆仪式;  
2012年六月南平市博物馆被南平市委宣传部评为“南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八月被福建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评为“福建省二级博物馆”;  
2012年八月被福建省政府评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  
2013年六月南平市博物馆被南平市直机关工委评为“第三批党员优质服务示范窗口”;  
2014年五月南平市博物馆与厦门大学历史学院合作成立“厦门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闽北实习基地”;  
2014年十一月被福建省国防教育联席会议评为“福建省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2014年九月在南平市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一层精品交流展厅改造;  
2014年十月南平市博物馆与青海省柳湾彩陶博物馆合作,首次引进省外精品展《江河源我们史前文明—青海柳湾彩陶展》。  
2014年十二月南平市博物馆馆长王世亮同志通过文博研究员职称评定,成为我馆历史上首位正高级研究员。  
2015年五月“延平区青少年德育基地”在南平市博物馆挂牌;  
2015年八月被南平市委、市政府评为“南平市第十二届(2012-2014年度)文明单位”。  
2016年五月被福建省委宣传部评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五月南平市博物馆被评为2016年度绩效治理工作优秀单位。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马坑路266号  
(八)南平市双龙山庄  
南平市双龙山庄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座落于闽赣古道三千八百坎景区,距南平城北3.8公里,距福银高速北出口4.6公里,面积568公顷,森林覆盖率93.6%。景区因昔日从坎脚至坎顶要登三千八百级而得名,是中国现存最好的古道之一,是福建文明摇篮地—南平历史上的“国道”,并以“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传说称著于世。  
自2005年以来,南平市坎下盛元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大力哺育以坎下双龙山庄、旅游休闲娱乐、天然氧吧为龙头的乡村旅游项目,明显千年古道文化,融合其他景点,以打造集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南平城市“后花园”为目标,建成游客迎接招待中心、天然游泳池、望月亭、怡心亭、茶楼、休闲长廊、养生馆等。给游客以“走进真山水、回归大自然”的美感,使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2012年迎接招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150多万元,安排就业人数30余人。是观光游览、生态旅游、避暑疗养、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和科考求知的好去处。  
1、行在双龙山庄  
双龙山庄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然,基础配套设备完善,东与浦南高速公路连接,西与京福高速公路相通,距延门码头及南平火车站均9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70公里。南平市区有1、2路公交车和出租车抵达。  
2、游在双龙山庄  
与双龙山庄紧邻的三千八百坎景区人文荟萃,古迹众多,自古有“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之说。相传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在此驻营,北宋名将杨八妹、民族英雄文天祥、郑成功在此征战,留下了古堡、将军桥等遗迹及优美的传说;民国总统曹锟、民国首任福建省省长萨镇冰将军到此视察,留下“义声载道”碑、“义问宣昭”匾等珍贵文物。  
三千八百坎景色迷人,沿途盘曲蜿蜒,古树名木众多,生物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重要的种质资源库,生物物种多达4267种,是欧洲植物品种的三倍以上。景区还是天然氧吧库,平均负氧离子高达3万多个。三千八百坎景点众多,尤以漂亮飘逸的双龙瀑布、神奇的巨樟和神秘的昼开夜合石最令人浮想联翩。  
日前山庄有户外拓展、赏花、观瀑、烧烤、登山、采摘、荡秋千、青少年戏水场、打糍粑、捡田螺等20余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有浓厚的乡村旅游氛围,可让游客领会与都市全部不同的原生态旅游情趣。  
3、住在双龙山庄  
双龙山庄,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经营面积2200平方米。拥有12间客房,4栋单体的森林之家,共有50余个床位,日迎接招待住宿近60人。  
4、吃在双龙山庄  
双龙山庄以独具特色的农家菜肴闻名省内外,既有原始风味的土鸡、土鸭、土菜、森林菜、农家菜、药膳等,还有传统特色手工糍粑等。  
5、购在双龙山庄  
购物区有丰富的当地天然食品红菇、香菇、蜂蜜、笋干、,黄花菜、茫荡杨梅酒、米酒等土特产供游客选购。  
6、乐在双龙山庄  
山庄设有OK俱乐部、多功效会议厅、休闲木屋、天然游泳池,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各种棋牌等好玩的娱乐设备。  
(九)延平溪源农家乐  
延平溪源农家乐坐落在溪源峡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内,由溪源农家饭庄、老驴饭庄、九龙瀑山庄、中岩山庄、溪源森林山庄等组成。该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然,距离南平市区3.5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和南平铁路站均5.5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70公里,有旅游专线车直达。该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基础配套设备完善,设有占地20余亩的游客中心、标准的生态停车场、星级旅游公厕、购物区以及歇息长廊等,服务功效提高。  
1997年以来,南平市溪源旅游开发公司大力哺育以溪源农家饭庄、老驴饭庄、九龙瀑山庄、中岩山庄、溪源森林山庄为龙头的乡村旅游项目,使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2010年五个农家饭庄迎接招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收入800多万元,安排就业人数250余人。2011年1-十一月迎接招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810万元,2009年被省旅游局评为闽北唯一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六月被评为首批省级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南平市溪源旅游开发公司省级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吃农家饭、住农家房、游农家景”为特色,是融“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日前拥有80间客房,能同时容纳1000人用餐的餐厅和50个标准间,设有OK俱乐部、多功效会议厅、款待所,设备齐全,方便舒适,有150个床位,日迎接招待住宿150人;有赏花、观瀑、垂钓、登山、采摘、捡田螺、打糍粑等20余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可让游客领会与都市全部不同的原生态旅游情趣。该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还以独具特色的农家菜肴闻名省内外,既有原始风味的土鸡、土鸭、土菜、森林菜、农家菜、药膳等,还有传统特色手工制作包粿、糍粑及天然红菇等,日迎接招待1000余人次就餐,是省内外游客休闲娱乐理想的乡村旅游的好去处。该公司每年直接汲取社会劳动就业人数200人以上,每年增加纳税额40万元以上,被评为省级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省级优美生态村、省级农业休闲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自2011年七月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以来,该公司按照“严格标准、统一定价、自主经营、公司监管、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动态治理、保障品质”的目标要求,严格按照《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能力等级划分与评定》四星级标准对溪源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进行改造提高,增进其逐一向规范化、统一化方向发展。  
(十)延平上溪整编旧址  
1948年,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转到南平凤山乡(今南平市延平区南山乡)村尾村桃坪一带。此时南古瓯地区形势比较紧张,敌人集中相对优势兵力,摧残革命群众,妄图消灭省委及其领导的主力部队。  
正当敌情严重时,省委电台收到新华社播发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的电讯,获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重大胜利,受到了极大鼓励。1948年十二月,省委先后发出《为配合解放军解放闽浙赣展开武装斗争紧急任务的决定》和《争取闽浙赣人民解放与我们紧急任务指示》,指出当前紧急任务是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踊跃扩党练干,大批汲取青年,加紧扩大地区和部队,主动粉碎敌人的进攻,配合解放军解放闽浙赣。  
1949年元旦,省委在南平凤山乡村尾村桃坪召开干部会议,参加人员有曾镜冰、左丰美、陈贵芳、王一平、苏华、黄戾禹以及南古瓯地区县以上干部和省委武装部队骨干近百人。会上,曾镜冰总结了除恶分粮、粉碎敌人围攻的斗争经验,分析了全国解放战争的重大胜利和保持南古瓯游击战争的有利形势,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坚决克服一切艰难,保持发动群众、扩党练干、瓦解敌人,消灭敌人。会上,通过了《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行动纲领》。它明确指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是闽浙赣人民在斗争中产生的自卫武装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一切行动全部遵照中共中央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颁布的纲领政策。并详细提出了十项行动纲领,其主要精神是:领导和团结一切被压迫人民反对蒋军烧杀掠夺;拒绝征兵、征税、征粮、征工;打倒反动政权;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贫农团,改善农民生活,实行减租减息;爱护工商业、华侨家属;欢迎蒋军官兵起义,消灭一切执迷不悟的反动分子与反动武装。会后,省委机关便从桃坪转移到上溪。  
1949年二月初,在南平上溪村,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省委把闽浙赣省委所属各游击武装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曾镜冰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左丰美任副政委,陈贵芳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黄戾禹任政治部主任。纵队直属的三个支队和一个教导队,踊跃配合解放大军解放闽北。  
为方便后人瞻仰,1988年五月,中共南平市委、市政府在南平九峰山公园二峰小山的“凌云阁”内建立了“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成立纪念碑”,由左丰美题写碑文。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