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平和县风水民俗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8-12 14:4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平和县地理位置  
平和县位于福建省闽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毗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4°02′-24°35′,东经116°54′-117°31′。辖10镇5乡,1个农场。平和县全境面积2309.57平方公里。山地260万亩,耕地35.5万亩,林地面积268万亩。平和县境内群峦叠嶂,山清水秀,全县森林覆盖率69%,仅2011年,就造林绿化19.4万亩;水果面积达9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居福建省第一位、中国第六位。漳州6条主要河流有5条的源头在平和,为平和赢得"五江之源"的美誉(广东韩江、漳浦南溪、鹿江、云霄漳江、诏安东溪)。  
二、文化  
平和位于闽粤边界,是潮汕文化与闽南文化的汇集处,自古称“弦歌地”。民间的音乐、舞蹈、书画创作活动相当普及。历代文人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乡文化设施日益提高,传统文化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950年开始放映有声电影。1953年开始架设有线广播,20世纪80年代始兴电视。县、乡、村三级群众文化、图书发行、电影放映、有线广播、电视差转等文化网络已基本构成,文化生活已成为城乡人民平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完成九峰、霞寨、坂仔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全面启动电影进乡村“2131”工程。  
三、民间信俗(三平祖师信俗)  
民间信俗(三平祖师信俗),福建省平和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平祖师信俗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侍者公”轮祭、“虎侍者”、布施、三平祖师朝圣、借钱、诗签、摇签卜杯等,信俗源于三平祖师(公元781~872年),出生于福唐(今福清市),圆寂后慢慢演化为佛教俗神。  
千年古刹三平寺,座落于平和县文峰镇境内,为晚唐高僧义中禅师于唐会昌五年(845年)所创建。寺庙依山而筑,前低后高,结构匀称,三殿半的建筑格局为全国所罕见。寺内供奉义中禅师(公元781~872年),敕号广济大师,俗称“三平祖师公”。  
三平祖师祖籍陕西高陵,出生于福唐(今福清市),圆寂后慢慢演化为佛教俗神。三平寺香火绵延,四时都会举办漳台三平祖师信仰朝拜活动。非常是在每年正月初六日(三平祖师出生之日)、六月初六日(三平祖师出家纪念日)、十一月初六(三平祖师圆寂之日),香火更是鼎盛。  
三平祖师信俗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侍者公”轮祭、“虎侍者”、布施、三平祖师朝圣、借钱、诗签、摇签卜杯等。“侍者公”轮祭习俗:福建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一带生长着一种黑色无毒蛇,小的一尺多长。当地群众把蛇当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称蛇为“侍者公”;“虎侍者”信仰习俗:三平寺的祖殿和塔殿都供奉三平祖师,配祀“蛇侍者”以及“虎侍者”;布施习俗:即沿途遇见“外出谋生者”,应以慈善为怀,布施钱币;三平祖师朝圣习俗:朝拜三平祖师像;借钱习俗:从事商贾或种养的香客还可从三平祖师塔殿的石龛中求取若干枚钱币,意在向三平祖师借钱,以求财源滚滚;诗签信仰习俗:为满足善男信女求佛问药的需求,住持便将义中留下的中草药方以诗签的方法普济众生;摇签爻杯习俗:刻有签诗顺序符号用以占卜的小竹片,叫做签,有蚌形的两个木块或竹块,叫做珓杯。  
2009年,三平祖师信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十一月十一日,民间信俗(三平祖师信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X-85。  
四、坂仔香蕉  
坂仔香蕉以果大、肉香、营养丰富,驰名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爱慕。坂仔香蕉曾获得全国香蕉类产品首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纵横十里的茫茫“蕉海”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坂仔也所以被称为“中国香蕉之乡”。  
五、闽台乞龟民俗  
山格(慈惠宫)戚家军祭祀仪式(闽台乞龟民俗)自明朝中叶创始至今,年年庙会,香火接连不断,相传400余年。其形式古朴典雅,信仰文化氛围浓厚,参与人数众多。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举办庙会,为纪念历史上对社会有奉献的名人,乞龟民俗包括扛猪公、掷孤米、龙艺表演、神明戏演出等活动,印证了闽台两地一起的大众爷信仰。  
山格“大众爷公庙”即“慈惠宫”,始建于南宋,座落于平和县山格镇山格圩米市街东端。庙改初名观音亭,祀观世音、弥勒佛及十八罗汉等。神庙屡修屡扩,至明朝,成为二进三开间的大庙。山格大众爷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的化身,百姓历来把大众爷看成是自我的爱护神,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开始,香火船汇聚在山格的马溪,相当多船户驾船靠岸,来庙里进香者多达两三千人。须戒斋五天,七月二十开斋,此俗沿袭至今。山格、小溪一带百姓于农历七月十八、十九两天分两队用米糕或香片捏塑龟鼋形象置于方桌上,以清唱、吹打乐队,抬迎至庙内朝拜。传说这是当年抗倭告捷时,百姓慰劳戚家军民俗的传承。庙会期间,庙里照例为香客免费供奉斋饭五天。  
明清时期,漳州移民前往台湾创业,戚继光及其部下的神灵也被移民,从平和山格大众爷庙分香到台北新庄大众爷庙供奉。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新庄“大众爷”(据考应为“大总兵爷”)诞辰日(实际是分香进火日),都要抬“大众爷”绕境出巡,庙中法师向沿途信众分发印有“大众爷”符印的咸光饼以赐福。  
山格(慈惠宫)戚家军祭祀仪式(闽台乞龟民俗)信仰旨在祈求平安、健康或财利。海峡两岸乞龟活动在一起信仰的基础上绵延接连不断。  
六、平和县过年习俗  
1、年前的准备  
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访谈中,取得老者的描述:“本地有„初二、十六牙‟的说法。每个月的农历初二、十六两天是头家(即雇主)给伙计(即雇工)改善伙食的日子。十二月十六就是一年的最终一个„牙日‟。头家除了给伙计工钱,请伙计吃顿饭以外,还要决定是不是继续留用。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讲,于是头家照样包红包、请吃饭,但是用摆放筷子来暗示。假如筷子头冲里就解释这个人还能够留下来,假如筷子冲外放,那明年这个人就识趣不要再来了。”当然,跟随社会的变迁,老人所描绘的场景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十二月廿日:“清船”或“清沌”。过年之前扫除晦气、弃旧迎新的习俗,小溪镇在这天进行,闽南其他地区清船的时间不一,但内容基本一致。在这天,主妇会带着儿童清扫家里的全部角落,除了平常打扫的地方,还要搬动家具,清理卫生死角;刷洗家具、地板、窗户,用特制的长扫帚清扫天花板,把积了一年的灰尘和积垢清洗干净。今天这一活动仍然保持了下来,但笔者在访谈中得知:“以前,清扫完毕后每家每户会在厅堂挂上祖宗像,在春节期间摆放清水、茶酒和鲜果供奉,到正月廿日以后方才撤去。”现在很少有人家在厅堂里长时间供奉祖先,十二月二十日这天仅仅是彻底清扫卫生的日子了。这时,平和县城已被节日的气氛笼罩住,各单位门前挂着“欢度春节”的横幅,街边巷尾和过年相关的商品更多,火红的春联,明艳的衣着,小儿童们放寒假了。  
十二月廿四日:送神(灶神)上天。民间传说在人间监督了一年的灶神在今天回天庭复命,所以家家户户会摆堂,供上香烛、清茶送神上天,祈祷灶神上天庭时多报好事。供品主要有糖果、饼干、红橘(取吉祥之意)、发粿、萝卜等。今天,活动和祭品没有太大变化。节日准备过程中,除了卫生、祭祀之外,自然少不了食物,现在县城里的市民大多直接从市场购买鱼肉等食物,已不同于传统的做法了,而正像歌谣中所说的,准备节日食品在过去是春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这里将变迁之前的节日习俗记录如下:  
十二月廿五日:戽塘鱼。人们将池塘里的鱼所有捕出,作为年货改善生活。经常见到的有鲢鱼、草鱼、鲤鱼等。  
十二月廿六日:阪子圩。这天当家人去赶集,初步购置年货和礼物,例如春联、甘蔗、儿童的新衣着等。平和县有这样的民谣:“孙吵要鞭炮,老某要黑裙,媳妇要花粉”,形容当家人的家事繁多。  
十二月廿七日:杀公猪。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往往几户人家合养一头猪,到这天杀猪,每家平分猪肉,春节所需的猪肉便有着落。现在,主妇会在这天赶集购办春节时需要的食物。另外,城乡之间亲朋的感情、礼物、文化交流主要在这段时间进行。乡下的亲朋在拜年时会送一些家禽、农产品(冬笋、杨桃、甘蔗等)及自制的食品(如米粿、年糕等)作为礼物;而城镇的市民则用年画、挂历、毛巾、茶叶等物品回馈。一来一往时,聊家常,说年景,相互之间的感情得到表达和交流。在平和县,这样的习惯一直没有太多变化。  
十二月廿八日:赶尾圩。在以前,这便是这一年的最终一次集市,人们会把春节期间该用到的物品买齐,例如油、盐、菜、肉等,正常的供应会在正月初五之后才陆续恢复。访谈中得到老者的说法:“正月初五之前,仅仅有急用的像鞭炮、香烛这些商品出售。连药店也只会开一个小缝!有一年初几碰到家里半夜有人生病,敲半天门大夫都不出来,急死人。东西也比平常贵许多,有的时候甚至贵出几十倍。”现今尽管不存在商品短缺的问题,商店从正月初三开始陆续营业,不过营业时间缩短而已,但人们还是习惯在廿八这天把不易腐坏的食物购买齐全,给自家贴上新春联,到理发店整理妆容,而且准备好第二天要制作食品所需要的配料。  
还有,平和县还一个习俗,即欠债的人会在农历廿七、廿八,自觉还债,假如没法还清,要与债主再商量来年还债的时间。无能力还债的人,到了大年三十年关到亲戚或朋友家躲债。  
十二月廿九日:杀鸡鸭。春节期间较为重要的食品在这天需要准备停当。包括鸡、鸭、五香杂菜、自灌香肠、炸枣(传统的自制节日食品)等。鸡与鸭是不可或缺的食物,老人说:“解放前因为卫生条件、养殖技术所限,鸡鸭很难养活,但是再穷的人家也会想办法凑足一整只„鸡‟,人们经常会用成活率较高的鹅来代替鸡。”今天,食品丰富,人们只需去商场采购了。  
到了大年廿九,外出工作、求学的游子大多已经回到县城。过去住在老房子的人家会在院子里和过道里支起大锅烧热水,设起流水线准备过节食品。有人操刀杀家禽,储鸡血和鸭血;把杀完的鸡、鸭在热水里泡过以后,人们一边围坐着拔鸭毛,一边说自我一年来的故事;有人接着给鸡鸭开膛剖肚,把内脏取出来清洗干净;还有人煮鸡鸭、抹食盐,冷却后挂在通风处保鲜;还有人准备需要用的蔬菜、肉食、海鲜等食物。家人团聚不但仅是除夕夜围炉时的吃喝,在家务劳动中的分工配合更能体现闽南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教育子女的观点。跟随住在独门独户院子里的人渐少,单元房成为人们的主要住所;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年前家人集体劳动的场景也很少见。主妇会从市场买回来杀毕、洗净或者烹煮好的过节食物,对于小家庭而言,这种方法更为干净、省事,远归的家人能够围坐喝茶、谈天说地,当然也很少体会到儿时共同劳动拌嘴的乐趣了。春节前的最终几天,人们在期待的热情和劳动的疲乏中度过。  
2、节日的仪式与活动  
十二月三十日:过年。准备了十余天,终于到了大年三十。由于闽南人对说话的“彩头”与禁忌很是重视,所以,年夜饭前,大人总会一边给小孩洗澡,一边再三嘱咐小孩不可以乱讲话,不可以骂人,要说好话;大人在春节期间也很少骂儿童了。询问老者得知:“以前在年三十会有一个祭祖的仪式,或者去祠堂,或者就在家中祖宗像前祭拜,全家按长幼给祖宗行礼。一方面表明对祖先的恭敬,不要忘本,期望祖先有灵佑护晚辈;还有,我们小时候关于礼节、长幼秩序、待人接物的观念就在这样的仪式中得到教育和巩固。”现在,在平和县城有人家在团年之前会到土地庙里祭拜、放鞭炮、烧纸钱等,然而祭祖的景象已经少的见了。  
年夜饭对中国人来说相当重要,在闽南地区也不例外。不同于北方地区的合家包饺子,平和县有其他的习惯与讲究。从前“祭祖完毕撤走供台和供品以后,放过鞭炮,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个崭新的红泥火炉,用木炭生起红旺的炉火,全家人团坐在桌边吃饭,又团圆温暖,又表达财气旺的愿望。饭桌上,再穷的人家也会想办法凑足十二道菜,前一天做的五香杂菜、香肠都会上桌,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味。有条件的家庭在拼盘上有讲究:鸡头、鸡尾、鸡翅、鸡爪都不可以缺,其他部位的肉也要整齐码放,就像一只完整的鸡放在盘里。而穷人会用鸭肉或鹅肉摆成整只家禽的形状,加上从邻居家借来的鸡头拼成一只鸡,称作„凑鸡头‟。他们经常要为保存鸡头费尽心思,借来的鸡头在每一餐围炉之后都要放在腌菜缸里,有顾客来时才重新拿出来摆放。”  
现在,摆火炉的习惯已经不见了。以日前的生活水平,也不必“凑鸡头”了。但是,饭前放鞭炮,饭桌上拼盘保持鸡鸭原来形状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小孩和成年男子到室外燃放一挂鞭炮,解释开始围炉。主妇在开饭前盛出一整碗米饭,留待第二天食用;或者会有意多做米饭,年夜饭时吃不完,这都是“春饭”、“年年有余”的意思。全家人团坐在饭桌前吃喝说笑,小孩在这天被同意喝一点酒,敬酒时互相祝愿,长辈对晚辈提新一年的要求,气氛很是热烈。本县近海,血蚶是很重要的一道菜。蚶洗净后用刚烧开的水烫过,半熟便可以吃。“以前,蚶壳很少扔掉,而是放在门后、地上,俗称„蚶壳钱‟,走路时踢到蚶壳有来年赚大钱的好兆头。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厅堂,由老人讲家事、传家谱,老人通常会给儿孙讲祖上艰难创业、行善积德的故事。饭后,小孩到外头群聚放鞭炮玩耍。而大人则围坐在桌旁,品茗谈天,„守岁‟至凌晨,祝愿父母长寿。”调查者听过自家的一个故事:祖上家里穷,作佃户租地主的田。端午节地主来家里收租,当家的连忙给地主端上粽子和红糖,请地主食用,求地主临时缓债。自家的儿童在厨房里用粽子蘸盐吃,地主看见了,误以为儿童吃的是白糖,佃户有意怠慢自我,于是地主大怒,逼债更紧。当家的交完租,教育儿童一定要出人头地,不当佃户受人压迫。后辈果然发奋图强,到他的子辈就把没落地主的田地买过来。这样的故事传承下来,提醒儿童珍惜当今的生活,又鼓舞晚辈继续奋斗。  
然而,跟随大众传播的普及,旧习俗受到现代娱乐方法冲击渐渐衰落。除夕夜合家聊天、长辈传家谱的惯比如今已被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所代替,人们吃完年夜饭便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晚会,家族内文化传承活动的机会变得很少。老者感慨:“我讲的过节习惯,你父亲那辈人都不一定经历过,可能会有一点印象。你们就更不晓得春节该怎么过了,吃的玩的也不一定非等到春节,平常都有。可能就是回家歇息一下,看看亲人。现在不讲传统礼节、家族传统,这些习惯也越来越淡了。”  
到了午夜十二点,平和县城里鞭炮、烟花大作,把整个夜空照得白昼通常。新的一年在烟雾缭绕和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守岁的人也陆陆续续歇息去了。  
正月初一:旧俗规定这天应当早起。非常是当家人,需要在寅时至卯时(凌晨3点至7点)“进头香”,即敬天、敬神、敬祖宗,祝愿新的一年合家平安、万事如意,过后大放爆竹迎接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大年三十人们熬夜看电视,初一早起、“进头香”的风俗也渐渐变成午夜临睡前进香,早晨睡觉。老人对这种现象颇为不满,“当今的人好命,过去哪能一觉睡到初一中午,都要早起进头香。起的早这一年才勤快,赚大钱。”  
早饭时,旧俗规定要吃“长年菜”,快要整株青菜用盐水清煮素食。人们认为初一早晨素食会保佑一年出门不会淋到雨。今天这个习惯仍然沿袭下来。  
饭后,大人小孩穿着新衣着,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常会得到“红包”(压岁钱)。长辈给红包时祝愿小孩身体健康,听话,学习进步等;小孩收下红包除了道谢以外,也会说一些祝愿的话。尽管没有规定,但在给、受红包的两家互相之间得保持平衡,也就是说收下红包的家长要给对方子女相近金额的红包。所以,红包的金额不一定,详细看给、受两家的经济水平,但金额一定要是双数。还有,也有参加工作或事业有成的晚辈给老者红包的习俗。现在仍然保留了下来,只是对象和范围都有所变化。  
正月初二:闽南多数地区都有“女婿日”的习俗,即已婚妇女带着夫婿、儿童回娘家拜年。当地有民谣:“有孝女初二三,不孝女月半担”,即孝顺的女儿正月初二、初三就带着夫婿回娘家做客,给父母拜年;不孝的女儿到正月十五才回娘家。结婚头一两年的女儿回娘家需要准备8样礼物:鸡、鸭、猪肉、香肠、红柑、发糕、烟、酒。丈母娘把“女婿”送来的礼物收一大部分,鸡、鸭要切一半给女婿带回。岳家摆一桌酒菜请新女婿,请客时对座位顺序和菜肴都有所规定,新女婿和女儿在初二这天要坐“大位”(重要的位置),桌上要有鸡肉、鸡头。做客时,女婿、女儿要给父母红包。假如是结婚若干年且生有小孩的女儿在正月初二、初三照样要回娘家。早上女儿全家到岳家做客,带些礼品(不是很严格),丈人也会设宴招待女婿一家,但没有座位次序的要求;女儿、女婿给父母红包;丈人有红包给外孙,到黄昏时回家。而不同家庭之间在这天通常很少串门,以免打搅其他人的团圆气氛。今天,这一习俗也仍然保持着。  
正月初三:这天俗称“赤狗日”,即不吉利的日子。人们很少做客,也不爱好有顾客来。睡醒后在家里拿起好几天没动过的扫帚扫地,在芦溪乡还有把扫帚和垃圾共同丢掉的风俗,有“送穷日”之说。关于这天,没有太多的习俗规定,实际上经过十几天的酝酿准备和新年两天的狂欢高潮,人们从肠胃到精神都需要有的时候间歇息和放松,也慢慢需要从节日的气氛中过渡到工作和平常生活当中。  
正月初四:又得早起,人们接回在天上歇息了十天的灶神,供品和拜祭过程都没有多大变化。  
初五日:俗称“隔开”,平常的生活劳作开始步入正轨,农户开始准备春耕。  
接下来几天民俗上没有详细的规定,访谈中得知:“解放后到七十年代以前,在正月里会有猜灯谜、说书、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都是民间举行的。大、中专学生假期返乡也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例如话剧公演之类的,传播文明思想。这样的活动在近十几年逐渐没有了。这几年,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网等,对详细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很热心。  
不过现在在乡村,仍然保留着举办座谈会的习惯。参加座谈会的大多是外出创业有成、学业有成的本乡人。在会上,由主持人表彰努力拼搏的先进者,有一定财资的人也会捐资公益事业,像修桥、修祠堂这一类,回报乡亲。这些座谈会的主要是为了鼓舞乡民继续发奋,制造更加进步文明的生活。”  
初九日:是“天公生日”,各家各户都准备好年糕、水果、清茶祭拜。旧俗规定,祭拜应当在凌晨四五点钟进行,供桌上摆放有鲜果、鲜花、炸枣、素菜、清茶等供品,主妇分三次将茶斟满,祭拜完毕后烧纸钱祭天,放鞭炮以示仪式的结束。整个过程大致要有半个小时。但  
是现在人们更容易接受初九凌晨拜完天公再睡觉的习惯,午夜祭拜天公时燃放的鞭炮很集中,大家心照不宣地将热闹的时段调整在共同,过后安心睡觉。  
初九过后,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人们要陆续回到岗位上,县城市民也渐渐安心进入平常生活。但传统的年还没有过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称为“过小年”。  
访谈得到的信息:“以前在正月十五这天,各姓祠堂都会张灯结彩,由新婚或添了男丁的家庭负责在祖祠内点灯。”平和县城里已经很少见这样的做法,竟然能够见到比除夕夜丰富得多的娱乐活动。家家户户门口高悬红灯笼,县城有舞龙、舞狮、龙艺等活动。舞龙、舞狮与经常见到的龙狮队没有多大差别,这里不赘言。龙狮队伍会进到巷子里每家每户门前表演,每到一户,民众都放鞭炮迎接,并给龙狮队的小伙子“红包”。  
龙艺是平和县县城特有的民间娱乐项目,费用通常都由县里经济情况较好的乡、镇负担。“龙”的每一节用木版搭出底座和顶棚,底座上面放有竹椅,可供人坐;底座两边有木棍支出,用来扛在肩上;棚子上披着塑料薄膜。整条“龙身”都用塑料花、彩带、彩灯加以装饰。每一节有一个四、五岁小孩装扮成古代才子佳人的模样端坐当中,他们手执小伞,浓妆淡抹。到了元宵夜七点多钟,小伙子扛着龙艺在县城的主要街道游历,龙身上彩灯闪烁,儿童们打扮精巧,每到一处,总有万人空巷的景观。在元宵夜的绵绵细雨中,马路边树上的彩灯,龙身上的花灯,临街的住户燃放的烟花爆竹,五彩缤纷,龙艺将春节活动推向高潮。  
近几年,县政府组织县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在各主要街道上摆摊设棚,举办元宵灯谜活动。男女老少晚饭后结伴而出,从这个摊点逛到那个摊位,猜完谜再做游戏,边看烟花边聊天;而每个单位都会准备一些牙膏、洗发水、香皂、文具等奖品,送给优胜者。市民从前一阵的美食与忙乱中活动起来,到街上看人看景,收拾心绪,准备投入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正月廿日俗称“天穿”。“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就在这天。民间吃甜馃、咸饭来„补穿‟。妇女们装扮一番,到田间地头„走穿‟,实际是踏青去了。”传统春节活动也在今天正式结束,新一年的生活来到。  
七、挂纸习俗  
扫墓在平和称之为“挂纸”,至于“挂纸”的名称来历至今尚未得知,应属于岭南地区特有叫法,笔者了解到与平和相邻的潮汕、梅州、惠州、东莞,甚至广西等地区也谓之“挂纸”,而漳州以北的福建各地(如厦门、泉州、福州一带)却少有这种说法,他们平常称为“扫墓”。  
平和的“挂纸”也分为冬、春两季,即:清明扫墓叫“挂春纸”,冬至扫墓则称为“挂冬纸”。“挂春纸”的时间平常是在清明节前后三天进行(芦溪等乡镇的风俗是清明节前后十天都能够),当中以清明这天“挂纸”者为多。  
清明时节,乡人们早早便带着锄头、镰刀、畚箕和供品来到先人墓地,首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再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明这个坟墓是有后嗣的。墓纸分为白色、黄色的古仔纸(粗纸扎线)以及五色纸两类,其用意是盖瓦或表明子孙已祭拜过。祭拜时,要先拜土地爷,然后才开始祭拜自我的先人,祭拜先人的祈祷词多是感恩先人淳厚慈善、积德行善为后代种下善根,祈望祖先保佑子孙后代阖家平安、家族兴盛!  
还有一种是“挂大祖墓”(八、九代以上的祖先),通常由家族长辈料理此事:集资收钱,备办供品,召集人员(参加的人数越多越光彩,表明家族发达,人丁兴盛)。上百号人跳着或扛着供品,浩浩荡荡出发走在山路上,颇有点像行伍军人。族人们聚集墓地,割草扫墓,摆上供品后,点上香烛,并由长辈主持祭礼,主持人念诵祭文,向祖先祈愿求保佑。行祭礼时,供奉的茶水要三道、三巡,以示对先人之敬重。祭拜者平常都是行三跪三叩之礼。祭祀将毕时,再压墓纸,区别压于墓碑顶和墓龟、墓环上。最终焚烧冥币,寓意先人在阴间有钱花。  
祭拜仪式完毕后,主祭的长辈当快要供品(现在多是甜粿、发粿、生面、饼干、饮料)按参加扫墓的人数平分,现场聚餐吃点心;还有。有些路途遥远的公墓,来回需要五个小时以上,族人们就会将铁锅扛上,祭祖后在公墓附近烧柴做“大鼎”饭(以芋头饭、咸菜饭为主),儿时的记忆里,清明祭祖竟是那样有趣。族人们在祖先墓前聚餐既轻松又热闹,青少年嬉闹,各房堂亲互动交流……,山花盛开的田野间有散发着家族兴盛和睦的气息。  
八、崇蛇习俗  
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一带生长着一种黑色无毒蛇,小的一尺多长。当地群众把蛇当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称蛇为“侍者公”。他们认为家里有蛇是吉祥的象征,蛇越多越吉利,所以,这里的群众是禁止打蛇的。因为千百年来蛇与我们共处,出现了蛇不怕人,人不怕蛇的现象。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毫无“后顾之忧”,照样安然睡觉。有的时候蛇会钻进被窝,蜷曲在主人的脚旁。有的人夜里不小心踩住蛇尾,被蛇咬上一口,也是一笑了之,决不进行报复。相传在一千一百多年以前,这里的深山密林之中,常常有蛇妖捣乱,危害群众。到了唐代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僧人杨义中使用法力征服了蛇妖,从此蛇妖改邪归正,成为杨义中和尚的随从侍者。另一种说法是,福建古代居住的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的,三平村崇蛇也是一种遗风。  
九、走水尪习俗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在漳州平和县国强乡侯卿庵附近的花溪源头中,即使寒风刺骨,河水冰冷,60名全身“古装”的男子却分成5组,以接力方法区别抬起坐着“王公”、“王母”和“五显帝公”3尊神像的銮轿,奋不顾身地疾驰在冰冷的河水当中。  
这就是平和县的“走水尪”习俗,自宋末元初年间构成以来,至今已700多年,香火接连不断,代代相传。近期,福建省水利厅发布第一批福建省水文化遗产,“走水尪”习俗榜上有名。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样构成的,又有何神秘之处?  
提起“走水尪”习俗,至今,在平和县国强乡高坑村陈姓聚居地,仍口口相传这么一个传说:宋末元初,宋帝赵昺为躲避元兵追杀而被迫南迁,陈概公与弟、子、侄等随行护送。在元兵的一路追杀下,宋兵溃不成军,无望之下,宋帝赵昺投海自杀。群龙无首的宋兵遂作猢狲散,各自逃命安生。陈概公带着家人为避开元兵的追杀,辗转于崇山峻岭之间。  
一天晚上,筋疲力竭的陈概公一家来到一座十分破烂的“五显帝公”庙内休息。睡梦中,一位长着三只眼的彪形大汉对着陈概公叫道:“赶快带着家人上路,后面的追兵就要到了!”大汉说话时,眼中不时射出光芒。陈概公猛然惊醒,赶紧叫醒家人,告知梦里情况。  
一家人感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决定连夜赶路,离开那里。  
就在此时,概公听见后面一声响,回头一看,却见神龛里的一尊长着三只眼的尪像(闽南语,即神像)正在摇动着。概公仔细一看,这尊尪像长得正如梦中所见的大汉一样,他当即小心地捧起这尊尪像,然后带着家人快速离开。  
概公一家人离开庵庙,逃到对面的山头,回头一看,刚才住过的那座庵庙已是火光冲天。概公望着手中捧着的尪像,心中好生感激。一家人都认为是这尊“五显帝公”救了他们,决定从此把“五显帝公”视为恩公和爱护神来供奉。  
陈概公一家成功避开了元兵的追杀后,逃到了平和县境内,辗转于大芹山一带,最终定居于今天的国强乡白叶村金星楼。若干年后,陈概公的后代子孙陈子成移居国强乡高坑村,他们的爱护神“五显帝公”也随之移居高坑。  
为了好好地安置“五显帝公”神像,陈子成在此兴建神庙,取名“五显帝庙”。此后,庙内又多加供奉了“王公”、“王母”、“王孙”诸神。又过了几十年,陈家后代陈君用在朝廷封侯,“五显帝庙”所以易名为“侯卿庵”,并沿用至今。“侯卿庵”建在“雄鹰展翅”风水宝地之上,鹰飞击水,尽显英雄本色。笃信中国传统风水学的陈氏先民们认为,抬上“五显帝公”和“王公”、“王母”、“王孙”诸神像到村里各处巡安,更能庇佑百姓平安。  
为显示诸神的神威,祈求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下午,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近百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诸神像来到妈妈河花溪源头。  
扛轿之人均为未婚男子,他们全身“古装”,四人扛一銮轿,一人旁边助推,五人一组,共四部銮轿。他们以接力的方法,每走二三十米为一替。小伙子们抬着神像在冰冷的河水中疾驰,在冲水的过程中,銮轿忽上忽下,左右摇晃,特别是在过河时,速度越发加快,溅起阵阵水花,有如雄鹰击水。在河里走过三四百米的河道后,銮轿返回侯卿庵。  
国强乡侯卿庵“走水尪”习俗构成700多年来,香火接连不断,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每年香客数以十万计。  
跟随陈氏裔孙的外迁,这种“走水尪”习俗随之流传到了漳州的云霄、漳浦、龙海、南靖、华安、诏安,厦门的同安,广东的海丰、普宁等地。  
因为明清时期,众多的陈氏子孙移民前往台湾垦荒创业,“侯卿庵”的香火也随之分散出去,“走水尪”的习俗也所以流传至台湾各地。在今天的台湾嘉义市有“王灵宫”、“炳灵宫”,台中县龙井乡有“开漳圣王庙”等。现在,台湾嘉义的炳灵宫,每年也在海边举办“割水香”活动,海峡两岸同胞一起的传统民俗特色文化一脉相承,如同代代相传的香火,永无间断。  
2008年,平和县政府将“走水尪”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平和人端午节习俗  
1、过节缚粽  
包粽子,平和多叫“缚粽”,包粽子手艺大多相同。平和的粽子主要分“咸粽”和“碱粽”。常用香菇丝、花生、绿豆、莲子等作配料,用竹叶包裹、咸草捆扎成六角球状,放进锅内煮(或蒸)熟,口感香软柔润。平和的“碱粽”,以自制“蒲姜”碱液拌匀浸泡糯米,裹叶而成,在沸水中煮两三个小时熟透,吃“碱粽”蘸粘着白砂糖,甜润爽口,凉喉解渴,其色、香、味俱佳,深受爱慕。  
在平和民间还有一种禁忌,就是粽子不适合作为礼品随便送人。为什么有此说法?由于在平和地区仅仅有丧事家庭才接受亲友赠送粽子,旧时平和民间家中有长辈去世,三年不得缚粽子,只能接受亲友们的馈赠。所以在平和不能随便送别人粽子。  
2、门悬蒲艾  
“午日节”这天,平和民间家家户户的门楣之上悬插五种植物,即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俗称“五瑞”。这些多为芳香科植物,能发出一定气味,能够杀菌并驱除蚊蝇;旧时,平和某些地方还有给儿童的手腕或手臂上,系以五色丝拧成一股的细索,俗称“缚红丝线(缚手)”,“缚手”的目的是为了辟凶而祈求长命,另一种说是经过“缚手”,小儿童的双手才不会乱动,比较“好带”。还有给小孩脖上挂了用彩绸制成,内包中药香料粉末的小饰物,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并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多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此俗现在较为少见。  
3、采午时草  
农历五月天气酷热,多种疾病多发的季节,特别在华南地区许多毒蛇、害虫都在这个季节生殖活跃起来,常常给人导致危害。五月有五毒,为了防御多种病疾,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际,平和百姓多会到山间野外遍寻百草,采集药材。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最适当炮制,采回来的百草(将植物之根、茎、叶、花或皮等部分)洗净后放置在太阳底下晒干,再切成小段存放起来,在暑热季节熬制成茶汤解渴、治百疾,据悉岭南地区的凉茶制法即源于此。  
4、洗午时水  
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非常香醇,甚至有说生饮起到治病的奇效。平和民间认为:“洗午时水,全年无病”。午时水因为节令因素蕴含该时期宇宙规律空间信息场的特定场信息,故有非常功用,不易变质,有医治保健效果.午时水又称纯阳之水,可抵御阴气邪气。  
端午节午时:五月初五(中午十一点到中午的十三点,而正午为十二点)从井里打的水或山泉水。可用器皿储蓄,用来煮饭、烧水、煮汤起到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若提取来水作午时水,需要阳光直晒半小时以上,功效较差。井水山泉水是最好的水质。时间以正午十二点为最佳。洗午时澡,在水中加入艾草、榕叶、五谷,用它来洗脸洗身,能够保佑人们平平安安,用午时水加雄黄洗澡,那一年入夏不会生痱子,外出不会被蛇咬;平和民间实用汲来的午时水加入一些白酒和一些雄黄粉,用以喷洒房间庭院,或洗澡、洗脸、洗手脚。  
十一、婚俗  
漳州平和县的常规婚嫁习俗古时,漳州的婚嫁基本按传统的“六礼”进行。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主张删简古礼,清代漳州宿儒蔡世远谓“吾闽昏(婚)礼由纳采、纳币、请期而亲迎”。  
可见其时已将六礼中的“问名”并入“纳采”之中,并将“纳吉”与“纳征”合而为“纳币”。  
据蔡氏所辑《朱子家礼》,婚礼的程序为:“将昏,主人告于祠堂,遂以酒醮其子而诫之,子受酒跪听训诫……”此当为诗书之家所设。民间嫁娶较侧重于物质形式,礼俗极繁复,并且地区差别很大。(一)议婚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  
旧时,漳州平和县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又称“摆家风”、“踏家风”。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特别是女方对此更加谨慎,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庚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女方允许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通常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定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者“送定”。男家女人尊长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约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1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N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和戒指首饰,常凑成一二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以及糖糯米粥迎接招待男方顾客,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顾客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典礼。  
男方顾客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1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4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明婚事已经经肯定。  
4、行聘  
又称“提聘”或者“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约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含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以及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尊长挑1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含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糖、红圆子以及其他糕点等。当中礼饼、糖以及糕点的数量由女方肯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以及乡邻。还有,每一户要赠送1碗红圆子。有些处所行聘时只送婚书以及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  
礼金:360元----18000元左右(礼金多少随男方心意,通常情况下2、6、8为吉数。女方陪嫁东西通常有洗衣机、彩电、摩托车等,礼金拿得越多女方陪嫁的东西也就越多,女方基本把这些礼金用嫁妆如数陪还男方了。婚后新郎就如同女方家的儿子,有句客家话是这样说的“阿郎等半子”,阿郎就是女婿,意思是女婿相当于半个儿子,嫁后女儿仍是父妈妈的心头肉。)  
注:若女方家长本来就反对这门亲事的话,他们对礼金的要求相对照较高,多的要6到12万,基本无所有陪嫁东西。嫁出去的女儿就如同泼出去的水。  
结婚前先订婚:男方要挑“绿豆饼”或“大粄”至女方家中,女方则把这些绿豆饼分发给自我的亲戚朋友。女方的亲戚朋友越多,男方挑的绿豆饼也就越多。订婚时男方通常要给女方金项链、金戒指等,女方也可买些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东西给男方。  
出嫁当天,新娘出门要哭,假装哭也行,听说哭得越大声,娘家将来就越旺,新娘能够穿红裙子,也能够把红裙子放在手臂上。新娘途经佰公佰婆的地方,都要在那放一对红蜡烛。  
婚宴宴请:宴请新郎、新娘以及男方父妈妈的亲戚、朋友。婚宴当天,新郎、新娘可收到多少不等的礼金,顾客红包通常为120元-1200元左右,红包大小随人心意。  
结婚当天晚上,能够由男女方的朋友、同事、邻居前来闹洞房,先进洞房的需要是童男。这时候亲房(宗亲)的一些男儿童便陆续的提着鞭炮前来热闹,鞭炮响后,新郎、新娘要拿一包或一条的香烟放在儿童的提篮中,再拿些糖果或茶茶包给他们,儿童们鞭炮提得越多,新郎、新娘回的香烟自然也就越多。当天晚上新郎新娘可享用新郎父母为他们准备的“12碗”,“12碗”实际上是饭菜,饭多少不限,菜12碗,当然,若要简单的话也能够把12碗的菜换成一盘鸡,那样也叫“12碗”。结婚后新郎、新娘要回女方家玩“头次客”“二次客”等。  
注:头次客----结婚后第一次回女方家(结婚三天后回女方家做客,称“头次客”)  
二次客----结婚后第二次回女方家  
结婚半个月内新郎见到亲朋好友,邻居等,新郎礼貌上要递过两根香烟。2为吉祥数,表示双双对对,接香烟的人只能收一根,新郎则把另一根香烟放回至烟壳中,意为添丁进财。  
十二、丧葬习俗  
送终  
“养老送终”自古以来都是晚辈对长辈义不容辞的责任。长辈临终,子孙眷属须日夜守护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工作,须设法(如派人通知、写信、打电话、发电报等)把他们召回。  
子女闻讯后,需要尽快赶回侍候老人,即使远隔重洋在异国他乡,也要尽量地回家为老人送终,以尽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人(如妈妈、媳妇),还要及时通知娘家,不然会受埋怨甚至发生纠纷。  
搬铺  
又称徙铺、出厅、入厅堂。中国古俗很讲究寿终的地方,即所谓“死于适室”,“寿终正寝”。福建自古以来也十分讲究“寿终正寝”,病危时要把病人从偏房寝室及时地搬铺到正寝(正厅),志称“疾笃迁居正寝”。  
俗信正厅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地方,寿终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阴间才能够与祖宗、亲属团聚。若寿终于偏房侧室,死者魂魄会滞留在寝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转生。故在民间(非常是乡村),老人病危时,只要神智清醒,往往会自我要求到厅堂去。若寿终于偏房寝室,子孙也有照应不周之嫌,会招来非议。  
报丧  
报丧又称讣告、讣闻、报亡、报死等,闽南一带忌讳说“死”、“亡”字,又称“赶生”。报丧旨在告知亲友参加丧事,同时通告与死者有相冲克的人(如孕妇)不要近前。报丧之俗历代相沿,并构成一定规则,很受民间重视。  
小殓  
以衣衾裹尸谓之小殓。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福建相当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流行“乞水”习俗,“乞水”又名“请水”、“买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时,孝男在前,一手持钵,钵内放一块白布条,另一手持幡,孝女后来,哀哭前往河边或井边乞水。  
乞水时须下跪,投入水中的铜币(今用硬币)通常是12枚,且用红丝线缠住。汲水时,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买水。”请水到家时,其余孝眷伫立门前迎水入宅,将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儿子浴尸,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通常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  
志称:“拭尸体前三后四。”浴尸水不可以随便泼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脚会裂开。在莆仙一些地方,特意熬煮五味水(五种青草药熬成的汤水)为死者净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乐土。  
守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哭丧  
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哭丧平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相当多妇女特别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乡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予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十三、饮食习俗  
1、丰寨咸水鸭:选用重约三斤的百天跑步鸭制成,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鲜香味美。  
2、芦溪咸菜:平和传统名菜,属闽菜系,既可清蒸、干炒,亦可泡汤,鲜美可口、香味浓郁。  
3、大溪烟肠: 采纳本地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加入香料与地瓜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嚼劲十足、色赤肉嫩。  
4、南胜麻枣:原产南胜镇,有七百多年历史,以糯米、角棕芋、白麻、白糖、饴糖、花生油等为原料,糯米分三道工序,再与配料混合制成,皮酥而脆、质嫩而甜、富有韧性、独具风味。  
5、大溪豆干:选用上等大豆,有浸水、磨细、滤净、煮浆、凝聚、定型等手工制成,恰到好处的韧性造就口感鲜嫩,煎炒熬煮皆可,兼具豆干和豆腐的双重美味。  
6、牛肠粄:以大米为原料,用原始石磨摸出碎米汤置于圆盘内放置滚开的水面上,直至构成整个面粄,轻轻取下再卷成卷。  
7、小指头大小,形似枕头故名,是逢年过节必备茶点,馈赠远方亲友的特色礼品,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朝廷贡品。  
十四、名人  
周碧初(1903-1995)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坂仔镇人。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Importanceof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吴凤(1699-1769),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人。五岁随父吴珠、母蔡氏渡台,居嘉义县中埔乡,被尊为“阿里山神”。  
江丙坤(1932.12.16-2018.12.10),祖籍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原中国国民党第一副主席、台湾海基会董事长。  
林广兆,1934年四月出生,全国人大代表。祖籍崎岭乡顶寨村。2002年荣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十五、著名景点  
平和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平风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灵通山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1个(灵通山),国家历史文化明镇1处(九峰镇),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3处(绳武楼、庄上土楼、南胜窑址),省级文物爱护单位9处(三平寺、侯山宫、薰南楼、报本堂、天湖堂、平和城隍庙、平和文庙、中湖宗祠、平和暴动纪念馆),1个平和首团台湾文化艺术团(天潮会民俗技艺团),1个宫庙传播平台(宫庙走透透),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琯溪蜜柚科技示范园),四星级酒店1家(洲际大酒店),获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项之一的“阿迦汗”建筑奖1处(桥上书屋)。  
(一)灵通岩  
灵通岩座落于平和县大溪镇大峰山。距漳州市区116公里,属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大峰山由狮子、玉女、擎天、灵通、天池等36峰组成,最高海拔1287米。灵通岩,峭岩立壁,层峦叠嶂,怪石嶙峋,有“菊花引路”、“三虫游斗”、“猛虎守峡”等18景,景景奇妙瑰美。狮子峰奇峰突兀,宛如雄狮盘踞。石寨岩顶,一块巨石高耸,朝天寺座落其上。  
灵通寺,建于天然石洞之中,上有磐石覆盖,下临陡崖绝壁,唯有一条“天梯”小径能够攀登。洞前百米高处,涓涓细流,飞溅而下点滴如珠似玉;雨后流泉飞瀑,宛如珠帘高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景区内还有台湾“阿里山之神”吴凤故居、黄道周讲学处、林语堂故居等人文景观和1200多年亚热带稀有植物及珍奇的“娃娃鱼”。  
(二)大芹山  
大芹山海拔1544.8米,漳州地区第一高山,座落于平和县大溪镇大芹村北部,大溪镇、崎岭乡、国强乡、九峰镇交界处。顶峰有一奇石,长2.5米,宽2米,厚0.3-0.5米,由3个石柱撑着,在不同的方位敲打,会发出不同的音响,被誉为“八音石”。秋高气爽时,登上高峰,用望远镜可观看云霄方向的大海。主峰的周围有小芹山、鹅公髻、出水仔、笔架山、黄世尖、南山岽、大尖尾、石尖仔岽、谷坪山、交洞山、溪头尾及东北边的粗科岽、北边的江秀斜岽、西北的观音岽、拉子旗等15座千米高山。  
(三)小西天  
小西天观音庙座落于平和县小溪镇联光村大坑山中,故又称“大坑岩”。距县城约5公里,背靠小溪第一高山鸡笼山峰,一年四季竹葱茏,云雾缭绕,变幼莫测,婉如仙镜。面向天马山脉,面前山岗,大齿交织,节节相护,藏风聚气,天马山脉横卧运方,翠屏当户。左右大坑山脉,牛头仓山,起伏连绵,宛如两头雄狮对望鼓戏,栩栩如生,所以“小西天”大坑岩地理又有“双狮结佛”之美称。  
(四)侯山宫  
侯山宫座落于小溪镇西林村,平和一中的西侧,位于花山溪流域的河谷盆地中。东北距镇政府0.9千米,距平和县城约1.5千米。西林村是琯溪蜜柚的发源地,种植琯溪蜜柚已有400多年历史,从而使平和县成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和全国最大的琯溪蜜柚交易市场。侯山宫是一座起到闽南特色的宫庙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为石、砖、木结构,占地约139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432平方米。主体建筑由门楼、天井和正殿等组成。正殿为单檐悬山式屋顶,屋脊装饰繁丽,起到较高工艺水平。主体建筑左侧为重修的碧云室,门楼前是大埕。门楼依托宫庙前墙而建成。正殿为面阔3间,悬山顶,木构梁架。天井由河卵石铺就,保存清代风貌。  
(五)九峰镇  
客家土楼、中原合院式民居及闽南骑墙式楼房混杂,遍布在集镇与山野间;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共同成因此地的通用语言,年纪稍大一些的当地人,都会说、会听这3种方言,潮剧、芗剧、四平戏、汉剧等剧种在这里盛行。  
(六)三平寺  
闽南千年古刹三平寺座落于文峰镇三平村。东临龙海市程溪镇,南临漳浦县南浦镇,处于平和、龙海、漳浦三县接壤处的三平山九层岩下,距漳州市区47公里,距平和县城30公里。  
三平寺始建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为晚唐高僧杨义中所建。据传,唐武宗实行灭佛汰僧政策,佛教遭受严重打击,原驻锡于漳州半云峰下"三平真院"的义中禅师,为躲避劫难,率其门下僧众顺溪而下,历"三险三平"到三平山九层岩下,创建三平寺。  
三平寺座北朝南,北靠狮子峰,南坐笔架山,百丈漈、东接大柏山、西邻九层岩。义中禅师挑选山势如游蛇下山称"下水蛇"的蛇穴,依山建寺。寺前一箭之遥有一状如神龟向上爬的龟山,称"上水龟",龟蛇南北相望,天生宝地。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