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诏安县(古属漳州府诏安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位于福建南端、闽粤交界处。南濒东海与南海交汇处,西邻广东省饶平县,北邻平和县、东接云霄县、东山县,西与饶平县、南澳县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23°35′35″~24°10′28″,东经116°55′15″~117°22′01″。县人民政府驻南诏镇玉峰路156号,距漳州市区142千米。
2018年,诏安县总面积1566.40平方千米,当中陆域面积1293.8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72.5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88千米,境域东西最大距离39.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3.5千米。
二、诏安彩扎技艺
彩扎技艺是诏安县的传统民间工艺,源于清朝末年。清末彩扎技艺传承人林裕后在诏安县东关街创办有彩绸庄,其彩扎技艺不但传承了清代民间工艺特色,并且汲取了历代名师、名匠的制作技艺精髓,同时还吸纳了广东潮汕一带的工艺风格。庆源号彩绸庄的第二代传承人林仕恩、第三代传承人林福经、第四代传承人林养生均对彩扎技艺有扎实的传承和苦心的经营,使彩绸庄老字号传承百年而继有发展。
诏安彩扎拥有繁复的工艺,用料考究,工艺流程也较复杂。其根据不同的彩扎对象选用竹、木、藤、篾片、铜、铁、铝片条等为工艺品的骨骼,扎出物体的骨骼构架;再选用丝、绸、缎、绫、绒布等作为外面贴料,粘贴平坦均匀;最终再配以金丝银线、珠粒珠片、羽毛等作为装饰,制成的彩扎工艺品色彩冷艳,装饰繁缛,极具审美趣味。这种新的工艺,既发扬了民间艺术特点,又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还能成为青少年手中的观赏玩具。
彩扎工艺品主要用于各种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及祭祀活动。实用于庆祝传统节日的花灯、彩车、彩棚;有踩街游艺用的龙、凤、狮、象、公背婆、鸟鱼虫等;实用于庙、祠堂、寺中的神像的头盔、服饰、联幡、彩旗、帐绛浮字等;民俗用品如安龙、谢土、做醮、祈安、置坛、元宵或新婚挂灯、仔棚等;还有工艺品山水、人物、木偶、浮字、艺术挂屏等。他们从题材内容上,以不同的自然物象和理想物象来体现不同的人生礼仪、岁时习俗等寓意,从而祈求幸福平安、丰衣足食。
明清以后,彩扎工艺在大江南北快速发展起来,跟随社会的进步,慢慢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为“丧葬文化”服务的传统“彩扎活儿”;另一种是为满足大众娱乐文化、民俗节令以及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而创生的“风筝”、“灯彩”、“绢人”、“微型仿真昆虫”等新型彩扎工艺。彩扎工艺以实际上用性、观赏性和鲜亮性的民俗特点,深受老百姓爱慕。现在的诏安彩扎工艺品布及漳南、云、浦、诏、东及岭东(粤)一带,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历史文化
诏安古老的土著文化,因为受中唐以后源源南下的中原文化影响,加之位于漳潮之交,对两地文化兼承并蓄,慢慢演变发展。宋代陈景肃、吴大成等学者在渐山结庐讲学,留有诗作传世。明代叶亹、沈鈇、吴朴等著述甚多,沈起津以书画著名。清代地方文化富有特色,道光至光绪年间沈锦洲等书画名家构成诏安画派;诗词创作繁荣,有谢浣湘等名诗人;境内有潮剧、广东汉剧等剧种;民歌、民乐、灯谜等民间文艺十分发达;还有全国独具一格的铁线木偶戏。民国出现公共藏书、创办报刊、新美术创作和电影、话剧等新文化现象。
诏安县1950年组建文化馆等文化机构。1953年设立收音站,1960年成立电影治理站。1981年后电影公司、电视差转台相继创办,1991年建立有线电视站,1994年又设立诏安人民广播电台。
1956年组建县专业潮剧团,上演传统剧目并创作《一门忠义》等新剧目。古典诗词创作复兴,1985年后出现数十名创作勤奋、活动频繁的作者。
潮剧获得新发展,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受到重视,1991年出版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
民间音乐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灯谜活动更加普及,1989~1996年灯谜好手在全国谜会中屡屡得奖。改革开放后文化市场欣欣向荣,政府主管文化部门依法治理文化市场,有力地增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诏安书画,始自唐代。唐开元年间,著名书法家钟绍京贬任怀恩县尉,其人“字画妍媚,遒劲有法”,其书风对九龙江流域书画艺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宋代,陈景肃、翁待举等渐山七贤和应他们邀请来访的丞相陈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学者陈淳、林用中,以及避祸隐居九侯山的江南赵嘉客、洛阳周直言等人的诗文书画,丰富了诏安的书画艺术。1150年(南宋绍兴二十年)起先后兴办的石屏、渐山、丹诏等书院,增进了诏安书画的交流与发展。
元代,到九侯山挂锡的僧无碍倚崖题刻的“九侯名山”4个擘窠大字,为闽省金石之宝,对诏安书法起了一定影响。明代末年,诏安书画风气鼎盛,先后出了沈起津、徐登第、方映辰等书画名家。至今,诏安城乡还保留着大量的明代碑石题记、牌坊榜书,挺拔遒劲,叹为观止。沈起津的《双屏泰山庙记》被誉为碑林瑰宝。清代,诏安相当多书画家南下潮、汕、穗,北上沪、甬、扬、津、京等地,拜会各方名家,交流取经。而外地书画家也接连不断来诏交流,使诏安书画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技艺水平。诏安书坛画苑一时名家辈出,出现了康瑞、刘国玺、谢廷爚、沈锦州、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等书画名人。当时从北方学成回诏的沈锦州在继承诏安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北派画风,构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清末民国时期,诏安书画家达80多位。马兆麟等书画家,大胆汲取海派之长,使诏安书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展示出新的风貌。新中国成立后,诏安相继出现林林、沈福文、沈柔坚、林仰峥、韩柯、沈锡纯、沈耀初、许海钦等驰名中外的书画家,以及在艺术上颇有建树的一批中青年书画家。
改革开放以来,诏安书坛画苑,新人辈出,能书善画者参加各级美协、书协的有近百人之多,相当多作品入选全国展览并获奖。《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记载历代诏安籍书画家2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13个常务理事中,诏安籍画家就占了2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之职也曾由诏安人担任,诏安书画家在海内外艺坛尽领风骚。
1993年十一月,文化部群文司命名诏安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2000年九月的首届书画艺术节被诏安人称为该县书画艺术迈向市场的里程碑。书画艺术节举办了诏安县首次书画作品拍卖会,获悉消息的省内外书画家、竞买者以及新闻我们、群众纷纷赶来,参加拍卖的72幅作品有62幅成交,成交额达104.6万元,当中已故旅台画家沈耀初的两幅作品区别以32万元和42万元落槌。拍卖槌声让诏安书画实现了其经济价值,也唤醒了诏安人以此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他们培植书画市场,发展书画产业。县城出现了博雅斋、墨缘居、文心阁等10多家画廊,并频频到福州、上海参加拍卖会,参与竞价拍卖,年成交额上千万元,一些画廊和书画经纪人还异地发展,把画廊开到深圳、厦门、漳州等地。
诏安县属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双方言区,北部山区通行客家语。是漳州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全县十几万人保留着客家方言习俗,历史上诏安有39个姓氏、2000多客家人,东渡台湾开基创业,繁衍至今后裔近60万人。
四、诏安剪瓷雕工艺
剪瓷雕是中国南方,特别是福建闽南、广东潮汕以及台湾所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这些地区的传统建筑,除了注重主体结构外,为了修饰与美化外观,往往会运用相当多装饰的手法,诸如木雕、石雕、彩绘、泥塑、交趾陶、剪瓷雕等,以加强建筑物的美感。闽南、粤东、台湾的庙宇建筑,装饰之风尤盛,故剪瓷雕作品也尤为明显。
所谓“剪瓷雕”,是民间艺人利用多种颜色明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或残损价廉的彩瓷为原料,巧妙地剪成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按照艺术造型的需要砌粘出人物、动物、花卉、山水,或镶嵌于民居的照壁,或耸立于寺庙宫观与府堂之屋顶、屋脊、翘角、门楼以及墙面的水车垛上,起到色彩明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
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剪瓷雕技艺;到了明代,诏安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诏安县座落于福建省南端,闽粤交界处,素有“福建南大门”、“漳南第一关”之称,与台湾一衣带水,自古便是闽南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与海外有着紧密的文化交流。跟随诏安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种传统手工技艺便慢慢向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传播。
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剪瓷雕在今天的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仍有较大的影响,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装饰。
五、诏安铁枝戏
铁枝戏起源于唐、兴于宋,由纸影戏发展而成。艺人双手控制三根铁枝上的木偶进行表演,其音乐以潮州调、外江调为主,内容与流行的四平腔、传奇相融合;主要角色行当为生、旦、净、末、丑、杂。诏安是铁枝戏的发源地,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本色的铁枝戏艺术技巧和艺术特色,为中国已发觉的傀儡戏品种中最原始的艺术珍品。
六、诏安黄金兴传统制作技艺
福建诏安“黄金兴”牌产品(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是驰名中外的一种民间传统医药食品,系清道光年“黄金兴”的创始人黄烟支先生所研制。该系列产品 采纳盛产于闽粤地区的鲜金枣、火烧浮山(植物产地地名)橄榄、青梅与甘草、丁香、川贝、肉桂、砂仁、豆蔻等十几味地道中药材,按照明清两代以来的祖传偏方精制而成。黄金兴咸金枣质地松软,芳香扑鼻,咸、酸、甜适合,味道纯正,有健脾胃、助消化、除积食腹胀、祛风邪、润肺化痰、理气醒酒、预防晕车晕船、提神消怠等功效。
清道光年间,第一代传承人秀才黄烟支(1834年~卒年不详),开始在家中腌制山间野果,悬壶济世。其子“黄金兴”即第二代传承人黄来于(1880~1946年)秉承祖训,早年因诊病、经商常常来往于中国大陆与南洋群岛之间,有感于人们饱受旅途辛劳及病疼、晕船晕车之苦,在其父已研制盐金枣泡水基础上, 采纳金枣、橄榄、青梅为原料,配以各种中药材,经反复试制终于制成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经多年行销,黄金兴系列产品成为南洋群岛一带华人华侨家庭必备物品而驰名中外。
黄金兴(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民间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在东南亚各国及台、港、澳地区享有盛誉,是平常食用与药用相宜的民间传统药品。
七、诏安民俗
诏安民俗源远流长,相关劳动人民生产习俗,可大致分为农俗、渔俗、商俗、匠俗。----题记
勤劳淳朴的诏安农民热爱自我耕耘的土地,流传下敬祀“五谷帝”(神农)和“地头公”、“田头土地公”的农俗。每年农历四月廿十五日和冬至日则要敬“田头土地神”和“地头公”,酬谢其爱护庄稼、人畜。
农历三月间,冬小麦和过冬地瓜收成,俗称“收小冬”,乡村各择日做麦熟节,吃“麦熟”(薄饼,麦面摊皮,以韭黄、豆牙、肉丝、豆腐条糖浆等为馅),庆祝小冬收成。
农历三月间,冬小麦和过冬地瓜收成,俗称“祈安节”,庆祝一年收成丰足、人畜平安。祈安节盛大丰盛,杀牲畜、备酒肉,酬谢神祗,宴请亲友,农民藉此表达对土地的虔诚和敬畏以及丰收的欢跃。
诏安的沿海地区是渔民聚居地,传说中的妈祖是渔民的爱护神,渔民尊奉妈祖,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寿诞举办盛大的敬祀活动,停止一切捕鱼作业,各村上演社戏,宴请亲朋,热闹非凡。
渔民因生存环境的特殊,风里浪里闯荡,流传下来的忌讳较多。如修船要择日安船头,竖桅要扎红布,新船下水要祭礼,期间凡孕妇、带丧者都要远避,不得近前,预防冲撞。船上也有一套规矩,吃饭不准倒扣盘碗,吃鱼要一面完不准翻转,不准乱碰浆垫和船舵,乱拉船帆绳索,等等。
农历七月十五日夜不出海,要在海边烧冥纸。渔民有条不成文的约定,在海上碰到失事船只要救护,发觉浮尸要捞起。
凡商必有号,是店便有名,诏安的店铺商号定名多与行业相关,药店多取“生”、“昌”、“泰”、“春”字眼,如“永春堂”、“永生堂”等,饼店、布店多有“香”、“美”字眼;杂粮行、土产行则多用“丰”、“隆”、“发”字眼;也实用店主名讳中一字或全称当店名。店号多数用横匾题写,两旁还加了对联,多为标榜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走在诏安城镇街上,满街五花八门的店号,装饰雅致,惹人注目。
沿袭传统,店铺雇用店员,每月农历初二、十六要“做牙”,店主宴请店员;六月十六和十二月十六称为“半年牙”、“年尾牙”,通常大店铺主人要设酒宴款待店员,“年尾牙”宴席上店主还要决定店员明年的去留。走街穿巷的小商贩自然不必店号,但也有其招徕顾客的方法,如扁食(馄饨)、面条担敲击木梆,卖麦芽糖的打小响锣,货郎担一路摇响叮铛鼓,也有以多种腔调拉长声音叫卖的。
诏安多工匠,五行六作,土木漆金剃头厨丁,行行有名师,学艺自然要拜师。拜师要备红纸名贴、四色礼品(猪肉、蜜饯、红柑、香烟之类),礼品敬祀祖爷,如木匠、泥水匠祖师爷是鲁班,而理发的祖师爷是吕洞宾。学徒在祖师像前行过拜师礼,便与师傅是师徒关系。
在学艺期间,师傅通常要察看学徒表现,再确定是不是尽心教导,或仅传通常技术,保留绝技。学徒通常学艺三年,也有长达四、五年才满师。出师时师傅要送一套简单工具给学徒,徒弟辞师时要立誓不违背师训,才暴露技术诀窍,不抢占同师门业务等等。学艺期间,师傅通常不支付徒弟工资,第二年起,才给徒弟一些零用钱。外出做工,师傅包供徒弟伙食。
多种工艺都有一套行规,学徒违犯行规轻则受到训责,重则逐出师门;凡遭逐出师门的学徒,同行师傅通常拒收为,只能改行。诏安民风淳朴,通常学徒都能遵规守纪,学有所成。
八、时年八节
诏安县的传统民俗节日,一年可分为八大节,俗称“时年八节”。
踏着春的脚步,春节翩然而至。辛劳一年的人们洗净风尘,换上新衣,欢度节日。春节凌晨,家家户户燃起“开门炮”,以示开门大吉,纳入一年的好运气。早餐通常食素,不动荤腥。民间还有相当多的禁忌:不动刀、不喝米汤、不持扫帚、不动针线……总之,不干活、不讲粗话、不打骂小孩、不夫妻吵架、不与邻里纠纷……图的是和和善善。
吃过早餐,人们开始相互走动贺年。亲朋好友见了面,互祝“新正如意”,回曰“大家、大家”,一派喜庆祥和,张张笑脸如花。这样的拜年连续数日,亲友间互赠礼品,无非糖果、茶叶、蜜饯等一些土特产,但红柑两颗却是要的,图的是双双大吉(桔)。
初一新春至十五元宵节,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下孝”的日子,这期间出嫁的女儿都要携礼物回娘家向父母“拜正下孝”;传统的“下孝”礼品是熟猪脚和甜米果。女儿与女婿携儿女共同回家,与父母兄弟相聚,按俗例留下吃午饭,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春节之夜,举城欢腾。街巷有一处处民间演奏、潮剧清唱、灯谜,街道上舞狮、舞龙、舞鸟,一片欢声笑语,处处人海如潮。转眼到了十五元宵节。到处披红挂彩,灯笼高悬。时值春暖花开,男女老少相邀游玩,盛况空前。
元宵节家家户户蒸甜果敬祖先。甜果用糯米浆和红糖或白糖蒸成,甜润爽口,图的是日子过得甜甜爽爽。此时恰值柳芽吐绿,桃花盛开,年轻的女性们装扮得花枝招展,结伴郊游,随手折几枝含苞的桃枝回家插在花瓶观赏。一年的好日子便悄悄绽开了。
春雨霏霏清明到。三月初三古清明,是诏安人追念先人、祭扫坟墓的节日,也是保留从中原沿袭一千多年来的古俗。这天早上,家家户户备上祭品到祖先坟墓祭扫,往坟墓上添草皮、压白纸。相当多人家都备了很多种的食物,或自家,或邀亲朋在坟墓前用餐,缅怀先人,别是一番情趣。
天气渐热,便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家家门楣上挂一束榕、柳、蒲、艾以示避邪,小孩脖上挂了用彩绸制成,内包中药香料粉末的小饰物,以避瘟疫。时值溪河小涨,县城与近水乡村便在溪河里赛龙舟。溪河两船拼力相赛,堤岩上观众呐喊助威,煞是热闹。
民俗中还有“跑贡王”的节目,是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而举办的活动。
旧历七月十五便是“中元节”,是民间飧鬼节,也是唐代以前中原大地民俗遗风。中元日家家户户于傍晚起在户外摆桌上供,祭飨孤魂野鬼,一直到午夜才化纸收供。当中寄寓着劳动人民朴素善良的愿望。
秋高气爽,中秋月圆。诏安民间的中秋夜,家家户户在天井或阳台摆上桌子,桌上摆满糕饼、水果,焚香赏月;老人缓缓“讲古”,孩童嬉戏追逐,偶有民间艺人月下丝竹管弦,清音袅袅,……派太平盛世的祥和蔼象。
冬至日是民俗冬节。此时秋收已过,猪出栏,粮入仓,农事闲,人气旺,是乡下一年的庆丰大节,家家户户一派喜庆,宰猪羊,杀鸡鸭,搓糯米圆子,蒸制糕果,贴红联,礼祖先,敬田头土地公,有的乡村还演社戏庆祝丰年。
岁月如梭除夕到。诏安民间称除夕为“年夜”,是一年中最大的民俗节日,也是除旧迎新的日子,所以分外盛大而喜庆。
古历二十三日之前,家家户户大扫除,光光鲜鲜迎年夜。二十四日摆供焚香送菩萨、灶君上天。接下来便是置办年货。一年终了,在外的人要回家团聚,在家的一年辛劳该歇歇肩,享受一下好日子的味道。
除夕夜,家家户户贴春联,到处一片红彤彤,节日的喜庆便涨满任何人的心间。除夕晚餐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家家户户佳肴满桌,中间置一火锅,全家围在共同吃团圆饭,俗称“围炉”,取全家团圆欢聚之意。饭后,备上一大碗米饭在灶台,称“过年饭”,插一朵红纸花,称“饭春花”,表明粮食丰足;摆上两个红柑,表明大吉;点一盏灯,表明“守岁”。午夜十二时一过,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二)祭祀祖先
民间的祭祖活动,有庙祭、墓祭、岁祭、生辰忌日祭。岁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冬至祭、除夕祭。宗族春秋要举办盛大“二祭”(今已废)。每逢亡故亲属的生卒日要“祭祀”,俗称“做忌”。另外,凡遇族中人升学、升官、生儿婚合,也要到祖祠向祖宗行告祖礼。凡重大祭祀,举族同聚,摆宴欢饮,民间称之为“吃祖”或曰“吃公”。
民国春秋两祭。春在旧历正、二月,秋在旧历八、九月,各村有固定日期。每厢祀日,乡长必集公款,在所祀神庙前,大演社戏,家家户户,杀鸡为忝,旨酒佳肴,以祀神前。农民终年胼手胼足,埋头苦干,到了是日,遂放纵尽看,着新衣,宴亲友,尽宾主之乐,为一乐事,漳谚称为:“傍神祝福”。
(三)烧香点烛
民间通常在农历初一、十五,有在居家住宅的神龛佛前,或到乡里宫观庙殿烧香点烛成俗。春暖秋爽时节,更时兴成群结伴到平和三坪祖师公、圆山脚下仙祖、莆田湄州湾妈祖,甚至坐火车、搭船、乘飞机到南海普陀山、九华山等地进香朝圣。
神诞即神的生日,是日民间要杀鸡蒸粿,焚香上供、大宴宾客,演戏敬神,热闹异常,俗称“闹热”。用仪仗、鼓乐、艺阵等迎神出庙、周游街巷村井,谓之“走尪”。除此之外,还举“卦香”仪式,组织众多的信男信女,列队到该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灭香火。“卦香”之日,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五色旌旗,鼓乐吹打,神轿佛辇,化妆的高跷、马队、凉伞以及旗、锣、鼓、枪,无所不有,招摇过市,现今还出现以汽车、摩托车代步引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破除迷信中,做神诞、“卦香”等封建迷信活动一度基本消迹。但因为传统习俗和封建思想的影响,这些迷信活动长期以来时隐时现,70年代末以后又有所回潮。
(四)醮年之祀
谚云:“南州重皇神”。醮年分为“清醮”、“王醮”两种,清醮祀玉皇,王醮祀王爷。乡村以王醮为多。有2年一醮,有6年一醮,有12年、20年一醮。甚至有40年一醮。醮年一到,农民必各种蔬果,多养牲畜,以备到时祀神之用。届期邀请
风水师,大建罗天大醮,祀期有3天,也有5天。过去大演京剧,今改演芗剧,大宴亲朋。凡属宗姓之乡,必备隆重之生猪生羊,牲醴匹帛,并选小孩打扮故事,骑于马下曰“马艺”,抬以彩棚曰“棚艺”。族长拈香导前,旌旗蔽日,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号炮雷鸣,浩浩荡荡,沿途敬送,或“祀皇”,或“祀王”。抵乡之前,主祀各家长,列队出乡接送,迎至庙前三拜礼毕,大设筵席陈列村中,凡属祀王的乡人,不分老少,都可自由入席,尽欢而散。每届祀年,乡民需费,贫者百余元,富者数百元,虽平日异常节俭,至此亦大张门面,不肯示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曾废。80年代以后,此风又起。
(五)祭祀山川
封建时代,州官到任,须到城西祷告山川。行礼之序先拜天宝山,再拜圆山,接着拜西江(今九龙江西溪),最终拜九龙江。每一位祭品为脯一盘,用猪肉食3斤;醢一盘,用鱼3斤;果子3盘,并列为一行。
九、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以前,诏安人“婚嫁"不仅礼数多,并且费用大,早些时侯,男女凡过十六岁,均可谈婚论嫁。婚姻多由媒婆撮合。求亲前男女还会通过多种途径,互探双方的情况,俗称探家风。男方如若满意此门亲事,可托媒婆与由男方长辈带着糖果糕饼(俗称小四色)前往女方家提亲,女方若允许亲事就把小四色收下,若无意此门亲事可婉转回绝。这是婚嫁古礼应进行第一步。第二,求庚。双方既是故意成为亲家,男方应择日,顺带糕饼烟酒(俗称四色)来到女方家"求庚"。所谓求庚就是男方要向女方父母求得待嫁女方的生辰八字",女方若无异议,应将待字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俗称“八字贴。"男方接贴后,如在三天内家里平安,沒有发生争执,打坏器皿之类的事发生,(这叫″三日圆。)于是男方要把娶亲男子的
生辰八字由长辈送达女方,去时应帶″四色"为礼。并請
算命先生合婚。(就是推算男女双方是不是会冲克.)第三是相亲。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经算命先生推算后如沒出现相冲相克之类的事,便安排相亲。相亲通常由媒婆操办安排,首先要择个好日,男方的父母长辈在媒婆陪同下会到女方家中,把待字姑娘的长相,性情与身体进行察看,假如沒啥意外,男方会留下一个红包,表明己相中,而且会择日由媒婆带着相亲的男子,随带″四色"礼物送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长辈也认真察看男方的举止言談,如若相中,女方会留男方与媒婆吃饭,若不满意,可将男方送来的
庚贴退回。
双方若彼此滿意,便进行"定婚。"定婚需要择日方可进行,在媒婆陪同下,男方女人的长辈带着礼品来到女方家里,礼品通常为六件。有钗,钏,猪肉,礼饼,糖,布匹,女方要由长辈带上厅堂向男方长辈献上茶和糖,俗称吃″甜茶"。并随夫家称呼尊称各位长辈,各位长辈喝茶后要给女方红包,男方长辈要将戒指戴在女方无名指上。女方收受礼品,要回赠一样件数的礼品,如石榴花,桂圆,莲子等。两家定婚后会把喜糖分发给邻居,让大家一起分享喜庆。
接下来是″行聘","行聘"通常都在婚期定下的十二日内进行。男方按商定把聘礼办齐,彩礼有聘金,首饰,烟茶及猪腿,大饼,糖果,红糕等。女方会将男方送来的大饼分发给亲明好友,亲朋好友收到大饼,要为女方"添妆",待成婚之日,男方亲朋好友会带礼品祝贺,俗称″相贺"。这样一场婚事才算圆滿结束。
十、丧葬习俗
在诏安家里有人去世料理丧葬称为“做丧事”或称“做白事”。年未满五十岁去世的叫“苦丧”,丧礼不怎么讲
竟,草草了事;若是年过五十岁,并当上祖父母的,称为好命父妈,不可以草率从事,繁文琐节比结婚还多,俗说:“死人多故事”。
通知亲戚、筹措事宜
人一逝世,亲邻马上行动来帮忙料理丧事。重点几项:一是通知亲戚,假如死者是女人,最主要通知娘家(俗称外
家);(娘家的人来时,孝子孝妇等要到村口去迎接。办桌给娘家人吃时,桌上不可以放酱油)一是火速备办收殓的衣着、用品、棺木等,定出“迎棺”、“请水”及出殡时间。亲戚、朋友、族亲、邻居闻讯,多数人要送些“纸仪”以帮助丧费。
迎棺、请水
凡家人去世当天或隔天就得备办棺木收殓。吊丧的亲友,头上或手臂要披麻戴孝在门外巷口哀号跪伏,叫“迎
棺”,接着进行“请水”,由死者儿子(儿子先死由孙子代)披麻戴孝,袒露一肩,反穿上衣,手捧土砵,砵上放一小箕
(俗叫招笠)到水边揭水和沙回到家里,为死者洗穿用,叫“请水”。
收殓、割阄、盖棺、安钉
收殓时死者应穿的衣裤有固定件数(上七下五)。如男人要载帽、穿鞋(均纸制);如女人,不载帽,但裤的最上层穿
一条黑色或蓝色的裙。盖棺前要行告别仪式:用麻缕或白纱线,一端绑在死者手上,然后所有亲属执着线罗列,由道士把线一节一节的割断,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死生者犹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从此割断”。做完仪式盖棺,然后安钉。先由孝子捧木盘,上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安钉的人只行一个象征性仪式,执斧在钉头点一下,口唱:“安钉,子孙兴旺!”然后由专业收殓的人钉坚固。对执行安钉仪式的长辈要请吃寿面(寓意添寿)并送红布(寓意吉利。
出殡、安葬、置灵、戴孝
死后平常三到五天出殡,安葬(俗称出山),也有当天或七天才出殡的。出殡时行祭奠仪式,在门外路口设一奠桌,
摆酒、鸡、肉、鱼(三牧)面粿等粿品。棺木抬出来摆在条凳上,头朝奠桌,脚朝去路。奠毕,抬起棺木,推倒凳子,抬往墓地埋葬。山场安葬通常当天要完毕。葬后,家里设置灵堂,称为“置灵”,早晚哀号,称为“哭灵”。至第七天称为“赶服”又称“头七”。“头七”这天既要到葬处哭墓(俗称巡墓)又要在家里举办祭奠。从前每七天要祭奠一天,至四十九天一共要七次,到期才算丧事完毕,称为“完事”(现已简化为在第七天进行二次,第一次为头祭,第二次代表第二至七祭,便算“完事”。)这时除死者的儿子、媳妇外,其余亲属能够“脱孝”,其仪式是:把白头布在烧冥纸的火上转一转,然后放入水中浸洗;男的一律要理发,儿、妇则改为在衣袖上或口袋上缝一条麻而或黑布,表明继续戴孝。门口则区别死者,男青女黄贴上丧联,一直到周年。周年要做一次周年祭。
本来死者、儿妇要服丧三年,现亦已简化为周祭再即将做一次三年祭,便表明服丧期满,改贴红纸联。服丧期间,
死者儿孙在七天内能够结婚,过后一律停止,要等到做满丧仪式后才可以婚嫁。
十一、饮食习俗
诏安人慭食甜(喜欢吃甜),这与诏安历史上是闽南一带主要的甘蔗产区,制糖业发达息息相关。现现在时过境迁,除了花墩糖厂这个地名及散落在乡村犄角旮旯的残破的石制榨车,曾经兴旺的制糖业已经难觅踪迹了。
虽说诏安的制糖业已经式微,但诏安人慭食甜的烙印却是愈发清楚。在诏安,有许多饮食习惯或是饮食风俗与糖或是甘蔗紧密相关。不由得感慨,连续几个世纪的制糖业对诏安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我们尽管置身于现代生活中,但经常不经意间就踏入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饮食习惯或是饮食风俗,但却蕴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涵。
在诏安不难发觉与甜相关的饮食习惯或是饮食风俗。诏安喜宴上的头盘的拼盘一定会有甜的小菜(多数是翻砂腰果或是糖渍水果),结束时也有一道甜汤,象征着“头甜尾甜”。诏安还有许多与糖相关的蜜饯凉果和茶配小食,如多种糖渍糖腌的青梅、冬瓜梆、白雪条、桔饼、花生糖、花生贡、糖螺、糖敲等等。诏安人的宵夜也离不开甜,冬夜间那热气腾腾的甜汤,温暖了多少诏安人的胃和心。同时诏安还留存着“剖蔗”的游戏和“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甘蔗好牙齿”的习俗。这些和糖或是甘蔗相关的食物和习俗,表面看似平常,实际上内里沉淀了诸多的乡土文化。
诏安人慭食甜,还吃出了不同的花样。单单拿糖和番薯来说,诏安菜里就有翻砂番薯和糕烧番薯。翻砂番薯是将番薯切成长方形的小块,入油锅炸熟备用。另起锅将白糖(加少量清水)熬至起大泡,变成浓稠的糖浆,加入炸好的番薯块翻拌均匀,糖浆会在番薯块上逐渐变白,构成一层糖霜,这就是外脆内松的翻砂番薯。而糕烧番薯则是切好的番薯块不经油炸,直接用白糖渍,在煮糖浆时加入较多的清水,火候略弱,则糖浆变成如蜜的透蜜饴糖状,挂在番薯块表面,这就是甜香糯润的糕烧番薯。这在专业烹饪上区别属于挂霜和拔丝(诏安菜里面还有许多翻砂或是糕烧的菜式,诸如翻砂香芋、翻砂金银条、糕烧莲子、糕烧白果等等)。
我曾经和一位诏安的做桌师傅聊天,期间聊到了诏安的一道老传统菜——芋泥。做桌师傅感慨到:“以前刚入行时,师傅教导,这道芋泥要一斤芋头配一斤糖,才够甜够润,才显得够气派。可现在,一斤芋头配三两糖就有人嫌太甜太腻了。加上费工(芋泥要慢火长时间烘炒),早就不做了。”我说这个故事B说诏安人慭食甜发生了改变,而是想表达芋泥要够甜够润才够气派,即在诏安人的眼中糖是奢侈品,象征家庭富足,生活幸福。
在诏安,还有许多看不到糖,吃不出甜,但却和糖或是甘蔗相关的食物。传统腊或是熏,会用到甘蔗渣作为熏料。传统卤制一些猪肉与鸡鸭鹅时则需要炒糖色。在许多许多不起眼的细节,依然展现出了诏安人慭食甜。
甚至于清朝历史上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也和甜相关。《漳州府志》(乾隆版)这样记载:“俗种蔗,蔗可糖,利较田倍。又种桔,煮糖为饼,利数倍,人多营焉。”利益驱动闽南一带广种甘蔗,造成了粮食不足,清政府只能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颁布了同意甚至是鼓舞民间从国外进口大米(开放大米贸易)的政策。这造成了此后闽南潮汕一带海上贸易的快速崛起,闽商潮商走向国际化。这么看来,诏安人“慭头大过凤台碗”的慭食甜还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十二、美食
1、油墩子:馅儿主要是白萝卜丝,炸到金黄色,外焦里嫩的,浇上事先调好的蒜蓉酱油水即可。
2、诏安贼婆面: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早已成为诏安饮食文化的代表。贼婆面就是清汤面。是以其创始人来命名的。
3、诏安蚵仔煎:诏安本港珠蚝洗净,盛筲箕里滴干水,加调味捞匀。薯粉加水二汤匙开匀,加入蚝仔捞匀。下油六汤匙,倒下蚝仔,拨开薄薄一片,煎至两面皆熟成一片时,撒一些葱,下半份蛋,煎至黄色,反转面,撒一些葱,倒蛋,又煎至黄色上碟,撒一些胡椒粉即成。
4、诏安和合包:也称荷合包,是诏安传统名点,油而不腻,麻香桔甘、瓜甜糖沙,确是另一番食趣,相传于今,是喜庆宴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5、诏安麦熟:类似春卷,薄饼是用麦面烙制的薄饼做皮,选豌豆、豆芽、虾仁、豆腐干、冬瓜干、肉丁、鸡蛋、海蛎等为主料,多种荤素菜料理酌量匹配煎炒焖熟后,自我随意匹配即可。
6、诏安猫仔粥:猫仔粥是诏安独特的一种小吃,名蜚中外。它以米饭、海鲜、家禽肉等为原料,经独到的烹饪技巧,聚于一粥,虾红、鱿白、鱼雪、鸡黄、肉赤,色泽相映,数荤一素,清鲜醇美,风味独特。
十三、名人
沈耀初:1907年生于有书画之乡美誉的诏安县士渡村。毕业后在家乡教书育人,又创办燕石画社,从此以作画为乐。1948年,沈耀初应朋友之邀,只身赴台湾求生求艺。南诏镇建有沈耀初美术馆。
沈福文(1906.02—2000)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杰出的漆艺实践家、创作家、新漆艺创作者,太平镇科下村人。1930年受左翼文艺思潮的影响与陈卓坤、胡一川、李可染等人组建“一八艺社”,创作了很多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木刻作品。
沈柔坚(1919.10—1998.7)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辞海》美术科目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沈冰山:诏安著名盲人画家,1934年生。1994年出版《盲人沈冰山书画集》,名载《中国残疾人名人词典》。
吴燕聪:2000年和2004年两届残奥会金牌得主。2008年残奥会三破世界纪录,夺得2银1铜。
林茂光:中共党员,少将。空军工程建设总局广州工程局局长兼安装大队大队长,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政协委员。[52]
张贞(1884—1963),字干之。陆军上将。曾任方声涛的福建靖国军营长、旅长、福建自治军前敌司令。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师长。张部被先后改称陆军暂编第一师、新编第一师和第四十九师,均由张贞任师长。人称其为“闽南王”。张贞还担任过福建“剿匪”司令,并多次参加“围剿”闽西苏区和红军的战争。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风纪视察团第四团上将主任委员。1949年携家眷去了台湾,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十四、著名景点
(一)九侯山风景区
九侯山在诏安县城西北二十多里处。唐朝已成为人们赏玩和进香礼佛的胜地,至宋朝声名大噪。据宋《漳州图经》载:禹贡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因名九侯山。至九侯山下,陡崖峭壁,上镌“天开”二字,下有两块巨石构成门户。过“天开石门”转向东北曲径,可见石壁上有元朝寺僧法名无碍所题镌“九侯名山”四大字及明、清两朝相当多书法家的题刻。再往东行,抬头可望见一块巨石如人形屹立山顶,旁边小石头如瓶、缸,这便是“观音三宝石”。游人来到“三宝石”下,也就是来到九侯禅寺了。这座古寺始建于唐朝,宋朝淳枯五年(1245年)重建,清朝乾隆及光绪年间两次重修,均立碑记。寺前山门石额刻“大名山”三字。寺中正殿悬挂黄道周所题“洗心之藏”匾额。
九侯山系乌山支脉,有九大山峰,最高为天柱峰,方圆十余里,层峦叠嶂,烟岚起伏。唐朝已成为人们赏玩和进香礼佛的胜地,至宋朝声名大噪。
半山有九侯禅寺,始建于唐朝,宋淳五年(1245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及光绪年间(1875--1908)屡有修缮,为诏安主要寺院之一,俗称九侯岩。前殿右边有望海楼,登楼远眺,烟波云树,风景如画。寺旁福胜岩,别有风光,历来为名流栖隐处。寺前五儒书室,系天然石室,可坐数十人。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禁止“伪学”,金陵赵嘉客、临汀伍仲求等五儒来此隐居讲学,因名。山麓有一大石洞,名“陈吊洞”,相传宋未元初,福建汉族、畲族人民起义领袖陈吊眼曾屯于此。山间峭壁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寺僧无碍所书“九侯名山”四大字,并有宋王十朋、明凤汝芳、黄道周等名家的题刻。
游人沿山势拾级登山,仰望山门,大石崖上镌刻的“九侯名山”四个擘窠大字呈现在眼前,它是元代名僧无碍所书,字形饱满刚劲。步入山门,有两座石壁如削摩空耸立,另一巨石仿佛从天而坠,紧夹于两石壁之间,自成山门,其态势奇特,堪叹鬼斧神工。中间巨石横书“天开”匾额,款署:云南参政罗汝芳题,万历己卯县尹邓于蕃刻。天开门外右上侧崖壁横镌“爱此奇岩”和“独秀群峰”摩崖石刻。前石刻款署:楚雄守前诏安令孔继书;后石刻款署:民国十三年元旦江连钦题。
天开门内,松风浩荡,三伏天游人至此,凉风沁怀,实为避暑名区。进了天开门,右侧有一巨岩拔地凌空,上镌“万山第一”直书擘窠大字,旁署:此字得自温陵,传是宋王梅溪真笔,字之秀劲如其人,而作此品评亦惟斯岩足以当之,爱勒以镇山门云。时光绪柔兆阉茂之岁如月,晴溪林天翔跋。[温陵、即泉州。王梅溪即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浙江乐清人,乾道四年(1168年)任泉州知事。柔兆阉茂即丙戌(1886年)。林天翔,诏安县城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
天开门高崖上有一平面巨石,上可坐数十人,相传古时有两位仙人云游此山,曾在这块石上画一棋盘下棋,后人度就称它为“棋盘石”。从天开门顺着一段树林掩映、林鸟啁啾的小道,翻过月案山岗可达“五儒书室”。它是由一巨石为屋顶天然构成的,室内可容数十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朝廷禁“伪学”,金陵赵嘉客、洛阳周直言、临汀伍仲求等五位读书人至此隐居读书,随后考中成名,因题刻“五儒书室”于岩石上方,字体为横行楷书,每字约0.50米。从“五儒书室”沿石阶而下,向右行可上“天然桥”。桥面长约十数步,为石板天然构成。淙淙铮铮的“松涧”泉水穿桥下而过,人行在桥上,别有一番情趣。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金星乡湖内村九侯山
(二)点灯山
诏安县的太平镇境内矗立着一座极富传奇色彩的山峰—点灯山。海拔894米,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9.12平方公里。点灯山自然景观雄奇灵秀,人文景观丰厚多彩,民间流传诸多故事佳话,蕴含宝贵的文化内涵。多年来,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逐成观光朝圣、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点灯山详细座落于大布村、河边等几个村的中间地带,从大布村到点灯山的交通最方便、风景最佳。沿途能够观赏到诏安东溪的全貌,蜿蜒而绕,犹豫是献给点灯山的一条“哈达”,美好而祝福。
点灯山日前已为旅游开发区,这里山环着水,水绕着山,一年四季,各种亚热带植物茂盛长青;山涧兰花,逢石而生;峡谷飞瀑,四季长流,游客一路拾级而上,淙淙涧水依山势而下,处处景致如画。远眺点灯山,宏伟磅礴,气势如虹。近观点灯山,鸟翔山谷,绿遍山野,满目花果,气息芬芳。山上山下热带雨林连绵不绝,森林覆盖率高达90%。
一进点灯山,沿小道拾级而上,可游览的景点有点灯林海、石脚桶、观音送子峰、姑娘洞、金灯寺、明灯寺、英姿亭、众仙姑宫、天狮人面峰、青蛙石、八戒峰、神龟石,山山有物、石石有景,若隐若现,似人似物,成了许相当多多的神话和故事。
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吊眼兄妹,在这里进行勇敢的抗元斗争,留下相当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点灯山是一座充满了悲壮色彩的名山。
宋末元初,有一支农民起义军驰骋在闽南、粤东,震动元朝统治,保持斗争达6年时间,他的首领叫陈吊眼,是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人。《中国通史》中记载着陈将军刚胆义性,豪侠为人,还有一身好本领,受人拥护的事迹。他的胞妹陈吊花,随后被人们称为陈吊妹,聪慧能干。南宋末期,元军大规模南侵,抢掠烧杀,群众走投无路。陈吊眼兄妹早已蕴蓄着抵抗的怒火。1277年夏初,便挺身而出,直接率领附近各乡的贫苦大众,举办了武装起义。同时,潮州一带的畲汉农民闻风而起,在他们的首领许夫人的领导下也发动了起义。陈吊眼派人联络,两军及时会合,军威大震,“势力遍及漳、汀、潮一带,号十万众,连营数百里”(《元史·世祖本纪》)。起义军所到之处,严惩--、诛杀残暴、开仓散谷,深得群众的拥护。随后,因为宋帝已死,南宋已亡,为图谋大计,陈吊眼以“复宋”为名,封王自立,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抗元斗争。当时,因为元军势力强大,起义失败,陈吊眼也壮烈牺牲在点灯山千壁岭上。到现在,点灯山上还可从断石残垣中隐约辨认出古道、义营残垛、陈吊眼点将台、练兵场遗迹、陈吊妹梳妆台等景观,主峰上还保留着有陈吊妹的衣冠冢。英雄虽已渺,英名却长存。
应广东潮州、饶平及本省诏安、东山一带香客、游人之倡议,为纪念抗元民族英雄陈吊妹而建造陈姑娘亭。该亭由明灯寺女主持释光明组织化缘、募捐、招工督造,于2000年五月动工,十二月落成。该亭位于点灯山主峰东南侧山腰上,坐北面南,背靠向天狮岩,远眺大布溪流,典雅明媚,美观慷慨,是点灯山游览区的一个新景点。
(三)大乌山景区
乌山座落于福建省诏安县红星乡政府驻地北部,北蔗村之东。东与云霄县交界,北连平和大芹山,在官陂镇与红星乡、金星乡境内。距离汕头市百余公里,距离厦门市乘车仅需要二个多小时,区位优势显然。因山外表呈黝黑色,故名乌山。主峰海拔1050.6米,四周陡峭险要,地势呈南北走向,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0公里,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地质为燕山期间露出地表的晶润岗岩、流纹岩构成。主植被为松和杂木,覆盖率55%。1934-1949年,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在乌山一带活动,并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处先后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和闽南地委机关驻地。并为闽粤边主要的革命圣地。
乌山嵯峨高大,挺拔隽秀,陡峭盘纡,丛崖险隘,幽洞深邃,风景宜人,起到泰岳之宏伟、华山之峻崤、衡岳之烟云、峨嵋之凉爽,在闽粤边区实属罕见。在其海拔1050米顶峰附近,崇山峻岭,陡崖峭壁,到处是黝黑色花岗岩和流纹岩,遍地是林立的兀石器。既有人称"东南第一巨石"、可以接待2000人的龙床石,又有深不可测的石井,更有重生叠叠,由巨石堆砌而成的天然石洞,以及盘曲蜿蜒数里乃至数十里的深邃的天然石隧道。丛崖、幽谷、深洞、巨壑,层峦叠峰,加上云雾缭绕,连月不开,构成乌山的一大景观。乌山生长着映山红,满山红遍;金樱花早春开放,清纯胜于茉莉。
(四)南诏镇古建筑群
南诏镇座落于福建省诏安县南部,是县政府所在地。属平原地带,毗邻广东,是福建的南大门,有324国道和漳诏高速公路穿过,交通十分便利,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珠三角”的前沿平台,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东临东溪与桥东镇隔溪相望;南、西、北与深桥镇接壤,自唐朝公元686年设南诏堡至今有1千3百多年历史。
南诏镇历史悠久,古迹荟萃,有唐凿“怀恩古井”、始建于明代的开漳圣王庙、教练夫人庙、关帝庙、清初建妈祖庙以及从东门中街到县前街约700多米街道上罗列着的“父子进士”、“天宠重褒”等七座明清石牌坊,有数十座明清的古庙宇、古民居,雄伟豪放,富有古建筑特色。
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镇上制高点良峰山形如“渔翁撒网”,构成南诏独特优越的地理环境;流经边沿的东溪水与新建的沈耀初美术馆、中山公园、怀恩公园及良峰公园等诸名胜景观相映成趣。
城隍庙位于南诏镇县前街,为县级文物爱护单位。建于明朝1530年。1618年、1627年曾二次重修。清代1714年、1780年曾有重修。庙坐北朝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城隍庙由门楼、前厅、拜亭、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9米,为单檐歇山枯,十三檩前走廊,举架较高,一斗三升式斗拱。石柱直径为0.42米,鼓镜式柱础,直径为0.60米,保存基本完好。保存有重修碑刻五方。
武庙位于南诏镇西门街,县级文物爱护单位,俗称关帝庙。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44年、1605年、1679年、1747年、1902年均有重修。庙坐西朝东,进深26.7米,宽14.5米,连庙前埕面积约800平方米。由站楼、两廊、拜亭、大殿组成,大殿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为十三檩卷棚式。门楼、门楣、墙肩均用花岗石,梁架均为木构。金柱均为梭形石柱,明间金柱周长1.2米,明间平身科为二攒,次间一攒,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方型鼓镜式柱础。保存有历代重修碑刻十方。
西亭观音庵位于南诏镇县前街西段尾,始建于明代,面积约400平方米。庵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由门楼、天井、正殿组成。正殿为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十三檩前步廊,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梭形石柱。清代扩建后殿,后殿坐北朝南,背倚前殿。殿前天井外阻墙,由西侧门进出。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6米。抬梁式木构架,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庵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前殿祀如来佛、十八罗汉、后殿祀观世音。
功臣庙址在南诏镇东城村,原名祈山高,为县级文物爱护单位。始建于宋代(1241-1252年),1779年重建后改称功臣庙。清代1899年曾重修。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23.2米,进深三间16米。由门楼、拜亭、正殿、西厢房、后殿组成。正殿为单檐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十一檩前步廊。明间平身科四攒斗拱,次间二攒斗拱,斗拱为一斗三升式,梭形石柱直径0.32米,鼓镜形柱础。正殿祀陈元光部将祈山圣侯欧哲、武德侯沈世纪、后殿祀诸佛。
朝天宫址在南诏镇宫前街,俗称天后宫,为县级文物爱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荒废。清康熙间以旧址重建,仅仅有门楼、正殿。清代1720年定为祀典庙。1742年增建妆楼于正殿后,1768年增建戏台于庙前。1806年、1865年、1904年又先后重修。庙坐西朝东,进深32.5米,宽10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门楼、拜亭、正殿、后0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为十三檩前步廊,重檐歇山式。明间斗拱为二攒三层,一斗三升式,柱为八角梭型石柱,直径为0.32米,柱础为八角青石雕花式。屋顶瓦当滴水为琉璃。后0为单檐悬山顶、染架为十一檩卷棚式,窗为云纹石雕,保存完好。庙内保存清乾隆七年修建碑刻一方。1745年刊刻“历朝封天后娘娘祀典”阳文木刻板一方,板高0.52米,宽1.76米,1764年刊刻“天后圣母本传”阳文木刻板一方,板高0.54米,宽1.12米,保存完好。
东岳庙址在南诏镇东关街,为县级文物爱护单位。建于明代1593年,1824年曾重修。庙坐西朝东,进深50.79米,宽19.95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由门楼、轩廊、八卦亭、拜亭、正殿、后殿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十三檩前步廊,大殿前为轩廊连接拜亭,为九檩卷棚式,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明间金柱均为石柱,高0.77米。明间平身科为两攒,次间一攒。正檩上有八卦星间。正殿后为后殿,后殿面阔三间,一明二暗,有个小庭院。正殿保存较好。东岳庙正殿祀东岳大帝,两侧为十殿阎王;门楼两侧,北厅祀关帝,南厅祀注生娘娘;两廊北祀速报司,南祀功德司,后殿祀诸佛。
从城关的县前街到东门中街,连绵700多米的古建筑民居群中,坐落着7座恢宏华丽、气宇轩昂的古牌坊,按照建造时间顺序罗列,依次是夺锦坊、卿典坊、百岁坊、天宠重褒坊、父子进士坊、诰敕申貤坊、关帝坊。这些技艺高超、精美细腻的历史遗产,融汇了建筑、雕刻、书法、诗词等各种艺术技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封建社会,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奉献杰出者,当朝皇帝经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模范报效朝廷。诏安明代牌坊群也不例外。2000年七月,诏安县人民政府已将其申报为国家级文物爱护单位。
夺锦坊座落于南诏镇夺锦街,建于明代1488年。坊坐北朝南,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5米,宽7.5米,单檐歇山式加二坡,四柱三间三层。正面坊匾高0.42米,宽0.84米,题刻“夺锦”。坊额题刻“明成化戊子科许潜立”;背面刻“世科”两字,柱直径0.44米,柱头置大栌斗。建筑及雕刻粗犷,部分构件脱落,保存基本完好。附:《诏安县志·建置志·坊表》载:“夺锦坊,为明举人许潜、许判、许选立”。许潜系1488年戊子科举人,为诏安县明代首中举人者,其子许判系1507年丁卯科举人;其孙许选系1510年庚午科举人。“夺锦”、“世科”意即指此。
卿典坊座落于南诏镇东门街,建于1587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6米,单檐歇山顶加二坡,三间三层。上悬“恩荣”直写字匾,中挂镌刻“卿典坊匾,大额枋上镌刻楷书”勒赠承德郎南京太仆寺寺丞胡清”。底层抱柱为石鼓、石狮。斗拱为一斗三升式。雕饰有松鹤、花卉、云纹等图案。匾额已废,部分构件失落,主体保存完好。
百岁坊座落于南诏镇圣祖街北段,建于1580年,坊坐东朝西,花岗石仿木结构。四柱三层三间,高6.5米,宽8.8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坊匾题刻东西两面同为楷书“百岁坊”。坊额题刻“明万历庚辰秋为冠带寿民沈仲选立”。坊上雕刻花卉等图案,保存完好。附《诏安县志·人物》载:“浓仲选,三都人。冠带寿民,寿一百岁。万历间有诏建坊旌其门”。
天宠重褒坊座落于南诏镇东门街,建于明代1584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5米,宽9.5米,单檐歇山顶加两坡,三层三间。上悬“恩荣”字匾,中挂镌刻“天宠重褒”坊匾,大额枋上署“为万历甲戌科进士沈赠南京户部主事沈玺立”(1574年)。两面文字均同。
父子进士坊座落于南诏镇县前街,建于明代1585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6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三间三层。上悬“恩荣”直写字匾(已失落),中镌“父子进士”坊匾,大额坊上镌“嘉靖丙辰科胡文万历丁丑科胡士鳌”、“万历十三年乙酉季冬吉旦立”。楷书、两面文字相同。石柱底层为抱鼓、石狮、雕饰为松鹤、莲瓣、花卉、云纹等图案。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小额坊上为青石雕饰,为其立坊者:钦差提督巡抚福建地方都督院右副都御史沈人种,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甘来学,福建提刑按察司佥事张文耀,漳州知府杨际会,诏安县知县张大器等。该坊于1939年七月被日本飞机轰炸,损坏南侧一根石柱和中下梁一部分,部分雕刻件失落,主体及其余部份保存完好。
诰敕申貤坊座落于南诏镇东门中街最西侧,建于明代1602年,东西朝向,花岗石用料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5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三层三间。上悬“恩荣”字匾,中挂“诰敕申貤坊”坊匾,署“为敕赠直大夫知县中知州沈一鲤立”。为其立坊者有:钦差提督军务兼巡抚福建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朱建昌,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刘应龙,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恩民,按察司按察使杨德政,署漳州府事同知罗良信、陶拱圣、通判李应、季概、推官王世仁,知诏安县事黎天祚等。石柱为抱鼓。斗拱为一斗三升式。雕有松鹤、花卉、云纹等图案。坊匾及部分构件失落,主体保存完好。
关帝坊座落于南诏镇县前街西段,建于明代1625年,清代1793年重修。坊坐北朝南,花岗石仿木结构。三层一间,南5.5米,宽4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正面坊匾高0.50米,宽1.40米,楷书“关帝坊”,旁署“知诏安县事楚荆朱训南诏所印张绳武同立”。大额枋上署“天启五年乙丑孟冬吉旦立”;右边石柱镌书“庙坊因风雨损坏乾隆五十八年四月日监生黄廷举捐修”。坊匾背面楷书“正气行在”,保存完好。
沈耀初美术馆
“沈耀初美术馆”位于诏安县城西北面之中心。坐西朝东,面对宽阔的北门塘,南邻街道,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风景优美。该馆由本邑旅台国画大师沈耀初先生生前出资兴建,聘请叶荣嘉、杨英风等海峡两岸着名设计师联合设计,由名工巧匠精心施工,占地面积二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八百平方米。主楼四层,是一座起到民族风格和现代特色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慷慨壮观。馆内收藏陈列国画大师沈耀初先生各个时期的书画代表作一百二十幅,以及沈耀初先生生平史料和相关文物。
(五)诏安金光明寺
诏安金光明寺坐落在福建省诏安县凤山山脉的神奇佳境“望海狮”山麓,物华天宝,山形独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然太极四象自然造化。背山面海,松翠风香,祥云缭绕,瑞相叠现,一派天然道场之胜景。
寺院布局结构与天相和合,是天人相应、净化身心的修持道场。寺区从低到高内按凡界、天界、圣界、究竟地四级平台规划,建有七座佛殿、九座天宫、两座神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四象、九宫八卦设计,铺展开七星九曜石柱、天符五行坛、二十八星宿天街、牌楼式手绘山门。另建有茶仙楼、书圣楼、禅堂、香帅楼、和合楼、文化中心、长寿村、青梅寨等体现诏安本土文化的建筑。辅以石山、瀑布、水系、小桥、园林、漫道,整体展现以佛文化为主导,弘扬释道儒医易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起到高端独特正能量文化内涵的大公益开放式利生园林。
诏安金光明寺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和释迦牟尼佛化身的大金色孔雀王佛。还供奉了燃灯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弥勒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维摩诘菩萨等近104尊圣像及诸多天王、善神、-造像。
诏安金光明寺是释迦牟尼佛自我的道场,也是佛法正法利国利民大公益事业的详细实现。金光明寺奉持释迦牟尼佛正法理念,践行“身心净化修正果,利国利民做实事”、“做公益善事,造福一方,维护社会安宁美满”的人间佛法的菩提大道,提倡“自在佛法,快乐人生”,传递释、道、儒、医、易、民中华民族各流派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六)凤山生态园
凤山生态公园是全市“十大竞赛”项目,座落于诏安县桥东镇,毗邻沈海高速公路诏安东出口处,东接金都工业集中区,南临梅岭半岛,北有双屏山生态园区,西接诏安东大门,距离县城中心区约8公里,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景区现有凤山报国寺、金山寺、天地会遗址、明朝烽火台、水库、生态农场以及附近周围秀茂山体等。项目主要建设宗教文化区、农家乐生活休闲区、运动休闲区、生态农业景观区、水上乐园休闲区和密林探幽林木保育区。
凤山生态公园是集朝圣、休闲、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属于公益性开放式公园。凤山生态公园核心景区为金光明寺文化生态园,项目建成后,将集生态旅游、健身安养、佛教朝圣、书画创作、文化交流为一体,成为闽粤当地群众绿色观光、健康身心、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对于丰富本土文化旅游内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美满,人民安居乐业有着重要的效果。
金光明寺文化生态园位于凤山生态公园内,诏安县高速公路诏安东出口北侧,正对诏安宫口海港,山海环绕,钟灵毓秀,为诏安
风水宝地。
金光明寺文化生态园以“利国利民”为构建理念,着力打造起到“高端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园,期望能够丰富海峡两岸(诏安)文化创意书画产业的一些内容,实实在在做一些利国利民、造福一方的实事。该园区将为传承诏安书画艺术、增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搭建一座非常好的平台,为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祖国优秀的佛教文化发挥重要效果,踊跃响应了党和政府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
(七)九侯禅寺
九侯禅寺,又称九侯岩,座落于福建省诏安县,在乌山南麓的九侯山风景区中心,始建于唐代。据《九侯禅寺碑记》载:“古刹有内旧岩,始建于唐代。宋绍兴十年(1140年)始建佛阁大殿……”,即今之九侯禅寺。宋淳祐五年(1245年)曾再次重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和光绪年间也均有重修。2000年广东达濠青云禅寺方丈弘养法师等又集资再次重修。
九侯禅寺,在诏安乌山南麓的九侯山中,又称九侯岩,南距县城三十余里。“九侯”名字的来历,一说“九峰列峙,尊若公侯”;一说“大禹后裔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因为九侯岩风光奇美,禅寺深幽,自古就有“仙造九侯岩”和“闽南第一古刹”之美誉。1998年九月,九侯山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名胜风景区。
九侯禅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为重檐悬山顶建筑,由门楼、天井、拜亭、大殿、东斋、西斋组成,总面积约660平方米。大殿进深19米,面阔9.5米,面积180.5平方米。大殿两侧均隔3.5米巷道,为东斋、西斋,均为一厅两房。东斋深19米,面阔16米。
寺内推荐
寺门有一楹联:“这么名山能有几,是真游客不嫌多”。门楼上方有明代理学家黄道周题字“洗心之藏”匾额。门楼上有楼阁名“望海台”,游人于晴日登楼远眺,诏安湾中,云霞蒸蔚,帆影隐隐。
九侯禅寺
大殿上方,有明天启间本县进士沈起津书的“天竺行踪”横匾。正中奉祀释伽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韦驮尊天、坚牢尊地站立两旁。两侧十八罗汉神情各异,形象栩栩如生。香案正中立有一座明末“敬颂万历皇恩”的龙牌和一座宋时铸造的古香炉。
西斋房门上有宋代名儒朱熹款署晦翁的“西斋”匾额,并有对联:“西抹烟霞秋景宜人,斋吟经史春风满座”。斋内厅堂奉祀九侯“师祖”思齐画象(思齐,宋淳祐间五台山第九代祖僧人),两边对联“南宋思齐建大寺,高僧受钵皈侯山”。
东斋门上有“名山有主”匾额,两边有对联“白马驮经来佛国,紫云飞锡到侯山”。里进中厅奉祀九侯另一师祖。
寺内天井中存有宋代绍兴十年石砌放生池一口,宋淳祐五年(1205年)重修碑记和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九侯岩指南传》碑各一方。
九侯禅寺始建于唐代。据《九侯禅寺碑记》载:“古刹有内旧岩,始建于唐代。宋绍兴十年(1140年)始建佛阁大殿……”。佛阁大殿,即今之九侯禅寺。以后,历代多有重修。宋淳祐五年(1245年)九侯禅寺曾再次重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和光绪年间也均有重修。2000年广东达豪青云禅寺方丈弘养法师等又集资再次重修。
九侯禅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为重檐悬山顶建筑,由门楼、天井、拜亭、大殿、东斋、西斋组成。大殿进深19米,面阔9.5米,面积180.5平方米。大殿两侧均隔3.5米巷道,为东斋、西斋,均为一厅两房。东斋深19米,面阔16米,连大殿总面积约660平方米。
寺门原有一楹联题刻:“这么名山能有几,是真游客不嫌多”。近年重修改为“名胜名山山名胜清秀雅丽,古迹古寺寺古迹雄伟壮观”。
门楼上方有明代理学家黄道周题字“洗心之藏”匾额。门楼上有楼阁名“望海台”,游人于晴日登楼远眺,诏安湾中,云霞蒸蔚,帆影隐隐。
大殿上方,有明天启间本县进士沈起津书的“天竺行踪”横匾。大殿正中奉祀释伽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韦驮尊天、坚牢尊地站立两旁。两侧十八罗汉神情各异,形象栩栩如生。大殿香案正中立有一座明末“敬颂万历皇恩”的龙牌和一座宋时铸造的古香炉。
西斋房门上有宋代名儒朱熹款署晦翁的“西斋”匾额,并有对联:“西抹烟霞秋景宜人,斋吟经史春风满座”。两斋内厅堂奉祀九侯“师祖”思齐画象(思齐,宋淳祐间五台山僧人,五台山第九代祖),两边对联“南宋思齐建大寺,高僧受钵皈侯山”。
东斋门上有“名山有主”匾额,两边有对联“白马驮经来佛国,紫云飞锡到侯山”。里进中厅奉祀九侯另一师祖。
寺内天井中存有宋代绍兴十年石砌放生池一口,宋淳祐五年(1205年)和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碑记各一方。
宋淳祐五年重建碑记:“时淳祐五年,岁在乙己,重开山僧思齐、化缘僧思谨、游坪、崇慈、立海、崇实、至冲监造,祖琛志”。
清康熙六十一年碑记、镌刻《九侯岩指南传》,寓言天人性命字理,为“楚北汉阳呆叟黄昌岁次壬寅黄钟日冬至前一日述古撰勒”。碑记云:“诏邑之北有乌山九侯岩胜境,远观形势若五星聚讲,九曜联辉;近历古迹则层峦叠翠,岩石崔嵬,诚天然大观。询诸里人父老,议论不一,俱未得九侯岩三字由来实据也。余尝读易而旁通其字学笔画音义焉。按九侯岩三字乃西北隅乾方室火危月交辉分座。诗云:‘相在尔室’,夫室者,亥宫乾金室火猪乃阴极阳复之侯,故君子终日乾乾。书云: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圣贤典籍当中俱隐寓冬至一阳来复之生机,即吾人率性立命之岩谷也……。”
寺内还有明代和清代铸钟各一口:明代铸钟上铸有金文,录诸山助缘僧、化缘僧名字,为“大明成化五年乙丑冬月良日志,匠人许”。清代铸钟上铸有金文:“九侯禅寺重开山僧思在募建。乾隆壬午年腊月吉旦”。
(八)斗山岩
斗山岩座落于诏安县西潭乡潭东村,古代诏安二十四景之一。岩上有斗头庵、文佛寺、斗山道观等古建筑,始建于南宋。山高不超222米,但山势绵亘,清泉迂曲,花草清香。又因其峰峦佳秀,丘美壑幽、泉清石异,故自昔就有“玉泉倒影、岭梅卧雪、碧涧流香、松涛秋声、西山印月、岩前古井、南浦海云、昙花献瑞、大鹏趋翔、鹏脑宝石”等十八景。
从山下拾级而登,满坡杂草纷披,巨石奇诡万状;遍山野花烂漫,林薄蔚然。在青环翠绕中,屹立着两座巍峨佛寺:一座向南者即古遗斗头庵,内有佛像暨十八罗汉像;另一座朝西者则奉祀“泗州佛”,即世称“圣僧”或“佛公”者。峰前应对幽谷,左、右侧山势酷类龟、蛇,此即所谓镇守水口之二兽。山前左边有一株老榕树,枝繁叶茂,恰如一把撑天巨伞,宽阔之树阴乃是游客歇息之雅处。
斗山寺从始建至今已四百余载,1902年重修,相传“泗洲文佛”本为泉州秀才,精通天文、地理、医药、佛学,曾与诏安吴明德结为兄弟,相携往福州应试,不第后随吴明德至诏安游玩,见斗山景色灵异,便隐姓埋名于斗山建庵为僧,在当地医病施药,普济四方。圆寂后众弟子把旧僧房改建为寺,奉祀其为“文佛”。寺院所在的岩河凹陷如盆,自然成趣,“昙花献瑞”、“月印禅心”等斗山十八景更是被并为《县志》收编列入诏安二十四景之内。
再前行,登上斗山岩顶,远眺东南,海天相接,银波闪耀;俯瞰郊原,阡陌纵横,清溪似练,农舍鳞比,林莽葱茏,宛若一幅秀媚之乡园画卷。
(九)诏安土楼
诏安土楼,主要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红星等乡镇。现存的土楼有350多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有160多座。
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圆的、有方的、有八角的,还有大楼套小楼的。当中较大的较出名的有官陂大边村的在田楼、新坎村的溪口楼、秀篆陈龙村的龙潭楼、寨坪村的大坪半月楼等。
在田楼被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主办的杂志誉称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土楼”。1990年八月十八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它为“国内仍住市民的最大直径的生土楼”。
在田楼在县城南诏镇以北55公里,属官陂镇大边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坐东北向西南。近看为圆形楼寨、登高远看为八卦形结构。楼高三层,高约11米。
寨屋有内外三围,内围为祠屋三间,外围二层,中围三层,外、中两围共房屋320间。有两个寨门。整座楼寨直径达94.5米,楼寨后有三角形池塘名“三元池”,池水清可见底。楼内现住63户三百多人。
以在田楼为中心,附近还有12座土楼,即水美楼、石马楼、玉田楼、玉峰楼、庵边楼、田下楼、新城楼、龙头楼、凤山楼、燕翼楼、凤鸣楼、光裕楼等。如将在田楼比作花芯,其他12座土楼比作花瓣,这就构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大花朵,如果将每座土楼比作花朵,那纵横交织的道路就是花枝,那溪是绸带,把13杂鲜花扎在共同,成为世上最大的一束鲜花。
(十)长田革命旧址歪嘴寨
长田革命旧址歪嘴寨座落于诏安县金星乡湖内村长田自然村,年代为1929-1949年。
简介:歪嘴寨是长田沈氏聚族而居的楼寨,也是明代中直义士沈胄和清末民国时期爱国将领沈瑞舟将军的故居。楼寨建于明代,因其建造时宅基受局限,楼大门偏移中心轴线,故名“歪嘴寨”。建筑面积1038平方米,现保持始建时期的平面格局和空间结构,楼高二层,后山墙与两侧山墙交接处抹圆,外墙用三合土高筑,二层遍布-眼射击孔,起到典型的防卫功效。寨门前埕树立光绪三年(1877)武进士、御前花翎侍卫沈瑞舟石旗杆一座。歪嘴寨是乌山游击队指挥部和闽粤赣边区闽南支队的重要活动据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乌山游击队队长林秋光、游击队警卫队队长沈木才、游击队员沈长元、沈扁头、沈阿鹄等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云和诏县委和闽粤独立营领导人卢胜、陈文平,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乌山闽粤赣边区闽南支队领导人王汉杰、李阿伟等均长期在此开会、接头和开展革命斗争活动。1929-1949年,湖内村共有60多名青壮年参加乌山游击队,为革命而牺牲并做出重大奉献。
2018年,长田革命旧址歪嘴寨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爱护单位。
爱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