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风水民俗浦南古傩
中国的古傩文化源远流长,浦南古傩自唐末出现以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浦南古傩主要是用来驱魔逐疫的。其特色为:面具巨大,不是直接戴在表演者头上,而是顶在头顶,显得体型庞大迥异于人。其他地方傩大多青面獠牙、形态凶狠,而浦南古傩形象为七品官和小丑,驱疫的主角由1担任,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尚未发觉。
芗城区风水民俗锦歌
锦歌是一种重要的曲艺唱曲形式,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龙溪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原名“杂锦歌”,“锦歌”是通行的简称。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兴旺于清代中期,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艺术的姐妹之花。20世纪40年代以后,锦歌开始走下坡路。
锦歌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围坐演唱,同时分持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双铃等自行伴奏。其唱腔音乐丰富繁杂,包括“五空仔”和“四空仔”等常用的主要曲调、“杂碎仔”和“念杂仔”等念诵性的曲调及“杂歌”与“花调仔”等汲取自姊妹艺术的曲调等各种类型。传统节目以《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妙常怨》、《董永》、《吕蒙正》等最为著名。锦歌音乐唱腔海纳百川的丰富性反映出其艺术上兼容并蓄的开放品行,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流行地人民不拘一格、开辟进取的精神气质。
锦歌植根于民间,唱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流畅,起到浓郁的乡土气息。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也把锦歌带至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构成了“唱歌仔”的新形式。锦歌对姊妹艺术的培育催生效果即此可见一斑。
跟随时间的推移,现今人们对于锦歌的兴趣日益淡漠,锦歌艺术应对随时可能消亡的危机,需要设法加以爱护。
芗城区风水民俗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旺,快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20世纪初,漳州联子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批年画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有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漳州年画中以门画居多,门画又分粗、幼神及文、武神等种类。粗神指以大红或朱红纸为底印制的门画;幼神指直接以本色纸印制,而人物背景上自行调色套印淡红色的年画;文神指画面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年画;武神年画与文神相反,画面上人物通常要骑马或插旗。
漳州木版年画先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而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所独有。雕版上全部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印制时 采纳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画面效果十分明朗。版材多选梨木,也 采纳相思木、红柯木、石榴木等,纸张所有 采纳闽西纸,如龙岩的福书纸,长汀、上杭、古田的玉叩纸,清流的锡皮纸等。漳州木版年画作坊有“红房”和“黑房”之分,“黑房”专指印制文字书籍的作坊,“红房”则专指印制年画的作坊。作坊经营业主通常兼任画稿和刻版工作,或二者居一,也用雇工干杂活。清末的颜氏作坊在兼并小作坊的过程中聚集了一大批前代旧版和同代新版,多种版本比较齐全。1957年,颜氏后代颜镜明将作坊和店产所有捐给政府,自我改业行医。
跟随社会变革的深入,传统意识慢慢清除,民间民俗活动因之而发生变化,依托于地方民俗的漳州木板年画观赏性增强,而趋吉避邪的有用性减弱,由此导致年画市场的萧条。跟随原来民间年画市场的萎缩,从事漳州木板年画生产的人员大大降低。若不尽快制订详细措施加以抢救、爱护,漳州木板年画的制作技艺难免要走向消亡。
芗城区风水民俗灯谜
漳州市位于闽南金三角,唐垂拱二年(686)设置郡治,已有一千三百余年,芗城区为漳州市一中心区,是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芗城区为中心,漳州灯谜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漳州灯谜发轫于民间的童谣谜语,跟随中原文化的介入,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地方风俗文化。据《芗城区志·文化卷》载,明万历后期,灯谜开始出现于上元节,不但有文字谜,并且哑谜、实物谜等杂类体谜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使用的创作法门已达三十多类,谜目也有数百种之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漳州谜人吸取外地创作方法,结合本地特点,在灯谜创作上有了创新和发展。日前使用的创作体裁有会意体、离合体、象形体、谐音体、假借体、白描写真、别解顿读等二十各种法门,印章谜、画谜、哑谜、实物谜、色彩谜、方言谜等二十多个谜种。使用的谜目也有数百项,构成一整套起到漳州特色且又较为完整的创作体系。
漳州灯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从民间自发构成,经过各时期发展创新,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流传到宝岛台湾,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漳台风格,出现了大量杰出的谜艺人才,谜作著述也广为传抄,如《谜海》《墨庐谜话》《遂园集》《锦江谜拾》《芗城谜草》等。新中国成立后,灯谜书刊大量编印出版,至今发行近十万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各部门重视灯谜活动的开展,由文化、工会牵头,各单位、乡镇街道、工厂、学校普遍建立灯谜活动组织,频繁开展活动,灯谜进工厂、进社区、进课堂,已成为节庆日和专题宣传活动不可或缺的文化项目。1981年五月,漳州成立国内第一个市级灯谜协会;1992年创建漳州灯谜艺术馆;1989年举行“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来自港台和内地14个省(市、区)近200名谜人参加;1998年元宵节,漳州谜协代表团访问台湾,率先实现了两岸谜界双边交流,漳州灯谜多次组团赴海外及港台地区交流谜艺,灯谜成为联结国内外情谊的文化纽带。2000年漳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灯谜之乡”。
芗城区风水民俗棉花画
棉花画是漳州市弹棉师傅黄家声等人于1964年制造的一朵工艺新花,用脱脂棉花、桃胶、金丝棉等数十种原料,吸取传统的彩扎、浮雕、图画等工艺手法,制造出一幅幅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古代人物等造型生动,有立体感的棉花画。黄家声创作的《鹅群》、《松鹤延年》、《玉羽献瑞》等棉花画,曾在日本东京和加拿大蒙特利尔《人与世界》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花色品种多样,有一般棉花画、绸扎棉花画,绒线画,银线画,有多种规格的棉花画挂框,有小巧玲珑的棉花画摆设,销售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10多个省、市,远销日本、西德、美国等地。
芗城区风水民俗哪吒鼓乐
漳州哪吒鼓乐是源自民间信仰的一种吟唱表演仪式,明代从道教圣地山西闾山传入漳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哪吒鼓乐与民间信俗仪式“踏火”相互配合,是古闽越族原生态巫术仪式与山西闾山道教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
踏火及哪吒鼓乐流行于芗城、龙海、南靖一带,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晚在庙殿排练。踏火的日期为农历的十月初一、初二或根据信奉的神明生日,从开坛请神至送神到天界,歌声整天接连不断,规模壮观,气氛粗犷热烈。哪吒鼓乐的乐曲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有紧、慢、中板,其使用乐器有长柄手鼓、板(天尺)、马锣等。哪吒鼓乐阵队员们以敲击贴有灵符的长柄手鼓,在马锣、天尺等乐器伴奏声中吟唱漳州腔哪吒鼓乐,因唱词中有“觐请哪吒三太子”之句,故长柄手鼓也被称做“哪吒鼓”,而哪吒鼓的阵队名也正由此而来。
哪吒在漳州和台湾民间俗称的太子爷,或称哪吒太子、中坛元帅、大罗仙等,漳州哪吒鼓乐即是取哪吒足踏风火轮蹈火之意。吟唱乐曲介于漳州古老吟唱歌谣与民间歌曲之间,是漳州民间歌曲的雏型,保存了一些已濒临失传的乐曲,特别是民间歌舞曲中极少有的三拍子乐曲。哪吒鼓乐可分为引子与正曲,引子属于散板,正曲为有规律式节拍,如以曲辞的结构论之,则可分为诗文体以及散文体,诗文体中经常见到者为整齐句型,又以七字句为多。
现座落于漳州芗城区打锡巷的文衡殿,是举办踏火仪式的重要地方,也是吟唱哪吒鼓乐的重要传承地,该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文衡殿除了举办踏火仪式和吟唱哪吒鼓乐以外,还在此基础上保留有“咬旗”习俗,“咬旗”即与邻社各阵哪吒鼓阵队一起吟唱哪吒鼓乐,哪吒鼓咬旗阵式为:纵队侧身屈膝行禹步,以头旗、天炉、哪吒鼓阵队、马锣顺序罗列,客进主退,其间双方均为对称式,并吟唱同调不同词的音乐,展示各自的高超技法。当客阵进入殿内立两侧吟唱时,主阵应蹲于殿外两侧吟唱,客阵吟毕,执香行礼,拜神明后,双方哪吒鼓阵队依次退出。
芗城区风水民俗大鼓凉伞舞
大鼓凉伞舞始创于闽南漳州,后传至台湾的一种不必器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台南县志》中就有弄鼓花的记载:“两人一对手,一人持凉伞,一人抱大鼓,伞打回旋,大鼓双面打,边打边舞,另有打锣手三、四人围住大鼓,边打边舞。因其状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而“弄鼓花”即福建漳州一带的“大鼓凉伞”,在台湾今称为“跳鼓阵”。
相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数千名倭寇乘百姓过年之时,袭击月港,沿着九龙江大肆抢劫。抗倭名将戚继光闻讯后马上调遣戚家军,1九龙江口,并全歼倭寇。老百姓纷纷抬着猪羊去犒劳戚家军。年青人敲着大鼓,唱着锦歌,边走边跳,欢庆胜利,戚继光令士兵撑起伞,为载歌载舞的小伙子遮阳,那些打伞的士兵也不知不觉地跟着鼓声按节奏跳起来。这个欢乐的喜庆场面,使闽南艺人产生了创作灵感,把持伞小伙子改由少女扮演,少女的舞姿和造型接连不断改进,日臻完美,并在表演中增加了一对逗人发笑的老夫妻。一种起到闽南漳州乡土味的“大鼓凉伞舞”就这样诞生了。
大鼓凉伞舞表演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只鼓不带伞,有四鼓四锣,至十六鼓;另一种是鼓带伞有一鼓一伞、二鼓一伞,人多气势就大。表演者有男有女,男青年打扮成古代武士形象,胸前挂着长约两尺、直径一尺多的大鼓,双手紧握鼓槌,在鼓的两面交互敲打。表演时要求步伐矫健,动作有力,整齐划一,鼓声宏亮,动人心魄,充满战斗气氛和必胜信心。女舞者作小旦装扮,头梳双髻,双手执伞(有伞罩)。舞时伞罩旋转飘荡,配合跳跃步伐,非常优美。集体表演时有二鼓、四鼓、八鼓、十六鼓等,鼓越多越壮观,但以四鼓最经常见到。动作有斗鼓、翻鼓、擂鼓、绕鼓、踏鼓等;队形有观山式、莲花转、龙吐须等。舞蹈节奏以鼓点节拍为主,舞蹈程式以双人交织对舞为主。热潮时鼓点加快并带有较高的技巧性动作,舞伞者可跳到击鼓人胸前的鼓上,舞动凉伞。
芗城区风水民俗结婚篇
1、婚礼前天下午,男方家带管家来与女方碰面,商量当天结婚细节。
2、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要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
4、结婚当天,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平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大早来女方家娶亲,车队要绕圈城行走,不可走回头路。
5、新娘妆毕,要怀揣一方小镜子,以“避“凶光。等待迎娶,同时要将准备的糕饼吃下。
6、迎娶的队伍来到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有意戏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仅仅有付“开门钱”了事。
7、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招待。款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
8、丈母娘捧茶给新郎,并接收喜钱。
9、小舅子换新郎新娘花,并接收喜钱。
7、新郎见到新娘后,艰难又来了~新娘的鞋被家人早早的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可以进行下一步。
8、逗新郎环节,节目各不相同。
9、经过重重考验,终于能够迎娶新娘了!但是,先娘子不同意落地,得新郎一路背回家哦!
10、在新郎通过重重考验的同时,丈母娘还有一项工作——熏车。(丈母娘手拿香,围着喜车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之后再打开车门,将车内也熏一遍。)熏车结束,丈母娘接收喜钱。
11、新娘上车,车队启程。迎娶队伍要随带红布或红手帕,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或互丢红手帕,即新娘的女红消灾。
12、新娘弟弟陪同,与陪嫁物品共同,俗称“拎皮箱”,到婆家后再将皮箱打开,俗称“开皮箱”,并收取拎箱红包和开箱红包。
13、到达男方家,新娘被新郎背至床上,新娘坐上提前准备好的红被子,然后喝过红糖水,吃过糕面后,方可下地。
14、宴请男方宾客,新人敬酒。
15、未入洞房前,必请一位父母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到新房中为新郎新娘安放被褥。并将一把五色粮撒到褥下,赶个五谷丰登的吉利。床头下放几颗红枣,意思是早(枣)生贵子。枕下放几粒花生,意思是男孩女孩“花”插着“生”。
16、晚上亲朋好友闹洞房。闹洞房的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显出自我的风光和光荣。俗话说:“新妇三天无大小”,这天,不管男女老幼都可入房“看新媳妇儿”,逗引新娘,不论荤的素的共同来,故意是尽可能使原本羞羞答答的黄花闺女变成大慷慨方的泼媳妇。
16、最终,还有人埋伏洞房窗上窃听新郎新娘说私房话,俗称“听房”。
芗城区风水民俗丧葬
芗城区人办丧事常因迷信风水,企求吉穴而停柩不葬,棺材停放在佛寺、野外或家中,久的竟达数十年。南宋朱熹知漳州时曾明令禁止这一陋俗,限一个月内安葬,“如违依杖一百,官员不得注官,士民不得应举”。
(一)送终
旧时,富裕人家父母年老要预先找墓地,造好坟茔以为日后的葬地,称为“寿域”;还要预先制好棺材,贴上红纸备用,称为“寿板”。
老人濒危时儿孙要赶到病榻前,聆听遗嘱。老人断气后儿孙要接连不断呼唤老人,俗称“?z(音糗,意为拉住)精神”或“叫精神”。一段时间后老人均无反应即可确信老人已经去世,这时下辈亲属一律下跪,号啕痛哭,并要及时为死者翕闭双眼。有的家庭在病人弥留之时,要请和尚、道士或长者为病人诵经。
(二)发丧
发丧是办丧事的开始。因死者的身分不同,发丧的方法有很大的分别,辈分高的人要办得盛大,辈分低的人丧礼从简。
1.搬铺
依古礼,老人病危时应将铺位搬到厅堂中,以便到时得以寿终正寝。但漳州民间大多是等老人断气之后才行搬铺。
死者断气后,子女(媳)要为其擦洗遗体,趁尸体尚未僵硬换上死者结婚时穿过的白色内衣裤。然后将尸体移置厅堂中三块木板拼成的铺上,男尸偏左,女尸偏右,头向内足向外。也有将死者横放在厅堂中以幸免“担楹”。
搬铺时厅堂的神明和祖先牌位均以布遮盖。死者仰卧在厅堂里,身上覆盖布衾——白布制成,镶红边,长应蔽足,俗称“天地被”。死者头上覆盖白布,头下枕以砖块垫纸帛。
铺前张挂白幔,幔前摆供桌,桌上供死者的灵牌。
白幔后面,在死者脚下方的地上点燃长明灯一盏以照冥路,摆上插着竹筷的干饭一碗,称“拜脚尾饭”;子孙在旁边烧冥镪,称“烧脚尾纸”。
搬铺后丧家即请阴阳先生择定入殓、出殡和入土的时间。若死者生前未选定墓地,还要请阴阳先生“找风水”。
若死者尚有直系长辈在世,搬铺时尸体只能停放在厅堂的偏侧。死在外面的尸体不可以入屋,需要在屋外搭棚停尸。
2.易服
死者的晚辈卸去平常的服饰,各按????功缌等易服。现在是全都换上白布衣着,女用麻束发、头缠白布。子孙后辈下跪哀号恸哭,焚烧冥镪。
大门上的红色对联要撕下,门扇上要贴上两条白纸条交叉成“×”形状。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则只贴一条白纸成“/”状。门口摆放一顶纸轿,死者是男人的轿用蓝色,女人的用黄色。
夜晚孝男、孝妇通宵达旦地守灵。非常要谨防猫、狗走近尸体,俗谓猫、狗跃过会使尸体挺立攫人。
3.报丧
长辈谢世,子孙应及时通知亲友,并告以大殓成服和出殡的日期。
小户人家死了人多以口头报丧,并请人互相转告。大户人家则要正式发讣告,父死称“寿终正寝”,母死称“寿终内寝”,孝男自称“孤子”(父母尚存一方)或“孤哀子”(父母双亡),孝女自称“孤女”或“孤哀女”。
有的地方,死了祖辈要鸣钟鼓告丧。但死者若仍有直系长辈健在,则不可以鸣钟鼓。
出嫁在外的女儿接到父母的死讯,应马上奔丧;并在通往娘家的岔口上就开始号哭,俗称“哭路头”。
亲友闻讯,赶赴吊唁。男人亲戚要到灵前燃香、添供、烧冥镪、跪拜、磕头,大户人家还要读祭文。女人亲戚吊丧时要号哭。吊丧的祭品随亲疏而别,最常用的是民间所谓的“三牲祭”(猪头、公鸡、鱼)。朋友吊丧通常是送素色绸缎挽幢和红包(赙仪)。丧事的红包与年节喜庆的包法不同,包钱的方形红纸沿平行于对角线斜向折叠,交给丧家时要说这仅是够买纸的钱。丧家应回赠吊丧者一条手巾和两条红丝钱。现在吊丧者多送花圈,并向死者行鞠躬礼,送现金也多不必红纸包裹。丧家回赠吊丧者一粒糖果和一包裹着硬币的小红包。
娘家接报后要派人前往探视,俗称“做外家”。做外家的人通常由死者的兄弟带领,只要是本家本族的人,性别年龄不拘,人数也不限,但要凑成除九之外的单数。做外家的人到了丧家之后的态度和作为将根据死者的死亡因素而定。在正常死亡的情况下娘家要根据丧家的状况决定去人的多少。丧家较富裕或死者已当祖母,做外家的人数就要多些;反之则少些。
丧家要在村口或路口设“路头桌”泣跪恭候,俗称“接祖”。外家人瞻视遗体后要询问死者的病情和子孙侍奉的情况,并对含殓提出意见。丧家需要诚恳答复并设宴款待。席上的食物不得带骨,所有用碗装,不得使用盘子和汤匙,最终一道菜不是甜点而是豆干炒韭菜。饭后外家人不辞而别,丧家也不送行,仅备死者生前衣裤一套由外家人带回。外家人如情愿帮丧家料理丧事也应先回去以后再来,或回到半路从另一条路折回。
若死者的娘家已经没人了,丧家要“接番薯祖”,即以盘子托一条番薯藤权作死者的外家,孝男孝妇对番薯藤跪拜。
假如死者是因自杀、发生事故、受虐待或因为其他非正常因素死亡,娘家来人将会许多。丧家要抱“斗灯”跪迎。做外家的人责骂、摔东西、打人时丧家均应屈让,并请长辈“做公亲”(调解),答应外家的条件,厚葬死者。假如民间的调解失败或确实涉及刑事责任,外家人将告到官府,由官府处理。
(三)入殓
1.小殓
小殓指为死者穿戴整容,准备入棺。
小殓前要“请水”,孝男(长子)披麻带孝,反穿上衣,袒露一肩,手捧瓦钵,钵内放一小块白布和若干铜钱;孝妇(长媳)和其他丧属按亲疏列队到附近溪边,半跪于地,焚香祷祝,将铜钱投入溪中向龙王或土地公买水。孝男将钵口朝水流逆向舀水捧回家,孝妇等后来号哭。捧回水后用新布沾水给死者揩脸,并做象征性的沐浴动作,然后替死者梳头、整容。
若死者生前未备寿板,死后其亲友即到棺材店购买棺材。棺材抬回时,买棺材的亲友手臂缠上白布走在棺材后面。孝男(长子)捧斗灯率丧属披麻戴孝跪在村口或路口哀号匍匐,恭迎棺材,称为“接板”。
死者入棺之前要穿上新衣,寿衣的件数依死者的身份和所在的县份而有所不同。通常说来,死者的年龄越大、子孙的辈数越多,就应当穿越多层的寿衣。但寿衣的数量和质量也决定于丧家的贫富。给死者穿寿衣时要让孝男(长子)脚趿木屐、头戴大竹笠,脱下木屐站到庭院当中一面?R苈(音俩)上的小竹凳上,高声呼唤死者的亡魂归来。然后孝男伸直双手,把住一条麻绳,由长辈将寿衣逐件套到孝男身上,再拉住麻绳的两端,将套好的寿衣取下穿到死者身上,称为“套(t‘ap6)衫”。最终孝男将竹笠抛到屋顶,从竹凳上下到地上;孝女给死者穿鞋,孝媳给死者梳头、戴帽。
穿戴完毕之后,要将灵堂中暂时设立的灵位换成正式的神主,用一定规格的栗木牌书写死者的世代、姓名、生卒年月、寿数以作祭祀用的牌位。当中“神主”的“主”字要有意漏写一点,写成“王”字(待到出殡之日再请有身份的主礼者用朱笔在其上添加一点)。
通常丧家在完成小殓之后要请人在死者的铺前诵经,俗称“牵铺前经”。诵经者能够是和尚,也能够是尼姑或长年吃素的“菜姑”。诵经时丧属围在铺前跪听。
2.大殓
古俗大殓时要为死者添穿寿衣并添扎布匹绸缎。民国以来,寿衣多于小殓时一次性穿妥且废除布绞(用布扎尸)。但漳州城区陈姓死亡后还以白绫缠扎遗体,称为“殓祖”;据传说是为追念开漳的祖先陈元光,认为经过“殓祖”后死者才可以“归天”和祖先在共同。
死者入棺前,丧属要先将棺材处理加工一番。上等的棺材用檀、楠、柏、桐木制成,其次为榆木、杉木;最次的为松木棺材,俗认为易生白蚁,贫者才用。上等棺木厚度可达5寸,次等棺材厚约为2.5寸。富裕之家棺材内面要用生漆遍涂数次;贫寒之家也要用桐油灰填补缝隙,使之不泄漏。处理好棺材内部,便在棺内铺垫一层木炭末和茶叶。然后在上面放置雕刻北斗七星的“七星板”并在板上铺以“地被”;地被用白布做成,极宽大,铺进棺材后白布边缘垂出棺外。
之后,将棺材抬进厅堂中,搁在两只条凳上,头朝供桌,丧属焚香礼拜。吉时一到,丧属围聚遗体前看最终一面,然后长子捧头,其他子、媳扶身体,将死者移入棺中。死者头部垫三角形的布枕,面部覆白帕,腋下、胯下垫鸡毛枕、草纸、灯芯草或石灰包、茶叶包,而后再放进死者生前嗜好或惯用的小件物品如茶具、纸扇、文房四宝、镜梳剪尺、古玩等,并取若干铜钱放入死者衣袋里。
盖棺前丧属跪地,由执事(俗称“土工”)取出死者衣袋里的铜钱撒到地上让死者的子孙拾取,称“散手尾钱”。此俗有的改为老人断气时将若干钱放入死者衣袋中,入殓时取出,由子孙按房头分,称“分手尾钱”。然后执事将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由丧属按亲疏由近到远排成一列执线。主事的道士或和尚口中念念有词,将执着的线由远而近逐节割断,意为生者与死者自此永诀。接着,孝男孝妇将新的衣着、被褥、纸锭等塞入棺中。假如以上东西尚不足塞满棺材,就以灯芯草填满,然后裹上地被,再覆上白布,称“天被”。丧属在棺前燃香跪拜,执事将棺盖覆于棺上。
盖棺时通常要延请和尚或道士诵经做功德,为死者在阴间开路。有的人家还请和尚或道士主持盖棺封钉仪式。
封钉前丧属备牲醴祭奠,称“祭棺”。然后孝男孝妇绕棺材跪爬三周,再回到棺前跪拜。道士诵《劝亡经》,执事在主礼人示意下开始钉棺盖上四角上的钉。封钉的顺序是:男尸先左,女尸先右;先钉脚下,后钉头上。最终一根棺钉不可以所有钉入,要将钉头留在棺木外,寓意“出丁”。执事一边钉一边唱吉语,如“一添丁,二进财,三子孙状元才”之类,祝死者的子孙兴盛发达。封钉时丧属停止啼哭,按各自的称谓呼叫死者:“××,闪(躲避)钉啊!”。
若死者是已婚妇女,盖棺前需要请外家人到场亲视含殓。外家人的代表无异议则触摸一下丧家所呈的铁锤和棺钉,并以手抚棺头,表明允许盖棺封钉。外家人假如感到不满则会搬走棺盖,直到丧家答应其条件才会归还棺盖。
丧家若是天主教、基督教徒,通常请牧师主持丧葬仪式,其仪式按宗教要求进行。
3.殓后
旧时,尸体装殓后多停柩3天至7天才出殡,也有停柩49天、3个月甚至更久。停柩期间要做以下事情:
(1)漆棺
富裕之家以碎瓷器舂成粉末,与生漆混和用以涂漆棺材的表面。先以粗粉和漆涂抹数遍,再用细粉漆数遍,直到棺材密闭牢固,在室内外放置数年也不漏气漏味。贫家也同样舂瓷粉涂漆棺材,只是用生猪血代替生漆,其余作法全部一样。
(2)设灵堂
死者入殓后丧家以白绢作为死者的魂帛,并设灵座,将死者的魂帛及生前的衣着供于座上。用白布横挂在厅堂中间,将厅堂隔成前后两半,后部安置灵柩,前部用以接受亲友祭奠和延请僧道诵经做功德。
(3)立铭旌
灵座设置后,以绛帛做一面长幡,上书某官某公之柩,名曰“铭旌”,漳州讹称为“灵精”。铭旌标志死者的社会地位,须请有身份的人书写。停柩期间铭旌置于灵座之西,出殡时铭旌竖于灵柩之前。
(4)苫次
入夜,孝男铺稻草为席,摆砖块、土块为枕,围着棺柩和衣而卧,称“苫次”。
(5)祭奠
设灵堂后,孝男孝妇要朝夕哭奠。凡有人来吊祭时孝男应俯伏于旁,吊祭完毕孝男应一直人叩谢。
芗城区风水民俗饮食篇
1、四果汤:是漳州芗城区一带有名的小吃,味甜爽口,凉爽解渴。夏季的时候还能够加适量的刨冰。
2、咸肉粽:吃时解开竹叶,调以沙茶酱或辣酱,滋味鲜美,香气扑鼻。用上等糯米,配上虾仁、香菇、鸡蛋和猪五花肉,调入五香粉等作料,与通常的肉粽很不同。
3、沙茶酱:沙茶酱香味自然浓郁,用以烹制爆炒溜蒸等海鲜菜品,口味鲜醇,因其特有的海鲜自然香味而深受港澳台食客的爱好。是用大剂量的油炸花生米末及适量去骨的油炸比目鱼干末和虾米末与蒜泥、香菜末、辣椒粉、芥末粉、五香粉、沙姜粉、芫荽粉、香木草粉用植物油煸炒起香,佐以白糖、精盐用文火慢炒半小时,至锅内不泛泡时离火待其自然冷却后装入坛内,可久藏1年至2年而不变质。
4、平和枕头饼:选料精细,配制独特,它选用精面粉,优质猪油、白冬瓜条、精白糖饴和山柑、炸油葱等原料配制而成,经选料,制馅、印形、烘烤、包装五道工序,每包一两, 采纳蒸过的两片竹叶隔二层包装,因为竹叶能保鲜、防潮、隔油,所以打开后,杂有竹叶香味、酥脆清甜、香软可口,深受闽南人民爱慕。
5、南胜麻枣:特点是皮酥而脆、片嫩而甜,富有韧性,有独特的风味。每年新春佳节,平和县城到处可见一盒盒、一袋袋,包装精美、风味独特的南胜麻枣,人们总爱购上几袋馈赠异地他乡的亲人,让远方的游客也可以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麻枣。
6、天宝香蕉:产于天宝镇,有700多年栽培历史,果肉营养丰富,皮薄、味香、汁甜、肉软、果心小为特色。
芗城区风水民俗景点
一、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又称"芝山红楼"。这里原来是美国教会学校"寻源中学",红楼是寻源中学的校长楼。1932年四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主席率领下,一举攻克漳州,取得重大胜利。毛主席就住在"红楼"里,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0年代初,漳州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国民党49师盘踞于此,摧残闽南革命,迭犯闽西苏区。为了"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局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国内时局和闽粤敌我形势,提出集中一、五军团兵力攻打漳州的战略方法,指出:"政治上需要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支持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批准。1932年四月3目,毛泽东同志率领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从长汀出发,挥师南下,于四月八日悄悄到达龙岩附近大池。四月十日,打响东征漳州的第一仗,当天下午就占据龙岩城。驻守龙岩的145旅旅长杨逢年匆忙逃往漳州。四月十一日,毛泽东在龙岩主持召开红一军团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龙岩战斗胜利的经验,会上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步骤。四月十四日,红五军团赶到龙岩,即以十三军驻守龙岩,负责保障龙岩到漳州的战勤运输线路,红三军与一军团共同参加漳州战役。两军会合后即从龙岩出发,经和溪、水潮、龙山一带,逼近宝林、天宝山防线。四月十九日黎明,漳州战役打响了。师长张贞从前线败退回城内,连夜烧毁军械库,带着少数亲兵弃城而去,至下午3时,战斗胜利结束。这次战役,我军取得重大胜利,战果辉煌。国民党陆军第49师的主力基本被歼,俘敌1600多人,缴获敌人步枪2300多支,还有机关枪、山炮、追击炮、平射炮等,子弹13万多发、炮弹4900多发、炸弹242枚、飞机两架及电话机、电台等军用物资。为了能使漳州群众真正理解红军是一支为穷苦人谋利益的队伍,以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东路军于进城前就普遍进行了严肃的政策、纪律教育,四月二十日上午8时,举办盛大的入城典礼。红军进驻漳州后,毛泽东于二十一日在芝山红楼召开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漳州战役,制订下一步行动计划。四月二十二日毛主席在漳州城内向红四军连以上干部作了《关于日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问题》的报告,并致电周恩来,报告漳州战役的胜利及下一步的工作方针:"公开宣传,秘密组织"。鉴于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毛主席还解释了在漳州只散发谷物,不建立政权,只建立暂时政权机关。红军驻漳期间,与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紧密配合,发动组织群众,宣传抗日主张,踊跃筹款、扩军、建立革命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开拓闽南苏区,完成了"直下漳州"的任务。五月二十九日,奉军委指示,红军于六月初回师苏区。
漳州战役,对巩固闽西苏区,发展闽南革命新局面,起着重要的效果。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远离根据地,集中兵力外线作战,攻打中等城市的一次成功的战例,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红楼座落于芝山南麓的市委机关大院内,建筑为三层砖石结构楼房,占地704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楼坐北朝南,底层处于地平之下,为地下室,墙体用条石垒砌而成,二、三层为砖木结构,红砖砌墙,故有"红楼"之称。楼内有7个房间,二层西南侧带有前廊,罗马拉式拱顶,三楼有凉露台,平面布局较合理,有显然的西式风格。楼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庭院,四周筑围墙。正面和东侧围墙上留有工农红军攻克漳州时书写的"组织民族革命战争,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扩大红军"、"扩大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三条宣传标语。
红军在漳州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精神"。为了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弘扬红军革命精神,1957年,漳州市将毛主席居住过的"芝山红楼"辟为"闽南革命纪念馆",1971年改名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芝山红楼"先后被发布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漳州市重要的思想教育基地。
纪念馆馆藏丰富,既有闽南地区革命活动的大量党史资料,又有红军攻克漳州图、表、文告和人物肖像、遗址照片。馆里共设四个展室。根据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明显漳州战役这一专题。当中,"毛主席工作室"是根据当年同住该楼的邓子恢、罗明、曾志、吴洁清(毛主席的警卫员)等老同志的回顾和指点,按原样摆设的。展品中还有珍贵的《毛主席致电周恩来》三封电报原文抄件、《林彪、聂荣臻在飞机前合影》、《红军指战员参观飞机》、《红四军全体指战员合影》等历史照片。还有1932年进漳、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94名将军的肖像(3名元帅、1名大将、12名上将、23名中将、55名少将)。红军进漳,留下相当多动人的传说、故事,构成一部珍贵、生动、直观、真实、特殊的爱国主义教材。
为了进一步弘扬红军革命精神,拓展、延伸教育阵地,扩大宣传效果,1992年,红军攻克漳州60周年纪念日,经报中央和省委批准,在纪念馆左前方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碑",原东路军政委聂荣臻元帅题写碑名。纪念碑造型新颖,寓意深刻。碑形 采纳抽象设计,主碑既像面红旗,又像把尖刀,体现红军主体。它是根据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含义设计的。主碑体由两根人字形的台柱支撑,象征着工农支持红军,三位一体。碑底座是3层黑色花岗石圈,表明红军是在粉碎国民党3次"围剿"后,东征漳州的。碑高1932米,表明东征漳州的时间是1932年。纪念碑底座有6层台阶,代表60周年。碑顶上金色镰刀铁锤图像,告诉人们要永远不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打下了社会主义江山。纪念馆与纪念碑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1956年十二月,邓子恢同志参观"红楼"时,还亲自指认并强调1932年工农红军东路军进驻漳州时,总部设在原"寻源中学"学"教学楼即当今的6号楼,解决了纪念馆建馆以来一直在努力调查着的问题。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坐落在芝山脚下,现漳州市人民政府大院内。纪念馆建馆以来,保持对外开放、自由参观,参观者络绎不绝。
二、芝山公园
漳州市老芝山公园座落于漳州市政府大院北面,芗城区大通北路处,于199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日前漳州市中心最具自然原生态的景观公园,也是市中心惟一的山地公园。整个公园占地面积28.5公顷,利用原有茂盛的植被和优雅的景观,修建曲折有致的登山步道,山顶新建一个三层八面的亭子“揽月亭”。
漳州芝山公园二期改造项目已于2017年七月二十日建成,正式向广大居民开放。
二期工程占地面积约297亩,2015年十二月开始改造建设。芝山公园二期建设遵循回归自然,因山就势,爱护山林生态,于低洼处建湿塘景观,挖掘历史文化,塑漳州先贤名人像,再现亭廊相望、山水相依、文脉相承的紫芝胜景。
-据了解,芝山公园划分为五个区域:入口服务区、登高揽胜区、滨水游乐区
-湿地休闲区、密林游憩区。当中入口服务区、滨水游乐区已在一期范围内,早已建成开放,而芝山公园二期以登高揽胜和游湖赏绿为主线,是一座起到森林气息、自然野趣与闽南文化特色内涵的集登高揽胜、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地公园。
丹霞烟雨廊
-据漳州市园林治理局相关负责人推荐,芝山公园二期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理念。利用原有山体的排泄渠道、沼泽地、湖体,遵循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规范,因势利导,实现雨水在区域的积累、渗透和净化;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植被,巧妙配置园林植物,合理规划雨林栈道和园区绿道,辅以少量歇息亭和便民设施,打导致生态景观区,即可以让游人游憩山间湖岸、登高揽胜,又可以解决雨水的储、净、渗、排,预防台风暴雨天气引发山体的次生灾害。
-山林游憩区
-山林游憩区座落于芝山公园南部。公园南主入口就座落于该区和学府路的交界处。规划利用地形及其历史文化,恢复建设甘露、日华二亭,与万寿亭成三亭鼎立之势。
-该区以登高游玩、生态养生和丰富的林木季相为主要特色,包括芝南拥翠、甘露升华、日华晨曦、香雪花海四个景点,芳香园、雨林园、竹类园、春韵园四个专类园。通过登山道,可到达甘露与日华二亭。在山腰间规划歇息亭、廊等建筑构成群体,结合历史典故造景,成登高揽胜之趣。另外,在该区可感受各专类园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
-半山亭
-老人活动区
-老人活动区座落于山林游憩区正北面,背靠芝山北峰,面向紫山湖,构成一种靠山面水的佳位,面积32亩。这里的地势总体较平整,局部有一定的微地形,可制造一些老人们喜闻乐见的园林景观。
-该区以休闲健身、生态养生为主要特色,构成一种“游在山林,修身养性”的养生体验。该区设置一处休闲茶舍,配有太极广场、丹霞烟雨廊、歇息亭、遛鸟广场等景观节点,用于老人们泡茶、打太极、下棋、观景、遛鸟等活动。
-识风亭
-登高揽胜区
-登高揽胜区座落于芝山公园北部,面积约80亩,是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芝山北峰是芝山公园的最高点,峰上建有历史古亭万寿亭。
-该区以登高揽胜、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由万寿亭、芝山文苑两个景点构成。万寿亭作为全园最高点,最宜登高揽胜,规划对其登山道及四周的绿化进行整改,保证其开阔的视野。芝山文苑以原有治理房为基础,改建成文化艺术馆,展示芝山与漳州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漳州的多种文化艺术。
-暮雨亭
-青少年活动区
-青少年活动区座落于南主入口附近,面积约30亩。该区地势平整,视野开阔,有助于开展各项青少年活动。
-该区以科普教育、游乐活动为主要特色,包括青少年公园、疏林草地两个景观空间和青少年科普专类园。青少年公园内设置各式游乐设施,用于青少年游玩,增进青少年间、青少年与父母间的交流。疏林草地则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宽敞自在的地方,用于春游、秋游等活动。
三、九龙公园
九龙公园座落于漳州市区胜利东路与元光南路交汇处,公园面积9.9公顷,当中水面面积4公顷,是市区最大的一个以水景为特色的市级综合性休闲公园。
九龙公园历史上是漳州的东湖,公园1993年由市、区、镇三级政府一起出资3700多万元兴建,1995年底建成开放。园内主要景点有:九龙戏水喷泉雕塑、湖心岛、清远水榭、映雨轩、水仙阁、枕波亭、倚春亭、南山秋晚亭、不染亭、愚亭、云龙桥、霞起桥等。
九龙公园是市区最大的一个市级综合性休闲公园。根据公园的地形条件,以及现阶段的开发,对该公园的内部结构分区进行重新调整,规划成六个功效区:综合休闲区、水面活动区、疏林草地区、热带植物区、服务区、青少年游乐区等六个功效区。
四、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座落于福建省漳州芗城区振成巷内。
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是漳州七县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还以此年作迎接招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宗祠前后进已废,现存中进四方正殿,面积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下檐不围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迹,可见原规模甚大。宗祠确切建筑年代已无考,经专家据主殿实物与结构分析、鉴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带有清式建筑的痕迹。
漳州比干庙不但长期供奉比干,还做为林氏族人赴考往来生员的迎接招待处。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钎、林士章均高挂其上。正殿两边厢房各有十几间书屋,各区林氏考生均可来此住宿读书作文。资料可查,明、清时期漳州林氏族人进宫殿试揭榜甚众,且大多继承先祖比干之人格气质。明嘉靖探花林士章知书达理,明辨是非,胸心宽阔,乐于助人,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深得皇上信任并赐给三间五楼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矗立于现漳州香港路,石牌匾两面区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明万历当朝东阁大学士林钎以“清恬异常,高风亮节”著名于世。明代〈〈云山居士集〉〉作者林偕春进士“立朝刚直,不阿权势,文章气节,为世崇重”。近现代大文豪林语堂1895年生于漳州,1919年往美国哈佛大学文科就读,获文学硕士,1921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专攻语言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曾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并参加鲁主办的“语丝社”。林语堂才学广博、学贯中西,一生著述甚丰,其主要著作〈〈剪拂集〉〉、〈〈京华烟云〉〉等被介绍为国际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是当今唯一的中国人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现漳州建有林语堂故居纪念馆。自古以来,漳州林氏后裔文人辈出,漳州比干庙是古时漳州人民崇尚文化之风的一个窗口。
漳州比干庙不但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建筑本身即是一座难得的有较高考古研究价值的古建文物。2006年漳州林氏宗祠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五、石牌坊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漳州方言称其为“荷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的纪念建筑。漳州牌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来闻名。清朝年间记载有地点、有名称的牌坊,多达四百多座。虽经历史变迁,至今保留下来还有近50座,分布在漳州各区县。当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为座落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两京敭历坊,(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牌坊,和座落于新华东路东端岳口启的“闽越雄声”和“勇壮简易”两座清代牌坊。
被评为国家级文物爱护的石牌坊共有四座,区别座落于市区香港路北段双门顶明代石坊,即"尚书探花"坊和"三进宰贰"坊,及新华东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即"勇士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四石坊均为石坊木结构,3间5楼12柱。双门顶明代石坊,南北对跨街矗立,与所处的旧城南门老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岳口街清代石坊系清圣祖赐平台名将蓝理、许凤立,威武雄壮,坊都有5处镂雕洋人的形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漳州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景象。漳州明清牌坊石雕浑朴精巧,花、鸟、人、兽各具神韵,形象生动,典型地表现了漳州传统石雕艺术既精巧典雅又豪放流畅的特色。
这四座牌坊,建筑形式颇有相似之处:均是石仿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照鲜亮,整体美满自然。悉为三间五楼十二柱。各楼顶上皆置鱼形脊饰,檐翼解都有潇酒自然的起翘。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层。坊上形大体硕的梁、枋、柱,以及精雕细刻的斗拱、雀替、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设置巧妙,衔接周密。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区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龙凤、花卉、一飞禽、瑞兽、人物等,形象生动。不但起到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并且融进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体现了漳州传统艺术保存浓厚中原文化色彩与大胆汲取外来文化的特点。是漳州古代人民留下一笔珍贵财富。1996年十一月,国务院发布漳州市区这四座牌坊,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该景点座落于芗城区,可乘坐市区1路、9路公交车至九龙公园站下前往。
六、漳州府文庙大成殿
漳州府文庙大成殿座落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2号。
大殿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政和二年(1112),绍兴九年(1139)复回原址,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几经废兴。漳州府学亦设于此。现建筑由仪门、大成门、两庑、丹墀、祭台、大成殿等组成,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朱熹知漳州,曾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至此“视诸生讲小学为正义”。郑成功、黄道周等都曾到此祭祀孔子。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3.2米),进深六间(23.7米),重檐歇山顶。花岗岩大石柱支撑着抬梁式木构架,下檐梁架皆为插入金柱的三步梁架,硬挑单挑出檐。金柱柱径达0.8米。上檐在额枋之上施弯拱叠枋偷心式斗拱一圈,除柱头及转角外,补间斗拱施一至二朵,斗拱外檐出檐部分为七铺作单抄三下昂单拱偷心,斗拱之上设井口天花。屋檐起翘显着,两山山尖升起较高,正脊弯起,山花挑出山柱以外,保留了早期闽南建筑特征,起到相当多宋元木构手法。殿前六根蟠龙檐柱,形象生动,雕工精美,是闽南大型殿堂建筑的重要实例。庙内尚存元延祐、明洪武和正德、清康熙以及1924年和1936年立的重修碑碣。当中1924年的《重修漳州学宫碑》为康有为晚年所撰并书,笔力雄健。
2001年漳州府文庙大成殿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七、芝山红楼
芝山红楼,又称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座落于福建省漳州市芝山南麓的胜利西路118号。红楼原为美国教会创办的寻源中学的校长楼,1932年四月二十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同志曾居住在这里。建筑为三层砖石结构楼房,占地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当中陈列室面积400平方米。楼坐北朝南,底层为地下室,墙体用条石垒砌而成,二、三层为砖木结构,红砖砌墙,故有“红楼”之称,小巧美观,引起注意。楼内有7个房间,二层西南侧带有前廊,罗马拉式拱顶,三楼有凉露台,平面布局较合理,有显然的西式风格,楼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庭院,四周筑围墙,正面和东侧围墙上留有工农红军攻克漳州时书写的革命标语和口号。
纪念馆馆藏丰富,有文物近千件。既有闽南地区革命活动的大量党史资料,又有红军攻克漳州照片、红军战利品、宣传品和游击队使用过的武器、袖章等实物,还有毛泽东当年工作生活用品。馆内分设4个展室,明显漳州战役这一专题。当中,“毛泽东工作室”是根据当年同住该楼的邓子恢、曾志、罗明、毛泽东的警卫员关洁清等老同志的回顾和指点,按原样摆设的。
1956年十一月,漳州市将毛泽东居住过的“芝山红楼”辟为“闽南革命纪念馆”,1957年开放,1962年更名为“毛主席居住纪念馆”,1967年改名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
芝山红楼先后被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八、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
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青年路东坂后基督教堂)座落于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216号东坂后基督教礼拜堂。现在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文物爱护单位。这一旧址原是中华基督教堂,清同治十年(1871年)底,漳州堂会从石码母会分出,在这里正式成立东坂后堂会,并建小礼拜堂于此。三年后,漳州基督堂会越来越发达,会友增多,旧堂无法容纳,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今址兴建了可以接待500多人的大礼拜堂。1923年美国基督教会出资重建,建成现存的建筑。整座建筑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坐北向南,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瓦屋面,有地下室,居中修仿哥特式钟楼,楼成四方体,方锥形楼顶,锥尖竖十字,四角为方形朝天柱,柱头是小方锥。整座建筑物现在至今保持完好。现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文物爱护单位。
1932年四月二十四日,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中共漳州县委推选了100多名代表,出席红军在这里举办的工农兵代表大会。红军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恒,漳州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邓子恢、王占春等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红军进漳后的形势,号召一切劳累自动阻挠起来、武装起来,用革命的铁拳,打破旧世界。会上,邓子恢和罗荣恒区别做了振奋人心的讲话,鼓舞广大劳累工农大众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在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踊跃配合红军开展工作,向敌人作坚决的斗争,解放一切劳累群众。大会最终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推举王占春任主席。
九、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司令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司令部旧址(漳州一中新华楼)座落于芗城区胜利西路芝山东南麓,芝山红楼东侧,这里现为漳州一中“新华楼”。上世纪30年代,原来是福建省省立龙溪中学“干之楼”,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双层砖楼。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教室,东西两端各设楼梯。
1932年四月二十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省立龙溪中学关闭,校长及学校高层远避厦门。东路军司令部就设在此处,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等在此办公、住过。
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师长、师政委以上干部会议,作《日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的报告,讨论下一步工作。决定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十五军在南靖到天宝一线,三军、四军在漳州附近,进行下列工作:收集战利品,搜查--分子,重点是搜查-党政军机关、旅馆和地主豪绅住宅;向群众宣传,分发谷物给群众,扩大红军政治影响;向地主豪绅筹款。第二,严格执行入城纪律,不许拿非公用品,不许打破东西,维持革命秩序。第三,军事上准备随时打击来闽的广东敌人。
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三军、四军和总部连以上干部在在这里听毛泽东同志作报告。他总结了前一阶段作战的经验,布置了下阶段的任务,提出开拓漳州苏区。此后,红军分部开赴漳州南、北乡广大乡村以及石码、漳浦、长泰等地,开展扩红、筹款、宣传等工作。
该旧址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文物爱护单位。
十、威镇阁
俗称八卦楼,是漳州城的标志性建筑,福建省十大古建筑之一。
威镇阁始建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数百年间,几经毁建。1997年重建,为三层八角楼阁,占地9亩,高57.88米,踞九龙江畔,望漳州府城,与建在芝山上的威镇亭遥相响应。
主楼雕梁画栋,彩画、红木雕刻独具风格,栩栩如生;楼中辟有“中华灯谜”第一馆,馆内收藏有“国粹一号端砚”及中外灯谜资料万余件等。
当今的威镇阁,依然为3层建制,八卦形建筑,但规模远超历代。主楼高近52米,高大典雅而不失潇洒,气势非凡,意蕴深长。
主楼前亭左右两边,精致玲珑的三角亭、四角亭,花台错落有致,其间名花异草争芳吐艳,生机勃勃。护廊由精美的浮雕组成,生动地展现出漳州各地的名花名景,堪称漳州风物精华的缩影。
山门由两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两根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华安玉石柱组成,山门楣额“威镇阁”3个大字铁划银钩,笔力遒劲,是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力作。山门左右各置一只由重达28吨的整块九龙璧雕琢成的石狮,工艺精湛,维妙维肖。
山门前是小广场,广场尽头是一个与威镇阁风格相融的古色古香的威镇阁商业城。为了提高威镇阁的文化品位,芗城区政府将被海内外誉为“中华谜史第一馆”的漳州灯谜艺术馆迁入阁内,丰富的灯谜馆藏,形式多样的灯谜活动,为威镇阁增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