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丰泽区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24 16:5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丰泽区地处泉州市区中心区域,介于东经118°32′—118°41′,北纬24°51′—25°00′之间。东与惠安县隔洛阳江相望,西与鲤城区、南安市毗连,南与晋江市隔晋江相邻,北与洛江区交界,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东西间隔16010米,南北间隔16569米,总面积129.6平方千米,陆空中积105.2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4.4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6.6千米。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丰泽区辖区内影剧院7个、大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4个、街道文化站8个。改造建立6个社区文化示范点。组织举行了以“海丝耀丰泽时髦闹元宵”为主题的元宵灯会、10场文化进社区文艺演出、海丝·蟳埔民俗文化旅游节、“文化有约”国画、摄影市民公益培训班及8期公益讲堂、不忘初心砥砺奋进—2018“丰泽韵·海丝情”美术作品展等12场艺术展览、丰泽区“丰华乐章颂盛世”庆贺变革开放四十周年声噪音乐会。  
截至2019年末,辖区内大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4个、街道文化站8个。改造建立6个社区文化示范点,新建2个百姓书房。举行“文化有约”公益大讲堂28期、公益培训16场、“书香丰泽”读书会28期。筹划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二届丰泽区海丝文化节系列活动,承办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丰泽区配套活动;深化基层展开文艺演出及“三下乡”汇演20余场;依托区文化馆等艺术场馆展开各类文艺展览共17场。  
三、文化名城  
丰泽区境内有清源山景色名胜区、宋代老君岩等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维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维护单位44处,其中后渚港(古刺桐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南音、梨园戏、木偶戏、南少林武术等文化品牌出名海内外,蟳埔女生活风俗被评为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项目。  
四、著名侨乡  
是福建省重点侨区之一,有18.2万华裔、华人,港澳同胞2.31万人;归侨侨眷8.8万人,港澳同胞眷属1.75万人,70%的外商投资企业是侨资企业。  
五、蟳埔女风俗  
丰泽蟳埔女服饰文化始于东晋。泉州丰泽蟳埔村以渔为业,妇女的服饰、头饰因劳动所需美观而适用,其上衣为粗布斜襟、宽袖、右衽,俗称“大裾裙”,颜色以青色和浅蓝为主,下着宽黑布裤;蟳埔女喜戴花,豆蔻之年便将长发梳绾成大盘圆髻,用时令鲜花串成“簪花围”戴在髻周围,再横穿一根骨簪。这一美丽考究的头饰、服饰世代相传。  
六、丰泽区结婚风俗  
1、纳采:由男家具备礼物,遣人(普通用媒妁)前至女家,纳其采择之礼,意在征求女家允许其婚娶之期。  
2、问名:以男家主婚人名义,具书至女家问女之名,女家复书具女之出生年月以告。  
3、纳吉:意谓归卜于庙得凶兆。使复于女家,表示婚姻之事已定。  
4、纳徽:后改称“纳币”,俗称“过定”。择吉具书,备送礼物、章服等于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回送礼物,如“纳采”之仪。  
5、请期:择吉具书,备礼物告女家,女家回礼复书,其仪如“纳币”。  
6、迎亲:婿(新郎)服礼服,率仪仗从妇舆(花轿)至女家,奠雁毕,乘马先返于门,妇至,降舆;婿引导入室,行交拜合卺礼。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需亲身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  
传统嫁娶风俗特别注重“迎娶”当天的礼仪,男要冠礼、压斗、起轿迎娶;女要笄礼,即开脸、上头(对轿梳妆)、拜祖先、拜父母、盖乌巾、出门、上轿;封轿、喷轿角、起轿;送扇、丢扇;踢轿门、取米筛、请出轿;牵新人、跨火炉、踏瓦、过门槛、过门堆;入洞房。这一连串的风俗礼仪包含着对新郎、新娘重生活的祝愿和对调和、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殷切希冀。  
念四句是泉州传统嫁娶风俗的一大特征,念四句传承于闽越族婚俗,以闽南歌谣、谚语为主,是押韵的不祥话,是对美妙生活的祝愿和愿望的重要表现。其留存的古韵古风显现了闽南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有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哭嫁的风俗是新娘行将被迎娶到男方家时,新娘必需放声大哭,叫“哭嫁”,不只是出嫁的不舍,还有一种祝愿蕴藏其中,晚辈常说新娘出嫁有哭必有福。  
“迎亲”是泉州传统嫁娶风俗的重要礼仪,彩旗、红甲吹、扛火炉、提“姓氏灯”等,一路吹吹打打,得意洋洋,奇光异彩,情味盎然,充沛表现了闽南泉州“重婚姻丧祭”的显著特征。  
婚礼忌讳:  
a、凡与新人生肖相克者、寡妇、孕妇、带孝之人、再婚女子和三四十岁以上尚未生育的妇女要一概逃避,以免冲喜。请新娘出轿和牵扶新娘的人,其生肖须与新娘相合,不能有冲克。上述人员忌讳抛头露面。  
b、吃喜酒时,有“见鸡飞”之俗,即上鸡之时,客人就中止动筷食用。须等新人到桌前用筷子为客人扒鸡,以示能够食鸡,客人才干动筷食用。  
c、请女婿的宴席上,忌上“墨鱼”,避“混水摸鱼”之嫌。  
d、新娘过门之时,忌用脚踩门垠(坎)。因这种举止表示践踏尊长。  
e、忌九月娶亲,泉州信“九”与“狗”音相谐,俗谚有云“九月九头重,不是死某(妻),就是死央(夫)”之传。  
七、丰泽区春节风俗  
丰泽区春节的风俗有送神、蒸碗糕、拜神、开工、拜年等。  
派遣神  
12月23日发送上帝日。在泉州的这一天,一定要布置好供品,将驻守家中的神明送到天庭。特别要派好灶神,举行祭奠灶神的典礼,准备供品,由于灶神是最接近人类的,向主报告所发作的善恶事。过去一年不断在家。这会影响天的判别,对你来说是新的一年。“风险投资”的根底。同时,“除尘”是停止彻底的大扫除,挑蜘蛛网,掸去各种灰尘,打扫拖地,一干二净。  
蒸碗蛋糕  
“万糕”又叫“发糕”,在闽南,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地域,为了过年,以后会蒸“碗糕”,寓意来年发大财。  
敬天公  
正月初十前,在泉州,三只动物(全猪头、猪脚、整鸡或鱼等)、水果盒、三杯茶(袋装茶叶放入杯中)、三清酒杯(应翻开酒倒入杯中)和其他贡品。在香桌两边放红蜡烛或金蜡烛(不要点白蜡烛),烧三支香。  
开征  
中国传统的“元旦典礼”。元旦夜,家人要吃年夜饭。看完春晚,还要熬夜(打麻将)看过年。晚上12点以后,他们把金箔纸烧了。聪明的人能够用金箔纸把“金锭”叠起来,到户外去。或者在屋顶放鞭炮和烟花。在泉州的乡村地域,富有家庭很多,烟花汇演可能会持续到午夜。这是一座名不虚传的“火树银花不夜城”。大人要给孩子一个红包,放在枕头底下说“新年快乐”。晋江地域会在院子里点篝火,雄性会围着火“跳入火群”。  
新年的问候  
元旦刚好天亮,全家人一同穿上新衣服。我们通常称它们为过年衣服,都是提早准备好的。吃鸡蛋面和鸡蛋去皮意味着除霉运气不好,面条寓意短命。吃完面,想对晚辈邻居、亲戚朋友说几句不祥话。作为主人,准备蜜饯、糖果、饼干、瓜子、泡热茶,热情招待客人.  
八、丰泽区丧葬风俗  
听过一句话:“死亡只是一个逗号,而不是一个句号”。其实一个人死亡并不可怕。就看亲人们怎样去对待这件事情。或许死亡后他的幸福生活才是真正的开端。今天小编看文章理解到了泉州文化中的丧葬风俗。就找来提供应大家参考参考。  
(一)“竖寿”、“张老”。  
(二)上厅边。  
(三)收殓:点脚尾烛、买路钱、枕头饭、脚尾饭。开斗书、报死。购备棺木衣衾。装殓(上水、雕虎、辞生、散手尾钱、带手尾钱、入殓、观殓)。送草(送脚尾)。孝灯、轿魂、公婆号、过山轿。收乌。  
(四)捧饭、拜乌:捧饭、散饭(烘炉火饭)。拜乌(金银钱、乌银、吊唁)。闭灵。  
(五)停柩:停柩(守棺脚)。漆棺。寄柩(湿厝、寄祠、清祠)。  
(六)开吊:讣闻(讣帖、公启片、讣告、公吊帖、行述、哀启)。护丧。灵堂(安龛、灵桌、九条、孝灯、寿钱、讣屏)。木主(填主)。志铭、铭旌(撰文、篆盖、书丹、刻字)。送赙仪。问丧。公吊(公祭、飨胙)。  
(七)做功德(超度):糊纸厝。拜忏、牵桩(拜血盆)。普施(献闹钹、打桌头城)。跑特赦。劝愿(解愿)。  
(八)出殡:孝服(头白、斩衰、齐衰、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宴棺夫。起棺。送葬。辞客。  
(九)下葬:土葬(点主)。火葬。  
(十)归虞(返主):接主。安位。安位桌(落山桌)。油饭。  
(十一)服丧:斩衰(丁忧)。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三月。  
(十二)祭奠:三天。七天。做十四日。做四十九日。做百日。做对年。节仔。孝初一、十五。做三年(除服)。做忌(娩忌、华诞忌、正忌、提金银)。岁时祭(巡风水、当交轮)。  
(十三)阴宅。风水(堪舆、给地、山主、墓米钱、挡伤、索埔、约饼、拾骸、官山、胡岸头)。墓制。  
(十四)异俗:引水魂。子孙桶。回民丧俗。基督教徒丧俗。  
旧时泉州重死甚于重生,丧葬仪礼迷信、奢侈,民间竟以此为骄傲,俗谚:“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或曰:“生要生在苏杭二州,死要葬在福建泉州”。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被视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对以孝著称的门徒曾子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自古以来,权衡“孝”的普遍规范,主要是看其对父母“生育死葬”的态度,因而丧葬仪礼一开端,其孝亲的特征就非常显著。  
泉人迷信鬼神、注重风水的习尚由来已久。宋?《图经》曰:“泉人好佛法。”清?乾隆《泉州府志》引《惠安县志》曰:“丧事率僧道,鼓铙之声与哭泣竞,焚楮钱(冥资)以数十万计。”明?陈懋仁《泉南杂志》云:“泉俗最重堪舆,虽以己地营葬,邻家必严不相容。”《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载:“郭璞《葬经》,递相肄习,苟冀幸眠牛白鹤之祥。急者牙角交构,缓者拖延岁月。”  
侈费之风亦由来已久。清?乾隆《泉州府志?习俗》曰:“丧葬以俭薄为耻。”民国?《福建通志》引南宋?嘉定(1208~1224年)条例云:“民之有丧,富者侈费而违礼。”明?万历《泉州府志》云:“居丧之奠,广至亲宾。”清?乾隆《晋江县志》亦载:“居丧之奠,胪列豆笾,亲宾飨胙,不违醉饱。即乡村下屋,亦视兹为送死大事,以不能广至亲宾为羞。”  
究其缘由,一是与人们传统的灵魂不灭观念和佛教“转世再生”说的影响有关;二是在宗法社会里,葬礼是对死者身份、位置确实认,出殡典礼也是死者家族权力的一次大检阅,其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  
本资料参考陈仲瑾、陈泗东《泉州丧葬习俗记闻》(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习俗材料汇编,),整理泉州旧丧葬礼俗状况,以观其概。  
(一)“竖寿”、“张老”泉俗,人活过五十岁才谢世就不算“夭寿”。因而,有人在生前做过五十岁大寿之后,本人或子孙就为他(她)准备下“百年”之后要启用的棺木和寿衣。该棺木称“生寿”,因常竖立置放于厅角,又称“竖寿”,俗称“起大厝”。  
该寿衣称“张老衣裳”,“张”为张罗之意,“老”即泉人老人谢世的雅称。有人还在生前衣着照相纪念。寿衣在前清依死者身份而定,男则缨帽外套,女则凤冠霞披;民国时男多瓜皮帽、长衣马挂,女则披风衣裙。一概丧事物品,有店铺专卖。  
(二)上厅边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暂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以待其寿终正寝。实践上是为了收殓便当。  
死者行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改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万一病者“上厅边”后又渐渐康复起来,必需由病者本人下床,本人撤下那简易床铺的四块板,他人不能代劳。  
(三)收殓1.“点脚尾烛”、“买路钱”、“枕头饭”、“脚尾饭”。死者气绝之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不能出面。亲属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端。  
孝男出门,亲身上街买“缽”(烧纸钱的瓦盆),不得假手别人;除非孝男年幼或旅外未归,方由别人代之。孝男并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拾取瓦片一片,盛泥土一堆,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  
尸旁地上铺草,亲属坐于草上号哭,死者之妻应分发。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尸前点生油灯一盏,灼一支,留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尸亲边烧纸钱边哭叫:“给你买路走,买路过。”尸亲要不时地续香、燃烧纸钱(冥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称“买路钱”。  
同时,在露天之处煮饭一盂、鸭蛋一粒,上插竹筷一双,供奉于尸体头边,名叫“枕头饭”;或供奉于尸体脚尾,称“脚尾饭”。  
尸前所列“枕头饭”和灯火油均为不祥之物,俗有迷信巫术害人称为“做寇”者,常以尸前灯火油(俗名“刺油”)为之。泼“刺油”与新婚夫妻,则以为可使其不和。见死人称为“见刺”,不得进入人家新婚的洞房及生孩子的产房。  
死人初气绝,要把家中的猫缚起来,泉人以为猫如从尸上跃过,会发作“尸变”,即“炸尸”。  
2.“开斗书”、“报死”。执事人等开具死者生死时日,请僧、道为其推算何时入殓,名叫“开斗书”。  
治丧之家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掩盖白纸,通示周遭。分派执事人等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名曰“报死”。在外子女闻讯奔丧。  
“报死”者足不可进入人家大门,在门外高声喊叫,说完即索水漱口而回。漱口表示衤发除不祥。“报死”者常行路匆匆,故泉州人骂人行路匆忙者为“报死”。  
向姻戚报丧,尤要谨慎。我国古代多盛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而联婚就成为增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端重要的感情纽带。故《礼记?昏义》在记叙婚姻功用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逝世而产生曲折。  
在泉州,有的外家因疑心女儿在夫家受优待而寿终正寝(有的也确为事实),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因而民间在为女性晚辈举行丧事时,非常留意姻亲关系,并构成了一些相应的风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习俗志》中有比拟细致的记载。  
3.购备棺木、衣衾。棺木有多种,价钱悬殊甚大。上者以四块杉木和头尾二小块制成,称为“全成板”;下底为二块兼并的,称“五合”;此外有“七合”,最下为薄木板钉成的“薄钉”。杉分永春杉、福州杉。普通除夭折、恶疾、赤贫外,常欲停柩,故棺木内部必需紧密封锁,漆补裂痕,谓之“打桶”。上等棺木内底多加木板一块,钻七孔如七星排列,名为“七星枋”。  
衣衾方面,寿衣以“重(件数)”计,衣、裤分开计算,夹衣算两重;少者七重,多者不等。皮服不能充用,死人之鞋亦不能用皮鞋。布被一条,称“水被”。死者盖面布一块必不可少,泉人骂人不顾廉耻即以“前世没盖面布”为词。至于生前备有“张老衣裳”者,则运用之。  
4.装殓。棺木抬到,孝男到门前跪泣迎接。接着,孝男年长者要手提新购小水桶,领全家孝眷到左近公用井汲水,回时任绳子拖地,到家门口,取水一碗置于烘炉烧,供尸体洗浴之用,余水倾倒门外阶前,称“上水”。  
有特地职业人员泉人称为“雕虎”者,为尸体沐浴穿戴毕,扶起坐于厅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肴定额十二碗,名叫“辞生祭”。“辞生”或曰“事生”,义为“事死如生”。泉州骂人吃饭之恶语“辞生”,源本此义。  
死者足踏装有谷物、铜钱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帮其拿一些准备好的钱分发给子孙,名为“散手尾钱”。斗中之铜钱分由孝眷各结带一文于手,孝男用白带,其他用青带,名“带手尾钱”。  
所择时辰已到,“雕虎”将尸体装殓入棺,纳以石灰、碎纸(泉名“纸脚”)。如夫妻尚存其一,草席须割留一半;同时,要用小纸人一个(泉人称“代人”),纳在棺内,以代活人,否则怕伤及活的配偶。装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即亲如孝男,均应逃避,以免犯“冲煞”。孕妇亦不得视人入殓,不得听到棺木钉錠的声音。  
安海一带,尸体入棺除纳以“纸脚”外,尚纳以火灰。当人一死,亲属向邻居依次分红线一条,意为向其讨火灰。邻居承受红线,即掬火灰一堆,以瓦片盛之放在门口。丧家回头时即沿门搜集火灰,用足踏之,以为纳棺之用。  
官绅大户人家,装殓时还请“观殓官”观殓。其义谓孝男惨遭大故,肉体纷乱,恐礼节忽略,故请有功名的人在场稽督。观殓时,“观殓官”公服排公案,孝男跪于案前,一切入殓之物,逐一列单,一人逐件唱过,“观殓官”朱笔逐一点过,孝男件件唱有,然后由“观殓官”批数句不祥语于己于人单后,即告礼毕。此单放入棺内。  
5.“送草”。装殓停当,盖上棺盖,钉上木錠。下錠时,子孙孝眷齐声喊:“进!进!进!”声震遐尔,以为进财之兆。  
孝男、孝女等随后将死者生前所用之药瓶、药炉、草席、碗筷等日常生活用品,送至路口、郊外或村外旷地焚化,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从前,各铺境“送草”之处均有定域,不得侵越;一旦侵越,即惹起铺境间纠葛。现时普通改在自家门行进行。  
丧殓已毕,外戚妇女返家,必给糖,以为留有余甜。回家时怕被鬼跟在后面,不得直接回家,路中要进入随意佛庙烧香,以为鬼不敢进佛庙,就不会在跟了。  
6.孝灯、轿魂、公婆号、过山轿。专备圆形白底青字的桌上灯笼一对,称“孝灯”。一边写姓,一边写“×代大父(或大母)”。旧时以男为准,有孙男者称“四代”,有曾孙男者称“五代”;今则男女对等,男孙、女孙、外孙一概计代。  
死者列有私謚,俗称“公婆号”。书写其官爵、年寿、代数、“公婆号”于红纸,称“轿魂”。殓毕奠后,以纸轿送魂,轿称“过山轿”。纸轿扶背后写有“张三、李四”之类姓名,欲为死者唤使。  
7.“收乌”。诸事既毕,由道士作法,用桃枝蘸水遍洒室内外,撒盐、米,以菜刀砍门限,俗称“收乌”(或于守灵完毕停止),意为祓凶驱邪。  
(四)捧饭、拜乌1.捧饭、散饭、烘炉火饭。  
殓后,家眷每日三餐在灵前敬饭举哀,叫“捧饭”。其日数以死者穿几重寿衣而定,如七重则七日。到期“散饭”。“散饭”时,须给女儿之家米龟红包、红枣灯一对、装热炭烘炉一个,俗称“烘炉火饭”。  
2.拜乌。七日内亲友陆续到门“拜乌”。  
亲友向丧家送赙仪,俗称“金银钱”;为区别于未来发丧出葬时的赙仪,此时的“金银钱”称“乌银”,数额普通较出葬时送的赙仪为少。  
丧家请其他亲友执事值日帮助接待和陪拜。灵前铺拜垫二重,上红下白。吊客入门,帏内孝眷举哀,陪者同客人至灵前。客人在拜垫上掀去红垫的一角,显露白色,方为合礼。红色为尊重客人,但红色为丧家所忌,客人也必需尊重丧家,故有此礼。  
吊客拜了一拜(过去拜以跪,后改为鞠躬),陪者不拜,意为恭辞;如客人再拜,陪者亦拜。拜毕起身,陪者高喊“谢步”或“谢拜”(对年高位尊者),孝男出帏免冠谢客。  
吊客临别,不辞而退,不得向丧主拜别,盖吊乃凶事也。  
3.闭灵。七日已过,丧家大门紧闭,正门贴黑纸,旁贴白纸墨书“闭灵”二字,停柩等候择日发丧做功德出葬。  
(五)停柩  
1.停柩。自古以来,殡期长短不一,停柩亦久暂不等,少则数天,多则数年、数十年,以至数百年。  
古代停柩视死者位置尊卑,有过特地规则。《礼记?玉制》曰:“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但后人对此礼制并未认真遵行。泉俗旧时停枢,“至有终身不葬或累世不葬,或子孙衰替忘夫处所,遂弃捐不葬者。  
悖礼伤义,无过于此”。如前留府埕明朝的七部棺,至抗打败利后才下葬,历时三百余年(参见《泉州人名录?留起春》);留府埕王姓,也有一部棺停了近百年始葬,被视为陋习。故早在明代,惠安知县叶春及即明令制止,并采取对停枢逾年不葬者治罪的严厉措施。  
解放后,停柩恶俗虽已根本消弭,但暂停三天成为惯例,少数也有七天者。  
柩普通停放在自家或祖厝大厅正中,置于“仙椅”(停柩之椅)上。若后代、旁支,则停在厅的右边。旧社会的妾,无权停柩。夭折、恶疾的,例不停柩,殓后即葬。  
如死者属高年或有位置的,子孙必于殓后停柩,晚上在棺旁铺草守夜,谓之“守棺脚”,至少首尾三天。  
停柩的缘由有四:一是事起仓促,暂时找地。虽有少数预作生圹的,但绝大多数必需死后才四出找寻坟地,破费时日。  
二是子孙在外,等候奔丧。自古至今,泉人外出营生者甚众,至远在海外,奔丧不易。  
三是礼俗延属,民风使然。晚辈一死,如不停柩而尽速下葬,乡里目为子孙不孝草草对付。迫于言论,只好多方张罗,照例停柩,以塞众口。  
四是惑于风水,想择佳穴。清?乾隆《晋江县志》云:“再世不葬,恬然安之,曰以俟卜吉。”  
2.漆棺。停柩在堂,必需漆棺。泉州城内系入殓前方雇人漆棺,膝之厚薄视欲停放时间久暂及丧家经济力气二定。石狮一带有漆好的棺木出卖。  
先用麻布褙封口,再用猪血混桐油石灰漆上,再重重加漆,多者至数十遍。棺木外普通漆朱红色,外装金点;棺头写金字,男为“福”字,女为“寿”字,边加蝙蝠等图案装饰;棺尾画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也有写上死者名衔的。  
漆棺还有五彩绘画花鸟人物以求美观的。  
3.寄柩。客死他方运棺回籍待葬的,不得进屋(泉俗称“进尸”,为凶事)。上者即在左近搭一间陋瓦屋或茅屋停柩,叫“湿厝”;普通寄柩于东门外东岳山之李公祠或佟公总督祠,称“寄祠”。  
李公祠为泉州公共停放棺木或骨罐之处,所寄棺木、骨罐甚多。一供必需停柩又不得停于自家屋内者之用,二供客死泉州的异乡人等候运棺回籍之用。有时势过境迁,子孙贫乏无力营葬,任棺木朽损,露尸见骨。每数十年,必有中央慈悲人士出而为之义葬,清算李公祠,泉人称为“清祠”。东岳山上之公塚,如“万善同归”之义塚,即是此类。  
(六)开吊停柩一段时间,诸事就绪,择日发丧开吊。1.讣闻。先期印发“讣帖”,遍告诸亲友。“讣帖”有繁、简两种,过去均有特地职业人士办理。  
简的由姻、世、谊、宗诸同人代告,其式:“×××令先尊(令先慈)××先生(孺人)于×年×月×日×时仙逝,择此×月×日安葬于×关外×山之麓,×刻启灵,我同人忝属挚交,务希于是日×时齐集×处,以便执绋,勿外是荷。”印于红纸,称“公启片”。  
繁的除“公启片”外,尚有孝男孝孙署名的讣告、公吊帖、行述、哀启等。还有的印上死者遗像、名人题唁的哀词合订一本,封面加名人题签,形如线装书,颇美观。  
讣闻上子孙如已故的,于名外加一黑框,以资区别。  
2.护丧。发丧必请一亲族晚辈名义上护理丧事,名曰“护丧”。如祖父(母)在而父(母)亡,必称“奉祖父(母)命发丧”;父亡母在,则称“奉慈命发丧”;父在母亡,父为“护丧”,不用另作声明。  
3.灵堂。讣闻发出时,灵堂也已根本准备就绪。  
把糊好之“纸厝”安放厅中,贴上死者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龛”。香案围以白色加麻布桌面,名曰“灵桌”。丧帏以全匹白布为之,名曰“九条”。  
大开中门,门悬橄榄形孝灯,门钉白纸钱。白纸钱亦称“寿钱”,男钉门左上角,女钉右上角;所钉之钉,男以竹钉,女以木钉。  
对门置一屏风,上贴“讣闻”全文,谓之“讣屏”。门旁贴“泣辞惠吊”四字。  
4.木主。泉州木主以侧柏木为上等,他种木材为下,分为素色和雕金环龙两种。素的以中间木纹形为山峰、峰多而正为贵。  
填写神主普通请绅士为之。“填主”字数有一定规纪,以“兴、旺、衰、微”四字为商,字数除四余一为“兴”,余二为“旺”,合于“兴隆”为佳,否则犯忌。外书朝代、官爵、名謚,或×代大父(大母);内书名讳、生卒年月日时。内字数合于“兴”,外字数也合于“兴”,内外两“兴”合一“旺”。  
男年五十以上称“考”,“考”者成也,已成事业也;女年五十以上称“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考”、“妣”上得加一“显”字。四十九岁内不得加“显”,而称“故”。男称公府或府君;女有官爵按品级称夫人、淑人等,无爵统称孺人。  
填时“神主”只写“神王”,备出殡时“点主”之用。“填主”已毕,木主以红布包扎,置于灵桌正中。丧家备甜鸡蛋、面线、红彩、糖为填主者添彩气。  
5.志铭、铭旌。志铭亦称“墓志铭”,近代已无人运用了。  
志铭请名人撰写,分撰文、篆盖、书丹三类。①作文章为“撰文”,内容主要为死者简历、行状、功劳,以及表示景仰怀念之意,可长可短。②在铭盖上题死者爵位、姓名,因多用篆字题写,称为“篆盖”。③写字的称“书丹”。丹者先用朱笔题写,以备刻字。  
志铭质料石(一种水成岩)、砖两种,过去砖石店有售。石的要刻字,过去以观东巷“石室居”技术最精,已绝传;砖的其形为二块方形之砖,对合而成,直接用墨笔写上。  
志铭记好、写好,用油纸包裹,外插金花一对,前写“光前”,后写“裕后”,于葬时归入圹内。石刻志铭亦有于刻竣后未入圹前刷拓分送世交亲戚者。  
铭旌以红布书写死者官爵姓名,先复于棺上,出葬时待用。  
6.送赙仪。亲友接到讣帖,视交情及资力,送丧家赙仪,丰俭不一。赙仪品种,现金、挽联、“轴布”(布帛贴字)、冥镪等。唯花圈为民国以后始用。冥镪以色纸制成四串合一吊,名“吊钱”。  
7.问丧。公吊之前,亲友陆续前往吊唁,谓之“问丧”,其礼式同“拜乌”。  
8.公吊。公吊日行公祭。  
公祭有主祭、陪祭、司仪、献香、献帛、献爵、读祭文诸执事。典礼开端,各执事就位,祭品逐个献毕,高诵祭文。祭文常书写于白纸或白布上,张挂于灵堂之右。  
祭毕,丧家备酒席宴请公祭诸客,醉饱而去,意为“飨胙”。  
(七)做功德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泉人俗称“做功德”。超度一人名曰一“荐”。为死者自己“做功德”常要以先亡的晚辈为主荐,名叫“荐头”,以旧带新,所以做一次“功德”,最少二“荐”,多者数十荐。家中有死葬侨居地的华裔者,常常还同时举行“引水魂”典礼,招引亡魂还归故土,以完其叶落归根之遗愿。  
“做功德”范围大小不等。最简者名为“出山敬”,稍上为“对灵缴”(即一暝火光),繁者有午夜(即半日一夜)、一昼夜肃启(即一昼二夜)及两昼夜。最繁算旬,七日一旬,可三、五旬,最多至七旬(四十九日)。  
1.糊纸厝。“做功德”必糊有准备焚给亡魂寓居的纸厝,普通仿依旧式大厝,近代亦有糊洋楼花园的,花丽者价值千金。这种纸厝不只具有表面,即内部亦置有纸糊的小家具如床橱椅桌诸摆设,以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小尊奴婢、猪牛六畜等。  
纸厝两旁各糊较大的男女纸俑二尊,分排左右,俗称“桌头女間”。近代还增加了纸糊的家电、轿车、飞机等。此外,还糊有金山银山,以为冥中资用。总之,死者生前享用的或希望可以享用的东西,尽量送上,具有似人世契据的证件向神前备案焚付亡魂管业。  
2.拜忏、牵桩。设神坛,僧尼挂三世尊佛像(道士挂三清像),唪经拜忏。亡人名书于一灵幡上,由孝男持幡在神前随仪礼拜。糊纸为转蓬之状,泉人称为“桩”,下纳一石臼,孝眷随僧(道)作法时牵转纸“桩”,名曰“牵桩”,意欲把亡魂从天堂中援挽出来。如死者为女性,因曾生育,迷信称死后会进血污之狱,故还特加“拜血盆”的超度。  
3.普施。泉俗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盂兰胜会”之普度,普度亦名普施,“做功德”也要普施,由僧(道)“坐座”设祭施食,布施众鬼。早时,还仿罗汉扮演“献闹钹”(详见《泉州民间音乐舞蹈?献闹钹》)、叠桌“打桌头城”(详见《泉州戏剧?打城戏》),以效目莲救母故事。后来,则直接请“嘉礼戏”(傀儡戏)演目莲救母节目,或请打城戏演目莲节目。  
为使亡魂有钱运用,要烧冥镪,动辄算“万”——纸镪一页算一百。冥镪数额以死者所属生肖,属某生肖该焚几冥镪,有一定规范。  
4.跑特赦。道士有“跑特赦”典礼,意为替亡灵向天上请准特赦令,持以急赴冥间宣布。跑时步伐队形交织复杂,颇具舞蹈方式。  
5.劝愿。“做功德”将完,为恐亡灵俗心未了,不忍谢世,还有“劝愿”(亦称“解愿”)一节。僧(道)一边作法,一边历举古今之人无不有死,讲故事,唱道情,诙谐百出,劝亡灵安心死去。闲人常喜围观,捧腹大笑,在悲痛氛围中平添一点笑声。  
“功德”已毕,燃烧纸厝,翌日出殡。  
九、丰泽区饮食风俗  
1、石花膏  
上百年历史,采用石花草为原料,纯手工制造,废品像果冻透亮明澈,食用时可参加蜜水。  
2、润饼  
春卷的一种,发源于泉州,然后盛行于福建地域,脆嫩甘美、醇香可口,让人胃口大开。  
3、土豆糖  
花生仁炒熟去皮,倒入熬好的麦芽糖拌匀,倒出凉至半干,切成小块即成,坚硬且脆、香甜可口不粘牙,食之齿颊留香。  
4、食珍糕  
又名桔红糕,以糯米为原料,辅以白糖、金橘皮蒸制而成,外观润滑如玉、润泽细腻;入口紧软耐嚼、幽香爽口,著名海内外。  
5、蚝仔煎  
可加上鸭蛋煎制增加滋味,食用时配上芥辣酱、辣椒酱和翠绿的芫荽,色、香、味俱全,非常可口。  
6、猪血汤  
用大骨熬制,滋味浓郁,猪血润滑而富有弹性,汤为深褐色,食用时参加油渣、大肠等,物美价廉、经济实惠。  
十、丰泽区著名景点  
清源山  
清源山景色名胜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与开展中的泉州市区三面交界。距厦门市106千米,福州市196千米。清源山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绘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  
清源山景色名胜区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构造是经过屡次结构运动和岩体侵人所构成的,岩层节理不兴旺,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年均匀气温17度—21.3度之间,年均匀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暖和潮湿,一年四季均适合观光旅游。  
西湖公园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泄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局部。  
从1996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公顷,广场道路面积1.72公顷,绿化面积16公顷,种植树种达200多种,构成美丽的景色线。  
2001年12月取得建立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  
郑胜利公园  
泉州郑胜利公园位于泉州大坪山顶,公园用地总面积约62公顷,集观景、休闲、体育锻炼、文娱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公园内郑胜利塑像为泉州市中心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总高度38米,占空中积1050平方米,形象设计为民族英雄郑胜利骑马举手侧望于大坪山上面对大海。  
东湖公园  
建在古泉州十大胜景之一的“星湖荷香”遗址。唐代湖面曾达4000多亩,有二公亭、东湖亭,宋时添波恩亭,湖中垒土七墩,如星斗、遍植荷花,遂成星湖荷香胜概。明时又加揽古亭。由于唐被贬宰相姜公辅和与韩愈同登龙虎榜的开闽进士欧阳詹等名士曾在此活动而出名于世。以闽南建筑文化为主体,汲取国内外园林组景艺术。以中心湖水体为中心,环湖布置园中人文景观主景“星湖荷香”、“祈风阁”,构成向湖心双轴线,并与”七星拱月”、“仁风书院”、二公亭、东湖亭、波恩亭、揽古亭等构成静区;儿童乐园、动物园、游船码头、双舟朝阳等构成闹区。同时,依据各个景点的人文景观配置“东湖鲤泉”、“剌桐瑞林”、“荷里飘香”等10多个植物景观。每个景既有统一作风,又有各自历史特征和艺术特征,充沛发挥泉州古建筑之精华和誉满海内外之石雕、石刻。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特地性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东侧。1959年7月15日创立。该馆藏品1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102件,如:1974年出土的后渚港宋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分为13个水密隔仓,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毗湿奴石雕像为中国仅见的印度教文物,是14世纪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该馆设有3个专题陈列馆。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展出两艘宋代海船的局部实物和宋元明清石、木、铁三种材质的锚具以及各时期的海船模型等文物;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出宋元时期外来宗教中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墓碑、墓盖、雕像、寺庙建筑构件等300多件;泉州外销瓷陈列馆,展出历代从泉州港输入国际市场的陶瓷器500多件。该馆还组织了泉州华裔史陈列。该馆每年观众约30万人次。后渚港的古船,已按1/10比例,恢复制出模型,并提供应有关单位陈列及出国巡展。  
广化寺  
坐落在市区凤凰山麓。凤凰山亦称南山、南湖。相传千年之前,滔滔东海之水,直涌至南山脚下,行云流霞与青翠松柏交相辉映,故有“南山松柏”佳景之称。  
广化寺始起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这里原是邑儒郑露三兄弟结庐讲学之所,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后来有一位金仙禅师到此潜修佛道,郑氏三兄弟受禅师感化,遂舍庐为庵,取名“金仙庵”,亦名“金仙院”。这便是广化寺的前身。隋开皇九年(598年),来自天台山的无边禅师募资扩建为“金仙寺”。  
唐景云二年(711年),长老志彦应召入宫讲《四分律》,奏闻当年无边禅师持诵《法华经》,因受灵应石涌白泉的事,睿宗遂赐寺名“灵岩寺”,并由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匾,以此名重一时,成为八闽一大丛林。宋安定兴国元年(976年),始改名为“广化寺”。  
刺桐公园  
刺桐公园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刺桐路和津淮街交汇处西北侧,属休闲文娱的区级公园,占空中积3.67公顷,项目部投资1400万元,于1995年开工建立,1997年建成投入运用。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