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天文位置中心,三明市东南部,面向闽南金三角开发区。周边与德化、永春、漳平、永安、三元、沙县、尤溪相毗连,地处沿海腹地,内陆前沿,是内陆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
省道306、307线贯串全境,“泉三”高速在大田设有吴山、石牌、桃源三个互通口和上京衔接线。建立中的长泉铁路、湄渝高速、“纵五”国道途径大田。开发中的菜坂洋新城区,把大田县城与省道205线、305线交会处的石牌镇连为一体。根本构成以“泉三”高速公路为主,省、县、乡道为辅的畅通的公路网络。在加快推进大田交通运输现代化开展的进程中,泉南高速上京互通及途经大田的吉永泉快速铁路、莆田至炎陵高速公路、浙江至广东国道等项目的规划建立,将为根本构成便利、平安、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奠定坚实的根底。
二、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已构成。城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有线电视台、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等文化设备俱全。大田有古文物遗址73处、古窑址2处,还有白岩公园、大仙峰、顶峰、文昌阁、镇东桥等一批文物胜迹。全县有专业剧团、艺术团体2个,乡村业余剧团38个。1979年,县首建电视差转台,开端转播省电视台节目。1981年,建卫星空中接纳站,至1992年全县有差转台84座、差转机233台,卫星空中接纳站83座,电视掩盖率达90%以上,有线播送掩盖率达75%。
截止2017年底,建成闽中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居敬书院,县文化馆获评国度一级馆,文江“杂剧作场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三、大田民间戏曲
大田县是福建省戏剧文化生态保管较好的县区,境内目前还有大腔戏、高甲戏、小腔戏(汉剧)、越剧、丰场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等剧种存在。而历史最长久的当属我国古老的珍稀剧种大腔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管的剧目方式较多,主要有《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等六种传本,现有5个大腔戏农民业余剧团在活动演出,是大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宝。大田高甲戏于清代中期由永春下洋镇传入大田屏山,屏山现有业余高甲戏剧团2个。1959年8月,大田县接纳晋江艺校高甲戏扮演专业第二期学员25名,组建剧团,1961年7月正式成立县高甲戏剧团。剧团成立数十年来,脚印普及大田和闽南各地,目前终年在闽南地域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文-坂的“丰场戏”,属于“杂剧”,起于宋代,繁荣于元代,因说白、唱曲、武术、杂技等多样方式融于其间。初步审定“朱坂丰场戏”剧种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可谓“21世纪戏剧界的严重发现”。
四、舞稻草龙
稻草龙是用稻草编织串接起来的,每五米为一节,最长100多节,短的二三十节。为祈得三星高照、人丁兴隆的吉意,每年正月初一日,几位老人在祖祠一同编稻草龙。龙的主体是根稻草绳,插上香火的又称香线龙;挂灯笼的又名灯龙。龙头、龙尾和龙珠由香火组成。龙头上插上两根竹子,挂上两盏灯笼,叫龙眼;用竹篾绑住红薯插上三炷香称龙须;用来引路的龙珠是一个插满了香火的大红薯。龙头龙尾普通是大人扛的,提龙绳的大都是小孩子。舞稻草龙普通都在正月初一、初九(天公的华诞)、十五(元宵节)晚上7点开端。三声炮响后,稻草龙便在锣鼓队开路下,绕着村头村尾游走,舞狮队在龙两旁伴舞。假如村民家里年前有建房、婚嫁、添丁之类的喜事,主人会端上红酒,摆上糖、鸡等供品“拜安全”;龙拜厅堂,喝龙酒,吃供品,绕房一周。舞龙完毕,家家户户鸣炮迎接舞龙回家的人,称“接龙灯”,煮吃米粉红蛋犒劳,以兆好运。
五、打黑狮
“打黑狮”是一种傩面舞与南狮扮演的混合物。傩面舞在远古时期便是民间驱鬼逐疫的巫术舞蹈。中国民俗传统,以为舞狮能够驱邪辟鬼,民间对狮子很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不祥的意味,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打黑狮扮演黑狮者手持狮状傩面,后面数人手牵由灰色麻布扮饰的狮身,整个扮演过程是由进村、探桥、享祭、进庙、打斗、降服等过程组成。黑狮是作为反派出场的,成了被驱逐的对象,“打黑狮”民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演化为一种民间文娱活动。
六、大田板灯龙
大田板灯龙为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龙身是在木板上用竹篾扎成骨架,再糊上彩纸或塑料薄膜,画上鳞纹或花草,内燃龙烛。龙节首尾写上“五谷丰收”、“六畜兴隆”、“不祥如意”等词句。龙头在一块木板上用竹片、竹篾扎成龙头的外形,糊上彩纸,画上鳞纹,缀上彩纸铰成的“龙须”,龙头内点上龙烛。全县18个乡镇均有迎龙的风俗。大田县迎板灯龙历史长久,自唐末传入。它寓意深远、神韵无量,迎舞时既鼓舞每个龙丁张扬个性又强调龙队的团结协作;它传承历史、紧跟时期,既保存传统的迎龙风俗又融进了新时期的思想观念。
七、大田县结婚风俗
福建省大田县,地处闽中,1535年割三府四县的边隅之地置县,因而,交融了朱子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构成了本人山海融合,容纳好客,耕读传家的闽中文化。闽中的大田后生仔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构成了本人的婚嫁风俗。现代虽有所改造,但主要传统风俗依然因循下来。
订亲
由男方父母借同媒人到女方父母家商定聘金、聘礼、酒股等事宜。聘金,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没有规范。商定后,由男方父母、婚男、媒人、亲戚、亲人若干人,随带预交聘金、女儿衣裳钱、聘礼,用红纸封包放入篓筥、青布袋,到女方父母家行聘。同时婚男婚女互换信物。
迎亲、送担
迎亲的前一天,男方要把商定的各种聘礼、聘金,女儿衣裳钱,用红纸封包,连同整副猪心、肝、腿、拜女方厅堂用的香、烛、炮、茶、米、酒装人篓筥层,套上青布袋。领路鸭、鸡各一只。交由亲人、媒人、轿夫组成的迎亲队挑送至出嫁方,去时人数要逢单,出担时厅头要点燃烛火、放鞭炮,并将大门厅堂、洞房的门窗贴上喜联和红双喜.亲友送来的贺幛贺镜要分清主次,依次挂上厅堂。
出门前,拜灶神,吃米粉蛋
哭担、骂担
迎亲队抵达女方家庭时,先把香烛点燃插在厅头再放鞭炮,同时把礼担摆放在厅堂两边板凳上,解开袋口。此时,女方母亲要在女儿闺房哭担,然后由女方母舅或亲人检担,检担时先把各种礼物过秤,再骂担说送来的礼物不够还请求再添些。因大田方言“秤”与“亲”同音,传统风俗以为过秤会密切,骂担会兴旺、幸福,再添礼物会添丁。
哭嫁、回担
嫁方父母收毕礼担后,每个篓筥层都要放回一些米花、糖果,意为密切多开花。再把娶方所送的冰糖、水果糖、蓼花、饼干、米糕回一些,单独放一层,轿夫粿、糖放一层,糯米糍粑放一层,回送的猪心、猪尾及酒(白酒)放一层,连同嫁方父母置办的陪嫁物、酒股回礼物、领路鸭等,在新娘出门时并交由轿夫带回。
新娘和兄弟互换留念物
出门
新娘出门之前,由一位“好命妈”扶着拜厅堂祖宗并讲四句好话,然后新娘边哭边依依不舍地向父母、亲友辞别,父母吩咐女儿到夫家后要孝敬翁姑、亲爱夫君、成家立业等,亲友要向新娘赠送红包。出门时,厅头点燃烛火、放鞭炮,母亲要大声哭送,由“好命妈”开伞遮住新娘并扶新娘上轿或上车。
上轿或上车时,新娘要与胞兄弟互换留念物。回来时人数要逢双,路上距离燃放鞭炮。
出伞
按事前选定的吉时开伞,路途近的在新娘家厅堂前由母舅开伞,路途远的在半路由伴女开伞,开伞也要讲四句好话。
新娘出门、迎亲队伍、入门
入门时,日子课上列有对冲岁数的人和公婆要暂雅避,新娘人门之前要布置好牵新娘、挑灯、放鞭炮分米花、点烛火的人选,同时洞房内按吉利方摆好新娘的座椅。车或轿按事前选择的吉利时辰抵达,新娘下车或下轿后翻开伞遮好,由小童男挑新灯走在前头,'好命妈”扶着新娘走在其次,伴女拿篓筥走第三,轿夫抬着回担和赔嫁物紧跟其后。此时,大放礼炮,厅头点燃烛火,到大门口时,新郎收下红布伞,放在厅头八仙桌上,再由“好命妈'扶新娘进厅堂,拜厅堂祖宗、拜天地,插好香后停止冠笄。冠笄后由“好命妈”扶新娘拜灶神,再扶人洞房让新娘坐在事前摆好的椅子上,接着分米花,发轿夫粿,主人要给扶新娘、挑灯的人发红包。
入门、笄头
新娘入门拜完厅堂后即行笄头。笄头时,厅头八仙桌面放个谷斗,再内点燃七星大井放的米花,此路一块米物,前放特新娘扶坐在背背椅上,面向厅堂,双脚踏在米箱上。“好命的”给新娘笄头,插花并讲四句好话,再由童男童女给新娘梳头。主人要给笄头梳头人发红包。
笄头,新娘脚踩在米斗上
宴客
普通是在当天中午请客,以前是在自家厅堂设宴,酒桌座位要论辈就座,外公、母舅、祖母舅是主客,一定要坐厅头桌主位,其他亲戚依次就座,酒过三巡,即请母舅、祖母舅或表兄弟挂灯,挂灯要讲“四句”。再由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酒。
送房烛、闹洞房
首先由亲人请客人参与送房烛,馔盒由母舅送,房烛由母舅、祖母舅或表兄弟送,其他亲友每人各送一样嫁妆。布置就绪后燃放鞭炮,房烛走前头、馔盒次之,其他嫁妆自在跟随,逐个送入洞房摆好,由母舅开箱、橱给客人看,看完后把箱、橱锁回。凡参与送房烛,开箱橱者,每人都要讲'四句”。然后亲人请客人到大厅歌息,由新娘、新郎向客人敬茶敬烟,分喜糖,客人要讲“添丁”等好话。接着由母舅、舅妈进洞房摆锦被、铺草席、挂蚊帐帐钩,再由亲人提着烛火请客人看新娘,看新娘要依主亲、次亲疏亲朋友次第看,凡参与铺被、看新娘的客人,每人都要讲“四句”。最后由青年朋友闹洞房,闹洞房完毕后放鞭炮,请客人吃点心。媒人或“好命妈'将煮好的冠笄鸡端给新郎、新娘对吃,然后新郎将新娘的冠髻取下就寝,房烛不能吹熄。
挂灯、敬茶、请媒人
翌日早晨,新娘要端起斟满冰糖茶的茶盘向各位客人敬茶,客人喝完茶后把茶杯放回茶盘时要讲“四句”或说好话,再把红包放入茶杯里。请媒人时因媒人是主客,-定要坐厅头主位,其他亲友陪伴人坐,主人要向媒人道谢并送红包和媒人棵。
回门。
结婚后的第三天,俗称“三旦”,新郎要陪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和主要亲人送礼物,岳父、岳母设宴招待新郎。做“三旦”要当天回婆家,不得在娘家过夜,返回时岳父、岳母和主要亲人要回送一些礼物给女婿带回。
看嫁妆、做满月
结婚满一个月时,岳父、岳母偕同妻舅要到女婿家给女儿做满月。来时,最好男性多来几人以表多出男丁,同时随带鸡、米粉、蛋等礼物送给女婿,女婿要设宴热情招待,要请亲人奉陪,回去时,女婿家要向客人每人送衣服一件带回,现代是以钱代物往来。
八、大田后生仔的立厝习俗
大田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大田后生仔”们称建房子为“立厝”,历史上房子以木构造为主,一些中央土木构造混合,建一幢房子程序十分繁琐,需恪守各种习俗礼仪,年轻的后生仔早已淡化了,而一些年长的大田人,仍然据守着这一套习俗习气,他们以为,只要心存敬畏,他们的“厝”立起来后才会家业兴隆,诸事顺利。
选厝地。请天文先生来选择定址,若碰上他人的地,要拿本人的好地跟人互换,还要请中间人作证,写契约。
选吉日。地选好后,请先生选黄道吉日,包括定筹、动土、做架马、梁推、定磉、砌厅廓、迎正梁、穿扇、做正梁、上梁、人宅、做大门等等,每个工序都要选上吉日。
选正梁。做正梁的杉木既要大又要直,同时杉树头四周还得要有小杉,大田话“杉”与“生”谐音,意为“杉(生)子杉(生)孙”代代兴隆。较早时,谁家要“立厝”了,带上笔,到山上寻觅做正梁的木头,选中后,削掉一块树皮在上面写上“号”,其别人便晓得这棵树已被人选中,做了记号,便不会再砍伐。
迎正梁。要组织一批强壮劳力到山上把做正梁的杉木按尺寸锯好后整株抬回来,依次是杉尾(带杉叶)、三梁、二梁、正梁、杉树头,边抬边敲小锣鼓,到家时要放鞭炮迎接,做正梁的一段杉木要放在架马上。
穿扇。准备好十几根长溜秋(长竹杆、杆头穿洞加缚麻绳)。由木工把做好的柱子一扇扇地将穿板固定好,柱尾套上溜秋,木工叫“起”时,大家要一齐托的托、拉的拉、把每扇柱子立起来,每立一扇用横条锁住,安放在磉盘或柱础上。
上梁。把做好的正梁摆好厅中,办“鲁班桌"由木工祭梁,用红纸笺书写“栋梁大材之木尊神前曰”贴上祝文,用四张小正方形红纸书写“升梁大吉”、“紫气东来”、“房房发福”、“代代兴隆”贴在正梁底面。
祭梁
上梁时,梁面盖上红毯并放一只灌酒公鸡,梁的两头用长红布条系牢,由二位好命的前辈扶梁,木工拉着红布条爬上柱项,木工师叫“升”,木工把红布条往上拉,正梁即缓缓地往上升起,此时,木工师与扶梁人都要说四句好话。待梁安人柱顶后,大燃鞭炮,主人分米花、豆饭。
放鞭炮,挂灯笼
取厝堂名。新居落成乔迁之际.新房子得取名字。取名时,普通喜欢从老房子的盾堂名当选一个字来配对,意为“新老交替,长盛不衰”。盾堂名取好后,有的置匾、有的用红纸书写,挂、贴于厅头正中。
进厝。普通选子、丑、寅三个时辰进厝,由于旧习气只能由自家人和父母先进人新房,放完鞭炮后才干让其它人进人,所以时辰-定要早,防止外人来掺杂,抢走风水。第一次进新房要随带锅(内放火种)、大木杆秤、谷斗、扫帚及其它生活用具,每人拿一件,每件要箍上红纸。从旧房出来时用扫帚从厅头往厅尾扫三下,意为把旧房风水带人新房。
告土。搬进新房子寓居后,有行告土之礼,用红纸书写“本宅后土福德正神之神位”,贴在厅头正中,并安放香炉。
宴请。建新房上梁和进厝时,亲友都会来恭喜,主人要设席宴请。岳父、母舅要为女婿、外甥赠灯、挂灯。
宴师傅。房每完成一个工序都要宴请师傅,整幢房子到完工要请十几次。大田俗话说:“调檀糍、落土(下穿板)粿,做正屏,吃结尾”。
九、大田丧葬风俗
中国的丧葬礼制在《中庸》一书中有明准的表达,即考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丧礼是对逝者行孝的继续和延伸,丧葬一切典礼、程序、物品都”以“孝”为中心,为了表达、完成和展现“孝道”停止的。
《大田县志》(1996年版)关于本县的丧葬风俗,从临终、报丧、入殓、吊唁、出殡等各个环节,都有着详尽的记叙。同时,还记载了葬礼之后的留念活动、特殊状况的丧葬风俗等细节内容。
传统丧葬风俗关于增强传统家庭和宗族伦理,加强凝聚力、强化族群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往常,我们分离一些老照片也可与文字互证,或经过察看,而开掘出新的历史场景。
临终
民间旧俗考究“寿终正(内)寝”(男为正,女为内)。病危之际,儿媳等亲属要轮番侍候,到场送终。若临终时值“落枕空”,儿孙不得哭丧,待到吉时才可啼哭(意为防止灾难)。子媳趁死者骨肉未寒给穿上寿衣,将遗体移至正厅后堂。头边置1盏“头边火”和1碗“头边饭”(饭上放1个白熟蛋、插1双筷子),旁边放1口铁锅,亲人不时在锅里烧纸钱,谓之送“盘缠”。孝子(媳)等跪在地上啼哭,以示孝道。
报丧
治丧由本族的尊者掌管,发出“讣闻”、“讣告”或派人去报讯。娘家到来,丧家须在大门口办娘家桌迎接。母舅须行“先探生、后探死”之礼。
入殓
普通要择日入殓。儿女、儿媳妇按长幼次第排列成行,为死者举行沐浴典礼。长子要先行到小河边点香烧纸钱,丢下一个铜钱乞回一碗水,有的中央称之为“讨水”。回来后,在盛水的碗内放一块白布,浸湿后拧干,从死者头部到脚比划三下,边念:“头把洗身洗清清,二把洗身见观音,三把洗身益子孙”。然后顺抬入棺,平放在白布席上,脚底紧靠尾板(谓之“着地”),上盖红色的“锦被”。
死母入殓,要得到母舅的首肯。接着礼生掌管祭奠典礼,谓之“脚尾杯”,奠酒,读祭文,孝子四跪四拜,陪灵的人陪同痛哭。姻亲还得奠祭。祭毕,盖棺,钉棺盖。钉钉子时,孝子、儿媳妇按长幼排列(有生辰八字正冲偏冲者,可逃避),跟着钉棺盖者转,谓之“转棺”。钉棺的四根钉子,俗称“子孙钉”。尔后,每天3次烧纸钱哭祭,谓之“捻香”。
吊唁
入殓之后,搭灵棚,布置灵堂,灵前桌上摆供品、香炉、烛台和长明灯等。亲戚邻里前来吊唁,平辈鞠躬,晚辈跪拜,痛哭致哀,亲属在旁陪哭。孝子要屈右膝跪拜亲友,谓之“谢孝”。姻亲吊孝典礼颇为盛大,须携带菜肴、糕点、果品和挽联、哀帐等祭品,有的则出钱由丧家代办,有三牲祭、五牲祭,吊孝典礼由礼生掌管。
大田祭祖扫墓的时间,根本是在冬至前后半个月;时值秋高气爽,熙暧的阳光合适家族成员一同外出活动,各家男主携妻带子,共同参与家族祭扫,不只促进团结,也是缅怀祖先、传承礼仪的好机遇
出殡
出殡要择日子,由礼生或僧道掌管。启灵典礼盛大,灵枢放在彩架上,上加白的柩罩。抬棺者普通是8人,司仪高喊“起驾”,抬起灵枢,踢倒板凳。送葬队在哭声和哀乐声中缓缓行进,孝子头戴孝帽,外加草箍,耳垂棉纩,身穿孝服,披粗麻(穿孝衣戴孝帽谓之“成服”,丧服有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五服”;缞,音cuī,即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脚穿白鞋套草鞋,一手拄着哭丧杖(丧男用竹,殁女用桐),弯腰随行。
途中,还要举行路祭——在灵枢前摆1桌供品,亲友们逐个拜祭。祭后,妇女及亲友返回,其别人随同灵柩直达墓地。送葬队伍中途遇县太爷,可免逃避。大田后路一带,短命者(下有四代、五代子孙,媳妇齐全者)亡故出殡,还有和尚或道士“骑棺”之俗。
旧县志记载,境内庶民有火葬之举,但被视为“恶习”。土葬持续至今(根本是经过火化后,葬入骨灰)。
每一宗族都有做墓地的“公山”。普通人都是死后暂时选地造墓。除未成年夭折的用挖“朝天窟”外,都是依山凿孔造墓。
灵柩抵达墓地,即推撤去柩罩,由“八仙头”(亦称“土工头”)在墓孔里头靠壁点1对烛,后将棺推进去,用土坯或石头封孔。葬毕,把哭丧杖插在墓头上,孝子脱下孝服,点上灯笼回家放在各自的卧房,松明把的余火倒入灶尾,意为“子孙丁财两旺”。
这张注明了民国三十八年(1949)九月廿日十时拍摄的照片,正是一个家族为逝去的亲人做“功德”的场景,非常稀有。从照片上看以看到挽幛林立、人数众多,搭建的冥屋,制造精良,典礼繁复,是一个宝贵的历史记载
人殁后要请僧道念经,超度亡灵。依家庭经济条件,有的做一昼夜、三昼夜,有的做小、大冥阳或小、大周天,富家做七昼夜。
僧道念经超度亡灵时,须糊制冥屋。冥屋有一厅一库、半城全城之分。还有金银山、聚宝盆、钱柜、童男童女,最后付之以炬。
屏山的美阳村郭姓一个房族,祖辈因做“功德”烧毁了十八厅大厝,赌咒今后子孙不行此俗,只要焚香烧纸还库。自50年代始,多数乡村均摒弃了做“功德”之俗。
对逝者的祭奠与哀悼,将人与它类划分开来。在我的故土,还盛行此类冥屋。在生命逝去的生坟上,放上纸扎的鲜花、仙鹤,在风吹日晒中褪色腐朽成泥,于是绿草掩盖,于是悲伤也被时间消磨……
引见茅盾的散文《冥屋》之导语
从放大的照片中能够看出,这次做“功德”的冥屋制造精良,从“屋檐”的层次上判别,有厅有库,最少是“三进”,范围非同普通的半城,应该是全城。左右两侧及前排或是金银山、聚宝盆、钱柜等兴隆家族之“器物”,但最后终将付之以炬,想像它能随着逝者到另一个世界。
道场完毕后,将香火送入祠堂配享千秋。辞灵后,丧家要请亲友吃丧事饭,以表谢孝。
丧母,丧事毕,母舅离去时,孝子需跪在门口,以示谢孝,并送给连着猪尾的猪腿。母舅收后,应将猪尾取下送回厅头,意为给外甥们好头好尾。
烧七、烧周年
从逝世之日起,每七天焚香烧纸钱祭奠一次,从一七烧到七七。有的中央,有几个儿子,就免烧几七。但头七和尾七一定要烧。尾七要将粗麻箍、手尾带同纸钱一齐烧掉,改带细白布的袖。
百日守孝,子孙杜门谢客,不问世事,以至不洗澡,不理发。百日那天要举行“烧百日”祭奠,从此,儿女的孝服有白的标志即可。
从照片中墓头已“压纸”的情形来判别,这是一张为亲人扫墓后的留影;能够看出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传统的奠祖扫墓典礼已呈现简化的态势,参与者穿着划一,各执黑伞,左边这位手提的一袋应该是拾掇好的祭品,右前方是从墓上清算出来的杂草,或许是在这四位祭奠者到来之前,就曾经请人先行将扫墓的实践工作做好,便于亲人到现场举行祭扫,典礼普通包括上供品、点香烛,由主事者率众向祖先祈福保佑,稍事过程后,待香烛将尽,众人才分享供品,燃炮告慰祖先,祈求行好运,完毕现场的祭扫活动
逝世1年整,此日称“忌日”或“忌辰”,需“烧周年”。周年行小祥礼,两周年行大祥礼,第三年禫(dàn)祭(古代除去孝服时举行的祭奠),行释服礼。尔后,子女不再守孝,逢年过节祭拜即可。
夭亡、客死
婴儿一出世就夭亡者,尸体装进土箕,拿到乱坟岗上埋掉。15岁以内的小孩夭折,10个指头要用红纸条圈住、衣襟尾剪破,意为可逃脱捡石、筑“天溪”之苦工。其尸体要放进米筛一会儿,意为让他早日出世。后用木板钉匣盛殓,挖坑掩埋,不做坟基。16至20岁的人死亡,即便是未婚,也要用棺木盛殓,做坟基,香火送入祖祠,只是一切从简。未婚之女死亡、老虎咬死(需锅盖锅葬)、雷电触死、麻疯病死、水淹死者等,其香火送进无嗣坛,族谱不得记载。
客死异地,若运回家乡安葬,灵柩不得进村入厝。
陈周南全家于其父陈兼三墓前合影,手捧《圣经》是教徒身份的标志;从设计有十字架标志的墓碑铭文可知,陈兼三是中华基督教会牧师,这阐明受家庭的影响而信教,是宗教传播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陈周南是中华基督教完毕在大田的历史,而转向聚会处活动(即小群派)的主要人物
大田的民间丧事有不少忌讳,亲人亡故,忌说“死”,而应说“走了”、“百年”、“过身”;忌说“棺材”,而应说“老寿”、“寿器”;魂杆忌砍多根,只能砍1根;送丧礼忌用红纸包帖,只能用黄纸;参与吊唁的亲戚忌串门;孝男忌在大厅同亲友一同就餐,忌坐桌吃饭;忌重丧日(春为甲、乙、戊,夏为丙、丁、已,秋为庚、辛、戊,冬为壬、癸、已)、三丧日(春辰、夏未、秋戌、冬丑)及己亥日安葬;亲友来吊丧,要回归时,孝家忌说“再来”;忌与和尚、道士告辞;丧家忌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等。
1942年6月,闽南圣经学院自治会全体欢迎第二届毕业同窗摄影留念;二排左一同为大田的陈约瑟(周南)、仙游的林庆镛和永春的李希美,三人作为毕业生,身着西装,打着深色领带;前排右三为该院的庶务许丽华,其左臂上就佩戴着黑纱,这也是对传统披麻戴孝繁琐方式的一种改进,表示吊唁新近逝世的亲人。西方教会传入中国后,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婚庆、生育和追悼逝者等观念和典礼有很大的冲击和改动,根本上摒弃了原有的繁文缛节,倡导简约节约的行事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仪礼趋向简化。干部、职工逝世,机关单位采用送花圈、开追悼会。80年代后,政府倡导火葬,有的干部、职工逝世后,遗体送到三明市火葬场火化。往常,已根本上在本县殡仪馆火化,并举行殡葬典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
因而,传统的丧葬风俗有助于坚持群体对宗族传统和历史的记忆,维持道德信仰,提升群体的凝聚力;同时经过一切家族成员参与的典礼,不时地强化家族整体的骄傲感和忠实度。
虽然各地的丧葬风俗不同,但都会促使人们产生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考虑,在且行且珍惜的同时,激起典礼的参与者关于家庭、亲情、人伦、孝道、生命的关爱和崇敬的情怀,禁受一场“肉体的洗礼”。
十、大田有什么习俗习气
大田生子风俗:
大田人管已婚育龄妇女怀孕叫“得喜”、“病仔”,之后,婆婆就酿制米酒红酒、孵小鸡喂养,为儿媳“月里”补充营养做准备。接近预产期时,还要做珍珠粉准备“三旦”时食用。【注:“珍珠粉”是大田后路和尤溪新阳一带的方言说法,是一种小吃。大米磨浆、滤干水分,外力挤压经过米筛眼,成米筛眼大小的颗粒,放在铁锅里,双手重复翻“炒”,使其颗粒平均、浑圆,晒干成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孕妇分娩后,首先要煮蛋花酒给产妇吃,然后杀鸡(生男,宰母鸡;生女,杀公鸡)炖熟吃,称作“落土鸡”,广平一带称“上床鸡”,名异而意同,意即婴儿生“落土(地)”、产妇“上床”做月里正式开端。产妇最初没有奶水,普通是在婴儿出生的次日由左近哺乳期的妇女喂奶一次。
三旦
婴儿出生第三天,当地人唤作“三旦”,平常有交往的乡亲(通常派女眷)带上一只鸡十个蛋登门吃“三旦酒”以示恭喜。事主就把鸡宰杀分明、煮熟,将整鸡分红两半(鸡胸脯先取出),一半肢解装碗连同鸡胸脯、红蛋给道贺的女客吃,剩余一半回礼让其带回家,这里三旦酒也称鸡酒。事主忙活半天也就“赚个”鸡胗鸡翅,因而说乡亲吃三旦是图个繁华。往常,乡亲三旦吃鸡酒已不带鸡,改为包礼50或100元,散席也不回礼;主家统一采购饲料鸡,每只能够供给两名女客。按风俗,三旦除了吃鸡酒,就是午餐时吃“珍珠粉”糊。往常吃三旦,除了吃鸡酒吃珍珠粉米糊还有米粿等,来客已不拘男女。
不分男婴女婴,依俗三旦初次沐浴,谓之“洗三旦”。清水放入菖蒲、艾、茶叶、盐(少许)、白石子几个(意为孩儿根基如石坚),煮沸凉到水温适中,请丈夫健在、儿孙满堂、安康幸福的好命婆,抱着婴儿坐在厨房灶门口当着灶神面给婴儿洗澡。再用熟鸡、鸭蛋在婴儿身上滚揉一次,说好话祝福小生命未来有长进受人尊崇——“鸡蛋头,鸭蛋面,三支须,四角面(意即四方脸),阿弟生好没得嫌,厅头坐位有人敬。”婴儿穿好衣服抱回床上,身上压一双其父穿过的洁净布鞋(有的中央还要房门重关三下),以壮孩儿胆。
报喜
婴儿出生三旦后,女婿要择吉日到岳家报喜,俗称“送酒”、“讲酒”。前坪、梅山、文江、奇韬一带是给岳父家送去一只煮熟的公鸡(包括鸡血、鸡胗、鸡肠)、一盆煮好的米粉、一双红蛋和一瓮红酒,是孝敬、答谢岳父大人的意义。上京、太华、建立一带还要给岳父的兄弟,每人各送一份酒礼。过去,盛装红酒的酒瓮也有考究:瓮头须有突出的瓮嘴(才好斟酒),瓮身带瓮耳,可串上红头绳,可挑可提便于携带,如今多用带嘴的水壶替代。酒瓮敞口紧蒙一条新毛巾,避免飞尘进入,毛巾上粘贴红纸条表示喜庆。
岳母收下煮熟的公鸡后,先卸下鸡胸脯,将鸡身横向一分为三,收下中间的局部,借花献佛地用鸡肉和鸡胸脯肉(米粉蛋另作)款待女婿,但女婿是不能吃鸡胸脯,由于那是孝敬岳父的;余下的头尾两局部鸡肉拼接起来用竹签固定住,依俗返还;红酒照单全收,但要煮熟的田螺、泥鳅干和几个白石子放在酒瓮回礼,白石子,是祝福外孙命如石坚根基永固;岳家还要抓只活鸡回礼(生男回母鸡,生女回公鸡),女婿必需赤手拎回家,意在让他领会到做父亲的不易。
女婿“送酒”返家,岳父就要回赠若干只活鸡(前坪、梅山和文江一带是十四五只,广平、建立一带是二三十只);老酒一到两瓮;掺着豌豆、煮熟的糯米团(俗称“豆饭”,谐音“多饭”,寓意添丁),其上插满土鸡蛋,装在竹编的箩屉层里;箩屉盖背面盖着,其上撂满给外孙的婴儿衣帽、襁褓、罩衣等婴儿用品,外面套上青色或黑色布袋,由女婿挑着。岳父则容光焕发、大模大样地大驾莅临,慰劳女儿探望外孙。
吃鸡酒
外孙出生、女婿送酒,岳父把给女儿和外孙的礼物既可当天送去,也能够另择吉日送去。岳父驾临当天,女婿要杀只大公鸡招待答谢。岳父的兄弟通常是次日再来吃鸡酒,这样能够防止额外杀鸡招待岳父带来的厚此薄彼的为难。
前坪、梅山、文江、奇韬一带,产妇的叔婶、姐妹是派代表前去贺喜(外婆、舅舅、舅妈、姨妈普通没交往),仍习气称作“吃鸡酒”,岳父及其兄弟是要分别编桌举位宴请。上京、太华、建立一带风俗,产妇的外婆、父母、姐妹、叔婶、姨妈、舅舅、舅妈等亲戚是统一同日来吃鸡酒,还布置在同一桌。依俗娘家亲戚均以公鸡、米粉蛋和婴儿衣物作为贺礼(如今大多已改为包礼200元)。
席间酒过三巡,产妇为母族夫族中结婚多年未育或多胎生女未生男的妇女,每人各配一份“鸡头酒”(鸡胸脯、鸡腿、鸡肉片和红蛋)吃,祝福她感染喜气早生贵子。
谢岳丈
家里喜添男丁,女婿初为人父,首先要答谢谢岳父母对媳妇的哺育之恩。男婴出生“三旦”当天或稍后几日,女婿要举行家宴犒劳、答谢丈母娘,伯叔兄弟或堂伯叔、堂兄弟等至亲作陪。假如生男婴,丈母娘也会以家里事情多农活忙推托,盛情难却也就半推半就了;反之若是生女,丈母娘通常会说等未来生了外孙再说而婉拒,事主也就因势利导。大田民间有较为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女儿不是儿,孙女不是孙,生个丫头片子,快乐个啥,礼数往来也简化了许多。
媳妇生了男婴,女婿得摆宴请及其叔伯、兄弟、堂叔伯、堂兄弟等至亲——“阿公”(女婿的丈人公和至亲的亲家公)。通常是至亲先宴请,范围较小,最多三五桌,无非是至亲和关系较好的朋友聚聚;最后压轴的才是女婿宴请,范围较大,至亲乡亲交往朋友靠拢在一同,能够到达十桌以至更多,乡亲赴宴须包礼(以前是米粉蛋往常是现金二三十元)。宴席总场数凑到三场或五场(如今简化礼节,至亲普通是给亲家公送去几百元礼金替代即可)。
女婿宴请阿公当天,厅堂几案围上绣有福禄寿星图案的“桌帷”,阿公座椅铺上毯子以示严肃,厅头摆上馔盒,内置四荤四素贡品,点烛焚香;熟知礼俗德高望重的“氏大人”(相当于族长)编桌举位约请客人上座,免不了要互相辞让一番(当然若是举位失当,偶或地会有主客要退席回家),布置妥当后鸣炮开宴。
鸡依然是厅头馔盒四荤贡品之首,有些乡镇是白斩整鸡,有的是带鸡喙的鸡头,开宴之初鸡喙朝厅尾朝人,表示对岳父的恭敬。依俗酒过三巡,岳父要离座将厅头馔盒的贡品调转个方向,改为鸡喙朝向厅头,意义是应该敬奉土地家神,咱一介凡夫俗子不敢“僭越”。
产妇的外婆、父母、姐妹、叔婶、姨妈、舅舅、舅妈等亲戚吃鸡酒,也在这天特地另设一个环节来完成。
做“月里”
“做月里”从产妇分娩开端,直到满月。期间产妇躲在卧房里没事不在屋外活动,避免“冒风(即破伤风)”;产妇分娩头几日不能“下水”洗尿布,避免年老时痛风(脉管炎);未满月不能洗头,怕得“头傍风”。
产妇一概在卧房里吃米饭配咸菜,不上公共饭桌(听说产妇盯饭桌宝宝未来会贪吃),不吃青菜(吃青菜易致宝宝拉稀)。月里给产妇滋补身体的鸡肉也是炖好炖热后,由做月里的婆婆或妈妈送到屋内供放在桌上,先点上油灯敬奉过床婆,才干夹到瓷碗舀汤掺酒和着吃。产妇无非是给婴儿喂喂奶,顶多帮助换个尿布,然后就吃鸡肉喝红酒(糯米酿成)卧床休息,本人吃好休息好,身体更快恢复,食欲好吃得多奶水足,婴儿也长得欢。
产妇“做月里”期间,如有邻居、亲友莅临,产妇常常也会夹块鸡胸脯、鸡肉片给他吃,但邻居、亲友依俗要给宝宝见面礼,往常的行情是三十、五十元。
剃胎头
婴儿满月前两三天,要选吉日请理发师傅来给婴儿剃胎头去胎毒,依俗要给理发师傅红包。婴儿剃头要避开受死日、月破日,初一、十五,“丁”日。彭祖百忌说:“丁不剃头,剃主生疮。”民间深忌。产妇把理下的头发包好后放到卧房的门框上,随手关三下门;然后请一个最亲的孩童(首选是宝宝的小姑或小叔)背着婴儿先“轰隆咚……轰隆咚……”地转动俗称“风鼓”的扬谷用具;最后,孩童背负宝宝手持赶鸭子的竹竿(带竹尾小径竹做成)边舞边走边“啯嚯……啯嚯……”大声喊叫着到户外兜一圈,俗称“赶狐狸”,听说这样就能给婴儿练胆壮识。如今图烦琐也有抱到理发店剃满月头或(一)百二(十)天头的,但红包还是不能免。
大田生子礼俗表现了大田人喜添麟儿之后,饮水思源感恩岳父岳母的美妙情感,既有天遂人愿恭喜本人的喜庆寓意,也有祝福别人感染喜气早生贵子的暖和亲情。虽然礼俗方式不时演化,但祝愿祝福的内涵亘古不变历久弥新。
十一、大田正月风俗
每年正月起,大田县许多乡村有迎龙的风俗。“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开展于当今。”可谓历史长久,迄今已千余年。大田板凳龙是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中的龙舞名单。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局部组成。龙由一人持龙珠引路,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房子主人均放鞭炮或烟花迎接,至开阔处“穿龙”、“跑龙”,几百节上千节龙疾走穿行,现象极端壮观,寓意深远,神韵无量,既鼓励每个龙子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肉体;舞起龙来绰约多姿、挥洒自若,或扛或托、或提或摆,忽起忽落、忽左忽右......大田板灯龙保存了民众“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琢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以广场性、普遍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具有民俗、历史研讨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用,在闽中一带产生了深远而普遍的影响。
打黑狮是一种傩面舞与南狮扮演的混合物。傩面舞在远古时期便是民间驱鬼逐疫的巫术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演化为一种民间文娱活动。中国民俗传统,以为舞狮能够驱邪辟鬼,民间对狮子很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不祥的意味,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扮演黑狮者手持狮状傩面,后面数人手牵由灰色麻布扮饰的狮身。宗祠前的贡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丰富的祭品。黑狮腾跃着围着贡桌转圈,探身取食。跟在身后的人群戴着各种面具,发出“嘿嗬、嘿嗬”的呼喊声,以敲锣打鼓的方式驱逐、惊吓黑狮。黑狮惊惶奔逃,时而冲向人群,时而冲向贡桌,人们围着狮子,手无寸铁与黑狮打斗,黑狮绕着贡桌转圈,抵御着人群的围攻。有时又爬上庙里的大龙柱,有时又掉头往庙外冲,但很快又被人群驱逐回庙里。如是五六个回合之后,黑狮经过无数次反扑,终于筋疲力尽,动作幅度越来越小,最终黔驴技穷,匐匍倒地。与黑狮格斗的武士们团团围住黑狮高声呼吁,喝彩成功。
迎铁枝,又叫走古事,大田建立、太华以及永安槐南等地盛行,其中建立最盛。铁枝是由轿脚、铁枝、轿椅组成,轿椅四周镶有各种飞禽走兽,金山银山,配以彩花、花灯、纸马、木偶等各种花饰装点,绚丽别致,表示饥寒交迫,不祥如意。铁枝由一架“铁枝”和一架“鼓城”组成,称之为一“景”,由两人肩抬,多人驾护行走。每景铁枝就是一个传说,如“穆桂英挂帅”、“薛丁出征”等,在“铁枝”上坐有一名8至12岁的男童,身穿盛装,扮成三国、唐代或戏曲的人物,如穆桂英、李世民、姜太公、花木兰等。“铁枝”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彩扎、纸塑等艺术门类的精髓。
每年正月,大田许多乡村都有迎花灯的风俗。大多数乡村在正月十五迎花灯,方式大同小异。其中太华镇汤泉村范围最盛,时间、方式较为特别。汤泉村迎花灯是为留念太保公(康公侯王的神像,康公侯王为一武将,五代时战死于沙县清源洞),相传太保公极喜欢花卉,每年正月二十,汤泉人于用迎花灯的方式让太保公欢欣,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安全。
汤泉花灯系由竹篾做框架编扎而成(现大都用铁丝编扎),外面裱以宣油纸,形似花篮,篮上装饰各种纸扎花卉,如牡丹、荷花、梅、兰、菊等各式花。篮中置一玻璃瓶,内盛茶籽油,用灯芯草做芯,游灯时用一木棍手擎行进,一人一盏。
竹马灯
传说田姓祖先原在朝廷做官,春节回家,想找乐子繁华一下,他想起在京城看到北方的旱船,本人碍于面子,就让族里的孩子扮成八仙,用竹子做成旱船,舞起竹马。
十二、大田春节祈禳风俗
祈禳,简单地说就是祈求上苍、神佛赐福消灾。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人们忙里偷闲给身心放假的日子,请道士(俗称“师公”)为本人为家人祈福求寿消灾免祸是大田乡村频繁演出的一出重头戏。
千百年来,大田民间祈禳活动曾经构成相对标准的程序。
先让算命先生细致推算一番,看事主步上什么运程,冒犯什么神煞。孕妇祈禳主要有埋儿杀、乌鸦杀、流霞煞、孤鸾杀、平头杀等等。婴幼儿主要是寄箭消灾、过厅头关。男女老少均需祈禳的是:退三丘退三杀、下马下库。
再请择日先生选个黄道吉日。六十甲子日固定若干日为“神佛降落”和“神在”日,祈禳一定要选“神佛降落”或“神在”日,否则你求菩萨保佑就是白省心机了,由于他们压根都没来“上班”,怎样受理你的诉求呀。
春节遇上好日子,“师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四处赶场子。春节祈禳由事主选了吉日再由“师公”敲定,最后才对外发布。
祈禳前夕,事主扫厅堂借锣鼓,做豆腐煮米冻炸油糍……积极筹备。祈禳当天,事主的本宗亲人则要打米粿,作为敬奉神佛的供品和款待前来“看狮”的亲戚、朋友、乡亲的食物。主要亲戚或平常有交往的朋友、乡亲都会主动带上一两包米糕、饼干如约而至,来事主家看“师公”做道场,俗称“看狮”。那些物品连同米粿鸡鸭三牲摆上厅堂做供品敬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陈靖姑等等神佛。
“师公”先画符立坛准备表文(诵读、焚化以“通呈”神佛)。后点烛上香、鸣锣起鼓,“师公”时而念念有词一手摇动法器“叮叮”作响,时而鼓起腮帮吹响角号,祈祷天上老君庇护事主。
幼儿“寄箭”要用篾条、红纸、麻线,糊成一张小弯弓,送到村口挂在大树的枝桠上,意义是让其发掉虚弓,不伤害本人或亲人。过厅头关要用竹签糊上纸,扎成一个一人多高的纸门,里面画上个符,由大人抱着小孩从纸门走过,道士在旁吹龙角,杂着锣声,然后将纸门烧掉,即算过了“关”。
过厅头关有个环节是念皇君咒请“皇君”,乡下除“师公”,还有不少老人会背诵,到了那个环节“师公”就会跟老人互动——约请他齐声吟诵皇君咒,一时间局面、氛围愈加繁华特殊。
大田春节祈禳活动的“下马”、“下库”,意义是容许给太上老君贡献一匹纸马和一定的库钱,让太上老君保佑事主安全顺利。
退三丘比拟简单,退三杀较复杂,不只需求供品排盘,额外地要摆上一只浑身通白的白鸡,“师公”发挥法术,把命主摊上三杀运应该遭受的劫难全部转移到这只“替罪”白鸡身上,施完法术将白鸡带到远离村庄的中央,普通是村口水尾,将制煞替罪白鸡放生,令其自生自灭,白鸡死了,事主的灾厄也就终结啦。往常的“师公”很实惠,白捡的土鸡不会回绝的,就随手带回家宰杀洁净下酒啦。
大田民间,人们还有在春节期间放飞“天灯(孔明灯)”的风俗。放飞时,人们不忘在纸糊的“天灯”外壳粘贴两条长长的红纸条,写上大家的心愿和新年祝愿,如“千灾扫去”和“百福招来”。
“师公”到事主家中为其祈福禳祸,千百年来构成了独具中央特征的大田春节祈禳风俗。近几年来,人们凡事唯求简约,事主希望省事少花钱,“师公”但求深居简出进步效率多得银两,主要由事主带去供品付了谢资,“师公”能够在家于自家“功曹”(师公供奉的神祗)面前给人祈禳啦。省事倒是省事不少,但民俗活动的意味明显弱化许多。
十三、大田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大田县应用当地共同的气候、自然条件,特别是高山气候、土壤优势,鼎力开展茶叶消费,茶叶产业化步伐不时加快。全县现有茶园面积0.2万公顷,产量0.28万吨,产值近亿元,有132座加工厂房,136套748台加工设备,范围以上企业26家,外资企业4家。2004年10月,大田县乌龙茶、绿茶产品被福建省绿色食品开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屏山乡被福建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产地,“仙顶”牌茶叶被国度工商局正式注销受理。为鼎力发扬茶文化,营造浓重的爱茶气氛,2003年、2004年连续举行两届“大田县制茶能手赛”,每届参赛的茶样达40只以上。同时,胜利承办三明市名优茶鉴评会,积极参与省、市名优茶的鉴评活动,选送的“雪山毛尖”、“五龙针螺”、“梅剑”、“黄珍珠”、“茉莉银针”、“大仙峰金萱”等样品获省名优茶奖,“东方美人”、“台式乌龙”等产品获国际名茶银奖和中国星级茶王赛名茶奖。大田米粉消费工艺具有7百多年历史,消费基地主要散布在均溪镇福塘村、上京镇溪口村。
1、九层粿
九层粿是福建大田一种由九层不同颜色的米浆合成的中央小吃。它以米和糯米为料,磨成米浆,分红九个等量。每一等量参加适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层为红色,第二层为淡黄,第三层为原白色,直至重复至九层。
2、武陵烤兔
福建大田养兔,并且烹制红糟兔的历史长远,武陵烤兔更是走亲仿友的首选佳礼,武陵烤兔是由兔肉、茶籽油、当归等食材制成的食品。
3、永仙鸡
永仙鸡是大田县独有的特产、将经阉割再养一年以上的农家嫩土鸡宰杀洁净后放入清水煮熟并砍成大块,佐上一碗家酿红酒作斟料、皮脆肉嫩,色泽金黄,酒香扑鼻,让人领会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农家作风。
4、石牌骨头
石牌大骨头肉美食品牌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肉质鲜嫩、滋味鲜美,价钱优廉而广受欢送。
5、大田乌稔饭
乌稔饭是清明食俗,而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由于梅山沈岭村是畲族聚居地。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捐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一朝一夕,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风俗。
6、石锅饭
大田石锅饭用粳米、杂谷(小米、大豆、高粱米)、银杏、胡萝卜做成,再佐以该地域出产的青菜和20多种小菜,滋味超越了传统的老式石锅饭,出名20多年,成为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大田的代表饮食。
十四、名人
大田县是“二十四孝”编撰者郭居敬出生地,肉身菩萨“章公祖师六全”祖师故里。
十五、大田县著名景点
大田“山、水、泉、茶、堡、台”等旅游资源各具特征,具有“大仙峰·茶美人”国度3A级旅游景区、“南方天山”之称的象山、“福建土楼之母”之称的明清土堡,春可采茶、夏可避暑、秋可观堡、冬可泡泉,是闽南沿海大都市休闲、养生、度假的“后花园”。
大田境内山峦叠翠,云峰耸峙,林茂草丰,生态旅游资源好。昔有“田阳八景”,现开发建立的景点有白岩公园、仙亭山森林公园,福建省最大的内陆草场、有“南方天山”之称的——象山生态旅游区,大仙峰省级自然维护区、大鼓山和一顶尖省级森林公园、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全省第二大的水库——七星湖,古堡、古寨、寺庙,古瓷窑、冶炼遗址、古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有石牌上坡、太华汤泉和桃源广汤等山地高温温泉,旅游商品主要有石牌骨头肉、武陵烤兔、九层粿、山宝腊鸭、白斩太监鸡、红菇、绞股兰、阿佳苦菜、黄花菜、雪山萝卜、水粉等。
随着县里加快旅游开展步伐以来,旅游部门主动靠前作为,整理大田旅游故事以及各景区解说词,分批分期培训100名以上关于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历史留念馆、美丽乡村、重点旅游扶贫村等景区内容的解说员,既要搜集、整理好丰厚的大田多元文化,更要向前来观光的游客讲述好美丽、动人的大田故事,到达了传承与传播并举的良好效果。涉旅部门积极融入其中,农业、林业、水利、体育、文化、卫生、工业、商贸等相关行业主动交融开展、互相浸透,全力提升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城市旅游、安康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红色旅游等重点旅游市场培育、旅游产品开发,加快开展民俗旅游、美食旅游、自驾旅游、研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兴业态。县里在加快建立一批休闲度假区、景区景点、特征小镇、乡村旅游点和旅游综合体过程中,将丰厚的孝道文化、土堡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到景区规划、建立之中,建立了土堡客栈等富有地域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发掘、传承、发扬好县里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升赛猪会、野菜宴、山歌节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办好高山茶文化节等节庆,在吸收游客前来休闲观光的同时,也经过的文化元素的植入,令游客在多元文化之中得以熏陶。
大仙峰茶美人
大仙峰˙茶美人景区位于大田县屏山乡内样村,属国内3A级景点,正争创4A级景区,属于大仙峰自然维护区,距县城22公里,最高海拔1108米,有千年的种茶历史,是国内知名以高山茶为主题,融文化体验、环境教育、文创展现、休闲度假等功用为一体的生态景区,也是“大田高山茶中心消费示范基地”、“福建乌龙茶天文标志产品维护区域”、“自然农法国际有机种植实验基地”。
文昌阁
位于大田一中校园内,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先民为供奉祭奠文昌帝君,在城南郊赤岩的重楼之间建文昌阁。清康熙六年,移建于凤凰山南麓的明伦堂前泮池只东南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停止重修。阁内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朱熹神像。1984年8月,政府把文昌阁迁建于大田一中科学楼前泮池之北。文昌阁“毓秀园”。
反动烈士陵园
建国初期,县政府在原体育场(现文山路)建一座4层木质构造的烈士留念亭。1958年拆迁,并于城关东北侧新建烈士留念碑,正面镌刻朱德亲笔题词“为反动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碑座正面刻有中共大田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题写的碑文,两侧刻有大地步下党林大蕃等65位烈士英名。1988年迁建于白岩公园西侧仙跳仑。碑体呈方柱形,高12米,碑顶竖立着铝合金铸成的紧握步枪的反动战士形象。碑身正面镌刻朱德题词,座基两侧刻有烈士英名,碑座正面刻有中共、大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题词。
通驷桥
华兴镇杞溪村水尾的通驷桥,明弘治9年(1497)建。全长24米,宽5.3米,高8米。桥基原用全木堆叠,相对伸进,平铺而越,因年久腐朽,1980年改用水泥拱彻。桥上亭阁,原貌不动,重檐歇山式木构造,底层排立四行,每行十柱,中道宽3.3米,两侧各1米。第二层全部原斗拱承托,依次升高,叠成圆尖藻井,雀替雕动物像,顶部绘有龙凤呈祥,周围雕花鸟、人物,造工精密,栩栩如生。桥头古树苍苍,桥下几口浮潭,绿水波粼,游鱼悠悠,构成一幅漂亮自然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