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宁化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21 17:2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宁化地处闽赣边境的武夷山南段东麓,全境总面积2407.46平方公里。“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低山、丘陵、盆地占总面积的96%,海拔千米以上的25座中山主要散布在武夷山主脉和两条斜贯县境的武夷支脉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分,溪河分流闽江、韩江、赣江3个水系。  
二、客家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期,宁化便有了印纹陶文化。少数民族畲民的祖先也留下高辛文化。及至西晋永嘉之后,中原的优秀文化随客家辗转南迁而陆续传人,直接影响和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开展,构成较为共同的客家方言、民间文艺、习俗习气和传统认识,产生了客家文化。  
宁化县在隋唐时期便初有开发,“开山伐木,泛筏于吴”,沟通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域的经济、文化往来。正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天文、人文环境,所以,自西晋“永嘉之乱”开端,中原南迁汉人源源不时地汇集拢来,特别在唐末至两宋间,客家先民溯抚河、赣江高度汇集于宁化及其石壁地域。在这里养精蓄锐,拓荒垦殖,建家立业。他们以其传统优势文化和消费技术,同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连结地域(亦称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互相交融,在宋代,发明出盛极一时的繁荣现象,宣布汉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降生。  
在宋代,聚居在宁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达11万之众。唐朝末年,在宁化便降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进士。历史上宁化共50名进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占60%,《嘉庆重修—统志》所载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宁化人5名,占45.45%,若以唐至北宋计算,宁化人物则占62.5%,北宋“靖康之难”后,宰相詹学传携眷来到宁化石壁设馆讲学,著名理学家朱熹前来拜他为师,充沛阐明了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也阐明当时教育之昌盛。正是宁化及石壁的特殊历史,所以她早就惹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宁化学人在大环境的推进下,1991年成立宁化县客家研讨会,成为国内第一个县级客家学术机构,同年编辑出版县级第一本客家学术刊物《宁化客家研讨》,1992年成立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两会”亲密协作,2000年编辑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客家社区文化丛书《客家祖地石壁丛书》达155万字。分别于1997年、2000年胜利地举行了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列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160余人次,他们来自包括台、港在内的中国十余省、市、区和日本、法国,交流论文110万字,分别正式出版论文集两册。迄今,宁化客联会、客研会协作编辑出版书、刊20余种、410万字。  
至20世纪30年代初,以山歌方式为主的反动文化在宁化兴起,对当时的打土豪、分地步、从军参战、援助前线等各个时期的中心运动,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解放后,文化事业得到提高、开展和不时进步。1958年的民歌运动提高城乡,文艺创作日见繁荣,活动方式灵敏多样。“文化大反动”时期,破“三封”,除“四旧”,批判《翠江文艺》,封存和烧毁图书文物,关闭文化阵地,禁锢文娱活动,解散文艺队伍,文化事业遭到毁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重获活力,树立并完善了三级文化网、电影放映网、图书销售网、有线播送网。1987年8月,宁化县盛大举行黄慎降生300周年岁念活动,上海雕塑家陈道坦为黄慎制造塑像,座基碑刻“怪而不怪,艺传百代”为中国艺术巨匠刘海粟亲笔题词,南京艺术学院刘大羽教授也为塑像题词、揭幕。并掌管“黄慎艺术研讨报告会”,成为宁化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自唐以来,宁化载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达三十余人。宋代能诗工篆的郑文宝,明末清初学识广博的李世熊,画坛“扬州八怪”之一黄慎,书法“南伊北邓”之一伊秉绶,都是一代名流,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写下绚烂的篇章。  
石壁客家公祠作为全球120姓氏客属的总家庙,建筑范围居全球客祠之最,1995年福建省批准每年10月为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月,每年祭祖大典吸收大批海内外客家后嗣寻祖晋谒;客家文化、客家饮食、客俗民风、客民肉体特征鲜明、传承长远、保存完好、展现丰厚。  
三、文化遗产  
国度级  
第三批国度级非遗维护名录:“宁化石壁客家祭祖风俗”。  
省级  
福建省第二批非遗维护名录:“宁化县石壁客家祖地祭典”、“客家擂茶制造工艺”、“宁化客家山歌”。  
福建省第三批非遗维护名录:“夏坊游傩”。  
福建省第四批非遗维护名录:“宁化木活字印刷术”。  
四、世界客家祭祖大典  
时间:每年农历九月初五  
地点:石壁村  
活动历史:9活动影响:8参与指数:8.5  
简介:宁化石壁,客家人的寻根谒祖圣地;而客家公祠,则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自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17年来,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度、上千个祭祖社团、50余万客家人前来参与,在忠诚的祭拜中,身心一同回到故土。经过祭拜,把客家人的过去与如今连通,也构建了客家人的肉体长廊。  
五、宁化客家山歌  
宁化客家山歌是整个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较好地保存了中原传统音乐的韵律,并且内容丰厚,有反映妇女争取自在、解放的,有表达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有揭露腐朽衰败的封建礼教的,表现风土人情、风光景物等。格律多样有七言四句式,五、七言穿插六句式,五、九言穿插三句式等,并且采用大量的衬词,使山歌愈加流利,口语化,更具有中央特征。  
六、宁化古游傩  
福建省宁化县安乐乡夏坊村至今保存着游傩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夏坊村的吴、夏、赖三姓村民都要前往村中的“七圣庙”,请出供奉于庙中的“梅山七圣”面具,打扮傩神并出游。在游傩队伍行进过程中,打扮的“傩神”们手执竹鞭左右挥舞以示驱鬼祈祥,并不停下来当众扮演。  
夏坊村的游傩风俗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留,其祭奉崇拜的“梅山七圣”与南方少数民族所信奉的“梅山教”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典籍《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均有关于“梅山七圣”的记载。夏坊村的“梅山七圣”崇拜在明中叶由迁移至本地的吴姓村民带入,开端仅仅是吴姓人本人供奉,入清后“七圣”崇拜才在夏坊村溪背这个中央扩展开来,至光绪九年,聚居于村中的吴、夏、赖三姓村民修建了“七圣庙”并供奉“梅山七圣”的面具。  
“梅山七圣”同时还是各种傩戏、傩祭中扮演表现的对象,而在傩戏、傩祭中,“驱鬼“是一个典礼的重要主题,因此傩戏、傩祭中有狞厉骇人的打扮形象,夏坊村的游傩也是这类风俗的一种衍伸。夏坊村的游傩风俗中,每个神傩的打扮都有固定的形式:“一圣”红脸,头扎绿巾,头上V形缺口处置一把锯子,上身1,下着黄裙;“二圣”以下都是黑脸,头扎红巾,也是1上身,但“二圣”、“三圣”都是头上置一把砍肉刀,下身着黄裙;“四圣”、“五圣”则腹部插一把利刃,直透后背,肚肠流出,下身着蓝裙;“六圣”、“七圣”左伎俩各插一把匕首,下身亦着蓝裙。由于吴姓供奉“梅山七圣”的历史最久,“七圣”中的“一圣”,必定要由吴姓人来扮饰,游神时也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夏坊村的游傩风俗及“七圣”崇拜关于研讨古代傩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其不只保存了傩文化的原始神韵,而且随着时期变化而不时添加的新印记,而在对“七圣”解释的演化和开展中,又重新参加了“七姓联盟”的主题,包容了“七圣游傩”活动的庙会越来越演化为一个节庆风俗,对丰厚乡村文化生活、调和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七、木活字印刷术  
由北宋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为现代活字印刷技术奠定了根底,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在福建宁化、光泽至今仍有保管。  
在印刷业兴旺的明中叶时期,遭到四保雕版印刷影响,宁化等地同时开端大量运用木活字印刷族谱。据史料记载,除了族谱、蒙书、佛经道藏外,宁化在道光六年(1826)以木活字印有李世熊著的《钱神志》7卷,次年印有李世熊所著《寒支初集》10卷,同治十年(1871),宁化县署重印《钱神志》。而光泽的木活字印刷也有长久的历史。  
宁化、光泽等地的木活字印刷术主要包括木雕活字字模的制造、印刷工具品种和制造、印刷程序和装订工艺,其在字模制造、画像雕版、排字、纸张墨水选择乃至刷墨等工艺上都有共同的考究。在宁化、光泽等地的木活字印刷工序中,一套字盘根本为三万至四万个木活字,排版时一人念稿排版,一人取字供给,艺人需求纯熟控制木活字的反字毛笔书写、刻制、拣字、排版、校正、刷印、装帧等技艺。  
得益于当地一些宗族编修族谱、庙宇印制经本和纸质敬神用品的需求,宁化目前保管有新旧木活字近四十万枚,活字取材多用梨木、荷木。宁化民间称刻印艺人为“谱师”,其各自以“堂”为单位,普通四五人一堂,现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文斋堂”等。光泽县寨里至今保存有一家木活字印刷小作坊,其传承人为年逾70的邱盛衍。  
宁化、光泽的木活字印刷术不只是历史的遗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作为一种仍旧活泼在当下的手工技艺,关于研讨与保管当地文化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八、祭祖风俗(石壁客家祭祖风俗)  
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树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和寻根溯源的根底上的,并以传统的祭奠礼仪、满足游子追远的心情,显现了我国古文化礼仪之邦的光华。随着海内外"客家寻根热"的不时升温,石壁客家祖地日益蜚声海外,前来石壁客家祖地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纷至沓来,石壁客家祖地曾经成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九、宁化春节风俗  
宁化春节风俗主要有赏花灯、唱山歌、抬菩萨、巡游傩等。  
1、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天是商定俗成的扫除日。  
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贫苦。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才干吃到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替代。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关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晚辈拜年,晚辈给压岁钱,压住邪崇。  
10、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探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份。  
12、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马到胜利。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大年初七,繁荣昌盛。摊煎饼吃七宝羹,安排身心,养精蓄锐。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时光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由于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祝。  
18、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榨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维护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端做元宵节赏灯的准备工作。  
21、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解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别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24、赏花灯  
赏花灯是宁化客家人民千百年来过年的传统活动,春节元宵,临街的家家户户,檐下窗前,彩灯高悬,一片灯的海洋。每年宁化城区翠园广场内都会举行赏花灯游园活动,展出的花灯外型别致、颜色华美、寓意丰厚。  
25、唱山歌  
宁化劳动大众历来爱唱山歌,但如今会唱的年轻人曾经不多。“我们的节日”活动展开以来,宁化县把庆贺节日与唱响客家山歌相分离,在城区设立固定的场所供喜好者学习、交流。  
26、抬菩萨  
宁化人大多信奉佛教,每月初一、十五老人们都有点香祈福的习气。春节庙会抬菩萨的风俗简直掩盖全县各乡镇,比拟有特征的要属石壁陈塘村的抬"五谷神"风俗。  
27、巡游傩  
“游傩”来自于古时的迎神庙会,是人们驱邪祈福,保佑安全歉收的一种民俗活动。宁化夏坊古“游傩”的傩面为“梅山七圣”,分别代表猿猴、猪、羊、狗、牛、长蛇、蜈蚣七种动物精怪。正月十三,由村里吴姓、夏姓、赖姓引荐的七个青年男子打扮成“梅山七圣”,一切“七圣”全部赤裸着上身,头上、身上插的都是尖利的真刀、锯,用“V”型法器固定,鲜血淋淋。  
十、宁化县结婚订婚风俗  
俗话说:“男大当家,女大当嫁。”在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这个中央,男女双方要成婚,必需要有订婚这个过程。  
出三月。当女孩曾经长大,到结婚年龄时,女孩的父母就会将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过去是用一张红纸写上女孩的出生年月及时辰,客家人称三月,往常普通人不写了,只是口头通知媒人或熟习的人)通知做引见的人。引见人将女孩状况通知周边的媒人或熟习的人,看有否男孩要找婚的。如有,男方父母将对方女孩的生庚拿给算命先生去算,经算以为男女双方“相生相合”,这时男女双方就能够见面相互认识了。  
相识。相识就是男女双方互相认识。男女双方见面相互认识,必需选择好的日子。选择双方见面的地点普通不在男女双方家中,而是选择街上的酒店或商场等中央。双方互相见面后,男方应给女方一个红包(客家人称这是男方给女方的果子钱)如在酒店,也能够吃吃点心,双方谈说话。以后经过双方接触联络一段时间,假如双方都以为谈得来,对双方各方面的条件,双方都称心,这时已瓜熟蒂落了,便能够选好日子订婚了。  
动身。订婚这天,必需选择好的日子,并将时间提早通知女方父母,好让她家作好准备。男方家要买猪肉、桔饼、五色果子、香烟等,带上三至五个人,上午抵达女方家中。到了女方家门口时,她家父母及兄弟叔伯会一同出来门口迎接,并接走东西,迎着他们一同进入女方家中。  
协商。当男方的人进入女方家中后,双方相互递烟,并叫男方来的人洗手后先喝茶,接着便端上点心,让大家一同喝客家美酒,便于双方父亲、媒人(也称引见人)及兄弟叔伯一同协商嫁娶的有关事宜。普通是聘金(也有人称抚育费)和给男方的“回奉”及给女方做衣服的款这三大类为主。  
订婚。经媒人及双方父亲、叔伯一同协商,双方都称心后,便能够开端写礼帖了,礼帖一式两份,礼帖写好后,把两份礼帖放在桌子上,将男方带来的银圆、钞票一同压在礼帖上面(客家人称这叫压礼帖)然后由女方父母清点银圆及钞票,旁人在四周看着。清点好后,由担任写礼帖的人,将一份礼帖交给男方,并说:“祝你周年生贵子,人丁兴隆!”另一份交给女方父母,也说:“祝你周年做个响婆婆响外公(响,表示女儿生男孩)你家也人丁兴隆!”接着男方父亲给写礼帖的一个红包,并给女方家中一切的人发红包。男子要送给女子一个大红包(客家称这是见面礼)礼帖压下后,表示男女婚姻已定,大家都松了一口吻,但这时,无论是谁,都沉浸在无比愉快之中。  
吃鸡腿。订婚后,表示男女双方已成为夫妻了。女方家的母亲要亲身端着刚宰的新颖鸡腿给新女婿吃,并说:“祝你们夫妇偕老、子孙满堂!”同时也端给男方父亲一碗鸡腿,并祝他:“周年做响爷爷,人丁兴隆!”然后在场的人一同吃午饭。  
回赠。男方在分开女方家之前,女方父亲要包给女婿一个银圆(如今也有人送金戒指的)母亲也要给女婿一个红包或银圆。女方家要送给女婿一顶福帽、一条福裤、一双福鞋(表示从头到脚,自始自终)两枚针,一枚穿上红线一枚穿上绿线,并缝在新布上,表示一针穿一线,一女配一夫。一大包喜糖。男方带来的猪肉回一块,必需有骨头的。表示男女骨肉亲。还要包上茶叶、豆子、芝麻、米、盐合五样(表示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之意)给男方家做订婚擂茶之用,这些东西装成两个袋,让男方带回家中。  
这些东西准备好后,女方家中一切的人及在场的兄弟叔伯,便高快乐兴欢迎男方的人回家。这时,回家路上的男方一帮人,为他找到好媳妇而快乐地谈论着,而女方一伙人为女儿嫁到好老公而快乐得合不上嘴。反正这时,不论那方都异常快乐、都喜笑颜开。  
十一、宁化县丧葬风俗  
宁化旧时丧礼庄严庄严,多依古礼举行,城关比乡间考究。老人死亡,俗称“白喜”,所以宁人办丧也讲排场,以示儿女孝敬。整个丧礼繁枝琐节甚多,拖延时日较久,有“报丧”、“落棺”、“开吊”、“做七”、“出殡”、“上祖堂”等程序,事后还要“上坟”、“做百日”、“做周年”、“做忌日”。其中有两件怪事:一是说人死后的四七、七七两天若恰逢阴历的“七”日,阴魂就会回家,家人都要“走七”(暂避);二是孝期未满,孝子不得嫁娶,若婚事已定,却又可在“七限”(49天)内成婚。总之,似乎死人和“七”有着特殊的牵连,俗语就有“死人撞七”的说法。  
报丧  
老人逝世,“男厅堂,女间房”,即男死要在厅堂,由儿女守候着咽气,女死则将遗体移至厅堂。孝子与其族人分头奔告死者亲戚,贴出“讣告”,分发报讣,俗称“报丧”。  
落棺  
召僧道置魂幡,设灵位,“开路引”,化纸轿,点铁树灯、脑头灯。内亲送褥,计重垫盖入棺,并将记有生殁年月日时及儿孙姓名的内碑按男女分放脚下或头上,以为日后考据。女丧则要外氏(娘家)亲视装殓,钉盖加漆,俗谓“落棺”。  
开吊  
三餐灵前供饭,女眷早晚哭灵。置孝堂,竖铭旌,供祭品,诵祭文,孝子及五服亲属各服其服,分别跪拜哭奠,谓之“成服开吊”。  
做七  
每届七期,孝子孝孙着孝服,备牲酒哭拜祭奠,请僧道做“法事”,直至七七四十九日,俗称“做七”。  
出殡  
待天文先生选好坟地,贴出讣闻,择日“堂奠”致祭。是夜,由孝子孝孙穿麻带孝领人去“偷青”,就是明目张胆地“偷”他人地里的蔬菜瓜果,用作佐料煮米粿丸。吃完又祭,此番祭奠,祭文改用红纸写,名为“辞堂”。翌日清晨,送葬亲友到后分发孝布,僧道在灵前诵念“请起文”,接着起棺出门,俗谓“出送”。  
上祖堂  
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魂三至七天,最后燃烧纸扎“灵屋”,引阴魂至祖堂安祀,谓之“上祖堂”。  
送殡队列,由长子捧灵牌在前,孝子孝孙护棺柩随后,接着按老幼尊卑往坟中央向进发。族亲、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白带,房亲黄帽黄带,孝子孝孙麻衣麻帽,哭杖草履,边哭边行。途中停棺路祭,孝子孝孙围着棺柩“转丧”,祭毕飞跑回家跪迎送丧亲友。治丧期间,开吊要做“斋饭”,出殡后做“拆封”谢客。普通吃斋饭不拘席,女死由“外氏”坐首席。  
对墓地的选择考究龙脉、风水。动土、立碑要择吉时,墓主若是妇女,墓碑都称“××孺人”。坟墓建好第“三朝”,孝子、孝孙要“上坟”。“守孝”期满“做百日”,翌年死期“做周年”,逝世留念“做忌日”,满十华诞做“冥寿”,都要忠诚敬祀一番。  
解放以前,浅葬也是宁人特有的风俗。即亲属死后草草掩埋,待找到山场或经济宽裕后,再行建坟立碑。有的则痛快停柩在家,或筑殡寮暂厝郊外。据称这是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构成的,他们每到一处,本人也不晓得能居留多久,为便于再迁时带走亲人遗骸,于是采取了权宜之计。  
宁化人坟墓的显著特性,在于与其住屋有着惊人类似之处。如对场地的选择都考究风水,常常选在山脉延伸的终点;坟后要筑“地坟头”承接“龙脉”,就象住屋的“后龙山”;坟前要筑半圆形“地坟塘”,酷似屋前供洗濯排水的池塘;墓碑前有“醮坛”,好比屋前的晒坪;碑后建大穹窿葬棺柩,犹如住屋的正厅;碑侧筑小穹窿供香火,呈左右对称,好比住屋的“横屋”。坟墓的整体外观很象客家人的围龙屋。这阐明宁人建坟不只为了有个留念,更由于他们以为人死灵魂在,需求和生前一样有个好住所。这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  
现时民间治丧,礼仪已较前简化,有些乡村青壮年自动组成“孝子会”,实行抬棺互助,老人逝世,招之即来帮助,不用请人抬棺,这在乡村已蔚成新风。  
十二、名人  
宁化客家历史上,英才辈出,自唐至清考中举人152名、进士50名、状元1名。民国时期大学毕业的有90余人,出国留学的有10人。宋至清140余位宁化人著书立说300余部,其中郑文宝的《江表志》、罗登标的《易学阐微》、雷鋐的《读书偶记》等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唐代伍正己为汀州的第一位进士。宋代郑文宝,登安定兴国进士,潜力诗、史,擅长篆书,其篆刻《峄山石刻》被誉为后学楷模。明代张显宗,洪武间中状元,治学严谨。明末清初李世熊著作丰厚,志节高尚,其《物感》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清代画家黄慎,为“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称赞。理学家雷鋐主张穷理致知,躬行理论,被赞为“天下第一流人物”。书法家伊秉绶其隶书别具一格,名重于时,与邓石如共称“南伊北邓”;辛亥反动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水电专家张启舜、生物学家范必勤、高级经济师陈忠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讨所研讨员马谋超。  
十三、宁化县饮食风俗  
宁化历来是产粮县,住民多以米饭为主食,将大米洗净,投入滚水锅中,煮半熟,再捞到饭甑中蒸成干饭,美味可口。但在人多地少的禾口、淮土及治对等乡,番薯也是主粮之一。解放前西乡传有“番薯当饭饱”的民谣。  
米制品以粉干为主,豆制品以豆腐最多,乡间作坊比比皆是。另外,农家喜欢做糍粑、米粿(包括糕、粿、糊、丸),原料以糯米为主,粳米、大禾米搭配,有的碾粉和搓,有的蒸饭捶打,做成各种外形后,或蒸或煮,或煎或炸,因其用米不同,做法有异,制成的种类项目繁多,风味各别。  
饮料中以“擂茶”最为普遍。将茶叶、油、盐同置于擂钵中,有时也加些青草药,擂成酱状茶泥,再以开水冲泡而成。飨料可多可少,简直农家一切的瓜菜香料、米粉肉类、豆米花生均可参加,不但幽香可口,还有开胃健脾、清凉解毒的成效。  
居民爱吃油腻,好吃辣椒。距离一些时日就要炖一盆猪肉全家吃,算是加油,也可“清火”。而用辣椒配制的霉豆腐,是农家终年佐食的小菜。  
酒宴分粗席、嫩席,各有成规。粗席为八盘菜,多用米面菜肴,喝水酒。嫩席多为十至十二盘菜,必具粗茶淡饭,喝冬酒或瓶装酒;或者“六大四小”、“二烧二白八大碗”,外加十一至十七果碟。现时多用双鸡、双鸭、双鱼、双蛋,加以山珍海鲜。县城用肉较少,向细、精、雅方向转化,上菜也有固定程式:鸡、面、燕、大块肉……甜汤。乡村运用八仙方桌,以肉多吃饱为首要,最后都要大块肉配饭。  
传统食品有烧卖、大卷、韭菜包子,名菜有鱼生、老鼠干、蒟子冻(魔芋粉制品)等。宁化烧卖与韭菜包子的制造有其中央特征,前者捣熟芋成泥拌薯粉,后者熬米浆和成粉团,然后搓捏成皮,包馅蒸熟。鱼生是取生草鱼主骨两侧鲜肉,切成薄片,参加麻油、芥辣、酱油等调料生吃。  
十四、宁化县美食与特产  
宁化穗利牌大米和绿风牌细木工板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正泉盛”、“淮土”2个商标获市知名商标称号,三和木业有限公司经过国度“十环认证”,客家源牌红薯粉丝、宁花牌山茶油、碧水牌姬松茸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认证获得零的打破。  
1、宁化米仁  
古时宁化人称其为“弥陀粟”。宁化米仁具有煮后糯软、粘香、细腻、软滑、气馨甘爽等特性。  
2、淮土茶油  
淮土茶油是福建省宁化县传统的特征农产品,淮土茶油质量优秀,油色澄黄通透,香味浓郁,甜美无苦涩味,营养丰厚。  
3、宁化鱼生  
鱼生又名生鱼片,宁化传统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鱼一尾,疾速去鳞、皮、内脏,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片,洒麻油,再蘸酱油、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口,为下酒名菜。  
4、韭菜包  
韭菜包,又名米包子。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时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腊肉、香菇、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入笼蒸熟,后装盘,趁热即食。特性:幽香扑鼻,味鲜皮滑。  
5、蛋菰  
烧汤时,将肠段投入,佐以香菰、红菰等配料,加少许味精、食盐、葱花等,煮至蛋肠两头呈磨菰形时,起锅即成,油腻爽口,为宴客佳肴。  
6、伊府面  
伊府面简称“伊面”,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为中国汉族著名面食之一,以鸡蛋面条先煮熟再油炸,可储存起来,饥饿时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泽金黄,面条爽滑,汤浓味鲜,可加不同配料,炒制成不同风味的伊府面,被人称誉为世界最早的速食面,是泡面、便当面,是速煮面的“老祖宗”。将洗净的瘦肉、香菇、红萝卜、鱿鱼干切成丝、葱切成段,再将切好的肉丝上浆待用;油锅烧热,将上好浆的肉丝炒至呈白色时起锅,留余油下入葱段、鱿鱼丝炒香,再将红萝卜、香菇丝和滑过油的肉丝下锅调入精盐、味精、白糖、料酒翻炒熟入味后起锅待用;将烧开后的高汤调好味装碗里,扁面放入开水锅中烫熟,捞起沥干水后,放入高汤碗中,再将炒熟的馅料盖在面上,洒上熟芝麻,滴上几滴味极鲜和香油上桌即可。  
7、宁化地瓜粉  
在腌好的排骨上沾上粗粒地瓜粉油炸后,地瓜粉可呈现酥脆的口感,同时颗粒状的表皮也可带来视觉上的效果。  
8、烧卖  
烧卖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把芋子煮烂,剥皮,捣皮糊状,掺入地瓜粉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萝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钟,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香、鲜的美味。  
9、大卷  
大卷是宁化客家传统宴席上的主菜。把豆腐捣碎,拌入切成丁状的萝卜、瘦肉、笋等原料,调入适量的地瓜粉,放笼内蒸熟后切块装盘,再淋上酱油、麻油,洒上少许葱花,其味鲜美。  
10、老鼠干  
老鼠干是宁化县特产,旧"汀州八大干"之一。它系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置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用炆薰成干。宁化田鼠干有滋补功用,能治小孩夜尿;以猪肉、冬笋、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酒名菜。  
11、辣椒干  
辣椒干,又名牛角椒,宁化名产。它以色泽鲜红、透明、皮薄、味香、油质多、辣味适中六大特征而举世闻名,畅销港澳、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度和地域。  
12、客家擂茶  
宁化客家擂茶是一种饮料。将自制茶叶(淮山茶叶或大茶叶)、青草药、茶油、放入擂钵,擂烂,再倒入煮熟的绿豆(或赤豆)、猪小肠、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后,即可食用。擂茶滋味鲜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成效。  
13、松丸子  
松丸子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悄悄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黄色,捞起沥干备用。其制法:将豆腐弄碎,伴入切成丁状的葱、瘦肉、荸荠、冬笋等原料,再捏成小圆团,在干地343粉中滚一下,水烧开后放入,再加调料,煮熟,连汤一同食用。  
14、红枣薏米汤  
红枣薏米汤是将上好的薏米洗净后用高压锅压烂(注:压时水是薏米的5-6倍);将红枣、枸杞洗净后上笼加水蒸熟后待用;将压好薏米汤和红枣参加糖调和即成。特性:健脾除湿,营养药用皆宜。  
十五、宁化县著名景点  
(一)河龙红军兵站原址  
河龙红军兵站原址伊氏宗祠位于宁化县河龙乡河龙村上伊自然村(乡集镇所在地)。  
1933年7月,红军东方军获得泉上土堡战役成功,解放了宁化东北片。为增强党对新区的统一指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时中央政府于是月22日决议增设彭湃县(今宁化县安远乡),是年8月设立河龙区(今宁化县河龙乡),从属彭湃县。  
河龙位于宁化与彭湃之间,南距宁化县城30公里,北距彭湃县城15公里,西南距江西石城县城约60公里(经岩岭),是闽西通往闽北的必经之地。国民党军队侵犯中央苏区,地处中央苏区东北战略前沿区的建宁、泰宁是其必犯之地。中央主力红军从中央苏区战略中心区(瑞金、长汀)、纵深区(宁化、石城)驻地前往建、泰作战,作战后撤回休整,必经河龙。中革军委为确保这一交通线平安畅通,于1932年12月在河龙伊氏宗祠设立红军兵站,主要担任过往红军参战部队的粮食供给、宿营布置、收留落伍的红军战士。  
在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歼”战争期间,许多支中央主力红军部队在河龙红军兵站补充给养、途中宿营,为参战红军部队提供了有力后勤保证。1934年10月上旬,红军河龙兵站部红军随驻宁化中央主力红军从凤凰山(今宁化县淮土乡凤山村)动身向江西于都方向集结,开端二万五千里长征。  
河龙红军兵站原址原系河龙村上伊自然村伊氏宗祠,坐东朝西,占空中积380平方米,清年间所建客家古建筑。为一进式砖木混合构造,整体建筑保管普通。  
(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原址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原址安俊公厅厦位于宁化县曹坊乡下曹村坑头片24、25号。  
九一八事故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并得陇望蜀,频频挑起事端,侵犯我华北地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气愤,全国各大城市迸发了气势浩荡的反日侵略大--,请求国民党当局中止内战,共同抗日,但国民党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重兵“围歼”共产党指导的各红色苏区。  
为了突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歼”,掩护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革军委决议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1934年7月,中央军委决议将寻淮洲、粟裕等指导的红7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7月6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在中央代表曾红易、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顾问长粟裕带领下,由瑞金动身北上,经长汀进入宁化,在曹坊上曹、下曹宿营,抗日先遣队司令部驻下曹坑头安俊公厅厦(民宅)。为响应中央号召,宁化筹备大批物资援助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再次扩红数千人,随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原址原系曹坊乡下曹村曹氏旧宅——安俊公厅厦,坐东北朝西南,占空中积1224平方米,清代所建客家典型古民居,为二进三堂外加辅属建筑合院式砖木构造,整体建筑保管普通,内壁残存3条红军标语。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原址安俊公厅厦与下曹村其它明清古建筑群一同于2011年11月被宁化县人民政府发布为宁化县文物维护单位。  
(三)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后期)遗址  
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后期)遗址位于宁化县安远乡安远村横街21号(今安远乡人民政府企业办公楼及乡政府食堂)。  
1933年7月,红军东方军入闽作战获得泉上土堡战役成功,解放了宁化东北片。为增强党对新区的统一指导,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时中央政府46次会议决议增设彭湃县,并成立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王珍等2人先后任县委书记、袁锡林等4人先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下设外务部、财政部、粮食部、土地部、劳动部、教育部、文化部、军事部、裁判部、捍卫局等工作部门,县苏维埃政府先期设在巫坊区巫坊乡(今宁化县湖村镇巫坊村)陈氏宗祠,1934年5月迁驻安远区安远乡原国民党安远区公所(今宁化县安远乡安远村横街21号),期间由方志纯任县委书记、祝维恒等2人先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迁驻安远后,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反动运动,组织发动广阔大众打土豪分地步、开展经济、从军参战、援助前线,为中央苏区的扩展稳固作出了重要奉献。1934年5月,彭湃县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划归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1934年12月,彭湃苏区陷落。  
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后期)遗址系原国民党安远区公所,坐北朝南,占空中积1900平方米,周围砖砌围墙,内为庭院式纯木构造。上世纪80年代安远集镇改造,原建筑物撤除,在旧址新建安远乡人民政府企业办公楼及乡政府食堂,原安远区公所建筑不复存在。  
(四)禾口区扩红指挥部原址  
禾口区扩红指挥部原址董氏民宅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立新村五组下八社自然村(镇集镇所在地)。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歼”战争成功后,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更大范围的军事“围歼”,中央屡次请求各地猛烈扩展红军。1933年9月,中共宁化县委、武层县苏维埃政府作出决议,9月份全县扩红2500人,请求各区、乡掀起扩红突击运动高潮,努力完成扩红任务。  
中共禾口区委、禾口区苏维埃政府依据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决议,在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立新董氏民宅设立扩红指挥部,组织区乡干部成立扩红突击队深化各乡村,展开扩红竞赛活动。组织宣传队、文艺队、煽动队、劝导队进村入户,层层发起,普遍宣传。广阔赤卫队队员、党团员热情高涨,积极报名从军。赤少队也整排、连、营、团成建制参加红军。仅1933年9月上旬至10月下旬,一个半月完成扩红任务1000余人,成为全县扩红最多的两个区之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阙继明专程前往禾口区,授予“我们的模范区”金字荣耀匾,上杭才溪等地派出100多名代表专程前往禾口区学习扩红经历。在扩红突击运动中,还涌现出官坑乡等党团支部全体党团员集体参加红军的先进事迹,演出了“兄弟同从军、父子齐上阵、夫妻一条心”的感人局面,遭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屡次赞扬。  
禾口区扩红指挥部原址原为石壁镇立新村董氏民宅坐西北朝东南,占空中积360平方米,清代所建客家典型古民居,为单进合院式砖木构造,整体建筑保管较好。厢房板壁上存有与扩红有关的红军标语5条。  
(五)中央红军长征动身地原址凤山街  
中央红军长征动身地原址凤山街位于宁化县淮土乡凤山村。  
1934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国民党东路军汤恩伯、孙元良、王仲廉、李默庵部相继攻占沙县、将乐、泰宁、归化,红7军团、红34师及其他红军部队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是年5月中旬至6月初,国民党东路军孙元良部、第52师、第3师相继攻占建宁、永安、连城,红1、红3、红7、红9军团从东北一线向南退守宁化、石城、长汀、宁都、兴国一线。6月后,国民党东路军蒋鼎文部由永安、连城一线向长汀、宁化进逼,国民党北路军陈诚部的第三路军由广昌进取石城,国民党第六路军薛岳部从龙冈向古龙冈推进,对中央主力红军实行分割“围歼”。  
长征动身前夕,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约1.4万人,占中央主力红军总兵力的16%强,其中,红3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驻守宁化淮土凤凰山(今淮土乡凤山村),红4师司令部设在凤山松竹居门楼,红军战士在凤山街两旁民房内宿营,简直家家户户都住有红军,少共国际师1个团驻守宁化淮阳隘门,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驻守宁化淮阳,红9军团前方机关驻守宁化曹坊上下曹及滑石一带。  
1934年10月6日,中革军委向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部队发出三封密电,命令其将防务立刻移交中央红军和游击队。10月6日至8日,驻宁化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奉命在淮土凤凰山集中,从凤凰山经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驻宁化曹坊上曹下曹及滑石一带的红9军团前方机关经长汀、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开端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动身地原址原为凤山街,街道两旁系民宅带店铺作坊建筑,为明末清初所建,客家古民居,纯木构造。凤山街两旁民宅现为村民寓居,松竹居内住数户村民。整体建筑保管普通。  
中央红军长征动身地原址凤山街于2008年8月被宁化县人民政府发布为宁化县文物维护单位。  
(六)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暨中共宁化县委、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原址  
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暨中共宁化县委、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原址刘氏家庙位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南大街97—102号。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歼”战争成功后,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局部。为稳固宁化苏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党的统一指导下,加快了宁化建党建政步伐。1931年10月,中共宁清归工委从曹坊上曹迁驻淮阳刘氏家庙,筹备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1年11月,中共闽粤赣省委委员、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亲率工作团进驻宁化淮阳,指导建党建政和树立中央武装工作。在张鼎丞的亲身指导下,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宁化县淮阳区淮阳乡(今淮土乡淮阳村)刘氏家庙顺利召开,张鼎丞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列席这次大会代表100多人(其中妇女代表2人),大会选出执行委员30多人、主席团成员15人,大会选举曹正刚为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恩崇、张邦富为副主席,下设军事部、财政部、土地部、劳动部、文化部、粮食部、裁判部、外务部、捍卫局等工作部门,中共宁化县委、少共宁化县委一并成立。宁化红色政权的树立,标志宁化苏区进入全盛开展时期,开端了宁化苏区红色执政的预演。至此,党对宁化苏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场面正式构成。  
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暨中共宁化县委、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原址原为刘氏后嗣家庙,占空中积1342平方米,清代所建客家古建筑。为带风火墙硬山顶砖木构造,围墙部分损坏改为砖混构造,整体建筑保管较好。2008年内设淮土反动历史陈列室,陈列淮土反动历史,上厅右壁挂有1幅会场场景油画。  
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暨中共宁化县委、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原址刘氏家庙于2001年12月被宁化县人民政府发布为宁化县文物维护单位,2009年1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福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文物维护单位。  
(七)泉上土堡战役延祥阻击战指挥部原址  
泉上土堡战役延祥阻击战指挥部原址位于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孔坑9号。  
泉上土堡位于泉上罗里,扼宁、清、归三县要冲,是赣东南经宁化通往闽中腹地和闽西通往闽北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1933年7月初,红军东方军入闽时,泉上土堡内土堡龟缩国民党军第52师307团及宁化等县中央-武装1200余人,及当地住户120多户人家,不只要挟左近依据地的平安,也是红军东方军东向出击的极大障碍。  
红军东方军依据敌我双方态势,决议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先消灭泉上土堡及增援国民党军,继而到达彻底消灭国民党军第52师卢兴邦部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由红5师担任主攻泉上土堡,红4师和独立第7师担任打援。7月7日,红5师15团首先发起了红洞岗和天子嵊-战,疾速攫取了这两个国民党军-阵地,将泉上土堡团团围住。  
泉上土堡被围后,守军几次突围不成,准备死守孤堡,一面向师部火速求援,一面加筑工事,企图顽守待援,乘机反扑,挽回败局。驻永安国民党军第52师师长卢兴邦即派156旅张兴隆旅长亲率309团增援307团,红军东方军第4师洪超师长、彭雪枫政委奉命率红4师及独7师在延祥设伏阻敌增援。指挥部设在延祥孔坑杨先申民宅内。延祥位于泉上东南,与清流嵩溪相邻,从泉上通往延祥的小道上,两旁高山峻岭,翠松挺拔林立,中间是一狭长山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打阻击的理想地形,亦是援敌的必经之地。7月9日,国民党军156旅旅长张兴隆与309团团长卢胜斌(卢兴邦之子)分乘两台竹桥子,率部来到延祥,当国民党军进入伏击圈后,红4师与宁化独立第7师,向国民党军发起了攻击,经1小时激战,全歼国民党军309团400多人,其中毙国民党军张兴隆旅长以下100多人、俘国民党军卢胜斌团长以下300多人,缴获-400多支、轻机-4挺。-战及阻击战的成功,使泉上土堡守军完整孤掌难鸣,为攻克土堡发明了有利条件。  
泉上土堡战役延祥阻击战指挥部原址现为村民杨先申民宅,坐西北朝东南,占空中积298平方米,清代所建客家典型古民居,为卷棚顶穿斗式砖木构造,整体建筑保管较好,内壁存有完好红军标语2条、捷报1篇。  
(八)天鹅洞群  
天鹅洞群位于宁化县城东28公里处  
天鹅洞群景色区以喀斯特地貌岩溶奇迹为最,含天鹅洞、神风洞、石屏洞、水晶洞、山涧一线天等6个风貌各异的溶洞,是福建省范围最大、数量最多、散布最密的溶洞群,被评为国度地质公园、省级重点景色名胜区。因其山形似天鹅,且洞内钟乳石好像天鹅般洁白,故而得名。天鹅洞总深5华里,洞分上中下3层,前后7个大厅及49个大景,小厅小景数不胜数。洞内钟乳累累,石笋林立,有从四十米高处一泻而下气势磅礴的石瀑,亦有精巧小巧如精雕细塑而成的石珊瑚,有石松参天的峻峭山峰,有玉树倒影宁静的天鹅湖……置身其中,令人恋恋不舍。洞群中尤以溶洞公开河水中石林的景观在国内独树一帜。  
神风洞又名神风龙宫,是公开河溶洞景观。该洞进口处有阵阵清风喷出,由此而得名。洞内纵深5华里,有三个洞厅、一个公开湖和一条公开河。洞内的三个大厅雄壮壮阔,“金钢守门”、“天龙出巡”、“银钟镇虎”、“济公圆梦”等岩溶景观外型极富神韵。洞内的公开湖程度如镜,步入湖中的莲花墩上,岩溶倒影明晰,独成一景。洞内最具特征的旅游项目是泛舟于数千平米公开河水域,水中是岩溶倒影,洞顶密集的钟乳石挂着晶莹的水珠,让人有如置身于海底龙宫,为景区一绝。  
(九)泉上土堡战役遗址  
泉上土堡战役遗址位于宁化县泉上镇罗李村土堡自然村李氏城堡。  
1933年7月1日,以红3军团(暂缺第6师)和红19师组成的红军东方军从江西乐安、广昌等地分两路挥师挺进宁化,于7月5日在宁化以西地域完成战略集结。7月5日晚红军东方军发布作战命令,以红5师为先头梯队、红4师为后梯队,急速挥师泉上,对泉上土堡之敌施行战术包围。  
泉上土堡位于泉上罗里,扼宁、清、归三县要冲,是赣东南经宁化通往闽中腹地和闽西通往闽北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时泉上土堡内住120多户李氏人家,国民党军第52师307团及宁化等县中央-武装1200余人龟缩在土堡内。不只要挟左近依据地的平安,也是红军东方军东向出击的极大障碍。  
红军东方军依据敌我双方态势,决议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先消灭泉上土堡及增援的国民党军,继而到达彻底消灭国民党军第52师卢兴邦部的目的。在兵力布置上,由红5师担任主攻泉上土堡,红4师和独立第7师担任打援。7月7日,红5师15团首先发起了红洞岗和天子嵊-战,疾速攫取了这两个国民党军-阵地,将泉上土堡团团围住。  
泉上土堡被围后,守敌几次突围不成,准备死守孤堡,一面向师部火速求援,一面加筑工事,企图顽守待援,乘机反扑,挽回败局。驻永安国民党军第52师师长卢兴邦即派156旅张兴隆旅长亲率309团增援307团,红军东方军第4师及独立第7师奉命在延祥设伏阻击国民党军增援。1933年7月9日延祥阻击战打响,经1小时激战,全歼国民党军309团400多人,其中毙国民党军张兴隆旅长以下100多人、俘国民党军卢胜斌团长以下300多人,缴获-400多支、轻机-4挺。-战及阻击战的成功,使泉上土堡守军完整孤掌难鸣,为攻克土堡发明了有利条件。  
泉上土堡工事巩固,易守难攻,主攻部队红5师15团几次强攻不成。后采取挖地道爆破强攻战术,经10多天土工作业,一条宽4.5尺、高6尺、长数十丈的地道直通土堡围墙底下,把两个装满土硝的棺材安放在地道止境。19日黎明,随着一声巨响,土堡炸开一个缺口,红15团吹响冲锋号,从五湖四海冲进土堡,经一阵白刃战,全歼守国民党军307团及宁化、清流、归化、长汀、石城等县中央-武装共1200余人,其中毙国民党军程泗海团长以下300多人,俘国民党宁化新旧县长以下900多人,缴获-700余支、轻机-3挺、驳克-60支、迫击炮2门、银元万余元。此役是红军东方军东征福建获得的作战首捷,解放了宁化东北片,赤化了宁化全县,使闽西和闽北反动依据地连成一片。  
泉上土堡战役遗址原系李氏城堡——方形土堡(统称泉上土堡),占空中积16900平方米,清代著名方志学家李世熊所建客家古建筑。平面呈四方形,版筑土墙。泉上土堡战役完毕后撤除堡墙,局部房屋改造为砖混构造。该遗址范围内现住120余户李氏后嗣,四角可见堡墙残垣,堡内街巷、古井依稀可见。  
(十)宁化客家祖地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总家庙、全球客家人的肉体家园和朝圣中心。1992年在以姚美良等为代表的海内外客家后嗣的提议和县政府的注重下,开工兴建客家公祠,总投资890万元,面积1.2万平方米,1995年完工并举行石壁客家公祠落成暨首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由于海内外客家后嗣寻根祭祖的人数每年成倍增长,原有的范围远远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宁化县政府对客家祖地建立停止了重新规划,2010年10月开工建立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祭奠主轴工程,占地约7.3万平方米,主要建立内容有祭奠广场、溯源桥、集散广场、游廊、客家公祠扩建和文化工程等,总投资1.3亿元,2012年10月完工托付运用,建成后承办了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石壁祖地祭祖大典。2013年6月被国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4年胜利举行“第20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及“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顶峰论坛”。2014年4月被评为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连续举行了21届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接待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门指导、专家、学者近5000人,是宁化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世界级品牌的一个著名客家文化旅游名胜地。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接壤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里(新路十来公里)处的石壁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据中国《何氏族谱总谱》记载,辛亥反动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为宁化石壁南迁梅州,何氏开基祖——念四郎公(源美公)之19世孙;唐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的何姓后人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嗣代表都会翻山越岭回到客家祖地“石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古之石壁人本来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东晋开端,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馑、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布置等,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在唐宋期间,南迁的中原汉人一度会聚在石壁。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壤肥美,森林茂密,从高处望去,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玉屏”之称。南迁中的汉人在此“避风港”里开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时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交融,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构成了独具特征的客家民系,发明了坚定不移、刻苦耐劳、开辟进取的客家肉体。尔后,这批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南国,及至中原,然后又漂洋过海,奔向五洲四大洋。往常1.2亿客家后嗣普及世界80多个国度和地域,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源地。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移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分离地域。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寓居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阐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构成特别的民系。客家人从五湖四海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缘由有两个:一是自然条件。石壁是一个具有200平方千米的平整盆地,土地肥美,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来,闽赣接壤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他闽赣接壤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便当,且宁化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化便成为“世外桃源”。正如台湾陈运栋在《客家人》一书中说:“福建宁化,地接赣南,西北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尤为当时避难最平安的中央,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宁化为最多。”迁居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环境里,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言语同当地的文化、言语相分离,产生了一种既保存中原古风又有新变化的一种文化、言语,它区别于汉民族其他民系,被称为客家文化、客家话,由此也构成了客家民系。据考证,客家民系构成于宋代。宁化是客家地域,她不只有着典型的客家文化、言语,而且许多是在宁化构成,且传播到其他客家地域。宁化境内明显地反映出客家文化、言语的承前启后的现象。宁化(或石壁)不只被称为“客家民系构成的中心肠域”,而且也被称为“客家文化、言语的摇篮”。  
据史料记载,曾定居石壁(或宁化其他中央)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他们的后嗣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辈出,开辟进取,业绩辉煌。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变革开放以来,在海外掀起了一股“客家寻根”热潮。从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至今,每年都举行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的10月定为“祭祖月”。祭祖大典期间,众多海内外客家乡贤千里寻根,共聚石壁、忠诚谒祖,一同参与浩大的祭祖典礼,有祭诞、仪仗、乐舞、主事、典礼等五项程序,然后查阅族谱等史料,细品客家酒娘、石壁擂茶,观赏客家山歌、舞蹈等艺术扮演,祭祖大典庄严庄严、局面庞大、古典性强、民间文艺节目丰厚多彩、客乡情结浓郁。石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自国内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24个国度和地域的游客共27万人次,其中有207个海外寻根祭祖团和80多个海外客属团体,石壁客家祖地日益成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