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翔安区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21 15:1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翔安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市东部,北纬24°32′~24°50′,东经118°10′~118°27′。东、北面与泉州南安市接壤,西面与同安区交界,南面隔海与厦门岛、金门岛相望。大陆东西端跨度最长约17千米,南北端跨度最长约33千米。全区陆域总面积411.5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133.84平方千米。  
二、后村送王船  
后村位于翔安区新店镇东南部,南面傍海,与金门隔海相望。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后村均会举行“贡王”活动,敬奉岳王爷,祈求安全。岳王爷即宋朝抗金英雄岳飞,他精忠报国,屡建奇功而遭奸臣秦桧陷害,遇害后被玉帝封为“代天巡狩”岳府王爷。岳王爷不但代天稽查人世善恶,还管理海上亡魂,故岳王爷也为民间航海的维护神。因而,岳王爷自古遭到广阔善信者的敬重和崇拜。  
后村民众对岳飞的崇拜与信仰来源于八百多年前。相传在很久以前,闽南沿海瘟疫盛行,海盗猖獗,生灵涂炭。那年,后村有一个新娘自娘家返回时,带来了一个岳王爷的香火袋,这个香火袋当天便显灵并托梦给后村的族长,说他是岳王爷神灵,受玉皇大帝敕封“代天巡狩”前来后村镇镜,以保佑村民的安全。中央董事们不敢怠慢,立刻经过扶战请示原任王爷,证明岳王爷确已率众兵将进入后村境内,遂请道士按一定的科仪将镇境的重担移交给了岳王爷。从此,后村的民众便将岳王爷作为本村的镇境神灵加以奉祀,岳王爷也就成了后村人民的维护神了。  
后村的“贡王”活动分为“请王”和“送王”。“请王”要举行“竖灯篙”,从农历四月初八起,村里家家户户都竖起灯篙,直到四月十六活动完毕。灯篙状似蒙古包,寓意王爷的兵将安营扎寨。灯篙用五、六丈高的木竿竖起,顶端悬挂一盏灯笼,中间挂有“网斗”、“八旗”、“旗巾”等,还用五光十色的灯泡绣成“岳”字,或拉成龙形,周围拉线各系五彩的三角旗,其间缀以小灯笼(灯泡)。晚上,灯光齐明,火树银花,鳞次栉比,与月同辉。听说,灯篙还是为王船导航的航标,藉以召集王爷的“军将”前来飨礼,各家各户都要备足供品“犒军”。村里要唱戏以迎“王”,请道士摆坛“做敬”以超渡亡魂。入夜,人们在灯篙下,或唱南音,或演高甲戏、歌仔戏、布袋戏、电影,扮演各种民俗节目,吸收四乡八里的游客前来欣赏,车水马龙,繁华十分。  
“送王”则包括“造王船”、“王船巡社”和“烧王船”。首先要造一艘龙舟,曰“王船”,古时用木造,现普通用纸糊,船身长约6米,宽约1.7米,船上设仪仗帐幕如军营,樯桅篙橹俱全,高悬“岳府王爷代天巡狩”的大幅龙旗,四周衬以五彩旗,顶风招展,如元帅阅兵。活动当天,举行“王船”巡社,寓意王爷出巡,佑民纳福。只见“王船”扬帆,鸣锣开道,战鼓雷鸣,彩旗飘扬,气势浩荡。各种民俗文化登台献艺,“御前清曲”南音、八音伴奏,高唱岳王将士凯旋而归;拍胸舞、腰鼓舞、撞球舞、彩伞舞、车鼓弄、高甲戏、歌仔戏等则表现劳动人民喜庆平和、安居乐业的心情。“王船”所到之处,善男信女,烧香礼拜,许下美妙愿望,鸣炮祝愿,祝福天下安定,人民生活美满。“王船”抵达事前布置好的地点后,信众将添载的金纸、柴、米、盐包、糖包堆置在船上,随即点燃“王船”,只见“王船”和船上的纸钱、纸人等一切物件霎时化作一片火海,烟火蔽天,民众双手合十高呼“顺风”,恭送王船升天,祈求王爷保佑,驱逐一切灾厄灾祸。  
三、车鼓弄  
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域一种具有浓重中央颜色的汉族民俗文娱方式。它是一种说唱、扮演合一的汉族歌舞艺术,它以动作质朴简单、易学易演,诙谐诙谐的作风遭到了广阔人民的喜欢。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贺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简直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车鼓弄是集说唱、扮演合一的汉族歌舞艺术,是古代弄戏的遗存方式。“车”就是翻转,“弄”就是舞弄之意,又有“弄车鼓”的俗称。关于车鼓弄的来历,闽南地域传播着“磨豆夫妻逗唱”、“武装劫救”、“歉收庆祝”等几种说法。在同安,传播较广的是“磨豆腐夫妻逗唱”说。相传在明代,同安有一对开豆腐店的夫妻,夜里磨豆腐时编歌唱逗,遭到邻里欢送。老夫妇继而用装豆子的斗篮替代石磨,戏弄玩乐,遂在汉族民间传播开来。明末清初,车鼓弄传到台湾,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喜欢的民俗文娱项目。  
车鼓弄扮演时,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搭扣的鼓轿,踏着四方穿插步,进三步退三步,一唱一答,妙语如珠。内容多为孝道劝善、夫妻情味、情人相思等。实践上,它是闽南早期滑稽小戏——“弄戏”中的一种。“弄戏”演员通常为一丑加一旦,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对答为主,在简单场地上即可扮演。由车鼓弄继而开展出闽南“车鼓戏”,保存车鼓弄的扮演方式,添加了更完好迂回的故事情节。歌仔戏在构成过程中也充沛吸收了车鼓弄的扮演特征,车鼓弄是歌仔戏的源头之一。车弄鼓由来(一)有的说是梁山好汉为了救宋江,化装扮演各种杂耍,其中有两个人抬着一面打鼓,鼓里隐藏短兵器,边扮演边混进法场,救出了宋江。这种说法和汉族民间另一种文娱方式——套宋江的传说一样,都和宋江有关。但是,另有一种说法和此说法类似,说是隋末,瓦岗寨义军领袖程咬金为救秦琼,令将士扮作江湖艺人劫法场,人们为了留念和仿效这种侠义肉体,就将车鼓弄传承下来。车弄鼓由来(二)说是同安新圩某村有一对老夫妻,开豆腐店,夜里磨豆腐闷得慌,老夫妇彼此编歌对唱,相互打趣,借以驱除疲倦。後来,邻居听老夫妇唱歌,觉得生动而饶有幽默,便纷繁约请他们到家里去唱。但他们原来是磨豆腐时唱的,到别处唱总不能背个笨重的石磨去。因而,老夫妇便想出一个主见,用斗篮替代石磨。石磨像个大鼓,故称“车鼓”。“车”是“车转”的意义。“车鼓弄”就是抬着鼓,转动身子扮演的意义。後来演唱逐步从室内到室外,扮演道具也就用笨重的篾篮替代笨重的石磨,并逐步构成了一套具有共同作风的扮演方式。  
四、贡王  
新店镇后村村有一民俗称“贡王”,特有情味。所谓“贡”是向王(对鬼的雅称)进贡之意,准备柴火、牲礼让“王”前来享用。所谓“王”,即无家可归流浪海上的亡魂。相传这些冤魂因无人祭奠而于海上息事宁人,危害渔民,或给沿海居民带来瘟病。因而局部沿海渔民每年一次或三五年一次举行“贡王”活动,以祈安全。后村村地处沿海,每年四月十六日举行“贡王”。是日听说是岳王爷的圣诞日,届时请糊纸匠塑岳王爷及群鬼偶像以供奉。岳王爷即南宋抗金英雄岳飞,他遭秦侩陷害,听说死后被玉帝封为代天巡狩岳府王爷。他不但代天稽查人世善恶,还管理海上亡魂,故岳王爷也成为民间的航海维护神,遭到后村善信的崇拜和敬祭。  
“贡王”分为“请王”和“送王”。“请王”要竖“篙灯”,一杆五六丈高的木杆,顶端挂一盏灯笼或桅灯(现改电灯),周围拉线各系五彩的三角旗,其间缀以小灯笼,晚上灯火齐明,上下通红,火树银花。这样的“篙灯”全村有三十多杆、星罗密布,成为一道共同的景色线。听说这些篙灯是为王船导航而设置的,兵马(俗称军将)前来飨礼,各家各户都要备足供品“犒军”,村里要唱戏以迎“王”,请道士设坛“做敬”以超度亡魂。入夜游客欣赏“篙灯”盛景,车水马龙,繁华十分。“送王”要造龙舟(“王船”),古时用木头造,往常普通用纸糊,船上设仪仗帐幕如军营,墙桅篙橹俱全,高悬有“岳府王爷代天巡狩”字样的大幡龙旗,周边衬五彩旗顶风招展,如总督阅兵。大众以牲礼摆祭,将柴米用物贮于船中。柴要捆成小把,米也装成小袋,数量多寡由王爷降乩指示,不得随意。“王船”经王爷择日送出,届时将船挂满风帆,趁风送入大海,任其流浪。纸船于当天就地焚化。“王船”漂流到何乡靠岸,按民俗该乡则迎而祀之。台湾民众以为“王船”漂来必带瘟神,故要设蘸迎接,在恭送出境或建庙祭奠。听说台中县和安宫、嘉义县光大宫的王爷即是大陆的“王爷船”送去的,而由当地建庙奉祀。“送王”还有水路和陆路之分,陆路要糊车仗马匹等。  
“贡王”民俗活动,《同安县志》、《金门县志》中就有细致记载,可能在明时就已盛行。但各地奉祀的王爷不尽相同,“贡王”的时间也各异。如欧厝民众奉祀的听说是清雍正时遭“-”牵连的闽籍三十六名进士化身的王爷,时间是在八月。下后滨奉祀的是纪王爷,时间是四月十五日。吕厝有四年一度的“送王”、“迎王”,自清代以来即为翔安著名的民俗活动,至今不衰。  
五、走帝  
早年,遇有“佛华诞”,翔安各地都要唱戏、请客,以至跳神,唯独每逢四月初八“相泼公、相披(肩搭着肩)公”华诞,曾林村要举行民间体育竞赛。起初是男孩骑竹马赛跑,跑第一者有奖,“走第一”说快了就说成“走帝”。后来,人们觉得骑竹马赛跑太普通了,不刺激,于是改成赛真马,远近乡民力争上游来观看。可是,赛马须马匹和骑手,参与者有限,不能提高。赛马很风险,不是骑手摔伤就是惊吓观众,慢慢用其他方式来交换。  
曾林村的“走帝”民俗得从祀奉的“相泼公”说起。明朝时,蒋姓货郎黄昏回家,路过沈井村前的乌笼溪,遇见两个光着身子、一丝不挂的小孩在溪边戏水。小孩看见货郎就缠着跟他回家。货郎把两个小孩抱进货篮里挑回家,等把盖子翻开,孩子成了两尊佛像。那天夜里,货郎梦见那两个孩子,说是纣王的双胞胎儿子,一个叫殷蛟,一个叫殷红,是“日月二大使”,维护老少安康、五谷丰收。人们把来自溪边泼水嬉戏的佛像称为“相泼公”,由于是两尊,痛快称“双佛公”,时间一长,走样成“三佛公”。不知哪位祖先依据孩子好动、好胜的特性,创制了配套的祀典方式——走帝。  
50年代初(刚解放不久),赛马举行过一次,然后再也没举行过,只留下通往马巷的“马路沟”(近年填平盖了房屋),赛跑却从未连续过。  
“走帝”的规则是:参赛者年岁相当,暂时凑合,分红两组,每组四人,两前两后,抬着竹椅桥,两边是四米长的竹竿,上有婴儿座。掌管人一声锣响,两组抬着轿跑,先拿到一百米外红旗的队伍为胜,胜者每人都可得一份丰厚的奖品;输的那组每人也有一份奖品,只是略差一些。  
本村外村的人都能够参赛,本村人要让外村人,两组都是外村人,奖品就特别高档。因而,“跑帝”影响很好很大,许多外地人来大显神通,于是分红两个赛区,“顶份”在松柏园,“下份”在家尾埔,同时举行。  
早年竞赛的都是男孩子,后来连成年人也下场比赛。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男女对等,女孩子、中年妇女也参赛。“跑帝”更有看头,也更繁华。赛场上,笑声鼎沸、人头攒动;村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走帝”的奖品来自善男信女的贡献,早年是糕饼、糖果之类祭品,红鸡蛋、手帕、毛巾就是上好的奖品、生死水平进步,奖品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玩具、家杂、衣服、童车、工艺品、挂钟、手表、毛毯……由于奖品太多,每年“跑帝”都要赛三天。  
六、廿九下昉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元旦,土话叫“廿九下昉”。翔安人形容和描画生活过得滋养就说“日日正月初一,顿顿廿九下昉”,可见翔安人何等期盼这一夜。  
为了这天这夜,人们从十二月初二就开端扦囤,扫除椽檩房瓦墙壁的蛛丝尘埃,擦拭整理家具杂物;备办年货、添置家具,缝制新衣;家家户户还要蒸糕炸枣,蒸的是发糕,祈盼来年“发”家致富,炸的是大圆枣,祈求家庭大团聚。  
二九下昉最繁忙的还是妇女,她们天蒙蒙亮就起床漱洗梳妆,准备供奉天公。敬完天公,又祭土地公,接着就是炖肉、“炸料”、炒菜祀敬祖宗。下午还要祭敬家畜栏的“厩公厩婆”,黄昏还要敬孝“门口祖”……把阴界的各路神仙、先祖、鬼魅逐个祭敬个遍。还要“捞”一碗白米饭垒得又高又尖,在上面插一束红纸糊制的春花,意为有余粮过年。这碗饭要不断保存到来年正月初四“接神”时,掺入煮油饭,敬奉土地公。有的还要用心选购小巧小巧的菠萝来摆设,表示兴隆的到来。  
最盛大的要算晚餐时一家老小“围炉”吃年夜饭,表示家庭和睦聚会。素日里兄弟妯娌之间有什么磕碰,吃了这饭就不记仇,所以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廿九暝,吃顿饭”,远近外收工作的人都赶回家与家人聚会,共享天伦之乐。假如家庭成员外出无法回来聚餐,也应在桌子上摆一套餐具。即便家里养的狗,也要给块肉吃,俗语说:“廿九下昉,做狗也要吃一块肉。”  
庶人也懂“居安思危”。阖家男女老幼切肤之痛度佳节时,人们也警觉藏在阴处的妖孽乘机作祟。因而,元旦夜的许多活动都与此有关。  
“围炉”过后,孩子们最急迫的是等晚辈给压岁钱,翔安地域称“灯猴镭”,这个风俗有典故。古时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他们怕“祟”(身黑手白的小妖)来害孩子,就逗小孩玩。孩子用红纸包八枚铜钱,拆开又包上,包上又拆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守护。半夜里一阵狂风吹开房门,吹灭灯火,黑矮的小影伸出白手摸孩子的头,孩子枕边迸裂出一道闪光,“祟”赶忙缩回手,尖叫着溜之大吉。原来,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协助孩子吓退“祟”。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祟”与“岁”谐音,后就讹作“压岁钱”。  
“灯猴镭”与“压岁钱”异曲同工,“灯猴鬼”是让人厌恶、专与人作对的小妖,爱向玉帝打人世的小报告,专干吹熄灯火之类光明正大的事。“灯猴镭”是避邪的,用来吓跑“灯猴鬼”,维护孩子长得快。  
“滥蚶、炒豆、烧灯猴、放联炮”也有典故。传说远古时分,每到元旦,“年”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为了赶跑年,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元旦,“年”一进村,听到“滥蚶”的“哗哗”声、“炒豆”的爆裂声,看到“烧灯猴”的冲天火光、“联炮”炸开时时断时续的炸响和火花,那“年”遭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和火光的惊吓,逃得无影无踪,再也不敢作恶。  
元旦夜灯火不能吹灭,要彻夜通明,说是给老鼠娶新娘用的。其实,在这难得的最后一个夜晚,人们不愿意像素日那样不知不觉地溜过,都夜以继日,等待那“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时辰,新年的来临。这就是“守岁”,也是有来头的。前边提到的“祟”,特地在元旦夜危害小孩和老人。趁着黑灯瞎火,出来作“祟”:遇到熟睡的孩子,就伸手摸小孩三下头,小孩吓得哭出来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痴呆的傻子;遇到熟睡的老人,就进入老人的“梦”,把老人引上阴间地府,让老人醒来后净说胡话,成了浑浑噩噩的疯癫或植物人。因而,元旦夜里,青壮年人要点灯团坐不能入睡,为父母安康、孩子安全“守祟”,传为“守岁”。  
七、做新客  
婴儿第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就是做新客。在乡下,婴儿普通四个月之内不做客,也有的幼儿到了三岁还不让做客。要做客就要问神或找历师看日子,做客还要带上符令以避邪。更有趣的是把去做客的婴儿当乞丐,60年代以前,婴儿做新客必需带上“加自”,里头放着婴儿用的碗、汤匙,很像出外要饭的。把婴儿当成乞丐,能防止神怪鬼邪的加害,能够避邪趋吉。做客的路上,不让婴幼儿看路上的景物,婴幼儿看东看西,容易被鬼邪煞住,所以多数母亲都把孩子背在背上,用绣有“卐”字的披巾盖住头部。  
做新客多是到舅舅家,翔安有句俗语“外甥吃母舅,没要吃到有”,意义是外甥向舅舅要吃的要喝的,舅舅不能推托,而且得好好款待。母亲把孩子带到舅舅家里,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舅妈都会给婴儿送结耳带(红包),堂舅舅及亲邻也会来看婴儿,也送结耳带。送结耳带的钱固然不多,但含着关爱与祝愿,送结耳带时,大人们总是抱着婴儿,夸婴儿长相好,未来会有长进。婴儿做新客,普通须当天回家,当天不能回家,须在外祖父家过夜,婴儿未上床前,要先对床说:“‘腰奶母’,你要跟着来这里帮照料婴儿,让婴儿平安全安,顺顺利利。”做客期间,要用带来的碗和汤匙吃饭。民间以为用那意味乞丐吃饭,孩子未来会大富大贵。回家时,母亲还要用这只碗意味性地向舅舅家的左邻右舍讨一些食物,带回家让婴儿吃。  
八、做三旦  
婴儿出生三日,谓之“三旦”。人们习气煮咸油饭、面线敬祭“佛鸟母”。传说如来佛祖借凤凰的肚子降世,因而,人们把凤凰尊为神,称为“佛鸟母”,以为佛鸟母能保佑婴儿。婴儿生长期间,假如发现婴儿身上有红点,产妇总以为这是佛鸟母做的记号,总觉得佛鸟母会天天来保佑婴儿。所以在婴儿生下三日时敬祭佛鸟母,把咸油饭、熟面线放置于婴儿睡的床上,不焚香烧纸,只是口中念念有词地祷告:“佛鸟母相保庇,婴儿好腰饲。”在乡下,有的中央以为做“三旦”是敬祭奶保姆,她在床上守侯着。凡有婴儿的家庭,都很敬重奶保姆,平常隔三差五地煮一碗精巧的饭食敬祭它,希望它保佑婴儿安康生长。每次祭奶保姆,就把精巧饭食作为祭品,盛于大碗中,放置于床上。假如婴儿未做弥月,每次要放一叠金纸,然后祈求奶保姆保佑婴儿安全,比方说:“腰奶母,相保庇,小汉婴(婴儿),好腰饲。”祭拜奶保姆后,金纸不许烧掉,要叠起来,弥月时方可烧掉。  
九、粘缘  
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一大早就得起床,洗漱终了后先洒扫庭除,把屋里屋外清扫得干洁净净,接着烧热水,端到厅堂上迎候公婆洗漱。  
当天上午,主人家还要煮地瓜粉面(俗称“兜面”,由芋头拌地瓜淀粉煮成)。听说,煮时,要让新娘用煎匙在锅里搅动,才会好吃。地瓜粉面煮好后,端到厅堂敬土地公,祈求土地公把新婚夫妻黏得牢牢的,保佑新婚夫妻长相和好。地瓜淀粉黏呼呼的,新婚夫妻吃了有把缘分黏在一同的意义;芋头繁衍才能特强,意味夫妇传千子万孙。在地瓜粉面上掺韭菜,由于“韭”与“久”方言谐音,祝愿姻缘长持久久。  
除了让新婚夫妇吃地瓜粉面外,还要约请客人及亲邻一同分享,让人带着新娘把地瓜粉面送给族中老人,让他们分享黏缘的喜悦。族中老人还要给新娘说好话:“兜面黏又粘,给你们结成好姻缘”,“今年吃你们香兜面,明年给你们生后生”。  
十、宋江阵  
宋江阵亦称“套宋江”,是在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里扮演的一种大众性武术操,传播于闽南各地。  
明末清初,福建仁人义士支持郑胜利反清复明,遭到清政府打压。这些义士遂转入以迎神赛会化装扮演方式,坚持练武风俗和武术套路,于是,在节庆中便呈现了一种以打扮水浒英雄好汉108将参与踩街扮演的队伍,即“宋江阵”或“套宋江”。  
由于“宋江阵”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氛围热烈,不时丰厚开展。一路便走上舞台,成为“宋江戏”,即“戈甲戏”、“高甲戏”的主要源头;另一路历代因循,仍延武术方面开展,并经100多年前的泉州少林五祖拳师蔡玉明最终成型为往常容貌。  
“宋江阵”以武术扮演为主,人数可多可少,普通有36人、72人、108人三种。主要扮演宋江、卢俊义、公孙胜、李逵、孙二娘、武松、阮小二等。  
宋江阵以锣鼓点场,以正副龙虎纛旗为前导,首先按36天罡、72地煞的座位次第亮相行进扮演。手中器械,即刀、枪、剑、镰、钩、盾牌等18般兵器。  
收场的是“宋江舞大旗”,锣鼓响处,大旗卷地而起,浑天挥舞,大有“风卷残云如卷席”之势。旗展处,是“李逵使双斧”,接着“徐宁”使开钩镰枪,“刘唐”抡着扑刀,“解珍”、“解宝”飞舞托天叉……梁山泊众好汉纷繁上阵,18般兵器各显神通,局面威武壮观!  
行进到开阔场地,成集体扮演;有时还用布条拉起一座“城门”,以示攻城略地。锣鼓声中,先操练各种阵法,如“黄蜂阵”、“美蝶阵”、“八卦阵”等。  
“连环八卦阵”是宋江阵的0,由32人演练。扮演者四人一甲,一个挟刀持盾,三个手握棍棒,刀盾对棍棒,先三打一对练,然后刀盾对棍和棍对棍,再跳过门停止队列变换,最后集体循环对练。动作迅猛多变而齐齐整整,一招一式,无不踏着鼓点。  
阵法后的武术扮演先单人,后多人,最后集体大绕阵。最后收场的普通是“关胜舞大刀”,青龙偃月刀大开大合,豪迈潇洒,划破青天。  
十一、香山庙会  
香山岩寺位于翔安区新店镇东南3公里处,鸿渐山脉左侧,始建于南宋年间,是清水祖师文化的一处胜地,每年正月初六是清水祖师公的诞辰日,香山岩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庙会——香山庙会,晋江、南安、台湾、金门以及海内外的许多信众都会专程赶回香山岩进香拜谒、寻根探源,翔安香山庙会风俗被正式被列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传,宋仁宗年间,闽台一带大旱,疾疫盛行,生灵涂炭,清水祖师“术行建、剑、汀、漳、泉间,檀施为盛”(《安溪县志》卷九清乾隆版),游历漳、泉两府,解救民瘼,祈雨赈灾,并长驻于翔安香山岩寺。祖师驻香山岩时,许多金门、台湾信众特地前来,请祖师消灾治病,因祖师有求必应,故对祖师尊崇有加。为了留念清水祖师,当地民众自发地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即清水祖师的诞辰之日停止庙会活动,至今已有上千年之久,香山庙会从正月初六不断持续到正月初九。  
香山庙会不只是闽南人民对清水祖师信仰生活的表现,还包括了市场和休闲等多重生活内容。香山庙会以强大的历史影响力和丰厚多彩的方式──如商品买卖、文娱活动、评品小吃、参观旅游等等,把广阔的大众靠拢到一同,人们在这里购物、欣赏、交流、洽谈,取得了肉体上与物质上的满足,其乐融融,一片平和升平的现象,这关于整个翔安经济的开展起到一个严重的促进作用。  
而且随着变革开放,两岸交流日渐频繁。台湾地域清水祖师的信众开端不时组团回乡谒祖。香山庙会作为留念清水祖师的一个重要方式,自然也就成为联络两岸血脉的重要桥梁,充任了两岸清水祖师信众的信使,大大促进了两岸对人缘、神缘的信同。  
十二、春仔花风俗  
“春花”,闽南一带叫“春仔花”,它是扎花的一个种类。我国扎制、插戴“春花”风俗早就有之,并普遍传播华夏大地。《厦门志》对扎花风俗有过记载,称其为“意味花”,此“意味花”实践上就是一种纸制仿真花。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意味年年有余,在各种节日中,妇女戴上一朵春花,寓意希冀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年年有余。传播于闽南地域,特别是在翔安区新店镇洪厝村的扎制、插戴“春仔花”风俗,追溯历史,已有四百多年之久。据查考明嘉靖年间,洪厝村在京任刑部右侍郎的洪朝选适值元宵佳节回故里祭祖,在祭祖典礼上,他发现凡祭品上都插着春仔花,随从的微臣奴婢头上也都插有春仔花,心旷神怡,这惹起了洪朝选的极大兴味。于是,洪朝选让家眷与侍女们也学着扎制春花。在洪朝选的带动下,洪厝村家家户户的剩余劳动力也扎制起春花来。春仔花风俗就这样在闽南地域传承下来并且开展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人们头上都要插上各类的春仔花。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分离的手工扎花工艺,具有表现范围普遍、刻划细腻、千变万化的特性。形形色色的“春仔花”皆呈元宝形,里面再细扎微型的“石榴花”、“梅花”、“灯笼花”等外形。在洪厝村,扎花有10多个种类。按风俗用处分,“春仔花”分为终年各种场所可用的普通“春花”,新婚时用的“新娘花”、“婆婆花”,祝福用的“孩童花”、“寿花”,丧事用的“答礼花”等。  
“春仔花”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性,既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又有较强的适用性。  
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的生活发作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妇女发型的改动,在厦门地域对这种头花的运用愈来愈少。但是,这种源自洪厝村的传统风俗却能在漳州、泉州等地,在港澳台地域和在海外华裔华人同胞寓居地保存着,产品供不应求,洪厝村村民们称其“墙内开花墙外香”。因而,抢救它具有特殊价值意义。但因产品工价低廉,人们对扎花的热情日渐式微,已迈入濒危的情况,希望洪厝村百年  
因循下来的妇女聪慧的结晶春仔花风俗,在市区级春仔花的传承人洪宝叶、洪素真、洪晓瑜、洪丽娜的传帮带下,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  
十三、翔安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普遍传播于福建及台湾等地域。特别在闽南地域,大到政府举行的各种严重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致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闽南地域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拍胸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随着舞蹈环境和心情的变化不同,动作节拍、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昂扬、激越时可双脚重复顿地,双手用力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生动而妙趣横生。  
拍胸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是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址,被誉为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活化石。  
十四、翔安农民画  
农民画在翔安有长久的历史,其源于传统民间壁画,是历代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有佛祖图、神仙、天将、罗汉、龙凤等不祥图案,壁画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古代的连环画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翔安农民在传统民间美术壁画根底上,以浓墨重彩和鲜明愉快的艺术言语构成了独具特征的农民画。其作品主要表现消费生活和乡风民俗,大凡理想生活中诸如田间农作、圩日赶集、踩车戽水、挖井修堤、采茶摘果、养蚝捕鱼以及弄车鼓、唱南音、神话掌故、人文景观皆可入画。翔安区新店镇蔡厝社区的农民画家梁金城曾被送到浙江美院进修,作品在《人民日报》发表,入选全国农民画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珍藏,在全国美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翔安农民画是水粉水彩画的变体,外型稚拙,颜色鲜艳,作风沉郁古朴。其主要特征在于它从民间剪纸、绣花、彩扎、泥塑、漆线、木雕等艺术方式中撷取外型技巧,使得作品既绚丽多彩又显得稚拙质朴,既夸大又真实,给人以鲜明激烈的视觉效果。这些来自泥土的芬芳不只让人倍感乡土亲情的温馨,还具有激烈的时期感和民族特征。  
翔安农民画表现乡村生活,流显露质朴清爽的乡土气息,其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以大红大紫的浓烈颜色,夸大化的描绘,寓意深入的主题以及简约明快的作风勾勒出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氛围热烈的劳动局面和切肤之痛的节日庆典等场景。其构图、颜色、外型、图案、纹样都构成了一套相对完好成熟的体系,也使得农民画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十五、闽台风狮爷信俗  
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是金门、大嶝等地设立在建物的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来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镇煞。其外型揣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化而来,听说,明清时期,厦门翔安、金门一带的渔民依据当地风沙大的气候特性,将“石敢当”和“狮子”分离而成风狮爷的形象,以求镇煞辟邪,并逐步构成风狮爷信仰,传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金门、大嶝两地的风狮爷数量多。据金门学者杨天厚先生统计,金门村落型的风狮爷多达99座。大嶝镇的风狮爷信仰则主要在东埕村,其中东蔡自然村的一座泥塑风狮爷,至今约有300年历史。金门、大嶝两地的百座风狮爷大小不一,最高的达385厘米,小的仅30多厘米。风狮爷的类型有村落型、墙垣屋脊型、欣赏型等。就材质而言,金门东半岛的风狮爷,以石雕为主,而西半岛以泥塑为主。风狮爷外型各异其趣,特别是脸部表情十分丰厚。  
风狮爷的安顿需求由法师举行典礼,倒下的风狮爷也不能随意立起,需择日择时,请法师依一定典礼安顿立起。在风狮爷华诞或庙会时,都要举行祭奠,在风狮爷面前作醮演酬神戏。贡品有三牲、金帛、红布、金花(春花),法师念咒,敬三献酒,将红布绑在风狮爷身上,给风狮爷穿上披肩表示谢恩。农历二、三月,以包菜粿供祭家中祖先和神明,祭毕取一两个站在中庭把菜粿由门墙上方抛到屋外让猫狗捡食,再将拜过祖先的菜粿拜风狮爷,塞一个在狮口中,或留一两个在地上,不能带回,又称“塞虎口”,显现百姓对风狮爷的敬畏之心。风狮爷信仰源远流长,具有共同的方式和民间信仰内涵,显现了浓重的中央颜色。  
十六、人文景观  
翔安区是福建省的重点侨乡,华裔历史长久,英才辈出,涌现出了李吉成、杨宽裕、杨锦成、许对等、陈光别、柯朝阳等一大批侨界先辈和活泼在海外华人社团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翔安还是台胞、金胞的祖籍地之一,祖籍地是翔安的台胞近40万人。  
翔安是目前祖国大陆间隔金门最近的中央,翔安与金门鸡犬相闻,历史上嫁娶往来频繁,地缘、血缘、人缘、亲缘融合,特别是大嶝,更是与金门关系亲密,两边言语相同、民俗相近,至今还有很多亲戚关系。大嶝白哈礁离金门距仅1800米,是肉眼看金门的旅游名胜。翔安还具有全国独一的一个对台小额商品买卖市场—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买卖市场,称得上是两岸的“大超市”。  
十七、民间艺术  
翔安区民间艺术有宣扬阵、八音阵、歌仔阵、车鼓阵、宋江阵、戏灯队、拍胸舞、跑旱船、舞狮舞龙等;中央戏曲则保存有芗剧、高甲戏、南音、独角戏等;民间艺术有农民画、文兴瓷、漆线雕等。“拍胸舞”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塘戏校等先后7次赴金门、文莱展开民间艺术交流。  
十八、名人  
翔安区古时人口仅五六万左右,历来文运昌炽,簪缨世胄,特别是清朝时武功兴起,名将辈出,威震朝野,同安有“武功之盛为全省之冠”,那么翔安更为全县之冠。明朝时闽南理学名宦林希元(山头人),曾文官挂武帅政府安南夷,康熙时的“五任总镇,四省提衡林君升(井头人),乾隆时福建水师提督李长庚(后滨人),蔡润泽(浦南人),南洋总巡大臣李增皆(后滨人),嘉庆兵部侍郎苏廷玉(澳头人),台湾总兵林向荣(琼头人),江西固原镇副总兵方刘进(下方人),洞庭副将魏国泰(炉前人),武进士出身,铜山把总林万春(山头人),崖州参将高华松(刘五店人),舟山游击王天贵(刘五店人),咸丰海坛游击陈上国(内宫人),平冠蒙古英雄陈庆扬(内官人),铜山游击,大树仔将军林壮猷(周边人),跟施琅平台的巍平翔(炉前人),蒋禧(澳头人),还有近代东海舰队司令员彭德清(彭厝人)等,他们戎马生活,为捍卫海疆,对抗外夷侵略立下汗马勋功,有的以至血洒疆场。大嶝镇(现为大嶝岛)在”8.24“的炮战被誉为英雄三岛这里的洪顺利、洪秀丛是全国著名的民兵英雄。他们彪炳史册。  
十九、翔安区春节风俗  
你晓得翔安人的过年风俗  
是什么样的吗?  
都要做些什么事呢?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  
↓↓↓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顺星,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席,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女儿)返来拜,十三食泔糜(稀饭)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是上元暝。”  
一首质朴的过年歌  
唱出了同安最浓的传统滋味  
元旦  
农历大年三十  
元旦,称为“年暝”、“二九暝”  
即便这天是农历腊月三十,  
人们也习气称为“二九暝”  
或“年兜”。  
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注重围炉  
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  
围炉吃年夜饭  
预示来年全家团团聚圆  
元旦夜,本地人除了贴春联  
房门两侧还要放置两株  
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  
叫“门蔗”  
吃年夜饭还要“添碗筷”  
吃年夜饭时,一定要“添碗筷”。由于厦门的地缘特征,历史上许多人到中国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依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围炉必备食材  
过年,老厦门人家中必备的食物有猪脚、鱼、葱、丸子、白萝卜、韭菜、血蚶等,家里还要蒸年糕、发糕。  
鱼意味年年有余,葱意味着聪明,丸子意寓团团聚圆,年糕表示步步高升。吃常年菜(芥菜、菠菜)时,要一口吞进嘴里再渐渐咀嚼,以求长寿百岁;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由于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吃血蚶代表来年赚大钱。  
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小吃,还有醋肉和炸五香。醋肉形似北方的小酥肉,是闽南乡村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做的菜肴。炸五香是有特殊风味的闽南名点,以五花猪肉为主,配上切为粒状的扁鱼、青葱、荸荠,然后用豆皮卷成棒状,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横切成小块。  
闽南的老人家,是不会在元旦夜洗衣服的。元旦当天,家中的晚辈就会早早敦促晚辈沐浴更衣,一切的一切都要在入夜前完成,并在那之前把衣服洗晾起来,不能湿漉漉地过年。  
元旦围炉后,晚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祈求长寿百岁。之后有的人会彻夜不眠直到天明,称为“守岁”。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厦门人叫“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亲戚家,按辈分上下依次拜年。路遇朋友,要彼此道贺新喜。正月初一清早要先吃碗面线,表示新的一年安康短命。  
此外,在正月初一,渣滓粪土不倾户外,寓意着存贮财富,新年兴隆。  
女婿日  
农历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被称为是“女婿日”,女儿偕夫君回娘家,娘家人要盛情招待,当然,来岳母家懂事的女婿,最好能给个红包,感激岳父岳母当年对女儿的培育教育,也表示女婿的孝敬。  
假如女儿是带着小孩回娘家的,娘家当舅舅的,要送给外甥红包,表示关爱和喜庆。  
不登门拜年  
农历正月初三  
初三,厦门这一带的闽南人普通不登门拜年,都要在家里祭奠亡灵,人世有繁华喜庆,也别忘了祭奠逝去的人们。  
接神日  
农历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诸神回到人世,  
这一天家家户户  
要准备丰厚的祭品,  
祈求神明保佑。  
假如有雨,  
昭示着来年风调雨顺。  
送穷  
农历正月初五  
民间有“送穷”风俗,主要活动是祭送穷鬼或者穷神。正月初五这天,人们拂晓即起,家家户户放鞭炮、清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轰进来,越远越好。  
拜天公  
农历正月初九  
天公,指的是玉皇大帝  
正月初九这天  
是玉皇大帝的生诞  
通常来说  
“拜天公”典礼  
从正月初九清晨开端  
家家户户燃放爆竹,点燃红烛灯  
由家中晚辈领着晚辈  
人手四根燃香  
跪拜之后按照长幼次第上香  
红龟粿和发糕是必备祭拜食品  
预示短命、发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作为闽南过年的“压轴戏”  
以“上元”为序幕,  
本地有句土话为:  
“吃下上元丸,亲像安心丸”  
意义是只要过了上元节,  
人们过年的心境才干安定下来,  
重新开端一年的劳作。  
上元之夜常常要闹花灯,  
有街景灯会,繁华特殊!  
父母常常要带着孩子,  
提灯上街参与繁华,  
同时也观赏街上的灯展。  
这一天还是三官大帝诞辰,  
厦门人都要向天宫祈福,  
而过了元宵,  
则意味着春节的完毕!  
二十、翔安区结婚风俗  
临出嫁前一两天,姑娘要按旧式习俗习气挽面(绞脸)。早时,除非出嫁结婚,姑娘不能剃掉脸上的汗毛。“挽面”,就是让有经历的妇女拿着细棉线,两手使线穿插,呈剪刀状,紧贴在姑娘的脸部,然后将手以逸待劳地把脸上的茸毛拔掉,使脸部光亮俊丽。出嫁当天,姑娘还要化装,穿新衣(新衣不能有口袋,穿有口袋的新衣,会把娘家财运带走),系上肚裙;头发上扎上一串缘钱(6个或12个,意味姻缘长持久久),插上蔑头器(木工画记号的笔),系上犁头屑(听说蔑头器和犁头屑能镇煞)、竹心及春花,戴上凤冠,由生父披上黑巾,蒙盖头面,不能自行掀揭,就是在花轿里也不能自行揭去,这就是障面,又称盖头。到男家洞房后,由新郎或男家福寿双全的女亲揭盖头,把盖头和肚裙一同用力甩向新床“后遮风(床的屏风)”,再让贺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风采,谓之挑盖头。民间以为:新娘出嫁用黑巾障面,是不让神煞、鬼煞看到新娘的容貌;新郎甩肚裙是向新娘展示威风,要妻子归顺丈夫,服服帖帖遵从派遣。早时,姑娘出嫁未上路之前,一定要在娘家先吃饱肚子,由于出阁当天,新娘一天之内不吃两家饭,以免让人们说新娘有二心。  
出嫁时,假如姑娘已冠笄(上头),要让人用上“绱头笠”绱头(qniǔtáo)笠:新娘冠笄时戴的斗笠。遮住头部上轿。新娘手中拿着两把扇子(一把放心扇,一把姻缘扇),让伴娘扶着上轿。轿子动身时,新娘与生父母胞兄妹依依惜别,把放心扇子扔在路上,让弟辈捡回来;留住姻缘扇是有原由的,“扇”与“姓”谐音,扔扇意味丢掉父姓从夫姓,所以俗语说“新姓(扇)换旧姓(扇),上轿十八变”。新娘扔扇后,父亲会端一碗水,内放花枝和盐米,对着已动身的轿子泼去。父亲泼水的含义也是姑娘上轿十八变,听说,唐朝时有一个小将军叫罗成,长得一表人才,仪貌堂堂。老帅程咬金很是妒忌,就把最丑的姑娘赖赛花引见给他。赖赛花出嫁时刚乘轿,平常厌恶女儿又担忧女儿嫁不进来的父亲向花轿泼一碗水,觉得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哪知赖赛花经他一泼水,变得如花似玉。原来皇帝的妹妹在后花园荡秋千时摔死,借赖赛花身体还魂,被罗成娶去为妻。尔后人们嫁女也都模拟赖赛花父亲泼水,希望给女儿带来好运。泼水也含有“覆水难收”的意义,要女儿不要老想念娘家,既然嫁进来了,就应该好好地在男家生活。上轿除了扔扇,新娘还要啼哭几声,说是“哭好命”,其实,姑娘出嫁,哭哭啼啼是难免的事,由于要分手娘家,总有依依难舍之情,这是真情流露的表现。  
与新娘同时动身到男家的,除了媒人,还有两个小男孩,名曰“挑灯舅仔”。这两个“挑灯舅仔”一个是男方派来挑灯的,是新郎的弟辈或侄子;另一个是女方的,应是新娘的弟辈或侄子。“挑灯舅仔”用缠着红纸条的竹竿挑新娘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两盏大红灯笼,男方的小男孩是来接灯的,意义是把灯(丁)送到男家,送灯是送子孙给男家的意义。  
新娘坐花轿到男家有忌讳:必需逃避他人家的新娘轿,逃避出殡的队伍。两家新娘轿相遇,叫做“相冲”,要互换“春花”,以防被对方夺走生贵子的时机。花轿与出殡队伍相遇,不是好兆头,迎亲的人要念道:“嫁亲遇宝财,丁财拢总来。”嫁亲遇宝财,丁财拢总(lōnɡzònɡ)来:视棺材为珍贵财物,预愿女方嫁到男方早生贵子、财富兴隆。为了辟邪,花轿轿门在行进时必需遮盖起来;新娘坐在轿上,不能中途下轿,民间以为,新娘出嫁,许多鬼邪像人喜欢看繁华,假如下轿,新娘就会撞上鬼邪,不不祥。当然,也有人以为:大姑娘出嫁,终身只要一回,应该让轿夫辛劳点,让本人好好享用。  
轿子到男方家门口,新娘不能本人下轿,应等新郎来拍轿门,还要让男方亲眷中生相好的妇女来扶着下轿,直接扶入厅堂。假如新娘已在家冠笄,应由新郎背着用“绱头笠”遮头进厅堂。新娘一经冠笄,就上不能见天下不能见地。新娘进了厅堂后,要点上净香炉,让新娘过香炉。新娘来时,夫家要放鞭炮,表示迎接。新郎的亲属(公婆、哥嫂……)要逃避,直到新娘到洞房坐定后,才干相见。如不逃避,就会和新娘“相冲”,日后就会无缘。  
如今,姑娘出嫁已不坐轿子,改为坐车,但“扔扇子”、“泼水”、新娘坐车子到男家门口不下车等人来扶着进厅堂、过净香炉的风俗还在。  
女方嫁妆中有一条肚裙,包着大麦、春谷、火炭、棉尾、芋头、花蕉(美人蕉)、双粒龙眼、花生、黑豆、鸡蛋、肉骨、缘钱十二样。大麦、春谷、芋头、花生、黑豆都是农产品,意义是要女儿到男方好好耕种。火炭又叫生炭,与“生殖”谐音,“花蕉”容易繁衍,所以,送火炭和花蕉是女方晚辈希望女儿在男家传千子万孙。“鸡蛋、双粒龙眼”是祝愿生男孩,送肉骨要女儿记住本人是娘家的骨肉。为了突出结婚的喜气,大件嫁妆上常常要贴上大红双喜的字样。  
嫁妆中还有几条缝有缘钱的毛巾和一大包春花,让出嫁女送给婆家晚辈、亲戚。毛巾送给婆家的晚辈及兄嫂,每个晚辈和兄嫂各送一条或两条毛巾,俗称“分象”;春花送给婆婆、伯母、婶母、兄嫂以及来做客的妇女晚辈插花,俗称给“翁姑插花”。其实,结婚时新娘最“大”,这些妇女普通都接过花本人插,经过这样的活动添加融洽的氛围。  
新娘刚结婚,难免怀念娘家,希望回娘家省亲,所以就有回娘家的习俗。新娘回娘家叫做归宁。结婚后第一个月内新娘可回娘家三或五次,要经过媒人与双方父母商约。新娘第一次回娘家称为“头倒客”,“头”是第一次意义,“倒客”是返回娘家做客的意义。“头倒客”时间是新娘出嫁后的第三天,女方父母派新娘的兄弟或堂兄弟来男方处约请,假如女方一时难以找到新娘的兄弟、堂兄弟,也能够派新娘的侄子前去约请。女方的兄弟来男方请新娘回娘家,男方要办一桌酒席停止招待,名曰“舅子桌”。  
新娘回娘家普通由新郎陪同。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新郎要准备“舅子礼”,看有几个舅子,普通包括堂舅子就包几个红包。每个红包的钱数不多,是意味性的。  
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必需在当天晚上回到男方家,民间有句俗语:“暗暗摸,生干晡(天亮回家,能生男孩)。”女方需准备一芭篮的炒花生、几斤米香糖(现多改为糖果)、两牵连根带尾梢的甘蔗、一公一母的尚未生育的鸡等礼物,让新娘带回男方家。新娘带回的炒花生、米香糖要分给乡亲,让乡亲分享喜结连理的香与甜,让乡亲也沾结婚的喜气;带回的甘蔗要放置于新娘房门后三日或半个月,然后把甘蔗切成一段一段分给小孩吃,把甘蔗尾端插入泥土里,让它生根发芽。这含着娘家对新婚夫妇的祝愿,祝他们像甘蔗一样,生活美满甜美,传千子万孙。带回的公母鸡叫做“带路鸡”,就要放入新床底下。假如公鸡先跑出来,就意味着新娘第一胎生男孩,相反则生女孩。带路鸡带回婆家后,不能宰杀了吃,要好好饲养,让其生蛋繁衍。新娘第二次回娘家时,就能够不用当天赶回男方家,能够在娘家住上两三天,回婆家也不用再带礼品。  
在一个月内,每次新娘从娘家回男方家,男方一切亲人都要逃避,不能马上见新娘。要等到新娘进入婆家的厅堂过烘炉前方可相见,否则,会冲煞。  
新娘自结婚第一天起的一个月内,遭到婆家的特殊优待:新娘在这一个月内不下地干活,只干些轻松的家务活。大约是人们以为,新娘刚到婆家,一切都很陌生而新颖,需求时间来顺应,所以让新娘多多休息,熟习新家的环境,以便顺应新的生活。婆家新房的新床上,夜间必需有两人一同睡觉,不能让新郎一人单睡,新娘不在就必需叫一个小男孩同新郎一同睡;新郎外出,新娘就必需找一个小男孩来陪她。在新娘或新郎不在家的状况下,也能够找一套新娘或新郎的衣服置于床上。人们以为,结婚的头一个月里,新婚夫妇须成双成对,否则不吉利。新婚夫妇假如要参与庆贺活动,必需两人同时参与,遇到人家办理丧事,普通要逃避,不参与。  
二十一、翔安区丧葬风俗  
接到病危者逝世的音讯后,至亲、亲戚就要前去奔丧;朋友、乡亲即去吊唁。  
《家礼大成》对吊唁的解释是:“古人送葬,持执弓矢以锄鸟兽之害,故取字义曰吊。”古“吊”字为“弓”字加一竖,有弓矢形。“吊唁”即是:“祭奠死者并慰劳家眷。”家眷承受吊唁的时间普通从为死者穿寿衣后到出葬之前。普通来说,亲戚、好友接到报丧后,都会马上前去奔丧或吊唁。与死者的家庭交往不甚密的亲戚、普通朋友及局部乡亲常常借不见“刺”的理由,等死者入殓后才去吊唁。翔安人以为,有“娟秀命”的人不能见奇特神事或丧事,不少活人与死者的死日相冲,不能见者的遗体,否则犯煞,这就是“不能见刺”。前去奔丧或吊唁的人要带赙礼,布轴,同时还要带去祭奠死者的“三牲”和金纸。死者的义子要带丧葬礼金;出嫁的女儿要带丧葬时置办的壳灰、幢幡和雇请的宣扬队的钱款,俗语说:“女儿出灰和吹(宣扬队)。”亲戚、友人多要带上赙礼金(俗称“金银礼),乡亲前往吊唁时除带助赙礼外,还要带金银纸,俗称“哀金”。前去奔丧或吊唁还要考究举止礼仪。死者的至亲,如死者的女儿、姐妹等妇人要穿上素(白)衣,罩上白巾,入死者所在的村子时一路哭喊,直至死者遗体前,掀起盖在遗体头部上的被单,跪于遗体边,哭声成调,哭号着死者的称谓,如“阿母啊,您怎样忍心分开我们呢?”……哭号一阵子后,由亲属劝慰后,刚才止哭。假如前去奔丧、吊唁的是男性,来到放置死者遗体的房屋大门口就要跪下来爬行前行。《家礼大成》说:“吊生不举哀,皆非礼也。”所以,奔丧、吊唁者都爬行着从大门入内,一边爬,一边“呜呜”哀号着,直至死者遗体前。孝男跪着接过吊唁者“金银礼”,表示致谢并扶起吊唁者。吊唁者要向亲属们表示致哀,说思念及劝慰的话。  
主妇们经常结伴前去吊唁,她们送上“金银礼”和冥纸后便蹲在灵柩旁,用毛巾捂住脸部,放声长哭。有的哭得神悲鬼泣,死去活来,那哭叫声比丧家更伤心,让人听了心头酸酸的,嗓眼猛堵。可只需认真一听,她们哭的也真怪,有的哭爹叫娘,有的呼儿喊女,有的尊夫道叔……总之,她们不是在为死者叫灵,而是哭自家的伤心事。“借他人棺材哭本人”,这是吊唁中的奇迹。  
装殓,就是把死者装进棺木,古礼叫做“大殓”,翔安人把这叫“入大厝”。旧时,装殓死者遗体必需由历师选定时间。装殓前,出嫁的妇女就必需征得娘家的检视和同意。俗话说“死老父抬去埋,死老母叫外家来”,装殓时,除担任装殓的收尸者和死者亲属外,其别人都要逃避。翔安人以为,装殓时神煞鬼煞都会呈现,要盲目闪避。  
装殓时,棺木的前头向大门外。亲属要中止一切哭号。人们以为,把死者移入棺木,同于迁入新居,是吉事,不能哭叫。  
收尸者的脖子上挂一条红线,两头系用红纸系成的红包(包着死者家眷给的礼金)。亲属在收尸者的指挥下装殓死者的遗体:  
先在棺木底部平均撒上一层草木灰。  
在草木灰上置上草席,也可铺席布。  
棺木靠前头的内部放置“鸡枕”,用一块方白布折成三角形包袋,内部放上旧衣服;三角形包袋的一角缝一块像鸡冠的红布,叫“鸡头”;另一角插上一支公鸡的鸡尾羽毛;据传说:人死了就要走漫漫的阴间路,那里暗无天日,其痛苦是难以名状的。为了让死者早日脱离苦海,让死者枕上鸡枕,让公鸡为之啼明,以便早日醒来,重新出世返回人世。  
把死者遗体放入棺里。长男抬死者的头部,女儿抬脚,其他孝男、孝妇、孝孙抬遗体的其他局部,在收尸者率领下,齐声呼道:“进—发啦!”接着先把遗体的头部放置于鸡枕上,收尸者念着:“枕鸡枕,早肉体(睡醒),快快出世好前程。”再把遗体的脚放置于棺木内的尾部,把遗体各局部整理好。遗体放入棺内时,抬遗体的人要避免灯火把人影投入棺内,活人的人影被照入棺内,灵魂就钻入棺里,棺盖一旦盖上,活人的灵魂就永远在棺内,活人会多灾多难。  
棺内遗体脚前放置“三脚裤”,此裤用白布做成,五六寸长,裤分两管,一管装金纸,一管装银纸(冥纸)。放这些金纸、银纸是让死者有充足的路费,有足够的“生活”费。  
拿斧头削一块扁担屑,放置于遗体的肩部,收尸者念道:“扁担屑,扁担屑,子孙歹运担担去。”  
在棺内放上陪葬品,普通是死者生前爱好的或信仰的物品,如茶具、酒壶、盅、佛念珠……  
在遗体上放上遮身幡(用一张一尺来长的白纸画着一个近似人像的容貌)、代人(竹子扎的小人俑),盖上被子。  
在被子上放上裤银。所谓“裤银”,就是用白纸折成一叠,由红纸带或绿纸带扎成一库,让孝男、孝女、孝孙在各库纸上盖上黑色指纹,意味着这些库银是子孙们给死者的金钱。普通地说:按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越接近的出的库银越多。活着的人担忧死者到了阴间经济宽裕,事前准备库银,让死者在阴间有充足的费用。  
盖棺收尸者拿起斧头在棺木四角处钉上四支长钉,口中念着“钉金钉,钉银钉,子孙户户赚钱像金山”,“大厝美,子孙赚大钱。大厝勇,出了子孙是忠良”。  
棺木加盖钉牢后,举行祭奠,俗称“祭棺材头”。祭棺材头的祭品共有七碗,俗称“排七星”,旧时是三碗甜豆(用大豆加红糖做成)、三碗米糕(用大米加糖煮成的甜饭)、一碗糖果子(用糯米粉做成像白银状的果品),另加一付三牲(猪肉、鱼、鸡),放置于棺木前头,每碗祭品下面都压一张金纸。由孝男拈香七条,口中念着:“今时安棺,愿诸神保佑我父(母)长眠安息。”祈祷终了后,每碗祭品插一条香枝。紧接着亲属们跪于灵前哀号长哭,爬行着绕棺木三圈,后在灵前拜礼。也有的人家当祈祷终了后,亲属们就在灵前痛哭哀号,有的亲属伏于棺木上痛哭。  
祭完棺材头,孝男孝妇孝女孝孙继续守灵,接待来吊唁的人们,直至送葬。  
二十二、翔安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满煎糕  
是人气极高的经典早餐之一。这种以面粉和红糖制成的甜面饼,中间被煎出无数蜂窝状的孔洞,一口咬下去松软弹牙。  
2、海蛎炸  
海蛎搭配胡萝卜、青葱等蔬菜,放入油锅,滋滋滋,整个海蛎炸渐渐变成灿灿的金黄色,色香味俱全。  
3、薄饼  
风味共同。主要以春卷皮、包菜、胡萝卜、猪五花肉、净加力鱼肉、虾仁、豌豆苗、豆干、青蒜、冬笋为食材。在春卷皮上铺一层油饭,然后再铺上炒好的菜。接着卷起来。皮咸馅香,滋味一流。  
4、生猛海鲜  
酱油水简单的处置,鱿鱼脆弹感人,咸甜的搭配完整没有违和感。  
5、酱油水海鱼  
鱼肉细腻、肉厚刺少,简单的酱油水保存了食材最实质的滋味。  
二十三、翔安区著名景点  
(一)香山省级景色名胜区  
香山省级景色名胜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的东南部,地处厦门、漳州、泉州、金门“闽南四地”的中心肠带,正在建立的翔安隧道,将使厦门岛内到景区的路途时间由如今的一个多小时缩短到15分钟。  
香山原名荒山,海拔176米。南宋绍兴年间,首仕同安县主簿的理学巨匠朱熹,曾数次登临,因而山景色漂亮,草木皆香,逐将其改名为香山,并留下墨宝誉其为“真隐处”。2004年,香山被省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景色名胜区。景区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由“两片一带”组成,其特征为“古寺古松古戏,民俗田园风光”。“两片”即香山岩自然文史庙会景区和吕塘古村落民俗文化景区,中间衔接田园风光带。香山岩景区主要景点有古寺、古迹、名胜和庙会活动。吕塘景区特征是古树、古厝、古戏。  
香山岩景区山峦叠嶂,连绵十六个山峰,横贯二十八公里。其间山湖盆地、水库碧波荡漾,风光诱人。众多的文物古迹印证了香山与一水之隔的金门有着“五缘”之亲,主要景点有建于南宋年间香山岩寺、建于明代的徽国文公祠(又名香山书院)以及仙泉、狮球石等古迹名胜。  
香山民间庙会:  
来源于南宋绍兴年间的香山民间庙会曾经成了闽台地域民间朝圣礼佛的信仰的胜地。每逢正月初六香山佛祖诞辰,来自闽台地域的数万信众便自发前来朝拜,并举行各种民俗曲艺扮演和迎神请火活动,整个庙会活动从春节不断持续到元宵节才完毕。  
(二)李增皆故居  
李增皆,字益伯,号谦堂,清代马巷侯滨人,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从子(李廷钰之弟)。嘉庆三年(1798年)随从父李长庚征战蔡牵海上武装集团,十分得力。十二年(180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长庚在粤海黑水洋被蔡牵大炮击毙,李增皆愤激流涕,决计以消灭蔡牵为己任。不久随水师邱良功(金门后浦人)率八百人为先锋,采用铁签戳入贼船的办法,继续在黑水洋围歼蔡牵。十四年八月十七日,海战十分剧烈,“两军皆拼死狠斗,兵刃短接,火箭横飞”。激战两天一夜,蔡牵寡不敌众,眼看大势已去,只好裂船沉海身亡。此次海战,双方伤亡宏大,李增皆将士得活者仅十九人,他本人在战役中也负伤落水,后获战士救起。李增皆在洋二十余年,大小二百余战,由于战功累累,由偏裨升至广东水陆提督。道光年间授南洋总巡大使,赏换双眼花翎,赏玉扳指一。整理出版其父遗著《外海水程战法纪要》。道光十九年(1839年)九月十七日卒于广东任上,归葬马巷陈坂大宅。  
李增皆故居在翔安区马巷镇后滨村64号,俗称“新大人衙”(李长庚故居“伯府”称“老大人衙”),道光三年(1823年)始建。房屋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进,中为天井及两侧小护厝(榉头),东护厝外有一口水井。主体大厝东西各有一列护龙,总面宽25.7米,通进深21米。前落大厝面阔三间,中为凹寿门廊及门厅,两侧厢房,穿斗式梁架,硬山布瓦顶燕尾脊,屋面两侧各有三道瓦筒。厅堂有李增皆画像及泥塑神像,巷头楼阁原有族裔保管下来的李增皆的官服和鞋子。  
(三)浔窟烈士陵园  
浔窟烈士陵园位于大嶝街道浔窟社区后山松仔旁边。陵园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墓区长30米,宽20米,占空中积约60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骨灰殖从大嶝三岛原烈士墓园迁此。留念碑坐东朝西,花岗岩长方条石砌成,以六角形基座构成,墓顶端为五角星,基座边长2.63米,高1.3米,碑高1.9米,宽0.91米。厚0.15米,碑体正面镌刻“烈士陵园”,左侧题刻“反动烈士永垂不朽”,右侧落款“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岛部队福建省同安县大嶝公社”。墓碑四周有花岗岩护栏平台,留念碑北侧立有1997年《烈士碑记》,记载烈士牺牲经过及烈士英名,碑高1.38米,通宽1.8米,三级台阶基座。  
1939年,党组织派谢振群到大嶝双沪国民学校以教书为掩护,联络岛上其他学校教员郑素文(女)、张清溪、谢朝枞、郑震环、郑文谋、郑宗熙、许水盘等八人,参与公开组织的抗敌后援会,停止展开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年底,金南同边区区委遭受毁坏,许多党员被捕遇难。  
1949年,解放大嶝时,当家作主的老区人民发扬反动传统,积极投入支前工作,筹集物资,组织船只参与战役,许多民工在战役中荣耀牺牲。  
在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福建沿海军民亲密配合和鼎力援助,发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肉体,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人民生命财富。这里长眠着炮击金门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陈国星、民耀富、吴常德、王玉心、汪长洪、刘忠采、孙天祥、董兴德、韩在奉、朱光照、陈凤洲(其中40位无名小卒)和支前民工张世兴、张松木、蔡水函等51位反动烈士。  
(四)洪朝选故居  
洪朝选故居在翔安区新店镇洪厝村中,为二进式砖石木混合建筑,燕尾式硬山瓦顶,面宽12米,进深20米。故居建于明嘉靖年间。20世纪50年代初行进圮塌,1976年依原基址修建。后进因木作蛀蝕,三合土墙体决裂,故又改换中梁,重砌山墙,但厅堂木作立柱以及石座、柱珠依然保存。故居外墙、窗户和大门门框都用花岗岩条石精心砌成;外墙上方是一组花格式的矮栏杆,正对着大门上方的栏杆上有7个水泥浇灌的喜字;外墙窗户中间用三根短条石作隔,既通风又结实,很有特征;左右窗户上方分别书有“百福千辉”、“福寿康宁”对联,对联上方各有一个有两个对称孔洞的通气孔;窗户和大门两侧均饰有山水、花鸟彩绘;大门由两扇铁门组成,门前是一条石铺砌的小场院,院里原有两株6米多高的铁树,相传为洪朝选自广东回乡时随轿运回栽种于故居庭前。至今故居厅堂有一副古楹联:“堂坐金钩呈瑞气,庭栽铁树蔼祥光”,是为铁树传说之佐证。可惜因维护不力,两株铁树于1986年枯萎,随后又于旧址栽种一株铁树,并用石头砌筑围护起来。这种铁树树干乌褐浑圆,突兀挺拔;墨绿色的针状树叶,坚如钢刺,正是洪朝选“性刚介”、“不能容人差错”人格的意味。  
洪朝选故居今天看来十分粗陋,但它却是洪朝选出生、读书、出仕的老屋,也是当地名菜“番薯粉粿”的创造地。民间历代相传,洪朝选中进士后,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奉命赴任之时,家乡正好准备过三月节,母亲叶氏留他“吃三月节”后再走,可君命不敢违,洪朝选打点行装即刻启程,母亲挽留不得,匆忙间从灶头上抓了一把地瓜粉条,配上一些猪油、葱花、文昌鱼、海蛎等海边现成佐料,煮了一碗香喷喷的地瓜粉粿,洪朝选吃完马上赶路。后来洪朝选当了刑部侍郎,有一年回家探亲,村民备下丰富宴席招待洪大人,但洪大人一直留着肚子等候那道“番薯粉粿”,但菜单上压根就没有这道“粗菜”。好在厨师“巧手能煮千家饭”,不一会儿就端上了一碗柔软香甜的“番薯粉粿”。洪朝选边吃边赞“还是番薯粉粿好吃,还是番薯粉粿好吃!”打那以后,“洪厝番薯粉粿”出名遐迩,而且作为宴请客人的第一道菜。相沿成习,至今海外洪氏族人也传播着这道家乡菜。  
(五)马巷清居堂  
马巷清居堂,俗称菜堂,位于马巷五甲街五谷市29号。是翔安地域独一的菜姑堂。堂里供祀释迦菩萨、千手观音,有尼姑掌管佛事。听说最盛之时有尼姑十二人。每逢初二、十六,马巷地域的菜姑(吃长斋女士)及信女们都会云集清居堂诵经礼佛,常年不衰。  
清居堂最初创立人是优婆夷,俗名林摘花,法号莲果姑,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祖家内厝镇店头社。青年时曾南渡马来西亚槟榔屿运营小商贩。后在当地根宗寺皈依,拜广通和尚为师。广通和尚早年出家于南海普陀山鹤呜庵,是位得道禅师。抗日战争期间,莲果姑回乡,在马巷街出家修道,往莆田梅峰寺受戒,归来后倾资购地,兴建清居堂,于四十年代落成,为土木构造二进瓦房,占地约250平方米,为当时马巷最大的佛堂。1954年恭请新任梵天寺掌管的厚学法师兼任清居堂掌管,成为梵天寺的属下院。为健全清居堂的管理,厚学法师还延聘后滨村张林社王换姑代理护寺,并捐款一万元修理清居堂。莲果姑于1959年7月7日圆寂西归,骨灰寄存在梵天寺海会塔,并进主留念堂。  
继任掌管是慧慕姑。慧慕姑俗名陈洗,内厝镇新堰村人,马来西亚归侨。她素好佛缘,抗日初期到鼓浪屿日光岩拜清智上人为师,为妙释寺护法,专心致意向善契法师学佛。公元1945年,于南普陀寺受菩萨戒。厚学法师特委之继任清居堂堂主,掌管日常堂务。慧慕姑于1989年圆寂,享年九十岁。  
慧慕姑临终时,殷切希望厚学法师掌管重修清居堂,聘任许水欣、吴大阵、洪惠敏三人为护法,成立清居堂翻建筹委会。为完成慧慕姑的夙愿,厚学师积极发起大众捐款,他自己也倡捐钱二万元,梵天寺一万元。田边社林建筑、利来尾社陈美瑾等善信都大方解囊,集腋成裘,共募资五十万元,于2001年润四月初九日翻建,同年十二月完工奠安。厚学法师掌管仪式,区、镇均派人参与。  
翻建后的清居堂为两层三开间宫殿式的楼阁,红墙绿瓦,雕塑精巧,可与新建的“不二堂”(即观音宫)相媲美,为马巷街再添一盛景,现香火兴隆,木鱼声声,迎来了海内外诸多善信。  
清居堂大门楣上高悬匾额“清居堂”鎏金大字,为厚学法师所书。一层后进中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两边善才、玉女侍立。观音足踏莲花,双手合胸,两侧有1080只手,恣态不一,每只掌中都精绘一只慧眼。千手观音梵名为“婆阿婆罗希”,宝号为“大悲金刚”。  
楼上为大雄宝殿。正殿供奉释迦菩萨,两旁是骑狮坐象、手执神剑的护法神普堤和韦驮。殿前是弥勒菩萨,坦腹笑口迎接四方来客。两边山墙嵌以瓷土烧制的八百罗汉浮塑像。现清居堂已成为马巷地域菜姑善信礼佛之圣地。  
(六)大帽山甘露寺  
甘露寺位于大帽山农场北面,观音山之南麓。观音山海拔400多米,因西部峻峭处奇石状若披纱的观世音座,故名。《同安县志》载:“甘露寺始建于唐时,后废。明末中兴祖师无疑和尚鸠资重修”。为二进三开间,天井加拜亭的宫殿式石木建筑。寺中原悬有宋末宰相陸秀夫的魏体寺额“甘露禅寺”和明大书法家张瑞图的木刻楹联,惜已毁佚。寺右山坡有无疑禅师的舍利塔,塔为圆形莲辫纹基座,为市级文保单位,前年修缮一新。四周有无疑和尚手植的茶树和榕树。据传甘露寺修建时遍山松竹皆滴甘露,故名。相传古时原有上下寺九十九间,最盛时有百名和尚。  
甘露寺奉祀三世佛祖,两旁为护法神。前殿为笑口常开喜迎八方善信的弥勒菩萨。寺内有楹联十多对,均系古今佳作,富有哲理,书法精巧。前殿柱联为“碧岭长流甘露水,慧心彻悟梵天钟”。弥勒座联为“大肚容纳了却人世几事,满腔欢欣笑开天下古今愁”。大门冠头联为“甘如佛果参真理,露滴杨枝普大千”。  
这里群峰环抱、争奇斗艳。北有虎头山,东北有大埔山、大帽山、寨仔山、鹅头山,东南有白云飞山、金排寨山、蜂腰山。山上苍松翠柏,莺歌燕舞。寺庙耸立于万绿丛中,寺前阡陌纵横,山下村庄参差有致,炊烟缕缕,有世外桃源之味。清陈韬章有《重游甘露寺》诗云:“为忆春初挹翠风,朝来乘兴复登探。千层峭壁螺炎簇,百尺飞泉练影涵。色带秋棪云抹淡,名传古刹露垂甘。凭高极目情无限,落叶萧萧点碧潭”。周边美境尽入诗中。  
唐代肇建的大帽山甘露寺,自古以来就是翔安区的名刹。但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人气不旺,长期失修。开放变革以来,所属五保各村才结合成立管委会,集资重修,再塑金身,古刹得以复兴。  
明末清初,无疑法师重兴甘露寺。他因率徒清算同安、漳州屠城后的积尸而善声远播,为避清兵追杀而避居大帽山甘露寺,募资重修,并创制“甘露茶”驱疫济世。上世纪四十年代释心清(现梅山寺老掌管)曾在甘露寺修持。  
古寺四周多古迹。有宋代北同安通往泉州的捷道“古宅十八弯”(宋景定元年郑公平和僧妙谦所造,重新圩古宅后壁山到云中雁共十八个回头弯,故名。)十八弯古道上达南山,下接辽野,可达豪岭的漳泉古道(构成于汉时)。这条古道对当时同安城的繁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后炉村的大寮灵宫是台湾众多太子宫的祖庙之一,几年来有台南善化普安宫,台北士林无极殿,内湖区护安宫,嘉义奉行宫、圣清宫,南投天法宫,台中妙天宫,高雄中圣宫、王母宫、明月宫,彰化社头的太元宫,朴子的玉圣宫,新竹妙圣宫、圣道宫、明济坛,苗栗县慈龙宫,桃园县的发清宫等十几所宫庙来谒祖请火。  
大帽山广袤十多里,传说神奇。相传金排寨山是宋扬文广所降服的“闽南十八洞”之一。山上有六角井,听说是扬文广用金枪凿成的。井底岩石有林希元之篆刻(现已毁)。白云飞山蜈蚣崙有苏氏入闽始祖苏益陵园,现为市级文保单位。山下金柄村为唐代由泉州入迁同安的黄姓望族。甘露寺集宗教信仰、旅游观光、避暑休闲于一体,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旅游点。  
大帽山地势险要,崇山峻岭重迭,解放战争期间是闽西南同安工委武工队的依据地。1949年解放同安时解放军先遣部队就是从十八弯奔袭同安城的。这里农民古时就开拓茶园,以甘露寺命名的“甘露茶”,远销海内外。山上茶寮有对楹联曰:“古宅十八弯盘上云中雁,茶叶天下有甘露世上无”。寺前路口设有奉茶处。让过路旅客品味。古宅的大蒜出名中外,历千年而不衰,是出口创汇的土特产。上述种种,都是甘露寺景区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  
(七)大嶝小镇  
大嶝小镇,系厦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买卖市场改扩建项目之案名,是中国政府第一个给与对台免税政策的中央。  
大嶝小镇•台湾免税公园建成开业。公园内建有台湾精品城、台湾食品城、闽台风情街、闽南古戏台、海岛风情广场等,主要运营台湾休闲食品、饮品、调味品、烟酒、茶叶及茶艺、工艺品、珠宝首饰、运动及户外用品、化装品、生技产品、洗濯用品、创意产品、土特产品、台湾特征小吃等,并定期举行各种方式演艺活动。  
大嶝小镇享有全国唯一的对台特殊政策:原产地台湾的粮油食品、土产畜产、纺织服装、工艺品、轻工业品、医药品等在大嶝小镇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消费者每天可在大嶝小镇购置不超越3000元钱的台湾商品。  
千个品牌,万种商品,休闲式购物,体验式消费,地道台湾味+免税,全国唯一,是大嶝小镇的共同魅力。  
特征旅游项目:台湾精品城、台湾食品城、闽台风情街、台湾特征乡镇展、台湾特征小吃街、海岛风情广场等。  
特征菜肴:台湾特征小吃、鸭肉面线、大嶝海鲜  
贴心伴手礼:休闲食品、烟酒、珠宝首饰、工艺品、创意产品、故宫精品、琉璃制品、原住民生活用品、陶瓷及陶艺、文房四宝、化装品、金门炮刀及厨房用品、特征农产品、茶叶、澎湖水产品、大嶝土特产等。  
(八)大嶝岛  
大嶝岛,即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位于金门岛北面海面上,与金门岛最近间隔仅1800米。有东南沿海最纯洁海域,水质、空气质量契合国度环境一级规范,号称“自然氧吧”,是国度白鹭自然维护区。  
大嶝岛民风憨厚,有对台小额商品买卖市场和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园内建有“世界之最——大喇叭”、“八·二三炮阵地遗址”、“战地坑道”、“空飘、海漂史迹展览馆”等景点,并有彩弹射击、古炮射击、体能拓展等多项互动活动供您体验。  
小贴士:  
大嶝小镇享有全国唯一的对台特殊政策:原产地台湾的粮油食品、土产畜产、纺织服装、工艺品、轻工业品、医药品等在大嶝小镇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消费者每天可在大嶝小镇购置不超越3000元钱的台湾商品。  
地址: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  
(九)小嶝岛  
这里是大陆间隔台湾金门最近的人居岛,这里有着厦门最热情纯朴的渔民,这里盛产着优质的紫菜。  
小嶝岛是厦门十大最美乡村之一。岛不大,但旅游资源十分丰厚。作为当年炮轰金门的最前沿阵地,小嶝岛上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战地的遗址。如数量众多的碉堡群和人防地道等。当然,小嶝岛上还有许多人文和自然景观,这其中包括八闽铁树王、独木成林、美人井、闽南古民居群、邱氏宗祠等。  
在小嶝岛面对金门岛的方向,有一半湾沙滩,名为月亮湾,在这里能够十分分明地看到金门岛,也能够游泳、拾贝壳、看潮起潮落、是一处绝佳的露营地。  
由于人为开发的较少,小嶝岛依然保存着原始纯美的气息,是不可多得的放松之地。来到这里,观赏海边美景,品味美味的海鲜,真是太惬意了!  
地址:厦门市翔安区  
(十)小嶝休闲渔村  
小嶝村位于翔安区大嶝镇,是著名的渔村。面积仅0.86平方公里,和金门隔海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最近距金门只要3600米。小嶝阅历过硝烟战火,往常小嶝空中上有原始状态的明碉暗堡、战壕以及对台播送的旧址,地底下有纵横交织的坑道,一千多米长的机密坑道横贯小嶝全岛,蜿蜒迂回如迷宫。  
小嶝周围水域广大,大海莹澈,盛产石斑鱼、黄花鱼、对虾等,国度一级维护动物白海豚也常在这一带出没。大海里礁石鳞次栉比,是个自然的垂钓场所。小嶝的  
民居以闽南建筑“九架厝”为主,大厝冬暖夏凉,是休闲度假最理想的“渔家旅馆”。小嶝——金门海域之间有一明礁,叫“白哈礁”,南距大金门岛仅1800米,是祖国大陆离台湾大金门最近的中央。古名“陛下礁”(既皇帝礁)。此礁成为“近看金门,盼祖国统一”  
的上选之地,也是垂钓、嬉海、写生、摄影休闲之妙域。  
“品泉”位于码头西侧沙滩上,三块石头排成“品”字形,中有一窟泉水,海水涨潮是整个泉眼被吞没,退潮后泉眼才显现出来,泉水清冽甜美,是小嶝的一个奇迹。  
宋末理学名贤邱葵是小嶝人,他长期隐居小嶝,岛上留下了许多和他有关的文物和古迹,如棋局石、钓矶石、乐丘石等。离邱葵故居不远,有一座“顺济庙”和“英灵殿”,两座庙之间有一个湖,两旁种满柳树,湖边还有一处宋代遗址“美人井”。  
在英灵殿的右侧有棵树龄650多年的铁树,被称为“八闽铁树王”,树干上分出了三支粗大的分枝,弯弯曲曲伸向不同方向,奇的是这铁树简直每年都会开花。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