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鼓楼区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20 10:1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鼓楼区位于福州市城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19°、北纬25°,面积35.7平方公里。福州市鼓楼区北以外福铁路、东以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南面以琼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为界,与台江区相邻;西面以闽江为界,与仓山区隔江相望;西北与闽侯县相邻。总面积35.43平方千米。  
二、文化、体育和旅游  
2013年,三坊七巷荣登“福州十大名片”榜首,佛跳墙等6项制造技艺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南后街被评为省文化艺术之乡。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四进社区”大众文化特别节目首场在温泉公园和天元社区录制。  
胜利举行第二届福州南后街元宵灯会,南后街(花灯)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增强“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维护,南后街修复开街,“闽都乡学讲习所”累计举行50多期。胜利举行、承办“宝岛之夜——赈灾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三山系列艺术团等在省第十届音乐舞蹈节竞赛中取得3个一等奖。禅和曲等6个项目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聚春园佛跳墙制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10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广场建立。  
2019年末全区共有艺术扮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1个,剧场、剧院数3个,省级国有博物馆2家,市级国有博物馆4家11所,区级国有博物馆1家5所,经省文物局备案注销的非国有博物馆2家,另有严复翰墨馆等非国有博物馆若干家。各类艺术扮演团体演出72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29万册,图书活动点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年末共有影院5个。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8.26万户,入户率100%。播送综合人口掩盖率、电视综合人口掩盖率均为100.0%。  
2019年末我区体育场馆数量1054个,体育场馆面积79.0万平方米,全民健身途径30条。我区举行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6场,参与人数到达1.5万余人,并组队参与各级各类全面健身赛事18场。我区运发动吴愉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中取得女子拳击51KG级项目第一名。  
2019年接待境内外游客(含一日游)279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2.6亿元。年末星级酒店16家。  
三、福州诗钟  
诗钟,又名折枝诗,发源于福州,从清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诗钟的前身为“改诗”、“作碎”,是福州私塾里一种学写对联和诗联的作业。后来,福州文人为“改诗”加上一套活动程序,成为“折枝吟”,后又以钟声限时作诗,故又名为“诗钟”,因而当时福州被誉为“诗钟国”。  
“诗钟”是由上下两句七个字写成一联,严厉依照诗歌格律关于平仄和对偶的请求,即相当于七言律诗的颔联或颈联(第二联与第三联),因好像从七言律诗中折下一枝,故又称“折枝诗”。同时,前人在写作时以焚香限时,当香烧到一定时间,烧断连线,线端的铜钱落下承接的铜盘,发出钟普通的响声,即宣布收卷。“诗钟”之名即由此而起,现时多改为用钟表计时。诗钟主要有两种格式,一是“嵌字格”,即随机拈取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句相同的位置上,嵌在第几字处就称为第几唱。二是“分咏格”,则是随意拈取两个标题分别作为上下句所咏的内容,句中不得呈现题字。  
从清代同治、光绪年开端,福州就有不少诗钟社,著名的有志社、源社、托社、还社等。当时的城台书院,每有文会,则以文会友,交相评选,文会之余,继以折枝诗为课后文娱活动。相传清嘉庆到道光、光绪年间,有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等在京任职,有一批同乡幕友,相处一同,公暇招吟,以十四字折枝之文娱方式停止消遣,折枝诗逐步推行至全国。从清朝至今出版的关于诗钟的文献有八十篇之多,诗集多部。  
诗钟是圆满交融文学性、适用性、文娱性的一种诗歌方式,是高雅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应加以发扬光大。  
四、福州南后街花灯制造工艺  
福州花灯有着长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福州的南后街是福州花灯的发源地,至今仍是福州市花灯手工制造的中心。福州元霄花灯种类多样,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明清时期,南后街有20多家花灯制造店,历经沧桑,往常只剩下六、七家,其中郑祥霖的玉华花灯店历史最长,手艺精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  
五、禅和曲  
禅和曲可追溯到唐代以前,即唐代梵呗的遗响o禅和曲源于宗教音乐,是融佛教和道教音乐为一体的佛曲。平和曲的演奏方式,分坛上和坛下两部。100多年前福州鼓楼地域的中央宗教组织“斗堂”(带有业余文娱性质的团体)、“济功堂”,乌石山的“一善堂”、布司埕城隍顶的“兴合堂”和卫前街的“集贤轩”等,这些组织在民间演奏这类乐曲,成员多属缙绅后嗣,寓文娱于宗教方式,被归入民间音乐。  
六、福州苏苏酱鸭制造技艺  
中国烹制酱鸭的历史非常长久,有北京烤鸭、杭州酱鸭、广州酱鸭,各有所长,其中福州酱鸭的制造方式甚为共同,苏苏酱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州的苏苏酱鸭不用茴香、陈皮或桂皮等配料添香,也不放白糖、冰糖或红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制的伏酱和福州中央鲜活的“半番鸭”,经过几道烹制工序而制成,其色香味俱全,既保管鸭子的原汁原味,又具有共同的香味,细嚼细品便觉得满口奇香,滋味鲜美,深受福州人的喜欢。  
酱鸭的主要制造工序有:选用福州中央鲜活“半番鸭”;将鸭毛去净,剖腹挖去内脏,洗净;放到清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再放清水中洗净血秽;将鸭放入分配好的优酱汁的锅中用大火煮1个小时,煮时用钢针刺穿鸭身,让酱汁入味后捞起;重新分配酱汁的滋味和浓度后,再把鸭子放入锅中微火煮2-3小时,此时鸭子插满竹签,酱汁进一步浸透到鸭子的全身,并在煮中不时翻动鸭子,使其入味平均;煮后捞起。  
苏苏酱鸭制造工艺已有百年历史,苏苏酱鸭开创人刘克辉,别名“苏苏”,便以此作为店名。刘克辉的祖辈都是靠卖汤鸭营生,他在继承祖业的根底上开展创新,从粗加工低利润的汤鸭到精加工的酱鸭,开展成烹制酱鸭里手,还自办鸭场,饲养优质肉鸭,确保足够数量的优质鸭源,自设作坊,消费优质伏酱、酿造福州老酒。所制的酱鸭除了鸭的原味外,香味扑面,肉质脆软不腐,肥而不腻,骨中有味,独具风味。  
七、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艺  
裱褙是中国字画的一种特有的装饰技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1865年)“米家船”开创人林金师在南后街29号(现为32号)创始裱褙店,至今有140多年的历史,因其工艺精深,成为南后街众多裱褙店中的佼佼者。清末著名书法家何振岱为其店提名为“米家船”,从此,“米家船”名闻遐尔,代代相袭。  
“米家船”裱褙工艺有13道工序:拓、裁方正、配色、备料、上料、封边、复裱、定型、修边、打蜡、装轴等,经过裱褙,薄薄宣纸字画便有了坚实的托褙,便于珍藏、悬挂,美丽大方,还能保证字画保管的年限。  
“米家船”拆裱损、霉、黄旧字画更有特征,其拆裱工序为:拆裱前先在工作台上铺上一张与原画大小相等的宣纸,把画放在上面,喷水软化并刷平,对裂开破损部位,停止拼接后,翻转180°,刷平;经过一定时间后搓、拆,留下画身,背后刷上浆糊停止修补空缺局部,然后托上一层宣纸,贴上木板,停止定型枯燥后,再把画拆下来,停止以下12道工序:托画心;裁画周围;配料;画心贴起线;封边或摺边;贴上下披轴纸;复裱宣纸;复裱定型;剪去封边;打腊;装轴;检验。“米家船”裱褙了不少字画,更拆裱了许多破损、霉、黄、旧古字画,对古字画文物的维护做出了一定奉献。  
八、福州田公元帅信俗  
“田公”是民间所尊奉的戏乐之神,艺人称之为“田公师父”、“田公元帅”、“田都元帅”,传说其为“天上翼宿星君”,故神像为头插双鸡羽。传说该神擅技击,通音乐。民间传说田公元帅为雷海青,及唐代宫廷乐工,有时令,被安禄山所杀。田公元帅信俗在福州表现为元帅庙仪俗。福州有田公元帅庙祖殿,现位于鼓楼区。据志书记载,元帅庙原为玄坛祠,创立于元代,明末清初易名为元帅庙。  
元帅庙仪俗包括戏俗和斗堂仪俗:戏俗指在神诞日即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三举行的庆诞演出活动,展演戏曲、木偶、十番、评话等,新办的戏曲科班亦借此时机到庙谢恩并献演新戏以酬神,还呈现众戏班献艺斗台盛况;斗堂仪俗是指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鼓楼区内的文化人士汇集于庙中,学习佛道“禅和曲”,并参与“一心堂”祭奠典礼。元帅庙中保管有乾隆甲子九年(1744)由“兰桂联社”所赠的牌匾“乐管钧天”、“鉴殿”及“乐府”等文物,阐明元帅庙曾是福州宗教音乐“斗坛”的重要活动中心。  
九、聚春园佛跳墙制造技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1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身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福寿全改名为佛跳墙。  
聚春园开创于清同治四年(1865),坐落在福州市中心东街口,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长久的历史名店之一,而“佛跳墙”则是该店的传统名肴,经几代厨师相传至今。作为闽菜中数一数二的名牌佳肴,佛跳墙制造用料考究,制法共同,滋味香浓,举世闻名。2008年,聚春园佛跳墙制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中医诊法(福州萧氏外科)  
福州萧氏外科是由福建省福州市名中医萧治安先生及其子孙经过数代人百余年不懈努力而构成的具有福建外乡特征的中医外科。  
福州萧氏外科擅长中医外科中各种疑问重症的治疗,特别擅长应用草药施治疮疡皮肤病,关于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手腕的荨麻疹、湿疹、胎瘀疮、银屑病、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皮肤瘙痒症、妊娠皮肤病、神经性皮炎、四周血管病、乳腺病等疑问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萧氏中医注重整体治疗手腕,内治阳症重于调理气血,而内治阴症重于滋补肝肾,外治则遵照与内治相同的医理,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有风散风,有湿除湿,并依据临床经历加减用量。此外,萧氏中医外科运用的丸、散、丹、膏都源自家族祖传双方,其自制而常用的相关药品有大成散、百草膏、凤凰散、玉红膏、金花散、清毒洗剂等。  
萧氏中医外科的开创人萧治安出身于行医的家庭,21岁时从事行医。由于萧治安擅用汤药、精丸、散、丹、膏,关于各种疑问杂症均能从整体治疗着眼、内服外敷,均能奏效,因此其在福州中医外科中享有盛名。萧治安不只医术高超,还兼具高尚的医德,为病人与同行所称道。中年后,萧治安投资支持兴办福州中医学社。新中国成立后还与厦门、汕头的制药厂协作,停止中医外科方剂剂型变革。  
萧治安子女中承医业者有6位,而孙、曾孙辈中承袭医业的有二十多人,均为福州中医外科的主干。往常,福州市中心街区鼓楼区东街还设有萧治安中医外科医院,萧氏子孙也以其传承有方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效劳于广阔患者,成为福州市中医外科的支柱。  
十一、福州鼓楼区春节风俗  
1、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晚辈拜年),晚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安定面(线面加俩蛋),以意味一年安定。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  
人们见面要互道"祝贺发财,合家安全"等语。这天忌扫地倒渣滓、扫地、洗澡、用刀具、讲倒霉话,普通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2、初二。鼓楼区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3、初四。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4、初七。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安定面,以表中途夭折。  
5、送灯。初七送灯日以后,街头巷尾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形。福州地域普通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停止与花灯有关的活动。  
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非常盛行。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愿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隆。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十二、福州鼓楼区结婚风俗  
1、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以为是对儿女的婚事担任,常常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能否相合,假如不合;婚事就要重新思索。  
2、男方下聘礼  
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可约在酒店内订婚,后大家吃顿便饭。)男方要送聘金:3万3,5万3(美金)或10万3,13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意味婚后多生儿女)。  
3、吃安定面  
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安定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安定面。意为保安全。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安定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  
4、铺床  
福州人要男方家的晚辈铺新房的床,晚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能够象这位晚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灵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未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假如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5、见晚辈  
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端拜见祖宗,及晚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程序逐个叩拜。受拜者要给新娘“见面礼”。至亲晚辈多赠以戒指、项链、手镯等贵重礼物,此谓“见厅”。  
6、回门  
按福州风俗,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同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  
十三、福州鼓楼区丧葬风俗  
入厅  
老人弥留之际,亲人须在床前送终。咽气时即撤帐,亲人必需将其顶上蚊帐拆卸掉,听说是为了让死者灵魂好出窍。逝者断气后,必需雇“张穿”杂工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也有亲人为其淋浴更衣),并将尸体安放后厅(有的放厅堂),谓之入厅。  
报丧  
丧家在大门口贴白、放炮,通知人们这个住宅×府××人丧事(字数须含生旺字)。然后,派人用白帖或口头将死讯告知亲戚好友。再备好装满土沙的大脚桶,将素烛点燃后插在桶内(或置灯十余盏分数层于架上轮转),将其放置于逝者床前地上,似乎为死者奔赴黄泉路上照明。逝者脸上需盖上白纸,以示阴阳有别。亲友则送钱、烛炮、布幛等到丧家吊唁。  
戴孝守灵  
老人寿终,子孙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有的衣披黑纱)。请僧或道在厅堂上诵经念咒。孝男孝孙围着七层环形灯架打圈,环绕号哭,此谓“跋禳抬”,也称“搬药梯”。亲友来吊祭,孝男孝孙要跪着陪祭。  
入棺  
入棺之前,要等直系亲属,男亡者的家族血亲,女亡者的娘家血亲,向遗体辞别后盖棺,抬置椅上,谓之“上马”。并焚化纸人纸马,送亡魂上马离家。  
做七  
这在鼓楼区丧俗中较为突出。旧时有钱的人“七七做,八八烧”,棺木放在家中要过七重漆,每漆一次耗时7天,漆与七,鼓楼区方言谐音,过七系一语双关。贫穷人家只过一七,便将棺木抬上山掩埋。  
人死后每七天就要“祭”,称“做过七”。至四十九天止,一共要做七次,死亡第七天,称“过头七”,也称“孝男七”,由孝男出资掌管,请道搭坛诵经,播锣鼓和钟謦,向城隍爷报亡。“二七”是“内亲七”,由族内六亲七眷出资延道诵经。“三七”又是“孝男七”。“四七”是“亲友七”,由朋友出资延道诵经。“六七”是“孝女七”,由出嫁女出资延请尼姑诵经。  
开吊  
豪富和阔绰的丧家,在三七、五七或七七举行开吊。开吊礼仪大致如下:丧家先发出讣告,约请内亲外戚、亲朋好友,灵堂内外张素灯结素彩。大门口挂一对白纸高照灯笼,谓之高照,用蓝字标明×旬(10岁谓一旬)寿考(父)或寿妣(母),以及几代同堂,以夸福寿双全之意。大门口还竖立一块大屏风,写着讣告内容。门口另一角,放着堂鼓。吊唁客人一到,礼生(司仪)便击堂鼓,演奏京宣扬乐,礼生高举名帖,引客人步进灵堂,向亡灵三叩首,孝男孝女跪在灵前陪祭。灵堂四壁,挂满挽联、素轴,异常庄严悲凉。  
出殡  
清晨出殡。队伍排列有严厉的标准。前头是导引队,跟着一合高照(素灯笼),高举在前行;接着有几个人扛着竹丫上绕着红布条的彩旗;接着有一班京宣扬,一路吹吹打打;接着有四个人抬着供奉亡人画像的亡灵亭;跟着十番伬唱、乐队和一班边念经边送葬的和尚。接着红朱漆的棺柩,装在彩结的棺罩下,有八人抬,有十二人、十六人抬,缓步过市。棺柩后紧跟的是一队孝男孝孙等,他们持着哭丧杖(叫孩儿杖、孝男杖)在白布大围中,哭哭啼啼;尾随的是女眷和其别人等,有的步行,有的坐车,有的坐轿。  
入葬  
送葬队伍上山,抵达预先营造的坟地,按事前择定的时辰入圹,然后用砖头封圹,孩儿杖插在墓前。  
回舆  
送葬队伍下山,叫回舆,又叫回龙。凡送葬的人脱下白带换系红带,亡灵亭的画像披的黑纱换上红绸,轿杠上添挂一合“百子千孙”字样的小灯笼,以示子孙繁衍兴盛。到家门,放鞭炮,烧一束稻草,一切的人都要从上面跨过,以示安然无恙。棺柩离家后,即撤下幛、联;门首的丧事讣告,用蓝水墨圈上,阐明丧事完毕。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主变革,反对封建迷信,丧葬中许多迷信风俗逐渐废弃。70年代后,实行殡葬变革,改土葬为火化,有的举行追悼会,向遗体辞别。80年代后,有的乡村丧葬中的旧俗又有所回潮。  
鼓楼区丧葬风俗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鼓楼区丧葬风俗由于诸多不合理做法,历来惹众多学者批判。批判缘由如下:  
1、注重酒食,盛设酒宴  
鼓楼区的丧葬活动常常盛设酒宴招待宾客,不只官宦人家如此,贫困人家也宁愿变卖田产来准备丧葬。这种奢靡之风自古以来便构成了。北宋仁宗年间,蔡襄任鼓楼区知州,就曾在《五戒》等文章中批判这一陋习。  
民国《连江县志》中也曾记载办一次丧礼需求摆上百桌酒席,中等资产人家以至因而破产。  
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仍然没有改善,特别是变革开放以来,长乐、福清等沿海富有乡镇的局部居民办丧礼的规格不降反升。  
2、迷信佛道,举行道场  
宋代以来,福建佛道两教开展疾速,反映在丧葬礼俗上面,则是对佛道的狂热迷信。当时,人们在举行丧礼时,每逢七日、百日、周年忌日及除丧,都要“饭僧、设道场、或作水路大会、写经造像、修建塔庙”,即便负债也要为之,从而使死者能够“灭弥天罪恶,必升天堂,受种种快乐”,否则将入天堂受各种折磨。  
建国以来,僧道活动曾经极少见了,但依然有很多鼓楼区居民在亲人逝世后,将骨灰寄放与寺庙。  
3、拘泥风水,停柩不葬  
丧礼中引入风水之说由来已久,鼓楼区民间丧葬中特别拘泥于风水之说,常常为了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宁可拖延时日,常年累月不予安葬。以至由于此地风水不利于家中某人,而引发家庭争论,以致于亲人久久不能安葬。  
4、鼓乐葬亲,丧礼高歌  
鼓楼区民间举行丧礼时,常常多用鼓乐,目的是使死去的人更快乐些。但是每有葬礼,鼓乐喧哗,不晓得的人还以为是在办喜事。除了不合时宜之外,也容易影响邻里休息。  
在死亡如此严肃的事情面前,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到内心的忠诚,而非外在的渲染。对繁琐且奢靡的丧葬风俗的变革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文末附上网友的一首诗,让广阔网友感受一下,所谓的葬礼,到底意义在哪里。  
十四、福州鼓楼区饮水风俗与特产  
1、佛跳墙  
特性:传统闽菜佳肴。为聚春园菜馆郑春发研创,据传当年几位秀才来到聚春园请求上一道好菜,郑春发便把早年学做的一坛菜送上,坛盖揭开满堂荤香,秀才们无不拍手称奇,吟诗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因而得名。它集粗茶淡饭之大全,用鱼翅、海参、鸡、蹄筋、干贝、香菇、鲍鱼、笋尖、鸽蛋等20多种原料和配料煨制而成。  
2、拗九粥  
拗九粥的做法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为主,可参加莲子、白果等,与白米渗糯米加红糖同煮至熟或稀烂成粥即可食用。拗九节(正月甘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捐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安定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但凡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华诞一样,吃一碗安定面,以求安全、安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3、鱼丸  
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普通用鳗鱼、马鲛等鱼肉捣成泥糊状,调拌优质薯粉为皮,用精肉、虾仁等作馅,捏成丸子。煮熟后泡以美味高汤,加上葱花,浮于汤面,称“七星鱼丸”。它具有色泽洁白、质有弹性、肉馅香松、口味清新等特性,素负盛名。听说这七星鱼丸是海上渔妇所创,被一出洋经商的商人学到手,返回福州后依样画葫芦,开了家“七星小食店”,独家运营“鱼丸汤”。后有一位进京赴考得举人进店就餐,食鱼丸后啧啧称奇,口占一诗曰:“点点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店主将诗裱于店堂上,从此食客盈门,生意日隆。“七星鱼丸”因而诗而得名。往常福州街巷四处都有鱼丸摊店。郊县的长乐、福清等地也有食鱼丸之俗。除店卖外,还有走街串巷肩挑叫卖者,他们以调羹敲打小碗招徕顾客。作为中央风味特产,外地人到榕也多以品味鱼丸为乐。  
4、蛎饼  
“蛎饼”,福州民间称“嗲饼”(‘嗲’为福州话‘蛎’的发音,即为‘蚵、牡蛎’的意义),传到台湾地域,称其为“蚵嗲饼”,扁圆形,色黄、壳酥香,滋味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点之一,流行数百年不衰。废品皮香酥,馅鲜美,色金黄。将大米、黄豆,分别用水浸3-4小时,掺水磨成浓浆,参加精盐搅匀后待用。猪肉剁成肉馅,葱切珠状,用酱油调成馅料,牡蛎肉洗净,沥干。将特制铁勺在油里加热后,取半汤匙料浆倒入热勺内,在米浆上放肉馅、牡蛎,再盖上一汤匙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饼面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  
5、芋粿  
芋粿,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以早米、白芋为主料,故名"芋粿"。做法是,将早米浸泡后磨浆,白芋刨成细丝,调和搅匀加花生、芝麻、盐巴等配料上蒸笼蒸熟,切成小块,下锅油炸而成。皮呈金黄色,外酥香,内软嫩,味美适口,多与鼎边糊、肉粥、鸭羹粥、豆浆等配食。  
6、马蹄糕  
马蹄糕,福州的传统甜点小吃。主料为地瓜粉,加水、白糖搅拌平均,装入模具,上面撒些荸荠,猛火蒸熟,取出即可食用,其制做烦琐,吃来香甜扑鼻,松软可口。普通多为个体摊担现做现卖。散见于各处街头巷口。交往行人,即购即吃,甚为便当。现今,各大酒店将其作为饭后甜点,略作改良,有在上面撒些芝麻,切成块状的;也有先蒸后煎,取名香煎马蹄糕。  
7、菜头粿  
主要是糯米磨成浆,经过制造,依托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时令和节俗不同,分为4大类。1)为圆形,内有虚有实,油炸或流滚粉成,如油、抱滚。抱滚外面滚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边揉边吃。2)形扁圆,皮薄馅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菜丝、豆沙。3)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白八粿、糖粿。4)糕多圆形或三角,松软有弹性,以蒸为主,如盏糕、青丝糕、荸荠糕。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咸馅粿等是咸味的种类。  
8、礼饼  
礼饼主要采用肥猪肉,花生,芝麻,梅肉,冬瓜糖以及时令的果仁为馅;以粳米,糯米,面粉经过揉搓成皮;再经过师傅的巧手制成圆形,撒上芝麻上炉烘烤。不要多长时间就能嗅到一阵阵的香味。去年暑期去宏琳厝恰巧赶上一户人家嫁女儿,赶制的礼饼很成范围,主人家的孩子经不住饼的诱惑,伸手自取,这让我们不由想起了儿时本人,幸福快乐那是多么的简单易得。  
9、酒  
城里居民好饮酒者,家家酿有糯米酒即青红酒,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则酿好备用。80年代实行变革开放后,人们多饮用酒厂消费的啤酒、白酒、红酒,有的也饮用洋酒。  
10、饮料  
日常饮料多为白开水和茶水。80年代后,矿泉水、牛奶、可乐、雪碧、果汁、咖啡等,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十五、酒筵  
“闽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鼓楼区菜肴为闽菜三个流派中的主要代表,把戏种类在两千种以上。南宋时,中央安定,北方许多权贵迁来福州(主要是鼓楼地域)定居。他们带来“苏杭雅菜”的烹饪技术,在城里开设许多菜馆,以顺应达官贵人之需求。“五口通商”后,外国商人和为洋行效劳的广东人大量前来,他们考究吃喝。于是福州菜又加上“京广烤烧”,各衙门纷起仿效。各路官厨纷集城里。他们吸收外来烹饪技术和本地特征,并充沛应用本地既有山珍、又有海味的优越条件,烹调佳肴妙品。其巧妙之处在于作料分配和操作手法。糖、虾油、醋、糟不能缺,炒、溜、炊、炖、蒸、爆等都有特征。用糟的名菜就有醉糟鸡、糟片鸭、红糟鸡、红糟羊、三丝拌糟鸡、淡糟香螺片、糟汁氽海蚌等。菜肴具有色、香、味、形均佳的特征。筵席中的汤特别考究,有“百汤百味”的雅称。一些水产品和野味做成汤菜,能去掉腥、膻、苦、涩等味,又坚持其自身风味和营养价值。由于选料严厉,刀法精妙,调味准,用汤讲究,火候恰恰,烹制出来的菜肴不但味美,且外形多姿多彩,色泽亮堂艳美,到达观之心旷神怡、食之心醉神怡的境地。鼓楼区聚春园的“佛跳墙”,是最能表现上述特征的一道名菜。  
住在鼓楼地域的缙绅富豪多,宴客的筵席极端考究,常常有二三十道菜,出菜前,桌上必先陈列各式水果(俗称真果)、瓜子、糖酥、蜜饯等类。高档的光水果就有四盘(四真果)。上菜次第也有规则,先上拼盘、四炒盘,接着是六大件(或八大件),高档的是鱼翅、鱼唇、燕窝、鲍鱼、蚌、鹿筋等,续出的为全蟳、大蟳片、烧乳鸽、清炖鳗、红烧鳖裙(或清炖)、炒鸭掌舌、明煎大虾、美味章鱼汤、安定燕必上,且“无鱼丸不成席”。喜庆席,出大菜时鸣放鞭炮,结婚宴席的全炸瓜鱼,只在桌上“亮相”,不能吃,留给主人,意味婚姻美满,头尾齐全,有始有终。丧酒叫“羊肉席”,一定要有羊肉。在席上要举筷劝酒,敬酒不能拒喝,酒量不大的可少斟,以表谢意,有事前离席,应与主人打招呼。宴食后带“酒包”是福州(包括鼓楼)的特殊食俗。客人吃饱喝足后,还能够把油炸鱼肉、水果糕饼等提一袋回去与家人分享。  
变革开放为鼓楼饮食业添加异彩。自80年代始,北京、上海、广州、苏、杭等地名菜纷繁前来落户。东街“北京饭庄”的烤鸭、涮羊肉及传统的国际名菜“蝎菜”、烤荷兰猪;安泰桥广东酒家的鲜活生猛;富有川菜和苏杭菜特征的八一七北路重庆酒家和江苏酒家也应运而生;东街口的上海西餐厅和南门兜小天鹅西餐厅等六七家西餐厅,运营英、美、德、俄、法、意各国“洋荤”。随着与国内外宗教界人士交往的增加,六味素菜厅正展现新姿,素菜乱荤,巧妙无比,用豆制品、真菌和其他素食原料加工出来的“干炸黄雀”、“卷筒嫩鸡”、“香酥鸭子”、“彩色虾仁”、“冬菇鱼翅”、“古老排骨”、“珊瑚海参”、“紫火脱”等深受食者欢送。  
十六、鼓楼区著名景点  
(一)源脉温泉园  
福州源脉温泉园地处福州市区,东仰镇海楼,毗连省体育中心,交通便利,环境漂亮。  
这是福州市家由国有企业福州水务地热有限公司全资兴建的温泉休闲项目,是集温泉养生、康体健身、商务会议、中央特征小吃于一体的多功用文化型休闲园区。  
园区的温泉引自五四路深井源脉温泉水,水质明澈透明,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关于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神经衰弱、伤风感冒以及美容美白、光亮皮肤有一定的疗效。有露天温泉汤池31个(包括汤院),加料汤院7座、汤屋7套、室内奢华温泉SPA房18套。  
这里设有SPA水疗池、儿童戏水池、露天电影、休息厅、棋牌室、福吧特征小食、室内恒温游泳馆、室内篮球馆、健身房、多功用会议室等。  
地址:鼓楼区福飞路龙腰146号  
(二)福州华林寺  
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位于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该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原名越山不祥禅寺,明正德时始改名华林寺,寺大殿今列为省重点文物维护。  
当时,吴越国国王钱镠割据闽浙等地,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的安宁,撤除闽王宫殿,应用拆下来的资料在屏山南麓修建“越山不祥寺院”,内有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正殿之后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师殿,都以屏山(越山)为靠背。尔后,后人又在左近建造数座禅院,范围庞大。宋高宗曾赐该寺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不断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左近的罗汉院、越山庵等并入,华林寺范围更大了,后又增建了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建筑物。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但时至今日,均已无处可寻,仅存大殿。  
华林寺大殿1982年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华林寺大殿虽阅历代重修,但大殿主要构架还是初建时原物。可称得上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研讨我国南方木建体系的宝贵实物材料。据现存史籍文献的研讨及科学的测定,大殿的建造年代确以为公元964年。若按建筑年代排列,它列在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佛肖寺大殿、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平顺县的天台庵和大云院、平遥县的镇国寺大殿之后,居全国第七位。经中、日专家学者考证,华林寺大殿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建筑作风有着宏大的影响。可见,华林寺又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大殿为单檐九脊顶抬梁式木构建筑,大殿为八架椽屋,共用18根柱子支撑,在整个架构中没有用到一颗铁钉,这是华林寺的共同所在。这种框架构造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禁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保管完好。这种木柱作风盛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外型,精深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作风使华林寺在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三)福州西禅寺(西禅古寺)  
西禅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名列福州五大禅寺,位于福州市西郊怡山之麓,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87年)。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为*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  
该古刹非常巍峨壮观,门坊名冠全国最大。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顷,还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巨匠塔内真身记》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  
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越南的普陀寺等,至今与西禅寺仍有亲密的联络。西禅寺又以盛产良种荔枝而举世闻名。寺内玉佛楼,专奉海外侨胞捐赠的两尊玉雕佛像。一是坐佛,身高2.3米,为释加牟尼的坐像;另一尊是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加牟尼的卧像,是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观音阁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用29吨黄铜铸成,为国内仅有。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为全省寺宇佛庙最高,乃新加坡双林寺掌管谈禅法师募资建造。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掌管,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为“报恩塔”。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琢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是一座庄严美丽的艺术石塔。  
(四)闽王祠  
闽王庙在今福州市区中心的庆城路,历史上曾经甲第连云,范围很大,但在岁月流逝中庙产渐被腐蚀,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只剩下两路四进建筑。祠前东西有牌楼式跨街宫墙(俗称东西辕门),红墙青瓦;墙檐下有彩绘花边纹饰,均毁于“文革-”期间。  
祠占空中积1621多平方米,今祠坐北向南,依次有碑院、祠厅、后院。门墙为牌楼式,墙檐有宽幅彩画博古花边,红墙青瓦。辟三门。中门前有1对抱鼓石,是以前的门面装饰,意味房子的主人有较高的身份和位置。旁有石狮,门上嵌竖碑“奉旨祀典”,黄碑“忠懿闽王祠”。左右边门石额分别为“崇德”、“报国”。大殿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构架,歇山顶尾脊,祠厅额挂一块木匾“功垂闽峤”,“峤”指的是山大而高,以此赞誉王审知治闽的功绩。中供闽王塑像。陈列王审知墓志一合及其妻任内明墓志1通。殿前石铺庭院,左右设廊。祠西侧庭院,有拜剑台一座和董太后享堂。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五柱)。拜剑台毁于“文革-”期间。  
闽王庙东路为主庙,共四进,大门为福州传统祠庙常用的屏风式门楼墙,共三个拱门,中门上方嵌两块立式石碑,上面一块为“奉旨祀典”,阐明着是一座列入官方祭奠的庙宇,下面一块为“唐闽忠懿王庙”;左侧门(东)上嵌横石碑书“崇德”,右侧门(西)上嵌横石碑书“报功”。门前有抱鼓石、石狮、石围栏等。进门首进为庭院,庭院正面为一平头墙,三个拱门与庙门相对应。旧时为春季典礼乞土之处,东墙嵌有“乞土胜地”石碑。“乞土胜地”小碑是福建人民为留念闽王开疆功劳而立。王审知治闽时,注重农业消费,福建人民都非常感谢他,从宋代到清代,每年立春日,福州郡守就带领群僚到闽王祠祭拜闽王,并在祠前乞取一丸泥土捏制“春牛”,然后抬着“春牛”--各地发起春耕,即福州“迎春牛”习俗。清杨庆琛诗句:“春来牛乞祠前土,布与东风万户知”,就是描写“迎春牛”盛况。这块白花岗石碑记载的是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奉旨重建闽王祠的史实。  
过平头墙为第二进,正面围墙仅有左右侧门,中门已堵。前庭左侧建有碑亭,内置“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俗称“闽王碑”。碑高4.90米,宽1.87米,立于唐天佑三年(西元906年),哀帝李祝下令敕建,礼部侍郎于兢撰文,弘文馆王倜书写。碑材为碳质页叶岩,色黑可制砚,俗称“将乐石”。由于它柔韧性极强,因而字迹明晰,每个字的四周都没有丝毫裂痕。碑身作圭形,碑文文笔严谨,书法持重,碑文记叙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绩,还记载有当时福建与苏门答腊岛往来的史料,是研讨“闽国史”、五代史的重要文物材料。碑身高大,书法尤佳,是研讨五代史和书法艺术非常有价值的宝贵文物。清,郭柏苍著《竹间十日话》称它为“天下四大碑之一”。  
六七十年代拓宽庆城寺路时,闽王庙首进被拆毁,庭院近半被道路占用。门前铺地石板、抱鼓石、石狮、石围栏等为文物部门保管。1982年闽王庙恢复维修,将平头墙撤除,使首进与第二进合为一进,按原样重建庙门,恢复抱鼓石、石狮、石围栏等。二三进隔墙正门被堵,仅保存左右侧门。院内红墙正面嵌“绍越开疆”四块石碑,沈觐寿题写。“绍”是继承的意义,指王审知是继汉闽越王无诸之后又一位开辟福建国土的伟人,赞誉之辞溢美其上。墙前的戟座是皇帝赐给最高军事长官的荣誉,有一定的权威性。  
第三进为正殿,五开间抬梁式构造,单檐歇山顶。内祀闽王王审知。正殿现改为展览厅,中央一尊王审知像,是1982年民间艺人陈世善所塑。四周陈列着从王审知的宫殿遗址和陵墓0-土的墓志铭、唐碗等文物。正殿前庭院两侧为厢房,一度用作兴办福州市古代建筑设计研讨所。  
第四进为拜剑阁,建于近代,两层砖木构造,七开间券廊式,后院极狭小,后墙上嵌有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  
拜剑阁西侧院有董太夫人享堂,五开间单层歇山顶,现已修复。  
董太夫人享堂前,正殿西侧位置,原有拜剑台古迹,今废,遗址上建有一座三层住宅楼。  
拜剑台往前直到临街位置,原为隶属花园,临街原有庙宇式门墙,上书--“拜剑台古迹”。往常西花园中均为违章搭盖,门墙的门楼、碑额均毁。  
1961年,闽王祠由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发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闽王庙隶属碑刻则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保单位。  
(五)福州文庙  
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殿”,在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殿内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现技法上注重质感和比例,形神兼备,雕琢精巧洗练。展现了儒家理想生活气息的境地。形象饱满圆润,气质淳厚,衣饰简素,具有轻快流利的特征。如此宏伟壮观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实属宇内罕有。殿内,悬挂重新复制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书写的六面大匾额。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书写的楹联,金字熠熠,满壁生辉。移身殿内,令人情不自禁崇仰庄严之情。  
门: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现存石构件属明代所建。六柱三开间,对称规划,每根柱脚用两块夹杆石前后对夹锁固。东西两翼墙上镶嵌着“江汉秋阳”、“金声玉振”联句石刻,花岗岩,长2.62米、宽0.73米、楷书、阴文。  
大成门古称戟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三间屋面高出两边间,青石抱鼓石3对,石檐柱八根。大成门左内侧竖着《咸丰元年重建福州文庙碑记》石碑二方,通高2.68米、宽0.84米、厚0.21米,郭柏荫撰文并书写190字碑文,刘永松篆书碑额,匠蒋学心。站立二碑前,静心注视阴刻的碑文会逐步地凸现出来,呈现阳文碑刻的奇特效果。左右出檐殿庑各11间衔接大成殿是辟作《孔子圣迹展》和《福州教育史展》的两个展厅。  
大殿  
大成殿前建有突出式长32米,宽9米,高出埕面1.2l米,周边饰以栏板栏杆的月台。台面铺作大石板,内中空。每当太阳东升西降横照月台埕面上,人们可从栏杆下平视埕面,可见石埕面冉冉上升之瑞气的奇特景观。  
大成殿雄踞于高出埕面1.46米的石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造铺以石柱,用石檐柱22根,石内柱8根。石柱头之上衔接木柱,落地木柱18根。上下檐之间铺作层共有42攒五跳八铺作的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组成。石柱硕大,按花岗岩每立方米2.8吨计,石内柱每根重达约9吨,石檐柱每根重达8吨有奇。当年施工困难由此可见一斑。殿中上部藻井顶部有一精巧的古星象图,星座金光熠熠,非常耀眼。  
(六)邓拓故居  
邓拓(1912~1966年),原名邓子健,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房。父邓鸿予举人出身。民国15年(1926年),邓拓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民国18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翌年冬,参加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参与中国共产党。翌年秋,转学到上海法政学院,曾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和南市区工委书记等职。  
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同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55年,中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8年,调离人民日报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分管思想文化阵线工作;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59年,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指导小组组长,出版《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1960年,兼任中共华北局-候补书记。  
邓拓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协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革”开端,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遭到极大摧残。1966年5月18日含冤逝世。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声誉。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1994年,福州邓拓故居修复,建成“邓拓留念馆”。  
邓拓留念馆于1988年3月被鼓楼区人民政府发布为鼓楼区文物维护单位,1992年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为福州市挂牌维护单位,1994年12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为福州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福建省文物维护单位,2001年8月被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七)福州林则徐留念馆  
林则徐留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度禁毒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三坊七巷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巨大的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苟利国度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尚情操,时辰鼓励着我们。  
福州市林则徐留念馆筹建于1961年,1982年对外开放。包括省级文物维护单位“林文忠公祠”和“林则徐史绩展”两大局部,占空中积8500平方米,是全国林则徐文物珍藏中心、林则徐肉体展现中心、林则徐材料研讨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林则徐专题留念馆。  
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是林则徐的后嗣及乡贤为了留念林则徐,在取得朝廷恩准后修建的专祠。林文忠公祠包括:牌楼门、仪门、御碑亭、树德堂、花厅、云左阁和园林等,是一座具有晚清福州作风的古典园林式祠堂建筑。  
“林则徐史绩展”包括: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等五大局部。  
林则徐留念馆在福州市中心的澳路径上,原先是林则徐的祠堂,林则徐是福州人。该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内多石刻石像,建筑古朴。馆内有一座正方形碑亭,内立三座青石碑,一为圣旨,一为御赐祭文,一为御赐碑文,均是林则徐卒时皇帝所赐,建祠时补镌。1982年冬这里被辟为林则徐留念馆,珍藏着大量反映鸦片战争历史背景的文物材料。  
留念馆筹建于1961年,1982年对外开放,包括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林文忠公祠"和"林则徐史绩展"两大局部,占空中积8500平方米。林文忠公祠内有仪门、御碑亭、树德堂、海纳厅、云左阁等具有清代中央作风的古典建筑,回廊曲径,花木扶疏。“林则徐史绩展”则分为5个局部,经过“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5个专题,突出展现林则徐生平事迹,凸显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惠泽民族的功劳。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澳路径16号  
(八)于山景色区  
于山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左近。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又传称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积11.9公顷,山高58.6米。山上有大士殿、定光塔、戚公祠以及摩崖石刻等诸景。  
戚公祠位于定光塔寺东,专为祭奠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相传戚继光当年率兵在福建抗倭,连打了三次大胜仗,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现祠为1918年重建。祠正厅塑戚公坐像,厅两侧壁上悬挂着四幅画卷讴歌了戚公抗倭的功劳。  
于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州市于山,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一百多段。大都散布在鳌峰顶、戚公祠等处。鳌峰顶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题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是福州面积最大的崖刻。此外,还有宋代“廓然台”榜书、明正德督舶太监尚春题刻、张炜“平远台”榜书和清代官府镇压农民起义首领蔡牵、朱濆的纪事刻石等。  
福州九仙洞位于于山。相传何氏九兄弟,唯有老大额上开一眼,有点视力,其他都是瞎子。他们住在洞中,白昼采草伐薪,汲井水炼丹,丹成服下,又用井水洗眼,即复明。复明后九兄弟云游四方,来到福建仙游县的九鲤湖,以丹喂鲤,鲤成精,九兄弟骑鲤飞升而成仙,故名“九仙洞”。  
几块巨石被大自然随意堆垒在一同,中间自然地构成了一个石洞。洞内黑漆漆,阴森森,分发着湿润霉腐的气息。石洞上方一块作为挡雨的洞顶巨石上,刻有“九仙洞”三个大字。  
何氏九兄弟炼丹成仙,是闽地汉族民间信仰中“九仙君”的传说之一。九仙君的完好故事就是由一系列的传说组成,于山上的这个地点只是其中炼丹的局部。  
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乃周武王同母弟唐叔虞的后嗣,原居于安徽的庐江。九位兄弟只要老大长着一只眼睛能够看见东西,其他都目盲,只能由老大领着行走。九兄弟决议不在家中拖累别人,便结伴远行,由江西来到了福州,隐居在于山上。他们来到这里,采草伐薪,汲水炼丹。经年累月之后,丹药练成了,他们服下仙丹,又用井水洗目,终于都双目复明。之后,他们分开于山四方云游,抵达仙游的九鲤湖,见该地碧波荡漾,珠帘玉瀑,遂定居该处,炼丹喂鲤,悬壶济世,终至骑鲤飞天,得道成仙,世人称为“何氏九仙君”。  
补山上的平远台毁于战火后,明朝重建时移至螯高峰,是在明代宋嘉福院的遣址上重建的,曾建有宏伟的楼阁,后被毁。重建时“平远台”三个行楷大字,是明万历五年(1755年),由闽县张炜所书,雄壮而厚重。  
可惜己被岩石上附生的大榕树树根团团裹住,“平”字己完整被树根掩盖,只留下形似梳妆台镜框的椭园形岩面,尚可一睹“远台”二字。  
廓然台位于于山蓬莱峰上,为宋代通晓音乐理论的礼部侍郎陈旸命名,高僧鸿份手书,其意是站在蓬莱峰上南望,视野开阔,景色绝佳,让人恍然大悟,故命名“廓然台”。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观天,写有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祥见白云寺“历代九仙诗词”。  
辛亥反动前敌指挥部原址位于鼓楼区于山上,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进,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反动党人起义,设“前敌指挥部”于此。后曾辟为福建省阶级斗争展览馆、福州市博物馆。1992年发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迸发后,各省纷起响应。大士殿后山九日台可俯瞰福州城,是当年扼控清军聚居地“旗下街”的制高点。同年11月9日,起义军占领于山,设前敌指挥部于大士殿,总指挥部则设在花巷(现基督教花巷堂内,2013年7月被教会私自拆毁)向清福州将军府开炮轰击,控制战局。  
全殿共三进,占空中积3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四围封火墙。一进前殿,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式山墙。二进大殿面,面阔五间(20米),进深三间(有22根大石方柱和2根木柱),斗拱、雀替、梁木雕琢精巧。三进观音阁,重檐歇山顶,保管有乾隆御题的“大士出山图”碑刻。  
护国禅院之后的状元峰,相传因宋状元陈诚之在此读书而得名。左近有许多摩崖石刻,石刻被古榕树根巧妙地包围着,构成椭园型的大镜面。左近有六鳌古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  
福州定光寺俗称白塔寺,是于山景区的重要组成局部。始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立,为宫殿式建筑。两年后,为恭喜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俗名塔寺),是当时福州最辉煌的名寺之一。  
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毁于倭患,如今的建筑是在清道光、光绪年间重建的。寺内有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盧殿),法雨堂,大殿的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和僧舍,整座寺庙用廊道相连。三大殿重檐歇山顶,泥灰塑龙脊,龙头翘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于山路  
(九)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州市西湖公园,始建于1933年,原名福建省立科学馆。1953年成立福建省博物馆,2002年10月新馆建成,同时更名为福建博物院。博物院占空中积6公顷,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共投资2.7亿元,包括公开一层、地上三层。新馆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15个展厅,包括7个根本陈列展厅和6个暂时展厅。此外新馆还设有贵宾厅、会议室、具备六声道同声传译且可放映投射电视可包容345人的多功用学术报告厅和影象厅。  
福建博物院为国度一级博物馆,具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宝贵文物3万余件。  
1933年(民国22年)春,福建省政府委员会议决议设立福建省立科学馆,经当时教育厅厅长郑贞文的引荐,黄开绳于是年11月被委任科学馆馆长。馆内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部,还创建气候测候所,预告福州逐日气候。  
50年代初改名福建人民科学馆。1953年4月成立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树立后,福建人民科学馆撤销,将其中的动物标本移交福建省博物馆。后期福建省博物馆又接纳了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珍藏的反动和历史文物,逐渐开展成为全省范围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2000年3月在原馆址上重建。整体占地89亩,建筑面积35800平方米,总投资2.7亿元,为福建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文化根底设备建立项目。  
2002年10月,新馆落成并对公众开放,更为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西湖公园,占空中积6公顷,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由主馆、综合馆、自然馆、博园等建筑,以及古堞斜阳、金鳞小苑等景观组成。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征元素的汇合:富有福建民居特征的几字形屋顶,表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聚集大中国文物精髓的浮雕墙体,模仿福建土楼作风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这些元素分离福建博物院三面环水的天文位置,既表现了福建的民俗风情和扬帆远行的开展愿景,也表现了水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调和蕴涵;在学科层面来讲,表现了各学科交融撑起的博物馆事业开展的寓意。  
整个建筑共投资2.7亿元,包括公开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采用惠安粉红麻石材,质地和建筑外形设计贴合圆满,共同衬托出博物院的典雅气氛。除了设计理念上的创新,新馆还增强了功用的拓展,集展览、教育、科研功用于一体。新馆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15个展厅,一层、二层各6个展厅,三层3个展厅,其中有包括“福建古代文化之光”“福建古代外销瓷”“福建戏曲大观”“工艺藏珍”“馆藏书画精品陈列”“恐龙世界”“动物万象”等7个根本陈列展厅和6个暂时展厅。此外新馆还设有贵宾厅、会议室、具备六声道同声传译且可放映投射电视可包容345人的多功用学术报告厅和影象厅。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近西湖公园)  
(十)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还保管相当一局部自唐宋以来构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如今保管的实践只要二坊五巷。即便如此,在这个历史长久的居民区内,依然保存着丰厚的文物古迹,保管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期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构造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表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征,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范围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南后街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路面商贾云集。南后街,据历史记载自宋代起就是一条繁华市街,它西起杨桥路十字路口,南至吉庇路,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由北向南三坊的次第依次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次第依次为杨桥巷、郎宫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由于城市建立的开展,昔日的杨桥巷已拓展成繁华的杨桥路,吉庇巷、光禄坊也改动了原有的容貌,如今的三坊七巷保存下来的实践只要二坊五巷了。  
衣锦坊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由于这个中央是水网地域,西湖、南湖的潮水能够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背井离乡而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征。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发奋有为。这个巷于是不时有人高人一等,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羡慕的眼光。而觥筹交织、掸冠相庆时,最易激起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于是先有该巷荣归的春风中人,改"通潮巷"为"禄锦坊"或"棣锦坊",后有更自得的主儿,易其名为如今的"衣锦坊"。人们几无例外地,将荣宗耀祖的成就感和娇人傲物的心态,直接地广而告之。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征。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该故居于2006年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现作为福州中央戏剧演艺场。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4号,创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是郑姓住宅;清道光年间(1821-1851)为孙翼谋家族一切,以后长期都有孙氏子孙寓居。经过屡次重修,成为三座毗邻、全坊最大的宅院。  
从西而东,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别院,第三座为花厅园林。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皆用穿斗式木构架,总占空中积2675平方米。主座大院临街六扇大门,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有天井,均铺以平整条石。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第二进明三暗五格局。每进东侧都有小门通第二座别院,别院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组成,再往东,又有小门通第三座花厅园林。  
花厅的最大特征是建有水榭戏台,是福州市仅存的水榭戏台,它是府内喜庆宴会的重要场所。水池面积60平方米,池底涌泉,常年不涸,池内养有金鱼、鲫鱼、龟鳖等水族。建在池上的水榭戏台,坐南朝北,系单层平台;内顶上方形藻井,中刻团鹤,周饰蝙蝠,意味福寿双全。  
文儒坊  
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教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搭盖遮盖、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条约。据有关人士以为,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稀有。  
黄巷  
晋永嘉年间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唐代黄璞返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战士“灭炬而过”。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巨匠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黄巷的标志性建筑是“小黄楼”。相传黄璞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就在小黄楼左近。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故居停止全面修缮,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以及与之配套的故居东侧园林小筑“东园”。梁是中国联学的开山人,修楼的一大目的,是作为不时延请当地吟友唱和之所。  
郭柏荫故居位于福州市黄巷东段北侧,俗称五子登科宅第。始建明末,面积2000多平方米。郭柏荫为郭阶三次子。郭阶三的五个儿子郭柏心、郭柏荫、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皆登科第,故该故居也被称作五子登科宅第。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维护得最完好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构造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经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厚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琢。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在福州的书院当中,严复书院是比拟特别的一家。由于和严复翰墨馆、生平馆融为一体,这间书院也因而带有了专业博物馆的性质。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国士法书存大雅,闽王旧苑动新声”,说的是严复书院的身世与如今——书院所在位置,曾是古时闽王妃子的寝宫;往常它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的载体,集中展现严复译著的原印版本、严复的书法真迹、后世出版的严复相关著作,成为理解严复生平、传播严复思想的一处公共文化平台。  
郎官巷  
汉语中不少普通的词,一旦被官场援用,便顿时贵气起来。比方"行走"一词,郎官巷竟因摊上个不小的官衔而让人须仰视才是。能在御前、殿前"行走",几乎就是皇帝贴身近臣,谁敢怠慢?于是供他们出入的道路大都修了廊道,覆以庑檐,好生服侍着。在廊上行走的侍从、执勤的侍卫等辈,因与廊有关,痛快以"侍廊"相称,再雅一点就叫"侍郎"了。郎中、员外郎之属,大约也因缘同类罢。处江湖之远者,常怀忧君之心,更多的却只望得天子垂顾宣为郎官,而高人一等,光彩乡里。  
宋代的郎官巷不是如今这般容貌,但出过郎官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出就是数代相沿,像世袭普通。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倘有机缘,巷里的人们谁不想谋个  
二梅书屋于2006年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位于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进士林星章宅院,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同治间及民国时期几次大修。坐南朝北,前后、左右共五进,占空中积2434平方米,自郎官巷通达塔巷。  
大院朝街六扇大门,一进厅堂正间用彩金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大厅高敞,可搭七层桌;两侧厢房窗棂用木格纹编缀成各种纹饰,门扇、窗扇、壁板等全用楠木制成。二进建筑与首进大概相同。各进之间以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均设覆龟亭遮雨。  
主座东墙外即是“二梅书屋”,屋前有两株梅花,自成院落。二梅书屋的东侧有灰塑雪洞,曰“七星洞”。三进为花厅,一切门、窗、壁、板皆用楠木制成。门窗都是双层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都有漆画的树木花鸟和戏剧故事。厅前小花园中建两座古亭,其中一座是六角半边亭,并有一株百余年的荔枝树和一株棕树。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曾住此院。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称兴文巷、文兴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守,被视为福州文运昌盛的意味。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留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唯一立。  
塔巷好像其他坊巷,也是一条代有名人的人文坊巷,与这条巷子有关的,有开闽王王审知,宋代杭州知州陈襄,南宋知县陈肃,清王夑(知州)和王有龄(浙江巡抚)父子,海军将领叶伯鋆,民国陆军元老王麒,还有林长民、林徽因父女等历史名人。他们都在巷子深处留下了历史的脚印。  
安民巷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中央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播送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布成功、安抚百姓,避免谣言,独一的方法就是张榜“安民”。当时作为城市交处部的一条无名大街就承载了这段历史,他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期历经屡次更名,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世。  
“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为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省级廉政主题博物馆,是国度级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局部。馆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安民巷48、49号古民居院落。49号院落为主展区,分前言、公廉爱民、治政廉明、俭以养廉展区及完毕语。48号为副展区展现勤廉名人字画区和工作区等。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