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泾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9 17:0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邻宣州市、宁国市;南界旌德县、黄山市;西接青阳县;北依南陵县,介于北纬30°21′—30°50′,东经117°57′—118°41′之间,总面积2054.5平方千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7%。县城距省会合肥市公路里程233千米;距宣城市52千米;距黄山市115千米。  
二、历史文化  
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商宦众多,文风兴盛而出名。明成化、弘治始,泾县“商贾远出他境,赢走四方”。清与民国中,泾人外出经商者普及18行省,在长江沿岸商埠构成颇具影响的“泾帮”,因而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其中颇多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致使仕者。明清间,邑人竟相输捐,创立书院书屋30余所;兴办义学社学数十处;塾馆遍及城乡闾巷。台泉云龙书院曾有名儒许国讲席,一时从游者众;水西书院名盛江南,成为宁国府治属六县学人兴会之所。明清两代,全县中进士106人,居全省第三。学者名流,代不乏人。唐代许棠才列“咸通十哲”;宋代吴份被誉为“江南两脚书橱”;明代查铎著作显名于时;清代包世臣为举世推崇的书法大家;朱珔时称江左经师之冠,学重皖派;赵青藜、赵绍祖、吴广霈、胡承珙等,皆为一代鸿儒。民国时,学者胡朴安被世人尊为国学巨匠。当代,则有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反动家王稼祥,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战士吴茂荪,以及经济学家李紫翔、吴半农,教育家查谦,学者吴则虞等民族精英。  
三、方言  
泾县中央语种为泾县话,属吴语宣州片,谱系关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支→泾县语种。因地处吴语区跟徽语区以及江淮官话接壤处,故而固然东部地域与西部地域所运用的都称为泾县话,但却有较大差别,县民普通称东部地域所运用的泾县话为“东乡话”,属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主要散布在榔桥镇(含原榔桥镇、浙溪乡、黄田乡、西阳乡、乌溪乡)、原苏红乡局部地域(今属汀溪乡)、蔡村镇局部地域一带,西部地域所运用的称为“西乡话”,主要散布在茂林镇、云岭镇、桃花潭镇、丁家桥镇、黄村镇一带,其中西乡话中融入了较多的徽语词素和语音,东西言语相互交流略有艰难。加上历史上本地域的外来徙入移民较众,县内除泾县话外,操江淮官话者有之,操徽语者有之,以至西南官话者亦有之(主要散布在汀溪乡)。  
四、正兴隆酱菜制造技艺  
泾县酱菜制造技艺是将自产的蔬菜、豆制品等农副产品停止精选、清洗、晾晒、腌制等加工,完成新颖菜蔬改性,并能持久存储的一项技艺。因泾县酱菜口味共同,作为泾县传统中央特产,一度作为走亲访友、社交礼仪中的捐赠佳品而播送四方。明清时期《泾县志》中记载了泾县酱菜的食用价值,在泾县的“春秋丁祭”中,泾县酱菜也是祭品之一,在民俗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泾县酱菜制造技艺在泾县范围内的农家均有制造,随着社会的开展,一些特有的酱菜制造从普通农家别离出来,构成酱坊、豆腐店,普遍散布在泾县各集镇和大村庄,较为有名的酱菜产地有章渡、黄村、丁桥、陈村、茂林、马头、城关等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章渡制造的酱菜、香菜、臭豆腐脱颖而出,远近出名,逐步替代了周边的同类产品,变成一地制造。  
五、宣纸帘制造技艺  
宣纸帘是宣纸制造的根本用具之一,为宣纸制造提供了根底保证。宣纸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运用功用共同外,还和其特殊的帘纹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决议其帘纹的就是宣纸帘。宣纸的原产地在安徽省泾县,宣纸帘也不断在泾县历代相传,与宣纸一道和中国书画艺术同气连枝,互相促进,共同开展。与中国书画艺术一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最具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代表。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工艺、美学、经济价值而传承于世。  
纸帘制造技艺随同着中国传统手工纸而生,在目前的科技考古界,在如何判别植物纤维纸时,辨认其帘纹是重要的证据之一。宣纸帘就是传统纸帘的出色代表,制造历史能够追溯到唐代,也是宣纸制造技艺传承体系中秘而不宣的关键技术,自古而今,有关于宣纸帘制造记载的文献过从甚略,只要《泾县小岭曹氏宗谱》中记载了传承历史。  
宣纸帘制造技艺与宣纸制造技艺一样,几经沉浮,曾在窘迫中据守,在社会大开展中崛起。新中国成立前夕,宣纸帘简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因宣纸产量小,宣纸帘制造依然衰微。变革开放以后,宣纸帘便随着宣纸迎来了开展的春天,宣纸帘的制造也随着宣纸、书画纸产业迎向繁荣。除了普遍地为泾县的宣纸、书画纸提供宣纸帘外,还被外省手工纸所选购,以及一些楼堂馆所装饰所用。  
六、琴鱼干制造技艺  
泾县琴鱼主要生长在该县琴溪镇境内的琴溪河段面,平常深匿于石隙,在清明前后10余天才出面,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琴鱼的质量很高。  
琴鱼的食用历史长久,从汉代起,当地就有对琴鱼的捕捞与制造的风俗,自宋代起,当地就年年向朝廷进贡琴鱼。用新颖琴鱼制成的琴鱼干是当地一种传统食品,它选料考究、做工精密、色泽金黄、细嫩酥脆、美味可口、营养丰厚,富含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不只是餐饮、佐茶时的佳品,也是捐赠亲朋的佳品。  
现当地已开发制造各种规格的大小包装竹篮、纸盒、木盒、铁听等各种规格式样的包装,除销售到全国各大中城市、旅游景区外,还远销到美国、马来西亚及港澳台地域。  
七、泾县油布伞制造技艺  
泾县国民油布伞厂位于安徽省泾县昌桥乡,当地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佳誉,以出产毛竹、宣纸、雨伞和茶叶出名于世。泾县制伞历史长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非常鼎盛,尤以孤峰、榔桥、茂林等制伞最为有名,家传户习,是皖南伞业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当地有句民谚:章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可见孤峰制伞的名气之大。  
泾县孤峰油布伞主要选用当地朝阳山岗中五年以上-竹做伞骨、精选上等硬材做伞芦、纯棉布或丝绸经自然的桐油及辅料熬制后涂于伞面,所制雨伞防水性好、精致结实、抗风、经久耐用且绝缘防雷。被全国制伞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何玲君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泾县国民油布伞厂是轻工业创业油布伞国度规范起草单位,厂长郑国民被聘为油布伞国度规范主要起草人。由于传统手工制伞本钱高、周期长、技艺复杂、量小利薄,在现代机器产业化消费的“洋伞”冲击下举步为艰,难以为继。随着老艺人逐步减少,后继乏人,传统手工制伞技艺濒临失传之虑,传承维护火烧眉毛。  
八、榔桥木梳制造技艺  
泾县宫庭木梳消费历史长久、技艺精深,主要产于该县榔桥镇,榔桥镇木梳消费不断在该镇民间盛行,其制造工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该县年产量8000多万把,占全国木梳产量的70%,产值近2亿元。2006年8月,该镇被中国轻工业结合会授予“中国木梳之乡”称号。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尚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汉乐府《木兰诗》中就有“脱帽著头”、“当窗理云鬓”等诗句,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梳子的严密联络。用木梳梳发,可以疏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头皮和颅内营养吸收。隋代医学家巢元指出“梳头有畅通血脉,使发不白的作用”,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有深切领会,他说“梳头百余下,分发卧熟,寝至天明”。木梳制造工艺是一门纯手工制品,它做工精密、齿体世故、手感温馨。木梳具有不产生静电,不拉伸头发的作用,乌发、止痒,长期运用不只护发美发,更能提神醒脑健脑,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到达解除疲倦之成效,是一项十分宝贵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立试点县。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森林掩盖率达64.8%,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泾县汉初即置县,历史长久,人才辈出,历代文人纷至沓来,唐代大诗人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来该县桃花潭镇时所作,而汪伦曾为泾县县令。由此可见,泾县具有消费木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宫庭木梳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自然名贵资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18道工艺共同工艺处置,分离现代磨齿抛光等共同手工工艺精致而成。其色泽美观自然,梳齿世故、光亮,其外型别致,手感极佳。不拉头发,不伤头皮,且不带静电,长期运用可有效刺激头部穴位,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具有清脑提神,滋养头发,促进睡眠等成效,是居家、游览所必备的自然绿色生活用品。已开发出适用、工艺、旅游、保健、精品和宠物木梳等8大系列300多个种类,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和港澳台。200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将“宫庭”牌木梳作为礼物赠送给当时的结合国秘书长安南的,2005年至今,“宫庭”牌木梳已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安徽省名牌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疾速开展,对传统的木梳手工业消费形式构成宏大冲击。木梳工艺范围小、周期长、本钱高,跟机械化大范围消费的梳子产品相比,宫庭木梳仍然依托传统的手工制造工艺,经过锯坯、开齿、剔齿、绕背、抛光等十几道手工工艺才干构成废品,短少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差,在市场上越来越显得被动。而近年来,泾县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走出乡村,剩下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愿意去从事木梳的手工制造。眼下,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宫庭木梳手工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九、后山剪刀制造技艺  
剪刀是农耕社会时期人们消费、生活的必需品,后山剪刀制造技艺降生于泾县丁家桥镇的后山村,经过选材、压钢、锻打、淬火等工艺,将原铁锻形成剪刀,效劳于农耕社会时期的人们以及宣纸制造技艺,构成具有浓郁中央特征的、并包含丰厚科技基因的、与多种文化相分离的手工技艺。后山剪刀最早来源于宋朝末年,它随同着宣纸技艺中的剪纸呈现而存世,期间主要以方口繁重的剪刀为主,然后才呈现了口薄头尖的普通剪刀。至清道光年间开展成宣纸剪、民用剪两大类几十个种类。等多种用处的剪刀制造主要集中在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并以此得名。消费鼎盛时,年产200多万把民用剪刀,是泾县仅次于宣纸、宣笔而举世闻名的名牌产品,其制造技艺密不外传,制造方式以传统手工制造技艺为主导,经二十余道工序,方成产品,历代传承开展,构成其共同作风,其传统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产品质朴自然,种类繁多,在选料、压钢、锻打、淬火有其工艺的严厉性和共同性,有别于其他剪刀。后山剪刀分两大类共几十个种类,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宣纸剪,其特征方头大剪,繁重尖利,主要用于宣纸制造技艺中纸张检验后对纸张的裁剪规整,被誉为“天下第一剪”;另一类是民用剪,口薄头尖有凹槽,钢韧尖利,硬可断铁,软可剪棉,易修易磨,经久耐用等特性,普遍用于农事、制衣、女红等方面,是人们消费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十、宣纸制造技艺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出色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宣纸产地在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分,特殊的喀斯特山地合适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准绳适合消费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特别是乌溪上游的两条主流,一条属淡碱性,合适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合适成纸用水。宣纸以青檀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整个消费过程由140多道工序组成。宣纸种类繁多,1949年后胜利制出了“丈二”、“二丈”等新品。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明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郭沫若参观泾县宣纸厂时题词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艺术发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的手工制造和纸质特性表现了传统技艺的优点,这一技艺至今尚不能用机制替代。自唐代以来,宣纸不断为中国人民所喜好,其消费至清代臻于鼎盛,呈现了王六吉、汪同和等著名品牌,在国内外屡得大奖。现宣纸集团公司所制红星牌宣纸为中国著名商标,远销日本等世界许多地域。  
十一、绿茶制造技艺(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皖南泾县涌溪。曾为历朝之贡茶,现为捐赠之佳品;产地景色秀丽,层峦叠嶂,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终年云雾旋绕,泉水潺潺。鲜茶叶如碧玉,味似花香;采摘规范,制造精良;废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声;色如墨玉,油泣显毫;汤色杏黄明净,滋味醇正甜美;质优形美,耐泡耐久,携带便当,实乃茶中之珍品。2007年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涌溪火青茶属珠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枫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分,年均匀温度15℃,年均匀降水量1800毫米,均匀相对湿度到达90%,均匀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仅26%,茶园土壤为乌沙土,土层深沉,有机质和氨磷钾含量丰厚,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涌溪火青的优良质量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根底。涌溪火青采制工艺十八道,消费历史五百载。其采摘期普通自清明到谷雨,采摘请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涌溪火青为手工操作,鲜叶经拣剔摊放以不超越6小时为佳,请求当天鲜叶当天制完。火青制造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工序。全程约20—22小时。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经过精心揉制,就成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废品火青,滋味醇正回甜,色清圆润,成为当地百姓的主导产业.著名的茶业专家陈椽、王镇恒、林鹤林、严浩、方志辉、莫慧琴等,都曾指导涌溪火青茶的研制和开发。经过屡次实验,分离当地茶树鲜叶生长的特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制造成了品位共同的优质名茶。建国后特别是变革开放以来涌溪火青制造工艺得到创新,大大改善了色泽和香气。涌溪火青茶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8年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铜质奖。往常,涌溪火青已构成“特贡”、“贡茶”、“云雾爪”等系列,产品远销国际市场。涌溪火青消费工艺讲究,手工技术精深,是劳动人民聪慧的结晶.完整采用手工制造,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需求长时间经历积聚,且茶园大都散布高山峻岭之上,山高路险,加之茶叶采摘期短、产量低、本钱高,工作辛劳且收入不高,使得涌溪火青传统制造工艺后继人才匮乏。而茶园产量低,基地相对分散,投入程度低,形成采摘加工艰难,茶叶产量不高,产品缺乏支撑力。此外,市场半径小,宣传力度不够等种种缘由使得涌溪火青处于濒危境地。因而,发掘和维护传统手工技艺,使涌溪火青制造技艺可以代代相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理想意义。  
十二、花砖制造技艺  
皖南泾县,茂林古镇。此处水土千般好,历来风情万种美。茂林建筑,既沐徽风,又具首创。人家徽州“粉墙黛瓦”,墙体青砖,须粉刷。而茂林“花墙黛瓦”,无须粉刷。墙体资料便是天下独绝的花砖。茂林花砖整体呈灰青色,砖面有花纹,颜色深色不同,故而得名,其制造工艺讲究、原料特殊,烧制复杂,规格多样,构造坚韧。底色浅灰,花纹深黛。花砖是泾县特有的一种古建筑内外墙墙面装饰资料,抗冰冻,抗风化。不沾灰,不开裂。质地细腻,手感舒适。拒腐防变,适用美观。叩之如鸣佩环,极富乐感。明代时已开端大量运用与普通民居的建造,主要用于建筑的中央前檐墙、建筑内部公共空间既天井两侧及堂心对面的墙面装饰。它花纹明晰,图等俗气,意境悠远别致的特质,是整个墙面既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神韵,又具有现代笼统派艺术的气质,更使得整个建筑有一种震动人心却又充溢诗情画意的美。茂林花砖有长、方两种。长形尺寸260×120×25毫米,方形尺寸270×270×30毫米。依据装饰所需,大小厚度亦有浮动。花砖是砖中之美者,犹如玉之为石之美者。它集建筑美、方式美、图象美和音乐美于一身,实为不可多得之建材精品。看那花砖画面,恰当间距,你且瞩目,想象力有多丰厚,画面内涵就多丰厚。或人物,或书法,或山水,或瓜果,或花卉,或草木,或飞禽,或走兽,或行云流水,或敦煌飞天,或衣带当风,或水纹罗裙。整个就是一幅幅水墨写意。绰约多姿,决无相同。难怪花砖又叫“画砖”,“山水砖”,“脸谱砖”。单块是一幅画,经高手砌成墙面,又是一幅组合巨画。其代表之作当推乾隆年间前分三房门墙,高宽数丈,全用花砖贴面。能工巧匠按照花砖纹理,因势象形,独具匠心,巧妙排列,组合成一百零八个人物脸谱,俗称《群英图》。或曰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或曰七十二天罡,三十六地煞。茂林中央,物华天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人文荟萃,科举尤昌。明清共出进士19人,举人119位。科举兴则仕宦众。出色代表有清朝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吴芳培,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潘锡恩。仕宦众则房产兴。大凡官家府邸,建筑想必讲究。于是,这烧制精深,质量上乘的茂林花砖,自然成了各家大宅门不二料选。先官后民,竞相仿效,一时“洛阳纸贵”。茂林花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花砖不只为古人所好,现代人亦十分喜欢。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古建筑调查团到我县茂林调查古建筑,见到用花砖装饰的明清古建,赞赏不已。曾出高价求购一组脸谱砖,被房主直言谢绝。退而求购其他花砖,亦不可得,只得遗憾而归。东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拍摄的花砖门坊照片,在《住宅建筑》杂志上作为封面登载,惹起日本建筑界的普遍关注。国度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各地文艺界、建筑界的专家、学者到泾县调查后都对花砖的装饰效果、工艺产生了浓重的兴味。目前已有很多人在搜集花砖用于室内室外的墙面或隔断的装饰。花砖作为一种贴面装饰资料,与今天的瓷砖,马赛克、釉面砖、大理石等一样能给建筑物添加光荣且更具耐久性。同时由于它所蕴涵的深沉文化底蕴,必定将会为现代建筑注入新的文化神韵。随着旅游业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对花砖有了更多的认识。抗日战争成功后不见消费。茂林花砖厂自20世纪90年代尝试恢复该工艺,现初见效果。2007年被发布为宣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宣纸制品加工技艺  
传统宣纸制品加工技艺是在宣纸原纸根底上,以传统工艺停止砑光、打蜡、染潢、防蛀、染色、施胶、改型、改性等,使宣纸更为精密,外观更精巧以及扩展宣纸文化内涵的系列加工工艺。这也是宣纸制造技艺的延伸与开展而构成的独平面系,与传统记实纪事及艺术创作分离的特征技艺,同时融入了物理、化学、美学、气候、传统医药等多学科学问,蕴涵着丰厚的科技文化基因。纸的加工技术在机械造纸尚未呈现之前的一项重要的技术门类,原因是手工纸纤维毛孔粗大、纸质发松,以毛笔蘸墨在原纸上书写发墨洇彩快,从东汉时期就开端采用砑光、打蜡、施胶、染潢、防蛀、染色等工艺补偿原纸先天缺乏的缺陷,后由于官府文书乃至皇宫用纸的更为精密化请求,融入美学等学科,对纸张停止改型、改性的加工。由此,《中国绘画史》《美术丛书》《历代诗话》《书禅室随笔》《续资治通鉴长编》《竹屿山房杂部》《遵生八笺》《洞天清录》《格古要论》等众多的文献记载了纸张加工的大致工艺,只是对加工纸的技术请求、传承谱系、流播方式等方面记载甚少,而这些则是纸类加工的关键所在,也是传承体系中秘而不宣的技术关键。最早关于宣纸加工文字记载是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以法蜡之,以备摹写……”其它文献关于宣纸加工记载的文献过从甚略。(见附件一)传统宣纸制品加工技艺与宣纸制造技艺一同在安徽省泾县世代传承,所不同的是宣纸制品加工技艺对环境的依赖性相对小,随着宣纸的传播,宣纸制品加工技艺也随之传播,由于宣纸制品是对宣纸产品的改型、改性,本钱较高,自古以来,都是紧随宣纸商户开辟市场而流播。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宣纸制品加工工艺随着宣纸制造技艺的恢复而恢复,但不断作为宣纸的隶属产品而留存于世。阅历了泾县宣纸厂(现: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裱画车间→中国宣纸集团工艺品厂,衍生出泾县宣纸二厂浣月轩、泾县小岭宣纸厂裱画车间等集体加工运营形式。本世纪初期,全县大量的私营宣纸制品加工作坊呈现,在集体运营形式退出后,呈现以安徽省泾县艺宣阁宣纸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宣纸制品加工户,泾县县域范围内其它宣纸加工作坊普遍范围不大,对传统宣纸制品的恢复才能缺乏,开发宣纸制品的种类才能不强。艺宣阁经过多年努力,将一些失传几百年的加工纸名品:澄心堂纸、金粟山写经纸、蠲纸等一些历史名纸胜利复生。传统宣纸制品加工工艺在当今社会仍是书法、绘画艺术的前端重要内容,它对丰厚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繁荣文化市场、促进书画艺术的开展及传承民族文化都具有理想意义。如何维护与开展我国传统加工纸工艺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十四、饮食  
全县普遍以米饭为主食。乡村三餐米饭,早、晚干饭,中午一餐比拟随意:炒现饭,煮汤饭、泡锅巴、用杂粮等。城镇居民早餐以面条、饺子、豆浆、牛奶、油条及各种点心为早餐,中午和晚上都吃米饭,尤以中餐为正餐。90年代后,倡导绿色、安康、营养饮食,玉米、红薯等杂粮逐渐成为人们调剂口味和营养的种类,主食仍以精密米饭为主,终年习气以新颖蔬菜炒熟佐餐。口味偏咸辣,调味品除油、盐、酱、醋外,常用味精、鸡精、白糖及各种香料,烹调手法多样,考究色香味俱佳。  
全县都有晒制干菜和腌制蔬菜的习气,乡村特别普遍。春季晒制笋干、笋衣、豆角、梅干菜,冬季晒制香菜、萝卜干、腌萝卜、腌白菜、辣椒酱、腊肉等,备来年之用,入冬腌制的“香菜”是本县传统家常菜。城乡常年食用豆制品,各地有豆腐作坊,加工豆腐、豆干、千张、豆浆、豆腐皮、豆腐脑等。过年农户每家都自制豆腐,用油炸黄,放盐水腌制可寄存至来年。80年代以后,肉食种类增加,猪、牛、羊、狗、鸡、鸭、鱼、虾极为普遍。各类食用油种类亦大大增加,市场上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芝麻油,还有葵花籽油、橄榄油等。  
泾县历来有饮用绿茶的习气。农户多自采自用,每天早晨泡一大壶,供全家一天饮用,茶叶一日一换,待客以茶杯另行沏泡。入夏除饮茶外,多用葛粉冲泡,凉透饮用,清热消渴,亦有土制凉粉(用野生吊瓜子洗制而成)。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喝散装酒的逐步减少。各类瓶装白酒种类繁多,同时啤酒、黄酒、水果酒、葡萄酒及其他色酒、汽水等饮料进入千家万户,且层次越来越高。  
泾县城乡素有食用点心的习气。乡村多家庭制造,以米、麦、玉米等加工磨粉,蒸发糕、做汤圆、蒸米饼、踏煎饼、蒸大馍等。城镇人家多从市场购置点心食用,有油条、春卷、糍粑、包子、馒头、烧卖、锅贴饺、五香蛋、馄饨、蛋糕、面包等。  
城乡人家逢婚、丧、子女入学、当兵入伍、购房购车、人事调动等均设宴待客。乡村筹办以家宴为主,请当地厨师烹调,肉食为主。县城人家则在酒店筹办。  
十五、服饰  
80年代开端盛行西服、夹克衫、风衣、花裙、羽绒服、春秋衫、羊毛衫、塑底布鞋,皮鞋、旅游鞋、保暖鞋、深筒胶鞋,化纤、毛呢衣料提高,服式新颖,颜色鲜艳。90年代衣着个性化、高档化盛行,服饰、鞋类考究品牌,样式趋于自在、休闲、宽松,质地追求纯棉、纯毛,人造纤维遭冷落。进入21世纪,衣着自在化,高档化盛行,崇尚名牌,考究健美健身。  
十六、用具  
交通用具  
80年代很多居民家庭新增三轮车、摩托车、小四轮,出远门皆乘坐机动车。90年代,公共交通兴旺,乡村公共汽车和农用货车提高。进入21世纪,私家小轿车渐多。  
家具  
80年代,盛行食品橱、装饰橱、沙发、组合家具。用材有木、竹、金属、塑料、三合板等,表面涂料有土漆、清漆、蜡克、树脂漆等。家用电器电风扇、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冰箱较为普遍。90年代,空调进入千家万户。家具开端盛行壁橱,节约空间,适用性强。2000年后,家具的功用逐步细化,办公家具、厨卫家具、卧室家具、儿童家具呈现丰厚多彩的作风和层次,材质上除传统的木、皮、革外,大量玻璃、石材、金属、竹藤、复合塑料等普遍用于家具上。家用电器消费不只仅局限于普通家电,电灯逐渐向节能照明开展,节能空调、滚筒洗衣机、高新技术液晶电视、厨电一体化等电子设备逐步成为城乡居民的消费热点,成为一种典型的质量消费,价钱上下不再是消费者购置家电的决议性要素,品牌认识、质量、环保、节能、时髦的外观外型等成为城乡消费者购物导向的重要指标。  
饮食用具  
旧时饮食用具有铁锅、铜壶、木桶、水缸、坛坛罐罐、刀板、火钳子、蒸笼等。做饭皆彻灶烧柴。后塑料制品、电器制品逐渐进入饮食范畴。进入21世纪,电磁炉、电炒锅、微波炉、电饭锅、抽油烟机等被普遍运用。  
燃料  
80年代县城烧煤、乡村仍以木柴为主,有的运用沼气。取暖有火篮、火桶、火盆,燃煤或炭。90年代后期开端,城乡燃料多以液化汽为主,也有少量烧煤球的。取暖逐渐为热水袋、电热器、空调、电火盆所替代。  
通讯  
80年代中后期,泾县开端运用自动电话。90年代,全县通讯建立得到疾速开展,1991至1995年,全县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50%的行政村用上程控电话;1997年,全县80%的行政村用上程控电话,局部乡镇开通大哥大基站和BP机直放站;至90年代后期,简直家家都装上电话,手机开端提高。  
十七、礼俗  
泾县城乡人们之间交往重礼节。1988至2005年间,礼节上除持续传统外亦有增减。  
待人  
亲戚相见按辈份称谓。客来让座,沏茶敬烟。若是远客或贵客临门,先以糕点待之,继备酒筵待客。给客人端茶、盛饭时须双手递上。客人辞别,主人送至大门口或村外路口,并道“慢走”、“常来”。问路寻人以礼相称,遇事打搅他人说“对不起”、“费事你”。请他人帮助,多说“谢谢”、“省心”等。亲朋生病或遭灾,备果品、营养品前往探望、慰劳,必要时当极力相助。  
随礼  
逢年过节,成家立业的子女须备礼品探望父母、岳父母或亲戚晚辈,并携糕点、补品、水果或烟酒赠之。外甥结婚,舅舅须重礼相送。女儿分娩,娘家须为重生儿备好衣服、鞋袜并给女儿送去母鸡、鸡蛋、红糖、豆腐皮等营养品。晚辈做寿,晚辈赠送寿幛、寿面、鸡蛋、衣服、鞋袜等寿礼,后简以币代之。亲戚、邻里、同事办“红、白”喜事、迁新居、子女上学等,均须随礼,赠礼两条万字糕及钱钞若干,少则百计,多则千计。  
避讳  
一年之内,一家尽可能不办两件婚嫁喜事,有丧事之年亦不办喜事。迁移搬家,先搬柴(谐音财)和竹竿,以兆示发财和节节高升。人死异地,忌遗体回村,只能村外搭棚停放。手持中药、祭品,忌进他人家门。局部中央尚存有“七不出、八不归”之说,逢七忌出门、逢八忌归家。产妇末满月,除丈夫外,其他男人和行经期妇女忌入产房。选地建房,大门忌对他人家屋角等。  
十八、婚、丧、寿、诞  
婚嫁  
80年代,嫁娶要置备“三机一黄”(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收录机、一套黄金手饰)和沙发、电冰箱、电风扇等,有的还请求男方另建新房。结婚当日大事宴请,结婚费用高达数千以至上万。也有崇尚婚姻新风气的,应用元旦、“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旅游结婚或参与集体婚礼。90年代后,青年结婚渐趋豪华之风,置婚房,奢华装修,声响、彩电、空调、冰箱、电话一应俱全,置备摩托车、高档服饰、金银手饰、成套结婚留念照、手机等。进入21世纪,婚事朴素之风愈演愈烈,个别陪嫁呈现小轿车、别墅以及现金巨款等,普通人家结婚费用亦需数万元。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乡村有旧时繁琐婚仪的回潮现象:须经过“合八字”、下聘礼、抬嫁妆、迎亲、拜堂、闹新房、枕头会、回门等诸多礼仪才算礼毕亲成。  
丧葬  
80年代始,全县逐步实行尸体火化,出殡多用灵车,送骨灰盒下土入葬。丧事筹办各地繁简不一。普通晚辈去世,多停棺2~3日,亲友奔丧,献花圈,戴黑纱,以示吊唁。机关厂矿干部职工死亡,张贴讣告,举行遗体辞别典礼,以寄予哀思。普通奔丧,多是烧纸和送灵堂挽幛的被面、鞭炮等,也有加送香烟的,且又兴起加送现金或折送现金的,协助丧葬费用。出殡时孝子捧遗象替代灵牌和招魂幡,鼓乐前导,亲友送殡袖戴黑纱,胸前挂白花。进入21世纪,呈现丧事礼仪公司。亲人逝世第二年清明前,选一天“上新坟”,备办酒饭供品香烛纸钱,去坟前祭奠。  
生诞  
泾县传统:产妇分娩前,娘家备红糖、鸡蛋、婴儿衣被、尿布、箩窝等临产用品送往男方家中,男方备酒食接待,谓之“催生”。产后女婿携红糖、烧酒、喜蛋、芝麻粉等向岳父母家中报喜,筛酒时,生男将壶嘴朝前,生女壶柄朝前;婴儿出生第3天,俗称“三朝”,产妇娘家备婴儿衣帽、鞋袜和食品送往男家,亲友多送鸡、蛋、豆腐皮及其它营养品,也有捐赠婴儿衣服、鞋袜的。婴儿由专人擦洗衣后出堂见客,晚辈包给百岁钱。午时,主人备酒席待客,称“吃三朝酒”。婴儿满月之时,产妇娘家及邻里亲友,兴送礼贺喜。礼物多为婴儿衣帽鞋袜,或包钱钞贺喜,回礼办“满月酒”宴请答谢。幼儿周岁华诞。外婆家送衣服、首饰、玩具等,亲友亦备礼前来庆祝。主人宴请答谢。宴前行抓周典礼,主人在堂屋桌上放置笔、书、算盘、玩具、食品等任孩子抓取,以此预卜孩子前程。10岁华诞,亲友送蛋糕、衣饰、玩具或包钱钞贺礼,主人宴请答礼。80年代后,因独生子女普遍,经济条件好转,为孩子出生大摆“满月酒”的现象习以为常。程序虽有简化,费用却日涨;90年代至21世纪,更趋于流行和朴素。  
寿庆  
泾县传统:男女祝寿,多从50岁开端,民间有“男做九,女做十”、“叫化子做八十”的说法,因而民间忌做80岁。寿庆日,三亲六眷携带寿幛、寿糕、帮面、衣物、礼金等礼品登门贺寿。寿家中堂悬挂红绸寿幛,上缀金色“寿”字,侧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寿联。堂屋两壁安辈分大小依次张挂亲朋送的寿幛。寿宴两餐,寿辰前一天晚宴,称“暖寿酒”。正日款待贺客茶点、寿面、再吃寿酒。祝寿时,若夫妻双方均健在,不管哪方华诞,夫妻均须同至中堂,正坐受贺。亲朋贺毕归家,帮家馈送“寿桃饼”。80年代后,50岁祝寿者渐少,普通从60岁开端,80岁依然不祝寿。进入21世纪,寿庆典礼渐简。遇晚辈寿庆,儿女晚辈敬赠衣物、鞋袜、华诞蛋糕和营养品;普通祝寿,随礼钱钞若干,主人在酒店设筵款待。  
十九、陋习  
迷信  
旧时县人迷信风俗常见的有算命看相、抽签问卜、招魂过阴、驱魔赶鬼等。婚嫁须“回八字”,丧葬要“看风水”,出行、做事“选吉日”,遭灾祸病巫招神。此外还有诸多心理迷信:如半夜鸡啼为预火灾;夜间狗哭为预丧主人;乌鸦当头叫为预不祥;喜鹊噪叫为预喜事临门。灯芯生花为预来客;眼皮跳,左跳喜,右跳祸(一说右跳喜、左跳祸)等。后封建迷信逐步废除。  
赌博  
泾县赌博有打麻将、推牌九、摸纸牌(俗称踏糊页子)、摇单双、四门宝、打扑克等。旧时嗜赌者聚赌作乐、或以赌为业,窝赌诱赌、抽头营生。赌输者轻则耗资误事,重则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有之,失足犯法,锒铛入狱者有之。后政府坚决取消赌博活动,经常查赌,销毁赌具,对赌徒赌棍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水平的处分。赌风渐为收敛。  
吸毒  
明末清初,鸦片流入泾县,中央官吏、豪绅、花花公子,不少染上吸毒恶习,集镇公开设有烟馆,吸毒成瘾者整天颓靡,因吸毒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者时有所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吸毒戒绝。  
二十、泾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茂林12碗  
按筵席出菜次第,依次为:子—红烧蹄髈;丑—凉拌;寅—三鲜汤;卯—肠汤;辰—粉蒸肉;巳—纯山药汤;午—糊粉;未—子糕;申—红烧鱼块;酉—卤肉;戌—小炒;亥—漂圆。这意味茂林饮食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  
2、泾县牛肉面  
泾县牛肉面和兰州拉面一样都是拉面,不过滋味却不同,泾县牛肉面的滋味愈加醇厚,牛肉是烹饪过的大块牛腩肉,吃起来愈加的鲜香可口,汤是牛肉熬出来的高汤,一碗面有原汤原食。  
3、肉丝饭  
泾县的肉丝饭是泾县独有的特征小吃了。其实肉丝饭有些像盖浇饭,都是把做好的菜浇在煮熟的米饭上面。不过泾县肉丝饭的食材只要肉丝和青椒,青椒的辣配上肉丝的香。  
4、锅贴饺  
泾县的锅贴饺是早饭的引荐美食。泾县的锅贴饺和上海的煎饺相似,都是猪肉馅,煎好后有些香脆的底和软嫩的表皮,肉馅鲜香多汁。  
5、泾县琴鱼干  
琴鱼干,是一种稀有的小鱼干,为安徽泾县独有的著名特产。这种鱼干普通不作食用,多用来泡水代茶饮,故有“琴鱼茶”之称。琴鱼长不过寸,口生龙须,重唇四腮,鳍乍尾曲,嘴宽体奇,龙首鹭目,味极鲜美。饮用时,将琴鱼干放入杯中,冲入开水,鱼干上下游动,栩栩如生,似活鱼跃于杯中,入口则觉幽香醇和,沁人心扉。  
6、咸长豆  
估量咸长是一切泾县人的最爱。鲜豆被放入密封的容器中,盐平均散布在顶部。经过长时间的腌制后,美味的腌长豆出来了,在泾县,这简直是桌上必不可少的腌菜,而且它能搭配一切的主食和蔬菜。  
7、木梳  
泾县是中国最大的木梳加工消费基地。有木梳消费企业60余户,具有十几种木梳品牌,开发出保健木梳、工艺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个种类,年产木梳6000万把,年创产值4500万元,从业人员达1900余人。泾县木梳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自然名贵资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色泽美观自然,梳齿世故、光亮,外型别致。  
8、琴鱼  
相传晋代时,有一位隐士叫琴高在泾县修仙炼丹,“修炼道成,控鲤上升”。人们为了留念他,便将山下石台叫“琴高台”;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则称为“琴鱼”。琴鱼干,是一种稀有的小鱼干,为泾县独有的著名特产。这种鱼干普通不作食用,多用来泡水代茶饮,故有“琴鱼茶”之称。琴鱼长不过寸,口生龙须,重唇四腮,鳍乍尾曲,嘴宽体奇,龙首鹭目,滋味鲜美。饮用时,将琴鱼干放入杯中,冲入开水,鱼干上下游动,似活鱼跃于杯中;入口幽香醇和,喝罢茶汤,再将琴鱼吃在口里细品,鲜、香、咸、甜,别具风味。  
9、宣纸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移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文。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步开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消费运营。元代树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开展,特别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倡导山水写意和泼墨豪迈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宽广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而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根本工具而被注重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开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消费有了长足的进步。  
10、宣笔  
宣笔以选料严厉、精工巧作著称,具有装模俗气,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兼全的共同作风。唐、宋时期,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获的敬慕和追求。元代,由于蒙占贵族对工艺美术的严重摧残,宣笔的显赫位置,逐步为浙江善琏镇产的湖笔所取代。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废弃,引进了自来水笔,宣笔濒于技绝人亡的境地。解放后,成立了泾县宣笔厂,使宣笔重新复苏,种类已扩展到二百多种,年产量达五十万余支。依据选用原料的不同,大致可分紫毫、狼毫、獾毫、羊毫等几大类。  
11、泾县茶叶  
泾县产茶历史长久。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远在唐代就曾出产过白云茶,涂尖等名贵茶叶。相传乾隆六下江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献上泾县产的贡尖,乾隆尝后赞不绝口,叮嘱随从带上饮用。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并随出洋华人批量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在当时,尖茶又有“洋尖”之称。明朝末年,寓居在泾县黄田涌溪的罗隐和尚,又创制出作风共同的“涌溪火青”,并以其腰圆紧结,味甘香浓的特性出名,1982年被国度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二十一、泾县著名景点  
赤滩  
赤滩古镇旅游景色区位于安徽省泾县青弋江畔的琴溪镇境内,距县城7.5公里,322省道穿境而过,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赤滩古镇始建于宋代,完好保管着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卵石路面,青砖黛瓦,马头墙,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筑作风,古朴典雅。青石板上留下的独轮车辄沟槽,记载着古镇昔日的辉煌。建有民俗文化陈列馆,展出千余件尘封已久的民俗实物,再现昔时民间生活缩影。岩龙寺僧来俗往,钟声悠扬。佛教文化陈列馆广钦大和尚舍利子晶莹庄严致臻。《税务局长》、《仍然的心》、《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多部电视连续剧曾在这里拍摄。  
查济古建筑群  
查济村位于安徽泾县之西,东南紧靠安定湖,桃花潭,东南与黄山交界,北和九华山相邻。李白在《过汪伦别业》诗中云道:“由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查济古村的建筑以三条溪为轴线,以各祠堂为节点,红楼桥以上为生活区,以下为商业区,构成完好的空间格局。查济古村极盛时有四门三塔,一百零八座桥,一百零八座祠堂(厅屋),一百零八座庙,民居“粉墙矗矗,黛瓦鳞鳞,棹楔峥嵘,邸吻耸挺,宛如城郭”。  
茂林景区  
茂林历史长久,史称“江南名镇”,素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境内青山环绕,东溪古溪两水相抱,镇域平整开阔,府第轩园、楼亭坊塔尚存300余处。史上名人辈出,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书吴芳培、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新中国曾任国度财政部长吴波等;为文者,有并称“茂林三吴”的近代书法家吴玉如、文学家吴组缃、画家吴作人等。茂林旅游景色区,位于安徽“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线的中心肠带、泾县茂林镇境内,间隔县城35千米,距黄山50千米,有32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旅游设备完善。  
黄田洋船屋  
黄田洋船屋位于泾县榔桥镇,又名笃诚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周围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船头”呈尖角状,院墙的尖端轻轻上翘,院内的花园和塾馆,其高度不出院墙,亦无明显高差,唯“梅家村塾”两层,上层露于墙头之上,似“驾驶室”楼舱,舱腰为高层住宅和厅堂建筑,体积庞大,似为“客舱”,其中马房与厨房两处的院墙,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马头墙,借以遮盖里面的建筑。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逆水而上。  
安定湖  
安定湖位于泾县桃花潭镇东面,南依黄山,北邻九华,是九华山进黄山公路必经之津,有“黄山情侣”、“东方日内瓦”、“未经雕琢的翡翠”之佳誉。安定湖是一处人工湖,全长有80公里,最宽处4公里,狭处仅10米,均匀水深达40米,最深处达70米,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为安徽省第一大水库——陈村水库蓄水后构成,库容28亿立方米,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  
水西双塔  
水西双塔位于安徽省泾县境内,一为大观塔,一为小方塔。大观塔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宁国府志》、《泾县志》的记载和现有塔上的题记刻石,都证明了这一点。大观塔共七层八面,底层直径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砖圈拱门,层层用叠涩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构造的凸出斗拱,每层出檐双层,砖块参差有致,构成工整的图案,层与层之间的转角处用半圆形砖砌成半圆柱,整个塔体显得凝重、绚丽。塔内原有楼梯和楼板,今已无存,何时被毁,尚无确切考证,塔的内壁依然残留着被火烧过的焦木痕迹。  
黄村百岁坊  
黄村百岁坊又叫“贞洁坊”,座落在黄村乡九峰村村头,建造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历史。牌坊的上端刻有图案,是徐氏赡老抚幼的生动写照。这位徐氏的四个儿子长大后相继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建功立业,官位显赫,为九峰王氏子孙作出了典范。后代人为了留念这位巨大的母亲,在徐氏一百零一岁逝世的那年联名上书朝廷,恳求旌表。皇帝下旨建造了这座牌坊,该坊固然禁受了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至今仍耸立在九峰村头。百岁坊通体为上等的花岗石建筑,高十二米左右。  
章渡吊栋阁  
吊栋阁位于泾县西南章渡镇的“江南千条腿”是一处独具特征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构造,前店后宅。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由于此建筑一户接一户,绵亘一、二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千条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摊成了长长的一片,似一张大木排逆流而下;入夜灯明,灯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万家灯火”,互相辉映,非常壮观。独看一家一户,又似一盏盏吊在灯杆上的灯笼,故又称“吊灯阁”;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个称号“吊栋阁”。  
魁山·飞雄塔  
魁山位于泾县茂林镇区南行约一公里处。此山拔地突起,独耸一峰,圆如古钟,秀拔出众。飞雄塔山顶高处有座三层六角砖塔,飞檐翘脊,古意盎然,塔心内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层,该塔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县贡生吴延选出资兴建,名曰飞雄。建国后,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反动烈士陵墓,辟为烈士陵园。这里安葬了红军将领寻淮洲的忠骨,现藏有陈毅同志于1938年5月率部队东进抗日途经茂林时,为寻淮洲烈士撰写的墓志铭,该碑为国度一级维护文物。此外还安放了在“皖南事故”中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反动烈士遗骨。  
西阳花戏楼  
泾县西阳乡座落着两座花戏搂,一为里西阳花戏楼,一为外西阳花戏楼。因建于同一时期且建筑作风类似,故被当地人称为姊妹花戏楼,每年九月庙会在此酬神唱戏,故又称万年台。双台均为砖木构造,里西阳万年台前为单檐歇山式,后栋为硬山顶,前台檐子与后栋前檐相交,台基高1.8米,宽12米,台深10米,台前伸出局部宽6.5米,深约占整台的1/2。顶为大方格木条天花,台中以屏板平行分隔为前后台,粱及檐柱斜撑上刻有戏曲图文,正脊与戗脊饰以鸱吻。外西阳万年台相仿,但构造比里西阳台复杂。屋面6个翘角分三层起翘,飞檐斗拱。台内有单斗无粱藻井和各种花卉。台基高约2米,整个宽13.5米,台深10米。  
三吴留念馆  
艺术巨匠吴作人、大书法家吴玉如、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同为泾县茂林人,人称“三吴”,声播海内外。为聚集三位先生一生之精粹,展现三位先生终身工作生活和创作阅历,发扬三位先生艺术上永不止息的创新追求肉体,光大一脉相传孕育于佳山秀水中的泾川文化,泾县特树立了三吴留念馆,馆址选定在县博物馆内二楼,三个展厅300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两大局部,一为生平引见,设展采用文字和图片表现;二为艺术作品和三位先生的文物展现,用展橱、展柜表现。  
中华第一祠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范围庞大,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桶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构造件均有精巧的雕琢。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中央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1997年,国度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来泾县调查时,赞赏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1998年5月发布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吴氏大宗  
茂林镇现存宗祠当中,独一称“大宗祠”的,是茂林吴姓的祠堂。祠名匾上“吴氏大宗祠”五字,人称“苍龙脱骨体”,县志记载明邑库生吴国抢所书,称其书法如“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云栈,自相钩连。”宗祠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吴氏宗谱记载,吴氏大宗祠为明崇桢已卯年(1639年)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辞别大会,又为反动遗址。  
云岭新四军军部原址留念馆  
云岭新四军军部原址留念馆是依托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云岭期间留下的主要遗址而树立的反动留念馆。位于泾县西北部,北邻芜湖,东联宣城,南与黄山相毗连,西与九华山交界。新四军军部原址1961年国务院发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原址留念馆”馆名。1985年正式开放。云岭新四军军部原址留念馆现保管完好的有军部司令部、大会堂、政治部、中共中央东南局等10处原址,占空中积200平方千米。  
皖南事故烈士陵园  
皖南事故烈士陵园位于皖南泾县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为留念皖南事故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十五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皖南事故烈士陵园,由入口留念碑、主题广场、主碑留念广场和无名小卒烈士墓四个留念性空间序列配以皖南事故史料陈列室有机组合而成,整座陵园以邓小平题写的“皖南事故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留念主碑为中心,分离山形地势,将各留念建筑组成一个完好有序、庄严庄严的有机整体。陵园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征的石阙,四座厂阙以数字寓意新四军的四,七米高隐喻皖南事迹悲壮惨烈的七天七夜。  
王稼祥故居留念馆  
王稼祥故居在泾县西南厚岸乡,距县城37公里。故居系清末民居建筑,砖木构造,坐东朝西,位柳溪边。宅前有门楼,挨门楼砌垣墙连正屋,构成前庭院,右侧是书房,左侧是花园,以一道矮墙距离,迎面正屋,两居一厅,两边住房,门窗是雕琢花纹图案,中间为厅堂,后有厨房。故居中陈列着王稼祥同志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学惯用具,展出了王稼祥同志终身中主要反动活动照片,供人们参观瞻仰。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