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青阳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8 16:5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青阳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与皖南山区接壤处,介于北纬30°19′~30°51′,东经117°41′~118°05′之间。东接南陵、泾县,南邻石台、黄山,西连池州,北交铜陵。青阳县境域东西宽约40千米,南北长约65千米,总面积1130.7平方千米。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青阳县共有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国度一级馆),图书馆1个(国度一级馆),影剧院1个,数字影剧院2个,乡镇综合文化体育效劳中心11个,农家书屋126个(其中:村级110个,社区、学校16个),农民文化乐园8个(其中:省、市级4个,自建4个)。县开发区农民工文化园(开发区职工文体中心)1个。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年末图书馆总藏书量176507册,有效借书证数达12617个。建成运转县文化中心文化馆新馆和青阳腔博物馆,并依托县文化馆建成全省独一一个县级数字文化馆。  
2020年末,全县共有博物馆1个,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数字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为国度一级馆;青阳腔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数字影剧院2个,乡镇综合文化体育效劳中心11个,农家书屋126个(其中:村级110个,社区、学校16个),农民文化乐园8个(其中:省、市级4个,自建4个)。县开发区农民工文化园(开发区职工文体中心)1个。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县图书馆年末图书馆总藏书量186386册,有效借书证数达15394个。  
三、历史文化  
青阳有长久的历史文化,境内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出上文物数以千计,其中,西周时期的“双龙青铜尊”、春秋晚期的“菱形花纹戈”、汉晋时期的“堆塑人物谷仓罐”、隋代的“青瓷豆托五足炉”、唐代的“蜂蝶牡丹镜”、“真子飞霜镜”等均为稀有珍品。中央戏曲"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是首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即被奉为“时髦”,广传国内并远及海外。目连戏、傩戏、九华民歌也被广为传唱。  
青阳境内之九华山佛教文化出名遐迩,珍品纷呈,现馆藏佛教文物1300余件,其中以贝叶经、钦赐“藏经”及《华严经》血抄本最为知名。有众多表现佛教文化特征的文艺美术竞相争艳,书画、石雕、竹编、纸扎、刺绣、剪纸等均久盛不衰。  
四、九华布鞋制造技艺  
九子山老布鞋制造有限公司,特地消费传统手工布鞋,特别特长制造具有明显南方特征的手纳毛边千层底布鞋。采用老笋衣、棉布、麻布、绸缎、手搓麻线、米糊等绿色环保资料,按传统老式办法和技艺制造而成,具有鲜明的中央特征。  
相传清末时,老田吴村贺家在明清世代为九华山庙里帮工,由于人厚道,善做而节俭,不贪图外财很受庙里信任,清末时,贺家所帮的百岁宫巨匠付怜其体弱,赞助其在村中玉带河旁开起一爿小店,运营杂货。曾祖母感谢庙里师傅协助,常做布鞋赠送大小师傅。师傅们受赠多了,过意不去,就会付给一定工钱,并倡议搜集村妇们的布鞋,以解所需。玉带河为朝山必经街面,香客和僧人纷至沓来,旺季里人如流水。远道来看,长途行旅,履屐磨毁,布鞋需求很大,贺家便收买做工精密的布鞋卖给行人,布鞋也就成了一桩兴隆的买卖。  
目前九华布鞋的产品既完整传承古老手艺,又切入现代机械工艺,制造更为精密。种类多样,有婴儿鞋、童鞋、传统千层底鞋、时髦休闲鞋、嫁妆鞋、僧尼鞋、十二生肖工艺鞋等。九华布鞋关于民族传统鞋文化既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有的深远的开辟前景。  
五、青阳生漆夹纻技艺  
青阳位于皖南山区,是安徽重要的苎麻产地,麻纺业较为兴旺,境内的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麓的村民自古就有种植漆树,割漆制造漆器的风俗。  
生漆夹纻技艺是以漆树割制的自然土漆、纻布、瓦粉(或玉石粉)等为原资料制造的手工艺品,其制造办法是:先以泥塑成胎,再以生漆为粘剂,将纻麻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到达一定厚度时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就构成巩固的外壳,待阴干后去原胎,经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推光,再施以各种装饰纹样,经几十道工序即成为表面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夹纻艺术品。  
由于生漆夹纻技艺制造的漆用具有质地笨重,外型精准,不易开裂变型等诸多优点,因而被宗教界作为制造佛像的首选。唐天宝二年,扬州大云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夹纻造像之法由此传入彼邦,鉴真和尚之像,迄今尚存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九华山历代运用漆纻技艺塑造的佛像至今都保存完好,如旃檀林、祇园寺、百岁宫、慧居寺、上禅堂等,自清中期到民国时期制造的“十八罗汉、地藏菩萨、三世佛、四大天王”等菩萨外型典雅,线条漂亮,神态沉静殊胜。  
六、九华民歌(九华山景色区)  
九华民歌,又称“九华山歌”,也称青阳民歌,普遍传播于九华山地域,包括青阳县的庙前、杜村、南阳,贵池县的刘街、梅街一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消费、生活中集体创作、表达情感、表达心愿的一种民间演唱方式,极具中央特征。  
九华民歌按内容分,主要有山歌、采茶歌、插秧歌等;按题材分,主要有爱情类、劳动类、劝业劝学类、生活风俗类等。其中,“山(九华山)、茶(佛茶)、佛(佛教)”构成了它的主体风姿,这也是它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域民歌的特性之一。  
九华民歌演唱方式为领唱与合唱,一唱众和,这种方式在一定水平上有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的痕迹,唱词大多为民间的口口相传,亦有即兴编词的方式,由于民歌的表达方式缺乏文字记载,往常绝大局部内容已消逝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目前传播下来的九华民歌曲调有《耘草号子》、《团茶歌》、《茶歌》、《门歌小调》等几种调式。  
七、九华民歌(青阳县)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历史长久,文化底蕴深沉,民间音乐在青阳源远流长,西边以九华民歌为最出色,东边有秧歌、旱船歌、门歌、牧牛对歌等,北边是圩区,人们常唱拉网调、背纤调,南边因建石桥和宗祠有抬重歌、打夯歌、陵阳门歌等。  
这些民歌内容非常丰厚,有反映旧社会人民生活凄惨情况的《小白菜》、《放牛歌》、《十二月长工》、《抽丁歌》等;有男女青年冲破封建牢笼,倾吐爱情的《应学蜡烛一条心》、《花针刺伤手》;有用于喜庆场所的《上梁歌》、《撒帐词》等。在扮演方式上有独唱、男女对唱、小合唱、一唱众和等。九华民歌言语质朴生动,简约易懂,不同调式、调性的旋律清爽流利,清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是劳动者有感而发的心声。  
八、杜村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徽文化和九华山佛教文化交汇产生的民间音乐方式,杜村十番锣鼓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乐手均为当地农民。  
十番锣鼓最有特性是打击乐局部,表现乐器的分工和乐手的高度技巧,“十番锣鼓”固然根本上是打击乐合奏音乐,但同样能够表现出复杂的心情颜色,组成有激烈感染力的合奏艺术。“十番锣鼓”的扮演主要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呐、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以唢呐丝竹的漂亮旋律,细吹细打,文雅动听。盛行于清代,多在元宵灯会和喜庆活动中演奏,穿村过巷,边行边奏,悠扬悦耳,加强喜庆氛围,扮演既能够在固定的舞台上停止,也能够在-中停止,经常和民间舞龙、舞狮扮演、伴奏,也为当地目连戏演出伴奏。  
九、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制造技艺  
青阳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是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在明代就已跻身我国名扇之林,清代列为贡品。其扇骨架采用九华山三年生长的参天毛竹为原料,经手工破篾、选料,成型,用特殊办法停止防霉防蛀处置,再用九华山区野生植物的枯槁树叶蘸水细磨,直至骨面纹路细腻润滑,洁亮照人。扇面采用当地消费的真丝绢布装裱,手工绘画扇面,再将二者加工合成制造成扇。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外型式样各异,有鱼尾式、花瓶式、波浪式、翻楞式、挖肩式、排长式。扇面图案丰厚,有人物、山水景色、花鸟虫鱼等,绘画方式多样,有水墨写意画、写意画等,特别是用金粉绘制的以九华佛教文化为题材的佛扇,九华山景色全图扇,做工精密,用料讲究,具有典型的青阳传统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深受广阔游客和文人雅士的喜欢。  
十、九华山佛教音乐  
1、佛曲引见  
佛曲(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典礼时所歌咏的曲调。中国汉地佛曲的开展是由梵呗开端的,梵呗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它包括咏经、歌赞两个方面,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县(今山东)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是为东土梵呗之始。自元代南北曲盛行后,佛教的歌赞全采用南北曲的曲调,如今普通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200首。  
2、分类  
九华山佛教音乐从内容以及唱颂对象和场所(范围),大致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类。仪规音乐,属于殿堂里在佛前唱颂的赞、偈等佛曲,主要有赞、偈、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等方式,其中赞、偈音乐性较强,其他多为吟诵性。赞有六句头和八句头两种,通常用的六句赞。偈,其唱词(1)无论四、五、七言,普通皆为四句合成,有“赞佛偈”、“回向偈”等多种。道场音乐属于道场上唱颂的用于发扬佛法、超度亡灵的佛乐,所唱佛曲的音乐颜色、作风、情味以及唱颂方式均有不同,曲调较为明朗,民间颜色较为浓郁,带有一定的民俗性。  
3、音乐调式  
九华山佛教音乐调式较为丰厚,宫、商、角、徴、羽调式全有,其中以徴、商为最多,宫、角次之,羽更次之。旋律以级进为主,无多大起伏,多为4/4拍子,音乐表述特征繁多,内容各异,演唱时大多为一人举腔,众人齐唱,以及唱念相间,演唱时用法器(打击乐器)点板伴之。  
4、传承意义  
九华山佛教音乐内容丰厚,历史长远,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关于研讨我国音乐、文化、民情、民俗、民风以及宗教传播衍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十一、青阳腔  
青阳腔,古典新曲剧种。据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记载:“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变为乐平、为徽、青阳。”产生于安徽青阳地域。明嘉靖至万历(1522~1619年)年间,青阳腔随徽商经水陆两路带进赣北落地生根,散布于都昌、湖口、星子、彭泽、瑞昌。同时,由北向南推进,传播南昌、吉安、抚州、赣州等地。  
青阳腔入赣后班社如林,深受江西城乡观众喜欢。当时湖口、都昌、彭泽比拟有名的班社有建于清道光四年的湖口秀兰班,同治三年的湖口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的湖口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七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国十三年彭泽的高腔开堂坐唱班等。  
青阳腔剧目由南戏、明传奇和弋阳腔连台大戏所构成。可分为三大局部:(1)整本戏局部:包括“三国戏”“岳飞戏”“水浒戏”“封神戏”“征东戏”“征西戏”“目连戏”等连台本戏。(2)传奇戏局部:它包括南戏五大传奇中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琵琶记》和明传奇戏《瓦盆记》《仙姬记》《台卿集》《十义记》《黄金印》《红梅阁》《龙凤剑》《香毬记》《蝴蝶梦》《双杯记》《三跳涧》等。(3)杂出小戏局部:它有《张三借靴》《十八扯》《贵妃醉酒》《三怕老婆》《漆匠嫁女》《观音送子》《鲁班贺屋》《大赐福》等。这些剧目除杂出小戏局部外,90%以上都见诸《远山堂曲品》《词林一枝》《八能奏绵》《玉谷调簧》《摘锦奇音》《万曲长春》等著录。  
青阳腔音乐继承了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改调歌之”“向无曲谱、只沿土俗”的声腔特性,也属南北曲系统,以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相分离而构成。充沛运用青阳腔“唱”的重要艺术手腕,“改调歌之”“错用乡语”,并在弋阳腔加滚的根底上不时开展,构成独树一帜的“滚调”。同时,它还在坚持本人共同作风前提下,向其他戏曲剧种和民间音乐吸取营养,从而开展演化成既坚持明代古朴奇特、声韵婉转、曲调昂扬激越的原始风貌,又独具浓重的赣北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的江西青阳腔音乐。  
青阳腔演员行当为十角制,即一末(老生)、二净(大花脸)、三生(须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脸)、六外(副末)、七小(小生)、八贴(花旦)、九老(老旦)、十杂(二花脸)。  
青阳腔的伴奏、伴唱及闹台运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小渣、马锣、云锣、报鼓、堂鼓、大鼓等。  
数百年来古老的青阳腔,不断保存在湖口、都昌、彭泽、星子、瑞昌一带广阔乡村,深藏不彰,1955年初次发现,1956年定名为赣北高腔,1957年10月成立了都昌高腔剧团。1959年6月初,青阳腔艺人晋京在中国文联礼堂作汇报演出、激起首都戏剧界、音乐界的激烈反响和高度评价。1960年都昌高腔剧团并入江西省赣剧院,名为“赣剧青阳腔”。1961年以青阳腔谱唱的古典名剧《西厢记》倍受海内外人士观赏,郭沫若、茅盾、巴金、艾思奇、熊佛西等名家纷繁赋诗以志。香港一位珍藏家署名真汉题词赞道:“会真翻作石西厢,胜过当年关董王,演到佳期甜绝处,莺莺今信在南昌。”  
当代著名艺人有曹梅卿、曹跃春、吴厚德、崔锦太、黎炳政、邹喜寿、殷武焕等。  
十二、酉华唱经锣鼓  
唱新锣鼓酉华乡乐元、田屋、二酉一带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开展的民间音乐方式。具有普遍的大众根底和深沉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唱新锣鼓在酉华、南陵、泾县等地极为盛行。因农历元旦要演奏唱新锣鼓,所以当地称唱新锣鼓为“迎年锣鼓”。唱新锣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泼。另外,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也很吸收人。  
唱新锣鼓由于深受百姓们的喜欢,至今保存了多种套路、打法微风格各异的流派。目前,传播下来的动作套路有十二套之多。唱新锣鼓有两种扮演方式,既可边打边唱,也可间打间唱。唱新锣鼓音乐主要由两局部组成,即“鼓点”和“唱曲”。唱新锣鼓的“鼓点”既是套路称号,又是音乐曲牌,以四分之二拍为多。鼓点节拍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被称为“双鼓点”。当地艺人把“唱曲”又称“喊牌子”。唱词普通以人物、典故为主,还有一些反映理想生活的,曲子是当地盛行的民间小调。演唱时,先唱序,后唱主段。是演奏时把多个角色揉在一同的一种扮演方式,表现出一种异中求同的调和,具有极大的艺术表现魅力。  
十三、九华山庙会  
唐开元末(719),时年25岁的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中,苦心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在九华山苦修75年、曾经99岁的金乔觉圆寂,尸坐石涵中,三年未腐,骨节发出金锁般声响,众僧徒尊为地藏菩萨示现,建肉身塔供奉。尔后,每到农历的七月三十日,佛教僧众和当地山民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逐步构成了庙会的方式。明清时期,在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自恣日(农历七月十五)、地藏诞日(农历七月三十)都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行“阴骘大会”(农历十月十五)。凡是这样的日子,朝圣和集市贸易蔚然成风,各地信徒组织各种团会,朝山进香、拜塔、守塔等,大的寺庙也组织传戒活动,四众弟子能够求戒并领取戒牒。九华山庙会以超度亡灵、祈求安全和众生安乐为主要内容,佛教僧众多举行“水陆法会”、“放焰口”、“拜忏”、“放生”等宗教典礼,山民们则应用香客众多的时机做买卖,并举行“舞龙灯”、“狮灯”、演出目连戏《目连救母》和《九更天》、《刘文龙》等傩戏节目,几日几夜,繁华特殊。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九华山庙会已成为祭奠活动、集市贸易和文化文娱活动融为一的文化空间,内容非常丰厚,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十四、青阳农民画  
青阳农民画艺术,有别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安徽萧县农民画,它是在承受青阳县及周边地域古代砖雕、石雕、木雕、剪纸、墙饰画等民间艺术的根底上,逐步开展起来的共同的绘画艺术,具有文人画与农民画互补的特性。青阳农民画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题材,具有很强的时期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颜色丰厚、线条细腻、构图共同著称于世。青阳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安定湖)旅游腹地,古来文人墨客留连往复于此,酬唱答和,挥毫泼墨,文化沉淀深沉,史有“诗文之地、书画之乡”美称。据《青阳县志》载,明、清时期,邑人林恒山等人,以画交友,甚是热和。到了清代,乡村呈现了书画喜好者群体;同治年间,乡人张家顺等组织民间画社,广交雅士,书画相习。乡民求画者也是纷繁不时。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内崛起一批农民书画家:如张安全、吴秀玉、罗国良、李八寿、许正强等,他们的画,不只为当地百姓所喜欢,且开端登上大雅之堂,不少作品在市、省及全国展览中获奖。1982年5月,全省乡村美术工作座谈会在青阳召开,促进了青阳农民画的开展。在1983年的全国农民画展览中,青阳农民张安全创作的《山村养鱼》获三等奖,吴秀玉《大水之年》获二等奖。之后,全县农民书画喜好者开展达百人之多,时有作品在市、省、国度级报刊发表,影响涉及省内外。由于多种缘由,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民间书画队伍、作品、笔墨等,都呈现日趋衰萎之势,不只少年中极少有习摹者,连一些有名望的老作者也都闲置笔墨,或“改换门庭”了。青阳农民画慢慢式微。  
十五、青阳县春节风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长久,由上古时期岁首祈年祭奠演化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奠、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来源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开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祝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征,繁华喜庆的氛围弥漫;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方式丰厚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端“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完毕。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普通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完毕。节日交流问候传送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平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佳节,它不只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文娱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文娱活动的狂欢式展现。遭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度和地域也有庆祝新春的风俗。据不完整统计,已有近20个国度和地域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局部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六、安徽池州青阳结婚风俗  
关于订婚前双方互见的风俗  
有这个风俗么?没事相互到对方家里走走不就行了么?  
追问  
主要是间隔太远了,不便当,或许双方父母一辈子就去对方家个一俩次  
追答  
这个啊,你问下你的女朋友啊。没有什么特别留意的吧。留意对方父母的喜好什么的。  
十七、青阳县丧葬风俗  
自古以来,本县人对丧葬极为注重,礼俗盛大而繁琐,从棺木备置、守床送终、发丧成服、穴址勘选以致葬礼、葬仪,均非常考究。  
棺木备置棺木以木质经久耐朽为选用规范,柏木为上等,松木次之,桐木、杨木最次。按薄厚分,有四寸、三寸、二寸半(二五指)墩子。以页块论,有四页瓦、十大块、十二圆。  
本县人给老人做寿材,时间普通选在闰年闰月,取短命意,棺材前刻“福、禄、寿”等字,后刻香炉、风火轮,有的还要七星板、透花底。  
做寿材考究时间越长越好。上底时,主家要给匠人挂红,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庆祝。  
送终老人病危时,儿女们守其身侧,陪伴生父(生母)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假如死者终前身边子孙众多,被以为是积福后的善终。  
净身、穿老衣、点路灯  
老人弥留之际,儿女们便将老衣放其床边,待咽下最后一口吻,儿女们用瓦盆盛温水为死者擦洗洁净身体,再请人为其剃头理发,然后把套好的老衣给死者穿上,并用一块红布苫面,将死者移放专设的灵床上。以柏枝串饼,搁放死者手上,传说阴间多恶犬,死者若遇到,可远祸全身。  
灵床下点一盏油灯,称为“路灯”。出殡时,路灯要放在棺材旁边,一同埋入墓穴。迷信传说,阴曹地府黑暗无光,有了路灯照亮,死者方能行走。  
倒头纸、脚乘老人咽气后,亲属要燃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迷信传说,赴阴间路上多有小鬼挡道,烧倒头纸是为亲人的灵魂付买路钱。“倒头纸”点燃后,孝子放声痛哭,接着烧“脚乘”(纸糊车马),目的是让亲人灵魂去丰都城能快一点。  
报丧烧罢倒头纸,丧家开端向本家族人报丧。本家族人陆续来到死者床前,烧纸吊唁。接着,由本家族人分头向亲戚报丧。  
奔丧死者女儿、亲戚得知凶讯很快前来吊唁。吊丧者来到死者遗体旁,须跪倒痛哭,死者家眷上前扶持并劝哭。  
入殓吊丧终了后,死者遗体被置放入棺,遗体周围用麻纸包裹的禾杆塞实,然后盖上棺盖,并用木钉钉紧,称为“入殓”。入殓普通在死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停止。  
在入殓之先,棺材最底层要撒上细土或干草木灰,上放柏叶朵,柏叶朵上铺褥子,最后将遗体放入。遗体一侧放置死者生前常用之物,如手杖、烟袋、砚台等。大户之家,给死者口中放玛瑙珍珠。盖棺时,孝子尽快抽去死者脸上的苫布,放于棺内。盖棺后,要用黑麻纸将一切接茬的中央糊严。入殓时不得哭泣,更不能有泪掉在死者身上。入殓终了,男女众孝子伏地放声痛哭。  
成服入殓终了,丧家大门两边贴上“×年×日发丧,×月×日成服”一类白对联,横额多为“望云思亲”之类。之后,开端按血缘辈分给男女孝子穿丧服,称为“成服”。  
儿子、孙子、长重孙穿麻纸孝衣,戴顶饰为棉球的纸孝帽,腰系麻绳,脚穿白孝鞋。儿子孝衣前胸后背,分别书有“哀哀父(母)兮,生(养)我劬劳,生(养)育之恩,昊天罔极”。远房子侄穿短孝衣,戴短孝布,外甥、女婿普通只戴白孝帽。女孝子上穿白孝衫,下穿白裤,外套白裙子,头顶长孝布。  
重孙孝帽顶上棉球染成红色。未过门媳妇(无论辈分),白孝衣上缝红布条。怀孕女孝子不得成服。  
成服之后,孝子开端守灵。  
设灵堂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前面摆一条祭桌,上放“佛阁”(南塬叫“荣庭”),佛阁正中放灵牌(现时普通放遗像),两厢挽联常为“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病无极”或“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之类,横额为“音容宛在”或“德高望重”,“佛阁”前摆设祭品,祭品前左右各点一根蜡烛,蜡烛中间放置一座香炉,香火插于其中。  
灵堂两边悬挂或放置亲友赠送的纸扎祭物,如金山银山、金童玉女、摇钱树、聚宝盆、花圈、青狮白象、萧氏鹿鹤等。  
佛阁必由儿子订做。其他纸祭品大都为女儿、外甥所送。  
选穴、打墓  
死者停床,丧家开端请风水先生选穴址,请掘墓人掘墓。  
穴址颇考究。一要避“龙吼”(聚水处),地势要高,不易被水冲淹。二要让死者枕高踏板。三要弄清所选地块能否原先埋过人,若埋过人,穴址必需定于原坟“上风头”稍偏高处;假使因天文位置所限,无法定于“上风头”,亦可定于“下风头”偏高的一边。四要定穴于祖墓下方,距祖墓尺余。本县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墓穴定向均为死者枕西北、蹬东南。  
穴址选定,须先鸣放鞭炮,然后开端打墓。  
打墓普通为四人。一日四餐,早、午、晚必不可少,半后晌加一餐,加餐由男孝子亲送,以示对打墓人敬意。送去的饭若未吃完,绝不能再端回去。  
从打墓开端到葬埋,期间墓地不能离人。  
本县的墓穴普通分为三类:一为土穴,二为砖箍墓,三为石箍墓。土穴最为普遍,庭子深约7尺,上宽5尺多,下宽2尺多;黑堂子(放置棺材的窑洞),普通略宽于棺材,以便放置陪葬品。  
讣告讣告,俗称“告讣”。用白纸或白布把丧者生辰、操行、卒日、葬日、葬址、成服孝子姓名等竖写,挂于丧家大门外,通告乡邻周知。讣告的普通写法为:  
讣闻不孝男×××等罪大恶极,不自殒灭,祸延显考(妣)×府君(孺人)讳××生于公元××年×月×日,不幸于××年×月×日因积劳成疾,寿终正寝,享年×十又×岁。不孝男××等,叩地呼天,欣喜若狂,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慈)命兹定于×月×日×时家奠,×时扶梓安葬于××,苫次昏迷。  
倘蒙  
世学族戚闻  
谊殇唁曷胜痛心之至哀此讣  
孤(哀)子×××泣血稽首(颡)  
期服孙×××泣血稽首(颡)  
小功服侄×××拭泪稽首(颡)  
缌麻服侄孙×××拭泪稽首(颡)  
讣告每天日出时挂于门外,日落时请回,出殡时带往坟地焚化。  
守丧本县城乡称“守灵”,普通在成服之后停止。此间,富贵人家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谓之“佛事”。念经时,举家大小均著孝服,缄默肃静,见人叩头,每日三餐时,灵前拈香献帛。每天早晨,男孝子须焚纸化钱,女孝子则须痛哭一场,此谓“举哀”。念经普通持续三五天,直到出殡前一天晚上完毕。凡有祭奠者来,均须奏哀乐。  
出殃本县城乡称“回殃”。时间由阴阳先生依据死者生辰和咽气时间推算。普通为一个时辰。出殃时,丧家无论大小,均要外出逃避。出殃前,由主妇在死者生前居炊之所前撒上一层灰,并斟一盅酒放在屋子里。出殃期满,丧家主妇先回家,观察死者留在灰上的印痕后,其他家人再回家。此俗50年代后消亡。  
请魂请魂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停止。请魂前,男孝子排成一行,手拿支棍,鼓乐在前,出迎礼宾先生。  
招魂前,众孝子在礼宾先生指导下烧香化纸、叩头。随后,一先生喊:“招魂!”另一先生喊:“执事者掌灯!”鼓乐响起,孝子怀抱神主(灵牌或遗像)前往坟地招魂。招魂必需是“小请大”,即先去晚辈坟地,最后去晚辈坟地。  
一到坟地,众孝子列队,依次跪倒,在“献礼——”“上香——”声中,由执事者献祭品、上香,随后,代祭主(礼宾先生)鞠躬宣读招魂文。  
返回时,女孝子在门前行接主礼,宣读接主祭文,化纸烧香,男女孝子同行四局八拜之礼。灵牌由长媳抱回灵堂,接着在灵堂行安主礼。傧相高声喝唱,男女孝子大礼参拜,同起同落。礼毕,孝男孝女分左右跪于灵前。  
祭奠祭奠从出殡的前一天傍晚开端,不断到深夜以至拂晓。  
祭奠日下午,灵堂前摆葡萄架,头门外摆灵床,两厢树上或竹杆上悬挂筒儿纸。傍晚,丧家亲朋乡邻来送纸货蜡烛,凡参奠客人进门,须鼓乐齐奏。接着,孝子在傧相引导下,前去坟地扫墓。去时提斗,斗中放小扫帚,至墓地,孝子亲手清扫墓室,随之化纸焚香。返回时,须将墓室所扫之物放在斗内带回,等“打怕”时再送到墓地。笙家门口,鸣炮行接主礼,男孝子将灵牌转交女孝子抱回,然后,化纸上香。礼毕,男孝子分跪灵堂两侧,女孝子痛哭吊孝。  
接着孝子迎馔(给死者迎送献饭),献饭迎毕,开端迎“盒子”(迎客人),迎盒子以亲疏远近、辈分上下为序。迎盒子时,被迎者要给乐人赏钱。  
迎盒子毕,开端奠酒。地点在灵堂前。奠酒次序与迎盒子相同,亲戚奠毕,接着是朋友、乡党。本县风俗,奠酒为“三杯酒、五个头”。当奠酒者奠完最后一杯酒,众孝子须叩头致谢。奠酒期间,鼓乐声必需不时,有的奠酒成心动作缓慢拖延时间,让乐人多为死者吹一会儿。  
祭奠完毕,开端为死者“繁华”。死者的亲友开端为死者“点戏”,多为《祭灵》、《放饭》、《状元逛街》、《将军令》等,藉此寄予对死者的哀思。  
当晚,有的丧家还演电影、放录像。  
出殡本县出殡时间,普通较早。天刚麻麻亮,丧家就开端在门口鸣炮,藉此提示乡邻前来帮助。乡党陆续到来,专司看客的知客热情倒茶递烟。执事总管选择若干精干稳妥乡邻,扶柩至灵床上安顿妥当。按亲疏长幼次第,众孝子男左女右分列两行,跪在地上,一手拄根棍,一手扯缣(白布,系于灵床龙头,长约三丈六尺),放声痛哭。傧相高喊“起灵”。长子摔烂头顶上的纸盆(外糊麻纸的瓦盆,内盛燃着的冥钞),送葬队伍启行。前由一知客持招魂幡开道。后随一知客手提盛有纸钱的竹笼,边走边撒(意为打点小鬼)。接着是乐人队伍。其后是拿着纸扎祭品的亲朋队伍。在八名精壮男子抬着的灵床后,是帮助的众乡邻。凡灵床所过之家,主人均在门前放火化纸为死者送行。  
下葬灵柩抬到墓地后,开端下葬。当棺材放进黑堂后,由阴阳先生定正方位,将祭器祭品放入墓室,开端砌封墓门。砌封过程中,女儿、外甥须给砌封者红包。砌封终了,乡邻们开端填土堆坟,孝男孝女边放声痛哭,边向帮助乡邻磕头致谢。  
坟墓堆起后,孝子在坟前焚香化纸,点燃蜡烛,除留一花圈插于坟顶外,其它纸扎连同讣告一并坟前焚化。送葬返回,路上不得回头,怕亡魂跟回来。  
开席吃饭时,帮助乡邻须坐头席。席间,孝子还须再次磕头致谢。亲朋坐第二轮席,最后待知客。  
打怕死者安葬后,连续三日傍晚,孝子用竹笼提上麦草绕墓周燃烧。其意图是为孤单寂寞的祖先壮胆。  
七日、百日、周年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七日为一个祭日(称为“烧七”),共有七个“烧七”,其中以“头七”、“三七”、“五七”为重祭,近缘亲戚必需参与。每个七日孝男孝女要上坟焚香化纸。  
死者逝世满百天,再次举行祭奠典礼,告慰亡灵,本县称为“过百日”。  
尔后,每年忌日,丧家都要举行祭奠活动,称为“周年”,连续三年。其中以“三周年”最为盛大。三周年时,祭奠程序与出殡前类似。三年守孝期内,逢年过节孝子要穿白戴孝,清明、十月一、冬至、元旦,孝子要上坟祭奠。三年守孝期满,孝子方可停止正常节俗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倡导节俭节约、废除封建迷信,同时停止殡葬变革。看风水、和尚念经等冗杂旧俗逐渐清除,“三日入土为安”的观念逐步构成,但保存了棺木掩埋风俗。1958年,为顺应水利建立和土地平整的需求,各社队党团员带头,普遍展开根除旧坟活动。1966年,废弃了棺罩、龟兹等一切旧式安葬典礼,以至一度将酒席、白孝、焚纸均予制止,黎明起灵,不误消费,抬柩、筑坟者均以香烟待之。1968年,县城在宝峰寺树立公墓,各公社以消费队为单位,在山坡荒地开拓公墓,至1988年全县大局部自然村建有公墓。1985年,县人民政府发布推行火葬的公告,倡导在城乡推行火葬制度。近年来,大局部乡村仍以土葬为主,冗杂礼仪尚存。  
十八、青阳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陵阳锅子  
“陵阳锅子”乍看上去以为不过是一个大杂烩,其实不然,这里面是很有考究的。不只制造手艺精深,程序冗杂而且费时,这道菜过去在当地乡村,也是只要在婚丧喜庆等比拟重要的场所才会请厨师精心烹调烧制,成为当地民间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亮点。  
2、青阳毛豆腐  
毛豆腐是青阳县沙济一带的传统名菜,它是经过人工发酵法,使豆腐外表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豆腐经过发酵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经烹饪后味特鲜。  
3、陵阳豆腐干  
陵阳豆腐干,远近出名,其原料是精选大豆和精制蚕豆酱再上特殊的制造艺,在陵阳地域有多家加工作坊。制出的豆腐干色泽漆黑光亮,酱香浓郁,口味鲜美,咸淡适合,质地板而不洁,外形方正,厚薄平均,同“采石茶干”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价钱却要廉价得多,凡亲口尝食者,莫不夸口称道,若把它制成兰花干,那滋味几乎是妙趣横生。  
4、九华黄精  
九华山黄精是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的特产。九华山废品黄精以自然黄精为原料,经过九蒸九晒工序,内赤外黄,味甜美,俗称“九制黄精”,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和当地土鸡一块炖制而成的佳肴是当地人款待贵客的精品菜。  
5、青阳臭鳜鱼  
臭鳜鱼是一道青阳县名菜,别有风味。它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所谓“腌鲜”,在土话中就是臭的意义。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坚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别离,肉成块状。  
6、青阳山核桃  
山核桃又称小核桃、小核桃,是我国特有的、稀少的草本油料和干果,青阳县山核桃营养价值极高,其果仁除含有丰厚的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外,还含有丰厚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在医药上具有润肠滋补抗衰老的成效。  
十九、名人  
古代:费冠卿、殷文圭、熊皦、汤悦、陈维稷、刘克复、王懿修、王宗诚、刘放、罗尚忠等。  
近代:洪诚、沈培新、严秀英、钱根洲、宁松泉、宁剑青、宁攸武等。  
现代:王巧云、王宏庆、宁长延等。  
二十、青阳县著名景点  
九子岩  
池州青阳九子岩景区,是九华山景色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是九华山国度森林公园主打景区。该景区是由青阳县林业局投资建立,由森林公园管理处管理运营的独立景区。  
甘露寺  
甘露寺上接九华街,下连大佛像景区,境内岗峦起伏,翠竹环抱,峰回路转,风光秀美。主要景点:二圣殿、一宿庵、佛学院、碧桃岩瀑布、桥庵、甘露寺龙池瀑布、拴龙柱、龙池庵、西竺庵、燕子洞。  
狮子峰  
狮子峰位于九华山东北。四周有五指峰、九子峰、独秀峰等,峰形若雄师横卧。峰西峭崖悬空,峰东麓明代建有狮子庵、飞龙洞。周边群峰并耸,山峦怪石奇特,是九华山一处风光旖旎的高山景区。  
莲花峰  
莲花峰位于翠盖峰北,西洪岭南,上、中、下3个莲花峰统称莲花峰,最顶峰海拔1042米。峰顶岩石极似怒放的莲花,“莲峰云海”为九华古十景之一。主要景点有乔觉禅林、神仙叨酒、云门峰等。  
青阳县博物馆  
青阳县博物馆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九华西路顶端。《青阳县历史文物展》展出新石器时期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各类文物476件,并恢复展出庙前春秋木椁。  
清源山景区  
清源山景区占空中积6平方千米,是一处集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有清源禅寺、五百罗汉山、清源圣境溶洞、怪石群、枫树林等景观,景于2014年7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  
神仙洞景色区  
神仙洞景色区坐落在佛国圣境九华山的南大门,位于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是“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安定湖)旅游圈内众多景色名胜中的佼佼者和旅游观光的必经之地。神仙洞古称玉华洞,具考证唐开元十年至十一年,地藏王金乔觉曾在此洞修行,得道成仙,明万历年间青阳知县苏万明“归云堆洞口,落日系峰头。石叠溪尤浚,猿啼山亦幽。”的诗句赞誉此景。  
龙泉圣境景区  
龙泉圣境景区坐落在九华山脚下,是中国第一家民间陵园经过创立被报批的国度级景色区。人文文化和佛教文化有机分离的佛国陵园—万佛园片区;再现特征上香文化的回龙寺片区;老年休闲养身康体疗养的龙泉浴社片区;参禅、问禅、寻禅、悟禅的生态林区。  
佛缘谷旅游景区  
佛缘谷旅游景区位于九华山背侧,属于皖南山地,奇山秀水,比比皆是。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著名景观有巴河峡谷、八都河峡谷、梅山瀑布等。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