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庐江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7 10:1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名字由来  
“庐江”,最早呈现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的一条江名,现为哪条水流尚无定论。后郡因江名,县因郡名,持续至今。庐江又名潜(潜川),始于南朝梁(《梁书》、《魏书、地形志》)。  
“庐江郡”设于西汉初。“庐江县”名始于隋(《隋书、天文志》),另说始于南朝梁(《安定寰宇记》),两说时间仅相差几十年。  
二、位置  
庐江县地处皖中,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脉。东与巢湖市、无为市交界,南以枞阳县、桐城市为邻,西靠舒城县,北抵肥西县。介于北纬30°57′—31°33′,东经117°01′—117°34′之间,南北两端相距62千米,东西最大距离52千米,总面积2343.7平方千米。  
庐江县境东北沿杭埠河口经巢湖孤山、鞋山至马尾河口弧形水域83平方千米属庐江,陆地以兆河主航道与居巢辨别界;东括白湖,顺杨柳圩东埂至迎水庵、岳山、大犁尖为庐江、无为两县分水岭(东无为、西庐江);东南从寨基山、香炉尖至黄家大山等分水岭为庐江县、无为、枞阳县分界;南以莲屏山西,沿罗昌河以南五里青竹涧至大凹口、岱鳌山与枞阳县交界(南枞阳、北庐江);西南从藻青山、沿界河至起风尖、大佛尖与桐城市接壤;西沿荒草尖、二姑尖、火炮山到百神庙与舒城县为邻(西舒城、东庐江);西北从百神庙达马冲水库,以杭埠河河道中心线为界向东延伸至王四六渡、迎水庵与舒城县、肥西县毗邻(东南庐江,西北舒城、肥西);北起三河镇东沙塘圩西埂,顺杭埠河主航道延至巢湖口门与肥西县分界(北肥西、南庐江)。以庐城为中心,公路至巢湖市区79千米,至无为市区70千米,至枞阳县城70千米,至桐城市区69千米,至舒城县城46千米,至肥西县城62千米,至合肥市区79千米,至南京市区208千米,至上海市区585千米,至北京市区1197千米。  
三、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庐江县播送电视综合掩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数4.2万户,用户网络总长1468千米。全县影剧院3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站)18个,文物管理所1个。全年艺术扮演300场,共举行展览71次,组织文艺活动342次,举行锻炼班218次,公共图书馆藏书36.3万册,当年新购图书4.2万种。  
四、传统钾明矾制造技艺  
传统钾明矾制造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巨大发明与聪慧的结晶,自唐朝中宗年间(705-709)班大宏、班二宏发现明矾,矾山即兴起采炼之举,千年明矾开发史就此开端。由唐朝简单的手工小范围采炼,到宋朝开展为作坊式消费。采矿业由一天一人采100至200斤矿石,到宋朝时已开展到一次采“一柯”能到达9万多斤矿石。炼矾也逐渐完成了由煎矾与矿石焙烧的连续作业。阅历代采石炼矾工人的不时完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断因循至今,千年炼矾窑火不时。传统钾明矾制造工艺经过历代采石炼矾工人的探索、进步、开展,构成的工艺流程是:明矾石开采、明矾石焙烧、熟明矾石风化、明矾浸取、矾液沉降、矾液加热、明矾结晶七个工序。传统钾明矾制造工艺传承千年,因循至今,它有着共同的优越性。主要是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耗能低,不需求添加其它化工原料。且工艺操作也不复杂,工艺操作人员,主要是师徒相传,以身作则,悟性体会,靠传承人的长期理论熟能控制操作技艺。该工艺消费的明矾,晶莹剔透,大块透明,质量好,在国内外市场广受赞誉。  
五、盛桥虾子灯  
在庐江,“虾子灯”传播于盛桥镇薛岗村,“虾子灯”的每只虾灯由两人掌舞,双虾和舞,颜色斑斓,迎花追逐,生动生动,活灵敏现,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已列入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虾子灯是当地渔民祈求国泰民安、鱼虾满舱的一种扮演方式,历经岁月的变化,虾子灯的照明设备与吹奏乐曲都停止了不时地改良。  
虾子灯出灯时间有考究,预定方案,居家和备,百事调和,五和俱佳,三和出灯。出灯时灯笼幻色,枪炮震动,锣鼓喧天,礼花飞扬,一对虾子灯在众人的蜂拥下盛大出场,翻转腾跃,弓臂转伸,活腾如真,迎花追逐,生动生动,活灵敏现。  
虾子灯挨户巡访,随着鞭炮和锣鼓声,虾子灯依照预定道路,每到一户,便燃放鞭炮,迎灯接福,祷告安全;观灯嬉戏,披送红缎、送上喜烟,又鸣竹又看舞灯,忙得不亦乐乎。各户礼品不完整一样,但都饱含诚意、心愿神美,大致上有祝福大吉大利、百业顺利、合家欢乐、身体安康、幸福美满之意。  
六、黄屯舞龙灯  
正月十五闹板龙灯,是黄屯老街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每逢春节,普通从初一到初三,这三天除了家人亲友串门聚会,当地人还有祭祖、给老祖宗上香送饭的风俗。从正月初四开端,板龙灯出游乡村,至正月十五闹元霄灯会完毕。  
传说正月十五是谷龙诞辰日,每逢这天,一切的龙都要赶到一同聚会。一阵铿锵的锣鼓唢呐,震响十里八村,随同春雷闪电般的火铳、噼噼啪啪的鞭炮和舞龙汉子气壮山河的呼吁声,被誉为“皖中一绝”的黄屯板龙灯,正式拉开了闹元宵的序幕。  
黄屯的龙灯至少在九节以上,为单节,每两年增加两节,远古的时分已没有人记起,到民国三十六年时为三十七节,这应是黄屯龙灯节数最长的时分。民国三十六年后便没有再舞龙灯了,直到变革开放后,公元1981年,黄屯又重新舞起了龙灯,又从九节舞起,每两年增加两节。  
黄屯老街人最骄傲的就是黄屯龙灯。农历正月里,是老街人最闲的时分,舞龙灯便成了老街人的头号大事。每年腊月,牵头人便早早地通知各家各户出钱凑份子,扎龙灯。龙灯分老龙和子龙,青壮年舞老龙,还要请街上最有名望的老人牵龙须;十五六岁的孩子舞子龙,子龙舞到哪家,哪家的主人便要放爆竹,算是接灯,末了还要包上一些喜钱,以祈求来年的好运。  
七、打莲湘  
“打莲湘”,也叫“打连响”、“打金钱棍”,是庐江南乡传播甚广的文娱风俗。莲湘其实是由“讨饭棍”演化而来。旧时民间乞讨人,为了防身而备的打狗棍子,又叫讨饭棍。乞讨者在乞讨的时分通常要说唱一些阿谀话,讨饭棍便逐步演化成手中的演出道具。打莲湘的文娱风俗即由此演化而来。  
莲湘由一根约1.5米左右的小竹竿做成,两端要削生长约10厘米的缺口对通孔眼,每个孔眼各系上6枚铜钱。  
扮演时,手持一根莲湘(也有手持两根),按节拍撞击本人身体各部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莲湘上穿的铜钱便发出“嚓、嚓、嚓嚓”有节拍的响声。打莲湘普通4至8名女性,外加一名男性,女的系红绸腰带,走十字舞步;男的穿越其间当配角,特地“插科打诨”。敲打莲湘时,还要演唱由庐江民歌小调改填的时令之歌词,以娱其乐。  
八、旱地行舟  
俗称“跑旱船”。灯的体型较大,呈船型,船舱扎成花轿,内装彩灯。旱船扮演人数普通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四周来回扇动蒲扇,同时插科打诨、滑稽诙谐,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  
跑“旱船”时,一股运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中央加上一至两支喷呐伴奏、氛围热烈,心情活泼,具有浓郁的中央风情和民族颜色。  
九、车上轿  
“车上轿”和“旱船”正好表现庐江民间水路两种传统的交通工具,花灯彩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车上轿”的车与轿都用竹、篾扎成,糊上花纸,顶部和四周都有彩灯。4人扮演:推车者战战兢兢;拉车者奋力向前;护车者手舞足蹈;乘车者(美女,俗称“花心”)潇洒自若。各具形态,逼真传神。  
十、狮子灯  
庐江民间的狮子灯,普通都有两个人协作扮一只大狮子,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前者腰部,披上麻袋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狮子外形夸大,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弄。  
在扮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描写狮子温柔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骁勇的性格,扮演时由训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扮演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扮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的高难度动作。整场演出惊险有趣,高潮迭起。  
十一、小红头  
庐江县特征小吃“庐江小红头”,香甜酥松,细腻无渣,以精致的小竹篓包装,可随身携带,它在2009年入选了巢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承载着家乡美妙的记忆和情怀。这项庐江传统名点,原名饽饽,又名油糖烧卖。其外形如石榴花,小而圆,大如钱,顶端染有一点红,故被称为“小红头”。  
十二、庐江小红头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清军著名将领,庐江人吴长庆奉旨出征,虽然将在外征战,但难割难舍的是不散的乡情、乡思。加上长期在外,水土不服,随身同去的家乡厨师从一日三餐中看出端倪,于是,便常为他做此点心以慰藉,很受吴长庆的赞扬。  
吴长庆因戡定朝鲜“壬午兵变”有功,遭到朝廷嘉奖。为感激皇室的恩泽,吴长庆亲身将小红头装篓,每篓22个,共100篓小红头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太后和皇帝品味后,以为色香味形俱佳,大为称誉,遂将“小红头”赐给文武大臣。从此,庐江“小红头”便著名海内外。  
十三、服饰  
民国时期,男性着对襟服、大腰裤,或穿长衫大褂。妇女普通着兰色或青色的大襟褂子和黑色裤子,戴耳环手镯。农民四季常用大手巾、围裙、围带等。解放初期,男性着中山装,女性着列宁服。“文化大反动”期间,城乡男女一度盛行黄绿色军装。女子戴耳环、手镯绝迹。  
十四、婚姻  
婚姻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主。旧有族外婚、姑表婚、姨表婚、指腹婚、摇篮婚、童养媳等。传统婚序为命字、访亲、相亲、聘媒、传庚贴、纳彩礼(朝节)、下日子、择吉迎娶等一整套程序。  
结婚当日,在门上贴喜联,窗户贴“双喜”,请亲友汇集庆祝喝喜酒;用锅圈、草绳等套媒人,将男方接新人员的脸全部抹红,表示喜庆。女方上轿前有“哭嫁”习气,姑娘要“大哭”一场,内容主要是舍不得生育的父母、相伴的兄弟姐妹等,有“秀才落榜笑是哭,姑娘出嫁哭是笑”的民谚。  
选准良辰吉时发轿,堂屋上方点一对蜡烛,拜祖,盖红盖头,由晚辈或哥哥背着上轿,嫁妆中藏有枣子、糕、花生等,寓意为“早生贵子”等。至男方后,先关门捺性子,后拜堂,送入洞房。当晚有闹房等风俗,结婚3天无大小,不分长晚辈,老少均闹房。  
结婚的第三天,女方一切亲友赴男方“看三”。一个月后,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吃回门饭,娘家做“满月”,送麻篮、剪子、针线等女红用具。  
十五、名人  
古代有文翁、左慈、周瑜、王蕃、伍乔等著名历史人物,近代有吴赞诚、吴长庆、刘秉璋、潘鼎新、丁汝昌等文臣武将。三国名将周瑜酣战赤壁,清代淮军名将吴长庆援朝平乱,刘秉璋、潘鼎新抗法入侵,吴赞诚治台有功,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英勇抗日等故事广为传播。县内至今有三国文化踪迹几十处。  
庐江兴学遗风源远流长。西汉文翁兴教育,举贤能,政绩卓著。南唐伍乔诗文称赞文坛,举进士第一;孙维祺诗文不拘一体,宋衡、黄金台、卢国华、刘声木等桐城文派作家影响深远;鹤柴“六十成诗隽,七十成皖雅”,至今为世人赞颂。庐江,元朝创学宫,明朝建书院,清朝设县学,著书立说者层出不穷,以科甲起家者传承不绝。重建于城东公园的奎星楼中立有一块《庐江县历代进士题名榜》石碑,碑刻49位进士名录。  
文翁  
西汉  
不详  
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  
左慈  
东汉  
不详  
方士  
周瑜  
三国  
175年—210年  
东吴将领  
王蕃  
三国  
228年—266年  
撰有《浑天图记》、《浑天象注》  
伍乔  
南唐  
不详  
歙州通判、考工员外郎。  
宛嘉祥  
明代  
不详  
贵州思南府知府  
孙维祺  
清朝  
不详  
著有《五经说文》、《三太史》、《春秋櫽》、《飞跃真言》等。  
潘鼎新  
清朝  
1828年—1888年  
抗法将领  
吴长庆  
清朝  
1833年—1884年  
淮军将领  
丁汝昌  
清朝  
1836年—1895年  
北洋水师提督  
刘秉璋  
清朝  
1826年—1905年  
四川总督  
张粟  
近代  
1987年—  
知名演员《邮差》《红旗漫卷西风》等  
徐方汉  
近代  
1875年—1952年  
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张宗良  
近代  
1905年—  
国民党中将、安徽省建立厅长。  
孙立人  
近代  
1900年—1990年  
陆军二级上将,总统府从军长。  
十六、行规商俗  
开业  
旧时店家开业,均择良辰美景。门面装饰醒目,多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繁茂达三江”,“大财源百川汇流,重生意六合同春”等对联,一切店铺内的钱柜、账房必贴“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或“日进斗金”等大红组字斗方。门外挂彩绸,放鞭炮,以祝“开张大发”。  
开业之日,头一两天出卖的货物均低于市场价,以招徕顾客。顾客进门,不管购物与否,均要热情接待,为的是“买卖不成仁义在”,博得来日的“回头客”。每日清晨开门之前,商店的老板都要先拿算盘向上晃动几下,再拨几下算盘珠子,用鸡毛掸子掸去柜台上的灰尘;中药铺的掌柜不只要拨弄算盘,掸掉灰尘,还要捣响碾药的铜臼;鞋帽店的老板拿布甩子、掸子扫除鞋帽上的灰尘,整理鞋盒,再将鞋、帽都上下倒腾一下,以取开门就有顾客来选择鞋帽之意。开门后的第一笔生意必需做成,否则当天生意都不顺。  
招牌  
“招牌”,亦称招幌、商幌,是传承长久之商俗。它主要用来指示店铺的称号和记号,可称为店标。招牌有竖招、横招或是在门前牌坊上横题字号,或在屋檐下悬置巨匾,或将字横向镶于建筑物上。随着商业日渐繁盛,商店逐步普遍地悬挂招牌,木刻的、铜铁铸造的、墙壁书写的,形形色色的招牌相继应运而生,并且加上店主的姓名或另取雅号,而构成了完好的招牌字号。有些大商家为显现本人资金雄厚,特用金箔贴字的招牌或黄绸招牌,称之为“金子招牌”。  
招牌是商家致富的命脉,看得和生命一样宝贵,因而有“招牌是命”之说。“砸招牌”、“招牌砸了”,就意味着信誉没了,这是商家最为忌讳的事。所以,凡经商者,都很看重“招牌”这个无形资产。  
历史上最初的“招牌”特指酒店的布招,即酒旗,又叫酒幌。酒幌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痛快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幌,让其随风飘展,以到达招徕顾客的目的。  
沿革至近现代,“招牌”的品种普通分为两大类:  
一为文字招牌。因循行业传统风俗,根本和全国各地分歧,文字招牌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店铺招牌,如茶行门前悬挂一块只书写一个“茶”字的方牌子,當铺的墙上和门上都书写一个非常显眼的“當”字,盐店门外或影门墙上书写“盐”字或“盐庄”等;二是堂号招牌,如庐江县城里“同心楼”、“生花堂”等;三是以姓氏、姓名作店铺或产品称号。如庐城东门“马家牛肉馆”、四牌楼“宛谷生豆腐坊”等。堂号、招牌置于店铺的正堂或店檐下。  
文字招牌最普通的是木板匾额或条幅,黑漆底黄金字或红字,也有白漆底黑字。大凡店铺招牌字多请中央官吏及有名誉的名人,或书法名家题写,一者能够附庸风雅,进步商号知名度;二者能够借名士和达官之势,壮商号之门面。  
二为实物招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货物作招牌。如卖猪肉的将半扇猪肉悬挂在肉架上,染坊门前高悬染成的兰布,膏药店在门前悬挂一张硕大的膏药,鞋帽店前悬挂鞋和帽子等;二是以器皿工具作招幌。如卖茶的在门外棚下,桌案上摆放茶壶、茶碗;打铁的于门外摆放打制的锄头,镰刀,篾匠铺门前摆放各种篾器等等。  
开张  
“开张”有区别于开业,是指每年开门做生意的第一天。每年岁首,商家普通都于正月初四或初七日“开张”。初四寓意“四季来财”之意,初七则取意于“七上八下”之说的“七上”之意。“开张”之日,清晨早起放一挂大鞭炮,然后伙计们站在门外,掌柜的站在店内,满脸笑容恭候客人莅临。第一批顾客到店,不管新老主顾都要向其拱手作揖,致以问候,用特别优惠的价钱做成一两笔生意就关门。旧时凡店铺的大门都是由一块块木铺板拼合组成,其铺板随着大门翻开来是单数,关起来是双数。每年“开张”第一天,翻开大门后只下两块铺板,以后逐日加下一块,最后一块普通要留到二月初二才下。一年的运营活动才正式步入正轨。  
十七、抓周风俗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女儿临产前,娘家送“催生茶”或请吃“催生饭”。产后,以“喜蛋”到岳父母及亲友家报喜。婴儿出世第九天洗“九朝”,娘家送鸡、蛋、糖、米面之类和婴儿衣服,亲友前来恭喜;用干艾薰水为孩子洗澡,澡盆中投下许多铜钱,孩子洗洁后用熟鸡蛋“滚头”,拜“四方”,用小葱拍打脑袋,意味小孩子聪明、短命。1周岁时,行“抓周”礼,在竹席中放上笔、墨、糖果、胭脂、玩具等,让孩子任抓一样,预示将来出路。  
十八、节日风俗  
春节风俗  
从腊月廿三送灶开端,家家户户就开端为过年做准备,掸尘,蒸粑粑,做姜汁米糖和糖团,炸圆子。  
炸圆子  
祭灶:腊月二十三“祭灶”,庐江境内,庐城地域及北乡,又称之为“过小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在庐江南乡罗河地域二十三“祭灶”,二十四“过小年”,西乡柯坦叶氏二十八“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风俗是“接祖”,提早接老祖宗回家“过年”。  
送灶,多在傍晚入夜之时举行。灶壁神龛内,用红纸书写“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之神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不祥”或“上天奏善本,下界保安全”的对联,龛上则贴“祭如在”或“如在其上”小横幅。一家人先到灶房,灶面上拾掇得干洁净净,依序摆放祭品:七个用米粉特作的“送灶粑粑”(用米粉做成饼,用豆干,肉,蔬菜或咸菜等为馅),一碟米糖、一碟切断的干草、一匹纸马。这些祭品分别为:米糖是特地给灶王爷上天准备的干粮,纸马是灶王爷的坐骑,干草是给坐骑准备的草料,“送灶粑粑”就是托灶王爷带上天的礼品了。  
做灶粑粑  
然后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燃烧金箔、元宝,放鞭炮,全家人轮番跪拜,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与此同时,一家之主还要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周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请他在向玉皇大帝奏报本家庭一年来的善恶言行时,多多美言,以求得到恩赐或饶恕,并保佑来年四季安全。  
腊月二十三“送灶”,灶王爷何时再重返人世?县境内南北各地不一,有的是元旦夜“接祖”的同时“接灶”,有的是正月初四举行“接灶”典礼,接灶王爷回家。  
元旦:最看重的莫过于吃年饭。大年三十,家家清扫一新,在一切的门上贴春联,读书人家写对联,现场作诗赋联,穷人买红纸,请文化人写对联,煮3个“糖打蛋”,以示对文化的敬重。  
糖打蛋  
在庐城和庐北等地,贴大门(正门)春联之前,还要“洗门槛”,即用日常准备好的干马齿苋用热水浸泡,然后用浸泡的马齿苋擦洗门槛,驱赶邪气,祈求门神。洗完门槛后,才正式贴上“门对子”、“门庆”(古称桃符)、“门神”等。在北乡圩区,年三十这天,把红绿色福利纸裁剪成白干大小,凡灶前、橱柜、柱子、以及农具,就连门外的猪圈、树木等都得贴上福禄利纸。贴福禄利纸是有考究的,普通连贴三块,两块红色的,一块绿色的,绿色贴在中间,红色贴在上下或左右,意味福禄相聚,红红火火。  
三十上午煮汤(鸡、肉),大人孩子吃肉、喝汤,一解馋瘾。全家欢聚一堂。饭行进行祭祖活动,用板凳加在后背,一个个背祖宗入席,第一盏酒让祖宗先喝,然后全家才开端吃年饭。满桌菜肴丰富,桌上有鱼,多为鲢鱼,不能动筷子,意味“年年有余”。  
年夜饭  
年饭后,晚辈给孩子包压岁钱,晚上守长夜,点长明灯,等候辞旧迎新的时辰。过年3天不下生(米),不扫地,不倒渣滓,说是留住财气。  
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开门鸣放“开门炮”。人人穿戴一新,三五成群出门给晚辈拜年,给亲友贺年。初二普通是女婿到岳父母家,外甥至舅父家,内侄至姑父家拜年。  
过年期间,人们得意洋洋,见面问候,亲朋好友互相拜年,喝“往年酒”,吃五香蛋(又叫元宝),“拜年拜年,茶蛋朝前”,每人要吃(拿)一个五香蛋,叫吃(拿)“元宝”,意味着新年发财。“上七日”驱邪,早晨放鞭炮,妇女不动针、剪,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回”的民谚。  
元宵节风俗  
在庐江境内,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之说。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两旁悬挂大红灯笼。清晨,好像正月初一,点烛焚香,燃放鞭炮。早餐吃汤圆(元宵),午餐饮酒,菜肴丰富。入夜,各地举行灯会(俗称“玩灯”),观灯者,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繁华特殊,夜以继日。  
黄屯舞龙灯  
庐江灯会多为民间自发组织,在本地(乡村范围内)巡回演出。境内罗河镇、柯坦镇等地的狮子灯,黄屯、冶父山、郭河等地的龙灯,盛桥的虾子灯、车上轿、花挑子灯等等,每玩到一户人家,都要先亮灯、接灯,放鞭炮、送礼物(糕、烟、钱等),有时大户人家将贵重礼物放在屋梁上,让狮子灯过“八仙桌”,龙灯玩“盘龙柱”,没有几分功夫,拿不到礼,玩到精彩处掌声、喝彩声一片。  
盛桥虾子灯  
也有些中央灯会由民间艺人组成,借机获取微利。灯会开端前几天,灯会组织者请中央上享有一定声威的长者或名人,到各家各户送“灯贴子”,只需收到“灯贴子”,不管其灯会的程度、质量如何,都要准备薄礼(普通有现金、香烟、糖果糕点、鞭炮、蜡烛、红绿彩布等)“接灯”,传统风俗:“不看玩灯者,只看送贴人”。  
元宵节一过,整个“年”才算过完了。故民间有“正月初四五,吃得肚皮鼓;过了正月十五,日子又是一样苦”、“吃了月半饭,大家把事干”和“正月好过年,二月好做田”之民谚。  
清明节风俗  
庐江境内,清明节到祖先墓葬地祭奠、扫墓,俗称“做清明”。普通在坟墓前摆上鸡、鱼、肉“三牲”祭礼,酹酒烧纸叩拜,并要在坟冢上插一挂用彩纸剪成的“幡子”(又称“清明吊子”、“幖子”等)。据传,已故亲人在清明节期间,都要凭这个“幡子”去游耍扬州,假如没有这个“幡子”,阴曹地府则不准通行的。  
“做清明”的时间,准绳上是“前三天,后一七”,就是提早三天或推延七天都是能够。在“做清明”详细时间上,庐江境内南北乡有差别:在南乡(如砖桥、罗河、乐桥等地)“做清明”必需是在上午“午时”之前,而庐城县城及以北地域,上下午随时都能够,且无需任何祭品,仅在坟墓上插一挂“幡子”,标志着此坟墓有后人来祭奠而已。  
庐江城乡,还有清明节插杨柳枝的风俗。相传杨柳可驱鬼拒毒虫,故称柳树为“鬼怖木”,所以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圣水济渡众生。旧时,“清明”又称为“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避免鬼和毒虫的侵扰袭害,纷繁在家门口插上柳枝以避邪。清明节这天,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折些嫩柳枝条,编成柳圈或帽子戴在头上,同时在家门口插上柳枝。“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等,是庐江境内传播甚广的民谚。  
端午节风俗  
在庐江县境内,划龙舟(俗称“划龙船”),各地在时间和其举行活动的目标上有所不同。在县境南、北两乡,如罗河、白山等乡镇,每年依然在“端午节”这天举行,而庐城地域以及东乡(如杨柳圩),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划龙船”,此乃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庆典活动,已与“留念屈原”之说相远矣。  
庐江城乡,早餐除吃粽子外,还有绿豆糕,新颖的咸鸭蛋,主食是当年新收割的麦面粉所做的面条(庐江南乡称“面汤”)等非常丰富。故民间有“早端阳,晚中秋”之谚语。  
在庐城地域,端午节最信奉道士画的“端午符”。所谓“端午符”,行将一张黄表纸对折,再分别在黄纸两旁从正面向背面折叠后,拉到中线对合起来,然后按竖行写上“驱邪扶正罡”五个草书字,接着把两侧的折叠纸拉开,正好把这五个字对半分开,中间再画上道家图案。据道家之术,这五个字暗含“罡星昭吉庆,正气辟妖邪”之意。旧时,不管是豪门富户还是贫穷人家,关于道士送上门的“端午符”是一定要买下并张贴到正屋的上方,以禳灾避邪。  
庐江境内,出嫁女儿回娘家过端午节,外婆(庐城地处俗称“家奶”)或舅舅、舅妈一定要给外孙(甥)置办绣有“五毒”图案的红兜肚(或一套新衣裤);在庐江西北乡金牛、石头号地,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并要为女婿家人送馓子,女儿要为母亲做一件大白褂子。亲友之间互相“看节”,粽子、绿豆糕必不可少,有少年儿童的还要以彩色兜包布、香袋等相赠,寓意驱除五毒,祝愿安全,安康生长。  
中秋节风俗  
看节:在庐江城乡,中秋节前“看节”,是除春节“拜年”风俗外,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俗。出嫁女儿回家“看节”,亲戚朋友互相“看节”。  
桂花酒  
其“看节”礼品视其经济条件而定,但月饼必不可少。假如父母健在,曾经单立门户的儿孙辈不只要“看节”,晚上必需回家和父母在一同,合家聚会,欢度佳节。但是,对曾经出嫁的女儿,则不同其他节日,中秋节不留女儿在娘家过夜。中午盛情招待,最诱人的时令美食是板栗子烧鸡(鸭),喝桂花酒。饭后,无论多晚,定让其回到本人家中,夫妻团聚。  
板栗烧鸡  
摸秋:在庐江乡村,中秋夜还有“摸秋”的风俗。旧时“摸秋”主要是一些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中秋之夜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他人家的田中去偷摘瓜豆。因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由于“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由于扁豆也称“娥眉豆”。而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责怪“偷摘”者,反而以此为乐。  
摸秋  
而往常,“摸秋”者多为淘气的小孩,结伴于深夜趁月色潜入别人菜园地,偷瓜摘豆。“八月中秋摸秋不算偷”,此夜,家长纵容孩子到他人家田园中“摸秋”,假如是“摸”得葱,则以为小孩长大后能聪明,假如是“摸”得瓜,则以为以后小孩吃喝不愁。而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几,从不叫骂。即便被园主发现逮个“现行”,也只是哄笑遣散而已。有的园主发现了有人“摸秋”,反而自行逃避,任其採摘。  
十九、庐江县丧葬风俗  
假如谁家的人逝世了,在他/她逝世前,家人察看他/她快咽气之前,会在地上铺上稻草,再将病人移至稻草上,这叫“下单”,这些稻草,在病人逝世后,家人会将其整理洁净,拿到室外,用火烧掉。  
死者普通在家里要停放三天,计算的时间是:从病人逝世的那天算起,第二天为正日子,在第二天,本村的邻居、好友等,都会前来探望(吊唁),平常有人情往来的亲戚、朋友,会送上挽联或礼金等,当前来吊唁的人员抵达时,死者的直系亲属中的晚辈,要向前来吊唁者下跪,这里还有一个风俗:死者的侄子们,要在死者家的大门外,给前来吊唁者下跪;而死者的儿子则要在屋里下跪,由于在死者火化前,停放在家中的三天时间里,其子女要为其守孝,这期间,死者的儿子们是不能出家门的,更不能到亲戚朋友,以及隔壁邻居家中去,要是去了,人家会非常生气,以为这是不吉利的一件事。  
在死者停放家中的第二天(就是正日子那天),其亲属会请上一帮鼓乐队,演奏哀乐,其一是表示对死者的吊唁,其二是表示丧事浓厚;等到了旁晚时分,会请来一位道士(当地俗称为“山人”,尊称谓其为先生),为死者举行吊唁活动,一开端,这位道士口中会念念有词,会说上一大堆旁人无法听懂的言语,在这之后,那位道士会用红纸做成几个“链子”(用红纸搓成的链条),数量依据死者的直系亲属的人数而定,这些“链子”会事前蘸上香油,一切准备好后,那位道士会让人翻开冰棺,死者的直系亲属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蘸着香油的“链子”,在蜡烛上点燃,走近冰棺前,与死者见最后一面,完成后,道士让人将冰棺封上,就不能再翻开了。  
之后是,那位道士阅读事前写好的“孝名单”,然后是按此次第为死者磕头下跪,以此为对死者的尊重,由于当地的风俗是“死者为大”,在亲属为死者磕头时,其直系亲属(侄子、儿子们),要跪在冰棺的两侧。吊唁活动完毕后,亲友们开端吃晚饭(吃这样的饭,当地叫“老米饭”),这时,死者的儿子要座在冰棺前面,为死者守孝,冰棺前不能离人,晚饭期间,死者家簇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会领着死者的长子,按顺秀给每桌亲友下跪,同时,那位长者会说上一些客套的话语,以表示对亲友们前来吊唁的谢意,以及款待不周方面的歉意。  
在第三天,死者的家眷会事前请好八个人,这八个人普通都是死者的左右邻居和亲友,将装有死者尸体的冰棺抬到车上,运去火化,这八个人所做的这件事,就叫做“抬重”。期间,死者的儿子手里要拿上一付“车拐”(过去乡村用来车水用的工具附件),拿“车拐”的目旳是:在抬重人休息的时分,要用“车拐”垫在冰棺的下面,冰棺不能碰到公开。另外,在这期间,原先请的那帮鼓乐队,会奏乐相送。直到装有死者的冰棺,被送上冰葬车为止,然后这帮鼓乐队在承受死者家眷所支附的费用后分开,不能再返回死者家眷的家中。  
等到死者火化回来之后,要为死者下葬,此时死者的家眷会请上一位“山水先生”,为死者下葬的中央,选择下葬的位置,那位“山水先生”会用指南针,标定死者的坟墓方向,关于死者下葬地的选择,也有一些说法:坟墓普通的反面要有山坡,这叫“靠山”,前面要开阔,其对面的远处也要有山,而在其中间最好要有水,这叫“前面有山有水,后面有靠山”,死者亲属对死者坟地的选择很注重,以为坟地选好了,其后代会有福有才,会出“人才”。  
正式下葬时,死者的长子首先会拿起铁锹,在那位“山水先生”选择好的下葬点,意味性地用铁锹铲起一点土,然后将铁锹连同那土,一同朝前方扔去,这叫“开山”,之后,原先“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开端正式为死者下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那位“山水先生”办完本人要做的事情后,在承受死者家眷的费用后分开,他不能回到死者家眷的家中。)  
死者安葬开端之时,会将安放骨灰盒的中央,用铁锹铲平,然后,将事前准备好的一些稻草,并放上一些芝麻杆、草纸,放到铲平的中央,用火点燃,将放骨灰盒的中央烧热,意义是死者的安葬地点,非常“暖和”,还有,在稻草、芝麻杆等烧完后,死者的长子要用草纸(大裱纸),将灰烬清算洁净。正式放好骨灰盒后,“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为死者的坟墓挑土,直到堆成一个圆锥形的坟墓为止,最后,死者的儿子,要用扁担,将死者坟墓的外表锤平、充实,这里有句话叫“孝子不要哭,坟头把土拙”,就是这个意义。还有,在堆坟墓的过程中,干活的人中间休息的时分,都要喝一些死者家眷送过来的红糖茶,而且在场的其别人也要喝,剩下的红糖茶,不能再带回去,必需全部倒掉。  
一切完成后,在死者的坟墓前烧草纸(大裱纸),同时还要给左近的老坟墓烧一点草纸(大裱纸),算是给死者正式“安家”,再放一挂大炮竹,死者的儿子、侄子们给坟墓下跪、磕头,同时,将原先准备的一些稻草点燃,将下葬用的工具、在场人头上顶的毛巾、白布等,在火的上面“过一下”,这叫“湫一下”,意义是去除倒霉,经过这样的动作之后,一切表示吊孝类的行为全部中止,比方头上戴的毛巾、白布等都要收起来,不能再戴了。  
接下来,就是回去吃中午饭,这顿饭叫“回笼饭”,在吃这顿饭时,客人要尽最大可能,将饭菜吃光,而且在吃完饭后,要“悄然”地分开,不要和死者的家眷打招呼。  
还有,在死者坟墓安葬好之后,从葬坟墓的那天算起,连续三天,死者的子女要给死者的坟墓做“火把”,其实,这“火把”就是用稻草变成的一个“稻草链”,每天旁晚时分,死者的子女拿到坟前,并点燃,意义是为死者“照明”之用。“火把稻草链”的节数也有考究,其节数是这样规则的:第一天的节数为死者年龄数减2,第二天的节数为死者年龄数减1,第三天的节数正好为死者的年龄数。  
再有,在死者坟墓葬好的第三天下午,死者的直系亲属要到坟墓前去“复山”,在这一天,死者的亲属集聚集到其长子的家中,共同吃完中午饭,然后带上祭品,到死者的坟墓前再次祭奠,而且上面所说的“第三天要烧的火把”,也同时带去,祭奠终了后点燃即可,同时,在“复山”的这一天,死者的亲属还要自制一个“戳灯”,就是用白纸糊的一个灯笼,里面放一节白色的蜡烛,并用一根竹竿撑起来,在“复山”时点燃“戳灯”里的蜡烛,意义是为死者的坟地“挂上灯笼”。  
以上事情完成后,死者的葬礼根本上就算完毕了。  
二十、庐江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小红头  
又名油糖烧卖、庐江小红头,是安徽省中央特征的传统名点。因外形如怒放的石榴花,顶端染一点红而得名。通常用面粉、蜂蜜、白糖、猪油,再加少许桂花、金桔、青红丝、豆粉等原料制成。废品油糖滋养、色泽金黄、香甜酥松、细腻无渣。  
2、庐江米饺  
也称为庐江大弯饺、庐江米饺子,是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特征小吃,以籼米粉制成饺皮,猪五花肉及调料制成馅心,成饺后油炸而成,色泽金黄、外皮酥脆、馅味鲜美。  
3、庐江米线  
又名庐江米粉,由优质籼米精制而成,具有色泽光润、柔韧滑爽、不时条、不糊汤的特性,成型美观。  
4、黄陂湖大闸蟹  
中国天文标志维护产品,是纯自然的绿色水产品,清咸丰年间曾作为皇室贡品敬献朝廷。  
5、黄屯大饼  
磨米成粉,包裹菜心,美味可口。  
6、泥河老鹅  
香味浓郁、色泽鲜亮、滋味纯粹、酥而不烂、油而不腻。  
7、庐江绿茶  
庐江绿茶,分“青大茶”(把子茶、兰花茶)和“炒青”两种,主要有“白云春毫”和“潜川雪峰”等品牌,产于柯坦镇、汤池镇一带的二姑尖、百花寨、平顶山山巅。  
8、白云春毫  
白云春毫,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天文标志。  
白云春毫茶产区主要散布在汤池、柯坦、万山等16个镇的低山丘陵地域,少量散布在山地榜田,土壤为黄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响,成土母质为中性结晶岩类和泥质岩类为主,通透性好,适合种植白云春毫茶。庐江县的种茶历史长久,远可追溯到东汉年代,据唐代陆羽《茶经》中引《桐君录》载:“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白云春毫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润,形似雀舌,外型具有名茶特征。嫩香耐久,滋味鲜醇,汤色明澈亮堂,叶底匀称分歧,嫩绿亮堂。  
2017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白云春毫”施行农产品天文标志注销维护。  
9、庐江荸荠  
荸荠俗称“地栗”,水生蔬菜,庐江县特征农产品,国度绿色开展委员会认定的“绿色食品”。主产于白湖镇等地。  
10、三叶小菜  
三叶小菜,主要种类有日本高菜、日本茗荷、日本大根、常盘黄瓜、四叶黄瓜、荞头、肉刀豆等,先后荣获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安徽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二十一、庐江县著名景点  
周瑜墓  
周瑜墓位于庐江县城东侧。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庐江奎星楼  
庐江奎星楼,江淮名楼,用以昭示本地文风之盛与为民祈福之宏愿,阅历过“三毁四建”。新建成的奎星楼位于庐江县城东公园,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武壮公祠  
武壮公祠位于庐江县城城中东路,是一栋坐南朝北的徽派建筑。淮军名将吴长庆有着传奇的终身,他终身驻守多地,病逝后,清廷准允他犯罪的中央各建一座武壮公祠。  
汤池温泉度假区  
汤池温泉度假区位于汤池镇境内,有数处温泉。山青、水秀、湖美、瀑迭、花奇、树珍、石古、崖悬,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汤池景色名胜区”。  
百花寨省级森林公园  
百花寨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庐江县汤池镇百花村境内,占空中积约2800亩。公园森林资源丰厚,不只亚热带次生阔叶林植被保管较好、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还有仓神庙、老虎洞、滴水岩、飞来石、一线天、阴阳谷、天仙岩、三叠瀑、百花寨古城墙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冶父山国度森林公园  
冶父山国度森林公园位于冶父山镇,距县城约9千米,庙宇、古迹遗存甚多,有“江北小九华”之称。据传春秋时,铸剑之父欧冶子曾在此山铸剑,山上存有铸剑池古迹,因而得名冶父山。1992年,冶父山被国度林业部批准为国度森林公园。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