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和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5 17:0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介于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之间。全县南北长约69千米,东西宽约18.8千米,总面积为1318.6平方千米,其中:低山、丘陵面积557.3平方千米,平原面积854.7平方千米。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交界,西北隔滁河与全椒县毗连,东北与江苏省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和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场、体育馆各1个(座),艺术扮演团体1个。共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万册。全年举行文化大讲堂12场,陋室讲堂4期,名家讲座3场,朗诵、读书分享会3场,精品图书惠民展销1场。展开全民阅读、书香和州等活动,全市首个城市公益书吧、24小时城市书房和自助图书馆等相继投入运用。公共文化场馆全年累计为69000多名大众提供文化免费开放效劳,县艺术扮演团体全年演出140场,其中送戏下乡98场,引进国内外高程度演艺团体来和举行专场惠民演出7场。  
三、和县牛角画  
为巢湖市苏湾工艺美术厂研制消费。1999年9月被定为安徽省旅游定点产品。牛角画:原料是以高原所产的牛角作精加工切割,取其色泽柔润,富有质感,半透明且有夜光特性,再按设计好的草图拼装粘贴。  
四、树雕画  
树雕画:原料为树皮、树根,经特殊处置后,再据其质地、纹理、色泽的差别加工,融雕琢、绘画、书法于一体,平面感强且有浮雕的神韵。  
五、和县麦秸画  
麦秸画:原料麦杆,以其自然光泽和纹理构成画面犹如版画、剪纸,古朴典雅。  
六、金箔画  
金箔画:采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分离,制成金箔工艺画,既能表现黄金的高尚,又可展现技艺的精深。  
七、莲湘舞(和县打莲湘)  
在和县南部乡村,民间把打莲湘叫做“打花棍”;在北部乡村如乌江、香泉一带,由于每年祭奠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扮演,因而又称作“霸王鞭”。相传,打莲湘系过去乞讨者,应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扮演,渐渐演化而来。据文献记载,和县的打莲湘,最初是从祭奠霸王项羽的民间扮演中渐渐演化而来,扮演方式有单人扮演和多人扮演,道具、服装根本统一。  
打莲湘在本地传播较广,近年来,因与广场舞分离,扮演性很强,而且由于击打身体多部位,很具健身效果。近年来,和县老年大学成立“打莲湘”扮演队,对服装、道具、扮演方式等都停止了创新,参与各类演出,深受好评。  
八、乌江霸王酥制造技艺  
霸王酥,原名叫-酥,又名小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的名点产品,有近千年历史。相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时,感到人饥马渴,此时城边有一老翁正在卖-酥,将小酥献给项羽充饥,自此,人们就把-酥改名为霸王酥。  
霸王酥用面粉、芝麻、菜油、白糖等原料,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开胃、润肺、健脾、强身之功用。有咸甜两种,食之,酥松脆香,色味共同,营养丰厚,甜而不厌,油而不腻。  
霸王酥的传承历史简单明了,其制造工艺从未失传,一是由于当地对西楚霸王的推崇,二是作为一种民间小吃,霸王酥味美便携且价钱亲民,深受百姓喜欢。作为旅游产品,霸王酥曾屡次参与各种博览会和买卖会,也作为礼品被有关部门选中。其开发前景宽广。  
九、和县剪纸  
安徽和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东濒“黄金水道”长江,下游西北岸与马鞍山隔江相望,南临无为县与皖南重镇芜湖连通、西与含山县交界、西北与全椒县毗连,总面积为141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万。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和县属北亚热带潮湿型季习尚候区,有四季清楚、气候温和潮湿、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厚,适合农作物生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唐为和州,宋沿唐制。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反动后,改和州为和县,现和县属安徽省巢湖市。关于和县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县剪纸则从汉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传播至今。为了控制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几十年来徐石生艺人不时的研讨和学习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作品,并和众多的民间剪纸艺术老人和专家教授交流,吸收和控制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作风,不同的制造手法的各种艺术剪纸技巧,在艺术理论中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在继承传统的根底上,不时努力创新,创作和制造了大量的精深的剪纸作品,和县剪纸作品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若,不露矛头;形态生动,神色逼真,代表了和县剪纸共同的作风。,。代表有和县剪纸艺术作风的剪纸作品有“颗粒归仓”“龙舞”“成语故事”“母子情”“五福临门”“龙凤呈祥”“粮龙杯”花鼓舞”“狮子舞”“旱船舞”“百蝶图”“福到了”“千禧年”等。总之,剪纸是和县民间美术中较早构成的艺术方式之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文化的反映,同时它对研讨农耕社会及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既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发扬民间艺术的重要方式,同时它对丰厚人民大众文化生活,进步人民大众的艺术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和县羽毛画  
羽毛画是在特定的介面(如纸)上,选取上等禽类羽毛,应用合成胶水手工粘贴而成。唐初,和县民间艺人在准备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祭奠祭品时,将泥塑插上不同颜色的羽毛装饰,后清朝文人曾三尝试将羽毛拼贴在不同的布面和纸面上,首创羽毛画。羽毛画经高压消毒,防腐蚀强。画面精巧俗气,既具平面感,又有国画的质感,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均可入画,代表作有《飞驰》、《展翅》、《报晓》、《群马》、《双鹫图》、《墨竹图》等,种类达百种之多。其共同作风得到许多名家的赞誉,林散之曾赠言:“出奇所制羽毛画,精巧可观,何地无才,即此可见一斑”。羽毛画传承谱系自清中期至今九代,历历可数,其制造工艺不时进步。作品自清末传播省内外,并作为礼品赠送到日本、罗马尼亚、保加尼亚、芬兰等国,影响不时扩展。  
十一、和县民歌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沿江水网地域,与江苏南京、安徽芜湖交界,区位优越。文化兴盛,民风憨厚,这里的民歌丰厚多彩,传播普遍,久唱不衰。和县民歌,当追溯于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先祖们围歼野兽的呼喊、搬运猎物的号子,就是最初和县民歌的雏形。和县民歌的主要方式有:号子、山歌、小调、反动民歌四大类;其内容大致分为劳动、爱情、民俗三个方面。普通用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意愿望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亲和性,激烈的理想性和战役性。传统民歌有《打茼蒿》、《车水歌》、《姐叫情哥你放心》等,号子有“打硪号子”、“挑担号子”、“舂米号子”、“龙船号子”、“车水号子”等。对巢湖民歌、当涂民歌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和县盛行的民歌有《打得鬼子喊亲娘》、《河里水黄又黄》、《山猴子》、《当兵要当新四军》等,反映了军民团结打败敌人的决计和勇气。新中国成立后,民歌有了新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翻身后的欢乐心情、反动理想和建立重生活的憧景。1957年,濮集乡的民歌被选拔参与全国业余文艺汇演,女民歌手李本兰赴北京演唱遭到好评。变革开放以来,和县的民歌喜好者运用民歌的曲调改编、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当前理想生活的作品,如《劳动的光辉》、《长在画里的农家》、《崭新的老家》等,在全国各地的各种演出、竞赛中获奖,影响较大。  
十二、庐剧(东路庐剧)(马鞍山市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中央戏曲剧种之一。普遍盛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局部地域。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现名。目前,全省主要有合肥市庐剧院、皖西庐剧院、和县庐剧团等三家可以维持正常演出的大型专业庐剧团体。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构成了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其中,下路(东路)庐剧以芜湖、巢湖(和县)一带为中心,音乐娟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征的水乡味。这里掩盖着安徽省八百里皖江的南北两岸区域,系长江中下游平原。下路目前仅存有“和县庐剧团”。和县庐剧团屡次荣获国度、省、市文化系统的先进集体称号和各类惩处。东路庐剧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深沉的民间根基;历史价值——表现了民间的综合艺术方式;艺术价值——演唱作风的憨厚性和音乐资源的丰厚性。但近年来因演出市场萎缩、专业演出团体锐减、传承及人才匮乏、民间艺人亟待培训。  
十三、东路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中央声腔剧种之一。它盛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局部地域。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根底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开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局部,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而构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暴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征,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征,明快质朴,自然清爽。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合适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生动,常用于小戏。庐剧唱腔板式丰厚,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停止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  
早期庐剧的扮演比拟简单,根本上是中央小调与民间舞蹈相分离,动作普通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根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暂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扮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变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容纳性和提高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中央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扮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十四、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霸王祠,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西岸,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公元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范围,历阅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端,历时三天,期间,人们自发从五湖四海赶来,顶峰期达5万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渐吸纳了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同时呈现了民间文艺活动,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地、唱大戏等。和县政府非常注重霸王祠占地107亩,建有正殿(内有立像)、享殿、三十一响钟亭、抛首石、衣冠冢等。2000年又新建了碑廊,搜集了毛泽东、李清照、王安石等历代伟人、名人为霸王所作的诗句。随着霸王祠内设备的逐渐完善,宣传力度的不时加大,庙会范围逐年扩展,有上海、南京、杭州等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十五、和县过年的民俗  
大年初一,先是开财门。家家起早,普通是男子洗手,洗脸,秉烛焚香,放鞭炮,然后才“开财门”。暖槽,以示驱邪。  
初一早餐,乡村以糖果、糕点、五香蛋、面条为早食;城镇另有鸡汤煮干丝,还有猪肉、干子、韭菜为馅子,用麦面包成春卷油炸为早餐,以示幸福,短命吉利。中餐家家吃元旦多做的剩余饭菜,以示年年有余。晚餐桌上菜肴丰厚,喝酒把盏,一家人切肤之痛欢度春节。  
拜新年  
拜年人都穿新衣服,干洁净净拜年。拜年必需是上午,下午不拜年。以前给晚辈拜年,都必需有一包糖,晚辈给晚辈压岁钱或回一条糕。压岁钱几不等。糕,预祝步步高升,给平辈拜年都是糕。平辈不相互拜年,叫免拜。如今拜年大局部都提礼品袋子,烟酒之类。  
每家桌上放着瓜子、糖果等点心,来人倒茶、吃点心,互谈年事。出门遇见熟人,相互拱手拜年,满脸笑容,相互恭喜:“祝贺发财”“新年好!”时期变化,拜年方式不同,有发信息互致问候,有用微信致意,有可视电话畅谈。便利的通讯,使远隔千里的人能面对面畅谈,亲情愈加浓郁。  
拜年不限于年初一,初二、初三不断到十五都能够拜年。俗话说,有心拜年,端午不迟。  
拜年时出门和回家都有个规矩,必需做到七不出(初七不出门),八不归(初八不回家),九的、十的(初九、初十)朝家飞(奔)。由于“七出”“八归”,属于忌讳之语,不吉利。  
大年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是要回娘家的,而且必需和丈夫一同回去。我们也把这一天叫做“迎婿日”,另外女儿和丈夫是不可以空着手回娘家的,多几少要准备一些红包和礼物,这一天一定要记住不能小气!  
回娘家的时分一定要大大方方进门、和老人相处的和和气气,然后再开开心心的分开。这样在来年一家人才干过得愈加风调雨顺。  
大年初二的午饭必需在娘家吃完,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现往常是能够在婆家留宿的,住一晚上再回家,年初二是拜年的开端,也是春节年味最浓重的时分。还有一点就是过年要连续三天灯火通明,也就是不要关灯,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二,连续三天家里的灯都要翻开,这个寓意是人丁兴隆。  
十六、和县猿人  
1980-1981年,安徽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的龙潭洞发现包括1个近乎完好的头盖骨、2块头骨碎片、1块下颌骨碎片和9枚单个牙齿。头骨化石被命名“和县人”。为研讨人类的来源和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别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2017年研讨标明,和县直立人可能代表一种残存的原始人类。  
十七、安徽地域订婚风俗,最好是和县。还有婚礼典礼相关风俗。  
婚礼当天男方要准备若干红包,由于新娘子要“梳头钱”“起床钱”“过桥钱”,婚礼当天男方差人(须男子已婚最好有儿有女,父母都健在,叫‘上有老下有小’)背上爆竹去新娘子家迎亲,随后媒人和新郎会来(女方家会提早准备好送亲队伍)接新娘子,到了男方家,要准备两个小男孩,两条麻袋,袋子里面装上糖和糕点,在一对新人入门时铺在地上,新人踩在上面,由两个小孩把两条麻袋交替着往前铺,直至新房(意为传宗接代),第一天中午会找一个小孩陪新人和媒人吃饭(这中间的礼节媒人会通知你),再往下无非就是晚上敬酒,大家闹洞房!  
以上我只大约说了一下和县南乡这边的习俗,和县北乡的习俗与南乡不同,你最好还是带上一份礼在当地找个年龄大点的人问问,!希望有所协助!  
见面看成了  
先交见面礼,然后选日子瞧门头子,再接着就是下礼,下礼有2种,分水礼和旱礼,然后  
然后再接酒,在跟着就能够选日子结婚了  
我就是和县人  
偶是和县银!订婚自然是先找媒人去说媒,女方同意后就“出首”“送茶叶”喽,说浅显点就是下彩礼,至于钱数嘛,没太大的考究,看女方父母的“胃口”!和县南乡这一片,普通是除金银首饰外58000,姑娘首饰另算,当然这些彩礼钱未来也会变成家具家电陪到婆家!  
安徽新人订婚流程及考究  
1、订婚典礼  
过去订婚分为下小订和下大订。如今统一都放在一同了,就一次完毕。这天男方需求带着彩礼到女生家,男方父母要到场,通常还有红人陪伴以及男方家一位至亲的亲戚,通常是新郎的叔叔或者姨娘到。  
2、订婚宴  
在订婚典礼完成后,普通由女方设宴招待,不拘泥于方式与停止方式,以温馨居家式的聚餐为主,前来参与恭喜的人亦能以较轻松的心情来参与。  
3、鸣炮  
男方车队至女方家前约一百公尺处鸣炮,女方亦鸣炮回应。  
4、订婚典礼后的考究  
(1)订婚典礼终了,女方端出汤圆或点心款待男方亲友,之后在家备席款待男方或转赴餐厅宴客。  
(2)用餐毕,男方家长给压桌礼,并离席准备返家。女方幼辈捧洗脸水(内放毛巾)给男方亲友洗手。  
(3)“送客不相辞”即男女双方不要说“再见”,以免发作枝节或有再婚之虞。跨门坎时亦不可踢到门坎。  
十八、和县丧葬风俗  
丧葬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长期以来,人们笃信灵魂观念的存在,故普通家庭都特别注重为死者治丧、送葬,希望借此告慰亡灵,构成了一系列的风俗惯制。和县传统丧葬风俗主要有:  
1、制寿衣与寿木  
寿衣,又称殓衣、老衣,即死者入殓所穿的衣服。其来源甚古,《易·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春秋时期,寿衣包括朝服和散衣,即死者生前的衣服。以后相沿开展,渐成礼制。  
和县各地寿衣都沿用明代服装方式,民间有“死不降清”之说。和县的寿衣,不管男女,一概为圆领大袖的明代服式,并规则“五领三腰”,即上衣5件、下衣3件。上及全钉布带,下衣不用裤带,死人衣着时,仅于腰间系1束白线,按死者岁数一岁一根。帽子以布打叠而成,女帽相似风帽式样。怀宁、和县还有“七领五腰”之制,且不用棉絮(谓死者穿絮,后代喘气不顺),都为单衣或夹衣,夹衣算两层,全用黑色粗布缝制而成。涡阳的寿衣与和县、怀宁等地大相径庭。其寿衣布常用蓝、红两色,忌讳黑色,而且上下衣都套棉絮,以厚为宜。每逢喜庆日,老人则穿寿衣。  
制造寿衣,和县人将时间限制在闺年的上半月。和县人对裁缝别有礼制,即早晨给裁缝摆上“锡格子茶”,中、晚餐设鱼肉席。裁缝依照风俗应先载外衣,再裁内衣。  
寿鞋普通都是软底布鞋,意为鬼魂赶路笨重。怀宁的寿鞋鞋底中心,各贴有一朵红纸剪成的莲花,意为脚踏莲花去西天拜佛。寿鞋都由女儿或孙女在特定时分制做。  
寿木,又称寿材、棺材,来源甚早。《礼记·檀弓上》载“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的葬俗。“堲周”即土烧制的土棺。进入周代,自天子至于庶人,棺厚5寸,椁称之。天子4重,皆用松;大夫2重用柏;庶人1重用杂木。在考究木质的同时,棺木用漆也已呈现。  
春秋后,棺木由用漆逐步开展为彩绘。到汉代,棺环已普遍运用。之后,进一步开展变化,构成礼制。制造寿木,首先要考究木质。涡阳人以为一柏、二杉、三梓、楸,次都为桑、槐,忌用楝木。太和人以为柏、梓为上品,黄河众多后,因梓柏多淹死,棺木多用桑、桐、柳、杨。和县人以为最好为樟木,次为杉木。其次是考究树木的粗大,用料请求尽量少拼接,因而怀宁有“五底”、“十二元”、“十合”之别,祁门有“十合、十二合”、“十六合”之分,和县有“三墙”、“七墙”之说。再次考究厚度。涡阳人以为棺底4寸、帮5寸、盖6寸为上乘,俗称“四五六”式,其次为“二三四”式、“四四五”式等。最后是考究用漆。涡阳人以为用生漆漆棺最好,并且请求漆3遍。和县人漆棺,第一步是“刮灰”,行将桐油和石灰  
相拌而成的油泥抹在棺木的缝隙处;第二步是熬光油,行将桐油烧沸;第三步是油光油,再涂漆;第四步是在棺头画上带有“”(寿)字的图案。  
制造寿木有一定的礼俗。如涡阳人在棺木行将做成的时分,棺上悬红布条,好友常常要以礼物相贺。  
2、设灵、报丧  
设灵,即设置灵堂、孝堂,为放置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之所。灵堂的原始意义为灵魂暂留之处。淮河以南地域除非正常死亡者外,普通都设置灵堂,淮北地域则多设置灵棚(即在屋旁专搭一棚)。  
报丧,即把亲人亡故的音讯通知亲朋好友。有的中央还要去村庙报知土地爷,故又有“报庙”之称。《仪礼·士丧礼》中已有丧主向郡王、卿大夫报丧的记载。其实,报丧远在先秦以前的氏族社会就已存在,以后才开展为礼俗。  
3、入殓与吊丧  
入殓又称大殓、入棺、入室、入木、落材、落棺、进材等,指将尸首放入棺内的礼仪活动,其来源于先秦时期。《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殡殓之殓,古籍均作敛,入棺曰大敛,为死者易衣曰小敛。《礼记·丧大记》:“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阼,指正屋居中东,即在屋内东边主位上入棺,在西边客位上停柩,承受子孙的祭奠。  
和县各地的入殓典礼同中有异。同处于徽州文化区的歙县、体宁等地,死者入殓时,由治丧的专业人员(俗称“白八”)先将死者移至堂前或房内,给死者全身裹上丝棉,外用白头绳捆扎,俗称“扎尸”,然后才干穿寿衣。寿衣要先由儿孙穿套一下,再给死者穿。死者口含一枚金钱(首饰店定制)或铜钱,谓“口含钱”;头戴道士巾式的帽子,上钉有玉石;左手握金,右手握银,鞋尖钉珍珠。这些都寓意为愿死者来生金口玉言,手掌财富,出路光明。棺内先铺入石灰包,按一岁一包包好,上铺垫褥,以三角形石灰包作枕,身盖被衾。死者入棺后,即开面(将脸部丝棉剪开)揩面,揩面之水需买,即丢一文钱于河中或井中,再汲水。然后子孙按亲疏长幼,披麻带孝依次跪在棺前奠酒行礼,与死者作最后的辞别,再盖棺钉钉。石台、祁门的入殓典礼是先给死者擦洗全身,再给死者穿衣。棺内以陈石灰垫底,死者入棺后上盖棉被。有所不同的是石台亡人是先穿红衣、红裤(也有先用丝棉裹扎的),再穿黑色或蓝色的衣裤;祁门亡人是先用丝棉裹扎,再穿上白布内衣,后再穿寿衣。和县入殓,死者虽也嘴含“压口钱”,尸首用丝棉捆扎,但要由长子或长媳捧头。“开面”后,死者的亲属要向亡灵先祭酒,才奏乐盖棺。  
皖东各地入殓典礼也各有特征。如天长入殓时有“插钉礼”,孝子叩请死者至亲敲“主钉”,名为“祭丁”。封棺后,用油泥做字,以孝子口吻写明死者名讳和职衔,谓之“题壶”。棺柩停放在中堂,并请阴阳先生画符和写“七单子”,以便祭奠。死者若年满60岁则“七单子”正贴,否则斜贴。来安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均应到场,在尸体的头、脚部放置土包或石灰(亦按年龄计包数),身体两侧放死者生前的喜欢之物。盖棺时,孝子要在棺材底下躺一下,说为“垫棺材底”。  
淮北各地入殓典礼变化不大。如濉溪、涡阳,棺内放草木灰,底铺表芯纸或其它陪葬物,死者背垫一枚铜钱,为“垫背钱”;口噙一铜钱,为“噙口钱”;手中持有饼子,为“打狗饼”;脸蒙一纸,为“蒙脸纸”。有所不同者,涡阳要在入殓终了后,全家人才干放声痛哭。  
吊丧,亦称吊孝,即上门沉痛哀悼死者,并向亲属表示深切慰劳。此俗来源较早,《礼记·礼运上》即有“吊丧”一词,后有关吊丧的记载渐多,其礼仪阅历了由简而繁、由繁而简的开展过程。  
亲友来吊丧,淮北各地都由孝子下跪迎接。但有些中央若吊丧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到孝堂下跪迎接,如濉溪。皖西南、皖南一些中央则是女性在孝堂以哭声相迎,孝子则跪在灵柩一侧,恭候吊丧者,如和县。待吊丧者焚纸、燃放鞭炮、跪拜亡灵时,孝子才由面对棺柩转向吊丧者3拜(不管关系亲疏),称为回拜。在太湖,死者若为女性,娘家亲属来吊丧要敲锣打鼓,孝子要出门跪接,称“接娘家人”。  
吊丧时,吊丧客常常要送奠礼,奠礼视状况而异。如宿县为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涡阳为纸箔,交情深沉的加送鸡1只、肉3.3斤、纸3.3斤等。固镇有些中央,吊丧亲戚还要给死者扎纸马、纸羊、纸牛、幢幡、鹤幡、纸人之类祭品,俗称社号。肥东则依据礼品的状况,将吊丧分为清吊和荤吊两种:清吊限于普通亲友,只送纸锞、挽联等薄礼,丧家献上孝白,不做任何款待;荤吊即送上猪头三牲等礼物,吊毕即入席吃漂汤肉(不放盐),饭后自动退出,不接不送。  
4、做七  
做七亦称作七、斋七,即人死后(也有在出殡后)按7天为一周期,丧家请僧道做佛事,故称做七。  
和县各地都有做七的风俗。普通都是从死亡之日算起,逢七祭奠。但青阳旧时,普通要请占卜的星相家,依照书命推算亡人的失魂天数,再肯定“七七”及回煞的日期。界首则提早一天做七,民间有“不烧顶七纸”的说法,和县人若在"七七"之内都赶不上有七的日子,其子孙则要外出乞讨,谓之“讨七”,民间以为:亡灵“七七”内未遇到“七”,在阴间必缺吃,意为经过了如此典礼,在阴间就有吃的了。  
“做七”,每一个“七”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  
头七,即人死后的第一个7日。青阳人这天要接亡灵回家,俗称“回煞”。休宁人这天要念开路经,一切费用由女儿支付。  
二七,即人死后的第14日。休宁人这天要停止拜忏。  
三七,亦称散七,即人死后的第21日。休宁这天是七期中最盛大的一天,请“礼生”行儒家“祭礼”(有子祭、孙祭等),开门接纳亲朋吊唁,请吃老人饭(也有的在五七),凡过路的乞丐都可得到施舍。  
四七,即人死后的第28日。这天,有的中央是外甥或侄辈为死者诵经拜忏。  
五七,即人死后的第35日。青阳人的“五七”由出嫁的女儿做,祭完就走,不留宿。休宁人做五七则由女儿燃烧黄纸糊成的老南瓜,青阳陵阳一带,也烧一只纸扎的南瓜,俗传“五七”亡魂游五殿,该殿阎王热爱老南瓜,见瓜即喜不自胜,亡魂可乘机蒙混过关,防止刑审。也有女儿请僧道做法事,为亡母“破血湖”,为亡父“开天堂”。  
六七,即人死后第42日。来安此日要为亡人供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祭奠也有由出嫁的女儿及女婿筹办,如繁昌、石台;也有由外甥女筹办,如天长。供品为饭菜,谓之“换饭”,当地人以为“七”与“吃”谐音,此日供饭菜,死者就会有饭吃。  
七七,亦称满七、断七,即人死后的第49日。这天,和县有把灵前纸扎祭品送到坟地去烧,出嫁的女儿送“七饭”的风俗。“七饭”为做成动物状的10大碗荤菜(不烧熟),菜上插有纸花,先做为祭品,后为“散七”宴席之菜。  
5、出殡与下葬  
出殡,亦称出灵,指把灵柩送到安葬或寄放的地点。其来源甚早。  
首先是要选定殡日。和县人请阴阳先生依据亡人及丧家人的生辰八字停止推算,以不相犯的日子为宜。淮北各地人亡后的第3天出殡无所忌讳,3天之后就要请阴阳先生择日。休宁人择日以单日为多。其次是要请堪舆家(俗称风水先生)观察坟地,坟地普通选择背风朝阳、无蚁穴、无湿润的中央。和县人观察坟地普通是孝子与风水先生同行,死者若是女性,娘家的舅舅也要一同同行。能够多处相地,但忌讳在风水先生用罗盘勘定方位并已下桩拉线后再另换地点,说那样是“抢坟地”,家中会再有人死亡。坟地肯定后,和县还有一种通知出殡道路的风俗,即出殡的头天下午,孝子扛着“挖锄”走向坟地,孝子所走过的路就是第2天出殡要走的道路。邻居邻居、平常关系要好的人晓得灵柩要从本人门口经过,便准备香纸,待第2天灵柩经过家门时,祭奠亡灵。  
出殡前,有的中央要钉封棺钉。和县的封棺钉由执丧人用秤砣钉,忌用刀。来安的封棺钉主钉由族长和死者的晚辈钉,其它钉子由抬棺人钉。棺头的一颗钉上系一根红布条,以图吉利。“磕钉”之后,丧家要给磕钉者孝布、红布、糕点等“磕钉礼”。子孙此时则要围着棺材逆转3圈和顺转3圈,每圈都得下跪一次。  
出殡前,有的中央还要举行殡祭,即诵读祭文,赞颂死者的生前业绩,如石台、祁门、休宁。殡祭时,祁门还有女儿向棺材抛撒用米粉制成的圆球形“狗饣果”的做法,意为亡人打狗。  
出殡途中,有些中央旧时还有死者生前好友,在路口设置祭坛、供操行路祭礼的风俗。  
下葬,又称安葬,最早的墓是无坟堆的。《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方言》十三:“凡葬而无坟谓之墓”,虽说的是古人的墓地不筑坟,但此时已有掩埋之事则肯定无疑。到了周代,贵族阶级开端在墓上筑坟堆,《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变”。随后,筑坟之习普及民间。  
挖墓穴。下葬前,先要打坑,即挖墓穴。铜陵人是将棺柩抬到墓地后,先由死者的长子用锄头挖3下,意为开山破土,随后,由抬棺人再挖。有钱的人家还要杀一只公鸡,先用鸡血祭墓地一周后,再开山破土。和县人是在出殡前打坑,即在出殡日的清晨,孝子先去开山破土(孝子依排行次第,每人挖3下),然后由抬棺人挖。五河人在出殡后打坑,坑壁前挖有一洞,为放置油灯之处,称为“倒头灯”。  
和县等地还有黄昏给新坟送“火把”的风俗。  
十九、和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皮蛋  
皮蛋容易离壳,蛋白呈棕褐色、绿褐色,具有弹性,有松针状花纹,蛋黄中心为桔黄色,滋味鲜美。  
2、炸牛肉  
炸牛肉是和县传统特产名肴,有600多年历史。元末明初,回民从西北和沿海移居和州,引入“炸牛肉”制造办法。在制造过程中,行将肉按其纹路横切成半寸长、半分宽、二分厚的肉片,再入水煮肉待滚后晾干,经油炸并加佐料红烧即成。入盘时肉色金黄、鲜嫩味美。密封可坚持时间长。  
3、腌菜汁蒸豆腐  
冬芥菜腌制一至二年后,自然发酵而腐朽成汁,菜汁似臭实香,风味奇特。  
4、新桥茶干  
用料讲究,滋味鲜香纯美,口感更是块块劲道,食用后耐人寻味。  
5、庐江米饺  
庐江大弯腰庐江米饺的民间称谓,系纯米粉经过蒸煮参加各种内馅,油炸而成。外形弯弯接近半圆,色泽金黄,香脆酥松,细腻无渣,乃早点和餐桌上佳品,是当地小吃一绝。  
6、姥桥花生酥  
姥桥花生酥是和县传统名点,据传清光绪年间有一位陈姓糕点师傅,将花生米仁炒熟碾碎后,加上芝麻油和麦芽糖切成方块,形如酥糖,故名。主要由花生米、白糖加工而成,香甜可口。  
7、乌江霸王酥  
霸王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名点,原名哈蟆酥,又名小酥。采用传统工艺与远红外线烘烤精制而成,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具有开胃、润肺、健脾、强身之功用。有咸甜两种,酥松脆香。  
8、和县黄金瓜  
和县黄金瓜产地范围为和县的历阳镇、乌江镇、香泉镇、西埠镇、善厚镇等,黄金瓜营养丰厚,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对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瘦削症等,亦有较好的疗效,黄金瓜花期5~7月,果期7~8月。  
9、和县辣椒  
和县辣椒,2001年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无公害化,2007年申报了2个国度级无公害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传统加工企业都完成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准入的QS认证。  
二十、名人  
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杜默(1019-约1085年),字师雄,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北宋著名歌豪。著有《诗豪集》一卷。后,以特奏名仕,任新淦县尉,终年68岁。  
张孝祥(1132-1169年)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公元1154年)进士第一名(状元)。《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陈廷桂(1768-1842年)清朝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暮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  
林散之(1898-1989年),林散之是安徽和县乌江人,8岁学艺,三十以后,在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黄宾虹对林散之在书画艺术上获得的成就评价极高:“出神入化,无以复加”。在马鞍山太白楼,建有江泽民亲题馆名的“林散之艺术馆”。  
许海峰,1957年8月1日生于福建省龙海县,安徽和县人,射击运发动。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突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许海峰是名不虚传的金牌运发动和金牌教练。  
侯学煜(1912年-1991年),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讨所工作,成为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本钱华(1914-1938年),女,和县历阳镇高巷村人,1938年4月,日军进犯和县,本钱华负守城之职与众浴血奋战,终不敌被俘,日军劝降,本钱华却缄口鄙笑,不慌不忙,后遭刑讯在和城大西门城墙下英勇牺牲。  
撒贝宁,祖籍安徽和县,著名掌管人,抗战迸发后,他的祖辈分开了故乡。  
二十一、和县著名景点  
(一)鸡笼山半月湖景色区  
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称鸡笼山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峦连绵,上冠巨石,状似莲花,为“一州奇胜”。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诸景点。相传,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后人为之兴殿名“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塑像供于殿中,殿内两旁为十八罗汉。内悬大钟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径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大众前往朝山山拜佛,纷至沓来,故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历代有李白、许泽、李思聪、杨万里、贺铸、朱元璋、庄昶、王元翰、戴重、汤懋纲等,都留有题咏。其中:李白《历阳勇士勤将军名界齐歌》诗曰:“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江山忧伤盘,龙虎秘光采。蓄泄数千载,风云何。特生勤将军,神力百夫倍。”唐许浑《题勤尊师历阳山居》诗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潜识子房心。苍鹰出塞边尘静,白鹤还乡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药气,晚携棋局带松荫。鸡笼山上去多处,自属斤黄精不可寻。”朱元璋《登鸡笼山》诗曰:  
“罢猎西山坐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著老天天自知。”  
唐初,山上山下,寺庙甚多。后历经兵乱,原有建筑被毁较多。建国后,尚存寺庙37间,内供大小佛像百余尊,有僧数十众。“0”中,寺庙及佛像均被毁。1978年后,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将山麓至山顶道路,用石条重铺,并加钢管栏杆。凤林禅寺,亦修缮一新,内塑佛像七尊。现存有民国13年(1924)《凤林禅寺碑记》碑刻一块,每年接待来山香客游人甚多。鸡笼山现已被批准为国度一级森林公园。  
(二)龙潭洞遗址  
龙潭洞遗址又名和县猿人遗址,或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在安徽巢湖市和县境内。在县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乡汪家山北坡。地居长江下游,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中间地带。构成洞穴的地层系寒武系白云岩,洞穴高出海平面23米。1973年冬,陶店乡农民兴修水利时,发现龙潭洞内埋藏着丰厚的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与古人类研讨所和省、县考古工作者结合考察,于1980年11月4日掘出一具完好的猿人头盖骨,一块左下侧下颌骨碎片和三个零星的牙齿。这个头盖骨,中等大小,脑壳厚,额骨低平,眉骨粗隆,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尚未愈合揣测,和县猿人头盖骨为20岁左右的青年个体。并发现有粗陋的石器、骨器和火烧的骨片、灰烬等遗址。在同一洞穴堆积层中,还发现哺乳类动物化石25种,加上鸟类、匍匐动物化石共有50多种。其中有北方生长的肿骨鹿、剑齿虎、巨河狸;南方生长的剑齿象、中国狨、鬣狗等。  
龙潭洞遗址的动物化石,品种多,散布密集,是一个南北之间过渡性的动物组合,这为研讨古代气候、古动物群等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也为研讨地质、水文等学科提供了实物材料。经专家初步审定,和县猿人头盖骨系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期,属中更新世。它的发现,为研讨人类来源与开展,研讨南方和北方古人类的共性和差别,以及探究中华文化渊源和长江阶地的发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根据。1981年9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全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988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为国度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地址:和县县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乡汪家山北坡  
(三)和县猿人遗址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江家山的北坡。  
和县猿人遗址是寒武纪的石灰岩洞穴堆积。1980年10月和1981年6月曾对该遗址停止过两次考古开掘,取得人类化石头盖骨1个,下颌骨1段,顶骨1块,额骨眶上部1块,上下臼齿11枚,上内侧门齿1枚。这些化石资料至少代表了三个以上的个体,其中头盖骨属于一个青年男性的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局部都保管了下来。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如头颅的穹隆低矮,额骨明显后倾,颅骨骨壁较厚,脑量较小(约1025毫升),颅骨的最大宽位置较低,有兴旺的眉嵴和枕嵴,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成明显的角状过渡等等。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特征上和北京人的较为类似,但又有一些较为进步的特征,目前以为它与晚期的北京人年代相当。  
在发现和县猿人化石的同一层位上,还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经初步审定大约有50多种,其中匍匐类有龟、鳖、扬子鳄等;鸟类有马鸡;哺乳类有田鼠、大鼠、硕猕猴、狼、豺、狐、猪獾、水獭、中国狗、剑齿虎、中华猫、豹、大熊猫、棕熊、东方剑齿象、马、中国貘、额鼻角犀、李氏野猪、葛氏斑鹿、肿骨鹿、糜、野牛等,这些动物化石的地质时期为更新世中期。  
和县猿人的发现,对研讨人类的来源和开展,以及研讨南方和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别,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四)和县镇淮楼  
淮楼,又称鼓角楼、鼓楼、谯楼,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境内。始建于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元末明初,朱元璋驻师和州期间与将领登镇淮楼饮酒赋诗,留下《登镇淮楼》一诗;明朝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予修建;清朝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知州徐元修、李煜、罗锡畴先后掌管重修。  
镇淮楼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楼基内部夯土,外部砌砖。东西长55米,南北宽21米,高11米。楼基下中央有拱门,楼基平台上建造两层楼阁,均为四檐斗拱支撑飞出,下层三间,周围为18柱回廊,上层飞楼,四壁为木板,皆雕梁画栋、通花窗格。“镇淮楼”隶书碑额镶嵌于朝南门楼之上,“橹门”楷书碑额镶嵌于朝北门楣上。整体气势宏伟,古色古香,蔚为壮观。  
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州徐元留下的《镇淮楼诗碑》首句“宋宁遗构镇江关”来考,镇淮楼是在宋朝镇江关的遗留构造旧基上建造的。从楼下层中间4根长柱及其础石看,技术人员审定出是宋代的木石构件。据进一步考证,镇淮楼始建于北宋时期。  
明朝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  
清朝乾隆、道光年间(1821-1850年),知州徐元、李煜先后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81年),知州罗锡畴采用砖砌夯土的方法又一次修缮(由于在此之前,镇淮楼是土木构造),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无梁,构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尺长方的古砖砌成,砖上记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迹,悬楼北门额为“南来第一”,并将原“江淮重镇”匾额换上“江天一柱”。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  
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东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周围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上层楼阁,明代悬有“江淮重镇”;清代悬有“江天一柱”匾额,中杆宽阔,可设十余筵。楼东有横杆,七曲带以修廊,势随屋转;廊尽又屋三楹,其西三楹为包厨之室。东西两珥对出,可为广庭杂植花木。登其上凭栏远眺,大江千里滔滔,江外诸山,风姿各异,极目无边,景收眼底。  
新中国成立后,镇淮楼得到重点维护和维修。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五)和县香泉旅游区  
香泉旅游区位于和县香泉镇,旅游资源禀赋优越,以香泉温泉为中心资源,同时具有“六山、两水、一古镇资源”,不只山水资源景观质量极高,文化底蕴也很深沉,是一个集温泉养生文化、昭明文化、名人古迹文化、方志文化、宗教文化、老街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和美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香泉温泉度假村曾荣膺2012年度“中国最具养生价值温泉”,是一处集养生保健、餐饮、会议、休闲文娱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中华养心谷具有享有“天下第一汤”佳誉的千年温泉,现为国度四星级旅游度假酒店,并被归入世博会安徽省“养生度假温馨之旅”精品线路。香泉镇“太子汤的传说”被列为和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香泉旅游区各个景点开展势头良好,旅游效劳体系已初步构成,已建立构成太子汤温泉度假区(温泉、昭明书院、昭明塔)、香泉湖、桃花岛、观音山(观音寺、观音洞)等主干景点。  
(六)和县西梁山烈士陵园  
和县西梁山烈士陵园地处马鞍山市郑浦港新区白桥镇境内,距和城约30公里,占空中积400亩,由大、小陀山组成。西梁山与芜湖的东梁山合称天门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诗仙李白《望天门山》这首诗而声名远扬,还留下了王羲之摩崖石刻“振衣濯足”四字而名噪千年。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三十军九十师二六八、二六九、二七零团奉命攻打西梁山,以牵制敌人兵力,为渡江战役发明条件,经过三昼夜激战,千余名指战员血洒西梁山,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为了缅怀反动先烈的丰功伟绩,建国后在此建造了烈士陵园,由人民英雄留念碑,烈士塔、烈士墓、留念亭、反动烈士留念馆以及一些隶属配套效劳设备组成。留念馆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依照历史时期分设5个展厅,陈列自大反动至变革开放以来和县籍与牺牲在和县的非和县籍烈士事迹。留念馆运用文字、图片、实物、雕塑、油画等多种艺术方式以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反动斗争场景。  
(七)和县文昌塔  
和县文昌塔位于马鞍山市和县,年代为明。  
2019年,和县文昌塔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八)和县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和县历阳镇高庄行政村,距县城5公里又名念徐塔  
此塔在《直隶和州志》和《历阳典录》上无记载。据传,一说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做寿所建,一说宋代所建;但省文史馆曾调查过,以为三国时期的可能性较大,很有价值。  
塔砖木构造,高28米,七级,外正六方形,以石铺基。每级外以砖木挑檐,每方间砌佛龛和拱门,佛龛内砖雕盘坐莲花之上佛像16、15、9尊不等,计近200尊。塔内第一级呈正方形,底宽、壁高各2米,四角砌莲花柱,上四方内收成銮顶式。塔门东南向,在第一级内南壁,有一人宽砖砌阶梯斜穿第二级外檐,再绕外檐六分之一,又有阶梯穿至三级外檐,依次可直登其上。现第一级塔砖被撤除一局部,每级外檐也遭毁,第五级以上因久经风雨剥蚀而残缺不全,另有一大窟是日本鬼子用炮打的,今人无法直登其上。  
(九)乔家庄遗址  
乔家庄遗址:位于和县姥桥镇乔山行政村南面。时期为新石器时期。  
2015年6月5日,乔家庄遗址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本体外5米,建立控制地带:本体外10米。  
(十)王后城遗址  
王后城遗址:位于和县石杨镇王后城村北。时期为新石器时期。  
2015年6月5日,王后城遗址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本体外5米,建立控制地带:本体外10米。  
(十一)狼窝山古墓群  
狼窝山古墓群:位于和县功桥镇张谷兵村北200米。时期为汉至南北朝。  
2015年6月5日,狼窝山古墓群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本体外5米,建立控制地带:本体外10米。  
(十二)功桥杜氏祠堂  
杜氏祠堂:位于和县功桥镇丰山杜村村中。时期为清代晚期。  
2015年6月5日,功桥杜氏祠堂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本体外3米,建立控制地带:本体外5米。  
(十三)白桥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位于和县白桥镇陈桥行政村张湾村村中。时期为清代。  
2015年6月5日,白桥张氏宗祠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本体外5米,建立控制地带:本体外10米。  
(十四)喜雨亭  
喜雨亭:位于和县历阳镇县一中内。时期为民国时期。  
2015年6月5日,喜雨亭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本体外5米,建立控制地带:本体外10米。  
(十五)胡业桃烈士墓  
胡业桃烈士墓:位于和县石杨镇中仕李村西500米。  
2015年6月5日,胡业桃烈士墓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时期为近现代。维护范围:本体外5米,建立控制地带:本体外10米。  
(十六)历阳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和县历阳镇文昌南路330号。时期为明代。  
2015年6月5日,历阳清真寺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本体外5米,建立控制地带:本体外10米。  
(十七)栗家山遗址  
栗家山遗址:位于和县历阳镇城北行政村王庄村南300米。时期为商周时期。  
2017年7月28日,栗家山遗址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六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东西至山下抗旱渠,全长106米,南北至山下农田,全长82.5米;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以外5米。  
(十八)和县钓鱼台遗址  
钓鱼台遗址:位于和县历阳镇吊李村东北。椭圆形土墩,面积约3500平方米。时期为商周时期。  
2017年7月28日,和县钓鱼台遗址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六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九)章四科遗址  
章四科遗址:位于和县香泉镇龙塘行政村章四科村。面积约12000平方米。时期为商周时期。  
2017年7月28日,章四科遗址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六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二十)张马河遗址  
张马河遗址:位于和县乌江镇周集行政村张马河村。时期为夏商周。  
2017年7月28日,张马河遗址被发布为马鞍山市第六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以遗址根本中心为起点,东50米、西60米、东西长110米,南55米、北65米、南北长120米;建立控制地带:以遗址根本中心为起点,东70米至农田、西80米至农田、东西长150米,南105米至锅底塘南岸、北125米至心塘北岸、南北长230米。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