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砀山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5 15:1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名字由来  
《汉书·天文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天文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寰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二、位置  
砀山县东南连安徽省萧县,南部、西南部、西局部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交界;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毗连。介于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之间,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三、文化事业  
2018年,砀山县图书馆藏书纸质书籍15万册、电子图书25万余册。  
四、历史文化  
砀山县之名来源于芒砀山,历史多与芒砀山相关。夏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汉书·天文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天文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梁太祖朱温降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檄定百夷的傅友德,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豪杰贤士代出其间。  
五、民风民俗  
砀山历史长久,民俗文化运动繁富。有绘画、刻字、剪纸等民间艺术,印花布、柳条、蒲苇制品等民间工艺,四平调、琴书、唢呐等民间曲艺,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等民俗扮演,斗鸡、斗羊、斗鹌鹑等民间竞技,拳术、器械等武术扮演,弥漫着浓郁的砀山神韵、梨都风情。  
安徽有三黄:黄山、黄梅戏、黄河道。历史上的黄河屡次众多改造,在砀山北部留下了一条长达62千米的故河道。故黄两岸百姓喜欢习武,这里的鸡、羊也爱争斗。从周代开端,古砀郡就盛行斗牛、斗鸡、斗蛐蛐、斗马、斗鸭、斗鹅、斗鹌鹑、斗狗、斗画眉。到了西汉斗羊赛脱颖而出,并风行三国时期,历经三千年不衰,比著名的突尼斯边太基古城斗羊竞赛还早二千年。  
黄河故道地域的羊种小尾寒羊,生性好斗,达官贵人战争民百姓都喜斗羊而乐此不疲。一朝一夕,已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无灾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唐书·艺文志》一书中,唐代丝织工艺家、画家窦师纶就在内库画本《斗羊》中画出黄河故道斗羊时的场景。  
六、砀山兰花印染技艺  
砀山兰花印染制造技艺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其印染制造技艺的传人,主要为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复兴新村胡屯村人。  
清朝末期,胡屯村人胡安清继承祖业,开设了一个小染坊。当时蓝印花布在国内很盛行,由于卖花版的很少,刻制花版的技术又很失密,只要河北省董家有卖,但却很难买到,胡安清一心研究刻制花版,终于刻胜利并向外出卖,取名“三元兴染坊”。后其子胡仁贤经过多年的探索改良,使刻制花版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大量外销。从砀山往周边辐射,最远卖到北京、山东、河南、江苏、山西等地,使安徽砀山北关的“三元兴染坊”声名远扬。  
砀山兰花印染制造技艺制造出来的蓝印花布,原料是手工纺织的白棉粗布,用植物蓝靛为染料,携雕印花呆板,以精选的石灰粉加一定比例的黄豆面,用水和成糊状涂在花板上,漏附于白布上,取下花板,让糊状物枯燥附牢,然后投进于蓝靛的染缸中浸泡一定的时间,取出、晒干,后把附着的糊状物用菜刀刮去掉为止。但凡原来糊状物掩盖的中央呈现白色,无物掩盖的中央则成蓝色放入清水中清洗,这样经过二十道工序而制成蓝白清楚、鲜艳耀眼的蓝印花布。其花布产品主要有窗帘、桌布、围裙、被面、旗袍、唐装、小儿肚兜、抱枕等,常见图案有“吉庆有余”、“鲤鱼跳龙门”、“二龙戏珠”、“凤凰牡丹”、“蝶恋花”等500余种。  
七、砀山毛笔制造技艺  
中国毛笔制造工艺的历史久长悠远,是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居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首。书法家周汝昌在其《永字八法》中对毛笔评价极高:“没有毛笔,莫说绘画,就连汉字也绝对不会开展进化成今天的情况”。据《史记》载:秦始皇令蒙恬与太子扶苏筑长城,公子与恬需定时向始皇帝奏报,“恬取中山兔毫扎束,狐狸毛为心,鹿毛为柱,黄羊毛为被,竹管为之,名曰笔,所谓苍毫。”他们即用此笔写奏章向朝廷汇报。春秋时期晋成公曰:“古今之事,非文莫祥,文字之烦,非笔莫记。笔者,毕也,能毕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理,诚文人之至宝,天地之伟器也。”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的传承演化,到了近现代,中国的制笔业愈加成熟,其中安徽宣城、浙江湖州两派制笔工艺尤为鼎盛,其制笔工艺之精良世所称道。“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贵如金”。但是,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毛笔既不是宣笔,亦并非湖笔,而是出自当时还是安徽省砀山县官庄坝镇的个体制笔专业人士邵家干之手。清朝道光年间,邵家干母亲的祖上就曾经在河南杞县靠做毛笔为生。但是传到-、也就是邵家干的外公张居贤手中时,也还只是做兼毫、狼毫、紫毫、鸡狼毫等大、中、小楷,供小学生习字之用。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邵家干外公张居贤将制造毛笔技艺传于母亲张氏。张氏从小勤劳聪明,虚心好学,不断跟随父亲学习制造毛笔技艺,并悉心研究,使制笔技艺有了较大进步。但由于历史缘由和条件限制,当时的毛笔制造技艺也还只是停留在制造普通的书画和习字用笔,直到邵家干先生从母亲那里系统学习了整个工艺流程,并深化研讨探究出制造高档毛笔的秘诀之后,原先那种较为普通的制笔技艺才得以疾速开展,并逐渐到达出神入化的境地。年近花甲的邵家干,自七十年代初秉承母亲家训,继承祖上数代所从事的制笔事业,至今已四十多年,是祖传精制毛笔的第六代传人,师承本人的母亲张氏,按传统工艺制做毛笔。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邵家干制做的毛笔在砀山县及周边地域已是因做工精良而供不应求。为了研制出性能更高的顶级毛笔,七十年代末,邵家干亲身到全国各地有名的制笔之地交流技艺,向著名制笔艺人虚心请教,博采众家之长,刻苦研究,于一九八零年兴办了国内无独有偶的高档羊毫“碧云轩”制笔作坊。他对习用毛笔写字作画的大家们的心意深化揣摩,重复请教。他还把本人研制的极品“碧云轩”毛笔,送给国内著名的书画巨匠沈鹏、启功、范增、王学仲、刘海粟、李可染等名家试笔,沈鹏巨匠把他的毛笔视为极品。“尖圆齐键论古今,千载难为笔圣人?当今若还羲之在,丢弃鼠须换碧云!”砀山碧云轩毛笔质量极佳,中外著名,无论是运用性还是欣赏性都可谓中华一绝。  
八、砀山王集王氏接骨膏药  
砀山县城北二十里王集村《三槐堂》王氏接骨膏药来源于清朝咸丰初年。王氏接骨膏药开创人王世则先生,自幼纯朴仁慈,热情敦厚,且聪明好学,悟性极高。他年幼时在村上读过几年私塾,适逢私塾赵先生学识广博,兼通医理,村里百姓偶染疾患,都来求赵先生切脉诊治,开方抓药,因而,王世则先生便也热衷于研究中医岐黄之术。当时他见本村及邻村有人不慎骨折,痛苦不堪,便暗下决计研制快速接骨疗法。经赵先生悉心传授,加之世则先生诚央求教于本县各家名医、时医,便在家潜心研制出了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舒筋腱骨、促进骨痂快速构成的接骨黑膏药。开端,他先在自家喂养的鸡鸭身上作实验,效果甚佳。当地曾有“王家的膏药真不瓤(不简单),鸡腿能接到鸭腿上”的说法。之后,他屡次免费为骨伤病人正骨和贴付,察看疗效。对闭合性骨折采用端、提、捋、捏、按、摩、推、拿等手法,并对其复位后的受伤部位敷以特制膏药,效果特别显著。正常状况下成年人一个月即可康复,未成年人20天即可康复。经过无数次的增减方剂配伍和疗效比对,王氏接骨膏药第一代废品终于胜利用于临床。尔后,王世则先生愈加悉心研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汤头歌解》等中华医药宝典,使他的中医接骨膏药方剂配伍及骨伤科治疗手法日臻成熟。从此,便开端了“悬壶济世、造福桑梓”的行医生活。在尔后的一百五十余年,经世则先生长子王金向,向其家族后人顺延传承,至第五代传人王呈义,再传到王全社先生已是第六代正宗传人。一百多年间,历经数代传承,他们都谨尊祖先教导:行医先立医德、以排忧解难、造福百姓为己任,同时,在祖传秘方的根底上,他们每一代传人又都遵照“继承而不泥古、创新但不离宗”的家规,对祖传秘方配伍不时完善,到达了减轻患者痛苦,药到病除的神奇疗效。总治愈率到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当然,他们也都谨遵先祖严命,对祖宗秘制的神奇药方秘不外传。王氏膏药的第六代传人王全社先生在师授膏药的根底上,对膏药治病的道理停止研讨,已取得初步的胜利。不时总结研讨,改进配方,融入现代医学高科技,加强药物浓度,创新制剂工艺,进步膏药的治疗范围及治疗效果,主要应用在散瘀止痛,续筋接骨,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血凝结。特别对骨折后手术的病人,敷上王氏接骨膏药,能大大缩短愈合时间。  
九、砀山唢呐  
砀山唢呐是传播于安徽省砀山县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方式,属安徽省级非物质遗产。是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会、舞蹈、社火、节庆等的必配乐器,更是各种剧种、戏曲、舞蹈、乐队不可短少领奏乐器之一。  
唢呐有共同的称谓,高音唢呐称尖笛,低音唢呐称大笛,且吹奏方式有咔腔、闷腔、咔戏,吹奏技巧有单吐、双吐、三吐等。曲牌代表作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拜堂》、《锔锅》、《抬花轿》、《欢乐调》、《丧调》等,并逐步开展成吹奏各种戏曲、曲艺、曲牌、模拟唱腔。上到国度专业团体,下到平民百姓生活都有唢呐艺术的呈现。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苏、鲁、豫、皖四省七县市接壤处,面积1192.92平方公里,人口91万。砀山县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品种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唢呐艺术。据考证,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唢呐已在该县普遍传播。明朝王磬在其《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飞》一词中写道“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唢呐在砀山县的提高,历史长久。据史载,明太祖朱元璋九世玄孙朱载堉极爱唢呐,他放弃优裕生活,深化民间唢呐班子,潜心从事民间音乐的发掘整理工作,先后写出《乐律全书》和《律吕正论》等多部音律专著。后来,一些经过朱载堉教授的唢呐艺人随着因黄河众多而颠沛流离的难民一道,辗转来到砀山县定居,砀山县的唢呐就此开展昌盛起来。  
砀山唢呐构成、沿革、进步一直影响带动着苏鲁豫皖周边地域汉族民间唢呐艺术的开展。建国初期砀山民间唢呐艺人张连生、陈玉兰曾参与过中国人民慰劳团赴朝鲜慰劳意愿军,在华东地域文艺调研中遭到1、彭德怀、陈毅等国度指导人的接见。  
2008年11月,该县十女子扮演的唢呐齐奏《普天同庆》在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中荣获“歉收”奖。2008年底该县唢呐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的维护、传承唢呐艺术,使其发扬光大,该县积极申报安徽省唢呐艺术之乡,经过努力,2009年10月18日,正式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唢呐之乡”和“安徽省民族吹管乐培训基地”荣誉称号。  
主要特征  
唢呐,俗称“喇叭”,砀山县当地及广阔中原地域的业内人士统称“大笛”。唢呐是普遍传于中国绝大局部地域(包括少数民族地域)的一件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高亢、坦率、如歌如诉、刚柔相济、深受广阔人民大众的喜欢。各民族各地域都把它作为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会、舞蹈、社火、节庆等的必配乐器,更是各种剧种、戏曲、舞蹈、乐队不可短少领奏乐器之一。  
传承维护  
为使唢呐艺术发扬光大,进步演奏程度和艺人的整体素质,砀山县每年都约请国内知名的民管演奏专家来砀山授课,经常举行竞赛,县内的唢呐艺人也得以相互交流,扬长避短。涌现出张团结、单古军和朱海宽等一大批技艺精深的唢呐新秀,在国度、省、市等各种文艺演出和竞赛中荣获30多个奖项,并为全国很多艺术院校和专业文艺演出团体保送了一大批唢呐艺术人才。截至2009年,砀山县具有200多个唢呐班子,专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演奏人员数万人,演出方式分“搭台吹”、“无台吹”和“走吹”,曲目主要有中央戏曲、唢呐牌子曲、民间小曲和器乐曲、歌曲联奏,主要在婚、丧、嫁、娶和开业庆典、老人过寿、小孩周岁、逢年过节等一些特殊的日子停止扮演。  
十、砀山四平调  
砀山四平调,来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是优秀稀有的中央剧种,由“砀山花鼓”演化而成。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数百公里。据《辞海》第759页“四平调”词条:中央剧种《四平调》是“1931年在砀山花鼓的根底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声调开展而成。”肯定了《四平调》剧种发源地是安徽省砀山县的不争事实。早在明清时期,砀山境内黄河经常众多成灾,百姓生活非常贫苦。砀山花鼓艺人迫于生计,以红布包头,身着彩衣,腰间挂一个小鼓,用鼓条击打轻重缓急不同的鼓点,手舞足蹈,唱出婉转动听的中央小调,这就是盛行于皖北砀山县的花鼓戏。至清末民初期间,砀山周寨镇邹家班领班邹玉振,和砀山境内的燕家班燕玉成、庞士英,王家班王世君、许若海等结合,组成范围较大的花鼓剧团,到山东菏泽,河南商丘,安徽亳州等地巡回演出。此间,他们受京剧、豫剧、评剧、二夹弦等中央剧种启示,丢弃了花鼓,穿上戏剧服装,又延聘河南夏邑县“老三班”豫剧琴师杨学智,为花鼓曲分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衬托氛围,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构成了独具中央特征,贴近百姓生活的中央剧种---四平调。四平调是有着深沉大众根底的中央戏曲剧种,表现的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如小戏《小借年》、《蓝桥会》和大戏《陈三两》、《花为媒》、《小包公》以及连台本戏《访昆山》、《郑小娇》等等,都是深受大众欢送的剧目。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砀山四平调剧团又排演了大量现代戏如《焦裕禄》、《白毛女》、《歉收之后》等等,演出范围不时扩展,极受好评。由于四平调的演化开展过程脉络明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开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开展演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是中国中央戏曲剧种中的一朵奇葩。  
十一、砀山年画  
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人民群众的习俗和信仰,寄予着人们对将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艺术品。砀山年画来源于清朝中叶,当时叫“画片”,至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据有关材料引见清朝年间砀山年画有《判官》《关公》《五子登科》《二十四孝图》,木版年画有《门神》《灶王》之类,皆有镇宅、忠孝节义、望子成龙之意,至民国时期年画内容根本未变。新中国成立后,砀山年画取得新的活力。由于地缘关系,砀山年画受山东潍坊和河南朱仙镇年画的影响,但又不同于两地的年画。其木版年画以砀山梨木为母版,梨木木质细腻宜于雕琢,线条雕琢有阴有阳,线条粗实淳朴,颜色艳丽严肃,乡土气息浓郁。对开年画用水彩纸和水彩、水粉颜料并辅以炭精粉擦拭面部和手的阴影局部,有别于其他年画的画法。画出的年画(包括门神)颜色鲜艳,色彩淳厚明快,比照激烈、华丽堂皇,画面丰满紧凑,真假相兼,铁线勾勒,线条流利,刚柔并济,表现方式考究对称,手法夸大,富有气势,别具民间情味。是独具有砀山中央特征的年画,在全国年画范畴独树一帜。上世纪70—90年代,砀山年画开展至巅峰时期,全县画年画的有60多人,70年代以后,砀山县文化馆每年都举行美术展览和年画培训班,重点抓年画创作,有的获省优秀年画创作奖,1985年孙宗禧、范凤岭被接纳为安徽省年画研讨会会员、孙宗禧中选为年画研讨会理事。砀山年画以孙宗禧、范凤岭为代表的主力派年画家以及崔基旭、于忠兴、黄兴桥等相继参与,从事年画创作。80年代在合肥工作的砀山籍女画家朱秀颖也从事砀山年画的创作。同时又率领一大批酷爱年画的青年人参与其中,砀山年画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现象。几十年来,砀山年画已打进全国年画市场,在全国年画界占有一席之地,有112幅年画作品在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九省市自治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到全国各地,深受广阔城乡人民喜欢。1984年,安徽省文化厅举行建国35周年画展,范凤领创作的年画《中华武术》取得三等奖。1985年砀山县志记载了孙宗禧、范凤岭、于忠兴、崔基旭在省级出版社出版的年画作品名录19幅。砀山县志彩页收录了孙宗禧和范凤岭的年画作品。1997年3月23日,安徽日报美术专页《艺坛风流》栏目登载了国度一级美术师、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安徽省年画研讨会会长朱秀坤撰写的人物传记“扎根基层,笔耕不辍——记人物画家范凤岭”。文中引见了范凤岭创作的年画并予以高度评价:他吸收民间年画的特性并加以创新,画出的年画颜色鲜艳而不落俗,比照激烈而不呆板,深受广阔城乡人民喜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十二、砀山斗羊风俗  
砀山县民俗文化浩如烟海,斑斓多姿,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对齐鲁礼乐典仪和梁宋中原黄河文化兼收并蓄,构成了砀山民俗文化共同的内涵,其中,斗羊是砀山大众最喜欢的民俗赛事之一。  
砀山斗羊源起西汉初期,盛行于三国时期,历经了1000多年。斗羊种类为小尾寒羊,由于其生长速度快、耐粗饲、抗病力强、繁衍率高、皮肉兼用,特别是公羊,个头大、生性好斗,羊的体重均在400斤以上。  
砀山斗羊是按年龄、体重分类,一对一比照斗,单循环赛,俗称“打胜家”。最终的成功者,被称为“羊王”。斗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自在斗,放开两只羊自行争斗;另一种拉开斗,由主人拉开一定间隔,猛回头斗一个回合,拉开再斗,直到决出胜负。  
斗羊,这一砀山共同的民俗文化,在每年梨花节、采梨节期间都会停止精彩的展现,其共同的魅力,让来自海内外的游客领略到砀山民俗文化的共同魅力,感遭到砀山人民丰厚的文化生活。精彩的展现,让游客过目不忘,留下深入的印象。  
在老梨园的空地里划出斗羊场地,两只羊像猛虎下山般相互抵御。瞬间,两个羊头、四只大角相撞,迸发出“嘭”的一声响,那情形真是触目惊心。如此重复,大约要斗几个回合,方能决出胜负。  
在社会急速开展进步的今天,每天都会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身边消逝。虽然随着历史的进程,有些民风民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不能遗忘那些灿烂耀眼的民俗文化。  
十三、砀山县春节风俗  
舞蹈《张灯结彩迎新春》拉开了杨庙村“村晚”的序幕,紧接着,唢呐《庆歉收》、歌曲《最美的歌唱给妈妈》、坠子《老李送梨》、四平调《花为媒》选段、诗朗读《乡村复兴忠实信心》、舞蹈《我和我的祖国》闪亮退场,最后歌伴舞《领航新时期》把“村晚”推向高潮。这10多个原汁原味的外乡民间文艺节目把砀山县的乡村乡土气息、民风民情和人文底蕴呈如今观众面前,展示了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新风貌。  
为了举行好这次文化活动,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和砀城镇党委、政府精心谋划施行,精准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平安保证工作,使杨庙村“村晚”活动平安、欢乐、精彩举行。同时,砀山县文化馆组织文艺工作者盘绕乡村春晚活动,紧扣“过大年、冬奥会、美妙生活”等主题,制造了一批反映精彩环节、精彩局面的短视频,上传到安徽文化云、安徽公共文化云等平台,优秀作品将在春节期间在省级平台上展现播放。  
在砀山,“村晚”活动已然成为每年春节前村民们自娱自乐的一道文化大餐。不只有精彩的文艺演出,还会展现砀山国度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让大众进一步理解砀山中央民俗文化;将当地的农特产品、旅游产品、非遗文创停止包装展现,呈现出繁华平和办年货的新春气息。  
该县举行多场乡村春晚活动,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办出特征、办出精彩,唱出歉收、舞出喜悦,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复兴的磅礴力气,展示乡村复兴的新成果,以优良成果喜迎党的二十大成功召开。  
十四、砀山县结婚风俗  
砀山回族的婚俗,从古持续到如今,仍保存了许多民族特征。一对回民青年男女要成为夫妻,需经过两次下福、举行婚礼、念依扎普等典礼。  
第一次下福  
“下福”,即男方给女方送礼品,双方肯定关系。但送什么?怎样送?这就需求一个中间人——媒人,即便是自在恋爱的,也要请一个媒人,由媒人代表男方到女方家去,部一问女方想要什么?女方会按照男方的家境,通知她所想要的东西,普通状况下,都是要果子和衣服。由于如今生死水平的进步,果子的斤数由过去的几斤,进步到如今的十几斤、几十斤以至百斤;衣服的件数也由以前的2身,增加到目前的4年、8身,普通不超越12身。回族的规矩是女方要的适可,男方一定按数买。  
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在中国,双日子普通都以为是吉日,回族人以为每月上旬的双日更佳。因而,他们普通把“下福”的日子定在二月初二或六月实六。男方请媒人和包一痊背东西的男子到女家,回来之时,女方要回送男方两小包米、两小包面、两小包麦麸、两小包盐、两棵艾、两根小葱,表示不管做米面夫妻,还是糟糠夫妻,都将相亲相爱。女孩还要送男孩一双鞋、袜,另外,还要给媒人两包果子。  
第一次下福以后,两人就是未婚夫妻了,但何时才干成为真正的夫妻,还需第二次下福。  
第二次下福  
这第二次“下福”,又称“要好”,即男方托媒人至女家磋商何时举行婚礼,定下吉日。回族的第二次下福也必需选在二月二或六月六,并带着果子和衣服,这次的数量普通较少,大致是第一次“下福”的一半。但女孩此次要送给男孩一身漂亮的衣服,并回送媒人两包果子。第二次下福圆满完毕,下面只待举行婚礼。  
婚礼举行  
朝阳东升,男家早早搭好棚子,并在前面挂好红布(回族不贴喜对)。录音机中放出的愉快音乐,更添加了喜庆的氛围(回族婚礼不允许用人吹的响器)。  
男家迎亲队伍,由男孩的婶子(称为女客),和4位女孩子组成,去接。女家送新的有女孩的叔或舅(叫作男客),一位几岁的男孩(压车),和4位女孩子组成。  
迎亲队伍到来的那一刻,是婚礼中最繁华的一个局面。喜悦的人群早已等在门口,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相互拥堵着,想先睹新娘的芳容。新娘刚一下车,就被人群团团围住了。看这时的新娘:少女特有的羞怯在此时显露无余,那种甘美的腼腆是那么自然,那么动人。回族青年男女在婚礼上不磕头,下车后直接在亲月好友好心的推搡中进入新房。然后再请阿訇念“依扎普”。回族青年男女结婚固然已到政府登过记,领过结婚证。但在回民看来。还必需请阿訇念“依扎普”,他们才干被供认是真正的夫妻。  
念依扎普  
念“依扎普”是在婚礼当天中午吃饭前,阿訇坐北朝南,左右是男女的主婚人,普通女的4人,男的2人,由于古时以为女的记忆力不如男的,所以女多男少。阿訇念“依扎普”要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双方必是“穆民”(即回民);第二,双方都同意;第三,双方都有证人。有此三条件,阿訇才干念,念前先互换聘礼(聘礼能够是钱,心爱之物等,只需能代表双方的心,不管东西贵贱、几)。阿訇念的内容大约是:依照我教婚姻制度,男女婚配,是人伦大典,其根本准绳,须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经过家长和大媒及聘礼等合法教规手续,即可成礼。至于夫妻之道,应当彼此相敬相爱,并须爱之以德,敬之以礼,相互辞让,相互协助,精诚分歧。今天是双方家长将一切义务,交卸与新娘新郎的日子,也是新娘新郎开端担任的日子,故应晓得做人之道。第一应当孝敬父母翁姑,尊崇岳父岳母等,要将对方的父母,视如本人的父母一样。家庭间长幼辈尤须上和下睦,对亲友往来,更要谦和,待人接物,须有礼貌,掌管家务,是省却翁姑丈夫之顾忌,亦是本人应尽之责。未来关于子女,应当导以(伊斯兰)中庸之道,对国度应存爱国思想,安分守己,凡国民应尽之义务,应尽量做到,对社会公同事业,务必资助,对宗教应区分真伪,坚决信仰,并守当行应止之法。总而言之,有好家庭,方有好国民;有好国民,方有好社会;有好社会,方有好国度。结婚是夫妇做人的开端,凡人能恪守主圣之道,则未来一切定能契合理想。希望新娘,新郎共相勉之。  
新娘新郎在阿訇的祝愿、教导声中,婚礼的典礼久此完毕。从此开端,将由俩人并肩走向人生新的旅程。  
十五、砀山县丧葬风俗  
过去,本县丧葬礼仪冗杂,且带有浓重的迷信颜色。老年人临终前,大都先将病床移至主房堂前,穿好寿衣。寿终时辰烧化纸钱,称“烧倒头纸”。尸体入棺材时,称“成殓”。棺柩前普通放一盏油灯,叫做“引魂灯”;一个土盆,称“老盆”,以备亲友吊唁时烧纸钱用;一个小土罐,罐用面饼盖上,饼中间插一又筷子,此称“阴阳罐”。另放若干根缠巾白纸穗的柳棍,长2尺许,叫“哀棍”,待儿孙祭奠死者,叩拜亲友时用。丧屋门前搭灵棚,居中放一供桌,上置供品,纸扎的童男童女放在灵棚两侧。家门上贴白纸,大门旁插一白纸幡,男左女右,以示乡邻。  
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等皆称“孝子”,儿子称“重孝子”,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绳束腰,穿白鞋。儿媳、女儿头顶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带扎裤脚,穿白鞋。族内其别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头顶白巾穿白鞋。孝子日夜守候在棺柩两侧,男左女右,此称“守灵”。亲友吊唁时,孝子行跪拜礼,男孝子拜男客,女孝子拜女客,并陪哭。事主家结男客送白孝帽,女客送白巾,女婿、孙女女婿和外甥另送白布腰带,此称“破孝”。  
死后第三天“磅盘缠”、“坐棺口”。黄昏,家人备香烛纸钱,按死者岁数每一岁包一个扁食,煮熟后连汤放在一桶内,前往村外十字路口祭奠,此称“送盘缠”。送时唢呐在前,两人抬着盛有扁食的桶在其后,沿途用勺子陆续将扁食和汤拨掉,孝子及众人尾随。至十字路口点燃香烛纸钱,拜毕,另择路返回。稍息后,停止“坐材口”(用钉封住棺材盖)。亲戚朋友前来向遗体辞别。死者若是妇女,其娘家必需请到,征得他们的同意方予坐材口,否则,娘家人常常会托故花费事主的钱财,甚或阻挠出殡。  
老年人死后,延丧的时间较长,普通不少于7天。有的延至月余才出殡。若死者配偶早已故,出殡的前一天,家人备纸钱到坟前拜请亡灵家,俗称“请灵”。出殡的当天,亲友备礼口前来祭奠,女儿、孙女、外甥、外甥女等亲戚除备供品外,普通都另备一条搭棺芦席和押供礼。祭奠以亲缘关系的近远,依次分别停止,在枪炮唢呐声中,孝子手持哀棍叩拜迎接,俗称“接供”。祭毕,事主宴请宾客。宴后稍息便发丧,先将棺柩抬到大门外停下,亲友和乡邻再祭奠,此称“路奠”。祭后,抬棺上坟地,在刚抬起棺柩时,孝子遂将老盆摔烂,此称“摔老盆”,意味继承权。唢呐班子在前吹奏,长子孙打着白纸幡同孝子随后,众人抬着棺柩跟着孝子走,女孝子走在后,棺至坟地时,亲友再次祭奠。随后将棺柩入在墓穴,俗称“棺下地”。阴阳先生调整方向,把阴阳罐、哀棍放在棺前,盖上搭棺席,即行封土筑坟,插上白纸幡。  
殡后第三天,直系亲属备纸钱至坟前祭奠,复筑坟头,此称“园坟”。之后,按期到坟前祭奠,7日为一期(自殡葬之日算起),烧至五期止,俗称“烧五期纸”。  
建国后,丧葬程序及封建迷信礼仪逐步减少,扎纸牛、马、童男童女等殡葬品根本废弃,渐以戴黑纱取代穿孝服。在干部、职工中献花圈,开追悼会之举日盛。1977年5月砀山火葬场建成,火葬之风逐步兴起。  
本地不管死者婚嫁,生男育女与否,只需晚辈尚在,多不延迟丧期,普通不过三天即掩埋,有的死后当天就埋,丧葬仪工也多从简。  
十六、砀山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地锅鸡  
砀山早城地锅鸡贴饼子真是一绝,家乡的小吃,一口黑铁锅,大火炖上只笨鸡(草鸡),能够放些土豆或是山药,多放些干辣椒。特别之处就是在锅的四围贴上一圈死面锅饼,沾到菜汤的一端味鲜,沾不到菜汤的一端焦脆,这就是正宗的地锅鸡。  
2、板面  
煮好的板面,清白光滑,晶莹剔透。放上青菜,浇上汤料。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加一颗卤蛋,放点卤豆,香气扑鼻,耐人寻味。  
3、丸子汤  
砀山的丸子汤,主要有两种馅,胡萝卜和辣萝卜,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别的中央也吃不到这酸爽味儿。  
4、砀山蝎子爪:燎豆子,也叫蝎子爪,原料就是黄豆,做法和炒花生炒瓜子相同,平常不吃,只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那天才吃。  
5、砀山烧饼  
又叫扣炉烧饼是砀山久负盛名的一种风味食品,该烧饼工艺共同,内芯层多,芝麻满面,外焦里软,面黄酥脆,香味醇厚。其做法普通是两人操作,面粉发酵和面,最后撒上白芝麻。  
6、砀山煎包  
煎包,早饭最重要的一样。下锅前和包包子一样,下锅码满后,先倒上水盖上锅盖至六七成熟,浇上油,约三四分钟后开端翻个,再过个三四分钟就可出锅了。煎包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素馅三种,特别羊肉馅的最为可口。  
十七、砀山县著名景点  
(一)梨树王景区  
砀山历史长久,秦设三十六郡,砀居其一。这里是五代梁王朱温故里,又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祖籍;这里有明代大将薛显墓,有留下唐代诗仙李白脚印的宴嬉台,有远近出名的清真寺,有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  
砀山素有“梨都”之称,以盛产酥梨年产量15亿斤左右,砀山梨销往欧、美、东南亚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名扬海内外。近百万亩连片果园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可谓世界之最。  
在砀山近百万亩果园中,古树奇迹砀山有逾百年老树六万余株。在园艺场侯楼分场一处百亩老梨园,梨树多有百岁高龄,满园古树,肌肤苍黑,铁干嶙峋,乌鳞斑驳,枝桠虬劲,横空逸出。开花时节,则满树冰肌玉骨,花白如银,缠裹掩映,洒漫天寒香。梨园中间,被誉为“梨树王”的一株老梨树,华诞已一百八十余岁,占地0.3亩,年产酥梨4000余斤。因其树形大、树龄老、果实硕大、黄亮美观、皮薄多汁、酥脆爽口、香浓味甜而举世闻名,出名于世。  
(二)砀山黑龙潭  
在砀山县玄庙镇小寨村西南角有一片近乎千亩的水面。水面的南边是“拔水而起”、高达一、二十米的大土堤,站在堤顶,往下一看,水里黑漆漆的,这里便是有名的黑龙潭了,当地人又叫它是小寨河。  
据传说,黑龙潭是1938年古黄河决口时一股大水从堤上冲下,水头刺成的。潭里的水和水域其它各处的水不同,其它各处的水明澈透明,波光鳞鳞;潭水却是黑如墨染,似乎还上下翻动,令人望而却步。听当地老人们讲,以前这中央很少有人来,说是经常有水怪出没,可是至今没有一个人见过水怪是何等容貌。民间传播着这样的说法,一个卖菜的在潭边洗手,一不当心秤砣掉进水里,可是秤砣却漂在水面上,好象有只手在下面托着似的不断向潭中心浮去,把卖菜人吓得屁滚尿流。还有一个传说,不知何年何月,一个大户人家在潭边搭了个戏台子唱戏,中午时分,戏台上下来了一群锦衣丽服的人,蜂拥着一辆五光十色的马车,车里坐一位老气横秋的老太太。戏散后,有人看见这群人进到潭里去了,人说这是黑龙0来听戏了。这些传说给黑龙潭增加了浓厚的神秘颜色。解放前,每逢天旱无雨,左近十里八乡的人们便成群接队跑在潭边,哀求黑龙上天告知玉皇人世灾情,急降下雨。可是仁慈质朴的人们的忠诚之心,照旧没有改动他们凄惨的命运。天灾-中,不知有几勤劳耿直的民投潭自尽,那个年代里,人们几乎有点“谈潭色变”了。  
如今的黑龙潭,与往年不普通。潭南岸新修的防洪大堤上,每年春天,树木苍翠,野花烂漫,百鸟啼鸣,活力盎然;站在堤顶,放眼北望,烟波浩淼,波光闪闪,小船轻悠,歌声荡漾,风光令人心驰憧憬。  
潭边新添了许多水利设备,一条条渠道宛若游龙以潭为中心伸向远方,从潭里伸出的抽水管犹如一根根威严的炮筒。旱了,能够引潭水浇灌庄稼;涝了,能够将水排入潭中,旱涝保收,往常“黑龙”真的显了灵性了。  
1997年,八集电视连续剧《梨花湾》摄制组选择了这里为全剧主要景点,剧组人员在此拍摄了两个余月。黑龙潭的名字随着《梨花湾》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而名扬全国。而今黑龙潭已成为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三)砀山黄河故道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源头明澈,湖泽毗邻,只是在经过黄土高原后,河水一下子混浊起来。2500年来,黄河决口1549次,改道26次之多。  
金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黄河从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决口流经砀山,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从兰阴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黄河改道北徙,不再流经砀山县,原砀山境内黄河成为废河(即故黄河)。故黄河自砀山县西北部下河陈庄村西入境,经姜庵、张楼、后岳庄、果园场、园艺场、杨李庄,至高寨河入大沙河(丰县境)。县境内河道长46.60千米,流域面积277.80平方千米。  
滔滔黄河水阅尽了几千年的盛世与-,在流经砀山境内的687年间曾经暴虐的冲击着,有几家园被毁?又有几人颠沛流离?而砀山县城也数次沉于水下,县治曾经迁到永城山城集、保安镇、砀山毛李庄、小神集等处,直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砀山再次漂浮后,又建新城,即今砀山县城。  
(四)鳌头观海景区  
砀山县园艺场之东,良梨项范围内残存有故黄河河坝,坝头向前凸现,如鳌头探望,西边,是无边的果园,梨花怒放时节,驻足故道大堤远眺,但见漫漫黄河故道上万顷梨园,银妆素裹。一行行,一排排,上下参差,春风指来,如波翻浪涌。白的浪花,从脚下铺开,向天边涌动,云嬉雪舞,横无边涯。有诗赞曰:“昔日黄尘今日花,雪舞云漫无边涯,立马鳌头送目遐,数尽环宇第一家。”  
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开发是砀山生态与旅游产业开发的中心重点项目,砀山从战略的高度充沛认识到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开展潜力,并已投入大量的精神停止旅游研讨及旅游资源开发。鳌头观海坐落在砀山县黄河故道景色区中心肠带,园艺场之东。依托砀山75万亩连片果园和黄河故道共同的自然景观,景点与“乌龙披雪”、“武陵胜景”、“瑶池烟霞”、“贡梨园”、“梨树王”、百岁“老梨树群”以及万亩精品酥梨生态旅游观光园等自然景观连成一片,构成有机联络的黄河故道文化生态旅游带。  
鳌头观海为砀山县8大景点之一,黄河故道梨花湾,鳌头观海望砀山。独立这当年镇锁黄龙的大堤坝头,  
放眼俯瞰,花的浪头从脚下铺开,向天边涌去,云漫雪舞,浩瀚无边,鳌头登临,占尽故黄0。  
【位置】砀山县县园艺场和良梨镇壤  
【相关诗集】  
鳌头观海-1-  
凝眸远眺花如海,香雪无边登看台。  
蜂飞大野萦千树,蝶舞小园绕万怀。  
宝马轻车停满道,游人乘兴踏青来。  
砀郡清明歌盛世,梨都天赐褔门开。  
鳌头观海-2-(唐多令)  
千顷雪连波,一江浪竞流。  
看东风、轻带枝头。  
素羽纷繁抛入海。  
耀人脸,乱人眸。  
观艳立鳌头,拈香透锦裘。  
舞冰姿,信目神游。  
高处移来仙子苑,美不尽,解囊收。  
(五)突山景色区  
砀山是国度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根底教育先进县、全国名优经济林酥梨之乡、砀山酥梨种质资源省级自然维护区,是国务院发布的对外开放县,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安全县”。2007年初,砀山县被列为安徽省第一批扩权试点县,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局部社会事业管理权限。  
京九、京沪铁路,京福、连霍高速、105、206国道擦肩而过,陇海铁路、310国道贯串全境,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东距历史名城徐州80公里,西接古都商丘60公里,是名不虚传的“四省通衢”之地。是安徽省衔接欧亚大陆桥的独一通道。一小时可抵徐州机场,三小时可到郑州机场。  
突山景色区位于安徽省砀山县境内。该景色区由青岛明园开发公司投资建立,占空中积100多亩。景区楼台亭榭曲径回廊繁花似锦,景色秀丽,风光怡人,各种树艺外型修剪的活灵活现,构成了一幅清爽漂亮的田园画卷。同时,古式花轿、花车、骑马、骑骆驼游园、花船荡水等玩耍项目富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突山国度AA级景色区于2008年4月28日揭牌,是砀山首家被评定为国度AA级旅游区的景区。  
(六)乾隆御植园  
乾隆御植园位于唐寨镇光明村,有1664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亲手栽下的梨树,距今已有300多年。这里有树身分五枝,像老佛爷之手的玉佛手树,有相依为命的夫妻树,有像情人热恋中的情侣树,有威严刚毅的大将军、二将军树和像兄弟俩团结齐心的兄弟树。真是绰约多姿,无奇不有。到了每棵大树前,能够发挥丰厚的想象力,品味大自然培养的奇特姿势。像这样百岁以上的老梨树这里有几百棵,所以称此处为老梨树群。  
1、乾隆亲植树。坐落在光明村老梨树群,相传为1664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时亲植的大梨树,目前保管8棵。  
2、酥梨王。是乾隆亲植树之一,此树占地0.48亩,每年结果在3000斤以上。  
3、玉佛手树。是乾隆亲植树之一。此树从主干分出五个树枝,像人的手一样,故称作玉佛手树,此树占地约0.46亩,每年结果3000斤左右,树干需求2个人才干合抱过来。  
4、夫妻树。是两个树并排,一高一矮,树干相差甚少,而且树与树穿插,很像夫妻相依相偎,故称为夫妻树。  
5、情侣树。是两树并排,粗细相差不多,树与树穿插,相互攀附,很像情人在谈悄然话,故称为情侣树。  
6、古树生辉。此为一片古树群,树龄约一百多年,80年代此片树濒临枯枝;变革开放后,广阔梨农增强科技管理,认真施肥、浇水和修剪,使古树充溢了活力,枯木又逢春。  
7、大将军树。此树坐落在杨庄村村东北角,乾隆路过此地时,看到此树高大繁茂,树干苍劲有力,很像威严刚毅的大将军,心生喜悦,便亲封此树为“大将军”树。此树占地在0.5亩左右,结果每年在3500斤以上。  
8、二将军。此树坐落在杨庄村东北角,乾隆路过此地时,刚刚封过“大将军”树,又见另一棵大梨树愈加高大繁茂,树体超越“大将军”,十分快乐,因皇家金口玉言不可更改,就诙谐地说,方才那棵树已封过“大将军”了,只好委曲你为“二将军”了。后来传说有“大将军不大、二将军不小”的说法,由此而来。“二将军”树占地0.5亩左右,年结果在3000斤以上。  
9、兄弟树。两树并拢,亲如兄弟一样,坐落在光明村小学校处。  
(七)安徽砀山黄河故道省级自然维护区  
1、根本概略  
砀山黄河故道省级自然维护区于2012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维护区位于安徽省砀山县西北部,维护区主体为黄河故道废河槽以及延伸到两岸宽度约2km的沼泽地、河滩地及湖泊等(东端从岳庄坝闸开端向上游沿黄河故道至西端三省接壤处),总面积2180hm2。其中中心区面积586hm2,时节性中心区面积868hm2,实验区面积726hm2。该区自然环境优秀,水禽资源丰厚,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域生态均衡、补充城区公开水、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开展极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  
2、动植物资源  
⑴湿地植物  
黄河故道湿地散布植物101科490种,其中有国度维护植物野大豆。湿地内散布有莲、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统计到的植物中,禾本科、菊科、豆科为优势类,其中禾本科植物品种最多,共59种。  
⑵底栖动物及昆虫  
初步统计砀山黄河故道湿地散布底栖动物共有39种,主要包括腔肠动物门的水螅类,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类、蛭类,软体动物门的田螺类、瓣腮类,节肢动物门的虾类。  
砀山黄河故道湿地有昆虫34种,其中以蜻蜓目居多,有4科24种;另外,有蜉蝣目1科1种,半翅目4科5种,鞘翅目1科5种。  
⑶鱼类及两栖匍匐类  
砀山黄河故道湿地散布鱼类5目10科34种。其中鲤形目2科26种,鲇形目2科2种,鲶形目1科1种,鲈形目4科4种,颌鳃目1科1种。散布两栖纲动物3科6种,匍匐纲动物6科8种。有安徽省二级维护动物2种,分别为花背蟾蜍和中华大蟾蜍。  
⑷哺乳类  
黄河故道湿地散布的兽类资源均为小型兽类,共有5目7科10种。分别为食虫目1科2种、兔形目1科1种,啮齿目2科4种,食肉目和翼手目均为1科1种。  
⑸鸟类  
砀山黄河故道湿地,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带,是许多留鸟迁移的必经之地,优秀的环境,充足的饵料使越来越多的留鸟在黄河故道湿地停歇、栖息。鸟类共有14目32科95种。其中国度I级维护鸟类1种(大鸨),国度II级维护鸟类11种(小天鹅、鸳鸯、鸢、赤腹鹰、普通鵟、红隼、燕隼、灰鹤、短耳鸮、长耳鸮等)。省级重点维护动物有22种(鸿雁、灰雁、花脸鸭、绿头鸭、斑嘴鸭、绿翅鸭、环颈雉、鹌鹑、四声杜鹃、大杜鹃、灰头啄木鸟、大斑啄木鸟、家燕、金腰燕、红尾伯劳、棕背伯劳、黑枕黄鹂、暗绿绣眼鸟等)。  
3、水文气候  
砀山县属我国东部半潮湿季习尚候区,四季清楚,季习尚候特征明显。春季气候暖和,气温上升快,雨量逐步增加,盛行偏东风;夏季雨量充分,光热水同季,盛行偏南风;秋季气候凉快,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量较少;冬季常有冷空气侵入,多晴朗天气雨量少。年均匀气温14℃,年均降雨量761mm,58%的降水集中在6~8月,年均匀日照时数2481小时,无霜期199~210天。  
(八)砀山天主教堂  
砀山天主教堂,位于砀山县城关,由加拿大和法国传教士结合建于1914年,1917年完工。整个教堂占空中积9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79平方米,由钟楼、圣堂、更衣室三局部组成,钟楼尖顶,与圣堂十字建筑天衣无缝。圣堂外观青砖小瓦,质朴无华,厅内构造复杂,富丽堂皇。1998年5月4日发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1882年德国圣言会的传教士开端在砀山县侯家庄传播福音,1892年法国神甫艾莱沃在侯家庄树立了教堂和学校,开端了天主教在砀山乃至宿州的传播的历史。  
1929年天主教在皖北成立了蚌埠教区,宿县、灵璧、泗县的教务归其管辖,而砀山的教务则归徐州教区管辖(砀山县于1955年划归安徽省)。教会在各地创办学校、医院和慈悲事业,其中有宿县崇真中学、砀山晨曦中学和泗县崇正小学(1949年停办),信徒到达15000人以上。  
1930-1950年代,天主教堂历经战乱,但其仍作为私立晨曦中学校舍,和砀山中学暂时校舍,直到新中国成立战火停息。  
在“文革-”中,宿州各县教会遭到冲击,教会根本上中止活动。直到1979年,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各教堂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礼拜活动,但信徒数量曾经大大减少。截止到1987年,宿州地域的天主教徒约近5000人。  
1998年5月4日发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维护范围:圣堂西侧房外1米,东侧房外6米,南钟楼墙外6米,北墙外6米。  
建立控制地带:圣堂西侧房外10米,东侧房外10米,南钟楼墙外10米,北墙外10米。  
(九)南关清真寺  
南关清真寺寺约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07年)后,老大殿(女寺)座西朝东,南北长14米,东西宽10米,讲堂三间为民国建筑。它是砀山县仅存的明代早期保管完好的建筑。它关于研讨早期的明代建筑艺术,宗教开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理想意义。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