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太和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4 17:2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太和县位于阜阳市北部,东临亳州市涡阳县、利辛县,南抵阜阳市颍泉区,西接阜阳市界首市,西南与阜阳市临泉县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交界。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东南经淮南市凤台县、淮南市区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经淮阳县、西华县去郑州市307千米。东去津浦路至蚌埠市209千米,西去平汉路之漯河市210千米。太和县境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太和县有艺术扮演团体107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1。公共图书馆藏书量7.8万册。  
三、方言  
太和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亦称“下江官话”。另据安徽省1958年方言普查资料,将太和方言划为“宿阜方言区”。它接近普通话,在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根本分歧。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异,主要表语音的调类、调值上,不具备地域性差异,构不成方言区。  
四、太和剪纸  
太和剪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民俗的开展,在民间婚庆嫁喜时,剪纸在民间广为传播。老一辈剪纸艺术家王家和,生于1917年,自幼热爱剪纸,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任中国剪纸学会理事,安徽省文史馆员,作品《清明上河图》代表阜阳参与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荣获金奖,并赴京参展,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其作品《剪纸服装》获杭州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创新奖,《爱我中华》《富贵锦屏》等屡次在全国获奖。进入21世纪以后,太和剪纸得到长足开展,涌现了一批以韩萍、任怀俭等新一代剪纸艺术家,作品屡次在全国获奖。  
五、太和泥塑  
太和泥塑代表人物李浩华、桑成林、徐志强泥塑技艺较为突出。李浩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热爱绘画和泥塑,少儿时期喜欢捏制一些牲畜、禽、鸟之类,尤以捏制泥蛙擅长。人称“-李”,投靠天津“泥人张”工作室学艺五年,创作了大量的人物、彩塑艺术作品,经常应邀国内外技艺展演。1998年,其雕塑《八仙》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工艺展二等奖。2008年,李浩华作品《铁拐李》参与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获银奖。2009年8月,去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卢家大屋展演,澳门特区政府颁发了感激状。徐志强,是中学美术教员,历时三年时间,于2008年塑出了“千蛙迎奥运”的作品,在合肥展出后,得到多家报业媒体的报道。  
六、太和武当太极拳  
太和武当太极拳是一支直接承传于道门古老的太极拳门派,其拳理拳法、功理-与社会上盛行的太极拳有很大差异,由于道门秘传的缘由,在传代上有的严厉规则,一甲子为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故在民间所传极少,频临失传。  
自太极拳由道门传入民间以后,呈现了以姓氏命名的太极拳门派,传播于太和境内的太极拳,也因而被称为太和武当太极拳。后人依据此拳内含真意的特征,又称其为意合太极拳。太和武当太极拳有三步练法(易筋、易骨、易髓),五种-(坐、站、行、动、用)和内外五行十大后练法,即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它是形体与认识的合一-法,是人体内外、阴阳五行的统一-法。  
道门技艺历尽苍桑,来之不易,凝聚着历代传承人的心血,闪烁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光采。它的传承和维护对促进传统武术的继承开展是非常有益的。  
七、太和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开创人张守本,生于1849年,自幼习武,有一身过硬武功,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日,汇集一帮武术喜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创造了原始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多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后来,家族中不断把这种舞蹈传播下来,并在社会上普遍传播。建国前,太和县城不断按五门四关出灯演出。张守本之子张天荣汇集东关武术喜好者排演狮子灯,因舞狮子演员武功扎实,能扮演高难度技巧,东关演出的狮子灯广受欢送。狮子灯普通在春节期间出灯,其范围较大的出灯时间有:1945年欢庆抗日战争成功;1949年3月欢送南下解放军部队;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均产生不同凡响。1956年成立的太和县洪山杂技团将狮子灯舞作为保存节目演出,并增加了狮子钻火圈,走翘板等精彩局面。狮子灯扮演由训狮武士执绣球引狮入场,扮狮人扮演狮子窜、跳、滚、扑、站、卧、翻等动作,还跃上大方桌扮演站大绠、走梅花桩等惊险情形。同时配合狮子灯烟火,添加了愉快热烈氛围,整场演出惊险有趣,0迭起。狮子灯在“文革”中-停演,洪山杂技团也-解散。近年来,狮子灯第五代传承人赵继虎兴办龙醒狮会,招收有武术功底的青少年30余人学习舞狮,使这朵民间舞蹈艺术奇葩再次绽放。  
八、太和清音  
太和清音,历史长久。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颖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广博,且通晓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整天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清代中叶,清音传播到太和,民间呈现了自发性组织“清音会”,平常商定十天半月一会,每逢婚寿、开业等喜事再集中演唱。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各任一角,边弹边唱,自娱自乐。1954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了业余剧团,率先把清音弹唱改为戏曲演出。1958年,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与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成立了全国独一的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广受欢送。曾屡次参与省、市文艺汇演并获奖。安徽省人民播送电台录制清音戏选场、选段播放。六十年代初期,太和县清音戏剧团被吊销。到八十年代,太和县文化馆才恢复业余清音组活动。往常清音老艺人已全部逝世,原清音戏剧团培育的青年演员也都年过花甲。由于没有相应的培训措施,太和清音后继无人,濒临灭绝。清音唱腔漂亮,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温和,令人清心舒怀,确实给人一种美的享用,使人们的肉体境地遭到熏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九、坟台唢呐  
坟台唢呐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依据中国音乐文史调查记载,安徽唢呐有南派与北派之分,其中北派唢呐又有两个代表性流派,一支位于安徽东北部的砀山、宿县一带,一支位于阜阳、太和、亳州一带。太和县坟台镇地处皖西北,与河南、山东相毗连,坟台唢呐在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该地域盛行的梆子戏、坠子、清音、曲剧、泗州戏等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逐渐构成本人的艺术特征。  
坟台唢呐作为领奏乐器常与与锣鼓分离演奏,演奏局面热烈欢跃,氛围宏伟、壮阔,特别适于演奏豪迈、泼辣的曲调,可以深入而细腻地表达内在的思想感情;以哨卡、咪子吹奏戏曲曲调,则尽显南派婉约作风。坟台唢呐在演奏曲目时,不只保存了传统的单吐、双吐、滑音等演奏技巧,同时,依据演奏戏曲(吹戏)的需求,坟台唢呐民间艺人还发明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超高吐音、借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双簧管音等,还有模拟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子戏)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开展和进步了唢呐的艺术表现力。  
十、细阳刺绣  
细阳刺绣源于宫廷,开展于民间,有着普遍的大众根底,由于地处中原,吸收东西南北文化于一体,因而,细阳刺绣构成本人的共同作风:既有粤绣的华丽堂皇,蜀绣的细腻,京绣的端庄,苏绣的秀丽与妩媚,又有汴绣的粗暴与古朴。绣品精密规整,颜色浓艳,花纹苍劲,形象漂亮,质地坚牢。  
细阳刺绣技艺繁琐而细致,是皖北独有的工艺制造,工艺程度的上下关于研讨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和消费力开展的程度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细阳刺绣文化内涵丰厚,图必有意、意必不祥,图案多用一些隐喻的意味性的图形,以花卉、虫鸟、动植物等表达人们期盼不祥、趋吉避凶的美妙愿望。以福禄寿为题材的绣品多用于老人,寓意祝福老人安康短命;儿童则以狮子、老虎、五毒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安康生长的寓意;新婚夫妻则用鸳鸯戏水、莲生贵子、鲤鱼闹莲的图案,寓意家庭和美,多子多福,最具有皖北的特征文化。  
细阳刺绣技艺针法共同,集南北所长,至今保存原始的手工制造,具有浓郁的乡土特征。传承人苑玉玲作品云肩、猫头鞋、虎头帽等参与澳门、新加坡民间手工艺展览获奖,并被海外喜好者珍藏,“虎头帽”绣品被北京市服装珍藏家王金华先生珍藏。2010年,细阳刺绣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文艺  
太和县境内大众文艺有音乐、舞蹈、雕塑、烙画、印花、刺绣、工艺柳编、剪纸等。  
唢呐是居民喜欢的吹奏乐,传播广远。工此艺者多为理发工人,演出时五、六人为一班。乐器有唢呐、笙、笛、铜鼓、梆子、锣。传统节目有诸宫调、官笛、百鸟朝凤等。由于唢呐自身曲调较少,又有较好的表现才能,所以还吹奏当地大众喜欢的梆子戏、坠子戏和一些盛行歌曲。唢呐演出的时机为庙会、严重节日及民间嫁娶丧葬。据近年调查,全县现有唢呐班24个,演奏者100多人。  
城关镇有以打击乐器组成的“锣鼓棚”,节拍愉快雄壮,常于节日随同各种民间舞蹈演出。  
舞蹈有竹马、跑驴、小车、旱船、花挑、蛤蜊人、狮子、龙灯、大头人、二仙摔跤,高翘、台哥、肘哥、花鼓灯、五里撅、12属相等。县城东关和界牌集的狮子舞比拟著名,演员皆擅武功,扮演的狮子能连窜5道方桌,能从叠起3张桌子上正翻、倒翻下来。县城西关及李营的竹马,跑驴扮演精彩,演出时男骑马女骑驴,交叉交织,五彩纷呈。城南关的抬哥。每抬36人,台上是各种戏剧的人物外型,有《三娘教子》、《断桥》、《回荆州》、《芦花荡》等。  
元宵节是民间舞蹈的演出节日,抗日战争以前,还在清明节城隍庙会演出。范围小的称出“半会”,大的称出“全会”。解放后出全会两次,一是1949年3月欢迎解放军南下,一是庆贺建国十周年。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工此艺者多为妇女。旧时剪纸作品除常见窗花、鞋花、裙花外,还有金鸡报晓、鱼戏红莲、蝴蝶扑金瓜、刘海戏金蟾、观音送子、岁寒三友等,其工具主要是剪。建国后此项艺术有新的开展,采用绘画与刀刻相分离的手法,使剪纸艺术愈加细腻和富有表现力,工此艺者多为男性。宫集区二郎一带,终年从事剪纸活动的有十几人,被誉为太和的剪纸之乡,其代表人物是王家和,他的作品屡次在国度级报刊上发表,并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西德等国。  
十二、戏剧  
民国时期,太和县境内戏剧团体有:县衙梆子班、税镇星火梆子班、税镇坠子翁班(又名道情)、傅集梆子班、洪山梆子班、尚寨梆子班、三店梆子班、宫集梆子班、良店梆子班(短暂)、李阁梆子班(起止不详)等。  
建国后,境内剧团有:太和县人民梆剧团1952年5月成立,演职员48人。  
太和县清音剧团成立于1958年,1965年并入县梆剧团。清音是稀有剧种。传为元末明初汝南僧人玄坛法师所创,其曲调坦率缠绵,清雅悠扬,故取名“清音”。清乾嘉时期,清音由阜阳传入太和,至清末民初,清音在太和进入鼎盛时期,仅县城左近就有清音会数班。清音的主曲调是“四句腔”,实践上是以每一个上下句作为一个根本乐段,不时停止变化,循环往复,加上特有的终止式“煞板”,便构成一个完好的唱段。  
太和县曲剧团1958年成立,演职员28人,1959年10月,调为阜阳县曲剧团。  
十三、曲艺  
太和县曲艺有大鼓、坠子、渔鼓、评书、小铙子书、琴书等。1957年成立县曲艺协会,1984年发证艺人有297人。大鼓、坠子常演节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大红袍》等。渔鼓节目比拟短小,有《全家福》、《拉荆筢》、《白玉楼讨饭》、《李三娘打水》等。评书多说讲武侠传奇。1964年以后,曲艺人学习了一些新节目,有《沙家浜》、《红灯记》、《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等。  
十四、杂技  
太和县杂技以洪山杂技团和飞车走壁团比拟有名。洪山杂技团成立于50年代,有演员20余人。马2匹,常演节目有马戏、刀山、杂耍等。1979年挂名为太和县杂技团。飞车走壁团组建于1982年,演职员20余人,设备有大型铁制球体,两辆日本产摩托和10辆国产自行车。常演节目有自行车1—7人飞、穿插飞、上下翻飞。摩托车单人飞、双人飞,360度大翻飞,属惊险节目。  
李兴一带有传统耍猴,玩猴人携狗带猴,窜街游乡,演出猴爬竿、猴窜圈,有时借以招徕妇女儿童、卖针线、糖果等物。  
十五、太和县丧葬风俗  
太和的丧葬典礼演化成新旧混合,既送花圈,又扎纸人纸马;臂缠黑纱,又带白布孝帽。县境丧葬典礼大致程序为:老人逝世后,制造孝衣帽、告丧、搭建灵棚、亲朋致祭、瞻仰遗容、设奠送葬,入土安葬等。  
老人咽气后,要给老人先穿寿衣。儿子要赤脚、敞头到亲友家磕头报丧。待至亲朋好友全部抵达,方可将遗体移于棺内。请阴阳先生看墓地、定坟向、肯定殡葬日期。晚上移尸体入棺,盖棺前子孙绕棺一周,瞻仰最后一次遗容。然后用大铁钉钉紧棺盖,楔钉子时,长子连声呼喊:“躲钉啊,躲钉!”棺木以贫富而定,质地坚实为好,柏木、楸木为上,桑木次之,再次为杨木、桐木等。棺木底、帮、盖规格为“四、五、六”寸、“三、三、四”寸、或“一、二、三”寸,多油漆成黑色。死人入棺后,背下置12枚钱,称为“垫被钱”,口内放一枚钱,称为“噙口钱”。棺前放一碗面条、一盏“长明灯”(旧时为煤油灯,现时多为电灯),子孙们轮番跪于棺道守灵。殡葬之前,亡人之子女每日晚列队到十字路口焚化某纸钱和泼面汤,说是给死者送路费,让死者吃饱上路。人死后,普通在家停棺三天再出殡,亲友前来吊唁,子孙要磕头致谢。  
出殡时,棺离地,长子在棺前将一瓦盆摔碎,俗称摔牢盆。然后由长子扛招魂幡,在前面引路至墓地。  
殡后的第一个七天(称一期,后同)、三期、五期、百日,儿女们都要去坟地焚纸祭奠。死者安葬后一、二、三周年,其子女和主要亲属去坟地烧纸祭奠。丧家三年内元旦门上不贴对联,或第二年贴蓝底白字联,第三年贴绿底黑字对联,联语多含孝道。三年内不办喜事。  
2000年以后,乡村通行新旧分离葬礼,对旧丧礼停止简化,呈现“先火化”“后土葬”的双重葬仪。政府虽强力推行火葬,偷埋土葬现象仍然存在。城市随着殡葬变革的施行,丧葬风俗变化很大。工作人员逝世,由其所在单位张贴讣告,搭灵棚,承受亲朋好友祭奠,定日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辞别典礼。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死者亲友佩戴黑纱(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纱上绣白色“孝”字,参与追悼会者,胸前挂白花。亲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丧礼者。追悼会多由单位担任人致悼词,对死者终身给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会后,遗体火化,骨灰多寄存于殡仪馆,有的埋入公墓。整个丧礼俭朴、庄严。在城镇,火葬已成习气,祭扫典礼也有新的变革。先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如系坟墓,在行鞠躬礼或祭奠默哀后,清扫坟墓四周的环境卫生。寄放在殡仪馆的,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表达哀悼。  
回民死后实行土葬,且速葬、薄葬,不信风水、不择吉田、不用棺木。人死后先将尸体沐浴洁净,撒上香料、冰片,然后用新白布裹起,子女亲友绕尸体一周,作辞别典礼后移尸于“塔卜”(尸匣),抬至主房门前,由阿訇念悼词,之后行将死者的衣物金钱等施舍给贫困的人。然后将“塔卜”放在架子上抬到墓地,墓坑上面用砖砌拱形,北头用砖封住,尸体由南头缓缓放进墓内,头朝北仰卧,脸向西,以示亡人归根圣地,然后将墓封起。安葬毕,亲属一齐回到丧家,儿子望见家门哭着进家,家庭妇女一齐痛哭一场,俗称“送到坟地哭到家”。回民吊丧不带礼物,带包香沫或安息香,不磕头、不行礼,可哭可不哭,丧家给一个孝帽和一个束腰带。死者入墓时,尸体必需着地,墓内不陪葬任何衣物。  
春节扫墓祭奠是太和的风俗之一。扫墓活动共停止两次:一次是在年三十的下午,元旦之前;一次是在次日早晨,即在新年第一顿早饭后。人们以家族为单位,由大人们率领(普通都是男性),携带鞭炮和火纸去扫墓上坟。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也是祭奠已逝老人的日子。  
十六、太和县生育风俗  
催生  
女子婚后怀第一胎,临产前一月,娘家备上红糖、鸡蛋送至婆家,名曰“催生”。婆家以红鸡蛋相赠。催生除祝福女儿分娩时安全顺利外,兼有为女儿补养身体的意义。  
报喜  
孩子生后第三天(也有七天的),父亲即去岳父母家报喜。生男孩则带书1本(红绳系之)、红糖2斤、单数红鸡蛋若干;生女孩则带红花1朵、红糖2斤、双数红鸡蛋若干。外婆见到礼物即知生男生女。  
送粥米  
也称“送中米”,旧时通常孩子生后12天、女孩出生后9天,外婆家备上小孩衣物及红糖、鸡蛋、油条和几段彩幛等,装在专用的盒子里,贴上写有“x月x日喜封”的红对联抬着送去,以示贺喜。盒子分好几层,约一米半高,两人抬。一层米,一层面,一层红糖、鸡蛋,外用红纸封条,上披各色布料,红毛线和小孩穿戴衣物——小毛毯、包被子、虎头帽子、虎头鞋之类。抬起约有百斤,到男家门前不远处鸣炮以示来到,男家派人接迎。  
这天,用艾叶、槐叶水为婴儿洗浴。前来恭喜的亲朋好友将带来的铜钱及桂圆、红枣、花生之类的喜果放人水中,边放边说些吉利的话,俗称“添盆”。之后由有经历的接生婆给婴儿洗身,边洗边唱: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完后,再用姜片和艾团灸脑门和四肢关节,说这样能使孩子不得病,体魄强健。此俗盛行不衰。  
满月礼  
产妇分娩后普通要休息一个月,身体才干逐步恢复,俗称“坐月子”。婴儿出生后,普通也要在襁褓中过一个月,才干出门。妇女一月内不能串门。满月时,举行比拟盛大的典礼来庆祝,设宴款待送粥米和送礼的亲戚朋友。这种宴会称为“满月酒”“请满月”。  
接满月  
接满月,又称“接挪窝”。婴儿满月,外婆家去人带一块二尺见方的红布裹着桃条,把女儿和婴儿一同接回住上十天半月,谓之“接满月”。去时,婴儿脸上抹点黑灰,回时脸上搽点白粉,俗称“黑脸去,白脸来,婴儿越养越富态”。外婆还送一只“铰头鸡”,用一块红布挖孔套在鸡脖子上;也有送“铰头羊”的。不论是鸡是羊,只能饲养,不能宰杀。旧时,头胎生女孩,娘家多在28天“接满月”,有“接得早,生个小(指男孩)”之期盼;头胎是男孩,多在一月零三天“接满月”,说是“一月零三天,能坐朝廷能做官”。  
百日礼  
婴儿出生100天,给孩子剃胎发,给穿百家衣,戴百家锁,拍百日照。举行庆祝、祝愿,称为“百日礼”。百家衣状如僧衲,集各种颜色的碎布头连缀而成。虽不一定来自百家,但拿布的家数越多越好。由于“紫”音谐“子”,紫色的布块就比拟难找,谁也不愿把“子”送给他人,只好到孤寡老人处去讨。说穿这种衣服可保小孩顺利生长、短命,命大福大。百家锁是搜集许多人家的金银(或铜),打一条项链,上面铸上“长寿百岁”或“长寿富贵”的不祥语,也叫“长寿锁”,给孩子佩戴,喻义借百家福寿来添加孩子寿命。还有的家长向人求赏“赠金”,用百家金购白银,打造银锁套在孩子脖子上。病弱婴儿及独生子女多有佩戴。  
十七、太和县寿诞风俗  
华诞  
华诞礼是指过华诞的礼俗,旧时特指给50岁以下的人在其诞辰留念日举行的贺诞活动(给老人过华诞叫办寿或做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众盲目陈旧立新,多数家庭废掉为孩子“过生”的风俗。80年代以后实行方案生育,倡导“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过华诞的风俗重新遭到注重,给孩子过华诞逐步盛行。普通家庭,父母等晚辈给孩子送些礼物,如玩具、学惯用具、食品、衣服等,也有的举行华诞酒宴。年轻人常常将一些合适本人兴味的文娱活动融入其中,如举行华诞舞会、晚会,或去歌厅唱歌。中老年人过华诞,喜欢邀朋友来家打牌、搓麻将、喝茶、聊天、看碟片。送鲜花、华诞贺卡、电视台点歌正成为人们给亲友庆祝华诞的一种新方式。  
做寿  
寿堂乡村祝寿较为盛大,张灯结彩,家设寿堂,中堂案桌上摆满寿桃和不祥植物之类的物品(如松柏枝叶),燃烛焚香。寿堂正墙上,挂一幅充溢喜庆不祥颜色的寿星图,图中老寿星笑容可掬,头部隆起,一手拄拐杖,一手捧仙桃。假如为妇女祝寿,则挂年轻貌美、手提花篮或捧着仙桃的麻姑图像,或挂书有一个大大“寿”字的图案。寿堂两侧高挂亲友捐赠的寿幛、寿联,大都为金色或红色的纸质、布制条幅,颜色艳丽,写有各种祝寿短命的吉庆语,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  
拜寿拜寿时,寿翁端坐正位,承受亲友、晚辈的恭喜、跪拜,人们按次第入堂行拜。儿子媳妇先向老人奉觞上寿,磕头行礼,然后依次轮到女儿女婿、孙儿孙女、侄子外甥,最后是朋友邻里。普通宾客以作揖方式致贺,口中说些表示祝愿的吉利话,如“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短命安康”等。年龄幼小、辈分较低的孙儿孙女向祖父祖母磕头后,可得到—个红包,内装钱币若干,算是老人对小辈的恩赐。  
寿宴典礼完毕后,主家向亲友们分送寿桃、寿糕之类的食品,分享寿星的福气。款待宾客席宴的最后一道是面条。吃面条时,各人从本人碗里挑出面条数根,放到寿星碗里,说些“添福添寿”之类的话,叫“添寿”。碗里的面条不能盛满,由于“满”意味着“尽”和“终”,“满寿”为不吉语。  
六十六老人66岁华诞时,女儿和至亲好友备上66个红点馒头、66个扁食或水饺、6斤6两猪肉,以及糕点、酒之类礼物前往祝寿。俗称“六十六吃块肉”。女儿所送数量普通超越66个,以祝老人中途夭折。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款待亲朋。  
七十三俗语说“七十三不死鬼来缠”;为度此劫,又讲“七十三,吃个鲤鱼猛一窜”。老人吃条鲤鱼,即可渡过生死关。因之老人73岁华诞时,女儿和亲朋都备鲤鱼1条及馒头、扁食(饺子)各73个为老人祝寿。  
八十四84岁属于髙龄,过去有此髙寿的不多。所以人们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本人去”。遇此高寿,有条件的普通都要大办。  
双寿翁妪都在的,子女将父母的“祝寿”以老翁的华诞举行同庆,俗称“做双寿”。普通是父母寿期相近,而且母亲又是父亲的元配夫人,子女才有这种举措。  
十八、太和县文娱休闲风俗  
80年代以前的乡村,没有文娱场所,主要游玩弹珠子、抵牛头、老鹰捉小鸡、踢毽子、叨(斗)鸡、打陀螺、滚铁环、投沙包、跳皮筋、捉迷藏、拉大锯等游戏。  
老鹰捉小鸡  
一群人(3人以上)选出一人为老鹰,其他人后者拉住前者上衣后襟,不能松开,构成一队(称小鸡),第一人为老母鸡,后者为小鸡。老鹰冲进队伍中逮或抓老母鸡后边的小鸡,老母鸡与老鹰格斗,后边的人互相躲闪,老鹰抓住一人后即为胜,与被抓者互换角色。  
滚铁环  
一种能锻炼儿童身体,控制均衡、谐和等诸多才能的户外游戏,经常游玩益处多多。  
陀螺  
历史长久,是一项深受少年儿童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地玩法不同,有将陀螺旋或抽到一定间隔外的规则范围内,看谁放得准,看谁旋得久;也有先将一陀螺旋放后,其别人站在一定间隔之外用旋转着的陀螺去打击之,看谁打得准,看谁旋得久。  
插方  
插构成大方是乡村民间阴雨农闲时一种文娱方式,即在地上划横竖6条直线,成棋盘格状,用草棍、泥疙瘩作子,两人各执一种对弈,以成方、成斜、成龙并逐出对方子为胜。  
扑克  
过去通常为一副牌,打晋级(40分)、跑得快。现时多为两副牌,玩法也多种多样,有晋级(拖拉机、80分、炒地皮)、斗地主、红五、掼蛋等。  
90年代后,卡拉0K、KTV、喝茶、美容等文娱休闲方式逐步在城区成为新的消费时髦,打麻将、下象棋等也是人们业余生活中的文娱方式。进入21世纪以后,城乡文娱场所日益增加,文娱方式丰厚多彩,特别是电子网络的掩盖,年轻人在网上打游戏成为文娱休闲的重要方式。  
十九、太和县服饰风俗  
衣服  
太和人穿衣随同着时期变化。清朝时期盛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殷实人家男人多穿长袍,下摆到脚踝,上身另套马褂,对襟窄袖,青年男性亦有着中山装和西服者;女人则穿绸缎面料缝制的滚边褂裤,城市年轻女性也有穿旗袍者。穷苦百姓中男性穿对襟布衫,多以黑白为主,冬季穿棉袄,腰束布带,下身穿大裆大腰棉裤,普通不穿衬裤、罩裤,裤裆宽松,裤腰肥大,扎裤带时将裤腰于丹田处折叠,两裤脚处扎布带。女人则穿肥大棉袄,右大襟;棉裤与男人根本相同。夏季,男人穿对襟褂或无袖衫,下身穿短裤或裤头;女人穿右襟单褂、长裤。  
20世纪50年代,长袍已被淘汰,冬夏衣服变化不大,工人、干部、学生开端盛行中山装(男)和列宁服(女)。“文化大反动”期间,绿色军服风靡一时,成为青年人的喜欢。  
80代年后,纺织品逐步丰厚,境内服装发作了基本性变化。长风衣、短风衣以及大翻领、燕尾领、连帧领、小圆领以及项目繁多的夹克衫在男性青壮年中盛行开来,替代了过去常穿的列宁装、中山装、春秋衫。“文化大反动”时期在青年人中盛行的绿军装和工装根本绝迹。男青年喜欢的牛仔衣,成为抢手抢手货。  
90年代以后,各类西服风行一时,服装样式多种多样,外套以西服、运动服、休闲服、滑雪衫、T恤衫、夹克衫、羽绒服为主,内穿形形色色的毛衣,穿棉袄者越来越少。服装质地多为毛料、丝绸或化纤之类,纯棉布料成为时髦,土织布曾经绝迹。裤子样式变化较多,男女青年着直筒裤、窄裤腿、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西裤者颇为多见。女性裙装有百褶裙、大摆裙、小摆裙、连衣裙、迷你裙、套裙、美人裙、旗袍裙、一步裙等式样繁多。衣服的质料和款式呈现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现象。中老年人注重穿着温馨和层次,年轻人从过去简单地追求时兴美观,趋向追求温馨时髦以至追求朴素,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件的衣服也有市场。  
鞋  
50年代,常见的鞋子有布鞋、草鞋两大类。男式布鞋有双脸、单脸、圆口等款式,女式鞋有云头、绣花等款式。穿此类鞋者多属殷实人家。单鞋类有麻制、草制等,穿此类鞋者多系出苦力的穷人。儿童有猫头鞋、虎头鞋、绣花鞋等。阴天有木屐、油鞋,穿胶鞋者极少。80年代后,各种机制鞋从城市到乡村盛行起来,穿手工鞋的已不多,木屐曾经绝迹。按时节分,有棉鞋、春秋鞋、凉鞋;从用料上分,有皮鞋、布鞋、球鞋、解放鞋、塑料鞋;从款式上分,有高跟鞋、低跟鞋、平跟鞋、浅帮鞋、深筒鞋、青年式、中年式、老年式等。90年代以后,秋冬春季的长筒靴在城乡女青年中盛行,高中低档俱全,颜色款式繁多,各类运动鞋、网球鞋、休闲鞋应有尽有。  
帽子  
50年代,常见的冬帽,有帽垫子、瓜皮帽、马虎帽、风帽、毡帽、礼帽、火车头帽等;夏帽有草帽、帽壳、斗笠(已绝迹)等。老人爱戴六合帽垫,形圆顶平,上缀黑色顶结。农民尤喜马虎帽,帽下有扁孔,热时卷起,只护头顶,冷时放下,可护耳、颈。中年妇女多缠包头。城市男性冬季时兴鸭舌布帽、或鸭舌毡帽,女性时兴长、方围巾。70年代后,乡村女性包头逐步被各种长、方围巾所替代。80年代以后,呈现四季不一、颜色各异、款式不同的男女线帽、太阳帽、礼帽及礼帽款式的藤帽、灯草帽。老年农民防晒的草帽。儿童帽有“狗头帽”“老头帽”等多种。狗头帽外形略同于福巾,但脑后局部较短小,无飘带。老头帽呈圆锥形,顶端有一个大绒球,状如马戏团的小丑帽。  
首饰  
50—70年代末,佩戴饰物的人很少。“文化大反动”时期,盛行佩戴毛主席像章、留念章。80年代起,青年中盛行戴手表、变色镜,女性时髦者戴“三金”(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等,男性中青年开端注重佩戴领带,少则几十元一条,多则数百元。90年代后期起,手表逐步被手机替代,生活富有的男子戴贵重的项链,女子戴钻石耳坠、金项链、玉手镯、金戒指,儿童戴玉佩。  
发型  
50年代,男子盛行剃光头,儿童留茶壶盖(头顶前留一片发)、草帽圈(头四周留一圈发)、调皮(囟门留一片发)、歪毛(头左边留一片)、三星(囟门和头左右各留一片发)、朝大杆(头顶留发扎小辫)、天齐庙(头预留两片发两只小辫)、鬼见愁(脑后留一撮发)、四喜(三星加脑后留发),姑娘扎长辫、留齐耳长发,已婚妇女绾簪。男青年留“少年头”、“学生头”、“青年头”等发式。60—70年代,女子喜梳双辫。80年代后,女性开端烫发,绾簪者已十分少见。2000年以后,青年人注重发型的变化,有男女青年还将头发染成黄、红、综、白、绿,以至五光十色,以示时髦。  
二十、太和县饮食风俗  
太和县境内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红芋为主,饮食风俗历来以面食为主。普通一日三餐,早、晚饭多为稀饭、馍,午饭多为面条之类。面食品种很多,如卷子(也称馍)、油饼、菜馍、锅巴、包子、糖包、烙馍、枕头馍、面条、面叶、格拉条、拉面、刀削面、麻糊、油条、烧饼、油茶(太和称糊辣汤)、豆腐脑、饺子等不下百余种。  
20世纪50—70年代,红芋成为农民的主食,一日三餐离不开红芋,民间传播“红芋面,红芋馍,分开红芋不能活”之说。  
80年代后,城乡人民主食以小麦面和大米为主。豆杂面(豆面、小麦面、高粱面、红芋面混合而成)擀面条,农民多作为午饭。过去,本地人早饭多吃自腌咸菜和酱豆。冬天有一种常备的腊八菜,以胡萝卜、葱、蒜等加醋、盐闷制而成。特别是农家自制的臭豆腐,用麻油调匀,滋味甚为可口。农家早晚以自家腌制的咸菜(酱豆、萝卜干、雪里蕻、腌辣椒之类)佐餐,午餐多是炒些萝卜、白菜、豆芽、土豆、芹菜、豆腐普通的蔬菜。只要待客或逢年过节时,才买肉杀鸡,吃点鱼肉。  
90年代,肉蛋之类的荤菜逐步增加。城市居民的中餐菜肴较为考究,普通家庭有荤有素。菜肴的口味普通偏爱咸辣。随着生活进步,饮食构造有所变化,常年吃小麦面和大米,平常日子也吃些肉类。  
进入21世纪后,境内城乡之间在饮食上差异逐步减少,主要表现在菜肴的几,食米的几以及口味的追求方面,鸡、鸭、鱼、肉常年不时。  
馒头(俗称馍)  
馍类的品种很多,由蒸馍(半圆形,通常春节时食用)、卷子(似长方形)、花卷(由一层麦面和一层杂面卷成圆柱形,用刀切生长方形)、饼子、油馍(饼)、烙馍、煎饼、菜馍等,因外形不同、做工不同而得名,在本地,馒头是最群众化的主食。  
烙馍  
太和人爱吃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擀成圆形,直径约20~30厘米,厚薄如纸,放在鏊子上烙成,两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气泡。假如是纯麦面所做,圆圆的,白白的,糊花点点,十分美观,也很好吃,咬在嘴里松蓬蓬、干生生,既有弹性又柔软。假如有鸡蛋、香油,摊在烙馍里,再放鏊子上烙,就更好吃。烙馍搁得时间长,发干变硬了,就用水湿湿,做菜时放在菜锅边上蒸一下,吃起来既软和又有菜香味。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也有用两张单饼拼合在一同,中间夹些青菜或鸡蛋烙熟后叫“菜合子”,吃来滋味更佳。  
锅贴  
多以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面团,略略拍按,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贴在锅内蒸熟。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杂面做成。随着杂粮在主食中日益减少,这种锅贴乡村中也慢慢绝迹。  
地锅饼子  
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外表松软,反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包子(角子)  
有圆形和梭形两种,圆形太和称包子,长方形称角子。正月十五点花灯,要包角子。旧时,生活艰辛,人们吃的东西少,初冬,收红萝卜时便把萝卜缨子留下,晒干,用来剁碎洗净包角子。角子个大,通常用直径15~20厘米、厚2~5毫米的面皮,馅料有荤有素,素包以各种干菜、青菜、豆芽、豆腐、粉条等,配以葱姜辣椒等调料包成,食用可口。  
糖包  
糖包用发面包入红糖或白糖,三面捏起,折成三角形,蒸熟即食,小孩最爱。  
面条  
是太和人最喜欢的食品,多用麦面制造。面粉加水和匀到达一定的硬度和柔软度后,放在案板上揉搓、揉透,用擀面杖擀成大大的薄片,折叠后用刀切成细条状即为面条。1986年后,呈现机械类的面条机,制造出的面条长短、粗细一样,称为挂面。有的食品厂也特地消费挂面,晾干后包装成一斤一卷在商店销售。  
吃面条俗称吃汤,清水放入葱、姜等调味品,开锅后放入面条,经两滚(水沸)或三滚(水沸)后用漏勺捞出,浇上醋、酱油、盐、味精即食,喷香爽口。  
水饺  
旧时,普通过年节才吃。饺子馅主要由猪肉和各种青菜,配以葱、姜、辣椒、芫荽等辅料,混合剁成泥状。用面擀成5~7厘米大小的圆片包成,用清水煮熟后即可食用。饺子做工精密,程序复杂,用料讲究。食用时蘸上酱油、醋、麻油或其他香料,颇有风味。也有用鸡蛋、韭菜或其他青菜脱水后做馅的,称为素饺子。  
麻糊  
是太和人最喜欢的早餐食品。用浸泡过的大米、黄豆,按一定的比例,经过石磨磨成浆,参加适量的水,用文火熬制而成。盛在碗里,上面撒上厚厚一层配有茴香、丁香等多种大料煮熟的黄豆和香芝麻盐,醇香可口,耐人寻味。  
糊辣汤  
太和常见早餐食品之一。由粉丝、豆腐皮、花生米、海带丝、木耳、生姜、面筋等,待熬至八成熟后勾入适量精粉,加以搅拌,然后兑入配好的调料及花椒粉、胡椒粉、精盐、酱油等,食用时也可参加豆腐脑。  
烧饼  
太和烧饼出名全国,种类多样,有油炸烧饼(马蹄形)、油酥烧饼等。主要原料为面粉,辅料为葱、油、盐、芝麻等。以发酵面团揉入油酥擀制成饼后撒上芝麻,成形后放入烤炉烤制而成(所用的烤炉为圆柱形启齿朝上大型煤火炉子),其中还可包入或咸或甜的馅料。太和烧饼中以原墙烧饼为佳,所以又有“无炉不太和,太和数原墙”之说。  
米饭(干饭)  
80年代以前,由于受生活条件限制,太和人很少吃米饭。90年代以后,随着生死水平的进步,米饭已成为太和人的主食之一。  
馓子  
馓子是面食的一种。把面拉成细细的面条,缠成一束,拉成细丝放在油里炸,即成馓子。馓子可干食,也可与其他食物一同做菜做汤,还可放糖冲开水成馓子茶,是当地人平常或节日必备食品。  
麻叶  
把添加芝麻、酥油和盐的面皮切成菱形,放在油锅里炸成焦黄,称“焦叶子”又叫“(芝)麻叶子”,也是当地的传统食品,酥脆可口。  
二十一、太和县出行风俗  
50年代,乡村出行以步行为主,物资交流靠四轮安定车、木制独轮车,近处靠肩挑背扛。60年代以后,自行车、架车(两轮板车)进入广阔大众家庭,木制独轮车被淘汰。汽车和各种机动车大量呈现,人们的社会和经济交往,已不再徒步跋涉和肩挑背扛了。80年代后,机动四轮车、三轮车、脚踏三轮车进入乡村家庭。进入21世纪,公路“村村通”工程全面施行,村村完成了晴雨天通车,不只有通往县城的班车,而且有的乡镇开通了至北京、天津、上海、武汉、义乌、杭州、广州等地的长途班车。摩托车、电动车已遍及城乡家家户户,少数农户已具有了私家车,以车代步出行为主流方式。  
二十二、太和县寓居风俗  
70年代前,太和乡村多为草房,土坯(或泥)墙,上顶为茴草或麦秆掩盖。邻居多官山,俗称“一条脊”。房屋在方位上普通选择坐北朝南,称作“堂屋”,通常为3间屋两头住人,中间为客厅(俗称当门)。堂屋为主房,为家中辈分最长者寓居,儿子、儿媳寓居偏房。若单独一个院落的,门向东、西的称“厢房”(偏房)。普通作厨房或磨坊用。如儿子较多,偏房不够分配者,也有所谓“三间屋、两头房”的,即三间“堂屋”,老人住一间,另一间住一房儿媳。房内的规划,普通是当门后墙放条几,前放大方桌,两旁置坐椅,两头内间作卧室,放置桌柜等。有条件的,当门后墙则悬挂字画之类。  
80年代以后,乡村砖瓦房日渐增加,草房逐渐被淘汰。住宅习气根本照旧俗,但寓居忌讳逐步减少,房屋质量逐步进步。2000年后,城乡呈现“建房热”,新住宅不时増加,乡村富有家庭开端建造楼房,普通为2~3层,宽阔温馨,款式考究。随同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水、电、路等配套设备也日臻完善。  
城市随着住房制度变革,城市居民由等候单位分配住房变成本人购置住房。城区小区建立疾速开展,楼房林立,普通五、六层,多者二、三十层,每房自成体系,或一室、或二室、或三、四室,均有厅房、厨房、卫生间。卧室内窗明几净,箱、柜、橱罗列,床帐被褥摆设划一。书房内设文房四宝。客厅里放置古玩、悬挂字画。结构用料考究。但在居民聚居的小街巷内,因住房慌张,很多房屋被居民改形成二层楼房(或新盖简易二层楼房)。  
二十三、太和县婚俗变革  
2022年1月3日,旧县镇举行首届“移风易俗发扬新风”集体婚礼。  
6对新人带头喜事新办,以实践行动践行婚俗新风,摒弃陈规陋习,在爱情的扉页上留下最绚烂、最美妙的青春印记。婚礼布置简约而又不失严肃,以红色为主色彩,弥漫着浪漫和喜庆。新郎新娘身穿龙凤褂,端庄大方,得意洋洋,在工作人员见证下,心手相牵,踏入喜堂,走过红毯、行拱手礼、喝交杯酒、交流信物,许下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的承诺。  
2021年12月31日,大新镇举行婚俗变革文艺宣传暨“大新好人、好媳妇、好婆婆、清洁文化户”惩处活动。  
活动以“推进婚俗变革助力乡村复兴”主题,其中,大鼓书《彩礼风云》、情形剧《要彩礼》、小品《特殊彩礼》等节目以诙谐的语句、生动的矛盾抵触,逼真地复原了理想社会彩礼高、结婚难的现象,引发了观众情感共鸣。活动期间设置了婚俗学问有奖问答环节。活动中,大新镇34位“大新好人、好媳妇、好婆婆、清洁文化户”登台,取得荣誉惩处。  
2021年12月29日,婚俗变革文艺宣传暨“好媳妇、好婆婆、清洁文化户”惩处走进肖口镇王寨村。  
快板《高价彩礼害死人》、小品《婚俗变革树新风》、说唱《说说身边事》把理想社会彩礼高、结婚难的旧风俗、旧观念的危害表现的真逼真切。节目中交叉了“好媳妇”、“好婆婆”、“清洁文化户”、“最美庭院”的惩处。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说本人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发挥典范的力气,引领模范带头作用。  
2021年12月28日,清浅镇举行首届最美家庭颁奖典礼暨首届集体婚礼。  
活动共评选出8位“好媳妇”,8位“好婆婆”及8户“最美家庭”。良人同谱谐心曲,缘起和鸣共华堂。4对新人率先转变婚俗观念,积极参与文化婚礼,有助于在全镇上下构成喜事新办、节省办婚的新风气。  
2021年12月25日,赵集乡举行首届“推进移风易俗发扬文化新风”集体婚礼。  
婚礼上,10对新人选择传统中式婚礼的方式喜结良缘,在亲友的祝愿下身着汉服携手步入婚姻殿堂,行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结发礼等传统礼仪,并交流信物、宣誓《结婚誓词》。新人们以实践行动辞别婚事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倡树婚事新办、简办的社会新风。  
二十四、太和县名人  
(一)历史名人  
倪宽  
字仲文,今安徽省太和县倪邱镇人。明嘉靖年间,后人为留念倪宽“勤奋好学,为民宽厚”所建,是太和八景之一,史称“锄楼映月”。  
范滂(137—169年)  
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人。与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尹勋、蔡衍、羊陟并称为“八顾”。又与刘表、陈翔、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并称为“江夏八俊”。  
吕范  
字子衡,汝南细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权力的将领,官至前将军、扬州牧,追赠大司马。  
徐广缙(1797—1869年)  
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加封太子太保。  
(二)现代名人  
高警寒(1902年12月—1996年6月)  
旧县镇高小庄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2月至1940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工作。学校西迁重庆后,任中央大学本部事务组主任。1952年后,先后任云南省工业厅工程师、石油化学工业厅工程师,1996年6月因病逝世。  
朱荫桐(1904年9月—2001年9月)  
字葆华,曾用名朱保,太和县旧县集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安徽省改组派总部省干部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被铁道部派赴美国读研讨生,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回国,先后在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动力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陕西工业大学(今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任职。2001年9月20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7岁。  
徐子佩(1908—2003年)  
税镇镇渔池村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故”后,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工作。解放后在河南省教育厅工作。1980年河南省科学院恢复,任科学院副院长,1981年任河南省科协主席、党组书记。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病逝,享年95岁。  
韩振江(1914年8月—2005年8月)  
原墙镇名利村人。1949年海南岛战役完毕后,被任命为虎门要塞区副司令员。1969年底,任东海舰队福建基地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在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勋绩荣誉章。2005年8月15日,在杭州疗养院逝世,享年91岁。  
张峰(1922年12月—1997年12月)  
原名在岭,双浮集人。1950年10月21日,率部跨过参与抗美援朝。1964年6月,提升为少将,9月任军长。1969年9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7月离任疗养,获独犯罪勋荣誉章。1997年12月16日,因病治疗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75岁。  
二十五、太和县著名景点  
(一)太和温泉度假村  
太和温泉度假村位于太和县城北郊,是休闲文娱的好中央,吸收着众我省内外游客。  
太和温泉度假村坐落在安徽省太和经济开发区内,紧靠105国道,距京九铁路最大的编组站——阜阳站、新建的阜阳机场乘车仅30分钟,交通非常便利。  
太和温泉度假村西中外合资的旅游企业,一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钱,总占空中积80余亩,是目前华东地域一次性投资数目最大、占空中积最广的园林式温泉理疗度假胜地。其拳头产品为封顶式特征温泉、内设健身房、蒸汽室、桑拿室、酒温泉、香木温泉、花草温泉、咖啡温泉、上下温温泉、石板温泉等,二十多泓特征温泉池,镶嵌在流溢欧陆风情的园林内,组成一幅独蕴匠心的世界地图,各有不同,各尽其妙。  
太和温泉度假村具有可同时包容300人就餐的听泉轩餐饮大厅及十五间奢华中餐包房,西餐厅,达国际视听效果的文娱厅,按四星级规范建造的50多间奢华规范客房,会议中心、商务中心,配套设备齐全,为客人提供真正休闲度假的享用和便利舒心的开会办公场所。  
亭园楼榭、曲径通幽、欧陆风情,彷徨于如此醉人迷离的园林水世界,怎不由但是慨“此泉只应天上有,人世能有几回浴”。  
(二)太和文庙  
太和文庙与公园相邻,文庙正门悬挂“太和元气”四个大字的牌匾,门前的广场就是文庙广场,有高大的牌坊。院内有庙宇设备。  
从较早的县志记载和一些老人的回想中也可以晓得,文庙的主要建筑有下马碑、“太和元气”牌坊、万仞宫墙(红照壁)、棂星门楼、泮池、泮桥、大成殿、尊经阁、东西厢房等,是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今的文庙不只被包围在挺拔的楼群之中,而且在增建文庙广场时,在广场中轴线上放上了一个至今即使是太和人也大多看不明白、被称为“磨捉子”(方言:堵磨眼用的工具)的、等比例放大若干倍的太和出土文物“汉砚”恢复石雕,听说欲以此来彰显“书画艺术之乡”丰厚的文化底蕴。  
文庙大成殿位于安徽省太和县黉学街路北,始建于元大德8年(1304),战乱破损,建于明洪武5年(1372年)修建,太和县文庙大成殿面阔5间20米,进深10米,为单檐歇山顶,琉璃瓦面,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分离的木构宫殿式建筑,具有南北作风相分离的特征.是木椽架台梁大殿式建筑.房顶琉璃瓦,屋脊有套兽,四角飞檐,雄伟壮观.于1992年整体修缮。  
(三)太和公园  
太和公园位于人民中路,公园景色秀丽,吸收太和县广阔市民观光旅游,有亭台楼阁和文娱设备等,更是全县老少必不可少的休闲文娱场所。  
(四)太和沙颍河国度湿地公园  
太和沙颍河国度湿地公园主体为耿楼河道湿地,位于太和县城周边,延伸面积达20平方公里,湿地河流、沟渠、沼泽集中连片,互相连通,构成了相对完备的复合湿地系统,发挥着行洪、灌溉、航运、净化水质、调理气候、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用。  
沙颍河湿地是永世性的河流湿地,湿地公园原有生态环境现坚持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厚。天文条件优越,湿地周边历史遗址众多,文化长远,内涵丰厚。  
沙颍河是淮河的最大主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区,跨河南、安徽两省,河道全长620千米,其中太和县境内40.5千米。安徽太和沙颍河国度湿地公园位于太和县城西部沙颍河流域,从耿楼水利枢纽到沙颍河三桥,流经城关、大新、旧县、税镇四个乡镇,全长13.5千米,另包括万福沟308省道以下1.5千米、白杨沟最下游1千米,规划面积约为714公顷。沙颍河湿地是永世性的河流湿地。  
安徽太和沙颍河湿地公园共分为4个功用区,即:湿地生态保育区、沙颍河休闲体验区、湿地生态功用展现区、效劳管理区。  
(五)太和县反动烈士留念馆  
太和县反动烈士留念馆始建于1974年,1992年4月在镜湖西路与国泰路交汇处“国泰广场”中奠基建新址,1998年清明节前落成并对外开放,主要建筑有反动烈士留念碑、凭吊广场、烈士事迹陈展馆等。留念馆环境漂亮,松柏和花木环绕,广场开阔,是一个集参观、瞻仰、学习、-为一体的开放式主题广场,是供社会各界人士停止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主要阵地。烈士留念馆搜集陈列第一次国内反动战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立等不同时期634位英烈史迹、文史和图片等材料计1200余件。陈展大厅内陈展着48位反动烈士的斗争史实和他们悲喜交集的英雄风采。  
多年以来,烈士馆一直坚持以“表扬烈士、教育后人”为目标,以“培育爱国之情、激起报国之志”为目的,充沛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自1998年至今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40多万人次。  
(六)殿顶子遗址  
殿顶子遗址位于阜阳市太和县,年代为战国、汉。  
2019年,殿顶子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七)新郪遗址  
新郪遗址位于阜阳市太和县,年代为战国、汉。  
新郪遗址,又称城孜故城遗址,位于太和县赵庙镇城孜行政村。该遗址战国时为魏地,东汉建武五年(29年)封孔子十六世孙为殷绍嘉公,建武十三年(37年)改封宋公,封其地为宋公国,其城为宋新都,晋以后在此置县,现依稀可见残存城墙,民国时此地出土器物甚多。该遗址具有共同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地层关系,对太和县文化类型与分期研讨的深化停止具有严重意义。  
2019年,新郪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八)旧县镇清真寺  
旧县镇清真寺位于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清真居委会,年代为清。  
2019年,旧县镇清真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九)灰角寺遗址  
灰角寺遗址时期为新石器时期,位于安徽太和县苗集镇。遗址高出周围空中约4米,面积10万平方米。  
遗址现为一台形高地,高出周围空中约4米,面积10万平方米。地表采集的陶片以夹砂红陶、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泥质黑陶,主要器形有罐、杯、鼎、盆、豆等,纹饰有篮纹、弦纹、附加堆纹、绳纹等。  
从陶器剖析,时期为新石器时期晚期,该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厚,为研讨淮北地域史前文化有重要意义。  
维护范围:以遗址中心为基点,东100米,西100米,南100米,北至界洪河南岸。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0米。  
(十)倪邱遗址  
倪邱遗址位于太和县城北30公里,东距阜亳公路约300米  
遗址西临茨河,因历年来经河水冲刷构成陡壁。遗址现存南北长54米,东西宽34米,高近10米。遗址未经开掘,从河水冲刷断面察看,文化堆积很厚,有大量的蚌壳、兽骨、陶片及灰层。从遗址外表采集到的文物有石斧、锛、骨针、陶网坠、夹砂黑陶罐、镂孔豆、盆、尊形器等,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刻划纹等。该遗址文化堆积具有连续性,且年代跨度大。从采集标本剖析,遗址年代应重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对研讨阜阳地域古文化有重要价值。  
(十一)徐氏宗祠暨杨虎城在太和故居  
徐氏宗祠暨杨虎城在太和故居位于太和县城关西大街  
徐氏宗祠是徐广缙的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徐广缙(1797年—1869年),字仲升,太和徐寨人。24岁中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衔,世袭一等大臣。徐广缙终身最大的功劳,是在主政两广时,回绝了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的无理请求,捍卫了国度和民族的威严。徐广缙为官40年,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不事家产。  
杨虎城从广州离职时,川资匮乏,赖人赞助得以成行。暮年退居乡里,茅屋数间而已。1927年,国-军杨虎城部住太和,军部设在徐氏祠堂,并与共产党员谢葆真在此结婚,兴办了联军第十军军事干部学校,共产党员南汉宸任校长,学员300多人,编3个大队,大队长均系共产党员,并在杨虎城部成立特委(中共皖北特委)。  
(十二)太和清真北寺  
太和清真北寺位于县城中心人民中路西侧。  
建筑面积3074平方。前面是伊斯兰大楼,北面是清真女寺,回族大众围寺而居,天文环境优越。该寺距今己有六百余年历史。据史载:朱元璋创国初期,手下有一支回族人组成的队伍,个个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立下丰功伟绩。朱元璋登基座上皇帝后,为答谢其赴汤蹈火战功杰出的回族兄弟,在即位后的洪武二年下圣旨,按回族人的-风俗和信仰,在安徽境内为回族人建造二十坊清真寺,太和清真北寺属其中一坊。  
(十三)中共太和第一届县委原址  
中共太和第一届县委原址,又名“天主教堂—神父楼”,位于太和县城关镇天主教堂院内。由法籍传教士出资,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兴建,1927年11月,中共太和第一届县委在此成立。该建筑现占空中积25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构造,青瓦屋面。无论是建筑规划、形制,还是部分装饰等,无不展示了古代匠人的聪慧和发明才干,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研讨实物材料,对理解中央历史文化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十四)胡氏古墓葬群  
胡氏古墓葬群位于太和县三塔镇胡坟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  
胡氏古墓葬群为阜阳市市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五)倪邱经锄楼  
倪邱经锄楼位于太和县倪邱镇院内,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倪邱经锄楼为阜阳市市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六)太和钜阳遗址  
太和钜阳遗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钜阳行政村,年代为战国、汉,类别为古遗址。  
太和钜阳遗址为阜阳市市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七)太和嘉年华游乐园  
太和环球嘉年华游乐园坐落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沙颍河三桥南往西500米,临近沙颍河国度湿地公园,是与经济强县位置相匹配的文化文娱中心。一期项目总投资4.5亿元钱,占地约151亩,它以时髦、欢乐、动感、梦境的人文魅力,传播者世界最盛行的狂欢气息,将成为皖西北地域体验旅游的重要标志。  
太和环球嘉年华的太和之眼、急速飞车、激流勇进、水寨等项目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习俗民情圆满地分离一同,构成融观光旅游、游乐赏玩、旅游探险与度假休闲为一体,以新、奇、特、独为表现方式,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精品旅游项目。  
乐园中心设置标志性建筑——精灵城堡,将远古的精灵神话缔造出永不闭幕的狂欢盛典。设身处地,用声光电的现代高科技手腕,打造“特征突出、范围庞大、技术先进、效果震动”的世界级大型文化文娱体验项目。  
在将来世界,让我们乘坐安徽最高的超级摩天轮,抵达108米的高空,换个角度看美丽太和;穿越在蓝天白云之间的过山车,急速翻转漂移的猖獗快感,将在这里得到共鸣,再次考验您的胆量与勇气。  
在颍水泽国,感受欢乐海洋的魅力。天旋地转的身体感受,斑驳陆离的声光影像,体验史无前例的太空惊险。伴着欢乐动感的音乐,身体随着圆回旋转,感受着排山倒海带来的魔力。  
太和环球嘉年华游乐园充沛应用“环球嘉年华”这一国际品牌的影响力,自始至终地为人们传送着快乐。在这里,最刺激、最惊险、最新奇的游乐设备正等着你来应战。让我们抛开生活和工作的懊恼,释放热情,肆意尖叫,一同感受太和第一园的狂欢与热辣,享用淋漓尽致的快感吧。  
太和环球嘉年华游乐园打造集机械游乐、科技体验、美食休闲、休闲购物、主题住宿等于一体的精品型主题游乐园,将激起太和城市新生机,助推阜阳市旅游新开展,重塑皖西北旅游新格局;以提升太和旅游吸收力,优化阜阳旅游构造,带动皖西北旅游开展为目的,成为皖西北主题休闲文娱开展的新地标。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