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黟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1 17:0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黟县地处安徽省南端,位于东经117°38′30″至118°6′,北纬29°47′至30°11′30″之间。东自兴岭、罗岭、三府尖到阜岭与黄山区、休宁县为邻,南以排岭、楠玛岭、霸王尖、南屏山至陶岭与休宁县、祁门县相接,西起西武岭、沿钓鱼岭、黄金尖到琅山与祁门县毗连,北自石门坑、犁壁拱、佘岭、殷溪岭至棠棣岭与石台县、黄山区相依。县城距黄山市府屯溪54千米,距省会合肥463千米。县城南北最长间隔47.8千米,东西最宽44千米,总面积857.8182平方千米。  
二、黟县石墨茶制造技艺  
黟山石墨茶为黟县历史文献中独一记载的中央传统名茶。据清同治年间《黟县三志》称:“茶,六都石墨岭产者最佳,茗家谓之石墨茶”,因重如石、色如墨、香高味浓而出名天下。石墨岭地处宁池古道上,为黟县南大门渔亭进入黟县盆地的必经之地,往来茶商频繁落脚,一朝一夕,茶商发现当地民间消费的茶叶质量优秀、工艺共同、市场销售好而如获至宝,因而,就将当地产的茶叶统称为石墨茶。  
消费石墨茶的鲜叶于每年清明谷雨之间采摘,外形以“一芽二叶”为主,经过手工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炒头坯、摊放筛分、炒二坯、烘干等十道工序,加工成外形条索紧结卷曲,近似颗粒状,重实若石,色泽墨绿如墨,光润显毫,香气浓郁耐久,滋味浓重,汤色明澈亮堂,叶底黄绿等特征的茶叶。  
黟山石墨茶作为颗粒状茶,相关于传统的条索状茶,具有漂亮的外形、冲泡沉底、香气浓郁、滋味浓重、耐贮藏、易包装、运输本钱低等多方面的优点。其传统工艺和原产地质量均具有维护和传承的价值。  
三、雉山凤舞  
黟县卢村自古兴办“龙灯会”,卢氏宗族视龙灯会为一年一度的严重盛典,每逢正月十五日,全村男女老幼,倾巢出动,左近十里八乡,亦赶来观看。  
卢村凤舞扮演时,凤的数目有12只,代表卢村最初的12户房头;凤的大小由各户依据经济实力而定。凤骨由竹篾扎制,外覆黄色绵纸、银色绵纸两种颜色,俗称“金银扎”,凤背贴上榛子树叶、凤肚底下则贴柳叶,后来演化成今天的绵纸、彩纸装饰凤身。凤底下扎有握杆、斜拉杆,以利于扮演和控制凤头左右上下摆动,活灵敏现。  
雉山凤舞是整个灯会中独一由女性参与的活动,也是最精彩、最吸收人的一段舞蹈。收场时,由小喇叭吹奏手站在中间,舞凤者随同着节拍在四盘绕圈起舞,然后箫声骤起,吹箫引凤,舞凤者一手握底杆,一手握拉杆,合着音乐节拍,时拉时送,变化队形,频频起舞。扮演者的根本步伐为“进-一”,伴以仙女们的左顾右盼,彩风随之点头、伸颈、展翅、摆尾,最后随同着“八宝如意曲”。  
四、睢县麒麟舞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不祥的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居“四灵”之首。麒麟舞原为明末宫廷中的文娱项目,南明沦亡时(公元1661年),掌管宫廷文化文娱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将一对“麒麟皮”带给睢县大刘寨村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麒麟舞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其外型为“龙头、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据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冯氏家谱》和《杞县志》记载:冯玮祖籍考城(属睢州),初籍杞县,后居仪封。明末中进士,后封文林郎,掌管宫廷文化文娱事宜。南明沦亡时(公元1661年)归隐故里,将带回的一对“麒麟皮”送给睢县大刘寨村族众,并亲身教授麒麟舞,至今已传15世。  
麒麟舞在数百年的开展过程中,内容不时丰厚,方式不时改造。最初仅限于平地扮演,至清末时,随着当地武术程度的进步,麒麟舞12世传人冯永汉、徐延瑞、韩克顺等,开端增设并逐渐完善了桌上扮演。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  
麒麟舞的传统扮演方式可分为3段,分别是盘门、平地扮演和桌上扮演,其中桌上扮演最为惊险,一场麒麟舞全套下来,扮演者常常是大汗淋漓。  
另外,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由于麒麟队常常就等于武术队,不只舞麒麟者大都身怀武功,而且麒麟套路自身就和武功套路一脉相承。  
明末清初,迷信活动盛行,当地老百姓最为信奉火神。当时大刘寨村西有一座火神庙,村民组成火神会,定期祭奠、朝拜,祈求火神爷保佑全家安全、繁荣昌盛。人们把麒麟奉若神明,平常藏麒麟于火神庙中,作为火神爷的坐骑,每逢正月初七(火神爷华诞),火神会的信徒们焚香、烧纸、叩头,尊请麒麟下驾,开端舞玩。直到二月二,众人敲锣打鼓,才将麒麟送回庙中,复请麒麟上驾。  
麒麟下驾之后,两人手执“明棍”从庙内蹿出,开端盘门扮演。“明棍”长5尺,两端点燃火香,舞动时呼呼生风,火光四射,上下翻腾,似流星追逐,如光环套叠。然后以“盆炮”为令,两人持内燃蜡烛的绣球引麒麟出庙,此段礼仪扮演全在庙门外举行,故曰盘门。  
麒麟入场后开端平地扮演,一对麒麟,以逸待劳,刚柔相济,生动有趣;持绣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撩拨着麒麟。麒麟表现出有时乐、有时怒、有时腾空而起、有时爬行在地等各种舞蹈动作。  
平地扮演后,开端桌上扮演,13张方桌摆成3层,两只麒麟做着各种动作往上腾跃,把整个舞蹈推向热潮,动作惊险,大众无不屏息观看。等回过神来争着放鞭炮、吹口哨等,局面很是壮观。  
抢救麒麟舞刻不容缓  
近几十年来,随着道具的损坏和武术的衰落,并受市场经济等多种要素的影响,麒麟舞已濒临消亡,且麒麟舞14世传人冯明义老人已八十岁高龄,麒麟舞亟待抢救和维护.  
五、美溪唢呐  
皖南美溪唢呐,普遍传播在皖南山区黟县、石台县、黄山区、祁门县四县区交接处的青弋江上游流域内的黟县美溪乡为中心的区域内。传播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作为中央传统民间音乐,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保管有记载唢呐古曲谱的清光绪初年的手抄工尺谱,共计59首。同时美溪民间依然坚持着师徒传承方式,将这一民间唢呐演奏活动世代传承(通常采用麦杆、稻杆吹小便筒、吹水泡锻炼吹奏运气技巧,经过认识乐谱控制传统曲目)。由于美溪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的小盆地中,山高林密、溪水环绕、气候潮湿,地形较为封锁,自唐末以来为历代北方“棚户”移民之地,美溪唢呐在美溪一带传播甚广,不断是山区居民劳作之余的主要文化活动,因北方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文化交融,使美溪唢呐的音乐个性和特性即带有江南皖风越语的款款柔情,又融入了中原民间音乐的恢宏和粗旷,构成了美溪民间锁呐共同的地域特征。皖南美溪唢呐,其管型是长喇叭、大口径,特别沿用祖传的“换气法”,吹奏时能够不停顿、不间歇,一口吻吹去几里地。美溪唢呐乐器总长48公分,分由“喇叭咀、管身竹笛和喇叭口”三局部组成,运用古代“工尺谱”吹奏。从工尺谱的曲目看,有宋词元曲的曲牌名,如:浪淘沙、水龙吟、将军令、普天乐等,也有反映当地习俗文化的曲目,如:拾景春秋、一技花、落地金全、石榴花、三坡羊、夜行船等。曲谱只要中眼,没有小眼以及正板等各种板式,调门根本属于平行常态,普通是小工调、六字调,个别的定了尺调和六调。美溪唢呐是皖南山区美溪一带民间常见的文化风俗,有普遍的大众根底,多用于红白喜事活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吹奏。因环境封锁,清代以来一直未受外来音乐影响,坚持了原生态音乐状态,包含着大量的民间历史音乐信息,是中国传统民间唢呐艺术的重要组成局部,它的发现填补了江南地域民间唢呐发掘上的空白,为研讨南方地域民间唢呐音乐的构成、开展提供了活的化石。  
六、余香石笛制造技艺  
黟县“余香石笛”是徽州传统石雕工艺的绝技,是乐器制造工艺和徽州石雕工艺的圆满分离,余香石笛既是适用乐器,也是石雕工艺的精品,其传播已近300年历史。黟县自古盛产“黟县青”大理石,其石细腻巩固,色呈青色,间有深黑色纹路,抛光后,光泽照人,是徽州古建筑和徽州石雕工艺的上等原资料。清乾隆年间,黟县西递府君人余香,出身清贫,从小随父学习石雕技艺,长大后四处拜师请教,终成石雕巨匠。因从小喜欢吹奏,故以“黟县青”雕凿石箫、石笛,吹奏起来,音质比竹笛、竹箫愈加淳厚、洪亮,有着天外仙乐般神奇,从此,“余香石笛”名声鹊起,并广为音乐家珍爱和珍藏,其影响不只在国内,而且远传至东南亚。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记载余香:匠心独具,所制石笛、石箫皆中律合调。作细巧物件,上刻书画,人称绝技。《黟县志》(1985年)记载:余香所制石笛、石箫、石篪等乐器,不只在国内视为珍品,且传播到东南亚一带,遭到侨胞的赞扬。“余香石笛”制造在黟县西递不断传播至今,据《西递村志》记载,清末,西递何村人唐来进所制“余香石笛”列为朝庭贡品,曾获光绪帝金牌奖励。由于石笛制造对雕琢者所控制的乐理学问、吹奏技艺、雕琢工具、雕琢技艺请求极高,完整控制此项绝技者较少,目前,仅有西递铜炼村人方如金,因自幼喜欢音乐,凭仗三十年从事石雕阅历,经乡间老艺人的指点和传授,苦心研究,最终控制了这项频临消逝的绝技,其制造的余香石笛已经过黄山学院艺术系笛子演奏专家胡亮的技术审定。当代著名画家吴晓光赋诗称誉:方氏0喜往常,千雕细刻获石笛;得到余香灵感处,百年技艺现传情。余香石笛作为著名的石雕绝技,在当今黟县文化传统较浓重的区域仍具有大量的潜在人才,项目维护传承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已被黟县文化部门列入非遗维护项目。  
七、徽州毛笔制造技艺  
徽州制笔始创于南宋年间,代表人物有黟县吕大渊,歙县的吕道人,汪伯立等制笔巨匠,据《新安态》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所制毛笔曾为贡品,昌盛一时。社会文化的开展,现代用笔不时呈现,以至键盘已替代了昔日的纸笔,走上了主流,传统制笔业呈现日益衰落的态势,然变革开放的春风使制笔这一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开展,随同着书画及旅游的深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屯溪老街有了杨文笔庄,并注册了商标,目前徽州制笔主要传承人为黄山市徽笔工艺研讨所所长——黄山杨文笔庄主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杨文。徽笔有200多个种类,主要有羊毫、狼毫、兼毫等,近年来,随着徽笔对外的影响和书画家的需求,黄山市徽笔工艺研讨所在原有的种类上开发了一系列新种类,其中“桃园三结义”、“画龙点晴”“滋龄妙笔”尤为突出,供不应求。徽州制笔工艺复杂、艰辛,特别是制造笔头,大部队分时间都在水中作业,并且需求长时间的坚持,一支好的徽笔,不只要保存传统工艺并且要在原根底上创新、改进,经过不时努力,得到了不小的成就,在国内博览会获奖像1999年昆明艺术博览会精品展获金奖,99年9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世纪怀获佳作奖,2004年安徽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获银奖,并得到了刘大为、冯大中、杜滋龄、杨力舟、吴长江、王冬龄等著名书画家的喜欢,广阔国内书画喜好者的喜爱,在东南亚也享有盛名。  
八、徽州祠祭(黟县)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严重的祭祖活动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内停止的祭奠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同停止的祭奠活动,请求十分严厉,为报本之礼,普通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奠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掌管,族长由族中年晚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在黟县祠祭中以西递明经胡氏祠祀为例,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为各族祭奠,由族长担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为房祭,由各房房长(即房头老官)主祭。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它不只是祭奠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意味”。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开展和兴衰,村落规划构造均与祠堂相关。能够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划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其大致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普通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中央,气势恢宏、庄严气度,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蜂拥,牌坊映照。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惯例,普通是官宦人家有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祭祖活动为宗族活动中最盛大的大典,请求参祭人员必需整衣肃冠,严厉遵照祠规。整个祠祭活动过程均为程式化,其中由礼生读祭文,其祭文写作也是有其一套固定的格式。祭文第一局部为祭奠时间,第二局部为祭奠对象,第三局部为祝祠。徽州祠祭为祭祖活动中的代表,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祠祭关于研讨徽州宗族的祭奠礼仪,以及民间音乐有着良好的参考价值。徽州祠祭关于充实世界文化遗产内涵,研讨徽州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黟县彩绘壁画  
徽州传统彩绘壁画艺术,是普遍用于徽州古民居中的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由当地民间画师运用当地产的矿物、植物染料绘制而成。徽州彩绘壁画为徽州古民居建筑添加了文化品味和艺术品味。是研讨徽州绘画艺术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目前,主要散布在古民居村落维护较完好的黟县境内,仅西递村、宏村、南屏村、古筑村、关麓村就发现有20000多幅,内容博大精深,是徽州文化和传统儒家思想在徽州民居绘画艺术上的集中展示,可谓徽州民居中的“敦煌艺术”。徽州传统彩绘壁画主要散布在古民居中的厅堂天花板、窗扇内外裙板、厢房天花、厢房内壁、0门板以及花厅墙壁、橱柜之上。古民居外墙主要散布在墙头、门楣、窗楣和大门门板上。颜色以绿色、粉红、蓝色、黑色等为主。彩绘壁画主要采取“写意写意”方式绘就。保存下来的作品以清朝乾隆年间最多,此时恰恰是徽商鼎盛时期。彩绘壁画表达的内容和题材主要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苏武牧羊》、《文王访贤》、《武王出关》、《姜太公钓鱼》、《郭子仪拜寿》、《三娘教子》、《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等。有表现徽州民俗方面的内容,如,《渔樵耕读》、《男耕女织》、《百子闹元宵》、《忠孝节义》、《夫妻观灯》、《二十孝图》、《童子牧牛》、《春耕》、《农夫犁田》、《踩水车》等。有表现花鸟虫鱼等不祥物,如《祥云》、《彩凤》、《牡丹》、《麒麟送子》、《蝙蝠》、《秦琼、迟尉恭门神》、《十二生肖》等。这些彩绘壁画,画面规划合理,画工技艺精深,或华丽堂皇,或清爽典雅,所绘人物栩栩如生,花鸟楚楚动人。绘画所用之矿物颜料,时隔百年以上,特别是室内厢房中的壁画很少受光照影响,至今仍颜色艳丽,令人赞不绝口。长期以来,人们多是议论徽州的文化深沉,其中却是鲜有人关注如此精巧的壁画艺术。徽州传统彩绘壁画是当年徽商财力、文化涵养、儒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当年无数徽州画工聪明才智和艺术涵养的集中展现。徽州传统彩绘壁画艺术在清末、民国以后,随着徽商的衰落而濒危,目前仅有少数工匠控制局部绘画技艺,黟县文化馆正在对黟县境内的彩绘壁画作品停止普查发掘,并对在世的老艺人停止注销造册,黟县文化馆还在组织县内美术协会美术工作者停止临摹,以培育后续传人。  
十、利源手工制麻技艺  
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也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中国宝。是公认的自然纤维之王。清嘉庆《黟县志》载:“苎,亦称苎麻,丛生数十茎。宿根在土,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绩为布。”黟县种植苎麻历史长久,纺织麻布历史也长,清《徽城竹枝词》中就有“土布惟黟织木棉”的诗句。清道光年间抄稿本《黟山竹枝词》中也有“少妇椎妆总布裙,踏春未肯去寻春;宵来深宅月如水,同纺木棉邀比邻。”的记载。苎麻茎皮纤维长,柔韧色白,不皱不缩,拉力强,富弹性,耐水湿,耐热力;制成麻布结实耐用,不随便抽纱,即便破损也容易修补。麻布制成麻袋用途广,特别顺应广阔山区乡村,如在山上搬运玉米,采摘干果、茶叶等都是不可短少的盛具。麻布也称苎布,黟县纺织麻布属西递镇利源村为最。早在元代,余氏祖先段川、段新两兄弟自婺源推荐前来此地时,就将麻布制造工艺带到了源头村,距今已有500多年。也就是从那时起,源头村成了远近出名的织麻布村。民间有歌谣曰:“源头十八家,家家织麻纱,脚一踩,手一捋,钞票就到家。”阐明当时的盛景。民国时期,源头有60多户,家家都从事织麻纱织布。建国初期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黟县源头麻布消费仍然红火。黟县麻布制造的产品,主要有布匹和麻袋,其特性为不皱不缩,结实耐用。因产品的质量上乘而销路普遍,除供给本县外,还销售到周围的祁门、休宁、歙县等地,成为当时徽商的主要产品及运送土特产的主要包装工具。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塑料袋的大量运用,对传统的麻布需求日趋渐少,其工艺也面临消逝。对这种自然且环保的产品,目前,利源村还净剩少量的消费,这为古老的民间麻布手工制造能得以传承,实为鲜见。更为称奇的是,其用来织麻布手工机器竟是中国元代著名农学家王桢《农书》所记载的中国古代苎麻手工机器,实为中国“男耕女织”农耕文化及华夏古代汉族民间手工纺织传统技艺在徽州黟县之活态遗存的再现。  
十一、建筑文化  
黟县追求人文调和环境,还详细表如今村庄中每一幢单体建筑上。民居建筑不只只是为寓居者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充沛折射出传统的复杂文化内涵,无声地倾吐了主人们的理性考虑、内心祈愿和崇拜信仰。有专家以为:“徽州民居的某些特征是徽人思想观念的建筑外化。‘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锁隔绝’反映了徽人在理学之风盛行、宗法制度森严下的慎独心理;民居山墙顶上砌有上方下圆状如朝天官印的装饰物(俗称“朝天印”),反映了徽人对仕的追求和向望;徽州民居‘民房其外,官邸其中’,反映了徽人激烈的入儒崇仕的认识”。  
黟县自古得“新安大好山水”钟灵毓秀之气,受程朱儒道理学之风,既重宗法,也讲世好;既崇文重教、尚义诚信,又敦邻睦族、谦逊礼让。古黟楹联“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死水傍鱼。”“德邻仁里,义路礼门。”都形象地表现了祖先对村居人文调和环境的理想追求。  
十二、文化遗址  
新石器文化遗址:1980年,黟县兴建县茶叶精制厂时,在县城东南2千米处的红旗乡横冈村古岭坡地上,挖出新石器箭镞数枚,并发现原始灰陶、红陶残片,有待勘察。  
古城遗址:即龙江乡的古城村处。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置黟县为广德王国。清嘉庆《黟县志》载:“广德国城在今城东五里”。即如今龙江乡的古城村处,为丘陵地带,依山傍水,宁池古驿道经此北上,龙川河沿驿道直下。遗址面积约有3—4平方千米。清末有桐城等县人迁此落户,现已成一村落,村称号“古城”,空中常发现古陶片,古城遗址未开掘。  
十三、生活风俗  
1、抛绣球:黟县西递村举行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小巧、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往常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味。  
2、叠罗汉:盛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扮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扮演浑朴粗暴。演出前要举行祭台典礼,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众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扮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拍下,分别扮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外型。  
十四、黟县婚俗  
抛绣球、选佳婿,骑大马、抬花轿,绕古树、踩福袋,舞花灯、敲锣鼓。近日,一场古色古香、独具传统徽州民俗文化特征的婚礼在黟县雪后的宏村演出。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坐上大红花轿,汹涌澎湃的迎亲仪仗队伍举着喜庆的花灯,随同着锣鼓声,走遍宏村的各个地点,街头巷道繁华特殊。  
“之所以选择这种结婚方式,正好由于我的妻子来自景色漂亮的宏村,就想给她一个传统的中式婚礼,既能够亲身感受古徽州千年传承的传统婚礼,又可以更好的发扬传统民俗文化,很有意义,也是一种美妙的回想。”举行此次婚礼的新郎徐波喜笑颜开的说道。  
婚礼典礼充溢了浓重的徽州特征。婚嫁过程中,新郎骑着高大的俊马、迎亲的队伍抬着花轿,他们沿着南湖外堤前往亭前大树新人绕不祥树(红杨)三圈,寓示夫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花桥行至月沼落轿,抵达汪氏宗祠下轿认祖宗,鸣炮迎接新娘,新人跪拜、叩首、敬茶。婚假典礼完毕后,新人将他们的喜悦与游客一同分享,向他们抛洒喜糖,沾沾喜气。  
这场民俗婚礼还引来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这种传统婚礼,这次来宏村旅游,没想到能够亲眼所见,近间隔感受,我觉得很震动,真的不枉此行。”来自湖南的游客说道。  
新人们在家人爱的包围和祝愿下,与大家一同分享幸福、快乐和喜悦,他们表示,这一场充溢徽州特征的婚礼让他们有了满满的典礼感,将终身难忘。  
据理解,传统婚礼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此次徽州婚俗再次将传统文化重新展示了出来,经过参与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婚礼,让大家理解传统的婚礼文化,更深的去理解民间风俗,品味徽州风土人情。此次婚礼还约请了宏村花灯队和舞麒麟,将传统的民俗跟婚俗严密的交融在一同。  
十五、黟县丧葬风俗  
1、丧前准备  
只需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一是棺木,首先是讲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柳”。其次考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第三要精密加工,用生漆漆三遍,普通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恭喜,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短命,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普通三至五套: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九腰之俗。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普通是蓝、青、红色,忌黑色。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不能用皮毛,听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听说死者穿此衣,可防止“阎罗殿”的“恶鬼”刁难。三是造坟,民间谚语有“三十不娶亲,不能怪父母,六十不造坟,不能怪后代”。还有“世上千人奔,不及公开一人困”这种说法,就是传统丧俗中的选坟,所谓坟山好,既是死者的“入土为安”,也以为关系到子孙的兴隆兴旺。  
送终,又称送老。老人病危时,一切亲属,无论距家远近,都要尽可能赶回家来,为之“守夜”,临终为之“送老”。老人中止呼吸时,亲属都齐声召唤,使其理解至亲骨肉都围在身傍,使老人得到心灵上的抚慰。  
2、下停板、下冷铺  
老人死亡后,在亡者室内或堂屋明间,暂时搭床或置一门板,将亡者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亡者头枕火纸,脸盖火纸,头前放一碗米,上插三支筷子,另一碗装两个鸡蛋,这叫“倒头饭”和“倒头蛋”。并插三根香点燃在亡者前。胸口敞开,摆一把剪子。  
有的中央老人亡故后,立刻撤床帐,听说是防止亡者的灵魂罩在“收罗”中不得“超度”。下冷铺,又名摊门板、下地单,即在堂屋左边置一门板,再铺上稻草,抬亡者于上面,以三片瓦垫草纸做枕头,头朝外,脸蒙火纸,身盖白被单,腰系白纱线,线数与亡者岁数相同,称“岁数线”,用绳将两脚绊在一同,称“绊脚索”。冷铺边放两碗清水,显现死者心明如水。严防猫狗猪等牲畜接触死者尸体,听说死者与牲畜接触,即可变成害人的僵尸。死者下冷铺时,立刻将床上垫草及所穿布鞋放门外路口烧掉。  
3、祝祷“亡灵”  
对死者临终时的祝祷典礼,床上放瓦盆一个,由下辈不时地烧纸钱,并哭喊死者受钱,有的是在大门口烧纸钱,有的还燃烧纸马纸轿,子女跪拜于地,是送亡者坐轿归天。有的还请道士来家念所谓“追魂帐”或“上路帐”。与此同时,由孝子到堂屋向祖宗祈祷:“××已于某时逝世”。  
还要为“亡灵”引路、照明,在冷铺边点“七星灯”一盏,为“亡灵”照明。还要杀公鸡一只,剖后置于碗中,放冷铺边,为“亡灵”引路。公鸡和七星灯被尊为有“法力”的神物,以之为“亡灵”效劳。  
4、起水、洗身  
孝子挟亡者寿衣,手执破纸伞,端一饭碗,内放一小块青布,另有人打锣,放爆竹,并持祭品,孝子到左近井边起水时,向井(塘)礼拜,烧香;然后取水装碗中。回归时,将寿衣披孝子身上,撑开破伞,孝子端井水,边走边泣。到家门时,将破伞甩掉,将碗中沾湿的青布在亡者胸口按三下,有的则擦五心和七窍,随行将碗摔在大门外。亲族乡邻都上前道哀,向亡者磕头。孝子跪地答谢。亡者的至亲则守护在旁,哀哭声不时。  
洗身,由长子或长媳亲身为父或母洗身,洗时将前胸、后背各抹三把。小洗毕,由下辈为死者更衣,行将内衣脱去,换上寿衣。在换衣前衣服要事前由儿子或媳妇焐热。  
为亡者理发,如死者是女性,由孝女亲为其理发,用梳子在头发上梳三下,并边哭边念:“前梳金,后梳银,中间梳个聚宝盆”。这既为死者美容,并为后代祝愿。  
5、报丧  
报丧又称“报老”,或称“把信”。晚辈逝世后,家人在祖宗牌位及左右门肩贴上火纸,并在大门贴上白纸。有的中央在两扇大门外贴上门状,状上记载死者的年龄及生卒年、月、日时。  
同时,家人还要到亲戚家报丧。如父母逝世,儿子戴重孝,系麻纰,在亲房晚辈的率领下,到外婆、外公、舅舅家跪拜报丧。不论天晴下雨,报丧人要带一把伞,进屋挂堂屋左边椅上,口称“××去世了”!主人立刻摆出糕点,泡茶两杯,左杯献给死者,右杯给报丧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招待。  
有位置的书香门第,口头报丧的同时,还要用讣文向亲友家族报丧。讣文有固定程式,即书写死者姓名、年龄、生卒年、月、日以及生平简历与功劳。  
6、孝服  
即“成服”,这是死者的晚辈为死者守孝的特殊服饰。下辈与死者关系亲疏不一,孝服也有区别。孝服有:“斩衰”、“大功”、“小功”、“缌服”等五服的规则。死者的儿子媳妇及未嫁的女儿为重孝,孙子、孙女次之,侄媳等又次之。孝子头戴长孝巾,最长为五尺,亦有用孝巾折成间包帽,身披孝袍,腰系麻绦,鞋蒙全白布,父母双亡,双鞋均为毛口,一方在世,只留一毛口。媳亦如之。其他下辈的孝巾,或长三尺,或长一尺,鞋蒙半截,或仅蒙鞋头。曾玄孙则在白布上缀红鞋头。有的中央、曾孙帽用红布,玄孙帽用绿布。而白色的粗棉布为各地孝服的共同颜色。  
先由道士推算能否冲煞,以择定入殓时间。入殓前,孝子先请“八大仙”将死者“寿材”抬至堂屋当中,放置两条大板凳上,叫“升棺”。棺材大头朝外,材内铺上石灰,是按死者年龄,用皮纸包好陈石灰铺垫于棺底,上垫铺棉絮,褥上放七个“垫背钱”。然后由亲人用孝巾托住尸体放入棺内,并口喊“××别怕”!用底线校正尸体位置,对正死者鼻尖与棺材上木工刻的中线,底线下垂一铜钱,做为死者的“呛口钱,又名“压口钱”。并将死者生前心爱之物,能焚则焚,不能焚的放入棺内,做为陪葬品。富者则陪葬金银饰品等。还要将瓦盆中所烧纸币灰用纸包好,放入棺内。富家打扮死者时,还用丝棉紧裹尸体,然后穿上衣服,听说可防白骨散开。死者的鸡鸣枕,这是由女儿燃烧的纸钱填充枕芯,枕似鸡形。死者两手握银锭,脚穿老袜、老鞋,还用上穿一针的长线,从棺材脚牵到棺材头,叫“分针”。亡者家眷分站棺材两边,要“亲视含殓”,与亡者属肖有冲犯的家眷要避开。  
棺材盖落实后,亡者亲属手持枝子香跟随道士绕棺“关小灯”。继由孝子弯腰驼棺材,叫“驼重”。道士手持斧头在棺材上敲三下,所谓棺材盖上三下响,亡人知本人已死,满室亲属扶棺大哭,哀悼死者的分手。  
成殓后,在棺材大头边放张大椅,供饭一满碗,竖筷子一双,筷端插一个或两个剥壳蛋,熟鸡一只,称为“倒头饭”、“倒头鸡”。棺材下放一块石磨,男用上磨,女用下磨,磨上点油灯一盏,谓之“引路灯”。有的中央,在棺材的四角和中心,各点油灯一盏,叫“五星灯”。听说“五星灯有驱邪的魔力”。淮北一带,供亡者食品,则是面条一碗,馍二个。亳州等地,在送死老入材时,棺内置一罐,内装食物,以馍封罐口,插筷一根,叫“密封罐”,给死者继续供献食品。皖西一带,死者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参加土灰,置于死者手中,听说亡魂进入“阴间”,过“孟婆亭”时可免吃“迷魂汤”。  
凡客死他乡的人,则暂时在外搭棚入材,不能在堂屋内入棺。  
7、孝堂、奠仪  
室内布置一座灵堂,单屋正中悬白色布幔,墙壁上贴道士写的“课帐”或称“七单”,记载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以及亲属名单。年满花甲者,是红纸正贴于壁,否则是蓝纸斜贴壁上。堂上设祭桌,白布桌围,点燃白蜡烛一对,香炉内焚香。祭桌中设灵位,即神主牌,墨布楷书“显考或显妣××大人或孺人之神主”。牌位旁边点“照明灯”,棺材下点“本命灯”,均日夜不熄。灵位左右摆“丧杖”、“引魂幡”,有的还挂遗像,上披黑纱,黑纱上挂“音容宛在”的横幅。灵前放拜垫,灵位旁挂挽联。灵位前摆鸡、鱼、肉三牲以及茶酒饭等供品。大门口贴“本宅治丧,恕报不周”,表示对普通亲友没有去报丧的歉意。  
停丧期普通为三天或五、七天。皖南绩溪一带,停丧期长至一月至四十九天,叫“开通灵”。在此期间,死者亲属轮番守灵,受亲友吊唁。  
亲友吊唁,普通都酌送奠礼。吊礼有清吊、荤吊两种:清吊是普通亲友所送,如纸钱、纸??、金箔、线香、蜡烛、爆竹、孝幛、挽联、纸扎轿马等,均系献给死者的祭品,在祭灵时燃烧。荤吊由至戚以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祭灵,也有杀猪宰羊致祭。普通送礼规格为三、五、七、九样不等,都要取单数。也有以现金做为奠仪致送的。  
孝子对吊唁者逐个跪拜致谢,并赠孝巾,对至戚还送孝服。吊唁者即时戴上孝巾或穿上孝服,向灵位跪拜或鞠躬。孝子则向吊唁者叩头致谢。外祖父家来人吊祭时,孝子、孝媳、孝女等下辈要全部出动,跪迎于村外路侧,迎至灵前再行三拜礼,同时集体举哀。  
治丧期间,普通要请僧人作佛事,家境穷富不同,身份不同,佛事的规格也不相同。富者在停丧期间,每逢七月,要为亡者念经。五七这一天,由亡者女儿送“灵饭”。僧道做佛事,有“观大灯”、“游十殿”、“拜忏”、“放焰口”。如亡者是女性,其女儿要另做“破血湖池”,还由道士诵“诉苦经”、“十月怀胎”经,孝女伏地痛哭,以表孝心。出殡前一天晚上,还要做一场“暖棺焰”法事。总之,富者为“超度亡魂”在灵前念佛经,常长达四十九天。贫家只请道士做“短七”,念半天佛事。死于自杀或他杀的,要“架炼”,由僧道在门外广场做“法事”,同时燃烈火,向“孤魂野鬼”供献祭品。  
佛事毕,即举行开吊;正式举行祭礼。决议家奠、领帖、发引日期后,即分送讣文,大门口换贴“本宅治丧,讣报不周”。  
8、家奠、领帖  
在丧事中,祭奠是十分盛大的,为丧家办祭奠的人员称为“礼生”,在分工上有大通、副通、正引、副引等项目。猪羊大祭者,需求礼生六至七人,普通一献三呈的是四人。还要陪祭者四人,两人扶持孝子,两人随正副引传送祭品。大门口是吹鼓手携带乐器,随时听候指挥奏乐。  
祭奠开端,孝堂坚持肃静,不许有哭声。祭奠礼仪有三:首先是“告祖”,孝子着吉服向本堂历代祖考祖妣灵位前行“告祖”礼,由礼生替礼。继开祭“点主”,礼生按题主典礼替礼,题红官在大红伞下身着礼服,在神主正副牌位下面“王”字加一点,先持朱笔,题正主、题副主;再持墨笔,加福、加贵。题红官祝词:“沾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髓,持龙凤之宝笔,致点于显考(或显妣)之神主”。祝毕,笔往后丢,名曰“笔后发”。“成主”礼成。祭奠开端,礼生按祭礼程序呼献呈礼:献甘鬣(猪),献绒毛(羊),献酒撙(酒),献汤馔(点心),献羹汤,献香膳,献香茗,献哀章,即读祭文。其它各色祭品有数十样,每样三碟,孝堂两边的祭品,多者竟达数百碟。主祭孝子手持丧杖,躬腰低头,随赞礼官呼到哪里就跪到哪里,叩首上香数十次以至百次,两边虽有陪祭人挽扶,也已是头昏眼花了。亡者其他亲属均跪伏孝幔内默默哀泣。读祭文后,行将祭文烧掉。大通则高呼“主哀,阖室皆哀,哀、哀痛”。孝幔内全体亲属即哀哭,刚哭三声,大通又呼“哀止”,阖室即中止哭泣。家奠成主是大典,叫哭就哭、叫止就止,即便哀痛呜咽不止,也不能出声。猪羊大祭之献三呈的礼仪,都在十小时以上,赞祀官与主祭孝子,常轮番改换,才干礼成。  
题红官普通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办完丧事,对题红官,礼生先生,孝子是要携带礼品叩谢的。  
领帖,即治丧人家摆筵席酬报族亲邻友。前来应席者先向灵位行礼,停止吊唁,孝子则跪伏孝幔内答礼。执事人款待来宾入席,孝子则向各席磕头谢席。大门口有吹鼓手奏乐迎宾。  
9、封敛、出殡  
出殡前夕、揭开棺盖,与死者永诀,家人环聚棺材周围,跪拜哭泣,由孝子再次放正尸体,剪下死者腰上系的“岁数线”,分给儿媳、女儿在襟上佩戴,取享短命之兆。再将儿女衣襟上撕下小块布塞入棺内,以示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一直不谕。最后用桐油、糯米饭和石灰涂在棺口沿边上,再冉冉盖棺。盖棺时,孝子孝媳手执油捻,绕棺一周。死者如是婆婆,封敛时,必需请其娘家亲属到场,才干最后盖棺。  
出棺前,先磕钉,钉用枣木或熟铁制成,钉上系红布条,先由族长或家眷中长者亲身操捶。这时孝子孝孙要绕棺三圈,并向族长致送磕针礼(包括糕点、孝布等)。族长只砸一根主钉,砸之前,将钉在孝子头上悄悄擦一下,然后砸进棺盖口。其他三钉,由抬棺者逐个砸入。  
出棺时,先将棺材移大门外广场,用粗绳木杠捆扎,搬走棺下小磨,撤出供祭品。抬上棺材时,踢倒垫材的板凳,一声呼吁,抬起就走。  
出殡:又叫发引。出殡时间,宜择单日和吉日。出殡有大出小出之别。大出殡有仪仗队,前面灯笼高照,还打着冥旗、大伞,鸣锣开道,乐队随后;接着是古代兵器的瓜锥、月斧。香亭紧随,内有亡者遗像及香烟旋绕。僧道身着法衣,手敲木鱼,口诵经文。随后是高举孝幛和挽联的队列,接着是一大群送殡者缓缓行进。棺前孝子孝孙着重孝,肩负引魂幡,手持丧仗,弯腰低头行进。后面是头戴孝巾的八个抬工,抬着有素绣花棺罩的大棺材,一步一步地渐渐行进。孝子孝孙遇有路祭者,要随即下跪叩谢,执事人并向路祭者回敬一包“路祭钱”。一路有专人散“钱纸”,叫撒“买路钱”。棺柩后面,孝媳孝女等亲眷乘小轿随行,一路哭泣。若是孝眷人少,还要雇人伴哭,以形成气势,显现亡者子孙兴盛。普通女眷送至半路即返回。  
小出殡是普通艰难家庭的殡葬风俗。出棺时,由亲友帮助,将棺柩抬到大门外,长子在前,一手持“引魂幡”,一手举“老盆”(陶罐),棺出大门时,随手摔碎老盆,俗话说:“老盆一掼,家业一半”,“掼老盆”是限于长子料理。有的中央,门口烧一栗炭火,棺从火盆上经过时,将一碗白酒浇在熊熊烈火上,升起一股火焰,棺从火焰中抬过去。棺上披一条红毡,上面拴一只公鸡,以示驱邪。前面一人敲大锣,一人撒“买路钱”。  
巢湖一带中央,出棺时,请道士杀一公鸡摆在棺上,并将杀鸡用的血刀砸烂供祭品的菜碗,名为“破煞”。  
死者亲属必穿孝服送柩,孝子孝孙送至墓地,女眷则半路返回。  
棺材须不断抬到墓地,如路太远要休息时,由另备抬夫换班,或用凳子架住棺材,停棺时,由专人用伞罩住“龙杠”,孝子引棺到墓地时,宜急速前行,谓之“抢茔”。  
出殡日清晨,请道士满屋清扫,并做“法事”听说可把“亡灵”由家中引进来,并将破勺泼甩到大路边。道士念经出门后,不能回头望。  
10、安葬、守孝  
请“风水先生”相地。普通富有人家强调风水,四处寻觅所谓“吉地”“宝地”,名之为“拿龙捉穴”、“真龙活穴”。如找到了,就不惜重金购置,或敲诈勒索,希望死者葬后,即能“寅葬卯发”,后代受益。并请求土质坚洁,走向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以防蚁防潮,使亡者入土为安。而贫穷人家则只需求土质枯燥朝阳,对后代没有坏影响就行了。民间有谚语说:“谋地葬贵人,遇地出贵人”,这是挖苦富有户想方设法谋葬地,也是徒劳之举而已。  
选择吉日开土,先由孝子挖三锄,钉两段木头于地,曰:“金桩”。然后由帮助的人开“金井”,在“井”内烧百子箕(即芝麻秸)、黄丝(稻草)暖土,叫“暖穴”。抬棺到墓地时,抬工要绕墓地三圈,才放下棺,叫“抢风水”。  
棺才下坑时,行兜土典礼,即用锹铲土盖棺,叫“兜土盖脸”。在坑周围埋四根树桩,意为后代将广置地步,大发家财。这时要给抬工发喜钱,每人要有五个硬币,意为死者后代会五代同堂。棺材入坑后,抬工要“发龙”,即由两人抢“龙扛”向上坡跑去,越跑越快,越快越好,家眷及时分发“发龙糕”。  
接着就是培土,用锹打紧外层,停止封土。有的中央,在坟后插上红、白、黄等不同颜色的丧棒,其中白色棒代表儿子一代,红色棒代表孙子一辈,黄色棒代表重孙一辈。棒数与子孙数相等。有的中央,在封土前,把封基米撒入“金井”内,子孙点香跪拜,然后大家脱去孝衣,封土。次日到坟前祭拜,称“安山”。  
有的中央,找不到恰当葬地,就暂厝至次年冬至再正式选地安葬。富家为了找“宝地”,以致停厝多年而不葬。有的中央,父死暂停厝,以候其母死;或母亡停厝以候其父死。  
家贫无钱请“风水先生”看地的,就在自选墓地上甩扁担,按扁担方向摆棺材,叫“甩扁担向”。这是劳动者对工具神化的遗俗。  
死在外地,尸骨无存者,以衣冠冢安葬。即扎草人穿戴死者原穿过的衣冠,写上死者的生卒年月,然后安放棺中,用公鸡血点主而葬。寿终正寝的人,才干葬入祖墓;自杀或他杀的人,死后只能葬入乱坟堆中。  
已安葬者,如发现坟地场有蚁害,即捡出尸骨,用小棺另葬,叫“收黄精”。捡骨时,需搭布棚,不能让尸骨见天日,死者儿孙要将包尸骨的棉花焐热,才干包好入棺。  
11、守孝、留灵  
守孝时间,普通为七七(49天)、百日、周年。死者如系老年父母,子孙守孝期有长达三年的。  
送火上坟。出殡后第一天,家人要送火上坟,第二日同样,第三天才将油灯放灵位之前,谓之送灯。有的中央不用油灯,家人将草包点燃,置于坟边,以三天为限。谓之“复山”,又谓之“烧三天”。其意是有了火光,“亡灵”回老家就能够看见路。  
“七七”是佛教影响,佛经谓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身”,如童子形,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七日终。举行超度,祭奠。每七日为一七,逢七必上坟祭奠,称为“应七”。其中第“五七”烧灵,烧去供亡灵牌位的纸扎灵屋,第“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女婿祭奠。其他各“七”均由家人祭奠。  
百日、周年,家眷须上坟祭奠。  
三年服丧,是儒家的遗教,而逐渐构成传统丧俗。三年内,未婚子女不能结婚,但在热孝期“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可允许结婚。父母逝世未满“七七”时不能理发,但在入棺前可理一次发。三年守孝期内,逢年过节,子女不能穿红着绿,要穿素色衣服。春节期间,不能用红纸写春联,只能用蓝、白、黄等素色纸写;春联内容要切合守孝情思,如“守孝三年易满,思亲百世难忘”;“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等等。  
留灵。有一些中央,死者安葬以后,为了寄予哀思,常常在家中堂屋内设祭案,案上摆纸扎“灵屋”,其中安放“灵牌”。“灵屋”前设烛台、香炉、磬等,墙壁上横书“祭如在”三字,两旁悬挂挽联。每天子孙在就餐前,把食品捧到灵位前,点香击磬,献亡灵品味。有的中央,除供饭菜外,还要送三次茶,三次点心。击磬也有规则:叫“早三、晚四、中一锤”,即早餐三响,中餐一响,晚餐四响。留灵时间,普通是“七七”四十九天,最长的三年,到期将“灵位”燃烧。焚灵时,要请僧道念经,并将挽联等物一并烧掉。守孝礼俗就告完毕。  
建国以后,大众在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下,长期传承下来的丧俗,已开端有所改动,新丧俗已开端呈现。城乡的丧葬风俗有革新,但开展趋向是不均衡的,城市、集镇革新得较快,而在广阔乡村中,传统丧俗依然盛行,不过丧俗礼仪已渐趋简化。  
12、新丧礼  
临终礼俗:病人逝世后,家眷给遗体盖上白布单,然后给死者换上衣服,送殡仪馆火化,或仍用棺木送墓地安葬。运送时,亲属痛哭,并放鞭炮,以志哀思。  
报丧:普通是张贴讣告,讣告登报纸上,载明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生平简历以及对社会奉献等等。乡村则是口头通知有关亲属,并在家门口张贴白纸。  
开追悼会,遗体辞别:这种留念典礼,大都在死者遗体火化或安葬前,在殡仪馆举行。会场正中挂死者遗像,会场周围安放花圈,堂前悬挂挽联、挽词、挽幛。追悼会致悼词,遗体辞别是在哀乐声中,向遗体默哀致礼,并绕场一周。参与追悼的成员胸前佩带白纸花。  
丧服:普通是左袖戴黑袖章,有的还在黑袖章上用白线缝一个“孝”字,儿女辈在黑袖章上加缝圆形白布,孙子辈则在黑袖章上加缝小块圆形红布。  
火化:各城市已逐渐推行火化,以替代土葬。遗体火化时,至亲家眷都要送葬。火化后,由火葬场工人将骨灰装入盒内,由家眷领回,有的放家内,有的及时送墓地安葬,葬后安石碑一块。  
奠仪、谢孝:普通公教人员的治丧费用,由有关单位直接拨给。亲友致送花圈或奠仪,家眷则回赠白毛巾及其它相应物品,如死者为寿高达耄耋年,则赠小花碗,谓之“偷寿碗”,这是祝福亲友能享用同样的高龄。  
守丧:死者安葬后,亲属在家内悬挂死者遗像,镜框上披黑纱,桌上呈献瓜果鲜花,以示长期的追念。  
但在乡村中仍有做佛事追悼死者,所谓“长七”与“短七”,以超度死者。也有说书替代佛事的新风俗。如皖西一带乡村,死者出葬前夕,说书者手拉胡琴或弹三弦,口唱说白相分离,如说《杨家将》、《精忠岳传》等等,把丧事办得很繁华。也有做佛事与开追悼会同时举行,“灵堂”中既有花圈,又烧香纸;既挂神像,又贴挽联。  
亲属中的子女仍穿白衣戴孝巾。守丧时间,“七七”期间,逢七日,家眷到墓地祭奠,半年、周年也到墓地去拜祭。  
安葬:乡村仍以土葬为主,但城市70年代起一概火葬。  
乡村普通仍送香纸、三牲,并送礼金,也有扎送花圈和挽联的。家眷则要款待素席,并回赠一定的礼物。城市有花圈出租,殡仪馆有灵堂,放哀乐。  
十六、黟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有"素火腿"之称。废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紧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在腊八前后,黟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一朝一夕,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2、红烧果子狸  
红烧果子狸属徽州菜,咸甜味,狸肉酥烂醇香,色金红,汤汁稠亮,咸鲜口味中有甜味,非常可口,是到了徽州地域必尝的徽州美食之一。  
3、葛粉圆子  
徽州山区盛产葛根,性凉味甜。葛根榨洗出的粉名葛粉,又名山粉,徽州民间常用以制造点心类食品。葛粉圆子是徽州人传承了近千年的一道美食,不只口感好,还营养丰厚。  
4、刀板香  
刀板香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是当地人待客的美食,在焖蒸过程中将之置于上等香樟木板上,一切油腻皆被木板吸走,既坚持了肉的咸鲜又油而不腻,十分好吃。  
5、红烧臭鳜鱼  
红烧臭鳜鱼又名腌鲜鳜鱼,是徽州地域传统名菜,属于徽菜系。此菜烹制后以其香鲜透骨,鱼肉酥烂并带有特殊的芳香滋味而倍受广阔食客的喜欢,使其成为徽菜的经典之一。  
6、蟹壳黄烧饼  
黄山烧饼又叫“蟹壳黄烧饼”、"皇印烧饼",一块饼的制造,需求20多道古法工艺,才干让皮层多而薄,肉肥而不腻,梅菜鲜香不咸,是到了黄山地域必尝的面点之一。  
7、石头馃  
石头馃的名字由来是由于其制造过程中用石头压扁的,所以俗称"石头馃"。这种馃子有米粉馃、油面粉馃和玉米粉馃三种。馃心普通是春上采摘的香椿嫩芽,去汁晾干,切碎后拌上猪肉丁和炒熟的黄豆粉。将这种馅卷在面皮中,然后压或扁圆形即成石头馃子,在平锅中焙熟即可食用,是徽州人最喜欢的点心之一。  
8、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因外表长有一层寸长的白色绒毛(白色菌丝)而得名,这种毛是经发酵霉制而成,故又称霉豆腐。豆腐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质被合成成多种氨基酸,然后用油煎成两面略焦,再红烧,既鲜美可口,又独具风味。  
9、食桃  
黟县民间,每年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遵照风俗蒸“食桃”,食桃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食桃模多用枣木、桃木精制雕琢而成,外形为桃的外形,上面图案各异,有麒麟送子、寿星福星和元宝等。食桃冷却后浸入水中,久存而不蜕变。可整个烘烤吃,也可切片用肉丝炒,鸡蛋炒,虾米炒以及青菜炒。  
10、苦丁茶  
苦丁茶,采用深山自然野苦丁茶叶精制而成,采摘精密,加工技术精深、产品外形乌绿,茶汤杏绿,爽口耐泡,先苦后醇、经科研单位测定,苦丁茶富含多酚类、三萜类、黄酮类化合物、皂甙、熊果酸、蛇麻脂醇、蒲公英赛醇及多种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营养与药理成分丰厚。苦丁茶茶药兼用。对防治心脑血管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苦丁茶有着“自然保健美操茶”、“益寿茶”、“减肥美容茶”的美称。  
11、香榧  
香榧是中国的珍稀干果,黄山市黟县泗溪乡是全国出名正宗香榧产地。它早就以壳薄、肉满、味美、香脆可口,质量特佳、深受消费者欢送。早在明朝时期被精选为皇宫“贡榧”。泗溪乡栽培香榧树已有千年历史,素有“千年榧树三代果”之称。香榧仁肉有丰实的脂肪、蛋白质、糖份及碳水化合物,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十七、名人  
俞正燮,字理初,黟县城中人。著作还有《续行水金鉴》156卷、《说文部纬》、《校补海外纪闻》、《顾氏方舆纪要》等10余种。还参与了《两湖通志》的撰修,并编撰了嘉庆版《黟县志》。  
黄士陵,中国晚清时期成就很高的书画篆刻家。黄士陵的篆刻从浙派动手,师承皖派邓石如,融皖、浙两家之长为一体,构成了独具作风的“黟山派”。  
赛金花,晚清名妓,原名郑彩云,黟县二都上轴郑村人。  
张小泉,明末黟县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出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取得银牌奖;1915年在美洲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又获奖。解放后张小泉剪刀,在全国三次民用剪评选中均获冠军。  
十八、黟县著名景点  
(一)西递村  
西递村,位于黟县东南部,处于皖南“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内,素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和“桃花源里人家”之佳誉。鸳鸯谷自然景色区,位于西递古民居东北方向4千米处,鸳鸯谷迂回幽静,绰约多姿。河滩多潭池,绝壁多深洞,大小池潭、山洞各有二、三十余个。西递于2000年11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宏村  
宏村,位于黄山南麓宏村镇,以其田园风光、古村落形态、工艺精深的徽派民居和丰厚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出名。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出色代表,宏村于2000年11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塔川村  
塔川村,又名塔上。塔川村依山而建,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层层叠叠,参差有致,远远望去,像一座宝塔矗立在山谷之中,此为“塔”之来历;一条明澈的小溪穿村潺潺流过,给小村带来无量灵气,此为“川”之来历。合起来,即为“塔川”。  
(四)南屏村古建筑群  
南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因村南有尤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这个范围庞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明年间,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至今仍较好地保管着8幢代表着宗族权力的古祠堂,并依序排列在一条约200米长的轴线上。宗祠范围庞大,家祠小巧小巧,组成了一个全国稀有的古祠堂建筑群,是现代人理解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博物馆。同时这个村的300多幢明清民居古建筑,沿着72条巷弄散布排列,组成了一个如迷宫似的飘荡。不要说古祠堂、古民居,单就这些层层叠叠、回还往复的巷弄,就要迷倒无数游人。  
关麓的特征是它的主要建筑为汪氏八个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筑自清顺治始,前后阅历了200多年的时间,共建有楼房16幢、四合屋2幢、学堂厅和书斋各1幢,占地约6000平方米。“八大家”并不只仅是“八大间”,它是整套规划合理、设计乖巧、建筑精巧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筑。每一个单元系列各有作风不一的正屋’偏厅、厨房及庭院,自成一体;各单元之间又互相联通,要上楼下均有门户串接,从而使“八大家”构成一个整体,其构造的别致,在徽州古民居中是极为稀有的。不要说外人进入“家中”中如入迷宫,就是在“家”中长大的人也很少有确切理解其中的全部构造的。  
所以当我们走进关麓村的每一个“家”的时分,曾经完整分不出个伯仲高低、东西南北;  
南屏村古建筑群(15张)它们的天衣无缝而又各有所长让我们一遍看不够,还想屡次来此细细品味。  
南屏最具特征的建筑应属祠堂群。“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系,复为支祠。”南屏至今还保存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其中有属于全族一切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一切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一切的“家祠”。  
宗祠范围雄伟,家祠小巧小巧,构成一个作风古雅颇具神秘颜色的祠堂群。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琢非常精致。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琢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雄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候新”等木制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贬责之类的横匾。下厅是吹奏鼓乐的中央,也能够搭台演戏。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奠典礼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0牌位。中厅和上厅可包容数百人举行典礼。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严重节庆才开,平常走边门进出。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他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序秩堂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菊豆》的主要场地,至今仍坚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墙上张贴着《菊豆》剧照,祠堂中摆放着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老杨家染坊”的横匾也高悬在序秩堂大门上方,成了游人观赏的佳景。  
祠堂建造高大、宽阔、华美、气度,与各宗族在祭奠上追求盛大的局面相顺应,使人在它面前产生庄严和敬畏之情。参与祭奠有严明的规则,包括与祭人员要穿戴与身份相应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经过参与这种局面庞大、礼节繁多的典礼,能够加强族众对所在宗族的骄傲感。有的家族还规则,年龄稍长之后的男孩子都要参与宗族内一些礼义和祭奠活动,让他们从小控制做人的标准,懂得各种礼节,构成特定的思想形式。祠堂本质上是一个家族肉体教化的圣殿。  
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南屏村东、西至溪水外50米,南至村南外50米,北至西瓜河外50米,面积26.4公顷。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南至南屏山脊线,东、西至两侧的低丘,北至黟西公路。  
(五)归园·赛金花景区  
二零零三年在赛金花故园遗址上恢复、修缮的徽派园林“归园”,故又称归园景区。地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二零零四年五月正式对游人开放。景区内有赛氏故居、赛金花书斋、用过的水井、亲手栽种的海棠花等。赛金花故居材料陈列馆展现了从国内外收买的大量历史材料、赛金花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刘半农、鲁迅夏衍等名人对赛金花的评说,充沛展现了赛金花虚无缥缈的终身。  
赛金花故居景区在黄山和西递、宏村之间,修缮过程中运用了徽州传统的造园手法,其叠山、理水、建筑、植物与苏州、扬州等江南园林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它集徽文化的诸多元素赛金花故居  
与黟县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于一体,量体裁衣,巧于结构,将自然美景裁剪入园,是人工山水园与自然山水园的圆满组合,具有极高旅游欣赏价值。园中主要风光包括:梨花伴月、双桥截春、静寄弄鱼、远风耸逸、环碧秀色等,从人物、历史、文化、旅游角度来看,是一笔珍贵财富。  
建筑特征  
巧于因借,经过女儿墙、漏窗,将园外山容树色、田园风光之美收览无遗,让人领略到人工山水园与世外桃源般自然美景的圆满分离。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池桥、曲径漏窗、修竹古樟与傍水而建的直廊、曲廊、爬坡廊一同勾勒出一幅醉人的江南山水画。园中一处叠石假山——耸逸峰、其峰、峦、洞、壑、涧、泉相映成趣,叠制技法巧妙,结构独具匠心。登峰顶,归园全景尽收眼底。放眼望去,可见远处青山、近处田野、周边的古民居村落与整个景区溶为一体,自然谐和。  
(六)宏村南湖  
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动静相宜,更鲜明丽。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上下参差,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四周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另有一番景致。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互相作用,明暗谐和,动静相宜,显得幽静、雅静、清爽、明丽。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情味无量。  
(七)亲爱堂  
位于西递村一座胡氏宗祠,粗暴古朴,雄伟庄严,诉说着当年的历史与光彩。亲爱堂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重建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前置飞檐翘角门楼,中设祭奠大厅,上下庭间开设大型天井,左右分设东西两庑,配以昂扬的大理石柱;后为楼阁建筑,楼下作为祖先父母的享堂,楼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亲爱堂后厅有一斗大“孝”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细看此字,集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作为宗祠,不断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行婚嫁喜事,教斥不孝子孙的场所。中门的上庭还摆放着一顶颜色艳丽的花轿,想象娇媚的新娘被抬到夫家,帘掀一角,头遮红布,莲步轻移,拜见双亲的情形,必将使游客心旷神怡。游人若感兴味,坐置轿中,拍摄一帆彩照,觉得一下作新娘的滋味,更能添加游兴。亲爱堂现已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八)汪大燮故居  
汪大燮故居占空中积291平米,系二楼前后三间构造。位于宏村街中段南向,汪大燮是民国初黎元洪政府国务院总理,其故居门罩端庄,正屋为背向3间2楼构造,设有仪门,气势轩昂。堂前额枋、扇门等部位,木雕构图质朴、逼真而精深,更显大气。  
(九)月沼  
状如半月,程度如镜,蓝天白云、青砖绿瓦在其中结构了另一个世界。“月沼”,老百姓称月塘,这是所谓“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自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延聘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定出扩展宏村基址及停止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牛肠水圳九曲十弯,把水引入村中心自然井泉处,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濯等。其后嗣汪升对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发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水终年碧绿,塘面程度如镜,塘沼周围青石铺展,粉墙青瓦划一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嬉戏。  
(十)龙池湾  
龙池湾景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旁羊栈河水系源头,是古黟官道羊栈岭古栈道的驿站基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度AAA级景区。东距世界地质公园--黄山仅25公里,西距国度级森林公园--牯牛降仅50公里,南距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仅20公里。距中国道教圣地--齐云山25公里,北距中国佛教地九华山100公里,安定湖60公里,身在龙池湾可观看到黄山山峰。龙池湾左近生态景观漂亮、田园风光共同、东有堆青叠翠的木坑竹海、彩林漫布的塔川景区、北有卢村中国第一木雕楼景区,是宏村旅游区的重要组成局部。龙池湾农耕文化园占空中积260多亩,依托当地的田园景观、自然水面、传统农业、历史文化资源打形成的综合性旅游示范区。  
龙池湾农耕园是以农业风貌、农业文化、农民的消费生活场景为主线,以旅游者的视、味、触、听觉的综合诱人知为着眼点,依照市场需求,开发成的具有浓郁参与性、欣赏性、体验性、学问性、兴趣性、原真性的乡村特征旅游产品,并与宏村的徽文化观光旅游完成差别开展。园内分入口引景区――近农、中心接待区――乐农、农耕文化展现区――恤农、沿河游憩带――羡农、生态田园风光区――乐农、农家乐度假区――思农和游客接待效劳中心七大功用区。其主题形象宣传口号是:躬耕乐、农耕苦、尽在龙池湾、进入龙池湾游人可参观古老的水力潦车提水、碓米、碾粉,可欣赏木榨油坊、豆腐坊、木制茶机、织布机,可亲身到农业生态园中认识各种农作物、参与采摘劳作,体验农业生活、有黄山系脉的温泉、有垂钓中心的垂钓、还能够到河水中嬉戏、放生池放生、到河滩上溜马、到园中坐上古老马车,体验徽州婚嫁风俗,到戏台下听一听黟县土话演唱的传播千年的民歌民谣。到水榭餐厅中品味徽州特征佳肴。景区餐饮中心一次性可接待300余人,度假中心接待区别具一格的徽派单家独院高档休闲屋,一次性可接待80余人,团队一次性接待200人。中心会务接待区可包容60人的中小型会务接待,大型会议一次性接待300人。总之,龙池湾景区有享用不完的农家乐趣、有体验不尽的乡村生活、有看不够的田园风貌、有学不完的农业学问。  
旅游根底设备配套完善,通讯、平安、交通、购物、网络效劳均能满足观光、餐饮、寓居、文娱、休闲等旅游活动各种效劳需求。龙池湾景区是城市居民返朴归真的理想场所,是追求自然调和的心中圣地,也是游人在领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无量的文化魅力后又一旅游好去处。  
(十一)木坑景区  
木坑竹海位于距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城北15公里际联镇的宏村旁的群山之中,地处桃源山村东大门,为黄山入黟第一寨。景区具有2400亩的竹海,生气勃勃,形如金斗。雨后观景,翠竹深处,白云人家;晴观日出,有如黄山云海,翠浪波涛;谷中赏月,似乎天上人世。境内有六谷十景,设身处地,恰如世外桃源般令人憧憬。近年来吸收了不少诗人、画家、摄影家、驴友、休闲喜好者驻足前往。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勃、常务理事田原同志和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钱万里都来过这里停止创作。2001年大红大紫的奥斯卡大片《卧虎藏龙》,就曾经在此取景拍摄“竹林斗剑”。  
(十二)南屏景色区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疾速扩展,明代已构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互相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管有相当范围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位于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当年大门上端挂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金字匾额,门联为:“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候新“。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摹细琢的石鼓,十分威严。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大厅为享堂,中厅为祀堂,下厅是吹鼓奏乐之地,也可搭台演戏。  
南屏村的支祠与家祠,大都因做官、发财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叶奎光堂,是当年叶姓祭奠其四世祖叶圭公的会堂,现为县级重点维护文物。圭公名文圭,字天瑞,号南屏,明成化二年岁贡,曾任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李氏支祠则是祭奠晚清徽商巨贾李宗眉的。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默默无闻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局部,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的。惜西园现已破坏,今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址。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  
南屏村今仍完好保管有明清古民居建筑近300幢,幢幢构造奇巧、营造别致,如冰凌阁、慎思堂、南薰别墅、倚南别墅、雕花厅、小洋楼、官厅等。高墙深巷,长短不一,拐变抹角,纵横交织,游客进村,如入迷宫,真可谓“进得去,出不来”。一位开小车的外地游客说,他走过京、津、沪的街道不曾迷过路,可来到南屏却出了洋相。这绝非夸大之语。  
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水口建筑尤令人心旷神怡。一座长40米的三孔石拱桥横卧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柱、石栏,桥额为斗大楷书“万松桥”三字石刻,传出自文学巨匠姚鼐手笔。走过万松桥,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阁、观音楼和万松亭等古建筑群;后为万松林,有数十上百株参天古木巍然屹立。林中有南阳书院,还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耿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外型生动、雄伟魄力,远近出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景片《菊豆》在南屏村拍摄,促成了南屏旅游业的起步。相继在该村拍摄的《大转机》、《徽商》等影视片,不时进步了南屏的知名度,被称作“中国影视村”。该村先后推出了“《菊豆》故土游”、“高墙深巷迷宫游”、“名人古迹看望游”等旅游口号,来南屏旅游的客人更是纷至沓来日积月累。  
(十三)黄山桃源洞  
简介  
由渔亭沿漳水而上,距黟县城8公里的石墨岭南麓,山骨突出,岩石削立,古树葱郁,桃花夹岸。山腰凿有洞,即桃源洞。穿沿而过,支木以行,故又称栈阁岭,下临钟潭,南北壁立百余米,漳水夺涧西泻,山形险峻,风光瑰丽。过洞恍然大悟,屋舍俨然,确实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景观历史  
桃源洞是古时县内交通的要塞,洞口凿有“桃源古洞”四字。原建有茶庵。“汲山泉以煮茗,解行人之炎渴”。沿后岭上,明代建有桃源书院,又名时习堂,岩壁上还建有观音阁,供奉观音白玉雕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6),易“桃源古沿”为“桃花源”洞门额,由邑人汪联松题书,并刻有石联:“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和“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十四)黟县桃花源长廊  
桃花源长廊景区位于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此写下了喜闻乐见的《桃花源记》,描绘出一个美丽而宁静的世外桃源而得名。  
漂流起点就设在风光秀美的石山岱峰脚下。终点设在渔亭镇上游的石门鸳鸯湾。漂流全长六公里,漂完整程约1.5小时。  
漳河为新安江最大主流自西向南流经渔亭镇,主流长50余公里,其中桃花源长廊漂流段沿河两岸两岸丹崖绝壁,秀峰巧岩,绰约多姿;不只有桃源洞、浔阳台、石门、钟潭、红庙、古栈道、岱峰等名胜,还有许宣平隐居处、渔郎问津、李白垂钓、师姑帽等历史掌故,真是美不胜收,在历史上就有景色长廊之佳誉!  
漳水逶迤流至石墨岭下潭中,潭旁一巨石,即浔阳台,又称太白钓台。  
相传李白访新安高士许宣平来黟过此。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载:“钓台在徽州黟县南十八里,名浔阳台,相传李白尝钓于此”。并留有诗云:“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台旁昔跨路建有二楼八角亭,北门石额为“飞泉天外”,南门石额为“耸散来彤”。“浔阳台”三个大字石刻嵌于石壁上,笔遒律严。清嘉庆十三年(1808)在钓台东的潘山上建有浔阳书院,现已圯。  
由渔亭沿漳水而上,距黟县城8公里的石墨岭南麓,山骨突出,岩石削立,古树葱郁,桃花夹岸。山腰凿有洞,即桃源洞。穿沿而过,支木以行,故又称栈阁岭,下临钟潭,南北壁立百余米,漳水夺涧西泻,山形险峻,风光瑰丽。过洞恍然大悟,屋舍俨然,确实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桃源洞是古时县内交通的要塞,洞口凿有“桃源古洞”四字。原建有茶庵。“汲山泉以煮茗,解行人之炎渴”。沿后岭上,明代建有桃源书院,又名时习堂,岩壁上还建有观音阁,供奉观音白玉雕像。  
(十五)卢村  
其中最出名遐迩的“木雕楼”为徽派艺术中的极品,其木刻雕功之精密、艺术成就之高,都令人叹为观止。  
卢村位于宏村以北1公里的中央,参观完宏村顺道去一次卢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卢村古民居群是清朝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帮燮所建。其中最出名遐迩的“木雕楼”主要包括至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院等宅院。由当时的主人雇佣2名工匠破费近20年的时间精摹细琢而成。誉为“徽州木雕第一楼”。曾经惹起很大反响的黄梅剧《徽州女人》就是以木雕楼为场景而搬上舞台。2002年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因主演《走出蓝水河》而来到卢村,并成为卢村“荣誉村民”。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