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歙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1 16:4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区接壤,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邻,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交界。  
二、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歙县有公共图书馆3个,年末藏书达215.04千册。播送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播送掩盖率达100%,电视掩盖率达90%。2018年末通有线播送的乡镇28个,通有线播送的村183个,通有线电视的乡镇28个,通有线电视的村183个。  
三、叶村叠罗汉  
歙县三阳镇叶村的叠罗汉来源于明末,至今有500多年历史。为祭奠40多僧人维护“惠安寺”与官兵格斗的亡灵在九泉之下安息,以驱邪纳福为目的,以堆叠为扮演特征的艺术方式,构成了共同的民间杂技叶村叠罗汉,为我国现存最完好的民间杂技之一。叶村叠罗汉,分上下两段。上段采用戏剧的扮演方式,由小和尚清扫佛堂,老和尚忠诚礼拜,然后引上观音、韦陀、灵官三位菩萨与护法的四大金刚。下段为罗汉上场,停止堆叠。众罗汉戴头套、画脸谱、赤露胸背,堆叠各种人体外型。有1-6柱牌坊、水帘洞、仙人桥、普陀崖、黄花座、蜡烛台等66套,高者至6层,惊险别致,外型毕肖,令人叹为观止。叶村叠罗汉每逢闰年正月十五(元宵)停止演出,500百多年来从未连续,至今坚持着古朴、粗暴的原始风貌,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珍宝。1992年5月,叶村叠罗汉走出大山,在歙县首届枇杷节上亮相,博得中外客商的赞誉。叶村叠罗汉曾屡次参与县、市民间艺术会演献演。1995年春,在“中国民俗风情游黄山市首游式”上大展风采,并获大奖,《人民日报》作了现场摄影报道,成为黄山市旅游文化的保存节目,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并在台湾《民俗曲艺》杂志发表;先后在中央电台第1套《新闻联播》、第2套《金土地》栏目播出。2007年,叶村叠罗汉在皖、浙、赣、闽四省四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奖。  
四、吴山铺伤科  
吴山铺伤科为新安医学重要组成局部,产生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传承十二代,且留下很多宝贵的研讨性著作,如《伤寒注释》、《脉诀捷径》、《伤科汤头歌诀》等。  
歙县吴山铺程氏伤科,对伤科病症的治疗以内服中药煎剂为主,内治主张活血兼祛瘀,注重风、寒、湿对折伤病人治疗中的影响。治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化瘀,消肿、止疼为主,后期则以调整肌体培育气血为主,用药灵敏多变。外用秘制伤膏助其部分化瘀定痛。关于关节骨折患者初期给予手法复位,采用小夹板固定,操作烦琐利于换药和复查,并适时予以功用锻炼:吊梯、爬墙、摇手、坐凳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手法治疗,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恢复。  
吴山铺伤科的祖传密制膏药,由100多味中草药,经精心加工而成,专治风寒、痹症,跌打损伤,有散续镇痛;祛风散寒;舒筋活血的成效,特别是对软组织挫伤有奇特疗效。  
五、顶谷大方制造技艺  
大方茶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旧五代史》有“唐乾化元年(911)十二月,两浙进贡大方茶两万斤”的记载。弘治年间(1488-1500)徽州消费大方茶,明正德年间(1506-1521),飞布山上庵寺住持僧大方从虎丘经昱岭关来到福泉山的福泉寺,进一步改良了古代大方茶制法。老竹大方在谷雨前采摘,采摘规范为一芽二叶初展,约3万个芽叶制成一斤干茶。其质量特性是:外形扁平匀齐,挺秀润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披金豪,隐付不露;汤色明澈微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制茶工艺有杀青、揉捻、做坯、拷扁、辉锅五道工序。歙县大方茶,茶叶产地自然环境优胜、特殊、茶质优秀、共同,富含硒、茶黄素等有益人体保健的成分。其传统手工制造历史长久、工序首创、技艺共同,以“拷方”名世。唐宋即为中国茶中名品,屡享“贡茶”高誉。大方茶制造技艺由于历史缘由,老一辈正宗传承人的故去,传统手工制造技艺濒临失传,其制造技艺的开掘、研讨、传承,需求在增强维护中加鼎力度,大方茶原产地的维护非常紧迫。  
六、抬阁(湖村抬阁)  
农历闰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二日湖村举行“观音会”。二十九日上午村中组成浩荡的迎神队伍去村外三里的三面亭迎接从歙县小南海请来的观音菩萨神灵,谓“接观音”。抬阁是迎神仪仗队中最突出的亮点,最为吸收观众。抬阁的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方形,边长1米,高1.3米,四角以荷花形柱与木条构连成框,四面镶雕花板,台面周围以狮子头柱衔接镂空花板构成高约15公分的栅栏,通体雕花彩绘,朱漆描金,古色古香。抬阁左右方装置铁环交叉抬杠,由四人抬行,并有一人执弯月形护叉随护上架演员。装台由经历丰厚的老手担任,先将铁制的支撑主件装置台上,分别给演员头面化装,再依据剧目外型需求身缚不同的铁制构件,外着戏服,先下层,再中层,后上层分别楔入主架榫口,构成戏剧局面。铁质构件曲直多样,长短不一,经历丰厚的装台高手可依据剧情需求巧妙外型演出二百余个戏剧局面。如:上架演员立于枪棍尖头或花瓣、船桨之上,特别是武戏局面演员悬空对打以枪械道具荫蔽支撑或衔接,丝毫不露漏洞,如魔如幻,活灵活现。抬阁外型有两层与三层之分,角色有两男、两女、一男一女、两男一女、两女一男之别。演员选择六至八岁儿童扮演,下架演员七、八岁、上架演员六、七岁,且要胆量大。男女角色分别由男女童打扮。巡游时,鸣锣开道,旗幡引路,鼓乐齐鸣,抬阁高高缓行,非常突出而又壮观。  
七、张一帖内科  
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以为是历史最长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辨证准,剂鼎力专,治疗内科疑问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浙、赣数省。“张一帖内科”,是“新安医学”家族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作为著名的新安临床医学,“张一帖”的得名,就是由于急危重症常常一贴(剂)药而愈,民间还有“仙人拐”等神奇传说。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之痼疾经“张一帖内科”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诊治康复后,由衷的赞赏:“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具有450多年历史的“张一帖内科”家族传播至今,阐明新安医学的事业正得到传承与发扬,新安医家的家族链在新的时期还在持续。2008年6月14日,时值中国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举行了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记忆(我们的肉体家园)》节目,其中把“张一帖内科”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停止了引见,“张一帖内科”第十五代传人张其成教授作为独一的中医医家的代表、也是“新安医家”独一的代表应邀参与节目并停止了有关“张一帖”传承与开展的访谈。  
八、三阳打秋千  
歙县三阳镇三阳村民俗扮演“打秋千”来源于明末,盛于清,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俗有:“叶村罗汉中村灯,三阳秋千传万村”之语。昔日,每逢春节及元宵佳节,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隆、四季安全,当地村民在三阳村洪氏宗祠、水口庙、观音阁及全村主要街道,手舞足蹈举行打秋千、扮地戏、跳加官、走五猖等庆贺活动。这日,上到徽州府城下到昌化县,五湖四海都来观看。打秋千,有别于单人文娱的“荡秋千”,它有特制的秋千架,木制底盘架,下安四木轮,架腰扎二杠,丈余高,底盘架中央竖两根木柱,二木柱间支一十字架,十字架四端用绳索各悬秋千板一块,如有一秋千姑的重量较轻,则运用铁板以坚持均衡。底盘架四边用细竹支起小巧小巧、装饰精致而华美的彩篷,遮于十字架上方,底盘架雕有“如意”状精密纹饰,寓意为事事如意。秋千架中止转动时成方形,旋转时成圆形,意为天方地圆。三阳打秋千,扮演角色由村族选定四名八九岁男童(1955年始用女童),各穿白、红、绿、黄色衣裤,发际插钗戴花,头顶心披一道与衣裙同色的彩绸,并饰有彩绒花一朵,脸涂胭脂花粉,扮成美丽动人的仙女容貌。相传,她们乘坐飘逸的秋千,去迎接观音菩萨的到来。族人都为自家孩子被选上秋千姑而骄傲,不惜破费为孩子制造服装、买首饰,尽其可能装扮得漂亮些。未选上秋千姑的孩子也不会闲着,十至十五岁的参与地戏班;八至九岁的参与站肩戏班(穿戏剧服装,站于大人肩头);二至四岁的参与行香班,手拿竹制棒香,由大人抱着走。走村穿巷时,行香班在前,站肩、地戏班随后,驮孩子的大人行进时双手抱住孩子双脚,另有一人撑红盖伞,一人执月牙形木叉跟随。队伍停下时,以木叉斜撑孩子的胸腰,供他休息。地戏队和秋千架在中间,最后是文武场乐队。秋千架的秋千板上,分别坐着四位秋千姑,腰间彩带固定在吊板索上。行进时,以锣鼓助威,众人蜂拥在二腰杠边,或拉或推,驱动秋千架行进。平路边行进边转动十字架,拐弯或上路阶,改推拉为人抬。到街道开阔地或坦场,即停下秋千架,奏响管弦乐,秋千姑开端演唱昆腔、徽调时曲,主要有《普陀庵》、《八仙会》、《人世美景胜天堂》、《三月三看龙船》、《五月五戏龙舟》、《七月七银河相会》、《采莲》、《赏荷》、《采桑》等九套。间或边转十字架边唱,间或转转唱唱。只见上转如嫦娥舒彩袖而奔月,下转如花团锦簇而纷飞;音带吴侬软语,歌似出谷娇莺。1960年,三阳打秋千曾被作为独立的新陈代谢节目,参与全县大汇演,取得一等奖。  
九、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制造技艺  
黄山贡菊,又名徽州贡菊、金竹贡菊。焙工精良,色白蒂绿,花大芯小,匀称划一,清光绪间充为贡品。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等成效,适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喉炎等症。黄山贡菊(徽州贡菊)主产歙南金竹岭村及左近村,全县乡村普遍种植。黄山贡菊(徽州贡菊)产地皆为山区,山峦起伏,绿水长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清楚,暖和潮湿,雨量充分,阳光充足。黄山贡菊(徽州贡菊)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一、择地施肥。选择土层深沉、有机质丰厚、公开水位低的山地,深耕晒垅筑畦施基肥,约每亩30担猪牛栏粪。普通畦宽1米,沟宽35厘米。二、扦插繁衍。贡菊花属无性扦插繁衍,清明前后,用越冬种根分蘖苗,摘去顶苗后扦插。三、田间管理。贡菊根系生长较浅,要施足基肥,轻施苗肥,巧施分枝肥,重施花蕾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分枝肥、花蕾肥以叶面肥为主,总的施肥准绳是移栽活棵前期尽量少施氮肥,避免徒长;到8月底菊花开端现蕾时是需肥顶峰,每亩采用20公斤复合肥加10公斤过磷酸钙冲水泼浇。锄草施肥之外,要适时打顶苗,以促进多分枝,多结蕾。普通于5月上中旬、6月中旬、8月中下旬各打顶苗一次。四、采收烘干。菊花采摘要在晴天露水干后停止,并要做到随摘随摊晾,根绝焖花。烘干温度先高后低,而主要靠调整花焙受温层控制上下温度,烘干过程中菊花要勤翻、轻翻,避免焖花氧化红变。黄山贡菊在我县栽培历史长久,原在北岸镇金竹一带农户种植,医药公司收买。协作化后,各消费队种植,统一由医药公司收买,多为药用,也有作茗品,产量不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歙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盘绕茶叶、贡菊、干鲜果等优势农产品,鼎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扶持范围以上龙头企业,推进其产业化进程。1998年7月28日,黄山贡菊(徽州贡菊)、黄山毛峰、黄山野茶分别获中国茶叶协会第二届中茶杯特等奖、一等奖和优秀奖。2004年,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茶菊饮品包装厂。2004年10月13日,经国度质量监视检验检疫总局批准,黄山贡菊(徽州贡菊)施行原产地域维护和运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2005年质量监视检验检疫总局、国度规范管理委员会发布,原产地域产品、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国度规范。1998年,成立黄山市歙县牡丹茶厂,法人王齐,企业根植于徽州贡菊原产地。企业为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产业化运营形式。主营茶叶、菊花、茶具、茶礼品等。具有国度天文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企业——歙县牡丹茶厂,具有无公害贡菊基地2000亩。2009年11月,歙县牡丹茶厂在歙县北岸镇五渡村先后组织成立黄山芽典茶菊农民专业协作社、歙县雅典茶菊协作社。经过政策扶持、降低风险、优化管理等举措,全力推进菊花、蔬菜种植业开展。针对农户在菊花、蔬菜种植中存在的资金缺乏、滚动开展才能弱等状况,协作社实行以“农户自投为主、政府投入为辅、信贷合力支农”等融资方式,采取“-资金、引导开展”办法,依照“汇集项目、-运用、集中投向”准绳,把农业切块资金和农业项目资金集中用在茶菊产业上,并制定了“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担保基金”等政策,引导种植散户小户扩展范围。为减少小户种植风险,协作社经过树立协作社理事会,把种植能手、销售能人、技术专家组织起来,定期交流信息,以完成市场、科技等信息资源的区域性共享。  
十、野鸡坞外科  
野鸡坞外科,歙县南乡人方国梁所创,因其祖居地名“野鸡坞”,俗称“野鸡坞外科”。自清代乾隆1765年间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有10代传人,二百多年历史。野鸡坞外科对发背、腰疽、五肿伤寒、乳疽、疔疮等无名肿素有特效,药到病除。方氏以为外科疾患皆因“风从上受,湿从下注”而致,须内外并治。施治除精制祖传各种丸散膏丹外敷,还注重内服。并提出外科疾患并非都由炽热之素而生,除疔疮外,很少用清热解素药。其祖方家万在歙县南乡洪琴开设春生堂药店,著有《德章祖传外科秘书》,分“训子入门”、“病机”、“症验录”等篇,并附“一杯醉倒方”等方剂,用于外科刀针止痛。“训子入门”篇强调医生要有仁心,学有垣心,切戒贪酒心乱,好色心邪的取祸之道。“病机”并细致论述了外科刀针与线药的宜忌。方家子孙代代为医,“野鸡坞外科”以其精深的医技,精于外科,兼通内科疑问杂症而享誉歙县、绩溪、及浙江昌化、淳安和江西婺源等地。“野鸡坞外科”昌盛于清乾隆年晨,在历史上曾辉煌过200多年,文革期间遭到严重损伤,医籍手稿、家族器物、处方真迹等均颇多丢失,1979年以后经抢救始复苏,但近年又呈现濒危情况,如抢救秒晚,失传在即。  
十一、新安王氏医学  
“新安王氏医学”又称为歙县“富堨王氏内科”,源起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20年,是新安医学流派的重要组成局部。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新安王氏医学”始祖为王履中(字学健),尝学医于歙县冯塘程思敏先生,其后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由王履中传王心如,再传王养涵(又字漾酣),传至-王仲奇、王殿人、王季翔,第五代王樾亭、王蕙娱、王燕娱、王任之、王乐匋,第六代王宏毅、王宏殷、王键等,第七代王又闻、王睿等,已历经200年,传承七代。名著沪、江、浙、皖、赣间。  
“新安王氏医学”以其共同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特征,2012年被国度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立单位。近年来,新安王氏医学不断盘绕文献整理、理论讨论、根底研讨、临床研讨、新药开发、人才培育、文化影响、对外传播等方面,积极展开本流派的研讨工作,突显了有底蕴的文化沉淀、有价值的文献整理、有特征的理论讨论、有疗效的临床研讨、有创新的根底研讨、有前景的新药开发、有生机的人才团队、有影响的对外传播“八位一体”的中医学派特性,在新时期展示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十二、许村大刀灯  
大刀灯传播于歙县西北古镇许村,是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为歙县具有特征的一项活动之一,源于许村人对先祖唐代忠义公许远的追念。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通晓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犹如龙蛇之舞。五代时,许远之孙许儒为避战乱,举家由河南迁至徽州,不久定居许村,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兴隆。为缅怀忠烈,教育后人,不让“许家刀法”失传,同治三至四年,大刀灯风俗构成,许氏后人将每年正月十五定为忠义公许远的留念日。当天晚上,许氏一切宗祠得派出一支舞刀队,挚着两丈多高的大刀,走上十里长街,来回舞个彻夜。  
大刀灯的制造资料主要是毛竹外加杉木,手工将竹剖成11股,扎成大刀外形,内点蜡烛,外糊棉纸,在棉纸上画上人物、花鸟、亭阁等图案,融工艺、文化于一体。在扮演方面又有共同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手、眼、身、法、步”统一谐和。  
当前,由于年青人大局部外出打工,参与此活动的人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上,年岁大了,膂力跟不上,组织舞灯很是艰难;又由于大刀灯以竹制为主,竹易虫蛀,每3—5年必需重新再扎,必需要有经费投入。如今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逝世,大刀灯已后继乏人,如今也还处在的濒危情况中。近一两年,许村一些乡贤为了发掘传承这一民俗,自筹经费组织村民制造大刀灯,自发成立的大刀会,但是无济于事,无法确保连续性。  
十三、皖南木榨油技艺(歙县木榨油)  
徽州木榨榨油从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  
油菜籽收割后,首先用风车筛去杂质,再在大锅里炒熟。炒好的油菜籽冷却后,停止两至三次碾磨。磨的粉越细越好,出油率也就越高。蒸粉是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蒸好的粉用包袱提倒进放了稻草的铁圈中,踩压为粉饼。木榨的主体局部是一根很大的树挖成,中间挖了一个圆孔,靠胀楔挤压粉饼的原理榨油。上榨是得要两个人通力协作才干顺利的完成。木楔分两排,一排胀紧则另一排松掉,再胀再松。安放木楔是个技术活,普通由榨房的巨匠傅亲身操作。撞榨用的是撞杆(或者石锤)。这种传统的木榨榨油办法最少需求五个人一同协作,劳动强度十分大,每一道工序根本靠人工操作并依托特定的技艺来完成。  
木榨榨油,包含了丰厚的食油文化。工具除了炒料锅和蒸料底锅外,清一色采用木、石用具;工艺流程全部手工操作,人们边喊号子边消费,情味盎然。这种榨油办法较之机械化、范围化形式加工出来的油脂产品更具安康的质量和品味,全程不添加任何化学原料,无污染;消费过程中,方圆数里满是油香。  
十四、跳钟馗  
传统舞蹈跳钟馗中的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赐福镇宅圣君。关于钟馗舞,唐朝即有,后传入歙县,民间俗称跳钟馗、嬉钟馗。歙县的跳钟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停止,最有代表性的是传播在雄村义成、郑村堨田、徽城镇渔梁的跳钟馗。三地的跳钟馗在角色、打扮、扮演套路、道具上都有不同之处,各有所长。  
雄村义成跳钟馗,只要鬼卒而无五毒,主要以蝙蝠引路,驱五鬼,醉酒舞,喷火等方式来扮演,着重于“跳”和“醉”上下功夫,构成共同的舞姿。在跳的过程中,扮演各种民间技艺,寓意是保一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收。突出“钟馗出巡”情节,它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取胜,且原始古朴,原生态味浓重。  
郑村堨田《跳钟馗》,有蝙蝠、有五毒、有嫁妹情节,其妹坐花轿。并师传有“-神君,清吉安全”、“妹妹出嫁,艰苦险阻”、“蝙蝠五毒,猖獗作乱”、“出场亮相,貌丑宏伟”等“钟馗十六招”,并有还有“上高台”扮演套路。以动作显长,含有杂技技巧,惊险之处显现出均衡功底。“钟馗嫁妹”,则显出了钟馗呵护妹妹的长兄之情,突现钟馗驱赶五毒,不让邪气冲撞了妹妹婚嫁喜气的威严正气,显现钟馗是保一方安全的神灵。  
徽城镇渔梁《跳钟馗》不只传承因循了义成跳钟馗,还着重了“钟馗除妖”片断,它以太义凛然、寒气逼人的杀气让人震慑。  
十五、珠兰花茶制造技艺  
珠兰花茶产于安徽省歙县,是歙县传统名茶,历史非常长久,早在明代时就有出产,是以烘青绿茶和珠兰鲜花为原料窨制而成,是中国主要花茶产品之一。  
珠兰也叫珍珠兰、茶兰、属金粟兰科,金粟兰属,为草本状蔓生常绿小灌木,4-6月开花,以5月份为盛花期,花香幽香幽雅、鲜爽耐久,适于窨制花茶。珠兰花茶采用的是窨制技术,其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制茶坯,是将毛峰、大方、烘青等毛茶原料,经烘焙、筛切、风选、拣剔、匀堆等工序,分级分批,按规范样精制成各种级青茶坯。二为窨花,是将精制素茶窨以新颖珠兰鲜花,使原料茶吸收花香,经一次或屡次窨花之后,便制成珠兰花茶。详细是经过茶胚处置、鲜花维护、茶胚复火、通花散热、带花复火、匀堆装箱等一系列程序制成。  
珠兰花茶的特性主要是幽香幽雅,鲜纯爽口,外形条匀齐,色泽深绿光润,冲后整朵花成串,汤色黄绿清明,叶底芽叶肥壮柔软。  
十六、新安医学  
1、来源与开展  
新安医学的开展,大致上分为两个时期。  
(1)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停止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年——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歙县张扩(1054年——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年——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学五十余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写出了新安第一部医学著作——《医说》10卷。此书博采宋以前古代医书案而成,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0多人的临床治验,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明天启三年(1623年)再版时,田启亮誉之为“医林之珍海”。尔后,婺源名医程怒倩(著《医方图说》),歙县御赐“医博“黄孝通,休宁吴源,婺源江,程约、马荀仲等相继涌现,为新安医学的兴起揭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1277年~1367年),共有名医12人,有4人写了6部医学著作。歙县翰林鲍同仁撰《通元旨要》、《二赋注》、《经历针法》、吴以凝撰《去病扼要》27卷,婺源太医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现均为四库珍本)。此外,休宁太医提举程深甫,郡医学提领范天锡,医学教授马萧、张良卿和祁门名医徐存诚等,均相继著名于时。  
明初至正德末年(1368年~1521年)共有名医21人,其中有9人写了11部医学著作。歙县程宏宾有《伤寒翼》、汪源有《保婴全书》、许宁有《医学伦理》等。休宁程充辑成《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发作了很大影响。歙县程颉阶撰有《松崖医径》、《医论集粹》、《脉法指明》,其兄程阶撰有《太素脉决》、《经历方》,太医陆彦功于弘治十年(1497年)撰写《伤寒便览》十一卷,新安刘锡于正德五年(1510年)撰写《活幼便览》,休宁吴显忠则撰有《医学权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中,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有稍有开展。  
(2)全盛时期。明嘉靖至清末(1522年~1911年)新安医学进入了全面开展的时期。这时分医学名家大量涌现,纷繁著书立说。从嘉靖至清末(1522年~1911年),即有名医137人,有45人撰写了96部医学著作。祁门汪机以一生精神研讨医学,写出了《石山医案》、《续素问钞》、《医学原理》、《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等著作13部76卷,歙县江颧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民医类案》12卷,吴昆之教师徐午亭撰写了《诸症析疑》、《余午亭医案》。此外还有:休宁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1536年),祁门汪宦的《医学质疑》,陈家谟的《本草蒙筌》,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100卷(1566年),休宁孙一奎的《医旨绪余》、《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歙县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8卷(1589年),吴琨的《素问吴注》24卷(1594年)和《脉语》、《医篡》、《医方考》,以及婺源江时途的《医学原理》30卷、《丹溪创造》5卷等。大量的医学著作问世,使新安医学为之一振。  
从清代来看(1644年~1911年)新安医家进一步展开了学术争鸣。在这268年中,涌现知名医281人,有136人撰写了239部医学著作。著名的医家有程敬通、程应乐旌、郑重光、程云来、汪昂、程国彭、郑海涧、程杏轩、汪钹、许豫和等人。许多医学著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内容有医学经典的注释,理论的发挥,诊断、方药、运气等方面的学说,而且内、外、妇、儿、伤、后、眼、针灸以及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在新安医学史上呈现了一个光芒绚烂的时期。  
2、名医与名著  
(1)新安名医  
新安医学从古至今,名医辈出,为祖国医学的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著名医家有:北宋的张扩,南宋的张杲,元代的程汝清、王国瑞,明代的程充、汪机、吴正伦,吴昆、程阶、程衍道、江珑、方有执、余午亭、孙一奎、汪宦、徐春圃、陈嘉谟、方广、丁瓒,清代的程正通、程林、程郊倩、汪昂、郑重光、程国彭、吴谦,郑梅涧,郑枢扶、汪文琦、许豫和、汪绂、吴师郎、程杏轩、许佐廷等人。其中汪机被誉为明代四大医家之一,吴谦被誉为清代四人医家之一。现代名医有王乐陶、李济仁、吴锦洪、王仲奇、程门雪等。  
(2)新安名著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宋代歙县人张杲撰的《医说》,是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的《眼科宝籍》;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的《石山医案》;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现代名著有《新安医学精髓丛书》、《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学》、《大医精要》、《新安名医考》、《新安医籍考》等。  
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之著作——张杲与《医说》  
张杲,字季明,南宋歙县人,其伯祖张扩受业于庞安时,祖张挥,父张师孟均业医。张杲行医五十余年,为了发扬轩吱及古来名医之道,将古来医者,医案聚集为《医说》,于1189年刊行。是书十卷,内分四十七门,总论名医110多人。首七门为医书总叙、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放卷末。有评论,有自己理论附后,取材较丰厚。还收载了古代一些不太公开的处方,对保管和传播古代医籍起了一定的作用。虽在张杲之前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但原书已失,故《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好的新安医学著作。该书东传,朝鲜李斯王朝成宗十五年(公元1488年)曾刊行,日本万治二年(公元1659年)也刊行。因而《医说》也是最早传播国外的新安著作。  
第一部注介医方之专著——吴昆与《医方考》  
吴昆,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明代歙县人。15岁时从歙县余家山余午亭学医。临证16年,领会到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疾,不只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用古方必需要控制方义和加减进退的标准。于是“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机,订之于证,发其微之,编为六卷,凡二十门,题之端曰《医方考》”。  
3、传承意义  
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学之一。徐春圃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等,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著。  
汪机提出“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医学思想,创始了新安医学的“培元派”先河。方有执以为张仲景《伤寒论》垂世远久,当有错简,竭20余年之精神,寻求端绪,撰成《伤寒论条辨》,称为“错简派”之组。喉科名医郑梅涧父子用养阴清润之法,治疗白喉,创始了喉科医学史上的“养阴清润派”。徐春浦发起组织的“宅人医会”,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这些成就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开展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构成很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至今已有二十五世,代不乏人,持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亭和吴正伦兴办的“内科”,清代王雪健开创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开创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这些专科内容丰厚,经历共同,在中医学开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随着新安医著的外传,还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医学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七、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历年间(1573~1620)徽州版画最盛,从业人员很多。明正统年间(1436—),歙县虬村黄氏世代就以刻书为业,万历至清顺治年间(1573—1661)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外埠,已构成了完好的徽派版画体系。“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协作的艺术结晶,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雪庄等;使得版画程度大大进步。丁云鹏与其学生同匠人黄守言、黄德时等协作,完成了《方氏墨谱》、《齐云山志》、《考古图录》、《唐诗画谱》,其中皆有徽派版画的精品。明天启七年,徽派版画家胡曰从,与刻工、印工协作,采用餖版套色印刷了《十竹斋画谱》,把竹梅兰石等画印出了颜色和浓淡干湿的变化,简直到达了能够乱真的水平。崇祯十七年,采用餖版加拱花的技术,把白云、流水等画的线条凸现出来,使彩色画面更增加平面感,登中国版画艺术的顶峰。由于文人画家参于版画创作,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方式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端呈现同国画合流的倾向,这是徽派版画给中国传统版画艺术带来的革与新,也是徽派版画自身所具有的时期特征。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顶峰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昌盛期。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版画,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无足轻重的位置。徽派版画艺术作风是细密纤巧、典雅静穆,富有文人书卷气。徽州刻工充沛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琢技艺,锦上添花地研究刻印技术,把中国水印版画开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渐开展为中国版画艺术中主要种类,特别是创造餖版与拱花印刷术,不只影响了历史上的中国版画,而且对世界版画的开展,特别是对东南亚、日本的版画及印刷术产生严重影响,做出了严重奉献,成为中国版画艺术开展史的的里程碑。  
十八、黄山毛峰绿茶制造技艺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黄山毛峰茶汤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生机,滋味醇甘,香气如兰,神韵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顶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2008年,绿茶制造技艺(黄山毛峰)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黄山毛峰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规范为一芽一叶初展,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规范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进厂后先停止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为害叶,拣出不契合规范请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流失局部水分。为了保质保鲜,请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黄山毛峰的制造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杀青: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桶锅,锅温要先高后低,即150—130℃左右。每锅投叶量,特级200—250克,一级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鲜叶下锅后,闻有炒芝麻声响即为温度适中。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要快(每分钟50—60次),扬得要高(叶子分开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开,捞得要净。杀青水平请求恰当偏老,即芽叶质地柔软,外表失去光泽,青气消逝,茶香显露即可。  
揉捻:特级和一级原料,在杀青到达适度时,继续在锅内抓带几下,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后,及时流失热气,轻揉1—2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亦慢,压力宜轻,边揉边抖,以坚持芽叶完好,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笼烧明炭火,烘顶温度90度以上,以后三只温度依次降落到80度、70度、60度左右。边烘边翻,次第挪动烘顶。初烘完毕时,茶叶含水率约为15%左右。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初烘完毕后,茶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散布平均。待初烘叶有8—10烘时,并为一烘,停止足烘。足烘温度60度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复火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储存。  
特级黄山毛峰可谓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幽香高长,汤色明澈,滋味鲜浓、醇厚、甜美,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0”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十九、徽墨制造技艺(黄山市歙县)  
墨的创造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项严重奉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用传统技艺制造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能够鉴,锋能够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消费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徽墨制造技艺传人的代表,其后代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徽墨制造技艺的精华。徽墨制造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本人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消费工艺。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共同的炼制、点烟、冷却、搜集、贮藏办法,松烟窑的建造形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如此制出的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性。  
二十、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  
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以为是历史最长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辨证准,剂鼎力专,治疗内科疑问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浙、赣数省。“张一帖内科”,是“新安医学”家族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作为著名的新安临床医学,“张一帖”的得名,就是由于急危重症常常一贴(剂)药而愈,民间还有“仙人拐”等神奇传说。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之痼疾经“张一帖内科”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诊治康复后,由衷的赞赏:“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具有450多年历史的“张一帖内科”家族传播至今,阐明新安医学的事业正得到传承与发扬,新安医家的家族链在新的时期还在持续。2008年6月14日,时值中国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举行了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记忆(我们的肉体家园)》节目,其中把“张一帖内科”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停止了引见,“张一帖内科”第十五代传人张其成教授作为独一的中医医家的代表、也是“新安医家”独一的代表应邀参与节目并停止了有关“张一帖”传承与开展的访谈。  
二十一、西园喉科  
西园喉科为歙县郑村郑氏24世祖郑以显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所创,因其郑氏祖宅名“西园”,俗称“西园喉科”。西园喉科至今已有十三代传人。郑氏第三代传人郑梅涧于清乾隆年间(1775年)创制的“养阴清肺汤”成为当时治疗“白喉”的灵丹妙药。该药比德国医药家、诺贝尔医学奖取得者冯贝林创造抗毒血清治疗“白喉”早一个多世纪。西园喉科承祖创新,重复理论,博采众家之长,不时开展完善。它治疗咽、喉、口腔疾病,针药并用,施治又重吹药。西园喉科具有别具一格的吹药疗法,它是西园喉科传统治疗特征办法之一,行将自然中药材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按方混合调制后,将粉剂直接吹至咽喉病灶处,直达病所,药轻力宏,是最主要的外治法,疗效显著,运用平安,有用药省、反作用少等优点。郑氏喉科对喉科三-风、三十六小风有不同配方259种,每方用药少则1味,最多78味。如“辛乌散”专治口咽高肿,痰涎壅盛;“紫雪散”专治一切咽喉肿痛及重腭重舌;“推车散”专治牙痈骨槽风;“碧雪散”专治咽喉闭塞,痰涎壅盛等等。另有诸多内服秘方,用于喑症(包括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肥厚、声带白斑等),以及早期喉癌,屡见奇效。在传承先祖治疗理论和临床理论的根底上,西园喉科坚持以传统秘方为中心技术,采用纯自然药材,不时探索,在药型上以传统的粉剂为主,另研发了愈加快捷便当的片剂和露剂,如西园喉药(散剂)、西园喉宝含片、西园喉宝露和西园复方回声灵等专科药物,其中西园复方回声灵是治疗音哑的特效药。西园喉科擅长著书立说,有10多部专著问世。第十一代传人郑铎现已完成《西园喉科》书稿25万字,正待出版。他还率子女郑公望、郑葶、郑园兴办了“黄山市西园喉科药物研讨所”及其门诊部。西园喉科的突出奉献,已有7人编入《歙县志》。  
二十二、歙县结婚风俗  
旧时,本县封建遗风甚重,表如今婚嫁礼俗方面尤为突出,从“说媒”到“回门”,普通要经过10道排场:  
说媒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即有人上门说媒。说媒者大多是中年以上的妇女,俗称“媒婆”。她们平常看准对象,从女家获得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收下后供在灶司台上,若厨房中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箸,以为初步吉利,乃托人另用红纸写上男女双方年庚八字,送往合婚命馆去推算,看看男女命上能否相合,能否能够婚配,偏远山村普通是请算命先生推算决议。其实,女命的生辰八字大多在推算中修正,故民间有“十女九不真,改命做夫人”之说。  
送礼回礼歙俗旧式婚嫁,考究三茶六礼。三茶为接待规范,即清茶、枣栗茶和鸡蛋茶,富有人家还要设酒宴三夜,即接亲酒、合房酒和复礼酒。六礼为礼单上的六个项目,即贽定,俗称送定规;行聘,俗称送担;请期,俗称送日子书;冠笄,俗称纳币;谒庙,俗称纳吉;迎娶,俗称轿下。接礼后,当天回礼,阔气人家要加倍回送。歙南山村,回礼中必需有一包茶和一袋白米,茶示水、米示土,意为能服水土,一说茶树种后不易移植,“至死不移”的意义,以喻爱情的坚贞。女方回礼后,婚事即定。  
请期,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民间有“只要男家选日子讨媳妇,没有女家选日子嫁囡儿”的俗语。  
搬行嫁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依据女方嫁妆多寡,男方须派人前往女宅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要张灯结彩,呜炮奏乐。嫁妆为日常用品及房间家具,富有人家在拜匣内放有金银珠玉首饰、手镯、戒指等贵重物品。在迎娶前夕,男家设有接亲酒席,媒人上坐,诸亲友执事人等依次入席。宴罢,由男女双方利市人在“红莺庚贴”上写明结婚时间。封建礼俗婚嫁,“红鸾庚贴”是独一物证,与现代结婚证一样具有同等法律效能。  
开面,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有些中央是利市人)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嘲笑为“毛脸”。开面意为姑娘时期曾经完毕。有些中央,开面时还要唱开面歌,如“一线金,二线银,三线做夫人,四线事事如意,五线五子登科,六线六六大顺,七线七仙美貌,八线八仙童寿,九线九子十三孙,十线十全俱足。好、好、好,白头偕老。喜、喜、喜,夫妇齐眉”。歙南山区,女家还要特意为新娘烧好一缸“浴汤”,并给烧汤的人一个“红纸包”。浴后,换上白色内衣和青色外罩,俗称“离娘衣”,喻为从此分开亲娘,以后日子青青吉吉。  
迎亲,成亲之日,男方发轿至女家,执事人员普通是媒人、喜娘、舅舅、姑夫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迎娶的轿子有大红轿、蓝呢轿和青衣小轿三种。抬轿者普通为四人,大户人家为八人,少数富户望族还有随嫁丫头和随嫁地步。水南沿河一带,亦有用船迎亲的。歙俗喜事不用鼓乐(丧事反用鼓乐),不要新郎上门迎亲,这种民间婚嫁特性,别处少见。  
拜堂,新郎新娘步入正厅堂前,即停止拜堂大礼。拜堂时,由赞礼人和利市人齐声合唱交拜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子孙满堂”。三拜礼毕,由赞礼人和利市人共擎红绳联着的锡酒杯,要新郎新娘碰头喝交杯酒,即行合卺之仪。接着是赞礼人和利市人共致别具一格的祝词,俗称“撒帐”。先撒天地帐,继撒东南西北四方帐,后撒楼、屋、房、梁帐。帐词内容大多是吉利、恭喜、雅谑语,押韵谐和,朗朗上口。如:“撒帐撒向东,撒向黄山十八峰,峰峰都有珍和宝,不出黄莲必出甘草。撒帐撒过场,夫妻心欢乐,夫妻恩爱同到老,子子孙孙坐满堂”。又如:“撒帐撒收场,一对红烛亮厅堂,今日洞房花烛夜,生下贵子状元郎”。民间花轿迎娶,拜堂成亲多在夜里,白昼少见。  
闹洞房亦称“吵新娘”。酒席散后,亲友乡邻以各种文而不武的方式逗新娘发笑,以此取乐。也有用巧妙办法诱取新娘发放糖果之类的活动。歙南深渡一带,闹新房后还须吃“暖房酒”,由娘舅、舅母、姑夫、姑母等亲眷陪同。  
三朝,成亲第三天是新夫妇拜见翁姑、亲属、戚属老晚辈的日子。但凡晚辈及平辈年长的,都要逐个拜见。晚辈承受跪拜后,须给新妇红包见面礼。新妇对一切晚辈的称谓要比丈夫低一辈称谓,如称丈夫的舅父舅母叫舅公舅婆,称丈夫的大哥大嫂叫大伯大姆。这种习俗至今仍在少数山村盛行。  
望朝回门新婚第三、四天,新娘的父母来新郎家作客,叫“望朝”。男家须办“望朝酒”,由新郎亲身去迎接。大户人家还得发大红请贴和轿子去请。第五、六天,新娘在新郎陪同下回家探望父母,叫“回门”。女家亲属要给新郎“见面礼”,女家须办“回门酒”。建国后,婚嫁礼仪从简,大多改为上午嫁女,下午“回门”,次日“望朝”;或头天嫁女,次日“回门”,第三天“望朝”。  
除“名媒正娶”外,民间尚有抢亲之举,即先邀集亲友乡邻,潜入村庄,潜伏女宅左右,窥定对象出门时机,猛然拽住,背着就跑。关于被抢的女子,途中所见者不可阻拦,即便从身边经过,也不盘诘,这是民间不成文的抢亲规矩。因而,抢亲的胜利率很高,一次不成,下次再来是很少见的。少数人家还有招“童养媳”的婚姻,即自幼定亲,并将女孩领到婆家供养,待男女都长大了再成亲。  
建国后,旧式婚嫁礼俗逐步更新,倡导文化、俭朴办婚事,普通只是约请亲戚、同事好友吃便饭庆祝。近些年来,集体婚礼、新婚茶话会、游览结婚逐步增加,但也有少数人追求排场,铺张糜费。  
二十三、歙县各乡镇村春节风俗  
王村:元宵节前后兴游菩萨、祭观音会社活动,谓“春祀”。有舞板龙、出花灯、竹马、抬阁、地戏等民间艺术活动。正月十一始至二十一日,或一天一个自然村,或一天一个主题灯目,局面壮观繁华。  
卖花渔村:元宵节舞板龙,游村前举行梅花祭典礼极为别致,游村时有一盏五杈梅花树扎的梅花彩灯引路。  
打秋千扮演  
柔川:元宵前后兴春社庙会祭奠,有花灯、舞龙、舞狮等配套活动。  
漳潭:南宋末年兴元宵舞板龙,并出游六乘菩萨灯轿,以上百支杉树火把照路,很有气势。  
绵潭:元宵行汪公祭、社公祭、五猖祭,有游灯笼活动。  
传统民俗扮演  
深渡:元宵行游菩萨庙会,有龙灯、竹马、秋千等配套活动  
北岸:元宵嬉菩萨、舞板龙、出地戏、唱社戏,非常繁华。其中最有特征的是百鸟架,纸扎的百鸟,只只形神俱肖,欢蹦乱跳,昭示百鸟鸣春。  
七贤:元宵,兴舞青、红板龙,后改舞青龙为抬舞青龙轿,轿内放龙王牌位。  
鸿飞:冯氏里门逢龙(辰)年、外门逢虎(寅)年,行菩萨开光,皆演目连戏。元宵节行五灯戏。  
恢复知县出巡扮演  
石潭:元宵节祀汪公,竖数丈高竿,竿顶置三组硝筒,以火药线引燃硝筒,硝筒鸣鸣旋转,称“盘鸣”,颇具特征。  
杞梓里:有元宵保安会,是夜游灯。以前有村头、村末二灯厂,用作扎灯、贮灯,灯厂在年内就开端筹备扎龙灯、花灯、马灯、地戏人物刀枪道具灯。地戏人物由儿童扮演,并按人物角色执道具灯游行,娱目别致。  
叶村:元宵,兴春社保安会,兴叠罗汉。村有罗汉会组织,每年正月初选中饰罗汉者发给罗汉帖,接帖者从初六开端排演,十五、十六两天正式扮演,并参与游村活动。叠罗汉有童子拜观音、金鸡飞、挑担卖柴、宝塔连、仙人过桥、一至六柱牌坊等66套程式。其中六柱牌坊是六个人叠人的人柱组合,由19至21人参与扮演,气势磅礴,展现阳刚之美。罗汉游村有各种彩灯,其中青狮、白象、火牛、獬豸、麒麟五兽灯最具特征。  
叠罗汉扮演  
江村:正月元宵前行“贺灯”,各祠堂,挂灯贺岁,所用蜡烛项目有祠烛、社公烛、汪公烛、夫人烛、梅花烛(祀痘神)、儿烛等。元宵奉社公、汪公等神像环村“游神”,以驱疫疠。正月十六夜“游烛”,各祠以木架,抬二支十余斤重巨烛,及笼六角红纱燃细烛灯出游,各色小灯前导,谓“从灯”,游村后献入社坛及各庙,谓“朝献”;祭拜后,又送烛至新娶之家和未举子之家,得子之家必于次年正月十三置幢灯(在一种祭奠仪仗旗下悬灯)献入社屋、神庙,谓“还烛”,并设“押烛”酒食,于是日、夜宴请乡邻宾客;正月十三至十六,朝献首事家须彻夜张灯演戏为社工寿。俗以村地为鸡冠尖火星发脉,忌龙灯。  
大刀灯看起来威风的很  
蕃村:每年正月十二,祠堂点十只火头母灯,各户提灯笼就母灯火头,依辈分排列点燃,举行拜祭典礼,然后各户提灯回家悬于堂前,至十八日始收。元宵,抬诸神像游村,其中汪华子九相公轿行进中要悠荡颠轿,谓嬉轿童。游村后要敲锣打鼓,捧汪公牌位游遍各户花果山,祭花果,祈求花繁果熟,所到之处,各户焚香化纸,放爆竹迎送。  
许村:元宵春社祭奠活动较为盛大,有舞龙、舞狮、花灯、旱船、秋千等民间艺术活动,其中舞狮配有五个执兵器童子,谓“五子登科”。清同治初年,花灯中参加了竹扎纸糊大刀灯,分为48支烛、36支烛、24支烛三种型号。  
船灯也是比拟特别的  
可能还有一些并没有记载在里面,可能是失传了,可能是太小众,也有可能别的缘由。  
这些民俗活动记载在《歙县志》里,我们要感激那些为了传承文化,辛劳付出不求报答的人,有了他们的记载,我们才干找到年代生活的影子,让我们遐想过去,活好当下,承上启下,为美妙的明天斗争。  
二十四、服饰  
服装  
清末和民国时期,男子上装主要是长袍、马褂、比甲、短袄。裤子主要是折迭高腰口系带的便裤。此外,还有仅两只裤腿,背带挂钩的套裤。女子服装主要有襦裙、旗袍、比甲、便裤等。无论衣服和裤子均有单的、夹的、棉的三种。衣料因家境而异。富有户主要有绫、罗、绸、缎、纱、皮等。山区农民则以土布为主。建国初期,男子普通衣着列宁装、中山装;女子衣着有明暗口袋的春秋衫。80年代起,西装、茄克衫、羊毛衫、滑雪衫、羽绒衫等逐步盛行,并趋于内衣外穿,男式女穿。  
帽子  
旧时有庆帽(圆顶有帽蒂,有的帽前沿钉一块玉饰,俗称西瓜皮帽)、毡帽(毛毡制,平顶长筒形,放下来能够罩到头颈,半腰有一条开眼缝,平常都折迭成火熥钵式戴在头上,故又称火熥钵帽)、礼帽(毡、呢制,铜盆式,俗称“铜盆帽”)、风帽(圆形平顶,脑后有披风,大多为老年人戴)。农民劳动时还戴自制的圆形平顶麦杆草帽。童帽把戏颇多,特别是男童帽。主要有:出生后戴六天的“六裥帽”(圆形,六个裥,无顶,每裥均有一小块红布,帽前沿钉小剪刀、筛尺等银饰品,中间一只棕毛扎的老虎);六天后改戴和尚帽,又称罗汉圈(圆形束裥为顶,帽前沿钉有罗汉菩萨及“长寿富贵”四块字饰,也有四块银子代四块字饰的);天气凉时戴狗头帽和有披风的风帽,帽上钉有“八罗汉”和四块字的“重八仙”银饰;七、八岁后,便开端戴庆帽。女帽主要是蚌壳式的两片帽,无顶,系于额头,帽片上钉有珠饰。南乡老年妇女,习气将四角巾或毛巾盘系头顶。建国后,逐步被棉、绒暖帽所替代。近年来时兴形形色色的尼龙太阳帽、开司米帽、晴纶膨体帽、毛线帽及皮帽等。  
鞋袜  
清末,多为白细布袜。民国后始有纱袜。有些业儒行贾者,还用一方白布包裹后再穿布袜。鞋主要有浅圆口双鞋面梁便鞋、蚌壳形单鞋面梁的棉鞋,以及黑色的短筒布靴、牛皮鞋、桐油浸制的防水油鞋、油钉靴等。还有脚夫、仆役和山民农事穿的棕鞋、芦皮鞋、麻皮鞋、草鞋、葛藤鞋。女袜亦为布袜,穿在裹脚之外,袜后跟部大多放洞。女鞋主要有头翘起似凤凰头的“凤头鞋”,前沿口拼凑一块另色布料的“挖背鞋”,前沿口用线拼织成三角形鞋面的“剪刀鞋”,蚌壳式的“单梁鞋”,后跟钉块木板,似当今中跟底的“板底鞋”,还有软缎底的“睡鞋”(又称“夜鞋”)。建国后,男女鞋袜大多各地类似,随时兴而变化,少数山区农民仍着旧式。  
发型  
首饰旧时男孩出世三朝剃胎头,后剃“囱门瘩”(头顶留发一块)、平顶头,五、六岁后开端额顶削发蓄辫,辫扎黑头绳,成年后有长辫型,也有“一段辫”,即发长至颈,后梳,不扎辫,似今妇女的剪发。农民则以和尚头为多。民国后,或“三、七”分梳,或平头或圆顶。80年代,少数男青年蓄长发、留鬓角、养小胡子、烫发。女子均梳头髻,其称号因外形而定,主要有“扁馃髻”(又称“握簪髻”)、高髻、螺丝髻,元宝髻、麻花髻(先打两股发辫再盘髻)等等,以扁馃髻、螺丝髻、高髻为多。梳头髻时要抹菜油,每种发髻外面都戴发网。扁馃髻,盘发成圆扁馃形,髻心扎有红头绳,髻外沿横边又扎几圈绿头绳,髻心用一根金(银、玉)制两头尖的握簪门住,四边用翡翠、荷花簪插牢。螺丝髻,髻心稍突出,发盘成螺丝形,髻心扎一道红或绿头绳。  
高髻,盘发部位稍近头顶心,要扎多道红头绳,这种发型以新娘子为多。髻发普通要扎十二圈红头绳,多的扎二十四圈,髻心要门大握簪(俗称“扁了”)。四边用簪扎牢,后来变化为插髻的两股叉,盘好髻戴好网便开端插花。髻心插一支绿蝶珠花,髻上左右各插一支蝙蝠型珠花,髻下插珍珠拖挂(俗称“五件花”)。髻两边还要插几枝“草花”。老妇人因头发少,梳髻后还要戴一个藤蔑制的髻兜,以便插戴“五件花”。戴五件花装扮主要用于年节拜菩萨时,素日至多只戴“草花”。建国前,普遍扎辫和梳短头发。如今除老年妇女梳短发外,中青年妇女大多喜欢烫发,少数姑娘梳披肩发型。  
清末,男子以长辫为俊,从小蓄辫,女子以小足为美,自幼缠足,俗有“三寸金莲”之俏。辛亥反动后,男子蓄辫和女子缠足之俗已废。  
二十五、饮食  
主食  
本县人喜米食,间或面食,一日三餐。建国前,家境贫穷户,多以杂粮、瓜菜掺作主食。山区农民则以粟米和玉米为主食,并常带玉米粉于地步,作中餐。歙南产豆地域,外出经商或远途务农者,习气以油面豆粉作为便餐。现大多为三餐米饭,干稀粗细因家境及各人所好而异。城镇居民普通每日为“二干一稀”。乡村农忙时节,上下午各增加一餐“点心”。  
菜肴  
民间菜肴,荤素搭配随经济收入而定,素日以素菜为主。建国后,荤菜增加。本县传统菜肴有水腌菜、干腌菜、煎豆腐、毛豆腐、腊肉煮鲜笋、火腿煨笋鞭、徽州肉圆、红烧肉、干汁菜烧肉、清炖蹄膀、海参烧脚爪、香臭鳜鱼、火腿炖鳖、八宝蒸鸡、油爆鳝丝等。贫户婚嫁宴请普遍为四碗四盘(四盘为下酒菜,四碗为下饭菜)或四大盘;富户则翻倍为八碗八盘。丧事宴席,普通为鸡、鱼、肉、豆腐等九碗菜肴。家境艰难者则以肉、豆腐、海带、芋头、粉丝等为主要菜肴。寿庆宴请的菜肴有鱼鳍席、燕窝席、海参席等,以八碗十二盘为规范。八碗:若以鱼鳍为首碗者,称鱼翅席,以下以全鸡、全鱼等菜肴相陈,其它宴席菜谱以此类推。十二盘:以花生米、瓜子、皮蛋、海蜇为四冷盘;以炒虾仁、炒猪肝、炒三丝等为四炒盘;外加两盘水果和两盘糕点,席中不加其它食品。春节常备菜肴为鸡、鱼、肉、肉圆四大碗,以红烧为主,间以冬笋清炖。现逐步改为炒盘为主。接待初次上门或久未见面的新亲、稀客,必丰富设宴,普通为八碗八盘。  
点心  
传统点心有:虎皮豆腐、担头馄钝、粉饺、面饺、豆腐老鼠、油条、肉包、糯米汤圆、米粽、酒酿、肉馃等。其中以徽城虎皮豆腐、岩寺担头馄饨、渔梁火焙肉馃、灵山小碗酒酿为佳。  
酒类  
本县乡村,大多饮用白酒。城镇居民则喜欢黄酒、水果酒。春节期间,山村农户喜自酿米酒,近年来,城乡居民逐步喜欢啤酒、汽酒和各种水果酒。  
二十六、住宅  
本县古民房,多为砖木构造的楼房,其门楼、门套、门媚、屋檐、屋顶、屋瓴等处,均有精致的平雕、浮雕或平面镂刻装饰,题材有花卉、动物、山水、园林、戏剧局面等。  
民间传统宗族群居较为普遍(即同姓同族结舍居于一村),村内宅连宅、户挨户。式样有明、暗三间,前后三间,回廊三间和廊步四合、五合等。屋内有天井,小庭院及花园,屋基大多坐北朝南。建国后,房屋式样不一,大多依适用设计,如农户门口有晒坦或厨房顶上浇水泥平台,以利晾晒农作物。城镇居民房屋,普通有走廊、花台、洗澡间。70年代后,房屋式样力图生活配套,绝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的长、正方形盒式构造,屋内规划有卧室、客厅、书房、洗澡间、厨房、壁橱等。房屋的面积大小、式样繁简随经济条件而异,普通为两层三间一庭院,少数为三层或四层,花农及交通不便的山区尚有土墙房屋。近年来,时兴古今分离的瓦房。  
二十七、家具  
本县地处山区,家具根本为木制,主要有八仙桌、茶几、靠背椅、三屉桌、长条桌、床、高橱、矮橱、菜橱、马鞍桌、梳妆台、大衣箱、小鞋箱、高凳、低凳、拜匣、盛水桶、倒水桶、脚盆、洗衣盆、马桶连箱、托盘、茶盒等。富有户的木器家具为柏树、白果树、楠木、红木等木材制造,并嵌以“太湖石”。60年代后,逐步援用新式家具,主要有平板床、大衣橱、五斗橱、床头柜、写字台、圆桌、方桌、食品橱、电视箱、收迭椅、单人沙发、三人沙发等。近年来少数城镇居民及富有农户已装备电冰箱、洗衣机、组合家具、席梦思床等。  
二十八、元宵节  
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是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欢度新年。彩灯,项目式样繁多,如门前悬挂“如意灯”,堂屋悬挂“走马灯”,厨房灶神龛前悬挂“短命灯”等。另外,还有供小孩提嬉的各种飞禽走兽灯,如“兔子灯”、“蝴蝶灯”、“花果灯”等。城乡各集市,均有舞龙灯、亮鲤鱼的习气,其中以渔梁、大谷运、昌溪、岩寺、许村等地闹元宵为盛。建国后,除“文革”期间一度低落外,均因循此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闹元宵氛围逐年浓重。  
二十九、清明节  
清明前后,农户都要采摘嫩艾叶拌肉、笋、豆腐、菠菜等为馅,做米粉艾叶饺。俗话说:“吃了清明饺,种子田里地里插,吃了艾叶饺,一年四季百病消”。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普通不扫墓。民间还有“老坟用白纸,新坟用红纸”和“新坟不过社”之风俗。建国后,祭供食品及燃烧纸钱衣物等迷信活动根本废弃,大多为修坟墓、挂纸幡和敬献花圈,以示吊唁。  
三十、端午节  
又名端阳节,是日,家家大扫除,吃粽子,门上插艾篙和菖蒲,以消邪祛瘟,保证安全,孩子们胸前佩挂樟脑香袋,额上用雄黄粉写一个“王”字,房屋正堂悬挂钟馗像,下午停止嬉钟馗活动。如今除裹粽子、吃端午酒外,其它遗风均废。  
三十一、冬至节  
为民间祭奠日。是日,专为祖宗做佳肴供品,诚为祭拜,以示秋收冬藏,五谷盈实,而不忘祖先节俭持家之道。  
此外,尚有二月二拜土地神,立夏节吃豆食、称体重,重阳节赏菊、登高,善事节修桥、补路、救济穷人等风俗仍在少数乡村传播,其中迷信成分已根本消逝,仅为节日活动而已。  
三十二、下元节  
为农历十月,秋收冬播后,民间采取唱《铜盆》方式停止聚兴。即在本村公共场所(社屋、祠堂)摆设八仙桌、长凳,桌上摆满胡琴、大小锣鼓及笙、箫、管、笛等乐器。演唱者既要唱戏、又要吹、拉、敲、打。此俗以大谷运、三阳坑、瀹岭坞等地为时兴。建国后,逐步失传。  
三十三、中秋节  
俗称“团聚节”。是日,全家欢聚,以晚宴为正餐。入夜,宴案上供大南瓜一个,配以雪梨、月饼等食物,燃点香烛,对月跪拜。夜深人静,孩子们悄然走出家门,钻进庄稼地,窃取成熟的瓜果,务必摸取一物回来,才算吉利,即便物主看见,也任其为之。俗称“摸秋”。现迷信活动已废,但全家聚会,吃月饼,赏月等风俗仍因循。  
三十四、丧葬  
旧时本县丧葬礼俗,大致分为:  
送终  
病人临终时,儿孙及其他直系亲属均守居病室,看准断气时辰,燃烧事前准备好的纸轿并哭送永诀。  
入殓  
病人死后,必停放床上,待一切亲属到齐,方能入殓。入殓开端,先由死者之子用湿毛巾将尸体擦洗一遍,以示沐浴,然后由其子将“寿衣”给死者穿上。  
穿衣前,死者长子站在凳上,将“寿衣”从内到外依次套在本人身上,俗称“同衣”,然后将套好的“寿衣”依长幼次序,在各子女身上披盖一下,表示焐暖以后再给父母衣着,以尽孝心。“同衣”时,要用鼓手吹奏哀乐,燃放鞭炮。穿衣毕,用白布两幅由整尸者将尸体吊入棺内,尸体摆正后,将死者头部裹着丝棉的嘴巴处剪开,俗称“开密口”。此时,儿孙披麻戴孝跪献果盒,将少量糕点放入死者口内,并滴撒辞别酒。盖棺后,子孙分别依次跪在灵柩旁,手持秤砣,悄悄敲击铁钉三下,同时呼喊死者,俗称“印钉”。  
殡礼  
入殓后,在灵柩前案桌上摆好果盒、烛台和香炉,家眷及亲友逐个焚香跪拜。嗣后,布置灵堂,悬挂孝子联和亲友的挽联。灵位前,三餐供茶饭,由儿媳贡献。灵柩前面要点“长明灯”,由孝子贤孙日夜守灵。死后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称“做七”。“三七”为回呼日,燃烧纸扎穿着及用具。“七七”届满,要做孝子祭。死后百日祭坟,至周年,再行祭奠,俗称“做周年”。  
安葬  
四十九日后,由抬柩人在晚间将灵柩偷偷抬出家,亲人寻着灵柩后哭泣哀告,祈求死者回家掌管家务。途中设案桌,供乡邻好友做“拦路祭”。行于灵柩前者,沿途丢散白纸,称“付买路钱”,随后是引魂幡。灵柩左中右三处,是孝子扶柩和托灵位牌的位置,其次是亲友送葬行列。柩入窆,放爆竹,烧香纸,撒五谷,封金,亲人跪拜,至此葬礼完毕。乡俗安葬无定期,富有人家,以未得风水宝地为由,常常停柩数年乃至数十年不葬。  
建国后,殓、殡、葬的礼节逐步简化,普通在一、二日终了。近些年来,虽倡导火化,但棺葬仍较普遍,葬礼采用送花圈、开追悼会的方式,亲友左臂戴黑纱或胸前佩挂小白花。名人志士有的登报或播送以彰其功。少数山村仍袭旧风。  
三十五、祭奠  
旧时,民间重祭奠,各村均建有宗祠和支祠,少数富户人家尚购置墓道,以供祭奠。宋明理学在本县影响较深,俗重忠孝,父母逝世,须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能应试,在职官吏,也得返回故里。妇女尤重节义,父死女不外嫁,夫死妻不随男,甚者终身不嫁。民间常有“贞节坊”、“烈女坊”、“节烈坊”、“双节坊”及“烈女祠”等。每年正月初,在走亲戚之前,首先要上坟,除二月二和九月重阳日祭土地神外,清明、七月半、冬至,都要扫墓。逢死者60、70、80、90诞辰,要做“阴寿”,燃烧锡箔锭子和纸制的房屋、衣箱、衣服、生活用具和瓜果等,并供以酒、肉饭和死者生前爱吃的食品。西乡富有人家有定制瓷像和木刻像之俗。瓷像为青花瓷半身像,背面写有死者生卒年月。木刻像背面除死者生卒年月外,还有安葬地点及朝向等,该像为上等木材雕琢而成,按死者生前平日衣冠容貌所制,栩栩如生。  
建国后,迷信祭奠活动根本废弃,大多为清明节扫墓凭吊死者,但少数乡村仍偶见陋习。  
三十六、礼尚往来  
送礼回礼结婚送红绸喜幛、对联、鞭炮、红烛,俗称四色礼。从简者送现金,最低规范为四元,上限因辈份和亲疏关系而定。嫁女送衣料、被褥、面盆、脂粉等物,数量不等。富有之户母亲或外婆则送金握簪、金耳环、金戒指等贵重之物,俗称“怀念之物”。寿庆儿媳为晚辈做寿鞋、送茶点、并掌管寿庆,亲友送寿幛、猪肉、寿面、寿糕、爆竹等。丧事送香、锡箔、火纸、炮竹(或白蜡烛),假如死者家里有上辈人在,还要另送糕点,谓之看死人先看活人。近年来,大多为花圈、被面所取代。生育不管男女,必需向亲眷送喜酒,即用鸡蛋煎成鸡蛋饺,放入装满糖水酒的锡壶内。壶嘴上扎上柏枝、天竺叶,就是生了男孩;若柏枝、天竺叶扎在壶后柄上,则是生了女孩。送往对方,普通每人酒饺两只,红蛋两个。现送礼从简,除丧事送花圈外,礼品均以对方适用性为规范。结婚回送果子(花生、蚕豆、米糕等),用红袋装成,每户四袋,现从简为喜糖一袋。寿庆每份回送寿包四只。丧事每份回送白布一块。生育每份回送鸡蛋不等(以送来数加倍回送)。  
挂喜轴寿联婚事喜轴,娘舅为大,挂在堂前正中。姑爷次之,姨夫再次之,其他亲眷按辈份依次类排。师傅的喜轴,能够与姑爷、姨夫并列。朋友的喜轴,要分路近路远、辈份大小。若是新郎本人的朋友,又属本府县的,则与新郎平辈者并列,若是祖父朋友,属本府县的,与姑爷、姨夫并列;客府客县者,与娘舅并列(或另借一间屋挂在堂前正中)。娘舅不管亲、堂,均按年龄大小辨别。新郎父母的娘舅、姑爷、姨夫,普通由其子送礼,若有挂名参与者,另借一间屋为其张挂及开席。表舅亦同样。娘舅自己未到,由儿子代送贺轴的,贺轴仍按规矩挂正中,但安席时,儿子不能代父坐首席首位,也有个别中央能够代父。娘舅已过世的,其子不能再以其父辈衔头送贺轴。娘舅过继别姓,如不恢恢复姓,或改动己姓者,不算娘舅。其他尊晚辈在姓氏这一点上亦是同样。喜轴挂本人屋为“正屋”,另借屋为“偏屋”。喜轴挂在上堂,左厢为东,俗称“大边”,右厢为西,俗称“小边”(以人在上堂脸朝大门定左右厢)。尊晚辈、父亲朋友、同辈依次从上横头挂完“大边”,新郎本人朋友、平辈挂“小边”,尤以新郎姐夫、妹夫为最小,挂末尾。屋小,贺轴挂不下能够重迭挂,但落款要现出来,也可分挂于“偏屋”。新郎的叔、伯家不送贺轴贺礼,但须帮助待客,或辅佐做些琐事。寿联女婿挂于正中,侄女婿次之,外甥女婿再次。其后以侄儿、表侄儿为序。总之,从小辈到做寿者自己平辈(年龄小于做寿者)为止,两厢依次张挂。祝寿是女婿“半子之份”的充沛表现,儿媳只是陪衬,只送寿鞋、寿衣,不送寿礼和寿轴。  
设置酒席婚、丧、嫁、娶、寿庆、做屋等,早上要款待吃五香茶叶蛋和肉丝盖交面。平常来客,普通先以三个“鸡子滚水”或三个油煎荷包蛋款待,家中添(生)孩子,用米酒酿煮荷包蛋款待,中、晚餐设宴或酒席款待。依据贺客辈份、身份布置座次。此外,还有专用于祝寿的“八仙庆寿席”,该席中间要布置一位女客凑足“八仙”数。红(喜)事,吃酒要“三请四接”。白事只需招呼一次。红事能够猜拳行令,一醉方休,白事浅饮吃饱为宜。假如死者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能够作为喜事,但行拳仍要适可而止。  
行路过桥、让路,要让晚辈先行。挑担让路,要让在不碍担杵的一边,或者放下担杵。进客村时,铁头担杵不得落地,以示尊重。  
三十七、忌讳  
正月初一,忌对“断奶”的孩子说“卖甜”(方言,称“断奶”为“卖甜”),“卖甜”与“卖田”谐音,不吉利。  
在主人家吃饭,忌“拣菜”、“抬轿”、“油筷”、“咬筷”、“强筷”、“搁筷”等举止。拣菜:挟菜时,挟了放下又挟。抬轿:用筷叉菜翻菜。油筷:从较远处挟菜,其油汤滴入别的菜碗中。咬筷:用筷头挑牙齿。强筷:不顾他人口味,为他人强行挟菜。搁筷:吃好饭,筷搁在碗上,主人会以为你未吃饱。另外,同桌还有客人吃饭时,先吃好者最好离座,忌在座位上高谈阔论,剔牙齿、挖鼻孔、用火柴棒捅耳朵,以至毫无顾忌地满地吐痰。  
喝酒后吃饭,吃了饭又喝酒,谓之“大小不分”,若主人家父母健在,则是极大的不敬。喝酒、吃饭时,不可喝茶喝水,也不可勉强他人添酒、添饭,中途离席要打招呼阐明,本人吃好饭,应对他人招呼:“请慢吃,我少陪”。忌淡然离席。客人在时,抹桌子要四边抹到中间,再往本人身边抹。忌乱抹,更不可往客人坐的那边抹。  
父子、婆媳、翁婿不同一个酒席吃酒。叔侄不坐一排吃酒,兄弟不同一凳吃酒。若多兄弟布置在一席时,可采取八条椅子对等的方法来处理所忌的矛盾。  
坐轿(婚轿除外)骑马不能进村。否则,是对该村不敬。抬死人亦不可进村,须绕道走。到了死者村舍,则停尸村口搭席棚收尸。抬病人要头朝前,脚朝后;抬死人则脚朝前,头朝后。  
写贺喜、祝寿联落款“××率子同敬贺”的“同”字,切忌简写成“仝”字。因“仝”字只专用于死人、祭祖用,浴称“死仝”。  
去药店点药回头,中途到别户串门,“中药包”忌带进家,要挂在门外。看见主人家煎药,就其议论时,只能说“煎茶”,忌说“煎药”。向他人借药罐时,要说借“莲子罐”,忌说“借药罐”。  
奔丧送香、烛、纸时,要直接送到死者家中,忌带着这些物品中途到他人家串门。清明上坟途中,亦忌将香纸带往别户家中。  
大哥不能到弟妇房里去,特别是弟弟不在家时。反之,弟弟则可到嫂嫂房里去,俗云“长嫂为娘”。另外,公公忌到媳妇房里去,媳妇却可到公公房里来,意为“晨昏三省,以尽孝道”。  
三十八、名人  
毕升: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家。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太函,歙县人,明代中后期文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有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五种。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散曲。  
许国:(1527—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大臣。历任太子出阁、入侍太子的右赞善、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著有《许文穆公集》。  
曹文埴:(?—1798)字竹虚,清安徽歙县人。清朝大臣。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再迁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历刑、兵、工、户诸部侍郎。后擢户部尚书。为官持正,不阿附权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庆三年卒。谥文敏。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笙,歙县人。清朝尚书曹文埴之子,尔后先后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学政、军机大臣等职。他曾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担任学政,前后典乡会试四次,严于挑剔普通小缺点。在他的影响下,这种严于挑剔一时成为一种习尚。他曾任《会典》、《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的总裁。  
黄宾虹:(1865—1955)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范畴均有杰出的奉献。终身著作宏富,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纲》、《虹庐画谈》、《古画微》、《黄宾虹画语录》、《画学编》、《印学》、《宾虹诗钞》等35种。  
渐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法名弘仁,县城桃源坞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存世作品有《黄山图》、《晓江风便图》等约150件。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号子怀。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户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务。任京官前后达30年,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不携眷属随任,一人独居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出名。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又名知行。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在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张曙:(1908—1938)人民音乐家,原名张恩袭。张曙在短暂的终身中,创作歌曲200余首,现存80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榨的斗争肉体,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作风。他的代表作有《捍卫疆土》、《丈夫去当兵》、《壮丁前线》、《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等。  
李济仁:(1931—),皖南医学院隶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巨匠。  
张其成:(1959—),著名国学专家,养生专家,中医文化学家,文人书法家。全国政协委员。  
三十九、歙县著名景点  
新安江山水画廊  
新安江山水画廊,全长约百里,是黄山——徽州古城歙县——千岛湖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国度AAAA级景色名胜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鱼的平面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  
雄村景区  
雄村是一座教育兴旺、人才辈出的古村落。清末翰林许承尧称“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主要景点有竹山书院、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桃花坝、慈光庵、小南海。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由七座牌坊组成,明代三座,清代四座,简直全部采用石料筑成,是表现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作。  
斗山街  
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稀有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空中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不断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构成了城套城的共同作风。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中央学派之一的"徽学"发源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徽园  
徽园指歙县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2000年对外开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庞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参差,雕琢精巧,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琢之精髓。  
新安碑园  
新安碑园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它凭太白楼,靠披云峰,借练江水,临安定桥,以迂回有致而又含丰厚的借景表现手法,依山傍水而筑,显得幽静而奇巧。它因陈列了两套著名帖刻《余清斋》和《清鉴堂》而著名。整个园林由真赏亭庭院、小天都庭院、两清堂庭院、披云小筑庭院等局部组成。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