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祁门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1 16:0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名字由来  
祁门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二县地,建县于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划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设置祁门县。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  
二、位置  
祁门县位于安徽南端。介于北纬29°35′—30°08′与东经117°12′—117°57′之间。东北与黟县交界,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东至县,西南迄省境,与江西省毗连。南北长74.8千米,东西宽59.9千米,呈枫叶外形,总面积为2257平方千米。  
三、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祁门县建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公共文化效劳信息化(电子阅览室)18个,农家书屋160个。播送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用户3.6万户,村级播送电视通播率为100%。全县县级以上文保单位55处,其中国度级2处,省级12处,市级22处,县级19处。国度历史文化名村1个,国度传统村落25个。具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22项,其中国度级4项、省级7项、市级6项、县级5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度级5名,省级9名,市级50名。政府购置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18个。国度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大本堂、敦化堂、聚福堂、和顺堂、顺本堂5个古戏台修缮工程,陈氏宗祠、敬敷堂、聚庆堂、永安堂、中和堂、叙伦堂、胡氏宗祠、“敦本堂”等世行贷款项目,芦溪“一本堂”灾后修复主体工程、查湾“报本祠”抢救性维修工程、安凌曾氏宗祠修缮工程全面竣工。文堂村、桃源村、磻村、环砂村、奇口村5个古村落,文堂村奎光牌坊等28幢古建筑维护应用工程稳步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完成投资285.2万元,乡村文化建立专项补助完成投资184万元,共送戏进村140场,送电影到村1332场。更新农家书屋图书6660册。  
四、祁门采茶戏  
传播于祁门县的一带的中央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传播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开展,构成具有茶乡特征的祁门采茶戏。采茶戏曲调漂亮,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  
五、游太阳风俗  
“游太阳”是传播于祁门县东路金字牌洪村、石川、横联、莲花塘、社景(原蛇井)与黟县七都霭岗渔亭、南玛一带,以祭奠隋末英雄汪华的一项民俗扮演活动。  
汪华是隋末绩溪登源人,因举兵保一方安全,被百姓追念,尊之为神,并立庙来供奉。明朝时,社会上对“汪王”信仰开展最盛,徽州各地都建有大量“汪王”庙宇,并以不同方式来祭奠“汪王”,以求雨防旱、求子祈福、减病消灾,祈保一方安全,“游太阳”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天,各村落将抬出“太阳菩萨”汪华及诸子巡游,在巡游前,还将举行公祭典礼,由世巫来司仪,在香烛纸钱、烟雾絮绕的汪公庙前,颂唱汪公的德政功劳,然后恭请“汪王”入與。此时,世巫传罡斧给四跳童行舞。庙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色旗幡挥舞。中午时分,汪公开端出巡,一路上观者甚多,随着“汪公”每巡过家家户户,“高升”、“发财”、“安全”之声也频频赐降于每家每户;百姓鞭炮相迎,忠诚祈盼,在一片“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声中,撒五谷送神。沿途四跳童狂舞,世巫念咒行术降神,扮演如刺额流血,俗称开天门;并置煎油大锅,将油熬沸,放入豆腐,世巫赤手入锅,将豆腐捞出,则众人抢食之。传说食之可免灾疫。至十四日,所祭奠的大神,及九相公(其九子),各自抬出,百姓门前挂园筒纸制伞,下挂鞭炮,待菩萨经过,鞭炮燃起,跳童则狂舞。民间谓之“跳火炮伞”,以达驱邪纳吉之目的。  
六、祁门蛇伤疗法  
祁门蛇伤治疗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岁贡生滕殿重,其父乐善好施,因得一“蛇花子”传授治疗蛇伤“秘方”,出名乡里,第七代传人滕国强,在援朝战争中因应用传统蛇伤技法与“蛇药丸”挽救了一位垂危的病人,后在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中共华东局副书记魏文伯专程赴徽州指导组建了我国第一所蛇伤研讨所,滕国强为第一任所长。在祖传方剂的根底上,经过几千次实验,在吸收了历代新安医家的蛇伤治法,对祖传方剂的根底上,胜利研制出“祁门蛇药”,让蛇伤技法与传承蛇药发扬光大,名扬海内外。  
祁门蛇伤治疗经过十余代人的不时传承与开展,所构成的共同的蛇伤(药)技法。以其疗法共同,治愈率高,救人无数,而享誉海内外。效劳范围辐射至皖、赣、浙、苏、鄂、鲁等华东周边地域,远到新疆、福建及国外客人,在全国享有较高名誉。  
七、徽州手工瓷制造技艺  
祁门位于黄山西麓,是中西部省份进入江、浙、沪、闽的重要通道。地处山岭地带,气候温润,合适陶瓷全年消费。祁门地壳石英班岩脉居多,瓷矿蕴藏量丰厚。明代祁门人多建碓消费,至清康熙年间已批量消费。当年景德镇为慈禧太后烧制御床胜利,用的就是祁门庄岭的瓷土,庄岭矿因此有了“太后坑”之称。祁门瓷土品位高,质量好,有“自然配方’之誉。民国四年(1915年),太和坑、林家坞瓷石瓷土参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甲级奖和银质奖章。建国四十余年来,祁门县坚持开辟创新,先后兴办祁门瓷土厂、祁门瓷厂、阊江瓷厂、太后瓷厂、金字牌瓷厂、赤山瓷厂和若坑瓷厂等六、七家瓷厂,从加工瓷土到消费瓷器,从消费粗瓷、普瓷到消费中高档艺术瓷和日用瓷,闯出了一条自给自足开展瓷业之路。祁门瓷器花色种类丰厚多样,外型漂亮,画工精密,既充沛反映了祁门瓷土的优良质量,又表现了祁门瓷器消费者的精深技艺。1972年问世的“双龙竹节杯”,外型自然别致,粉彩描金,富贵古雅,深得当时越南胡志明主席的推崇。上个世纪80年代祁门瓷厂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精制过一批青花艺术瓷和描金的迎客松花瓶、茶具,胎体晶莹,把戏清爽,美观大方,充沛展现了祁门瓷器的风采。2013年我院正在筹建一个以搜集、整理、保管好相关古陶瓷、古陶瓷的历史材料和现代艺术陶瓷的研讨、创作、交流、展现及培育陶瓷艺术人才的占地达6亩左右的陶瓷艺术馆,并永世对外免费开放。要用更好、更有效的方式,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毫无保存的传承给下一代,为发扬祁门县陶瓷文化,对祁门陶瓷文化的传承做出一点奉献。  
八、安茶制造技艺  
安茶为中国历史传统工艺名茶,创于1725年前后,内销两广,外销东南亚,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半发酵的紧压茶,民间又称“软枝茶”,在全国乃至全球“一枝独秀”,明永乐《祁阊志》已有记载。安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西南乡的芦溪、溶口一带,尤以芦溪乡的店埠滩最为集中。这里二水汇流,三山环抱,茶园多为洲地,土壤肥美深沉,四周竹木葱茂,水波荡漾,云雾旋绕,为安茶的消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安茶选料精密,工艺共同,制造考究,质量优秀。采摘新茶萎凋后,稍加揉捻,经九蒸九晒九露后,压紧装入在箬叶与小竹篓内,再放入烘橱内烘干,茶叶便凝结成椭圆形块状。其条索壮实匀齐,色泽黑褐油润,有槟榔、箬叶香味,且越醇越香。冲泡时汤色澄明,清新醇厚,味中有甜,不只是饮用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岭南中医诊方常用此茶作引,被两广和东南亚诸国誉为“圣茶”,治病的“仙丹”。现代药理剖析发现,安茶中含有多酚类,有清热止血,能毒消肿,解渴生津、消瘴辟邪之成效,食之益寿而提神。安茶于1988、1992年两次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特种茶,1992年获国度农业部茶叶质量证书。2007年10月25日,祁门安茶制造技艺被列为祁门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8月,因安茶的独树一帜和范围消费,芦溪乡芦溪村被批准为全省第二批特征专业示范村。2010年8月,基于以傩舞扮演、安茶制造工艺为代表文化底蕴深沉,该乡芦溪村顺利入选安徽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7月,芦溪乡又荣获“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其中安茶的制造工艺为重要参评条目。2012年2月,祁门安茶制造技艺被列为黄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祁门胡氏骨伤科  
祁门胡氏骨伤科祁门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之一,名医辈出,史载名医190余人,著有医书40余部250多卷。特别是明中叶至清初之际,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影响深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据考证在历朝太医院供职的御医有19人,被誉为中国御医之乡。祁门因生态环境优越,十分适合野生动植物药材的生长繁衍,境内自然中药材达277科895种,可谓“安徽省自然药库”。祁门深沉的医学资源和丰厚的中药材资源促进了骨伤治疗的开展,使骨伤科逐步开展成为新安医学的重要分支。胡氏骨伤科,指今祁门县雷湖乡胡显君祖孙四代所从事的中医骨伤科,100多年来名扬皖赣两省。祁门胡氏骨伤科肇始于胡显君。胡显君(1833—1892年),年轻时偶得《少林寺张大周秘传良方》,如获至宝,日夜研读,深得其旨,医名渐播,著有《少林跌打内外伤秘方》传世。胡茂忠(1873—1947年),显君之子,其继承父业,擅善于手法整复四肢骨关节脱位及运用新颖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著有《跌打伤科》。胡茂忠之子胡友来(1928—1988年),擅长骨伤科,也精于妇科和肿瘤科。其治学主张“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精在明理,知在所行”。胡永世,胡友来长子,生于1962年。自幼随父学习中医骨伤诊疗技术,先后毕业于黄山高专和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擅长中医正骨,在黄山市乃至全省独具特征,对骨科各级各类手术具有丰厚的理论经历。胡氏骨伤科受少林伤科学派的影响,主张按穴施药。胡显君《跌打内外伤秘方》云:“……一身之穴道关生命之存亡,上中下三部,或经络,或脏腑,一身之节,俱是穴道。”按穴用药,“如穿杨之箭,百发百中,应若神仙耳”。胡氏用药,强调“必需速早”,只要早治才干起死回生。胡氏用药以十三味煎药方为主,辨穴加减。胡氏常用的正骨法有触摸、拔伸、捺正等,根据不同骨折的整复需求选用,经过有效的手法,以纠正骨折的移位。关于骨折的治疗,胡氏强调筋骨并重,辨证施治,从全身着眼,在照顾整体的前提下,注重部分的治疗。受汪机等新安医家“肾实则骨有生气”理论的影响,胡氏骨伤科以为筋骨损伤后期呈现骨疏筋痿、关节屈伸不利,与肝肾有关,所以骨折后期要留意肝肾的调补,分离食疗用补肝肾之药,促进患者康复。关于骨折手法整复后的固定,胡氏主张动静分离,因地制宜,以杉树皮为主,按患者骨折部位的生理弧度,制成契合肢体请求的各种夹板,即便患者感到温馨,且固定作用牢靠。1986年,祁门中医院成立,创立骨伤科,以胡氏骨伤疗法为主。擅长创伤、脊柱、关节疾病的诊断治疗,骨关节损伤的手法和手术治疗,以及关节、脊柱疾病、显微外科断指再植和皮瓣修复,在运用中西医分离治疗各类四肢多发骨折,腰腿痛等多发病常见病均获得良好效果。前臂及上臂骨折运用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并早期配合中药外敷中药汤剂口服,中后期中草药外熏洗关节功用锻炼。关于关节处骨折及四肢骨折术后综合运用CDM机功用锻炼,并配合中草药外熏洗关节功用锻炼。在四肢创伤(关节内骨折修复和骨盆骨折复位内固定)以及骨病(包良性肿瘤和类肿瘤样改动切、刮除修复)的诊断、激进治疗和手术治疗,关于不同类型病情水平均有治疗手腕,均获得称心疗效。祁门县人民医院自2001年成立骨伤科,以胡氏骨伤疗法为主,自2008年至2012年收治骨科病人5722例,治愈5655例,治愈达98.8%。  
十、观音豆腐制造技艺  
观音豆腐,是采集皖南山区野生腐婢树叶,经过加工工艺提取果胶制造而成的一种绿色食品。宋元之交,战乱不时,又连年干旱,农民食不果腹,有人梦见观音菩萨指点,以此树叶榨汁凝固,即可充饥,于是产品问世,因其凝固后如豆腐而得名观音豆腐。腐婢是一种野生直立灌木,属马鞭草科,叶片卵状,长3—13厘米,宽1.5—6厘米,其中兰、玫瑰、梅等多种香味,包含在浓浓的青气中,分发出刺鼻的幽香,因此别称其为臭娘子,歙县民间则称其为豆腐柴、豆腐木。《本草纲目》、《神龙本草经》、《食性本草》等药典载其有治疟疾、泻痢、痛疔肿毒、创伤出血、毒蛇咬伤、醒酒、降血压等疗效。每年4月下旬至11月为消费期,3市斤树叶可制7市斤“豆腐”,制造无须特地工具,可因地制宜,制造流程亦不复杂,上世纪60年代前歙南山区农民普遍制造,既当饭充饥也做菜。颜色绿如翡翠,凝而不碎,吃在嘴里鲜嫩爽口,微带涩味,但幽香满口,别有风味。经三年艰难时期拓荒种粮,腐婢树大大减少,需上高山零星采集,加之食品丰厚,1980年后观音豆腐已极少人制造,濒临失传危机,资源和工艺都应当及早维护。  
十一、祁门县嵌字豆糖制造技艺  
嵌字豆糖是明清以来祁门民间逢年过节款待客人的传统糕点,具有浓郁的中央风味,美味可口,深为大众喜欢。  
在祁门民间,逢年过节都要蒸糕做糖。做糖的原料多样,有冻米、芝麻、花生等等,炒熟后和以糖稀压制成型,切成小块即成,有冻米糖、谷米糖、芝麻糖等,松软宜人,香甜可口,其中尤以嵌字豆糖最为共同,此糖之所以因循至今,得益于那小块四方四正豆糖间的芝麻造字,它的工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求经过纯手工的熬糖、和粉、搅拌、压实、制字、拉伸、切片等28道工序。  
嵌字豆糖成份简单,主要由去壳的黄豆粉、丰满的黑芝麻和上乘的麦芽糖制成,制造时,首先将黄豆粉炒熟,用糖稀拌调平均后,切成条、块状,另用黑芝麻粉和以糖稀,切成细条,做成福、禄、寿、喜等喜庆字样,字空隙处以豆粉条、块嵌入,用刀切后补齐,再用手从周围向内紧缩,用刀切成薄块即成,有圆形方形菱形。奇特的是,豆糖中的福、禄、寿、喜字丝毫不乱,明晰明显。也有的不做字,随意绞成各种图案,多为长条形。这种豆糖制造手艺精深,与其说是香甜爽口的食品,不如说是精巧的工艺品了,是人们品茶、谈文、“嚼字”的乐趣,令人赞赏不已。  
十二、徽州祠祭(祁门)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严重的祭祖活动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内停止的祭奠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同停止的祭奠活动,请求十分严厉,为报本之礼,普通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奠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掌管,族长由族中年晚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在黟县祠祭中以西递明经胡氏祠祀为例,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为各族祭奠,由族长担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为房祭,由各房房长(即房头老官)主祭。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它不只是祭奠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意味”。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开展和兴衰,村落规划构造均与祠堂相关。能够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划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其大致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普通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中央,气势恢宏、庄严气度,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蜂拥,牌坊映照。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惯例,普通是官宦人家有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祭祖活动为宗族活动中最盛大的大典,请求参祭人员必需整衣肃冠,严厉遵照祠规。整个祠祭活动过程均为程式化,其中由礼生读祭文,其祭文写作也是有其一套固定的格式。祭文第一局部为祭奠时间,第二局部为祭奠对象,第三局部为祝祠。徽州祠祭为祭祖活动中的代表,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祠祭关于研讨徽州宗族的祭奠礼仪,以及民间音乐有着良好的参考价值。徽州祠祭关于充实世界文化遗产内涵,研讨徽州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三、画眉  
画眉,祁门县县鸟。画眉是我国著名的笼鸟之一,鸣声响亮,悦耳动听,能仿效很多鸟类的鸣声,深受人们喜欢。画眉又叫金画眉,鸟纲,雀形目,翁鸟科。它的上体为橄榄色,头和背部的羽毛带有涤褐色的轴纹,下体淡棕色,腹部中央灰色,有十分显眼的白色眼圈和眉纹,“画眉”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在祁门境内的深山、溪边、灌丛中四处可见到它的行迹。有时汇集小群活动,雄鸟好斗,常驱赶外鸟。雄鸟在繁衍期极善鸣啭,声音非常宏亮,尾音略似“如意如意”。画眉食性杂,在非繁衍时节以野果、草籽等为食。在4—7月间的繁衍时节嗜食昆虫,其中有很多是害虫,是自然界内维护农林的益鸟。  
十四、祁门傩舞  
盛行于祁门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源于原始巫舞。在徽州,汉代就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称号。后来傩舞逐渐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化,加加了其文娱成分,内涵也愈加丰厚,其中包含了祛邪扶正、祭奠祖先、祈福求安、祝祷歉收等内容,呈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节目,开展成为傩事。祁门傩活动历史上不断很提高,明清更为盛行。立春前,祁门县令要带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从,立春日则祭奠太岁行傩,其它县也是如此。假如说春祀傩仪尚带有古傩驱鬼逐疫意义的话,在民间迎神赛会0现的傩,则地道是一种文娱了。如祁门县六月十二至十四日举行游太阳神赛留念“八灵王”的-活动,人们在队伍中边歌边舞,即为文娱性的傩舞。  
十五、采茶扑蝶舞  
采茶扑蝶舞,原名扑蝶灯,是传播在祁门西乡彭龙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舞曲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收,因此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最初在元宵节闹花灯时扮演,由4个姑娘一手拿着花蝴蝶,一手拿着圆纸扇,作拍蝶状,且歌且舞。唱词为一年里十个月的花名和农事,意在欢庆新春佳节的同时,布置好一年的农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人们酷爱生活,酷爱劳动的喜悦心情。经过县文化部门整理编排,1955年5月参与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会演,取得节目奖和演出奖。1956年元月,省《会演通讯》第5期予以引见和引荐。同年12月,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扑蝶舞》单行本。《扑蝶舞》旋律漂亮流利,愉快自然,屡次被音乐创作者所自创,被称为“皖南旋律”。近年来,渚口村业余剧团屡次演出该舞蹈,传唱不绝。  
十六、徽州目连戏  
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根底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传播。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其根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盛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存“滚调”特性。脚色分生、旦、末、净、杂、襟,脸谱有鬼脸、标脸、花脸等。扮演吸收民间武术、杂耍的一些技巧,能走索、跳圈、窜火、窜剑、蹬桌、滚打等,这些扮演特技被巧妙地融入剧情当中,成为扮演武戏的特殊招式,为后来徽班的武戏扮演奠定根底。演出班社大多以宗族为单位组班,即一个班社均由同宗同族的人氏组成,外姓人不得参加。目连戏演出方式有二:一为演员直接扮演,谓之“大目连”;二为演员操木偶演唱,谓之“托目连”。普通以春、秋两季为盛,有“稻旺戏”(秋收)、“堂会戏”(公堂办,每五年或十年一届)、“庙会戏”(朝九华山)、安全戏、香火戏(还愿)等项目。演唱时间一、四、七、十日不等。  
十七、祁门红茶制造技艺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自安徽省祁门县,是中国十大名茶中独一的红茶。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享有盛誉,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2008年,祁门红茶制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祁门红茶由安徽省汉族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祁红产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暖和潮湿,土层深沉,雨量充分,云雾多,很适合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种类——槠叶种内含物丰厚,酶活性高,很合适于时间红茶的制造。  
祁门红茶的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又名祁门种)制造。祁红采制工艺精密,大致分为采摘、初制和精制三个主要过程。  
采摘:祁红现采现制,以坚持鲜叶的有效成分。祁红的采摘规范非常严厉,高档茶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原料为主,分批屡次留叶采,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秋茶少采或不采。  
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茶身成条,香气透发,文火烘焙至干。发酵是红茶制造的共同阶段,是决议祁红茶质量的关键,发酵室温控制在30度以下,经过发酵叶色转红,构成祁红茶红叶红汤的质量特性。初制废品称为红毛茶。  
精制:红毛茶制成后,还须停止精制,分清长短、粗细、轻重,剔除杂质。祁红精制很费时间,所以精制后的祁红茶又称为“时间茶”。精制工序繁复,祁红茶废品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  
精制加工后的祁红茶,外形条索紧结细小如眉,苗秀显毫,色泽乌润;茶叶香气幽香耐久,似果香又似兰花香;茶叶汤色和叶底颜色红艳亮堂,口感鲜醇酣厚,即使与牛奶和糖调饮,其香不只不减,反而愈加芬芳。  
祁门红茶具有丰厚的营养价值,一方面能够提供丰厚的核黄素、叶酸、胡萝卜素、生育酚及叶绿醌,是食品中氟化物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由于祁门红茶成分具有多项药理作用,因而品味祁门红茶既能使人享用气定神闲的文雅,在保健美容方面亦有成效。除此之外,祁门红茶还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杀菌、解毒、养胃、延缓老化、降血糖等成效。  
十八、祁门县过节风俗  
逢年过节,是人们享用物质和天伦之乐的绝佳光阴,旧时祁门人一年辛劳到头,因而,对难得的几个节日,自是注重。  
农历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祁俗过年的氛围,早在上年农历12月初8日“腊八”就开端了。这天,家家户户大扫除,俗称“打扬尘”。午餐吃“腊八粥”,或用莲子、红枣等8种干果加糖煮成,或掺以豌豆、黄豆、羊角等8种干菜加盐煮成。咸甜随人所爱,各具风味,都很可口。腊八之后,忙于蒸糕熬糖。糕有糍糕、肉丝糕等,糖有冻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等,花色多样,四乡不尽相同,备于春节之用。  
到了农历12月23日晚,称小年夜,传说这天灶神上天,汇报各家各户1年之中为善为恶之事。因而,要“祝灶”(送灶),祝灶前,先将灶司锅上灶君庙整饰一新。灶君庙内设“九天东厨灶君之神位”。两侧左“供”,右“奉”两字。横额“司命府”,对联是“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安全”。祝灶时将一捆杉木柴(每月1根)共12根塞入灶司锅的炉口之内,然后祭礼如仪。祝词是祈祷灶神扬善隐恶。祭毕年内不得再用灶司锅。  
24日,称小年。一早正厅堂上开端供奉“容老”(其物形似中堂立轴,上有祖宗容像,或是文字列出历代祖宗牌位)铺陈祭器,设酒馔,焚香点烛,昼夜不息,至收“容老”之前,得早晚朝拜。  
30日即元旦。这天债主逼债,商号讨帐,接踵而至,急如星火,穷人有“躲三十日”的说法。躲到吃团年酒时才可安然无恙。  
将晚,吃“团年酒”。即是家中有旅外的亲人,也给留个空座位,放上筷子,以示聚会。席上饭菜有考究:饭必需是用饭甑蒸饭,量米的几,须按每月1筒(每筒能够随意几),1年12月要量12筒次。;菜除佳肴之外,具有特殊规则的,有炒青菜1碗,取其年头年尾长青之意。另外有1盘自始自终鱼,意味年头年尾,年年有余(余与鱼谐音),都是不予动筷的,其它则不拘。  
餐后“发灯”(兼有发人丁和满堂红的凶兆),随即辞年。辞年是幼辈向晚辈行跪拜礼,晚辈给幼辈讲祝愿和勉励的彩头话,并赏有压岁钱。  
当祖父和父亲的人,还要叮嘱本人的小孩从明天起不讲忌讳的话,但仍恐发作不测,所以又用红纸给小孩揩嘴,表示屁股嘴胡言乱语不可为据之意,俗称“揩屁股”。  
辞岁后封门(闩大门,倘有进出改走后门)。这夜除交子夜时接灶(即接灶君回家过年)外,全家人集中一同掷骰子(是一种赌博,从这日起当时政府默许开赌),余兴未尽便改为说故事,或讲笑话,或是猜谜。至深夜方散。中年的人要通霄达旦守岁(兼防火防盗)。  
大年初1,清晨放爆竹开大门“出行”,焚香烧纸拜四方神明,祈佑今年出门大吉大利。这时全家人穿戴一新,爆竹之声不绝于耳。  
大清早,举凡12岁以上的男丁都要去自已姓氏的祠堂拜祖和团拜,得红枣、金花饼之类的恩赐(有小祠堂者仍照上述拜祖)。具有高小毕业的人能够参加“文会”,其所得之恩赐皆是双份,以示优待。完毕后回家“发利喜”(所谓发利喜,就是吃鸡蛋、糕点。称鸡蛋为元宝,每吃一样糕点,晚辈都附一句不祥如意的话,例如吃酥糖,便说“一年甜到头”)。  
全家发利喜后,女人在家款待来客,男人出外拜年。这一天各店铺都关门休息,门上春联美不胜收。但凡外路遇熟人,互相作两手抱拳状,彼此唱诺“拜年、拜年”、“两省、两省”(两省指互相都不要客气),对商界人则宜用“祝贺发财”作贺语。即便遇到不相识的人,彼此笑容和点头表示友好。至亲好友之家,须登门拜年,进门后先拜人家祖宗,后按辈分上下的次序,逐个行拜年礼,最后才是平辈互拜。主人款待客人,也是叫“发利喜”。假使主人家有新娘,得须再添一盏“新娘茶”(新娘茶是用五香豆干雕花和花生米煮成)表示新娘敬客之意。客人告别时,如是小孩,主人得赠礼物,通常钱叫红纸包,物品有金花饼、爆竹之类。  
直到大年初7,称人日。年事活动开端转入走亲戚、请春酌和外出踏青郊游。祁城人普通多到教师傅塔、青萝寺、凤凰山游山玩水与拜菩萨。  
正月15元宵节,城里和一些大乡村要嬉灯。年事活动不断要到正月20日天穿节,才告完毕。  
到了清明节,这天各户均对祖先行祭扫礼。每祠有清明会专产,把收入田租变价运用。总祠祀祭始祖宅公。每年清明前10日,后嗣秩丁迁移于本县各乡和外县者,均派出代表回村祭扫。祭扫时,用全猪全羊、彩钱香帛,到墓前致祭。晚间文集聚餐,多至50余桌。清明前3日至后3日,各祠用租米做成五色清明果,用五色纸及白纸打成挂钱,有功名或人丁蕃衍的祖坟挂五色钱,普通的祖坟挂白钱。各户男丁结队到坟山,拔净杂草后挂上钱,烧纸鸣炮。一天走一个方向,用余款备酒肉豆腐聚餐,肉用棕叶穿成4大块1串,1胙1串。  
5月初5日为端午节,各家门口插上艾叶,早上吃子茶、糯米角黍(即粽子)。午时给小儿前额画“王”字,饮雄黄酒,并把雄黄酒喷洒在床下和厨房等处,以驱蛇蝎。  
8月15日是中秋节,是日家家早上吃月饼,夜餐聚宴。晚上月至中天时,用1个饼、1个梨,摆设香案,向月拜赏,庆祝团聚。  
旧时民间节日习俗可谓丰厚多彩,饶有兴趣,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不少内容延袭至今。  
十九、祁门县结婚风俗  
婚姻生活的促进能够分为四个环节:婚介、订婚、典礼和婚姻。普通有九个程序:牵线、招人、预定、搬家结婚、开脸、见亲戚、拜天地、造新房、回家。经过以上环节和程序,便是“明媒正娶”。此外,还有童婚、小妾、新娘交流、倒挂婚姻、幸福、婚前婚姻等共同的婚姻生活方式。因而,当时安徽徽州人的婚俗遭到了封建道德的极大伤害,他们的许多消极思想中含有封建迷信的颜色和买卖婚姻的成分。以下是来自安徽惠州的九个结婚手续。让我们一个一个地理解它们。  
媒人:旧社会,18岁的男人是“弱冠”,15岁的女人是“和”。到了十三四岁,父母逐步注重他们的婚姻。婚姻关注错了门。其实每次女人爬不起,男人都需求适度习气。因而,就有了“结婚高,结婚低”这个名字。;普通都是村里的好女人来来去去讨教说话,或者是男人选择对象,受权媒人去订婚。假如女人愿意,媒人会拿到一张写着女人年龄八个字的UPS红单,发给男人,男人会把这八个字放在厨房座位下面,看看有没有不祥的征兆。假如三天内餐厅厨房没有碗碟丧失,勺子筷子也不缺,我觉得根本上是好心的。然后把男孩和女孩的华诞都发给算命先生,看他们之间能否有抵触。依据一切事实,只要在确认精确无误后,才干宣布求婚。  
雇佣:别名“下定决计”和“订婚”。婚后选择吉日,男方会准备一张红色的贴纸,叫做《鸳鸯戏水书》。在内页写上男孩的华诞,放在红包里,附上一篇请求结婚的停留文章,准备一把新刷子和一张新墨水,放在红皮书盒子里,约请一个来自这个房间的男人。同时,还需求依据女性的规则送上“第一天礼物”,如面料、饰品、礼品和银器等。比方民国时期,易县的礼金银两规则是108银元。  
但这也要看家里有几财富,但最后一个数字全是八,意义是“要送就送不了八”,双喜字应该是民国铜币上鲜红的字。享福后,父母(兄弟)要用新墨水笔在《鸳鸯戏水礼》一书中内容页左侧写上女性出生年月,然后在封面图上写上“亲运”,作为“书批”发给男性。女人收到的结婚礼物用来买嫁妆,富商通常会增加嫁妆。那将是订婚的声明。鸳鸯水礼书是订婚的证据。订婚后,男人每年要给妻子的家人送三次礼物。  
约请日期:订婚后,男孩和女孩结婚。男方先请媒人上门明白请求结婚。得到同意后,男方拿起结婚日期,写在红柬上,请媒人带着相应的礼物送到女孩家。在古代,它被称为“请”。现代叫“送日”。入住婚姻: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当天,男人需求派人到女方家和他们一同搬家,这叫“入住婚姻”。搬家娶亲期间,两边房子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嫁妆通常都是家里的家具和日常用品。有钱人也会在礼盒里放一些黄金首饰。衣食住行都有,时机能够享用一辈子。(有的以至有棺材!!)。  
面条:又称“牛肉拉面”。婚礼当天,我的姑姑或姑姑要见新娘,也就是用两根线拧断新娘额头的体毛,否则会被讪笑为“毛脸”。翻开一张脸意味着少女时期早已过去。  
新娘:结婚是值班,新娘需求轿子,池河地域用船的很少。媒人、新娘、姐夫、叔叔和他们的男青年、男孩和女孩,年龄与新郎和新娘差不多,普通是媒人。轿子里四个人,富人家八个人。新郎普通都要亲身去,歙县还有人不用打鼓也不用上门接亲戚。当你去一个女人家的时分,这个女人的大门是关得很紧的。等到男子在门框里塞够了“结婚包”后,再翻开大门,鸣枪招客。后来逐步“哭嫁”,母女俩在对方面前哭,但很多哭的声音都是声音而不是悲伤。你为什么哭?听说是“不许哭,不许发,不许发哭”。轿子进来后,有的地域悄然捧一碗水,随轿子泼进来,代表“已婚女子,洒了水”。轿子到了男村头,就停滞了。等新郎把它带回村子。里面有历史典故。假如婚后发作争持,妻子能够宣称“不是她本人踏进门的,也不是你把我抱进去的”。  
拜天地:歙县的习俗习气是,轿子到了地上男家,新郎亲身到客厅打招呼,也就是举行拜天地的典礼。易县的习俗习气是轿子到了男家门口,公公婆婆和新郎都上楼,等着新娘进洞房庆贺典礼。同时,他们高呼“一代又一代,一代又一代”。新婚之夜短暂休息后,新娘出门拜天拜地。安徽结婚习俗有哪些?有哪些民俗不一样?和其他文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安徽的结婚风俗有哪些?  
闹洞房:花烛宴完毕后,亲朋好友聚在新娘房里,大家用各种方式逗新娘笑,或者制造一些艰难逗他们开心。图也是“炸毛”。  
后门:什么是祁门县结婚风俗?结婚第三天,新娘去娘家做客,这叫“走后门”。假如新郎陪着她,那就叫“双向门”。第一次,女婿会一个个去访问翟家的亲戚。下午,翟家会举行一个宴会,叫做“会晤女婿”。徽州有“丈母娘遇舅舅,如见皇帝”之称,有“女婿访住祖”之称。因而,它十分庄严。这对年轻夫妇第一次必需在日落后辞别他们的家。  
二十、祁门县丧葬风俗  
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色有变,行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逃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召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以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  
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祁门县的报丧者,是执一伞进门,将伞尖向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黟县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  
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划一入棺,谓之“入殓”。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  
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  
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缘由,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普通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  
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灵柩抵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桔,并留火种,然后才干陈棺摆正。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  
二十一、名人  
汪机: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  
徐春甫:明代医学家。(1520—1596年),字汝元(或作汝源),号思鹤,又号东皋。  
郑之珍:(1518—1595年),字汝席,号高石,西乡清幽(今渚口乡清溪村)人,明代戏曲家。  
方岳:(1199—1262年),字巨山,号秋崖,居城北何家坞。南宋文学家、诗人。  
胡元龙:(1836—1924年),字仰儒,祁门南乡贵溪人。  
马曰琯:(1687—1755年),字秋玉,一字嶰谷。马曰璐,曰琯弟,字佩兮,一字半槎。  
二十二、祁门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中和汤  
中和汤是道地的祁门名菜,祁门人每逢置办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汤,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其配料也越来越多,滋味也就越来越好吃。  
2、千层锅  
千层锅千层锅是祁门山区的一道美味菜肴。其原料多用农家土菜,一层层码放进一口大铁锅中,大火烩煮得透熟,热火朝天地连锅端上桌。普通状况下顶上盖的一层是红烧肉片,硕大肥实,油而不腻,四周是排列划一的肉圆,往下有油炸的豆腐、风干的野味、鲜嫩的竹笋、多样的山菜,通常最下端是干菜拌米粉,油足味厚。吃一层,露一层,每层都不同样,每层都有本人的风味,既新奇又有味,而且料多份足,既是一道菜,也可当饭吃。  
3、臭鳜鱼  
臭鳜鱼俗称“桶鱼”,和中和汤一样,也是祁门的一大名菜,不但大多数祁门人爱吃,而且外地人每当品味以后,也都赞不绝口。  
4、祁门葛粉圆子  
葛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在祁门很常见。其根部粗大且富含淀粉,将葛根挖取回来,洗净后舂碎,再用清水浸泡,滤去渣子,即可提取出葛粉。葛粉的食用办法很多,祁门乡间,用葛粉做圆子当菜,别有风味。  
5、蒿粿  
蒿粿,又称清明粿、蒸蒿粿。古徽州的一种小吃,盛行于如今的皖南祁门县一带。是祁门的风味小吃和特产,也是祁门人心中的家乡滋味。由于蒿粿普通在清明前后制造,所以祁门人又有用蒿粿扫墓祭奠祖先的风俗。  
6、蕨粉圆子  
做蕨粉圆子也比拟讲究,先在大铁锅里用文火将蕨粉重复翻炒,让其干透成细粉(这样调做的圆子蒸熟就不会呈现生粉子),再将猪肉(肥精适合)、豆干(多用五香干)以及香菇、冬笋、虾米等配料切成细丁,放入细盐、味精等作料,倒进炒细的蕨粉中混合平均,然后参加适量开水,搅调成硬糊状,再轻搓成一个个圆子(稍大于乒乓球),放入蒸笼大火蒸制熟透即成。其味鲜软、柔韧适口,有时再将其下锅添加葱蒜等作料,用猪油烩一下,滋味更佳。  
二十三、祁门县著名景点  
牯牛降  
距市中心屯溪126千米,距县城约55千米,总面积达6700多公顷,主峰海拔1728米。这里不只保管着构造复杂,功用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绿色自然博物馆”之称,自然景观古朴原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成为安徽第一个国度级的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综合性自然维护区,2004年2月又被疆土资源部录入国度地质公园名录。区内森林掩盖率到达了97%以上,蕴藏着丰厚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绿色自然博物馆”、“华东地域物种基因库”的称号。  
坑口  
位于祁于西闪里镇,距县城约45千米。古名竹溪,又名竹源。村中的“会源堂古戏台”和“敦典堂古戏台”为第六批国保单位。“会源堂古戏台”座落于县西闪里镇坑口村。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后由陈枝山兄弟重建,享堂为民国11年(1922年)重建。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三局部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古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两厢看台及天井206.56平方米。“敦典堂古戏台”地处坑口的潘村陈氏宗祠的“敦典堂”内。敦典堂古戏台坐南朝北,由门楼、戏台、廊庑和祠堂内享堂、寝楼组成,总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戏台、天井及廊庑面积170平方米。  
七彩玉谷  
地处祁门县箬坑乡的仙寓山,距县城约70千米.七彩玉谷位于仙寓山腰,全长4000余米,在彩色玉谷中,两旁石头颜色以棕红、纯白为主色彩,间以青、蓝、黑、灰等多种颜色。这条河谷美就美在河床上,河床上铺满自然构成各种五彩斑斓,绰约多姿的玉石。络绎不绝的泉水从玉石中流过,一路有众多水潭,透过潭水可见到水底晃动的彩色石纹。据专家考证,七彩玉谷大约构成于三亿四千万年以前,是由地震冲击、地壳运动、岩浆放射、风雨腐蚀等要素构成。  
冯家顶  
地处祁门县箬坑乡,距县城约73千米,冯家顶一脚跨三县,与牯牛降一山之隔。冯家顶与仙寓山同属一脉,森林植被为原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灌丛、山地草甸和黄山松纯林构成。  
伦坑  
地处祁门县箬坑乡,距县城约68千米,伦坑古名为“南源”亦称“南溪”,系千年古村,为汪姓聚居地。距箬坑乡政府约15华里,村庄依山傍水环境漂亮。南溪河绕村而过,河两岸堤坝上古木参天。村庄规划标准,房屋相连弄横巷直,粉墙黛瓦,门罩砖雕精巧细腻,尽显徽派建筑神韵。村内现存古建筑有明万历年间重修的汪氏宗祠“敬敷堂”和“敬敷月池”,有“南源石桥”老茶号以及局部古民居。还有维护完好的青龙塍千年古树群,有明清时期留下的古碑刻和青石古道。  
降上  
在祁门县箬坑乡境内,距县城约80千米,座落在国度级自然维护区牯牛降南坡,海拔600—650米,降上有棋盘石、白云庵遗址、上马石、下马石以及当年红军藏粮洞等景点。降上村民组有农户16户,全村依山而居,梯田层层,民风古朴,摄影景点为梯田、油菜花,依山而建古民居及层层起伏的山峦。旅游的最佳时间为春夏以及深秋。  
芦溪  
芦溪村有正衍堂、聚庆堂2座祠堂,聚庆堂系村中郑氏宗祠,建于清代年间,占空中积707平方米,徽派砖木三进五开间,大门前青石抱鼓石一对,门额原有“柱国名家”匾额,祠堂主体架构风貌较好,雕琢工艺精深,整体保管较好。芦溪傩舞历史长久,又叫“安全舞”或“地戏”,演出多在正月或大喜之日,演出地点以祠堂为主,也在户外场地或人家厅堂。先行请神典礼,然后扮演傩舞,沿村行傩,整个演出锣鼓铿锵,节拍鲜明,加之炮竹衬托,氛围十分繁华,为全村盛会。芦溪傩舞特性鲜明,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以芦溪傩舞为代表的祁门傩舞2008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潭  
松潭村属黄山市祁门县祁红乡,为皖赣两省交境、休(休宁县)祁(祁门县)两县接壤处距县城30千米。海拔近1000米,村南有本乡最顶峰栗树尖,海拔912米。全村戴姓居多。松潭,古称拜堂石,因村东南山中有奇石天成,自上而下,三阶次第参差,传戴氏祖先曾在此以石为媒,拜堂成亲,是有此名。松潭村前的水口防风林,是祁门现存面积最大的古水口树林,面积达140多亩。整个风水林浓荫密闭,古木参天。松潭有十景,即“拜堂奇石、清雅砚潭、西岭日落、东山月阑、古木通幽、笔松擎天、田园叠翠、山茶向晚、秋枫流金、冬桦银衫”。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