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宿松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0 16:2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的皖、鄂、赣三省的分离部,地处长江下游之首的北岸。天文坐标为东经115°52′~116°34′40″,北纬29°47′20″~30°25′30″。东与望江县湖面毗邻,南滨长江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和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交界,北连太湖县,面积2393.53平方千米。县境南北纬差38′10″,相距72千米;东西经差42′40″,相距67千米。  
二、文化事业  
宿松文化底蕴深沉,是中国四大中央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民间戏曲文南词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诗歌之乡,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喜闻乐见的诗篇。  
截至2019年末,宿松县具有县级剧场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黄梅戏剧团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名胜景色区和文物维护区46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52.9千册,同比增长0.23%。  
三、断丝弦锣鼓  
断丝弦锣鼓是盛行于皖鄂赣三省接壤处宿松县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方式,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在宿松县传播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断丝弦锣鼓始于明代,专为民间婚、丧、喜庆以及过年、做清明、出庙会、灯会-时作前导演奏,亦为灯歌、灯舞伴奏,乐队庞大,演奏氛围热烈,最盛时乐队正班为64人。32人的班称为半班。断丝弦锣鼓的特征非常鲜明,演奏方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有唢呐、笛子、胡琴、月琴、小阮等。武场乐器有马锣、小锣、云锣、大铙、小钹、扁皮鼓、梆子、弓磬、碰铃、木鱼等。演奏过程以流水锣鼓开头,文、武场演奏衔接有序,曲牌可循环演奏。断丝弦锣鼓产生在民间,开展在民间,扎根在民间,是共同的民间文化之珍宝,其演奏方式和曲牌,深受大众的喜欢。  
四、绿茶制造技艺(宿松香芽)  
宿松香芽产于宿松县柳坪乡,是清明节前后选采单芽或一芽一叶的鲜叶精制而成的绿茶,该茶外形美观、香气醇厚,滋味鲜爽甜美,是绿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柳坪乡产茶历史长久,前期历史不可考证,现可考的史料有清康熙二十八年和道光八年所编的《宿松县志》等。历史上,山区民众世代种茶、制茶,并在消费、生活过程中发明了丰厚的茶文化。1915年,柳坪乡的“松罗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85年获国度金奖。“麻雀舌”和“谷雨尖”也是当地茶农给他们的特级和一级绿茶取的名字。  
21世纪初,在专业茶叶科技人员的指导协助下,制茶家族传人吴国振、吴为民对本地产的“松罗”、“麻雀舌”和“谷雨尖”的传统制茶技艺停止研讨,提炼整合,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并应用其标准规范创制了有名的系列茶品——宿松香芽。2005年,宿松香芽获安庆首届茶叶产业博览会金奖、第六届“中茶杯”银奖等奖项,由此极大地推进了柳坪乡茶业的开展,为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建立做出了宏大奉献。  
五、程岭大鼓书  
程岭大鼓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拍调和。程岭大鼓书属于板腔构造体系的声腔,唱腔坦率漂亮,内容褒忠斥奸,情感颜色鲜明。服饰道具简单,普通以对襟长袖褂为主。  
据史料和传播情况推断,程岭大鼓书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茶馆内,活泼在乡间大户的喜宴,到清代中叶开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鼓书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清朝末年,社会动乱,生灵涂炭,鼓书行业万户凋谢,解放后,残存的鼓书艺人又获重生。1961年,宿松县政府召开繁荣开展中央曲艺大会,程岭鼓书艺人石文华、江星宝参会;1962年,鼓书艺人受邀参与安庆地域曲艺大赛荣获金奖。变革开放后,几近消亡的大鼓书又重回到了民间文化文娱生活中。  
六、九井沟传说  
《九井沟传说》是关于宿松“十景”之一——九井沟的极具神话颜色的传说故事。九井沟是个九井九传说的神秘之所,这些传说盘绕九井沟活脱秀美的水而展开,既有九井沟和各景点的来历的传说,也有历史人物和事情的传说。传说的发作地“西源九井”位于安徽省宿松县西北部的隘口乡,隘口乡属山区乡镇。由于飞流瀑布的长期冲撞,自然开凿出的九口深水潭,即“九井”,冲击的带状河谷既称“九井沟”。神秘而传奇的九井沟,以它旖旎的风光,漂亮的传说,吸收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九井沟传说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详细来源的时间无法考证。九井沟每一井都传播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井周氏三兄弟舍己救人的传说。传说唐朝贞观年间,西源地域久旱不雨,几净人烟,周氏三兄弟为求雨下到干涸的井底探寻龙宫,雨求到了,但周氏三兄弟却永远的去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亲临三井凭吊三兄弟,并留下了珍贵的诗作。后人为留念三兄弟,在三井左近建有三龙王庙,王安石的悼诗雕琢于庙内墙上。明弘治已酉年(1489年)知县陈恪曾重建三龙王庙。知县施溥也到此致祭过。但是阅历了战争的纷乱,岁月的洗礼,已无法找到当年的痕迹,只能从史料中找到一些记载。九井沟传说具有浓郁的神话颜色,它是先民们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口头创作的,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妙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以特有的方式保管着当地百姓的心灵史和肉体史,九井沟传说为我们研讨本区域乃至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材,值得我们抢救、发掘、维护和传承。  
七、宿松民歌  
宿松民歌是传播在安徽省宿松县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它言语生动,曲调漂亮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中央作风,是宿松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发明出来传播至今的集体抒情诗。宿松古称松兹候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至今已有2000余年,地处皖、鄂、赣三省八县分离部,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带。境内有山区、丘陵、湖区战争原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散布。由于与周边文化的融合和地形地貌的奇光异彩,促成了宿松民歌题材丰厚,体裁多样,现已搜集整理的宿松民歌836首,有山歌、小调、号子、歌舞曲及习俗歌曲等多品种别。宿松民歌的详细来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如今搜集到的民歌均为明代以后开端在本地传唱。建国后,我县组织过三次大范围的民歌搜集整理工作,编印过《宿松民歌选》、《宿松民歌曲谱》等书刊。这些作品,是宿松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典型文化表现方式。自1949年后,宿松人民创作传唱民歌构成热潮,宿松民歌也逐步由口头记忆转向书面记载,由乡村走上舞台。宿松民歌内容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着宿松人民的消费和生活风俗,方言土语大量入词,诙谐诙谐,形象生动,旋律漂亮,调式上除采用徵、宫调外,还有全国民歌中稀有的羽调式歌曲(如《太阳下山岸上昏》)。在节拍方式上还有稀有的3拍子,如《驾竹排》第二段。演唱上真、假嗓音相分离。演唱方式有对唱、合唱、独唱等多种方式。宿松民歌具有较高的文学和音乐审美价值,关于研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也有颇高的自创价值。  
八、许岭灯会  
许岭灯会是传播于以许岭镇为中心的安徽省宿松县的特征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在宿松已传播了四百余年。许岭灯会产生于宿松县许岭镇,据1986年编印的《许岭区简志》记载,早在前清时期,许岭人民即注重正月出灯。出灯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天地神灵不要降灾于民,祈求天下大同,百姓安康,后来逐步开展为民众酷爱的大型文化文娱活动,同时也寓意祈求国泰民安,歌颂新风气等内容。许岭灯会聚集了民间竹编、剪纸、彩绘、杂技、脸谱、舞蹈、戏剧、民乐演奏、神话传说等多种民间艺术,是综合性极强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其灯目主要有各类花灯、歌舞扮演、戏剧片段、民间杂技、音乐鼓乐五大类别。许岭灯会传统上采用彩装游走的方式,走一程,演一场。扮演时各个灯班同步起舞弹唱,局面非常壮观。普通大型灯会,出灯方阵有十多个,演职人员近千人,参与大众达十万。在这庞大的演出阵容中,最有特征的是台阁、秋千和东乡断丝弦三个灯组。台阁灯形同方阵,底下有滚动轮,上方4米高处端坐一小孩;秋千灯则形同风车,这两种灯属故事灯,可依据需求而选择不同寓意的故事和人物;“东乡断丝弦”组灯时,敲击、拉弦可倾其一切,参与的艺人越多,越能彰显灯会的热烈氛围。许岭灯会不只是宿松民间的严重民俗活动,也是宿松传统文化展现的平台,具有极为丰厚的内涵和较强的史学、民俗学、文学与社会学价值。作为一项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岭灯会值得我们去深化发掘、维护和传承。  
九、小孤山传说  
《小孤山传说》是许多极具神话颜色的漂亮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小孤山来历的传说,又有与小孤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情的传说,但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小姑与彭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林小姑,即妈祖林默,又称圣母、天妃、广济夫人等。小姑美丽仁慈,聪明过人,以济世救人为终生斗争目的,但在个人情感上屡遭打击,最终献身大自然,无法与心爱的彭郎相聚。传说发作地小孤山,位于皖、鄂、赣三省接壤处的宿松县县城东南65公里处的长江中,小孤山秀美挺拔,很像一位云鬟高挽的古代女子。千百年来,小孤山奇特漂亮的风光与动人的传说,吸收过许多文人墨客与帝王将相。为祭拜林小姑这位仁慈美丽,济世救人的神女子,山上建有小姑庙,设有小姑梳妆亭等观光点。2000年5月,小孤山被中国文物维护宣传委员会和世纪行组委会列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小孤山传说》属于民间口头文学,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诗句“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可看出小姑与彭郎的故事在当时普遍传播,元、明、清、及近代一些文人诗作也反映了局部故事的传播,传至今日,已构成了一系列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颂扬了正义、英勇,鞭斥了封建、-。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妙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宿松人民肉体史和心灵史的真实记载,同时也见证了历史,不时演绎着文化。  
十、文南词  
文南词是盛行于皖、鄂、赣三省接壤地域的中央戏曲剧种,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早于采茶戏和黄梅戏。文南词,又名文词腔,剧种称号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首字组成。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三类。小曲包括山歌、采茶歌等。文南词的生成和开展阶段,是以宿松为中心,辐射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进入开展和繁荣街断后,宿松答辩词演出正戏和整本大戏,民间戏班多,民间艺人多,自创了传统的灯歌和灯舞的扮演方式,伴奏参加了断丝弦,作为中央剧种根本构成。文南词的戏剧素材贴近底层民众,音乐底蕴非常丰厚,戏曲作风共同,表现方式灵敏。随着内容和扮演方式的变化,在自创、引进、移植的过程中,文南词不时丰厚和开展,并影响了周边的兄弟剧种,许多艺术元素被黄梅戏所吸收,推进了黄梅戏的革新和开展。文南词作为一个剧种曾经列入国度戏曲剧种目录,具有极强的学术、艺术和社会价值。  
十一、宿松县习俗民情  
宿松处于吴楚文化交汇地带,钟灵毓秀,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地;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甜润唱腔,清爽浓郁的乡土气息,倍受人们喜欢,历经千年风雨,芳香照旧沁人心脾;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根底的“断丝弦锣鼓”(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的民间器乐方式,曲牌有30余首,分为打击乐和丝竹乐间奏的断丝弦曲牌、锣鼓曲牌、弦乐曲牌三类)和“文南词”(一品种似歌舞演唱的方式,多为2~4人演出,其典型代表作为1950年代初期佐坝区虞松峦村文南词剧团排演的《浪子抛球》)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两朵民间艺术奇葩,至今广为传播。鼓书是盛行于全县广阔地域的一种单人扮演的扮演方式,扮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轻巧鼓锤敲击一用数根近米长的竹杆做成的鼓架支撑的一面小扁鼓,说书人在扮演过程中,有四句头或二句头的清唱,有或长或短的说白段落,说唱中的开头、中间、末尾均夹以节拍很强的鼓板打击声。灯班·灯会·灯展:民间春节灯班在全县较为活泼,灯班的“大件”是龙灯,普通还有舞狮、彩船、挑花篮等,灯班中夹以各色方圆、大小不等的花灯,还有锣鼓班子和吹奏“的号”者。许岭、下仓的灯会,佐坝的龙舟会,晓星、赵岭的狮舞,百余年来深受县内外大众欢送。民间工艺:根雕是上世纪90年代在我县兴起的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外型艺术,宿松从事根雕创作作品较多且有一定造谐者有周青、洪水先等人;周青,安徽省农民书画研讨会会员,现有根雕作品300余件,其根雕《芭蕾》1977年获解放军某部建军50周年美展一等奖,1992年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根艺美术家”称号。木雕工艺在宿松由来已久,早期作品多为佛像和花板;许岭镇高家的木雕佛像曾销往外省外县,小孤山启秀寺有一帧观音菩萨像是其作品。花板雕琢是宿松颇有历史渊源的工艺制造,其作品用于床、柜、建筑饰品或构件,县内陈汉、凉亭、二郎、隘口、北浴等地均有从事花板雕琢的艺人。纸扎工艺在宿松有相当长的历史,民间扎制花灯、龙灯、祭品等艺匠较多,特别是扎制的祭奠工艺品,如亭台房屋、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石雕石刻艺术源远流长,石雕作品有狮、龙、凤等,石刻作品以碑刻居多,不只运用阴阳刻技法雕琢文字,有的还刻有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人物走兽;程岭乡王惠文石雕石刻技艺程度较高,宿松小孤山、太白书台、彭泽龙宫洞等处都有其作品。盆景制造上世纪80年代开端兴起,喜欢盆景并亲手制造者渐多,作品有山石盆景、植物盆景、珊瑚盆景、木雕盆景、山石、植物盆景等。竹编工艺上世纪80年代兴起,工艺竹编有花钵套、果盘、食品盒、竹制工艺凉席等。剪纸在宿松民间较为时髦,有绣花鞋、窗花等。民俗乡风:言语,本县言语比拟复杂,与天文位置有直接关联;宿松话可能遭到古文字声韵的影响,学诗韵,呼平仄,较易入门,但由于尾音重,学普通话、拼音字母和外语,发音较难精确。如把“来”叫“雷”,“吃晚饭”叫“过夜”,“吸烟”叫“吃烟”,“妻子”叫“堂客”等。寓居,建国前,在封建宗族制度影响下,乡村崇尚家族群居即同姓同族的人员聚居在一个村落,房屋连在一同,一进多重,暗巷穿通,中有祖堂和大门,宅户相望,门窗相对。建国后,经土地变革,广阔人民的寓居条件逐渐改善,通户减少,独户增加,普通都是“明三暗五”。近年来,许多村落建起了康居新村,与城里在寓居条件上的差别进一步减少。衣饰,本县人民在衣饰方面,素有爱美简朴的传统,青春少女,尤爱装扮,入学青年,甚讲整洁,新婚夫妇,必穿华美。旧时的风俗,随着时期的开展,已很难看出痕迹。饮食,本县居民,向有“一日三餐”、“一稀两干”或“两稀一干”习气。惟逢年过节、婚丧贺吊诸喜事,则盛办酒席,分海参席、香荩席、木耳席之类,酒菜甚丰,而且席位排次较严,礼节颇多,有里俗遗风。节日还因循旧的饮食传统,元宵吃汤圆,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中秋吃月饼、糍粑、咬菱角,重阳吃螃蟹、饮菊花酒,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春节除买鱼肉外,还考究做印子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交流活动频繁展开,饮食渐有南北风味。婚姻,婚姻制度在建国前多为封建风俗,婚姻过程普通经过托媒说合、父母同意定婚、亲家过门、女婿上门、行报日礼、迎亲礼、抬嫁妆、新郎新娘拜堂、合卺交杯、谢媒、酬报宾客、三朝回门等典礼。而新娘坐轿上门,行前要哭嫁,放鞭炮,吹喇叭,敲锣鼓,热繁华闹送走。至门前,新婿要迎接,择福寿兼备之妇女二人为“牵娘”,扶新妇下轿。新妇以红帕蒙首,同新郎一同,先入堂拜祖先、天地,夫妇交拜,再入洞房,由新郎揭开红帕,夫妻并坐喝好顺茶,行合卺礼,晚上还撒帐,闹新房。次日谒舅姑,新妇同舅姑共餐。三日入厨作羹汤,夫妻结伴回娘家省亲,当天返回。民国期间,城镇大户人家亦有仿西式结婚者,其礼节大有改良。建国后,男女婚姻取得自在,婚礼普通从简,但也要经过双方恋爱、上门定亲、节日相互往来、正式迎亲结婚、回门省亲等过程。乡村婚礼较盛大,旧习较多,定婚前要托媒引见,定婚后,一年三节要向女家送厚礼,定婚时要加送衣服贵重礼物,结婚时要加送边猪坛酒。如今推行文化新风,移风易俗,许多婚礼风俗并没有那么繁琐的细节。丧礼,旧时陋习,颇尚迷信,凡老父老母死后,一概要举行丧葬礼仪,以尽子女孝意。穷人家办丧事一切从简,豪富人家则大肆铺张,从服丧到殡葬,普通要经过如下礼节:断气时要抬上门板,烧送路钱;遗体洗澡,穿衣下塌后,在送进棺材;讣告亲友,设置灵堂,子女轮番守孝;至亲穿白色孝服,妇女系白裙,亲友穿白盖头,穿半截白鞋;三日内承受亲友来吊,入殡封棺;来吊者送轴、挽联和钱,有的加送三牲,均要焚香跪拜,孝子在帷内跪拜回礼,放鞭炮,奏哀乐助哀;灵柩停放期间,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有管灯、做七、收敛、破狱之类迷信项目,目的是为死者超度灵魂,入天堂免罪;出殡前做堂祭,礼生呼礼,哭诉祭文,孝子腰系草绳,脚穿麻鞋,手执孝棒,头披白布盖头,随礼生环堂祭奠三次,重复上香叩首,哭泣至哀;出殡时鸣锣开道,燃放鞭炮,沿途丢纸钱;入葬前要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出墓葬的方向和时日,提早掘穴,按时营葬。建国后,这些旧俗和迷信活动根本遏止。节日,节日在民间盛行的较多,简直月月都有,以农历节候而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又名春节,早起开门,放鞭炮,出天方,拜家长,相互祝愿。饭后,邻里造拜,名曰贺年,亲友开端往来。是日,不洒扫庭厨,取蓄藏也,见面均讲“祝贺发财”。初七为人日,黄昏鸣鞭炮,如元旦,祝人类短命。十五为元宵节,盛行玩龙灯和花灯。二月十五为花朝节。三月清明日为清明节,祭奠、缅怀祖先、先烈。四月初八为浴佛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六月初六为天中节,七月初七为七巧节、十五为中元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十月十五为小阳春,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四日过小年、腊月最后一天为除日。建国后,一局部仍保存下来,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另外还增加了许多公历上的重要节日,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八·一、十·一等,可谓新旧统筹,新陈代谢。  
十二、宿松过年风俗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能够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外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中央与全国其他中央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以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过。小年过得很随意,常常是在傍晚放一挂鞭炮就算过了小年。而元宵节却很盛大。过去有“吃了元宵肉,农夫脱赤足”,即意味着春耕消费又开端了。  
宿松拜年风俗:  
宿松拜年,既有时序之分,又有长幼之别。初一要先去本家晚辈拜年。记得儿时就早早起床,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跑个遍,给晚辈们拜年,晚辈们有赏一根烟的,也有赏糖的,这也算是给孩子们的恩赐吧,因而每年乐此不疲。如今物质丰厚了,独生孩子多了,很少还能见到那天真的童趣。给晚辈们拜年后第一就是女婿女儿要先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在宿松有“女婿顶半子”的说法,特别是独生女儿更要第一时间去拜年。其次是去舅舅家拜年,宿松有“天上雷公大,公开母舅大”,“除了郎舅无好亲”的说法,因而给舅老爷拜年也要摆在正月头几天。接着是给其它晚辈拜年,最后才是给同辈份年长者拜年。过去也有很多晚辈在正月子女都在家的时分来子女家小住几日,不过这要等到年事根本完毕后才开端。  
拜年不能两手空空,要带礼品,过去到晚辈家拜年一斤糖那是必需的,假如是冰糖那就显得更尊重,其次是饼子、雪枣、粑之类的,以改善生活的食品多,如今是烟、酒、营养保健品之类的居多,有的直接包红包。普通都要回赠糕,意义是“(糕)高来(糕)高去”。  
拜年普通还考究日子好坏,应选好日子去拜年。而且民间有“七不往八不归”的说法。因而普通不选择初七出门走亲戚,也不选择初八回家,宁可多住一日无防。  
过去交通工具不兴旺,路也不好走,普通到路途较远亲戚家拜年短则吃一餐饭,长则要住数日,如今一天能跑好多家,匆匆来匆匆去,更象是对付,但有一样是例外,那就是有牌打则能呆多久都不厌。  
十三、宿松结拜习俗  
结拜风俗在宿松由来已久,也很盛行。结拜有结拜兄弟、结拜姊妹等。民间认干爹、干妈(俗称“契爷”“亲娘”),认干儿、干女等也属结拜。结拜不分地域、种族、姓氏。结拜的目的在于:一是图繁华。表现温馨与亲情,以到达肉体上的寄予、心理上的均衡,它不是一种本质性的亲属关系,但从字义上讲,它意味性地带有亲属关系的性质。二是“镇凶压邪”。传言依据命相,有人命里“犯煞星或不健旺(安康)”,需结拜一个兄(弟)或姐(妹),这样就可绝处逢生,免去灾难。  
在宿松如为无儿无女户,旧时多采取由房族“过继”承香火,但同时有结拜义子和义女的,这样的义子和义女好像亲生儿女,并大多享有继承权,而普通的干儿、干女没有这些权益。旧时认干爸、干妈,俗称契爷、亲娘,很多还要跪着磕三个响头,宿松也因而盛行“契爷、亲娘不好叫,衣服鞋袜要两套”的打发风俗,每逢过节干儿、干女也要到干爸、干妈家走走。  
十四、宿松三月三米粑香风俗  
农历“三月三”是宿松县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做米粉粑、吃米粉粑是这个节日的重要内容。至今,每年“三月三”,生活在宿松县乡村地域的家家户户,仍坚持着做米粉粑、吃米粉粑的传统风俗,让春色满园的乡村大地,处处弥漫着喜庆、平和的氛围。  
又是一年“三月三”,2022年农历三月初一上午,长铺镇桃源村毛屋组居民吴灿姣和丈夫像过去一样,早早备好了米粉、腊肉、大蒜、酱干、咸菜等食材,等着住在旁边的邻居杨爱华过来帮助做米粉粑。  
切肉、做馅、和粉、搓团、捏皮、包馅、蒸粑……十几道工序,吴灿姣和丈夫、杨爱华三人分头抢着干;屋里屋外,笑声不时。缺乏两小时,一笼笼热火朝天、圆润丰满、分发着幽香滋味的米粉粑便呈如今眼前。  
吴灿姣引见,宿松米粉粑的做法极为考究:在用料上,先将七成籼米、三成糯米掺和在一同,放入温水中浸泡半日后,捞起沥干,再经过机器加工成粉。在制造上,先将开水倒入米粉中停止搅拌,用手重复搓揉数百遍,然后将揉好的米粉团捏成一个个小粉团,并将小粉团逐一捏开,往里面装馅,再将其封口,一个个又白又圆的米粉粑就这样做成了。对做成的每一个米粉粑,都要在其底部放上一片新颖的粽叶,然后连同粽叶一同放入蒸笼里面。粽叶又叫箸叶,是一种含有大量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的植物,用它垫在米粉粑下面,一是为了避免米粉粑在蒸熟后,其外皮粘在蒸笼上;二是为了使米粉粑在粽叶的作用下蒸熟后更香。  
“你们看,表皮润滑发亮、洁白如玉的是纯米粉粑,表皮呈暖绿色的是在米粉中掺入了水菊汁,我们当地人管这种粑叫水菊粑。”吴灿姣说,水菊是一种形如野菊的可食用植物。在宿松,人们喜欢应用水菊、蒿子等野生植物榨出来的汁来制造米粉粑,这种粑口感愈加绵软细腻、香甜爽口。为了吃上多种口味的米粉粑,今天,她特地做了纯米粉粑和水菊粑,还在粑里包了两种馅,一种是腊肉和酱干、大蒜一同做成的馅,另一种是腊肉和咸菜一同做成的馅。  
待出笼的米粉粑都冷却后,吴灿姣就找来十几个便当袋,在每个袋里装上五六个,然后挨个地送到没做米粉粑的左邻右舍,让大家尝过新颖。  
年过六旬的吴灿姣,见证了经济开展给米粉粑带来的变化。吴灿姣回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家里做粑的米粉都是用石磨碾出来的,做出来的粑,根本都是实心粑;包了馅的,不是纯野菜,就是纯新颖菜、咸菜等之类;不像如今,有腊肉、五花肉做主馅料,让米粉粑吃起来更爽口、更有味。  
为什么“三月三”要做米粉粑?年过七旬的唐先福老人,是宿松县有名的“新乡贤”。老人说,“三月三”吃米粉粑,与传统风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质朴憨厚的乡民们以为,必需吃这种带有粘性的米粉粑,才干把人的魂儿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干安康,不生病。这种美妙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持续至今,演化成祈求康泰的中央特征习俗。所以,当地居民把米粉粑又叫“打鬼粑”。  
“大手女人会做粑,小手女人会绣花。”这是传播在宿松县民间的一句谚语。千百年里,粑食在宿松人饮食生活中占领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凝聚了人们的勤劳和聪慧,也为宿松孕育了丰厚的“粑文化”:“三月三”的米粉粑、端午节的麦粉粑、农历“七月半”的米糕粑、春节的糯米粑和高粱粑。在“粑文化”的影响下,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在宿松大地上薪火相传,蔚然成风,绘出了乡村复兴的文化底色。  
十五、宿松县结婚风俗  
如今的婚嫁觉得都是千篇一概,完整没有了以前憨厚的滋味,你晓得宿松乡村以前的婚嫁全过程吗,一同来看看吧!  
托媒  
托媒,普通是男方父母觅得适宜女子。请媒人上门说合,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相亲  
就是定亲前家长或自己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能否合意。  
看家  
就是女方家和亲属到男方家看看男方家庭状况。男方家还会给女方来看家的发个红包,让看家的多说说好话。  
开礼单  
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需求订婚,订婚后,男方家长需求向女方家长送出订婚礼单,这时分就需求家族的一些晚辈出面了。  
下定  
在定亲之前,男方会托媒人把礼钱和聘礼用红纸包好,然后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聘礼依据当地风俗来定,普通有金银首饰。女方会有回礼。在定亲的时分,男方会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  
置嫁妆  
女方父母在女儿出嫁的时分都会为她置办嫁妆,这既是中国的传统婚礼风俗,也是父母心疼女儿的表现,希望女儿嫁到男方家能够有好的生活。  
送日子  
“送日子”就比拟简单了,就是男方家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  
开面  
开面,汉族婚俗之一。指婚礼前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用绞合的双线绞去新娘脸上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典礼。女子终身只开脸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谓全福妇女停止操作。  
迎娶  
是指新郎亲身赴女家迎娶新娘。路上还有很多拦亲的,为婚礼添加一些乐趣,当然,这也是要红包的好时分!  
辞嫁  
新娘子出嫁前伤心,出家之后就不算本家人了,女儿出嫁后就犹如:泼进来的水,收不回来了。  
上轿  
穿兄长的鞋,上轿子的时分,拿回去,意义讲不带走娘家的财气带到婆家。  
发喜果子  
新娘到家之后,男方家就发喜果子的时分,还有“四言八句”,表现了说的人的诙谐诙谐,也包含了对新人的美妙祝愿。  
拜堂  
拜堂,是中国传统婚姻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因古代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举行,故称。又称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亲。  
陪新人  
土话就是“厚新娘子饭”,今天第一次到男方家来,要好好的吃一顿。  
闹洞房  
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短少的一个环节,能够算作是婚礼的高潮,各地都有闹洞房的风俗,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听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赶邪灵的阴气,加强人的阳气,因而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能添加繁华氛围,驭除冷落之感,因此有的中央又称之为“暖房”。  
请舅  
就是请男方的舅舅,是有“三族亲”之说。第一个姥姥家,第二个舅爷家,第三个就是姑姑家。  
回门  
回门各地的规矩不一样,有的是三天,有的是九天。由新娘子带着新郎官回娘家,带着新郎官认识本人的亲戚,认个门。  
依托新媒体,树立新品牌,助力脱贫攻坚,成就新型智能化企业家!宿松世纪网联盟好店等待共赢!关注宿松联盟同城分类信息平台,我们努力于为您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无论您是个人企业,这里有您需求各类音讯!我们一直秉承不忘初心方得一直的目标。  
十六、宿松县丧葬风俗  
鸡啼得格外的早,以至交子时.月光刚洒落大地,马家畈、南郊卖菜的左手搭着扁担,不停的甩着右手行进.太阳刚显露鱼白,路上就有了做手艺和收债的行人,麻雀成群的站落树枝,唧唧喳喳,泥巴路湿润烟雾云天青菜绿芽瓦片凉快.  
和煦的阳光下老人坐在门口眯缝着眼睛,看着路上的行人,这双老眼看了几世态,呵呵,等死了,冬月好凉天嘛!老话道:“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人在这个时节亡故被视作有福;老人临死的前几天多到亲友家或熟习的街道上走走,被视作“收脚迹”即收回本人生前的足迹。  
临死时怕“驮床”即怕魂灵撑床,所以家人立刻将其移置门板上,求生的本能,望着屋顶,饱含泪花,断气后,流下最后两串泪水,用黄表纸掩盖脸面与枕垫头下,叫盖“盖门巾”;除子媳以外一切亲属包括女、婿皆需分开(未及时分开者即同孝子属送终,七日内皆不可入别人家门,以免带去倒霉).孝子媳女婿跪在大门边燃烧纸轿,送亡人灵魂上路,再回屋里取下女儿以前送来的香纸篮,头前盛碗半生半熟的米饭,上插燃三柱香,称为“倒头饭”、“倒头香”,焚纸跪拜。平常孝子打纸钱须跪着,以尽孝义;女性不可感染“纸钱”以免阴气过甚亡灵无法接应;打时不超越午时,过午须燃香一支。亡者生前所垫用的旧帐幔、棉絮及铺床草均得抱出门外烧化,称“烧”。此时孝子要立刻请“里兜”、“外兜”,“里兜”特地料理死者丧事典礼、送死者下葬的人,“里兜”接到死讯,勿论多忙,都要立刻前往,外出的父子能够互相顶替。“外兜”的职责是“催客”即请客人、买办、借丧期所需之物如桌、椅等。  
死者由同性平辈亲属沐浴、更衣,“里兜”要为死者洗澡,死者是女性,由女性亲眷代理。前三后四,意味性的;洗后穿寿衣,前三后四,意味性的;洗后穿寿衣,入殓时所穿衣裤有考究,年过五十者可自行裁剪预做,少数四十预做,都是粗针大线。六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暂时赶做,件数为穿单不穿双俗言:“上四下三,代代做官”或“上七下五,子孙做知府”,贴肉衣为白色以迷惑阎王,让阎王把衣服当肉吃掉。多为上七下五,死者是男性黑鞋皂帽,女性包头裹脚,男女腰上皆缠系纱线,以寿数定几。更衣完再将死者平摊于门板。孝子(无子即女)为亡父或亡母意味性的梳头梳脚,以求保佑子孙多福多寿.  
女性亲眷裁剪皓衣、裙,白布蒙孝鞋,男性亲属制造如衣帽箱、纸衣裤等小件设事。在西厢房设暂时帐房。普通由四、五个人组成,由亲房中最有威信的为头总揽全局,其他记帐、采买、分发等各有分工。暂时担任,临危不乱。他当即决议了两件事:一是打发人到道士家去查了日子,进材、作法事、出殡,把丧事大的框架定了下来;二是成立帐房管事,肯定“八仙”即抬棺人选,孝子手托托盘(放置鞭炮)挨家去跪请,孝子不进屋,只需在大门前放一挂炮,“八仙”应声而出与孝子谈妥即可。派人分别将逝世的音讯通知死者亲友,称之报丧,直系亲属由孝侄报丧,其他亲友则普通由族人担任。报丧人不管晴雨手持雨伞一把,到亲友家将伞在门后一放,亲友就明白有人逝世,假如见到晚辈必需下跪报丧,晚辈女性到厨房煮两个荷包蛋,让报丧人吃了回家,料理完家事随后跟去。亲友与族邻吊丧均到灵堂棺前祭拜生前好友。凡晚辈闻讯,必从各地日夜兼程赶来吊唁,谓之奔丧。奔丧的人进门前要鸣炮,进门后为亡者烧香化纸,行叩首礼。孝子要陪拜,孝侄回拜称覆拜。嫡亲悲哀难忍,一面啼哭,一面历数死者业绩和德行、坎坷与悲壮,表示难舍,谓之哭丧。奔丧的人要送孝礼,特别是已嫁女,除香烛纸炮、纸扎、挽帐、铭旌外,以至还送宰杀的猪羊和乐队仪仗。  
丧祭穿孝服,叫披麻戴孝。依照旧俗,居丧服孝要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分披麻,及死者的儿子、女儿、女婿、孙儿孙女等穿孝服戴孝帽的长短尺寸,孝子平常披麻,头顶部左右扎双球,孝媳头系白线花(父母单逝系红白,皆亡系全白),穿蒿衣、系白裙,开边襟的白布长衫孝服以,白布蒙孝鞋;丧服的边款为居重孝用毛边,亲眷用齐边,均蒙鞋头即可;父母已双亡穿孝鞋全封白布。其他亲友子女吊丧一概撕给白布巾披头戴孝,按亲疏分长短尺寸。亡者的曾孙辈服孝后披红头巾为式,表示老者福寿与子孙齐全的意义。同姓族人集居,也有借孝服辨别亲疏的习气,所谓“出五服”以外,便是旁系族支的说法。门楣贴“当大事”居丧人家要设灵堂,挂灵幛,贴孝联致祭,做简易灵牌,红纸折叠成筒状,半边红著杆上两枝香,套在香上,书写故显考×公×老大人或故显妣×氏×老夫人。有条钱件者迁制灵牌,请木匠为朱底金字,写好供奉在灵堂,出殡后请入祖神祠供奉。  
晚上守灵由亲房自行布置,夜深寝前孝子站在大门槛上一手扶门头,一手托茶,高叫三声“爹(娘),来家喝清茶,莫在外头喝昏茶”即让父或母亲的灵魂不要在外面喝昏汤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依此法行三夜。晚上,守灵孝子在棺木旁身卧柴草蒿荐,头枕砖块,以示哀痛。  
按择好的吉日吉时入殓,入殓时与死者时辰相冲者忌旁观,把穿好衣服的尸体由门板抬入棺内,民间称进材,铺盖被褥。头枕三角枕,内装棉籽,表示福荫子孙;手、脚间塞灰包(表纸包裹石灰成四方条状),表示去阴间的费用;脚垫木炭,表示为亡人保暖。棉籽、灰包、木炭是吸湿之物,为防尸水外溢,和出殡时尸体颠波错位。  
灵枢停于堂屋中央,布置灵堂。满堂儿孙要日夜值班,燃灯守灵。三天内布“纸口”,亲友围棺向遗体辞别,属相时辰相冲者逃避,选吉时盖棺,桐油调鞋底烧成的布灰或石灰、麻丝刮浆于棺口以合缝,再以表纸糊合缝处,钉上扒钉,自此即便至亲赶至欲目击遗容也不会翻开棺木,扒钉上系红绿彩带,表示有福有禄。  
朝望奠、朔望奠以及俗称的“做七”,常规要在灵堂中祭奠七天以上,称为“头七”所谓“做七”是指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过七日设奠一次,直至“七七”完毕,此期孝子不得理发。普通法事为八人,大法事人手不够就去临近的村庄请“客士”(其他班子的道事)帮助。  
道士“下字”就是依照选择的山向,把棺材放进墓坑。即为坐靠向山的“字向”。看风水定字向至关重要,风水好字向更要拨准拨好,因而极受民间注重书写亡人的生辰八字死亡入验和出位日期,下葬地点,方位、日期、时辰和子孙八字,即《葬课须知》折叠三页,如仙命×公×老大人或×氏×老夫人生于×年×日×时,八字×年×日×时。合、忌、殁于×年×月×日×时葬××山脉取××兼××向,选定×月×日×时山(挖穴),×日×时捧板(出殡)。×时下葬×时入验。安葬八字(安葬时间)××年×月×日×时,登主生殁,二更为子孙八字,子×××、八字××、××、××、××,孙×××、八字××、××、××、××,真禄××、××贵人。  
按选定的吉日吉时开山挖穴,孝子孙跪立于选好的墓地或厝柩地前,先由孝子开挖三锄称“开土”,丧夫再一齐发掘完成.从此一切生者与死者相关的出行皆不从原路归回以杜带回亡魂.  
道士“扎寒衣”,用稻草在竹子一端绕成球状蒙上白布带上死者生前的帽子(女性系包头)绑在椅靠上,椅靠上套上一件生前的衣服坐位上系上生前的裙、裤。面向灵堂放直灵棚正中,然后在祭桌与“寒衣”之间架一方桌上置一凳成台。把长约七尺宽约尺许的白布一端放在“寒衣”座位上用托有灵牌的托盘压着,白布跨过中间的台上并压上一觚(里面插上纸旗),另一端用托盘压在祭桌上。整个构成桥状,曰“奈河桥”。道士做法时,屡屡有老年人围坐观看,若被别人看见本人的灵魂在“桥”上行走,即近期寿终。  
亡男上祭,亡女破狱,白昼上祭,主祭悬挂十殿阎王神像。祭桌上面粉做的各色桃李梨等斋粑,桌腿上系着孝女送来待杀的白羊;杀羊时羊必跪望月而泣,人们以为羊食尽百草,唯独没有食过月亮上的棱罗树叶而表示遗憾。剖开的整猪整羊趴在清明架上,身上插的全是红绿纸花。普通由有文化的老先生、“地仙”开祭读祭文,即呼礼;读《祭之以礼文》,大意是先鸣炮敲鼓奏乐,孝子孝孙出孝帐对三牲(猪、牛、羊),祭器(盘、酒盅)行礼,祭完入孝帐,稍息再出孝帐,在两边行降神礼,孝子孝孙在神位前鞠躬跪下并上香、酒、茶曰:“初上香、亚上香、三上香”。初敬爵(酒器)、亚敬爵、三敬爵、初敬茗(香茶)亚敬茗、三敬茗。  
然后杀鸡取血献祭迎毛血神,即杀鸡安好神位。引孝子孝孙入孝帐,片刻再出孝帐行迎神礼,在神位前鞠躬跪下,曰:“初上香、亚……三……”。孝子孝孙入孝帐,再出孝帐行成服礼,在成服位前跪下,授孝帽,披麻腰系草绳、穿草鞋。穿好开端第一次祭拜亡人,即为初献礼。此时念孝子、孝孙的祭拜程序。劝亡人家眷结哀之词,最后安抚亡灵神位即行妥神礼。家眷入帐抚棺答礼。亲友凭吊行客祭礼制,即亲友祭拜程序,并发布帛披头,送神礼,亲友凭吊鸣炮祭拜,女性亲友凭吊与孝女、媳相抱痛哭数说父(母)生前的为人亲和的事例和挽惜之词称“数”,“数”的时分平铺直叙、泣不成声,孝子答礼。孝子、孝孙、亲友每次祭奠完,便行送神礼送神,孝子先出孝帐礼毕入孝帐抚棺。  
道士读孝单曰《以哀吁天》如开篇“谨述”:江南安徽省宿松县恭化上乡,(清县治设恭化上乡,今县治西北),孝林里唐家村(今钱家山)社内奉,道良霄庆魂赞灯开道通幽暗,焚钱求超化。正文为由亲即俗的晚辈名单,读人名时敲击乐鼓。如孝子:×××乐队落十二槌,孝媳:×××乐队落十槌,孝孙:×××乐队落六槌。其他孝女婿、孝外孙媳、外孙女婿、孝胞侄媳,侄胞侄孙媳、孙女婿、孝胞侄女婿等,男性落一槌,女性哭介。结尾词追,如故显考(男)×公××老大人或故显妣(女)×氏老母夫人生于×年×月×日×时,享寿×岁,大限殁于×年×月×日×时寿终(内容源自祖母项老夫人孝单)。  
死者是女性需取水,孝子托着托盘,上面放一小碗或瓶和装满茶叶米的升子,与亲眷锣鼓乐队在道士的率领下来到水滨,道士在水滨插完三角纸令旗后表示孝子用碗或瓶子取些水回家.是夜亲友吃丧酒,八盘十二碗,上圆子需鸣炮方食.酒菜质量稍逊婚宴.为增丧夫气力,丧夫另开一桌,伙食层次较高,称“硬脚管饭”。因亲友难得聚在一同,男性多愁眉苦脸、举杯痛饮,女性亲眷全部跪在棺前嚎淘大哭,越是与亡人感情深沉的哭得越是凄惨,哭声此起彼伏,是一种发泄内心忧伤的集体表现,休息时会黯然泪下。  
旧时人们迷信以为,世代女性生育时流俏和洗濯的血水沾污了人世,聚集于五狱血湖。所以每个女人死去亡灵到阴间都要遭到惩罚,道士必在出殡的头夜通霄达旦关“莲花”灯以超度,介时,将四张桌子抬到门口祭棚,三张桌子角对拼起外缘桌腿由一条布围裹成网状,上面架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骨排凳,顶一晒筐。道士手执表纸扎制的火把“领转”,死者亲眷各持一香跟在后面一路纵队,从灵棚中布桥前到灵堂棺木后盘绕走上数圈。  
由一名道士“扎姐”即扮死者灵魂诉苦哀求阎君开恩以免“投狱”之灾,满头插金银珠宝、金钗、系蝴蝶帽等道具,上穿大襟褂,下身穿红百褶裙,左手执折扇,右手捏手绢,足穿红绣鞋模拟清人装扮走三寸金莲步,主道士一手执桃木剑,边舞边念《血湖眷》,开篇:尔时,太乙真人,端坐妙严天官,与诸仙众谈经说法,忽见下界,怒气冲天,惊扰圣驾,习问其故,仙官奏曰:“乃是丰都山下,血湖血狱之中,名曰四方血狱,东血池、南血盆、西血山,北血海,中央血湖五狱。”然后念《叹亡人》,以为亡女在生不敬天地、公婆,大斗小秤,至消费之时洗泼血水,命终亡灵须困入血湖之中三年,吃干三盆血水,方可转造来生,道士剑插上表纸边念咒语边在地上火烛上点燃以破五狱,每破一狱“亡女”下台与道士合舞,“罪女”(亡人魂灵即装女道士代之)哭诉,(一诉怀胎十月哺乳三年之苦,介时道士边舞边念“十月怀胎”念毕打动阎君,阎君命小鬼泼去一盆血水,二诉三岁至婚后的哺育之苦,阎君命小鬼泼去第二盆血水并赠“知足歌”。三诉死后亲友凭吊只是过场、世态炎凉,阎君命小鬼泼去第三盆血水,送度亡人过奈何桥。)然后在道士率领下与孝子、媳、女、婿一同穿过“五狱台”则破一狱。  
阎王说母亲生育时血水沾污了空气大地人世,为了替母亲谢罪,将白昼取回的水冲苏木,孝子按长幼次第饮服,其味苦不堪言,通情的老大常常要多喝些,可本着一滴不能糜费的准绳,最小的必需添净碗底有的痛快用表纸将碗底擦净,然后嚼吞表纸.晚上破狱后孝子托灵牌和至亲批麻出行到三叉或十字路口“接亡”,沿途锣鼓唢呐齐鸣,路途散纸钱、放路烛,求山神土地不欺亡魂;路近的去坟地,在坟穴处的邻墓坟头挂表纸,以示亡魂未来报到以求“邻居”不欺。  
第二天拂晓时分准备出殡事宜,敲丧锣“催丧”(每次三下)即唤醒亲友起床。孝子媳女婿出殡安葬忌讳“血葬”行为,即老人刚死就将其入土掩埋;旧时择地搭柩屋停柩三年,号曰“神仙府”。出殡俗称出丧。请地仙即风水先生选定良辰美景,钉上系棺钉环,扣住棺材,油漆棺缝,绑龙杠,覆棺帏,堂祭后“八仙”们纯熟而矫捷地将棺材抬出门外,称“捧板”。架在两条板凳上,系上大木杠(称龙杠),龙杠上绑上活公鸡(后改作纸鸡),公鸡作引路幡,在哪里叫丧夫就在哪里停下。  
孝子媳女婿跪匐在棺前,由喇叭佬或道士手托托盘里面装上茶叶、米、一壶酒,斟酒“祭龙杠”,风水先生站在小板凳上左手扶官盖,右手执酒壶言道:“伏以(鲁班),天地开张,日吉时良,黄吉开张运,祭龙大吉昌;日出东方一片红,手拿金壶祭老龙,上达兵书托宝剑,下拿锡壶祭老龙;此酒何人所造?此酒何人所兴?此酒本是杜康造,此酒本是杜康兴;杜康、杜康,听我言张,弟子借此酒,祭龙大吉昌;酒祭龙头,子孙拜相又封侯;酒祭龙尾,子孙做官轻如水;酒祭东,子子孙孙在朝中;酒祭西,子子孙孙穿朝衣;酒祭四角,子孙有吃有喝”。每句众丁壮必应“哈”,念完锣鼓鞭炮齐奏,孝子亲属起身向遗体辞别,哭声大作,同时揭去神前簸箕,甩烂烧纸的瓦盆和照头灯。“八仙”呼喝就位,即抬棺出行,出葬队列,此时街巷家家门楣挂米筛以避魂,出丧队伍走过方可取下.山区终年悬于门楣.前面是十余童子各持挂有彩幡的青竹桠(记有四筒四幡)、引魂幡,二者各执一装满表纸的篮子,沿途、三叉、十字路口丢买路钱,意义是在前面遣散野鬼,二者吹喇叭唢呐、二者各用扁担前头挑一筛金后头吊一重物,手执草把开道;后面是“八仙”抬着的灵柩,孝长子头戴三根白布条巾做成的“凉冠帽”,手托托盘(间灵牌两边灵鞋)其他的孝子或女婿在两边抚棺推丧,因棺材不能途中着地,布置俩者各扛一条板凳,以供路祭或歇脚时架棺,孝媳、女在女性亲眷的扶持下边哭边走,后面亲友,最后鼓乐队,有铙钹、大小锣、扁鼓等。  
沿途派专人放炮、撒纸钱“买路”;逢桥遇庙还要停棺祭路神、庙神;经过亲友家门前,亦停顿承受祭拜,该亲友还得备办果品、糕点、茶水款待抬丧人等,统称为“路祭”,普通路祭的亲友早已在路途等候,祭桌上摆放果品、糕点,队伍将近,亲友焚香、纸、鸣炮跪拜,遇有路祭时,孝子化烧纸钱“复拜”,行叩首礼还拜,向设祭族人邻里和“里、外兜”表示感激。临近墓地辞客,即让女婿和普通亲友先回,“八仙”呼喝抬棺在原地转行一圈,称为“回龙”。到了墓地灵柩放置预先摆好的条凳上,服丧孝子孙跪立于墓地前,移棺入井前先熄灭芝麻桔、稻草“暖井”,下葬时“里兜”松龙杠,取棺帏,撒祭米等,用绳将棺材放置墓穴,再以干石灰掩棺填井,助以沙土、石块垒起坟包,做成土葬,坟头安顿石碑作为标志。城镇实行火化与公墓安排骨灰盒多用水泥砌井,青石或大理石作墓碑。  
孝子孝孙及至亲,将备办的祭品如:缩头神、纸衣帽箱、灵屋、纸马到坟前空地垫上柴草烧毁,点火时由媳妇围火堆撒茶叶米为防野鬼哄抢。然后砸碎碗盘数只曰砸登科碗,表示陪葬;燃烧时孝子敲击铜锣绕火堆奔跑数圈,企图赶走抢劫的野鬼。孝子取下“凉冠”、“腰带”、“草鞋”放置坟丘。最后一切亲眷“过烟”,即取下头上孝布在火焰上烤一下表示除去悔气。回家后丧事终了,道士用烧黑的石头浸泡在碗里,拿竹枝沾水到亲友家抛撒以消灾。  
覆山(亡人埋下第三天覆山又称覆三)和做五七(亡人亡故的第三十五天)亲眷各人手执烟把照亮坟茔不使亡灵惧怕,祭拜各人就地拣一把柴草带回家丢在柴堆表示带财。孝子守孝,在柩屋旁盖茅屋一间,早起擦拭棺木,饮食由家人送至,白昼耕耘夜晚归宿于茅屋,三年期满方可归家。孝子布鞋头年白色、二年灰色、三年黑色,对联头年白色、二年蓝色、三年绿色。在外乡户外身死之人被视为“野鬼”,尸体忌入祖堂和家门,只能停放在郊外搭灵棚祭之。  
无婚配子嗣的青年男女和少年儿童、男女婴幼死亡普通不举行葬礼。多是用几块普通木板钉生长方形木匣,将死者收殓,早上死,下午即抬上山挖坑掩埋。婴儿及不满周岁的死后被装入土筐子,多起丘掩之。  
灵枢停于堂屋中央,布置灵堂。死亡关于人们来说是没有方法防止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降生、生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构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称心,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如今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络中,也表如今两者之间的肉体联络之中。而这就提醒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送终、穿寿衣、报丧、守灵、吊仪、丧服、大殓俗称入殓、开吊、上饭、孝榜、堂祭、出殡俗呼出丧、祭奠山神土地、入穴暖圹、烧草、吃羹饭、剃孝头、做七、做百日、做周年羹饭、三周年送神主入宗祠,即为上棚又称进主等一整套礼仪。古时孝子有在坟前搭盖茅舍寓居、三年守孝不回家的前例,解放以后无此俗,死人埋下后,表示一应了却,以后守孝流于方式,轻描淡写。  
冬至日几个管公先生碰头召集全族人在堂心集中祭拜祖先,大门前,看那远处祖坟山上枯草随风摆动,甚是苍凉,全族子孙望坟一拜,以表寸草之心。  
十七、宿松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宿松板鸭  
精选优质麻鸭,运用传统消费工艺加工、腌制、露晒而成,具有外型美观,肤色乳白,肉嫩骨脆、咸味适中、腊陈芳香等特性。  
2、红薯粉圆子  
红薯粉圆子香酥可口,营养丰厚,是一种营养的小吃,也是餐桌的佳肴。  
3、雪枣  
凉亭雪枣是一种糕点,因外形如枣,洁白如雪,是宿松县历史长久的传统名产。凉亭雪枣以糯米、白芋浆为原料,先制胚,放进冷油加热,至油沸胚身壮大成形,再打浆上糖即成。  
4、宿松鱼面  
宿松特产"鱼面"鲜美可口、食而不腻、营养丰厚、老少咸宜。"鱼面"的主要原料是以青、草、鲢、鳙等鱼肉,配以面粉、淀粉和调味佐料,经过除刺、切肉、轧肉、和粉、搅轧、擀皮、叠卷、蒸卷、切卷、晒卷等十几道工序加工而成,是当地人春节期间吃火锅必备的美味佳肴之一。  
5、宿松豆粑  
豆粑,是宿松县及周边等地域的一种特产,一种十分可口的营养食品,新颖的豆粑切好即可下锅烹饪,为了保存更长时间,豆粑还能够晒干,做成干豆粑,食用前只需求浸泡一下也可烹饪食用。  
十八、名人  
徐厉,原为江苏沛县人,后以侯入籍松兹,子孙世居于此,是宿松进入正史的第一个名人,业绩载入司马迁的《史记·年表》,为松兹人民众口皆碑。  
张何丹,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为官期间,日夜劳累,考究法治,体恤民情,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其中“斗米斤鸡”奇案,不断传诵。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于今宿松县陈汉沟。汉献帝兴平元年,陈武被孙策拜为别部司马。建安四年,陈武组建新军。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战中,陈武为第四队领兵军官,军功卓著,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八月,陈武从孙权击合肥,为救孙权,奋命战死,时年四十岁。武有两子,长子陈修,封都亭侯;次子陈表,封都乡侯。父子三人的业绩,均载入《三国志》,饶有名将家风。  
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长子后嗣,公元860年生于舒州宿松县原梅墩乡。少孤贫,有勇力,曾遇猛虎于严恭山上,徒手格杀之,从而出名遐迩。  
郝杰,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贫,立志于学,攻读经史,才名远播。草书流利而有工力,人们用“善草如斗”、“纵横皆有趣”来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满三十而离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石良,号松颜,系南宋都统辖石兴宗之孙,宿松县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习武,略读经史诸书,洞悉时势。1361年,率兵赴九江归顺明太祖,授良为统兵元帅,镇守宿松。  
金忠士,字元卿,号丽阳,宿松城关人。幼聪颖,家贫而不停学,1591年,一跃举于乡,深为临川章伯玉所重视。次年入京应试,登进士,授江西乐平县令。忠士初任有声,民歌德政,1599年,召为监察御史,屡疏陈时势,言皆正直,声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贵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还京,迁掌河南兼山东、陕西监察御史。在万历四十四年,诏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朱书,(1654-1707),名世文,字字绿,又名杜溪,自幼聪颖过人,10岁能诵许多古典诗文,20岁即在杜溪和严恭山设立书馆。31岁,结识桐城学派戴名世,结为文字友,几年后选贡入太学,中年游历全国,写下不少作品,文稿现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文》等。50多岁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1707年6月19日病逝于京师。戴名世赞其“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可谓清代文坛上的三颗明星。  
罗遵殿,字有光,号澹村,宿松县隘口乡罗家老屋人。自幼发愤好学,23岁即中举人,后四年,入京应试,登进士,从此开端了仕宦生活。  
段光清,字明俊,号镜湖,宿松县仙田庄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学好问,历任建德、慈溪、江山等县知县。  
徐文藻,(1905~1928),名长良,生于宿松县佐坝乡松梅岭一个地主家庭。幼念私塾,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考入湖北法政专科学校。北伐军进攻武汉,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宿松展开公开斗争,宣传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树立机密活动中心,培育开展党员。  
黎光祖,宿松县五里乡牌楼村人,安徽省红军书法家。1935年,黎完毕私塾学习到南京谋业,寻机就读安徽公学,萌生报国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参与清华大学校内读书活动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军政锻炼班。全国抗战迸发,他参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拓太岳抗日依据地时,他走村串户,写标语、画漫画,发动大众抗日。此后,相继刻写油印《行军日报》、《野火报》。抗打败利后,主编《行进》报。1958年转业,任安徽省新闻图片社社长。黎自幼聪敏好学,喜诗文,热爱书法,博采众长,独具作风。  
叶尚志,原名叶光亮,男,汉族,1919年9月出生,宿松坝头人。1937年参与反动工作,中共党员。出身反动学问分子家庭。原上海市政协常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市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著有《烈火雄风》、《静悟遐思录》、《世纪留笔》等文集和《浪花诗稿》、《叶尚志书画集》等。被评为上海市安康老人。  
刘奇葆,男,汉族,1953年1月生,安徽宿松人,1974年9月参与工作,1971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国民经济方案和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讨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李金城,宿松人,1963年10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李金城同志1984年参与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和掌管了侯月铁路、兰武电气化改造、孝柳铁路、宝中铁路、灵武铁路、昆玉铁路、包兰铁路、兰新铁路、宝兰二线、青藏铁路等十余项国度重点工程以及三峡工程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尼日利亚铁路技术改造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工程项目近20000多千米,分别担任线路专业担任人或项目总担任人,工作中经过科学合理的选线为国度节约工程投资合计约8亿元。  
张晓麟,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安徽宿松人,1982年7月参与工作,1986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管理硕士同等学历教育学历,现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委书记。  
余焰炉,男,汉族,1953年3月生,安徽宿松人,1977年7月参与工作,中共党员,研讨生学历。曾任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2001年4月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扶贫办公室主任(正厅级),2008年6月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2013年3月,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城乡建立环境与资源维护工作委员会主任。  
张学军,男,1955年8月出生,安徽宿松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前任校长。  
十九、宿松县著名景点  
(一)小孤山  
小孤山为国度A级旅游景区。  
小孤山座落在安徽省宿松县东南,位于长江中下游,间隔县城65公里。与江西省彭泽县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与江西的石钟山、龙宫洞遥相照应,和国度级景色区庐山,湖北省黄梅县的五祖寺,安徽省的天柱山雄距长江两岸,构成三角之势。构成了自然的旅游网络。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为遐尔出名的旅游胜地,风光旖旎。小孤山以奇、险、秀、孤而出名于世,被历代诗家学者吟赞为“长江绝岛、中流砥柱”。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屿,开端构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直插江心,气势险峻。巨石悬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之势。此山其高不过百米,周不过里许,但是其形特异,如一出水芙蓉,孤峰屹立。山上幽洞沧波,玉竹翠亭,峻梭碧阁,互相映托,美不胜收。山虽小却志傲群山,上锁金焦,下阻千浪。大别山恭其俊秀,五老峰逊其不峙。而引得历代诗家学者对小孤山的喜爱,留下无数比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愈加脍灸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小孤山以奇、险、独、孤而著称。“东看太师椅、南望一支笔、西观似悬钟、北眺啸天龙”为其最形象的描写。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江水东流直下吴,狂澜倒挽一人无,世间枉说奇男子,砥柱还须让小姑”。  
小孤山的历史长久。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时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见于诗人的笔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独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为区别江西鄱阳湖的“大孤山”而言。小孤山山势挺拔,独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观倚匡庐。世人因山形长势犹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故又称为髻山。世俗又因小孤与小姑同音,逐转小孤为“小姑”相传日久,有好事者将对岸的彭浪矶说成“彭郎”,遂生发出许多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更给此山添加了神秘的颜色。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上有奇树异草,下有长江湍流。听说海潮至此不复往上,故又有“海门山”和“海门第一关”之美称。环山而上层层叠叠,弯弯曲曲,忽而接近波涛,忽而悬空托起,令人一步一个新奇。那奇峰缀怪石,古木裹云衣之风光,则令人顿入神仙福地。山上绿草如茵,茂林修竹,庙宇亭台,层次清楚。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如:一天门、龙角石、龙耳洞、关圣殿、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界潮祠、御诗碑、梳妆亭、观涛亭、启秀寺、藏经楼、圣母殿、大雄宝殿等十多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攀得高峰历经三百六十五级台阶,取登山一回。渡过一年之意。其道曲径通幽,其景奇迹迭出,若上“天梯”一站,一边一个山峰,万事万物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小孤山不光景色漂亮,其地势也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后,曾在此设立烽烟台和炮台,元代红巾军与余阙,明代朱元璋与陈友谅,清朝彭玉麟的湘军与安定军均在此对垒交锋,以争成败,故又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说。  
小孤山地处长江之滨,三面环水,水路交通非常便利。历年来,据不完整的统计每年有香客600000多人次、游客40000多人次前往此山玩耍。1999年安庆市旅游局、港务局合资兴建了小孤山旅游专线码头,由上海至三峡,南京至重庆,芜湖至九江等客轮和旅游轮均在此停靠。陆路方面,位于三省接壤七县相连的宿松县,城内公路纵横交织,南至九江、南昌、西至湖北武汉,北至合肥。105、318及京广铁路贯串宿松,安九沿江公路临山而过更是便利。由于政府的关注和小孤山漂亮的景色及便利的水陆交通吸收了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  
小孤山为安徽省著名的景色名胜之一。它独具特征的风光和丰厚的人文景观构成了高品位的旅游胜地。198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肯定小孤山为省级景色名胜区。  
(二)廖河戏台  
廖河戏台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廖河戏台位于安庆市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修,整座戏台由四根边长为40厘米的大方木柱支捧,于方柱上端3.5米处穿梁铺板成台面,正面横梁上有“大雅元音”金字匾额。面积32平方米。顶部为歇山顶抬梁式构造。戏台为廖氏祖先所建,初称“报赛神台”,主要供族内青年子弟演唱“目连戏”。以酬神祀祖,后构成黄梅采茶戏,成为三省五县艺人荟萃献艺之地。该戏台对研讨黄梅戏等中央戏曲的源流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安徽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建筑为前后两台两层,占空中积40平方米,台上正中横梁上有嘉庆二十年、学远、善长、济川、义英修等字,台前两柱刻有倒爬双狮,各书“福”“禄”一字,台上正面三匾并联生辉,中“大雅元芙”左“德”右“象功”诸字,玉琢金雕,朱漆金粉尚存,台柱坚硬结实。  
戏台为木质构造,前台面积三十二平方米,歇山顶、抬架梁、干栏式。前后台以木雕花板相隔,乐队耳台高出正台面八十公分,台中悬挂有“大雅元音”,-上彩门挂有“昭德”,进彩门挂有“象功”的匾额。台两边花板上撰有以古戏曲称号书写的楹联,文曰:“频邀姊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朋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以免竹山打瓦野店逃荒”。台前立柱上是雕琢的倒爬狮子做挑檐斗拱,旁边镌有浮雕的戏曲人物图案,台下两边各有一排木椅,可供过往路人休憩。整个构造外型精巧,古朴典雅。虽比不上那些花戏台雕梁画栋,金碧华美,但廖河戏台的设计者颇具匠心,有其共同之处。  
廖河戏台不是建在宗祠庙堂内,而是建在上山下河的要冲道路正中,山上的村-竹木山货到陈汉沟要经过此处,人们上邱山到黄梅、蕲春也要路过此地。戏台左边临廖河沟的流水,右边有商铺小街,四百多年,这里的山风水流、商铺农舍,风光宜人,廖河戏台为民所用,人性化的理念一如既往,至今也不曾改动。  
(三)石莲洞  
石莲洞为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国度级森林公园。  
宿松乃古松兹侯国,始建于汉高后四年,汉平帝始元五年降侯国为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现名,距今近2200年历史。宿松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是皖鄂赣三省八县分离部,当沪蓉高速、105国道、合九铁路之通衢。宿松地形多变,依山、面湖、临江,水秀山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沉,历史遗址众多,景观鳞次栉比,其中石莲洞国度森林公园,好像镶嵌在松兹大地上的一颗绿宝石,熠熠生辉。  
石莲洞国度森林公园总面积二万二千多亩,森林掩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七点六。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厚,野生动物八十多种,其中不少属国度一、二级维护的宝贵物种;植物六十七科,五百余种,既有百年以上的古木,也有欣赏和维护价值较高的宝贵树种和特种经济林。一年四季,峰峦叠翠,-扬波,时而云雾旋绕,时而阳光筛金,更有甘洌的清泉,灵巧的岩石,烂熳的山花,婉转的鸟鸣,构成了绚丽多姿、清爽典雅的旅游环境。  
公园有河西山、孚玉山、仰角尖、罗汉尖四大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各具特征,交相辉映。全园自然景观一百多处,人文景观五十余处。最有特征的是河西山景区,也是石莲洞所在地。《安庆府志》载:“石莲洞在治南五里,石屋嵌空,若出水芙蓉,上镌‘石莲洞’三字,为唐罗隐笔。”相传他在此-仙去,“石莲洞”三字至今就存于洞左上方,明晰可见,洞因而得名。清代名儒石圣历《游石莲洞》诗云:“曾说桃源古洞幽,谁知此地有丹邱。小巧直透烟霞窟,光霁常经日月流。水喷崖腰穿碧涧,云横谷口护灵湫。个中莫道乾坤小,万壑群峰一望收。”诗中道出了石莲洞的漂亮。山下一天门,山上佛座岭,均为佛教禅宗弘忍憩息遗址,曾建有五祖寺,与黄梅五祖寺相照应。山南水口山有西汉末中散大夫,因-王莽被贬为松兹第一任县令张何丹之墓。此地主要景观有:流水潺潺的假山、雕琢精巧的诗联书画文化走廊、九曲莲池、九曲莲桥、荷衣古池、荷花亭、水景带、休闲木屋、亲子乐园、垂钓中心、文南戏院、挹仙台、听雨亭、五祖禅林、佛座石、仙鹤石、五祖亭、龙眼泉、金蟾望月、黑猩护林、鼋头石、金龟盼日、石破天惊、龙啸石、对酌亭、海豚沐日、仙桃石、四顾亭、一线天、鸳鸯石、百子树、讲经台、醉仙卧花石、十里桃源。孚玉山景区主要有孚玉青峰、聪明泉水、麒麟庵、吴公子季札墓、马祖道元洞。仰角尖景区主要是三座古刹:灵隐寺(寺旁建碑亭为清初宿松知县王民皞手书碑)、九龙禅林、洞山寺,寺内梅娘娘是宿松独一的肉身菩萨。罗汉尖景区主要有罗汉打坐、滴水观音、脚鼓石、筲箕洞,山顶碧云庵是红军——中华抗日救-司令部遗址。上述诸多景点,灿若繁星,美不胜收。  
公园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空气新颖,负离子充足,是自然的大氧吧。走进公园,心旷神怡的是千峰竟秀,万木争荣,鸟语花香,泉飞石舞,融动植物、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感受,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安徽省石莲洞国度森林公园原为宿松县林场,1992年国度林业部批准为国度森林公园。2010年6月王建国与袁水林二位先生携手协作,重新注资成立了安徽省石莲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石莲洞国度森林公园作了全面规划。新扩建的森林公园为一轴四区,分别为森林公园综合效劳区、生态度假区、休闲文娱区、宗教朝觐区,构成“九心合一”的旅游中心。接待中心大楼、石莲宾馆、石莲酒家、石莲广场、生态停车场,坚持徽派传统作风,为您发明出一个宁静又耐人寻味的山水环境,一条明澈见底的溪流绕着绿丘贯串整个庄园。是游客观光、休闲、美食、文娱的最佳胜地。  
(四)白崖寨  
白崖寨为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白崖山位于宿松县城西北趾凤乡境内,距县城五十余华里。主峰雁恋坡海拔四百七十六米,窄径腾空,飘崖百例。“南国小长城”白崖寨就盘卧于向崖山上。寨墙环绕东峰、西峰、西阳尖、雁恋坡、大印坡五大山峰,长达十华里,逐迄起伏,巍峨壮观,宛如长城。  
白崖寨始建于元末,明、清时期作过维修与扩建,有近700年历史。寨墙由大方块石砌成,高3米、宽1米。长10余华里,蜿蜒回旋于五大峰之间,巍峨壮观,被誉为“南国小长城”,寨城周围建有5座城门。白崖地势险要,易守难功,曾为历代兵家军事遗址、摩崖石刻和战争佳话。因其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适合-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崖寨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树繁荫、珍禽簧语、溪流飞瀑。诱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共同、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白崖寨自然人文景观甚多,最引人瞩目的当首推寨墙。寨墙长十华里,宽约一米,高二点八米至五米,全部用大块石片垒砌而成,险要地段墙煤呈双层。七百年来,虽几经兵乱微风雨剥蚀,但整个寨墙根本保管完好。白崖寨原有五门,现只存攀龙、听雨、朝九三门。寻幽仿古者若从“关门石”拾级而上,可直达攀龙门,进入寨中心。两侧不远,即可看到“凤卧龙栖”和“最上一乘”的峭壁石刻。再沿城墙向西峰走去,绕北岭、东峰一周,沿途可看到许多外形动物的怪石和奇芒异景。西阳尖,海拔四百米,青蛙石位于西阳尖山腰,百花门有百花石,旗杆坡位于百花门东,又名炮台、点将台,尚存竖旗杆石夹一对,相传史可法曾在此竖旗,谬兵点将。风头山,貌似凤冠,气势雄峻,高峰有“道人石”,远观则酷肖石僧,衣着袈裟,忠诚拜佛。时岭位于听雨门内,九曲居在  
此。此居由情吏部主事贺欣建于光绪三十三年,因房屋内、大门前道路各有九道弯曲而得名。  
白崖寨是安徽省景色名胜区和安徽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石城之长和保管之完好,是华东地域所未有,加上明清石刻多处,不只是有历史价值的维护文物,而且也是旅游之胜地。  
维护范围:周围寨墙外,东、西、南、北各50米。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东、西、南、北各1000米。  
(五)九井沟旅游景区  
九井沟位于皖、鄂、赣三省接壤处的安徽省宿松县隘口乡原龙王村境内,现已改名为九井沟村,属大别山余脉,总面积36.72平方公里。这里既有峰峻石奇、峡谷幽静、水滴石穿的泉中九井和形神兼备的仙女浴池、淋漓波光的雷公潭、白练飞泻的三叠瀑布,又有叹为观止的"石破天惊"、惊奇异态的千年罗汉松,还有那至今尚无一人敢窥其颜、敢探其险的龙和大峡谷。自然的大氧吧,险峻的峡谷、茂密的植被、幽静的环境、古朴的村落,田园式的阡陌,"美比九寨"的"九井沟"、尽享宁静、探险猎奇的好去处。  
河谷全长约二十华里,整条河沟呈带状。因沿河沟自上而下散布着九个深井而得名。其景色特征有瀑布、悬崖、怪石、特性为巧夺天工的泉中石井。九井沟山清、地静、水碧、瀑变、井深、崖峭,组合成稀有的自然景观,是一处未开发的处女地。但在宋朝就被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发现。历代文人墨客闻其景而到此旅游,并留有赞誉的诗篇。九井沟最其特征为水景、瀑布,宛如一道道银河飞泻而下。特别是四井、六井、七井、九井飞瀑更是惊涛浪怒,山鸣谷应。七井瀑布呈三叠式从高达两百米的悬崖不断挂到七井下的潭中,若是雨后宽可达3米,为皖西南一带不可多是的奇迹。其溪水发源于西源与趾凤接壤的天柱峰上。这里山青、境幽、水碧、瀑泻、岩险、崖峭、潭多、井深,构成天下稀有的自然景观。在近三十华里的巨体山石板块上,一沟溪水顺山而下。由于飞流瀑布经年不息的长期冲撞,自然开凿出了九口深水潭。  
唐朝贞观年间,西源地域连续三年大旱,地步干裂、溪河断流、草木枯死、庄稼绝收。人们纷繁弃家出走,一时间,该地域几近断了人烟。眼见此情此景,住在本地龙王庙左近的周氏惠泽、惠俊、惠圣三兄弟心如刀绞,痛苦万分。经过商议,他们决议,将不惜以本人的身家性命,为民请命。他们听说,这几年久旱不雨的主要缘由是,主管水神的龙王老爷只顾本人寻欢作乐,而忘了天下人世的百姓灾难。他们将要亲赴龙王寓居的三井龙宫,求龙王济世降雨。他们沐浴更衣、焚香祷告,斋戒七日,于农历五月初五来到三井,义无反顾地步入干涸了的井底,探寻龙宫。瞬间间,乌云漫山遍野,闪电撕裂长空,雷声振聋发聩,九井沟内,河水猛涨。紧接着,弯弯田下起了弯弯雨,雨却不淋过路之人。但周氏三兄弟这一去,却永远地踏上了不归路。从此以后,这一地域,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周氏兄弟舍己为民的操行,誉满乡里,怨声载道。  
宋皇祐四年五月,王安石在舒州(潜山县)任通判,闻知此事,深为周氏兄弟的肉体所打动。于是他决议亲往实地走访凭吊。在他经太湖、过枫香驿、穿梅墩、进入九井沟后,串农户,访路人,问民情,察乡俗。在三井周氏兄弟归天处,他深情地仰天长叹:“形体登仙去,肉体万古存。”据传如今西源龙王村中的龙王庙里周氏三兄弟的三尊塑像还是王安石捐资雕修的!沿三井溯溪而上,王安石领略到了四井的幽邃、五井的神韵、六井的波光、七井的飞练的这次凭吊游历,王安石曾即兴创作了不少诗、词、文,只惜岁月沧桑,这难得的丽辞佳句大多已佚失,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要《九井》诗一首: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低荦确无人耕。扪萝挽茑到岩趾,仰见吹泻何峥嵘。余声投村欲风雨,来势卷土犹溪坑。飞禽凌兢走骇兽,霜雪夏落雷冬鸣。野人常常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我来立久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中官系龙投玉册,小吏碟狗浇银觥。地形偶然截险怪,无意一定司阴晴。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常虚盈。谁能保此千秋后,天柱不折泉常倾。  
(六)宿松东方水族  
方水族展出的生物品种丰厚多彩,有国度一级维护动物“娃娃鱼”、大型热带淡水鱼“巨骨舌鱼”、食人鲳鱼、素有珍稀活化石之称的雀鳝以及软骨鱼类的鲨鱼,还有举世稀有的活珊瑚、颜色斑斓的神仙鱼、“仰人鼻息”的印鱼、天真烂漫的海象鱼、泳姿飘逸的银龙鱼等。假如您还想深化理解有关的水族学问,还会有专业人员为您做精彩解说。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  
(七)周瑜墓  
周瑜墓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周瑜墓旧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后因桑落洲崩岸,搬迁到了宿松县圭山。明代解缙考证周瑜墓在安庆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北宋司马光《五代史记》“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公元208年,周瑜曹操会猎于赤壁,火烧赤壁最终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三国由此构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谜。周瑜墓在何方呢?似乎成了一个谜团,往事成风云,樯橹灰飞烟灭后,只能平地凭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证过往。偶尔发现,其实周瑜墓的旧址还在,只是我们忽略了他的所在。  
在古书中,有如下记载: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依据《水经注》云,青林水,至寻阳,通大雷。依照我的了解,这个青林水就是雷水水系。古寻阳在今黄梅西南。这里交代的很分明,周瑜墓在宿松青林水左近。详细地点有待调查论证。五代,宋初学者徐铉《骑省集》中《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公瑾葬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这也是其他“周瑜墓”不具备的条件,有后嗣祭奠。南唐(宋代)马令陆游《南唐书-周本传》欧阳修《新五代史》“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这点就能够推翻周本立墓的假说,假如是周本立墓,周本传就不会这么写了。我们还能够发现,其真实周本之前就有周瑜后嗣为其守墓。不然哪来数十家守墓呢?古代的家,相当于今天的房。可见守墓人数众多。这也是正史中独一记载的周瑜后人,也是独一明白记载了周瑜墓葬地点的史书。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对雷水之北侧,有周瑜庙”。由于《水经注》是注释《水经》的一本书,假如依照《水经》成书年代来算,应该是魏晋三国时期,这就很接近周瑜卒年的记载。江水对雷水,也契合解缙的诗句。假如依照最晚推算的话,《水经注》成书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50年左右,因郦道元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文材料其必定是参考南方人的著作,这样文献的成书年代最晚在三百年左右的晋朝,战争期间修建庙宇的可能性很小。公元280年到公元500年左右,桑的小洲呢?据袁宏记载,“尔乃出桑落”,说周瑜出桑落洲,由此可知,周瑜是在桑落洲里屯兵,不然何必提一个无名小洲呢?袁宏还记载,“穷河洛之规矩”,“钻灵龟以相土”,“金城万雉”。这阐明周瑜在此建筑城池。这座城池见于史书,依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这里说的“寻阳”是古寻阳,也就是黄梅西南。而寻阳县东四十二里,正好是桑落洲。所以这个巢湖故城的修建者,就是周瑜。而周瑜的家就在巢湖故城里面。这也契合宿松《周氏宗谱》“汝南人,瑜公守吴郡,家庐江舒,...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的记载,这个故城绝对不是庐江舒城,由于前文曾经讲的很明白,籍贯是汝南,家庐江舒城。所以他应该不是故土的意义,并且江西的乌东族谱也有这样的记载“庐江为吾周之先,再家于舒自瑜迁”,这里能够看出,家在舒是自周瑜时期搬迁的。两者地隔千里,而记载却分歧,阐明是事实。故城这里能够了解为被废弃的城池。所以这个故城只可能是巢湖故城。  
(八)太白书台  
在宿松县城南1.5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名曰南台山。小山不高,却因有留念诗仙李白的“太白书台”而远近出名。宿松历史上最有名的县官,当属闾丘县长,他因收容落难中的诗仙李白而名传千古。据《宿松县志》记载:闾丘是以行者的身份来宿松任县令的,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时期,江淮一带,生灵涂炭。闾丘到任后,为官清正,顺应民意,讲养精蓄锐之道,使县民纷繁从外地回归务农,宿松得以大治。  
唐至德二年,永王李璘举兵向唐肃宗夺权失败,李白被牵连入狱,幸得郭子仪、崔涣、宋若思等人救援出狱。李白出狱后四顾茫茫,无处安身,宿松县令闾丘倾慕其诗才,冒着风险主动将其迎至宿松避难。  
李白来宿松后当即住在闾丘下榻的南台山南台寺。为了盛情招待这位诗坛才子,闾丘还特地在寺北筑台,供其寓居和吟诗,此即“太白书台”。李白在此栖留三月之久,写下《赠闾丘宿松》、《赠闾丘处士》等诗篇,更写出了“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名句。台西南不远处有荷花池,池畔旧有“对酌亭”,相传系李白与闾丘饮酒、赏月、抚琴、赋诗之处。不久后,李白被判放逐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尔后三年,李白流离失所,于62岁时长眠采石矶。  
(九)安徽华阳河湖群省级自然维护区  
1、根本概略  
宿松华阳河湖群原属安徽安庆沿江水禽自然维护区的组成部份,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新设立“宿松华阳河湖群省级自然维护区”(《关于同意安庆沿江水禽自然维护区范围调整和更名的批复》(皖政秘[2013]231号)),包括黄湖、大官湖和龙感湖的一局部,总面积50496.7hm2,其中中心区面积15704.47hm2,缓冲区面积5605.13hm2,实验区面积29187.1hm2。  
维护区西起宿松县界,与湖北省黄梅县的龙感湖国度级自然维护区相接;东至螺蛳咀,与安庆沿江湿地省级自然维护区相连;南起华阳河农场程营拓荒队三岔港渡口,与鄱阳湖国度级自然维护区仅一江之隔;北至双墩岭,天文坐标介于东经116°04′29.2″至116°32′19.8″,北纬29°52′48.8″至30°08′7.6″之间。  
华阳河湖群省级自然维护区是以维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用,有效发挥湿地效益,维护湿地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集湿地维护、科研、宣教、可持续应用为一体的自然维护区。在行政管理上,以林业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参与的管理机制。  
2、动植物资源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厚,具有稀有性、复杂性、完好性。华阳河湖群内共有浮游植物70属(种),湿地草本维管束植物39科、85属、152种,占安徽省湿地维管束植物种数的76.5%。共有湿地植物群落31品种型,湿地植被生态系列散布完好,有发育良好的挺水植物,有多品种型的浮水植物,有大面积散布的沉水植物,如黑藻、苦草等。区内共有浮游动物105种,底栖动物71种,脊椎动物310种,占安徽省脊椎动物种数的48%。其中鱼类89种,分别占长江中下游湖泊和安徽省鱼类种数的45%和70%,有12种长江水系特有鱼类和42种江湖洄游性鱼类。  
据调查,华阳河湖群湿地共有鸟类156种,其中水鸟82种,分别占我国和安徽省水鸟种数的30%、74%,鸟类的总数超越15万只。其中国度重点维护鸟类20种,14种鸟类列入IUCN极危、濒危、近危、易危受要挟等级。12种水鸟均超越拉姆萨国际湿地条约1%规范。在长江中下游散布的6种种群数量超迁移道路数量1%规范的全球受胁种中,华阳河湖群湿地占2种,即东方白鹳、鸿雁。东方白鹳150只,占全球该种群数量的6.1%。维护区内小天鹅的数量达5000只,豆雁18000只,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越冬种群。华阳河湖群湿地也是白鹤、东方白鹳等重要物种迁移停歇地。  
(十)黄鳝嘴遗址  
黄鳝嘴遗址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黄鳝嘴遗址为新石器时期遗址,位于安徽省宿松县程岭乡大塔山北。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8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讨所考古调查时发现,同年停止试掘,1982年和1984年又停止两次开掘,总揭出面积370平方米。发现墓葬17座,出土器物100多件,器物组合为鼎、豆、壶、杯、钵、盆、碗、釜、盂、盅和器盖等。陶器以手制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红胎黑衣陶为主,又以圈足和三足为多见,盛行凹弦纹、刻点连线纹。其中,扁圆腹或斜腹罐形鼎、高圈足钵形豆、盘形豆、单耳杯、釜形杯和大喇叭圈足蝶形豆,是颇具代表性的器物。年代约与薛家岗一期的年代相当(距今约6000年)。  
(十一)樟树湾祝家新屋  
樟树湾祝家新屋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樟树湾祝家新屋位于安庆市宿松县破凉镇车河村,年代为清。  
2019年,樟树湾祝家新屋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二)养英山庄  
养英山庄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养英山庄位于安庆市宿松县,年代为1915年。  
2019年,养英山庄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三)吴家五房屋  
吴家五房屋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吴家五房屋位于安庆市宿松县,年代为清。  
“吴家五房屋”位于安徽省宿松县柳坪乡大地村境内,该房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距今230多年历史,坐南朝北三进七开间,抬梁式,悬山顶,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范围庞大,设计作风共同,为现今安庆地域为数不多的保管较为完好的徽派古民居。  
2012年,吴家五房屋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维护范围:文物本体外,周围20米。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周围100米。  
(十四)小孤山石刻  
小孤山,历来被誉作海门天柱。相传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纪功,或云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刻“中流砥柱”4字于石上,然岁月远久,字迹埋没无存,仅有《水经注·释地》记载其事。现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题书“海门第一关”和“启秀寺”,明代兴献帝所题书的古诗一章和嘉靖敕建的御诗碑,叶梦熊“登小孤山”、舒芬“游龙耳洞”的题诗,清乾隆帝篆书“灵昭江屿”和刘韦发草书“云香水翠”,彭玉麟题书的“江上峰青曲终人见”。还有“琼崖滴翠”、“我德如是,佛寿无量”,“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等楹联和唐代顾况、卢仝,后梁释定法,宋代谢枋得,元朝傅若金、揭傒斯,明代刘基、解缙、李东阳,清朝朱书、王文治、彭友胜、石圣历等人诗文,均系清代所刻,这些石刻,书法苍劲遒秀,真草隶篆多体,各有风骨。全山共有石刻29处,真实地记载了小孤山秀丽的风光和人物活动历史。  
(十五)贺氏启六公祠  
贺氏启六公祠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贺氏启六公祠位于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东山村。  
座北朝南,面阔31米,通进深41米。贺氏启六公祠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5年)。扩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明三暗五,正屋三进三开间,东西各有厢房12间,各厢房之间有天井回廊相衔接,总建筑面积达1271平方米。宗祠屋面为悬山顶铺小青瓦,屋内山墙用穿斗式梁柱构架。殿堂为四柱抬梁式五架梁,柱头施插拱、丁头拱,明间与次间立柱上端用额枋穿连,使各开间梁架构成一个整体。柱础为青石八方须弥座,每方饰浅浮雕花草纹。空中由麻沙石板和石条铺砌.-二三进依次增高半米。是该县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明清时期砖木构造的徽派建筑大型祠堂。  
维护范围:距文物本体外沿的周围各50米。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周围各100米。  
(十六)小圩罗家老屋  
小圩罗家老屋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小圩罗家老屋位于安庆市宿松县隘口乡小圩村。  
罗家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清咸丰十年(1861年);浙江巡抚罗遵殿祖父重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罗遵殿故居。罗家老屋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清咸丰十年(1861年)浙江巡抚罗遵殿祖父重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罗遵殿故居。该建筑坐北朝南,五进五开间,东西两边配厢房,高平屋硬山面饰五级马头墙,整个建筑为抬梁式砖木构造。面积约600平方米。罗遵殿,(1798—1860)字澹村,道光十五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两淮盐运使,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福建巡抚、浙江巡抚。咸丰十年,安定军破杭州城,一家五口殉国。清廷追赠右都御史,予骑都尉世职,谥壮节。  
维护范围:距文物本体外沿的周围各20米。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周围100米。  
(十七)朱书墓  
朱书墓为安徽省文物维护单位。  
朱书墓位于宿松县许岭镇滴露村彭田组梨花坞。  
高3米,以半月形条石砌成,按塔柱盘绕七级,上复园锥石顶,墓前立有墓碑,左右两侧立有双石板圩夹四块,墓前是宽阔的祭奠拜席,三方筑就一米高的土圩护体。其墓园面积近百亩。朱书是清初著名学者、古文学家,与方苞、戴名世一同被称为清初三才子。对桐城古文学派的构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是倡导皖江文化的第一人。  
维护范围:距文物本体外沿的周围各5米。  
建立控制地带:维护范围外,周围各100米。  
(十八)石良墓  
石良墓为安庆市文物维护单位。  
石良墓位于宿松县九姑乡杜溪村,年代为明。  
2017年9月22日,石良墓被发布为安庆市第七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九)四号渡槽  
四号渡槽为安庆市文物维护单位。  
-渡槽位于宿松县长铺镇长铺社区,年代为1975年。  
2017年9月22日,-渡槽被发布为安庆市第七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