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潜山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10 16:1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名字由来  
潜山市名以潜山为名,诸书记载也较统一。如《明一统志》说是“至治间析置潜山,以山为名。”康熙《安庆府志》也说:“以山为名,有事潜岳。”《潜山县志》说法也相似:“县以山名,山以潜名”,以潜山“幽岩邃谷,穷之益深,潜之取义也。”据志书引见潜山的创立状况是:“宋立四寨(按,抗元栅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间,始以故怀宁之清朝、玉照二乡地析置潜山县。”后迁治故皖城(今潜山市城梅城镇)。这个作为县名的潜山,《明史·天文志》交待位县城西北,“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潜山的“潜”字,古书通“”字,按《尔雅·释言》解为:“深也。”县志解释即本此义。诸书说法中以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解释最为精确。他指出,潜山位于“县西北二十里,绵亘深远,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旧志》:潜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层峦迭嶂,为长淮扞蔽。说者皆以潜、皖、天柱为三山。其实非也。盖以形言之,则曰潜山,谓远近山势皆埋伏也。以地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或谓之皖公山,亦曰皖伯台。以峰言之,则曰天柱。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虽有三,实一山耳。”  
二、二乔传说  
乔公,东汉时期庐江皖县(今潜山)人,育有大乔、小乔二女,据传二乔知书达理,聪明过人,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貌,梳妆装扮是姐妹俩每天的重要功课,每次妆罢便将残脂剩粉投入院落老井中,常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也有了胭脂香,此井也因而被称为胭脂井。  
建安四年,孙策与周瑜率兵攻克皖城,遣人礼聘,得乔公道许,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千古韵事,二乔也成为了被世人歌咏的对象,如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黄庭坚题诗:“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雅韵豪迈的诗词中尽显细腻柔情,毫不吝啬的将二乔姐妹融入字里行间。  
在潜山县郊已发现了二乔传说的实物遗存——胭脂井(潜山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将其发布为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石阑和石碑(县博物馆藏),石阑所刻“建康元年二月”六字明晰可辨,它们深沉的文化意蕴及与之相关的二乔传说,都鲜活生动地传承至今。  
三、潜山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菩佬戏”或“扁担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支配木制玩偶停止扮演的戏剧方式。据县志记载,木偶戏在潜山县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清末以来木偶戏流行深受大众喜欢,主要集中在五庙、黄铺一带,凡有祭奠、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为黄梅戏三-本、七十二小围,它不是独立的剧种,栖于木偶戏艺人所演唱的声腔,潜山县木偶戏民国前曾唱过高腔、徽调,民国后根本上都是唱黄梅戏。文革期间木偶戏被归入“四旧”被扫除,艺人中止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局积极争取对木偶戏艺人注销发证,鼓舞他们展开活动。但由于老艺人逐一谢逝,社会观念的转变,经济强势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文娱取向的不同,观众巨减,使木偶戏生存发作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消亡的风险。鉴于此,抢救这一濒危艺术火烧眉毛。县非遗维护中心迎难而上,一方面搜集整理档案材料,一方面组织演出活动,活态传承。  
四、痘姆陶器手工制造技艺  
痘姆陶器是潜山县传统名牌产品之一,潜山痘姆陶器消费历史长久,据薛家岗遗址考古开掘考证:痘姆制陶来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经过一代代制陶艺人勤奋学习,不时改良消费工艺,因而痘姆乡被称为“皖西南陶瓷之乡”。陶器规格多样,品种繁多,主要有日用陶器、建筑陶器等,它不只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且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痘姆乡是陶瓷手工艺制造的发源地和主要消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和勤劳聪慧的民间艺人,陶器的制造过程比拟复杂,大致需求14道工序,需求25天左右烧制而成,制坯办法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创造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停止修整,制造出外型漂亮的陶坯。制陶需选用纯洁而细腻的红粘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琢等工艺。制造陶器的相关用具有:木锤、石锤、拉钩、板块、垫凳、勤子、土车、泥凳、平板、挠车棍、龙窑。主要陶制品有:米坛、咸菜坛、酒坛、砂锅、水缸、花钵、古乐器埙等。  
痘姆陶器依据不同的用处有40多个种类,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具两大类,融运用性、欣赏性、工艺性为一体,表现了民间制陶手工艺的发明才能和表现才能。是一份极端宝贵的历史遗产。  
2008年发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桑皮纸手工制造技艺  
依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就消费皮纸,迄今已有177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后冲、毛尖山等地,年产量逾三百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消费,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性是娇嫩、拉力强、不时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该纸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消费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度,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从事书法美术创作的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社难能可贵的纸张资料。上世纪80年代国度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桑皮纸经过运用和审定,予以高度评价。  
2004-2005年故宫大修时,潜山官庄镇消费的桑皮纸在20多家纸样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仅有的“倦勤斋用纸”纸例。  
2008年发布为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天柱山茶制造技艺  
潜山县种茶历史长久,茶叶消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注重,1980年名茶创制起步,农业局成立名茶小组,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著名教授陈椽现场为潜山发明的名茶“天柱剑毫”定型命名,1985年“天柱剑毫”参与南京全国名茶评选会,以“质量优良、作风共同”名列榜首,被评为“中国名茶”,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  
主产于国度景色名胜区天柱山四周的十个山区乡镇,生态环境优越;选用潜山县境内的适制茶树良种茶叶,用天柱剑毫特定的加工工艺制造而成,其质量特性为: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汤色碧绿亮堂,香气清鲜耐久,滋味鲜浓爽口,叶底匀整嫰鲜。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出名,品饮此茶,有“入品浓醇,过喉鲜爽,口留余香,回味甜美”之感,深受消费者喜欢。年产量由初创时的几十公斤开展到如今的26万公斤,产值近5000余万元,新开发的五星级天柱剑毫深受消费者欢送,每斤均价达2000元,且供不应求,“天柱剑毫”成为潜山县茶叶增效、茶农增拾掇拳头产品,带动效益显著。  
为维护天柱山茶制造技艺,潜山县出台了相关维护措施,打击冒充伪劣,对名茶品牌施行维护。  
2012年发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天柱山瓜蒌籽制造技艺  
潜山县是天柱山瓜蒌籽的发源地,产于潜山县的天柱山瓜蒌外表干净、双边微凸、子粒丰满,长宽比为1.5~2.3。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后,粒籽平均,入口咸(甜),破壳后子仁鲜美,润脆可口,香、咸(甜)纯粹,具有该种类特的作风,气息。是天柱山名优特产。  
天柱山瓜蒌籽不只是可口的待客珍品,还是理想的旅游食品。《本草纲目》卷十八载:瓜蒌“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止消渴、利大便、消肿疮毒”瓜蒌籽炒用:“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足皱。”现代医药学研讨证明:瓜蒌籽含不饱和脂肪酸钙、铁、锌、硒等16种微量元素。食用瓜蒌籽,有扩张心脏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维护作用;对离体绒癌细胞增殖和艾滋病毒具有激烈的抑止作用;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有辅助疗效;能进步肌体免疫功用;并有瘦身美容之成效。产品除畅销上海、南京、武汉和合肥等大中城市外,还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域。目前我县已有二大天柱山瓜蒌籽品牌被中国绿色食品开展中心授予为“绿色食品”称号。天柱山瓜蒌籽已被列为国度级天文标志产品维护,天柱山被称为中国“瓜蒌之乡”。  
2012年发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王河舒席工艺  
舒席古称“竹簟”是举世闻名的传统工艺品。王河盛产水竹,篾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佳誉,潜山历史上称“舒州”,舒席因而而得名,又称竹席、凉席,是潜山县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消费历史。旧县志载:“潜山南乡,盛行竹编,男女老幼,多精编技,明代舒席,名闻江淮,晚清远销南洋”。近年潜山汉墓考古发现,汉代即已有舒席,且工艺精深,这有力地证明了潜山的舒席工艺传承长远。  
舒席以细薄柔滑、坚韧耐磨,不生虫蛀、折叠易带等优点深受欢送。它选料精严,专用水竹,尤以小叶水竹为最佳。为防虫蛀,采伐水竹必需在当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间(民间称不用“菜花竹”)。对风头、罗尾、暴节、伤痕、发丫等全剔除。竹篾经过剖、刮、煮、晒,色泽鲜艳,莹洁光滑,折卷不时。由竹篾编织成席,前后要经过十几道严厉的工序,可见舒席制工之冗杂。解放以来,潜山县展开了工艺改造活动,席桌编织法取代了古老落后的“盘腿打坐,五心朝天”的席地编织法。同时又先后完成了破、划、起、杆、撕、刮篾工序的机械化,特别是刮篾机和编席机的试制胜利,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数量和质量日益进步。  
舒席不只是一种有适用价值的夏令佳品,也是漂亮典雅的手工艺品。人物山水、流云花卉、飞禽走兽、神话故事,楷书行草、横幅条屏,均能编织入席。席间的景物远近相宜,浓淡比照鲜明,空间层次明晰,构成了舒席工艺的共同作风。1958年舒席老艺人汪龙福采用苏绣中的挑针法,编织“天安门”、“双狮戏球”图案屏席,敬献给毛主席、周总理,后被珍藏于中国科技博物馆。1960年,又编有“五谷丰收”、“牡丹”图案,送北京人民大会堂,1978年,舒席艺人石灵芝编织的“喜鹊闹梅”、“双蝶弄花”、“迎客松”图案舒席,参与全国社队企业产品展览,获中外人士普遍赞扬。  
舒席制造过程复杂,工序请求操作严厉,是先辈们集体聪慧的结晶,现代技术难以替代手工制造,是一份极端宝贵的历史遗产。  
2008年发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潜山弹腔  
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传播于民间,流布地域以潜山为发源地,四周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常年出演。凭仗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域的文化艺术普遍交流,弹腔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  
弹腔不断以皖江地域为中心传播地,因而,她的胚胎基因、生长进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弹腔音乐唱腔中还融汇了大量的民歌小调,吸取了青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的多重营养。  
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特别是潜山、岳西山区的艺人,这种方音更为浓厚。唱腔与“小白”全用方言,大白用方言韵白。唱腔在根本腔框架内,依据方言的四腔调值,产生许多具有中央特征的曲调,因此,弹腔乡土气息浓郁。  
弹腔艺术绝大多数出自农民或乡村手工业者,其“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却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弹腔的剧目表现了民众生活、风土民情,反映了本地域人民的道德观、审美观。  
“四大徽班”流寓京都后,潜山外乡艺人保存着弹腔的自然特征,使这终身态艺术得以持续。  
十、十二月花神  
潜山历史长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犹显丰厚。民间音乐舞蹈“十二月花神”,历经300余年,—直广为传播。“十二月花神”是潜山古代民间灯会、庙会中的主要文娱扮演节目。据考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就有”十二月花神”舞蹈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以圆满的音乐舞蹈方式在民间传播下来。  
它是依据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观音洒净”为题材,以传统舞蹈方式表达劳动人民在盛世中的生活感情,舞蹈表达的是观音洒净水,使人世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美妙现象。歌词主题鲜明,是以歌盛世、庆升平、乐歉收、观花赏景为内容的十二首美丽的生活颂歌,每首都采用了我国古代漂亮、安康的典故。“十二月花神”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特别是潜山的艺人,这种方言更为浓厚。唱腔在根本腔框架内,依据方言的四腔调值,产生许多具有中央特征的曲调,更突出了这个舞蹈的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作风。“十二月花神”演奏曲的曲名叫“抱椿台”,原是用笛子和洞箫演奏的。人物外型主要有观音、文(武)童和十二个花神,十二个花神头戴花枝冠,戴珠项链,穿淡红色斜领短上衣、白水袖、淡绿帔肩、粉红彩鞋,并分别头戴表示本月份的花枝冠。道具有云帚、白净瓶、柳枝、云片、莲台等。如此丰厚的音乐舞蹈方式在民间特别是在黄泥一带最为盛行,如黄泥镇每年十月一次的“忠烈大王庙会”及民国年间每年十月一次的“安全会”、水吼镇每年一次的“黄公会”等大型大众-都必需有该舞蹈的演出。“十二月花神”艺术绝大多数来自农民或乡村手工业者,多表现民众生活、风土民情,反映出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作风的秀丽文静,构成标准,传播至今。  
2008年发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桑皮纸制造技艺  
依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域就消费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消费。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性是娇嫩、拉力强、不时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消费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度,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上世纪80年代,国度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岳西桑皮纸画纸经过运用和审定,予以高度评价。2004-2005年故宫大修时,潜山官庄镇和岳西毛尖山消费的桑皮纸在20多家纸样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仅有的“倦勤斋用纸”纸例。  
十二、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徽省潜山县)  
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发布《孔雀东南飞传说》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雀东南飞传说》的构成过程,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遣回娘家。焦、刘两人分手时赌咒生死相爱,不复嫁娶。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在走投无路时投水身亡,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焦、刘殉情一事,震动了庐江郡,“家家户户说焦、刘”,在民间广为传播。300余年后,在大众集体创作的根底上,降生了《孔雀东南飞》。南朝徐陵将该诗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题收入他所编的《玉台新咏》从此进入文坛成为定本,这是保管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叙事诗,可谓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焦仲卿、刘兰芝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诗前小序记载了传说故事的梗概,其人其事其时,真实可考。焦仲卿潜山焦家畈人,刘兰芝怀宁刘家山人,两家仅一河之隔。潜山与怀宁在西汉至西晋时均从属于庐江郡皖县。民间传说具有黏附性,孔雀东南飞传说也表现出对中央事物和名胜古迹的依附,在潜山焦家畈大渡口、相公桥、焦家庄园等遗址遗存均依稀可见。历代传播的传说,至今在方言里仍见端倪,比方将习难媳妇的婆婆喊作“焦八叉”,将受折磨的媳妇叫作“苦芝子”,将懦弱无能的老好人称为“糯米官人”,将趋炎附势的人称为“刘大”,将能干要强的小姑娘称为“能小姑”等。《孔雀东南飞传说》来源早,版本多,传播广,且衍生了“乞巧节”、“娘娘会”等民俗节日,具有口头性、集体体、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内涵丰厚的《孔雀东南飞传说》对人民大众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沉淀浸透到今天的调和社会,具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十三、潜山县民俗风情  
潜山有句俗话:“头顶锅儿卖,人情大似债。”可见,潜阳大地民风憨厚,注重礼尚往来。这种礼节交往,是传统人伦观念的重要特征。今天我们所说的,是指为表礼敬而向亲朋送物品的礼仪规矩。  
一年三节礼。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尤为考究,简单不得。春节从大年初二开端,晚辈就要给亲戚送拜年礼。礼品多为腊肉、糕糖。眼下“水涨船高”,也有送层次不一的烟酒的。送礼的次第颇有考究,先到外祖父、舅父家,再到姑父、岳父家,后再是平辈的亲朋。由于外婆家是“基本”,“外婆家的小母舅,抵上个小家公”。拜年应在正月初七、八之前为宜,迟了则视为不敬,因此有“拜年拜到初七八,两个耳光一路(块)刷”的俗话。往年,端午、中秋礼品,绿豆糕、月饼必不可少。  
婚嫁喜庆礼。家有娶媳、嫁女喜事,经过适宜途径披露给亲朋好友,对方必需送礼恭喜。这是互相关系的晴雨表。若对方明知而不表示,意味情感绝交。嫁娶之礼,染红的鸡蛋必不可少,上个世纪乡间多配送脸盆、茶瓶、床上用品等,现多以现金替代。  
婚嫁程序复杂,礼节繁多。相亲看家,要给女方“见面钱”;定亲订婚,要送丰厚礼品,为尚未进门的儿媳做成双数的衣裳;送喜日子,备足礼品,用红纸写上双方“八字”,此为喜帖;迎娶新娘,须携重礼,回礼对象扩展到女方房下各家;三朝回门,新婚夫妇带上礼品到岳父家探望。“抬头嫁女,低头娶媳妇”。以往女方家只需配“三盆两桶”等嫁妆,现今实行方案生育,嫁妆的层次也高多了。送“满月茶”,即在女儿婚后满月时,娘家办些冻米、红鸡蛋、饼子等茶料,由新娘的母亲、嫂子送到婆家,以开女客往来之端。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对红媒自然怠慢不得,男方要在节日或平常相机给媒人送礼。喜事办妥了,媒人的礼也就免了,因此有人戏言:“新娘进了房,媒人甩过墙”。  
生育月子礼。生儿育女称为“添喜”,婴儿降生,女婿须携礼品到岳父母家“报喜”,礼品多是糕糖,也有带活鸡(公鸡示育子,母鸡示养女)的,岳母家须配异性鸡回箩。做三朝或五朝、七朝时,亲戚朋友要送月子礼,有鸡、肉、面、红糖、鸡蛋,以女方娘家礼最重。亲友见了婴儿,还得送红纸包,谓之“见面钱”。  
尊老祝寿礼。老人华诞,依关系亲疏,送上糕点、寿面、酒等礼品祝寿。老人生病,也要带上滋补品,适时登门探望。年岁大的人团料(装制棺材),亲友要送挂面等。  
丧葬吊唁礼。有丧事(白喜事),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要送上香纸、礼金、花圈、挽联,登门吊唁逝者,抚慰生者。浮厝一年或三年后,将死者归葬入土,照例送上香礼。在乡间,有的还为死者做佛事。有交往的,也要随礼。  
大事庆祝礼。近些年来,城乡送礼的项目日渐增加,盖房上梁、乔迁新居,子女升学、从军,置办轿车,店铺开张等喜事,机关时兴“凑份子”,亲友都会赠送礼品,登门恭喜,回礼者则要设宴酬报宾客。  
给他人送礼,因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礼物有轻重,自然少不了要推敲一番。随着社会开展,这些礼俗也与时俱进,发作变化:一是删繁就简。许多年轻人不习气陈规陋习,在项目、时间方面有所改造,如春节正月初一就开端送拜年礼等;二是考究实惠。很少送鱼肉等容易蜕变的礼物或糕点等“空心包”,层次随之进步;三是崇尚新潮。探望病人,店铺开张,有的送鲜花、花篮等意味性礼物;四是带功利性。有的送礼出于某种功利,“礼”的成分多而“情”的成分自然少了些。  
十四、取名  
重生孩子,普通由父母取名,或请私塾先生和有一定名望的人取名,多含有不祥之意,并带有明显的思想性、时期特征或时令特征。男性名字,多嵌上宗族派行,女性取名,多含有“花”、“珍”、“霞”等反映女性特征的字。旧时,孩子取名常与其“五行”相联络,如“五行”缺木,则名字带上“木”字,“五行”缺水,则名字带上“水”字。取名忌与晚辈同音同字。送吓建国前,潜山乡村一些中央,特别是山区,若有人生病,即以为冲犯了哪路鬼神,于是查“吓书”,依“吓书”念咒画符、烧香,祈求神灵庇护,谓之“送吓”。有的还兴“捉鬼”。有的得病,则狐疑“魂灵”丢在外面,家人为之“叫吓”,用柴扒子沿途往家扒,边扒边呼喊“XX回家哟!”此俗建国后沿循者仍多。  
十五、送财神  
每年春节,有人用红纸印财神爷挨家挨户地送,名之送“财神”。送财神的人口念吉利语,接财神人家则以米、饭或钱票相送,并将“财神”爷倒贴于墙壁或灶牌坊上,以示“财神到(倒)了!”此俗建国后渐除,但80年代又盛行起来。  
十六、做会  
旧时,全县各地都有用“做会”方式“请菩萨”的。做会项目有十多个,大王会会期为每年的元宵节或中秋节,宗旨是请“护地大王菩萨”。关帝会会期为每年的五月十三,宗旨是请义贯古今的“关帝菩萨”。彭岭大王庙的大王会、槎水畈关帝庙的关帝会,原来都有固定公产。做会时,庙里做道场,庙外唱戏、舞灯,远路信奉者如期赶来进香,很多肩挑小贩前来赶市,人数很多,颇具“庙会”范围。其它,如每年二月初二或八月初一的土地会,七月半、十月半、腊月半的孤野会,二月十九、九月初九、九月十九的娘娘(观音或痘姆送子娘娘等)会,十月初十的华陀会,六月初六的杨泗会,十月初一的黄公会,十月十六日的高公会,歉收年成秋后的安全会等等,都在各地各家或特地行业中分散做会。会众有十来人、数十人、百余人不等。逐年轮番由一个会众当首事,掌管当年做会事宜。会资或一年一凑,或一次性凑足基金,首事轮番当值终了,即是告一段落。如再转第二轮,则重新议订规矩。大王会,关帝会也有很多中央分散做的,娘娘会是女性会,做会吃素食。余皆为男性会,吃荤食者居多。  
十七、潜山饮食风俗  
水萩粑  
冬天的早晨,吃上一份热气蒸腾的水萩粑,美在舌尖,暖在心里。新颖采摘的水萩,兑上大米粉、糯米粉、水。用力揉,搓好了包上馅,上锅蒸熟就行了。腊肉的滋味渗透了面团,柔韧的口感,咸甜幽香的滋味,多食也不腻。吃饱的觉得最幸福。  
糯米欢欣团  
冬天的潜山还有一道,特征早餐餐点:糯米欢欣团。平平无奇的团子,分发着香甜的气息。糯米、饴糖为材的食品,口感、滋味都值得称誉。入口软糯、柔韧,味蕾感遭到的甘美,不断环绕不绝。吃完了,连指尖也是甜甜的滋味。  
天柱山香鸭  
潜山的冬天美食,正餐必有一道:天柱山香鸭。水鸭饮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山野菜。入了菜,也是搭配的山间自然佐料。食之滋阴、补血。天柱山香鸭滋味醇厚,不柴,不臭。肉质酥而不烂,滋味鲜而不腻,一吃难忘,百吃不厌。  
潜山鲜笋  
冬天的潜山,晚餐合适带点汤水的菜品:潜山鲜笋。农家腊肉和鲜笋一同炖蒸,那个滋味真是又鲜、又香。还没熟透的那会,香气能透着笼子钻到胃里。  
十八、名人  
皖公,(生卒年不详),安徽之祖、春秋时期皖国的仁慈君主、皖山皖水皖地皖人皖城、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焦仲卿,(生卒年不详),出自《孔雀东南飞》中,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郡的一个小官吏,与妻子刘兰芝一同殉情,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作在庐江郡(今潜山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二乔,(生卒年不详),庐江郡皖县人(潜山人)。孙策攻占皖县后,分别嫁与孙策和周瑜。  
曹松(约830~903)字梦征,舒州人(今潜山人)。晚唐著名诗人。  
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工文武老生,腹笥广博,能戏300余出,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出色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声威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为京剧艺术的构成作出了重要奉献,被称为徽班首领、京剧鼻祖。  
胡之璧,1934年11月生,女,安徽潜山人。研讨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讨所声誉所长、研讨员。  
张恨水(1897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岭头乡黄岭村人,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端发表作品。1952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夏菊花(1937-),女,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人。中国著名杂技扮演艺术家,在杂技界有“顶碗皇后”之美称。  
韩再芬,1968年2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中国黄梅戏扮演艺术家、国度一级演员、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兼中国文联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市文联主席、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宋朝第一画家、《五马图》的作者。  
十九、潜山县著名景点  
山谷流泉文化园  
山谷流泉文化园,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镇景色村境内,现存唐(618年-907年)至民国(公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天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二乔公园  
潜山有“二乔故里”佳誉,《三国志》注明二乔是皖(今潜山)人,二乔故事在当地无人不晓。二乔是三国时一对姐妹,分别嫁给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策微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瑜。为发掘二乔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厚天柱山旅游内涵,潜山市将建立二乔公园列入政府实事工程,选址梅城皖国东路与二乔路穿插口处,建立范围180多亩。公园二期工程于2020年完成。  
天柱山  
天柱山,亦称“皖山”或“潜山”,在潜山市西北部,汉武帝曾封为南岳。主峰天柱峰,海拔1489.8米。周围有飞来峰、天狮峰、莲花峰、观音峰、黑虎峰等山峰。有三祖寺、马祖庵、司元洞、渡仙桥、炼丹台、石牛洞等名胜古迹。山中有“天柱云雾”名茶及瑞香木、鱼鳞木等多种宝贵植物。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度重点景色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首批44家国度级重点景色区胜区之一,2011年5月5日批准为安徽继黄山、九华山之后,第三家“AAAAA”级旅游区、并取得国度森林公园、国度地质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等称号,2011年9月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三祖寺  
三祖寺,一名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建寺逾1500周年,这里道教、佛教文化几度辉煌,鼎盛时期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说,佛道寺观达3600余间,是中国禅宗文化发源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庙。坐落在潜山市城区西北9公理处的谷口凤形山上。水光山色,浑作一体,构成了谷口的独物风貌,成为天柱山景色名胜的重要一景。  
金紫山  
金紫山,位于潜山市北部的官庄镇,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维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邻。公园是以潜山市国有驼岭林场为依托,分为香山、双峰、平阳河三个旅游区和疗养度假区,消费运营区、管理效劳区,总面积40.73平方千米。金紫山属大别山山脉向东南延伸的山地,峰峦叠嶂,群山苍莽,主峰猪头尖海拔高1539米,为潜山第一顶峰,挺拔险峻,主要胜景有12处,即一线岗,双虹岩、气楼瓶、天鼓墩、金鸡门、凤冠石、延寿关、渡山桥、摩星石、筛月潭、仙女崖。  
潜山市博物馆  
潜山市博物馆,又名皖光苑,位于天柱山大门以北1千米处,交通极为便利。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国度三级博物馆。馆内辟有历史文物精品、青铜镜、古生物化石专题陈列3个,有小说大家张恨水留念馆、京剧开创人程长庚陈列馆、有北宋建筑安定塔、历代碑廊等。  
张恨水留念馆  
张恨水留念馆,坐落在张恨水墓园内,位于潜山博物馆西侧,墓园总占空中积15亩,建立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张恨水陈列馆,墓室、铜铸像、恨水亭等。  
新建好的墓园留念馆,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设两个展厅,主展厅面积200平方米,次展厅面积80余平方米。将分别展出张恨水先生的文学成就及遗物。  
黑虎瀑  
黑虎瀑,位于天柱山镇境内,面积3平方千米,国度2A级旅游景区,距潜山市14千米。此地三山环抱、一水回流,仙人崖横于东、鸡冠领枕于北、黑虎瀑布悬于西、105国道贯于中,潜水河流经湾前,山随水转、水绕山流,一湾白水、满目青山。黑虎瀑是天柱山景区瀑布最长、落差最大的瀑布,在这里,既可远眺天柱英姿、又可赏林泉之胜,是理想的旅游观光、疗养避暑胜境。  
查冲生态园  
查冲生态园,坐落天柱山麓源潭镇路口村的查冲生态园,间隔潜山市城区约18千米,远远望去几山几洼,有山有水,十分壮观。  
查冲生态园于2004年12月开工建立初具范围,园区占地1000多亩,其中有700多亩“坡改梯”,栽有布朗李、大雪枣、凯特杏、水蜜桃、大红宝石榴、无核方柿和各种花卉以及200亩无污染蔬菜。  
白马潭景区  
白马潭,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天柱山西麓,位于潜河中上游,距天柱山高速出口仅17公里、潜山市区25公里,从属安徽省潜山市水吼镇。景区总面积75平方公里,因河中白浪翻卷时,如千万匹白马怒吼奔腾,亦称“白马潭”。特征竹筏漂流享誉江淮,名驰华东,被称为“天柱山下第一漂”,既有浪遏飞舟的野性震动,又有同流合污的闲适浪漫。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