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雨山区西濒长江,与和县、含山县隔江相望,东与南京市江宁区交界,南连当涂县、博望区,北接花山区,总面积173平方千米。
二、雨山区春节风俗
年俗是一个旧俗,分送灶和接灶两个阶段。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送灶日,古有“君三民四”或“官三民四”之说,帝王、官宦人家二十三送灶,普通百姓二十四送灶。“送灶”要准备十二个(闰年十三个)灶粑粑(用糖做或糯米加糖做,说是让灶王爷粘住嘴、只说好话)及茶叶、米、香肠等物,也有准备用剪碎稻草当马料的。晚饭过后,家主在灶头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红贴,供上灶粑粑、茶叶、米、香肠等物,此后烧香焚纸放鞭炮,把灶老爷从灶前请送出门口,边走边撒茶叶米和马料。整个过程不时祈祷,嘴里不时虔许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接灶”在元旦年饭后停止,与送灶相比,程序上不同的是从门口把灶王爷请回厨房灶前,主妇还得前来叩拜。
祭神
农家传统过年风俗中,祭神是少不了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祭祖和年夜饭之前,能够说是“办年”的开端。大年三十午后三四点钟,一切过年的东西准备就绪,家主会带上猪头号供品,带着鞭炮和香来到村里的土地庙,上祭供品、焚香、祭拜、祷告,以感激神灵过去一年的庇佑,祷告神灵新的一年保佑安全、幸福。大年初一清晨,子时一到,人们也会到村上的神庙去祭奠,没有别的神庙可去的,就再去土地庙祭奠。去庙里烧香,人们普通会争抢第一个,争当所谓“烧头香”的人,说是谁抢到了烧头香,谁家就会一年走好运。
祭祖
祭祖典礼是在“祭神”之后,“年夜饭”之前的一项迷信旧俗,也是感念亲人、对祖先寄予哀思的一种表达方式,程序尤为考究。典礼前,先将八仙桌摆放在正堂中央,临门一方摆上香案、蜡烛、酒壶、茶壶,其他三方各摆两副碗筷、酒杯、茶杯,桌子中央分两排横列摆放三荤三蔬六个菜,桌前门口的地上放着蒲团“拜席”。然后典礼开端:首先,家主点上蜡烛,焚香到门口屋外祭拜,并念念有词约请各位祖先前来入席过年;其次,先倒茶、磕头、再倒茶,稍会斟酒、磕头、再斟酒,稍后装饭,再稍后再倒茶,此后磕头、请祖先们吃好、喝好,最后移凳请祖先离席,送至门外并燃放鞭炮。其间,门口不得有禽畜走动,人员不能随意走动,以免惊扰祖先,一切家人必需逐个到桌前跪拜。最后,主人还要到村口或坟前烧点冥纸,供祖先们享用。于此同时,主人还要弄点饭菜到水边抛洒,以抚慰孤魂野鬼。以上典礼,也有备香案或拎东西到坟行进行的。除此之外,当年假使曾有晚辈过世的,新年的正月十五,家人还要自制灯烛到坟前去点蜡烛“张灯”。
颂春
过去,新春头几天或立春之日,乡村人家都会迎来“颂春”者。这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扮演方式,俗称唱“见样歌”。颂春人普通系家传亲授、曲调共同,以一人单独成行居多。颂春时,颂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锣等民族乐器,一边说唱一边伴奏。说唱内容开头主要是以辞旧迎新,新春不祥等唱词作铺垫,后面的内容则灵敏多变,见到老人唱短命,见到孩童唱聪明;见到堂前双喜唱百年好合,见到黄、绿(孝)春联唱孝子、思亲;见到新屋唱华堂,见到家畜唱兴隆……总之是见机行事,依情依景,见什么唱什么。唱得家主称心,普通都会赏喜钱,察言观色唱出主人心机的则能得到重重的赏钱。
净年
为了过一个干洁净净的新年,进入腊月就要“掸尘”,掸尘越早越金贵,正所谓:“初七掸金、十七掸银、二十七掸尘”。到了大年三十,每户人家都要把院落再清扫洁净,人人理发洗澡,换上新衣;把门上的旧联、墙上的旧画拆下换新;将要吃的菜该煮的煮、该洗的洗洁净、该装盘的装盘;黄昏将水缸盛满,并煮上满满的一锅年饭(带第二天吃)。第二天,即大年初一不用淘米、不用洗菜,不动刀和剪、地上不洒一点水;洗漱用水及剩茶水全部用桶盛装,洗锅水倒进猪水缸喂猪;一天不动笤帚扫地,以免乌烟瘴气,对客人不敬。总之,要保证大年初一整洁一新。
贴春联
贴春联也称“办年”,是继元旦拜神、祭祖之后,新年序曲的真正开端,春联一贴意味着新年曾经到来。
贴春联必贴“花钱”。“花钱”(也有称“钱红”的)是一门剪纸艺术的表现,普通都剪刻有花、鸟、鱼、龙、生肖、灯笼等不祥图案,配有“春节”、“新年好”、“庆歉收”、“不祥如意”、“国泰民安”、“花好月圆”等祝愿词语。大约是由于数字开头“1”是单数的缘故,“花钱”只贴单数,以五张居多。“花钱”普通贴在门楣之上、横批下方。农家窗户、稻仓、猪圈、大树、灶堂及大件农具、贵重家具,常常也贴上一张“花钱”及“春”、“福”等字。
贴春联有先后次第的考究。就单个门而言,普通先在门上贴上春联,再在门楣上贴“花钱”、横批,最后在横批上方的正中位置贴上一个“福”或“春”字。“福”字有成心倒着贴的,以讨他人说“福到了”的好口彩。就一户农家来说,贴春联普通由内而外,先贴正堂,再贴房门、后门、厨房,然后在灶头上贴上“吉星高照”、在稻仓上贴上“五谷丰收”,在猪圈、鸡舍贴上“六畜兴隆”……贴春联,按次第放在最后“压轴”的应该是正屋大门,大门贴好后才干鸣炮“办年”。此时把大门合上,不再串门,一家人开端吃年夜饭、关门守岁守财,再度开门便是面目一新。
贴春联在时间上也有说法。普通贴春联都在黄昏,春联贴好后,关门过年。由于过去春联贴好后不再串门,讨债的也不作兴上门。于是,有的穷人家为了躲债,上午就早早地把春联贴上了。渐渐地,有的过去相对贫穷的村落构成了上午贴春联的习气。
贴春联还有颜色之分。新春期间,走在乡间,你会发现除了根本一色的红色春联、“花钱”之外,还会偶然看到黄色、绿色的春联。那是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在春节期间用春联的颜色辨别,来寄予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依照习气,亲人逝世后的第一个春节贴黄色,第二个春节贴绿色,到了第三个春节再回到红色。
拜年
往常拜年的方式有贺卡拜年、电话拜年、手机拜年、网络拜年等多种多样,而传统的拜年只要走动拜年一种,且大有考究。拜年的礼包“轻、重”普通人不太计较,但背包内普通要带一对(条)糕,背来背去以示“高(糕)来高(糕)去”、年年登高之意,回头还要放回点礼品或其他糖点、花生等物,以示收获而归。拜年最考究的则是拜年的先后次第。普通是先宗族,次舅父,再师父、后岳丈,此后是姨婊亲等;于是,许多人就构成了年初一拜同宗晚辈、年初二拜舅父、年初三依次类推的拜年习气。拜年见面的详细方式:大人以作辑问好为主,孩童则要叩头跪拜。普通做晚辈的被请到堂前端坐,面前地上摆放着稻草编织的蒲团,俗称“拜席”。孩童向晚辈们问安后,边在“拜席”上向端坐者叩头跪拜,边祝福晚辈安康短命。四周人普通拿孩童逗乐,做晚辈的则要给孩童押岁钱。这便是真正的“拜年”了。
欢团茶
这是新春款待人的第一杯茶,说是茶其实并无茶叶,而是由“欢团”、“咬头”和糖组成的一杯糖茶。“欢团”是以糙米、糖稀为原料,用杯(小碗)抛制的一种球状食品,以取“欢欢欣喜”、“团团聚圆”之意;“咬头”是指枣子、花生仁、桂圆等耐咬的干果食品。“欢团茶”用开水一泡,糙米自然散开浮上水面,“咬头”则沉入杯底,喝起来既不觉烫,还又香又甜。“欢团茶”喝上一半,主人普通会来加点开水,俗称“添财”。“添财”时,主人还会说吉利话,祝饮茶者一年里“发财”、“升官”、“学习进步”等。饮茶者普通喝到杯底才干将“咬头”吃掉,以示一年到头、从头到尾都饥寒交迫。
三、雨山区结婚风俗
1、请媒。男方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女孩及家人同意后走第二部。
2、订亲。女方家庭会在媒人掌管下召集姑婶姨到男方家做客,摸清男方家底,称心后即表示认可这桩亲事,男方对女方的来客每个人回赠一对中央产桂片糕,意在步步高升(谐音),对女方来的儿童每个人一个红包(数额二百以上,详细看男方财力)。
3、送彩礼。男女双方媒婆接触依据中央“行情”制定“价钱”,包括礼金、酒席费、女方穿戴费(普通不低于20万,假如女方要商品房,新车另当别论),选好日子男方由媒婆陪同送至女方家。
4、送日子。男方家族商议结婚的吉日,出结果后由男方媒婆送至女方家。
5、吃磋商饭。女方家庭召集亲朋好友,商议详细结婚事项。
6、抬媒。婚期分两天,第一天搬嫁妆。由男方家庭派人派车到女方家搬嫁妆,普通二十人左右,双数。今日男女双方都有酒席款待亲友。
7、正日子。结婚当日男方花车等奢华轿车(普通八辆以上)一大早赶至女方接新娘。期间要经过开门礼,起床礼,上车礼等程序,每个程序都要打点相应红包,否则女方这边有人“喜闹”,阻止发亲。大约十二点前,女方发亲,新娘伴娘上车,同辈随行,晚辈稍后再由男方家派车来接。车队动身,至男方家举行浩大结婚典礼。
8、回门。婚后第三天,女方派人将女儿女婿接回,款待后当日须回。
四、雨山区端午节风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相传来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逐解救。他们力争上游,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留念之。借划龙舟遣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风俗。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践是用于襟头装点装饰。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五、雨山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房寺油酥烧饼
房寺油酥烧饼是以面粉、植物油、动物油、五香面、精盐、芝麻为主要原料,用特制的三合土泥糊制的炉子烤制而成的。其色香诱人、外酥里嫩,咬上一口芝麻、酥沫会散落一片,五香气息四溢,使人耐人寻味。
2、禹城泡子糕
禹城泡子糕是山东省德州禹城市的特征美食。禹城市泡子糕是用米粉(江米或黄米)、糖稀、生油配制而成,食用香甜酥口皆备,不断以来,泡子糕都是禹城当地大众捐赠亲友的首选食品,更是婚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甜点。而在禹城众多的“泡子糕”加工者中,特别以“老卢家”泡子糕最为著名。
3、沙河辛西瓜
辛店镇北部地处黄河故道,属典型的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达0.8%以上。该镇沙河辛村及其周边村庄西瓜种植历史长久,培育的“沙河辛西瓜”个大、皮薄,所含维生素及矿物质均超普通西瓜,不只是当地大众的解暑良品,更远销北京、上海等60多个城市。
4、胡焦火猪蹄
19世纪末,中国禹城胡庄焦庄火庄一带百姓主要从事熟食制造,其中以胡姓人家猪蹄最为知名,几代人薪火相传,第六代传人胡松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工艺分离,更好地保存胶原蛋白,为发扬猪蹄产业,创立了火猪蹄品牌并推行进来,在禹城及周边享有盛名。
5、禹城扒鸡
禹城扒鸡又称称禹城五香脱骨扒鸡,山东禹城特征传统名吃,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以制造共同、肉烂脱骨、色鲜味美、肥而不腻、营养丰厚等特性而著称。
6、洪滨丝画
洪滨丝画系纯手工制造,考究用色,其作画用的自然丝棉资料,经过特殊复杂的高温染色加工,使画面鲜艳耀眼,并且可以防霉、永不褪色。《洪滨丝画》工艺精深,绘画言语共同,依据图案设计出逼真,富于平面感的画面。洪滨丝画被费孝通先生称为“东方一绝”,《萨马兰奇肖像》曾作为北京申奥的独一礼品赠送给了萨马兰奇先生。洪滨丝画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及“终身成就奖”;《第54届尤里卡世界创造博览会》“特别金奖”等国内外100多项严重奖项。
7、马鞍山绿松石
绿松石又称土耳其玉,是一种含水铜铝磷酸盐矿物,其工艺称号为松石,是最古老的玉石之一,特有的蓝色光泽,代表着温馨和生命,是不祥、永久和胜利的同义词。在世界珠宝风俗中,绿松石被定为十二月生辰石,意味胜利与必胜。马鞍山绿松石由含铜热液交代铁矿脉中的柱状磷灰石而成,其质地纯洁,从蓝绿到海蓝,色泽艳丽丰厚,摩氏硬度4—5,已采得宝贵的有十二个柱体的晶簇状原矿。
8、采石矶茶干
采石矶茶干其色泽暗红、细嚼韧性强、对折不裂痕,扯开有裂纹等特性。除含丰厚的植物蛋白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钙、镁、硒、锶等微量元素。有鸡丝茶干,火腿茶干,香肠茶干,麻辣茶干,海鲜茶干,牛肉茶干等种类。采石茶干以豆干为主料,配以鸡汁、八角、桂皮、甘草、茴香、桂花、白糖、味精、山梨酸钾等佐料,先将黄豆浆液过滤,再用传统办法压紧和现代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豆制品的中央特征和共同风味。
相传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采石翠螺山下住着一对勤劳憨厚的农民夫妇,农夫名叫秦干,农妇人称查姑,他们在劳动中创造了制茶干的技术。他们制出的茶干颜色酱红,光亮鲜亮,质地硬实细腻,具有韧性,对折不时,扯开有细纹等共同有特征,进口香醇,越嚼越有味,被人称为品茶佳品。秦干夫妇逝世后,徒弟们继承了他们的遗产和制造技术,各自由采石街上办起了多家茶干作坊,并在原有的根底上有所开展,一时间采石茶干遍地皆是。
六、雨山区著名景点
马鞍山大剧院
位于马鞍山市太白大道2006号,东临永丰河,南至印山路,西邻图书馆,北面花园路,是马鞍山市三大标志性文化地标工程之一,与博物馆、图书馆共同组成文化艺术中心,与行政会议中心整体构成马鞍山市市政公园。马鞍山大剧院建立项目于2003年立项,2007年正式开工建立,2010年9月完成开业试运转。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由歌舞剧厅、音乐厅和多功用小剧场三大主体功用区组成。其中,歌舞剧厅可包容1153人,为全机械自控化舞台。音乐厅具有684座,可完成无扩音设备现场演出。多功用小剧场具有408座,可满足剧目演出、新闻发布、品牌服装展现等多项功用需求。
马鞍山市图书馆
新馆建成于2008年12月31日,200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与博物馆、大剧院于2008年被列为马鞍山市三大文化工程,是马鞍山市最大的文献资源中心,同时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140万册。馆内设综合阅览室(提供报刊阅览及新书借阅效劳功用)、图书借阅室(提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图书外借效劳功用)、文学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吴泰昌捐书阁、中央文献阅览室、精品书屋、古籍阅览室、视障人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典藏书库等近20个阅览室。
马鞍山市博物馆
坐落于市政公园文化艺术中心,与图书馆、大剧院联成一体,成立于1989年,是一座集文物珍藏、展现、研讨、维护、开发于一体的中央综合性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9月开工建立,馆所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其中展现面积3300平方米,影视厅面积400平方米,休闲辅楼面积300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万件(套),陈列展出精品文物近600件(套)。2009年5月1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小九华寺
位于采石街道西北二里处,是从马鞍山驱车至采石景色区的必经之地。山高百丈,四周15里。相传,地藏王曾到这里住过,留下许多神奇传说。小九华寺原是临江而立的断崖山丘,历史上由于长江河道变化,泥沙堆积而构成,突兀江边,更显一峰玉立,独具奇迹。小九华山紧毗著名的采石矶景色区,俯瞰长江,北眺西山。
太白楼
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缮。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佳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2013年,被国务院发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采石矶景色区
又名牛渚矶,为国度重点景色名胜区、国度AAAAA级旅游区,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景色绮丽,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被誉为三矶之首。采石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终老之地,李白终身曾屡次登临吟诵,留下“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采石矶把守长江天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发作在这里的著名战争二十余次。采石矶还是中国早期的佛教胜地之一,广济寺始建于东汉,为江南名刹。
林散之艺术馆
林散之(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江浦,中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有“当代草圣”之誉。林散之艺术馆占空中积3800平方米,由主馆、副馆、学术厅及墓园四个局部组成。主馆屋顶掩盖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现林散之先生终身中不同时期的书画艺术精品百余幅。副馆主要陈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教师、友人们的作品。学术厅则是停止学术研讨活动或接待宾客的场所。
朱然文化公园
朱然(182—249年),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文化公园建成于2003年,位于马鞍山博物馆东侧,总占空中积8.2万平方米,以三国文化广场、朱然大型铜雕、大型锻铜浮雕墙、汉画像石和徐培晨艺术馆为主要展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