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地处浙西南,居瓯江上游,是丽水市天文中心,自古被喻为“洞宫福地”。县域总面积989.6平方公里。
二、方言
云和方言属吴语区丽衢片处州小片。由于邻县方言和人口迁移等要素影响,境内各乡镇间的言语存在一定差别。语音特性:没有卷舌音,舌尖前音与舌面前音混读,复合元音完整转化为单元音,前鼻音与鼻音辨别不明,鼻音尾韵转化为纯口韵等,一些在普通话中不能相拼的声母、韵母,在云和方言中则能相拼。方言有29个声母、51个韵母、8个腔调。(《云和县志》第二十六编社会风情)
三、传统信仰
云和民间相沿成俗的传统信仰是佛教。清同治《云和县志》载:云和县有禅院1、阁4、宫7、堂10、寺21、庵25、庙32。河上村妙严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836),为云和最早创立的佛寺。至民国25年(1936),尚存寺、庵、宫、庙20余座,敬事鬼神,祈求保佑者颇多。
四、云和迎神风俗
云和迎神风俗由来已久,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项大型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迎神风俗多以云和女神文化“仙娘崇拜”为根底,带有浓郁的中央信仰颜色,有固定的时间、内容、典礼及严厉的程序。
相传明朝中后期,云和县崇头镇有个叫柳宣二的祖师去闾山、茅山学法,修道回来后,将道法传于子孙后代和近邻亲属,云和一带的迎神风俗根本源于此。
每年芒种前后,迎神队伍先到庙里迎接三尊神像(白鹤仙、八大仙人、柳氏龙母娘),典礼包括出巡、路祭、香火轮祭、炼火等,到立冬过后神像归庙,整个迎神风俗才算完毕。
迎神总时长达半年之久,含有历史、宗教、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迎神队伍汹涌澎湃,除了其中最抢眼的神像外,进而就是迎神队伍中的主角“道士”了。
受当地传统文化影响,刘方林从小就对迎神,做功德等风俗很感兴味,17岁开端拜师学艺,师从崇头镇坑根村人周长水,跟随师父周长水学习迎神炼火,功德驱邪等事项,周长水于2011年仙逝,终身从事文武两教法术高明,声威甚重。刘方林认真学习,刻苦练功,传承了师父全部技艺法术。
不断以来刘方林都是跟着师父走南闯北,九十年代云和山区交通闭塞,山路坎坷大多都要步行前往,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要在外渡过,经过二十四年的苦学,2009年刘方林正式申天奏名入道,成为一名专业的道士。
时至今日,刘方林不断从事法师行业,在云和县、龙泉市、松阳县、景宁县等地做迎神、炼火、功德、驱邪、复原、祈福等,一年大约七、八十场,刘方林动作标准,法事周全,深受大众赞扬。
正由于刘方林关于民间风俗的酷爱与尊崇,从业期间也参与了多个大型活动,云和玩具节、云和城内龙母宫,祭神龙活动。并且在2016年云和最美梯田开犁节上他扮演了祭神田典礼,给无数观众带去了关于宗教,信仰的新认知。
沙浦村迎神
在云和的沙浦村,每年农历六月逢申日,就会举行迎神活动。沙浦的迎神所求的事很明白,是为了保佑田里的稻禾健壮生长,秋天有个好收成,因而也叫“禾苗醮”。在沙浦还有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禾苗醮”的这一天,殿里是要杀一头猪停止祭拜的。
沙浦杀猪传说故事
杀这一头猪在沙铺是传播着这么一个故事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沙铺村的一伙人汇集在平水王殿打赌押“花会”,白昼黑夜地闹得乌烟瘴气。平水王殿素日都是行善做功德的场所,让这班赌徙们一闹便不成样子了。
再说村里有了聚众赌博的事发作后,光明正大、夫妻打架的事就经常可闻可见了,田里的消费也遭到了影响,平水王天天皱紧眉头。一天平水王旁边的符神终于发怒了,一边骂一边说要吃人和猪了。
到了这地步,聚在一同押“花会”打赌的人才心慌了、怕了、急了,赶紧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把额头磕破了血不时地求平水王饶恕,还说从此以后不再赌了,而且保证每年要杀一头猪来祭拜等等。
往常的沙浦就成了一个再没有赌徒丛生的好中央了,而沙铺村每年农历六月逢申日做“禾苗醮”都要杀一头猪拜祭,这种风俗也就持续至今。
张家地迎神
张家地迎神风俗可追溯至明弘治初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文革时期,由于“破四旧,立四新”迎神节被迫中缀六年之久,文革完毕后,随着变革开放的浪潮推进,在1980年正式恢复了迎神节。
视频来源:一周e艾
张家地村迎神风俗有民间吹打、祈福典礼、仙娘巡福游行、社戏扮演等内容,在这长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村民祈求这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10年,张家地迎神风俗胜利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坑根村迎神
接佛总时长有半年之久,从芒种开端将神像从白鹤尖的庙里接下来,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往下迎接和欢迎。坑根村所在的这个山头,一共有18个村子,在每个村子里逗留20天,立冬时节再归回到庙里,整个传统风俗才算完毕。
视频来源:云谷山房
只需迎神的日子一到,坑根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回来迎接和庆贺了。村民们前些日子就开端忙活起来,准备好丰富的祭品和香烛,第二天一早准时动身去上一个村子将白鹤仙师、龙母仙娘、八大仙人给接回来。
赤石迎神
相传从清代同治十三年开端,云和赤石就有三月三迎神会的风俗。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在这里迎神会迎的,是何候大王,被称为大王公的。
在赤石,迎神是要为天后娘娘(妈祖)换新袍的,换袍时要请算命先生择好吉日,由两个有福份的老太婆和两个未婚女子担任,在半夜以后举行换袍典礼。
每逢迎神会,都会有很多人从五湖四海前来看戏,赤石居民家里也都住满了前来赶繁华的亲友,这段时间整个赤石街,繁华十分,茶店、面食摊、水果摊等等应有尽有。
五、木玩具制造技艺
云和木玩具制造技艺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大批木匠就已控制了娴熟的木作技艺。当时,木匠师傅在为户主制造家具、农具等消费生活用品时,也要为孩子们添置几件木制玩具,象踏碓童车、鲁班锁、七巧板、木砣螺等。据《云和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随着木偶戏的盛行,民间应用小杂木制造木偶的技艺也开端开展起来。云和木制玩具制造技艺鼎盛于变革开放后,传统木制玩具制造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开展。
明清时期的儿童玩具样式和制造技艺,至今仍在消费和传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和木制玩具制造技艺复杂,集技术性、兴趣性、艺术性、学问性、科学性于一身,综合运用设计、制材、木工、雕工、绘画、上漆、组装等工艺流程。如鲁班锁等传统木制玩具兼具复杂合理的榫卯构造、丰厚多变的外型以及颜色修饰,交融传统文化的精髓,起着启迪心智,教育文娱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六、瓯江帆船制造技艺
云和瓯江帆船制造技艺历史长久,瓯江沿岸的造船业和水上运输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时开展,发明了瓯江帆船,并孕育了憨厚深沉的船帮文化。据《云和县志》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瓯江上游就有木帆船通行。浙江省档案馆有记载:民国初期,“瓯江船只8000艘,每日抵达永嘉终点船只均匀250艘”。云和沿江的赤石、龙门、紧水滩、石浦等众多村落都有着长久的帆船制造历史。
一条木帆船的制造完成,要经过设计、制材、木工、漆工等多道繁复的工序,精深的木作技艺浸透在每一道工序中。瓯江上游滩多水急的特殊天文环境要素,培养了瓯江帆船特殊的构造和外型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江帆船,其船体两头尖,呈木梭形,在整个瓯江流域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麻雀船”、“舴艋船”,共同的风帆设计更是表现了其技艺上的成就。瓯江帆船作为一种与瓯江沿岸人们息息相关的消费生活用具,是传统文化和精深的木作技艺的结晶。
七、云和过年风俗
临近春节,云和县各个乡镇的人们开端打年糕、做麦芽糖、酿制雪梨酒和栗子酒……各具特征的乡村民俗,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浓。
这两天,云和县浮云街道溪口村的年糕作坊开端繁华起来,四村八邻的乡亲们把一年的歉收做成年糕,寓意着团团聚圆、步步高升。
云和人考究有年糕才算过年,除了购置现成的年糕,左近的一些村民会提早准备优质大米,依照本人的口味,来年糕坊自行加工。家住局村村的村民刘伟仙,就选用了自家种植的杂交米和糯米,做了300多根年糕。
“年关到了,用自家大米做点年糕,送给亲戚朋友,让他们尝尝。”刘伟仙说,如今倡导就地过年,他打算把这些年糕做好了之后,打包装箱寄给远方的亲人们,让他们不回家也可以感遭到家乡的滋味。
晚上七点多,在紧水滩镇双垟村村民家中,制糖师傅繁忙了一整天,土灶上的大锅正冒出阵阵热气,空气中洋溢着麦芽糖的甜味。
“麦芽糖有上百年历史,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儿时的回味,回到了儿时过年的那种觉得。”紧水滩镇双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叶雄峰说。
往常,每年春节前夕,紧水滩镇双垟村的村民们照旧保存着开锅制造麦芽糖的风俗,吃上一口甜甜的麦芽糖,关于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年味,真正的幸福。
雪梨酒是云和人过年款待客人的“当家酒”,也称为“过年酒”,在云和县的梨庄村,有着秋收雪梨冬酿酒的传统风俗,村民们选用自家种的新颖雪梨,将其打碎、拌上果曲……酿制成雪梨酒,为过年做准备。
近日,云和县石塘镇的乡亲们同样开端忙活起来,酿栗子酒、剪窗花……为行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
在石塘镇小顺村,家家户户都支起了大铁锅,村民们把提早蒸熟、晾晒好的板栗仁,打成粉末、加水煮透、拌上酒曲,在热火朝天中感受年的滋味。
在石塘镇石塘村的文化活动室,今年89岁的顾作良带着“徒弟”们正在为春节繁忙着,只见他们仅凭一把剪刀、几张纸,就创作出了新年大吉、金鸡报春、连年有余等剪纸作品,每一幅都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弥漫着浓郁的喜庆氛围。
充溢美妙寓意的窗花,不只传送了当地优秀的家风家训和传统风俗,也给马上到来的春节添加了一份喜庆和不祥。
八、云和县发现7座东晋古墓遗址
云和县文物维护中心工作人员在一处工地发现古墓遗址,经考古人员综合剖析古墓为东晋时期。
考古工位置于云和县白龙山街道黄水碓村东山头安顿小区建立项目工地,古墓位于该工地旁的一座小山坡上。
6月中旬,当时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平安巡查中,发现了“U”字形排列划一的青砖断面,初步判别青砖断面为古墓葬残壁。
经过走访勘察和表层清算,在该古墓葬残壁断面的东边还发现了多处古墓葬的痕迹。
“我们初步判别这些痕迹都是十分重要的文物信息,我们立即向省文物局停止汇报相关状况。”
云和县文物维护中心主任杨克新引见,在省文物局的高度注重和鼎力支持下,由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组成的专家组进驻云和,指导并全程参与了墓葬群的抢救性清算工作。
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墓室里有纪年的铭文砖,写有“升平四年”,肯定了墓葬的年代为东晋时期。
“特别是二号墓的青砖,上面的铭文十分明晰,内容也很详实,包括墓主人的姓名,还有纪年‘升平四年’,墓主人的名字叫徐山阴,以及墓砖制造工匠的名字都十分明晰。”杨克新说。
古墓发掘工作从6月下旬开端至8月底完毕,经过70多天夜以继日的抢救性开掘,共开掘7座较为规整墓葬,均为券顶砖室墓。
这7座墓葬虽遭到不同水平的毁坏,但墓葬范围较大,墓室较深,且墓砖还刻有寓意不祥的图案。
出土的随葬品较为丰厚,有铜镜、铜印章、青瓷罐、铁刀具、银饰等32件精巧器物。
以下均为出土的随葬品
其中2号墓出土仅有的二枚青铜印,有一面是六面印,具有十分高的考古价值。
“印章是最重要,由于它有文字,可以证明人的根本状况,特别是他这个六面官印,肯定是一个政府官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汉唐考古所研讨馆员孟国平说。
据工作人员引见,从出土的随葬器物和墓砖,及墓室的形制构造看,该七座墓葬,应是徐氏家族墓,分离墓砖上的纪年,揣测其时间在东晋(公元325-361)前后。
本次开掘,是浙西南地域对六朝时期墓葬的一次重要的发现。对研讨云和徐氏家族,及墓主人的身份、社会位置,以及六朝时期浙西南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丧葬风俗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云和而言,建县的历史比拟晚,
直到明代才有,
我们这次墓葬开掘,
大大延伸了云和的历史。”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
原研讨馆员胡继根说。
九、云和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仙宫鱼头
仙宫鱼头是云和名菜,鲜美无比,许多外地朋友到云和,都要品味敬慕已久的仙宫鱼头。鱼头精选自云和湖野生花鲢鱼鱼头,纯自然野生放养,个大肥美,新颖黑亮,绝无土腥味,富含17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极高。
2、豆腐泥
豆腐泥是云和、景宁一带山区独有的特产。山区人民好客,但因交通不便,生活艰辛,每当来客,除山蔬野菜外,就磨豆腐泥请客。豆腐泥滋味清纯鲜美、营养丰厚。
3、油筒饼
油筒饼是一道以南瓜、萝卜、茶油等为主要食材制造的美食。金黄色油筒饼刚出锅时很烫,稍凉一下再吃,冬天的时分,刚炸好的油筒饼捧在手上,丰厚的口感,香味扑鼻,松脆爽口,耐人寻味。
4、云和雪梨
云和雪梨是云和县传统名果,至今已有560年的栽培历史,自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县以来,历代县志物产卷和《浙江通志》、《中国实业志》、《浙江经济年鉴》都有记载。老种类云和雪梨出名遐迩,盛产在民国时期,终年产量10000~12000担左右,最高年产量达18400担(民国36年)。民国4年(1915年),“云和雪梨酒”还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质奖,为云和雪梨扬名立传,早先云和雪梨主要销售市场是温州,被视为“水果之王”,以致温州、青田城内遍设梨行。
5、云和黑木耳
云和黑木耳是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的特产。云和黑木耳栽种历史长久,在云和县得天独厚的天文条件、优秀的种类、先进的消费技术孕育下,构成了朵形美观、肉质厚、光泽、耐泡、脆嫩、味美、口感好、营养丰厚的特征,是云和主要农业产业之一。
6、煎雀
煎雀以糯米粉、番薯捏成薯浆,渗入适量的糯米粉和红糖,拌匀,搓成软硬适中的胚料,切成拇指大的小粒然后搓成椭圆形,即可入锅油炸(最好用茶油),一俟浮上油面,由金黄略转红色即成。中空香甜,皮脆而内韧,柔软而不粘口,非常讨人欢欣,老人最爱吃,特别在起锅时趁热吃,滋味更好。
7、云河绿羽茶
“云河绿羽”牌茶叶产自国度级生态自然维护示范区“浙江绿谷”境内的云和湖畔。云河绿羽干茶外形扁平润滑,色泽绿翠。2003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2002年获中国名茶博览会金奖2002年获苏州首届碧螺春文化节名牌产品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同年,被评为丽水市绿色农产品,受权运用“浙江绿谷”绿色农产品标志。
8、仙宫雪毫茶
“仙宫雪毫”茶的产于景色秀丽的浙南云和县仙宫湖畔。“仙宫雪毫”茶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1年取得浙江省级名茶证书,同时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经过欧盟茶叶农残MRL规范,获丽水首届“丽水市生态名茶”荣誉称号。
9、“仙湖青龙”茶
仙湖青龙”茶外形扁平挺俏,栗香耐久。“仙湖青龙”茶曾获浙江省“二类名茶”及丽水地域“一类名茶”称号。
10、云和荸荠
云和荸荠产地优越,产品个头大,口感甜脆,质量上乘,深受各地消费者喜欢,截止到2013年在云和荸荠的种植面积已达1300余亩,产量达4000吨以上,创产值1600余万元,荸荠产业曾经开展成为云和县的特征优势产业,成为云和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11、云和长裙竹荪
长裙竹荪,又称'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皇后'、'植物鸡'等,名列'四珍'即竹荪、猴头、香菇、银耳之首。长裙竹荪原系野生植物,由于生长条件相当苛刻,生长不易,得之更难。历来被以为是珍异稀罕之物,作为南方贡品,只要皇帝才有幸品味。
12、云和板栗
云和板栗远近出名,可谓板栗中的上品。山野板栗盛产于云和石塘镇库区沿岸。肥美的土壤和适合的气候,培养了云和山野板栗壳泽光亮、个大味甜的共同风味。云和县现有板栗面积2.5万亩,产量75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其中,云和山野板栗专业协作社具有基地6720亩,可年产板栗180万公斤,产值320余万元。
13、云和香菇
早在八百余年前,云和菇民以原始的“砍花”法创始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历史。随着“段木纯菌种栽培技术”的问世,“云和香菇”以其共同的优势占领了国内外市场。
十、云和县著名景点
1、仙宫湖
云和县紧水滩的浙南第一坝紧水滩水电站大坝,将瓯江锁住。在水电站建成的同时,浙南的林海中呈现了一个宏大的人工湖紧水滩库湖。1993年8月9日经地域行署批准,改名为仙宫湖。湖区周围还有“九潭十八湾”、“夏洞天”、“龙老洞”、“蝴蝶洞”、“牛头山”等胜景。
2、梅源梯田
梅源梯田是一个范围庞大的梯田群,为一处自然景点,位于云和县崇头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丽龙一级公路12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级油路相通,可进入性强,摄影者在公路上即能够拍摄,12公里处的吴坪村和18公里处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摄点,该景点拍摄线路长,能够包容大量旅游者。
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范围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000多米,纵向延伸1500余米。梅源梯田由于海拔较高,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发而上,受气流影响而构成云海,水份又被林木充沛吸纳,化为云雾烟雨,驻于高山丛林,山巅与田间经常白云旋绕。
3、开心岛景区
开心岛景区由10余个上下、大小不一的半岛和岛屿组成。岛区陆空中积共约1500亩,以开心岛为主,开心岛面积100亩,最高点海拔236米,与云和湖最高水位线相对高度50米,四面环水。开心岛原名芭蕉湾,1986年10月,紧水滩电站蓄水后构成,1998年引进开发,建成集餐饮、文娱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取名开心岛。
4、坪垟岗畲族文化村
坪垟岗畲族文化村位于县城西南部8.5公里处的坪垟岗村,海拔280-340米,总面积1平方公里,1999年正式开放。坪垟岗有雷岗和蓝岗,即以畲族主要姓氏雷、蓝而分,中间以一条小溪为界,坪垟岗村是一个纯畲族居民的行政村,有畲民287人。自明代万历年以来,坪垟岗畲民世世代代固守着本人共同的言语、文化、习俗习气,是全丽水市著名的畲族聚居地之一。
5、经堂下
“经堂下”,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大源乡境内,是耸立在云和、龙泉、松阳三县屋脊的千年古刹。现尚存完好的观音堂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阔18.57米,通进深16.25米,悬山顶,小青瓦。一进门厅面阔18.57米,进深3.76米,东面辟一大门,西面开一小门。二进面阔8.84米,进深3.4米,五架梁。三进面阔8.84米,进深4.49米,七架梁,明间七檩用四柱,次间七檩用三柱。二、三进之间有一面阔4.2米,进深1.84米的天井。建筑周围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琢人物、花卉等图案。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
6、石塘峡
石塘峡是瓯江上游龙泉溪的一级主流,它来源于莲都区峰源乡海拔900多米的大山峰山系,经莲都流入云和县的石塘镇张庄村和石塘坑村,注入龙泉溪中,河口高程只要79米。石塘峡全长有16公里,流域面积达38平方公里。石塘峡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火山迸发后经第四纪冰川运动而构成的,是江南极端稀有的火山大峡谷。幽谷中密布着翡翠湖、万年龟、情人居、石龙谷、三叠石、一线天等景点。
7、慧云讲寺
位于云和局村之溪口村对岸。1993年由民宗部门正式批准60多平方的“景莲堂”为宗教活动场所。后因由忠诚的陈云娟居士发心筹资,共募集400多万元。2001年6月开端征山动土,2005年始建新大殿和僧寮。2007年11月21日,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大雄宝殿”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那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灵岩山方丈明学长老提写的。普陀山方丈道生书“瓯江胜境”;中国佛教学会高僧怡藏敬书“慈航普度”;九十四岁高僧留下“山谷幽兰”的水墨佳画……
8、石门桥
石门桥位于云和县城新华街人民医院门前,跨黄溪。古称青阳桥,现称石门桥,是县城独一保管完好的石梁石板拱桥,长10.8米,宽3.9米,高2.2米。单孔,净跨径10米,无栏杆,两端各建石阶8级。昔时,桥面建有木质桥屋,现已拆。
9、古代遗址
周恩来视察留念碑坐落在云和小顺村石塘电站水库的正屏山上。1939年4月2日下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小顺“浙铁”总厂视察,并向全厂职工作了近两个小时的抗日救国演讲,使千余工人深受鼓舞。中共云和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8月在此建碑。碑正面刻有“周恩来视察留念碑”七个大字,反面刻有视察时的记载。
中日主战场“鸡公骑坳”。位于紧水滩库区大源乡境内。方山岭村与三望排村之间,有一条长约15里绵亘起伏的松阳、云和分水岭,在山望排村东方二里处,有一个较为低矮的山坳,叫着“鸡公骑坳”。当时日寇主力部队即试图从较为低矮的“鸡公骑坳”向云和进发。1942年8月3日,日军70师团226、227两个联队和115师178联队在松阳会合后,大举进攻当时省会云和,国军21师、浙保三团在此与日寇激战三天三夜,歼灭日军无数,后人称之为方山岭战役。
沙溪古井。在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径1.2米,早年被填没,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米,直径1.3米,有牡丹叶花图案,阴刻楷书“政和七年(1117)款。
农民起义军遗址。在小顺乡续莫圩东侧。地势险要,山上有大石洞可藏兵,另有演兵场和关口,是明景泰元年(1450)王景参农民起义军依据地,今残存寨址和土铣弹痕。
白马山古银矿址。在沙铺乡田坑村南白马山上。有摩崖阴刻楷书,字径28厘米见方,三行竖写,中间为“张祖师位”,左右两行为“栖耕童子”“采矿郎君”。白马银矿为明代杨广三所开采,有8处洞址,洞中有洞,洞内有井,洞宽窄不等,可左右转,从范围看,开采时间较长。
横山周村青瓷窑址。在赤石乡横山周村东40米的半山坡上。烧造年代为元至明约400余年。窑址保管尚好,坐东朝西,窑床长约60余米,堆积范围约400平方米。产品以圆唇斜腹,圈足碗为主,胎质灰白,灰黄釉,内壁为刻划花及蓖纹,内底印有牡丹花,具有元代晚期和明代作风。窑具有薄圈、匣钵、高脚垫等。
黄源古矿址。在黄源乡黄家舍南上湾山上。有东北朝向、西南朝向古矿洞16处,能编号的有1~9号洞,最高洞口高2.5米,宽1.6米。有的洞中有侗,有的左右有分洞。为明代银矿址。
安定军活动原址。在崇头镇栈云桥旁。清成丰八年(1858)五月,安定军于此大败清军,打死官兵19人。石塘镇西滩头存西南部现存抗安定军炮台一座。
吴姓大屋长廊。在朱村乡金山下村,清代建筑。总面积2560平方米,面宽80米,进深32米,共有10个天井,3个石大门,564根柱,3并连,每幢3进2天井,东西厢房。1进5架梁构造,翼角起翘,硬山顶,阴阳瓦合铺,2进7架构造,3进构造与2进同。
魏兰故居。在云和镇新民路51~52号。克复会指导人之一、辛亥反动志士魏兰故居,52号门额上有“大夫第”3字,1进为天井两庑,八进为花园,3进通解放街,有店面三间;51号为魏兰书房,门额上有“植桂书屋”4字。面积共1200平方米。
王一卿墓。明万历十二年(1584),王一卿谢政旋里,投笔从戎。故后,建墓于龙泉溪畔石浦村青尤头飞凤山上,原在一级平台上建有三开间石牌坊(已被毁坏),约180平方米;今保管二级平台石马、石羊和墓碑,约80平方米;三级平台为供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约36平方米:第四级为鹅卵石砌墓,保存尚好。
经堂下:位于大源乡境内,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在三望排定居,重设“益经堂”,供奉观世音菩萨。现存的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约205平方米,周围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琢人物、花卉等图案,门额上楷书阴刻“观音堂”三字,门柱阴刻对联二对,正面为“入门孰是慈善主,照尽四方保安定。”内侧为“慈善永远隆千古,保佑万民得安康。”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
摩崖碑刻
喷雪。在城东3公里处睦田村狮山。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狮山普仁寺僧凿岩为井,井长1米,宽1.4米,深0.3米,清泉从石缝中流出为乳白色,故名“狮乳泉”。井额上摩崖阴刻宋苏拭题“喷雪”二字。
百无忌讳碑。在黄源乡黄家舍村,明代采矿炼银遗址出土。碑高90厘米,宽85厘米,楷书、竖刻阴文,其石刻首为:“普庵菩萨在此百无忌讳,钦差内官阮料在于黄家舍银坑采办“,落款为”银官局”,并有天顺二年(1458)款。此碑现竖立在黄家含村石桥头。
望翠峰石碑。在城东睦田村狮山,青石质,碑高0.8米,宽0.4米,厚0.11米,刻楷书“望翠峰”,反面刻“登云梯”三字,直径21~23厘米,小字“辛丑夏之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僧来和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