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景宁县域面积1939平方公里,地处洞宫山脉,其西北部和东南局部别属于瓯江、飞云江两水系主流之源,天文坐标位于东经119度14分-119度58分,北纬27度39分-28度11分之间,属东半球低纬度北部地域。县域面积1950平方公里。
景宁地处浙闽两省分离部,毗连两省三地(宁德、温州、丽水)八县市,东邻青田、文成县,南衔泰顺、寿宁县(福建省),西枕庆元县、龙泉市,北连云和县、丽水市,距省会杭州约259公里,距丽水市区75公里。2013年4月云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景宁融入全省四小时交通圈。
二、景宁畲族祭奠典礼
景宁是全国独一的畲族自治县。长期以来,畲族民众发明和继承了一系列传统祭奠典礼,诸如做功德、传师学师等民俗活动,是畲族民众人生仪礼民俗中及其重要的组成局部。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成为极具个性的民族艺术。
做功德是畲族成年人死后,家眷为“超度亡灵”而举行的传统祭奠典礼,主要经过歌舞来留念畲族始祖龙麒,并以此教育后代。传师学师又称做阳、做聚头、寿禄、祭祖等,由法师掌管典礼,通常要持续三昼夜,表达了畲族崇敬祖先的感情和严密团结、祈福消灾的愿望。
记叙畲族源传播说的长联歌——《高皇歌》记载:“龙麒自愿官唔爱,一心闾山学法来,学得真法来传祖,……盘蓝雷钟学师郎,收师捉鬼法来强,手反千斤天罗网,凶神恶煞走茫茫。”至于“做功德”在《盘瓠世考》中有载:“盘瓠由于游猎,……跳过大树,被株尖所伤而终,……殡后长腰木鼓,长笛短吹,男女连声唱歌。窈窈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族《祖图》中即有“闾山学法”图像,也有多人手拿道具,一人手擎写有“超魂超度”字样的木牌翩翩起舞的形态。由此可见,“传师学师与做功德”是以畲民族的源起流变亲密相关。据考自唐宋就有畲民在景宁的敕木山、澄照大赤垟等地定居,明代大量入迁,日后不时繁衍壮大。故而《畲族祭奠典礼——畲族传师学师与做功德》就在浙江景宁畲族聚居区代代相传,并慢慢构成相对独有的文化品德和人生礼俗方式。
三、畲族彩带编织技艺
畲族彩带编织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带是畲族传统的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穿着的装饰物,以及用作腰带、背带等的生活适用品,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亲回礼和驱邪祝愿的不祥物,定亲时,不管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本人织的彩带。
畲族花带,亦称“山哈带”,又称“花带”,“字带”,为畲族不祥物,也是畲族传统手工业品之一。勤劳聪慧的畲族妇女人八九岁起,就跟着母亲和姊姊学习编织。在屋内,她们把丝线的一端拴在屋柱上,桌档或凳子上,另一端扎自已的腰间,双手轻快地提压带扣和穿越。在野外,劳动歇力时,便在田头地角找根树桩或柴头拴上丝线,然后坐着或跪着编织。
花带分线织和丝织两种。带上编着多种或单一的花纹,图案明晰,颜色鲜艳,织工精密,具有畲族人民共同的艺术作风。其花纹有几何形、动植物形、文字等,如“蝴蝶”、“晴蜓”、“梅花”和“田”、“井”、“日”等,图案中有红、黑、白、绿等色交错,充沛表现畲族妇女的工艺者能。花带用处很方广,普通作为装饰物,束在腰间,也是男女定情和定亲的礼物;还可用来捆扎衣物或作包袱,并视为不祥物。如今,畲族妇女们依然继承着本民族编织艺术的优秀传统,她们喜欢带用自已织的花带,并引骄傲。
畲族姑娘长到六、七岁时,母亲就教授她织彩带。彩带以丝线编织为主,也有用棉纱或苎麻编织的。织彩带没有特制的织带机,屋内屋外乃至山野都可编织。若在屋内编织,就把丝线的一端拴在凳脚、桌档或屋柱上,另一端系在本人的腰间,坐在凳上编织。要是在山野编织,可把丝线的一端拴在小树杆或树桩上,另—端仍束在腰身,坐在地上或跪在地上编织。
畲族彩带的两边不织花纹,线以红、绿、黄、紫等色线与白线相间,根数随宽窄而定,有三双、五双、十三根、十六根、二十二根、三十二根、五十五根和双随(即双排图案)等,普通以五双和十三根较普遍。经线多则宽,经线少则窄,宽的有两寸多,窄的缺乏半寸。纬线根本采用白线。不管带子的宽窄,穿越编织花纹图案皆在正中的七根线上,其他的编织平面花边。
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彩带编织技艺在畲族传播已久,并且运用到畲族生活的个个方面。畲家姑娘编织的彩带,图案丰厚多彩,主要纹样有“十三行”、“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蜒纹”、“蝙蝠”等。编织大宽及图案复杂(如“双随”花纹)的彩带,需精心设计,耗工较大,—般作供欣赏的装饰品。若作拦腰围裙的带,常用七根经线;捆扎衣物或作包袱带等,采用十三根即可。姑娘送给情郎的彩带,多数也是以十三根经线编织。姑娘定亲(订婚)日,男方把“定亲礼”送来时,女方的回礼除了白糖、桔饼等礼品外,还要回送姑娘亲手编织的两条彩带(也有回一条的),叫“定亲带”(或“定情带”)。山哈带系于腰间,称为“护身带”藏于身边,为子孙定聘时,称为“定亲带”;捐赠时则称为“如意带”。
四、问凳
问凳是传播浙江一带畲族民间早期的宗教祭奠活动,后逐步演化为畲族民间体育活动。今年被列位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项目。上古时期,人们处于愚蠢时期,身染疾病,家受灾难,以“问凳”方式祈求神灵保佑,以等待消灾灭邪保全安宁。它的设置是在一个高1.2米的三脚架上,横套一根长4米许,直径为10CM的钢管,钢管两头分别焊着高30、40CM的铁板(30CM为靠背,40CM为握手)中间焊接着一块宽约20CM的铁板作座位,形似翘翘板的体育用具。两端各坐一人,上下翘动,同时左右旋转,边问边答,告知除病消灾的办法,因而被称为“问凳”。
五、畲族民歌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散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局部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畲族有长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称号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称号,普遍呈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曾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接壤地域。
畲族有本民族本人的风俗和言语,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消费、生活等各种社会学问和停止文化文娱活动的重要手腕和工具。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管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构成了一些共同的民族歌俗歌会。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学问、伦理道德、文娱生活等内容)、典礼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
畲族山歌多用假声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在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方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构成支声式、模拟式或和音式关系。此种唱歌方式曾有一段时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风吹竹叶尾提提》等。现已濒危,亟待抢救。
六、操石磉
操石磉是景宁畲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和丰厚的科学内涵。
操石磉即用脚踩滚石块(石磉)停止竞赛,先用石块大多扁圆、底面润滑,大的可达数百斤,小则几斤、几十斤,以人力大小而定,普通在村、街的石道上停止。少年组多为两人一组,由一人在另一人背后挽其背、胸,让其双脚稳踩石磉,斜挺腰杆,然后合力推进石磉行进;青壮年组为三、四人一组,其中一人“健杆”,另两或三人抬杠子平胯,让“健杆”仰面斜挺,双脚踩石,伸腿挺腰,把稳方向,将百斤或数百斤重的石磉快速向前推进。快速向前的叫“炒豆”,渐渐游的叫“熬油”,两组相向而动、让石磉猛烈碰撞的叫“对磉”。“对磉”时假如被挤至街道一边就为输。
1996年9月,操石磉被引荐为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扮演项目。
七、赶野猪
赶野猪是景宁县畲族一项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理论中发明并传播的。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文化长久,历史上,畲族人大部份生活在大山中,靠务农为生,主要种植蕃薯、大豆、玉米等作物。大山里野兽较多,特别是野猪,对农作物毁坏力最大,因而,野猪是畲民们的心腹大患,于是,有组织的停止赶野猪成了畲民们的一项重要活动。为了更好地到达驱逐效果,畲民在平常就锻炼赶野猪的办法与技巧,畲民们以竹子编成圆球当野猪,用木棍当土铳,分为两队,争相追打“野猪”,经过开展,逐渐演化成了畲族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其战术丰厚,对立剧烈,经过竞技有效进步了畲民的速度、耐力、灵活水平和团结互助的协作才能。此项目曾参与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动动会,取得二等奖。
八、畲族山歌
山歌是畲族人民在消费、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局部。不只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消费劳动、款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以至在丧葬悲痛时,也以歌代哭。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榨者的憎恶和对美妙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以讴歌中国共产党指导和社会主义重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反动山歌和赞歌,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风貌,与传统山歌质的区别。
九、畲族婚嫁
婚礼的特征较多。迎亲队伍到村时,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表示晚上要对歌;到中堂时,嫁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作揖,此典礼叫“拾田螺”,表示欢送;中餐由嫁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脚酒”;晚餐由娶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午后,赤郎举行“借锅”典礼,赤郎端点红烛放有一刀肉和两块豆腐的米筛向灶神作揖后,用谜语念借一切的炊具,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念不到就不拿出来,要全部重借,“借锅”意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请客人。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娶方家挑来的一只公鸡用以嫁方“请祖公”,杀鸡时,规则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罚一碗酒;宴席中途嫁方女歌手会起歌头找赤郎对歌。
十、畲族节庆
畲家很注重传统节日,注重祖先崇拜。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三月三、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气。但不管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华诞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节日期间,左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讴歌盘瓠,思念始祖。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停止祭祖活动。
十一、民族历史
畲族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畲"字来历甚古,原义火耕。南宋末年,史书呈现畲民(she)人(she与畲同音,意在山间搭棚寓居)的族称。《宋季三朝政要》称闽、粤、赣接壤地域的畲民武装为(畲军)。元代以后,(she民)、(畲徭)、(she徭)同时运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宁县志》均设(畲民)一目。民国十八年(1929)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上海同济大学教员李化民到景宁畲乡调查,撰写了《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对景宁畲族的族称、姓氏、风土人情等作了引见,也是研讨民族学的史料。畲民自称"山哈",标明是外地迁往山里的客户。景宁汉族称以畲客,畲族称汉族为"民家人"。解放前,由于民族歧视、压榨,“畲客”二字常被用作凌辱性称谓,有的畲民被迫更改、坦白本人的民族成份,畲族家谱有"徭人"或"徭家"的别称。
十二、名人
从历代看,宋明年代,景宁地域有进士22人,曾有巨卿名臣、儒林学士。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入的人物有52人,其中清代以前16人,如:北宋潘特竦,任尚书右司员外郎,县人曾为潘特竦建三世科名坊。北宋后期潘翼,通晓经史及天文天文,著《九域赋》、《星图证验》等,南宋名宦王十朋曾搜集其著作。明代潘琴殿试赐进士出身,为官29年,作《招鹤辞》,著《竹轩集》、《山居录咏》,终年90岁,齿德俱尊,为东南重望,嘉靖年间,县人建亚魁坊、进士坊、达尊坊留念。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汤思退,在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任参知政事,掌管军机,官至岩仆射。曾罢相位,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复用为相,九月,晋封岐国公。南宋名医陈言,创建“三困极一”学说,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作《三因极一病源论粹》),载入《宋史》。解放战争时期叶仰高、梅师俞、严品端等。解放初期,有雷景三、潘仲俊以及现代叶桐、吴正等。
十三、景宁畲族自治县丧葬风俗
畲族人以享年50岁以上死者为寿终正寝。整个丧葬之礼与婚礼局面同样繁华,俗称“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逆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管贫富,穿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普通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普通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终了,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然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突破哀伤寂寞的场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氛围。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畲家报丧时,报丧者反穿衣服,引人瞩目,奔丧者哭唱《思亲歌》。
古时,畲族每个人都有一个讳名行位。男人死后,孝男要向族长讨行位。女人死后,孝男要向母舅讨行位。讨位时,孝男手端托盘,内点蜡烛一合,放米酒两杯和缠有红纸的鸡腿1对走向母舅桌前,双膝跪地,高举托盘唱《讨位歌》。做阴功德是畲族超度灵典礼。做阴功德时,在丧家厅堂布置起“师爷间”,典礼由畲族巫师执行。
十四、景宁畲族自治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景宁特产丰厚,历史长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间咸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四周栽植茶树,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种植历史。民国四年(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庆贺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取得金奖。香菇,据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赖敏易编著的《中国香菇载培历史与文化》记载,香菇栽培源自中国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连成一片的以开创人吴三公住地龙岩村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区。龙、庆、景三县还世代传颂香菇是皇封专利。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景宁包坑口,建菇神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起连续十天为菇神香期,不断持续。黑木耳、厚朴、茯苓等三种为浙江省的重点基地之一。
1、乌米饭
乌饭是畲族人民从山地里采来的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漆黑的汤汁里烧煮成的饭。其滋味相当不错,吃一口幽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味。
2、畲族粽子
畲族粽子,又称菅棕、五节粽。常见的有两种粽子,一种是用箬叶将糯米包成三角或牛角状,再用龙草捆扎。另一种是用菅叶将木糯米包成管状,再用龙草捆扎五节。包粽子前将糯米浸泡碱水中,这种碱水不是普通的碱水,是用山上的一种特别的碱树烧成灰,开水在碱灰中过滤后构成的一种黄色的自然碱水,用此碱水包成的粽子色黄气香味美。包粽子时畲民常在糯米粒中加肉、红枣、绿豆、花生、鲜果等做馅,使粽子愈加美味,粽子包好后在锅里要煮上一夜才干熟。由于五节粽子比拟实,能够切成片,用来煎,口感佳。
3、豆腐娘
豆腐娘是浙江地域传统的小吃,在浙江省南部的丽水地域和温州地域,比方庆元景宁接壤一带十分盛行豆腐娘为汤料,放入当地特征的黄馃、千层米糕、糍粑作为主食。每逢过年过节,都是款待客人的最好方式。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开发的开展,更是成为款待外来客人的特征佳肴。
4、糍粑
糍粑,是畲族的一道民族美食,每逢过年过节,畲族人们都会做糍粑吃,既是一道甜食,又给人甜甜的内心感受。
5、畲族千层糕
大米赋予了千层糕谷物的香气,而它的色泽和甜味则来自于糖。糖的重量比例需求十分准确,五份红糖,三份白糖,再加适量冰糖提色,这样熬制成的糖浆才干使千层糕甜而不腻。刚出锅的千层糕分发着诱人的米香和糖味,冷却后,用刀和棉线切割成菱形,层次清楚,晶莹透亮。享用千层糕,最好的吃法就是一层一层剥着吃,这样才更有滋味。
6、景宁黑木耳
景宁黑木耳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的特产。景宁是浙江省第一个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县,目前产量质量占浙江省首位。所产黑木耳朵形大、肉质厚、颜色深、产量高,内含多种营养成分,产品运销日本、香港等地。
7、龙风呈样
龙风呈样,是景宁县畲族一道别具作风的传统名菜。“龙风呈样”是一种意味性的菜名,畲族人民的祖先发明这道菜时,取合家安全,不祥如意的意义。
十五、景宁畲族自治县著名景点
(一)惠明寺
惠明寺位于景宁县敕木山亚峰惠明泉山上。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因惠明和尚而得名。
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正殿,同治四年(1865)造后堂及左右轩,今仅存山门、石道及两侧残墙,天井原正殿木门残破,1982年后重建。
据传当年寺僧与畲民在寺院四周辟地种茶。誉满全球的“金奖惠明茶”即产于此。
(二)景宁九龙湾火山熔岩景区
九龙湾火山熔岩景区为火山熔岩地质公园,位于景宁县东北部大顺乡新四村,与丽水莲都区相交界。距景宁县城58公里。
九龙山火山岩是侏罗纪构成的,主体为九里坪组喷溢层状流纹(斑)岩及球泡流状流纹岩,部分为崩落相流纹质集块角砬熔岩。
公园由石将军、石观音、石钟峰三大景区组成,地质遗址及景观念集中散布在石蛋湾、周山、岭里、沙坑、平盆一带73.5平方公里范围内,区内地势陡峻,切割激烈。
区内石将军、仙女献花、乌阴漈、迎宾老人、卧蛳峰、石马、石钟峰、丹佛恐龙、石蛋等景观非常稀奇。石将军为天下第一0,仙女献花为天下第一阴具,以及与之严密相联的乌阴漈共同组成的阴阳谷
景区内奇峰、怪石、飞瀑、深潭、幽洞,绰约多姿,移步换形,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严密分离,原始植被如虎添翼,各类景观参差有致,自但是调和。构成一幅绝妙的人世仙境。因路途艰险目前只要少量科考探险者抵达。
景点位置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北部的九龙乡新四村
(三)大均畲乡之窗景区
大均畲乡之窗景区,该景区位于距县城13公里的大均乡政府所在地大均村,是浙江省景宁县生态示范点,2009年被批准为国度AAAA级景区.大均古村始建于唐末五季初期,一千多年来始弹簧是瓯江主流小溪流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经济较繁荣,耕读风气也很注重,构成了大均人重“三杆”的民俗,即笔杆、秤杆、竹杆(撑篙),靠写契、写文书、做生意和撑船撑排营生。在建筑上构成具有明清作风的古朴的前店后院式山区商贸古街风貌和石板街面,有“小溪明珠”、“景宁最高学府”、“浙南芙蓉镇”之美称。
旧时曾有古樟迎客、澄潭印月、龙岗叠翠、成美廊桥等旧十景。该景区以此为依托,以畲族风情为载体,融自然山水、人文古迹于一体,一期开发出畲族婚俗、浮伞仙漂等项目,建成以休闲度假、水上活动、旅游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城郊生态旅游景色区。
1998年开通并投入运用的大均漂流项目,是我县一项重点的旅游项目内容,曾被省航道漂流专家组评为全省下大漂流航道中最为惊险的一条漂流道。竹筏漂流全程有十潭九滩四壁一礁群,构成滩潭相接的水上奇绝风光;橡皮艇漂流更是有惊无险,急流险滩,撞浪翻腾,飞流直下,有着百分之百的狂飙感受,同时可饱览潭丽、峰奇、林石、人朴的畲乡山水风光和赋有美丽传说的浮伞古渡美景,游者皆称:浮伞仙潭,江南第一。
地址: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
(四)黄茅尖
浙江第一顶峰,能够看到云海,其它风光普通
景点位置
浙江省龙泉市凤阳山国度自然维护区内龙泉山
(五)中国畲族博物馆
中国畲族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馆址坐落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人民南路鹤溪河畔,占空中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54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余平方米,临展厅面积6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余元。建筑外观以畲族建筑文化为原素,具有鲜明的外型特性。进入博物馆,宽阔的大厅,精巧的装饰,把你带入历史的空间。该馆是一座既反映畲族文化历史为切入点展现中国畲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
该馆共分两个展区:第一展区向世人展示的是长久而极具魅力的畲族民俗文化,展厅散布为序厅、来源与迁移、环境与聚居、消费与交流、饮食与服饰、社会与风习、信仰与崇拜、文化与艺术等;第二展区为灿烂而亮丽的畲族服饰文化,展厅对畲族服饰文化有着全面而系统的表现。中国畲族博物馆以畲族的开展史为主线,经过大量的文物、实物和图片,经过现代的高科技表现手法向人们讲述畲族的开展史和畲族的绚烂文化。
中国畲族博物馆是一座既反映畲族特征风貌和绚烂文化,以出名于世的畲族特征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中国畲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是人们理解畲族人文历史,解读畲族民俗的重要窗口,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畲族文献材料展现和查勘中心。
地址: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城鹤溪镇人民南路350号
(六)敕木山
敕木山村距县城5.5公里,东邻东弄村,西接金丘村,北连惠明寺村。依托村寨的天文优势以及优秀的云海资源,分离畲族汤夫人运木于朝的传说故事,在环敕木山畲寨概念性设计中,将其定位为“仙寨”。
敕木山村海拔较高,是金奖惠明茶的主产区之一,有茶园1900多亩。村庄规划参差有致,避世幽静,可欣赏敕木山云雾盛景。根据村庄资源散布特征,“仙寨”的筹划思绪是以观光、度假为主导,依照质量生活引领的开发形式,经过神山揽月观云海、敕木山度假、登山运动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敕木山登山游步道--神女惠泽道的打造,开展神山休闲度假游,以度假游带动餐饮、住宿、茶叶等产业的综合开展。此外,应用德国学者哈·史图博在敕木山撰写《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时的住所这一省级重点维护文物,打造山哈地域和民俗风情展览馆,让游客深化理解畲族文化。
“仙寨”规划设计的龙头项目是敕木山登山游步道——神女惠泽道建立项目。分离汤夫人运木于朝的故事,将现有敕木山登山游步道打形成为汤夫人运木之道,根据游客的步行里程与心理温馨度,分离地势,在游步道两侧,设置观景休闲台(亭);沿路以汤夫人运木获敕为原型设置景观小品,打造神女惠泽道,满足游客的休憩请求及景观欣赏需求,并种植彩色树种,打造四季风光不同的登山步道。规划设计的重点项目为哈·史图博展览馆,对其在敕木山撰写畲民调查记时寓居的民居停止修缮,陈列展现他和他的学生编写书稿时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环敕木山其他9个畲寨的特征;以老照片和消费器材等实物展现,展示环敕木山畲民生活场景;并经过多媒体等方式展现畲族地域风情及共同的民俗风情,在传承畲族文化的同时起到宣传其他畲寨的作用。
山顶夏季凉爽,还有野菜、野果可采,上顶的杉树成林,不错。
景点位置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七)大赤坑
大赤坑(dachikeng),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东南部,发源于澄照乡漈头与大漈乡接壤处(炉西岭南侧)。自西向西北流经漈头折北经澄照乡后,流入大均乡大赤坑口村注入小溪。
称号:大赤坑
属地:澄照、大均
流经:发源于——澄照乡漈头与大漈乡接壤处(炉西岭南侧)。自西向西北流经——漈头折北经澄照乡——最后流入大均乡大赤坑口村注入小溪。
景点位置
浙江省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
(八)畲乡绿廊水利景色区
畲乡绿廊水利景色区位于丽水市畲族自治县,依托瓯江主流而开发,景区面积86.9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8.25平方公里,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景色区。
景区管理单位经过鹤溪管理、小流域综合管理、堰坝桥系景观改造及河道“三改一拆”等措施,将水利工程建立与“中国畲乡、养生福地”建立相分离,深化发掘应用山水生态、水电清洁能源等资源,构成了水资源丰沛、河湖生态安康、水质优秀的水系网络,景区水质到达Ⅱ类规范。景区现已建成畲族博物馆、彩带绿道、国度4A级旅游景区—“中国畲乡之窗”等,特征节庆“中国畲乡三月三”影响力较高。
(九)寨山烈士陵园
景宁畲族自治县寨山烈士陵园,占空中积2000余平方米,是我县发扬反动烈士肉体的重要场所和教育基地。陵园内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挺进师烈士遗骨、闽东红军独立师烈士遗骨、追击国民党败军李廷年部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烈士遗骸和在社会主义反动建立中为国舍身的景宁儿女烈士遗骨。
为了留念这些为反动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烈,1952年,在县城西郊寨山树立反动烈士留念塔。上世纪70年代,留念塔因风化倾倒重新修建,1988年将留念塔扩建为烈士陵园。1995年,寨山烈士陵园被列为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12月,景宁县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启动寨山烈士陵园修建工程,对烈士墓室、留念碑、空中护栏、灯光绿化等根底设备停止全面的修缮。
该陵园是景宁人民缅怀反动先烈、停止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每逢清明节、建军节、建党节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期间,全县干部职工、人民大众、中小学生等各届代表和单位,纷繁前往展开留念瞻仰、入党宣誓、廉政教育、党性教育、大众道路教育等活动,深切缅怀和吊唁反动先烈。
为进一步完善寨山烈士陵园的管理,我县相关部门制定了细致的管理制度和各类预案,落实专人担任管理陵园,装备兼职解说员,向人们讲述反动烈士的英勇事迹。寨山烈士陵园历经60余载,目前年均接待社会各界观众2万人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十)东坑下桥、莲川大地桥
东坑下桥、莲川大地桥(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年代:清
发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木拱廊桥。东坑下桥东北西南走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689年),桥长29米,拱跨21.80米;莲川大地桥东西走向,建于清嘉庆8年(1803年),桥长41.50米,拱跨31.10米。两桥构造根本相同,均由木拱架和廊屋两局部组成,木拱架单孔,外观呈八字形,由上下两层系统组成,其“三折边”、“五折边”、“剪刀撑”及端竖排架的木撑拱构架已趋成熟,比拟科学地处理了廊桥受力的问题。廊屋外型俭朴,通体鳞叠铺钉“风雨板”,梁架用九檩四柱,五架抬梁,较为简素,两次间多设桥凳,供行人休憩之用。
景宁现留存古代木拱廊桥17座。东坑下桥和莲川大地桥是其中历史较为长久,跨度较长,外型漂亮的木拱廊桥,保管现状根本完好,是研讨木拱廊桥重要的实物例证。
(十一)景宁金仙寺
金仙寺,原址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鹤溪镇金仙路中段(即景宁农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初名回向寺,旋改崇仙寺。宋咸平元年(998)重建,治平二年(1065)改称金仙寺。1314年建浮图塔于左寺,塔身七层,中空,每层铺木板,楼梯旋转而上,顶置万斤铁顶。明、清间屡加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浮图塔焚于火,铁顶坠地,只剩塔身,光绪后殿宇倾圮,现无存。殿堂于20世纪50年代改建农场,往常仅存“放生池”一口,后殿靠山一处残墙仍依稀可见,还有小量的柱石与断头石板在遗址周围。往常,金仙路原寺院周围大片农田及山地,被新建成景宁气候局和“金农”居民区,远远看去是一片现代繁华都市现象……
民间传说
景宁金仙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1314年建浮图塔于左寺,塔身七层,中空,每层铺木板,楼梯旋转而上,顶置万斤铁顶。明、清间屡加修建。1952年,金仙寺塔在风雨中倒了,结果压死了很多寓居在塔里的八哥,受惊的八哥尔后就分开了景宁。据生物学者调查,直到2006年,八哥才在景宁重新呈现。
史料记载
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宗教概略》记载:金仙寺在县西一里,创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初名回向寺,继改崇仙寺,范围为全县之最。宋咸平元年(998)重建,治平二年(1065)改称金仙寺。元朝至元二年(1265)迄大德六年(1302),重新修建壁绘槎诸图,焕然改观,有兴造碑等为志……
寺院格局
金仙寺寺院为三进式,进入山门,一进为“大雄宝殿”,正殿端坐释迦摩尼塑像,阿南和迦叶,左右前后分别是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二进“天王殿”,顶棚为清宫式建筑彩画,殿堂左侧置放“心经钟”。钟身分三层,上层有:“佛口增辉0常转,皇图永固,帝道遐昌”四行文字;中层:“心经后系,偈语……”等二十字;下层分列:“闻钟声懊恼轻,离天堂出火坑,愿祝天下安定,预保五谷丰收”。三进为“三圣殿”。昔日,金仙寺山门内古木参天,吹荫蔽日,空气清爽,悠闲喧嚣,实为一方圣地。
金仙寺志
崇山之麓有禅院焉,曰金仙寺,夫寺名金仙者,何益谓绩也,何以言之曰绩胜。余忆尚党包氏讳大,字宏模六朝梁季人也。由丹阳避地崇山之下居,传二世其子讳八儿,字希騧,其为人也尚释道、乐施助。於唐初贞观元年春,每夜静时空中闻钟声梵语,遂悟为飞锡机兆,致斋奉道修疏。忽一日间,僧来募化本住基址,遂许诺徒居苔湖半岭,僧又埋没无闻,此一胜绩也!於是,涓吉是年之秋九月十六日,改屋为庵,曰崇山庵,騧思父墓既厝於此家庙,可复建於此,一为寺庵,一为墓庵……
(十二)吴布古村
吴布村,距景宁县城东北16.9公里,取吴村、布袋后两村名第一字得名。”据吴村的老人引见,400多年前这里只要3户人家,一户由左近的郑山头村迁入,另外两户是兄弟俩,他们沿着广东——福建——包凤,最后迁入吴村。吴村本来是吴姓人的村庄,后因由于各种缘由,吴姓人陆续搬出村庄,村名却不断沿用了下来。如今的吴村全村村民均姓雷,是纯粹的畲族村。
吴布村较完好地保存了畲民原生态生活形式,传承和保存了畲族的炼火、织彩带、唱山歌、着传统服饰等生活方式,被形象地称为“生活着的畲族博物馆”。
站在山腰,放眼望去,田间的房舍、袅袅的炊烟、劳作的人群,恰似一幅浓郁的山水田园画。群山绵亘,田布山间,人在其中,顿觉心清气爽,如入世外桃源。
自驾:景宁高速出口—庆景青公路—郑坑乡吴布村。
(十三)小佐古村
小佐村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西南六公里处,与标溪、雁溪乡交界,素有“江南第一梯田”佳誉。“改庄姓严”的严氏后人,小佐始祖千七公,从严州至龙泉柱平乡鸡婆岭后景宁大漈,几经周转,长途迁移,最后选择了定居于“泽沛渣溪”之地小佐村,子孙繁衍,耕田兴业,遂成村落。
小佐村朝落山形似笔架,畈中三峦废品字形,一转一个弯,秀色娇姿,构成文人书案状。当年,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严氏族人曾出一门五贡生,有全省会考第一、雅峰书院掌管、清代诗人严用光、清代景宁三大书法家严品端等,均是景宁历代名贤中的出色代表。此外,严品良、严瑜等均在景宁从事教育和水利兴业,在景宁历史上写下了绚烂的一页。
清道光十七年(1837)圣旨敕建的节孝木牌坊,八柱三间三楼式,雕饰着精巧的垂柱和牛腿,不过也已遭受盗窃,牌坊的额枋正面有浙闽总督落款的“节孝”、“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等字样,反面是“芳流百世”的题刻。
清乾隆庚子道光十五年间(1780年),小佐村严氏族人着手修建宗祠,于丁未年完工,历时7年,占空中积400平方米。门外还立着四对旗杆石,是明清时期小佐村的“四贡”所留,当中属清道光已酉拔贡严用光最有名望,当年以浙江“拔贡第一”入省教谕,但两度赴京赶考落榜,从此纵情山水,成为一位远近出名的诗人,他还掌管过景宁最著名的书院雅峰书院,当地很多读书人都承受过他的赞助或举荐。
小佐村的山地古民居也很有特征,用最原始的木石资料营造,两层楼屋,开间数奇偶不限,有多达十一间者,清一色的悬山大屋顶,山面又搭出坡顶,檐下有外廊,出挑阳台,古朴少雕琢,建筑之间依地势自在组合,灵敏多变,完整不同于平地上同时期的合院式民居。
小佐村的梯田素有“江南第一梯田”的佳誉,是国内最长的梯田,梯田层层叠叠,如绿色翡翠铺满山坡,十分壮观;梯田与村落村的古民居交相辉映,挥发静谧与灵动的气息,是画家、文学喜好者、摄影摄像喜好者寄情山水的创作基地。
800多年的岁月流转、沧桑变化的小佐,在浙南山区的莽莽大山中发明了古朴绮丽的小佐文化,固守传承着本人世代因循的生活方式。由于大山的阻隔,她绚烂诱人的文化曾经久居深山不为人知。往常,她正在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外界将为之震惊和打动!
(十四)鹤溪潘家大屋
潘家大屋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东南老城区(鹤溪镇百岁门戏台后15—16号)。始建年代不详,约建于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占空中积约800平方米。整体建筑通面宽20.50米,通进深51米,占空中积1045.5平方米。前后三进,四合院式规划,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楼、门厅、轿厅、正堂。第一进由门楼、天井和门厅组成,门楼门眉上砖雕三爪龙与仙鹤,门前有旗杆石,天井以卵石铺砌图案,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屋面檐口瓦当精巧,硬山顶,施封火山墙,后檐隔墙二小门通往二进;第二进为轿厅,前檐带两开间东西厢,与西侧厢房相通的垂花门,面阔进深均为一间,轿厅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悬山顶,明间为三进正堂之通道;第三进为正堂,前檐带三开间东西厢,后檐带两廊,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悬山顶。门厅、轿厅、正堂明间梁架均为穿斗式。潘家大屋为明代潘琴故居。潘琴(1424--1514),字舜弦,号竹轩,鹤溪人。明正统十二年(1447),推荐入国子监。天顺元年(1457)殿试赐进士出身,授南京吏部稽勋司主事、兵部武库职方员外郎,后任福建省兴化知府,为官清廉,著有《招鹤辞》、《竹轩集》、《山居录咏》。嘉靖年间,曾建牌坊(亚魁坊、进士坊、达尊坊)留念。
(十五)梅家老屋门楼
梅家老屋门楼(鹤溪镇群众街21号·清)梅家老屋建筑占空中积38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合院规划,整体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楼、天井、厢房和主屋组成。天井以卵石铺砌图案,主屋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檐带东西两厢,面阔二间,进深一间。门楼为砖雕三间四柱三楼,门楣有“宣城衍庆”及精巧瑞兽祥草的砖雕,整体保管较完好,对研讨景宁清代砖雕门楼的建筑作风,具有一定的文物维护价值。
(十六)敕木山村畲族民居
敕木山村畲族民居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年代为清。
相传宋高宗南渡时,山神汤仙女显厥灵异,运木于朝以资国用,高宗大喜,降敕褒封,山因之名,村以山名,故名敕木山村。村落依山而建,建筑呈阶梯状布置,民居建筑粗陋朴素,房屋墙基低矮,多为泥墙,内墙以薄木板构筑,居室狭小,为畲族传统的建筑方式。
今敕木山村以蓝、雷两姓畲民聚居,唐永泰二年,雷姓畲民迁居景宁叶山头村,明万历四十年,蓝姓畲民从福建罗源迁入澄照乡,清代中期再迁入敕木山村定居,是畲族民风民俗保管较完成的代表村落。
2011年1月7日,被发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七)温州畲乡古道
起讫(途径)地点:西起景宁东坑镇,途径泰顺县石角坑,至文成县铜岭山森林公园终点达文成县西坑畬族镇。
总长度:35公里
概略及主要特性:文成县畬乡古道始建于明清时期,旧时是文成县西坑畬族镇及周边村村民通往景宁县、泰顺县的重要交通要道。该古道沿途森林、村庄、山坡、梯田等自然景观,空气清爽、环境幽雅。森林植被主要由毛竹、杉、松、茶叶等组成。
(十八)景宁孔庙
景宁孔庙位于景宁县鹤溪镇,年代为清。
景宁孔庙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于县城西北里余,呈对称式构造,占地990平方米。后几经迁建至如今的中央,距今已有564年。
在近现代史中,景宁孔庙曾灾难重重、几经风雨。2009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议全面修缮孔庙。遵照历史文化记载,分离原来孔庙风貌,精心设计与施工。从2010年10月28日开工,筹建修复了义路、礼门、棂星门(照壁)、泮池、状元桥、东西庑(厢房)、大成门和大成殿等建筑。并将开掘出土或者保管的古代文物归位安顿。工程历时一年,至2011年完工。
景宁孔庙修茸一新,矗立在鹤溪街头,朝晖夕照,红墙青瓦,雕栏画栋,气宇轩昂。背负石印青山,襟怀沐鹤之溪,与鹤溪古城、小街楼肆等天衣无缝,熠熠生辉,再现古鹤溪之物泽天华。
景宁孔庙是丽水市范围内独一一座保管较为完好的孔庙。在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守护着古老的畲乡文脉,成为景宁文物的重要组成局部和主要标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以为:景宁孔庙建筑范围庞大,构件精巧,对研讨封建社会官宦建筑及儒家文化传承均有很高的研讨价值。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九)严氏节孝木牌坊
严氏节孝木牌坊位于景宁县大漈乡小佐村东南侧,年代为清。
梅氏节孝坊,位于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小佐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
梅氏节孝坊,主体木构造,坐东北朝西南,三间八柱,重檐悬山顶,高5.3米,面宽7.8米,进深5.1米。
梅氏节孝坊,周围设石基土墙,夯土空中。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柱五檩,穿斗式构造。木构柱子用料粗大,檐口梁枋、牛腿木刻精巧,雕工巧致,花卉、人物、不祥动物、云纹等等主题雕琢得栩栩如生。
明间自下而生依次设下枋,花枋,上枋。下枋较宽,中间有墨书“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十三个字,下面左右设雀替承托,以减少下枋跨度,雀替为镂空雕琢的云龙。花枋正面中间阳刻“节孝”二大字,左右两边均竖着阳刻请旨的中央官员名录,右边刻:“總督閩浙等處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鐘祥,巡撫浙江等處提督軍務兼管鹽政烏爾恭额,欽命內閣學士提督浙江全省學政史評,詳請,旌表”。左边刻:“浙江布政使司布政使兼管海防事錢寶琛,分巡溫處兵備道兼管水利事務曹貽桂,特授處州府知府加六級鄂克敦布,處州府景寧縣知縣加三級鄭邦涟,處州府景寧儒學教諭徐東生,訓導於炳中”。背面刻有“芳流百世”四字,上枋素面。
左右次间仅设一枋,仿木月梁式,左右刻出云卷。下面左右设雀替,浮雕花卉等不祥图案。
枋柱之前采用挂柱装饰其貌,明间前檐横梁正中置一木刻匾额,上竖刻“圣旨”两字,两侧升龙装饰。枋柱下设莲花石鼓形柱础,其下再设莲花地座,非常共同。中柱前后设青石质抱鼓石稳定,卷草纹饰。屋面阴阳合铺小青瓦。
明间内立有一石碑,上刻《清梅氏节孝牌坊志》:“缘自村祖千七公开基延至十一代,有儒童严启尚公之妻梅氏,生于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卒于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享年86岁,启尚公殁于乾隆四十二年,即1775年,斯时梅氏仅二十五龄,其子发宝公仅四岁,而家境贫寒,千辛万苦抚幼瞻长守节六十二年,为彰其绩,道光末钦命建此节孝木牌坊”。另节孝坊前方有长方形夹板围杆一以对,落款为大清道光已酉年举人严用光立。
梅氏节孝坊,保管相对较好,用料粗大,细部雕琢精致,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节孝坊上木刻而成的请旨建坊官员等一些刻字也保管较好,这对研讨清代丽水地域孝礼制度有着重要的实证。2005年四周石基土墙、瓦面有做维修。1996年梅氏节孝牌坊被列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维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