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庆元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02 16:5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7°25′—27°51′,东经118°50′—119°30′之间。东、南、西三面与福建寿宁、政和、松溪3县接壤,北与浙江省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交界。南北长49千米,东西宽67千米,总面积1898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地松源街道,距丽水市210千米,距杭州市532千米。  
二、历史文化  
庆元特征的节庆有:中国(庆元)香菇节:中国独一的香菇类节日主办地点在松源镇、大济村等地。20世纪90年代开端举行,曾经办了近十届。三堆田螺全村乐:庆元外乡知名的乡土节日,主办地点在百山祖三堆村,主要展现浙南高山地域的乡土风情。庆元是中国廊桥第一乡、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香菇第一城。是著名的反动老区。此外,庆元的百事吉剪纸艺术、香菇功夫、二都戏、忖忖乌传说等也独具中央颜色。  
三、庆元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全国范围内盛行。但是另外一个并不普遍存在的重要民俗却不为人知,那就是端午节廊桥走桥民俗。这种极富有地域特征的楚民俗孑遗,往常并不多见了。  
庆元县的“走桥”风俗活动是在五月初六,即端午节的第二天停止。“走桥”虽是民间相沿成习的自发性习俗活动,但其典礼过程却非常讲究。首先,“走桥”者要在廊桥中间设供桌摆上祭品,上香祭拜。随后,走桥人手持十双香,肩挂六个粽子,唱着不祥小调,跳着传统祭奠舞蹈,以边走边舞的方式往复桥头桥尾十个来回,每走两个来回,从廊桥上往河里各扔一只粽子。走完十趟,再到桥下河边烧香祭拜,并将祭品扔入河中。最后,走桥人回到廊桥上再次烧香祭拜,燃放鞭炮,带着桥上祭拜后的祭品回家与家人共同分享,意寓子孙兴隆、福禄无边。  
“端午走桥”活动集民间歌舞艺术、服饰艺术、祷告典礼为一体,融情于古廊桥,局面壮观,表现了憨厚庆元人民对廊桥的归属之感、寄予了山区民众祈求福祉的深切愿望,承载了一方百姓对美妙生活的无限向往。  
庆元端午走桥活动是庆元民俗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理解庆元古代乡村社会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具有普遍的大众根底和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12年7月列入浙江省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庆元县婚嫁风俗  
男婚女嫁是终生大事,自然不敢怠慢。男方年满十四五岁,父母就托媒议婚。男方送去项圈、戒指、手镯,称之“插定”。1、2年后,送去庚贴、聘礼,称之“送茶”。男女双方以及男女双方父母的生辰八字,由男方请择日先生择好日子,由媒人陪同一同送往女方。待“日子单”送去,女家就按期把女儿嫁出。  
迎娶前,男家要给女家送去“礼担”,鱼不得少于5斤,猪肉不得少于25公斤,男方可在媒人陪同下前去“拜门”。女方家则在这天,宴请新郎和亲友。次日是新娘“出门”的日子,头戴凤冠,身穿红袍,乘坐大红花轿。新娘出门前,要行“泼轿礼”,抬轿者将花轿去扛,扶放中堂,由老者口含黄酒喷向花轿,口念泼轿歌,随后在“满堂红”的锁呐声中扶轿出门,待新娘上轿。新娘出门由舅舅、兄弟或“命好”的人(父母双全,四代或五代同堂)背或抱其出门上花轿;新娘过河、过桥要扔红蛋、钱,防煞气。邻居、亲戚等在自家门前准备红蛋、茶点,新娘路过时取一个红蛋,并送一个红包回礼。新娘上路还有“牛踏地”的风俗:一是财主嫁女儿,女方舅父要有牛陪礼,显现身份;二是同一条路同一日子若有第二个新娘走过时要牛在前面走。新娘到男方家时,要在门厅要停顿一些时间,这样新娘以后会更顾家。新娘下轿后一进门要将茶点、红蛋、钱往正堂撒,防煞气。  
新娘进门后,男方摆起酒席,用轿子把女家亲戚(俗称“新客”)请来赴宴。喜庆完毕后,女家再用小轿把新娘接回娘家,称之为“嬉月满”。小住数日后,再让新娘带上大袋茶点,返回夫家。  
在庆元东部,以前还有这样的风俗:接新娘的时分,男方准备一担酒、一担鸡,由男方的长兄于新娘出门前一天送到女方家。一担酒就是两坛,一坛酒带嘴,一坛没有,此酒等女方生孩子的时分,由孩子的外婆带回男方家,新婚夫妇生孩子后要从酒坛中倒出一碗酒(假如生男孩,就从带嘴的酒坛中倒,假如生女孩就从没带嘴的酒坛中倒)送到外婆家。  
五、庆元县丧葬风俗  
宋以前盛行“天葬”,把棺木置于山顶或岩洞,俗套简单。宋以后流行土葬,集儒、释、道、星命、巫觋、堪舆于一俗,极为冗杂。大致是:临终时,子女跪于床前,称之“送终”;断气后到河边取水为之沐浴、更衣,称之“买水”;到娘舅等晚辈家跪告凶讯,称之“谢孝”,将死者生卒年月和丧仪诸事贴于门前,敬告诸亲友,称之“讣告”。此时,丧家应派人去请道士和“阴阳先生”,前者是来布设灵堂,为死者荐亡超度;后者是协助踏勘墓地,寻一处置想的“风水龙脉”。  
从死者断气时起,凡遗体挪动(俗称“出屏宫”)、入殓、出殡、进圹(即埋入墓穴),都得按道士择的“吉时”停止。孝子披麻挂帛,倘生辰与死者“相冲”,还得逃避。亲友在尸体入殓前来吊唁的,称之“相望”,入殓后来吊唁的,称之“吊祭”。入殓和吊祭时,道士口念经咒,手摇铃刀,引导众人围着遗体或灵柩绕行,称之“绕灯”。绕毕,再向亡灵礼拜。拜时如遇晚辈,孝子得跪在一旁敬谢。吊唁的亲友普通送香烛纸、金银山之类冥物,至亲则另加“菜仪”小包。死者若是丈人或丈母,有钱的女婿得送整条猪、羊,家穷的亦可用猪头和鹅替代。丧家对前来吊唁的亲友普通回谢布帛,远的和至亲则留下吃“斋饭”。“出殡”前,道士先给死者做“上山祭”,后搞“赶重丧八座”,是时道士头缠红巾,手捏咒诀,狂呼乱舞。灵柩抬出后,道士又忙着搞“抑煞”等所谓镇邪驱鬼之事。入土后,孝子换上长衫,带回“风水”,拜谢天地祖宗,并在当晚举行“葬墓酒”,招待“八仙”(抬灵柩的人)和亲友。  
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火葬,葬俗略有改动。但一些乡村,荡然无存。  
六、庆元县寿诞风俗  
婴儿出生,要请“产顿”;长到周岁,要给“记周”;尔后每逢10岁、20岁、30岁、40岁,都要为之“记十”。50岁乃年过半百,古训不宜喧张。60岁起,逢十祝寿,称之“旬庆”。  
父母寿庆,普通由子女掌管。女婿送的礼物,要有一对寿烛和一长串鞭炮;亲友则无定,可送衣服,也可送外具“桃仪”的小红包。寿辰之日,女婿(或儿子)黎明即起,盥洗后担任插香、点烛和燃放鞭炮。早餐是4炒盘加“短命面”,午餐宴请女客,晚餐宴请男宾。大户人家的60寿庆,还要制锦帐寿屏,极为盛大。解放后,寿庆活动屡有举行,唯制造锦帐寿屏者已趋少见。  
七、庆元县春节风俗  
过年的风俗及由来满溢着喜庆和不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只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颖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繁华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度,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风俗。春节的历史很长久,它来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反动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望文生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降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时节又要开端。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手舞足蹈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予新一年美妙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需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聚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聚夜,家人要围坐在一同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意味聚会了。节日喜庆氛围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典礼;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仪式;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绝后,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完毕了。。春节的另一称号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干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风俗。那么“年”终究是怎样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分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元旦才爬上岸,吞食家畜伤害人命.因而,每到元旦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规避“年”兽的伤害。这年元旦,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拾掇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四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现象。这时,谁还有心照顾这位乞讨的老人。只要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规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老气横秋、肉体矍铄,气宇非凡。可她依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法,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氛围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忽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平安无事非常惊奇。这时,老婆婆才豁然开朗,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愿。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不祥的降临,纷繁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四周村里传开了,人们都晓得了驱兽的方法.从此每年元旦,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逐个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习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由于谷禾普通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固然早已有过年的习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由于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听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反动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辨别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八、名人  
吴三公,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1994年,依据笔者在龙岩村发现的明万历《吴氏宗谱》记载:他“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十七日,娶刘氏香蕈。”在兄弟之中,他排行第三,就名叫吴三。后人尊称他为吴三公。  
胡紘(1139—1204),字应期,松源镇坑西村人。自幼颖悟好学,博学强记,才华盖世。旧县志载:“家贫无置书钱,有贩者求售,读遍还之即不忘”。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胡紘登进士后,得到刑部尚书京镗推荐,任都进奏院司农寺主簿、秘书等职。  
九、庆元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庆元麻糍  
麻糍是闽南、浙江、江西的著名小吃,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废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浙江金华一带有冬至吃麻糍的习俗。  
2、庆元社粿  
每逢“春社”,庆元有“烙社粿”的风俗,每年春天,及湿润的坡地上,有一种开黄花的草本植物,俗称“社曲”(学名“鼠曲草”)。春社时令,社曲嫩芽初长,妇女们三五成群,上山采摘,然后放在舂臼中舂成富有黏性的酱状,与糯米浆掺和烙成薄饼,称为“社粿”,其色翠绿诱人、味幽香可口。  
3、油菜火锅  
油菜火锅是浙江庆元特征干锅。绿的油冬菜、红的酒糟肉、黄的油豆腐、黑的香菇、白的笋,统统下锅大火爆炒,然后换小锅上桌,锅底再点上一盏酒精灯。  
4、庆元黄粿  
黄粿黄里透绿,色泽晶莹、幽香柔韧,非常可口,滋味幽香,营养丰厚,既可当菜又可当主食。黄粿的食用办法多种多样,可蒸、煮、烫、烤、炸、煎等。  
5、庆元乌米饭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是庆元黄田、竹口一带的民间风俗。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乌饭芦”的灌木叶子放在锅中煮烂,然后取其漆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再加上瘦肉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幽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  
6、笋粽  
因制造时运用笋油,故称笋粽。笋油是用笋厂(旧时制造白明笋及笋干的作坊)煮笋的笋汤制成,经过煎熬,使笋汤浓缩成胶状,即为笋油。笋粽的制造过程处处不离笋,先将糯米洗净后,放入适量笋油拌匀,让米尽量汲收发胀,然后用笋壳包裹,放到陶灶里煮一日一夜,熟烂后即可。  
7、庆元茶叶  
庆元茶叶有绿茶、红茶二种,明、清季曾作贡品进京。曾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达100吨,茶园面积5410亩。尔后茶园荒芜,至1949年产量仅23吨。新中国成立后,茶叶消费得到恢复和开展,到1989年产量达543吨。庆元茶场创制的“碧玉春”曾以其色泽鲜翠,味香甘爽而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  
8、柑桔  
20世纪60年代开端小量引种外地柑桔。1972年县政府扶持,余村、坑西成片引种温州蜜桔并取得胜利。1990年庆元县柑桔种植面积767亩,产量2243吨,种类有温州蜜桔、椪柑、甜柑等,产地散布于余村、后田、八都、竹口、黄田、小安、张村等地。  
9、庆元香菇  
浙江庆元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分,山高林密,特别是菇材林资源丰厚,历来盛产香菇。庆元香菇原是野生的,大约在元代开端人工栽培,种菇技术代代相传,出产的香菇鲜艳富有光泽,菌褶密厚,菌柄粗短柔软,菇体平均枯燥。  
10、猕猴桃  
猕猴桃俗称藤梨,野生,遍及庆元县各地,尤以海拔600—1300米山谷坡地或灌木丛中为多,年产约300吨。1982年县农科所在蓬桥树立人工栽培基地引进新西兰“海沃德”等良种,从当选育出投产早、产量高的“庆元秋翠”优秀新种类。1992年栽培面积达5250亩,产量1000吨,加工成猕猴桃果汁、猕猴桃饮料、猕猴桃果酒和猕猴桃果脯出卖。此外水果类尚有雪梨、黄皮梨、苹果梨、雁荡山梨、杨梅、枇杷等出产。  
11、笋干  
庆元笋干有明笋干、乌笋干、笋丝、笋片之分,以明笋干最为著名。  
12、黄粿  
黄粿用山中一特种灌木烧成灰,沥取其法,浸上等粳米至米色橙黄,冲净蒸熟,置石臼中捣成团,然后分切小块,趁热将其揉压成扁形或长条形即成。黄中透绿,色泽晶莹,幽香宜人,柔韧可口。用肉丝、青菜、冬笋等爆炒,色味更佳,为松阳、遂昌、龙泉、庆元、景宁等县民间传统节庆或待贵客之食物。  
13、百菇宴  
百菇宴以食用菌及野味为主料,采用炸、熘、爆炒薰炖、烩蒸等多种手法,兼具二百多种滋味,精品纷呈,口感、色香、味形均臻上乘,有油腻宜人之南味,兼有鲜香咸辣之北味,顺应当今美食追求绿色食品之风气,极具营养保健之成效。为庆元县首创的特征菜肴。  
14、麻糍  
麻糍又叫糍粑,是用江米、黄豆、芝麻、白糖为原料加工的一种风味食品,是庆元等县菇民特征食品。集香、软、糯、甜等多种口味于一体,是一种传统小吃。糯米经水渗透,入蒸笼蒸熟,再经舂制而成,形如圆饼状,外粘甜豆粉,味甜香,咬劲足。  
15、乌饭  
《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十、庆元县著名景点  
1、百山祖  
百山祖位于庆元县东北的百山祖乡境内,为国度AAAA级旅游景色区,面积约三十二平方公里。它自闽入境,属洞宫山脉,主峰海拔1856.7米,为我省第二顶峰。因其是庆元群山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余脉又伸延于东部的广阔地域,有百山之祖的含义故名百山祖。它同龙泉风阳山遥遥相对。  
2、濛洲桥  
濛洲桥,原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蒙圩村,最早修建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建,1986年重修,1992年毁于火灾。地处浙闽边境的庆元县,是中国著名的廊桥之乡,被誉为“廊桥自然博物馆”。为了能更好地维护和开发廊桥文化,庆元县于2004年8月成立了庆元县木拱廊桥抢救维护指导小组,对廊桥维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与福建省宁德市和南平市就木拱廊桥结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巾子峰  
巾子峰位于庆元县城西7.6公里处,海拔1563.2米,松源溪纵贯其中。有巾子祥云、龙源探秘、山岱幽居、梅岭果香、栗林秋色、湿地雀影、林海奇松、大洋消夏、百丈龙湫、竹径寻幽十大景观,是集科学调查和森林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公园。  
4、火山岩区冰川遗址  
在庆元县举水乡的崇山峻岭中,有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区第四纪冰川遗址,遗址距今约200万至300万年。绵亘10余公里的三条高山河谷中有大量冰斗、冰川漂砾、冰碛砾石、冰蚀洼地和数百个冰臼等第四纪冰川遗址。庆元河谷冰臼群,系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冰川腐蚀和堆积作用,在火山岩区构成的冰川遗址。  
5、月山村  
月山又名金乡、东庄、举溪、举水,位于庆元县城东南57公里,现为举水乡政府所在地。境内峰峦叠障,山川风光秀丽清幽。月山村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好像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故名月山。  
6、西洋殿  
西洋殿位于庆元县西洋村,始建宋咸淳元年(1265年),祀奉香菇鼻祖吴三公,又称吴判府殿。殿宇依山傍水,飞檐画栋,雕梁翘角,气势雄伟。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为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朝拜菇神的进香期,云集诸方山货,举行戏剧扮演,鼓吹菇民民俗文化。该殿是“香菇之源”的意味。殿旁有兰溪桥。  
7、荐元塔  
荐元塔又名文化塔,在县城东南18.5公里,享有“文物之乡”誉称的举水乡梅花岭巅。据《吴氏宗谱》法释:“荐者引荐也,元者状元也,意为书乡之帮耳。”塔名源此,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基座高2.5米,占地40平方米,砖砌。原为7层,每层高2米,紫瓦顶盖,魏峨挺拔,后遭雷击。现留五层。系县内仅有的一座古塔。  
8、如龙桥  
如龙桥该桥位于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南侧,横跨于举溪,呈南北走向,因其态势与后山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连,桥似龙首下倾,故名。如龙桥修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其构造复杂,工艺优秀,功用完备,系迄今发现有明白纪年、年代最早的木拱廊桥之一。此桥建筑上颇具宋代遗风,在中国已属少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调查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9、大济村  
大济村位于松源镇,距县城2.5公里。到此肇基的吴氏先祖,历代尊师重教,崇文尚礼,人才层出不穷,使这个历史上缺乏300人的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陆续涌现出26名进士,被誉为“进士村”。遗存金街、古道、古地道、卢福神庙、吴氏宗祠、木拱廊屋桥、明清民居建筑等诸多古迹文物。为省级历史文化维护区。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