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字由来
莲都区名的由来是因丽水城依山傍溪,在环山之中,形如莲瓣,宋代以后别名莲城,丽水又特产“处州白莲”,定“莲都”为市辖区区名,意欲将美丽的莲都建成繁华的都市。此一区名系从全丽水地域2000多参与区名征集者中精选所得。
二、位置
莲都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中游,区境介于北纬28°06′~28°44′和东经119°32′~120°08′之间。东与青田县毗连,南与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交界,西与松阳县相连,西北与武义县接壤,东北与缙云县衔接。[全区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
三、莲都区结婚风俗
旧时,须经媒人引见,男女双刚才可缔结姻缘。媒人引见状况,经双方父母认可,就合庚帖,即双方互换男女当事人的庚帖。庚帖上写有姓名、出生年月日时,请算命先生合年命,若不相冲相克,把庚帖取回,放在家中神位前的香火桌上,七日以内家中安全,以为年命相合,能够允亲。
结婚前先要定亲,或叫订婚,有小定和大定的区别。小定也叫"寄",即男方把金戒指、衣料等物,由媒人送至女方。大定要选择吉日,将预先议定的聘金、金银首饰、衣料鞋袜、染成红绿色的花生、用金纸红纸条裹成一对一对的核桃桂圆,以及用去壳染色的西瓜子拼成的瓜子花等彩礼放在食箩或贡箱内,一路鸣放鞭炮送往女方。双方照例要娶亲宴客,称"定亲酒”,也叫“订婚酒”。富有的人家还有送定人之俗,送定人是泥制彩绘的才子佳人,着纸衣,纸板底座,高约六七寸。定亲所送的彩礼,都含有吉庆的意义,如在食箩贡箱内放置柏树枝、万年青,寓夫妻和睦,百年偕老之意;花生瓜子,有预祝多子多孙的意义;成对桂圆核桃,取其团聚之意。
结婚吉日由算命先生择定。所择吉日,要用红纸书写,外用红纸封套,交由媒人送女方。婚前二日男方要向女方送担,即把女方宴客所需的酒菜送往女方。女方收下大局部担礼,留少数担礼退回男方,表示礼节。
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就须给女儿备办嫁妆。嫁妆的多寡,视聘金的几而定。普通人家,备办女儿穿戴、被褥、新房中的局部家具和生活用具。富有人家还要备办中堂的家具,如呈桌、方桌、茶几、太师椅、方凳、春凳、圆凳等。男方到女方去搬嫁妆,桌上的摆设全用红头绳捆扎,棉被、棉褥等也捆缚在柜子上。其中马桶与脚桶,外套红布袋,马桶内放苏饼、柑桔、钱币等物,照例由小叔搬取。男方到女方搬嫁妆时,女方要向男方讨取肉、面等物,意为添子添孙。
喜期到,男方将花轿发往女方。花轿抵达女家大门口时,女方紧闭大门,不让花轿抬入。此时屋内外鸣放鞭炮,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女刚才开门迎轿。花轿停下后,轿前的四盏纱灯或珠灯以及花轿上所燃点的红烛,彻夜亮堂,不能熄灭,称为"全堂红"。
有新娘骂街之俗。喜期一到,凡至女方帮助的人和新娘都要装模作样骂一通,含有眷恋母家,不愿出嫁之意。新娘吃过辞堂饭后,有泼轿的风俗。当大轿放在中堂时,在轿前地上设祭,祭奠轿神,并请来泼轿者,手拿酒碗,含酒泼轿,边泼边念泼轿词。
新娘临上轿前,要向父母亲戚告别,父母亲戚照例要叮嘱一番。辞亲后,新娘由父或兄抱至中堂,站在椅子上,由旁人送上一碗红糖饭,新娘先含三口饭,用手巾包好,交给娘家,放在米缸里,再含三口红糖饭,用手巾包好,带到夫家,放在米缸里,取吃吃有余之兆。接着行交碗交筷的礼仪,由别人交给新娘两把筷子数只碗,新娘交臂将碗筷放在背后,由别人接取,放在桌子上。
新娘在出嫁上轿时,要准备铜钱放在前襟,出花轿时,任其散落,供小孩抢取,叫做"鲤鱼散子",意味新娘可多生子女。
吉日清晨,在鼓乐鞭炮声中,新娘由长兄或亲属抱上花轿。花轿停放在中堂,轿脚要放在圆形的篾制团几上,意义是不让新娘带走娘家风水。花轿出大门后,前有大灯笼,后有四盏提灯,接着是花轿和舅爷所乘的轿舆。一路上,鼓乐喧天,鞭炮不时,路上一切的轿舆一概要让道。
花轿抵达男方,亲戚都要暂避。厨师把围裙缚在屋柱上,菜刀也要插在屋柱上,以避花轿煞神。由一位长者向花轿致恭喜辞,新郎向花轿作揖,表示礼敬,然后才干翻开花轿门,由伴姑授以红色长巾,牵引新娘出轿,新娘出轿脚不落地,要在布袋上行走,放在地上的两只红布袋,从花轿前传至中堂,新娘也在红布袋上行至中堂,称为"传袋","袋"与"代"谐音,寓有传宗接代之意。拜堂时,中堂灯火辉煌,地铺红毡条,新娘和新郎站在红毡条上,由新郎跪拜天地、神位,夫妻对拜时新郎向新娘一揖,而新娘略回札,寡妇、孕妇都要逃避。拜堂后,新娘由伴姑携扶在红布袋上行走至新房,坐定后由扎轿先生用秤杆挑去红盖头,两位舅爷各执酒壶向新娘新郎洒酒,新娘新郎略饮,这种礼仪称为“富贵缘”,含有夫妇和睦、互敬互爱、夫荣子贵的意义。接着新娘、伴姑分生瓜子和染成红绿色的生花生,取早生贵子的兆头。
吉日夜,新房高燃喜烛,由福命双全者送新郎归房,并送上两碗桂圆为点心,取团聚之意。就寝前,新郎要为新娘摘下凤冠,并将本人的礼帽压在凤冠上,含制服妻子之意。在床头还有一对红纸包就的苏饼,叫做“和气饼”,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夫妻和睦相爱。
吉日的第二天,开端宴请宾客,叫坐筵。新娘要拜见翁姑及晚辈,称为"拜相见"。新娘由梳头娘装扮一新,在新郎陪同下,在红毡条上双双跪拜合家晚辈至戚,晚辈照例要给相见钱。宴客普通是男女分批宴请。请男宾时新郎敬酒,请女宾时新娘敬酒。
从吉日起三日以内,亲朋邻里都能够在新房内与新娘戏谑,叫做逗新娘子。新娘由伴姑相陪,端坐床前,一本正经,以示端庄。
结婚后的第三天,娘家要接新夫妇回家,叫做"接回门"。设宴请新女婿,但新夫妇只吃一顿中餐,下午就回夫家。
婚后一个月,要双双回娘家,并送明甫、猪肉、四样礼及弥月饼。弥月饼用米粉做成,一面用火烤平,另一面呈馒头形,中空,用红糖作馅。
民国初,男女青年开端自在恋爱,结婚时不坐轿,不穿戴凤冠霞帔,改坐黄包车,戴披纱。举行婚礼时由亲友中资望较高的长者或当地长官为证婚人,引见人、主婚人分坐一旁,先由主婚人致贺词,然后新郎新娘各在结婚证书上盖章,相互赠送饰物,接着引见人、主婚人和证婚人相继在结婚证书上盖章,夫妻互相行鞠躬礼,最后设宴酬客。典礼简单盛大,但仅限于官宦人家及学问分子家庭。
如今,婚姻礼俗除旧式婚礼外,还有集体婚礼、游览结婚等方式。
【二婚亲】
夫死再嫁,俗叫"二婚亲"。二婚亲要写婚书,婚书在灰铺、庙堂等处写,写好后,毛笔要往身后抛出。二婚亲不能在家中上轿,要商定时间,在灰铺、庙堂跨上小轿,由男方抬娶。男方不请客,不送礼。
【招夫带子】
贫穷人家因丈夫死亡,子女幼小,无力抚育,有招夫带子的风俗。被招的丈夫,择吉日抵达女方,不举行婚礼活动,以后就在女方家里生活劳动,并抚育前夫所留的子女。
【父子配】过去男子丧妻,留下男孩,若与一带有女儿的寡妇相配为婚,其两方儿女也相配为夫妻,叫做"父子配"。
【兄死纳嫂】这种风俗在丽水山区较为普遍。贫穷人家因无力娶妻,或因贪兄弟家产,在兄死后,纳娶嫂嫂为妻。也有因弟亡而纳娶弟媳妇为妻的状况。
【对婚】也叫姑娘换嫂。亲家双方以为门当户对,由双方父母商定,各将本人的女儿许配给对方做媳妇。也有因家贫,双方为了免去聘金而停止姑娘换嫂。
【招女婿】
因有女无子而招女婿归门,被招者要在女家劳动,等到女儿到达婚龄,才为女儿女婿完亲。结婚时所需费用及一切家具、生活用品都由女方备办,婚礼较简单。
四、莲都区丧葬风俗
【丧礼】旧时,爹死娘亡,为官者须丁忧庐墓三载,丧礼也较繁冗,迷信颜色浓重。
父母临终时,直系下辈汇集床前哭喊,目击长者瞑目,叫"送终"。在外地的子女,应在父母病危时尽速返家,为父母送终,否则被人非议为不孝。父母亡故后,儿子身穿孝服,脚穿蒲草鞋,赶往亲戚家,跪在大门口,由另一人往内相告亡人凶讯及丧亡日期时辰,其家必出瓦器摔碎,以退凶气。儿子还要身穿孝服,头顶一把轻轻张开的油纸伞,伞顶束以青麻,手拿钵头,到河边将一枚铜元丢入河水中,用钵头盛水而回,叫买水”。子女将毛巾浸入买回的水中,绞干后在亡父或亡母的前胸后背各抹三把,然后换下亡者的旧衣裤,穿上寿衣。寿衣也叫“归老衣”.只能穿单数,普通是十一件,或十三件、十五件,上衣要比裤子多穿一件。归老鞋的鞋头要缝上一颗珍珠,俗以为冥间黑暗,珍珠可为死者照明。死者口中含银,两手各执一个小银元宝,胸前还挂有银牌一块,上刻死者姓名、在世功名、出生年月日时辰。若死者为妇女,归老鞋鞋底上绣有荷花莲叶,以示脚踏莲花上西天拜佛。灵床用门板搭就,板上无铺垫,由儿子或其他亲人把穿戴后的死者抬到灵床上,叫做“上灵床”。上灵床后,八字相冲相克的人不能进入房间。然后为死者搭孝堂,假如死者的父母及其晚辈均已先逝,孝堂应搭在中堂正中,灵柩横放;若死者尚有晚辈健在,孝堂搭在中堂一旁,棺木直放。孝堂用竹篾扎成,上糊白纸、素色纸、金纸,中间留有方框,悬挂死者遗容,两旁或一旁有门,上悬白布帘,灵柩置放孝堂之内,孝堂前置方桌,上设灵位、香炉碗、烛台及祭品。
殡殓要选择日期时辰,并请道士掌管。殡殓前,棺木内置放一层松木炭,上铺垫烧纸、棉被,亡者的背部要垫放一枚银元,叫做"垫背",同时放入枕头、脚踏、手枕。死者入棺时,亲属要放声大哭,死者放端正后,盖上棉被,遍撒纸锭,放入一些殉葬品,忌放铜器,俗有"铜气归心"之忌。入棺后要祭材头,即在棺木大头点燃香烛,供羹饭、三牲等祭奠死者,道士诵经为死者劝亡。盖棺后,棺材头要点材头灯,即油灯,放灯草,昼夜不灭。道士绕材念经,儿孙跟着道士顺绕三圈,倒绕三圈,其他亲友都在旁送殓。接着家人把死者的草席及其他床上不洁之物搬到河边或其他荒僻处焚毁,把死者的床架铺板搬到水塘中浸泡,叫“起煞”。死者若是儿已婚、女已嫁的老人可竖了事旗,了事旗为一牵连根的大毛竹,顶端留有竹叶,上有白布条,在白布条上打上布结,假如死者在七十岁以上而未到八十岁,就打七个布结,其他依此类推。
出殡必选吉日,入圹要择良辰。出殡日,下辈、亲戚、朋友、邻居都要为死者送葬。出殡时,棺木由"四天王"抬着,棺木上置材盖,材盖男女有别,男有龙的标志,女有白鹤的标志。出殡起棺后,孝子有留材的风俗,即由孝子拉住材绳,留材三次,每次留材时,抬材者要口呼“留财”,并后退三步,以示对死者的眷恋不舍,并以谐音“留材”为口彩。起材后,放火炮三响。出殡行列前为飘路纸者,边飘路纸边敲铜锣,恐野魔恶鬼拦住死者,此为出钱买路的意义。富室出殡还扎有开路巨神,以驱赶沿途相扰的恶鬼。接着为死者遗像,遗像安顿在香亭内,遗像前放有香炉碗,由二人抬着。后面是挽联、挽轴、丧乐、棺木,棺木两旁有孝子孝孙,均穿孝服,腰系草绳,脚穿草鞋,孝子披麻戴三联冠,孝孙戴单联冠各执孝敬棒扶棺而行,叫做“护材”。棺木后为送葬人员,媳妇、女儿不护材,而跟在棺后哭送,均头缚头白,身穿孝服,腰横草绳,手执孝敬棒,不断要跟至坟地。其他亲戚或戴白帽,或围黑纱,或拿白纸花,普通护送半途挂红纸条而返。出殡的同时撤除孝堂,搬至坟地焚毁。
入圹前,要在圹中放火盆,叫做"暖圹"。入圹由风水先生掌管,吉辰一到,风水先生用罗盘正位,若是土堆墓,在泥块落棺时,孝子要叫一声父母,并说"泰山倒下来啦",以使死者不惊。坟堆好后封墓,在坟墓前祭坟。祭坟后,风水先生边念不祥话,边撒五谷。五谷只能由儿子接取带回家,表示死者护佑儿子发家之凶兆。从坟地回家,每人都要挂红,儿子要提灯笼回家,表示吉庆和带回风水的意义。
缙云县在下葬后,有送火种的迷信风俗。火种要送三次,第一次送到坟前,第二次送到半路,第三次送到离家百步以外处,送火种的含义是让死人举火烧食。
人死后七天叫做"七日",俗以人死后,游魂飘泊不定,所以要接七招魂,其中以"头七"、"二七"、"三七"、"七七"的接七典礼较为盛大。"头七"要请道士接游魂归家,即由道士率领亡者子、婿等亲属到城隍庙或东岳宫前招魂,他们身穿孝服,手执魂幡,在城隍庙或东岳官路口的地上点香插烛,摆羹饭,由道士招魂。“二七”、“三七”时,不请道士。“七七”招魂普通在家门口停止,方式和“头七”一样。
【停棺不葬】
因迷信风水而停柩中堂,或数年择地不得而寄棺木于百终祠。少数人家因经济关系有暂时不营葬的。旧时棺木暂厝或借厝极为普遍。现已灭绝。
【亡妻捕虱】
庆元县有让亡妻捕虱的风俗。定亲但未婚女子死亡,男方怕阴媳拖儿子去阴间结婚,所以在亡媳棺内置一升芝麻,说是死者以为芝麻是虱,亡媳日夜忙于捕虱,就不会出来作祟。现已无此俗。
【亡母找儿】庆元县有为亡母找儿之陋习,哺乳期间的妇女死亡,恐其阴灵找儿,要做一个假婴,放在死者身旁,供其带养。今亦除去。
五、莲都区春节风俗
1、元旦:
十二月最后一天叫元旦,俗叫三十夜。遂昌县山村有小孩上山摇毛竹的风俗,摇毛竹时,口念"毛竹哥,毛竹娘,你和我一样粗,我和你一样长",以祝小孩长得快,长得高。
元旦夜全家聚会,共进晚餐,叫做"吃分岁"。媳妇必在元旦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元旦夜餐的菜肴特别丰富,必有鱼、芋艿,豆腐圆三样菜,以“鱼”、“芋”和“余”谐音,含有吃之有余之意;豆腐圆是意味全家团聚。若有人外出,不能返家吃分岁,亦放一付碗筷,以示团聚。若养有猫或狗的,也要给猫狗吃分岁。
夜晚,合家围炉畅叙家常,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居室各处都要点灯,称为“全堂红”。
2、春节:
正月初一,择吉辰开门,开门后放一串鞭炮和三个双响炮,忌哑炮,此称开门大吉。家中长者在开门后,立刻洗手洗脸,然后点燃中堂神位前的香烛、中堂檐口处的三官灯及土地神位前的香烛,在先祖神主牌前祭奠。然后晚辈向晚辈拜年,晚辈坐在中堂正中,前铺红毡条,小辈跪拜。是日,不动刀斧,忌扫地,妇女不上灶等。
初二开端,至亲好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拜年礼品有用纸衫(厚草纸)包就的白糖、冰糖、桂圆、荔枝等,俗叫做包,也有送贺年片以示祝福的。
逢年过节,在作罢美食之后,更有众多的喜庆活动悉数退场。“抢猪节”就是畲民为庆歉收而举行的民间赛事,是畲乡景宁所独有的一种民间习俗,代代相传。
“抢猪节”由“迎神”与“抢猪”两局部构成的。抢猪前,乡里都会请来戏班子,演上七天七夜,直到最后一天才开端备办鞭炮、鼓乐,摆设祭筵,祭奠马氏天仙娘娘。各户饲养的迎神猪,都规则要在迎神的前一日才干宰杀。
等到了次日卯时,当庙里的“号令猪”发出第一声叫声,全村人抬起猪直奔马仙宫。先抬到宫门的猪,摆在马仙宫的正门,称为“首猪”,其他按先后次序摆放。
各村推选出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评猪,评出最大的猪称为“驮”猪,最小的称“昌”猪。待“首”、“驮”、“昌”三猪肯定之后,举行游行庆贺活动。游行完毕后,吹唱班一路吹吹打打,把三猪送回主人家中。主人家请三亲六眷吃“杀猪福”。经过“抢猪节”,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六畜兴隆。
马灯:传播几百年代代儿童演
在与芥源坑水流的交汇处,有一条名叫“八角县”的山岭,连绵的山岭由南向北横向排闼而来,犹如一匹欲跃溪而过的骏马,固守在石仓溪畔。山岭脚下是一片狭长的溪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边马灯的发源地——山边村下包自然村就坐落在这里。
六、莲都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稀卤鱿鱼
稀卤鱿鱼是一道莲都区的特征美食,相传是北宋期间传播下来,不只深受当地居民喜欢,而且还是婚宴上的必点之菜。这道美食卤汁稠浓、滋味醇和、营养丰厚。
2、红糖麻糍
红糖麻糍是莲都区别具一格的糯米食品,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红糖等。红糖麻糍具有软而不粘、味香色好、脆甜香糯、饱食不腻的特性,吃完后口齿留香,让人耐人寻味。
3、生煎包
生煎包是莲都区的知名小吃。其特性为:皮酥、汁浓、肉香、精巧。生煎包外皮底部焦脆,上半局部撒有芝麻和葱花,咬上一口,嘴里充溢着肉香、油香、芝麻香、葱香,非常美味。
4、泡精肉
泡精肉固然算不上什么名菜,但无法剥夺人们对它深深的酷爱。泡精肉外香脆、里鲜嫩,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5、豆芽肚丝
豆芽肚丝鲜香微韧、口感顺滑。猪肚味甘、微温,具有补虚损、健脾胃的成效。豆芽具有清热明目补气养血,有避免心脑血管硬化及降低胆固醇等成效。
6、山水椪柑
山水椪柑是浙江省丽水莲都的特产。山水椪柑产自空气清爽、水源干净的丽水丘陵山地,光照足、温差大、营养积聚多,所产果实果实色泽鲜艳,橙黄美观,果大平均,果形端正,扁圆或高扁圆形,单果重145-170克,果顶广洼,果蒂周平广或隆起、易剥皮、果实汁多、味甜脆嫩、富有香气,核少化渣、风味浓郁。
7、处州白莲
浙江著名特产。白花莲藕的种子,未去壳前称壳莲,去皮除芯后称通心莲。主产于丽水市,古称处州,故名。具有粒大、丰满、色白、易煮酥等特性,为莲中之珍品。其性温、味甘,有补中益之气、安心养神、清腑润肺、聪耳明目等成效。
8、梅峰有机茶
莲都梅峰有机茶产自海拔600米以上、周围无污染的大姆山有机茶基地。曾获2000年第二届国际名茶评选金奖,2001年中茶杯全国名茶评选一等奖,2002年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等,于2001年经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讨一切机茶认证。现有消费基地5000亩,年产销量2000万元。
9、九坑桃
莲都的九坑桃果大、外观美、含糖量高、微量元素多、香味浓、口感好、肉松脆、耐贮运,是桃中较好的种类。莲都九坑桃年产量约2万吨,集中上市期为每年的6至8月。
七、莲都区著名景点
1、万象山公园
万象山公园位于丽水市区西南隅,倚江而立,秀气逼人。宋、元、明、清以来,相继建有万象楼、崇福寺、一览亭、烟雨楼、大观亭、秦淮海祠,洞天楼等。山径迂回,古木参天,亭阁参差其间,素有“洞天烟雨”之称。
1979年辟为公园,先后建有烈士碑、大观亭、望江亭、烟雨亭、得月楼、烟雨楼等。
2、三岩寺
三岩寺,在安定乡境内,离丽水市西部44公里,与著名景区东西岩为邻。民国《宣平县志》载:“三岩在县东七十里,符岩(天师楼)之左,壁立千仞,山腰有洞,深五丈余,广亦如之,居民立胡公祀之。”胡公洞又称红军洞。进得洞中,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同志题写的“三岩寺红军烈士留念碑”。1930年9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浙西三纵队指挥部扎营此洞。碑的反面,记载了当时红军的活动经过。
3、白云山森林公园
白云山森林公园位于丽水市北,距城5公里,因山阿时有白云涌出,可占晴雨,故名。白云山古时为丽水八景之一,1990年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有灵山寺、灵鹫禅寺、钟鼓楼等景观,并开发了白云竹径、水帘藏宝、绿海万象等景点景观。
4、南明山
位于浙江省丽山市莲都区城南1.5公里,传为晋代葛洪修道之处。今山顶云阁崖刻有“灵崇”两大字,传为葛洪所书。山上寺阁掩映于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素有“廓苍之胜”佳誉。山与城之间瓯江穿流而过。隔江相望,寺阁掩映在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山上的云阁崖、高阳洞和石梁的崖壁上留有晋以来历朝名人、学者和书画家的宝贵题刻,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迹最为著名。南明山摩崖石刻是浙江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5、江滨公园
江滨公园(防洪堤),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南明湖畔江滨路,该公园于2001年2月21日全面开工,历时9年建成,堤长19.1公里,堤顶高53.8米,设计防洪规范为50年一遇,总投资7.6亿元。西起小水门,沿瓯江大溪向东延伸,拐入好溪,直达好溪堰入口处。
6、古堰画乡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二十公里,中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距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城义乌只要100多公里。
7、通济堰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构造,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
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材料。
8、灵山禅寺
灵山禅寺简称灵山寺,位于浙江省丽水城郊,瓯江主流好溪下游的灵山景色区。灵山寺建在半山处,背靠灵山,面向瓯江。灵山寺具有长久的历史,曾屡次修缮或改名。据《明一统志》记载:灵山寺,为五代时建,旧名灵鹫。清道光版《丽水县志》称:灵鹫寺,始建之年无考,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刊宋淳熙四年(1177)碑。
9、灵山景色区
灵山,亦名马头山,原名灵鹫山,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约十公里。山不高,海拔约191米,好溪环绕在灵山之前。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灵鹫山,在县东二十里,与鹁鸪山相对,好溪环其前,层崿峙云,重阴被水,霜旦晴初,尤极幽致。中有灵鹫禅院。宋绍圣中,郡守刘泾建溪雨亭其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