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台州湾以南,位于东经121°09′50″~121°44′0″,北纬28°12′45″~28°32′02″。市境北界台州黄岩区、路桥区,南接玉环市,西邻乐清市,东、东南和西南三面濒海,东临大陈洋,东南近披山洋,西南接乐清湾。
二、石夫人的传说
石夫人传说传播于温岭、黄岩一带。传说中的石夫人是海边一个穷寡妇,她在赶集中认识澄江边来的石陀人,彼此相爱。为了摆脱有歹心的族长,她在雨夜中背着女儿逃奔,去找石陀人。路过五龙山时,鸡鸣天亮,无法隐身,一气之下化为石头。石陀人闻讯,悲愤地久久痴望,也化为石头,两座奇峰隔山隔水长相思……传说赞同寡妇再婚,将人民大众向往婚姻自主的美妙愿望融入自然景观中,具有对抗封建礼教的积极意义。
石夫人传说始于明清时期,随着历史的变化,慢慢构成上述故事概梗。传说中的石夫人由望夫归的寡妇,演化为逃奔再嫁的寡妇,除了视角变换外,更重要的缘由是历史上温黄地域,市场经济比拟兴旺,集市贸易活泼,促进两地男女的交往,萌发倾慕之情,演绎了传奇故事。
变革开放之后,民间文艺得以繁荣,几代人参与传承的口头文学,凝结了广阔民众的聪慧,石夫人传说终于构成文字。
三、邱家岸锣鼓
邱家岸锣鼓是传播在横峰街道邱家岸村的民间打击乐。原专为舞狮伴奏,后用于舞龙伴奏、喜庆仪式、舞台扮演等。
清代末年(约在1910年间),邱家岸农民自发组建舞狮队,每年春节期间,在本地及临近乡村展开活动。舞狮少不了伴奏,邱家岸锣鼓应运而生。后来,滚龙也在横峰一带盛行起来,邱家岸锣鼓也成为舞龙的伴奏。锣鼓演奏代代相传,套路逐步增加。解放初期,舞狮、舞龙在乡村尤盛,邱家岸锣鼓也就极为活泼;变革开放以后,邱家岸锣鼓焕发青春,除经常效劳于村落文娱活动外,还屡次参与市级大型文娱演出活动。
邱家岸锣鼓的扮演从坐奏式、行进式、单纯打击乐,逐步演化为列队式交叉舞蹈动作。其中以行进扮演为主,作为舞狮,舞龙队的伴奏,以其变化节拍、转换乐曲、渲染氛围、烘托狮、龙舞蹈。演奏的曲牌主要有打雷、长大楼等。列队扮演主要是为了舞台扮演而以舞蹈方式编排的,人员增加到三十,乐器增加扁鼓和大钹,队形随鼓点轮番变换,根本鼓点坚持不变,舞蹈动作简单而粗狂,以气势见长,显得活泼繁华,因此邱家岸锣鼓的演奏特征与众不同。
四、温岭海洋剪纸
温岭海洋剪纸是传播于石塘和安定两个区域,以海洋文化为主要题材的民间剪纸艺术。
温岭海洋剪纸历史长久。过去温岭人逢年过节、建房上桁、婚丧嫁娶等都要剪、贴纸花。剪纸较早有据可查的是释云兰和释月行两位师太。目前,温岭海洋剪纸群体中的代表性传承人有:韩伟、郭献忠、陈荣新、林荣文等。还有陈巨中、郑念平、柳怀瑾、郭竹萍等一批民间剪纸艺术家。
温岭海洋剪纸的根本特征一是浓郁的海洋地域风情,具有激烈的鱼腥味和海洋人文情怀。二是鲜明的创作作风,构图平衡丰满,比照激烈,刚柔相济。三是稳定的艺术形态和传承群体。温岭海洋剪纸追求明快、洗练、概括,注重激烈的装饰味和抒情性,在作风上游走于传统和现代之间,不时求变卦新,既吸收西北剪纸的粗暴豪迈,又兼容南方的细腻纤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温岭海洋剪纸有着普遍的大众根底。1989年和2001年,温岭先后承办“浙江省第三届民间剪纸年会”和“浙江风情剪纸展”。据不完整统计,温岭海洋剪纸在“中国西湖美术节”等各类大赛上获100多个金、银、铜奖;有4000多幅作品在《美术》等报刊上发表;有300多幅剪纸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博物馆珍藏;有300多幅被编入《中国剪纸选集》等20余种专辑;有100枚剪纸藏书票被定为第11届亚运会礼品;还有不少作品飘洋过海,远赴瑞典、日本、丹麦等国参展。
五、温岭排街
温岭排街是一种以两人对唱为主的民间曲艺方式。
排街原是民间行乞时所唱,普通以双人对口为主,主要道具是道情筒和莲花板,两人对唱时,一人手拍道情筒,一人打竹板。但在记谱排祭礼和迎人胜排祭礼时,普通不用道情筒,两人都打竹板,能够指着事物一样一样的对应着唱。排完后参与-,边走边唱。唱排街用的是温岭方言,唱词多为南北货、小故事、顺口溜、讨彩头号,也有触及戏曲类的。有的有脚本,多数为即兴发挥,唱者必需具有一定的学问积聚和丰厚的经历。有时唱曲人在饭后乘凉或农闲间隙,唱几段作为消遣,寓教于乐。
唱排街历史长久,始于清末民国初年。解放前尤盛,乡间红白好事、庙会、灯会中,都能见到唱排街艺人的身影。解放后,这一行当根本消逝,但三年艰难时期,唱排街的又多了起来,文革后期,又很难见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部门为了配合中心工作宣传的需求,编写一些唱词,组织一些主干人员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让他们上台唱几段配合宣传。由于排街内容有针对性、时效性,又是大众喜见乐闻的,很容易的被乡村中老年人所承受,宣传教育很有效果。
六、温岭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即用木偶来扮演的戏剧。
木偶,古代叫傀儡。扮演时,艺人手提木偶,边操作边念唱,经过对每个木偶24条以上线的“挑”、“勾”、“甩”来表现木偶的各种动作和形态。提线木偶戏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扮演艺术,不只含舞狮、杂耍、武打等技巧,还包含戏剧音乐、曲牌、唱腔、念白等。尤以“双人舞狮”、“耍杂”等的扮演难度较高。
温岭的提线木偶戏主要以表现传统古装神话剧为主,唱腔以乱弹、婺剧为主,以后逐渐改为越剧。解放前夕至文革期间,木偶戏终年活泼在台州各地的城镇乡村,深受广阔大众欢送。文革开端改演现代戏。
温岭提线木偶艺术始于抗战初期的1939年。当时,在温岭境内有5个家庭组合式的木偶演艺班,有提线木偶,也有布袋木偶。抗打败利后,在原民教馆教员王定玉的牵头下,5个家庭班底兼并组建了温岭民间木偶剧团。1954年经省文化厅批准,正式成立温岭县木偶剧团,从此温岭提线木偶正式列入政府文化经管序列。“文革”期间,温岭木偶剧团解散,人员下放。1979年,木偶剧团恢复,但过了两年再次解散,从此温岭提线木偶戏悄然消逝。
七、殿下莲花
殿下莲花是传播在大溪镇殿下村、桥外村一带的民间曲艺。殿下莲花的扮演方式是8-10人走唱或站唱,演唱时由一人领唱(俗称放调)众人帮唱,演唱时放调者两手执短鞭,帮唱者各执一件乐器,有:长鞭、碰铃、盆、碗、盏等响器,没有其他乐器,唱腔旋律较为动听,在当地很受民众的欢送。
殿下莲花的传播,与当地的民间信仰风俗有着亲密的关系。殿下莲花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从海门传入的,听说当时大溪殿下有个赵姓年轻人在海门经商,看到当地迎人胜中有此方式,出于喜好便拜师请教,学成后回乡率领一班年轻人教学传唱,并取名“殿下莲花”。时逢天旱,当地乡绅汇集民众拜龙王求雨,将殿下莲花用于求雨送龙归位的典礼中。尔后,殿下莲花便成了当地庙会、迎人胜等大型民俗活动不可短少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殿下莲花已传至第四代。解放后废除迷信,殿下莲花根本绝迹。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文化部门的发掘整理,殿下莲花得以重生,并经常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和大型节庆-活动。
殿下莲花根本特征一是叙事性较强;二是氛围热烈富有渲染力;三是无丝弦伴奏,构造严谨。从曲调看,以6个乐句为一段,一段一段重复停止,一切响器为节拍型伴奏,演唱时实践音高以放调人的调门音高而定。
殿下莲花具有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研讨价值,关于半山区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的研讨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八、陈氏微雕
陈氏微雕是指安定街道陈世君的微雕技艺。陈氏微雕的作品有:《党的十四大报告全文》(4万余字)、《八届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万余字)、《南巡讲话》、《中国妇女情况白皮书》(赠送世界妇女大会)、《唐诗三百首》和《西游记》等。上述作品均已赠送给江泽民、李鹏、邓小对等党和国度指导人。人民日报***版、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浙江电视台、台州日报等新闻媒体都作过相关报导。
陈氏微雕的特征:一是刻写技艺共同,能在一粒米上刻写2首七言诗,刻制过程中不用放大镜,全凭意念运作于针尖一挥而就。二是选料和加工共同,普通选用冻石,用手工锯成厚约3毫米、宽约450—500毫米、长约900—1000毫米的小片石,用锉刀锉薄锉平,用水砂纸磨平,然后整边、打蜡、抛光后即可用。
作为精巧稀有的民间美术工艺品,陈氏微雕具有一定的珍藏价值,特别是意念运作于针尖的刻写技法,值得很好研讨。
九、天皇花鼓
天皇花鼓是传播在泽国镇天皇村的一种舞蹈性民间曲艺。
天皇花鼓本来是一种专为乞讨而演唱的行当,后逐步演化为庙会、或红白好事凑局面的一种民间艺术方式,不断传播至今。天皇花鼓的扮演者为一男一女,男的头系羊角巾布织帽,鼻孔插假胡子,手持小锣;女的头戴凌花,插上珠凤,腰系腰鼓。扮演方式为边唱边跳边打锣鼓,男女动作配合默契,所唱曲目均为民间小调,有闹五更、孟姜女、闹湖船、卖花线、对歌、十送郎等。
天皇花鼓历史长久,大约构成于明朝万历暮年,那时朝庭糜烂,百姓生活处于安居乐业之中。受安徽凤阳花鼓的影响,天皇人为了营生,纷繁效仿奔波他乡,用打花鼓唱小曲的方式行乞,听说天皇一个村就有十几班打花鼓的,普通是三人为一组,其中二个人扮演,一个人担小脚箩跟随(装年糕、蕃莳丝或另碎银两等用)。因人们发现打花鼓的都是天皇人,所以就称之为天皇花鼓。
天皇花鼓最盛是在清末民国初,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唐维能和唐正顺(号天皇四妹)师徒,在唐氏师徒的影响下,十几个花鼓队分别活动在乐清、黄岩、临海、三门等地。继唐正顺后,天皇花鼓较有名气的传人是张日升、钟全梅等人,但目前尚健在的只要邻村的林于清、林于人和林明达老人。1950年以后,天皇花鼓这一艺术方式根本消逝。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虽有邵杏林(女)等几个年轻人也学着打起了天皇花鼓,但其动作及唱腔都有不同水平的变异。
十、硬气功“钉山打石”
硬气功“钉山打石”是吴宝庆师傅的拿手绝活。就是运足气功后,人仰躺,背脊紧贴在一块特制的钉板上(钉板即钉满铁钉的木板,约50厘米见方、2厘米厚,其上钉有200多枚5寸铁钉,钉头显露4厘米多,俗称钉山)。人躺在钉板上后,再在该人的胸腹部压上一块重约600-700市斤的石板或石棱,然后由另外的扮演者挥舞大铁锤将石板或石棱敲断。在石板或石棱被敲断前,被压者还唱歌5-10分钟。石板或石棱被敲碎或敲断了,而躺在“钉山”上的扮演者站起来后身上却没有一点伤痕。
吴宝庆自十三岁跟黄岩王新亮学艺,二十二岁本人带班。因当时抗战-,只得去仙居、磐安等山里卖艺求生。抗战完毕后,回到台州各县乡镇集市边卖艺边买膏药,碰上庙会,便凑到左近扮演,但须经得当地老大答应,收入与其分享。
除了“钉山打石”外,吴宝庆还能扮演“肚上击石”和“金刺喉”等绝活。肚上击石是不用“钉山”垫背,在肚皮上压一千至一千三百斤重的石棱,然后叫人敲断。“金刺喉”即用尖利的梭镖尖刺扮演者的喉咙,凭据都刺弯了,然喉咙不会出血也不会受伤。
气硬功扮演“钉山打石”属于绝技绝活,既具有武术扮演的特征,又带有体育竞技的特征。
十一、温岭洒尺调
温岭洒尺调是传播于温岭市的一种民间曲艺。它与道情、排街、花鼓等一样,原先都是为了行乞而唱的,解放前盛行。
洒尺调包含曲调和唱词。洒尺调的曲调有时激昂高亢,有时娓娓温顺,并有男调、女调,硬腔、软腔之分,有固定的曲式,多数唱词有“莲花莲花落”或“沙拉啦格玉兰花”等的程式衬腔。
洒尺调唱词来自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承,叙事性极强,乡土气息浓重,但也不乏考究文笔、注重韵律的文人之作。温岭洒尺调内涵丰厚,具有温岭中央特征,有些对传统剧目扼要叙说的唱词,娓娓可亲,喜闻乐见。洒尺调传统的唱词有三种:一种以数字为联缀词格,内容是唱古人故事的,一种是以地名为联缀转式,唱各地景物的,另一种是以本身四周关系亲密人物为序,道破世态炎凉,警喻世人。
温岭洒尺调可在行进中演唱,也可站场演唱,无丝弦伴奏,打击乐器主要是穿有铜钱串的竹鞭,能够说是无伴奏演唱。温岭洒尺的扮演方式为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普通为8—12人。其根本特征一是唱词句式齐整、叙事性强。二是程式化曲式多样、属无伴奏演唱。三是方式灵敏、不受场地限制,乡村田间、院落晒场及街头都可演唱。
十二、温岭陈氏船模制造
温岭船模制造是指散布于石塘镇以陈祥荣的陈氏木船作坊等为主的木船制造技艺。陈氏船模既有古代的船模,又有现代和当代的船模,并且还造有目前台州范围内最大的船模。在石塘镇,从事船模制造业的个人作坊还有姜爵清、陈祥来、张永彬等。
温岭的船模制造是基于原来的木船制造业之上,具有较久的历史。石塘的先民根本来自闽南,他们不只带来闽南的消费生活风俗,也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不断传播至今。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质渔轮逐步替代木质渔船以来,一大批造船工匠开端转行,其中有一局部船工不甘心放弃本人的手艺活,就开端制造小型船模,于是,一个新兴的船模行业悄但是生。陈祥荣的陈氏木船作坊就是其中之一。陈氏船模制造属于仿真实木制造,除了却构严谨、规划合理、质朴而又细腻、小中能见大气等根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复原历史的真实性,种类内容的丰厚性,制造技艺的综合性。
十三、拜堂赞
拜堂赞也称念傧相,是存在于温黄平原的一种共同的婚礼文化现象,在新河、箬横、滨海、松门等地较为盛行,有着长久的的历史。即使在万花纷谢的“文革”期间,它还能一枝独秀,喷吐芬芳。
此传统婚礼方式共同,共分为三个阶段:“拜堂”、“望新妇”、“送洞房”。拜堂的司仪称为“傧相”。傧相将所用的诗句以一种特别的歌调唱出,俗称“念傧相”。拜堂的整个典礼,都随同着傧相唱歌这一特定的方式停止。“念傧相”的风格共同,唱腔高亢高昂很具气势,节拍快速豪放甚显生机,为大众喜闻乐见;内容贯串着敬天、孝道、祈子、睦众的诉求,对敬老尊老、天人合一、人际亲谊等社会调和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贯用比兴、比较、比喻、排比、夸大、对偶、摹状等常用修辞手法,呈现雅、俗掺揉,文、土互见的演唱作风,戏谑而不陷轻浮,求欢乐不失严肃,创时新而不悖传统,常应景而不背套式;其蕴涵的吴越文化的实质特征对吴歌研讨、古越文化的传承、开展的研讨,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民间文学中的一块珍宝。
十四、大奏鼓
大奏鼓是传播在石塘镇箬山一带渔区的民间舞蹈。大奏鼓舞蹈动作粗暴而滑稽,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装扮却是女性,在汉族舞蹈中不多见,具有共同的中央颜色。
据福建《惠安县志》和《琅轩陈氏宗谱》载,箬山陈姓为十七世纪中叶由惠安迁入,大奏鼓(当时叫“大典鼓”)亦随之带入,距今有360余年历史。由于长期来石塘为半岛偏远之地,大奏鼓才得以传播下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奏鼓逐步被冷落,文革时期已偃旗息鼓。
1979年初,在我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里箬村的一批老人,重新跳起已消逝近二十年的大典鼓。当时,钟永余、陈其盈、陈其胜等人参与发掘整理,并改名《大奏鼓》上报,后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并被拍入电视专题片《渔村小叙》,在中央电视台屡次播放。
大奏鼓为男子群舞,根本动作是扭腰、甩胯、摇头,人手一件打击乐器,边敲边舞,根本节拍为强弱二拍子。化装很简单,用牙粉加水涂于脸上,再用红纸在两面颊印上鸡蛋大小的红圈。最初的服装为闽南惠安女子装扮,老式大襟便服,花布衫,头饰用布条、纱巾,装上羊角尖发簪,两耳挂大耳环,赤脚套脚环。后改成上穿深蓝色斜襟短袄,下穿桔黄色大口裤,衣衫边角绣上桔红色鱼纹图案花边,头戴橄榄形黑色羊角帽,两耳挂金花、戴耳环,赤脚板,套上手镯脚镯。打鼓者为男装,对襟短袄,头扎红布条。
《大奏鼓》对研讨我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风俗以及人居迁移、文化传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
十五、泽国三月三庙会
泽国三月三庙会,亦称迎赛会,历史长久。
传阐明末崇祯年间,有舅甥俩上京赴考途径泽国惠通庙,偶尔发现井水有毒,竭力劝说乡民不信,舅舅跳井阻拦,被人拉上来已是全身发黑中毒身亡,外甥见状即昏死在身旁,这天农历三月初三日。当地百姓为留念周、章二人,改“惠通庙”为“雄镇庙”、塑起黑脸舅舅与红脸外甥奉为周、章二大神。后被封为周、章二大元帅。从此,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泽国镇都举行浩大“迎圣庙会”,据史料载“杂耍、天皇花鼓、莲花、舞花棍、踏地戏、走高桡、千秋扛、立吊梗、-阁等应有尽有……默默无闻,不同凡响,迎圣队伍长达数里,为各地迎圣会之最。”
因历史缘由,自1957年最后一次举行过迎庙会后,停了近半个世纪。自2008年泽国当地大众自发组织恢复了三月三庙会后,恢复了正常。巡游队伍不只有抬阁、吊梗、舞龙、舞狮、天皇花鼓、千秋扛、闹湖船、排街、十里铺高跷,而且还有其他民间艺术和大众体育项目。
三月三庙会,不只成了当地民间艺术大展现的一个平台,而且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十六、松门白鲞制造技艺
松门白鲞,即消费于松门镇由新颖大黄鱼作原料精制而成的黄鱼鲞。有关黄鱼鲞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代阖庐十年(公元前505)。据清人王克恭引《吴地记》记载“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据张聘文《台州府志》载:“松门岛在海中,屿上生松,通小洋,产鱼,曝之为鲞,极为佳品”。明嘉靖《安定县志》载:甲鱼、鲛鱼皮、鱼膘等被列为朝廷岁贡。永乐年间,松门制鲞业益盛,南北渔船、客商皆云集买卖。特别黄鱼鲞、乌贼鲞、虾米、海蜇等质量最优,指为宫廷贡品。据《浙江工商年鉴》载,民国35年,全县(主要在松门)水产加工品中有黄鱼鲞1411.5吨。历史上大黄鱼居浙江四大经济鱼类之首,黄鱼鲞也以其产量高、质量优、销路广而居鲞类制品之首。松门白鲞为黄鱼鲞中之精品,加工历史长久,加工工艺考究。其之所以区别于普通黄鱼鲞,是由于松门白鲞从选料到剖、腌、洗、晒、包,每个工序都有严厉请求,因此名扬海内外。
松门白鲞根本特征:一是色泽白净;二是刀口润滑;三是头壳完好;四是唇连尾弯,体呈圆形;五是肉质坚硬无油斑,鲞面视似丝状。
十七、温岭工艺草编帽
温岭工艺草编帽是应用自然的植物纤维为资料,经拧、缠、勾、编、钉、缝等几十道工序手工制造而成,具有传统的民族和中央特征。
温岭的草编工艺始于清代中后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温岭的草编帽就已远销国外。目前,省内具代表性的草编工艺帽消费基地是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草编产品有帽、包、垫、片等近千个种类。该公司将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与现代工艺美术有机分离,产品出口欧美多个国度。公司的工艺草编帽被列为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种类之一,曾获昆明世博会金奖和“中国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多个奖项。
温岭工艺草编帽根本特征:一是能耗低、无污染、绿色环保。工艺草编帽采用纯自然草料制造,编织消费过程与佩戴运用,均无污染。二是既传统、又现代、取材便当。手工编织帽坯,现代工艺深加工,是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的有机分离。草料在本区域易生易长,取材便当。三是种类多、花色全、技艺精深,广受客户喜爱。
十八、王氏大花灯
王氏大花灯制造是散布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
王氏大花灯制造历史长久,据传始于康熙二十年。现存石碑《两保碑文》有“嘉庆十六年”“迎灯”等字样。当地民间长期传播的“上王桥头迎大灯,小家桥头雪流星,杨家桥头芥菜剥见茎,下黄桥头姑娘抢走无处寻”民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迎灯之盛况。
王氏大花灯分为龙、凤两盏宝塔式的大花灯,形似宝塔,塔身有七层,每一层的蚤檐上下和灯壁周围都贴有各色各样的凿纸作品和人物花鸟画,灯顶还有翻开的宝伞与特别夸大的葫芦状宝刹。灯体高度初为12-16米,后来开展到超越20米。整灯由灯脚、灯身、沿池、胡罗、蓝荷等五局部组成,灯架直径3米许,灯体周长10多米,每一盏大灯的重达一吨以上。2008年出展的20、8米高的“迎奥运”大花灯在全国绝无仅有,可谓我国民间灯彩工艺的一绝。
十九、温岭石雕
温岭石雕是指散布于温岭,以花岗岩、青石为主要资料,以仿古建筑和大型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在长期的开展过程中,温岭石雕构成了本人共同的艺术作风,具有浓郁的温岭人文特征和时期肉体。
据《温岭县志》载温岭石矿开采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雕艺术早在宋代就已兴起,明嘉靖年间为鼎盛时期。民谣传颂:“黄岩蜜橘天台钟,安定石工雁荡松”,说的就是当时温岭石雕的盛况。今存还有南宋名臣王居安墓前的石虎、石羊,明代兵部尚书赵大佑墓前的石柱、圆雕石虎等雕塑,外型逼真,雕工巧腻——可谓中国石雕艺术中的精品之作,《台州地名通览》称其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温岭被称为“中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艺人主要散布在温岭城东、松门、箬横、城南等地,除当地的一批石雕工场外,石雕工人组成的建筑队还遍及全国各地。温岭石雕艺术大致有装饰石雕和建筑石雕之分,反映在一些大型的石建筑中、石雕作品有牌坊、牌楼、塔、亭、廊以及巨型的石雕塑像等。最有代表性的传承基地为中国古今建立集团有限公司,其代表作品有:雁荡山景区“全系石构造古建筑”系列;中国四大九龙壁之一——普陀山自然大理石浮雕九龙壁;杭州市临安钱王陵园的石牌坊等。
二十、石桥头八蛮舞
八蛮舞是传播在石桥头镇的一种民间灯舞,俗称“滚八蛮”。八蛮即八兽:麒麟、狮子、老虎、独角兽、赖豺、白象、犀牛和狮子吼。
石桥头街元宵迎灯历史长远,民间灯舞“滚八蛮”是当地元宵灯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传播至公社化时期。文革期间“滚八蛮”被制止,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2005年开端,石桥八蛮舞经常被约请参与周边乡村的庙会游乡踩街等民俗活动。
八蛮舞的扮演方式是以八兽灯为主,外加猴子、白鹤、八角和蝴蝶、4盏小彩灯。收场时,4盏小彩灯在锣鼓伴奏下小蹿步舞至扮演场所的四角,8位大汉各举兽灯进场起舞。根本舞步为小蹿步,中间交叉有十字步、跳花步、拼步、跌步等花。舞姿粗暴有力,表现了神兽的威武和凶蛮。队形随着打击乐鼓点的变化而变换,有索柴绳、对插、间花、走三角等。
石桥头八蛮舞的特性一是与民俗节庆活动分离氛围热烈。二是不受场地限制,即能和“龙、狮”共舞,也可单舞,舞台或操场院落都可扮演。三是舞蹈和灯彩制造严密分离,集健身与文娱为一体。
二十一、石桥头米塑
石桥头米塑是指散布在石桥头镇,用米糕捏制各种动物(俗称糕人糕马)的手工技艺。石桥头米塑的详细作品有:麒麟、狮子、独角兽、白象、老虎、狮子吼、犀牛、獭豺和十二生肖中全部动物外型。
石桥头米塑历史长久,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米塑糕人糕马有祈求不祥之寓意。同时又是供人欣赏的手工艺品。按传统风俗,石桥头镇每年元宵都要举行三夜的迎灯活动,迎灯期间,每个自然村都要有祭品摆设,其中米塑糕人糕马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另外,石桥头当地建造桥梁,祭桥要有糕人糕马为祭品。女婿或岳父家建房上梁吉日,送糕人糕马也是必不可少的礼数,此风俗沿用至今。
石桥头米塑的根本特征一是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外型小巧,颜色浓艳,手法细腻。米塑作品个体体积较小,根本颜色为三原色。整体夸大,部分细腻,譬如观其眼睛能见到眉毛,耳朵和尾巴都会摇动,二是选料讲究,欣赏时间较长,不变形不开裂。与别中央的相比,石桥头米塑作品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变形也不会开裂。三是中央特征浓重,作为浙东沿海地域特有的祭奠用品,石桥头米塑具有鲜明的风土人情和中央文化特征。
作为民间绝活的石桥头米塑,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表现当地的一种特殊民俗。
二十二、章氏骨伤疗法
章氏骨伤科始创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今已180余年。传承七代,在正骨手法、中药内服外敷、杉树皮固定治疗风湿痹痛、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独树一帜,构成理论体系,成为骨伤科的一大流派之一。
清道光初年,章正传得云游武僧传授伤科,以外疗为主。清道光末年,其子章如奎,在黄岩开设保春堂伤科。至第三代传人章玉堂,总结出一套内外兼治的理、法、方、药,以中草药和祖传的指法点穴相分离治疗软组织损伤,对创伤病人,用儿茶煎汤冲洗清疮,珍珠散生肌收口。第五代传人章显法,交融现代科技,使传统骨伤疗法得到跃升。
1、临证时注重整体观,注重内脏气血等关系,注重摸诊,强调手摸心会。
2、强调筋骨并重,有共同的点穴理筋手法。总结出了“正骨十法”,施术中手法要做到温和、轻巧、沉稳、精确,到达“法之所施,病人知痛骨已拢”的境地。
3、杉树皮夹板从选材到固定有严厉的请求,完善了制造流程,具有便、简、轻、不易过敏、可塑性强、可透X线等特性,利于早期功用锻炼,配用自制药膏消肿、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4、章氏骨伤科源于浙江东南,多山沿海,湿气重,章氏中草药内服外敷具有祛瘀止痛、温经通络、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针对沿海的湿邪有共同疗效,有南方区域特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章氏骨伤科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正逐渐的被西医排斥。传承人已年逾古稀或年近花甲,第六代传人有6人,到第七代传人只要7人,急需培育优秀接班人,摆脱后继乏人的窘境。
二十三、六份五兽
六份五兽是盛行在城北街道六份村一带的一种民间灯舞,它由“麒麟”、“白象”、“独角兽”、“老虎”、“狮子”五种兽灯和两组牌灯及打击乐队组成。普通在春节元宵及严重节庆活动期间举行。
六份五兽的外型特别,个体外形大,每一只兽灯身长180厘米——200厘米,而且每一只兽灯都需求两个人来舞。扮演的套路是由固定程式和即兴发挥相分离,以走灯、蹦灯、转灯、窜跳、索油索等套路停止。伴奏打击乐曲牌以二唤、龙狮锣鼓为主。
六份五兽约有100多年历史,据老辈人讲是在清朝末期从隔壁的长屿传入的,解放初期最红火,文革期间根本绝迹。1999年重新兴起,于2000元旦参与了在市体育馆举行“温岭市新千年曙光节”演出;2002年全市马年闹元宵参与踩街活动获一等奖;2004年参与街道文艺体团队展现获一等奖。
六份五兽集民间灯彩制造、民间舞蹈、民间打击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娱健身价值。
二十四、远景舞九狮
舞九狮是松门镇远景村传统的灯舞项目,由近三十人组合,相似舞龙。所谓九狮,即一头母狮和八只小狮子,外加一头麒麟、一个棒球、两个排灯、两盏大红灯和一支锣鼓队。舞九狮的伴奏系民间打击乐,以狮子锣鼓为主。
据老辈人说,远景舞九狮是上世纪初传入的,主要是在庙会中舞,解放初土改时尤盛,《温岭县志》亦有记载。舞九狮扮演前,先是麒麟嘴喷火焰绕场,以开路、遣散人群和扩展场地。麒麟所喷火焰是用和木炭粉以一定比例加细铜粉等制成。接着由一人手持棒球,手动球转,引出母狮,八只小狮随后跟上。母狮先作谢礼动作,普通为三鞠躬,然后俯首起舞,圆场,顺三圈,倒三圈,再做猛狮下山,翻腾亲仔等套路。八只小狮你追我赶,时而对戏,时而穿越于母肚之下。依据场地或场所需求,一个段落普通15-20分钟左右。舞九狮在当地俗称“九狮图”。
关于九狮图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当地人视九狮为不祥物,麒麟喷火,寓意生活红红火火。长期来,舞九狮就成了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和不祥安康的文娱活动。
舞九狮特性一是局面大,氛围热烈。二是主题突出,以母爱为中心。舞九狮的第一代传人是龙官老人,既会舞九狮又会制造九狮。
二十五、陈氏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指传播于温峤镇上保村陈佩德家的手工印刷工艺。
十一世纪中叶,北宋的毕昇以泥为资料制成字模,创造了活字印刷。从此,活字印刷术不断传承了上千年,所用的字模由泥模改为木模,再由木模改成后来的铅字,印刷操作也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印刷。温峤镇上保村陈佩德、陈飞父子的活字印刷,从排版到印刷直至装订等工序,根本保存最原始的手工操作法,只不过大量的字模采用了铅字,少数冷僻字仍用木字模或橡胶字模。
陈氏一家的活字印刷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初。陈佩德的太公和爷爷均为晚清的秀才,学会了印刷,为佛堂和乡里邻间印制佛经、契约及家族宗谱等。后因陈寿富亡故而一度中缀。在陈佩德、陈飞父子的努力下,陈家活字印刷逐步名声大振,曾经为当地及周边县市印制了100余个姓氏的族谱、家谱。由于家庭的熏陶,目前,陈佩德孙子陈泓挺也曾经纯熟控制了“捉字”技巧。
陈氏活字印刷具有继承保存传统手工、繁体汉字和没有噪音污染的特征。活字印刷为当地及周边地域处理了应用繁体字印刷的难题,同时也继承并发扬了祖国的传统印刷文化。
二十六、温岭洞房经
温岭“洞房经”是存在于温岭各地的传统风俗。唱“洞房经”是我国东南地域具有典型特征的婚俗文化现象,它与古吴越和百越文化有着深入的渊源关系。
“洞房经”包括“念傧相”和唱“洞房经”两个局部。整个婚礼典礼都随同着唱歌这一特定的方式,“唱”与“对唱”贯串整个婚礼的一直,常常全由男性来完成。在婚礼的初始阶段,有称为“念傧相”的典礼,这种典礼由司仪边唱着典礼歌边停止;而唱“洞房经”则在之后的吃“洞房菜”和闹洞房中停止,内容包括“拜父母亲”、“八仙”、“开锁”、“开门”、“摆十三花”、“抱龙灯”等四十多项仪程。整个典礼内容丰厚,持续时间较长。
温岭“洞房经”是一种仍具有生命力的婚姻典礼歌,从民俗志和民间文学的研讨角度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洞房经”是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典礼歌丰厚多彩;其次,“洞房经”是汉民族婚姻风俗中一种共同婚俗现象。第三,“洞房经”为古吴越文化传承、开展的研讨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材料。第四,“洞房经”集中表现了中央民俗文化丰厚的意味功用。因而,对“洞房经”的开掘能使这朵汉民族的婚俗奇葩在一定区域内重放异彩。它对吴歌研讨、古吴越文化的传承、开展的研讨,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十七、打镴壶
打镴壶,即指以锡为资料,经凝结、浇板、裁剪、敲打、接缝、抛光等一系列工序,手工制造茶壶、酒壶、尿壶、暖锅、汤婆子及蜡台等镴制器皿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散布于新河等各大集镇。
打镴壶历史长久,在婚嫁、祭奠等民俗活动中,少不了运用蜡台、酒壶等镴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端,随着铝制品、塑料制品和不锈钢制品的面市,镴器逐步淡出,打镴行业及其制造技艺随之萎缩并接近消逝。
各种镴壶的制造流程大致相同:一是熔解或合金。用铁锅将锡料或旧的镴壶料熔解,或者再将铝、锡依照不同的比例熔合配成不同的合金,供不同用具之用。二是浇板。将液体状的溶液,经过浇口灌注到两块石棉板的中间,所需的面积及锡板的厚度,由夹在石棉板中间的小绳子决议。两块石棉板的里面,有的是光板,有的则刻有花纹,所以,浇出来的镴板有的是有花纹的。三是差料,即裁剪。依据所制物件式样的请求,将曾经冷却的浇铸板裁剪好。四是打坯接缝。将裁剪好的板料,用木槌敲打外型。再将一块块板料焊接起来。焊接时,要用松香作为添加剂,相当于后来的焊接膏。五是打磨抛光。将焊接成型的镴壶接缝处外表磨平,再用细砂纸磨光。接下来就是打印名号,鎏金刻字等最后的装饰。
二十八、戥秤制造
戥(deng)秤,一种小型杆秤,是古时特地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精细衡器,可谓我国古代度量衡器中的奇葩。
最早的戥秤产生于宋代,至明、清两代,戥秤制造技艺到达顶峰。清末民国初期,由于政局动乱,戥秤制造由盛而衰。后因废弃16两制以及现代计量工具的面世,戥秤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泽国戥秤制造行业因商贸开展而产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散布在泽国老街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在全国各地戥秤行业都偃旗息鼓的状况下,泽国戥秤因转业消费药用戥秤而再次呈现昌盛现象。九十年代初,泽国戥秤完毕了大范围消费的历史。
戥秤制造的主要特征是选料讲究、工艺共同,做工精密、外型共同、寓意不祥。一杆戥秤从选料、打磨、校准、抽线、打星眼、制造外盒、刻花、上色等,前后要经十多道工序,请求制造者必需具备高超的手艺和眼力。
泽国戥秤制造为国内近代中医药行业作出过一定奉献,为我国曾经失传的古老技艺提供了活态样本。
二十九、谢祭酒系列故事
谢祭酒的故事在温岭市范围内简直众所周知。谢祭酒,名铎,号鸣治,1435年出生于安定县(今温岭市)大溪桃夏,明朝天顺八年进士。
谢铎,大溪人的自豪,他官至明代国子监祭酒。因此祖祖辈辈的大溪人都习气尊称他为谢祭酒。谢铎故事在台州各地众口一词,温岭、黄岩的乡村,更是众所周知。由于谢铎在朝做官时非常清正,且诗才横溢,好与权贵作斗争,得到百姓的反对和爱戴。如传说中的藏头诗《真老乌龟》“真正君子,老老贤人,乌纱盖顶,龟鹤长春”。还有顺口溜《炭篰灯》“知府自知府,挂灯是炭篰,谁人来讪笑,揍00。”等等。当然,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谢铎的故事也具精髓与糟粕并存。有些故事风格低下,有些故事带有迷信颜色。
谢铎的故事,之所以传播几百年而不衰,是由于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谢铎仗义执言,救助弱小,做过无数锄强扶弱的事。他刚正不阿,恬淡名利,终身三仕三隐,虽位居高位,仍两袖清风。“青丝归来喜欢贫”,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他的故事仍有深远的理想意义。
三十、温岭道情
温岭道情是指散布于温岭市范围内的说唱分离以唱为主的曲艺方式。
道情艺术是民间曲艺方式中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事故为题材,鼓吹出世思想。南床时开端用渔鼓和筒板为伴奏乐器,因而叫“渔鼓”。明清以来传播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展,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相分离而开展成许多曲种。道情艺术的共同特性是说唱分离、以唱为主,多为单人演唱。既能够坐唱,也能够走唱,但普通均以坐唱为主,演唱时,左手握夹板,道情筒斜靠在左手臂上,右手三个指头拍打筒皮。道情演唱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为乡村大众所喜闻乐见。
温岭道情历史长久,大约始于明末,盛于清代,尤以清末民初最为盛行,当时在温岭境内,以东乡(新河、滨海箬横一带)最为突出,呈现了不少较有名声的道情艺人。到了抗战后期,白峰中库的度四(已故)高龙的李梅宝(已故)、西浦的陈宝玉等人唱道情的名气差不多到达众所周知的地步。解放后,道情艺人得到翻身,陈宝玉还当上浙江省曲艺协会的理事。尔后,相继呈现了梁启炳(已故)、张声平(已故)、袁士友、姜宝林、蔡振法等道情艺人。1964年,由白峰乡毛中满作词、县文化馆陈定夫配曲、箬横镇林作鉴和江素云两人演唱的温岭道情《小宝妈》,参与全省乡村文艺汇演获奖,并被灌制成唱片而惊动全省。目前,温岭道情与黄岩、三门等道情组合申报,成为了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十一、石塘小人节
石塘小人节是石塘、箬山一带,在七夕当日为16岁以下儿童向七娘妈祈愿的节日。该节日具有明显的闽南文化特性,与台南、高雄等地供奉织女“七娘妈”彩亭相相似。
石塘先民于300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风俗随之落地生根,因当地相对封锁的天文位置,该风俗300多年来仍被民众完好保存。
小人节祭奠程序:初七清晨至中午,有小孩家庭在门口设供桌,摆彩亭、彩轿,点香烛,放七个酒盅,七色线、香蕉、西瓜、木耳等时鲜果蔬,还有糖龟(音jiu,)、刀肉、索糆、粽子等祭奠七娘妈。祭奠完毕燃放鞭炮,焚化彩亭、彩轿以献给七娘妈,中午宴请客人,繁华水平不亚于过年。
小人节的鲜明特征:一是祈愿内容的共同性,专为祈愿儿童安康生长;二是所用祭品的共同性,主祭品必需彩亭、彩轿和糖龟等物;三是主祭性别的共同性,主祭者普通为女性晚辈。
小人节的主要价值:一是汉族传统节日演化的活化石,该节日将七夕的织女信仰与祭奠、摩喉罗的信仰与玩偶、求不祥与民间扎制工艺圆满地揉和在一同,成为研讨民间节日文化传承演化的活化石;二是闽台同根文化的有力佐证,闽南与台湾局部中央仍然保存着相似的风俗,足以证明闽台文化的同根同源。三是进入成人文化的分界限,之所以叫小人节,是由于16岁前年年过节,16岁“满金亭”后不再享有,节日被赋予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十二、矿工号子
矿工号子是散布于长屿石矿矿区的劳动号子。有着长久的民间传承,至今仍在持续。
长屿石矿位于新河镇西部,千百年来以消费优质建筑石材而名闻省内外,素有“石板之乡”之美称。自古来,当地居民建房均采用当地消费的石料构筑,并赋予柱头、石壁上还有精巧的浮雕装饰,构成共同的石文化景观。变革开放以来,又创作了许多新石刻制品,有些石狮、石像等雕琢作品更远销海外,于是长屿又有了“石雕之乡”的佳誉。
长屿采矿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在整个采石过程中,为了减轻矿工们的疲倦、风险,由一名当班师傅领唱号子,其它工匠有节拍有次第地停止吟唱。1500多年,他们以锤、錾为器,以石为琴,弹奏一曲又一曲的繁重深沉的音乐——矿工号子。有:扛石板号(称为递硝号),采石板号(敲凿号)等。
“矿工号子”具有鲜明的中央文化特征,是在劳动中产生,是劳动人民的聪慧结晶。内容丰厚多彩,既能反映出当时矿工们的劳动强度、采矿的风险、生活的艰苦、矿主的欺榨,又能表现出矿工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妙将来的神往。它为石文化的研讨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三十三、温岭根艺
根雕艺术是一门以树根为资料的古老而又富于发明的传统外型艺术。温岭根雕艺术主要散布于安定、温峤、松门和泽国等地。
台州根雕艺术始于清末,兴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初,以王曼卿为会长的“台州地域根雕协会”成立,温岭张宝祥参加,经常组织展开技艺商讨和交流,使台州的根雕艺术在继承“柴株人”作风的根底上,得到较大的开展。张宝祥作品有800多件。其中《云龙》获省金奖,《远古》参与省赛获银奖。
根雕工艺凭仗原始树根的自然肌理、脉络和块面等自然形态,经人工修饰雕凿处置后,以自然、直观的形体,呈现出共同的自然美和浪漫的艺术美,以委婉朦胧的情味,给人以无限遥想,深受人们的喜欢和赏识,多为文人雅士的摆设与赏玩之物。温岭根艺应用自然的枯干树根,借慧眼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去发现去寻觅,以其丰厚的想象力和娴熟的艺术手腕,变枯木为珍宝,化朽根为神奇,以到达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温岭根雕艺术的根本特征以自然见长,笼统为主,形象兼之,具有深沉的人文哲理和文雅的审美情味。
三十四、中央文化
温岭的文化来源较早,据专家考证,在温岭大溪镇发现的徐堰王古城遗址为战国时期时期。另外在古城左近,仍保存唐、宋时期的七座古窑址,这些都阐明温岭具有绚烂的历史文化。从明代设县建制(公元1496年置安定县)以来,距今有53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东部滨海,远离朝廷,交通不便,在历史上封建皇朝的更替中,温岭未遭受大的创伤和毁坏,历朝历代均有不同水平的建树,社会文化的持续性比拟稳定,因而其文化沉淀较为深沉,社会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因温岭紧靠大海,当地居民以海为主要作业对象,海洋文化表现突出。海洋渔业文化、海洋盐业文化、海洋美食文化和海洋渔民习俗文化沉淀深沉。
特殊的地质条件,在温岭存在大量的优质石材,当地人民应用石材停止采石,留下大量的硐天,同时,石屋、石街、石亭、石家具等充溢温岭民间,培养了突出的温岭石文化。
温岭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文化的开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历史上温岭的宗教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位置。温岭自古是佛教胜地,长屿的崇国讲寺、南嵩岩的嵩岩寺、温峤的明因讲寺、大溪的流庆寺、方山的云霄寺等都有较早的历史。除佛教寺庙外,道观也是温岭一个宗教景观。现存佛教、道教寺观几百处。
全市共具有省级文物维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24处。分为古庙、故居、古墓葬、古窑址、摩崖石刻、古民居、古建筑和反动留念地等八大类。温岭新河、箬山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维护区。
三十五、方言
温岭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台州片。
三十六、温岭民族风俗
温岭民间有过年做年糕的风俗。七月七即乞巧节。旧时妇女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最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晨用台拭目,以为可使眼秀目明。采篥槿叶渍水洗发濯梳具,以为可使头发漆黑有光,不存垢腻。温岭县石塘渔区以是日为小人节,家长为未满16岁孩子扎制彩色纸亭,中餐设宴请客,席后焚化纸亭。元旦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元旦”,清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元旦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腾跃,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温岭春节期间有包粽子风俗
万水千山“粽”是情,这是端午的祝愿语,也是商品的广告语。这道出端午节吃粽子,是全国普遍的风俗。但在温岭,风俗就有所不同了。包粽子是元旦夜做的事情,在过年时节就能够吃粽子了,而端午节则每家都要吃“麦油干”。
“麦油干”,俗称“麦饼筒”,详细来说可分两种。
第一种以麦粉为原料,将麦粉调成稠糊状,取适量放在生温火的盘子上煎成。方言音叫“锡饼”
第二种以面粉为原料,加适量植物的叶子配色,再加水揉成一团,取小块用擀面杖压成薄饼状,再放到生温火的盘子上煎成。这种叫“麦饼”。(此种叫法有点奇异,在温岭,麦饼并不是以麦粉为原料的。不过台州其他中央也有把“锡饼”叫做“麦饼”的。可能更符实吧)
做好“饼”以后,取已烧好的馅放在中间卷起来,就成“麦饼筒”了。这里的馅并不是只要一种,普通在6-7种以上,多的可达10多种。可依据本人的爱好选取。
在温岭,卷好“麦饼筒”就能够吃了。在台州的其他中央,还有的把卷好的“麦饼筒”再放到少许油的盘子上煎一煎再吃。
在传统的端午风俗中,也少不了喝雄黄酒、在门口挂菖蒲。
三十七、渔民生活风俗
渔区饮食家菜为炒三丝即薯粉丝、鲞丝、萝卜丝。老渔民区装束,出海穿赭褐栲汁衣裤,衣为左开襟,便利右手操作渔具及防海水弄湿内衣,裤为大档大裤腿,称笼裤。渔妇喜庆节日喜穿绣花鞋。石塘、箬山渔区盛器鱼盆喜用白底青釉、鱼形图案。
三十八、忌讳
传统忌讳有,父母忌孩童食鱼籽,因"鱼籽"音近"愚子"。又忌孩童食鸡头,俗以吃鸡头健忘。造屋忌朝正南。阴历初一、十五忌出门远行。出门闻乌鸦叫,要对着乌鸦喊,百劫尽消以除倒霉。新婚洞房间,忌孕妇出入;妇女怀孕期,忌动刀斧,忌剥桂园、鸡蛋,忌钉钉子;渔船上食鱼,忌翻鱼身,忌食鱼眼。
三十九、风味小吃
糯米粉圆
糯米粉拌红糖揉成面团。糯米水浸后,水磨后晒干称"米浆粉"制造。糖糕,糯米制,如磐状糖馅如沟,吃时切一块,即糖桨流出。乌饭麻糍,春夏之交,采乌桐叶(俗称乌饭脑)捣汁拌糯米制成。方糕:大米粉制,2寸见方上下两片薄饼,中嵌糖馅。
重阳糕
大米粉制,状似方糕。菁餣,清明节时采菁捣汁和糯米粉做成扁园形团丸,中裹荤素馅料或豆沙。浑糕:米浆粉加小苏打发制,如磐状,上缀果脯丝、红枣,吃时切成条块。
麦饼、拭饼
小麦粉烙制的薄饼,前者先制成薄饼再烙熟;后者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均包裹荤素菜肴,卷成筒状食。糊糟羹:番薯淀粉调制,常用配料有葡萄干、桔饼、桂园、红枣、食糖等。洋菜糕:海中洋菜(石花菜)制成,呈半透明状,吃时划成条状,加糖。
菁草糊
菁草加水煎煮,取汁冷凝后糊状,吃时加桂花糖,幽香解渴。石莲糊:石莲子汁冷凝而成糊状,吃法与菁草糊同,均为夏令消暑饮料。糕点类小吃还有神童门硬糕,石塘生糕,新河霉糕。风味菜肴还有鱼面、鱼丸、小方腐乳、及各种鱼类盐制品。
清明团子
是一种温岭特征小吃。俗称“青叶”。清明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端制造团子。甜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咸团子的馅通常用肉沫、豆腐干、胡萝卜、笋之类的。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平均地刷在团子的外表,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幽香扑鼻。
乌饭麻糍
乌饭麻糍就是用山上的乌饭树(一种属灌木的野果树)嫩枝(一叫乌叶)浸泡,取其汁调和糯米粉,蒸熟做成麻糍,卷成一卷,内红糖,表面再洒上一层嫩黄的松花粉。外则细腻爽滑,内则幽香扑鼻,色泽乌亮,别有风味。
四十、温岭市结婚风俗
拜堂念傧相,是温岭传统婚礼的一局部。
“天开黄道福寿长,香烟渺渺喜洋洋。香烟渺渺红光现,百客请出中堂来。”傧相启齿第一段自古传下就是这样念的。接着,念傧相的人特意谦逊一下,会这样唱:“我做傧相无肚才,站在花堂面红显。主家叫我难推托,拔出成本照字念。”随后拿出手抄本照本念傧相了。
据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灯调传承人应光远引见,“接着要唱环境布置,比方挂了彩旗、红灯的,就唱‘黄道吉日喜洋洋,上空彩旗真漂亮。门前彩架几彩,好比万岁金銮殿’等等,这个也能够省略的。”
先是点香烛、请八仙,要念。然后是八仙,普通是小八仙。再是请家堂佛,即供奉在家的神佛。
接着是请新人、请新郎。新人比拟矜持害臊,因而比拟难请,至少需求三请,才干在陪姑陪伴下出堂来。如二请新人的一段词:“再请新人笑连连,观音送子到门前。拜堂结婚多恩爱,细佬头(方言,意为男孩子)生来成双对。”总之,都是吉庆祈愿早生贵子一类的吉词。
接下去,是拜天地、拜观音、土地、财神、三官大帝等家堂佛。假如有奉龙王的,就拜龙王。如拜土地念:“天又高来地又低,土地老爷笑嘻嘻。拜得土地老爷笑连连,荣华富贵万万年。”拜财神念:“家门吉庆喜洋洋,招宝财神万年长。日日生财天富贵,子子孙孙福寿长。”
再接着是新郎敬位、新人敬位,拔喜花、还喜花(重新人头上拔来,放在新郎头上)。喝交杯酒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新郎喝第三杯交杯酒,傧相念:“新郎可饮第三杯,二人饮酒笑连连。第三杯酒喜融融,连喝三杯满堂红。”
听说有时分,傧相也会暂时增加一个项目“新郎新人呜嘴”。“呜嘴”在温岭方言中即接吻的意义,应光远提供的一个版本傧相词为“自在婚姻益处多,童男童女接新妇。如今走进新时期,新郎新人嘴呜盖(个)。”
最后是夫妻对头拜和拜列位尊长。《对头拜》念:“男站东来女站西,天配一对好夫妻。夫妻本是前生定,五百年前结成婚。”
拜尊长次第普通为拜双亲、义父(假如有义父的话)、教师头(师傅)、内太公内太婆、太舅公太妗婆、太丈公太姑婆、太姨公太姨婆、舅公妗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丈公姑婆、姨公姨婆、邻房伯叔、媒婆、厨官、厨下、全体(其别人全体)。
望新妇是温岭新河、滨海镇等地以咏唱新妇为主轴的喜庆活动,而在相邻的箬横镇,似无此俗。
据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拜堂赞”传承人新河小学退休教师李小咸引见,望新妇者由8位男宾组成,自称为“八仙”,他们手提红灯,扮演“八仙庆寿”故事,从大门一路吟唱“游天下”、“大八仙”、“开锁开门”而来,直至大中堂(上间)或洞房间。
望新妇的重头戏,是“八仙”将新妇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逐个望过去唱过来。如“新人眉毛弯弯两边分,好似天上仙女下凡尘。仙女下凡配夫君,早生贵子玉麒麟。”“新人头上香油搭落亮晶晶,苍蝇跌落要打三翻身。新人头生得不长又不短,百年夫妻好姻缘。”
望新妇的唱腔与唱洞房经一样,单纯清唱,据李小咸引见,望新妇的程序还有望嫁妆、送早子、还早子、抱龙灯、大头圆、出中堂等。望新妇完毕后,主人家普通送给“八仙”香烟、红鸡子、炒米、糖果等。客气点的,还会设宴招待,以谢“八仙”的祝愿。
四十一、名人
王居安(约1167~1232),字简卿、资道,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甲科第三名。任徽州推官10年,后任江东提刑使,国子正太学博士,著作郎兼国史馆实录院编修官,工部侍郎。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
谢铎(1435~1510),明藏书家、文学家。
王伯敏,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1924年11月生,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
吕林(1969-)男,浙江省温岭人,汉族,1992年巴塞罗那埃因霍温乒乓球男子双打金牌得主,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发动,国际级运动健将。
阮经天,台湾偶像艺人。
赵一德,男,汉族,1965年2月生,浙江温岭人,1983年8月参与工作,1985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研讨生学历。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
四十二、温岭市著名景点
(一)长屿硐天
长屿硐天为国度4A级景色旅游区,位于距市区12公里的长屿镇,由八仙岩、双门硐、崇国寺和野山四大景区组成。是系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构成的石文化景观,历经1500余年,共凿出了28个硐群,1314个硐体,组成一幅雄、险、奇、巧、幽的绚丽画卷。长屿硐天以其在世界同类景色旅游区中开采年代长远、范围庞大、内涵丰厚,而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第一洞”。1998年4月荣获世界基尼斯之最,并获1998年度“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佳项目奖。
(二)方山-南嵩岩
石夫人:大溪镇东南五龙山西侧有一巨岩,巍然屹立,孤峙无凭,酷肖美人,称石夫人峰。远远看去,石夫人头挽发髻,延颈削肩,美丽俊美。遇云遮雾绕,峰石姿影婆娑,倍增秀色。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是汪洋大海,有一少妇,因丈夫出海打雨,久而不返,遂带七子登山望夫,感而成石。石夫人四周有笔岩、水貂岩、老猴观景、老虎下山、无峪藏珠、小石林、飞来石和孝子拜棺等诸景,是温岭最引人入胜的景观之一。锦屏山:位于大溪镇东南,“奇山峭立如屏,每春夏花开,五色如锦”。南宋朱熹等采访其地,留下“锦屏山麓可幽居”的赞誉。山上有卓笔岩、砚池,鹦鹉岩、蛙壳洞、黄龙潭、响天洞、武士岩、夫妻岩、钟岩、鹰嘴岩、天鼓;山顶有玉楼岩、寿星岩、寿星洞;西侧有狮子冠、抢珠岩、石猴岩。引见:省级景色名胜区,素有“神山佛国”之称。位于温岭市大溪镇,系北雁荡山余脉,是以古火山口火山地貌为根底,集危崖绝壁、奇峰深谷、飞瀑溪涧、田园风光等自然景观于一体,并有长久的宗教活动历史,可以满足科学教育、旅游审美、度假游憩、宗教活动等的级别较高的山岳景色名胜区。南嵩岩位于方山之南,北与黄岩的北嵩岩相望,从石桩上入路,岩门壁立,境极幽胜。元延佑年间,僧伽秋月建嵩岩讲寺,又名水月禅院。山上有龙犟门、朝天龟、道人峰、交龙瀑、猪八戒拜关、双龙抢珠、天狗把门等胜景。
(三)寒坑龙潭
寒坑山在温岭横山乡西南,有高山、狭谷、瀑布和深潭,其中三叠瀑的上潭即是寒坑龙潭,此处瀑流湍急,潭大水清,潭上常有云雾旋绕,透着清凉;有时会下起碗大的冰雹。旧时乡民曾到这里祈雨。
(四)十八道地
在温岭市府所在地安定镇西南岙底杨,因溪水迂回,回环而下,溪底石平如砥,俯视高低层叠,而各十八道地。山上有双狮把门、飞水岩瀑布、吊楼岩、东风岩、观音洞等景观。今年,因村民集资兴建了局部旅游设备,游人激增,成为居家旅游之胜地。
(五)松岩山
石大人是一块相似人形的岩石,高百余米,峥嵘突兀。古诗形容它“耸身早拨千寻地,翘首才离一握天。惟有云峰常对拱,更无石友可齐肩。”
莲尖坪石势攒簇,状如莲花。周围皆为峭壁,仅凭一梯上下。坪上有小桥、水池、茂林秀竹,清幽俗气。天梯又称古仙百步街,400多石级沿着悬崖的夹缝穿过。人行其上,抬头犹见一线天。石峰洞洞口古木参天,粗可合抱。洞内清泉滴沥,终年不竭。
云片瀑是一段多级瀑布,水流随着时节转换变幻莫测,蔚为奇迹。另外,还有吊般岩、石饭蒸、金鸡岩、象鼻岩、仙人桥、美女照镜、仰天洞、山魈洞等,各具特征。:位于黄岩西郊8公里处的澄江镇境内,主峰高645米,层峦叠嶂,风光诱人,2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分布着石大人、莲尖坪、天梯、石峰洞、云片瀑等30多个景点。
(六)东辉公园
东辉公园位于温岭市区中心,东邻体育中心、南依万泉路,西临东辉路、北靠人民东路。公园总占空中积22.8公顷,约合342亩,为山体公园,是一个充沛关怀人性需求、贴近自然、集休闲和游憩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
公园主要包括东辉阁、曙光亭、南、北广场等四大景区及其它配套设备,公园绿化配置坚持四季常绿,有季相变化,季季有花,植物品种以野花、野草、本地树种为主,表现自然造景。是温岭市区的标志性亮点工程,是市区的一大绿肺。
公园在北广场入口处,设置了景点散布图和导游图。广场中心的不锈钢海鸟雕塑高16.8米,宽12.8米,重36吨,占地总面积为630平方米。以笼统的手法,表现了温岭人民以炽热的热情,满怀自信心,艰辛斗争,勇于创业,完成经济起飞的雄心壮志和新时期的肉体风貌;海鸟雕塑四周的音乐喷泉占空中积为2826平方米。是音控和程控相分离的喷泉,扮演方式外型各异。有擎天柱喷(高30米)、华尔兹、水幕、礼花、海鸟、时空隧道、孔雀开屏等,交叉在海鸟之间的水意味着温岭是个物产丰厚的海滨城市。
九龙轩位于公元北广场东侧山坡上,是由主楼、游廊、古亭等组成的江南园林式休闲区域;九龙飞瀑便藏匿与轩阁之后,由两折瀑布组成,气势雄伟。游人能够依栏观赏瀑布,倾听水声,也能够进入瀑布地中,休念一下身顺其景的觉得。
广场东南面的儿童游戏场,里面有秋千、大渡桥、滑板等八个儿童游乐用具,是儿童假日玩耍的好中央。傍边是现代气息的休闲拉膜亭,供游客在此稍作休息。
东辉阁位于东辉公园西山头,与锦屏公园、体育中心成一轴线,与五龙山的石夫人峰遥遥相望,是明三暗五百尺十字脊顶仿明清古建筑。由山门牌楼、扇亭和游廊、主楼等组成,为温岭市的标志性工程。
(七)松门滨海景色区
松门滨海景色区位于温岭市松门镇境内,距市区29公里,面积15.7平方公里,大小景点近50个。整个景区东起积谷山岛,南至钓浜蒋家,西至伏龙山,北及直大山岛。由水桶岙、洞下、沙镬岛、伏龙山四大景区组成。
水桶岙景区,两侧高山相峙而出,中间环抱沙滩,形似水桶而得名。沙滩沙质细腻、周围山崖形像奇特,有鲤鱼跳波、天鼠享食、神龟望月、鲨鱼出海、海豚嬉水、弥勒大佛等景点。
沙镬岛景区岛礁风貌奇特,岛上有金黄色粗砾沙滩、晰蝎卧礁、鳌蛟出海、园屿等自然佳景。积谷山岛留有人文古迹,传说颇多。
洞下景区主要由一大沙滩和石洞组成,洞下沙滩沙质尤佳,已开发成台州市最大海滨谷场,景区还有古树名木肉花卫矛,系省内最大,有百年名木——柞木。
伏龙山景区有文峰古塔、解放留念碑、鹤湖、观海台等景点,景区气候温和,是理想的海滨度假胜地。
(八)观夕洞
观夕洞位于双门洞景区凤凰山北麓,是千年开采留下的最大洞群,有348个洞体,洞内面积为5.38万平方米,容积为131.21万立方米。主洞口朝西直对山岙,夕阳西下时,山岙里只要此洞洞口夕照生辉,风光奇绝。洞内九曲桥、鱼池、弥勒大佛、悬空井和观心桥等因洞而设,是极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九)凌霄硐
凌霄硐是位于长屿硐天八仙岩景区凤凰山东侧,最高处32米。主要由8个硐体组成,硐厅面积6000多平方米。洞口巨岩上有赴朴初先生题写的“凌霄硐”三个字,笔力刚健,前有翼然亭和凌波湖,近可观碧池、小桥、石亭、远可眺浩瀚大海。
硐宫采取洞内众多的自然造像和人工雕塑相分离的办法,以生动的平面外型,融声、光、机、电为一体,反映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开展历史及神话传说等,变幻莫测,深沉宁静。全景分史前遨游、人世、天堂三局部,设有时空世界、德泽后世、浩气千秋、民德延永、天堂瑶池、惩恶扬善、硐天灯苑等展馆。
(十)新河闸桥群
新河闸桥群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
新河闸桥初建于宋代,后历代都有修建。新河闸桥群由中闸、糍闸、北闸、下卢闸等四座闸桥组成。其它如中闸、北闸、下卢闸等,均为两孔闸梁桥,建筑年代略晚,细部做法也较粗放。是国度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麻糍闸位于新河镇原高桥乡驻地东约500米的河上,传为朱文公建。传说桥石将断,仙人以麻糍粘之,故名。闸计两孔,东西走向长11.1米,宽3.7米,两孔跨度均为4.75米,闸正中开两闸槽。两孔梁式闸桥,制度精良,桥墩中间两侧做出两道竖向闸槽,以安放木闸板;与此对应,桥面中心不施梁板,留出空隙开启闸门,其做法古拙。桥墩两端均做出分水尖,其上部做成相似普柏枋的线脚,之上的桥墩部位隐出柱础、立柱及重栱构造,其栱瓣、栱眼、齐心斗等做法具有宋元建筑的作风特征。墩下部做成分水尖,分水尖上叠砌石台,石台之上采用叠梁,其挑出的叠梁头做成插拱状,并用斗承托拱状叠梁,十分有特征。
下卢闸位于新河镇城北村瓜篓山左近,闸计两孔,南北走向,长11.63米,宽3.45米,两孔跨度减色为4.6米,闸正中开两闸槽,闸墩下部做成分水尖,分水尖上叠砌石台,石台之上采用叠梁,其挑出的叠梁头做成插拱状。
北闸位于新河镇北闸村,听说因朱熹建六闸,此闸为北面第一闸,故名“北闸”。闸计两孔,东西走向,长10米,宽4米,两孔跨度均为4米,闸正中开两闸槽。闸墩下部做成分水尖,分水尖上叠砌石台,石台之上采用叠梁,其挑出的叠梁头做成插拱状。
中闸位于新河镇中闸村南鉴小学后面,温岭市文物管理部门在桥畔所立的石碑引见,此闸为朱熹所建的六闸之一,始建于南宋,各代重建。闸三孔,南北走向,长14.4米,宽3.8米,中孔跨度为4.9米,南北两孔跨度均为4.8米,闸正中开两闸槽。
新河闸桥群在设计时,留意发挥其综协作用。新河闸桥群是闸与桥的分离,上可通道,下以通水。桥墩及桥台上分别凿有两条槽,以安放木闸板。它们在民间既有称闸的,也有称桥的,为两岸交通提供了便利。
新河闸桥群在水利史、建筑史上有特殊的位置,具有丰厚的历史信息和较高的文物价值。2006年新河闸桥群作为宋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一)大溪东瓯古城遗址
时期:西汉
大溪东瓯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大溪镇,是西汉时期的古城遗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台州地域目前所知的时期最早的古代城址,也是东瓯国地域内发现的独一城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发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十二)温岭金沙滩
金沙滩位于石塘镇车关村,因沙质金黄细腻,故名金沙滩,并具有坡度平缓、风险系数低的特性。金沙滩对面就是沿海步行绿道,串起依山而建、保管完好的斑斓石屋,编织成一幅绚丽的滨海景色。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温岭石塘镇车关村
(十三)金清大桥
年代:清
金清大桥位于新河镇城南村。又称“寺前桥”。建于清嘉庆初年。五孔石拱桥,跨金清港。长64米,宽4.6米,高12米,中孔净跨为10.01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每个拱顶的桥面是平台,平台之间有10级石阶呈斜面相联,纵观整座桥身呈迂回状。桥上两侧置望柱、栏板。望柱共108支,柱头圆雕狮子、荷花、莲蓬等。两端有桥亭,四角攒尖顶。
桥面铺砌别具匠心,每个拱顶都是平台,而平台之间则有十道石阶成斜面相连,桥两旁石柱计一百零八根,柱头雕石狮、荷花、莲蓬,栏板上饰有花卉图案浮雕,神态生动。
三十年前,这里还是相当繁华的。今日的中年人还能津津有味儿时寺前桥街的繁华:摩肩接踵的人群,美不胜收的商品,船声、人声、器物撞碰声交汇而成的激流中,飘荡着小摊、小店米面糕点、菜肴杂食热腾腾的香味……
随着城市开展格局的改动,繁华改动了方向。
往常的寺前桥仍然是新河文化的意味,为了传承和升华沉淀的文化,在往常寺前桥边的桥头亭上,常常能够看到一群文化喜好者定期汇集在此品书谈文,这样的活动有个专属名字,谓之新河镇桥头亭读书会。
桥头亭读书会是由新河镇在2013年5月23日开端创立的,由镇文联承办,是新河文人和文学喜好者定期活动的平台。新河籍的文人吴茂云,林崇增,李小咸,王玉友等在此首开讲座,讲新河的历史,人文,特征。如举行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温岭人——戴复古,解读新河,新河方言,灯谜等。吴茂云主讲的戴复古,引见戴复古的生平与作品,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目前读书会曾经举行八期。今后,读书会将举行更多皆文化与时髦于一体的活动。
2019年10月7日,金清大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