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临海市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4-01 16:3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临海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西北距省会杭州市245公里。东靠东海,南接椒江区和黄岩区,西连仙居县,北与天台县、三门县交界。临海天文坐标介于北纬28°40′~29°04′,东经120°49′~121°41′之间。东西最大横距8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4公里,陆地总面积220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6.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9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7公里。  
二、临海词调  
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是台州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南词、昆曲和民间小曲等曲种的声腔、音乐,分离本中央言,逐步演化而成,曲调以“词调”为主,分散板、中板、流水板等,唱词所用的言语道白,均为台州口语。所用的乐器有二胡、洞箫、竹笛、三弦、琵琶、扬琴、檀板、碰钟等,以二胡为主要乐器。演奏节拍均以婉约平和为主。音乐轻柔婉转,漂亮动听,声腔悦耳爽心,抑扬并蓄,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曲艺音乐艺术。除临海外,还传播于黄岩、椒江、温岭、天台、仙居等地。临海词调主产地在临海,已传播了近500年。  
临海词调来源说法不一。据近代著名学者、邑人项士元(1989—1959)所著《临海文化史》记载:“词调发端于南宋乐师张镃所创的海盐腔,元初杂剧家杨梓加以整理开展,明中叶海盐腔盛行于嘉、温、台一带,明末演化成词调。”又一说,词调是由昆曲演化而来。以至还有词调来源于唐代之说,词调终究来源于何时,有待考察研讨。宋代以著名词人陈克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佳作迭出,词格高丽,他们的作品常被艺人们谱成词曲,广咏传唱,大大促进了临海词曲艺术的开展。  
清代中期,词调在临海颇为盛行。道光十四年(1835),词调优秀艺人林心培(号镜心),善度曲,县令胡基培离台时,林心培特地写了一曲《留览雅笺》赠行;同期的董林(臣炜)、洪珍薮(锡麟)等人以擅长吹唱出名。光绪年间(1875—1808),台州又有宋淑兰、杨月悟、周新甫、秦月波等人,对词调都有较深的造诣,月悟、月波二人精丝竹、谙音律,淑兰尤好改编剧目;艺人则以高星基、于秋生最负盛名。清代后期,临海词调处于旺盛时期,项士元在《慈园音乐琐谈》中记载:“吾台音乐集团有‘成文’、‘近圣’二社。成文社之组织始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以词调名,其学传至天台。”自清乾隆、嘉庆年以来,临海演唱词调的集社有:杨月悟发起的“昭德社”、杨吾生的“成文社”、陈建华的“近圣社”、叶统法的“风姿社”以及“道遥社”、“薰风社”、“易风社”等七社,入社成员有近百人,多以文人学士、优闲子弟者组成,称为“长衫派”,故有“才子词调”之雅称。然后期那些入社成员因出身贫寒的低层劳动者,则称“短打派”。  
方式  
临海词调是一种坐唱民间曲艺方式。在演唱和演奏时,参与人数可多可少,多则十多人,少则三五人,大家团团围坐,手持各种乐器自拉自唱。艺人们在风清皓月之夜,集结自娱演唱。在佳节之时,社员们轮家演唱,为诸文人雅士消愁解闷。有时受邀为富贵人家贺喜祝寿后助兴,每次只唱一、二出戏,多则谢绝;唱后不取分文,但须盛宴款待,以示其身份之高雅。民间“斗会”也是词调集社的活动场所之一。  
曲调  
临海词调音乐漂亮柔婉、缠绵动听,深受临海乃到台州百姓喜欢。词调的声腔丰厚多彩,旋律抒情流利,飘逸清幽;节拍富于变化,调腔抑扬漂亮。具有不同速度、不同心情、相对稳定的板式曲牌约30余种。主要曲牌有:男工、女工、平和等,这些曲牌既可叙说迂回新奇的故事,又可顺应情节的需求,表达喜、怒、哀、乐的感情。  
声腔  
词调的声腔十分考究“字清、腔圆、音准、板稳”八个字。强调“句句有神,字字有功”,行腔自然,圆润抒展。《白兔记》中的《出猎》一场,李三妈为表达本人的悲苦生活以及想念智远的一段唱腔中,短短十几个字的唱词,竟婉转叠唱了51板,听来淋漓尽致,声情并茂,不难看出老艺人们在声腔的运用上,有着深沉的功底和感人的魅力。  
30年代之前  
20世纪30年代之前,参与词会演唱、演奏活动的均为男士,并依据戏剧人物角色分生、旦、净、末、丑诸行当。唱女角的男士也模拟昆剧、京剧用假嗓小腔来演唱。唱词所用的言语道白均为台州口语,即台州官话。所用的乐器有二胡、洞箫、竹笛、三弦、琵琶、扬琴、檀板、碰钟等,以二胡为主要乐器。演奏节拍均以婉约平和为主。1934年台属六县联立的简易师范学校在紫阳街紫阳楼办了一个词调学习班,吸收了蒋桂青等少数女学生参与。排演了《大庆寿》、《白蛇传》、《出猎遇母》、《马融送亲》等戏,在当时县政府大礼堂演了四个晚上。从此临海创始了女子登台演戏,女扮男角,把词调较为完好地搬上舞台演出的先河。  
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词调在临海市政府的注重下,成立了“临海城关业余词调剧团”。为了顺应众多教唱、学唱的便当,将词调的工尺谱翻录成简谱。到60年代,临海词调到了最鼎盛时期。1962年临海文教局组织了词会演唱队,参与了浙江省文化厅在宁波举行的“弹词书会”演出,以坐唱方式演唱了《小宴》、《断桥》、《拜月》等三个节目,取得了好评和奖励。1964年又先后排演了《凤仪亭》、《马融送亲》、《渔家乐》等大戏和《僧尼会》、《牡丹对课》等一批折子戏。同时创作了《还猪》、《一根绳子》、《红管家》等一批现代小戏,其中《还猪》获台州地域文艺会演音乐二等奖。“文革”时期,临海词调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作为腐朽衰败的产品,遭到了抑止,打入“冷宫”。  
90年代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海词调遭到临海市委、市政府指导的关心。一些民间艺人,经过发掘、搜集、整理后,词调又取得重生,走进百姓中间,重新返回舞台。特别是1994年1月,临海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度历史文化名城后,市委、市政府指导极为注重,把词调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局部。文化部门也增强词调发掘、维护工作,做了许多的详细指导,并协助处理实践问题。一大批热衷于词调的喜好者,克制种种艰难,积极、尽心搜集一批失散的传统剧目和曲牌。其中卢三军撰词,宋志仁、邵志根作曲,大胆打破词调传统的作曲规律,采用了领唱、合唱二声部复词等手法,写出的《江南长城千古丰碑》,在临海大地唱响。该作品在浙江省曲艺征文竞赛中获优秀创作奖。2000年8月,罗连星等人自发组织了演职人员35人,成立了临海词调剧团,排演了折子戏《拷红》、《对课》,大戏《朱买臣》等节目。几年来,他们在临海各地坐唱和演出50多场,脚印普及临海城乡,观众人数达7万多人。2004年,他们参与了台州市第二届民间戏剧展演,《吕布与貂蝉》获演出银奖、演员奖、组织奖三个奖项。同时,从1989年开端,临海市先后举行了六届“中国江南长城节”,临海词调作为本地的优秀曲目,成为每届长城节的重头戏,参与了演出。2004年,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艺术维护基金,对临海词调停止扶持和抢救。2005年5月,临海词调被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与黄沙狮子一同,作为具有出色保管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同时又申报为国度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几年来,已演出的《吕布与貂蝉》、《断桥相会》、《牡丹对课》、《僧尼会》、《朱买臣》、《马融送亲》、《拷红》等传统剧目,先后演出,深受大众反对和欢送。词调成为临海和台州人民的喜闻乐见的中央戏,成为临海人民的肉体粮食。  
三、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习俗由来已久。  
这项传统扮演艺术的最大特性是把民间精深武艺与传统舞狮扮演巧妙地分离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腾嬉戏,又能在高台上扮演各种幽默的动作。扮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扮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挪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  
黄沙狮子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共同的中央文化特征,寄予着民众美妙的期盼,从大年三十开端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艺人们要走村串乡地去扮演。黄沙狮子的中心区域黄沙洋及其传播地的百姓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财两旺、吉庆安全,都祈盼舞狮为他们赐不祥,消灾降福,热繁华闹地渡过节庆。  
黄沙狮子在民俗学、社会学、美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研讨价值。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域经济的迅猛开展,传统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生活方式发作的变异,往常健在的可以扮演黄沙狮子的老艺人不到10人,这种极具欣赏性的传统民间舞蹈方式面临断代和失传危机。  
四、临海古长城建筑艺术  
临海古长城始建于晋,成于唐;北枕龙固,南接巾子。灵江汇永安、始丰之水绕城而过。城倚山,山傍水,水抱城;山、水、城相融,独具特征。尤以北部最峻,倚山就势,迂回逶迤,犹如蛟龙飞舞,人称“江南八达岭”。两山相峙,两水相依,群城群塔,构成古城共同的作风。古城除用于防御外,还兼具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构造别具一格。城内景色秀丽,环境漂亮,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很丰厚。又称“江南古长城”,建造缘由是由于为了抗击倭寇而建,每隔一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在长城中端,还有一座“望天台”。  
临海古城墙有着长久的历史。自晋代创始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时建筑增扩,其主体局部不断保管到今天。古城墙沿江建筑而上,依山就势,逶迤迂回,雄险壮观。特别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回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可称双绝,称之为“江南八达岭”,并不过誉。更有其共同之处是,临海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终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添加了一分灵秀。  
临海古城墙,除了御敌的功用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海古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建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经常漫上城来。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为此,临海城墙在建筑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别是把“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他一方仍为方形),在全国古城墙中,非常稀有,目前所知尚属孤例。由于城墙的抗洪作用,在元朝灭掉南宋时,元帝曾下令拆毁江南一切古城墙,以利其铁骑势如破竹,而临海城墙却因其无法替代的防洪功用,得到了特旨免拆。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有“江南八达岭”之称的临海古城,在明代抗倭斗争中作出了宏大的奉献。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会同台州知府谭纶改造了临海古城墙的构造,将其加高加厚,并发明性地建筑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极大地加强了防卫才能。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策应闽浙沿海守防,屡败倭寇九战九捷,洗雪国耻,眉飞色舞,大振国威。后来,由于北方长城防务的需求,朝廷特将戚继光、谭纶调到北京委以重担。戚继光在任蓟镇总兵时,将他在临海建筑城防的经历,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增强上。今存蓟镇、昌镇、宣府、大同、山西等镇的长城,都是按他的规划设计加以改良增筑增强过的。为了满足他改建北方长城的需求,特抽调了曾经参与改建临海城墙的三千“江东子弟兵”充任领工、监理和技术指导。  
如今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左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英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良之后所留下来的。能够说,临海古城墙可谓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底本”。  
五、临海过年习俗  
在临海,广义的过年,能够从“腊八”之后的腊月二十二算起,到来年正月十五才算完毕。年前的腊月廿二到三十是筹备阶段。清扫、购物、切炒米糖、捣年糕麻糍、摊麦油脂,杀猪宰羊,家家忙得不亦乐乎。  
腊月廿三俗称“小年”  
腊月廿三俗称“小年”,家家都要“送灶王爷”。也就是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典礼。灶王爷上天后,会把这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向天宫汇报,作为玉皇大帝对人世赏罚的根据。人们希望灶王爷多为人们说好话,多为人世谋福祉。所以,“送灶”的对联就商定俗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不祥。”  
腊月廿四,掸尘扫房子  
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这一风俗寄予着人们陈旧迎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五,送长工  
以前富人家的长工,到了廿五就能够放假回家过年。常常这时分,老台州府人就会烧一桌好菜,招待辛劳了一年的长工。  
腊月廿六,杀猪宰羊,割年肉。  
“小时分,一整年,只要那一天能够大口吃肉。平常吃肉都是一点点猪油渣,或者是一小块咸肉。”  
腊月廿七,杀鸡宰鸭准备年货  
腊月廿七,杀鸡宰鸭,赶集市准备年货。  
腊月廿八,写对联、贴窗花,  
写对联、贴窗花,同时继续准备年货,捣麻糍、做年糕、切炒米糖、做芝麻糖、花生糖等。  
腊月廿九,摊麦油脂  
临海的特征就是家家户户摊麦油脂,请祖宗。即告知祖宗一年的收成以及家庭状况,同时请祖宗享用大餐,并祈求祖宗保佑全家来年顺利。  
元旦夜就是坐守岁  
元旦夜就是坐守岁,吃团聚饭。“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大年三十,小孩子们试穿过新衣新裤后,便将新衣裤放在床头,早早入睡。家中晚辈,会在其枕头底下放上压岁钱。“也有的是等到正月初一,跪拜过晚辈后,晚辈当面发压岁钱。那时分,普通是5毛,一毛两毛也有,要是谁拿到了5块钱,那就是大款了。”  
在台州,过年前还有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叫“谢年”。“谢年”人们都要祭天地,意义是感激天地一年来为他们提供吃穿住用。“谢年”要挑黄道吉日,时辰最好在清晨一点多钟,那天不要和家中各位生肖相冲。  
大年初一,这是过年的高潮阶段的开端。小孩子们眼巴巴地盼来了“吃货的春天”。在那些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早起吃红枣桂圆等甜食甜汤,中午煎一煎廿九做的麦油脂,晚上吃顿年糕麻糍。谁都不用干活,打几冲鞭炮,也不会被大人责骂。幸福感爆棚!  
正月初二拜坟岁。这也是临海的特征习俗。每家每户带着水果、糕点来到祖先坟前祭拜,祈求保佑全家安康安全。  
初一初二不串门,正月初三,头年结婚的新娘和新姊丈一同回娘家。亲戚能够过来看新姊丈。  
正月初四就要请灶王爷回来了。老百姓在自家灶上贴上新的灶王爷画符。  
正月初五、初六、初七,迎财神。旧时,城隍庙的财神会巡城。“东南西北中,财路五路通。”财神经过本人门口就要给“红纸包”。  
正月初八“走八寺”。“南有天宁北普贤,巾峰兜率两相连。中津直上湖山寺,永庆常在石佛边。”一些信佛的老太太,手拎香烛,先从天宁寺动身,然后,沿着巾峰寺、兜率寺、中津寺、湖山寺、普贤寺、永庆寺、石佛寺的线路行走。他们每到一寺,至少要点上一双蜡烛、六柱香;有些家境富有的香客就点满堂红。这八个寺,普通要在一天之内走完,但由于寺院分散,相隔较远,在一天之内走完的确是十分慌张的。当时曾传播一句顺口溜:“娘姨表嫂,城隍数格道,水浸糕脸夹冷吹,番薯筋爪吃肚饱”。就是描写当年走“八寺”者的困难情形。  
正月十一开端,老台州府城的百姓们就开端为元宵做准备了,劈竹裁纸做花灯。  
正月十四吃糟羹。那天黄昏,整个古城的街头巷尾只要一个声音,那就是主妇剁馅的声音。  
正月十五看花灯是又一个高潮。每家每户把自做的灯挂在自家门前,或由小孩带出门把玩嬉戏。“由于当时都用蜡烛做光源,灯由纸糊成。通常孩子都是笑着出门,哭着回来,由于灯着了。”  
沈建中似乎又回到了孩童时期,神采奕奕地描画着当时的繁华场景:“品种最多的要数毛兔灯,有的能够拉着走,有的要提着。最美观的是走马灯,上面绘有各种神话历史故事。荷花灯、虾灯也很有意义。”  
锣鼓亭在花灯下穿行,锣鼓喧天,孩子们拿着灯,跟着人群疯跑。到了晚上10点多,疯跑了一整天的孩子们,脱下被汗渗透的棉衣,在床上昏昏欲睡。此时,街上喧天的锣鼓曾经停歇,悠扬的曲乐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在孩子耳边悄悄回响。细吹亭上场了。神韵十足的临海词调就如催眠曲,把全城的孩子都带入了梦乡。  
“这一觉是一年中睡得最香的,睡梦中都有文雅的演奏声在回荡。生活在紫阳街左近真是幸福啊。”沈建中说,到此,除了一局部早已在正月初八开张的店铺,各家各户都要开端新的一年的奔走了。  
六、临海元宵节风俗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而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七月半)、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材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曾经遭到注重,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刘彻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奠“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奠天神的先声。  
台州的元宵活动与我国其他各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浓郁的中央特征。特别是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且吃糟羹,在全国无独有偶。糟羹,是本地百姓长期构成的饮食风俗,浅显的说,所谓的糟就是把乌七八糟的食材搅在一同吃称糟羹,到如今临海西乡一带在婚丧等宴席办完后把剩下的食材搅成糟羹吃的风俗。临海有首《竹枝词》写道:“别府十五我十四,台州元宵真别致。家家糟羹门前喝,苦在前头福有余”、“正月十四闹元宵,秧歌舞龙狮子跳。鼓亭吹打前头走,家家喜迎财神到”,都生动地描画了台州府正月十四日元宵与众不同的风俗。  
【十四日过元宵的来历】  
关于十四日过元宵的来历,临海传播着许多故事传说。考证了不同个版本,能够归结成三品种型:“孝子改节说”、“筑城说”、“战事说”。  
“孝子改节说”  
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方国珍的母心腹佛,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的吃斋日。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同乐,他下诏提早一天过元宵。尔后,在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便成了习俗。  
与此类似的另一个故事改动了主人公,把元代方国珍换成了明代嘉靖时状元秦鸣雷。秦鸣雷自幼父母早亡,由伯父伯母抚育成人。伯母待他很好,还为他请来名师授课,秦鸣雷顺利地经过了府试、乡试,并于嘉靖二十三年(公园1554年)高中状元。秦鸣雷历任要职,虽居高位,但不断很孝敬伯母,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元宵节恰逢十五,秦鸣雷不忍让伯母空度佳节,特将元宵提早一天。台州府城百姓晓得此事后深受打动,争相效仿,时间一久,便成了风俗定例。  
“筑城说”  
据清《台州外书》记载:元宵时,“以肉、菜和粉杂荠笋作羹,以多为贵,谓之吃糟羹。相传,自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民间传说则比书上记载的愈加细致。当年,唐开国元勋、大将军尉迟恭奉命建筑台州州城,筑好城墙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台州百姓为了庆贺这一“节日”,纷繁拿来家中的米粉、芋艿、粉丝、芥菜、酒糟等食物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可由于天气冰冷,刚到军中时便已凉了。大家过意不去,为了能让每个兵士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一切东西倒在了一同,烧成了“大锅羹”。这一夜,百姓们彻夜点灯庆祝,从此台州构成每年正月十四亮长夜灯、吃糟羹的风俗。  
还有一种传说,唐初台州刺史尉迟恭坐镇台州筑城,时近年末,天寒地冻,资料又缺乏,开工不久连砌墙用的砺灰浆都严重短缺。眼看着工程进度慢下来,一位老农献计说,用米粉加黄泥搅拌成浆,黏度效果很好,一试果真如此,筑城速度也快了起来。筑城是重膂力活,一位民工因不堪温饱,见有米粉,就偷偷地吃了米粉糊,按律当处置。尉迟恭仁慈体民,于是抽出一局部米粉和菜、笋、酒糟等拌在一同给民工当点心。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日,故台州人将元宵节改为十四过,并吃糟羹。  
"战事说”  
明朝嘉靖某年的正月十四,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往内地。这时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百姓纷繁点亮灯火,协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了留念这一事情,百姓把元宵改到正月十四夜。  
另一种说法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击倭寇的一次战役,正值正月十四,城关居民为慰劳戚家军,把原先十五日做的糟羹提早了一天,后人为留念戚继光,就商定成俗。还有相似说法,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正月十五收兵的作战秘密被泄露,戚将军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早一夜,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从此,元宵改为十四过。  
当代有民俗学研讨者以为,这些传说都不能作为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由来的根据。民俗的构成,要阅历漫长的过程。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构成、开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我们无法考证每种说法的真实性,但无论十四过元宵终究是如何构成的,这些传说故事都表达了台州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和留念。  
【元宵民俗活动】  
行百步:  
据《临海县志·习俗》记载,元宵夜妇女行百步能够去疾病,免灾咎。旧时妇女很少出头露面,但在元宵,妇女却能够抛开这一成见,纵情地外出玩耍。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大户千金小姐,则在内院来回走百步。  
打生:  
旧时,临海一些结婚多年而未生育的妇女,常常相约去“打生”。有民谣道:“结婚三年不见孕,婆婆背后出恶声。为使郎君不绝后,正月十四去打生。”打生风俗,通常选择在元宵正月十四日半夜三更时分,未生育妇女形单影只至石榴树下,其中一个人用随身带的桃树枝抽打石榴树,一边打一边自问自答:“会生吗?”“会生。”“生几个?”“越多越好。”因石榴树以多籽(子)出名,因而未育妇女以石榴树喻人,以求子孙满堂。临海《竹枝词》云:“石榴多子有名声,三更树下去打生。不论旁人来偷听,‘会生会生’叫连声。”  
满街毛兔灯:  
十四日下午起,从刚刚学步的娃娃到十二三岁的儿童,手里都捏着一根线,拉着毛兔灯,牵着大人的手,满街满村地跑,蜡烛点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体透亮,直到玩累了才回家休息。  
猜灯谜:  
临海人民热衷于猜灯谜。过去,灯谜普通都附贴在用五彩纸扎的透明花灯上,既能够当装饰品,又富有文化神韵。另外,在街两旁、屋檐下,用细绳拉成的线上,也飘动着灯谜片,吸收着过往来人。  
闹花灯:  
元宵节又叫“上元张灯节”,以赏花灯为主。全国各地的赏灯活动大同小异,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世代相沿。临海同样有这风俗。《民国临海县志》载:“自正月十三至十八日,府城及各县城的各家门前架灯棚,悬灯于上,以兆丰年。”“各保庙宇均有财神乙座,自十三起至十八止,分夜迎赛,人家及街市执爆仗,放流星花筒,或设鳌山,赛巧炫奇,喧乐彻夜。”十四夜,临海全城各种花灯、民间艺术、杂耍艺人、特征小吃全集中在城内道司里校场。观灯看戏凑繁华的,摩肩接踵,摩肩接踵,参与的人常常到达几万人。广场中不但有大、中、小型的鳌山、宝船、金猴、狮子、龙、亭台楼阁等传统外型的花灯,更有独具临海特征的词调、细吹亭、闹星船、古城高跷、抬阁、锣鼓亭、花鼓戏、板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荟萃。  
元宵闹花灯活动中,临海城区人民对大田板龙应该最为熟习。十几年前,大田板龙都会进城闹元宵,局面十分壮观。如今,大田街道还能看到元宵的板龙扮演。“大田板龙”是板龙中的佼佼者,它制造精密,气势宏伟,别具一格。  
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局部组成,采用木板、竹片、各类花纸作为制造资料。龙头是整条龙的关键局部,也是区别于各类龙的标志,主要表现在龙须上。龙须分白、黑、红三色,长达50到70厘米。白须龙称为“老龙”,它是群龙之首;黑须龙为新龙(小龙),红须龙为野蛟龙。板龙大多嘴衔红珠。龙的角上都挂上各种彩色的“纸蚕花”,由于大田农民养蚕较多,这样意味着养蚕吉利。龙身制造极为精密,八根竹片作为龙骨,两张白纸作为龙皮,一张红纸糊龙身两头。几十段龙身贴有陆海动物、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等民间剪纸。龙肚内点燃蜡烛,远看是鳞,近看是画。  
每条板龙至少要有数十人组成舞龙队,龙头要有六个人擎,龙身一人一段举,龙尾由三个人摆。各类板龙的排列也有规则:老龙带头,新龙排第二,野蛟龙随尾。在整个游走过程中,野蛟龙能够随意窜插。板龙时而“腾云跨风”,时而“伏地为虎”,夺球、赛跑、比美,局面繁华特殊。  
七、端午  
端午节,临海每户人家都要裹糯米棕吃。“棕子”用竹箬将糯米裹住煮熟而成,并有甜棕和咸棕之分,甜棕里面放些蜜枣、豆沙等;咸棕则放猪肉等。  
临海有送端午风俗。就是头年结婚的女婿,在转年端午节前,用棕子、馒头、猪肉等作礼品送给丈母家,叫“送端午”,表示孝敬。端午节正值五月,有  
句俗语叫:“吃过端午棕,寒衣远远送”,这标明时已进人夏季,气候日渐湿热,正是时疫多发时分。我想大约是这个缘由,在端午节有许多驱邪的风俗,如:悬艾叶、葛蒲剑,饮菖蒲酒,在房屋角落撒蜊灰粉,喷雄黄酒等.说这样做能够避邪和避蛇蝎诸毒。  
八、八月十六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但是临海人却以八月十六为中秋,其中缘由,我也不太分明。八月十六,人人都买月饼,亲朋间相互赠送。当然也要一家人聚在一同吃个团聚饭。  
九、清明  
清明节时,家家要做菁团、菁饼,带去一扫墓。人们采菁洗净放在锅里加水煮  
七八分熟,捞出捣成泥状,拌上糯米粉及小麦粉,做成菁团皮和菁饼皮,然后包上馅蒸熟,就是菁团、菁饼了。菁团的馅是豆腐干或豆腐、笋、猪肉、油泡等切成小方粒炒熟;菁饼的馅则是用甜豆沙。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特别是清明这一日“上坟”的人比拟多,各家各户都要在各自的祖先墓前设馔致祭,并*香烧纸,鸣*仗。上过坟后,要在坟头加封新土,俗称“加坟土”,并挂上纸幡,用漆重填墓碑上的文字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看管。清明节,家家户户还要做“麦油脂”,并在家中设祭坛,*香烧纸,祭请老太公,称为“做清明”。清明节,每家还要买海蛳吃。听说清明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亮堂,俗称海蛳为“亮眼蛳”。“上坟”时也要有海蛳,还记得临海有这样一句话:“上坟呒海蛳,生儿乌兹兹。”  
十、临海结婚风俗  
壹  
“让我们共同见证并分享这崇高而美妙的时辰,共同祝福这对新人新婚快乐、百年好合、永结同心、早生贵子,在人生的旅程中携手共创更美妙的明天!”  
贰  
踏进婚礼殿堂  
高堂入座点红烛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人入场礼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良辰吉时已临,新郎侧边出场行礼;新娘盖着盖头由喜娘陪伴入场跨火盆踩米袋(意味红红火火、代代相传)。  
新人入喜堂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郎走下台阶接过红绸带,牵新娘入喜堂。  
三拜之礼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郎新娘在亲友见证下,完成三拜之礼。一拜天地谢姻缘;二拜高堂感激哺育恩;夫妻对拜恩爱比翼飞。  
挑盖头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用六星秤杆挑开新娘红盖头(寓意心满意足)。  
互赠信物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两枚戒指,是婚姻的意味,它们圆满的圆环代表着生命与爱,意味永久的爱情。  
合卺之礼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人对饮葫芦中的酒后,新娘合起葫芦系紧。  
婚誓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郎新娘各自读出对婚姻的誓词。  
指导送祝愿、亲友献礼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市宣传部指导送上“家和万事兴”字幅,并请新人点“兴”字第二笔。祝愿新人:情比金坚、生活甘美、幸福常在!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市妇联指导送喜被,意寓着“幸福一辈子”,并鼓舞新人勇担当、乐贡献,争当“最美家庭”。  
新人结对窘境儿童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郎新娘结对窘境儿童,赞助汛桥中学一学生,并赠送礼物,以爱之名让爱传送。  
新人改口敬茶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郎新娘亲手炮制一杯满满恩情的孝道茶,恭敬双方父母,行感恩礼。  
传承家风,倾听家训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二十八字家训世代相传,以家族文化承接新时期文化。  
传家训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父母亲手将家训传于新人。  
执手礼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人四手相握,在至亲好友见证下盟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撒喜  
约请双方高堂登堂入座,公公和岳父点燃龙凤烛。江南风俗,父母自当为儿女点燃这寓意红火终身的香烛,寓意红红火火,今生好运相伴。  
新人抛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水果糖等喜果,让贺喜和围观的大人、小孩抢食。  
十一、临海市名人  
(一)历史名人  
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天文学家。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士性终身,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中央景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  
洪颐煊  
洪颐煊(1765-1837),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临海人,洪坤煊之弟。嘉庆七年(1802)入京赴试拔贡生,官直隶州州判、广东新兴知县。初为孙星衍门生。嘉庆六年(1801)拔贡生,为孙星衍门人。星衍署山东督粮道,颐煊客其幕,为撰《孙氏书目》及《平津馆读碑记》十二卷。入赀为直隶州州判,署广东新兴县事。阮元督两广,知颐煊吏才短而文学优,延之入幕。颐煊著有《筠轩诗文钞》十二卷,《台州札记》十二卷,《倦舫书目》十卷,《经典集林》三十五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管子义证》八卷,《诸史考异》十八卷,《汉志水道疏证》四卷,《孔子三庙记注》八卷等,《清史·文苑》有传。  
洪震煊  
洪震煊(1770-1815)字百里,一字杉堂,“少有隽名,补诸生,益励学。”在诂经精舍时,阮元主修《十三经校勘记》,震煊分校《小戴礼》;阮元主纂《经籍纂诂》,震煊分纂《方言》,“人皆服其精审”。此外,他考证《夏小正》所谓之“鞠”即是“虚星”以及考证孔子适卫的时间,都“绝无差忒”。震煊性孤介,尤精《文选》学。关于学问之道,震煊以为:“读书贵自得,何以名为。”故凡有所撰著,必求有所创见,不欲其多,但求其精,所著有《夏小正疏义》四卷,附《音释》一卷,《饭饭传奇》四卷,《石鼓文考异》一卷以及《杉堂诗钞》一卷等。  
洪坤煊  
洪坤煊(1760-1792)字载厚,号地斋,幼年早慧,“好读书,才气奋迅,精训诂之学”。乾隆五十四年(1789)朱珪视学台州,爱其学识,命试劣等,充拔贡。五十七年(1792)参与顺天乡试,中举,偶感身体不适,自疑疲倦过度致使虚脱,误服参、芪,遂不起,榜发十余日而卒。时人悼之以诗云:“籍甚文名落拓身,每于分散见天真。怜才竟负朱公叔,古貌空传杜子春。万卷书凭棺束骨,千金方误药沾唇。都门旧雨知无几,谁送灵车而下路滨。”与萧山王绍兰、东阳王上层并称“浙东三杰”。所著有《尚书补义》六卷,《诗经补注》二卷,《读左须知》二十四卷,《群经宫室图考》十六卷等等。  
宋世荦  
宋世荦(1765-1821)字卣勋,号确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做过福建大田知县和陕西扶风知县。生平“究心经学,兼工词翰”,与著名学者王引之、洪颐煊、戚学标等相友善。世荦中举之后,初掌咸安宫教习,颇受相国朱珪的赏器,引置门下为幕僚,一时社会名流争与交往,“在京文名籍甚”。自嘉庆十九年(1814)开端,任扶风知县近七年,任上减徭省役,疏浚淮河,注重文教,整修城池,不妄受民间一钱,过着“六年官舍冷于冰”的油腻生活。“握篆七年,廉声卓著”,离职时“惟藏书万余卷,金石鼎彝而已。”宋世荦素日除诗文之好外,精研经学,考证古义,于乡邦文献最为留心。经学方面著有《周礼故书疏证》《仪礼古今文疏证》《古经文字古义通释》等。《周礼故书疏证》六卷,大致是对《周礼》古文的考述爬梳。“世荦皆为逐个疏浚,证明其于古人通段之义,颇有创造。”《仪礼古今文疏证》二卷,王引之称其“勤求古义,以释古经,触类引伸,四通六辟,中如‘袂’当为‘秩’,‘酌’当为‘酉匀’,尤见卓识精思,非熟于谐声段借之例不能有此。”而在史学方面,则有《台郡识小》、《愚得笔记》及《古铜爵书屋金石文》等,都有较高的价值。于乡邦文献而言,宋氏最大的奉献莫过于刊刻《台州丛书》,它首开浙江刊刻中央丛书之先河。人们评价:“吾浙各郡邑之有丛书,以嘉庆时吾邑宋确山先生所刻《台州丛书》为最早,嗣后瓯、婺、杭、湖继之。”  
谢深甫  
谢深甫(1139-1204)南宋大臣。字子肃,临海人,理宗皇后谢道清为其孙女。乾道二年进士,历官知青田县、大理丞、提举常平、参知政事、右丞相,封鲁国公,时有人上书乞斩朱熹以绝道学,斥为狂妄,以少傅致仕。  
谢道清  
谢道清(1210-1283),南宋女政治家。临海城东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227年(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册封为皇后。度宗赵禥即位,尊为皇太后,1275年(德祐元年)恭帝赵显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应众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在国度内忧外患之际,她惩治了贾似道,但所靠的陈宜中等却所托非人,无力挽救南宋亡国危机。但她不慌不忙,在临安城破之际,密命老臣江万载摄行军中事,维护宋室二王和局部宋庭机构撤离危城临安,又选拔文天祥等忠臣义士,希冀再造宋朝使南宋再得延三年,最后在崖山毁灭时向世人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应有节气。  
钱象祖  
钱象祖(1145-1211),字伯同,号止安,临海人。以祖端礼恩泽补官,历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处严抚诸州、江东运判侍右郎官、枢密院检详、左司郎中权工部侍郎、知临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改兵部华文阁学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书。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自吏部尚书赐出身同知枢密院事。开禧元年(1205年),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二年(1206年)三月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学士。俄夺官贬知信州,已而起复知绍兴府,以知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三年(1207年)四月,复除参知政事。十一月,兼枢密院事。十二月,授正奉大夫兼国用使,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嘉定元年(1208年)四月,兼太子少傅。十月,除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宾客。终少保成国公,卒赠少师。追封魏国公。  
王士琦  
王士琦(1551-1618)明代军事家。字圭叔,号丰舆。临海人,明朝万历年间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庆太守。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王士琦单骑前往弹压,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延从经略邢介收兵抗倭,极力主战。栗林一战,倭寇被困10余日,求救于喽罗平义智。王士琦为防两支倭寇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亲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后,出任山西右布政,巡视冀北至云中;又任山西左布政,兼领冀北军防。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升右都御史,巡抚大同。在任期间,边境平靖。万历四十六年(1618),奉调巡抚江南,未行,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  
紫阳真人  
张伯端(983-1082),一说(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今浙江临海)人,是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间封“大慈园通禅仙紫阳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的祖师。道教奉为南五祖之一。  
灌顶  
释灌顶(561-632),号章安,亦称慈云灌顶,隋、唐时僧人,天台宗五祖之一。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迁临海章安(今属浙江)。7岁从慧拯出家,20岁受具足戒。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从智顗,侍左右直至智顗逝世。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均由他记载整理成书。著《涅盘玄义》《涅盘疏经》《天台八教大意》《国清百录》《观心论疏》《智者巨匠别传》。弟子有智威等。灌顶承袭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614年),著《涅盘玄义》《涅盘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章安暮年驻锡会稽满意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巨匠别传》,并稳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  
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宁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  
朱右  
朱右(1314-1376),字伯贤,临海人。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调萧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  
王宗沐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城关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任内,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广东参议,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学副使。修王阳明祠,建正学、怀玉书院,于白鹿洞汇集诸生,亲身答疑、讲学。三十八年,任江西参政。次年,任按察使。辑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不久,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资治通鉴》、《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书。隆庆元年(1567),起为山东左布政使。编纂《东省经制全书》。后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任内进步淮河防洪才能。万历三年(1575),任刑部左侍郎,奉诏巡视山西、宣大诸镇边防军务,上《三镇图说》。九年罢官归里。闲居十年。  
王世芳  
王世芳(1669-1808),字徽德,一字芝圃,临海岭根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40岁时中秀才;乾隆十三年(1748)80岁为贡生;二十九年96岁官遂昌训导。任满,乾隆接见特赏六品衔。乾隆二十六年,为皇太后70寿,设“九老会”,召世芳赴会。二十七年,赐“序耆颐”匾额。三十三年,世芳百岁,赐建“升平人瑞”牌坊于岭根村口。三十五年,授国子监司丞衔。  
陈耆卿  
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临海城关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宝庆二年(1226),入京应馆试,授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后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除将作少监,终国子司业。他为官刚直耿介,勇于犯颜触讳,因此遭到史弥远的排斥。耆卿博学能文,曾从永嘉叶适学习,叶适对他非常赏识,尽传所学,并写诗称誉他:“古今文人不多得,元祐唯四建安七。性与天道亦得闻,伊洛寻源未为失。”生平著作丰厚,有《论语纪蒙》十八卷、《孟子纪蒙》十四卷、《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及诗集数十卷。《赤城志》纂定于嘉定十六年(1223),是最早的台州总志,去取精当,简而有体,文笔凝炼,被称为名志之一。  
陈选  
陈选(1429-1486)字士贤,号克庵,临海城关人,父陈员韬。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会试第一,成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陈选刚直耿介,免除赃官,弹劾大臣,无所畏惧。督学南畿时,在学宫中公布礼仪规矩,常巡查学舍,亲作生员教材。成化六年(1470),任河南按察副使,改提督学政,后升按察使,平大案数起,释轻犯数百人,但对赃吏独严,重在儆过。以母丧离职,士民号泣而送,为建生祠。服满,任广东布政使。著有《宋史道学传》、《丹崖集》。  
冯甦  
冯甦(1628-1692),字再来,号蒿庵,临海涌泉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永昌推官。历徵江、楚雄知府,不避权贵。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查明苏在吴三桂反清时有“协谋归正”行动,授广东巡抚。十七年入为刑部右侍郎,次年改左侍郎。任内,清算积案,平反冤狱,康熙帝赞其才识过人。二十年,清兵进军云南,召冯苏咨询谋略。不久,冯苏辞官归里。将居所命名为“知还堂”。著作甚丰,有《滇考》、《滇行纪闻》、《抚粤日记》、《劫灰录》、《奏议语》、《台考》、《见闻随笔》、《石园稿》、《知还堂稿》,并编纂《楚雄府志》、《台州府志》等。  
任旭  
任旭,字次龙,生年不详,卒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年)。按史料记载,其为章安人。但有学者据新发现的任氏资料考证,肯定为临海涌泉人。任旭终身“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精研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在晋代高层社会中名声很大,位列《晋书·隐逸传》,是见于正史的第一位临海人。  
陈骙  
陈骙(1128-1203),字叔进,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将作少监、守秘书少监,知秀州、宁国府、安定州等。光宗绍熙元年(1190),召为吏部侍郎,同知贡举兼侍讲。二年春(1191),诏陈时政得失,陈骙疏陈三十条,上自用人、纳言,下至饮宴、颁赏,颇能切中弊端。三年三月(1192)权礼部尚书,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二月(1193)参知政事。宁宗时,宗室赵汝愚为右丞相,两人意见不协。韩侂胄以策犯罪擅大权,也对陈骙不满。于是骙不久致仕。骙喜奖掖后进,能破格用人,熟习前代掌故和当时规章法令,文词古雅辞官后,独居一室,废寝忘食地整理旧著。嘉泰三年(1203)卒,年七十六岁。  
陈孚  
陈孚(1259-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临海县安定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何宽  
何宽(1514-1586),字汝肃,号宜山,明栅浦(临海城关)人。何宠弟。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南京刑部湖广司主事,历浙江司员外郎,广东司郎中。勤于职守,听讼明慎,办事矫捷。  
王会龙  
王会龙,临海人,字君遇。生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2),卒年不详,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状元。  
泰不华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尚书。封魏国公。  
秦鸣雷  
秦鸣雷(1518-1593)明代状元。字子豫,号华峰。临海城关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殿试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参修《国史》、《会典》。二十九年,升左春坊谕德。后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卿、礼部右侍郎等职。  
(二)当代名人  
朱洗(1900-1962)字玉文,临海人。实验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冯德培(1907-1995),临海人,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委员,神经生理学家。曾中选为中央研讨院院士,中央研讨院评议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蒋民华(1935-2011),临海人,晶体资料学家,2001中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  
洪孟民(1931-2012),临海人,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91年中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金庆焕(1934-),临海人,地质学家,1997年中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春园(1938-),临海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  
骆利群(1966-),原籍浙江省台州市临海括苍镇。2012年5月1日中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秦龙(1904-1932),临海人,原红十三军政治部副主任。  
林炯(1900-1937),临海城西人,原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后在苏联“肃反”扩展化中被捕枉死狱中。  
陈良(1896-1994),临海人,历任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市市长、国防部次长、交通部部长,中将。  
朱虚之(1912-2000),临海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副顾问长、少将。  
杨志泛(1932-1989),临海城关人,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少将。  
毕修勺(1902-1992),临海人,著名翻译家。  
翁礼华(1945-),临海人,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现为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  
屈映光(1881-1973)临海人。字文六。法名法贤。历任浙江民政长、山东都督、省长等要职。  
王观澜(1906-1982)临海人。历任闽粤赣军区组织、宣传部长,《红色中华》总编,苏维埃暂时中央土地部副部长,土地委副主任,查田运动指委主任。建国后任中共中央政策研讨室副主任,农业部书记,乡村工作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副主任兼农业大学校长,农业部参谋组长。  
张崇文(1906-1995)临海城关人,历任杭州学联宣传部部长、中共杭州中心区委书记。参与了黄桥、莱芜、淮海等战役。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在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文庆(1882-1925)初名军,字文卿,后改文庆。临海东塍人。历任浙江暂时参议会议长、省长、浙江民政长、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  
周至柔(1899-1986),原名百福,临海东塍镇人。国民反动军空军一级上将。历任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校长、航空委员会主任、空军作战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中央执行委员、空军总司令等职。  
十二、临海市饮食风俗与特产  
1、临海麦虾  
临海麦虾,是浙江临海名声在外的汉族特征小吃,当地美食之一,主要原料为虾、面粉、鸡蛋、油、盐、白萝卜丝、卤牛肉丝、香菇、黄酒等,口味幽香鲜美。  
2、麦油脂  
麦油脂能够说是临海的标志性小吃,普通是在立夏与元旦作为节日的主食的,一家人围着大桌子菜包麦油脂:米面、豆面、豆芽、白煮肉片、豆腐干是少不了的,其他的应时选择,多多益善,炒制成菜,例如鸡蛋丝,萝卜丝,少则七八盆,多者十几盆,只需包得下。  
3、蛋清羊尾  
蛋清羊尾又名雪绵豆沙,是临海列入《中国菜谱》的传统特征名点。蛋清羊尾以菜油、鸡蛋清、猪油、豆沙和少许麦粉为原料,先取蛋清参加麦粉,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至用一根筷子插在其中而不倒下为度,再将预先制好的以猪网油包裹的豆沙丸子放进沸菜油里炸,丸子须臾间变得胖乎乎的、油黄黄的,待到三分嫩黄,便可捞起装盆,洒上白糖,就可上桌食用。色、香、味俱佳,油而不腻,甜而不馁。  
4、梅花糕  
这是一种梅花形红糖馅的小点心。由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  
5、羊脚蹄  
羊脚蹄为临海传统特征小吃之一,外形酷似羊脚蹄,听说羊脚蹄这味小吃的降生和台州府城(也就是如今的临海市)有关。可它不是真正的羊脚做的,是一种面食,不过确与羊脚比拟相像。把发酵过的甜面粉做成周围圆、底面平、上面分红四瓣的羊蹄外形,面上撒上芝麻,烘干烤成,香甜松脆,幽香可口。  
6、临海火烧饼  
火烧饼是临海最负盛名的特征食品之一。它是以上好面粉发酵后,拌油酥,捏成饼皮,将用肥膘、细葱剁碎作的馅捏进去做成饼状,再在饼上涂一层喷香的油酥,油酥上撒芝麻,然后贴在火烧饼炉内壁上烘烤成熟。饼在炉中烘烤时的温度、湿度均极有考究,烘烤时从炉口喷散出的香味,常常洋溢半条街巷,令人垂涎欲滴。  
7、临海糟羹  
糟羹,是临海传统的小吃,元宵节食品。糟羹以米粉,薯粉或藕粉为主料调制而成,分咸、甜两种。各地元宵吃汤圆,而临海则是吃糟羹。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人们便会回家美美地吃起糟羹来。  
8、姜汁核桃调蛋  
姜汁核桃调蛋,是临海的一道特征滋补甜点,能祛寒暖胃活血健脾。常见的做法是用土鸡蛋打成蛋液,参加辛辣的姜汁和醇厚的绍兴黄酒,甘美的红糖,搅拌平均后,在外表撒上一层剁碎的核桃肉,装小碗入蒸锅蒸熟而成。蒸好的姜汁核桃调蛋,交融了红糖的甜,姜汁的辣,核桃的脆、鸡蛋的香,黄酒的醇,在水火中凝结,在入口时绽放。  
十三、临海市著名景点  
临海历史长久,人文荟萃,文化兴旺,还保存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宝贵文物,著名的有:江南古城、巾山塔群、东湖公园、桃渚戚继光抗倭古城、武坑景色区、大坎头珊瑚岩、谭纶画像、戚继光表功碑、千佛塔、溪口古窑址群、郑虔墓、翼龙化石产地维护区等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云峰、珊瑚岩群分别被批准为国度森林公园和多功用国度级地质公园。台州府城墙和桃渚古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桃渚被命名为国度地质公园,涌泉寺、三峰寺等旅游景点建立也已竣工。  
台州府城墙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位于临海市的老城区,始建于东晋(一说南朝),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至公元1016年)重建。后元代统治者下令拆毁各地城墙,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用得以幸免。历代均有修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用的府城城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国度AAAA级景区。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把台州府城墙赞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底本”。  
东湖  
东湖位于临海市区。开凿于北宋,湖面平波十顷,亭台如画,中悬洲渚,堤隔桥连,春风秋月,流光溢萌,芳香四溢,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临海东湖之名,以紧临台州府城墙东侧而得,原为城北白云、山宫数溪集合处。此湖的历史也是有些来头了,听说是在宋熙宁四年(1071)时,由郡守钱暄开凿而成。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150米。  
括苍山  
括苍山,又名真隐山、天鼻山,主峰米筛浪位于临海市括苍镇,是浙江名山之一。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6米,是浙东第一顶峰,被称为“泰山之佐”。《台州府志》曾援用《五岳图序》云:“登之见沧海,以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  
括苍山,是21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这里观赏日出以后又可领略山下雾海抬升成云的云海奇迹。  
巾子山(巾山)  
巾山,位于临海市西南隅,高百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两峰屹立,中垂凹谷。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堕下巾帻而成此山,山上石壁仍刻有“遗巾处”。  
山形东望如麒麟,西看似伏牛。峰顶双塔差肩耸立千年,称大小“文峰”,建于唐朝。山腰建有南山殿塔,西有多宝塔。一砖一佛,共千余尊,又叫“千佛塔”,一山四塔,实属少见。山顶两峰对峙,峰上各一塔,称“大小文峰塔”,同时建于唐代,皆重建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西峰西南侧,有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南山殿塔,秀挺如笋,与左侧一棵古樟并立,一纤一壮,相映成趣,南山岭北,有一塔,为元代大德三年(1299年)所建;山上林木茂密,景色幽丽,著名的景点有:三元宫、南山殿、巾山寺、天宁寺、茅庵、望江楼、听涛阁、翠微阁、明代摩崖题刻40余年。历为道、佛名山。  
桃渚城  
桃渚城,始筑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明代抗倭遗址。古城的东、南、西建有三座城门,城门外筑有瓮城,应用防卫,便于杀敌。城内保管完好的古军事街巷格局,东门至西门的主街有5米宽、400米长似游龙形,互不望底。南门至衙门是官道,笔直通往,衙门的右侧是练兵的校场;左侧是休憩的花园;前面是穿城而过的化龙渠;后面是山脚通向东敌台的通讯道。南北大街各有五条,错齿穿插,互不直通。环内线一周是跑马道,有4米宽,用于运兵防御。是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国度地质公园,位于临海市区东南约41公里东海之滨的桃渚镇城里村,东南距海仅10余公里。桃渚城是浙江省保管最完好的所城,是研讨明代卫所制度与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材料。  
紫阳古街  
紫阳古街位于临海的江南长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浙江第一古街。紫阳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全长1080米,宽4至5米,为南北走向,贯串古城区,是国内最长、保管较为完好的一条历史古街区之一,沿街两侧商铺林立,药铺、染布坊、茶馆、酒楼等百年老店鳞次栉比,繁华繁荣。长期沉淀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古老名店,显现出无限的魅力。  
台州府文庙  
台州府文庙,位于市区回浦路与府前街交汇处,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是州学之所在。明清时期,台州文庙府学范围有所扩展,是明清时期台州最大的文庙府学,呈现出右庙左学的新格局,创始了台州文庙“庙学合一”的新体制。一度时期,台州府文庙曾被吞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台州府文庙已显斑驳,只要那高翘起的飞檐,还标明它曾经的显赫位置。2001年6月停止修缮,依照《台州府志》等史志记载的孔庙原貌停止。2005年,台州府文庙重新修缮落成。修复后的台州府文庙有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潘池,东、西两庑,杏坛,露台,大成殿,明伦堂,启圣殿等,占地5000多平方米。  
江南大峡谷  
江南大峡谷,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尤溪镇境内,东北距临海市区12公里,东临台州市50公里,南连黄岩长潭水库,西融括苍山省级旅游区,峡谷全长约35公里,沿线海拔高度300-900米,呈阶梯式上升。  
江南大峡谷以其神秘而诱人,以其秀美而揽胜,境内景点很多,有明澈见底的指岩浴场、美丽幽静的情人谷、活灵活现的鲫鱼岛、深邃险峻的漏斗峡、深不可测的七折潭、峭壁如削的天门岭、碧波荡漾的竹海、涛声阵阵的松林、神秘幽雅的法海寺、古朴原始的坪坑古村……有省级自然维护区3个(七折潭、羊尾、天门岭),温带绿叶阔叶林原始植被维护区1个,野生植物维护区1个。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