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岱山县民间习俗与文化二

  • 风水民俗
  • 2022-03-30 15:5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舟山鱼类故事  
舟山渔业资源丰厚,海洋文化、渔文化沉淀深沉,各种鱼类故事应运而生,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鱼类故事源远流长,是广阔渔民在海上艰险作业环境中产生的口头创作。故事以鱼类为主人公,并把它人格化,赋予鱼以人的特性,带有寓言和童话性质,从而迂回地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概括了广阔渔民的消费斗争与社会斗争的经历。许多故事经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整理逐步完好,大都成了能反映海洋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因此得到长期传播。  
在舟山海岛民众中,传播甚广的《癞头黄鱼》、《梅童鱼成亲》、《海蜇行走虾当眼》、《箬鳎做媒》等故事,都具有丰厚的学问性和兴趣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舟山民间文学工作者先后屡次展开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将许多鱼类故事原汁原味地编纂入书,成为舟山海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2006年,舟山鱼类故事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二、岱山海难特殊葬礼  
岱山诸岛悬于海中,在漫长的岁月里,岛民绝大多数以渔为生,安渡时光。渔民的海上作业,那时,既无有效的防备措施,又无探测气候预告仪器,仅凭经历行事,出海的成群渔船遇上大小风暴,特别是台风侵袭,无力抗御,因此常常发作船翻人亡的海难事故。可谓“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  
按旧时民间说法,凡死在海中的渔民,灵魂未离海中返乡而成推潮之鬼,因此亲属则要想方设法要让死者魂回故里。于是,经民间道士运用法术,携亲属赴海边招魂。一朝一夕,终成风俗。  
渔民海上遇难死亡,引魂入尸原称“叫魂”,后来称“潮魂”,区别在于潮水的涨落时间中。“潮魂”必在涨潮间,而“叫魂”对此并不考究。  
“潮魂”分为两种:一是“追魂”,二是“招魂”。其区别是:渔民淹死在海里,但已拾回尸体者,不用用稻草人替代死者引魂,称“追魂”。“招魂”则不同,尸体没捞上岸,必需用稻草人替身。  
“潮魂”应在海上死亡者做“三七”忌日前开端。开端前三日,请净口、净身的道士念咒,向管辖区龙王等神禀报,祈求允许准“潮魂”。翌日,“潮魂”始,由三至四名道士与和尚或尼姑若干名料理。夜晚涨潮,分别在海边和家堂中停止:海滩上铺设大型竹簟一块,八仙桌一张。簟中供三茶六饭,二十四杯酒,五荤五素,八盆红印馒头(分两排),糕点、果品等,其中两处的八仙桌上按俗必供白盐、黄糖和水豆腐。簟上所供让送魂上岸的海鬼吃;八仙桌上供奉交往神、佛以及便于道士诵念祭文、颐指气使;堂中供祭的一桌素斋,用于和尚或尼姑诵经超度亡魂。  
“招魂”,必需要搞“三堂轿”,即海滩上竖竹竿,挂上完好的草人或坐于家堂的椅子上或困于另一床铺上,分别称为“吊堂招”、“坐堂招”、“困堂招”。  
接着,由道士带领、随带小唱班伴奏,亲人随之,并执燃香各一枝,其中一人手捧蒙面的公鸡。抵滩后,道士们念咒、作法,并领众亲绕道三圈,遂从海滩至家堂来回三次,每次沿途由亲人们不时地喊某某某或加上辈份称谓的“来了,来了……”最好由亲娘叫之,俗话说:“别人喊五句、十句,勿如阿娘叫一句”的效果好。总之,尽快把亡魂引到灵堂,最后一次将那只活鸡缚于供桌角上,同时众目凝视公鸡能否啄过桌上的酒或饭,如啄过了,标明亡者已入魂;另有一种说法是挂竹竿上的稻草人掉下来了,就标明魂已招进,于是“潮魂”胜利,程序就此完毕。  
择日,并算定时辰,将尸体或草人按照丧仪风俗,抬往墓地安葬。  
岛境无道观记载,但有少数信奉道教者从事普通丧仪和海难亡者的操作。他们以家族式传承,偶有拜师传承。现有衢山的石龙庆、高亭镇的黄渭治、东沙镇的徐雅君等,虽已年迈但还偶然操作。  
三、徐福东渡传说  
徐福,秦朝方士,公元前210年,奉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乘船东渡,寻觅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寻觅长生之药。因岱山自唐开元年始一千多年来,不断被列朝命名为“蓬莱乡”,素有“蓬莱仙岛”的佳誉,相传当年徐福的大军于宁波的慈溪达蓬山港埠启航,抵达岱山寻觅长生不死仙药,后又东渡日本隐居。故在民间传有徐福到过岱山之说,并留下了与徐福有关的种种传说。  
(1)徐福三下蓬莱岛  
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秦国国王赢政,以雄才大概,翦除了六个割据国度,统一全国后,自称“始皇帝”,意义是“功过三皇,德超五帝”。从此他好大喜功,极端1,对百姓们苛捐杂税,本人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是,每当赏罢轻歌曼舞或者茶余饭后之际,有一件心事老是在他的脑海中翻腾:朕总不能永世地吃苦这荣华富贵吧,天地间只要神仙才干长生不老,到时分,皇帝也会象百姓们一样,寿终正寝,魂赴九泉。于是,整天里长吁短叹,感到无限难过,非常担忧,以致常常为此而失眠。  
忽一日,始皇召集众大臣,商议稳固中央集权和采集“不死之药”的措施。当时有丞相李斯倡议:“为了政权的稳固,最主要是控制人们的思想,要把那些百姓一个个变成愚民。愚以为除了《秦国史记》和医药、种植、卜筮之书,除了博士官新掌管的《诗》、《书》和百家语外,其他通通烧毁”;另有大臣倡议,要采集不死之药,可讨教高明的方士指点。始皇承受了上述的倡议。第二年,继“焚书”之后,施行了“坑儒”,活埋了四百六十个方士和儒生。  
当时,咸阳有一位著名的方士名叫徐福。此人童颜鹤发,非同常人,又伶牙俐齿,出口成章,几乎能把死人讲活,赢得远近众人的敬佩。他对求仙、炼丹很有研讨,并宣称:世上有长生不老之药。因而,在搜捕、活埋过程中幸免于难,而且还得到秦皇的赏识。于是始皇召见徐方士,徐福喜见秦皇,受宠若惊。始皇先从其他方面谈起,进而转弯抹角地讯问世上能否真有长生不老之药。城府很深的方士,听出了始皇话中有话,心想机遇已到,便口若悬河地讲述世上只要“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仙寓居的岛屿才有不死之药,还说每年三月初三天上王母娘娘华诞,祝寿的寿酒就是三岛药汗酿成的,八仙过海也是讲蓬莱海域范围……始皇越听越感兴味,不时呈现笑容,频频点头,欣喜若狂,徐福见势便因势利导地说:“启秦皇上,采集仙草的任务由小人承当,半年之内一定献上”!  
“说一不二,出征时需求什么随你布置。”始皇深思片刻后同意徐福恳求。  
不久,徐福多方征集三千童男童女,准备择日启程。出征前夕,个个沐浴、斋戒,摆香案祷告苍天,然后向海上进发。这支庞大的队伍,一路上再接再励,栉风沐雨,经过一个多月,抵达浙江鄮县及大蓬山(今宁波地域),在那里大范围修造大型竹筏、独木空心船、设仓大木船、大型楼船,然后选择风和日丽的良辰吉日,千舟竞发,寻觅神仙岛。那支船队在万顷波涛的大海上禁受狂风、恶浪、激流、旋涡的攻击,驶过伸入大海的一个半岛,探险家徐福对半岛也曾发作过兴味,可是在船头瞭望中隐约见到人们频繁往来的情形,难免绝望得很,总觉得这类岛屿不可能有神仙寓居,于是继续行进,必需找到悬水岛。又经过好几天的海航辗转,才发现海雾缥缈中若隐若现的悬水岛,此时徐福转忧为喜,童男童女们就唱起了欢歌。在飞行过程中已有不少船只沉入茫茫大海,许多人葬身鱼腹,徐福对此悲哀万分,深深地表示哀悼。  
徐福立即发出命令:“为了完成始皇的任务,请求各艘船的为首者,抓紧时间寻觅靠岸埠头。”数小时后,有两路人马前来禀告:岛西北部的东沙角青龙山嘴,岛东北部的后沙洋能够停靠船队。于是向西海域挺进,船队行进没多时,忽报两处白浪滔天,海水好如突如其来,并且还有不时的厮杀声。徐福听报紧锁双眉,亲身前去巡视,一看果真如此。他马上联想到东海是龙的家乡,可能是龙在化水,经过占卜方知原来是,东沙角的青石龙(被玉帝罚下人世的青龙星)和后沙洋的棕缉老龙(月宫桂花树的桂子掉在棕缉绳上所变),为抢夺海区而掀起的一场恶战。他为防止众人与船只的损失,只得改航高亭方向,不料,刚要进港时,忽见上百成千条的海豚上窜下跃,泛起漫港大浪,吓得童男童女魂不附体,前俯后仰,“啊呀,啊呀”……直响,直接阻挠了竹筏、木船进港。这个时分,徐福思索到船上粮草曾经不多,反正进了港也难以立足,不如回朝重整旗鼓,再次来此为好。  
始皇闻报徐福空手而回的音讯,很不快乐,急召徐福进见。  
“徐福,朕得知你此次出征远涉重洋,十分艰苦,不知采集了几仙草?”  
“启禀皇上,小臣遵照圣旨,闯过无边无边的1大海,打败各种各样的难关,总算找到了蓬莱仙岛,但由于途中耽误了时间,形成粮草缺乏,无法维持下去,打算重新出征,请皇上恕罪。”秦皇听了他诚心的陈说,觉得确有道理,因此怒气渐消,即说:“好吧,马上准备第二次出征,到时朕要亲身出征。”  
秦皇御驾亲征的音讯,震动了整个咸阳城。离京城时,敲锣打鼓,鞭炮连天,数百名精兵强将排列在前、后,重新组成的三千童男童女夹在中间,始皇轿、马御驾交替运用,文臣武将前呼后拥,汹涌澎湃直奔东海岸。秦皇先驻跸会稽郡,随后祭大禹陵,东巡鄮县。始皇特别注重海上仙岛,兴冲冲地东观沧海,见浩瀚无边的大海,汹涌磅礴,潮声哗哗,心中难免暗暗吃惊,产生了莫大的恐惧感,不由连续发出“唉,唉,唉……”的感慨。徐福见此心照不宣,即跪地启奏:“皇上请珍重龙体为要,此任仍由小臣担任,定将按时凯旋而归。”  
第二次下海,徐福凭着船大、船多、兵精、粮足的优势,亲身坐镇最大的一艘名为“求仙”号的木船指挥台上,不时察看区分航向的“司南”,沿着初次去过的航线飞行,因此比拟顺利地驶近蓬莱岛。可是一想起上次来时被阻的可怕局面,不由提心吊胆,自相惊扰,不得不再选高亭航道进港。有幸的是,那天没有觉察形单影只的海豚的干扰,群船陆续靠了岸。此刻徐福象肩上卸了一个繁重的包袱,情不自禁地喊起“始皇有福,吾辈有幸”等口号,兴奋得简直跳了起来。片刻后,徐福命令各船指挥们疾速组织好队伍,分头出寻;本人率领几名侍从,急匆匆地沿着古树森森,杂草丛生,飞禽走兽众多的处女地,走上就近的山巅,俯瞰全岛远近,尽收眼底,岛的周围白浪滔天,礁石累累,大大小小岛屿鳞次栉比,奇峰异洞处处皆是,岛、海云雾洋溢,寒气逼人,为这个人迹罕至的海岛,蒙上了层层的神秘颜色,酷似传说中的仙境。这个时分,徐福朦朦胧胧,飘飘然如入梦境,自然地念念有词,祷告尽快遇上神仙或者采到长生不老之药。他所带领的小分队,从山巅寻到山脚,又从山脚寻到海滩,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重复寻觅,活象梳子梳头那样,最后,几路小分队,披荆斩棘,攀崖过谷,终于登上蓬莱岛的最高险峰——磨心岭,但是一直找不到一个神仙或一叶仙草,大家感到心灰意懒,此时只好烧香燃烛,对天礼拜,祈求神灵保佑。合理大家垂头丧气,束手1之间,忽然有一将领急赶忙忙跑来禀告:“启禀徐大人,我们一支人马遵照您的命令,仔认真细,角角落落的找寻,后来寻觅磨心岭麓,忽见地上有亮光闪烁,大家不谋而合地集中到了一同,认真观察,只见周围草木葱翠,中间凸起的两块别离的岩石缝里,生长着一株奇特的闪光植物,未知能否仙草,特来禀告”。徐福及众人听到这个音讯,欣喜若狂,简直不置信本人的耳朵,喜讯象雪中送炭,使人人转忧为喜,大家争着奔向现场观看。徐福依据眼前的实况,分离本人对丹、药方面的研讨,判定此乃秦始皇急需的“仙草”,于是即令武士当心慎重地敲碎仙草边缘的岩石,渐渐地将仙草拔起来,由于用力过猛,终使数颗果籽掉入石岩缝中。采毕,徐方士朝天拜了三拜,便将仙草端端正正放进盛具,周围填平岛土,浇上清粼粼的溪水,由一个武士捧着,四个武士护卫,凯旋返朝。  
午朝门外,锣鼓喧天,有人宣称要向始皇献宝,不料却被数名皇宫侍卫拦住,并大声责问:“徐方士,你们少见多怪的,干什么啊?”徐福听了拍着胸膛,自得洋洋地答复:“吾要亲见始皇,送上不死之药。”  
“秦皇有令,今日谁都不见。”  
“那怎样办?”  
“可将此仙草交给我们代送。”徐福无法,只好双手捧给侍卫,那个侍卫接过仙草,面对徐福当即折成数段后,逐个分给数名侍卫共尝,徐福见此,顿时暴跳如雷,大喊大叫:“有人犯上作乱啦”,“那还了得”……随即扑了过去,想夺仙草,但曾经是“夺时迟,吃时快”,徐福觉得此乃“火烧对联——事(字)坏了”,简直急得昏了过去。  
翌日晨,徐福上朝哭奏皇上,始皇听奏龙颜大怒,急令昨日值勤侍卫上殿,始皇怒斥侍卫“为何如此大胆抢吃仙草,有无此事?”侍卫招认不讳,秦皇遂令速将侍卫推出午朝门外斩首示众。侍卫忙连续叩头央求辩释,始皇念其侍奉多年,允许其奏。  
“启奏皇上,小人们早就得知徐方士采集仙草之事,但都不置信世上真有此事,假如此药真是仙草,那末吃了此药就不怕斩首;假如是假的,其罪就在于徐方士,故求皇上明鉴。”秦皇听此颇觉有理,令免死罪,打入天牢。始皇转而指摘徐福:“汝听清了吧,还有何言可讲?”  
徐福跪下侃侃陈答:“卫士之举,实乃无知小人之见;献上这物确系仙草,它是百年难见的稀世珍宝,唯蓬莱等三岛才有,现木已成舟,无法换回,吾想重赴蓬莱再取。”  
“只能如此,去吧!”  
数日后,徐福带领队伍不分昼夜,抄原路重下蓬莱岛。在那里找遍了岛岛礁礁,历尽了含辛茹苦,结果是“龙王爷掉海里——回老家了。”哪里还会有仙草的影子,它乃是几十年以致上百年开花结果一次之物,因而无法回朝向秦皇交帐,他们深知秦皇“重用人,也滥杀人”的个性。此时此地,徐福思索再三后以为只要一条生路——留下来,以免杀身之祸。为此立刻召集全体随行人员,向他们阐明回朝和留岛以及解散的利害关系,大家听了徐福的话,觉得言之有理,然后分别做了妥善的布置。  
后来,人们传说徐福改换名字,隐居岛上;也有说他带走了一局部人,乘上一艘大船飘泊日本等海外,从此再也没有人晓得他确实切下落。  
朝廷方面,秦始皇等呀等,一月、二月、半年……一直等不到徐福等大队人马的回归,更见不到日思夜想的长生不老之药,由此加深了秦皇的病情,于公元前二一0年病死出巡途中,始皇不久前曾民谣四起,其中有:“不死之药无,祖龙今年死;死因无独事,诅咒亦是之”。  
当年拔仙草时掉入石岩缝隙中的种籽早已发芽、结果,仍然生长在蓬莱岛磨心岭山麓,供后人营养之用,真是“皇帝无福,百姓有幸”。  
金立高搜集整理  
(2)“海天一览亭”与徐福  
岱山岛上的山嘴头,地处东沙的东角,是停靠船只的良好港湾,曾有诗曰:“北风航海南风还,南风航海北风归。”据传在五代时,就有高丽朝贡船泊潮休憩于此,那些泗洲堂渡航船,台州渔船,沪甬货轮都聚集于山嘴头。山嘴头成为岱山岛通向沪、甬、嵊泗的最早官渡埠头。  
清光绪二十四年,在山嘴头有砌有石条的码头,建造了一座凉亭,因亭内一块匾额,名曰:“海天一览”,后人称之“海天一览亭”。亭内还有一楹联:“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听说秦方士徐福曾涉足于蓬莱。徐福率数千名童男女,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仙药而东渡寻觅“三神山”,途经蓬莱岛时,他拨千余名童男女寻觅仙药,本人又率余部向“方丈”,“瀛洲”进发了。那千余名童男女上岛后,分头四处寻觅长生不老仙药,日出而寻,日落而息,不知经过几日子,由于人多粮草少,又无茅屋草舍能够栖息,人们丰衣足食,已有不少人暴尸荒郊,幸存者穴居洞中,潮退时到海涂找些蛤蛎虾蟹果腹,潮涨时,到山间寻挖野菜草根充饥。一日,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海浪滔天,潮位猛涨,狂涛拍岸,洞穴漫水,无法寓居,不少人被巨浪吞噬,葬身鱼腹。那千余名童男女,或冻死、或饿死,或被卷入大海,简直是无一幸存。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却有一个“命大的”,抱住一棵大树,随浪漂流,待风静浪平常,搁浅在一处沙滩上,被一老渔翁搭救,扶养成人,收为义子,并传授渔猎技术,教之耕耘学问。  
草枯草荣,年复一年,这个“命大的”童子在那里生息繁衍,到了垂暮之年,已是儿孙绕膝,但他将徐方士求仙药上蓬莱一事,念念不忘,教诲儿孙铭刻,若有时机要驾舟寻觅那蓬莱仙岛。可是,山阻水隔,谈何容易?斗转星移,往事越千年。那个“命大的”童子后嗣们,代代相传,没有忘怀祖先遗训,从稽考州史县志中得悉,古时的蓬莱仙岛,又名岱山岛。岛上东边港湾的山嘴头,就是徐方士涉足求仙的上岸处,为凭吊祖先的遗址,决然漂洋过海来蓬莱,那时的山嘴头,已是非常繁荣,商贾云集,桅樯如林。他们与当地“老廒”师爷商议,在山嘴头海滩旁建造一座凉亭,以资留念,献巨资者,是一位富豪的寡妇。  
山嘴头凉亭依山傍水而造,用琉璃瓦盖顶,飞檐翘角,还塑上一群“屋顶将军”,实为壮观,沿海滩依地势用连扣长条砌成码头,非常巩固,几经台风侵袭,巍然如故,它即可停靠舢板小舟,也可停靠百吨大舸。亭外海天相连,风光旖旎,为此,文人墨客挥毫撰写匾额楹联,还镌刻石碑,筑置亭内壁上,据当地老人回想碑文大意是:秦,徐福奉皇帝命,求仙药涉足于此,属东渡驻舟待航首站,上岛找药者千名,幸存无几,为缅怀祖先,晓于世人,立碑以示留念……清,光绪二十四年,仲夏。  
日出月升,光阴流逝,那凉亭虽毁,石碑无存,但后人对徐福来蓬莱一事却久传不衰。  
夏贤义搜集整理  
(3)蓬莱岛上徐福的种子  
徐福不止一次渡海到“三神山”,寻求长生不死之药。这次来前,预先在东霍山一带驻舟汇集,熟习海况,体验航海生活,待到春夏之际,起东南风后,又带领船队向蓬莱岛进发,东海洋上烟波浩瀚,风云变幻莫测,方才还是万里晴空,海程度静如镜,一会就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一会儿猛南风狂刮,船一高一低,在惊涛骇浪中行驶,很多人禁受不起风浪的平稳,都晕船反胃,呕吐不止,幸亏几位方士略懂医术,经过调理,大多数人病情有所好转。当船队驶近蓬莱岛时,徐福改乘小楼船,点拨百余名童男女以及年长些方士和百作工匠,备齐粮食、种子、工具等物品,在岱山岛东北部的北峰山“上船跳”靠岸登岛。一行人马,攀爬悬崖峭壁,进入一处山路坎坷,山峦堆叠的深山冷岙,树林葱郁茂盛,岛顶上云雾濛濛,山间清泉潺潺,走到一处避风向阳的山间平地,觉得是人寓居的胜地,于是,徐福命人布置伐木垒石建茅舍,然后他又带领余部继续乘船北上。  
当时岱山岛分东西两岛,中距离港,西岛是东沙角、桥头、青黑山等地,东岛是高亭、板井潭、北峰山、石马岙、泥峙等地。被留下的百余名童男女和方士及百作工匠,白昼踏遍岛上各处岩礁峻岭,他们登白峰,上磨心岭,乘竹筏小舟,摆渡过港去摇星浦,踏青黑山,站在石桥上向南北瞭望,起伏的山峦是明丽秀丽,海面上是波涛壮阔,海天一色,风光旖旎,的确是缥缈的蓬莱仙境,他们走累了坐下歇歇脚,渴了舀瓢泉水解渴,饿了搞些野果子充饥,于是留连忘返,早把采集仙药之事抛之脑后,夜间返回驻地,进入石屋茅舍,围坐在如豆的油灯旁,说笑议论,时而击鼓而歌,时而手舞足蹈,怡然自乐。他们拓荒种地,结网捕鱼,饲养禽畜,寓居久了自然构成一个村落。  
时光如流水,数年后,童男女逐步生长,都到了婚嫁年龄,年长的方士以族长身份,将童男女指婚配对,喜结良缘,自立门户,生男育女,繁衍自息。在明清朝时期,为防海匪与倭冠勾搭,侵扰海岛,实行过两次海禁,将岛内居民迁入内地,使岱山遭受严重的毁坏,各处田园荒芜,庐舍凋谢,满目凄凉,加上海岛每年屡遭台风侵袭,狂风巨浪冲塌堤坝,房屋被摧毁,良田盐地被淹沉,灾祸过后,瘟疫暴虐,人畜死亡沉重,人口骤减,最后顽强地活下来的是屈指可数,寓居在幽静山谷内的秦世遗民,为数不多了。他们与外界隔绝,真所谓是今朝是何世?乃不知秦与汉。  
夏贤义搜集整理  
(4)紫霞洞的传说  
在东海洋面上,有座蓬莱岛,此岛的东南方有一座名唤江南山的小岛,与蓬莱本岛隔海相望。岛上山峦叠翠,岩壑奇险,自然风光旖旎。紫霞洞位于江南山的东北部,听说此洞深不可测,直通海底,是自然的海底通道。很久以前,有一渔夫误入洞中,待出来一看却到了另一个岛屿——长涂山。另外,在农历初一、十五大潮降临之际,洞口便被吞没,只要落潮时,洞方能显露。那么紫霞洞的称号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这里还有段传说。  
相传秦朝时,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有长生不老之药,始皇命徐福率三千童男女,组成庞大船队从宁波、慈溪一带入海求药。船队汹涌澎湃朝东海进发,时值秋冬之际,海上风大浪高,加上潮汐变幻无常,船队在大海中飘浮了七七四十九天。一天,惊涛骇浪,奇观发作了,船队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吸住,纷繁飘向东北方向。不多时,前方茫茫大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一座方方的山。徐福甚为快乐,估量已入仙岛的门户,果真绕过方山,便见岛屿鳞次栉比,烟霞飘渺。后来人们便称此山为向蓬山,称岱山岛为蓬莱仙岛。  
当时,东海龙宫里正大办酒宴庆祝龙王寿辰,水晶宫内一派繁华现象。船上人们的喧哗声震动了一向宁静的仙岛。东海龙王惊魂不定,不知海面出了什么事,急令虾兵蟹将出海观察。徐福见惊扰了东海龙王的寿筵,赶紧陪不是。又心想龙王若晓得在此为始皇炼丹求长生药定然不许。便心生一计,假传船上皆是捕鱼人,为求一世安定来仙境替龙王炼仙丹。不出所料,东海龙王一听愁眉苦脸,许诺停靠蓬莱岛。次日,三千童男女在徐福带领下登上了磨心山,开端搭建炼丹炉,置备柴火。同时派人背筐挟锄去磨心岭遍访仙草。可是寻访多日并不见仙草的踪迹。原来,这仙草喜欢生长在断崖峭壁,人迹罕至的中央。这状况让东海龙王晓得了,他命虾将传告徐福,仙草乃上天之草,只要少数岛屿才干生长,并命守卫江南山东面的长涂岛的数百条海豚,在长涂山与江南两岛之间开凿一条海底通道,由于两岛多仙草。海豚王接令,一头将尖嘴撞入高鳌山下的石穴,直朝江南山岛拱去,不久,便见滑溜溜的身子从江南山的海滩上钻出,众海豚见状在海面上喝彩雀跃。自此,在每年的夏秋之交,蓬莱岛的竹屿港左近水域,经常可以见到众多的海豚跃出水面,在空中划一道弧线,然后一头扎入海中的奇景,构成岱山岛上“千豚拜江“的共同景观。  
徐福一听龙王要将炼丹大军开赴江南山岛,心里好生喜欢,这下再不用为找仙草忧愁了。于是率三千童男女登船朝江南山岛驶去,由于正值黄昏,天昏浪急,一条船在靠江南山岛时不幸冲上了海滩,船体立即裂为两半,这突如其来的事故令徐福大为震惊,亲身将遇难者的尸体从破碎的船上一具具地搬下来,堆放在沙滩上。不巧这时天突降暴雨,徐福立即命人到山上砍伐树枝遮盖尸体。不料奇观发作了,那些掩盖着树枝的尸体突然清醒过来。徐福惊疑万分,知是神树。徐福等人忙跪于地上,膜拜起来。其实被徐福称之为神树的乃是盛产岱山的榨枇树,听说是由徐福带到日本去的,日自己称它为神树或叫柃木。常在祭奠神灵时插在供案上,以求福寿。  
春去春又回,徐福在江南山一呆就是一年,一年中他潜心炼丹,苦修医术,江南山的秀山绿水,一草一木及古朴风情令徐福为之打动,他以至还萌发了永留仙岛的念头。秦始皇的暴戾和专横令他不堪回首。一天海里白浪涛天,无数海豚结伴而至,原来它们是受东海龙王之命,请徐福赴水晶宫作客。徐福受宠若惊,心想这东海龙王倒是和蔼可亲,颇有人情味的,我何不去见见他呢?于是横下心来,决议当面把为始皇寻觅仙药之事告知东海龙王,以求龙王宽恕坦白之罪。但这水晶宫如何进去,徐福一筹莫展,但见海豚与徐福嘀咕一阵进入洞中,并将洞里童男女唤出。瞬时,海潮卷起,将洞口淹了,徐福闭目虚心,只听耳边海涛之声呼呼而去。不久,徐福睁眼一看便到了水晶宫内。徐福跪拜龙王,感激龙王一年来的恩赐并将诈骗一事一览无余,东海龙王见徐福为人耿直,知错能改甚是喜欢。龙王问徐福今后如何打算,徐福说只求一条生路,保全三千童男女安全返回故里。龙王说始皇已驾崩,往常人世兵荒马乱,已无去路。徐福听说秦始皇死了,心想天下黎民百姓总算有了出头之时,不觉一阵快乐,又想,如今可能仍是战火频繁,三千童男女已无家可归,又有一阵迷惘之感,还是远走高飞吧。他把想法告知龙王,龙王觉得言之有理,并说,只需把船驶向东北方向,可得安全无虞。徐福便尊龙王所嘱重返江南岛。此时那三千童男女正等候在洞口忧愁。忽见潮水退去,一股紫气从洞中先冲出来,随后徐福从洞里出来了。听说,如今潮涨洞闭,潮落洞开的现象就是这样构成的。徐福把会晤龙王的经过与大家说了,童男女们一阵快乐。大家忙着打造龙舟,置办物用,几个月以后,徐福便带领三千童男女整装上船,朝着东北方向缓缓驶去。  
徐福站在船台上,回望远离的蓬莱岛,但见整座岛烟雾旋绕,若隐若现,磨心岭上,白峰积雪,恍若白练。再看前方,烟涛浩瀚,水天一色。徐福禁不住心如涛涌,思绪万千。慢慢地浩荡的船队象一条游龙,隐没在万顷波涛之中。  
后人为留念徐福曾到过江南山。就将江南山的这一岩洞命名为紫霞洞。  
周波搜集整理  
(5)马齿苋与柃木  
早在二千二百年前,方士徐福第二次率船队下东海。五十多艘楼船,载着三千童男女,汹涌澎湃地向东航去。这一次,徐福固然名义上为给秦始皇寻觅长生不死药,而心里却另有所求。他站在那艘最大楼船的舱台上,捋着稀须,显露从未有过的轻松。是啊,分开了朝廷,就如分开了虎窝,分开了暴君……  
突然,徐福的眼前呈现了巧妙的图景。灼烈的阳光下,远远望去,前方一座座的岛屿似在海面漂浮着,如莲花,似浮萍,湛蓝的海水缓缓爬动,似乎一幅庞大的锦绸悄悄地拱托着点点翠绿。啊,这不就是仙岛?  
徐福不由激奋起来,忙命船队驶向他那心中的“蓬莱仙岛”。  
岛上果真如若世外桃源。绿树葱郁,花草纷呈,流水潺潺;远望小屿浓翠,象一枚枚棋子错参差落地拥着大岛。徐福兴奋不已,率先登上岛来,童男童女们也鱼贯而上。宁静的海岛顿时添加了一股繁华欢乐的氛围。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竟下起了绵绵霪雨,下个不定,老天似乎以下雨为快似的,洒下的雨帘越来越密,徐福真没料到会有这样窝囊的天气,昨天还艳阳如火,今天竟雨水涟涟,心里腾地焦急起来。他想到有几个人原本就感到乘船的不适,已在船上呕吐过了,如今还虚脱般的躺着,更有一些内陆来的童男童女,在这样海岛,在这样的天气,一下子难以顺应这方海腥味浓浓的水土。  
徐福的担忧果真呈现了。先是几个体弱的童子开端腹泻,接着又有几个感染上了,二三天中,患上这种痢疾的人竟扩展到几十个,严重的一天竟腹泻十几次。特别担忧的是那几个早先晕船的人,腹泻后滴水不沾,虚弱、发烧,慢慢呈现脱水的迹象,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一下子,童男童女们恐慌得不知所措,纷繁祈求老天爷开恩,降下仙药,来救治这些病人,来扑灭这一场想都想不到的灾害。  
徐福也被搞得焦头烂额,这样的局面,这样的情境,他历来没有碰到过。固然带来的一些药丸治疗了几个痢疾者,可这么多的人只能是无济于事,他终有三头六臂也迫不得已,只要一个一个地去探望,去把脉,最后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摇头叹息。  
雨还在淅沥沥公开着。雨中的岛景愈加迷蒙,迷蒙得似幻非幻,若隐若现。就在这朦胧的雨境中,徐福手持宝剑,上下挥舞,口中念念有词,祷告在这样仙气浓浓的岛上呈现一种仙药,来挽救童子们的灾难。童子们一齐跪在偌大的草地上,忠诚地低着头,连那些病着的人也被同伴扶持着来到场中,在痛苦中默告。  
但是,悲剧还是发作了,那几个严重脱水的人员由于未能进一步治疗,开端卟通卟通地先后倒在草地上,有的晕厥了过去,有的则长眠于柃木丛下。悲泣声顿时响成了一片。徐福痛苦地低下了头,木然彷徨在死者的四周。四周的山坡上,绿树苍翠,一丛丛,一行行,显出一派生气勃勃的繁茂现象。在这繁茂之中,徐福发现其中最葱笼、最若人瞩目的就是柃木树。那柃木的叶子鲜亮温和,绿如碧玉,形似鸡心,一付高尚端庄的容貌。徐福不由得悄悄地攀摘起来,扎成几束,此后默默地放在死者的身上,象是完成着一道庄严的祭奠典礼。童男童女们围在一同默默地吊唁亡者,氛围庄严而庄严。  
徐福祭悼完死者的亡灵后,又沉浸在悲愁之中。假使再得不到治疗,那么死去的人数将会不时增加。他的双目紧紧地盯着眼前的尸体,盯着盯着,他黯然的眸子快速擦过一道亮光。他发现草地上一种草,那草叶似小指甲般大,小巧透剔,厚实却有一种透明感,淡紫色的茎细细腻腻,看上去匍伏在地却又清楚支撑着片片叶子。徐福的脑海慢慢亮丽起来。“马齿苋(岱山俗称瓜子苋),这不是马齿苋么?”顿时,徐福的思想停驻在书上的记载:“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消肿功用,主治痢疾、疮疡”。呵,感激神灵的指点,我们有救了。徐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赶紧命童男童女采摘随处可见的马齿苋。  
一场厄运终于过去了,童男童女又显露洋洋的喜气。在他们眼里,岛更美了,山更秀了,连地上的草也溢出了丝丝的仙气。在这场灾害过后,“蓬莱仙岛”越加深深地融和在童男童女们的心中。  
徐福却在想着本人的心事。他想,这岛固然美若仙境,很让人留足长驻,可是,这个中央距大陆只是一水之隔,万一朝廷发现我长期安居这方岛屿,而非在寻长生不死药,岂不要遭更大的灾害?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罢罢罢,还是趁早远走吧。徐福慨叹着,心里一阵难过。  
起航的日子,是个晴朗的好天气。徐福早就命人挖了几大筐的马齿苋,掘了几小棵的柃木,一齐装上了楼船。船队又汹涌澎湃地朝东航去……  
据传,徐福他们不断到了日本,从“蓬莱仙岛”岱山带去的马齿苋和柃木终于还存活着。马齿苋作为一种草药,早在日本应用于治疗痢疾,而柃木成了供祭神位,祭奠亡灵的风俗,日本民众不断因循至今。今日的岱山已大批量向日本出口柃木呢。  
四、渔民开洋谢洋节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岱山县渔区民间传统节日,是岱山渔民世代相传的祈求安全,庆祝歉收,维护海洋生态,倡导人与自然调和的一项民间风俗。每逢春汛渔船开洋之前即渔民将进入春汛捕捞或农历六月廿三日渔汛完毕(俗称大谢洋)进入休渔期之后,遂即举行祭奠、文娱及商贸等一系列谢洋活动。主办方普通以自然村落、渔船或庙宇为单位,系列活动贯串于整个开洋或休渔期,因而成为渔民们最为看重的文化盛会。  
渔民开洋谢洋节的主要载体是祭海典礼,是渔民们为感激以东海龙王为代表的海上诸神灵而举行的一种祭奠活动,俗称“谢龙水酒”或“行文书”。典礼普通在当地龙王宫、渔港码头或渔船上停止,现场放置龙王神位,摆桌置椅,燃香点烛,供以猪羊鹅等五牲及果素,渔民忠诚敬酒忏念祈福。礼仪定式考究,程序严谨。典礼完毕后,一切祭奠食物由渔民们集聚共餐,以示有福同享。此风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展现着东海海域渔民龙信仰的共同传统文化与浓重的民俗内涵。  
五、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各类渔船工号子的总称,是世代讨海为生的舟山渔民船工在大海和岸上劳作中创作构成、逐步积聚、不时丰厚并世代相传、朝夕相伴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  
在木帆船时期,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理心情,为此构成了丰厚的号子,以渔民、船工为主要传唱者。  
舟山渔民号子按作业时用力的部位,可分为手拔类号子、手摇类号子、手扳类号子、丈量类号子、牵拉类号子、抬物类号子、敲打类号子、肩挑类号子、吊货类号子、抛甩类号子等二十多种,按作业的工序又可分为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拔网号子、拔船号子、摇橹号子、打绳索号子、打水篙号子、打桩号子、起舱号子、涤网号子等。各类号子按工序操作所付出的力度大小又派生为小号和大号,同时各类号子之间互相灵敏兼用。舟山渔民号子与浙江沿海其他地域渔民号子相比,有其短小精悍、种类多样、方言浓厚、即兴自在、一唱众和、作风粗暴、海洋气息浓郁等特性,充溢了舟山渔民船工质朴、豪迈、豪放的个性,表现了鲜明的舟山海洋文化特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共同的艺术价值。  
六、岱山海盐晒制技艺  
岱山制盐历史长久。据史料记载,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年-766年),境内已有盐事活动,隶翁山县(今舟山)富都监。至北宋初期,来境辟涂制盐者日众,遂正式树立盐场。熙宁五年(1072年),两浙提点刑狱、专提举盐事卢秉,按各地海水浓度,核定各场产盐分数。岱山场近海水咸,烧盐所得最多,定为非常。卢秉创制蔑盘,岱山场用其煎盐,盐色尤白。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岱山场为明州六场之一。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强令岛上居民迁移内地。正统二年(1437年),裁岱山盐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禁”开放,岱山展复。初时,官府只许民间煎盐自食,居民不加理会,重辟海涂,私煎日盛。雍正九年(1731年)盐场产地普及岱山、秀山、长涂各岛。同治十一年(1872年),盐场又具范围。光绪六年(1880年),岱山岛产地分东岱、西岱19所庙(时产地以庙属为界),并附长涂一庄。合计盐板191900块(衢山岛因故未计)。  
早在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盐场已具范围,为两浙仅次于慈溪庵东的第二大盐场。本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成为浙江省内最大产盐县。  
境内原盐消费工艺屡经革新,禁受三个历史时期,即唐、宋、元及至清代中期沿用煎煮之法,称煮海或熬波。制卤劳作极端繁重艰苦,元代学者陈椿任浙西盐官时,作《熬波图诗》,其中描绘盐民在煎盐时情形:“人面如灰汗如血,终朝彻夜不得歇。”当时封建官僚对此不不得不供认:天下小民,无虑皆穷苦,而莫甚于灶户。“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始创盐板,改煎煮为晒制。板晒不需燃料,本钱大减,产量又得增加。到民国19年(1930年),岱境盐板多达250735块。解放后,0、人民政府指导盐民积极探究制卤工艺变革。经过各方实验,逐步构成直接由海水蒸发制卤的想象。1958年12月建成舟山盐区第一副流枝滩投产,经开展效益比拟明显,但投资较大,又易受台风侵袭,就此改作平滩制卤。继制卤工艺变革,又将板晒制盐渐次改为沥青滩、缸砖滩,黑色塑料薄膜垫底结晶滩制盐。  
境内原盐消费工艺屡经革新,可分三个历史时期,唐、宋、元至清代中用煎煮之法,称煮海或熬波。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首创盐板胜利,创始应用光热、风力自然能的板晒法。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指导盐民,经过重复探究实验,至1964年,终将因循千年的刮泥淋卤,改由海水直接蒸发制卤、制盐的滩晒法。  
一、煎煮  
煎煮分制卤和煎煮两个工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著《煮海歌》,形象地描绘了盐民和刮泥制卤的艰苦劳作:“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聚,始灌潮波溜成卤。”约计一担卤水须挑原料咸泥四、五担,又须挑三、四十担海水灌溜而成。集聚足量卤水后,始砌盘煎盐。煎盐设备分铁盘、篾盘、铁锅。盘后另设数锅,应用余热温卤。煎煮时间约1-2.5小时。一盘既成,再注卤续煎,迭次循环,昼夜不熄火。4-10日后伏火,称为“一造”。他日开煎,重新砌盘。煎盐之劳尤甚。元代学者陈椿,著《熬波图诗》描绘盐民煎盐情形:“人面如灰汗如血,终朝彻夜不得歇。”元时两浙运司申中书省文称:“煮者炙烤,篷头垢面,人形尽变,酷暑如汤,不敢暂离”。煎煮时期,盐民从制卤到煎盐告成,终年驱妻逐子,举家退场,千辛万苦,似牛如马,真是一颗一粒皆血汗凝成。  
二、板晒  
板晒制卤与煎煮时间相同,但工艺流程较前完善。其操作是:  
开拓场地:普通以三亩为一单元,俗称“一墩泥场”。  
筑溜:泥场中间置圆形土溜碗2-3只,口径3米,底径2.8米,深0.6米,可容成咸泥120-150担,溜碗中间埋一通节竹管,衔接溜外卤井缸,以盛沥出咸卤。  
纳潮:大潮汛以自然落差灌场,中小潮手拉水车提水灌场,谓之纳潮。  
整漏:溜中堆泥既满,先踏实,踩平,然后用木榔头拍实整平,边筑水墙。  
淋卤:取漏仓潭内海水冉冉淋灌溜面,此后渐次增加,使海水平均下渗,此称拗溜水。10担咸泥约需拗溜水4担,坚持溜水3公分。沥一昼夜,卤水经溜底草过滤,顺溜竹管流入卤井缸。  
测卤:卤水咸淡用石莲测试,莲沉卤淡,莲浮则浓;咸卤储于卤桶备晒,淡卤留作拗溜水。淋尽溜内咸卤开缺辟淡。  
挑泥渣:掘出生泥堆于溜碗周边,积七、八次,待天气晴好时,挑开匀铺泥场,曝晒数日,灌入海水浸咸。  
制卤一切环节均是露天作业,特别强调时效,稍有滞怠,常常大功告成。“清早出门头碰檐,黑夜归家矮三寸。”亦是刮泥淋卤时盐民繁重劳作的写照。  
三、滩晒  
解放后,党和政府指导盐民积极探究制卤制盐工艺变革。1952年,泥峙盐民刘景昌实验小型泥蒸发淡卤胜利。1954年8月,衢山施盛荣互助组建成海水蒸发池,一昼夜进步2.9波美度,此为滩晒之雏形。受此启迪,逐步构成直接由海水蒸发制卤的想象。1958年10月,实验流枝滩投产。经几年施行,效益较为明显,但投资很大,又易受台风侵袭而损失,后改成平滩制卤。继制卤工艺变革,又将板晒制盐渐次改为沥青滩、缸砖滩、黑色薄膜结晶滩制盐。  
煮煎工具  
煮煎工具粗陋笨重,多以竹、木、铁制成。有用以割泥取卤的割刀、泥扒、溜锹、钉耙、卤吊、担桶等;煎盐所用的铁头木柄盘铲、结盐的铲盘底;砌盘用的围笠,由竹蔑编成;煎卤时用以捞草屑泡沫的竹制捉沫耙、撩斗、溜斗笠;肃清灶膛木灰用的六齿耙、八齿耙、榔灰耙;盛盐沥卤的钓果、沥盐桶、沥盐架、盐箩。  
板晒工具  
工具多以竹、木、铁制成。  
有戽海水入场的水车,耙泥的牛耙,储溜碗沥下卤水的溜井缸,运盐或运卤水的拖桶。另有刮泥制卤的小工具:搪板、木锤、莲子、推盐耙、扁担、钩子、畚箕。  
滩晒工具  
1964年,全县根本完成平滩消费,制盐工具有所改善,1975年起,工具逐渐由竹、木具为主,改动为以机电工具为主。1986年后又展开“规范盐场”建立,制盐机具日趋提高。九十年代“压滩机”“提卤泵”“卤打花机”的应时降生,处理了晒盐的主要三道工序中“提卤提水难,碾压滩田累,旋卤打花苦”的问题和限制原盐产量、质量问题。  
压滩机,是对盐滩停止压实,使之坚硬、平整、不漏,是盐业消费一项根底性工作。  
提卤泵,用于雨后把卤水从卤池中抽提出来,让其在盐田上蒸发浓缩的一道晒盐工序。  
旋卤打花机,是为使盐粒平均细小,将卤水和盐粒上下搅动的一道消费工序。  
随着相关工具的不时改良,遂使制盐工艺相应改良,因此创制出色白、晶匀、粒细、质佳、味鲜的一流海盐。正如设在四川自贡的中国盐业博物馆的史料中,称岱山海盐,曾是全国第一的记叙。  
海盐制造工艺的传承谱系,有与众不同之处,远在古代迄今无法考证。解放以后,由于  
集体消费关系,凡社员、队员、组员系当然的传承者,但不可胜数。现仅以代表人物列之。  
王金邦(生卒年无考),男,岱山人,本为灶户,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煎盐为生。一日,他偶见扁担凹处积卤,经日照结晶成盐,受此启示,便在家中门板盛卤试晒,  
取得胜利。随后他对这一工具又作了改良,使白盐质量好,产量高,本钱低,劳动负荷轻,由此远近灶户皆仿行之。王金邦创造的板晒法,在当时具有划时期的意义,为我国盐业开展的一大创举。板晒工艺传承长达一百四十作余年,境内外传承者不可胜数。  
建国后,岱山先后出一批盐业劳动模范,他们各自都有一无所长,成为晒盐能手。其中有陆来富、董贤根、金林德、徐信高、王维宝等。  
2005年,岱山在岱西万亩盐场兴建了中国盐业博物馆,馆内设置制盐实物、制盐工艺厅,广阔参观者可领略当年煮海工艺和板晒、滩晒制盐工艺。  
七、唱新闻  
唱新闻,岱山称之“岱山新闻”,又称“唱蓬蓬”,是舟山海岛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前身为舟山新闻。约于公元1895年经费阿水、周东海传入岱山,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已传承四代。岱山新闻艺人们在吸取舟山新闻精髓的根底上,从曲调上大胆给以丰厚和开展,成为舟山海洋说唱艺术中一朵奇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前,曾是丰厚海岛大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方式之一,为广阔渔乡村大众所喜闻乐见,其文娱教育功用和作用不容小觑。  
岱山新闻曲目丰厚,仅传统书就有一百多部。其中除历史题材的曲目移植红曲、走书外,有相当一局部传统书与宁绍一带曲目根本相同。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闻艺人除演唱《1害死人》、《镇压1》、《农业开展纲要40条》、《盐场风暴》、《海岛女英雄》等大量配合中心任务的宣传曲目外,还演唱《烈火金刚》、《六老虎》、《红色的种子》、《1雪源》、《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等现代长部书。  
岱山新闻从艺者多为盲人。先后有虞才康、戎来坤、朱根堂、李邻惠、李后裕、张嘉儿、吴永兴等20人从事演唱。文革以后,由一后继乏人,日益衰落,多位艺人由于年事已高相继故世,至今尚留人世只剩李后裕等三、四人。传统的岱山新闻已频临绝唱的危机。  
1978年来,岱山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局部短篇岱山新闻,在继承原调原器的根底上停止了新的探究和加工,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1974年《女老大》参与全省会演并获奖;1978年《新女婿省亲》参与舟山地域业余文艺会演;1980年新闻说唱《新局长上任》在曲艺杂志一月号上发表;《两个未婚妻》在《文化文娱》上发表,并参与全省会演获优秀节目奖;1982年《新局长上任》获全省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奖。1986年《书记盖楼房》参与全市大众文艺创作节目会演获优秀节目奖;2001年7月,由黄光椿编剧、姚贞文导演、邱宏方、赵玉燕等扮演的岱山新闻《号子声声》参与浙江省2001年曲艺新作大赛,获创作、扮演二等奖。  
岱山新闻演奏乐器为小腰鼓与碟形小锣,演唱方式以坐唱及段落之间敲锣击鼓而无丝弦伴奏为主,曲调质朴亲切,说唱皆为舟山方言音俚语,极富生活气息,演唱内容大多为各地近期发作的新闻事情和传奇故事,因此深受大众特别是渔农民的欢送,传播甚广。  
岱山新闻的演唱方式分单口与双口两种。无丝弦乐器而仅用击节乐器伴奏是它的一大特征。其乐器是:一面小腰鼓(旧称花鼓筒)以小铁链连着一个小扁鼓;一只碟形小锣和一付小竹板。单口演唱时,艺人左手持小锣、竹扳,右手持锣片、软竹杆、鼓锤,左腿上放小腰鼓。演唱者经过这些击节乐器的不同节拍、不同组合、不同力度、不同速度的敲打,分别用于“起句”、“句间过门”、“句尾”以渲染氛围、衬托心情及转换演唱感情等。双口演唱时,除主唱外,由另一人敲击小鼓,伴唱并分饰次要角色。  
岱山新闻仅用击节乐器伴奏的坐唱类曲艺种类,唱腔音乐构造为单曲体和联套体的混合体。它以几个根本曲调为主,间有一些能表达不同感情、心情的各种曲调加以补充,即有单曲体构造又有联套体构造,因此便于融叙说、抒情、人物对活于一体,具有良好的表现力。  
岱山新闻的根本曲调其旋律与本中央言腔调分离得非常严密妥贴,几近歌唱化的说白、朗读化的音调,似说公似唱的非常亲切质朴,旋律多为级进停止,只是在落韵时给以翻高或翻低结尾。乐句则依据剧情、唱调而定,或长或短灵敏自若,因此它易为下层听众所听懂听清。而哭调则根本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噪声的描摹。由一新闻的唱腔音乐与口语分离亲密,使它的叙说功用犹为突出。由于它从走书、民歌中吸收并消融为新闻常用曲调的如赋调、悲词、二簧等则善于表达起伏的感情,恰恰补偿了根本调之缺乏,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岱山新闻的根本调有短韵调、长韵调(又称流水板)、哭调、单口调(擂落调),这些根本调经过艺人们的长期演唱理论、修饰、加工,构成了动听又动情且又非常口语化的艺术特征。此外还从民歌、小曲中吸收了诸如北沙调、白相五更调、堂命叹苦调等曲调在演唱中运用插唱以致成为岱山新闻的常用曲调,丰厚了颜色,添加了新颖感、比照感,加强了扮演效果。  
岱山新闻师承谱系  
第一代周东法(小洋山人)无考费阿水(定海人)(约1895年)  
第二代周小品(东沙人)刘成功(岱东人)张阿裕(东河人)  
章杏生(定海人)(约1920年)陈阿云(岱西人)陈阿通(岱中人)  
第三代方阿根(岱中人)龚德利(闸口人)虞才康(岱山双合人)(约1935年)  
刘志根(岱中人)朱根堂(衢山人)  
第四代李后裕(衢山人)李阿水(岱中人)夏满根(岱东人(约1960年)  
李邻惠(衢山人)吴有夫(东沙人)开康(东沙人)  
八、岱山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又称作布袋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我们岱山俗称“下弄上”“小戏文”,是一种来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洲的一种用布偶来扮演的中央戏剧,后主要在福建、广东与台湾等地传播。大约于150多年前由宁波人朱潭山传入舟山,朱潭山被后人尊为舟山布袋木偶的始祖。朱潭山,出生于1847年前后,三十几岁时来舟山扮演布袋木偶戏,时在清光绪初年(1880年前后)。朱潭山演出的木偶戏,又俗称“街戏”,独“脚戏”,凳“头戏”,在街市中演出,“演毕向观众索钱”(民国十二年(1923)编撰的《定海县志·习俗》有记载)。后有店家专请朱潭山扮演,还愿酬神,这样“街戏”变成了“愿戏”。在朱潭山传授的艺徒中,有三位比拟有名,他们是金塘的邵惠义,长涂的张庆法,朱家尖的王阿伟,邵惠义又广为授徒,培育的艺人占领了整个舟山群岛。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舟山有20多个木偶戏班在城乡小岛活动演出。1959年,40余名木偶艺人参加舟山地域曲艺队,由木偶世家出生的潘渭涟组建成立“东升木偶剧团”,1965年,东升木偶剧团对原有扮演进变革,便使木偶戏从“唱门头”、做“愿戏”等活动演出改动在书场、礼堂等固定场地演出。岱西王嘉定先生从小喜欢观看木偶戏扮演,对此深感兴味。1978年,他牵头组建了岱西木偶戏团,自任团长,成员5人。当年岱西布袋木偶戏由何阿宝师傅为主演,王嘉定、陈海舟、金月伦、陈德海等后台伴奏配乐。过了壹年何师傅因身体缘由不能担任主演,王嘉定先生向潘渭涟拜师学艺,做主演。1983年,岱西木偶戏团赴沈家门参与全市木偶戏调,获“优秀戏团”之誉,个人获演员奖。目前剧团仍有王嘉定(主演)、金光浦(乐手)、林后良(乐手)、汪围国(乐手)四个成员。普通布袋木偶无论是哪种流派、处于哪个时期,均以伴奏音乐、说书口白与显现操偶技巧为主,也就是除惯例外,布袋戏在演出中,较少呈现人声曲调及唱腔表现。但是,舟山木偶戏在开展过程中,逐步脱离内陆的作风,在吸收当地盛行的民间小调、易听好懂的中央官话、苏州评弹的角色搭配的根底上,与越剧相分离,并增加调头、腔套,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岱西布袋木偶戏它以舟山特有的“二簧”声调为主,配合其它戏曲声腔停止唱、白,能够说在一个剧目扮演里,依据故事情节灵敏用运,九腔十八调纷呈上场,极大地加强了木偶戏可视性。岱西布袋木偶,方式上,有演单本的每剧只能演二三非常钟的折子戏,也演能演几天几夜,以至十几二十天乃至一个多月的连台剧(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这些连台剧颇受大众的喜欢,也是岱西木偶戏的特征所在。艺人们常常在一场戏完毕时留一悬念,以勾起大众的观看愿望,这与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合成”类似。布袋戏的实践演出与其他中国戏剧相同,可分为前场与后场,前场为戏台局部,观众可见到操偶师傅操作人偶于戏台上的扮演,后场则包括了操偶师、乐团和说唱师傅。事实上,观赏布袋戏演出三大重点,就是操偶师的把玩木偶技巧,乐团伴奏的音乐、及说唱师傅的扮演。布袋戏有句行话这么说:“三分前场,七分后场”正阐明了后场是布袋戏的精华所在。后场的说唱师傅可谓布袋戏的灵魂人物之一,在布袋戏的演出中,后场的说唱师傅包办了戏中一切人物的对白与念唱,也常是布袋戏戏剧中独一的挂牌主演者。就是由于身系演出胜利与否重担,主演者必需具备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音质、不同讲话作风甚中央口音的技巧,深受还必需要有深沉的文学造诣和音乐素养,且必需能做到生、旦、净、末、丑[8]各角色五音清楚,加上心情表达的八声七情,及其他根本角色口白等等。  
岱西布袋木偶操偶师傅与唱白师傅同属一人。王嘉定扮演的支配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能表现一些人扮演戏剧难以表现的动作,具有技巧高超、外型精巧的特性,尤为擅长武打局面和蔼于描写人物性格。  
至于后场配乐,依据文武戏的不同,有不同的乐器配乐。普通武场指只要节拍而无音高的打击乐器(锣鼓、铜锣等),文场指有音高变化的拉弦、弹拨、吹管乐器的演奏(有越胡、三弦、二胡等)。  
布袋戏,主要道具是戏台和木偶。一、戏台:不论哪种方式扮演,布袋戏的演出都需求有戏台,该戏台一方面作为区隔前后台以及观众与演出者之间的功用,一方面提供演出所需求的戏剧布景。岱西布袋木偶戏台是早期的四角棚,宽一米四十,高一米七十,结构相似于一座小型土地公庙,有四根柱子,中间是大厅,为戏偶活动的舞台,其四面之中,三面皆空,大厅中有一层交关屏,用来遮掩演出艺人之用。四角棚的装饰及雕琢都较为简单,但后期逐步开展得更为复杂精致,配合木雕、花板技术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作风来制造戏台。二、木偶:布袋戏偶根本构造包括身架、服饰、盔帽(头饰),身架包括了头(木制)、布身、手、实心的布腿、鞋(靴子,木制)。戏偶高度约30cm,头连颈8至9公分长。偶头用樟木或白木雕琢而成。至于戏偶自身穿的服装,仿式其它戏曲中的人物装束,皆由布制成。岱西木偶戏团创演时期,戏偶主要购自定海,总共有52只木偶,后因演出观众的反响和剧目的需求,依照购置来的52只木偶戏人物道具形式开端自制木偶戏的人物、武器、兵器等道具。岱西木偶戏团主要在本地的庙宇搭台演出,后在各村老年活动场所停止扮演。盛演时也曾赴嵊泗东海剧场等大书场停止扮演。  
如今的岱西木偶戏团,演出主要是有三人组成,每逢春节期间以及下半年去各地演出。2004年舟山成立民间文艺家协会木偶戏分会,岱西木偶戏团陈海舟任理事,王嘉定为副会长。木偶戏遭到了大众们的广阔欢送。但是目前岱西木偶戏团扮演的用具、舞台、乐器设备等都已陈旧且原先6名团员中,有的已逝世,有的转做其他工作,如今剩下三四名老艺人,六七十岁的老艺人,生存与继承情况堪忧岱西木偶戏团的扮演屡次被舟山电视台写成报道。1983年参与全市木偶戏会演,获优秀戏团之称,王嘉定先生个人获演员奖。2004、2005年期间日自己在舟山市政府指导的陪同下来岱西观看木偶戏,遭到了外宾以及市指导的不断好评。关于岱西木偶戏,《岱山县志》有相关记载。  
九、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  
岱山地处舟山渔场中心,渔业历史长久,捕捞种类众多,鱼类约140多种,蟹虾类约40余种,在长期理论中发明了盐渍、冰鲜、风干、晒干、糟、料等多种传统加工工艺办法,废品分为干品、腌品、糟品、醉品,盛销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域,久负盛名。  
鱼类加工史,最早能够追溯到2510余年之前“吴王制鲞”的传说,吴王尝“曝干”的黄鱼,觉得这剖腹晒制的黄鱼肉滋味非常香美,即亲书“美下着鱼”,发明了一个“鲞”字,传播下来。另有史载“王者备物,近者腥之,远者干之,因其宜也。”说的是远在内陆的周代王室,能吃到的海水产品,即为经过烘制和煮熟后经日晒或风吹而枯燥的鱼虾食品。北魏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鱼类加工技艺,有鱼酱法两种,鱼肠酱法一种,腌制一种,鱼鲊法多种,及对加工对象的优选、佐料、加工过程、时间都作有引见。唐及宋,有关海产品加工的记叙,散见于天文、旺学者作和野史笔记、民俗遗闻之中。经粗疏,这一时期的水产品加工大致有饮撰、予:藏、保鲜和货用四种(见〈〈中国渔业史45页〉。元〈〈昌国州志〉〉叙赋卷中“渔盐”一节中记载“附海之民,岁造鱼鲞”,在“税课”一节中记载“鱼鳔,岁纳80斤……”,从这些记叙中,能够看出鱼鲞、鱼鳔加工在元朝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清《康熙志》描写岱衢洋时写道“……停靠晒鲞,殆无虚地。”  
随着渔业的开发和商品消费的开展,水产品加工业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始于唐宋时期。到了宋代,“舟山共有水产品加工厂数十家,而半数以上在岱山”(见岱山文史材料第二揖69页),但明清两代初年的两次“海禁”,使正在开展中的岱山渔业消费濒于中缀,废弃300-500年之久。直至康熙23年(1684年),“海禁”重开,渔业及加工业才又重新开展起来,呈现了专业鱼厂。清乾隆年间,已有一些鱼厂在岱山东沙组成“老渔商公所”。到了抗日战争前,岱山有私营鱼厂303家,其中东沙162家、衢山120家、余为高亭等地。总桶口12125吨,年产咸干品6000吨左右,畅销苏、浙、闽、鲁等省。民国35年,鱼厂减为156家,桶口8093吨,加工投料2500余吨。1956年,私营厂143家,其中东沙118家,衢山16家、高亭家,总桶口5689吨。当年停止社会主义改造后,尔后国营水产公司独家消费。60年代代,陆续建水泥池替代木桶。1967年,东沙、高亭、衢山、长涂4个加工厂有桶口5700吨,其中水泥池容量1200吨。制品21600吨,为历年最高份。1978年,产16207吨,其中大小黄鱼制品占2.2%,比1967年所占比例减42.1%。1979年起,传统加工业渐衰。1988年,传统制品仍占相当比重者仅东沙水产综合加工厂一家,年产咸、醉鳓鱼、三矾海蜇、鱼鲓、鱼卤等100吨。  
干品,分鲞、干、烤、海味干品四大类,制品有大黄鱼鲞、无头鲞、螟蜅鲞、风鳗、小黄鱼干、糟白咸鳓鱼干、鱼烤、鱼胶等52种。  
腌品,鲜鱼置于腌货板上,放盐拌匀后落桶,称“抄咸”,适合大批量体型较小鱼类加工。剖开鱼体腌制叫“卤片”,宜加工体型较大鱼类。原型逐尾精制曰“抱”,盐渍卤浸渍曰“抢”,置鲜鱼于盐堆下曰“棚”。尚有盐、矾混合腌制,虾蟹类经粉碎后腌制等。传统腌品30余种,其中三抱鳓鱼、三矾海蜇、大黄鱼卤片、抢蟹、蟹糊为最佳。  
糟品,用酒糟腌制,与腌品同称“鲋”。肉质松软,鲜嫩芬芳,别具风味。传统制品有糟鲳鱼、糟乌贼、糟带鱼、糟鳗鱼、糟杂鱼等。  
醉品,用白酒或黄酒醉制,置缸、瓮内密封。可分醉瓜、醉鳓鱼、醉鲳鱼、醉马鲛鱼、醉墨蛋等。  
(一)大黄鱼鲞的品种及制造工艺  
大黄鱼系暖温结群性洄游鱼类,体大鳞黄,经过精密加工成鲞后,洁白、形圆、味鲜、咸淡适口,含有丰厚的蛋白质和适量的脂肪,有开胃、清火、生津、活血的作用。黄鱼鲞总的制造办法是把新颖的黄鱼盐渍之后,用日光晒干即成。因其黄鱼体质、制造技艺的差异又可分为老鲞、潮鲞、瓜鲞、淡园、瓜筒等数种。  
1、老鲞。它是大黄鱼盐渍干制品中最上的加工品,一切的原料质量好,鱼体匀,条头大,加工手续最繁。先把体重均匀约二、三斤的大黄鱼一尾,平放在劈鱼条凳上,凳的一头加草垫,刀手坐在上面,劈鱼时,把鱼头朝刀手,鱼背在刀手的右方,先从1起刀,劈向鱼体的背部,顺沿背脊剖到口端,把鱼劈成两片,但鱼的腹部,仍然相连,然后把它摊开成椭园形,再在尾端沿侧线加割一刀,所以老鲞又叫二刀鲞。  
掰开鱼体取鳔,取出鱼胶、鱼子、鱼白、鱼肝。腌鱼工在盐堆上用手揉擦鱼体内外,使其均沾盐粒,并把鱼依次背叠入盐桶中。(总的请求是下轻、中平、上重,即落地桶的最低1/3部用盐30%,中部1/3用盐35%。上面1/3部用盐40%)总用盐量约35%。当天用石头在最上面压好,约15—20天。大黄鱼经过腌渍和压榨后,鱼体内的水分和血液都出来了,盐份也浸透到鱼体内层,变成咸质。即可取出。用洗鲞篰放在海水里洗净。将鱼眼睛用竹签刺破。  
第一天上午用笠子先晒鱼背,如晴天,10点后即可翻转晒肉面。第二天先晒肉面,并把鱼尾巴做弯向腹部,使整条鱼鲞微成圆外形,再翻晒背,第三天类同第二天,三潮(天)后,有条件的,视情再晒三潮。然后可暂入库,四周放稻草,不通风,上盖篾竹田、到上伏天,再出晒三潮,再进库,进库前方法同上。上件前,再晒三潮,俗称“烤老鲞”,这时,将鱼鲞排成扇状装入底部放有稻草的亮眼篰中待销。  
2、淡园。原料要选新颖大型而且体态划一的才行,这种制品,是鱼鲞中最上佳品,味淡而鲜美。劈法从1部切下后再折向背部沿背脊呈半月型至头的下鄂部中心为止,然后把鱼体张开,除去肠胃,再在尾柄部纵划一刀,从辟开处直通尾端。劈开应留意:(1)应沿着背脊一刀直剖到底,使劈开而平滑而没有凹凸不匀现象。(2)头部的耳石不可切破,以免有损及体形和减少重量。(3)口腔的上腭前端,也不可切开,须留一、二分。(4)下腭中心部须用刀切开少许,使鱼体易于张开。  
盐渍的办法是先在盐盘中堆积食盐,一人张开鱼体,把鱼的头部插入盐中,另一人则用两手压之,腌入木桶中,这是最烦琐的办法。假如把尾端内外部,先用盐磨擦平均,则更完善,尾部刀割的中央,应该塞满盐粒,藉以增加咸度,普通用盐量为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腌制时,桶中鱼体各层之间,亦要撤布盐粒,而在桶中的底层和上层更要加多量盐粒,堆满木桶以后,就用石块压之,四、五天以后就能够取出晒干,干晒时必需是晴朗的天气,不然遇到阴天容易腐臭。干晒之前,须放在淡水中,用毛刷把鱼内外洗刷干净,所以腹腔内的黑膜以及血液,都要洗刷洁净,再反复浸在淡水里面,大约二小时之久,以使鱼体内的盐份渗出,就能够移到晒场竹篦垫上干晒,由晒工两手执鱼,弯曲鱼背(应留意将鱼之背脊骨折断)使成园形,置于垫上日晒之,并须用稻草包裹,不然制品易於湿润,以至变色而卢“油烧”(脂肪氧化的现象)。制品远销全国,特别浙江、福建两省最畅销。  
3、潮鲞。又叫潮白。原料是每条约二斤以内的新颖大黄鱼,劈法和老鲞相同,不过在尾柄上不另多割一刀,所以又有一刀鲞之称。盐渍的办法也和老鲞相同,假如用石块压榨的时间过久,则在一个月以后,需求重新复腌一次,复腌时间用盐量只需百分之二十即可,晒在日光下的时间比老鲞要短,大约二、三天,晒干后装竹篰内,运销长江一带。  
4、瓜鲞。原料是鲜黄鱼中较小的,制法先把鲜黄鱼平放在劈鱼凳上,鱼头向刀手,鱼背在刀手的右方,从尾柄的前端,沿背脊直劈一刀到头部,再把鱼翻过来,在另一胸鳍的中央划一刀,以便取出鱼鳔,并把食盐放进去,再在1面的地划一刀,劈好的鱼在鳃腹内部和剖割的中央都要用重盐盐渍,用盐量百分之四十,经盐渍三天后用重石压榨三天,然后现日光下晒干。第一天用太阳晒起白色的盐花,并用竹签刺破眼睛,使其液质流出,(翻2—3次),第二天挖鱼鳃再晒。第三天抛花,然后能够上件(160市斤为一件),运往外地销售或食用。  
5、瓜筒:制成的原料,是鲜鱼里面最小的,制法和腌制小黄鱼相同,鱼休不用剖割,内脏也不除去,用盐量和以上几种制品相同.  
(二)风鳗鲞的制造工艺  
鳗,栖息于水深50-80米泥沙质海底,夏汛为当龄鳗,鱼体瘦小,称“鳗丝”,冬汛体肥肉厚,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C)等营养物质,清代《本草备要》载:鳗鲡性味“甘平,去风杀虫,治骨蒸痨瘵,湿痹风瘙,1蚀痒。补虚损。”制成“风鳗鲞”,内质鲜韧,其味甚佳。  
选取新颖肥状的冬鳗,去除外表附着的粘液,用干布拭去外表水分,平放在工作台上,鳗头朝人,尾部钉上铁钉,右手持刀,从鳗尾部沿背脊直劈至头部至咀端,将鳗从劈开处摊开。取出内脏后,不用盐,不用水,可用湿布抹去腹部的血迹,然后用竹篾将鳗腹部撑开,挂到通风处,1日后,将鳗取下,放到平直木板上,腹部朝上,用刀从头部起沿背脊,一横刀至尾部,叫“翻骨”,其作用是使鳗鲞整体同时干得快一点,不至于这个部位因肉质肥厚而使整条鳗鲞的质量遭到影响。最后,再挂到通风处晾干为止,即成冬场鳗鲞。食用时蒸熟即可。  
(三)螟蜅鲞(乌贼鲞)的制造工艺  
乌贼,是曼氏无针乌贼的简称,又称墨鱼。渔期立夏至夏至,旺汛小满至芒种,有“立夏之影,小满撞山”之谚。乌贼味咸、性平,入肝、肾经;具有养血、通经、催乳、补脾、益肾、滋阴、调经、止带之成效。制成干品后,称乌贼鲞,又称螟蜅鲞、墨鱼鲞,淡红色半透明,肉质厚,具幽香气息,既可蒸着吃也可烤肉吃。  
选取新颖乌贼一条拿在手上,使其腹部朝上,另一手持乌贼刀,由腹腔上端正中扦入至尾部腺孔为止。取出膘,然后放入洗鱼篓,用海水清洗。放晒时,先晒背部,让腹部向下,经2-3小时后翻动一次,使腹部向上,连续翻转3次,第二天翻转晒2次,直到晒到七成干为止。然后整形,即用木锤敲打使之平直,再将其放入库房,周围入入稻草或麻袋密封,放置3-4天后停止罨蒸,使其外表花,待天晴时现晒,充沛枯燥后即成废品。  
(四)三抱鳓鱼制造工艺  
鳓鱼,古称香鱼,系近海洄游中上层鱼类,通体雪白,鱼体扁小,尾重多0.25公斤左右。鳓鱼鲜品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1%,且鳞下脂肪层厚,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钙、磷、铁、锌、碘、硒等无机盐含量丰厚,营养价值很高。精制废品后,滋味浓香,不易蜕变。  
首选眼睛碧绿的新颖鳓鱼,并用竹签将其眼睛戳破,让水流出(避免里面水蜕变使眼睛变色),再用长33厘米的细竹条从鳃孔处刺入腹腔,直通1,以便腌制下边水份渗入体内。腌制时,将盐研成碎末,按鱼鳞排列逆向,从尾部开端,用手将盐抹在鱼身两侧鳞上。然后将盐从鱼腮两侧塞入,直至塞满。如是鳓鱼未过生硬期间,普通也可光浸入鱼卤中,或者光用10%盐抄拌,散堆在地上,等鱼体中的血卤排尽后再塞盐通肚。将腌过的鳓鱼,依桶的螺旋形,肚向上,背向下,放入木桶或缸中,一条条,一层层划一叠好。上面封盐,用大石头(石头重量约为鱼重的50%)在最上面压好,此谓一抱。如待一水洋(约十天左右),将一抱鳓鱼捞起,卤沥一下,再将鱼划一叠好,一层鱼一层盐,上面封盐,再用大石头压好,此谓二抱,亦称转抱。再过十天左右,将二抱鳓鱼分开凉干。一排排平列放入底部铺有稻草的竹筐中,一层鱼一层细盐叠好,再用石头压好。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即成“三抱”鳓鱼。整个过程用盐率35-40%,废品率春季约为68%-70%,秋季约为76%。  
三抱鳓鱼大范围加工须采用落地大鱼桶,家常加工,用甏或小坛即可。三刨鳓鱼制成后可以久至而不蜕变,配以鸭蛋、火腿片、姜片、黄酒等副料蒸之,肉质红嫩,咸鲜可口,是岱山居家传统名菜。“三刨鳓鱼”的卤汤,能够作海蜇丝的佐料,滋味鲜美可口,又是一道传统名菜。  
(五)三矾海蜇制造工艺  
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其触须,能分泌毒液。用食盐、明矾腌制,浸渍去毒滤去水分,方可食用。据测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海蜇还是一味治病良药。《归砚录》谓:“海蛇、妙药也,宣气化痰、消炎行食而不伤正气。故哮喘、胸痛、症瘕、胀满、便秘、带下、疳、疸等病,皆可食用。”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加工办法略有不同,其商品价值海蜇皮贵于海蜇头。  
将捕到的新颖海蜇,在船上停止头矾加工。加工时先用刀皮割开,称为“开膛”,再用刀把蜇皮和蜇衔接的颈根肉(俗称虾蛇衣)。在割、刮时,厚薄要平均,防止破损。然后擦去蜇皮背部的白色粘液,用海水洗清,接着撒上明矾粉,每50公斤鲜海蜇此约用明矾0.125公斤。割下的蜇头,要分放在另一个舱里,约经4-5小时,使其内含有血污排出,然后用海水洗濯,再倒在舱里矾渍,每50公斤用明矾0.2公斤左右。头矾时不放盐。海蜇经过矾渍后,水份渗出,肉质变硬。废品率蜇皮为60%,蜇头为50%。制品称为头矾海蜇。  
将头矾海蜇,在渔船回港后即分装在竹箩内沥去水份,浸入盐卤内,叫作调卤。卤水普通都用二矾卤,或用海水加适量的盐和明矾,调卤2-3次浸泡一昼夜,使海蜇体内的水份充沛渗出,将取出放入竹箩内,约1-2小时,沥出水份,然后在蜇皮背面的中心部位,撒上盐,矾的混合物约0.125公斤。盐矾混合物的调制比例是每50公斤蜇皮用盐9-10公斤,每50公斤拌和明矾0.1-0.125公斤,撒过盐矾的蜇皮,依次放入加工桶里。经过调卤后的蜇皮,在沥去水份后,就要依次排到在木桶内,头冠向上,每砌一层,撒上一层矾和盐,盐、矾用量和蜇皮相等。蜇头和蜇皮经过二矾后,普通在桶里内需腌限制7天。这时的海蜇称为“二矾海蜇”,废品率约为头矾的70%。  
三矾海蜇的加工办法与二矾类似。所用盐矾要依据二矾废品的质量而定,普通每50公斤蜇皮用盐9公斤,每50公斤盐拌矾0.125公斤,蜇头用盐8公斤,每50公斤盐拌矾0.1公斤。  
海蜇经过三矾,腌渍在桶内一个月左右,就成为三矾海蜇。加工废品率,约为二矾海蜇的25%。重新鲜海蜇加工成三矾海蜇废品率是10-20%。  
将三矾海蜇皮从大桶中移至篓中,平摊沥卤,提干一周后(其间翻动2~3次),即为“提干海蜇皮”。  
海蜇加工过程复杂,环节较多,无论哪一环节处置不当,都会发作腐朽,影响废品量,因而在操作中需留意以下几点:(1)头矾时去净血衣,以防蜇皮产生斑点。(2)用矾量要适度,避免发作苦涩或腐朽,俗称伤矾。(3)鲜海蜇在船上要及时加工。(4)开膛时蜇皮上不能沾带污水、血水。(5)加工容器要洗净、消毒,切忌沾油荤物。(6)谨防水滴入或渗入。(7)如在一桶海蜇里发现有变黑、发臭、腐朽等状况,应及时处置,以防危及其他。普通是放在0.5%的矾液中洗濯2-3次,再加盐矾另外堆放。(8)制废品的堆放处,应凉快通风,不被日晒雨淋。  
经过加工的三矾海蜇皮,蜇皮圆而完好,不破碎,直径在33厘米以上,色泽洁白或淡黄,带有光泽,无红衣、红点、泥沙、异味,肉质韧而松脆。若放上二三年,就会变得更嫩更脆,滋味更好。海蜇切丝拌金针菇、牛肉精、黄瓜,清凉可口,滋味鲜美。  
(六)新风抢蟹制造工艺  
新风抢蟹,又叫红膏抢蟹,选冬春两季的梭子蟹用盐卤浸渍制成。梭子蟹,本地谷称“白蟹”,蟹肉质细嫩、洁白,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是用冬季和初春捕获的新颖梭子蟹,加工而成,  
选择肥壮膏满雌蟹,洗净,口朝上划一地排列在木桶或瓷缸内,撒上一层食盐,再铺上一层蟹,至木桶或缸将满时,倒入调制好的饱和食盐水,盐水要稍高于蟹平面,覆以竹片,压上石块。浸到一定火候,蟹壳中偏前部位会呈现二颗的近似眼睛的圆点,时至抢蟹口味适到益处,咸淡适中,即可食。新风抢蟹,尤以活蟹腌制,味最鲜美。盐的比例,按时节而定,盐放得太少,容易蜕变,盐放得太多,则过咸,鲜味就差,腌制时间太久,则蟹肉发黑,鲜味大减,以至不能食用。新风抢蟹,红膏满盖,肉色晶莹,味咸而甘,非常鲜美。食用时,宜佐以醋、姜末蘸食,可谓盐渍卤海鲜中的珍品。  
(七)糟鱼的制造工艺  
糟鱼种类繁多,花色齐全,有糟带鱼、糟乌贼、糟鲳鱼、糟黄鱼、糟鳗、糟鲚鱼、糟马鲛鱼等等。糟品制成后,具有肉质松软,骨烂如泥,香而不腥、肥而不腻等特性。  
糟鱼种类虽多,但制造工艺根本相同。先把鲜鱼劈成鲞洗净,再用盐腌制后晒成七成干,然后切块糟伴。.把糟伴后的鱼块一段段放入酒埕或小甏中,也可再最上面参加烧酒(大约10斤鱼中烧酒半斤),菜油二两,最后撒上盐,用荷叶包甏口,封上泥。等3个月后,可随时启封食用。  
工艺稍有差异的如糟鳓鱼要保存其鳞,以示挺骨。如糟制乌贼,要把新颖的乌贼整只用盐塞入其体内,个体大一点的,每只一两盐为宜,然后一只只在缸内叠好,上面用石块压上4-5天后出晒,待外面水分晒干后,冷却过夜,再用刀将乌贼切成小块拌糟。如糟鳗,因其体质肥厚,把切好的鱼块放入甏中后,一层鳗一层酒糟,为增加其浸透力,须撒上少量的盐和酒,最后用酒糟封口。  
糟鱼放入甏中的时间,习气拣在落潮时分,听说,在涨潮时制造,卤水会涨出甏而失味。食时,蒸熟即可,其卤也可蘸海蜇丝,鲜美香浓。  
(八)鱼胶制造工艺  
鱼胶,又称鱼鳔,或鱼肚,用黄鱼、鳗鱼等鱼类的鱼膘制成,含有丰厚的胶原蛋白和脂肪,加强抗病才能,延缓衰老。大黄鱼胶是极具营养价值的传统滋补品,具有润肺健脾、补气活血之功用。除了食用,鱼胶又可作为工业原料。依据鱼胶的制造办法不同,又可分为长胶、片胶和园胶,岱山多以制造长胶和片胶。  
1、片胶:先将新颖鱼胶放入淡矾水中浸过(矾水比例约0.5%)用手搅拌,使明矾全部溶解而浸透在鱼膘里,然后装入布袋,用厂头压去水份,经过三、四小时或一夜,取出来剥去鱼鳔的外膜和小血管等,同时用剪刀剖开,剪时须用右手指捻准鳔里两侧的直径,使之相对,以运用剪开后没有偏斜,再剥去鳔的血膜,平铺在干净的竹匾上让太阳晒,晒干后就成制品。天晴的时分普通晒一、二天即成。如遇阴天或雨,用盐、矾、水〈比例为10:1:100〉腌制,办法同上,称“咸胶”这种片胶与鲜胶相比,废品颜色、质量稍次。片胶都供应食用,质厚而透明。食时先用盐炒、油炸,再入汤或炒菜,入口鲜美松软,众所周知。  
2、长胶:矾渍和膜剪剖等程序都和制片胶相同。经过上述处置后的鱼鳔,自首至尾,压在桌面上,大约使它伸延二尺多,阔约四寸多的时分把鱼鳔加叠在上面,再用两手均匀把它引伸,拉长到五尺,宽约二、三寸为止,然后挂在竹竿上晾,七八成干后,可用阳光晒,但不可烈日曝晒,干后以厚薄平均,色泽洁白为上品,10条为一节,100斤的为一件,待销。废品率分二种:摊制(即略粗一点加工),干长胶透明度较差,废品率34.1%;洗制(即精加工),干长胶透明度好,废品率30.9%。长胶不供食用,专供工业方面制造胶水等,运销华北、天津等地。因现鱼原料丰厚,岱山长胶制造已成为历史。  
十、渔网编织技艺  
县内历史上的捕鱼网,多以黄麻、苎麻等编织而成,用薯榔或荔枝、龙眼树作染料;棉纱织的则用桐油、煤焦油作染料。但经海水浸泡,容易腐朽破损。50年代后期,随着化学工业开展,逐渐改用化学纤维,既笨重又耐用。1959年木质浮子改用塑料浮子,陶瓷沉子改用铅沉子。到1966年,全县鱼网根本完成化纤化,并运用机械起网机拖网,定置网也运用起网机打桩。  
制造过程如下:  
1、先把荠麻拨细,再用纺车纺长,然后用拨车双股拼起来,就开端能够织网。  
2、先把线绕在梭上面,再拿来扎板,把梭上的线按扎板大小来索头,接着一皮一皮接下去,直到网具需求大小为止。  
3、先把织好的网具拿到烤道去煮,再煮到水开为止,然后闷一夜,第二天取出晒干,晒干后再冷烤水进一进晒干,这样连续二次。能够装纲了。  
4、把晒干的网片装在纲绳上。  
5、先把络麻拨细,再用调车拉长,然后用三股拼一成纲。  
网具的品种:  
1、玉秃小眼子用棉纱织成,叫玉秃网。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公分为2.5公分。  
2、柯蟹网用棉纱线和钳网织成。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公分为6公分。  
3、鳓鱼网用钳网线织成。用垛子织线为0.3公分线织成,每只眼子公分为3公分。  
4、小对网用钳网织成,织成的网到牛、马血蒸一下。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公分从大到小,大的为6公分,小的为1公分。  
5、裤脚网用钳网织成,用垛子织织成,公分和小对网一样。  
6、鲳鱼网用尼龙线织成,规格为0.25的尼龙线,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公分为4.5公分。(如柯鲳鱼网用潮水的颜色变化,住石轻重,来区分网的轻重,柯重网住石多,柯轻网住石少。假如潮水混浊,鱼发黄用轻网柯,假如潮水明澈,鱼活泼,用重网柯)。  
7、深水围网用塑料线织成,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2公分。价钱为100万元左右一顶。  
8、小围网用塑料线织成,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2公分。价钱为20-30万元左右一顶。  
9、拖虾网用塑料线织成,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公分为从大到小织成。  
10、独立网,也叫凡涨网,用塑料线织成,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从大到小公分织成。  
11、海底串网用塑料线织成,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1-2公分。  
12、大蒲船网早期用钳网线,如今用塑料线织成,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从大到小织成。  
13、大鱼网早期用草绳制成。  
14、米鱼网用粗塑料线织成,用垛子织织成,线为30×3公分每只眼子为10多公分织成。  
15、单拖网用塑料线织成,一只船用两根鱼绳拖到后面,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从大到小织成。  
16、深水流网用塑料尼龙线织成,规格是0.25线,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4-5公分。  
17、马交鱼网用尼龙线织成,规格为0.3线,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3公分。  
18、小咬金网用塑料线织成,规格为从大到小,用垛子织织成,每只眼子为从大到小织成。大的普通为12公分左右。  
19、蟹笼网先用钢筋焊牢,边扎好,再用网沿贴上去,每只蟹笼公分为60公分。用塑料线织成,眼子大小平均,眼子为1.5公分。每一只120度生一只黄嘴巴,有三只共360度。蟹笼的中心放一只蟹吃的饲料。  
轻拖网,是指天亮了,鱼游到水里,就用轻拖网柯鱼了。重拖网指白昼,鱼游到水里,就用重拖网柯鱼了。轻拖、重拖用对网柯,用两只船柯,用钢丝的轻重来区分。  
普通网具的织法:用梭,一块扎板。先用一把椅子把塑料线甩好,再用梭从头到尾上串下,下串上扎一下,甩一甩,变成了垛子织,再反复,一眼一眼织过去,回过来,网具的长度比方50米、60米,网的片子就产生宽度、长度和克度。然后把线一边一边织完,直到网的大小规格为止。  
资料:荠麻线、棉沙线、塑料线、络麻。  
工具:扎板、梭。  
渔罩制造  
岱山的秀山乡是个小岛,人们经常去海、河、沟、浦里捕各种各样的鱼、虾、蟹。包括鲤鱼、河鲫鱼、泥鳅等普通都是在闲暇时间去捕鱼当下酒菜的农民比拟多。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买不起菜,只好去河里捕捞些鱼来吃。渔罩至今也有200年左右历史。海岛中央大众大多都会制造。如今也还有。  
1、取一根9寸长质地良好的毛竹。  
2、用刮刀把毛竹刮成85-90片左右,每片2-3cm宽,厚度为0.5cm。  
3、一个渔罩大约高为1m左右,能够分为4局部,先做上口,就是渔罩最上端的口,用棕榈围成一个椭圆型,直径大约为50公分。再用30条左右细竹丝编制,把每片刮好的竹编起来,中间一道,离底部5cm处再一道。下面一道围起来的圈比中间那道围起来的圈要大。  
4、最后为了避免松垮,在口与中间那道圈之间再用白藤穿织编制。起定型作用。  
5、渔罩底部的蔑竹头呈尖型,是为了插入泥中,起稳定作用,鱼虾类不易脱逃。  
6、普通制造的渔罩都有两个,成双而做,分为雌雄两个,人能够左右手各拿一个到河里罩鱼去。雌雄两个制造全部相同,只要一点不同,那就是雄的渔罩要比雌的渔罩来得大一些。目的是为了携带便当,人背着的时分能够把大的套住小的,一同携带。  
渔罩正常运用的时间为夏季,由于河水干了,容易运用这工具罩鱼,农民捕鱼时比拟多用。  
网罩制造在秀山有200年左右的历史,至今尚有制造,并且根本上都是专业人士制造。童智福师从舟山小林师傅,本人带出两名徒弟。  
资料:毛竹、白藤、蔑竹、棕榈。  
工具:刮刀、鸟刨、片蔑刀。  
十一、传统儿童游戏  
传统儿童游戏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局部,产生于人们生活理论中。过去生死水平不高,一些对身心安康、智力开展有益的传统游戏给海岛儿童留下了深入的记忆,以致这些游戏代代相传。  
传播于岱山的传统儿童游戏品种繁多,一局部是由于各地人口活动文化交流所传入,另一局部则是岱山人民量体裁衣发明且改编过的契合海岛地域特征的民间游戏。能够分为:  
1、体能竞技类:老鹰捉小鸡、斗牛、官兵抲匪徒、挤窝猪、掰伎俩、跳绳、跳胡同、抬轿子、跳四方、手推车、跳山羊、造房子、打水底功、打船仗等。  
2、矫捷技巧类:甩三角、甩四角、滚铁环、打弹子、叠沙包、接结子、剪刀石头布、翻花绳、跳皮筋、抢四角、打李逵、踢毽子、挑棒子、滚铜板、红灯绿灯马上开灯、掷飞机、炒黄豆、摸暗子、猜字、拍七等。  
3、说唱益智类:列列板板、串龙门、丢手绢、牵沙蟹(拉大锯)、捉蜻蜓、脚尖脚跟脚尖踢、荷花荷花几月开、引蚂蚁、捉萤火虫、拍麦、卖啰啰黄犴、传话、七巧板、老虎棋、三子棋等。  
4、角色生活类:捉迷藏、过家家、办酒宴、玩泥炮、骑竹马、爬楼梯、碰蛋、批红毛人等。  
5、自制玩具类:吹角螺、绣花娘子、小花脸头子、竹蜻蜓、竹枪和水枪、弹弓、嗡嗡转、纸风车、风筝、制网兜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电脑、互联网、电子玩具的提高,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已难觅踪迹。传统民间儿童游戏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要得到全社会的维护,应在少年儿童教育中推行提高。2010年,传统儿童游戏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同年在岱山实验学校树立该项目的市级传承教学基地。近两年东沙古渔镇举行二届弄堂游戏节,展示传统儿童游戏项目的精髓,是传统儿童游戏的一个巷口缩影,为该非遗项目维护与传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十二、渔民传统服饰  
《岱山镇志》载:“岱山习俗,向称质朴。”渔民服饰自然也纳其中,构成“古朴”、“简捷”的作风。渔民服饰特性之一,则是合适海洋性环境和海上劳作。正如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所言:“海产渔民多穿短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笼裤”是东海渔民服饰中的特殊裤式,也是昔日服饰中最有特性的服式。海岛人的裤子男子多穿笼裤,腰头另出,便于系扎,普通裤脚较短,裤筒较大。“笼裤”的制造又有特性:一是单裤,用土布制成,质地厚实,耐磨耐穿,经济实惠。二是直筒大裤脚,形似灯笼,故而名之。三是裤裆宽大,双腿下蹲上抬都没有障碍,显得很灵敏。在舟山还有一说,说“笼裤”又叫“龙裤”,理由有三:一是作为帝王之身的南宋赵构在舟山退难而脱险后赠予渔民的御裤,即为皇帝的裤子,名为“龙裤”。二是裤形象龙灯中的筒裤式龙体。三是龙裤衩口两旁绣有飞龙图案。可见笼裤的颜色非常丰厚,样式非常美观。  
岱山渔民上身习气穿大襟布衫,外罩背单。冬罩棉背单,春秋夹背单,夏穿“邻郎”(形似单背单)。冬季流行玄色大棉袄,下身长大裤罩薄棉裤,尤爱穿棕色栲布衣加宽大的笼裤(又称龙裤)。渔妇服饰三大件:头巾、布褴,横襟衫,老妇喜戴黑、白头巾,年轻的喜戴花头巾,布褴是渔妇必备之物,既可家务劳作又便拣虾、晒鲞操作,具有保暖、遮尘、盛器物等多种功用。渔、盐民夏天习气赤脚,冬天穿“龙花蒲鞋”。农民喜穿布袜,八纽草鞋。  
首饰解放前,妇女戴发钗(由金、银、铜、玉、木制成,插木钗者吃素念佛),富家女子戴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小孩戴银项圈(此习解放后渐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男女戴戒指,女戴耳环、手镯、项链的屡见不鲜。  
2009年,渔民传统服饰制造工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十三、鼎和园香干  
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身于岱中乡大交村的戎锦品先生在东沙古镇兴办“鼎和酱园”,聘用本地技艺高超的水作师傅,制造顺应当地数千大众和鱼汛期集于东沙周海岸数万渔民所需的可口食品,如酱油、酱豆腐、香干等产品,其中香干名列首位。随着光阴推移,鼎和酱园历经风雨,但鼎和园香干共同的消费工艺却为后人所继承,并新陈代谢。近年来推出小包装香干,以考究卫生和延长保质期,是远近出名的“岱山三宝”之一。  
鼎和园香干的特性是:生熟皆宜,色泽光亮,香气浓郁,质地坚韧,鲜味共同,价廉物美,携带便当,保质期较长,在同行中名列超等。  
其制造技艺及流程:  
1、精选优质黄豆。  
2、据据不同时节用水浸泡恰当时间。夏天普通四小时左右;冬天二十四小时左右。  
3、磨细,榨浆,用盐卤滴浆,待十五分钟后再转浆,用竹篓沥水成豆腐。  
4、将豆腐分红小块,用洁净的香干布裹包严实。  
5、以九块成九行,共计八十一块,划一地排列于香干板上,每块初型香干的中间放上3×3公分刻有牌号的锡片,然后叠成六大板,用木榨架榨去水份,脱去包布。  
6、把初型香干用清水煮熟,捞出冷却后,配以适量的茴香、桂皮、山茶等香料和上等酱油再煮沸退火,原汁中焖二十小时,再煮沸后取出沥干,蘸透面上麻油即成。  
2008年岱山鼎和园香干制造技艺列入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桥头锡器制造技艺  
锡器制造在岱山当地称“打鑞”,制品称“鑞器”。锡器多用于庙宇佛寺、民间祭奠、婚嫁用品等。也有用高纯度的锡制成茶具、锡瓶、酒壶等生活用品类的器皿。桥头锡器在舟山整个地域享有盛名。有百年老店之称的“刘新茂锡店”创立于清末民国初期,其技艺家传至今,现有其孙刘小谜、刘永世及其徒刘生平仍从事“打鑞”。  
桥头锡器制造工艺流程复杂,一件废品制造要经过熔锡、压片、裁料、外型、焊接、锉磨、刮光、雕琢、擦亮等近十道工序。  
锡器制造的原资料有:锡饼、锡条、铅、焊条等。  
制造的工具有:尺、圆规、焊枪、土车床、抛光机、钢片、挫刀、烙铁、雕琢刀具等。  
工具桥头锡器制造技艺精深,是岱山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具有以下重要价值:一是适用价值,锡器制品作为一种器皿具有杀菌、净化、保湿、保鲜功用。二是人文价值,锡器制品是旧时岱山老百姓日常须臾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特征,锡器制品上雕龙刻凤,表现着不祥安全的寓意,更反映了海岛先民们的传统风俗和生活理念。  
2010年6月桥头锡器制造技艺入选第四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五、岱山倭井潭硬糕制造工艺  
长涂倭井潭硬糕是岱山特有的一种中央传统名糕,名扬江、浙、沪、闽沿海各地。该糕制造工艺共同,配料讲究,选用上等糯米、绵白糖等主料和玫瑰、芝麻、桔饼等辅料。采用祖传秘方经炒米、磨粉、配料、细拌、杆粉、印块、两次水蒸、两次火焙等工序,使糖、粉和辅料圆满地溶胶在一同,成为表面腊黄莹色的硬糕。  
倭井潭硬糕制造始于清光绪年间。浙江黄岩人林纪法,到岱山县长涂岛做换糖生意时,发现岱山渔业繁华,渔民在捕捞中需求不易蜕变的食品充饥,于是抓住这一商机,从制造黄岩糕着手制成了不易损坏的硬糕。同时,为留念传说中长涂抗倭英雄“三姐妹”而取名“倭井潭硬糕”。  
长涂倭井潭硬糕制造历史距今已有百余年,作为传统老字号食品,已构成共同的制造技艺,种类日趋增加,分硬糕、软糕系列,有芝麻、花生、奶黄多种口味,以顺应现代人的品味习气。同时也赋予硬糕新的民俗文化意蕴——硬糕已不地道是渔民出海的充饥干粮或下酒之物,更有糕(高)糕(高)兴兴,步步糕(高)之意,成为众多消费者捐赠亲友的著名土特产品。  
2007年,舟山市“非遗”维护办公室发布“倭井潭硬糕”为“老字号”品牌。2008年倭井潭硬糕制造工艺列入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涂镇老万顺硬糕厂总经理林杰毅被命名为首批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十六、书法木雕艺术  
书法雕琢艺术,简称“书雕”,是一种以书法艺术为根底,以树木为资料,以雕琢塑造为手腕,“三维”空间地表现出书法原作(或书画)的用笔技巧、结体特征及章法气息,把书写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力度和技巧力度完成由“形态”到“神态”,由“静感”到“动感”即由“视象”到“质象”的飞跃的艺术形态。  
岱山书雕起于清光绪年间,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定海木匠钱谒水从事民间工匠活,在为百姓建造民居、修建庙宇,刻制飞禽走兽、堂前匾额等理论中发明了阳刻书雕艺术。钱谒水之子钱鹤鸣,16岁停学跟父亲学艺,22岁在定海开设“聚兴宝”号木作工场,从事制造传统家具和雕琢传统工艺活计,被誉为“定海三把半斧头”中的一斧,可见手艺精深。曾承包过岱山东沙飞机场的建造工程。  
钱鹤鸣之子钱文浩,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书法雕琢情有独钟,传承并创新书雕艺术,到达了绝后的范围。曾屡次在国内、国际大赛中取得殊荣。自1994年获“中国首届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国度金奖”后,又连续取得“国际艺术成果与产品博览会国际金奖”、“国际创造金奖”、“中华专利技术开展成就奖”、“全球首届文化艺术国际金球奖金奖”、“首届中国文艺金鹰奖名家成就奖”等二十余项国度及国际性奖项,倍受业内人士瞩目亲睐。2003年他在岱山东沙古渔镇投资300万元兴办中国书雕城,陈列展出书雕作品上千件,成为我国书雕艺术无独有偶的展现与创作基地。2010年钱文浩被命名为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组成元素  
书雕工艺由书法原作、工作台、雕琢刀具、木材剖板、雕琢过程、成型防腐等元素组成。雕琢刀具可分各种规格的平刀、斜刀、单面斜刀、双面斜刀(自制)等。  
工艺流程  
选择书法作品——按作品选取雕琢材质——复制书法原样——勾勒平面凸面字型(形似)——书法雕琢艺术的再发明(神似)——展现  
书法雕琢艺术以书法载体和特殊的木料雕塑艺术形态,再现中华书法艺术的风采,开拓了中国汉字雕琢艺术新的途径,成为中国几千年书法艺术中一朵共同而亮丽的奇葩。2008年列入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