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岱山县民间习俗与文化一

  • 风水民俗
  • 2022-03-30 15:34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浙江省东北部,地处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的舟山群岛中部,北纬30°14',东经122°11'。北与嵊泗列岛接界,东临公海,岱山东濒公海,西接平湖、慈溪海域,南临舟山岛,北与嵊泗县海域相连,背靠沪、杭、甬长三角都市区,扼据江海联运和长江。  
二、节日习俗  
1、春节  
(含谢年)旧时,农历十二月甘三,家家“祭灶”,祭后吃“祭灶果”。俗语:“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做点心,廿七、廿八回家门(指长工)”。普通人家多在廿七以后“送年”,富庶人家提早择日“谢年”(辞旧迎新之意),供奉三牲或五牲福礼,供者沐浴净身礼拜神灵祝祷,口念“太安定平”、“新年发财”等吉语,此谓“散福”。农历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及青龙纸,中堂挂历代祖先画像,供以酒馔,后改设香茗果饵,朝夕礼拜,俗称“帧子太公”,至正月初五中辍,十三日复供如初,至十八日停供。三十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每人吃米团(意来年合家团聚无缺)。饭后,晚辈向未成年晚辈分“压岁钿”。入夜,合家围坐,灯火不熄,意在光亮迎神,防鼠、邪入室,亦修来世爹娘完善,俗称“坐岁”。正月初一,清晨即起,媳妇给公婆敬桂圆或红枣汤,然后至寺庙和祖坟拜岁,叫“拜菩萨岁”、“拜坟头岁”。是日,不扫地、不汲水、不动刀、剪。元宵(当地称“摆灯祭”),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神庙张灯结彩,祭奠庙神。夜间,提鱼灯、虾灯、船灯,齐集繁华处舞灯。乡间马灯、龙灯于庙内外游舞。正月十四夜,兴抬“三娘”(粪缸、水缸、井潭姑娘),意求吉利。多以放鞭炮辞旧迎新,春节假期,与亲朋同欢共聚。元宵节(正月十五)局部人家吃元宵汤团。  
2、立春  
正时辰放爆竹,是日“四忌”:忌争持、忌打骂孩子、忌损坏器皿、忌借债讨债。  
清明  
清早到墓地祭奠,加坟头上,用艾青饼、麻糍和酒菜供祭。祭毕将局部祭品留于墓地,让过路牧童享用。是日兴吃艾饼,做“清明羹饭”。今扫墓如常,机关、团体、学校组织祭扫烈士墓,承受反动传统教育。  
3、立夏  
俗称“尝新节”。惯吃蛋、竹笋、君达(元菜)、糯米豆豇豆、芦稷(高粱)点心,小孩胸前挂彩线袋装染红鸡蛋,日“立夏吃只蛋,气力大一万”。是日,人人称体重。  
4、端午  
即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檐挂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旗”),及桃技、柳条等,意防鬼、邪入门。用雄黄烧酒伴菖蒲碎根喷脸、搽耳,意解百毒。已出嫁之女(除秀山岛居民)必礼馈父母,称“挑节日”。礼品有馒头、粽子、鱼、肉、家禽、果包等,婚后3节重礼,后渐减,此习因循至今。  
5、七夕  
七月初七,旧时妇女浸泡槿树叶,搓洗成汁洗发,洗后头发柔软、润滑,有药香味。今用香皂、洗发精等替代。  
6、中秋  
境内以夏历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吃月饼,并捐赠亲友、师长,夜间赏月。  
7、重阳  
九月初九,吃粽子、米团、馒头。婿家给岳父母送礼,称“挑重阳担”(衢山、秀山此日不兴送礼。)。  
8、冬至  
旧时大节之一。节目前后吃“荞麦角子”,做“冬至羹饭”,供祀死者。士绅、儒生祭孔子,以求仕途畅顺。今乡村仍盛行“做羹饭”,祭孔已不兴。  
三、岱山方言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舟山各岛遭受第二次海禁,岱山岛居民简直全部被迁往大陆,自此,岱山岛又重新荒芜。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政府诏改“舟山”为“定海山”,清政府开端有组织向舟山移民。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在舟山树立了定海县(原定海县改为镇海县)。  
在明朝以前,岱山是两浙三十四个主要盐场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舟山遭受第一次海禁时,盐场遭废。展复后,清政府决议重新开拓岱山盐场,因当时宁波府慈溪县的山北地域(大蓬山以北地域)和绍兴府余姚县的东北部地域是浙江重要产盐区。于是,清政府在那个地域里选择了大量的年轻盐民移民岱山,重新树立盐场。  
在当时,岱衢洋是舟山群岛最早构成的范围较大的渔场,也是中国最大的大黄鱼渔场,固然遭受海禁,但是渔民在岱衢洋从事海洋捕捞历来没有中止过。每年的四、五月间总有苏、浙、闽等地数千艘渔船齐聚岱衢洋停止渔业消费,但是由于海禁,岱山不允许渔民永世寓居。所以海禁取消时,当时清政府对渔民停止了有组织的布置:镇海南部(今北仑)、鄞县、奉化渔民主要布置在舟山本岛以及四周岛屿寓居;镇海北部、慈溪渔民主要布置在岱山、衢山、泗礁以及周边岛屿寓居;台州、象山渔民主要布置在六横、虾峙、桃花、普陀山、朱家尖等地寓居;温州、福建渔民则被布置在青浜庙子湖、嵊泗等地的一些偏僻小岛。  
另外清政府还从慈溪等地组织了一些贫穷的农民到岱山开开荒山、荒田。  
在岱山开禁的初期,各中央移民讲着各自家乡的方言。在盐区主要以慈溪话、余姚话为主,在渔区主要以慈溪话、镇海话为主,在农区以慈溪话为主。慈溪话和镇海话都是宁波话的一个支系,两者差别很小,所以两种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停止了交融,变成了岱山岛的主流方言。而余姚话属于绍兴话的一个支系,与慈溪—镇海话差别很大。经过几代的余姚移民和慈溪—镇海移民通婚,余姚话很快走向了消亡,在岱山话中留下了极少量的余姚话词汇。在开禁后的三百多年里,除了上述地域移民之外,其他地域的移民也大量涌入,经过时间的推移这些移民慢慢也被慈溪—镇海移民所异化,但是也在岱山话中留下了少量特有的词汇。  
在岱山方言(慈溪—镇海话)初步构成的同时,舟山本岛居民在舟山老话(海禁前寓居在舟山的居民所讲的方言)、镇海南部(北仑)话、鄞县话根底上构成了新舟山方言。随着舟山本岛和岱山岛日益亲密的经济、文化联络,舟山话对岱山话形成了宏大的影响。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化,岱山地域就构成了以舟山话为主,以慈溪、镇海话为辅,混合了少量余姚等地词汇的一种特殊的舟山方言——岱山话。  
四、岱山祭海风俗  
祭海是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奠方式。岱山祭海具有代表性、开放性和民俗性,曾经作为一种海洋民间民俗方式得到传承。岱山打造休渔谢洋大典等海洋文化品牌作用,营造交融文化、旅游、经济三者要素优势的具有鲜明海洋风情的中心竞争力,推进区域文化旅游事业的持续繁荣。  
(一)岱山祭海的由来和特性  
岱山岛是舟山群岛中最早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古来传播着一种信仰海龙王及海之诸神的祭奠方式—祭海典礼。其民众参与性之广、影响之大、时间之长,不只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风俗中独树一帜,也是我国东海五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海洋渔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  
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海中泰山”,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出名遐迩。依据考古发现,岱山境内有3处新石器时期遗址,早在5000多年前,岱山境内就有先民耕作牧渔。岛上先民,早在史前就有对海洋的祭奠活动。海龙王是渔民意目中的大海之神,它呼风唤雨、雕虫小技、喜怒无常,既能赐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渔民对它具有敬畏之心,于是靠海吃海的渔民们把本人的命运寄予在龙和海龙王身上,于是构成了“出海祭龙王、歉收谢龙王、求雨靠龙王”,处处充溢着浓郁的龙崇拜、龙信仰的气氛,而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出于各种需求,也屡次停止浩大的祭海仪式。  
祭海在岱山历史上主要有“官祭”与“民祭”两种形态。最早有迹可寻的“官祭”是徐福祭海。据传秦始皇曾屡次派遣徐福采长生不老药,徐福抵岱山后,在后沙洋泥螺山搭起粗陋的小祭台,祭奠大海和龙王,祈望维护远航安宁。隋时的骠骑将军陈棱,奉命伐流求国(今台湾),海上遇雾,流浪至岱山东北,杀白马祭海,并留下了“刑马石览”古迹。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皇帝宋高宗搭乘御舟赴岱避难,当他抵达蓬莱后沙洋,觅见泥螺山上的古祭台,立刻祭告天地、大海,祈求社稷安宁;是日又去白峰寺(今超果寺)驻跸,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为此而留下了千古绝句--《渔家傲》。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祭海活动日趋频繁,海龙王信仰渐至顶峰。据志书记载,仅康熙祭龙王的祭文就多达8篇,并以“万里波澄”匾赐舟山的东海龙王宫。  
在官方祭海的同时,民间也盛行祭海之风。民间相传岱山境内诸岛有4处海域藏有海龙王,即长涂岛高鳌山的“娑竭龙王”、秀山乡与定海干缆镇接壤海域的“灌门老龙”、岱东后沙洋的“棕缉老龙”和东沙角的“青石龙”,专司行善。旧时渔民将他们奉为生命维护神和歉收赐福神,每逢渔汛开洋、谢洋时均要举行盛大的典礼,称“谢龙水酒”或“行文书”,祭奠典礼固定,祭品考究,流程明白,程序完好,具有鲜明的海岛渔民消费生活的印记,热情、粗暴、简约。目前,岱山局部渔村仍因循着这一传统风俗,保存了祭海的粗暴、纯朴的原生态风貌。同时,在皇帝诏令影响下,民众普遍捐资建造起龙王宫(庙、殿)、天后宫(妈祖庙)、羊府宫等海神庙,呈现清光绪《定海县志》是所记载的一区一宫或一区5个龙王宫的兴隆场面。据有关材料显现,自明、清至今,岱山境内有龙王庙、龙王殿、龙宫8处,龙潭5处,以龙为名的山、礁等地名10余处,可见岱山渔民对龙崇拜之风的盛行。  
岱山祭海,作为一种海洋民间民俗方式,有着鲜明的特性:  
1、代表性:岱山地处舟山渔场中部,自清后叶以来,每逢渔汛华东沿海三省一市(江、浙、闽、沪)渔民汇集境内岱衢洋等渔场捕鱼。岱山民间祭海谢洋活动,在三省一市渔民中产生较大影响,祭海也随之入乡随俗。故岱山的祭海民俗在我国沿海地域具有代表性。  
2、开放性:岱山渔民祭海选取在船头或岸上神殿而停止,属于公收场合。每逢祭拜时,各方渔民都能够参与,没有人会由于地域有别、作业有别而停止阻拦的,故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3、民俗性:祭海是岱山诸岛渔民长期信仰的风俗,而且有它的共同方式,如请“船关老爷”的普遍祭奠,早己被《舟山民俗大观》、浙江《习俗》杂志所收录。这不只在吴越地域、在国内十分典型,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稀有,从而惹起了国内外民俗学者的很大兴味。  
4、普遍性:舟山岛屿众多,渔民在消费和生活过程里,出海、返洋、休渔、谢洋,均要举行方式多样的祭海典礼---祭船关老爷­(又称“船官老爷)、天后娘娘(妈祖林默娘)、羊府大帝­­­­­­­(羊府,生前名官,曾救助过遇难渔民,死后封为海神)、海神­、其他神明---以渔为业的村村岙岙,历代相传。  
(二)岱山现代的祭海典礼  
2006年,岱山县在古祭台原址上新建了我国首个大型祭海坛。“休渔谢洋”大典就在这里举行。海坛建在全长3600米的鹿栏晴沙景区,由主祭坛、图腾、看台、舞台、石碑水帘和汉唐雀楼、阙门、钟鼓楼等组成,占空中积约4.5万平方米。主祭坛上矗立27米高的海坛图腾,以沸腾的海水涌泉为基座,由寄予四海一家、调和开展、共同呵护人类家园心愿的四海龙王相护,定海神针则从涌泉中拔地而起,意味安全、齐心协力与发奋向上。海坛已取得国度工商局注册商标。  
岱山县将祭海这一古老的民俗加以整理和提升,选择在6月16日东海伏季休渔第一天盛大举行“体渔谢洋”大典,积极倡导让大海养精蓄锐的理念,表达人类对大海的感恩之情,积极传播人类与海洋调和相处的理念。2005年以来,岱山连续举行了三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今年,又将承办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落幕板块,岱山岛.海坛谢洋大典。2008年,“祭海”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体渔谢洋”大典由渔家傲.归航、鱼满舱.祭海、醉蓬莱.感恩三个篇章组成。渔民傩舞礼迎、祭海谢洋;焚香祷告、把酒宣誓;掌管人领诵,万人齐和;山呼海应,撼人心魄。数十位渔家大汉面对大海,献爵奠酒,感激海洋。舞龙队、腰鼓队、秧歌队、花环队翩翩起舞。在祭坛地处的洋面——岱山县岱衢洋上,渔家人将200多万尾大黄鱼幼苗放入大海……最后,全场观众和领衔歌手一齐唱响中国海洋文化节主题歌《感恩海洋》。整个谢洋大典气势磅礴,海洋文化中崇尚自在的天性,激烈的个体认识、竞争冒险认识和开辟创新认识融会其中,充溢激情与浪漫、调和与壮美。人们用祭海的方式表达了对大海的敬畏和感谢,展现了古老长久的海洋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共同魅力。  
(三)岱山祭海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理想意义  
(1)根本理念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来源于海洋。现代祭海典礼在坚持了传统祭海过程中敬畏海洋主题的同时,突出人类感恩海洋、关爱海洋的主题,由过去一味向海洋讨取,推崇人与海洋互动互助,而海龙王则是大海与渔民海天合一的意味,反映了人类、自然、海洋调和相处与可持续开展的内涵。  
(2)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是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民俗,即普遍传播的各种习俗习气的总称。它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认识形态和口头言语等各种社会习气。  
海岛的民俗文化同海洋资源、渔业消费亲密相关,既反映原住民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共性,也反映海洋文化所容纳的主要特征。世代以海为生的岱山人具有特有的肉体气质与心理状态,特殊的天文环境和艰辛的消费方式培养了海岛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充溢聪慧和英勇的优秀品性,他们以开辟创新的气魄,热情诚信的本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发明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发明了与海洋亲密相关的肉体文化、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并逐渐综合构成了共同的具有海洋海岛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祭海典礼的细致流程和忠诚心志其实就集中反映了海岛民俗文化的共同特质,也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特别是寓居在岛屿上的人们关于图腾信仰、崇拜神灵和趋吉避凶的原始传统。  
事实上,海洋特性的民俗文化外表上表现的海岛人民大众的消费生活过程中的细节,也就是表现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认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构造、法规制度、衣食住行风俗和言语文学艺术等形态。本质上却提醒出人类开发应用海洋和社会理论过程中构成的肉体成果和物质成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其说,原生态的祭海表达的是对海洋海神的敬畏,是期冀经过屈从于海神的神秘力气而向海洋讨取渔民赖以生存的食物及延伸的其他消费生活材料;那么,以感恩海洋、人与海洋调和相处为主题的休渔谢洋大典则充沛表现了人类对人与海洋关系的盲目,是发挥人们客观能动性,科学处置与包括海洋在内的大自然的各种关系,完成海洋资源的永续应用,是表现了科学开展观的现代“祭海”。  
(3)理想意义  
开掘、提炼祭海这一古老的民俗,以祭海为载体,积极倡导让大海涵养生息,呼吁全人类关爱海洋、呵护海洋,表达岱山人民感恩海洋、善待海洋,也就表达了人类对大海的感恩之情的理念,关爱海洋是全人类的心声,提升了祭海活动的涵意。开掘祭海民俗文化,进一步认识祭海是中国沿海渔民重要的民间风俗,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开掘,重建我国沿海地域渔民风俗的重要文化载体;作为维护海洋、感恩海洋的一种载体,有利于进步人类维护海洋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调和相处;有利于凝聚民意,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理顺中华民族的民俗归属与文化认同,完成海洋民俗文化的时期价值。  
五、抬井潭姑娘  
农历正月十三或十四那天晚上,由二位有爹娘的姑娘(必需要有一未婚女子出面去请,但由于要与神女交往,所以必需是成熟稳健的,否则请不动神女。)准备供品香烛之类的东西到井潭边去供,(大人准备好花轿,所谓的花轿,实践上是一只淘米筲箕,准备一只祭奠用的红色木盘,把淘米筲箕覆在上面,一个边上插上一根竹蔑将淘米筲箕搁起。竹蔑旁插一支香,就成了一顶花轿。)摆上“花轿”祷告几句好话,然后抬着“姑娘”到家,在灶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摆上“姑娘”,前面散上面粉,灶上供上香烛、茶果。  
两位有爹娘的姑娘扛淘米筲箕,最主要的是扛淘米筲箕要考究办法:两个人左右两边各伸出一支食指勾住淘米筲箕,又要留意力度,不能把淘米筲箕抓得太死,以便井姑的活动指示,然后能够诚心占卜了。  
假如观者心里存有疑心,千万不要说出口,否则会不灵验的。这样整屋子的女的老人、年轻人,要问的全问好。最后,还要忠诚地把仙姑送回原处。  
抬屙缸姑娘  
早年,民间曾盛行着每年正月十四晚上,妇女们抬屙(粪)缸姑娘的风俗。  
抬屙缸姑娘时,先用一只圆形红盘,盘上放着一只淘米用的箩箕,箩箕的边缘包着一块布,布上插着菜花,在包头布面前再插上一根竹筷。这就是抬粪缸姑娘的花轿。  
花轿由两个妇女抬至预先看好的粪缸旁,就要插香祷告,请姑娘上轿。这样连续三次祷告相催,然后再问姑娘能否曾经上轿。这时两人用食指在箩箕的边缘中间悄悄顶起,假如筷子在地上点了两下,表示姑娘曾经上轿。于是两人捧着红盘当心地抬到家中的中堂内,把它放在一张事前准备好的桌面上,把那插有菜花的箩箕从盘内捧出摆好,在箩箕面前撒上一层薄匀的灰或细沙。箩箕边缘两侧中间由两个人用指顶着。这样一切就绪。早已等在中堂的男女老少个个很安静,然后每个人依照本人要问的事情向姑娘发问,如:“今年的收成好不好?”“今年中央安定否?”等等。粪缸姑娘依据所提的事,用所插的筷子在前面细沙上写出简单而含糊的字样。如“好”或“普通”或“不好”等。也有猎奇的向姑娘发问:“我今年几岁”“我有几个孩子”等。这时能够看到这只筷子一点一点地点几下,就表示对你的年龄几岁,或者答复孩子几个问题。  
在问时,难免有对有错,除少数人疑神疑鬼外,大多数人仅仅是猎奇心所差遣,凑凑繁华而已。但是假如有许多人以为很准,那么这样不断可能会抬到半夜三更,直至兴尽人散,才再由两个妇女把粪缸姑娘来时的原样送回原处。  
抬水缸姑娘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  
六、泗洲堂渡的传说  
岱山古有泗洲堂渡,是一个有名的海上交通枢纽。“泗洲堂渡”最早的记载见诸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至清末民初的历代定海县(厅)志,均在“津渡”或“渡栏目”中略有记载。《岱山镇志》卷三水目“航渡”亦载有“泗洲堂渡”,但是元明两代定海县志上都没有注明这个渡口设在哪里,往来何地。清代康熙《定海县志》和光绪《定海厅志》,均标明称岱山“泗洲堂渡”。“该渡设渡船三只,……自岱及定到宁而止,自宁及定到岱而止……。”民国《定海县志》始载明这个渡往来于岱山、定海、镇海、宁波之间。《岱山镇志》记载更为详尽:“泗洲堂渡船,在东沙角山嘴头,往来定城(定海)宁郡(宁波)等处。康熙时知县缪燧详请设立,今废久矣。”  
由此可知泗洲堂渡是北宋以来古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在舟山海上交通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古镇东沙位于岱山岛的西北端,北濒岱衢洋。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最大海湾由西沙角、念母岙、沙河口自西而东环列,至山渚头岬角构成半圈状。镇区座落1湾东角——史称“东沙角”,镇名因而而得。据东沙古镇九十六岁的刘庆珊老人回想说,在民国和解放时期,在东沙的山嘴头一带的确有一个渡口,但是详细名字记不分明了。当时岱山的东沙是十分繁华的渔市小镇,街道上人群熙来攘往,岱山县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打钉补网修船制锚的店都在东沙镇上,正所谓渔业兴、百业兴。东沙镇以渔兴市,百业兴隆,“富甲一郡”,是历史上的浙东北名镇,当时的岱山人出入海岛,就是经过那个渡口到定海及宁波的。刘庆珊老人的记忆,肯定了清末民国时期位于岱山东沙的渡口,大致位置与《岱山镇志》所记载的“泗洲堂渡”同在一处,都位于东沙角山嘴头。  
山嘴头位于东沙古镇的最西北,一条大塘将东沙与西沙两岙紧紧相连,塘外一片海水,即为著名的岱衢洋,塘内为人工筑成的养殖塘。以前有关文章曾留下反映“泗洲堂渡”遗址的独一一张旧照片,背景是绵亘不绝的山影,这与山嘴头对面的西沙角山形十分相吻。那么能够明白地得出一个结论,清乾隆间的“泗洲堂渡”就在东沙古镇山嘴头。只是此渡在民国初期就曾经废弃很多年了。刘庆珊老人所说的不知名的渡口正是清康熙期间泗洲堂渡的中央,但此时只是不再用其名而已。  
那么,北宋期间的泗洲堂渡又在何处?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叙水·津渡》中记载:这个泗州堂渡得名于左近的泗州堂。证明左近有一个泗洲堂。而这个泗洲堂又是何种建筑,后又有何变化,今又安在?要弄分明这些问题,则要从另一个寺院——“普明院”说起。  
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叙祠寺院·甲乙律院六》中关于普明有这么一段记载:“普明院,县(指定海)西北海中,古泗洲堂也。窣堵波二,以铁为之,世传阿育王所铸,钱氏忠懿王置之于此。皇朝大中祥符中赐院额。绍兴十八年僧昙解、侈大之高丽入贡,候风于此。”从宝庆四明志的只言片语和成寻的记载里,明白地通知了我们:普明寺,地处县城西北的海中,是一处佛教寺院,供奉泗洲大圣。左近的津渡港口泗洲堂渡,是与日本、高丽往来人员的候风之处,普明寺是海上往来人员在泗洲大圣的祈福之处。  
近年,一位北宋时期的日僧成寻在华见闻录《参天台五台山记》(来中国为北宋熙宁五年春[1072年])中竟奇观般地呈现了舟山泗洲堂渡的线索:  
“四月一日庚戌辰时,依北风吹,出船。申时,着袋山,在随稍山西山也。有人家。东南有栏山,有人家。虽有顺风,依潮向,止船已了。七时行法修了。  
二日辛亥辰时,出船,依潮满,以橹进船。午时,到着东茹山,船头号下陆,参泗州巨匠堂,山顶有堂,以石为四面壁,僧伽和尚木像数体坐,往还船人常参拜处也。未时,乘坏,参仕了。山南面上下有二井,水极清净也。沸汤行水了。向东南见杨翁山,有人家,翁山西见马务山,无人家,有三路港。依风向吹,不出船宿。七时行法修之了。经四、五、六巻了。  
三日壬子依西风吹,尚不出船,在东茄山。福州商人来出荔子,唐果子,味如干枣,大似枣,离去上皮食之。七时行法修了。一船头曾聚志与缝物泗州巨匠影一铺,告云:“有日本志者,随喜千万。”  
四日癸丑巳时,依有顺风,出船,向西行,上帆,驰船。未时,南见烈港山金塘郷,有人家。  
上文所述的“袋山”就是今之岱山,而清朝前的岱山分东岱与西岱两岛,中距离有一大龙浦,不知成寻所记的袋山为东岱还是西岱?从字眼上来剖析,“东茄山”应在东边。或许当时的东岱山另有“东茄山”的别称。二日从上午七点动身,潮水涨平后摇橹而行,到11时后抵达东茄山,中间化了四个多小时。四日从上午七时动身,到十一点后抵达沥港金塘山,也就是说东茄山至金塘的海上间隔商船需顺流行驶六个多小时。向西行顺风,刮的该是东风。  
从天文位置上揣测,岱山所处的方位应在县(昌国县)东北海中,与《四明志》记载的“西北”有差距;再者宋时岱山已有“蓬莱乡”之名,并无“东茄山”之说。从中央志编撰务实的角度,没有理由将蓬莱乡称作“西北海中”。  
但是,虽然许多人怀焦急切心理四处寻觅北宋古泗洲堂渡遗留下来的千丝万缕,但直到往常别说是距今千年的北宋之渡,就连三百年前清康熙年间泗洲堂渡的痕迹也是一无所获,没有一丁点让人信服的证据。所以北宋泗洲堂渡与清泗洲堂渡能否就是同一渡口?北宋泗洲堂渡终究能否在岱山?悬念留与后人,有待有识之士早日破解。  
七、划舢渡制造  
划舢渡是近海作业的最小捕鱼工具,历史很长久,大约在秀山就有300多年历史了。依据上一辈老人讲,这种渔船是清朝康熙皇帝同意人民来舟山群岛定居时就有,不断沿用到如今。不同的是,以前渔船下海用篷、撸、桨行驶。如今都改装成柴油机了。  
打造一艘划舢渡船共需1立方优质杂树和优质杉板,由于打造的划舢渡根本上是长7-8cm,宽1.5cm。高70-80公分,头比中间高,用板厚度2.8公分,底面宽度一样。所以木材要备足,然后开端打船。  
选择一块近海的平地,放2根大木,主龙骨(下面垫有平石条或平方木条,再在主骨上面放列有序的袅(桅杆),前高后低,前后狭宽)再将杉树板一块块拼钉在每只袅外面,(每只袅有一块梁板)。一只船架搭起后,由船匠用桐油石灰搅成的网纱饼用挣凿挣进板缝中,用铲钉和成缝钉穿插钉牢,在船匠做缝的同时,小木师傅在船内装置后舵盘,外围也由船匠师傅挣垫坚固,一切工序完成后,船老板挑日子放炮仗,请财神做羹饭下水。新渔船放到海滩上,大木师傅又做舵、桅、撸、桨。铁匠师傅打造锚,绳索师傅打造各类缆、绳。蓬匠师傅做蓬。在此同时,老板置办渔网渔具,一切就绪后,方可下海捕鱼。  
划舢渡船历史长久,少说也有300多年历史,由于这种船只只能近海捕鱼、拖虾、张网,因而多为一户一艘,每年需大修一次,小修数次,修修补补,二十余年后报废。主人又新打一只,渔民们代代相传,以此为业。解放后,这种小渔船也在协作化时相继入社,后转为渔业大队,由于集体经济的开展,渔业队开展为机帆船直至大型渔船渔轮作业,这种小船也随之淘汰。目前,秀山的这种划舢渡船有50艘左右,但新一代的划舢渡船曾经用柴油机作动力,替代以前的蓬、撸、桨。船体也略加变动。  
资料:杉树、顾树、各类杂树、桐油、石灰、绳、大小梁钉、铲钉、网线  
工具:剪刀、锯、木斧、凿、千斤  
用处:能够捕鱼、捕虾、捕蟹、涨网、渡人、装货  
行规:普通不向外人传授。  
风俗:打船工序完成后,船老板挑日子放炮仗,请财神、做羹饭下水。  
(林祥明口述沈惠锋采录)  
直勒船制造  
直勒船是近洋作业的小型船只,船宽与划舢渡差不多,长度比划舢渡长2到3米,船头有水角,船桅用平蓬。橹浆也与划舢渡一样。依据上一辈老人讲,这种渔船是清朝康熙皇帝同意人民来舟山群岛定居时就有,不断沿用到如今。  
打造一艘直勒船需求1.5-1.7立方优质杂树和优质杉树。直勒船普通船长10m左右,宽1.8-2m左右(头尖、船尾稍狭,高1m左右,中间最低,船尾比中间略高,船头再高点)。用船板3公分厚,船头有头颈。底板放好后,钉鸟,竖头颈,再将船板钉在每只鸟上和头颈上,船底略圆,两边钉上“榱”,船边上加2-3根玉勒,船后仓有小壁壳,可避雨。  
船匠用桐油石灰搅成的网纱饼用挣凿挣进板缝中,用铲钉和成缝钉穿插钉牢,在船匠做缝的同时,小木师傅在船内装置后舵盘,外围也由船匠师傅挣垫坚固,新渔船放到海滩上,大木师傅又做舵、桅、撸、桨。铁匠师傅打造锚,绳索师傅打造各类缆、绳。蓬匠师傅做蓬。在此同时,老板置办渔网渔具,一切就绪后,方可下海捕鱼。  
直勒船历史长久,从舟山有人寓居开端就有此船,已有300多年历史,乌仁位家族造船有二代。父亲乌令利(已故)、哥哥乌仁清、弟弟乌位清。兄弟三人均是造船能手,现由于年高体弱兄弟几人均不再从事船舶制造了。目前,秀山的直勒船已不多见。  
资料:杉木、樟木、各类杂树、桐油、石灰、绳、大小梁钉、铲钉、网线。  
工具:剪刀、三脚木马、千斤、斧头、榔头、凿、木钻、刨、锯。  
用处:只用来捕黄鱼、鳓鱼等  
风俗:打船工序完成后,船老板挑日子放炮仗,请财神、做羹饭下水。  
(乌仁位口述沈惠锋采录)  
稻篷船制造  
稻桶船有大小两种,小稻桶船比直勒船大一点,大稻桶船约可装一万斤,既可作为近洋捕鱼船,也可作为小型运输船。解放前是海岛常用有渔运船只。小稻桶船驶平篷,大稻桶船也可用绰缝。依据上一辈老人讲,这种渔船是清朝康熙皇帝同意人民来舟山群岛定居时就有,不断沿用到如今。  
打造一艘稻桶船需求2.2-2.5立方优质樟树和优质杉树及各种杂树。船长12m左右,宽2.3m左右,高1.3-1.5m,(头尖、船尾稍狭,高1m左右,中间最低,船尾比中间略高,船头再高点)。用船板4公分厚,船头有头颈。底板放好后,钉鸟,竖头颈,再将船板钉在每只鸟上和头颈上,船底略圆,两边钉上“榱”。船匠用桐油石灰搅成的网纱饼用挣凿挣进板缝中,用铲钉和成缝钉穿插钉牢,在船匠做缝的同时,小木师傅在船内装置后舵盘,外围也由船匠师傅挣垫坚固,新渔船放到海滩上,大木师傅又做舵、桅、撸、桨。在此同时,老板置办渔网渔具,一切就绪后,方可下海捕鱼。  
稻篷船历史长久,据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乌仁位家族二代造船。父亲乌令利(已故)、哥哥乌仁清、弟弟乌位清。兄弟三人均是造船能手,现由于年高体弱兄弟几人均不再从事船舶制造了。所以如今很少见得到稻篷船了。  
资料:杉木、樟木、各类杂树、桐油、石灰、绳、大小梁钉、铲钉、网线  
工具:剪刀、三脚木马、千斤、斧头、榔头、凿、木钻、刨、锯  
用处:具有时节性,到了特地捕鱼的时节,就用来捕黄鱼、鳓鱼等。过了时节就用来装货运输等。行规:普通不向外人传授。  
风俗:打船工序完成后,船老板挑日子放炮仗,请财神、做羹饭下水。  
弹涂船  
弹涂船从古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秀山凉帽山村民在海涂里捕捉“弹涂鱼”的实验中所首创制造的捕捉工具,后不断代代相传至今,并开展到本、外地其他村落。之后,也有年轻人在劳动之余,作为在海涂上追逐嬉戏活动内容之一。往常,又是秀山人,古为今用,在开展旅游业,开发海洋文化旅游项目中,发掘发挥此兰秀文化遗产,以其共同功用,创始了中国首家以“泥”为主题的滑泥旅游项目,遭到广阔游客的喜爱和喜欢。  
弹涂船原有一个不平凡的来历。早在距今二百年前清嘉庆年间,因秀山岛悬于海中,临海的村落终年遭海盗的侵袭,抢劫岛民财物。当时来袭的海盗为便于快速逃退,将海盗船停靠在海涂之外,用特制的能在海涂单人滑行的形如往常的“弹涂船”的滑行工具,便于快速上岸进村行劫,行劫后,特别是在被发现或追逐时逃离。有一次,秀山岛民们在抗击一股海盗的追捕中,捉住了一个海盗,并缴获了此滑行工具,后借以仿制,作为防盗御盗抗盗的还击工具。从此,岛们有了这一“先进”的抗击工具,入侵的海盗屦遭惨败,从而再也不敢来岛侵袭了。到后来,沿海涂的秀山岛民还将此工具用于在海涂上滑行和运物等劳动之用。其中凉帽山人首创作为捕捉弹涂鱼的工具。  
用木头、木板等资料加工制造的窄长的,其形体象小木船的在海涂上捕捉“弹涂鱼”的工具(见图)。该船体长170—180厘米,头部、尾部狭(头部比尾部狭),中部宽30—50厘米,船舷高10厘米左右(即船舱的深度)。船体的中部在船舷内设置“撑杵”,作为人在滑行时扶手操作的部件。船舱内可装运“弹涂竹管”、小鱼箩等捕捉工具及其他物件。船舷的两边外沿还有一个特用的功用,是用海泥制造假鱼洞的叫作“做窝子”,船底板制造最为考究,它用一块厚木块制成有一定“橢圆度”和“跷势”,使之到达行驶轻巧、快捷的作用,能行进、倒退,还能横靠。  
弹涂竹筒,弹涂船的配套工具。距今将近二百年历史,秀山岛民为了捕捉弹涂鱼而想出的捕捉工具。用特有的竹子做成的诱捉“弹涂鱼”的假弹鱼洞(见图)。每根弹鱼竹管长约20厘米,管子口径约3—4厘米,有底无盖(一头通)。捕鱼人把此“假洞”预先插入在海涂上弹鱼洞的旁边,再在原弹洞上放上用海泥制成的假洞沿遮住原洞,同时作为捕捉时的目的,等弹涂鱼出洞在海涂上寻食和活动时,捕捉人驾驶着弹鱼船停止快速追逐。这是弹慌张逃窜,误入假洞,成了“瓮中之鳖”,捕捉人依据这一预设的假洞目的取出预先放置的弹鱼竹管,获得猎物。  
八、倭井潭三姐妹抗倭传说  
那是一个至今还山泉喷涌、水清如洌的水潭,450年前的故事必定了它要嬗变为一个凄风苦雨但是却是铁血忠魂式的英雄之潭,同分散于舟山群岛各地的抗倭遗址一样,倭井潭和矗立其间的“抗倭碑”成为海岛历史上某段烽烟岁月永久的痕迹。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剩余为戚家军所败,逃至长涂,遇久旱不雨,饮水缺乏,便霸占此潭,不让百姓汲水。当时岛上有一户人家,家人都已过世只剩下三姐妹,大姐二十岁,二姐十九岁、小妹十七岁。水是海岛生命之源,渔家三姐妹为夺井与倭寇展开了殊死斗争,先是投毒于潭,以灭倭寇;又机密组织十余名青壮年,趁夜色行刺驻守井边的倭寇。一天夜里,前去行刺的三姐妹被潜伏在井边的倭敌发现,百姓们冒着生命风险掩护三姐妹逃离。当三姐妹跨过长涂江,逃到娘基宫村山嘴时,波涛汹涌的大海堵住了去路,穷追不舍的敌寇从三面包抄过来,三姐妹望了家乡最后一眼,携手跳进了汹涌的大海。两年后,戚家军挥师入长涂,倭寇被歼,井潭回到百姓手中。又后来,在三姐妹献身的海面上,耸出三块石礁,并首矗立。人们说这是三姐妹的化身,遂称“三姐妹礁”。喝水不忘护井人,长涂人称该水潭为平倭井,又称倭井潭,并立“抗倭碑”以祀。  
九、棕缉老龙传说  
传说在岱山后沙洋的海底下栖息着一条断尾棕缉老龙。每当风暴降临,它会发出嗷嗷嗷的吼声。那声音传的很远很远,为岱山的渔家和过往的船只报警。要问这条好意的断尾棕缉老龙是怎样来的,那得从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中秋说起。  
那年中秋之夜,天上挂着一轮皎洁通圆的明月。月里的嫦娥心里快乐,怀抱玉兔在广寒宫里翩翩起舞。她那长长的袖子忽上忽下的舞动,无意间碰落了挂在树上的一粒桂子。桂子从九重天上掉下来落在后沙洋。那时刚好有一只海螺在滩头寻食,看见掉下来的一粒东西,大口一张就吞了下去。海螺吃了月宫桂子以后就成了精,它在海里就开端横行霸道欺压水族,还经常发脾气,揪起狂风恶浪,害得渔家翻船人亡,生活不得安宁。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中秋,有一条来自福建的渔船捕鱼经过后沙洋正好碰到海螺精发脾气。忽然间狂风大作,恶浪翻天。那艘渔船进退不得,只好落蓬抛锚。月里嫦娥看的清楚,对海螺精的胡作非为感到非常愤慨。她想这是本人惹出来的祸,应该由本人补偿。她猛然发现船上那条用棕缉丝打成的锚缉,十分坚固。于是从桂子树上摘下一粒桂子,悄悄一抛不偏不倚掷在棕缉上面。棕缉碰到桂子后顿时有了灵性,化作一条棕缉龙牢牢稳定在海底。所以听凭海螺精如何息事宁人,船只却平安无事。海螺精弄得精疲力竭只得作罢,于是风浪过去了。渔船上的渔民们准备拔锚启航,哪知棕缉已成龙怎样也拔不起来。渔民们启航心切于是不论三七二十一拿起斧子砍断了棕缉。这一砍不打紧却把棕缉龙的尾巴斩断了。  
棕缉龙忍着失去尾巴的痛苦在后沙洋住了下来。海螺精称王称霸惯了哪容得下棕缉龙插足进来,于是它气势汹汹地来跟棕缉龙决斗。一龙一螺在后沙洋摆开战场,你来我往大打出手。斗得昏天地暗,狂风吼叫,白浪滔天。按理那棕缉龙是嫦娥派下来降伏海螺精的,本领比海螺精大,只因它的尾巴被砍断了,力气发挥不开,所以斗了三天三夜,没有分出个胜负,双方只好暂时休战。  
棕缉龙眼看力不能取胜就想了一个计谋。它摇摆一变化成一个老翁跑到海边见一个老头正在撒网作业,于是上前说:老兄弟,你在这里是捕不到鱼的。我通知你一个办法,到潮水急的中央捕捞。看到清水中有一股混水冲击就赶快下网。捕到的东西马上拖着走不要回头看,不断拖到家里为止。老头听了半信半疑,心想试试也好。于是他就找到潮水急的中央撒网作业,不到一会儿从网里发出“嘟嘟”的怪声,老头猛吃一惊回头一看。谁晓得就这一看破了棕缉龙的法,海螺精从网里逃了出来。老头看到一只斗大的海螺骨碌碌地朝大海滚去而吓得呆若木鸡。  
棕缉龙固然未能把海螺精捉除但海螺精受了那次惊吓从此不敢再来后沙洋落脚而逃到外海去了。海螺精呆在外海洋心里还是不死心,随时随地都想重返后沙洋。棕缉龙晓得海螺精的野心,所以它终年横卧在后沙洋海口,挡住海螺精的归路。当海螺精掀风作浪时,它就预先发出警报“嗷嗷嗷”地呼啸,似乎在通知人们“暴风要来啦!当心啊!”  
这个老龙还真灵验,后来每逢台风降临之前,海面上就发出嗷嗷嗷的声音,这是提示人们台风行将降临。  
十、跳蚤舞  
跳蚤会,又称“跳蚤舞”,是舟山民间赛会活动必有的舞蹈扮演方式,约于清乾隆年间从定海传入,大致有三个开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22年前,舟山当地的乡村在出会时就有这个舞蹈,但没有情节,没有人物,完整是男0、逗趣,夹在出会队伍中扮演;第二阶段是在1922年,定海城乡又举行大范围的赛会活动,当时从上海请来的艺人扮相俊美,引人爱看;第三阶段是在50年代,把“跳蚤会”编成群舞。  
“跳蚤舞”的扮演程式:不管是双人舞也好群舞也好,它的根本舞步是大八字步半蹲跳走式。因其舞姿酷似蚤跳蹦,故而称之“跳蚤舞”。它的扮演特性,以轻盈、诙谐、灵敏,逗乐的舞蹈动作取胜。饰济公的男角,主要以阻拦和戏耍动作为主,饰火神的女角则以撩拨、躲闪,配以突进动作。  
伴着“嘣、嘣、哧!”的鼓钹打击伴奏,脚蹬破鞋、手持蒲扇的“济公”和头戴珠冠、身披红衫的“火神”,一进一退,忽左忽右,半蹲着腾跃腾挪。这就是“跳蚤舞”——因舞姿酷似蚤跳蹦而得名。  
每逢1,谐趣横生的跳蚤舞总是特别吸收人们欣赏。男的是济公装饰,破袈沙,破鞋,一把破薄扇。女的是火神娘娘装饰,头戴珠冠,身披红色宫衫,红绿花鞋,手舞一块红手帕,也有手敲二块竹板的。  
女的火神娘娘菩萨一身火红装束,正是火的颜色意味。  
原来的“跳蚤舞”没有曲调,只配堂鼓、小鼓、大锣、叫锣、昌锣等打击乐器,后来加了曲调,曲调古朴,稳健,节拍鲜明有力,粗暴而豪迈,带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扮演时三拍子节拍:“嘣、嘣、嘣,嘣!”“尺、尺、尺,尺!”  
“跳蚤舞”是舟山群岛颇具魅力的海洋舞蹈,是“船舞”的一个组成局部。每当舟山群岛举行浩大的节庆文化活动(如过年,庆歉收,祭海等)时,“船舞”即“调船灯”是必演的节目。民国初年,沈家门一带把“跳蚤舞”这种纯文娱性的舞蹈与当地“送灶敬神”活动联络起来,变成了敬神舞。活动场地也由广场、大街、滩头,转移到家家户户的室内灶头。由于舟山有一个民俗习气,每逢腊月廿三,即灶君“上天言事”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以逗弄灶神开心,让他在欢乐的笑声中上天庭奏事,祈求消灾除祸,安全幸福,所以,“跳蚤舞”又称“跳灶舞”。  
在长涂镇文化站长陈素英的率领下,现长涂已有一群会“跳蚤舞”的年轻姑娘。编排了第二、三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中扮演的舞蹈《济公斗火神》,深受广阔大众的好评。  
十一、观音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带着木吒二太子,到凡间选择有一百座山峰的道场,她来到衢山的最顶峰,只见山上云雾洋溢,苍松挺拔,风光漂亮,就想定此地为道场,座落山头数山峰,但从东数到西,从南数到北,一连数了三、四遍,数来数衢山只要九十九座山头,遗憾地带着弟子驾云分开了衢山。  
观音菩萨驾着祥云看到了南海普陀山,就降下云朵,座落山头数山峰,结果数了下周围山峰,数来数去又是九十九座山头。这时,观音菩萨身边的弟子开了口:“菩萨坐着的不也是一座山头吗?”观音这才明白先前在衢山数山头时,把本人坐的那座山峰忘了数进去了。从此,她虽在南海普陀做了道场,但也没遗忘衢山的那座山峰,并赐名为观音山,并立为陪道场。每年总要驾着祥云前来观音山说法讲经。  
(2)观音驾雾传  
观音山共有五座山峰组成,最高天高峰海拔314.4米,其次是乌贼岩,高308.1米,其他三座也都接近300米。这五座山峰在舟山群岛北部上千座岛屿中是最顶峰。再加上是从海上拔地而起,这就更显得挺拔而又峻峭,更难得的是五峰相抱,就象五把尖刀,直插天穹,构成了一道“五峰穿云”的宏伟景致。这五座山峰与其他的山脉一同相连,在衢山的南缘,筑起一道屏障,海上的水气被蒸发后,经过潮湿的东南风送上岛来,却被挺拔的山峰挡住了去路,只得在此积聚,往山顶爬升,这样就构成了一种雾气缠绕。即便有时岛内晴空万里,在山顶上还是覆盖着乳白色的雾霭。雾霭时而如白帽盖住山顶,时而如轻纱匆匆飘过山峰,时浓时淡,时聚时散,变化无量。身在山顶,犹如走进虚无缥缈的仙境。所以就有了“观音驾雾”一说。  
(3)观音山奇迹  
观音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佛教圣地,也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之一。号称“第二海天佛国”,与普陀山一同并称“佛国姐妹山”。观音山是一个佛教气息非常浓郁的圣地。在山上有三座寺院,分别是洪因寺、普庆寺和洪福寺,较为壮观。  
由于对观音菩萨的忠诚,由于它是世上独一以白衣大士命名的大山-----观音山。普陀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而观音山是观音菩萨去普陀山修道之前,曾驻足三年的仙山。它其实是观音菩萨的另一座海山道场。但它的名声,不只仅是由于佛教,它的景色,它的文化,也让人常读常新,不但眼熟,而且心仪。  
观音山的暮鼓晨钟正在不紧不慢地敲响,佛光和圣灯也总是有意无意的在人们面前展示;裟椤花正开着,绝美的美人红也每年撩人一次。  
1986年,一群游客在观音山塔顶瞭望,看到了旷古未有的空中楼阁现象,雾霭在阳光的作用下幻化出数以万计的群佛,有释迦牟尼、观音、地藏等。《人民日报》(海外版)还以“令人惊异的群佛蜃景”报道过此事。  
人们纠缠在普庆寺里,为一座寺院,一个师傅,一个香客和一场法会,久久不能自拔,其实,走进洪因寺,耳畔就不断旋绕着声声佛号。想把观音山尽收眼底,无数文化珍宝在熠熠生辉。只需一爬上观音山来,这个不起眼的小岛蕴藏着精粹的海洋民族文化,令人震动、敬畏、心醉神迷。  
十二、挖花唱牌  
旧时,渔民业余生活单调,船靠岸后的消遣活动大多为挖花等,由于挖花是脑力劳动,时间长,为增加文娱性,渔民们在挖花过程中创作出了挖花唱牌,挖一个花,唱一句歌,增加氛围。歌词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叙事性强,旋律漂亮流利,一度很受当地大众喜欢,被普遍传唱。  
挖花是人民在消费生活理论中发明的、在民间普遍传播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方式。它的题材内容、艺术方式,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中央特征,歌词叙事、述景、抒情,雅俗共赏,情形融合。旋律漂亮,生动流利,中央颜色浓郁。节拍与节拍规整平衡,故事情节迂回多样。  
目前,这种挖花唱牌几近失传,只要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能依稀记得唱出一局部。许多人只知其名,不知其义其声了。  
十三、‘缠身龙’治疗  
岱山高亭南峰村金成表以家传秘方制造药方相传三、四代,距今一百余年。因爷爷早逝,是从奶奶手上传下来的。因膏药是独家秘方,而且严守“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因金成表的父亲也英年早逝,所以传给了他。如今是远近出名的“金疮祖传”主治蚊子、蚤、虱叮咬,吃食不卫生或血液循环不畅等招致的疮疡,及细菌性惹起的脓疮、“缠身龙”等。生疮疡初时,要打散不使肿大,疮疡已肿大,势必要将其脓毒拔出,方能解其痛楚。疮疡发作之初用咬头膏贴于患处,疮疡已是中晚期就用吸脓膏药敷之。  
十四、沙洋晒生制造工艺  
花生又名落花生,古代叫长生果。生长在岱山岛岱东后沙洋的花生,经煮熟晒干后称“沙洋晒生”。  
沙洋晒生很有名气,因其消费于沙泥湿地。不论遇到多旱,产势都很好。当地农民把收上来的花生经过择炼,在大锅里放恰当比例的盐水煮熟再停止晒干。滋味不错,也容易贮存。在舟山很有名气,被冠以“小藤花生”和“中藤花生”之名成为特产。  
晒生工艺流程:  
1、把刚摘来的新颖花生用清水洗净;(刚摘的花生最好不要过夜,若过夜花生外壳会微黄,滋味也会不一样)  
2、一百斤花生放二斤半白盐,明矾二两,拌平均;  
3、过3-5小时左右上灶停止烧,水位与锅平,火要旺,这样花生普通在40-50分钟后即可出炉;  
4、将出炉的花生拿到太阳底下暴晒,最好每隔2小时翻一次,这样晒出来的花生既无任何色素、激素又不失原味。  
十五、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百年前我国大都有之,也是江南一带大众普通兴行的传统风俗之一。于是每逢神之降生日,或在风调雨顺之年,处处可见结社纠会举行庙会社祭活动。迎神赛会即指神明视察民情之时,民间聚集各类艺术方式统一巡游赛演。换句话说,就是以陪菩萨的名义,举行民间艺术大会串。此活意向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岱山的迎神赛会,约始于清乾隆前期(1750午前后),终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前后相继约一百八十年左右。这是一项集祭神和文娱于一体,融各种扮演艺术和外型艺术于一炉的有组织、有方案的社会性活动。其范围之庞大,组织之缜密,内容之丰厚,影响之深广,足以反映当时岱山经济、文化和社会开展之盛况,而且,表现了我国南方“吴文化”的特性。  
(一)旗类方式  
(1)大旗,我地出会,以八卦旗为大会会旗,旗大六丈见方,用八匹杭纺制成,中绣八卦图案,以长毛竹为竿,旗顶用金属搭标击铃,用四根“样索”,四枝柱竿,两人胸挂皮套,协扶而行,旗子顶风飘扬,远远望之,威武壮观至极。此种大旗,会中尚有多面,有五色旗、九色旗、龙凤旗、雄狮旗等,掌旗会友,必需年富力壮者始行。  
(2)五彩旗,三角形或方形,用绸布制成,旗头搭枪、飘带,用竹为竿,一人一扇,负之而行,顶风飘展,五彩缤纷,远望亦颇美观,但此种旗帜以多为胜,一队最少三四十扇,或者七八十扇为宜。  
(3)头旗,亦叫大纛旗,乡人俗叫“大肚”,阔约四尺,长约六尺,蜈蚣爪镶边,旗头搭枪结彩,花球彩带,用金线绣成,一人皮套扶持行进,后用撑竿四根,较之舞台上大纛旗实是大得多了。  
(4)门枪旗,其外形与大纛旗相同,不过一长一短,一阔一狭,门枪长约二丈余,阔约二尺,亦用缎布绣成,用竹片为筋,串搭旗杆,用“样索”撑竿,扶掖而行,实有八面威风之概;小型的俗称蜈蚣旗,则以多为胜也。  
(5)令旗,以三角居多,为各会社带头开路旗,故会社都配有这种旗帜,以壮观瞻。  
(6)打彩旗,为会社中最普遍运用的长方形水旗,为维护次序,指挥队伍之用,颜色以鲜明乖巧为主。  
(二)灯类方式  
(1)连灯有好几种,大的俗叫十八连灯,用木材做框,长二丈四尺至三丈不等,形如长梯,内分十八级,每级挂灯一盏,顶架结彩装饰,还书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等吉联,左右挑灯两盏,亦用“样索”及撑竿,两人肩负而行,夜间点灯,颜色雄壮美观,掌灯之人,亦须年富力壮者。还有一种小型的,每连八灯或九灯,一人持之而行,一队几架,灯的颜色把戏各有不同,匠心美观,别具一格。  
(2)荷花灯,俗叫“荷花铳灯”,用上等锡铸成,一队数十盏,划一划一,引人观赏。夜间则换为纸制灯罩,灯光绚烂,尤为美观。其掌灯之人,均系十一二岁童子,一概锦装绸缎,凡参与童子,为父母者,事前亦的确费一番心机。  
(3)彩灯,其品种很多,别出心裁,制成各种彩灯,颇费匠心。赛出时一社最少二十四盏,均由孩童执掌,此种彩灯会,尤以夜间最为壮观。  
(4)船灯,用竹木为架,用绸或纸扎成,搭牌结彩,做成各种船形,列队赛出,用两人在船内抬之而行,大都以船帮主办为多。  
(5)马灯,宁波马灯,原来就颇有名,在会中赛出马灯,马匹多而式样更新颖,沿途有扮演或歌唱观赏。  
(三)长龙  
龙在会场中因制造资料和所负任务不同,故大小不等,称号有别。下作略述:  
(1)开路老龙,大会行列,第一条龙,叫之开路老龙,因老龙识途,故称老,由熟习途径的柱首引香领队,大会在途中行进,其引止快慢,均以此龙为主,并以头旗为独一目的。  
(2)护身龙,每尊菩萨必需有一条护身,俗称护身龙;护身的特征是龙的颜色,必需与菩萨神袍颜色相同,且属于坐堂会一份子,随菩萨行止。  
(3)珠龙,我东沙地域出会,有两条大珠龙为宁波全区出名。其一为北柱红珠龙,龙长二十四节,龙身直径大约三尺,全身除龙衣杭缎做成,并以苏绣精工绣镶,龙头至龙尾全以珠串,每节彩牌龙鳞,均向苏州定制,五光十色,耀眼生辉,龙头珠牌,直径长达六尺,仅背龙头之人,必需十人之多,用柱竿铁串扶持行进。特别夜间张灯后,两只龙眼,用干电发光,各节龙背,红绿明角灯笼,灿若繁星,全身犹如火龙普通,尤为壮观。其二即为南柱白老龙,除龙色外,其大小制造,均与红龙相等,白老龙特征,更生有红、黄、蓝、白、黑五条小龙,依依绕行于母龙之前,其设计尤擅巧思。珠龙前面还有两面大对锣,这锣直径1米,圆锣中心有黑色中空直径约40公分。龙前面有两面对锣,二人一齐敲打。这珠龙就在出会时,老百姓一听到对锣声就晓得“珠龙”来了。  
(4)旗龙,小龙两条,肚下挂旗锣,故此叫旗龙。设用木架两只,各四足下地,足下生轮,能够推之而行,顶披龙衣,俯首跷尾,鬓眉毕张,栩栩如生,以两人敲锣,两人推之而行,为大龙鸣道。  
(5)龙灯,以小龙为灯,用竿高擎于社会前。夜间龙腹各挂汽油灯一盏;此种龙灯,多用于高跷之前,此乃照明设备也。  
(四)音乐类方式  
(1)响器,每一社会前,均配以响器一班,以为行进或扮演时伴奏之需,以锣、鼓、镗、钹等六件组成,通常敲打的以“停止曲”、“将军令”等为主,扮演时则随曲变调,互相配合,有些能手,更能敲出各种曲调,当然皆经事前锻炼,才干上场的。  
(2)国乐队,即管弦队,以笛、胡、琴、笙、箫及琵琶、三弦等组成,一队十余人,均系素常对国乐有丰厚纯熟经历者充之,沿途细吹细打,奏出各种曲调,其悠扬节拍,殊能无动于衷也。  
(3)鼓架亦名鼓船,船用上等木材雕琢镶嵌精工制成,虎头旗尾,中砌八角亭楼,彩牌灯球,用四人抬之而行,内配鼓手一人,右弦外搭大小锣多面,另有锣手一人,以及敲小响器者二三人,船后围以彩带,后有管弦乐手一班,沿途奏出“梅花三弄”、“赵御国”、“一江风”、“小起班”等名曲,由锣鼓手随调敲出各种节拍,以相互配合,沿途吹打行进。  
(4)号筒及喇叭,各会社中常配号手及喇叭手一二人,沿途吹以助兴,如抬阁高跷会前之长喇叭手,或神轿前之小喇叭队等,均能个别吹出美好音节。  
(5)西乐队,这是民国以后,新兴会社,是由当地会社柱首向上海或宁波雇佣而来,男女均有,除沿途参与1外,遇爵献或行宫里,环1上,奏出各种新乐,以娱观众,因其服装及乐器新颖,乡人多以奇特眼光视之,倒亦颇能惊动一时。  
(五)技艺类方式  
(1)大刀队。又称大刀会,队伍必需事前经过特别锻炼,拳术之外兼谙武器,才干临场,其成员尤须以年轻体壮者充之,其运用武器有刀、枪、矛、镋、叉、钩、槊、环、鞭、锏、棒、杵、棍、盾、剑、索、链、殳等,十八般武艺件件皆全,扮演时单技对拆,均经纯熟,且经武师教诲,此种会社,不只在出会时有游艺性演出,在平常更是一个发扬尚武肉体的组织。  
(2)高跷。我地出会的高跷分红人队和儿童队两种,儿童队高跷高仅五六尺,成人队高跷有高至十尺以上的(俗称大高跷),分别扮演各种戏剧人物,为艺术性与技术性兼具玩意,特别成人高跷,常常演出惊险镜头,博人欣赏,例如“火烧连营寨”一剧,放火者手执火具,沿途放火烧营,扮演之人必需倒行,一面扮演,一面行进,殊非易事也。  
(3)舆马。匹数多个不拘,有时因马匹缺乏,以牛替代,牛角挂彩,马背搭方形彩亭一座,其形如轿,故称舆马。俗称“马上加轿”,中坐年轻孩童或女子,或扮成各种戏剧角色,亦由因当办柱首,为尊崇菩萨,参与行香,用舆马令孩子替代者;亦有坐妙龄女子,拉琴唱曲,以赢得观赏者。  
(4)八仙班。用孩童扮成八仙过海外形,用响器伴奏,前后以门枪旗为队眼,沿途扮演各种阵法。  
(5)大头班。亦系孩童扮成,头罩大头和尚脸壳,亦有响器伴奏,扮演各种短剧,以滑稽为胜。  
(6)杂耍。每班由成人一二人组成,有唱道情的,有打凤阳花鼓的,亦有像北方数来宝的,既歌且舞,唱的以吉利讨彩歌曲,扮演相声文言,以耍噱头滑稽为主。  
(六)普通性方式  
(1)抬阁。以木料做小型戏台一具,上搭彩牌,由孩童扮成各种国剧角色,或立或坐,以扮相精巧为胜,最高据坐的,则另用铁架搭成,摇摇摆晃,颇引人观赏,抬阁用八人抬行。民国以后,凡抬阁娘子扮演者,均须能琴善歌。  
(2)赤膊小鬼。由娟秀孩童二三十人组成,头戴鬼脸盔,身穿棉背心,腰缠双胄,亦膊盛装,手执小伞,其重心在带头的鬼王,另有大小头鬼、牛头马脸,以及殿后判官、阎王等,各执应用法器,摇晃行进。  
(3)矮凳会。均有四五岁小孩组成,盛装古服,各执小凳一根,凳上各插国旗或者生肖旗一面,列队行进,均由大人在旁扶持,中途不胜足时则有大人肩负而行,这种会社,多因父母珍爱本人骨肉参与菩萨行列,希望孩子从此壮大,菩萨保佑,百病不侵,长寿百岁也。  
(4)罗汉会。由十一二岁孩童扮成,光头戒疤,各着袈裟,外披搭衣,手执法器,带头为令旗,由韦陀菩萨领队,殿后者为善财龙女一对,以及女子扮演观音大士,全队仪态万千,颇具匠心也。  
(5)轮船会。岱山东沙念母岙永兴社所出一大轮船,船长八丈,高一丈余,用竹扎架,外糊以纱布、烟卤桅杆一应俱全,打造得活灵活现,内有八人抬之而行。该轮特征,两沿有巨炮、炮系竹制成,中间有缺口,用火油灌之,烧燃时用厚纸焖之,即发出宏大炮声(俗称火油炮)沿途鸣放,犹如炮舰普通。  
(6)龙船会。船由木板制成,龙头龙尾,鳞甲斑斑,活灵活现,船中孩童三十个,作扳桨竞渡状,亦有船中置响器队一队,沿途敲打为竞渡助兴者(俗称龙船)。  
(7)跳蚤会,又名跳灶会,系民俗舞蹈,因舞姿如跳蚤和妇女跳到灶上撒尿就能灭火的传说而得名。它的方式是男女对舞,男饰济公,女扮火神(男扮女装其装为红衣绿裤),意为“济公斗火神”。行会时,他(她)俩由粗草绳围生长方形,边舞边唱,唱法似“小热昏”普通,除原准备的曲调外,能触景生情,见机应唱,能吸收围观者兴味。  
(8)中山会。亦称反动军会,为北伐后新兴会社,全队七八十人,均系孩童扮成海陆空三军,每军二十人,以国旗军乐为前导,服装划一,全队荷以木枪,一队又一队军官,最后有彩舆一顶,内挂国父孙中山先生遗像,沿途随乐队吹曲,高唱简军歌,歌声与步伐分歧,为一深具认识之会社。  
(9)香担。每一会社,均配有香担,亦有用板车的,此种虽亦结彩挂灯,实践为各会担挑衣服及礼品之用。行列中称为香担。(十)醒狮。狮用竹木彩布制成,体积庞大,有人抬之而行,俯首怒目,状极凶猛威武,出赛均以雌雄相对为准,与小型的舞狮不同,舞狮以扮演取胜,醒狮以威武见长。  
十六、令时辰  
民间有人或物走失、丧失等没有结果时,找会一些令时辰的人帮助算算。令时辰者叫失者到筷笼里拔筷子,依据筷子的数量,再按根本口诀计算,能够肯定要寻觅的人或物的存在或失去,听说普通较灵。至今此法在民间还有少数传人存在并停止着。  
根本口诀:  
正月大旱  
二月游连  
三月失闪  
四月七口  
五月小急  
六月空望  
七月大旱  
八月游连  
九月失闪  
十月七口  
十一月小急  
十二月空望  
换算:  
大旱一七五  
游连二八十  
失闪三六九  
七口四七十  
小急二八十  
空望三六九  
方向:  
大旱东北向,游连西南向,失闪西北向,七口东南向,小急西南向,空望西北向。  
上述数字“一”表示初一、十一、二十一;“二”表示初二、十二、二十二,以此类推。  
欲寻觅失物、理解人外出信息,测算办法是首先恳求果者从令时辰人的家里筷笼中拔出一束筷,给灵时辰人,经过他扳指算计,依照“大旱、游连、失闪、七口、小急、空望”等口诀算:  
大旱心不动(物在,人不在)  
游连就在眼前(人在,物在)  
失闪失闪,双脚跳起(人动身要准备来了)  
七口来人口对口(找物要动口角,找人即在)  
小急侬急我不急(物在,人在但不急)  
空望两头空,来人在路中(人在,物不在)  
十七、岱山传统菜谱及烹调技术  
酒宴常用8~12只冷盆,12只以上热炒,以扣肉(上覆鸡、鹅条肉,下垫素菜)类为佳,乌胖蹄为压桌菜,大镬头毛芋艿凡宴必备,每宴出二三碗之多,故传统视作宴席丰富标志。80年代起,婚事宴请,菜肴花色更丰富多样,局部乡村仍保存上述旧习。  
菜肴居民愤食咸蟹、蟹股、蟹浆、虾、海蜇、泥螺和咸菜、萝卜、苋菜股、腌茄糊。腌冬瓜等。三抱鳓鱼卤或蟹浆卤蘸食海蜇,味美可口,系特有佐料。经加工的鱼胶、鱼卵干、蟹黄饼、虾仁系传统名菜,酒或酒糟醉鱼、糟鱼,是居民传统风味食品。  
芋艿筵芋艿是舟山局部渔乡村酒筵上必备的主菜。芋芳碗数越多,表示酒席越丰富,酒席上的芋艿吃不光,赴宴者可用手帕或纸头包回去。舟山岛居民办酒席,普通用“汤十三”(连汤十三道菜),芋艿亦必备,吃完还可添加。80年代,筵席好坏已不以芋艿几为准,而着重于海鲜、禽类的丰富与否。  
四时点心传统有艾饼、米团、馒头、年糕。蚕豆上市与芦稷(高粱)相拌做饼,名为豆子点心。新女婿初次登门,丈姆娘必用酒冲蛋招待。  
留饭娘海岛房民崇尚节省,在饭后(普通指午饭),要留下一些冷饭,掺入下一餐的米中,作为“饭娘”,可进步出饭率。解放后,此俗仍被岛民因循,近年已不多见。  
吊饭平常以番薯干当饭的贫穷渔农民,一旦来了贵客,便在布袋里装少量米,放在番薯干汤饭里煮,或在木锅盖内吊。开饭时,将袋中米饭捞起供客人食用,叫做“吃吊饭”,主人本人仍吃番薯干饭(汤)。20世纪70年代后,不再有此习,主、宾皆吃同样饭菜。  
进补渔民癖好烟酒外,对滋补别有考究。每逢渔汛开端。普通都以老酒浸黑(红)枣、老酒芝麻煮胡桃肉、红糖老酒煮鸡蛋等进补。条件稍好的还用“神仙鸡”(用三四斤重的全鸡,去毛和内脏,放入钵内,加上老酒等佐料,连钵放入锅中,锅底放少许食盐,不用水,用火烤)、“酒淘黄鱼”(新颖大黄鱼加老酒、黄糖,用钵煮食)、“酒淘鱼胶”(用黄鲟鱼胶配全鸡或猪肉,加老酒、红糖煮食)等进补。  
爱食腌腐臭食品岛上居民爱食腌冬瓜、臭苋菜梗等食物。待客时,除备鲜鱼虾外,必备咸鱼、糟鱼、泥螺、蟹酱等咸“下饭”。咸菜黄鱼:是舟山名菜,传播有“三日不吃咸菜场,脚娘肚(小腿)就酸汪汪(无力)”之说。解放后,此风仍沿,但已注重“吃新颖”。  
十八、岱山刺绣  
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长久。文献记载创于虞舜,考古出土遗物目前发现仅到商周。原始刺绣用处,本为衣服以表征位置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  
早在远古时期,就随同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降生。宋代盛产丝绸,绚丽多姿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刺绣的开展发明了有利条件。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展,把刺绣的丝绸出口到欧洲等地。  
后来逐步扩大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并且提高民间。至于刺绣具备的艺术性,随着开展阶段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不少身怀绝艺的刺绣专家,不断默默地以一针一线,仔细地绣出各种美丽的绣件,正意味着传统艺术的保管、持续和发扬。  
岱山大约在250年前,一些妇女在家里开端绣花,绣好的物件能够折价出卖。郑英儿是如今这个年代的其中一个,她是向她妈妈吴阿翠学的刺绣。  
花棚刺绣工序:  
1、先在一块布上画好均等的格子;  
2、再用笔画上花鸟鱼等底子;  
3、然后把画上图案的布扣在花棚里;  
4、绷紧;  
5、再用绣针刺绣。一针一线,不同的中央换不同颜色的线,能绣出花草鱼鸟,金鸡凤凰,鸳鸯戏水等,栩栩动人。  
十九、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本地民间又称“见食迷化”,是岱山清末民初民间迎神赛会经常呈现的相似“数来宝”、“顺口溜”的一种言语扮演艺术方式。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后一次迎神赛会0现后,现已失传。其扮演通常为二人,特性是扮演者暂时即兴编词,见到什么说什么,台词幽默诙谐,一些观看迎神赛会的年轻女子常成为扮演者的戏弄对象。后逐步演化成方言快板方式。  
上世纪50-60年代,岱西茶前山村李祥龙运用"包袱"、"夸大"、"铺陈”等多种快板艺术手腕创作了多篇方言快板台词,并用方言扮演,诙谐、诙谐、夸大、挖苦、纪实,构成了本人的特征,岱西民间称之为“李祥龙快板”。  
李祥龙创作的方言快板主要有:《1快板》、《说唱家乡变革好》、《火》、《节俭节约三句半》、《说新闻》等,并屡次参与县、市文艺演出,还曾获市文艺演出三等奖。  
方言快板作为一种群众化的扮演方式,十分有节拍性,琅琅上口,浅显易懂,深博观众喜欢。往常李祥龙因年事已高,不再创作扮演。但方言快板在我县各地仍普遍传播,创作活泼,在县、村级文艺演出中时有扮演。  
县文化馆编写的反映东海鱼类传奇故事的方言快板《大头梅童抬老婆》,在二十一世纪初深化全县渔乡村扮演,深受广阔渔农民观众的欢送。  
二十、塌东京涨崇明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敖广管理东海,派妙庄王管理东京。那时的东海只要如今的一半大,靠西的大洋都是东京辖地。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已多得不可胜数,偌大的东海即显得非常拥堵。  
敖广早想扩展地盘,无法北有北海,南有南海,都有玉皇大帝的界碑,界碑上还盖着玉玺印,分毫移动不得。  
唯有东海与东京的壤界,因海陆清楚,玉帝没有立碑。东海龙王偶掀风浪,东京就会有千百亩土地塌陷,倾刻间变成沧海,那妙庄王也不理论。只是敖广怕妙庄王去向玉帝揭发,所以不敢多骚扰东京地界。  
一日,龙王巡察西界,在镇西将军七须龙王处痛饮灵芝仙酒。两人杯来盏去,说东道西,不知不觉中凑出一个并吞东京的计谋来。  
尔后,东海龙王一如既往,与妙庄王接近起来,不时派人送些奇珍异宝、琼浆玉液到东京,还将第六个女儿送给妙庄王做妃子。妙庄王留恋龙女的姿色,慢慢不理朝政,几年以后,东京辖内盗贼横行,怨声载道。东海龙王得知东京衰落的音讯,好不欢欣,暗中上奏天庭,恳请玉帝下旨塌掉东京,廓清玉宇。  
玉帝当即准奏,正要派大臣去东京行事,即被上八洞神仙吕洞宾挡住了。  
吕洞宾奏道:“玉帝将东京全部陷为东海,岂不委屈了个中善者?”  
敖广插言道:“目前东京辖内,哪有什么善者好人?”  
吕洞宾朗声说:“想龙王终年寓居水晶宫,从未涉足陆地,不知凭什么判定东京没有好人?”  
敖广一时语塞。吕洞宾又对玉帝道:“容老朽即刻下凡,去东京看看有无善者。”玉帝准奏,钦点吕洞宾为检察大臣,三年后来天庭复命。  
吕洞宾变个老者容貌,悄然来到东京,在一僻静处变化出几间茅屋,屋里有几个大油缸,门口挂了块招牌,上写“勿过秤油店”。门上贴了幅对联,上联为“铜钱不过三”,下联为“香油可超万”,横批为“心安理得”。但凡来买香油的人,吕洞宾一概收三个铜钱,至于油舀几,悉听买主自便。这般油店谁见过?东京人把这当作奇闻,一传十,十传百,都到“勿过秤油店”来买油。有的抱只大瓶,有的捧只瓦罐,有的提只茶罐,有的以至挑来两个水桶。吕洞宾尽管收三个铜钱,其他一概不问。原来,它的油缸是通长江的,只需长江水不乾,油缸也不会晤浅。  
一天,吕洞宾正要打烊,即见一位少女提着一瓶油进店来。吕洞宾疑惑地问:“小姑娘,你不拿空瓶来舀油,倒拿一满瓶油来做啥?”少女答道:“老伯伯,方才我用三个铜钱换了一满瓶油,心里好快乐呵!可是拿回家中母亲说我太贪婪了!唔,她在瓶肚上做了记号,要我把记号以上的油倒还给你。”  
吕洞宾道:“你母亲在瓶肚上做了记号,你就在路上随意把油倒掉一点算了,何必再到这儿来?”  
“母亲说我太贪婪,我本人想想也脸红,你一个老人家卖油,要赔本的呀!”少女说着,嘟嘟嘟倒出大半瓶油。  
吕洞宾心头一阵发热,想着:本人开油店将近三年,不久就要向玉帝复命了,这样好意肠的人还是第一遭遇见。他问了少女姓名,晓得她叫葛虹,父亲捕鱼死在海上,家中只要母女俩相依为命。于是,他从墙上摘下一个葫芦瓢交给葛虹说:“小姑娘,这个葫芦瓢给你,你将它放在门前,用草席盖起来。以后,你每天去城门口看石狮子,假使石狮子头上出血了,灾害就要来了,你就去找葫芦,它会通知你怎样办的。”  
葛虹返家,把卖油老人的话对母亲说了。葛母半信半疑,但第二天东方刚发亮,她还是叫女儿到城门口去看石狮子。  
再说敖广回东海以后,立刻派七须龙到东京监视吕洞宾。七须龙想扮个手艺人,但三百六十行,行行不满意。一天,他看到几个壮汉在杀猪,觉得这个行当正合本人的脾性,从此就在东京作起屠夫来。  
一天清早,七须龙见一少女急匆匆来到城门口,认真看看石狮子的头,转身又往回走,他心里顿生疑窦。第二天,七须龙又见少女如昨日普通来去,越发感到奇异。于是,他天天跟踪葛虹,到第七个早晨,再也忍不住了,就悄然走到葛虹面前,和蔼可亲问道:“小姑娘,我看你天天到城门口来看石狮子,不知为啥?”  
葛虹生性纯朴仁慈,从不知疑心他人,见人动问,就实话相告:“卖油老伯伯通知我,石狮子头上出血了,灾害就要临头了。”  
吕洞宾为啥要葛虹每天去看石狮子有否出血呢?原来这对狮子是玉帝派来的镇城之物。有这对石狮子在,即便东海龙王息事宁人东京城也不会塌掉。玉帝若准旨要塌东京,必先召回这对狮子,而要让这对石狮子分开城门,必得让狮子闻到血腥味。此是天机,就是东海龙王和妙庄王也不知此中奥妙。另因吕洞宾修1夫精深,才干得此玄机。  
那七须龙听了葛虹的话,暗暗快乐。本人来东京多日,不断猜不透吕洞宾的心机,今日正好玩弄他一番。当天下半夜,七须龙杀了一头猪,盛了一碗热腾腾的猪血泼在两只石狮子的头上。那时天蒙蒙亮,葛虹又来到城门口,一看石狮子满头都是血,还冒着热气,顿时惊慌万状。再一看,那对石狮子居然活动起来,吼叫一声直冲长空而去。葛虹慌忙往回走,但听背后轰隆一声,城门早已倒塌。葛虹想念着母亲,急赶忙忙往家里跑。  
一路跑,背后的中央一路塌,待她跑到家中,四周已是波涛汹涌了。  
葛虹见到母亲,正手足无措,猛想起卖油老人给它的葫芦瓢。说也奇异,她一揭开草席,那葫芦瓢就慢慢变大,成了一只小船,本人又拿了些日常用品。母女俩在船里,平稳在1大海之中。  
呀漂呀,不知漂了几辰光,忽听得一棵千年古樟上有人喊救命。葛虹用手作桨,向大樟划去。只见树枝上坐着卖油老人,葛虹赶紧喊道:“老伯伯,快到我船上来!”  
说:“这条小船太小,哪里还容得下我?”  
葛虹道:“老伯伯,你放心到船上来,我自有方法。”她把小船划到樟树下,双手攀住树枝,让老人在船上坐好,然后用脚一蹬,小船荡了开来,本人却落在水里,左手攀着船舷,右手划着水。  
原来,吕洞宾是有意试试葛虹的为人。见她如此见义勇为,心里暗暗喜欢,当下发挥法术,将葛虹救到船上。此时,潮水越涨越高,小船竟不断驶到高山顶。三人上岸后,吕洞宾对葛虹说:“快把家用杂物放到地上,越多越好!”  
叮嘱在地上支起锅灶,放了瓶碗碟。又铺开席子,欲让老人和母亲歇一会,回头一看,却不见了老人的踪迹。  
雨来越大了,周围都成了1大海,唯有葛虹母女坐处和放家当的中央平安无事。后来,那只葫芦船变成了舟山岛,葛虹母女歇着的中央成了岱山岛,放包袱的中央成了衢山岛,放家当的中央成了许许多多岛山。  
塌东京的波浪停息后,敖广的子子孙孙逐步占领了舟山海域的各个湾、角、坑、潭、洞,大龙小龙、雄龙雌龙、青龙白龙、善龙恶龙编演出千百个东海龙的故事。  
失去东京,请人去天庭求情。玉帝念他是多年老臣,就涨了块崇明岛让他去管理,并容许两千年后再让他去东京为王,因此传播下这样的歌谣:涨崇明,要还东京地,再过两千年!  
二十一、活龙浦  
在岱山岛桥头镇上的上街与下街之间,有一座小石桥,桥下有一条小溪。站在桥上往北看,是新道头盐场,俗称北浦;往南看是南浦村。固然,如今这条小溪流不到南浦、北浦,在从前,这儿却是一条浩荡大浦,名唤“活龙浦”。  
活龙浦两头入海,昼夜两潮。人们都说这浦里住着一条神龙。有了神龙护佑,浦永远那么宽那么深。渔船从这里扬帆出海,满载而归;商船从这里进出往来,生意兴隆。  
有一日,当朝皇帝在京郊祭神,忽然感到眼皮发跳,龙体不适,经天象官观天占卜,说是东南方有活龙相克。这还了得!皇上即传旨在东南各省查处。不几日,奏折抵京,说瀛洲蓬莱乡有一条活龙浦,浦内活龙一日两潮(朝)。皇帝大怒,召集文武百官议计根除活龙。其中一个叫胡惠财的,是岱山人,向来刁钻毒辣,满腹坏水。他见此良机,立时启班奏道:“皇上,那活龙不过靠浦寓居,若把浦填平,活龙也就无处藏身了,请皇上赐臣带兵回乡填浦。”皇帝闻言大喜,即封他为“治妖巡抚大臣。”  
胡惠财到了岱山,0淫掳掠,强征民工,无恶不作。几万民工在刀剑威胁下,日夜开山填浦。一填填了半年,可是怎样也填不满。不管多大的石头,抛入浦里就被激流卷得无影无踪。胡惠财一计落空又生一计,命战士、民工到枫树墩砍树做木桩,乘平潮时把木桩打入浦口,再将石条沉入浦底。可是,一涨潮,汹涌的怒涛带桩连根一同拔,随着潮水卷入了大海。胡惠财的计谋又落了空。  
胡惠财正急得走投无路,担忧无法回京交差,忽听衙役来报,说一位风水先生前来献策。这个名叫程三慕的风水先生,是岱山有名的恶讼师,他慕财、慕势、慕色,对官府阿谀拍马,对百姓00。胡惠财一听有人前来献策,马上令他客厅相见。程三慕见了胡惠财,就如此这般地献出一套填浦计谋来,胡惠财听了拍案叫好。  
两人磋商定当后,一面派兵抓丁伐树造船,一面挨家网罗碗盏,打成碎片。不几日,山上的大树砍光了,百姓的碗盏打光了,造起七七四十九条大木船,船船装满碎碗片。趁着平潮时辰,把船驶进活龙浦,强迫船工把船底凿穿,连船带人沉入海底。就这样,浩荡的活龙浦被填成涓涓小溪了。人们为了不忘活龙浦前的那幕惨景,把南浦、北浦、龙头、龙眼等地名不断沿用到如今,而这条被填成了死水沟的小溪呢,老年人仍旧叫它“活龙浦”。  
二十二、龙灯(舞龙)  
舞龙,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即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体十余节,用布系连并绘成龙颜,每节设木柱一人操之。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载中已有明白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尔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载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如今,舞龙仍是民间喜庆季节场所普遍存在的舞蹈方式之一。经过体育工作者的不时完善,舞龙现已成为一项体育竞赛项目。  
龙舞最根本的表现手腕是其道具外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依据龙形道具的扎制资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龙舞从颜色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  
龙舞的构图和动作普通具有“圆曲”、“翻腾”、“绞缠”、“交叉”、“窜跃”等特征。龙舞的传统扮演程序普通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服饰:颜色鲜艳,以红、黄、兰为主,女性舞龙者服装包括衣服、裤子、围裙等,男性舞龙者服装包括帽子、衣服、裤子、腰围带等,具有民族特征;头饰、化装依据扮演范围大小而定。  
道具:龙珠1个,18米长龙1条(9人舞)。作为民间扮演活动,还能够配以花篮、花船等。  
舞龙无专用音乐,普通用锣、鼓4件套等打击乐伴奏。  
多位艺人由于年事较高,相继故世,目前的舞龙队多为开庙会和大型活动时,老年人组成的舞龙队,也没有了昔日的风范,濒临失传。  
二十三、贝雕制造工艺  
贝壳远在五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商代到秦代,贝类中的一种,被打磨穿孔后,长期当作货币运用,这就是贝币。春秋战国时期,贝壳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服饰等,以至还呈现了马饰、车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三成将士都用红线穿贝壳作坠饰,以壮军威。秦汉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和提高,为贝壳的雕琢开拓了新途径。艺人们应用贝壳的色泽,将一种较平整的贝壳磨成薄片,再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作装饰,俗称“螺甸”,这种工艺目前不少地域依然保存着。宋、元前后,中国民间的螺钿镶嵌和贝贴等工艺曾经非常盛行。种类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摆设品;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颜色绚丽,外形奇特,自然美观。  
解放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地贝雕工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根底上,留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众家之长,分离螺钿镶嵌工艺特性,研讨胜利了浮雕方式的贝雕画和多种适用工艺品,从而揭开了贝雕工艺史崭新的一页,产品大量出口创汇,畅销国内外市场。  
工艺流程:  
1、去搜集、洗洁净、晒干;  
2、设计图样。在图纸上设计好贝雕的图样。  
3、切割雕琢。将贝壳原料停止雕琢和切割。这是贝雕工艺品的根本准备阶段。  
4、粘和。依据设计和事前演示的效果,一次性粘好,通常运用万能胶。依据各种外形,排选类似物品,停止粘合。  
5、钻孔。由于外型的需求,关于用料之间的衔接仅仅靠粘和常常强度不够,需求衔接件(普通用钢丝),选择口径合适的钻头钻孔。  
6、粘和之前和粘和之后,都需求对作品停止打磨调整。  
目前,岱山退休教员潘秀菊特地在高亭中心小学开设了贝雕课程,把这门技术传授给学生,开发学生想象力,深受学生的喜欢,现已有学生100余名。  
二十四、调马灯  
马灯舞是一种传播甚广的民间舞蹈,岱山县各地都有散布。此舞因文化背景不同又有不同的数量和阵法,在县境内较为知名的有石马岙马灯、茶前山马灯、长涂马灯。  
石马岙马灯,呈现在清康熙廿七年(1688年)第二次海禁解除后,属庙宇文化归庙柱首管理。据传石马岙马灯是因留念神马而创。石马岙有座庙称石马庙,因在清康熙年间在岙0土了宋代状元袁甫墓前的石马而得名,由于年长日久受天地日月精髓,石马成了神马,为了表达对神马的敬重之情和来年的风调雨顺,石马庙弟子自设马灯、阵法于每年庙会停止扮演。  
茶前山马灯队组建于1946年春节,由于抗日战争成功,村民以此来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国时期保长发起,有已故的刘战争制造马灯,他在村里聪明过人,能向真马仿制,形象逼真。宫灯扎得小巧剔透,马与灯用蔑片扎饶绕,用红、黄、蓝、白、黑、棕、绿色绸布缝制,用彩纸粘贴耳、木、口、鼻、尾,栩栩如生。马的前后身插上蜡烛照明,灯中插一支蜡烛,加上前中两扇旗枪,四盏挂灯。在马运动时,烛光摇摆一下,整个阵容流光溢彩,绚丽耀眼。在鼓锣、长号召唤下,观众纷至沓来,挤满大道地。1949年兵荒马乱,无人发起,偃旗息鼓。至今又无人传承。  
长涂马灯,始创于三百多年前,东剑建了一座安定庙,春节农闲时为祈求安定庙庙下的百姓太安定平,健安康康,生意兴隆,当地村民自组“春节马灯队”腰缠纸扎的马灯,于每年正月初外开端到正月十三谢灯期间,挨家挨户,手敲锣鼓,手舞足蹈,边跑边唱,称之为“出马灯”。  
马灯为民间舞蹈的一种,其扮演方式各乡镇大同小异。普通由25个人组成,分红两组,各有一个成年男性带头人,手擎一面用竹丝编织成的长形彩牌,上写着“风调雨顺、天下安定”等不祥字句,此俗称“门枪”,后面跟着的是马童,都是由11-14岁的孩子扮演,他们头包英雄结,身穿束腰紧身衣裤,肩披绸质披风,右手执鞭,左手牵缰,身前是用竹丝编成的并用各色丝织布包装起来的马前半身,装有响铃的马劲扬鬓俯首,栩栩如生,身后是马尾飘洒的马的后半身,乍一看,似是人跨在马上普通。马的前、后身内都装有灯具,在夜间点灯扮演时,煞时美观。  
两只长号(喇叭)吹出“马灯来道(这)头--马灯来道(这)头”!一只香头领衔,是庙神座前插令旗的香斗。两扇旗枪,一扇写上风调雨顺,另一扇写上国泰民安,由两个技艺手把着。鼓锣钹乐队若干人。马8只,灯8盏,有16个男童扮演。  
首先由长号吹起“马灯来道头……”后,鼓乐队配合着咚咚嘭,马灯以长方形列队由头旗1引领,进入稍有名气的大道地(即三、四合院道地),旗1,一个把头带四马四灯;一个倒把手插中央带四马四灯,扮演的18人。旗1听乐队敲打节拍,从列队、缓步、跑步转入热潮的不同节拍而把握不同的扮演。方式上由小跑、快跑、后退、翻侧、穿越。如此飞快转动,坚持灯火不熄。  
马灯作为舞蹈,它有多种的扮演阵法,名为“轧陈”,如“梅花陈”、“对子陈”、“十字陈”等等——事前自然作过仔细的排演。如在夜间到了大户人家开阔的院子里,东家就会在院子的中央摆好呈梅花状的五只酒坛,这就表示请求“轧”梅花陈,那时马灯全班人马,必肉体振作,显出浑身解数,不敢稍有怠慢。前面那高举门枪的带头人,头微侧,门枪平举,踏着紧而细的碎步,率领着身后的马童,有条不逊地交叉在五只酒坛之间,马童们也同样轻轻侧着头,挥舞着马鞭,紧拉马缰,踏着紧凑而细碎的步伐,紧紧地跟在后面,全神贯注,目不斜视。这时马灯队的打击乐器,配合着,使轧阵渐趋热潮,博得观众阵阵喝彩,东家还给马灯队犒赏。全场扮演一个多小时。  
服饰:头包英雄结,红绿服装、红腰带(绸布做的,1公尺3长)、解放鞋  
道具:旗枪(长2米多点,高60公分,用绸布做的)、马灯(长一公尺)、鼓(直径30公分)、锣(直径30公分)、钹(直径25公分)、小锣(直径20公分)、长号(长40公尺)马灯这个民间舞蹈,具有很强的民族作风,根本上是代代传播下来的。随着时期的开展,到理解放后,马灯扮演曾经不盛行了。  
二十五、弹涂船  
弹鱼船从古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秀山凉帽山村民在海涂里捕捉“弹涂鱼”的实验中所首创制造的捕捉工具,后不断代代相传至今,并开展到本、外地其他村落。之后,也有年轻人在劳动之余,作为在海涂上追逐嬉戏活动内容之一。往常,又是秀山人,古为今用,在开展旅游业,开发海洋文化旅游项目中,发掘发挥此兰秀文化遗产,以其共同功用,创始了中国首家以“泥”为主题的滑泥旅游项目,遭到广阔游客的喜爱和喜欢。  
弹涂船原有一个不平凡的来历。早在距今二百年前清嘉庆年间,因秀山岛悬于海中,临海的村落终年遭海盗的侵袭,抢劫岛民财物。当时来袭的海盗为便于快速逃退,将海盗船停靠在海涂之外,用特制的能在海涂单人滑行的形如往常的“弹涂船”的滑行工具,便于快速上岸进村行劫,行劫后,特别是在被发现或追逐时逃离。有一次,秀山岛民们在抗击一股海盗的追捕中,捉住了一个海盗,并缴获了此滑行工具,后借以仿制,作为防盗御盗抗盗的还击工具。从此,岛们有了这一“先进”的抗击工具,入侵的海盗屦遭惨败,从而再也不敢来岛侵袭了。到后来,沿海涂的秀山岛民还将此工具用于在海涂上滑行和运物等劳动之用。其中凉帽山人首创作为捕捉弹涂鱼的工具。  
用木头、木板等资料加工制造的窄长的,其形体象小木船的在海涂上捕捉“弹涂鱼”的工具(见图)。该船体长170—180厘米,头部、尾部狭(头部比尾部狭),中部宽30—50厘米,船舷高10厘米左右(即船舱的深度)。船体的中部在船舷内设置“撑杵”,作为人在滑行时扶手操作的部件。船舱内可装运“弹涂竹管”、小鱼箩等捕捉工具及其他物件。船舷的两边外沿还有一个特用的功用,是用海泥制造假鱼洞的叫作“做窝子”,船底板制造最为考究,它用一块厚木块制成有一定“隋圆度”和“跷势”,使之到达行驶轻巧、快捷的作用,能行进、倒退,还能横靠。  
弹涂竹筒,弹涂船的配套工具。距今将近二百年历史,秀山岛民为了捕捉弹涂鱼而想出的捕捉工具。用特有的竹子做成的诱捉“弹涂鱼”的假弹鱼洞(见图)。每根弹鱼竹管长约20厘米,管子口径约3—4厘米,有底无盖(一头通)。捕鱼人把此“假洞”预先插入在海涂上弹鱼洞的旁边,再在原弹洞上放上用海泥制成的假洞沿遮住原洞,同时作为捕捉时的目的,等弹涂鱼出洞在海涂上寻食和活动时,捕捉人驾驶着弹鱼船停止快速追逐。这是弹慌张逃窜,误入假洞,成了“瓮中之鳖”,捕捉人依据这一预设的假洞目的取出预先放置的弹鱼竹管,获得猎物。  
二十六、调花船  
调花船,是衢山岛内民间大众艺术扮演之一,约于乾隆年间,从大陆传入。至今200多年历史,民国期间比拟旺盛,原有岛内庙会“持头”组织,在民间展开舞船活动,解放后,各村仍传承、保存此项艺术扮演,至今,镇文化站继此类文艺扮演,并停止变革,顺应时期,宏扬民间调花船艺调花船重于调(舞),一人进入无底船,杠作行走,时有碎步,前颠后翘或后颠前翘船体,跟随前面领舞牌旗、起舞,普通调花船以双船为对,按船运转的姿势,拟作各种表现阵法,俗称“划四角”“走十方”,戏书“冲浪”等数种。双船对舞,当双船碰头“冲浪式”后侧绕,花船慢晃动站立,旁边的歌唱班,起唱花船调,并配合响器乐器班,一曲落后再其舞,舞停再起乐歌唱,普通八至十儿曲段唱完,完毕歌舞。歌唱词随着时期可自编而成,花船也能够随1队伍外型艺术扮演。  
花船似渔船演化而成,并停止花布装饰,用于舞蹈式的船舞扮演道具,船身木架子(无底船),船外舷用步糊上添上画,船头平向上园翘,船尾鸡腿式并扦4面旗幡,得名花船。船长1.5米左右,宽60公分左右,船型相似元宝形.每只花船另装备高1.6米,宽40公分的长方形旗牌(又名头牌)的道具,牌内有对联“国泰安全、五谷丰收”字幅,头牌周围为彩边。作花船起舞,领舞之用。  
二十七、岱山评书  
在岱山,大家把评话习气性称为评书,民间称评话艺人为“吃启齿饭”。评话是一种以说为主、带有扮演动作的曲艺方式,以叙说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多数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性。与各中央言关系亲密,演出时演员较少,通常仅一至二三人,运用道具简单。在江浙一带,只说不唱的评话,称作为大书。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大书,一人独说,不用家伙,惟醒目一块纸扇一把”。醒目,或称“醒木”,曲艺评话、评书用的道具,大小不一,普通一寸长、半寸阔厚,用木或玉石制成。说书开端时,用醒目睹桌,以惹起听众留意。今绝大多数艺人已故世,尚有岱西王国裕还偶然扮演。  
王国裕,男,1953年9月30日出生。岱西芭弄村人,农民。文化水平初中。自幼聪明好学,留恋古书籍,对评书情有独钟,小时分深受民间说书艺人影响,常单独跑到书场听书,还将听来的故事讲给小同伴听,遭到小同伴们的崇拜。1972年在村民王国平家道地初次说评书《关羽传》,取得胜利。于是经常在村里为村民说评书。1978初次出村在东沙老年乐园(山嘴头)说《岳飞传》,遭到老年人的欢送。后转至东沙剃头店、虎斗村、泥峙村等地。主要书目有:《说唐.元邦出世、瓦岗寨结义、隋炀帝闹群架、魏迟恭投唐、罗通扫北、薜仁贵征东、薜丁山征西、五虎平南》、《五鼠闹东京》、《封神榜》、《宏碧缘》;人物传有:《岳飞传》、《杨再兴传》、《牛羔传》、《诸葛亮传》、《关羽传》、《吕布传》、《武松传》、《宋江传》、《赵公明传》、《妲姬传》、《射雕英雄传》等。  
岱山另有陈松岳(岱西张家塘墩人)、张信贵(东沙镇人,七十余岁)曾于建国前后在民间说书。现已故世或歇业。  
二十八、船模制造工艺  
清朝中后期秀山的古帆船,载严重约为320吨{8500担(每担为164斤)}。造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事海运业。随着沿海港口开埠,海上运输业慢慢繁荣起来,1922年前秀山此类型船只到达了190多艘。航线也随之延伸,南到了福建广东,北到青岛大连,最远抵达东南亚、日本、韩国汉城,对研讨郑和宝船提供有价值线索。  
制造工艺流程:  
1、按比例绘设图纸  
2、按图纸制造各构造资料  
3、先上正舢板,固定各梁头和绕柱(肋骨),立梁头,固定每道梁头、斗进(斗颈),冲天桡,固定尾风梁及。  
4、上其他大底板,转站板,各种玉肋。  
5、上干膛板,闷头板,做操作系统(舵、舵盘、舵镇等),锚泊系统,蓬帆系统,舢板系统(橹、浆、舵等)。  
6、捻工,铜油和砺灰按1:4的比例混合打磨,在过程中依据板缝大小,用一定的填料对板缝隙停止填充,并用各种专用的钉子停止承缝。  
7、为防腐防虫蛀,船内外用铜油深刷一次。  
8、依据船各部件颜色停止油漆,装上船眼睛,种桅、上蓬、放锚、上舵、挂舢板。  
制造时要仔细精巧,不得丝毫马虎。  
资料:船模可用樟树,杉树,油木、小竹等为原料  
工具:铜钉,油漆,铜油,栲色棉布,斧头,刨,刻刀,凿,锯等木工工具。  
船模制造历史长久,主要是社会松懈性传承,现已传给高亭镇浪激嘴杨跃国,并成立了一个工作室,特地停止船模制造工作。制造的“金顺利”号鸟型船模在《首届舟山中国船模大赛图集》有记载。  
二十九、岱山渔家传统婚礼  
岱山渔家传统婚礼普通要阅历“说媒”、“相亲”、“订婚”、、“发聘”、“飨仙”、“迎娶”、“贺郎”、“吵(闹)新房”、“掇花”、“回门”等10道程序。每道程序均有严厉的请求,内涵丰厚。其中“飨仙”一项破费最大,贫穷人家普通用于长子,而富庶人家每子必飨。供祭“南朝一切圣众”时,要供全猪全羊,又供五大红木祭盘的贵重祭品,并放在硕长的由珍木所制的紫红色“搁几”上。同时要请喜乐队赞礼。民间曾有“穷好日(结婚),富做生(做寿)”之说。  
旧时结婚,小岛多以花船代轿娶新娘,岱山诸因岛屿小而众多,限于交通不便或经济艰难,只好把小渡船打扮成简易花轿,把新娘送过渡口到男家拜堂。  
“公鸡陪房,小姑拜堂”又是岱山渔家的奇特婚俗之一,按岛上风俗,婚期一经肯定就不能改动,如新郎不能如期完婚,就请新郎之妹代兄拜堂,并由小姑手捧一只公鸡送入洞房。上述两例阐明群岛奇特的渔俗文化,充沛显现时期的烙印和区域的特征。  
2009年,岱山渔家传统婚礼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三十、舟山走书  
舟山走书,又称文武走书,舟山中央曲种之一,是一种以说、噱、演、唱为手腕的曲艺扮演方式,边讲边唱边演为其主要特性。在演唱上既有领唱,又有伴唱,很有神韵,十分动听,在扮演上一人能担任很多人物角色。各类人物的动作模仿技艺较强,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文的,武的……以形动人。在说白中,轻重、快、慢、强、弱清析而有节拍。运用中央言语表达,易懂好听,经过叙事叙情演唱,推进剧情开展,描写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舟山文武走书区别于蛟川走书、翁州走书、宁波走书等其他地域走书。主要传播于以岱山为轴心的舟山群岛,约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此类曲艺演唱创意深渊,方式简易质朴,易懂好听,深受大众喜欢。演唱的场所,除舟山群岛的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等乡镇、岙村外,还影响到大陆的奉化、镇海、宁波等地。  
文武走书主要演唱代表节目:传统节目有《包公案》、八窍珠》、《宏碧缘》,《三门街》,《乾坤印》,《双玉狮》,《麒麟宝》、《秦香莲》、《宝莲灯》、《描金扇》、《杨文广平北》等。现代戏有《1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芦荡火种》、《童养媳》、《三只鸭蛋》等,另有王文彪依据海岛生活编唱的《东海女英雄》、《盐场风暴》、《三个小铜匠开家大工厂》等反映海岛人民斗争消费生活的现代书。  
上世纪经过文革浩劫后,岱山境内舟山走书艺人改行转业,近于绝响。2009年,舟山走书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三十一、岱山儿童歌谣  
岱山儿童歌谣,历史长久,是岱山居民在消费和生活动中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它能够“见啥唱啥,想啥唱啥”,脱口而成。歌谣内容大都是以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为创作题材,反映海岛民情习俗,表达少年儿童爱憎、理想及各种思想感情,质朴自然,浅显易懂,具有相当浓重的生活气息、中央特征与艺术感染力。  
“月亮菩萨弯弯个,碰着一个小囡欢。侬姓啥?我姓薄,薄薄,薄沙蟹;蟹蟹,蟹头颈;蒸蒸,蒸米饭。饭饭,饭镬凝;人人,人后背。背背,背大树;树树,树起屋。恶恶,恶老虎;虎虎,虎鱼鲞。鲞鲞,鲞烤肉,肉肉,囡囡吃。”“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屋里弹棉花,舅舅后山摘枇杷。枇杷树上一根蛇,舅舅吓得满山爬。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屋里吃蛋糕,蛋糕甜来蛋糕香。囡囡吃嘞笑嘻嘻,眼睛咪拢一条线。”  
儿童歌谣具有易学、易记、易诵的特性,用岱山方言朗读,音韵调和,铿锵悦耳,形象鲜明,意境清爽,对儿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深受海岛儿童的喜欢。因而儿童歌谣历久弥新,在岱山各岛屿村落广为传播,且代代相传,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009年,儿童歌谣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三十二、解床  
“解床”是岱山居民人生风俗,历史长久,于宋朝盛行本岛。解床又称祭床,祭床频率较高,在日常生活中安床、结婚、育儿、生病、丧葬都要祭床。但本地盛行的解床是婴儿出生三天后的解床风俗。其来由母亲在月子里常规不能外出活动,产妇一月内经常随同眠床中,所以对眠床的床公床婆要祭奠;其次为对婴儿的安康生长,长大有长进,祝福母子安全等等,要谢床公床婆的恩典,由此构成婴儿出生三天的解床风俗。  
解床,约傍晚时分,在床面前,摆放一只圆型的浪谷寨(筛),在浪谷寨上点燃三支幽香,二支小红烛,放上二杯酒,二碗饭(碗用酒盏替代),俗称“相俩盏”,再摆上文房四宝,然后由其父母或爷爷、奶奶抱着参拜床公床婆,祷告祝福。解床完毕后,酒、饭上面放上红糖分给左邻右舍的小儿吃,谓吃“相俩盏”。祝福后,约香燃尽时,用金箔燃烧谢床公床婆。现此风俗在海岛部份渔乡村中有复苏现象,典礼程序各地大同小异。  
2008年,解床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三十三、舟山渔歌  
岱山是我国著名舟山渔场的中心,自清中叶以来,不但成为渔业捕捞、买卖、制造的重镇,而且也成为文化交流及传播的基地。来岱捕鱼的江苏、浙江、福建等省渔民,每年约二个月时间在岱衢洋面及左近东沙、衢山两镇消费、生活,海洋文化也随之产生了交流与传送,于是岱山渔歌也成了传唱或观赏的载体之一。  
歌曲用岱山方言演唱,歌词近乎渔民口头俗语,中间插入语气词,如“哎格轮敦呦”等,歌曲旋律以民间民歌为根底,在节拍上以2/4拍为主,与劳动的节拍相吻合。  
主要特性:  
1、叙事与抒情相分离的表现办法和迂回细腻的音乐性格。  
2、规整平衡的节拍与节拍。  
3、迂回多样的旋法。  
4、曲式构造方面的特性  
县文化馆业务干部与省音乐教师一同,在东沙镇搜集了一段民间歌词,即《十二月鱼名》,依据《十二月鱼名》联络舟山渔场春、夏、秋、冬四个汛期,作词并谱了曲,创作了《东沙渔歌》。《东沙渔歌》后改编为《四汛渔歌》,并同时收录在2004年12月编印的《岱山渔歌集》,岱山渔歌在文化馆音乐、舞蹈干部的努力下,在大众中普遍传唱,并把它搬上舞台及电视荧屏。《四汛渔歌》屡次参与中国海洋文化节的扮演,并参与市各种文艺演出。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