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定海地处浙江省东北、上海市东南、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中,天文位置介于东径121°38′-122°15′,北纬29°55′-30°15′之间。定海面临浩瀚的安定洋,背靠上海、杭州、宁波大中城市和长江三角等广大腹地,属中国南北海运和远东国际航线之要冲,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
二、跳蚤会
《跳蚤舞》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盛行于定海、沈家门一带,因其舞姿酷似跳蚤而得名。节目原无人物情节,只要两位舞者腾跃逗趣,民国11年(1922)年,定海县白泉乡教员章孝善将“济公斗火神”的情节融入其中,始有人物形象。1953年,章孝善的弟子何志福将它搬上舞台,于1955年2月参与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奖。
这个舞蹈主要在歉收之年举行迎神会,和农历三月十五(传为东岳大帝华诞)庙会时演出。而有的中央(如普陀县沈家门一带)则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跳。早先舟山一带最信灶君菩萨,家家户户都在灶前设神龛,叫“灶君堂”。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灶君上天“言好事”的日子,每户人家要“祭灶”,要供果,掸尘。在这新桃换旧符之夜,此舞就作为敬神舞蹈在灶头前跳,祝福在新的一年中免遭火灾,全家安全。因此当地大众则称此舞为《跳灶舞》。
《跳蚤舞》分三个开展阶段,据定海县白泉老艺人高如星(1923年出生现已故),和《跳蚤舞》传授人何志福(1922出生健在)提供,在1922年前,舟山当地的乡村在出会时就有这个舞蹈,但没有情节,没有人物,完整是男女0,逗趣,夹在出会队伍中扮演。两个舞者都是男性扮演(一个男扮女装)。男的头上戴着一顶稻草编制成的草圈,一大朵红绒球扎在上面,身穿小丑服装,腰扎裙子,脚蹬草鞋(受莲花落影响)。男扮女装的身穿红袄、绿裙,带一副墨镜,一手拿花伞或香蓝。舞蹈自始至终都在腾跃中,他们0,耸肩,做出各种诙谐动作。以男舞为主,“大八字步半蹲”跳走为根本步伐,并带有撩拨性;女舞者为辅,躲闪,避让,并带有害臊表情。整个舞蹈,轻松生动,动律特征很象跳蚤,为第一阶段。
定海县白泉乡章孝善(1900年出生,原是教书稽生,现已故)于1922将当地传播的民间故事“济公戏火神”为根据,选其故事中的一段,说是火神要来烧杭州的净寺,济公变成一个小和尚在这个寺庙里烧饭。在这一年的三月三庙会上,火神变一位花枝招展的美丽少妇,手捧香烛火炉挤在人群中,妄图混进庙里散灾。济公早已识破她的花样,但又不可泄露“天机”,只得在庙门外拿两块木柴伪装劈柴干活设法阻挠……。《跳蚤舞》加上了这一段民间故事的内容后,服饰也得到了开展,男的身穿袈裟,化装成清头绪秀的和尚,女的珍珠头面,红色衣裙,并改由女性来扮演,人物就显得更生动,动作也比过去更有目的性。《跳蚤舞》从此声名远扬,此时为第二阶段。
50年代,定海县白泉乡以高生祥、何志福、高如星(高生祥的儿子)等艺人为首的“高家班”,又把《跳蚤舞》编成群舞,并由高生祥编了曲,配上他们拿手的“舟山锣鼓”,节目改掉了济公拦火神的情节,表现渔民庆歉收的欢乐情形。舞蹈也有些开展。这是《跳蚤舞》的第三个阶段。
近年来,该民间艺术经常活泼在市、区、镇等各类文艺舞台上,并获得一定成果,遭到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注和注重。
三、定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1、国度级
舟山锣鼓
2、省级
跳蚤会、布袋木偶戏、翁洲走书、舟山船模、舟山螺钿镶嵌制造工艺、舟山贝雕、海岛传统婚礼风俗
3、市级
白老龙传说、舟山鱼类故事、舟山渔类谚语、舟山灯谜、舟山民间谜语、舟山渔民号子、舟山渔歌、贺郎调、马灯舞、踩旱船、舞龙、唱新闻、渔民画、舟山贝雕、渔业绳结、烧酒杨梅、长白泥螺腌制工艺、灰雕、北蝉风筝、舟山船拳、蜂疗、海岛传统春节风俗、海岛传统婚礼风俗、古籍修复技艺
4、区级
紫微里回峰传说、摘箬山的传说、三毛祖居、九龙寺的传说、舟山民间谜语、紫微岙的传说、定海鸦片战争民间故事、石礁庙传说、贺郎调、剪纸、撕纸艺术、人物画像、定海木雕、烙铁画、三矾海蜇皮、胡琴制造、佛灯艺术、条子糕制造技艺、海岛竹木农具制造技艺、传统铁锚制造工艺、舟山老下饭(海鲜系列)传统制造技艺、麻糍传统加工技艺、活动刺网制造技艺、钓山石板开采技艺、金塘镇清明节习俗习气、海岛传统丧葬风俗、海岛竹编制造技艺、定海金湖素食、传统箍桶技艺、舟山赏石艺术、柳永定海民间故事、舟山地名文化、书法雕琢艺术、舟山漆画、古籍修复技艺、古董钟表修复技艺、盘扣制造技艺、传统打铁技艺
四、定海区民间文化特征
定海的民间文学中的传说、神话、故事、歌谣、谚语、谜语非常丰厚,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在中央性的传说、神话、故事中,以“龙”为题材的特别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可能源自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定海是一个渔、农并存的特殊地域生活环境。从农业的这一块来说,岛城少江河,蓄水艰难,水源奇缺,靠天用水,只能是盼天下雨才难处理问题,一遇旱情,盼下雨的唯一方法只能是请龙求雨,由于听说龙能化雨,龙就成理解决天灾的救星,人们对它顶礼膜拜,成为一种图腾来敬重,于是“龙潭求雨”、“白龙出会”、“龙女化雨”都应运而生,以保证农业丰产;从渔业这一块来说,龙是海中之王,凡在海洋上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暴、潮汐、鱼汛、风向,无不出于海龙王的意志,它几乎掌管了渔民出洋的生死攸关的命运,小到渔汛能否能旺发、产量能否能有收获,大到浪翻船覆生死存亡,所以对龙极为敬崇。这两个要素决议了定海的一切传说故事中触及到龙的篇幅到达80%以上。
“龙”固然是我们国度的意味,所谓国人是龙的传人,但是定海人民对“龙”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另一层角度来说,它更形象化,更具人性化和人格化。在定海人民的眼里,它决不是高高在上皇权的意味,而是一个能为人民解除灾难的神化人物,温和,亲民,心爱。看因由于支撑定海岛民两种职业都与龙结下了生死之缘,寄予了对它的无限爱戴之情,发挥了极为丰厚的想象才能,无怪乎有关龙的传说占了定海神话故事传说一类民间文学绝对的主导的位置。
定海寺庙文化也在传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对地域特征、地域环境的溯源性叙说,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近于神化式的讴歌,对黑恶权力的对抗,对坏的风俗的无情嘲弄,反映了定海人民关于本人家乡的酷爱,具有富于正义、追求和向往谬误的一面,而一些民间的笑话也表现了诙谐微风趣个性。
定海的民间文学的另一块内容——歌谣,基于上述缘由也分为渔歌和农歌两大局部。《渔歌号子》、《鱼名调》、《船歌》、《拔篷号》等反映的是渔家生活情味;而《光棍调》、《四季农时》、《长工苦》、《五更调》等都表达了农家的生活感受。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渔歌粗暴、豪迈,具有一种与海洋大风大浪格斗的大无畏气概;而农歌则相对坦率、抒情,感情相对细腻些,表达了旧时男耕女织生活的艰苦和对男女情感自在交流的向往。此外,由于旧时文化文娱生活的贫乏,描写赌博和色情的歌谣以及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性东西也不可防止地占有一定比例,这是需求我们予以剖析鉴别的。
《民间谚语》《谜语》大都反映一些识天学问、农时学问、生活常识和生活箴言,是在当时科学并不兴旺、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在恶劣生存环境中总结出来的极为珍贵的材料,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哲理性和常识性,关于如今来说仍有其一定的价值。
五、定海民间扮演艺术
民间的中央性戏曲、音乐、舞蹈、曲艺、山歌等统称为民间扮演艺术。定海的民间戏剧和说唱扮演艺术大多来自内陆的宁波、鄞州、福建一带,如越剧、滩簧(甬剧)、宁波走书、唱蓬蓬、木偶戏等。这是由于舟山土著追根究底说到底均以内陆移民为主,但是中央性的民间扮演艺术也不是说没有,那就是舟山的老百姓在消费生活理论中积聚的如渔工号子、田头山歌、打夯号子、龙舞、彩旱船舞、跳蚤舞等,这些民间扮演艺术较之于前者更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越剧是位于江浙一带南方最为普遍的一个中央戏剧,舟山人也不例外喜欢越剧,这是一个发源于浙江鄞州的古老剧种。她被誉为“中华梨园奇葩”之一,以其唱腔婉约、伴乐清雅、剧情幽曲为主要特征。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成为舟山的主打戏剧剧种,进戏馆子看绍兴戏是件很豪华的幻想。往常,除了专业演出队外,我们还能从一些赶庙会的草台班子的演出中领略到她的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有关越剧的记载简直每个乡镇都有提及,正阐明了她存在于定海民众中的位置。现存于定海区域内以营利为目的的越剧草台班子不下有十几个,但不可承认,在庙台戏的演出中,越剧观众大多为老年人。
除越剧外,还有翁州走书,翁州走书道具简单,演员起先仅一人,连鼓带板,自伴自唱,后来开展到两个(也有女演员的),一人唱书一人拉一把“四弦胡琴”并伴唱,唱腔为“四工合”,有四平调、赋调等。全本书唱完得个把月。这种唱书方式后来被从宁波传入的宁波走书所取代(或者说是两者组合)。这次普查中能录到很多这类走书的唱词和曲谱的碎片。
还有一种以盲人为主的“唱蓬蓬”曲艺,单人独唱,是流落街头、村巷和船头的盲艺人乞讨的一种方式,道具只要一只小鼓、一面小锣和一只“笃鼓”,其方式更为粗陋和寒碜,无法与走书相提并论。
再一个就是木偶戏,又称小戏文。舟山的木偶戏道具很粗陋,木偶的个头也小,演出也只要一个人,也有双人合演。这是由舟山特定的天文环境所决议的。它便于独人操作,也便于挑着担子走街穿巷停止上门或上船头扮演,舟山的木偶戏特性是一人支配多偶,并以武打戏为主,其唱腔主要是由“绍兴大班”(绍剧)和宁波走书、二簧、流水清板、乱弹、越剧等唱腔相混合而成,而尤以绍兴大班为主调,这种唱腔以高音板胡伴奏,高亢激越,节拍紧凑,很合适扮演武打戏的作风。从严厉的意义上来说,旧时期的舟山木偶戏的主要演出目的并非是让观众欣赏,大多数是岛民“送神还愿”需求,确切说是演给神或祖宗“看”的。
定海区内乡村盛行的田头山歌中《李三生与王阿香》是它的代表作。虽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总体的情节和脉络大致是一样的。它具有叙事长诗的作风。全曲经过十二个花名(这是定海歌谣的常用手法,有些版本还在每一个月的最末句加上一个戏名),叙说了一对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故事,其情节相当于浙东传播的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高机与吴三春》,反映了富人家的小姐王阿香不畏封建礼教的约束,不嫌贫爱富,敢爱、敢恨,与一个贫穷的来她家做放牛郎的男孩李三生相爱,并表现了她机智无畏肉体。李三生与王阿香可能确有其人,故事的历史背景大约在清末民初时期。李三生是白泉人,王阿香是洞岙王家村人。她们的这一带有传奇性的爱情故事,请求没有以这一类山歌的表现方式作为载体停止传唱,是很难有幸得以传播至今,这是难能可贵的。
每当农民在田头干活时,在宽广的田野上唱响这一类的田歌,不但解除了繁重劳动所带来的心灵寂寞,而且有对朴素爱情的向往。“田狗叫三遍,下乡收租钿”是当时富人对农民带有侮蔑性称谓,但一直没有阻止过对田歌的传流。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定海还有另一个歌谣与此有些相同,即《金生与四姑》。田歌《金生与四姑》在某些情节上与《李三生与王阿香》有类似之处,以致于民间常常互相混杂。其实这是完整不同于一个时期、不同于两对情人的故事,而且这一对男女最终的结局也不相同。但《金》歌目前仅存一些碎片,也带有较浓重的色情成分,所以《金》歌还有继续发掘的余地。
此外,《长工苦》、《光棍曲》、《打夯歌》等一类田歌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定海乡村农民的一些劳动和生活状况,《拔篷号子》、《船工号子》则是海上渔民的生活写照。
我们定海另外有一种民间文艺扮演地道是以庙会为主要效劳对象的,它主要有《舞龙》、《跳蚤舞》、《踩旱船》、《海上锣鼓》等。
随着时期的变化,这些民俗民间土生土长的东西占有文娱市场的份额已寥若晨星,假如不是有认识地停止开掘,无声无影地湮灭可能是迟早的事。艺术的开展说到底是根植于社会变化的,它受时期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影响。当一个社会受众被多元化的、高科技的文娱媒介所占领,加上急躁到把物欲和金钱作为最终的追求目的时,古老的、民俗的东西便会逐步消逝,这些民间扮演艺术也便迫不得已地被边缘化。当然,影响这些艺术耐久生命力的要素可能还很多,比如首先是自身的创新问题,其次时期的关注度,再是从业(传承)者的本身素质等。我们希望,经过对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掘、整理和对传承者的扶持,并进一步进步社会受众的审美情味,一定会让它焕发出更光芒的异彩。
六、定海人的佛教与道教信仰
定海百姓大多数信仰佛教,这可能与我国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于本岛有直接关联,同时也不可承认,由于生活在海岛、向海洋讨生活的人,所遇到的生存风险大大高于其他中央,更需求有神灵的护佑。因而在岛民全部的生活内容中,他们无时不刻感到有神的存在,以为人的终身命中由神必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那就祭一祭吧。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是:定海的岛民在信仰佛教的同时也信仰道教,佛道两教在这里是融洽得如此白璧无瑕。这不但表如今定海建有大量的供奉佛教的寺院外同时还建有大量的供奉道教的宫观,民间的丧事都要“做水陆道场”,而做道场中的一个“道”字却阐明了这是道教的行为,但是高悬于堂上的,却赫然是释迦牟尼佛祖、大势至和卢舍那等佛像,高坐于法坛的是身披袈裟的和尚,念的是全本《金刚经》,而大吹大打的乐器、青衣麻履的道士也“作法”其中。“念伴”是操作这类行业的人物的统称,由于很难辨别他们的真正身份。“佛道”两教融会贯穿,使得一些善男信女也弄得佛道难分,才有了有走十桥、走十庙、赶八寺等信仰活动,这些活动也是佛道合一的详细表现,反映了岛民为追求今生来世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
定海当然也有一局部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他教派信徒,但不及佛道教来得古远、昌盛。
定海岛民还崇尚信仰“
风水”,每逢家庭有大事,如建房、造坟必先让
风水先生看一下风水如何,最好能找到一块风水宝地,不但本人这辈子顺利发财,还要让下代子孙永享清福。风水学也是道教和《易学》的教义之一。看风水的整个操作过程玄虚而又神秘。其实,“风水学”之所以得以传流,恐怕源于先民对自然的尊重、忌惮和敬畏,也是道教中“道法自然”的详细表现,说到底也是一种崇尚自然生态与人的依存关系,从这一点上来了解,风水学看来也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不论如何,我们海岛的先民从远古中困难地一步步走来,同样裹挟而来的是五千年泱泱古国凝成的文化礼仪的丰厚沉淀;是他们对自然膜拜和感恩的普世悲悯情怀。
七、定海人过“腊八节”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八”。我们定海人关于这个节日并不是很注重,小时分也很少听到过在十二月初八还有这么一个节日,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对此节日根本上是不足为奇,没有记载。但是近年来似乎逐步得到了市民的认可,考究起这个节日来了。笔者晨练时爬北郊的龙峰山,每天必经之路是从烈士陵园到龙峰山顶的万峰庵,我已连续三年在十二月初八那天见到庵内吃腊八粥的盛况了,最后也参与其中,高快乐兴地成为食粥成员之一。
定海人过去不考究过腊八节,这从一些老人们的口中也能理解一些,比方说他们很多人把这种腊八粥说成是“喇叭粥”,连名字也说不全,对这个节日的了解也便不可思议的了。但是相关于全国各地以至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来说,这个腊八节可是一个有名的节日。“腊”带有祭奠的含义,特指在十二月的祭奠,又一种说法是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日子,因而才会在寺院中舍施腊八粥。各寺院僧侣在这一天集会留念、诵经演法。并把从八方化缘来的米、麦、豆、谷杂粮,及采集的枣、栗、核桃等干果聚集在一同,用大锅熬成粥做供品,祭奠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进香者,寺院以粥施舍。后来此举逐步成为善事,被传播至今。随着佛教的不时传播,这种活动由寺院传到世俗民间,熬“腊八粥”慢慢演化成民俗习气。到了宋代,“腊八粥”普遍盛行。不管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聚会共用,或捐赠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安全。“腊八节”不只成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传下来。
还的一种民间的说法是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分给人家放牛,回来正饥饿难忍,突然发现墙角处有个鼠洞,便想逮只田鼠充饥。不料竟从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麦粒、花生及豆类,于是得把这些杂粮洗净煮成了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他当了明朝皇帝,整天粗茶淡饭,吃得口腻心烦,又想起了小时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宫廷厨师仿制,请众臣一同共尝,不料大家无不称妙。这一天恰恰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就为其起名“腊八粥”。后来在民间也有了喝“腊八粥”之风俗。但是不论有几种版本,对定海人来说,谁也说不清终究出于何种缘故,大家有节过就是了。
近年定海人也考究喝腊八粥,这可能有几个方面的缘由,一是近年来外地来舟山打工的人多了,由于大陆上关于这个节日是很注重的,所以无形之中把这个风俗带到了舟山;二是开除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富有了,更考究休闲情调,更热衷于经过过节、旅游来调济生活,腊八节也便象一下子兴起的“洋节”一样,成为市民的节日。但定海人腊八粥普通很少在家里熬,都进寺庙里去吃。而当天的各寺庙一概都大锅熬了粥,供大家享用。
说是免费“施粥”,能够白吃,吃毕能够拍拍屁股走人,可如今人们有哪个因饥饿而求一粥耶?又有哪个敢在佛祖面前空口吃白食啊?那不是揩佛祖和菩萨的油吗?所以吃毕之后就会放上一些“香烛钱”,少则几元,多则十元几十元乃到上百元,完整出于自愿。
所以今天上山、下山的人多极了,每人还在手中提了一个饭盒子,想是倒一些粥去与家中其他成员(很可能是走不动路的老人)共同享用,以求菩萨保佑。
八、定海区民俗风情
1、新灶倭豆
旧时,选吉日砌新灶,付泥水匠双工钱。砌完,炒一锅“新灶倭豆(即蚕豆)”分送邻居。祈求“头头逆流”。
2、留饭娘
每餐剩一些饭,称“冷饭娘”。煮饭时掺入米中,可进步出饭率。今已不多见。
3、建屋造
新屋时,定向、破土、安磉、上梁均择吉日。上梁日,房主向木作师傅送“红包”,梁上挂红布,两头挂装满谷种的布袋,栋(柱)上贴绿纸对联,忌红纸,防止“引火上屋”。上梁时辰,放鞭炮,木作师傅放好正梁,抛下布袋,由房主子女接住,意味“传种接代”。邻居各自挂红布于屋上,以免“走风水”(“风水”被新屋夺去)。
4、占风水
亲友(含女儿女婿)来作客,夫妻不可同房。好像房,须先写“租屋契约”。不然会“占风水”。解放后,此习少见。
5、包乡土
岛民出远门或往国外营生,用红布包一包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故里,或说“可防外地水土不服”。待客有些小岛人口不多,常常一家有客全岛相助,借被褥、柴米,不分彼此。
6、搭便船
小岛分散,出门不便,凡过往船只随人乘搭,不收船钱,有的还免费供食,但渔船不搭妇女。
7、让路
两船海上相遇,大船让小船,顺风让逆风船,航船让渔船,后下网渔船让先下网渔船,停网船让作业渔船。行人路上相遇,空手让挈篮,轻担让重担,挑担让车、轿,车、轿让鱼贩。
8、救人
海上遇险,白昼在桅顶挂破衣,夜晚点火把,或敲铁器呼救,他船要尽力驰救,先救人,后救船。遇险者跳船时,要先抛一只鞋子或柴爿等物再跳。海上捞浮尸叫“拾元宝”,仰面女尸或伏身男尸不许捞,要翻转后再捞。捞上后用篷布蒙其面“避邪”。
9、敬惜字纸
旧时文盲多,识字者少,见地上有字纸片,视为大不敬,必拾起投入焚字炉,并默念“罪恶!罪恶!”此风已渐消逝。
10、当路倒药渣
中药渣倒在路上,任人蹂躏,以求速愈。传说古时,某人久病不愈,张果老(“八仙”之一)骑驴经过,踢翻药罐,药渣被踏,病即康复。人们闻此,便将药渣倒路上。此习至今不止。
九、名人
1、历史人物
余天锡(1180~1241),宋朝宰相史弥远任家庭教员。
陶垕仲(约1356~1387),明朝监察御史。
张信(1373~1397),明朝状元。
葛云飞(1789~184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将领。
2、现当代人物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此外定海还出过朱葆三、刘鸿生、董浩云、三毛等近百位名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十、定海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倭井潭硬糕
倭井潭硬糕系由糯米为主料制成,先将糯米炒熟磨粉,掺入适量的白糖和芝麻,然后倒入木格子盒内压实蒸熟,再倒出焙干,焙至两面黄亮即成。硬糕吃起来硬而脆,脆而香,又耐饥,相似当今的紧缩饼干。
2、咸肉蒸白蟹
咸肉蒸白蟹没有复杂的工艺和太多的佐料,鲜活原料与腌制原料配在一同,再行烹制,由此产生的滋味共同,鲜美。
3、蚂蚁虾皮
蚂蚁虾皮是由各种小鲜虾晒制而成的干品,营养丰厚,滋味鲜美,舟山渔区均有出产,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蚂蚁岛虾皮,含水量少,含盐量较低,色泽晶亮,肉质坚实,体型完好,少杂质,宜寄存,可谓上品。
4、咖喱螃蟹
麻辣鲜香,开胃爽口。酱螃蟹处置好,去除不能食用的局部,洗净后切块备用,西芹摘去叶子,洗净后斜切成段备用。洋葱也切丝备用。起油锅,将螃蟹块醮上少许面粉,放入锅中,炒熟至表面呈金黄的后捞出备用。将锅烧热,参加2大勺油,将资料2炒香,参加调料1炒至咖喱香味散出后,倒入炸好的螃蟹块、西芹段、葱段以及调味料。炒熟后装盘。
5、清蒸大黄鱼
又叫大黄花鱼,是我国的重要经济鱼类。舟山群岛海域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地之一,大黄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厚,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鲜食可红烧、清炖、生炒、盐渍等,烹调几十种风味各异的菜肴。
十一、定海区著名景点
2013年定海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06.80万人次,增长11.2%,其中,国内游客599.20万人次,增长11.4%,国际游客7.60万人次,增长4.0%。旅游总收入61.50亿元,增长14.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8.77亿元,增长14.9%;国际旅游收入4331万美圆,增长5.4%。年末全区有星级宾馆(饭店)9家,游览社47家,AA级旅游景区1个,A级旅游景区4个,农(渔)家乐项目82家。
1、古色街道
"群岛之首"的定海文化历史长久,现是舟山市政府所在地,是舟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独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辖区内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厚,现存有“海岛河姆渡”文化之称白泉十字路和马岙土墩等古文化遗址;有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三忠祠、姚公殉难处、李义士碑、震远炮台和土城遗址;有明末抗清古迹同归城,舟山宫井、都神殿、八甲街等古建筑群,另有舟山军史陈列馆、城北舟山烈士陵园、舟山博物馆、祖印寺。有著名人士乔石、丁光训、董建华、三毛、安子介祖居等。
景点
2、三毛祖居
三毛祖居在小沙镇陈家村,离定海城24公里。三毛本名陈平,她是旅居台湾的作家,她终身著书数十部,被称为“多产作家”。她的作品在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国传播很广。三毛酷爱祖国、酷爱家乡。“三毛祖居”以影像、图片、文字和物品展现。
3、马岙古文化遗址
马岙在本岛西北部,离定海城11公里。马岙古有99个土墩,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开掘29处,总面积为14万平方米,其中属新石器时期的12处,属商周时期的8处,尚未探明的9处。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属新石器时期的300余件。文物中的石器有斧、刀、镞、镞、凿、犁、镰、斫砸器等。石器中有少数是通体磨光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少量为泥质灰陶和夹炭黑陶。品种有釜、鼎、罐、盘、豆、壶、纺轮等。其中夹砂红陶、小口球腹环底釜、鼎居多。纹饰以素面为主,也有绳纹、弦纹和划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和省考古学会的专家审定,根本具有良渚、河姆渡文物特征。阐明定海已有六千年左右的人类史。
马岙古文化惹起了考古、旅游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繁前来采访、调查。1992年以来,日本京都大学、天理大学和日本野外文化研讨所的考古专家、朝日新闻记者也来采访、调查,他们对马岙古文化很感兴味,说这是“中国文化传播中继地”。为了让海内外学者、专家、游客理解马岙古文化,马岙镇已新建了面积平方米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现这些宝贵的出土文物。
4、黄杨尖山
黄杨尖山海拔503.6米,位于定海城东北部。它是舟山本岛最高的一座山,登上山顶能够看到定海、普陀、岱山的大局部岛屿。依据中央志记载,传说三国时期的葛玄曾在此山修道多年,而且在黄杨尖的如意石得道升天的。因而,黄杨尖成了海上神山,成了道教文化的一大景区。
5、三忠祠
三忠祠,是浙江省文物维护单位,旧址在定海和昌弄佐廷小学内,现迁建于竹山公园晓峰岭南岗墩,是为留念1841年鸦片战争中与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而建。
位于城关晓峰岭巅。为留念1841年在定海抗英战争中阵亡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镇总兵而建。原为关圣庙启忠祠,清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坐北朝南,前、后殿各三间,偏殿五间,其他小屋六间,共占空中积600余平方米。偏殿西次间立“新建三忠祠碑”一通。祠于1995年迁今址。坐北朝南,现存前大殿、后大殿、东大殿、西大殿等建筑。占空中积10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与舟山鸦片战争留念馆连为一体。
景点位置
浙江省舟山定海区三忠祠
6、晚清深宅大院
定海留方弄、书院弄、柴水弄、东管庙弄、西大街、昌国路一带,散布着蓝理故居、董浩云故居、刘鸿生故居等许多外型奇特的故居宅室,这里的斗拱、大门、厅堂、门窗、藻井都独具特征。
景点位置
定海留方弄、书院弄、柴水弄、东管庙弄、西大街、昌国路一带
7、响礁门大桥
响礁门大桥是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第二座跨海大桥,1999年12月开工建立,2003年4月竣工。响礁门大桥逾越响礁门水道,衔接里钓岛和富翅岛,全长951米;桥面宽22.5米,双向四车道;通航等级为500吨级,通航净高21米,通航净宽135米;主桥为80米+150米+80米的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引桥为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
响礁门大桥主跨所处的响礁门水道水深达30多米,海底掩盖层很薄,海域潮水流速高达3米每秒,无法采用传统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建立者采用大直径钢管桩与钻孔灌注桩工艺相分离的新技术,打入了直径达2.74米的钢护筒,应用打入的大直径钢护筒搭设成钻孔施工平台,钻孔灌注桩得到顺利地施行。
8、舟山名人馆
舟山名人馆内陈列着从古至今、各行各业的首领人物、风云人物。要认识舟山,就从里开端。
唐朝初设翁山县、明清徙民禁海疆、康熙挥毫定海山、偃王避战建徐城、葛玄炼丹出翁山……5个3D小故事,让你在不同的年代,认知不同的定海,在影像中触摸这座城市的记忆。
穿过拱形石门,踏上“状元桥”,感受“古人、古城、古事”展示出定海的人文风采。
定海雄踞要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必定这片土地必将遭遇炮火和鲜血的洗礼。从政界名人,转眼至军界名将,那股硝烟味犹绕周围:抗倭名将侯继高、“破肚总兵”蓝理、定海三总兵……一个个熟习的名字,一段段传奇的故事,都承载了定海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
9、三总兵塑像
三总兵塑像在定海城区竹山公园顶上
1841年9月,英军再犯舟山,定海抗英“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5800名将士血战六昼夜,全部殉国。三总兵像塑于定海城区鸦片战争遗址留念公园竹山公园山顶。
景点位置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境内
10、岑港大桥
岑港大桥是舟山连岛大桥中最短的一座,也是靠近舟山岛的一座桥,过桥就能够下高速了。
岑港大桥是舟山跨海大桥中从本岛伸展出来的第一座桥梁,衔接着岑港和里钓岛,
舟山是中国新兴的海岛港口旅游城市,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自然资源,建立舟山跨海大桥,构筑出一条全天候的舟山——大陆通道,使舟山从孤悬海中的岛屿,变成同大陆相连的半岛,成为大陆伸向海洋的港口城市,完成了海岛同大陆的衔接,把开展海岛特征经济与大陆比拟完善的根底设备网络亲密分离起来,把中国最好的深水岸线资源与广阔幅地亲密分离起来,对进一步开发舟山海洋资源,推进浙江省、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开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岑(cén)港大桥,逾越岑港水道,衔接本岛的岑港和里钓岛。大桥是舟山本岛伸展出来的第一座桥梁,因而,它具有向着其它大桥的引导作用。设计思索到大桥距舟山本岛最近,力图充沛运用其良好的借景条件,使大桥与岛屿、海水相映成辉。流利的桥型借由周边调和、圆满地表现出来,成为本岛市一道新的景色。
行车道路
杭州方向:从杭甬高速过来的车辆,可在宁波高桥互通转上绕城高速,往保国寺方向到前洋互通后,从宁波北出口下高速,走北外环路,在庄合线左转,从蛟川收费站上舟山跨海大桥宁波衔接线。
上海、嘉兴方向:从杭州湾跨海大桥过来的车辆,到前洋互通后,从宁波北出口下高速,走北外环路,在庄合线左转,从蛟川收费站上宁波衔接线。
宁波方向:从宁波过来的车辆,可从宁波世纪大道过常洪隧道走329国道,至北外环路右转,驶上镇海庄合线,从蛟川收费站上舟山跨海大桥宁波衔接线。
台州、温州方向:从甬台温高速过来的车辆,上姜山互通后,转上绕城高速西段,到前洋互通后,从宁波北出口下高速,走北外环路,在庄合线左转,从蛟川收费站上宁波衔接线。
景点位置
浙江省舟山跨海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