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义乌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3-24 16:4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东经119°49′~120°17′,北纬29°02′13″~29°33′40″;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华、兰溪,北接诸暨、浦江;自县治稠城镇经公路至东阳县城18公里,至永康县城78公里,至武义县城71公里,至金华市区55公里,至浦江县城35公里,至诸暨县城55公里,至省会杭州158公里。总面积1105.46平方千米。  
二、方言  
义乌话属吴语南区的吴语金衢片,义乌市全市均讲吴语。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交通便当,与外地交往频繁,因而义乌话受临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内部差别也较明显,故县人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阐明义乌话的复杂性。据调查,靠近诸暨的红峰、燕窝人讲的就是诸暨话,而胡山、大陈、凰升塘人,既会讲义乌话也会讲诸暨话。与浦江接壤的仙坪、鲤鱼山、大方人,义乌话、浦江话并用。义乌与临近县的接壤处都有这种状况。义乌话有许多是古汉语,像“吃”称“食”、“玩”叫“嬉”、“不”说“弗”、“筷子”称“箸”、“造房”称为“葺屋”。  
三、戚家军鸳鸯阵  
鸳鸯阵,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一种阵法。戚继光指导义乌兵抗击倭寇时一种分散的战役方式,是顺应中国东南沿海地域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性等而创制,因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继光为鸳鸯阵,阵十有二人,队长前,次夹盾,次夹枝兵,次四人夹矛,次夹短兵,樵苏居后。其节短,其分类明,其步伐合地宜,其器相互斗试。”[(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八”,“二十五页”]  
四、义乌剪纸  
剪纸文化历史长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在各种资料上镂刻、镂空的艺术。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发挥着重要的民族历史记忆的功用。2009年,中国的剪纸曾经被评为教科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义乌旧时的乡村,有一些女性会剪枕头花、鞋子花,图案精致、手法细腻,传播甚广,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是世代相袭而传承下来的。义乌剪纸艺术的开展,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对义乌文化与经济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开发了民间手工艺剪纸的专业消费企业、磁性剪纸、剪纸服饰、剪纸装裱等项目。2012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展现活动于德国当地时间7月12日19:00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义乌剪纸精品参与现场展览、演示和授艺。2013年5月17号,在义乌剪纸走进新乡村活动中展开了外国人学中国剪纸活动。同时在毛店小学、塘李小学、后宅二小和佛堂镇幼,四个教学传承基地感遭到了义乌剪纸艺术的传承、维护和开展的动人局面。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停止了专题报道。  
五、百子灯  
在一根长约三米左右的主竹竿前端,挂一盏主灯,竹竿的左右各分五个丫、各挂五盏灯,合称为“一树灯”。每树灯有十一盏,它代表同一个太公名下的十一个房头,俗话说:“一树抽百丫,一祖繁百子”。所以,田心花灯又名“百子灯”。据田心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庚戊(1370年)巽六太婆用出嫁做新娘时穿过的红衣裳作灯欣赏,从此子孙们开端迎“红衣灯”。后王氏子孙用红纸糊做纸灯,有四角、六角、八角型的“火炮筒”等,并用绣花针刺出形形色色的花鸟不祥图案,拼制成方式各异的,寓意为“百业兴隆,子孙满堂”的百子灯。“百子灯”以外型别致、颜色晶莹、小巧小巧而著称。做工讲究,针刺均一、图案精巧、无骨灯身、天衣无缝。  
六、义乌农民画  
义乌农民画植根于长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共同的艺术思想,浓重的生活气息,绮丽明艳的颜色,纯真质朴的风土人情,构思奇特,外型稚拙。义乌农民画俗而不庸,俗中有雅,是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农民画家在作画时,运用传统的办法,创作出具有民间消费、生活气息、与时俱进的美术作品,曾远渡重洋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度展出。1988年,义乌被国度文化部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2013年12月10日,现代民间绘画优秀作品约请展在华川书舍展开。本次活动共约请了10多个画乡的文广新局及文化馆组织的60余位画家代表,展出了60多幅省级优秀农民画作品,停止为期7天的展览。这些优秀画家创作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当地的一些生活习气、风土人情、自然风貌。主题明白,形象生动,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七、义乌花鼓  
义乌花鼓俗称打花鼓,它的来源于明末清初,曾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金华曲艺志》、《义乌县志》。义乌花鼓盛行于义乌及周边县市,艺人多数为女性盲人,由师傅带徒口头传授,没有文本传世。古时花鼓艺人多半随丈夫外出卖唱,有的由稚子幼女扶持,合家漂泊卖唱,亦有单人外出卖唱的,有时男唱道情女唱花鼓,与义乌道情结成一对“艺术夫妻”。新编义乌花鼓《茶花对子》于2005年1月作为全国曲艺之乡曲目初次晋京展演。2013年,花鼓《宣言》获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银奖,现代花鼓《引航人》获全国曲艺之乡第二届曲艺大赛铜奖。  
花鼓扮演特征主要表现出艺人的个性化,唱腔平缓,道具简单,场地不拘,大众爱听,效果颇佳。  
八、义乌麻糍制造技艺  
“麻糍”是用糯米和义乌正宗红糖手工制造成的一种甜点面食。  
主要资料:糯米、红糖  
详细操作流程:  
精选糯米浸泡,温度高时温泡时间少一点,温度低时浸泡时间延长,用浸泡过的糯米放入木质的饭蒸,用柴火蒸熟,倒入石臼,用木锤捣成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平铺在木板,厚度为1厘米左右,乘热撒上红糖,芝麻,做生长约20厘米,宽约8-10厘米的长方形,把有糖和芝麻的这一面折中间,即可食用。“麻糍”滋味极佳,既甜既香,且食后长时间充饥。  
九、义乌漆画  
1、义乌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农民,为了美化本人的生活,发明了丰厚多彩的民间艺术漆艺,有精巧的木雕花床、门窗家具、牛腿都用传统大漆制造。民间漆艺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变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开展,义乌广阔农民普遍富有起来,衣、食、住、行的生活条件发作了基本的变化,肉体文化生活自娱自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舞笔弄墨成了他们表达心声的交流方式。一九八七年,十几位油漆工匠和农民画家、美术喜好者,在省、地、市文化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在上溪职校创办了第一届漆画培训班。作者固然不具备紧密的技巧和漆画的发明才能,但特有的中央文化、生活积聚和社会境况的滋养构成了他们共同的审美才能,艺术主意和艺术相貌,他们立足于本人的文化根基,用画笔描画表现本人熟习的生活。漆画,它是民间审美观念下雅创表现才能的产物。在绘画颜色上反对俗气,追求俏雅的作风,反映了传统漆艺转化漆画的产物。义乌漆画绘画的题材大多的风土人情兼及理想生活,清爽质朴,俏而不俗,浓中有雅。不同的漆画作者对外型、颜色等外表又有不同的特性,构成了不同的个性,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重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方式感强的现代漆画作品。  
3、义乌漆画作品陈震、陈前禧、赵向东、骆潮勇、张志云、何晓萍等相继入选全国七届、八届、九届和省级漆画展。  
十、义乌拉面传统制造技艺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面条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融营养、美学、史学于一体,构成东方食品中一支不可无视的主流食品,各式面条约500多种,是色、香、味、形的圆满统一。中国的“手工拉面”更具共同的人文价值。  
相传北宋宣和元年,宗泽仕职南京,被人诬害,削职闲居在镇江时回家乡义乌体察民情。他便服布履,轻车简从,行走在县前大街。时值中午,饥肠辘辘的宗泽见金山岭下有一刚开张的面店,即信步入内而坐。然久等不见面食上桌。宗泽起身往后厨一瞧,见掌厨双手牵面,不得要领,面条寸寸而断。宗泽多地任官,走南闯北,政事军务之余常常亲身下厨为老弱病残之兵民烧制而食,以示慰抚。今日一见,遂上前手把手教之。经宗泽一点拨,掌厨果真制造出一手细长匀称、色佳味美的手牵面,其共同的面条制造烹饪技艺也传播至今。  
手工拉面劲道的机密其实就在其独到的揉面(打面)、醒面(三醒)过程之中,其麦粉参加少量食盐,用水揉成软面,放置一定时间,搓面成若干小段,加少量菜油抹上,上覆湿巾,不令枯燥结壳,令面因盐水化学作用而发作韧性。煮食时,把面随拉随掼,拉生长条,放沸水中,略作搅动,不使结块,煮至面条上浮,即可捞出加佐料作餐。每二两半麦粉制成面条,就能盛满一碗,可供一人食用一顿。  
十一、义乌红糖制造技艺  
红糖,是义乌著名的三大土特产之一。用竹蔗(青皮糖梗)为原料,用木车牛力绞取蔗水,铁锅煎熬制造而成。1989年《义乌县志》118页载,本县种蔗历史长久,面积、产量居全省首位。……所产红糖久负盛名。距今已近400年的历史了。据考证,清康熙《义乌县志》、雍正《义乌县志》均有蔗糖。清顺治年间,佛堂燕里村第五代传人贾惟承引进种蔗制糖之消费风俗。民国18年(1929年),义乌黄培记号消费的红糖在西博会上,就荣获特等奖。用牛力木车绞糖的办法不断持续至上世纪70年代,而用古法铁锅煎熬制糖的消费风俗不断持续至今(只是在锅灶上从古老的五口梅花灶改为七至九口的一字灶)。  
十二、青岩傅村迎朱相公  
江东街道青岩傅村朱相公殿,位于泽山兰盆山下。一字三间,东为中风山公祠和三五义仓。西为路,殿前是大戏台,殿内主要供奉朱相公人像。  
青岩傅的朱相公传说是贩卖私盐,说他有十个结拜兄弟,钱三相公和钱瑁相公也在其内,青岩傅从民国起,每逢农历正月十四迎朱相公,前有牌灯、堂灯、铜锣、锡制五宇开道。又有淸道旗、龙虎旗、蜈蚣旗等随后,局面非常壮观,村内设有二十多个香斋。  
每逢干旱之年,就和土地爷爷一同抬到村西的二株枫树处祈求雨露,听说还很灵验,有一次在和铁瑁相公夺雨中,曾用铜锤把铁瑁相公的一只手敲断,后来铁相公的那只手屡塑不成,这是后话。  
传说朱相公在卖盐时,对老百姓非常热情,有求必应,并不会缺斤,买卖公允,没有现钱的还能够赊账,特别艰难的还会施舍一些给他们。成佛后,百姓为了感念他的功德和蔼心,造殿塑身,不断顶礼膜拜,至今仍然。  
十三、旅游亭陈氏孝文化  
义乌古称“乌伤”,建县于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孝文化历史长久、气氛浓重,其地名来源就与孝文化息息相关。旧《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以旅游亭南陈后主陈叔宝后嗣为代表的义乌陈氏,以孝立家、治家,发扬、传承义乌陈氏孝文化,先后涌现出了陈侃、陈侯周、陈承元、陈震之、陈万年、陈关茂等远近出名的孝文化传承者。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东邻东阳市,南界永康市、武义县,西连金东区、兰溪市,北接浦江县和绍兴的诸暨市。婺州八县皆通义乌,至省会杭州百余公里。其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面积达1105平方公里,境内有中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土壤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厚。  
义乌陈氏为义乌最大的姓氏,占总人口的非常之一,以旅游亭陈氏为代表的义乌陈氏,是义乌孝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其孝文化历史十分悠远。公元822,南北朝时期南陈后主陈叔宝后嗣陈,旺举家从福建迁移至江西,以“耕读传家”,至第三任家长、陈旺之孙陈崇时,家族人口已达千余人,陈崇遂以“孝”为中心,订立了《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和《家范十二则》等管理制度。唐僖宗李儇为此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世义字香”,横批“义氏陈门”,一时成为孝义治家的模范,“义门陈”遂名传天下。宋仁宗时,因家族范围过于庞大而分家,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而义乌旅游亭陈氏便是其分支之一。  
旅游亭陈氏和义乌其他陈氏分支一同,继承、发扬“义门陈”之孝义文化,有明代的陈侃、陈侯周、陈震、陈承元,清代的陈万年,当代的陈关茂等历代义乌陈氏孝文化传承者。  
义乌陈氏孝文化源远流长,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家训、族谱等家族文献材料中,高度突出“孝”的位置,以“孝”来标准陈氏子弟行为、管理家族事物,击中表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是研讨儒学治家文化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讨价值;义乌陈氏家族一直把孝作为优秀传统、传家之宝,代代相承不绝,其族内间传播着陈侯周衣不解带伺奉病父、陈万年割股和药孝打动天等许多孝人孝事,具有很强的实践教育价值;陈氏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其不但传承有序,完好系统,更有着本身共同的相貌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开展,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义乌陈氏孝文化所包含的内在积极能量,有激烈的价值观、人生观引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义乌因孝子而得名,孝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成为义乌文化的基因。义乌陈氏作为义乌最大的姓氏族群,其孝文化在这一方土地上开枝散叶,不只团结、标准、引导陈氏子弟,培育出陈侃、陈侯周、陈震、陈承元、陈万年、陈关茂等孝文化传播者、发扬者,也对当地居民产生了宏大影响,骆宾王的节义,宗泽、王袆及龚泰的精忠报国,徐侨、黄溍等人的理学成就,吴百朋的功业,朱之锡的治河业绩,都离不开义乌陈氏孝文化的熏陶。义乌陈氏孝文化,对义乌文化、历史、社会、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十四、义乌鸡毛换糖文化  
鸡毛换糖是指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早的鸡毛换糖,构成于我国的浙江省义乌地域,得名于其所卖的糖饼,卖糖人肩挑糖担,买卖时用锤子敲打糖刀,把饼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卖,因而称为“敲糖担”,这一群体也称为“敲糖帮”。义乌鸡毛换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代,到了明代,人多地少的义乌,货郎担疾速开展,明中后期,随着戚家军“义乌兵”的崛起,其返乡者推进货郎担的兴起,操此业者越来越多。清代,更先进的制糖技术引进,义乌糖坊疾速开展起来,鸡毛换糖逐步成为货郎担主要形式。至乾隆(1736-1795)年间,全县鸡毛换糖已约有糖担万副,并且逐步构成了“鸡毛换糖”的买卖特征。鸡毛换糖的活动范围南至广东、西至湖而、北到徐州。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小商贩组织大量涌现,商运道路进一步开拓。  
鸡毛换糖按生意的活动方式,停止了紧密的分工,详细分为“坐坊”和“担头”两类。其外出经商行程大致可分为南路、中路和北路。鸡毛换糖的买卖方式,有现买和换货两种方式,而以换货为主,同时配合三条生意秘诀停止买卖,即成心抬高现钱买卖的卖价、但求货多,以便在废中取用、坏中捡好和前担抬价、后担平卖。敲糖帮本来以卖糖为主,但是由于与换货物分离,并兼而运营小百货,因而鸡毛换糖生意运营的货物就变得十分丰厚,主要可分三类:一是最初运营的糖;二是换购的鸡毛等各种货物;三是小百货。  
鸡毛换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推进了城市开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程度的进步,是一种毫厘争取,集腋成裘、勇于开辟的创新肉体和百折不挠、擅长变通、刻苦务实的实干肉体。鸡毛换糖文化曾经成为义乌重要的城市文化,义乌人也正用这种肉体文化鼓励下一代不忘吃苦,勇于创新。义乌鸡毛换糖推进小商品市场的降生,并进而促进一个地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这一看似普通的群体,却沉淀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商业肉体。  
十五、杨梅干制造技艺  
李时珍说:据王性之《挥尘录》载,稽杨梅为天下之冠,童贯苦于脚气,听说杨梅仁能够治,郡守王嶷便送了五十石,童贯用后便好了。取仁法:用柿漆拌核而晒,核会本人裂。  
杨梅,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rubra的果实。又名龙晴、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滋味似梅子,因此取名杨梅。杨梅是中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佳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二月开花结果。果子的外形像楮实子。五月才成熟,有红、白、紫三种颜色,红的比白的好,紫的又比红的好,由于它肉多核小。  
《本草纲目》亦说: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  
杨梅干也是具有极好的养生成效的,首先是在杨梅干中含有非常丰厚的有机酸成分,特别是含有维生素C,能够协助我们在平常促进食欲,并且还有消食的成效,协助大家停止消化,以及在杨梅干中,含有矿物质成分,在平常有助于不断身体中的大肠杆菌等的抑止,协助大家有消炎的成效,杨梅干经常吃的话,还会有一定的抗氧化的成效,有助于抵御自在基。  
历来,下水碓杨梅,以多著称。近年来,杨梅种植业的不时开展,杨梅产业也在不时传统与创新之间不时行进,色泽鲜艳,酸味适口的杨梅干就是其衍生品之一。  
十六、杨梅干制造技艺  
李时珍说:据王性之《挥尘录》载,稽杨梅为天下之冠,童贯苦于脚气,听说杨梅仁能够治,郡守王嶷便送了五十石,童贯用后便好了。取仁法:用柿漆拌核而晒,核会本人裂。  
杨梅,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rubra的果实。又名龙晴、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滋味似梅子,因此取名杨梅。杨梅是中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佳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二月开花结果。果子的外形像楮实子。五月才成熟,有红、白、紫三种颜色,红的比白的好,紫的又比红的好,由于它肉多核小。  
《本草纲目》亦说: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  
杨梅干也是具有极好的养生成效的,首先是在杨梅干中含有非常丰厚的有机酸成分,特别是含有维生素C,能够协助我们在平常促进食欲,并且还有消食的成效,协助大家停止消化,以及在杨梅干中,含有矿物质成分,在平常有助于不断身体中的大肠杆菌等的抑止,协助大家有消炎的成效,杨梅干经常吃的话,还会有一定的抗氧化的成效,有助于抵御自在基。  
历来,下水碓杨梅,以多著称。近年来,杨梅种植业的不时开展,杨梅产业也在不时传统与创新之间不时行进,色泽鲜艳,酸味适口的杨梅干就是其衍生品之一。  
十七、义乌木雕  
义乌木雕历史长久,师宗鲁班。义乌木雕自有材料记载,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义乌木雕工匠行走于江、浙、皖等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其特征主要有:木雕的方式特征、共同的雕琢技法、题材的普遍性、具有装饰性和具有珍藏性等五个方面。  
义乌木雕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山八面厅内的展示,工艺可谓一绝。最精巧局部集中在门厅和正厅以及两厅的左右两侧走廊,如门厅、大厅的梁、檩、枋、雀替、斗拱、撑拱,以及走廊的几腿罩、天花板和一切的门、窗上,均布满了雕琢。图案以人物、动物、花卉为主,多取材于历史古典小说。目前,还有万少君的作品《双林塔》(黑檀木);朱奎荣的阴刻《水浒108将》,在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天工艺苑杯”金奖。  
十八、义乌兵的故事  
《义乌兵故事》是义乌市志部目前正在编撰《义乌丛书》中的一种。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抗倭名将戚继光到义乌招兵,初次三千人,以后累计一万二千余人左右,形象面普及义乌全境各村镇。  
戚继光率领义乌兵,转战浙江、福建和广东,最后,背上长城戍边,屡立奇功,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宏大的奉献和牺牲。  
义乌市志在近年来,曾七次组织专题小组到台州、温州、福建、河北、北京等地调查走访,在搜集文史材料的同时,也注重口碑材料的整理42集。《义乌兵故事》即是调查访问的成果之一。  
十九、颜乌的传说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在他所著的《说苑》一书中载:“颜乌,乌伤人。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这是历史上关于颜乌的最早记载。颜乌以其感天动地的孝德备受历代推崇,有关他的故事在义乌广为传播。  
乌伤源于颜乌。关于颜乌和县名乌伤的传说有:  
——“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万历]义乌县志》卷5)  
——“东阳(郡)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所居之村,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慈乌来萃。衔鼓之异,欲今聋者远闻。即于鼓处立县,而名为乌伤。王莽改为乌孝,以彰其行迹云。”(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10)  
——“义乌,本秦乌伤县也。孝子颜乌将葬,群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时以纯孝所感,乃于其处立县曰乌伤。”(《元和郡县志》)  
——《[清]一统志》卷299引《异苑》群乌街鼓之说后,又云:“一说乌父亡,负土成冢,群乌衔土助之,乌吻皆伤,因以名县。”  
——“(颜)乌,事亲至孝,父丧,负土筑茔,感群乌衔土助之,乌吻皆伤,乌亦恸竭伤亡,附葬于左,因名县曰乌伤。”(义乌颜村《[光绪]颜氏宗谱》)  
二十、傅大士的传说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前后三次进京结交梁武帝,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创始集“释、儒、道”三教合一的中国维摩禅宗佛教。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不可胜计,使他成为当时佛教中的首领。武帝答应他于双梼树旁建双林寺,他把家产悉数捐给寺院,自称结茅而居。他首创转轮藏以藏佛经。他的主要佛学思想收入现存《傅大士录》四卷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哲人,一位思想家。  
广为傅大士的传说有:傅翕出世、时人以为愚、达摩点化、螺虾复生、双梼结庵、弥勒应身、妖妄惑众、锡杖伏虎、大士治洪等二十余个故事。  
二十一、婺剧传统脸谱  
婺剧是金华、义乌一带的中央戏。由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组成,已有400多年历史。  
婺剧脸谱有她本人独有的特征,构造简单、粗暴豪放、寓意深入。婺剧脸谱的图案设计以人物的专长、武器、传说乃至名字绰号来表达,构画时多运用简单的划、点、撇、钩的运笔办法,一个脸谱,廖廖几笔就能点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如《探五阳》中的王英,传说是蝴蝶精转世,就在脸上画只蝴蝶;《水擒庞德》中的周仓传说为水獭精转世,脸上就画只水獭,而庞德传说为鲤鱼精出世,就在脸上画两条鱼。  
二十二、义乌道情  
义乌道情,俗称“唱新闻”。前有新闻后有戏,新闻要唱《××记》,这是道情艺人开唱经常用的两句收场词。道情源于唐代,传于宋,行于元,兴于明、清。早在明代就在金华、义乌土地上繁衍生息,是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娱方式。《辞海》1989年版载有“义乌道情、湖北渔鼓”的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情艺术得到了注重和开展,1950~1964年,盲艺人叶英美曾三次晋京,唱出了“享共产党的福、吃共产党的谷、住共产党的屋、唱共产党的曲”的名段子。在全国曲艺界享有“北有韩启祥,南有叶英美”的盛誉。道情名家叶英盛,于1985年7月和2005年1月两次晋京演唱义乌道情。2008年,现代道情《春涌乌伤》代表浙江省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城市文化精品展演。2011年,义乌道情《盗圣火》参与全国曲艺之乡首届曲艺大赛获银奖。2012年,叶英盛参与全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成果学术交流展演获银奖。  
义乌道情传统演唱以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有时分主唱和帮唱。道情的音乐,其唱腔和伴奏的特性是六多:以句末音、花音、装饰音多,长音、微滑音多,连白带唱多,与伴奏声韵互为交替。其唱腔可分为平调、悲调、苦调等,节拍可分为紧板、平板、中板、慢板、小快板等。  
二十三、义乌十八腔  
义乌方言在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属吴语区,是浙江南部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由于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交通便当,与外地交往频繁。因而义乌话受临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内部差别也较明显。故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阐明义乌话的复杂性。义乌方言既丰厚又复杂,主要以平舌音为主,义乌北部以第二声为主,义乌南部主要以第四声为主。变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开展,外来人员的活动,普通话的推行,义乌方言运用频率降落,特别是义乌籍的少年儿童运用方言交流越来越少,象“金鹁鸪,银鹁鸪,飞来飞去飞义乌”、“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等谚语正逐步消逝。义乌方言的传承需惹起足够注重。  
二十四、轿夫吹打班  
轿夫吹打班是过去专为民间婚嫁效劳的器乐团体,在封建社会受人歧视,视为小姓,进不了族谱。故皆由生活在社会下层人士组成,以抬轿吹打作为一种营生的手腕。轿夫班所吹奏的曲牌,统称轿夫调。分大吹和小吹,故又俗称大小吹打。普通由八人以上组成,所用乐器为梨花(两把)、“呱鼓”(黄檀木镂空制成)、夹板、梆、小扁鼓、次钹、撞铃、苟叫锣、号筒、先锋。扮演方式与特征:轿夫吹打主要用于婚嫁,故要边走边吹,只吹不唱。宴席间,坐着吹奏,通常是上一个菜吹一曲。  
二十五、义乌徽戏  
徽戏源于安徽,大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从两个流向进入金华、义乌。一是安徽的徽州经新安江流入兰溪、建德、金华一带。另一是皖南婺源,从陆路进入常山、开化,经常山港水路到衢州、金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受京班倒流影响,徽戏逐步改动了本人原有相貌直到失传,传播到金华一带的徽戏却未受影响,坚持了原貌。1969年安徽省徽剧团为完成赴京参与建国十周年庆贺演出,特来金华约请徽班老艺人施秀英、徐锡贵以及我团的方永林等十一人为安徽省徽剧团排演了《水淹七军》等剧目。梅兰芳先生在演出后座谈会上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恢复徽剧,要到浙江的婺剧中去找教师,婺剧是京剧的祖宗。  
徽戏传统剧目有七十二本,一千多首曲牌,是我国中央戏曲单声腔曲种保存最完好的曲种之一。徽戏在义乌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根底,生动地表现着义乌地域的文化传承,无论从开展的轨迹和理想意义上都决议了这份文化遗产的无独有偶、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她不只是戏曲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在言语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研讨价值。她是义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义乌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义乌肉体的重要诠释。  
二十六、拉线狮子  
清康熙年间,赤岸镇尚阳村毛姓太公,受提线木偶影响,试制垃线狮子。清雍正年间,拉线狮子的民间艺术扮演,开展到尚阳村、毛店村、倍磊村。  
拉线狮子扮演时,多只狮子(三到九只)装置于一个长1.8米,宽1.2米见方的狮子房内。下方配有二根木杠,分别由四位壮汉扛在肩上。狮房上方,装有一根六米长的木制臂杆,向前延伸,顶端挂一彩球。狮子的头、颈、四肢及脊梁等处,都装有“拉线”,每根拉线,都由专人担任拉动;每只狮子或上或下,或前或后,都由拉线人所拉线的长短间隔所决议。由乐队中的一声先锋唢呐声当号令,扛着狮子房的壮汉,马上停住脚步,同时用“担柱”垂直将原来扛在肩上狮子房顶牢。狮子房里的每只狮子,在乐队乐曲的指挥下,冲出狮子房,去争先争夺木制臂杆前端上下左右灵敏多变的那个绣球。  
二十七、枫溪走马灯  
“枫溪走马灯”始于明代。经过不时改良,逐渐完善而代代相传。它是由竹编纸糊的道具“马”与“走马”者严密分离的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灯舞。主要道具是“马”,马身是竹编的两只兜,马首是竹扎的,马脖子由竹圈衔接,裱上饰纸,栽上尾巴,扮演时缚在腰间,俨然如胯下马。扮演者由数十位10-12岁少年儿童扮演,男女各半,一式古装,天真生动,灵敏矫健,有趣可掬,可观性强。枫溪走马灯扮演方式:扮演者腰缚竹马身,手执马首,随着简单繁华的锣鼓点子,踩着轻盈的步子,走出十几种内容安康,队形多变的把戏。有:龙马威、龙马布阵、三角柱、十字金花、大连环、龙马竞捕、龙凤赛、龙马起飞。  
二十八、十字莲花  
廿三里街道莲花班始创于1929年秋,领头人陈云轩,共11人参与。全以青年人为主。步伐以马步为主,迈得有劲,功力要好,手脚有限度,以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二部为唱腔,1942年由陈心田组织的莲花班,参与人员十一人,除2人健在外,其他人员均已故。当时莲花词除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外,还新增了抗日战歌,鼎力鼓吹抗日肉体。1952年,为留念毛主席《在延安上的讲话》十周年,由义乌县文化馆组织,埠头村的莲花班由陈希明带十三人到县城扮演,取得一等奖。  
二十九、义乌根雕艺术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经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置,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根雕艺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现发明性加工的外型艺术,因而,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义乌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笼统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自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与巧,充沛应用树根自然生成的形态,把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巧妙的自然平面效果,以共同的自然外型,刻划入微的巧妙布置,发明出根的生命状态,野味浓烈、粗矿憨厚,精密诙谐、培养神奇的艺术霎时。  
三十、豆腐皮加工技艺  
据史料记载:义乌豆腐皮始产于清乾隆年间,听说当时豆腐皮是进贡的美味食品。后来制造豆腐皮的手艺逐步传播,以至寻常百姓家也能自制了。产区也由原来的楂林、东塘扩展到大陈、新新、后宅的后付、上金、下金村,以及义乌东南的佛堂、尚阳、朱店等地,豆腐皮成了名不虚传的义乌特产。  
捞豆腐皮制造工艺流程:1.将大豆或黄豆去泥、去沙;2.推成豆板去壳;3.用山涧水浸泡透豆板;4.上磨磨成豆浆;5.把豆浆煮开;6.去渣成豆腐浆;7.加温;8.等它结豆腐皮;9.捞豆腐皮;10.烘干豆腐皮;11.待回潮豆腐皮;12.洗浆冲浆;13.摊平豆腐皮。  
三十一、义乌造木船技艺  
手艺人的低价,辛劳意味着传承人的缺失,虽然木船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但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急躁,义乌船的制造工艺不被认可,因而,关于它的传承,很有可能会随着时期的开展而消逝。  
随着工业的开展,塑料制品的日益增加,慢慢的,水面上的木船开端被塑料船所取代。由于塑料船的轻巧,,易于批量制造,且在制造时间上大大缩短,固然质量方面不如人意,容易破损老化,但是价钱非常廉价。义乌船正面临着宏大的应战。不只要塑料船,还有大型铁船机械因它的巩固耐用俭省人力特性,水泥船快速便当的特性都在遏制着木船的开展。  
传统的义乌船制造工艺现仅存于前流村,位于义乌市江东街道的南边。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南接广东、福建;北连上海经济区;东邻东方大港——宁波港。义乌位于金衢盆地东部,东经119度49分至120度17分,北纬29度02分13″至29度33分40″,浙江省天文中心肠处境内,义乌属中亚热带季习尚候,四季清楚,气候宜人,阳光富余,年均匀气温17.2摄氏度,年均匀降水量1403.1mm,年均匀湿度76%。  
从陈兴富的太公开端,爷爷、爸爸几代人都是造船的工匠,太公曾在兰溪开设造船厂。在陈兴富16岁那年就跟随父亲陈樟根到金华学做捞沙船,后来学做渡船、捕鱼船、游船等,曾做过最大的渡船能够运载百余人,在1990年从金华回到老家——义乌江东街道前流村,专职做捕鱼船、游船等。从买木材到加工厂锯板、取材,到船的设计、制造、塞缝、填桐油石灰到油桐油,全都一手干到底,要用到尽力气做三个工才干打造一只5.1米、宽1.06米,高0.24米的船,一条小船能售价1200元左右,除资料等费用,大约每天可赚200元左右。  
义乌船是分离了各个地域船的特性,它的制造技艺凝结着义乌人祖祖辈辈的聪慧,也是义乌祖先擅长发现、勤于考虑、精于总结、勇于创新,传播下来的肉体。  
义乌为江南水乡,生活所需的食物,出门访亲的路途都离不开船。它见证了义乌一代人的生活,因而义乌船是义乌人民世代相承、与大众生活亲密相关的传统技艺表现方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开展的见证,又是宝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义乌人民在长期消费生活理论中发明的产物,更是义乌人民聪慧与文化的结晶。  
三十二、炭精画技艺  
炭精画,又称擦笔画,是以炭粉为颜料,用特制的毛笔为绘画工具的一种民间美术。其共同的干粉揉色运笔技法比素描更细腻,具有丰厚的色彩层次和细腻逼真的效果。甘肃大地湾新石器时期大型建筑遗址的房屋内白灰地上的木炭画,被考古专家以为是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这也是炭精画的雏形。  
清代末年,照相技术传入中国,炭精画画像也随之进入人们的生活。民国时期的著名年画巨匠郑曼陀(1888~1961),早年在杭州成立画室,为人画炭精画像。民国三年(1914年),他为审美书馆画创作了第一张月份牌画《晚装图》。创始了"擦笔水彩技法",这一技法是先运用炭精粉给画像施以朦胧的明暗关系,然后再加上水彩渲染,这样出来的画画面生动、富有平面感,郑曼陀也成了当时引领月份牌风气的画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艺术研讨院一级美术家、北京大学研讨员武微波先生曾拜民间艺人学了一手炭精粉人物画的精深技艺。1978年,武微波临摹创作的“超理想人物肖像”炭精画像入选全国人像摄影大奖赛的画册。  
炭精画在赤岸的历史,也阅历了从无到有、从辉煌到寂寥。民国初期,赤岸就有炭精画师走街串巷为人画像,因而,当地老百姓又把炭精画叫做“容像画”。由于找人画像对比相便当、廉价,加上碳元素稳定性极强,炭精画能够保管几百年不褪色,若是照片残缺破损或是变色含糊,还能够经过艺术加工停止修复、复原。  
“容像画”的主要绘画对象是老人,一种是现场写生,老人换上崭新的衣服,端坐在椅子上,画师用炭笔勾勒出人物外型,并初步画出明暗变化。之后,用特质的毛笔蘸上炭精粉停止揉色,加深明暗层次,用橡皮擦擦动身丝或胡子,最终画出一幅生动逼真的画像。一种是老人已逝世或因其他缘由无法亲临现场,画师只能依照家人提供的照片原型停止绘画放大。还有一种是既没有照片,又看不到真人,只能依据家眷的描绘停止绘画。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对画师的美术功底和领悟才能都是一种考验。  
上世纪50年代,杨桂松从学校退休后,在赤岸老街开了一家画店,在当地颇有知名度。现悬挂于赤岸朱店村胡循海家中的一副由杨桂松绘于民国二十六年的“容像画”,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眼光平和,眉毛浓淡有致、粗细清楚,额头上自然散布的皱纹,发际线的弧度明晰可辨。既具有相片的生动逼真,又涵盖了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平面。  
赤岸神坛村周洪刚,出生于1974年(现为义乌市佛堂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从小热爱绘画,每次村里有画师来给老人画像,总是眼睛一眨也不眨守在旁边观看。工作后,他自学了素描、国画、书法,有了一定的艺术功底和美术鉴赏程度。1996年,为了系统学习炭精画艺术,周洪刚远赴贵州毕节拜师学艺,跟随炭精画巨匠徐冰雪学习炭精画艺术。2000~2003年,周洪刚在赤岸创办炭精画像画馆,不只遭到本地顾客的喜爱,也有许多外地的顾客慕名而来。但是,随着数码时期的降临,相机、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炭精画这门集适用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美术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三十三、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是指该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内服和外用)等传统炮制技艺,尤以丸剂和膏剂的炮制技艺最为著名。该堂的玉屏风少儿清膏、祖传秘制疔疮膏、传统手工泛丸、传统中药穴位敷贴等中药炮制技艺也是其有机组成局部。  
浙江省义乌市建制已有2000多年,名医辈出。义乌人元代朱丹溪、明代虞抟、民国陈无咎被世人誉为“义乌医家三溪”,三溪堂就是在这种浓重的医药气氛下降生。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主要源于陈无咎(1884-1948),义乌黄山人。他运用解剖、生理诸原理研讨《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典,享誉江南,并自制中药丸剂,为三溪堂的中药炮制技艺奠定了根底。骆虞廷(1896-1975),他吸取医家三溪之精华,特别跟随陈无咎,传承了他的医术和中药炮制技艺。朱叙芬(1904-1969),义乌朱店村(今属赤岸镇)人,投骆虞廷门下,通晓内科,传承了陈无咎的中药炮制技艺精华。同乡朱益清于1953年拜师朱叙芬,深得真传。1988年,朱益清兴办朱氏中医药铺,亲身上山采药,依据陈无咎的中药炮制技艺,进一步研发炮制药材。1996年,朱智彪子承父业,将药铺更名为“三溪堂国药馆”,继续传承义乌医家三溪医理和传统中药炮制工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的主要价值:1、传统手工泛丸,全手工活,其神奇技艺,被称为炮制界的绝活。丸药服用携带便当,药效稳定。2、祖传秘制疔疮膏,配制极为复杂,收出的膏均需自然晒出,人称“功德无量膏”,专治无名肿痛等。3、玉屏风少儿清膏,方剂药性平和,配伍精当,药食同源,特别合适“易感儿”服用。4、传统中药穴位敷贴,手工配制,运用便当,用于儿童咳嗽、发热、扁桃体炎、咽喉炎、惊厥、夜尿、瘦削等治疗及成人慢性病的治疗,适用面广,效果好。5、三溪堂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传承人朱智彪被评为首届“义乌市医德楷模”等荣誉。其特征炮制工艺所消费的产品,越来越深受广阔大众的喜爱,享誉海内外。  
三溪堂成立了“中药炮制技艺”维护指导小组;购置了300多亩土地投资1.5亿元,建造三溪堂中医保健院;设立三溪中医药研讨所,投资100万元培育中药炮制技艺人才;树立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展现馆;召开全国义乌医家三溪研讨会等;这些举措旨在传承和维护“义乌医家三溪”的医理和中药炮制技艺,更好地效劳于海内外人民!  
三十四、义乌白酒酿酿造技艺  
甜酒酿又叫白酒,或甜白酒,皆由于酒的颜色是白的,至今还有几户农户在加工甜酒,在城区街头出卖,或供给饭店宾馆。甜酒之所以知名,就是由于牢牢把好质量关。酿甜白酒少不了药引,普通采用红花蓼制造。把红花蓼的花洗净,捣烂,和上米粉等物,捏成小球状,晒干,就可贮存,制造甜酒时随时能够取用。制造甜酒酿首先选用上等糯米,绝对不能有壳,米烧成饭,熟而不烂,用清水淋散后摊凉后,即撒上甜酒酿。然后搅拌平均,装入桶内,马上用棉被之类东西严严实实盖住。二十四小时后揭开遮盖物,酒香扑鼻,谓之原汁酒。即甜酒酿。装入一次性纸杯或碗中,中间弄个通气孔,就能够挑进来卖或本人食用。  
甜酒乃夏令时义乌民间的饮品,深受不会饮酒的妇女儿童喜欢。全市农家常酿制,供自家食用,一次仅用几斤米,只是江东人酿制得多,一次几十斤米,上门或沿街叫卖,成为商品。如今义乌属开放型国际都市,外地进入义乌的客商大多未吃过这种又甜又凉又带酒味的食品,若有人创办甜白酒厂,供给市内外各大酒店、饭店,亦可成为一业。  
三十五、丹溪红曲酿造技艺  
义乌红曲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年代,在全国酿酒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义乌红曲酿的酒,共同的消费工艺,具有科学性。其酿造工序:一:备料。1.选择优质糯米。2.选取红曲。3.停止配方。二:时间普通冬季酿造的酒为“冬酒”,春季酿造的酒为“春酒”,夏季不宜酿酒。三:酝酿。1.浸米、炊饭;2.浸曲;3.搅拌。四:发酵。五:打粑。六:加盖。七:榨酒。八:蒸酒。九:装坛。十:贮存。  
制红曲酒必先取红曲,义乌红曲传统制造技艺,是采用特定的原料、特定的工艺、特定的气候环境下,全自然手工制造而成,制造红曲的流程是:选择优质籼米→浸渍→淋清→蒸饭→摊晾→接种(红曲母)→堆码→散堆→补水→翻曲培育→培育曲→晒干→入库。依据现代科学研讨,红曲活食的作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防癌症等成效。  
三十六、迎龙灯  
传统的迎龙灯风俗始于唐代,原为京官与民同乐,欢度元宵佳节的一种喜庆活动。义乌的龙灯多为板凳龙。龙头、龙身、龙尾和宫殿用樟木雕琢而成,大小形态依据当地传说而设计。龙头翘首曲身,含珠舞爪;龙尾雕工精密、朱漆描金、神态活现;龙宫分设两殿,多层构造,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碧瓦红柱,复槛回廊,浮雕壁画装点其间。每条龙灯少则上百桥灯板,多则千桥以上。迎龙灯时,灯头红绸绣幕披挂于身,周围盘绕琉璃,悬挂彩球,内点蜡烛。龙头、宫殿与龙尾之间,由诸式板灯串连而成。不同的龙灯有不同的灯式,有龙节灯、花篮灯、花金钱灯、长方柱灯、圆抱筐灯、人物灯等。  
迎龙灯活动主要在春节元宵期间展开,最早的约在(农历)正月初六开端,到正月二十左右完毕(如遇天气不好可延迟)。各地还有许多用竹制纸糊的调龙灯和布龙,在迎龙灯时交叉扮演。还有一种是“清明灯”,主要是由小孩在清明时节停止迎灯活动。  
三十七、森山铁皮石斛浸膏技艺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制造技艺具有严厉的管理和标准,从选材、炮制、配料到制膏有一整套严厉的规程,独成一家。浸膏以铁皮石斛为君药,灵芝、西洋参提取物为臣药,凉而不寒,滋阴而不抑阳。  
历代名医对铁皮石斛的运用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至今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铁皮石斛浸膏原始组方可追溯至永徽三年(652)“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它是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填骨丸》一方,运用石斛作为君药,人参、巴戟天等为臣药,被称为“治五劳七伤,补五脏除万病方”。森山铁皮石斛浸膏正是在此方根底上停止创新。  
森山铁皮石斛浸膏制造技艺源自古法传承创新。古法熬制铁皮石斛浸膏,人参经除去芦头、润软、切片后,经宽汤水煮提取滤液,灵芝用水润软、切丝,用水久煮后过滤取液,再将鲜铁皮石斛清洗、压榨、搜集粘液,最后将滤液与粘液混合水煮,凝结成膏。  
现代熬制同样采用宽汤水煮的工艺,处置好的灵芝应用现代多功用提取罐先后分别停止醇提和水提,即“脂水别离”法,充沛提取多糖和灵芝三萜等有效成分,提取的滤液备用。鲜铁皮石斛压榨搜集粘液,粘液与灵芝水提液混合。铁皮石斛与灵芝的水提混合液,经加热、浓缩,并在浓缩后期参加灵芝醇提清膏,得到清膏。最后将西洋参提取物参加清膏中,升温、浓缩、过滤。浸膏废品为黑亮稀薄的膏状物,带有铁皮石斛的香草味与西洋参特有的甘苦味。  
三十八、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活字印刷”的理想遗存。从北宋布衣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至今,已近千年。“木活字”模采用老宋体,工具有雕刀、雕盘、棕刷、麻皮纸、宣纸等,宣纸用来印刷,而麻皮纸主要用来搓线绳做装订之用。木活字印刷,整个工序流程冗杂,除文稿整理环节外,还要找出那些不常用的字或字盘里没有的字,在制造无字的木字模、刻字,按家谱规格制槽板,捡字、排制、校正、印刷、切谱(裁边)、装订成册。义乌木活字印刷为祖传,到王益均手里已是第四代,完好地保存了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传统工艺,为金华周边县市、乡镇及诸暨、绍兴、杭州、桐庐、富阳等地印刷家谱,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在王益均老人身上,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得到了持续。  
三十九、朱丹溪中医药文化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义乌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大师”。在国内,其创建的“阳有余阴缺乏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厚、开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另外,其所创制的大补阴丸、延寿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潜丸、上中下通用通风方等方剂,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所常用。其强调的未病先防、维护正气、注重心理调摄等,仍影响着当代人的养生。在国际上,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公元15世纪,丹溪学说传入日本,开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最早的流派“后世派”,指导汉方医学达三百年之久,朱丹溪被尊称为“医圣”,至今仍沿用“丹溪学社”。而由他衍生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更是对古今中外医学的进步产生严重影响。  
四十、黄山八面厅营造技艺  
义乌上溪镇黄山村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始建于嘉庆元年,完工于嘉庆18年,历经18年才建成。因厅里有八个厅堂、七个天井、八竖旗杆和外墙周围有八头门户出入而俗称八面厅。  
八面厅是宗祠与住所相分离的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占地2908平方米。规划构造共同,以一条中轴线与两条横轴线构成八面厅的主体建筑和附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散布有花厅(花园)、门厅、大厅和堂楼,是陈氏家族举行祭奠、聚会和各种仪式的场所。横轴线上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三合院,为陈氏家人寓居用房。  
黄山八面厅设计者将花园置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前室后园的习用手法,平面呈长方“回”字形规划,应是别出心裁和个性的表现。黄山八面厅用材讲究硕大,雕工精深,无论是雕工精绝的牛腿,外型别致的斗拱,还是古色古香的门窗,别具匠心的梁栋,无不取精用弘,鬼斧神工。以石雕、砖雕、木雕艺术著称于世,丰厚的题材内容、有娴熟的构思立意、精深的雕琢技法,表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  
四十一、木车牛力绞糖制造技艺  
义乌种蔗历史长久,所产红糖久负盛名。消费、制造义乌红糖的过程,俗称为“绞糖”。义乌红糖在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由佛堂燕里村的贾维承从福建引进种蔗制糖技术后,传统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车的式样和做法是:用二段坚硬的圆木(直径60厘米,长1.2米左右),上端各做凸凹型二个滚齿的滚筒,相互契合,装置在上下二块大木板中间;木板二头各装二根天地顶柱固定在地上。其中凸齿圆木滚筒的上轴,善于上板约40厘米,上装一根弓型的大弯木,大弯木的另一头由牛拉着弯木带动滚筒周转。夹糖梗于二个凸凹型滚筒之间一轧而过。糖梗水顺着滚筒流过下板沟槽进入一口装糖水的缸内。“吱吱嘎嘎”地轧满一缸糖水换一次牛,以作为计酬的数量。这种木榨糖车,都在露天作业。  
一部木榨糖车不分昼夜地由三四头大耕牛轮换拉转糖车绞糖梗。由于牛拉糖车大弯木时,为了便当牛能绕着糖车走,一定要从大弯木上拉一根绳子扎在牛的左侧牛角上。所以这几头牛到绞糖完毕时,那只扎过了绳的左牛角上,就会呈现一道深深的凹痕。由此可见,当时参与糖车绞糖、制糖所费人力、牛力的劳动强度是令人吃惊的。  
制糖时,假如用一根糖梗,在糖槽内稠糊状的糖浆里转滚一圈,糖梗上就会粘上厚厚一层糖浆,冷却后,称“糖勾”。是产糖时节糖农送给亲友的最佳礼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车牛力绞糖吃在嘴里,既韧又香甜。  
据材料记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义乌历史上种蔗制糖的最盛时期。用牛力木车绞糖的办法不断持续至上世纪70年代,目前,木车牛力绞糖现象只剩残迹。  
四十二、后宅高跷  
后宅高跷,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开端,已有800多年历史。据传,南宋在朝官员傅芷公因坚贞不屈、直言不讳而受破孩,遂挂冠而归。他自以为操行高人一等,就用走高跷的方式来表现。  
后宅高跷又以后傅村最为有名。历代以来,后傅村的人们先辈教授下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继将先祖的忠烈美德和故事传了下来,而做父母的也很喜欢本人的孩子能继承先辈的高尚美德,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传授其走“长脚侬”。到孩子五六岁时,就能单独行走了。装扮成先辈中的名人走着长脚侬,就这样一代代,沿着历史的长廊走到了今天。  
在高跷扮演过程中,扮演者头戴公子帽,上穿黄马褂,下穿红色高脚裤,双脚缚木制跷棍,跷棍高1米到4.6米不等,绑腿时坐于一个特制架子上,高的坐梯子上,也有坐平台上的。扮演队型有单排、双排、S型插花、Z字型等。扮演队伍有男女混合、老中青少混合。扮演时有单一走阵,也有边走边劈腿扮演动作。  
变革开放以后,后傅高跷几经开展,队伍庞大,活动频繁,成为在省内颇具名气、在义乌众所周知的特征品牌。往常的后傅村,是出名遐迩的高跷村。仅有700多人口的小村庄竟有200多人会玩这种“缚柴脚”游戏,村里为此还特地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高跷扮演队,幼者5岁,长者76岁,蹬跷自若。  
如今,后傅高跷团对参与扮演的人数、服装、阵容、难度、道具都停止了改良,更具欣赏性。每逢节庆日或严重活动,高跷队就整装动身,行走四方。  
四十三、罗汉班  
义乌罗汉班来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到达鼎盛。据民间传说,戚继光在义乌招收3000义乌兵抗倭,前方常年展开练兵活动,由此留下了习武防身的习气,这便是义乌罗汉班的最初的来源。后来在旧社会,为了迎胡公、庆庙会、搞大型喜事,都会有几班或十几班的罗汉班相聚一同,同场竞技。  
罗汉班的扮演方式主要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总体上讲,又能够分为两大块。一是“走阵容”,在古乐声中,几十人或上百人手持各种器械,交叉走动,摆出各种阵容,分别冠以“长蛇阵”、“蝴蝶阵”、“梅花阵”等各种名字,之后还有“十八罗汉”走阵等等;二是“叠罗汉”,这是继“走阵容”之后马上要扮演的一种扮演方式,也是罗汉班扮演过程中最显功力、最吸收观众的0局部。叠罗汉也有诸多叠法,如“立牌坊”、“树亭阁”、“观音坐殿”、“观音渡船”等,详细编排各有特征、各具匠心。  
早先,义乌有罗汉班10多个,如苏溪镇的新厅村、廿三里的如甫村、大陈镇八里桥头罗汉班等等。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义乌罗汉班有些萎缩;至“文革”时期,罗汉班偃旗息鼓;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对罗汉班重新发掘,整理推行,使这项一度萎缩、“文革”时消亡的民间扮演艺术重放光辉。1992年,义乌中学操场上五个罗汉班同台竞技,是罗汉班“重现江湖”后的一次辉煌亮相;1994年,义乌罗汉班又被邀参与金华市火腿文化博览会演出;同年,还参与拍摄了《神医朱丹溪》电视剧。  
往常,随着社会文化脚步的迈进,罗汉班也已悄然地发作了变化。旧社会时,组织罗汉班是为了敬佛、防盗贼及与外村外族对立,罗汉班成员白昼劳动,晚上习枪弄棒;进入新社会以后,由于罗汉班集竞技、武术、扮演于一体,它又成了大众强身健体、休闲文娱的一项活动。  
四十四、红白喜事  
旧时在义乌民间讨老婆(娶亲),是一件大喜事。一对夫妻的婚姻,从望侬、定亲到迎娶,需求少则半年,多则三年的时间,让女方制备妆奁。程序也较繁多:媒人做媒、望侬、定亲、下礼(送聘礼)、送日子、挈果子(西乡称“担拍粉”)、辞亲、回赠、后代银、起身酒、拜别祖先、迎娶、新娘上轿、拜天地、宴请、闹新房(俗称“讨果子”)、拜见公婆、谢媒等,至今许多旧的礼俗仍在持续。  
义乌民俗重骨肉情意,讲敬老孝道。家人有病,全力请医诊治,昼夜陪伴左右,侍茶水,适时进药。给病人洗身体,勤翻身,随时处置排泄污物。劳不厌倦、苦不皱眉。百年之后,孝男孝女,孝儿孝媳,世代相传,蔚然成风。20世纪末,义乌全面实行火葬,骨灰盒放于公墓。各地公墓多建于山区,丧葬礼仪,除不用棺木,普通都依旧俗。  
四十五、过华诞、做寿  
每年的出华诞期,都作为一个人的喜庆,家人为他(她)庆贺,祝福安康短命,吃意味短命的鸡蛋索面,全家共享欢乐。每增到十岁,庆祝范围比终年华诞要大。60岁以上逢十为华诞寿庆,特别是百岁,古称“人瑞”。  
四十六、起新屋上桁  
旧时建房,义乌人称起新屋。需经选地基、破土定基等多个程序,还要选吉时,时辰要与房主的生辰属相相生相合,不能相冲相克。  
四十七、迎龙灯  
义乌民间目前有400多条龙灯,多为板凳龙,还有调龙灯(竹节龙和布龙)以及珠灯、人物灯(如迎胡公、陈佰廿五相公)等。传统迎龙灯主要在闹元宵和清明时节,活动中人们“摆香案”,点上一炷或三炷香,手持行灯,向龙王叩头跪拜,祷告龙王施福人世,以兆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四十八、贾氏抬阁跷  
洋川贾氏九世谅,唐贞观乙末中进士,官御史,丙午(公元646年)回乡探祖,建贾大宗祠于双林寺大殿右角。每年正月十八都要举行一次由义乌洋川贾氏各自然村轮番做大年的大庙会。这一天,义乌洋川贾氏村民除了要到本人村祠堂里祭祖,还要到海云寺拜佛。轮到大年的“值甲”村的村民,抬着一座雕工精致的傅大士佛龛,近十台或数十台“抬贾巧”、龙虎旗、蜈蚣旗、清道旗开路,数十把火药铳、成双成对的大铜锣有节拍地齐鸣,抬着百斤重的大蜡烛,敲锣打鼓,到海云寺掌管这场一年一度的十八大会。  
四十九、过年  
春节即过大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义乌非常看重年夜饭,吃喝考究:一是馒头,预示新年大发,二是年糕,寓意为一年更比一年高。同时,鱼也是必吃的。鱼与“余”谐音,意味吉庆有余。年夜饭也要多烧一点,吃吃有余,预示着连年有余。在彻夜守岁时,人们还把每个房间的灯都点得黑糊糊的,预示着红红火火。  
五十、清明、冬至  
在义乌乡间过清明节,家家门窗都要插柳枝。男女老少纷繁早起,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踏青”、“采青气”。另一个风俗是到野外采菁,把菁洗净捣烂,配之以糯米粉揉团,制成各种“清明馃”。清明节还有扫墓的风俗,“上坟”、“祭太公”、“拜祖宗”等。  
冬至致祭扫墓,相似清明,主要有上香、烧纸钱、衣物、添土和燃放烟花爆竹等风俗。  
五十一、八月中秋  
义乌中秋节乡俗有包粽子、炒粉干、杀鸡鸭、吃月饼等传统风俗。晚上,各家用小方桌或团簸、米筛等安放在庭院供月赏月,又称“拜月亮”。所用供品大多为石榴、枣子、梨、西瓜、菱角、香柚、文旦、香蕉等时鲜水果,还有月饼、粽子、麻糍等食品。  
五十二、重阳庙会  
南宋以来,义乌民间在重阳时节兴瞻拜胡公。农历八九两月,形单影只上方岩朝拜胡公神像。重阳节前数日即抬胡公神像,至德胜岩赫灵行庙朝拜胡公神像。岩前曹村、义亭铜山岩、华溪祝公岩与尚阳胡公庙都兴庙会,有胡公庙的中央还时兴演戏。  
五十三、开市  
义乌城区及乡村集镇的商店,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四除酒店、杂货店等俗称“长生店”的商店照常停业外,普通都要到正月初五接过财神后,才开门停业,俗称“开新市”。这天集镇上米市、柴市、家禽等市场,同日开市。“开新市”这天,村民需求赶集买卖,叫“赶新市”。  
五十四、义乌名人  
佛学大家——傅大士  
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  
首创转轮藏以藏佛经,在佛学上多有建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思想家  
文学大家——骆宾王(619~约687)  
初唐四杰  
7岁咏《鹅》,才名远播;“帝京”长篇,誉为绝唱;讨武传檄,惊动朝野  
兵学大家——宗泽(1060~1128)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文韬武略  
医学大家——朱丹溪(1281~1358)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治病救人,医德高尚;“阳常有余,阴常缺乏”“相火”之论,学说远播  
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惠约(南朝,梁)、黄溍(元代)、王袆(明代)、吴百朋(明代)、倪仁吉(明末清初)、朱之锡(清代)、朱一新(清代)、陈望道(现代)、冯雪峰(现代)、吴晗(现代)。  
五十五、义乌市饮食风俗与特产  
义乌物产富饶,红糖、金华火腿、南枣被称为义乌“三大宝”;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产,历史久、产量大、质量好。  
1、东河肉饼  
东河肉饼降生地在义乌城西街道的东河村。因其制造讲究、味美色佳而美名远扬。东河肉饼鲜香、油而不腻、色泽光亮,是义乌市小吃一绝,其制造技艺现已被列入义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廿三里油炸馃  
油炸馃,是浙江一带历史长久的特征油炸食品。内馅是猪腿肉和萝卜丝,外皮用新黄豆和米粉浆拌和,采用鲜猪油炸制。吃油炸糕就要趁热吃,无论是哪种馅的油炸糕,都是里香外脆,香气扑鼻,质松味鲜,油而不腻,是早餐配稀饭、豆浆的佳料。  
3、上溪牛杂  
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滋味鲜美,久尝不厌。吃上溪牛杂多在秋冬时节,不过如今貌似也有夏天吃的,就好比夏天吃火锅,那如火如荼劲儿。  
4、义亭红糖麻花  
义乌红糖能够加工出很多红糖系列美食,如义乌麻糖、红糖麻花、姜糖……其中广为食客喜欢的红糖麻花,外面包裹的红糖香甜可口,里面的麻花外脆内酥,吃一口满嘴留香。好想吃一根红糖麻花,不过只能等到十一之后了,毕竟最新颖的才是最好吃的。  
5、亭油酥  
也称月饼,历史长久,是义乌传统的中秋食品。义亭油酥是用上乘面粉、板油、红糖、白糖、芝麻、核桃、花生仁、果丝等为原料,饼皮层次清楚,酥而不散。义亭油酥用传统的古法手工艺制造,这种传承着老一辈聪慧的月饼制造工艺吸收不少年轻人。面对年年岁岁“月”类似、岁岁年年“饼”不同的月饼销售市场,每至中秋佳节,义亭月饼更是供不应求。  
6、东塘狗肉  
大陈楂林一带很早就传播下来的一种风味美食。由现杀活狗烧烤而成。老嫩得当,香气扑鼻。上溪牛杂义乌上溪、吴店一带历来就有屠宰牛的场所,当地人将牛舌、牛血、牛蹄、牛杂等用上溪特有烧法烹制出“牛系列”。  
7、佛堂白切羊肉  
传统的佛堂白切羊肉,取本地山羊,宰杀去毛、去头、去爪、去内脏后,先用线绳扎紧四肢,用羊血平均涂刷山羊表皮,晾干后整头羊下锅、烧、闷、浸泡熟后,取出晾干。  
8、神仙鸡  
神仙鸡俗名无水鸡,即蒸鸡时用黄酒而不用水,按两斤鸡两三斤黄酒。将鸡放入陶钵内,再加黄酒和姜,若不喜甜食,就加盐。普通义乌人传统的蒸鸡法是加红糖,也可放几片瘦猪肉,大约两个小时后即可。  
9、手牵面  
也叫拉拉面。是优质面粉参加少量食盐,用水揉成软面,放置一定时间,搓面成若干小段,再用菜油抹上,上覆湿巾,食时把面随拉随扔,拉生长条,放沸水中煮熟后加佐料作餐。  
赤岸豆皮素包  
主要用义乌当地特产豆腐皮做成,豆皮素包馅料种类多样,荤素搭配更显美味。  
10、丹溪酒  
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红曲酿酒已有上千年历史。据传宋代已有义乌人经过运河,将酒运到开封。丹溪故里的百姓以红曲酒烹饪菜肴,民间喜庆、婚宴、走亲、访友皆以酒为礼。  
五十六、义乌市著名景点  
1、娄山塘景色区  
一自然水塘,水域面积约为50多亩,塘呈月饼状,中有一小岛,当地大众称之为“犀牛望月”,小岛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在塘的东南方向约300米处,有一叫“明龙”的中央,据传是当地百姓为留念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坟”,遗址已毁,楼塘后山设立黄晋留念馆。  
2、滴水岩  
坐落在苏溪镇内,又称水竹洞天,相传朱元璋率将士经苏溪憩息时在溪里喝水,加上常年有水从巨岩上滴下,又称滴水洞天。殿内不只有胡则塑像,还有宋朝抗金名将宗泽的塑像。  
3、黄山八面厅  
位于义乌市城西25公里的上溪镇黄山村,是浙江省级文物维护单位。八面厅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它是一座集历史、艺术和科学于一身的建筑。  
4、骆宾王公园  
以留念唐代义乌籍诗人骆宾王为内容的历史文化公园,已初具范围,规划公园占地54.23亩,加之公园前端相传骆宾王降生地的骆家塘遗址3.36亩,设计成具有唐代作风的历史文化公园。  
5、冯雪峰故居  
位于赤岸镇神坛村。故居展厅有冯雪峰半身铜像一座,生平事迹引见,众多照片材料等。故居门前有一青石石碑,上有胡跃邦题写“回想雪峰”四个大字。每年来故居瞻仰的中外人士甚多。故居左近有冯雪峰题写的“处胜亭”、“冯绍儒烈士墓”碑等。1997年8月定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6、华溪森林公园  
位于廿三里街道的东北部,该公园最新规划为三个景区,龙潭谷景区、武岩山景区和花仙谷景区,景区内设40个自然人文景点。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