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永康市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3-24 17:08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是县级市,从属于浙江省地级市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域。天文坐标为北纬28°45′,东经119°53′,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  
二、方言  
永康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金衢片,保存浊音。  
三、十八蝴蝶  
永康市地处浙江中部金华市辖区,境内有方岩山,是浙江著名民俗活动“方岩庙会”生发与活动地。“方岩庙会”来源于当地百姓对胡则的民间信仰。北宋名臣胡则(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端拱二年(989年)中进士,此后逮事三朝(太宗、真宗、仁宗),71岁时以兵部侍郎致仕。据《永康县志》记载:“则尝奏免衢婺身丁钱,民怀其德,户立像祀之,在方岩者,赐额曰赫灵祠。”尔后,胡则被百姓敬重为神,称“胡公大帝”。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胡则华诞)至重阳节期间,方岩都要举行浩大庙会,永康各地乡民各自组织“罗汉队”和“蚌壳舞”等民间文艺扮演队,上方岩朝拜“胡公”。1946年秋,永康城东7华里的高镇村村民王春山等人,从“蚌壳舞”得到启示,制造“蝴蝶”道具,编排舞蹈队形,参与方岩庙会,于是就降生了从“蚌壳舞”转化成主题动作类似的“大飞”、“小飞”等美丽而别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十八蝴蝶》以“三性”出名省内外:艺术性,它经过服装、道具和音乐舞蹈,以及美丽少女的美好身段,包含着典雅、秀美的神韵。伸展飘逸的舞姿和悠扬婉转的音乐是具有典型江南女子民间舞蹈特征的代表性节目;文娱性,顺应于庙会娱神活动的演出,它能够在舞台、广场、景色区,以至街头巷尾扮演,一经演出,就会吸收左近的村民或游人争相观看;参与性,由于动作不难,且形象生动漂亮,故而永康本地乡村以至左近县城乡,只需有兴味都可组织演出,村民热情高涨,争相参与。《十八蝴蝶》寓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调和,讴歌真善美,较好地表现了江南文化的秀丽之美,广受大众欢送。二十世纪50年代曾两次参与浙江省民间舞蹈会演。1992年参与文化部社文司在沈阳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秧歌节和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的“全国民间舞蹈大赛”,分获全部六项大奖和三项大奖。继后,参与文化部在泉州、昆明、上海、杭州等地举行的演出,屡获殊荣,并获文化部第二届“群星奖”银奖和“浙江省肉体文化作品奖”。1997年受文化部指派,赴法国参与第25届桑特国际民间艺术节等五个国际艺术节,惹起惊动,为国争光,遭到浙江省文化厅的惩处。  
《十八蝴蝶》由于是依附于方岩庙会娱神活动而盛行,随着时期的进步,“胡公保佑”的民间信仰观念渐趋淡薄,参与演出的人群越来越少。再者,其道具制造难度较高,彩绘工艺较为复杂,且较难保管,现今制造技艺濒临失传。  
四、永康打罗汉  
永康打罗汉是方岩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时间为农历八月初到九月中旬,最盛时方岩庙会有七十二个罗汉班。活动时以村为单位组成罗汉班,主要以男性为主,近年来也有妇女参与,老、中、青、少、幼俱全。分为三个部份:第一段,即走阵(也叫参阵、团阵),其阵式多变,有长蛇阵、三角阵、八卦阵、梅花阵、蜈蚣阵、龙门阵等;第二段,民间武术扮演。因师承不同略有差别。其中最普遍的是刀、棍、滚叉、盾牌、罗汉拳、叠罗汉、四尺凳花等;第三段,叠罗汉与民间艺术扮演。永康叠罗汉以头旗(也称蜈蚣旗)为主导,以锣鼓班和乐队助演。压轴戏是叠罗汉,方式有竖牌坊、彩塔叠、叠香亭、荷花翻叶、游城、拜观音、十八洞、过仙桥等。是由三十人左右叠成人体牌坊,最少要叠两座,多则不限,每个牌坊合围成圈,周围用头旗围着,看似一座精巧的彩塔。彩塔叠成后,在地动山摇的呼吁声中,罗汉们从上到下,由里往外冉冉外翻,似一朵出水芙蓉冉冉绽放,最后中间显显露三个荷花神。  
五、方岩庙会  
“方岩庙会”俗称“胡公庙会”,是永康方岩中央以祭奠“胡公大帝”为中心的大型庙会民俗。庙会气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称浙中之最,其影响触及浙江周边地域。每年农历八月初至九月重阳节前后,浙西南各县民众,上方岩祭拜的人数每天少则数千,多则二万余,持续一个多月之久。庙会气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称浙中之最。其影响触及浙江周边地域。庙会活动以“迎案”为中心,朝拜队伍总是精心组织。在庙会活动的推进下,孕育出一大批颇具特征的民族民间扮演艺术和体育竞技活动,诸如十八蝴蝶、十八狐狸、十八鲤鱼、蚌壳舞、九串珠、罗汉班、三十六行、打莲花、长脚鹿高跷、哑背疯、走马灯、跑旱船、九狮图、调花钹、旋车、台阁、荷花芯等,一向令人注目。  
六、九狮图  
在永康民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都要举行一项别具一格的舞狮扮演,这种活动九狮共舞,道具共同,阵容庞大,当地人称它为“九狮图”。“九狮图”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品位与艺术影响。  
七、十八蝴蝶  
传统《十八蝴蝶》由十八名少女,背负五彩蝶翅道具扮演蝴蝶,另有二个姑娘扮演花神,彩蝶尾随花神翩翩起舞。演出时,走时唱,跳时不唱。随着音乐鼓点护动双翅飞舞行进,花神甩动腰间绸带,与蝴蝶互相交叉,经过摆阵、走囤、穿插组织成各种画面。  
该舞蝴蝶的根本动作只要“大飞”、“小飞”两种,其共同特性是:手特的摆动与脚步亲密配合;飞行动作是强拍向前摆动;动作重心在下。演员双手背叉腰,两臂前后大摆动,带动套在臂中部联合双翅的铁丝圈扇动翅膀,脚走“绞花步”,身体随步伐自然扭动。根本的特性是“缓而不重”,即整个动作迟缓、优美、慢飞快收,身子沉浮下去,飞得起来,有停顿而不露痕迹。“小飞”动作是摆动的频率快,幅度小,脚步碎步,时而左、右侧腰飞。根本特性是“轻而不浮”,即舞步轻快,肩关节灵敏,气稳体端;既不失翱翔感又不失节拍感。花神根本动作是脚走“圆场步”,双手交替向外甩绸带。  
八、锡雕  
锡器制品古色古香,光泽清亮,晶莹耀眼,多用于制造传统嫁妆、仪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永康锡艺的来源,史籍虽无明白记载,但至少可上溯至宋代。在永康,打锡工匠世代相传,从业者众多,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一带,并以芝英三村、岘口村、练结村最负盛名。随着塑料制品、铝制品等替代物的呈现,作为日用品的锡器市场需求已相当萎缩,仅那些具有一定工艺价值的锡器还有市场。这些锡器大多为机器消费,传统的打锡艺人已屈指可数。2008年,“永康锡雕”入选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省感戏  
省感戏(又名“醒感戏”)是盛行在永康及毗连地域的一种“劝人反醒,导人归正”,直接为道教、佛教效劳的戏曲剧种。演省感戏的班社叫省感班。他们的组织、剧目、扮演、音乐等和婺剧各班社均有类似之处,但又显得更古朴原始。省感班由二十四人组成,其中演员十三人(全部男的),包括:包头(旦堂)五人(作旦、花旦、正旦、武旦、老旦);花面(花面堂)四人(大花、小花、二花、四花);白面(白面堂)四人(小生、正生、老外、副末);后场(乐队)五人(正吹、副吹、鼓板、三件、小锣);箱房三人(头箱、盔箱、三箱);伙房三人(火头、内杂、外杂)。省感班没有固定的班主,普通都由艺人本人带班。这种组织和婺剧班社根本一样,与南戏的旧制也极为类似。省感班共有九本戏,由于它的演出与宗教活动亲密配合,故又叫“省感九殇”。这九殇是:《毛头花姐》(又称《毛头殇》)、《断缘殇》、《撼城殇》、《精忠殇》、《逝女殇》、《孝子殇》、《狐狸殇》、《草集殇》、《溺水殇》。其中最重要的是《毛头殇》,即《毛头花姐》,因而当地大众又叫省感戏为“毛头花姐戏”。2010年,浙江省永康市的“醒感戏”,入选第三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鼓词  
永康鼓词主要曲艺种类之一,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但永康鼓词是一种用永康方言单口说唱、一人多角的传统艺术。押韵切意,浅显易懂,演唱时,右腿放着一只鼓盆,右手执一根鼓箸,左手执竹板,敲打出节拍清楚的节拍。其传统曲目有《大红袍》《水红菱》《孝贤坊》《双金线》等10余部,主要表现的是家长里短和儿女情长。  
十一、名人  
胡则(公元963-1039),初名厕,字子正,永康胡库人,被百姓称为胡公大帝。  
应材(?-1180)字伯良,浙江永康岩后人。谥安国公。  
陈亮(1143-1194)是南宋时期出色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少时取名汝能,字同甫。  
程梓,字养之,文楼村人。程正谊之父。著作有《白翁吟稿》。  
程正谊,字叔明,号居左,永康方岩文楼村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  
程文德(1497—1559)明浙江永  
康独松人,字舜敷,号松溪。  
胡也衲(1891~1964),原名侠男,永康县中山乡中山村人。  
应子和,永康(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逐个七五)进士。官至察看使掌中军都督府事。  
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有《射雕词》二卷。  
应典:字天彝,号石门,浙江永康芝英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  
胡长孺(1240—1314),字汲仲,号石塘,著作有《瓦缶编》、《颜乐斋稿》等。  
王崇,字仲德,号麓泉。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  
十二、灯节  
灯节,即元宵节。我县以正月十五元宵之前后三天为灯节。旧时,灯节考究殊多,典礼盛大,且具有浓厚迷信颜色。如:十三上灯,十八收灯,必行“上灯”“收灯”仪。灯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都悬花灯或灯笼,每晚灯烛辉煌。彻夜不熄。同时,还瞻挂祖宗画像,谓之与其同庆元宵。民间习气兴龙灯,各村都俗定之迎龙灯日期,不得更改,虽然遇上坏天气,即便迎风冒雨,也必需在俗定之日迎灯。  
迎龙灯,程序繁琐考究,忌讳尤多。民间信奉龙神,把“龙”奉为“风调雨顺”之托,“五谷丰收”之系,故一切以灯为重,个个心意忠诚,处处当心慎重,以避半点过失。  
制扎龙头:龙头用竹,必需“偷”。其“偷”法,察准某根竹运用后,至夜集几人往砍之。砍毕,于竹根上放上红包,即鸣炮而去。新制之龙头板和桥灯板,偷法亦然。被偷者领取红包,不论补赏如何,引为吉利,从不责怪,名“偷”实为“强买”也。  
各村多有筹办迎灯事宜之龙头会或其他组织。春节一过,就请民间艺人扎糊龙头。经精心扎糊和彩绘后,用两方小红纸障其目,待迎灯之日,行“出位”典礼,将龙头抬至厅堂,案上奉供五谷、糕点、糖果,由道士(念佛先生)“请龙神”后,才启去小红纸,曰“开眼”。此后,全村皆香烛朝拜。  
黄昏,时辰一到,各户迎桥灯者(皆为年青力壮之男子汉),火浴净身后(以示忠诚),扛桥灯,放火炮“出门”至旷场。全村桥灯相接,整道龙灯齐全,即汹涌澎湃动身“上殿”(本保殿),意为会诸神。此时,有的村按桥灯数分发麻酥,每桥一、二双。然后,按俗定道路游龙。其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盘,上置香炉之“执香”者,次为挑“火炮担”、“蜡烛担”者,再次为敲“双头锣”及“虎头牌”者,后才是龙头。高擎鱼、虾、蟹等散灯的孩童最为兴奋,亦最是无禁无拘。有占执香之前,有伴桥灯之侧,有随龙之尾,真如“巨龙出游,虾兵蟹将开路、护驾”。龙灯游田野曰“踏青”,也称“察麦”。由于人众路窄,难免有踩坏麦苗之虞,然无人责怪,谓之龙灯过处,愈踩愈发,果真踩之麦愈发稞。  
此外,还有“跳灯”、“团灯”之俗,这要视场地条件而定。“跳灯”即是跑灯。迎灯者将桥灯高顶过头向前走去,忽而跑步返回,一返返至几百米,待跑至气喘吁吁,才慢吞吞地向前游去。不知是谁高喊一声“拉哟!”瞬间,龙灯又拉向尾跑,如此,一送一拉,一往一返,总要戏耍至观众散尽方休。“跳灯”多在长而阔的大道上停止,也有转弯,过桥呼为“断三角”。  
游龙归村,若有旷场,还要“团灯”戏耍。龙头游至广场,只能圆圈行进,待龙尾进入广场,龙头已在桥灯之层层包围之中。龙头必设法逃出包围圈,曰“龙头翻身”。此时,远观其灯有来有往,灯火交织,最为壮观。龙头出圈,龙尾又非将龙头包围不可。如此重复戏耍,非玩够不可。  
然后,桥灯各各换上蜡烛回家,户户门口皆有人放鞭炮迎之。龙头抬至香火世间,曰“归位”,请念佛先生“赞龙头”。赞毕,高抬龙头,人们相争从其下钻过,曰“钻龙头”。谓钻过龙头,以兆龙神保佑,小孩快长快大,妇女早生贵子,成人长福短命。  
最后送“龙口珠”,即龙口中的球灯,上书“麒麟贵子”,必送予新媳妇,以兆之早生男孩。受送者欣喜若狂,给抬龙头者重赐以红包,酬之以丰富酒宴。  
龙灯乃主灯。为助龙灯之娱,还有形形色色的“颂灯”。有布龙、蚕灯(纸龙)、狮子(有单狮、双狮、舞狮、九狮)、台阁、马灯、轿车、三十六行、大头和上等,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于民间其中以“龙”“狮”最为吃香。为讨彩,凡见“布龙”、“蚕龙”或“狮子”游之,必放爆杖,鞭炮喜迎。停留舞龙,舞狮并以红包或果子包(糕点)捐赠。  
要舞龙、舞狮者,有相当的技巧锻炼。其蚕龙之舞以下谢的“飞一龙绕柱”与白殿里的“拱门飞舞”为最佳。下谢的蚕龙,进入挂满珠灯的厅堂,绕着厅柱,上下飞扬,却不触珠灯,赢得哄堂喝彩。白殿里的蚕龙于大街上似拱门迂回,翻起飞舞栩栩如生。龙灯最为出名的是清溪一带的“派溪龙灯”。龙头高丈余,龙头两侧的挂灯有数百盏,就龙口灯,大年五十四盏、小年三十六盏,龙身接桥灯一千多盏,迎灯人达五六百人,全长达里余,桥灯举之头顶,气势浩荡无比。古山“龙灯”用手拎,绕村串田变化无量。当地人说:“看遍各地迎龙灯,不如古山用手拎”,可见古山龙灯颇有特征,别有幽默。  
旧时,有“好男不当兵,好女不观灯”之说。虽然火树银花,锣鼓齐鸣,炮杖震天,繁华无比,女子都不能同男子一样纵情嬉耍、欣赏。她们普通不能上街,只得在楼楹中、僻静处窥之。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对等,女子不只能够上街挤入人流,肩摩踵接,前驱后涌,纵情观灯,还投入迎灯队伍,大显神通,添加颜色,以助兴致。  
十三、祝寿  
每岁诞辰,无论男女皆食鸡蛋索面。蛋以汤煮,剥壳圆滚滚成双对垫碗底,上铺永康土索面。索面长达七、八尺,烧时不切断,以兆圆满短命。名曰“华诞面”。  
逢十大庆,皆设宴。十岁诞辰,外公外婆送长衫、袍、帽、袜。娘舅送大公鹅。各戚友皆送衣料。设宴后,以华诞粽若干,熟猪肉一刀鹅肉一方回贺礼篮。于清代,邑东还有孩童贺十始留刘海,接皂线梳长辫之俗。  
二十、三十庆祝皆然。  
五十、六十寿辰更为盛大,杀猪宰羊,下帖请宴。富庶人家犹请戏班演戏。贺者送寿酒、送衣料、担寿轴。主人要请来客上寿,吃鸡子索面,把上寿馒头带回家。  
四十岁普通不贺,有“贺卅不贺四(四十)、贺四十要陶气”之忌。意在人至中年,不一定有子嗣。但无谓光荣,故子女满堂者仍庆祝。  
十四、端午节  
端午。永康人叫第一个“阳节”。有道是“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意味着阳气开端旺盛。要停止一次大扫除。旧时,门上要画符、贴钟馗、插菖蒲、艾叶,以驱阴、驱鬼、驱邪。家院四壁和家具农具,要喷雄黄酒以灭蝇、蚊、蛇、虫。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吃大蒜吃雄黄酒,听说吃过雄黄酒不会发痱子、生疥疮。男女孩子胸前,悬挂无色皂线刺绣的香囊。俗称“香包”。也有的悬挂樟脑丸为蕊织成的各种绣球。如今,还留有大扫除、吃雄黄酒的习气,挂“香包”的小孩曾经不多了。  
十五、放纸鸢  
放风筝,永康俗称“放纸鸢”。纸鸢以衣裳鸢最为普遍,还有蝴蝶鸢、鱼鸢、飞机鸢等等。  
“正月灯,二月鸢”,在清明前这段时节里,一些纸鸢喜好者,在那春光明丽的时节,以各种外型奇特的纸鸢扶摇长空,相互比翼,斗奇争俏,四处可见。有的学校、青年组织,还常常以此列为文体竞赛活动项目。  
十六、贺生  
报生。头生子女,要去岳父母家报生。岳父母要送“娘家米”、米酒、红糖、鸡蛋及肚秋、毛衫(青白两色大似道士衣,意味清白之意)让报生人带回。亲朋戚友皆送礼“鸡子篮”(即鸡蛋若干,还有肚秋布料。)  
贺三朝:孩子出生第三天,备牲礼祭告宗祖,敬天地,并置宴宾客。宴毕,向亲友邻居分馈杨梅糕果,稻桶糕、花生、发丁等。  
贺满月:精制“本月馃”,(用糯米粉加甜馅制成鱼状的馃),分送一切送过“鸡子篮”之戚友与邻居。近些年来,民间少做“本月馃”,易之以馒头。  
贺对周:孩之周岁,俗称“对周”,贺对周是为孩子出生之初次大庆祝,不只设丰富的宴席请宾客,并要裹制大量的“对周粽”(尖头粽,以红枣豆沙为馅),分送戚友亲朋及邻居。有送来“鸡子篮”者,每户最少回三束对周粽,每束七个,共二十一个。对周粽有的由娘家筹办。  
十七、婚礼  
相亲:俗名“望亲”,由男方托媒人,先理解对方生辰、家境、位置,男方以择偶条件磋之。以为可,男方再托媒人,提红包糕点二斤(即二包)去相亲。女方家长一见礼品及知来意,成心嘱女儿为其送茶,同媒人行见面礼。媒人察之容颜、举止,心中有数,再引见男方之状况。如女方家长若同意,即请媒人上酒席,以谢劳驾之礼。若不同意,不请食,媒人辞去。  
定亲:双方相中,则行定亲礼,俗称“求拜”。由男方择双方都认识的夫妻双全、子孙满堂的传言人两个,叫“宾人”(俗称“利市人”)拎凉笼篮,篮里装有聘金、衣料、首饰、果子袋、庚帖(上写男方生辰日子),饰万年青叶、柏树枝(以兆长青)送至女方,谓“担聘”(或“行聘”)。女方收之庚帖,礼品仅收一半,回篮的东西是女方庚帖(生辰日子)和男方戴的帽一顶,鞋一双,袜一双。一经定亲,即为夫妻,双方不得翻悔。  
拎日子:定亲后,定成婚之期(即迎娶之日子)。由男方请先生按龙凤庚帖择定迎娶吉日,托利市人送往女方。谓之“拎日子”。  
婚期一定,女方准备“上贺鞋”、绣花枕、做婚衣、制婚被。用米浸水的摆布,曰“生布”,制新妇衬衣裤,谓之“洁白”。裤斗不缝合。  
迎娶:旧时迎娶典礼盛大、繁琐、考究殊多。  
1、担馒头、肉。  
普通提早一、二天,向女方担大小馒头、连尾猪肉一爿、猪头一个、鹅一只、酒一坛、糕一格等彩礼,并送有“厨、灶、吹、唱、樽、盘、梳、妆、迎、送”十大红包。红包归属:灶、樽、盘归跟灶者,梳、妆两个归扮上轿者,吹、唱归吹乐者、小唱者,迎、送归轿夫。  
2、发箱。  
发箱又谓发嫁妆,也普通提早一、二天。传统嫁妆全红漆,木器有箱几双(内装四季衣服,其中必有一只素箱,不上漆,专装孝衣。此箱平常不翻开,必等晚辈见孝时才开)、桶(马桶、浴桶、面桶、饭桶、杓)、橱(大橱、小橱)、小柜(现时有五斗橱、大衣橱、书橱等);凳(大凳、小凳、方凳、四尺凳、椅,现时,还有沙发);红漆竹器(大小、凉笼、小饭篮、尖坤篮、花盒等);五金(镴台、镴壶、铜火囱、小火锨、铜鞋拔、小铁锤、手剪)等。  
此外,有棉被(两条以上)、枕头(方枕一对,内装谷,后加洋枕)、布帐一床(大多白地青花帐,竹连权挂帐钩,旧时由小姓人背送),还有梳妆台、镜台、镜箱、首饰盒、灯具等等。在北、帐、马桶内还放有红包(利市)各一个(各由铺床、挂帐、第一个开马桶放尿的小孩取之)。发箱时,女方托媒人带往锁匙,谓“解箱”。  
3、上轿。  
新娘由“利市侬”(夫妻双全、子女多的妇人)梳上轿头曰“扮上轿”。新娘沐浴更衣后,规规矩矩让“利市侬”妆扮。妆扮时,面前摆着上轿饭(这碗饭要盛得特别满),结好肚兜袋(又名“果子袋”),内装染着五色之花生、瓜子、白果、桔子、石榴之类果子和一双鸡子(含百子之意)。穿上红棉袄后、穿霞披、戴凤冠、盖上红头巾。从此,新娘脚不踏地,踏在地毯上准备起身。上轿前先辞谢父母哺育之恩,行跪拜礼,再拜晚辈、亲友。礼毕,点燃全堂灯彩,开锣鸣炮,由大哥抱之上轿,二哥揭轿门。母亲在房内哭上轿,并用一个团匾从地上往楼梯上滚。谓之“喜事圆满告成”。其哭似唱。唱曰:“囡啊囡,花轿两头红,外甥生来望外公啊囡!”、“我上楼梯尖吆,你囝囡生来成大牵啊囡!”(有愈哭愈发丁之意)。从而,“利市侬”送“上轿烛”在前也开音(哭唱起来),凡送上轿者皆手执红烛灯,谓之“哭嫁”。  
4、落轿。  
花轿到门,男方一切亲朋皆迎。迎之归门,归门要拣时辰,时辰未到,新妇轿只能等候门外。归门时,要放火炮。新娘由“利市侬”扶之下轿,仍不着地,踏麻袋归房。用两只布袋,从轿前辗转铺垫到新房。谓之“传代”。一落花轿,新娘先吃鸡子茶(鸡子一双,仅吃一丁点蛋白表示),意味“结子”。  
5、拜堂。  
在厅室正中挂一轴“天官赐福”或“福禄寿喜”之画,设香案桌,地铺毡毯。新郎新娘在“首领姑娘”陪同下行三跪九叩礼,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夫妻互拜,后送进洞房。  
6、闹洞房。  
当夜要闹洞房,俗叫“吵新妇”。有愈吵闹愈兴旺兴隆之说,故迎亲之家闹而不厌。闹法大抵分文闹、武闹两类。文闹着较文雅:有“望祝贺”,即闹者手擎一对花烛,唱祝福词,把新娘从上横头(上床沿)一步一步引至下横头,再引至地中央,站着让人欣赏。新娘逐个赐以果子;有经过唱“果子迷”向新娘讨取各类果子者;有曰“送房”逗新郎新娘同饮“交杯酒”者,闹者每有“利市侬”用杯二只以红绳(长五尺许)相系之,新郎新娘各执一杯,闹者在中间执之红绳,一再祝词劝酒,酒一酌再酌,执绳者拉红绳由松至紧,直至新郎新娘饮酒鬓额相斯摩。观者哄堂喝彩,方为满足。还有“迎灯”诱新娘饮酒者。参与者分里外场。新娘及首领姑娘为里场,闹房者三、五人为外场。用一铲除去末的香杆,燃点成火星为“花灯”,插在一块萝卜上,轮回依次推送,火星熄于谁之座前,罚谁饮酒。武闹者较为粗莽。有再次讨瓜子花生者(加子加升),有趴之床底、桌下,乘机偷新娘、首领姑娘脚上之鞋、手上之巾、床上之枕,令其以果子换取者。此多为孩童、少年。更有堂倌、厨师、亲眷等内情人,待新郎新娘洞房后,偷凤冠、霞披,抱去床上之棉被、衣服等物者。一经偷出,当即打锣放鞭炮。此时家人皆惊醒,连同主人家都喜孜孜地,唯有做“大舅”的伤脑筋了。因第二天还要行“拜见礼”,凤冠、霞披为娘家带之,“大舅”有义务将其赎回。成心早就与闹者停止“赎回会谈”以糕点、果子(近年是香烟、喜糖)赎职。  
7、拜见礼。  
次日,再在厅堂设案,新郎新娘穿礼服,先做羹饭,再在案前设两椅,拖族长、亲属,双双上座,按辈分大小,依次逐个拜之,曰“拜见”。俗名“拜大小”。受拜者皆给新娘红包。  
8、请客。  
旧时宴客,婚嫁一方于送上轿之后。迎娶一方于拜见礼之后。  
迎娶者宴客,有一天、二天、三天之分。一天者,下轿即行“拜堂”。“拜见礼”者,下午男女客同席,夜宴妻舅。二天者,第一天“拜堂礼”之后,夜请男客,第二天“拜见礼”后,下午请女客,夜宴妻舅。三天者,第二天“拜见礼”后,下午请女客,夜请男客,第三天,有娘家兄弟来行“问候礼”,其夜大宴妻舅。宴妻舅,俗名“请大舅”。此宴席甚丰富,妻舅、大宾(媒人)为上座首位,其它按辈分就座,邀亲朋戚友对席作陪,以示对妻舅、宾人酬报。  
现行嫁娶,尚有旧俗之痕。拎日子、上贺鞋、发箱都有袭旧俗,然迎娶大多以“自行车”代之。“拜堂礼”、“拜见礼”免。宴客也大大从简了。  
9、送上贺。  
第三天,新娘按“拜见礼”所受之红包,给晚辈赠送上贺礼品——上贺鞋每人一双,还有绣花香袋、绣花枕头、被面之类。至此婚礼才告完毕。  
婚后之礼。旧时婚后礼节也很繁琐。  
回门:  
在新娘过门后第四天或第五天,由岳丈家接新女婿偕同女儿回家,俗称“回门”。此是与新女婿初次见面之礼。岳丈家约请族长、宗室见面。婿要逐个送礼,受送者以红包回敬。  
现时,回门之俗,多以次年春节拜年取代。  
大归。  
婚后一、二月,新娘要择日回娘家探望父母,谓“大归”。回娘家后一住二、三个月,满期回夫家带回大量粽子,俗称“大归粽”,馈送凡所送礼过的亲邻,每户16至20只。此后,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由娘家送来各种俗定礼物,均按上述之俗馈送之。如今,此俗大多已免。  
十八、祭祖  
我市民间重祭祖之仪。每逢春节,于“仙间”“厅堂”挂祖先画像三至五天,元宵也同。香烛糕点供奉,每天早餐送汤饭,请祖先共同过春节,庆赏元宵。  
清明节,一切子孙上坟祭祖、添土、标青。俗谓“祭清”。  
无论是“春节瞻拜”,还是“清明祭清”,都有祭礼分发子孙。春节分发麻酥,凡瞻拜者每人一双。祭清后,把牲礼分给祖下一切男丁,一人一份。有的中央,按学历和年龄增加份数,学历高和年上六十的,一人可得许多份,谓之“分筹”、“分份子”。  
十九、家用物品  
1、家具:普通农家都有大橱、花床、踏床、长脚桌(或八仙桌)、小柜、驮凳、方凳。有小孩农家,还备有火桶、坐车。  
大橱。高七、八尺,宽五、六尺,分上、下两层,上层两格,普通放衣服,下面装有抽屉。下套一格放杂物。大橱面多用樟树板,上下八扇门,中间四扇活动好开,两边四扇固定。上套四扇上半段镶雕花贴金图案,下半段和下套四扇多画油漆山水花鸟画或描金字(诗句)。字画工整、左右对称,犹如屏风画壁。  
花床。有全床门、半床门两种。床榻面板构实。床面前用三块花板构成,两块矗在两旁为门,一块横在面顶为匾,床里壁有里套,都雕有山水、花木、鸟兽、楼台、亭阁。雕花底面描朱。凸出部位贴金。床厅两头竖有两根外柱,上雕狮子,左右照应。花板、李涛、床柱前后映托,构成一幅完好的图案。床前放一条长而矮的板凳,离地只要三、四寸高,俗称“踏床”。  
长脚桌。又名床前桌。普通摆在床前,六尺左右长,四脚方而粗。台桌面出沿,下面有二、三眼大抽屉,放针线和常用之物。长脚台桌普通漆红,结实而适用。驮凳与长脚台桌一样长,凳面比一帮等面宽,摆在桌旁。  
小柜。多由女方嫁来,四壁用木板构实,面盖作门。可藏棉絮、冬衣之类。多数一色漆深红,也有前面柜板画山水、花鸟的。  
2、被褥:蚊帐多用夏布(麻布)青帐。被,多用永康土产“百花土布被”、底青蓝,用石灰靛青漏印发以白色花鸟。枕头,作兴“十字布挑花方枕”。枕身长二尺许,两头见方,绣以花鸟或祝愿字样。褥多用稻草或棉絮铺床,上盖草席。夏天不铺稻草和棉絮,只在床板上铺篾席。篾席年岁越长越冰凉,谓之“百年席”。  
3、日常用品:  
吃饭常用上方下圆的竹筷(俗称箸),印花食饭碗。小孩用竹碗盛菜吃饭。款待客人置点心用白片大碗或大洋花碗。置全鱼用大冰盘。炒菜置饭用铜锅铲,置粥用铜匙。吃羹用汤匙,俗叫“调羹”。切菜用大薄刀。刨萝卜用萝卜烫。  
夏日乘凉,旧时永康民间多用麦秆扇、蒲扇,而以麦秆扇最为普遍。麦秆扇有两种:一种叫“麦秆帘”,像竹编一样,平编如桃形,普通用无色或彩色相间成花草;另一种叫“朵扇”,先编好麦秆辫,用针线把它由小圈到大圈团成圆形,中间缝上一个事前用丝线绣上花色的扇朵,再系上竹扇柄即成。这种扇轻巧招风,携带便当。取料刚在天气转热的麦收期,永康的妇女都会编织。近年来随着电器事业的开展和人民生死水平的进步,机关单位和一些比拟考究的人家都作兴用电扇吹风。  
民间灯具:早年多用桐油灯,或用菜油灯、煤油灯,山区有的用松明照明取火。开初用火石火刀,山区农民用番薯藤浸水多日,晒干燃点,照明。现时普遍用上电灯。  
二十、寓居  
村落。永康村落普通依山傍水,多用“山”、“溪”命名。如“舟山”、“珠山”、“古山”;“棠溪”、“西溪”、“苏溪”、“溪边”。村中有井有塘,用于饮水涤洗;村口种有大樟树,筑有水口岸、水口殿,一增景色、二拦风水。绝大多数村落都以一姓(男人姓氏)聚居,村内因宗族关系,多数建有宗祠。  
住房。旧时院落多砖木构造,“凹”形三合院建筑。故名“七间头”、“九间头”。世间和左右大房坐北朝南。两厢房子相互对称。房前有走廊,俗称“阶沿”。中间有天井,俗称“明堂”。前面有照强,用于遮挡。世间不构壁,充任客厅、祭奠、设宴用。两旁大房和两侧厢房普通以木板为壁,窗多用木雕方格、花鸟图案。房内布置:楼下前半间住人、会客,后半间做厨房(也有在娘屋后面另外建屋为庇,作厨房的)。楼上安放谷柜和稻草、柴火等。现行土木建筑,因屋基拥堵,多造一字形排间,无厢房天井、走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少人家造房子,开端用钢筋水泥构造,上用空心水泥板搭阳台、平台,下面寓居。  
在建房问题上,永康自古用溪滩鹅卵石筑墙的传统习气。因而永康溪滩上很少找到拳头以上大的石卵。近百年来永康泥水匠仍有不用牵线筑石子卵强的高超手艺。惯在故居遗址的泥土下挖出石卵用以建筑伙房。至今这种石子屋还普及全县,特别是有溪流经过的山区处处可见。  
二十一、七月半  
七月半,永康人叫“阴节”即“鬼过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盛筵供祀祖先来受餐,俗称“做羹饭”。又鉴于普通短命而死、没有后代的孤魂野鬼无人祭奠,我县有很多仁慈人家,于祀祖后,特为之另用筐篮盛满酒肉饭,拎到离村庄百步外的大陆沿或空阔处停止野祭,俗称“路头羹饭”。此外还有小康之家,集约几人去寺院“拜星”,以超度死囚、饿鬼、亡灵。  
二十二、丧葬  
设灵:  
旧时丧葬,因死者年龄不同和子嗣状况不同,有固定的不同丧葬之俗。如:二十岁以下者,为“取债鬼”,四十岁以下者为“短命鬼”,其灵柩不能坐厅堂。死于村外者,无论如何,尸体不得进村。还有寿高、儿孙满堂而归天者为“喜葬”和中年丧命为“悲葬”之分。  
墓葬:  
我县人死,多装木棺,堆坟垛,土葬。近年也有用石棺,水泥棺的。由的在坟前立碑、书刻死者姓名、生、卒期。考究者在坟前竖坟面石、大书“钟灵毓秀”之类额款。近年来有水泥作坟,碑刻“××之墓”,以建墓者落款。也有用砖事前砌好廊的。俗叫“棺材屋”。  
丧葬典礼:  
旧时丧葬典礼极为盛大和繁琐。富庶人家尤甚,故有“死侬忙”之说。而且有浓厚的迷信颜色。  
死者不曾咽气,即要换上洁净的衬衣、布裤、男衫女裙,穿上棉衣移出室(不能死于室内)。死后,则卷起死者用过的席子、草垫加纸伞一把、草鞋一双,纸糊“插袋”一只,上书死者姓名郡里,内装银锭锡箔,全家大小衣服反穿,点起灯笼,手执香火,一并将其送到村口路旁燃烧。谓“送终”,亦名“送无常”。邻里相帮将死者用过的床、桌搬出室,让其日晒雨淋。  
尸上灵床后,口含铜钱一枚,粗纸盖面,谓“阴阳一纸隔”。双手捏拳放置胸口,示“心称心足”。此后,亲眷戴伞,提灯笼,边号边走,往溪河或井里投一铜钱,取水小许,谓“买水”。回来,用巾蘸水揩尸手脸,谓“洗浴”。浴后,女眷又要戴伞,提灯笼,边号边走,跪在村口裹灰粽七个,用竹丫挂之,插于尸体之手,给死者作为泉途“点心”。再在灵床之首,点“材头灯”,用盘盛菜油,灯草作蕊(必需打单),香灯供奉,昼夜不熄。小辈一概衣服反穿,项挂白头绳,谓之“戴孝”。尸体安顿就绪后,即请先生择“进棺”、“出丧”之良辰美景。请先生选择坟穴之方位、朝向,谓之“看风水”。然后,向亲眷“报丧”,俗称“报死”,亲眷见穿着即知之,报丧者仅告之出丧之日,若无暇吃点心,水也要喝上一口(有“报死不空口”之说)。亲眷闻耗,即备丧礼。至亲都送整灶豆腐,及纸盘一个(香、纸、锡箔、白烛、火炮,用五彩纸包之)、大被一条(用1.5×4尺大小、红小纺、白纱布制成)。女婿还加送鸡、猪头、鹅,其他亲友只送纸盘。  
棺木俗称“棺材”,雅称“大屋”。细分两种:一为生前早备,加以朱漆,曰“寿材”。此棺普通为高寿者所为,也有并未高寿,因久病不愈,而建棺“冲喜”者。另一种是人死后,暂时制买的棺木,外型有大小和头之分。大和头上大多刻有“福、禄、寿”的合体字,(也有男“福”女“寿”之分)。小和头大都刻有寿桃含祝愿之意。棺木的颜色,有红、黑两种,然大小和头必漆朱红,俗话讲“朱漆棺材两头红”,含世上、泉下都红火兴隆之意。  
进棺,称“归大屋”。从尸体上解下灰粽三个弃之。同时亲切叮嘱:“不用惊怕”“遇狗吠,以粽投之。”“往白路走”等语。并从尸口中取出铜钱弃于地,喂以鸡蛋茶,掐一丁点蛋白放尸口中吩咐:“要吃本人鸡蛋茶,莫吃路上外婆汤(奈何汤)”(有在阴司吃了“奈何汤”会神志不清之说)。系列典礼终了,连板抬尸去进棺,亲人要拉腰于尸。进棺时,所路过的各家门首,都燃稻草烟火候之,谓之防“阴气”。棺木安放在厅堂正中,棺内事前撒上石灰,垫好粗纸,放好枕头,脚跺(均纱布做袋饰以纸花图案,内装碎寸稻草),枕边放“五谷香袋”一只,内装豆、谷、麦、米之类,谓到阴间务农种植兴隆。进了棺,设灵堂,亲人轮番日夜守灵。  
出丧前夕,亲眷齐集,举行盛大的祭奠之仪,俗称“排祭”。此仪谓之送亲人上泉途,要高快乐兴,不能啼哭。祭品十分丰富,全部猪头、鹅、全鸡、酒,一批批换上,从嫡至旁,轮批祭奠,敲锣打鼓,鸣炮奏乐,繁华特殊。有子女者,其“孝男孝女”与灵柩并列向外跪着,以示向祭客谢意。  
出丧,即安葬典礼。先做丧时羹饭。羹饭要摆双套碗具,其中一套为“解差哥”所设。唯筷子在“解差哥”席上只放一根,谓怕“解差哥”吃得太快,会抢食。然后盖“大被”,先“主家被”,后把亲友送的“大被”逐个用烛灯烧一小角,曰“打蜡记”,往尸体上盖。盖一条念一声“此被××所送”。盖毕,上棺盖,打紧闩。  
灵柩起运,普通四人抬之。富人排场者有在杠上装上木雕龙头的曰“独龙”,十六人抬之。抬棺材时,普通宜大的一头向前(也有死者年轻夭折的,则以小的一头向前抬之俗)。棺木抬起后就不可着地,不断至坟穴。灵柩抬至明堂,由阴阳生(念佛先生)于棺材背放一口碗,碗内盛上清水,曰“水碗”,阴阳先生盘绕棺材旋转,念念有词,其词为:“敬请一喷天开、二喷地裂、三喷人长生、四喷鬼消灭。吓吓扬扬、日出东方,太师与我作法,地师与我行丧,上冻棺廓童郎,中冻管练将军,下冻棺廓童子。敬请:一敲东方甲乙墓、二敲南方兵订货、三敲西方庚申金、四敲北方壬癸水、五敲中央戊己土。伏为追度先考(或先妣)故人(男)××郡×××灵魂,归故(女)××郡×××灵魂,抬到南山入土为安。呜呼哀哉!”念毕,以斧击之,谓“敲水碗”。听说,死者朦胧如梦,听水碗敲响,才晓得本人已亡。此时亲人才开端嚎啕大哭。亲眷、邻里皆头戴白帽,手执香火,送灵上山。  
殡葬列队:最前,一人拿火把(两捆稻草火烟)引路。此事多以乞丐所为;此是提香碗者,有儿者必“孝男”提之;再次是担香纸火炮者;再其次是敲锣的。富户人家还有执长旌的,上书死者头衔、姓氏后面才是灵柩。于灵柩前者,一概不得回头,谓“若回头,鬼魂将会迷途而返家,于家不利”。灵柩两旁,多为女婿守护,曰“扶材”。后面是列队送殡者,有嚎啕的,有唱哭的,白簇簇的,缓缓而行。担香纸者,一路散“路纸”、“纸钱”,谓“买路,做路标,让死者之灵畅通往复。”每逢坑或桥,都要烧香纸放火炮,谓“买路引渡”。  
灵柩进穴后,各送殡者,都要往棺木上撒一把土,谓“添土”。接着,各各卸下白孝,点起“桂子”灯笼,背上斜披“红布”一方或一条,抢先回家,谓之“领灯抢红”。近年大都以红绳或红纸替代。  
当殡丧至中途,家中则用两人,一人一手执柳条与桃枝,一手执装有石灰泥沙的篓;另一人紧敲锣,送死者住房循引尸之道路,跑步至村野百步之外,此曰“赶舍”,意为“不让鬼魂留舍”。  
殡丧家,自死了人就不吃肉,殡丧后,请了亲邻宾客方可吃肉。  
送殡之客回家,主家要回送“利市饭”和“利市豆”,谓无论人与畜食之吉利。又回送爆竹一串,点起灯笼离去。主家要嚎啕大哭送客。送殡者回到自家要放爆竹,点亮灯笼进门,谓“兴隆之兆”。  
殡殓后,要“送火种”三至七天,由家人点燃稻草火把(或三个纸煤),并带上瓦片铁钉(意为下世之火石火刀),送出村口上坟途中,让死者永远作为起火之用。送火种的路途一天比一天近。  
“七祭”,俗称“做七”。谓人死后,阴魂七天过一关。要过七大关,为其平安过关,每过七天做一次羹饭。名曰“头七慌慌,二七忙忙,三七见阎王,六七转还乡(回“望乡亭”与亲人相会)”。“一七”“二七”羹饭烦琐上坟,“三七”羹饭丰富,有“上世贺八十,下世贺三七”之说。  
贺“三七”典礼,于黄昏上坟焚香接灵回家,家摆茶点、酒席,设灵位,有的还制纸房一幅(有三间、五间、七间、九件者),请道士灵前“解结”。至深夜丑时前典礼毕,送灵上坟,焚化纸房,熄灭灯火,异路回。次日,宴请送礼过的亲友、邻里。  
“四七”“五七”从简。  
“六七”由大女儿设猪头、鹅上坟祭奠,挑回娘家请客。无女儿者,由外公亲戚代之。自家不开战。富有人家做“六七”后,要给女儿回田契、回银两。  
“七七”也叫“满七”。过满期第二天即五十天,要做满筵羹饭。用盘碟八幅,酒席丰富,宴请祖宗四代。表示本房又增一阴灵,新阴灵不懂规矩,以拜托诸亲携带之。  
“解结”:谓死者,不甘心离世,阴魂不散,特请道士祷念劝慰之词,俗称“解结”。有的尸放灵床时解得,曰“尸前解”(也叫“材头解”);有在做“三七”时设灵位解得,曰“灵前解”。  
其解词:有“十殿阎王”、“十英雄”、“十骷髅”、“十二个月手结”等。与其说解阴,实为解阳,多举例劝人,曰生死有素;惩处英雄,与人为善,莫作奸恶之类。解结时除亲人外,听众之多胜似听说书。  
“上家堂”。“满七”后,神牌送至宗族“香火仙间”的“神橱”,曰“上家堂”。逢时过节,香灯供奉。至此,殡仪算作完毕。  
二十三、土方土药  
旧时,我县民间的许多无名伤疾病痛、肿毒,都依托土医术、土验方、土草药防治。有的医术、验方、草药固然没有完整找到科学依据,或上升为理论,但在临床理论中已显现了它的治疗效果。因而,至今许多伤疾病痛、肿毒也不进医院,二靠土方土药治疗。如:  
挑鬼箭风:①取用一束筷子蘸静水拍打患部至皮肤发红;②针挑。在膝盖后侧下静脉的黑点处进针至出血,其血为紫黑色。然后服以中草药,月余即愈。  
扭痧:中暑,俗称“发痧”。可用中指和食指,蘸着清水和口吐往病人的项颈、胸背的一定穴位夹扭,使皮肤扭至紫红。  
挑痧:人中暑,可用钢针挑,名曰“挑痧”。即用钢针在病者的头部、胸部、肋骨之间一定穴位挑数针,挤压出血。  
揩凶气:因天气炎暑,人突觉恶心、呕吐,胸部、腹部恶痛,四肢无力,肉体不振,脸色惨白者,名曰“着邪”,或是说有“凶气”。可请人用乱头发揉成一团放火上烘热,再在病人腹上重复揩摸,称揩凶气。  
奶焦汤:未满周岁的婴儿,饮食不振,舌头有白膜(名曰苔)。可将母乳挤在黄烧纸上(整张纸浸湿为限),然后把纸烘焦,研粉,用开水泡汤喂服。  
隔食汤:①用米、麦、豆、鸡肫皮等少许等量,放锅里炒焦,加水煎煮成汤(药剂量与中药量相近),温服。②吃鸡子黄油。即用二只鲜鸡子煮熟去壳、去白。用其二个谎放锅里煎成油,滤油服之。  
小口舌零落(神钟下垂):神钟下垂,肿痛者,可用枯燥的竹笋壳(俗称木杼箬)卷成纸烟状点燃,像抽烟一样抽吸。  
吃真尿鸡子。我县农家男子在春夏之交有吃真尿鸡子的习气。其制法把本人的小便(曰“回龙水”),或喂奶的童尿,用黄泥壶存积半壶,放进20个鸡子,浸泡数天后,至露天用火烧煮熟,然后捞出,再用稻草烧至黄色而食之。有滋补强身、防病效益。  
治伤风:取葱头一两,捣糊,敷于患者的肚脐,用布包好。次日病症就会减轻,直至消逝。  
治鼻血:用扁柏叶一捻,汤煎服,效果非常明显。  
治尿闭:(热淋胀)最烦琐之法,是用食盐涂于肚脐处或用“雕乌麦”一两,洗净煎服。  
治挫气:①用一荚大刀豆壳的灰烬和酒冲服。②用蝇虎(以补蝇为食、会吐丝、形如黄豆大小)一、二只、,纸包焙酥研粉,和酒冲服。  
治夜盲症(鸡盲):用黑撒豆(黑马料豆)一碗和猪肝或鸡肝一个合煮,不可放盐。服后,效果很好。  
治牙痛:牙火痛,早晨空肚食生鸡子一个,连吃三天即愈。  
治蜈蚣咬伤:捕一只活蜘蛛放于伤处,蜘蛛即会吸蜈蚣之毒,蜘蛛本人腹胀而死,而为人解除疾苦。  
治无名肿毒:取鲜烟叶放在手心上加口吐水(食液),重复拍打至熟而不碎为度,然后将烟叶贴在肿毒上,连续数天则愈。  
蜂叮:用花瓣(任何花)涂擦之即可止痛。  
治溃烂:用田螺肉捣烂,贴置溃烂处。  
二十四、饮食  
1.主食  
永康民食以稻米、小麦、玉米、番薯为主粮。主食终年以米饭、粥、饼类为主。付之以羹、汤、面、糕、粽、馃等。习气于一日三餐,在农忙时节和供教师时,通常吃四餐。即在中午和晚饭之间加一餐点心(早餐:稀,中、晚餐:干)。  
米饭。分大米饭、糯米饭、粟米饭、玉米饭等。其中以大米饭为主。烧制米饭的办法很多。家常烧法有两种:一是大米加水适量放锅里烧煮至熟;俗称“执水闷饭”(“执”:把握之意)。此饭韧而香。二是大米加长水(长,多之意)放锅里烧煮至滚后,把局部半熟的米捞置另一锅里用慢火闷熟,或盛钵内放灰膛用炭火煨熟,留次餐用。留在原锅里的半熟米和汤水继续烧煮成粥,俗称“煮粥捞饭”。旧时,农家不裕,为省吃节食时,不少农家取此烧法。现时,除山区尚留此俗,平原地域粮食富足,嫌此烧法费柴,已多取“执水闷饭”。此外,还有蒸炊饭甑饭、炭煨铜罐饭、蒲篓饭。  
饭甑饭。先把大米用水渗透,再把米粒一层一层散入饭甑里蒸制而成。这种饭水分少,饭粒,粒粒灵清,吃起来别有香味。饭甑有大有小。一饭甑普通有二十斤米可烧,主要用于婚丧喜事请客时烧制。农家自酿酒的糯米饭必用饭甑蒸制。  
铜罐饭是永康民间特有的米饭。这种饭特别香。烧法是用本地人打制的铜罐,把好大米和水的比例放在铜罐里用炭火渐渐烧煮一挥而就。永康打铜、打锡、打铁的手艺工匠出门时普通都烧这种饭吃。由于烧这种饭不误工时,又可应用作场炭火烧煮,非常便当。旧时还有村小教员也吃此饭。  
蒲篓饭:先将米洗净,装进蒲篓内,把蒲篓口扎紧,放入汤内炖至熟。此饭含青草香。其他米饭,无论糯米饭、粟米饭、玉米饭、麦饭,普通都要或多或少配上青菜、毛芋、猪肉、腌肉、豆腐、番薯、萝卜之类和调味品烧制。旧时,欠收年,穷农户采野菜、田善、蓄杂饭,用豆壳杂饭视而不见。  
现时,民间为俭省燃材,还呈现“煨饭”。其制法为:把米和水按比例装在饭盒里,再备一口灰膛,底盛炉灰,做好灰锅,烧一个稻草结,把饭盒放上(不能将火压熄),饭盒上面再燃一个稻草结,盖以炉灰,则能煮熟。  
米粥。分大米粥、糯米粥、绿豆粥、番薯粥等。大米粥粟米粥和番薯粥在烧制时不放糖、盐,吃时要另备蔬菜。糯米粥、绿豆粥和菜豆粥普通要加放白糖或红糖为调料。  
饼类。有糕干麦饼、玉米饼、麦饼爿、肉麦饼、单麦饼、番薯饼、蓬蒿饼、苎麻叶饼、“三十六桶”饼、蛋肉饼、糯米饼、花麦饼、花麦梭等。  
糕干麦饼,是永康人外出携带作干粮的一种食品。有菱形和三角形两种。用小麦粉加红糖掺水揉成面块条,用薄刀斜切,放锅里烤,适量撒点水,盖上锅盖,蒸烤而成。此饼虽然酷热盛夏,几天或十几天不会蜕变。  
麦饼爿,在永康非常普遍,家家户户主妇都有这套手艺。其制法:揉好面团,擂成圆形大饼,普通以菜干肉作馅,烤好后切成数块,由于麦饼爿大,烤大烤小便当,普通四、五个人口的人家,一餐烤一、二个就能够吃饱。麦饼爿也有不放馅的谓之“盲眼麦饼“。  
羹类。有山粉羹、番薯羹、汤水羹、米粉羹、麦粉羹、花麦羹等。山区农民挖下山中葛衣根,捣碎后用水淘洗,把沉淀下来的白粉浆晒燥,称山粉。山粉用水调匀,加上配料烧制成的羹,就叫山粉羹。番薯粉的制法与山粉的制法根本相同,只是不用捣而是磨。番薯粉烧成的羹,称番薯羹。由于这两种羹制造便当,简直家家户户都要储存一点原料以便备用。山区农民艰于粮食,常常有半年或成年吃杂粮。他们喜吃一种汤水羹。烧法是烧米饭时,用捞篱把米饭全部捞去,剩下汤水,掺进番薯块、芋艿块、青菜,加温至稠而成。这种羹香甜,营养丰厚,既能吃饱,又能解渴。永康、缙云、武义山区农家,冬春两季常以此为主食。近年来,乡村粮食大大富足,吃汤水羹的稀有了。  
汤面类。有麦面汤、索粉干、花麦口舌、麦面疙瘩、玉米疙瘩、饭汤等。麦面汤用小麦粉加盐拌和,打成薄皮,切成丝条,掺以青菜(黄豆芽)烧制。烧好后,加上香、辣、酸等配料就能够吃。这种麦面汤滋味鲜美,农妇都会制造。  
糕类。有年糕、糯米糕、糖炀糕(千层糕)、发糕、板墩糕、番薯糕等。年糕,用糯米粉和籼米粉三七比例渗透,磨成浆,滤干,掰成块状,置蒸笼格里蒸熟,趁热舂成团,制成条状(也有饼状的),凉干用水贮藏。要吃时,经烧煮,可甜吃,也可配上料作碱吃。糯米糕,糯米粉用水拌成粒状后,分粗、细两半,粗下细上两层在笼格里铺匀(笼格先用竹箬或豆腐皮,或芭蕉叶,或藕荷叶垫底),蒸熟,再用红糖汤平均地涂刷于糕面上即成。糖炀糕的制法,籼米渗透后,加天萝(丝瓜)叶磨成浆(绿色),加红粬或红色颜料的浆,调以红糖。锅里水开后,放好蒸笼格铺好垫布,分别调成红、绿、白数种米浆。逐层浇做,熟一层浇一层,最后成多色多层,美观可口的千层糕。  
其他主食,还有各色糯米糕,各式汤圆、馒头号。  
2、副食  
永康民间的副食种类繁多,炒爆类有炒米胖、炒米粉(“翁”)、发丁、炒豆、炒玉米、炒苦珠、爆花、爆豆、爆米花;油炸类有豇豆酥、千金绞、“馓”(油煎麦面花)、番薯片、芝麻番薯片;糖类有麻酥、米胖糖、粟米糖、麻片、花生糖、豆爿糖、粉干糖、充梗糖、麦芽糖;冷饮类有水晶糕、宅(橡)子豆腐、甜酒酿、绿豆汤、赤豆汤、红枣汤、桂圆汤;暖食有豆腐圆、豆腐花、豆腐浆、山粉羹、藕粉羹、番薯羹等。  
炒米胖:用糙籼米或糙粳米,温水渗透,冷冻,炒至外表呈淡赤色即成。民间家家户户至年关都制,用瓶、坛贮藏,随时可取而食之。  
“翁”(炒米粉):用炒米胖加红糖磨粉制成。性脆、味香甜,是永康民间常备副食,女儿出嫁后,每年都要馈送米糯向父母拜。  
千金绞:用发酵面加甜味,搓制成一尺半长的面条(筷子粗)折成三四股,绞成索状,于油锅中煎泡而成。其质酥脆,味香甜可口。  
“馓”:用糯米粉、番茄粉调以甜(或咸)味,以芋艿当水拌成糕粉(捏则拢,放则散为宜),于蒸笼内蒸,熟后,揉匀(不粘手),打成薄片,切成小方块,经巧妙剪结,成各式平面状花朵,晒干,用油煎酥。色美、质感脆、味香,是我县民间春节款待客人而自制的上等茶食。  
米糖:制料不同、种类繁多,有米胖糖、发胖糖、粟米糖、花生汤、粉干糖、芝麻糖、豆爿糖等。其发胖为各类糖的杂花配料。发胖制法:把糯谷用水浸十数天,捞出滴干,于锅内炒熟、散去水气,趁热放手臼里舂变(俗叫“糯谷扁”)。再去糠晒燥,然后放锅里炒成发胖。切糖是我县民间于年关所必行的意见备年货之大事。简直家家户户都有切糖工具和切糖师傅。糖的贮藏,普通都用陶制坛瓶,用炒米填底和掩盖,以防潮。民间切糖有个忌讳,即忌不速之客,如遇切不好糖,则抱怨不速之客引来了老太公(一鬼神),谓“被老太公捞去”。  
麦芽糖:永康人叫“白糖”。春节时,农家多数备之以饷拜年指小孩。有“拜年拜年,拜点白糖甜甜”之说。白糖的制造:分灶(次)制造。一灶(次)四、五十斤糯米加五斤左右麦芽,经蒸煮,拌和、发酵、滤汁、煎熬、打糖等工序。为添加风味,长佐以芝麻粉、红糖、豆粉等料,精制多种夹心糖。白糖条,色乳白、味香甜、性脆而软,营养丰厚,且有健胃、化痰、止咳之功用。永康盛产于横洋、唐上一带。  
摘子豆腐:用摘子(橡子)粉制成羹。冷却冻结后,浸在冷开水中。切成小方块盛于碗以糖、醋为佐材食之。清凉解暑,有治泻功用。  
青草腐:用名叫青草腐的树叶泡汤,揉搓、滤纸、冻结而成,佐以白糖、豆粉、芝麻粉、薄荷油,冷食。清凉解毒。  
3、名产菜肴  
1、生姜制品有生姜酱、酱生姜和姜烧肉、姜烧鱼、姜烧鸡。  
这类菜肴主要取材于永康名产五指岩生姜。山歌有唱:“五指岩生姜奇”。一有奇香、二有奇辣、三有奇效。这里的生姜奇特显然与这里的土质有关。可是民间不这么说。有说这里是当年孙大圣偷了太上老君的仙草,逃出南天门,二郎神追得紧,埋在五指岩脚的。由于生姜特别娇贵,这里的姜农都把这种姜敬重为圣洁的作物。种植、管理、贮藏都待若上宾,周到时分。五指岩生姜中有一种阁姜(特地用姜阁贮藏过冬的种姜),立夏前阁门一开,姜香扑鼻,老远可闻。用手把姜掰断,可见一丝清烟缥缈消逝,浓香久久不息,吃之特别辣,还可当作药用,治疗许多疾病。民间用五指岩姜制造菜肴的项目繁多,生姜酱、酱生姜是当地农民家常菜,甜辣开胃。生姜烧鱼可去腥气、生姜烧肉可去油腻。永康人还爱在生姜新出时杀新草鸡开开胃,补补力。  
2、蔬菜制品有九头芥菜生、九头芥菜干(菜干老虎)  
这类菜肴主要采用永康名产九头芥。相传在早年时,有一只雉鸡精飞到永康杨坑后山的泉穴避暑,枯槁的泉穴立刻涌泉如镜,泉边还长出了两棵非常嫩绿的野菜,每棵九个头,意味发丁(多子)美妙,乡亲们种之为“九头芥”,又名“公婆芥”、“雉鸡芥”。过了一年九头芥越长越多。人们为盼风调雨顺,家家户户都栽起九头芥来,当作敬神,栽而不食。久后,九头芥越长越多了有人除了留下菜种,就试着腌制九头芥菜生。一吃味鲜甜,稍带酸,咸淡适度,很开胃,大家就学着腌制。从此杨坑和左近的尚裘、吴坑就成了永康九头芥菜生的产源地。在永康民间简直家家户户都有腌制九头芥菜生的习气。腌制的办法是:收了九头芥后,日晒夜收。“露夜天,就不甜”(不能露天过夜)。收回后要迭膝盖普通高,如此三天三夜后切出来加盐适量。十斤菜加四两或六两盐。用坛腌制时用棒捺压严实,到达用凿取为最佳。腌制好后,将缸口倒置阴凉通风处贮藏,半个月就能够吃,一年到头不蜕变。民间普通用九头芥菜生煮豆腐吃,清凉驱暑、开胃。俗话说:“食过九头芥菜生豆腐汤,赛过吃猪肉千张”。假如把腌制好的九头芥菜生从坛里挖出来再放到锅里煮锅、晒过,则成另一种永康家常菜——九头芥菜感。用这种菜炒猪肉,香气浓郁,令人口馋,胃口顿开。永康人叫做“菜干老虎肉”。出外地工作,都要带一些进来,或寄信来,叫家里人经常寄一点进来尝尝家乡菜。永康干菜在上海、广州等地享有盛名。  
3、萝卜制品有萝卜钱、水菜丝、松鲞等。  
萝卜钱是永康乡村普遍制造的蔬菜。由于它薄如钱唇,故此取名。食时将枯燥的萝卜钱清净和上火腿腊肉(或猪肉加少量食盐)放在锅里用慢火炖烂,汤的滋味鲜甜得仿佛大尾汤。萝卜钱的加工:普通都在冬至前后(由于这时的萝卜很嫩),把收进的萝卜洗净,用刨刨成铜钱厚的薄片,然后把它摊晒于草地、河滩或岩石上,待晒干收起来,用枯燥的容器或者塑料袋贮藏就可备用了。萝卜钱贮藏一年也不会贬值。  
水菜丝。又叫“踏(咸)萝卜丝”。水菜丝加少量的汤水,放在饭锅上蒸煮做菜,洪亮松口。假如把熟肉寄存在水菜丝里,即便是大暑天也不会腐朽发臭。盛水菜丝也要用陶制的容器,以防盐分锈蚀。吃法很多或炒或炖,随你所爱。  
松鲞。其味松口、开胃、滋味好。制造办法:把鲜萝卜洗净之后,切成手指粗的条子,加上食盐制成酱红色,然后晒干即成。运用时先把松鲞放在凉开水里把盐洗去,然后用醋浸上一二个小时就能够吃了。松鲞作吃粥时的菜最佳。  
4、豆腐制品有豆腐干、豆腐皮、酱豆腐、千张、雪花菜等。  
豆腐干,用盐卤做的豆腐,经历或烘制而成。色呈棕黄,腐质稠韧,焯煮肉片、炒大蒜最好。  
豆腐皮。是永康特产,历史长久,享有盛名,各地有不少专业户。其制法,先把豆制成豆腐浆,于熬盘(普通备三、五口)内煮浆成被,逐层捞之,晾干则成。其皮张薄,皮质韧,色泽光亮、透明,可作豆腐皮包、响铃、汤类等多种食品。  
千张,也是永康特产,有不少专业户。其制法:设几个方形(约一尺五见方)之模,四壁有孔,称之“千张闸”,内设几丈长的布叫“千张布”,浇一层加盐卤之豆浆,擢回一层布,再浇一层浆,再擢回一层布,层层浇制,最后,用杠杆原理的架把浆水压溢至干,然后逐层取出。其张已薄,其质以韧为佳。其制品有千张包、千张鸡、千张板、千张条,多式多样,可荤可素,是筵宴之佳肴。  
永康民间有制酱豆腐的习气。农家妇女简直人人能制。一钵酱豆腐吃上一年、二年,滋味照旧很鲜甜,是下粥的好菜。酱豆腐的制造办法:时间以太阳烈、晴天多、气温高的夏至到大、小暑最好。晒前把豆腐划成一寸左右见方的小方块,腌上食盐(一斤豆腐约一两食盐),然后放在太阳下暴晒,至半干后,放到浆皇(酵麦粉)的钵里,钵口用纱布罩住,以防苍蝇把虫卵排入钵内,持续暴晒,直到把豆腐晒到红色霉烂为止。  
4、风味食品  
1、永康肉麦饼。其馅有肉拌芥菜生、肉拌芥菜干两种。芥菜生味鲜甜,芥菜干味喷香。此饼具有饼皮薄,饼内空气鼓如扁球的特性。在我县每个集市小镇的街头巷尾、市基坛点都摆有肉麦饼小摊,专行供给。饮食商店普通也离不开这种传统食品。还有不少农户也学会这种手艺,自制自吃。  
2、豆腐圆。先把豆腐捣糊,再用汤匙盛一满匙,放置盛有淀粉的碗中滚动,滚成鸭蛋形的圆子,这种圆子表面上滚粘上一层淀粉,置汤中煮而不散。见圆子浮于水面,连汤盛出来,加以配料(酱油、醋、姜、葱蒜、辣虎)即成。肉麦饼、豆腐圆搭配起来吃,既鲜美,又实惠。  
3、单麦饼,又名“小麦饼”。形如荷叶,薄入纸张,用巾包藏,三、五天仍韧而软,不会蜕变。是我县特有的风味食品。以此作酒筵宴客、春节拜年,手艺人出门也携带之作旅客点心。炒以荤素小菜入萝卜丝、千张豆腐条、金针肉、粉条等,为卷馅,吃时取蛋麦饼二张夹上菜,像卷草席一样卷成筒,叫“麦饼筒”。单麦饼的制法简单快速,用一斤小麦粉、七钱食盐的比例掺水揉成面团,分作20个小团,捺制成碗口大,敷上一层麦粉叠上一个,少至叠到六、七个,多至叠到十几个,滚至比馄饨皮略后为度,再逐一分开。下锅烤二三秒钟再反烤一二秒钟取出即成。  
4、杨梅烧酒。永康拱瑞产的鲜杨梅浸白酒,置瓶密封月余即可吃。隔年更佳。不只味鲜、香甜可口,而且解暑开胃。永康市永祥乡拱瑞下村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有用杨梅浸白酒的习气。此办法至今被普遍采用。  
5、火腿腊肉。我县农家都会自腌火腿腊肉,而以山区最盛。这与山区离集镇远买肉、买油不便有关。“七斗缸di(寄存)猪油,八斗缸di渣头,火腿腊肉挂满楼”,之句以赞誉富有,以“三头侬真客气,肉驮像篦几”,之句赞誉山区人民之好客。  
此外还有用永康五指岩生姜和红糖制造生姜糖和糖生姜,是饮茶的好食品。  
5、节日食谱  
一年四季,传统节日简直都有其不同的节日食谱。春节过年——鸡子索面、年糕、粽、肉汁豆腐羹。  
元宵——麻酥、粽。  
清明——清明馃(有红、白、青、三种)、金团。  
立夏——鸡子红枣汤。  
端午——粽、单麦饼、雄黄酒、苋菜。  
七月半——麻糍、金团。  
中秋——月饼。  
冬至——金团。  
重阳——糕、粽。  
元旦——单麦饼、团聚饭。  
6、其它  
饮水:主饮井水,局部山区饮用泉水,少数饮用糖水。近年来一些村镇办了自来水,自来水的饮用范围不时扩展。  
喝茶:永康人白开水叫“白滚汤”,和白滚汤也叫食茶。旧时民间泡茶叶的人不多,款待客人才用。假如要用茶叶泡,茶叶普通要用绿茶。个别山区饮用苦丁茶。苦丁茶的终止时间,以响雷以前为佳。苦丁茶树开花后不得用刀砍,砍过树要蛀。要在嫩枝抽出3~4叶时开端采摘。制茶办法:是采摘后将鲜叶晒半干,再放在锅里炒青,揉捻成团,放在筐里闷一夜,然后将团打散烘干。颜色以黑色为佳。味苦、但很清口。清凉解毒,是茶中奇品。治喉咙、牙齿、眼睛火痛,只需用苦丁茶泡茶(高浓度)喝,有奇效。  
喝酒。永康人叫“食酒”。本县农家素有酿米酒的习气。多数农家每年都要用坛、缸酿酒,数量不拘。普通是够一年饮用,至少够农忙时节和款待侬客之用。米酒吃完后,普通农家还要用酒糟经过处置用烧井水来烧烧酒。把烧过烧酒的酒糟做猪牛饲料。农历十月,气温适合,是酿酒的最佳时节,此是酿的酒,能久藏,不蜕变。  
吸烟。永康人叫“食烟”。就是本地人除富庶人家食水烟,香烟外,普通人都食旱烟。烟叶自种自食,不够买点补充补充。近二、三十年来,除局部老年人继续运用烟管抽旱烟外,通常抽香烟了。  
二十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县民间家家户户有“拜月”吃“团聚饭”之风俗。月亮还没上东山,就要在月亮可以照得着的院落门前摆好桌凳,摆满各式月饼、大小由苏、各种糕点和粽子以及菱角、莲子、藕、石榴等,户户竞争,以摆供花式繁多为荣。孩童们在供桌四周,口唱“月亮婆婆快来临”,名叫“摆e月”。摆置月亮爬上午宴,时已入亥,全家依照行辈大小坐下吃供品。如有亲人在外未归,也空有座位,表示与之团聚。并给他留下一份供品。有雇佣工者,要请仆人、长工、颗计、学徒也来上桌,边食边讲生意经,以定或“留”或“退”。故仆人们称中秋月亮圆满,吃的是“眼泪酒”。相反,端午月亮残缺,吃的却是“快活酒”。  
二十六、十八狐狸  
“十八狐狸”,也叫“十八大姑娘”,最早源于儒堂头村,依据一个妓女院故事改编。相传唐朝时有位官员生4子,传18孙。因官腐门败,18孙子死亡17人,留下17个寡妇。最小孙子以17位嫂嫂加上其妻共18个妇女开设了妓女院。演员头戴各种表情的年轻女性面具,颈戴银项圈,上穿花边蓝色大襟衣,配上绣花披肩,系黑色百褶裙,脚穿绣花鞋,一手扇着纸扇,一手耍动着绸帕,一扭一扭走路,风情万种。一个扮妓院老板娘,戴老年女性大面具,穿红色花边艳丽的大襟衣,系彩带、彩裤,着绣花鞋,一手拿着凉笼篮,一手执麦杆扇。另一个扮嫖客,头戴老年男性大面具,身穿长衫,外加马褂,黑布鞋,手握烟管,舞姿风流。也有的是扮演一对老夫老妻,不带面具,面对着美色,老夫想入非非,有时还有非份之举,跟随其后的老婆总是用温顺的办法,对老公停止劝止。你听老婆的声音:“老公,还是本人的老婆好,会疼人。”忙拉住老公,用扇子在背后给老公送上清新的凉风,用幽默朴素的话言,有趣的动作,博人一笑,告戒人们,不能为美色所迷惑。“十八狐狸”淋漓尽致表现了永康人悲观向上,幽默诙谐性格。  
二十七、复生旋车舞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些东西总是要消逝的。  
但是,有些东西的消逝是由于猛烈的社会革新,遭受灭顶般的暴力冲击,只不过有一段时间被压制了。其实,只需在恰当的机遇,给予恰当的雨露,它就会发芽,茁长,遇到阳光照旧绚烂。  
我市经济开发区黄塘下村的旋车舞就是一例。因有了李志仁这位老人的固守与坚持,那些近乎消逝的影子,便一路踉踉跄跄,神奇般地向我们走来,与曾经被掩埋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记忆又重新衔接在一同。  
一个美丽的传说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黄塘下的村民口口相传,无人不晓。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永康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时的黄塘下村一带是一个个美丽丰饶的岛屿。岛上奇松异石,泉水潺潺,气候宜人,百花怒放。这片中央古名叫“小蓬莱”。这人世仙境引来天上七仙女、十八鲤鱼、八仙等神仙来此玩耍,他(她)们还带来仙人游玩的文娱器械,如旋车、狮舞、花灯等。美丽生动的七仙女和鲤鱼精搭配坐上旋车,旋呀,转呀,唱呀,舞呀,玩得好不尽兴!潇洒倜傥的八仙也争相上旋车旋转,更是其乐融融。后来又引来一只美丽的凤凰,驮来一男一女留在岛上。神仙与人共同生活游玩,非常融洽调和,成了好朋友。  
后来,王母娘娘发现此事,怒发冲冠:“仙人与凡人同乐,冒犯天条!”于是惩罚了十八鲤鱼精,让他们变为石头。后来随着大陆升高,变为陆地,就是往常的黄塘下村大大小小刚好是十八个的山头。人与仙别离,但相互留恋,还是“铁拐李”重感情,偷偷把旋车送给那一对夫妻文娱,从此黄塘下村旋车舞代代相传。村民为留念众神,把七仙女、鲤鱼精、八仙等人物外型搬上旋车扮演。每逢元宵、重阳节出演,旋车舞成为游行队伍中一道亮丽的景色,使整个村庄处处充盈着温馨、不祥、喜庆的氛围。  
旋车及其历史  
固然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只是寄予了人们对美妙生活的向往,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一个民间习俗的构成总是要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与传承。事实上,黄塘下自设村以来,该村的妇女就特别擅长织布。解放前,黄塘下村的织布业在永康就小有名气。听说,该村的旋车的灵感就来自纺车。旋车形似纺车,高约八尺,长约九尺,宽约三尺,纯硬木制造,染上红漆,糊上花纸、人物、花鸟,贴上对联,红红绿绿的装扮。每部旋车均由4个精壮后生抬旋,每到一村都架在四尺凳上扮演。每部旋车上坐4位少女,用纱布捆扎可靠,旋车在后生们的守护下手动助转360°平均旋转,少女们的头一直朝上,从后向上、从上向前。一个个少女身着异彩服装,装扮有素,口唱民间小曲,时断时续从上冉冉降落,宛如仙女飞天普通美好。每到一地,锣鼓钹收场,胡琴箫伴奏,众多观众围观,别有一番风味,是每年临近上下三村大众翘首期盼的好节目。  
至于旋车终究起于何时,村里的老人们也说不分明,但有一点能够肯定的,大约在上世纪初,它在永康人民最热烈留念胡公,大闹罗汉班时就已盛行,并且代代相传,照此推算,至少也有120多年的历史。只可惜文革破四旧时,一切的道具都被烧毁了,从事过扮演的民间艺人也仅存5人。1953年,是黄塘下村旋车舞的最后一次演出,距今已50多年,如不及时抢救,这一为乡邦人民喜闻乐见的共同的民间艺术旋车舞将永远湮灭。  
李志仁的旋车情  
四十年代出生的李志仁,是村中最后一代旋车舞的见证人之一。如何抢救发掘旋车舞,让这朵凝聚着村民祖先聪慧的民间文艺奇葩代代相传,这是老李不断挂念着的一桩心事。直至前两年从水利阵线上退休回家后,他便毛遂自荐地承当起抢救发掘旋车舞的任务。  
去年3月份,他先后在经济开发区报和永康日报发表《被世人淡忘了的旋车舞》和《黄塘下旋车舞能重放异彩吗》的文章,发出信号,同村民、市民及政府部门讨论,并得到了市文化部门指导的肯定。这也愈加坚决了老李抢救发掘旋车的决计,但是,要把停演50多年,在大众心目中形象日显含糊的旋车恢复扮演,谈何容易?他找到当年曾经参与过演出的几位老人,共同回想旋车构造。为了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他特地跑到邻村的外婆家人那里理解状况,并依据老人们的描绘,靠着他干工程规划的专业技艺,亲身设计,锯裁木料。经过十天十夜的连续奋战,一部能推能拉、能旋能转、活动自若、轻巧烦琐、微缩三倍的旋车模型终于制造胜利。当模型在定性会上得到市文化部门的指导赞同时,他长长地吁了一口吻,并暗下决计,一定要让旋车真正舞起来。  
依据模型制造出完好的旋车道具更需求一笔不薄的资金。由于村民并不富有,集体经济也比拟单薄,资金的问题,让老李头痛不已。但为了完成心中心愿,他还是硬着头皮,挨家挨户地发动村民捐款。筹款先从自家开端,他的两个儿子出资1500元,第一个开出集资发票。老李的决计和自信心,深深地打动了村干部和广阔的村民,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但最终离预算的还差一截。没方法,他只得寻求组织及相关部门的协助。有一段时间里,他的耳朵里灌满了方方面面的口头支持,两手却一直空空。固然遇事一如不进则退,但他偏偏又不肯放弃心中的信心。他的大姐心疼他:“你何苦呢,要把本人放在这样的一个窘境里?”老李只是淡淡一笑:“我置信方法总比艰难多。”为了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他舍不得坐公交车和打的,硬是骑自行车一个来回一个来回地四处奔跑。老李的真诚与热心,打动了有关指导,终于得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其真实这期间,有不少他先前的同事请他去做管理和财务工作,并许以每月2000元的高薪,都被他婉拒了,而他本人光贴电话费和制造模型的钱,就超越千元。  
旋车舞的中心还是一个“舞”字,扮演中必需有音乐和舞蹈,这可难煞了老李。在这方面他本是门外汉。为了进步扮演程度,他跑文化馆联络戏曲协会,请一些行家里手作指导,但由于是尽义务的,而村庄又远离市区,时间长了人家也耗不起。老李只得自给自足,有时他直接登门请教,先学一步,回来后再转教他人。从不看戏的他,那段时间里他跑得最多的就是上下山处的戏场,他要从婺剧中吸收音乐、舞蹈诸元素。为此,他特地向坐后台的人员讨教,并自购录音机将《满江红》、《走马锣》等曲牌录制下来,然后组织人员重复演练,而“仙人同乐”局面中的“芙蓉出水”、“众星捧月”、“美女探春”等舞蹈动作,也都是老李从戏场里偷偷学来的。  
为了使旋车舞能早日亮相,他全心扑在了扮演动作技术攻打开。旋车扮演时扮演者头不能碰顶及轴心,脚不能撞轴心和被空中阻拦,前后不能碰横档,过场运输时不能碰电线和树枝,重量不得超越300斤,这些规范和请求,老李和焊接技术人员都要经过重复的琢磨和实验才干到达。从模型转变为道具他整整花了三个多月时间。那段时间里,家里的事自然是顾不上了,为此,家人就说,老李家都不要了,儿孙们的事也不论了。他嫌老伴在家话多,又怕她接受不了闲人的流言蜚语,就布置她到城里的小儿子家住。家里就剩他一人,菜地荒芜了,喜欢钓鱼的他,连鱼塘也不去了,吃饭也是凑合着吃,常常是靠便当面和饼干充饥。由于劳累过度,招致他左耳失聪。  
去年的九月初六早上,是李志仁终生难忘的日子。50多人的黄塘下旋车舞扮演队在轰轰烈烈的鞭炮声和鼓乐声中,在众村民的目送下汹涌澎湃地向长田、下庄一带十六个村进发,去作巡回演出。这是黄塘下旋车舞中缀53年后的第一次出演。每到一村,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风雨不透。人们啧啧称奇:“这旋车舞真新奇,太美了,我们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老李却只是静静地站在人群外,清瘦的脸上显露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笑容。或许这一刻,他历经近一年的太多心血的旋车舞,终于有了下落。  
我曾经这样问过老李:“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你退休却没赋闲,而选择这项既贴钱又累人的事,图的是什么?”他睁大眼睛,诚恳而又有些冲动地说:“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我们再不继承,再过上十几年、几十年,还能剩下些什么?你瞧瞧,如今的许多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多单调啊,人活着难道就是整天只晓得赚钱?”他通知笔者,一个民间风俗的构成,总是要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和升华的,来之不易。我们不能随意地丢弃。而且,这些草根式的东西,光从文娱方式来说,像黄塘下村的旋车款式,在城市的公园里或许可见到,但村庄中的旋车舞,就是不一样的,那里面蕴藏着民间风俗文化的根脉的承载和持续,寄予着村民的美妙祈愿,特别是在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根的文化正遭受全面的、断子绝孙般的冲击。我们必需要尽力把守住一份肉体的多样,才干让我们的两个文化都得到安康长足的开展。我不由惊叹老李对民间文化的深入领悟。  
由于李志仁同志在抢救发掘民间文化中所作的奉献,去年11月,他被市文化部门授予“优秀民间艺术家”称号,他所在的村也被评为我市首批“民族民间艺术特征村”。前不久,在由市妇联、总工会和文化新闻出版局组织的民间文艺扮演竞赛中,黄塘下村扮演的旋车舞荣获金奖。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这个显得有点土气和粗糙的旋车舞或许微乎其微,但是关于李志仁来说却是一件大事,一个幻想,以至可能是一次新的开端,一个新的事业。我们有理由置信,复生后的黄塘下旋车舞这只民间文艺的雏鹰,一定会饱满羽毛,飞翔蓝天,由于毕竟现代文化最深沉最有生命力的源泉,是深深植根于草根文化与民间民俗之中的。  
二十八、永康窗花艺术  
在永康广为传播的剪纸艺术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久盛不衰。  
每当逢年过节,永康各地的家门上都要贴着鲜红的春联,张挂裱糊着剪纸的彩灯,窗上贴着丰厚多彩的窗花。妇女们在这个时分都要走家串户、省亲访友,闲话间自然会品评各家窗花。永康妇女素以擅长剪纸为荣,姑娘出嫁,要制造大量的剪纸,作为嫁妆中的宝贵礼品带到男家去,男家也同样以新娘有一手剪纸技艺而骄傲。会不会剪纸也是品评新娘才艺的一个规范。永康古时就有七岁小孩上书堂,七岁小女坐花坊的风俗观念,使不少女子从小就承受了这个习气的影响。还有的才姐巧妹兴办剪纸花坊,如永康城内和下渡曹、雅庄、唐先、荷园、芝英、方岩、橙麓、独松、四路、古山、枫林、后吴等地都有花坊传授剪纸刺绣技艺,风俗相传影响深远。因而剪纸艺术在永康世代承传,根植沃土,枝繁叶茂,花璨似锦,成为中央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永康剪纸的剪制工艺,有别于其它地域,可谓匠心独具。剪纸的设计者,大多出于民间剪纸能手,多数是不识字的乡村妇女。她们普通都是先作底稿,再将染色过的两面红铁红宣纸或毛边纸四至六张叠置在底稿下面,用棉纸针扎住,或用丝线编织过,然后用特制的十分小巧尖制的镂花剪大中小交替运用,由里而外依次剪出。原稿还可用水粘贴在另一张毛边纸上,再用松明或油灯的烟熏黑,获得黑白清楚的复稿。这样依次停止,能够陆续得到许多复稿、废品和熏稿。妇女们辗转传播制造,不时地修正完善,因而,许多优秀的剪纸作品都世世相传,代代相因,而没有固定、明白的作者。  
永康剪纸的题材普遍,应有尽有。除了常见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亭阁和古今人物之外,还有麒麟造福、状元及第、八仙人物、福禄寿禧、五谷丰收、天地神灵等意味不祥的传统题材。特别值得一提的剪纸作品中很大一局部题材是人们所熟知的戏剧故事和民间传说,如三国故事、西游记、红楼梦、三娘教子、双成义、双玉鱼、双合印、摘桂记、鸳鸯带等。其中戏剧窗花在民间尤为盛行,令人琳琅满目。由于婺剧在永康城乡盛行已有长久历史,每当逢年过节或喜庆歉收时总要请个戏班来村中演上几场戏,婺剧成了农民最喜欢的剧种。这是由于婺剧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剧目,剧情内容农民耳熟能详,加上它唱腔共同,音乐漂亮,“锣鼓响,脚板庠”,只需一听到婺剧音乐唱腔就会吸收许多观众。民间艺术人特别是富有艺术想象力的乡村妇女常常是心灵手巧的窗花创作者,她们凭仗本人的审美观,看过一台戏之后,就能捕捉到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神态,经过剪纸艺术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大家传送交流,相互评赏,不时地改良和创新。  
永康剪纸在艺术上有它与众不同的特征,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相比而言,北方剪纸粗暴豪迈,外型精练,而永康剪纸却以剪法明快、柔婉流利具长。其作品朴素淳美厚重,构思大胆,构图精巧,热烈工巧,技术成熟,作品内容多以戏曲人物为主,漂亮别致、生动传神。人物以外更有背景局面,构图严整,线条多变。特别是用剪纸手法把人物的不同性格,神态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极富想象力,留给观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够让人联想起画幅以外更丰厚多彩的情形,其效果就不只限于尺幅之间了,因此它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永康从来以小五金出名全国,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全国县县不离康”之盛誉。旧时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了营生,常常是走南闯北,四方献艺。有的妇女也随夫出外营生,将永康的窗花艺术带到异乡,创办花坊,传授刺绣剪纸技艺,如雅庄马冬寒女士在清末民初就随夫到德清县南门办铁匠铺,兴办花坊传授窗花刺绣技艺,为当地培育了一大批会剪窗花刺绣的妇女。当时的永康窗花剪纸刺绣在周边县城乡村都产生过一定影响,充沛展现了民间艺人的聪慧和才干。  
如今,或许是时期开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动,人们的生活节拍加快了,社会文化生活的进步、丰厚、多彩,和方式的多样化,民间剪纸艺术似乎被现代生活埋没了。但剪纸在民间艺术中仍有生命力,仍是我们应该发掘、整理、保存、开展的一门艺术,用其来滋养各类现代艺术。我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有义务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再现于纸上,把绚丽多彩的永康剪纸窗花艺术之美献给大家。  
二十九、厚吴村民俗文化艺术节  
厚吴村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大众文化根底深沉。在前几届的艺术节中,本村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得到了比拟完好的发掘和恢复。本届艺术节上,展现了他们村精巧的十八蝴蝶、大面姑娘、十八罗汉、长旗、宫灯、十八蚌壳等保存节目。除此之外,有十二支来自我市各地的大众文化扮演队伍前来助兴,有唐先镇健身舞蹈队、四方集团的老协演出队、五金广场排舞扮演队、姚塘和横坑的罗汉队、李溪的老妈妈扮演队等。他们的参与,不只丰厚了艺术节的活动内容,而且标明艺术节以愈加开放姿势,吸收大家参与。  
最引人瞩目的是,约请节目“奉化布龙”,扮演队以一红一蓝两条布龙,舞得观众头昏眼花,琳琅满目,共同的队形、舞姿、外型,让永康百姓在家门口就领略到了作为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彩。  
艺术节上另一个亮点是《吴小青书画展》。作为吴氏后人,又是前仓镇的文化干部,吴小青经过了二十余载的笔耕,她的书画已渐入佳境,自成一格。画展吸收了众多的书画喜好者,为艺术节添加了艺术气氛。  
艺术节上还举行了吴氏宗祠重修庆典及吴氏祭祖典礼扮演、传统的民间望祝贺扮演,并约请了浙江婺剧团前来助兴,三天四夜的大戏,让艺术节更显繁华而喜气。  
三十、永康市著名景点  
(一)永康方岩景色名胜区  
国度级景色名胜区,距永康市区23公里。方岩景色区风光秀丽,素有“人世仙境”之称。不只有峰、洞,谷、瀑,溪、湖,同时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反动史迹。全区共有八大景区,大小景点二百余处。看点: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九月重阳节前后,来自永康城乡和新昌、嵊州、绍兴、诸暨、温州、丽水及周边各市县的迎神赛会队伍或技击揭旗,演练比试刀枪拳棒等十八般武艺。:方岩景色区具有触目惊心的险峰绝壁,巧夺天工的自然石雕群,鳞次栉比的洞府石室,奇光异彩的飞瀑平湖。人文景观中有历史长久的石洞寺庙群,江南最大的中央神胡公大帝庙,独树一帜的南宋永康学派发源地五峰学院。胡公姓胡名则,北宋婺州永康人。明道元年,时任工部侍郎的胡则奏免了衢婺二州的身丁钱,因此深得人心,老百姓把胡公视为本人的维护神、幸福神。建在胡公祠边的毛泽东席论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语录壁和方岩进山门入口处的宋高宗御书“赫灵”照壁遥相照应。由祭胡公开展起来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方岩文化庙会,奇光异彩,蔚为壮观。交通:金温线上一切列车都经停永康站,永康市区乘2路公交车到汽车新客站转乘往方岩的专线中巴车前往,每4分钟一班。  
地址:金华市永康市永康方岩镇  
(二)石鼓寮景色区  
永康石鼓寮影视城是国度级景色名胜区方岩景区的主要组成局部,始建于2002年一进入石鼓寮景区,走在通往金锣寺的台阶上,我们就可见石狮、石象、石鼓、石钟,宛若置身于石林世界。这些奇岩怪石耸崖而立,形象逼真,令人琳琅满目。入口处一边是俯首的雄狮,一边是憨态的大象,巍巍屹立,气势壮观,俗称狮象守门。  
再往里走,在同两边山崖上,石钟和石鼓相对而峙,“似闻钟鼓天上来”。欣赏石鼓寮的石林,能够给人留下无量的意味和无限的想象。那面硕大无比的石鼓印记着人世苍桑、饱含风霜的阅历,石鼓寮的得名就来源于这面大石鼓。“石鼓摩挲惊旧梦”,听,蓬蓬蓬,憾天动地的大鼓又擂响了,留下回声悠扬长远。  
深山藏古寺。德清寺建在高敞轩豁的大石洞中,苍松掩映,翠竹婆娑,曲径幽静,走到洞口才可看见寺院。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迁到方岩五峰重楼办公时,省政府主席黄绍闳曾在此暂居。  
德清寺左近风光漂亮,寺两边有终年不时的飞珠瀑布。两侧悬崖上有二股瀑布,并驾齐驱,飞流直下,到下半部集合,这就是著名的鸳鸯瀑。鸳鸯瀑落差有五十余米,气势壮观,其下有深潭,游鱼悠然自得。  
(三)五峰  
以五座奇峰环拱而得名,鸡鸣峰、桃花峰、覆釜峰、瀑布峰、固厚峰自东至西皆以外形特征取名。五峰景区幽静温馨,空气清爽,环境漂亮,一切石洞建筑均即洞支木建楼,依覆崖为顶,不施椽瓦,冬暖夏凉,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荟萃之地,南宋著名学者陈亮、朱熹、吕东莱曾三峰书院著书立说。1939年浙江省政府搬迁至五峰重楼办公。  
(四)鸳鸯亭  
密浦寺的东部建有包公、胡公两庙,香火旺盛。两公都是历史人物,包公即是宋朝包文正,胡公即是宋朝胡则,由于他们为官清正,为民请命,百姓感恩,立庙奉祀。殿前一条平整直道,直通南边的鸳鸯亭。鸳鸯亭设计巧妙,两个方亭,其中一角相互连结,寓意同心相联,永不别离。  
亭前悬崖石坡上建有一排铁栏杆,挂着铁链,相互衔接。人们都欢欣在此俯瞰山下风光。青年男女,真心相爱都,更喜欢买来同心锁,锁在铁链上,把锁匙远远抛到悬崖之下,表示锁定爱心,永远相爱。在鸳鸯亭的亭柱上撰有两副楹联:“两心恩爱百年合,千里姻缘一线牵”、“青峰皓月双作证,海誓山盟锁同心。”  
(五)西津桥  
西津桥位于永康城西,横跨永康江上。这里在600多年前是个渡口。著名的“西津晚渡  
”就出在里。每当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立在船头,远处燕子低飞,眼前鹜鸭争游,风光格外艳丽,是永城八景之一。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始建成一座木造构造桥梁。尔后屡坏屡建,最后一次修建于清嘉十二年(1807),并在桥头立了一块《西津桥志》石碑惩处。这次修建不只已复古貌,而且比先前更巩固更宏伟了。  
西津桥设计巧妙,外型奇特。全桥13墩14孔,长70丈,宽1.5丈,高1.4丈。桥墩上有木构桥身,上建廊屋55间,桥中心3间建有双层亭阁,结构美观适用。排列成行的石墩呈弧形向下游微曲,如此从北向南看,可使人感到“一眼看不穿桥身”,颇有气势。桥顶椽、檩刷以土红,显得古色古香。梁柱密布屏列,西厢低梁相间坐凳,可供游人小憩。桥内两侧可供人们自在彷徨,周设窗棂,可供远眺。据有关古桥梁专家说,这样的古桥全国只存有五座,而永康的又最古最长。  
西津桥与武义熟溪桥均为廊桥,均称为“姐妹桥”。1997年发布为省级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六)永康石城坑景色区  
石城坑位于永祥乡朱岭脚村,进入坑谷,放眼周围,但见山环如郭,林木葱茏,高巍的巨石依山拱列,如巩固的石城,云蒸霞蔚,宏伟壮观。沿石城的岩脚有一条百余米长的弯曲山道,供游人拾级登攀。一边是千寻石壁,一边上茂林修竹,倘佯其间,清凉幽静,情味盎饶有兴味。石壁下有一处石洞,村民称为“将军洞”。相传黄帝来此游赏时,其部将护卫在此。洞旁有一条高数十米的岩隙,犹如“一线天”,直通岩顶平台。传说黄帝的侍卫在平台上守卫,如发现不测状况,即沿岩隙扔下小石子,就会会出洪亮的报警声,故俗称“岩哨”。  
石城坑石洞遍及,大大小小有十余个,其中最为神奇的要数半山腰的大石洞,洞广百余平方米,分上中下三级,级级相连,四面通透,宽畅温馨。洞前有石门对峙,洞中有清泉流淌,洞旁有瀑布飞泻。村民相传,黄帝的师姐九天玄女从金华山来石城山作访时,黄帝在此迎宾,故村民称为黄帝洞。最近,在洞中清算泥土时,曾挖出陶碗碎片,经市文物部门审定,属唐宋时期的物品。从洞后可登上洞顶,方知石洞原来是由一方飞来巨石掩盖而成。洞顶平整宽阔,犹如宏大的屋顶,巨石上留有一个硕大的足迹。村民告知,相传这是九天玄女分开石城山得道成仙时留下的。  
据传,胡本空乃山下澄真寺僧,常游山采药,行医济世。某日,他攀上洞顶采药,不慎从数丈高的崖顶摔落。本以为老命呜呼,却平安无事,真是天地保佑。于是他在绝壁架梯亲书以志。想不到当年的墨迹,竟能保存近500年。  
(七)徐震二公祠  
徐震二公祠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作风和中央特征的古建筑,也是永康市迄今保管最完好的清代古祠堂,为永康市重点文特维护单位。徐震二公祠位于市区武义巷内,范围庞大,占地1512平米米。祠堂分前、中、后三厅,每厅为五开间。三个厅的明间、次间、净间的梁架均为抬梁式。前厅正门系三层牌楼式构造。墙面全部用于青色水磨砖砌成。还有两块长方形额枋,上以荷花、葡萄等花卉平面图案镶框,两侧假边门上,各嵌有一块左为琴棋,右为书画的石刻。大门外两侧墙面三花三墙方式,墙顶上有正脊瓦当滴水装饰。整个墙面气势雄伟,工艺精密。前厅、中厅的前后檐柱,檩条上有马腿,刻有人物、禽兽、花鸟等纹饰。  
徐震二公祠,解放前为永康县参议会的驻址,并为文人学士聚会之所,常在祠内举行书画展览。解放后,曾用作粮库和职工宿舍,近年永康市人民政府已将此公祠拨为文物管理部门看守,最近省府发布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八)五指岩景色区  
五指岩景色区座落在永康市中山乡,壤接东阳、义乌的三邑界边。有桃岩、指峰、坪头三个景区,总面积50.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18米。五指岩远观如巨掌擎天,近看则如巨石挡道,只要两条奇险的羊肠小道可通岩顶。登岩顶,方圆百里风光尽收眼底。东西北三面群峰连绵,东观日出,西看夕阳,脚下飞云乱渡,头顶飓尺蓝天,南边则纤陌纵横,村落点点,风光无限。  
桃岩在五指岩西南,石色赤白,形似幡桃,故名桃岩,从南望去,桃岩在前,五指在后,似乎蟋桃托于五指掌心,故又合称这两景为“五指献桃”。  
密浦寺在密浦山,俗称五指平头,海拔660米,山顶有方圆百米平地,周围风光各异。东为乌盘峰;西有“皇帝帽”,常有云雾出没,似有仙气;北边群峰连绵,密浦寺建于山头平地偏北,已有700余年历史,四季游人不时。  
石牛山位于五指岩西北部,山顶有石,其状如牛,故名。石牛山海拔628米,相传石牛是由黄牯牛所化。三节楼在桃岩西,与石猴相毗连,因岩石孤立如屋,分上中下三层,故名三节楼。其旁有猴石及毛竹,传说孙悟空天宫取宝把生姜藏于此石下,插竹为记号,故三节楼又名藏姜楼。五指岩生姜久负盛名就是与此传说有关。五指岩坪头方圆数十亩,有着一片翠绿的高山茶树。有包公殿、龙王庙、密浦寺如来大殿、鸳鸯亭等大小建筑群。  
七叠飞泉在密浦山腰,又称为颜瀑。藻分三级,第一级泻落差约5米;第二级挂落差约7米;第三级落差达30米,即为颠瀑。瀑落处有潭,潭缘石壁内陷,有洞可容数人,夏秋特别凉快。  
(九)永康凤凰塔  
凤凰塔又名下塔,七级,建于永康城南凤凰山上,塔内有石阶回旋而上,可登高远眺。此塔原为“普高庵”和尚所建。暮春三月,乡村姑娘常来春游揽胜,民间有“三月三、四月八,乡下姑娘嬉下塔”的歌谣传播至今。城内居民则习气在“端午节”这天嬉下塔。游人如织,繁华十分。塔于民国16年倾圮,1999年重建。  
(十)飞龙山景色区  
飞龙山景色区位于永康市城郊,距市区7公里,公路直达,交通便利。飞龙山景色区,山峰巍峨,石笋耸天,瀑布高悬,飞珠溅玉,林深树密,环境漂亮。它还有许多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当年为逃避王莽的追剿,曾暂躲于此的民间传说,更为景色区添加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因而,飞龙山景色区既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又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是市民双休日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理想休闲场所。  
“画舸乘风入永康,疏花缘岸一溪长,山淘麦浪青堆叠,云衅鱼鳞白苍茫。”这是明代成化年间进士文林旅游永康的诗句。永康山水,风光秀丽,丽州大地,胜景处处。飞龙山景区就是其中引人入胜的一处市级景色区。  
飞龙山景色区,山峰巍峨,石笋耸天,瀑布高悬,飞珠溅玉,林深树密,环境漂亮。它还有许多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当年为逃避王莽的追剿,曾暂躲于此的民间传说,更为景色区添加了深沉的历史文化沉淀。因而,飞龙山景色区一切秀丽的自然景观,又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一处非常值得维护、应用、开发的景色区,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特别是它地处城郊,离市区仅七公里,公路直达,交通便利,是市民双休日回归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理想休闲场所。  
(十一)陈大宗祠  
年代:清  
坐西朝东偏南20度,总体规划为前后三进,并设有戏台、厢房、钟豉亭、茶亭等,占地约970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间两弄,进深六檩用四柱。戏台为四柱重檐攒尖顶,位于前厅与正厅之间,与正厅隔天井。天井两侧设钟豉亭。正厅,面阔五间,梁架为八檩,明间五架梁前双步后单步,为直梁,整个大厅除椽子外,通绘彩画。正厅与后厅明间之间设过厅(茶厅),过厅两侧为水池、厢房。后厅,梁架为七檩,明间五架梁前后单步,为直梁。  
该祠彩绘图案多样,用料讲究,至今鲜艳如初;单体建筑方式多样,内涵丰厚,规划完好,是一处较为重要的祠堂建筑。  
(十二)永康绿地生态园  
永康市绿地生态园位于永康市西部的花街镇境内,园区总面积89公顷,是一处集现代生态林业消费、示范、科普、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林业观光园。园区气候四季清楚,光照充足、雨量充分、森林生长茂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和经济林构成了层次丰厚的森林植物景观,园区主入口至绿色食庄的沥青路,长2.8公里,宽6米;主旅游步道总长约-5654米,路宽1.52米;次旅游步道1694米,总宽11.5米,贯穿旅游整个园区景点风光。园区主要文娱项目有观鱼池、垂钓、观水景生态园等。  
永康绿地生态园区总面积2000亩,园区内水资源充足,有山塘湖泊9处,森林植物景观掩盖率达90%以上,是自然的“氧吧”。  
有CS真人俱乐部设备,登山观景场所,是浙江省四星级农家乐,省级农家乐特征点。  
(十三)古山胡氏旧宅  
古山胡氏旧宅(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年代:清  
发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俗称“七棚头”。坐西朝东,总体规划为五条轴线,南北向长,东西向短,通面阔约66米,通进深约40米,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前楼、中厅、后堂及两侧厢房;其他四轴线上建筑均为厢房,北侧两轴线厢房各为十间,南侧各为十一间。大小天井共十四个,均用统一规范的卵石铺砌。正门为四柱五楼式砖雕门楼,装饰题材均为浮雕,工艺细腻精微。中厅、后堂的木构装饰深雕浅刻,小巧剔透。  
胡氏旧宅,规划有序,主次清楚;构造严谨,做工精密;范围较大,保管完好。是我省一处中央特征明显,范围较大的清代住宅建筑。  
(十四)厚吴村  
同姓的人见面,总爱应酬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当晓得浙江永康有个厚吴村,那里的吴姓人家曾经在那方水土上绵绵亘延生生育养了780多年的时分,我便打定主见,要去那里“认祖归宗”。  
永康南端的厚吴村与缙云交界,全村800多户人家简直家家姓吴。据《屏山庆堂吴氏宗谱》所记,厚吴村吴姓始祖名昭卿,字明之,号屏山,生于宋绍兴乙丑(公元1145年),卒淳祐癸。原系仙居银青光禄大夫全智公十世孙,天性高亢超然,有出尘之想。其时伯叔,兄弟侄辈先后登仕路要津,济济相踵,人皆为荣。公独视之澹泊如常。偕伯父公之永康任承事,见永康南乡武平山明水秀,遂啸泳其间,聚庐而托处焉,是永康吴氏之始祖。  
或许是承袭了先祖澹泊仕路的遗风,在有着典型浙中民居韵道的厚吴村里游走,近百处祠宇厅堂、庐墅精舍和古屋老宅像蒙土的珍珠散落在巷弄间,你只要走近它,拂去尘埃,细细品味,待你将树玉堂,衍庆堂,聚庆堂,为继堂,存诚堂,兰花居,屏山精舍,吴庭公祠,司马第,澄一公祠,古苏铁,青藤柴门,礼泉井,桂花居,镇南殿,古樟树,千工床等通通转过看过一遭之后,你会发现,厚吴村的坐落走向坐北朝南,背负锦溪,面临屏山,规划有序。房屋幢与幢相连,门廊相通,走廊呈井字形向东西南北五湖四海对称伸展,几百间房连为一片,即便是下雪落雨,邻里邻居们互相走动也无须带伞,幢幢房之间高高的山墙是火盗自然的防备,建筑的古朴、大气、精致、适用,使你不得不感慨祖先的勤奋、务实和聪慧。  
厚吴村是有历史的。厚吴村的宗祠很是有些看头。始建于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占地1140多平方米的吴氏宗祠就在厚吴村的村口。吴氏宗祠为前、中、后三进两厢,前厅三开间,中厅五开间,后厅七开间。东西两侧厢房有20多间。建筑内的抬梁、斗拱、牛腿、雀替、蝴蝶木均刻有花鸟鱼虫人物走兽飞禽等深邃精巧的浮雕栩栩如生,柱头、穿枋、檩条金珠彩绘,完好无损。宗祠的中堂正中悬挂着宗祠的堂号“叙伦堂”,意为思宗亲源远叙伦理纲常;在上中厅内左右两旁挂着本族祖先历任的官衔和科举进士等匾额,意为显耀门庭;厢房外侧回廊周围挂满100多块匾额,意在昭示厚吴曾经的传统和辉煌。澄一公祠是吴氏十四祖吴樟的六个儿子为祭奠先父所建。按厚吴村吴氏宗谱排序,第十四世为澄字辈,而澄字辈吴樟排在第一,公祠由此得名。吴樟为家勤奋,遵守宗规,尚礼守孝,教子有方。吴樟六个儿子以六艺为名,分别是礼房、乐房、射房、御房、书房和数房,所以澄一公祠也被称为“六房祠堂”。为祭奠二十四世祖厚吴村吴翰祖而建造的丽山公祠也值得一看。  
厚吴村是有文化的。这从厚吴村古屋老宅的名字就能够传达出来。司马第最早的主人官至司马,把他的房子叫做司马第,想来后人叫出的总统府,部长楼也是这么来的。司马第为吴文武所建。吴文武天资聪明,注重家学,七个儿子个个成材先后考中进士、太学生、贡生、廪贡生、州同知等。司马第厅堂壶存诚堂里有株高5米、树径半米的大铁树,听说树龄400多岁了。屏山精舍又叫树玉堂,是吴永颂的私宅,树玉堂正厅横梁底部用深浮雕手法雕琢的百鸟朝凤构件百鸟姿势各异,鲜活生动,令人叫绝。桂花居建于清嘉庆年间,桂花居之所以有名,由于它曾经的主人是书香门第,也由于院子里的桂花树开花的时分,半个村子都闻得到。建于清末的兰花居有百岁历史,院子的主人从院子建成之日起就种植了许多盆不同种类的兰花,所以小院就有了兰花居这个好听的名字。小院的主人曾经换了几代人,心爱兰花的雅兴不断都没有变过,每到兰花花开的春天,兰花居就会飘出淡淡幽香。  
厚吴村是处变不惊的。七八百年的动乱战火冬去春来使厚吴村在得到失去中一直坚持着宗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节俭治家、教子有方、乐善好施的好传统。在细雨淫浸的早秋,徜徉在白墙黛瓦的这样一个古意浓浓的村落中,是很容易产生些遥想的。走在满是岁月苔痕的石板巷弄里,几百年的老宅在无声地诉说它的曾经。窗棂间门板上,四郎探母,鱼跃龙门,喜鹊登梅,代代封侯,三羊开泰这些题材不祥孝道的精巧木雕引导着护佑着这个世风古朴高淳的村落一代又一代人平实安康。即便是如今,偶然到来的游人,也没有搅乱这里安谧如一潭静水的生活。扭头向敞开着门的老宅门内望去,那个头发已然稠密花白却仍然梳着两条细细小辫的老婆婆,脚上衣着雨天下地干活时穿的胶鞋,坐在门口的桌边择青菜;再一个院落里,一个中年女人正在淘米,小鸡们在天井里散步,大狗在廊下无所事事地倒卧,游人是客,它们才是主人。在巷子口,卖鲜肉的中年男人,卖青菜的老妇,卖豆腐的小伙子在张罗本人三三两两并不太多的生意,房前屋后的水塘旁,女人们在那块婆婆的婆婆用过的大石头上用捶衣棒捶打着永远也捶打不完的衣物。虽然在今年夏日的6月,厚吴村曾经被建立部和国度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可它今天的鲜活生动安谧平实一如过往数百年来的岁岁年年天天。  
(十五)白云景色区  
白云位于永康市城郊,距古丽镇3公里,总面积15.3平方公里,属永康盆地西郊低山丘陵区。  
白云景色区的自然景观以雄峙神秀、怪伟险峻、幽谷奇洞。飞瀑清泉为特征,整个景区峰峦起伏,峭壁陡起,群峰环绕,千峰屏立。白云山为白云景色区最顶峰,海拔633.2米,屹立于群峰之上,雄视群山。雨天云雾绦绕,晴天白云索回。上可揽星摘月,下可俯瞰众峰拱卫,真有“一揽众山小”之慨。  
白云景色区的石城山,怪石峨峋,崔巍雄峻,峭岩壁立,好像一道自然屏障,横挡在白云景色区东侧,与金胜山、黄光山等把白云景色区环抱。山下山峦叠障,苍翠葱宠,奇石群多,如石乌龟、将军岩、蛤模岩、上马石、仙足迹等等,形象活灵活现,好像鬼斧神功培养,使人们感慨自然界的变幻和能力,雄奇和峻丽。  
景区不只山体雄奇,而且洞壑众多,米筛洞、逍遥洞、水帘洞、岩桥洞等,形态万千,变化众多。逍遥洞,据传人进洞不过5分钟,即要打瞌而睡,真的是逍遥自由,故此而得名。  
白云景色区不只有山有洞,而且有瀑有溪。碧水柔情,山体宏伟,峰峻洞奇,给人们感受伟峻、坚毅、旷达的同时,又能体味到碧碧清水、涓涓清泉的神韵。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古居寺庙,漂亮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葛仙宫庙,是乡民为感激葛洪庇佑而建。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1一361年)为道教开创人之一。经过炼丹总结丰厚了医药学问,他写下著名的《抱扑子》内外篇,为我国医疗事业作出了宏大奉献。  
白云景色区历史长久,景观丰厚,有着精彩纷呈的历史内涵。在旅游事业日益兴隆兴旺的今天,白云景色区这颗绚烂明珠将大放异彩。  
(十六)永康洪福寺  
位于一个山洞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位神仙挑着一付担子途径此地,被这里的山川风光所迷着,驻足欣赏,一不当心,将担子一头的物品掉入人世,该物品变成一块巨石,刚好落在一个山崖间,构成一个自然的石洞,人们以为这是上天给人世带来的,因此将洞内修成一座庙宇,年年朝拜,香火不时,来留念这位神仙。  
洞内的铜铸八百罗汉,各自绰约多姿,笑看每一位朝拜者。  
(十七)永康陈亮墓  
陈亮墓位于永康市马铺山卧龙岗。该墓为土堆墓,墓制范围较大,占地约3亩。墓前两侧有八字形翼墙,石质,右刻“光昭日月”,左刻“书上中兴”。墓前和墓后各有石碑一块。墓前石碑长1.3米,宽0.67米,厚0.14米,上刻“状元龙川陈公之墓,明万历壬寅年冬月重立”字样。虽历经沧桑,其遗址至今犹存。据史籍和方志记载,陈亮(公元1143�D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人,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终身反对议和,主张抗金救国,具有积极的用世肉体。学术上卓著独到的见解,在国际上博得崇高名誉。宋光宗绍熙四年五月举进士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次年末至官而卒,归葬卧龙岗。  
(十八)永康灵岩景色区  
永康灵岩景色区是金华最受欢送十大景区之一,距方岩景色区三公里,山麓是碧波荡漾的灵山湖,山上的『天下第一洞府』南北相通,豁如广厦,冬暖夏凉,实属自然避暑胜地,名胜古迹之多,著名浙中。  
灵岩洞中的福善禅寺始建于后唐长兴四年,洞内建有“天王庙”、“大雄宝殿”、“观音堂”、“地藏殿”。右侧“观音阁”塑有四面向千手观音大佛,洞内原有“正学书院”是宋朝陈亮、朱熹,明朝唐伯虎、祝枝山等文人墨客讲经说法,著书立说的中央,人文景观非常丰厚,对面还有“伏虎山”“羊角天飞瀑”“竹林寺”,景色共同,景区十大景致,风光各异,使人留连忘返,实是佛教活动、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十九)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留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留念馆,建于2011年6月,位于永康市舟山镇方山口村徐公祠内,占地990平方米,是永康市级文物维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徐公祠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成立的原址。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县树立,后以浙江省内各地游击武装为根底,先后组建3个团。7月,中共永康中心县委将永康、缙云和仙居的游击队集中在徐公祠停止整编,宣布树立红三团,团长程仁谟、政委楼其团,下辖3个大队和1个独立中队。红三团主要活动于永康、缙云、仙居和东阳等县毗连地域,频频出击,威震浙中,最盛时兵力达1600余人,有各式0900多支、土炮4门、手提机枪4挺,是红十三军3个团中武器配备最为精良的一个团,曾号称“红三师”。9月5日,红三团强攻壶镇失利,这是红三团范围最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战役。其后,国民党停止猖獗的军事围歼和报仇性的严酷镇压,红三团遭受严重毁坏,牺牲沉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纵队来到永康,红三团余部与之会合,共同投入新的反动激流。红三团及其所属的红十三军,是列入中央军委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在中共历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徐公祠还是永康独一的一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0年5月,中共永康中心县委在此树立永康苏维埃政权,主席徐英湖。这也是金华地域首个苏维埃政权。但徐英湖7月份被捕,永康苏维埃就此完毕。  
徐公祠所在中央山口村,是永康名优土特产“方山柿”之乡,自然景色漂亮,为永康以“红军”为特征的红色旅游景点。  
(二十)金竹降上村  
金竹降上村位于永康东南部,从属方岩镇,系大盘山脉由东向西之纵深处。因其共同的天文位置,金竹降在永康反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土地反动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在特派员张文碧带领下进入永康,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余部会师,在1935年冬以金竹降、黄弄坑为中心创建浙东游击依据地,树立中共浙东特委,对永康等地的反动产生深远影响。解放战争时期,为顺应抗打败利后内战阴云密布、-加剧的形势需求,中共金华地域暂时工作委员会在书记应飞的指导下,于1946年春以金竹降为依托树立反动武装,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屡次清剿,不时壮大队伍,树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最终迎来永康的解放。  
反动老区金竹降的广阔人民大众为党指导的武装斗争作出了无私贡献,不愧“红色堡垒”之称号。当年曾战役在金竹降高山密林里的老同志们,深情地称之为“永康的井冈山”。为缅怀先辈,寄予感恩,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中共永康市委特在金竹降上村立碑铭刻,设为永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该村,有尚保存完好的反动原址张文碧故居,为永康市级文物维护点。张文碧(1910—2008),江西省吉水县人,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