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新昌县民间习俗与文化

  • 风水民俗
  • 2022-03-24 11:09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新昌县位于绍兴市东南部,县治南明街道,距绍兴83千米、杭州132千米、宁波95千米。县境东邻奉化、宁海,南接天台,西南毗邻磐安、东阳,西北与嵊州交界。县境东西相距52.3千米,南北相距36.9千米,介于东经120°41′34″~121°13′34″、北纬29°13′55″~29°33′52″之间。县域面积1213平方千米。  
二、二胡制造技艺  
二胡是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二胡从胡琴开展而来,是中国的古典乐器。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域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过去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合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表达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往常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及江南丝竹的代表,在独奏、民族器乐合奏以及中央戏曲、说唱音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二胡按音质和外型分为北派、南派和苏派。新昌二胡是苏派和南派相交融、综合三派所长的制琴作风。音色洪亮淳厚饱满,既具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与甜美,又不失北派二胡的明晰与亮堂。外观的雕饰工艺考究精密古朴,凸显越地丝竹文化的人文情调,同时对手工方面的请求也极端严厉。  
虽然二胡的结构比拟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千斤、琴马和琴弓等组成,但制造工艺考究,从选材、开料、制造、蒙皮、雕琢、打磨、到调音等,前后要经过100多道工序,而且很多工序必需由手工制造来完成。二十多年来,经过前辈制造巨匠悉心指导和新一代制造巨匠的潜心研究,二胡传统制造技艺在新昌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传承和开展。2013年4月,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在新昌县双明(开通)民族乐器厂成立了二胡制造工艺研发基地,将为今后二胡制造技艺的传承、开展以及行业规范的研讨、制定发挥重要作用。  
“二胡制造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肝胆科中医药疗法(新昌郑氏)  
新昌郑氏中医肝胆科源自新昌回山,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开创人为郑宝仁。祖父郑宝仁(1908.12-1986.8),自幼随高祖习拳练武,擅用民间草药治疗常见病。后因祖母患肝病,一边寻访名医,一边苦研医书,上山采药,在治疗过程中不时调整草药品种、药量,祖母的肝病治愈。研制出治疗肝病验方“三草汤”:治愈了不少肝病患者,祖父遂以善治肝病知名。祖父对来诊者施医送药,分文不取,这在乡间更是怨声载道。  
父亲郑玉麒(1940.9—),五十年代末求学杭城,就读杭州电子专科学校。其时,乡贤兼乡亲潘国贤教授授业于杭城,家父随潘老侍诊抄方,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中医书籍。潘老为家父的诚心所打动,以身作则,倾囊相授,家父如鱼得水。后因国度艰难,回乡支农。临别时,潘老送上一箱医学书籍及针灸器械,家父边教书边学习。1969年参与县赤脚医生培训,在村里兴办了协作医疗社,在祖传草药方的根底上,又创制了不少卓有成效的验方,农吉利配合停止护肝降酶,用虎杖汤为客观察对乙肝病毒复制指标的影响等。1995年弃教从医,创建新昌县城南卫生院肝病专科,每日门诊六七十人次,影响逐渐扩展。1998年9月25日《绍兴晚报》以《郑玉麒三十年业余医生转正》为题做专题报道。1997年,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先生为该科题词:为人民安康效劳。  
第三代传人郑拂晓,自幼受祖父二代影响,热心医疗事业。先在绍兴卫校学了四年西医,1999年再入北京中医进修学院学习了三年中医,并不断随父临诊。郑拂晓在临床工作中擅长总结经历,不时自主创新,研发了郑氏解毒饮、郑氏慢肝汤、郑氏排石汤、硬七味汤等验方十多味。在父亲指导下,郑拂晓还展开了中医中药抗肝纤维化、防耐药、抗肝癌以及肝胆结石、肝癌癌前病变等疾病的临床研讨,创设了一套治疗肝胆疾病卓有成效的中医办法。2009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张瑞祥教授为其题词:“传承郑氏医术精髓,发扬中医长久文化”。郑拂晓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会员,2008年10月被评为“首届全国民间名中医”,被《民族医药报》引荐为“有特长的民族民间医生”。  
肝胆科中医药疗法(新昌郑氏)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新昌茶祭  
茶祭最早来源于夏朝,据传,大禹帝的女儿仪狄公主与附马司徒庠奉命在会稽守陵,偶然发如今禹王陵四周,有十几丛正开着奶黄、奶白色花朵的茶树。在当时,还没有饮茶的习气,茶叶还只是一种比拟宝贵药材,为人们所注重。夫妻俩就地采了一些茶芽合成一捧,时令虽已中秋,但仍香气扑鼻,夫妻俩恭恭敬敬将茶芽放在祭坛上,又恭恭敬敬地行三拜九叩首的大礼,这是最早的关于茶祭的传说。  
新昌的茶祭活动开端于天姥山广福寺建成之日。据传,天姥山是西王母行宫,天姥茶早在仪狄发现禹王茶之前已发现和运用。据传西王母弟子广福四处为民除害,用茶做的药丸解除人们的疾患,因此深受人们爱戴,在广福升天之后,人们为了留念他,在天姥山麓建了广福寺,一年一度的茶祭活动也从此开端。  
在北宋真宗天僖庚申年间,茶祭在天姥山地域比拟盛行。比拟典型的如天姥山东麓东山村徐氏家族的茶祭活动。徐氏家族的兴隆与茶有关。徐氏世祖武忠公前来天姥因茶喜结良缘,后在东山村置地,采摘野茶,种植新茶,茶叶成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世代相传。后徐氏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隆,成为天姥一大旺族。为留念武忠公,每年一到谷雨前,由村总祠堂族长掌管展开“茶祭”活动,并亲身作谋划。每年逢茶祭前三天,凡年满十八岁不曾嫁娶的贞男童女辰时到各房茶山自行采茶,不管几,将采回的茶芽统一摊在永思堂祠堂大厅的新簟上凉干。炒茶师傅由总族长亲身选定,一旦被选定为炒制“祭茶”的能手,需在三天前和妻子分寓居进祠堂厢房,这叫净身,方可炒制。在茶祭当日,经精心布置,永思堂祠堂内张灯结彩,繁华特殊。祠堂六扇大门敞开,各房族长、缙绅雅士、天姥东山两寺方丈纷繁涌向永思堂,前来参与茶祭。中堂厅内,红烛高台阵于前,专用茶碟抱在先,银色酒壶立两旁,三牲福礼摆后边(猪头、鲤鱼、全鸡),随着总族长“祭典开端”一声令下,四处礼炮齐鸣,锣鼓喧天。此后,由经理宣读祭文。宣毕,由总族长、经理、各房族长逐个按辈祭拜,礼毕,每人坐于两边品茶,茶有专人提供,青瓷碗内撮放天姥峰茶,用姥东徐氏别具一格熏黑紫色铜壶,注入碗内。只见汤色明澈亮堂,茶香四溢,谈古论今,逍遥自由。茶祭毕,春茶就全面开摘。  
茶祭活动持续了千年,直到抗日战争迸发。当时,由于商路中缀,茶园旷费,茶祭活动也就中止了。解放以后,固然茶叶消费得到恢复和开展,但是茶祭活动被当作“四旧”而废除了。变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县茶叶消费的开展,茶叶作为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茶文化活动日趋活泼,茶祭活动又得到了恢复。  
新昌县茶文化研讨会在继承徐氏家族茶祭、保存茶祭的主要程序和根本内容的根底上,会同有关人员对茶祭活动的祭奠对象、参与人员等一些内容停止了创新,一是把家族的茶祭典礼变为全社会的茶祭活动,让全社会与茶相关的人员参与,二是把茶祭的对象从原来的家族创世人,变为对新昌茶产业和茶文化开展有突出奉献的历史人物,如东晋时的高僧支遁、昙光等,在新昌沃洲山树立小岭寺,倡导种茶饮茶,并把茶引入禅门,开启禅茶之风。三是在茶祭的时间上从原来的茶叶开采之前调整为茶叶上市期间,从谷雨前调整为清明后;四是茶祭大典程序停止了再编排,增加了献祭舞等内容;五是贡品从原来的猪肉、鱼肉和全鸡变为素祭。  
茶祭大典的程序分肃立雅静、鸣炮、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茶、敬茶、恭读祭文、行礼、献祭舞、礼成等12项议程。  
茶祭活动是新昌人民珍贵文化遗产和肉体财富,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我们不能遗忘对新昌茶叶开展作出奉献的前人,更重要的是经过茶祭活动,学习祖先的百折不挠、艰辛斗争、开辟创新的肉体,凝聚共识,调动整合各方力气,树立更高的目的,引领新昌人民继续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茶叶消费更有文化内涵,有更高的附加值,从而为新昌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  
“新昌茶祭”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新昌十番  
十番是传播在浙江省新昌县境内的传统音乐,原属宫庭音乐,至今已传承了近200年。新昌十番又名“圣莞十番”,“圣莞”二字源于《论语》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一语,旨在教育十番弟子要“学圣贤、享欢乐”。  
黄坛是新昌县东部山区的一个古村落,左近沃洲山有个真君殿。香火洛译不绝,庙会兴隆。毎五年一大会,四年各有小会。黄坛十番是在这样的时期背景下产生的。  
清道光年间,黄坛石氏后嗣第六十六世祖益铭公、邑庠生(1808-1872)在苏杭经商时,遇到一位沦落江湖的歌伎,歌伎善琴艺,精音律。于是先生请歌伎为师,决议组建一支十番演奏队,由她-一班曾经感染鸦片的不良族人后生,引导他们走正道。  
圣莞十番由八支唐代教坊曲牌组成套曲,也参插一些民间小调,如“三六”、“滩簧”、“九连环”、“双看相”、“十杯酒”等曲调,也能演唱苏滩自乐。参与五年一次庙会时,全县九个班社各献神通,时时会争个你高我下。黄坛十番常常备受嘱目。进真君殿山门时,校会班为前导,手执白藤条打街佬担任清算人群。十番班分二队依序从左右二门敲打演奏进入。排列次第为左队:斗鼓、扑钹、鱼板、横笛、洞箫、四胡、碗胡、银筝、琵琶。右队:彭鼓、叫锣、双星、横笛、洞箫、二胡、十星、扬琴、三弦。庙会盛况绝后,鼎盛期民众达十万余。喜庆庭堂演奏时,三张八仙桌合在一同,演奏人员围桌而坐。鼓手坐立厅堂后位居中指挥,打击乐分座左右。桌子左方:横笛、洞箫、四胡、碗胡、银筝、琵琶。右方:横笛、洞箫、二胡、十星、扬琴、三弦。如添加乐器随地插在类似乐器傍,附依而奏。豋台演奏时:斗鼓前排居中指挥,余下打击乐旁指挥后排附依左右。舞台右面拉弦乐类、左面弹拨乐类、后排站姿以吹奏乐为主。留意台形美观,音域散布合理有序。  
圣莞十番的发源地黄坛属长诏水库移民区,1978年水库移民,十番人员星散四乡,老队员相继离世,十番面临失传危机。移民到梅渚镇的石氏第七十世孙石菊林决然挑起抢救祖辈传下文化遗产的重担。2007年他自掏腰包置办乐器,延聘尚在世的八位老艺人,并发动艺人后代,传徒学艺,在2007年1月10日重树圣莞十番古乐坊。2009年先后入选县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往常十番队伍不时壮大,经常性地参与各级各类演出活动,反响良好。2013年曾承受绍兴电视台“记载绍兴”栏目组录访。2014年4月16日承受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央人民播送电台专访,作为向国庆65周年特别献礼节目,时长达半小时。  
“十番”于2006年7月入选首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新昌真君殿庙会  
真君殿庙会,是因真君殿(又名石真人庙)的树立而构成。真君殿建于宋末,位于沃洲山之阳,前临沃洲湖,为留念抗金名将宗泽而建,殿内塑有抗金名将宗泽像。庙分大殿、中殿、夫人殿、观音殿、千佛殿、财神殿等,共有殿堂五十余间;另设山门、戏台、仪门、小山门、念佛堂、地庄寺及放生池等;山门外有约200平方米的广场。清光绪三十年(1904)真君殿捐资重建,耗资三万余金,历四年完工,殿堂五十余楹,构筑精致,气度恢宏;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辅佐下,真君殿内的戏台、中殿等在原有的根底上停止了修复不测,又建成六十甲子殿、财神殿、千佛殿、夫人殿、观音殿,愈加丰厚真君殿的内涵,作为一座佛道合揉的庙宇建筑,真君殿为新昌县内古建筑工艺之模范,1963年发布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  
真君殿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庙会,庙会上会班、娱神、旗、炮、仪仗、舞狮、翻船、十番、鼓亭、回头拜、莲子行、三十六行、方旗等民间文艺活动应有尽有,繁华特殊。其中迎神赛会每五年一次大赛,新昌相邻县市天台、奉化、义乌等地也有人前来参与,与会者数万人,浙东稀有。  
真君殿庙会在解放后一度中止,于1993年恢复至今。2000年开端,县政府有关部门和镇政府对真君殿庙会活动维护治安和民间艺术展演等方面参与筹划和指导,使庙会更平安、更繁华。  
2009年6月新昌真君殿庙会被列入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甘棠元宵乐  
“元宵乐”又名“闹元宵”,是一种用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混合演奏的民间器乐,因其演奏的曲牌“闹元宵”而得名。该曲目演奏的乐队由12人组成。其行当分笛子、碗胡、板胡、二胡、小梅花、引罄等5人;大、小堂鼓、大锣、小锣、双木鱼、叮当、钹、月锣7人(有的由一人演奏数件乐器)。  
依据该村“元宵乐”乐队担任人石铨法(1933年3月出生)叙说;曲目源于清光绪三十年(1871年)山阴盛塘村人冯公作《梵音集》(由邑痒生张乐智作序)该集分《梵音集上》、《宣卷》、《宣卷调》等内容,现残集藏于村人俞可相(1916年生)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张绍良授教元宵乐,直到80年代再度恢复,并在1985年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乐曲集成浙江绍兴分卷》。  
“元宵乐”是文娱性很强的民间器乐扮演方式,普通都在喜庆节假日时演奏,以营造欢乐热烈的氛围。该乐曲的特征是旋律流利,引人入胜,颇受大众喜欢。  
2009年6月甘棠元宵乐被列入为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新昌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戏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后岱山村民喜欢的一种民间扮演艺术。依据东茗乡后岱山村民间老艺人王志求(1928-2011)引见,民国初年,东茗乡里白岩村民间艺人吕木火学成布袋木偶扮演技艺后,率领儿子吕庆南及同乡人吕宏波、吕根标、王志求、王相如、赵洽波等六、七人结社行艺,扮演布袋木偶,曾经红极一时。三年自然灾祸时期,剧团崩溃、演员分流,布袋木偶扮演艺术从此偃旗息鼓。2006年,东茗乡人民政府抵消失了40多年的布袋木偶扮演停止了抢救性发掘整理。  
为使“布袋木偶”这一民间艺术能得到维护和传承,市级“布袋木偶”传承人王秋芹拜村里独一的老艺人王志求为师,正式开端从事布袋木偶扮演。亲身入手制造木偶头、戏台和木偶服装,并辅佐独一的老艺人王志求完成了扮演,使布袋木偶胜利列入新昌县和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老艺人王志求逝世,维护和传承布袋木偶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王秋芹的肩上。如今王秋芹正组织村里一些年轻文艺喜好者学习布袋木偶扮演技艺,努力使布袋木偶扮演这一共同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开展。2007年9月,布袋木偶《斩经堂》在东茗乡首届农民文化节文艺晚会上初次亮相,扮演效果很好。2008年,布袋木偶被拍成纪录片在绍兴卫视《纪录绍兴》栏目播出,2011年11月13日,剧团应邀参与绍兴市第三届鲁迅文化艺术节,深受绍兴观众喜欢。为了让传统文化助推廉政建立,2012年,布袋木偶剧团创排了廉政剧《清风岭》,并于3月4日晚,在东茗乡上来村拉开了全乡巡回演出的帷幕。2014年10月20日,又创排了劝人戒赌,崇尚文化新风的戏剧《悔赌记》,参与东茗乡第八届农民文化节演出,深受观众欢送。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传统砖瓦制造技艺  
新昌自古就是一块充溢诗意、人杰地灵的中央,千百年来,民间就萌生并传承了江南古建筑砖瓦和砖雕的制造技艺,即传统砖瓦制造技艺,并不断得到了较为完好地维护与传承。以此非遗项目为依托,在羽林街道央于村一带已建有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等多家传统砖瓦制造企业,古老的技艺照旧在现代新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砖瓦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造而成的,首先依据图案,做出对应的模具;其次将泥料制成胚胎,放入窑中烧数天,窨水冷却前方可出窑了。固然瓦根本上做成了,但这只是普通的初加工,若要是细加工,还要停止做旧处置,主要对雕琢部位停止磨光打细,使其愈加具有保管价值。而方砖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窨水、出窑、打磨等工序后做出来,其具有的保管价值将不言而预。这样一块制造精良、外形美观的砖瓦的问世,是一种高压强权统治下劳动人民求得生存的产物,但它的持续,却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砖雕严密分离了建筑构架的准绳和各种构架的外型,巧妙规划,精心雕琢,赋予建筑资料灵动的生命,以不同的题材、外型、功用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得以传播千百年还能供后人观赏和瞻仰。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寓居构造和形式也发作了宏大的变化,公寓式等新型建筑曾经替代传统建筑,所以古建筑砖瓦和砖雕的运用大为缩减。砖瓦和砖雕制造是高技艺的复杂膂力劳动,存在着制造原料特殊性、土质请求极高、炼制工艺严厉而繁琐、消费周期长、劳动投入大等实践要素,而许多砖雕艺人大都不愿终年从事该项工作,因烧制砖瓦的窑结构特殊,即便停用3个月,温度也会高达600C,致使一些砖雕艺人不得不纷繁改行,另谋出路,特别是年轻人更不愿去学习和传承,致使砖雕的制造技艺逐步萎缩并濒临失传。  
2012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丁家坞马灯  
丁家坞马灯历史长久,相传始于南宋末年:朝廷有位丁姓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憎恨奸佞。因冒犯皇上而遭贬,举家逃生到新昌县小将镇南洲村,其后人又于元代时迁移到城南乡丁家坞村。据传,他一手创编了舞蹈《马灯》调,还组织了《马灯》队,赴四村八乡扮演。《马灯》的主人公选集了汉、三国、宋各代忠良以示讴歌,并将-求荣的毛延寿作为奸佞代表严加贬低,人物形象一正一反,爱憎清楚,遭到老百姓的欢送。因此历经元、明、清、民国代代相传,至今未绝。1985年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绍兴卷》。  
马灯又称调马,扮演在锣鼓和唢呐交响的《骑马调》中开端。扮演者分为马群甲、乙二组,马夫甲、乙各领一组,旗牌手四人分二行,双手将旗牌擎于胸前,在音乐声中率先上场,马夫甲乙,穿黑打衣,头包红巾布,脚穿黑色平底靴,以两个小翻斗率先上场。随后是马群甲、乙两组分别亮相:甲组依次为王昭君、双阳公主、关羽、诸葛亮、赵云等;乙组依次为:单阳公主、刘备、张飞、狄青、毛延寿等。个个匹配马灯,似骑马状,扮演者跃马扬鞭,平步行走,时缓时急。唯毛延寿花脸谱,扮演各种丑态。旗牌手带领二组在音乐伴奏中边唱边串阵扮演,队形转换多变,有“香烟曲”、“元宝阵”、“剪刀阵”、“绕四角”、“破十门”、“里盘龙”、“外盘龙”、“踏五方”、“转三角”等等。伴唱为马灯调,歌词有“天下歌”、“十香袋”、“十妆台”、“十采茶”、“十记锣”等等民间游歌,内容多为借古喻今,颂扬忠良,贬低-,寓意深入。往常的唱词也与时俱进,已改为讴歌乡村的新气候及各种新颖事物。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以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  
新昌调腔剧目丰厚,既有源于目连戏、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各种剧目,又有近现代新编的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管下来的晚清以前的古剧抄本就达159种,其中属于元杂剧的《北西厢》、《汉宫秋》、《妆匣记》等剧目为调腔所独有,极为宝贵。新昌调腔剧团是全国唯一能演《北西厢》的艺术团体,其演出的《汉宫秋》亦能坚持元曲的原貌。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167出调腔目连剧目中,为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多达72出。  
调腔演唱中有干唱、帮腔、叠板等方式,常在每句唱词的句尾采用一字或数字的帮腔,或者迟一拍用不同旋律反复句尾几字;帮腔纯用人声,各句旋律有逐步下滑的趋向。调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打击乐配合演出,后因受昆曲和乱弹的影响,在少数折子戏中采用笛子和板胡伴奏。调腔的伴奏乐队构成极为简单,仅由6人组成,担任鼓板、小锣等的演奏。调腔的脚色行当有“三花、四白、五旦堂”之称,三花为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白为老生、正生、副末、小生,五旦堂为老旦、正旦、贴旦、小旦、五旦。其扮演以精深细腻著称,有擎椅、掌烛、背身踢靴等绝技。  
新昌地处浙东山区,环境相对闭塞,调腔因此得以在这一隅之地保管下来。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关于古代戏曲、音乐的研讨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调腔深深地影响了四周的剧种,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中央剧种也都从它的剧目、声腔和扮演中得到一定的滋养。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加上新剧种不时兴起,新昌调腔因之走向衰落。目前调腔戏遭到社会革新的影响,处于濒危状态,剧团资金匮乏,演艺人员青黄不接,断层严重,只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干保证这个剧种继续生存下去。  
十二、小京生炒制技艺  
小京生,俗称小红毛花生,在新昌可谓众所周知,是新昌传统的中央优秀种类。种值历史较久,质量特佳。新昌小京生果形美观,多用来炒食,香酥甜醇,风味特佳。同时也能够加工成多种食品,营养丰厚。经测定,小京生化生仁含蛋白质27%,脂肪48%,营养价值比鸡蛋、牛奶还高。“常吃小京生,胜过滋补品,吃了小京生,天天不想荤”是新昌乡村的一种盛行说法。小京生花生还具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能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补调气;经常食用对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还能进步青少年的记忆力,并具有中途夭折之成效,故有“长生果”之美称。  
不断在新昌民间传承的传统的新昌小京生炒制技艺是这样的:先从水极清的江河里淘足米粒般大小的细沙,晒干后备用。炒制小京生时,先把锅烧热,再放进晒干后的清水沙,把沙炒热至微烫手,再把晒干的生的花生倒进炒热的沙里,用铁铲从锅的中心向两边重复翻炒,尽量让花生不碰到锅面,用热沙的温度把小京生炒熟,炒制小京生至八成熟了,就能够出锅等候冷却,冷毕,即可食。当然,在我县乡村个别中央,譬如外婆坑村,老百姓是用盐拌花生在锅里炒的。这种传统的小京生炒制技艺如今用的很少了,大家为了图便当,就直接从店里买现成炒熟并曾经包装好了的小京生。由于小京生销量大,普通都是用机器炒了。而在以前,每当过节前夕,或者家里要办喜事或来客人了等等,女主人普通都会用传统的技艺炒花生,招待客人。  
2012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西坑吹鼓亭  
吹鼓亭,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其望文生义就是供乐队抬着边走边演奏的一个彩色亭子,颇具艺术欣赏性。鼓亭是由细木精摹细琢而成,呈六角四层,可拆可装。底层是一些寓意吉利、安全的楷书;第二层是山水、花鸟图案;第三层是戏剧人物画;第四层则是天上神仙之类的图画,亭顶飞檐翘角。每层六角配有彩球,每层门面配上对联、匾额,各层围有护栏,护栏雕一些不祥图案。演奏时,前面四面旗子开道,锣、鼓装在鼓亭里敲打,吹、管、弦乐器围在亭两旁司乐。演奏的曲目主要是器乐曲《大辕门》,意在衬托将军出师、挥-马、战鼓震天动地、战马嘶鸣长空的宏伟气概;其旋律激昂大方,虎虎生威,急如暴风骤雨,又如千军呼吁、万马齐喑;缓时却又如行云流水,悠扬婉转。吹鼓亭适合在喜庆佳期演奏,既合适广场踩街扮演,又合适舞台演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神州大地真正迎来了文化的春天,许多源自民间、根植于民众生活的文化遗产又被变革开放之春风唤醒,像“西坑吹鼓亭”这样的民间音乐又唤起了人们长远的记忆。上世纪末期,西坑村成立了西坑吹古亭演奏队,演奏队曾在1996年4月参与了新昌县首届茶文化节的扮演;1997年6月又在新昌县第三届艺术节民间艺术专场中亮相演出;2001年9月,还参与了“新昌行”民间艺术专题片的拍摄。因而西坑吹鼓亭于2006年7月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往常,西坑吹鼓亭在几位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倾心传承下,一批新艺人曾经涌现出来。这一民间演奏艺术将以她共同的魅力得到得到维护并传承下来,在灿若银河的民间艺术宝库中闪烁着共同的光辉。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浙江新昌县端午节风情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或重五。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二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沉,后人为了留念他,把这天定为节日,各地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新昌端午节有门插艾蒲,喝雄黄酒,吃汤包,做香袋的风俗。为了留念这一节日,我们特编辑了这组颇具地域特征的有关新昌端午节风俗的文章,以飨读者。  
家乡的端午节  
老家在双彩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乡邻们平常忙于劳作,而对祖辈传下来的节日却并不模糊。  
五月五,过端午。五月初五一早,就有人去村头的水渠边割菖蒲,又从菖蒲的末端剪下一小段横串在上面,做成一把剑状,与艾蒿一同斜插在门环上。那天中午前,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菖蒲和艾蒿,成为小山村过端午节的意味性景观。  
中午,村里的老年人会在盛满烧酒的碗里放一撮雄黄,然后将雄黄酒含在嘴里喷洒在房子的角角落落,说是能够驱蛇虫。端午节喝雄黄酒,其实只是悄悄嘬上一小口,并不多喝,更像是一道忠诚的典礼。还有人会用手指蘸点雄黄,在门上划出一个“王”字。一些生性生动顽皮的儿童还会请求大人在他们额上抹点雄黄,这时大人也常常乐意为之,有时痛快在小孩的额上抹出个“王”字来,祈求避灾消难,给小孩带来安全。  
端午节那天,村里的小孩能够向新媳妇讨香袋,这是家乡过端午节的一个习俗。这年年初嫁到村里的新媳妇,会事前做好一大串香袋,到端午节那天赋送给左邻右舍的小孩,一来展现一下本人做女红的手艺,二来也借此与邻里结个善缘。假如这一年嫁到村里的新媳妇不多,那么村里未出嫁的小姑姑也会做些香袋分送给小侄子小侄女。  
老家在山区,没有平缓的溪流,端午节自然没有了赛龙舟这等盛事。端午节也不吃粽子,老家的习俗只要在春节时才吃年糕和粽子。端午节那天,除了洒扫庭院,年轻的主妇就入手裹些汤包,让家里人美美享用一回,还会蒸些汤包给村中孤寡老人送去。  
家乡的端午节,虽没有春节走亲访友那么繁华,倒也显得民风憨厚,情味盎然。  
端午节风俗  
新昌每于端午节,还有小孩左臂系五色线的风俗。以前,家家自制张天师偶像,置于门额之上;或将艾蒿作人形,又以竹作剑,置于门前,均取避邪之意。也有在门楣或门上贴朱砂符、八卦图或钟馗捉鬼图的。  
这一日,新昌风俗除吃端午馄饨外,还有吃粽的习气。乡间也有喝雄黄酒的,此俗与白娘子许仙故事有关:传说白娘子系白蛇所化,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以使其现出原形。故谓雄黄能够避邪。  
此外,新昌等地尚有“发庚”、“送扇”的风俗。如某家在年内娶媳妇,就要在端午节发庚,男方除向女方送去结婚良辰美景之外,还得送白糖桂圆等礼物。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则娘家父母兄弟须向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东西。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的,多是制造精致的细芭蕉扇;公公、大伯则赠以大芭焦扇,以示区别。  
端午话艾蒲  
艾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一种特殊的浓郁香气。用艾蒿治病,我国很早就有记载。艾蒿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对治疗结核菌、伤寒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以及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杀灭和抑止作用。”夏季,把采来的艾蒿拧成绳,或做成艾棒晒干,在蚊蝇较多的时分点燃烟熏,既可使屋内消毒,又可驱除蚊蝇,坚持室内卫生。  
菖蒲又名水剑草、蒲草,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分为水菖蒲和石菖蒲两种。菖蒲挺直的叶片仿佛钟馗的宝剑,民间传说,钟馗执剑斩杀天下妖孽,菖蒲就被人们当作驱邪之物。直到今天,民间还有用它来治疗痢疾的。古人用菖蒲泡酒,其味清涩,余香满口。菖蒲还是一种俗气的欣赏植物和装饰品。古人常将兰、菊、水仙、菖蒲誉为“花草四雅”。  
端午节插艾挂蒲不只是一种民俗习气,而且有着除灾灭病、考究卫生的科学意义。  
端午与香袋  
每逢端午节,特别是妇女和儿童,都佩戴香袋。追溯香袋的来源,早在先秦时期,女子用五色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成为香袋,到了唐代,呈现了装有香料的香袋。香袋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抱朴子》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后来这个记载被美国人爱伯哈德用于他编撰的《中国文化意味词典》中,记载道:“黄帝部落发作了大瘟疫,听说广成子医道高明,派人前去讨教治疗瘟疫的方法,广成子用雄黄装包,让他们戴在身,结果病治好了。”这一说法倒也有科学的道理,可见香袋在我国远古时期就有了。  
端午时节,气候酷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生。古人以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袋能驱邪解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和蒲根,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有些中央简直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脸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参加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袋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香袋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到达祛病强身之成效。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特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离,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弭汗臭,清新神志的作用。  
十五、新昌过年风俗  
简单点别太长啊  
祝愿  
腊月后半月,家家“掸尘”、办年货,舂年糕、裹粽子、炒馈货、煮福礼、做小吃,准备过年,天天忙到深夜。其间,选吉日“请天地菩萨”最为盛大,叫“谢年”,即祝愿。是日清晨,用五牲福礼朝天祭奠,祭桌要横放,家人依次“三跪九叩首”,求神保佑,然后,祭桌改直摆,移至中堂神龛前祭祖。祭毕,饱餐粽、糕、白切鸡、白切肉、糊辣羹汤。祝愿后,邻居间不准讨火种、借东西。  
送灶接灶  
腊月二十三送灶司上天,用香烛、茶叶、饴糖祭奠,户主祝祷“好言好语传上天,恶言恶语解过边”。从灶龛上揭下旧灶司像。至年三十夜又请灶司下来。烧“搁釜”,换上新灶司像,贴上对联“上天秦好事,下界保安全”。灶司菩萨,亦叫“东厨司命”,是玉帝派往凡间探听善恶之“神”,故有“灶头边不可多讲多话”的忌讳。听说灶神不洁、爱赌、出过妻;嫦娥分开丈夫偷奔月宫,二者均为凡间所非议,故又有“男不拜月,妇不祭灶”之谚。  
元旦分岁  
夏历年最后一晚为过年高潮,外出者都要赶回家聚会。县城西门外有磕山,俗称“望娘山”,新昌人乡情观念特重。元旦万一赶不回家,家人亦在席上置筷子和酒盏,以示团聚。年夜饭特别考究,俗称“三十夜的吃”,佳肴之外常有芋艿、南瓜(俗称饭瓜)、八宝菜,寓意“有余”、“上万”、“招财进宝”。给下辈分压岁钱。乡村还用福礼请“信基土地”、“井栏土地”、“牛老太公”、“猪老太公”。农具上也放些年糕粒,也叫“分岁”。是夜,常常守岁至天明,接灶神,贴春联,点斤通蜡烛,挂祖先遗像。每间屋都有灯光,取亮堂兴隆之意。东区乡村火塘里烧大柴株,昼夜不息,叫“煝年株”,取意“红火”。元旦夜要清帐,负债穷人只好躲债,故又叫“年关”。  
春节  
正月初一清晨开六放爆竹,听畜禽叫声预测吉凶。人人穿戴一新,点香烛,设供品,祭天地祖宗,喝糖茶,吃解缚粽,去宗祠拜祖,给晚辈拜年。然后尽兴文娱:搓麻将、推牌九、掷骰子、游大佛寺等。晚上早睡,不点灯,叫“赶鸡睡”。一天内不动刀,不扫地,不泼水,不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二起,普遍走亲戚,小唱、大唱、狮子班上门扮演。正月初八“迎春牛节”,知县牵“春牛”(意味性用纸糊)上街,一年农事开端。解放后,过年简化,迷信颜色淡化,增加慰劳烈军属,开联欢倒,收看春节文艺联播电视,组织球类、棋类竞赛等新内容。  
十六、新昌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新昌芋饺  
芋饺不选用芋头而用芋子,其质细腻、软糯,嫩滑,浓稠,有粘性。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  
2、新昌榨面  
榨面是新昌县有名的传统特产,是新昌人特别爱吃的主食之一。参加一些青菜或盐菜、蛋、香肠煮熟即可。  
3、新昌春饼  
新昌春饼是新昌县有名的传统风味小吃。新昌春饼形如圆月,薄如纸张,白中透黄,略带微咸,酥脆香美,再买一根油条或一块油氽豆腐,卷起来就能够吃,既松又香,别具风味。  
4、米海茶  
米海茶是浙江新昌、嵊州一带的传统特征小吃,做法简单,品种多种多样,茶味香甜,解饥渴,老少皆宜。米海茶用糯米来制造。  
5、蒸汤包  
汤包是江南地域对馄饨的称谓,蒸汤包更是江南的名小吃。蒸汤包普通在早餐店里很容易找到,当地人也把它当正餐吃。蒸汤包品种丰厚,除了鲜肉汤包,还有笋干、梅干菜、豆腐干等其他口味,最有名的当属新昌蒸汤包。  
十七、新昌县著名景点  
1、达利丝绸世界  
新昌县达利丝绸世界工业旅游景区占空中积320亩,景区以“走江南丝绸之路,赏丝绸美丽风华”为主题,由千年桑树园、丝绸文化特征街、丝绸文化博览馆、达利生态体验休闲区和丝绸精品展现购物中心五局部组成,是集蚕桑文化园林、丝绸博览馆、现代丝绸工业消费、丝绸文化科普教育、生态农业体验和休闲、文娱、购物等多种旅游元素和形态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2、沃洲湖景区  
沃洲湖景区,位于新昌县城东12千米处,面积81.14平方千米,由沃洲湖、天姥山、刘门山、东岇山和三十六渡五大景区和九个景群组成。沃洲湖景区现为省级景色名胜区、国度水利景色区以及绍兴休闲旅游魅力新十景,国度级景色名胜区。  
3、天烛湖  
天烛湖,位于天烛岭脚的蚱蜢头山和孝天龙山的峡谷上,天烛湖集雨面积32万平方千米,蓄水量达305万立方,湖长3千米之多。  
4、千丈幽谷  
千丈幽谷,位于穿岩十九峰东面,逶迤五里,是一峡谷,由十九峰、台头山两组丹霞地貌相峙而成。千丈幽谷是央视《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的外景地。  
5、新昌智能配备小镇  
新昌智能配备小镇位于新昌高新园区梅澄区块,面积3.46平方千米,方案总投资75亿元,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技术与配备制造的交融开展,嫁接新昌的唐诗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等特征文化,交融工业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功用。2016年1月列入第二批省级特征小镇创立名单以来,累计完成投资59.34亿元。2018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9.08亿元。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在省级特征小镇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特征小镇。2018年,全国首个国度科技成果转化效劳(新昌)示范基地落户小镇。  
6、天姥山景色名胜区  
天姥山景色名胜区,位于新昌城关西南,由大佛寺、沃洲湖、穿岩十九峰三大分区组成,规划区域内包含有相对独立的3个片区,11个景区,总面积149.0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景区30.93平方千米。大佛寺至十里潜溪片区总面积36.58平方千米,穿岩十九峰片区总面积31.35平方千米,沃洲湖片区总面积81.14平方千米。  
7、大佛寺  
大佛寺内名胜古迹众多,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六朝时期,这里是中国佛教汉化的发源地,是最早的弥勒道场,是天台宗、律宗的祖庭之一。据《浙江通志》记载:作为佛教中国化标志的大乘佛教般若学在新昌十分昌盛,其“六家七宗”,除道安一家在北方外,其他都发源于新昌。大佛寺是高僧大德荟萃之所,历代有大批的文人墨客如王羲之、李白、孟浩然、米芾、颜真卿、弘一、赵朴初、日本松浦友久等或游或止,在此留下人文古迹百余处。  
8、穿岩十九峰  
穿岩十九峰,位于新昌城关西南约22千米处的镜岭镇,总面积31.35平方千米,由十九峰、千丈幽谷、重阳宫、台头山、倒脱靴五个景色区组成,在穿岩十九峰中,有着一座长108米的空中玻璃栈道,透过玻璃就能看到垂直的山体。飞龙栈道主要由三局部组成:古木栈道、空中玻璃栈道和飞龙天桥。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