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北纬29°35′,东经120°49′。东邻宁波市奉化区、宁波市余姚市,南毗新昌县、东阳市,西连诸暨市,北接上虞区、柯桥区。境域东西长64.1千米,南北宽55.4千米,总面积1789平方公里。
二、方言
嵊州方言从属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嵊州位于浙中偏东地域,与浙南吴语区毗连,长期来为杭温线上的交通要津,再加上经过舞台言语(以嵊州方言为根底言语)的普遍传播,故嵊州方言在省内影响较大。1964年,浙江人民播送电台开设乡村方言节目,即以嵊州方言作为播送用语。
嵊州方言也是越剧道白的根底,唱腔韵脚的根据。
嵊州方言大致可划分为城关镇、崇仁、甘霖、长乐、黄泽、三界等6个方言小区。
三、酱品制造技艺
嵊州酱品制造技艺历史长久,尤以《万和酱园》名闻江浙。万和,万家和美。系嵊州酿造百年品牌,集剡溪两岸农家酿造技艺之优,为酒宴必备和菜肴制造的重要配料。万和,位于剡山小学东面的万和弄,并在黄泽、长乐、崇仁、甘霖等地设有连锁专卖店。万和酱油曾于1929年获西湖博览会劣等奨,1932年获第二届浙赣特产结合展览会劣等奨,享有盛誉。嵊州酱油制造的原料为大豆和面粉。制造步骤是先做酱,再经过滤而成酱油。酱油可分阳酱油和阴酱油。日晒出来的酱油叫阳酱油,放在屋内过滤出来的酱油叫阴酱油。普通市场供给的酱油都是阳酱油,分太油和顶油。嵊州酱油制造技艺代代相传,嵊州市香富制酱调味品厂还在消费。制酱调味技艺的价值在于没有任何添加剂制造出鲜美的酱油,绿色环保。
“酱品制造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嵊州木鱼制造技艺
木鱼,打击乐器,“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木鱼的制造技艺需求特殊工艺,不同于其他木雕琢,表里分离,内空外雕,特别关于异木质、不等厚、空腹腔所惹起的变异性,招致木鱼在枯燥收缩时的变形、变声、变裂的处置需求有科学工艺技术。木鱼原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乐器。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外形、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古时主要用以汇合僧众,今有多种功用。木鱼腹中空空,构成声音的共震区,空间大小与光亮水平非常考究,与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有着直接关联。木鱼外部外型、花纹与颜色的搭配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清代以来,木鱼除在佛教、道教音乐运用外,还盛行于民间,普遍用于各种方式的器乐合奏和乐队中。演奏时,大团鱼形木鱼需置于空中上,小圆鱼形木鱼则用左手托持,右手执棰头呈橄榄形的木棰敲击,发音急促,音色洪亮洪亮,是富有特征的节拍乐器。常用于戏剧、曲艺伴奏、器乐合奏、民族乐队和宗教音乐中。在佛教、道教音乐中,木鱼既是法器,又是离不开的节拍乐器。
嵊州市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无论在寺庙,还是在民间,木鱼非常提高,制造也富有传统。博缘木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具用品品牌之一,所消费的木鱼不只传承了传统的工艺制造技法,更是科学地参加了许多文化元素,使木鱼不只内涵丰厚,形态大小也千变万化,用处也从以前单纯的佛教用品开展到如今的旅游商品。
木鱼制造是一种共同的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从木头无言,经打磨成形,精摹细琢,空纳万境到木鱼传音,劝诫人生等10多道工序,可谓木鱼制造如人生历练,让人感悟,让人醒世,让人警示。还有木鱼民间传说很多,其肉体和主题都是传送着人世的真爱、向善和美丽。
“嵊州木鱼制造技艺”于2013年1月入选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浦桥潮神节
浦桥潮神节是留念治水功臣陈贤(陈老太公)的节会。在嵊州,大小村落都建有陈老太公庙(也叫陈侯庙),而鹿山街道浦桥村的陈侯庙范围最大、香火最盛。由于陈老太公系嵊州鹿山街道浦桥村人,名叫陈贤,字希文,号恺山。陈贤终身与水结缘,治水有功,给剡溪、曹娥、钱塘两岸百姓带来安全和丰饶。古时剡溪常发洪水,是陈贤沿溪筑堤,沿堤植芦种竹,狭窄处建闸节流,使之具泄洪、防旱情,利灌溉益百姓。宋绍熙年间,黄河决口,陈贤奉圣命率民工,管理黄河蔡州段百丈险堤,取得功成。天禧年间(1205-1207)授吏部从事,总管管理钱塘海潮。当时,人们视钱塘潮为“水怪”,过往行人常遭潮水祸患。陈贤潜心研讨潮涨潮落数十年,控制规律,总结诸家海潮学说,制定钱塘潮应急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钱塘潮,被誉为“活潮神”。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陈贤积劳成疾而去世,卒葬故里浦桥。陈贤终身治水造福、施善惠民,深受百姓爱戴,死后受民崇敬。民间多有他的美妙传说,是真正的“潮神”,被列入国度祀典。
嵊州浦桥村民为留念先贤,在陈贤夫妇墓前建造灵济亭,后建灵济祠,明天顺二年(1458),由灵济祠改建扩造为陈候庙。一年四季香火供奉,祈求安定安康、风调雨顺、年年歉收。而每年的八月十八(农历),为陈侯庙最盛大的祭奠之日,俗称“陈老太公会期日”,正名为“潮神节”。浦桥的“潮神节”游人如织,商贾似云,繁华特殊。首日,在陈侯前,诵读祭文,敬献祭礼,次第谒拜。演三天三夜戏文,四邻八乡男女老少简直都赶来祭奠,庙事活动把庙会推向0。在浦桥潮神节上读的祭文是对陈贤终身的总结,融海潮文化、江河文化和剡溪文化于一体,既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又有严重的教育意义。
六、紫砂壶烧制技艺
紫砂又称“紫砂陶”,嵊州紫砂其前身为“老协兴陶厂”建于清乾隆年间崇仁镇赵马村,然后改称“复兴窑厂”,解放后更名为嵊县陶器厂。主要消费粗陶缸、钵、盆为主,因烧制的产品坯体呈紫色。70年代初开端研制紫砂产品,73年研制胜利,填补了浙江紫砂空白,78年更名为“嵊县紫砂”(其厂名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题),产品畅销全国26个省市,全县消费紫砂工人抵达2000多人。
紫砂陶以陶土为原料,紫砂泥的化学成分也与普通陶土不同,他含有9.5%左右的Fe2O3和25%的A12O3,SiO2的成份普通都在50%左右,其次还有少量MgO,K2O等化学成份,由于紫砂泥具有共同的化学成份,它给手工成型工艺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不同的化学成份更丰厚了紫砂产品的颜色,它在温度的作用下,呈现了紫、红、黄、绿、蓝、天青、梨皮、墨绿等多种色彩,更丰厚了紫砂产品的装饰艺术效果。
紫砂陶土经过加工,在陶艺人的手中,可设计制造成形态万千的紫砂茶壶、雕塑、酒具、文具,养生壶等。在产品设计中,金祖稠、钱小英、张明喻、张居洲、吕洪宝等人有十几件作品获省市工艺美术精品一、二等奖,作品深受国内外友人好评和珍藏。他们的作品已载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集》、《中国陶瓷》、《世纪名人》、《经典中国》、《中国学问产权年鉴》、《科技中国》、《绍兴市陶瓷志》等刊物。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开展,手工技艺,手工制造产品及艺人将越来越少,如何培育传承艺人问题需求政府扶持和维护。
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崇仁古村落营造技艺
崇仁古镇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册封的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自南宋以来,人才辈出,单裘氏一族,就有4个进士,38名举人,仕宦者几十人。
崇仁至今仍保存着庞大的古建筑群,固然历经千年但风貌照旧。古建筑群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征。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管完好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小楼勾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表现了祖先的“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
崇仁古镇建造工艺考究、共同。从选址到建立,从建筑到街道格局,从功用构造到空间构造,从根底设备到防御体系,规划合理,构造完备。村落选址于山阴水阳,依山傍水处。经过开挖人工水利设备,满足风水和生活排水、消防平安、消费灌溉的请求。街道规划以直街和横街组成“一纵一横”的十字骨架,呈不规则的方格网状构造。老台门鳞次栉比,中小建筑沿街而立,街、巷、弄格局完好,尺度适合。
2006年崇仁古建筑被列为国度重点文保单位。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嵊州灰塑
灰塑又名堆灰,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唐朝就曾经存在,以明清两代最盛行。内容有山水、花卉、鸟兽、人物、书法等,多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的装饰之用。
灰塑工艺精密,它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外型,表现方式有多层式“平面”灰塑,浮雕式“半沉浮”灰塑,也有图雕式单个外型“单体”灰塑等。传统灰塑工艺散布普遍,形态万千。现存嵊州城隍庙、三界始宁城隍庙、崇仁玉山公祠、金庭观等祠堂庙宇有大量工艺精巧的灰塑作品,如“桃园结义”、“郭子仪祝寿”、“哪吒闹海”、“长板坡”、“瓦将军”、“二龙戏珠”以及八仙人物、鲤鱼、鸟兽、花卉等等。
民间灰塑工艺,不只注重图案的方式美,还注重图案的意义美,作品既神色兼备,富华俗气,又作风共同,殊含深意,反映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祈求不祥纳福的朴素感情,是嵊州一带民间建筑艺术作风和富有特征的民间手工技艺。
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嵊州根雕
嵊州根雕,据艺人朱仲贤(1935年生)忆述,均受开元周喜老(1912年生,已故)根雕艺术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家庭作坊始,逐步构成新兴产业。
嵊州根雕,利废成宝,点木成金,应用自然奇木,按天生形态加工,艺人经过看物有形、手随心移,以自然之理去改造自然之物,到达天人合一,题材深广,人物形象生动,但雕群体庞大。其中,郑剑夫、吴筱阳、周扬、郑兴国等人有几十件作品获省、全国和国际金奖,有的被国际友人珍藏。郑剑夫、吴筱阳、周扬等为代表的根雕艺人传略和作品等已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及《中国根雕艺术》、《浙江根艺》等公开发行的杂志刊物。
嵊州根雕,从维护生态环境动身,全国最早应用古沉木、枯朽木为原资料不时改良选材和工艺,更附合人与自然调和相处的新理念。
嵊州根雕从上世纪70年代七、八人,开展到目前二—三百从业人员,特别是七、八家根艺作坊搬进市里特建的“艺术村”后,已成为全国实力较强、层次较高的根雕基地,以代表人物和“艺术村”为龙头,已辐射全市。郑剑夫、吴筱阳、周扬在艺术村辟有各自200m2的陈列室,各陈列200多件艺术品,并经常开放,予人参观观赏。
但是,如何使高雅艺术防止副业化、地摊化;如何珍惜和维护稀有的自然资源,减少糜费;如何以梯队方式,培育传承艺人,急需政府扶持和国度维护。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十、嵊州泥塑
嵊州泥塑从历代寺庙中塑造的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像中,反映出了民间艺术有深沉的大众根底,特别是在全国著名工艺巨匠柳荫屡次回乡指导、辅导下,泥塑艺人人才辈出,许多作品如宓风光《中国戏曲百脸谱》、《中华民族》、《千人脸谱》均获全国金奖,并屡次出国献艺;张立人的组塑《九歌》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吕洪宝的《南海观音》、《大型雄师》受大众喜欢,订购不时,杭州开店10年产品打入上海香港,远销日本、美国等国际市场。裘粤石的微塑《白蛇传》、《歌舞》等更显艺术功底。
变革开放后,古老的民间艺术曾重放光荣,有过辉煌,从业艺人曾到过上千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市里办起过泥塑厂,产品曾作过县人送礼的上乘佳品。
但是艺术品也受市场经济限制,县办厂崩溃后,许多代表艺术也曾办起过家庭作坊,最后还是难在市场立脚。因而张立人被请去注册办冷瓷厂,吕焕成被广东请去塑神像,吕洪宝赴杭州开泥塑店,裘粤石年大隐退,现市里唯剩浙江泥人宓研讨所和工艺巨匠宓风光在惨淡运营。
目前,嵊州泥塑已后继乏人,渐趋衰落,急需政府扶持和国度维护。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十一、接骨伤膏制造技艺(嵊州裘氏)
裘亦海,主治中医师,师承习医,师授熟研歧黄绝技,学成后72年兴办崇仁镇卫生院,积极展开传承中医中药,采用内外兼治,将炼制的接骨伤膏为嵊州西乡崇仁、北山、甘霖、长乐等地域病人普遍应用临床,得到了大众的好评。87年《嵊县卫生志》对他的艺术做了引见,医师裘亦海,收治骨伤科病人较多。他的苏丹参、赤芍、生地、独活、白芷、木瓜等38种中药,按比例配方煎熬,制成接骨伤膏,对粉碎性骨折、关节类骨折,骨折内固定术后骨痂生长缓慢或骨折不愈合治疗有显著成效,属接骨伤膏一绝。1985年骨伤科门诊17950人次。87年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同年中选为县第九届人民代表。90年中选为县第10届人民代表。93年中选为绍兴市第三届人民代表。1994年被录入第三批《中国当代中西医名医大辞典》。曾任崇仁卫生院院长、书记,嵊州市人民医院门外科主任等职,系嵊州中医协会理事。
“接骨伤膏制造技艺(嵊州裘氏)”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香榧传说
香榧传说是传播于嵊州市及周边县市一带,以香榧为题材创作,并不时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目前普遍传播的香榧传说约有百余个,题材多样,其内容主要涵盖有关香榧树和香榧子渊源的传说、与历史人物相关的香榧传说、与香榧有关的中央习俗传说、与香榧有关的中央景物传说、有关香榧子用处的传说等类别。
嵊州市地处浙江省中东部。其共同的天文环境适合香榧的生长,而深沉的文化底蕴又为香榧传说的产生和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榧树作为一种古生物物种的孑遗,从宋代罗愿《尔雅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到清代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历代都有文献记载。关于香榧的描绘,更有北宋诗人苏轼的《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和南宋诗人叶适的《蜂儿榧歌》,他们经过描写“玉山果”(香榧)的宝贵和榧树生长之地的环境,赋予它“凛凛傲霜雪”的崇高品德。
香榧树寿命长达数百年至上千年,普通种植十余年后才会挂果,且果实须经第一年花芽分化,第二年开花结果、第三年成熟,历经二十八个月方可采摘,被称为“三代果”、“千年圣果”。香榧的这些特性,增加了其神秘颜色,会稽山榧农中传播的很多民间传说故事都带有这种神秘性。同时,很多乡村的古香榧树位于村前屋后,与榧农的日常生活亲密相关,与此相关的传说故事等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崇高性与生活性并存,成为会稽山古香榧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的显著特性。
时至今日,《香榧的来历》等香榧传说还在当地民众中广为传播,成为会稽山四周地域的一个代表性文化符号。近年来,嵊州市组织有关人员成立特地的研讨和维护小组,对香榧传说停止搜集发掘,记载整理,积集成册,传播研讨,增加内涵,扩展影响,推进传承。
“香榧传说”于2013年1月入选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绿茶制造技艺(“前冈煇白”制造技艺)
“前冈煇白”又称前岗辉白茶、泉岗辉白,该茶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并被列为贡品。特征是:似圆非圆,盘花卷曲,紧结匀净,翠绿披霜;汤色黄明,叶底嫩黄,香气浓爽,滋味醇厚,兴盛期在二十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当时无论中外人士若有得此茶而饮之,大都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因而举世闻名,系我国传统名贵绿茶之一。
泉岗辉白与平水珠茶一样,都是从古越州茶、剡溪茶演化而来的。自从我国茶叶开端输出以后,两者才开端各奔前程,前者成为著名的内销绿茶,后者成为著名的外销绿茶。
泉岗辉白的产地泉岗村位于四明山的支脉复嬛的半山腰,这里海拔500多米,气候温和,雨量充分,土地肥美,雾露蒙密,夕阳早落,晨曦晚照。山上古木蔽荫,猛兽时有出没。当地农民描绘泉岗村的天文形势是:“泉岗大岭头,走路碰鼻头,云雾绕山头,老虎蹲岩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出产名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泉岗辉白茶是清朝同治年间由泉岗茶农在珠茶根底上创新研制而成,从一开端的自产自足到捐赠亲友,因遭到普遍好评而传播开来,到一九三六年间,辉白茶到达了产销两旺,上海的一些资本家还在宴请时用辉白茶待客,并赠送给欧美朋友,一九五二年,有位苏联茶叶专家喝到泉岗辉白时赞不绝口,特带了两箱辉白茶回国。泉岗辉白的消费销售曾在“-“期间遭到毁坏,并在一九七九年恢复试营销,一九八一年获省名优茶证书,一九九五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一九九八年取得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银奖。已注册的“前岗”辉白茶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绿茶制造技艺(“前冈煇白”制造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绍兴派古琴艺术
嵊州古琴演奏技艺,历史长久。宋《剡录》记载:戴逵,字安道,谯同人,居剡。祖硕,父绥,并有名位。逵有情操,性高洁,不乐当世,以琴书自娱……谢太傅本轻逵,见但与论琴书,逵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长乐镇志》记载:长乐富家子弟以文娱消遣为目的,自组班队,嬉“丝弦家生”。其中古琴演奏是主要内容之一。
嵊州古琴演奏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长乐人钱曾省,师从张味其、刘景韶、王仲乐等,对琵琶、古琴研讨很有造诣,为电影红楼梦、西厢记拍摄配琴,观众听到的古琴声就是他演奏的。演奏时他用真指甲拨弦出声。有记者用“弹琴为了音乐”、“指上清音味最真”停止专题报道。他说弹琴是为了传承古琴技艺。近八十多岁的他坚持每天练习弹奏。目前,钱曾省专注于古琴谱的翻译和古琴技艺的教育,带了不少的徒弟,为古琴技艺的传承默默耕耘,演奏的代表作品有《普庵咒》、《渔樵问答》、《骚首问天》、《天问》、《晨钟暮鼓》、《平沙落雁》等。特别强调肉体要宁静,思想要纯真,心意要专注,入坐要规范,弹指要配合,动作要生动,情感要投入。“古有林和靖,今有钱曾省”,钱老孑然一身,与“古琴为伴”,以“音乐”为妻,堪比“梅毒鹤子”。同时,还擅长古曲今译,代表作有屈原名曲《离骚》。
“绍兴派古琴艺术”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五、榨面制造技艺
嵊州榨面制造技艺历史长久,源远流长口味纯粹,声名显赫。榨面原料选用优质大米,采用传统制造工艺,做工讲究,风味共同,形似满圆,面条平均,具有韧而不硬,干而不易碎的特性。消费中不加任何添加剂,废品形似圆盘,细条平均,烧煮便当,荤素两可,其口感滑爽柔韧,配之以佐料,风味共同,是家庭生活常备的优质干粮。榨面烧煮便当,荤素两便,炒放都可,并可做羹和菜,如加鸡蛋,或打蛋化于榨面烧煮中就-蛋榨面,经测定此面既不失大米之主要营养成分,更具瘦身健美之成效,被誉为江南第一面,是嵊州产妇传统主食,也能够作为长者祝寿的礼品。
榨面又名米粉干,产于越乡-浙江嵊州,据绍兴志记载,明清时期当地乡民常以榨面作为捐赠佳品,或送之产妇,或赠之长者,或赠之亲友,以示不祥如意。嵊州新昌两地,至今仍盛行以鸡蛋榨面款待女婿或贵宾的习俗。
作为本技艺的维护单位嵊州市溪滩食品有限公司是绍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绍兴市粮食加工主干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国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施行单位。本公司专注于榨面的开发及米面制品的研发,一直以发扬与传播榨面文化为己任,进一步展开溪滩榨面人才培训,严厉溪滩榨面制造规范,树立嵊州榨面形象,将榨面文化推向世界。
“榨面制造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六、糟制品制造技艺
嵊州糟货制造来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在嵊州,简直一切的肉类都可做糟货,但口味会有区别。糟鸡、糟肉是一道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不只是上乘的下酒菜,而且是一道家常菜,被人们誉为“肉鲜味美、酒香浓郁、耐人寻味、百吃不厌的佳肴”。越剧早期传统说唱《落地唱书》中,就有"腊鸡腊鸭腊白鲞,糟鸡糟鸭糟大肠……"的唱词。
嵊州糟货有“糟”与“醉”之分。“糟”者,肉要煮熟,不宜太烂。冷却后盐要撒在瘦肉一面,擦匀。再在周围用酒糟复盖密封,经过10—15天,即成糟货。“醉”者,肉煮熟冷却后,直接放入用酒与其他调味品配成的卤汁中泡浸。
“糟制品制造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七、舜王庙会
绍兴舜王庙会(以下简称舜王庙会)是缘于会稽山区的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而逐步构成的农历九月廿七为舜王庆生的民间活动。它集山区人民民俗景物、山区民间文艺和古代山区传统市集为一体,在会稽山区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嵊州谷来镇的舜王庙会是绍兴舜王庙会的重要组成局部。
嵊州市谷来镇舜王庙会是民间自发组织,主要由当地百姓参与的一次纯草根、纯民间的祭舜大典,至今举行了3届。每年农历九月廿四日这一天,吴山庙都有庙会,普通持续五天,从九月廿四日开端到九月廿八日完毕。主要内容有祭舜大典、舜帝巡游、社戏包括擂鼓、鸣金、敬献五福、奏乐、放銃、鸣炮。叩首、恭读表章、财神赐福、请寿、社戏、巡会、回殿等内容。
舜王庙会举行的主要场所是吴山寺,位于谷来镇三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几经风雨,屡次重建,至1959年在旧基上筹资重建庙宇,1996年,又在旧址边翻建了寺院。
舜王庙会的价值表现为:一是深化发掘和研讨大舜文化,探寻中华文化之源,谷来的地名就与虞舜的活动亲密相关,据《史记》记载:“舜巡狩会稽山,天降嘉禾,故地名谷来。”二是“天降嘉禾”印证了世界稻谷源于谷来;三是梁载言《十道志》:“舜耕于此,天降嘉谷”,嘉谷有香榧一说。四是传承道德文化,发扬民族肉体,虞舜的德、诚、忍、孝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虞舜文化是中国形象、中国肉体、中华文化的化身。
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自大禹以来,祭奠舜帝就成为祭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谷来镇的舜王庙会活动胜利举行,代表着谷来百姓对道德楷模的推崇,对调和社会的向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理想意义。
“舜王庙会”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八、嵊州城隍庙建筑技艺
城隍庙位于嵊州市鹿胎山东南麓,清代建筑。城隍庙占地10余亩,清乾嘉鼎盛时期,有建筑约200多间,至1950年尚存157间。随时间推移,建筑物遭自然和人为缘由逐步损减,至1976年,仅存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等25间。所幸的是,有特征有价值的建筑材料保管完好。后经过复建,恢复了城隍殿、后大殿及厢房,现有建筑68间。其中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为清朝嘉庆九年(1804)重修时所建,风貌照旧,其作风坚持了清中期的建筑格局。而城隍殿、后大殿及左右厢房为2001年复建时重建,为仿古木构造建筑。
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隍庙建筑技艺,总体规划严谨有序,单体建筑生动自在。进与进之间构造各具特征,整体外观参差有致。集砖、石、木三雕技艺于一体,又有灰塑艺术添彩,有“三雕一塑”之称。作风古朴、底蕴深沉,典雅精致;戏台木雕藻井庞大精巧、辉煌明快;砖雕人物栩栩如生,神采飘逸;石雕博古动静有致,刻技精深;屋顶灰塑气势恢宏,内涵深入。
十九、刘阮传说
“刘阮传说”是传播于浙江嵊州、新昌、天台一带民间关于刘晨、阮肇二人采药遇仙、-得道、为民造福的传奇故事。“刘阮传说”盘绕刘阮入桃源采药遇仙、结缘成亲、回乡送别、重返桃源、-得道,悬壶济世,为民造福及相关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主线而展开,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内容:刘阮二人采药遇仙与仙女双双结下姻缘传说;刘阮-得道、为民造福传说;桃源自然景观传说;天台习俗景物传说;刘阮遇仙民谚歌谣;有关阮庙的传说。
“刘阮传说”东汉时就在民间口耳相传,后-人的记叙而传播更广。最早文字记载是南朝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遇仙”。唐代以后,呈现了民间口耳相传与文人采写创作互相并存、互相推进的态势,成了被中国古代文学援用最多的经典传说之一。在民间除了口头相传,还衍生到民间戏曲、曲艺、绘画、雕琢、陶瓷、铜镜等,有着普遍的影响。
“刘阮传说”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民间传说与文人援用互为推进。传说中浪漫的人仙爱情以及对仙界的向往,从古到今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屡屡呈现;二是“刘阮传说”与刘阮庙及捣臼爿地名以及桃源景观等相为对应,互为依托;三是传说中的物产与当地的特产文化互相交融;四是传说与民间信仰相互交错。刘阮与仙女曾经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药仙”与“神医”。随着社会的开展,现代文娱方式的改动,老一辈口述者的相继离世,民间的“刘阮传说”处于濒危情况。
“刘阮传说”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黄泽戏剧服装制造技艺
黄泽镇的戏剧服装制造,与150多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莲戏”有着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已有目莲戏戏班,镇上有位叫田舍旺(已故)的,为顺应目莲戏班办起一家本人姓名为店号的“田舍旺”戏剧服装作坊兼商店,40多年来(至“文革”破四旧停业),产品销往上海等地,受戏班班主的欢送。
“文革”时,“田舍旺”作坊停业后,技工流散社会。自“古装戏”重新登台后,黄泽镇渔溪村李伯汀、李梅庆看准传统手工技艺(戏服)大量需求的市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邀了原戏服盔头技工在渔溪村办起村办戏剧服装厂,由于运营不善和销路不畅,村办厂倒闭。两人便去黄岩路桥运营戏剧服装生意。一边运营,一边探索。
而当时越剧降生地的嵊州,涌现出130多个民职剧团,据1985年底统计,这些剧团全年演出8500多场次。众多的剧团,频繁的演出,需添置大量的戏服与盔头号。李伯汀与李梅庆重返黄泽,邀了李能昌,再次从事戏剧服装制造与销售。
目前黄泽的戏剧服装已销往全国各地、各种剧种。以李能昌为龙头的渔溪村传统戏剧服装制造(包括整台古装戏的衣、帽、靴等“行头”)已构成专业村,全村共有10多家个私企业与加工点,在黄泽镇上戏服店面林立,产品销往上海、杭州、武汉、温州、香港等地。
但是传统戏剧服装遭到更新期长、戏剧事业不景气、市场的剧烈竞争、传统戏服的创新等限制,其项目与基地,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扶持和维护。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一、嵊州吹打
嵊州吹打来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奠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
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步构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步构成锣鼓与吹奏相分离的演奏方式,其中“尖号”的吹奏办法,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得号声愈加高亢激越,穿透力、传送力更强。这种吸气演奏法在全国民乐吹奏乐器的演奏中是极为共同的。其乐队编制的特性是“五锣、三鼓、三大锣”配套组合,吹奏乐器包括唢呐、长号等,另外还有丝弦乐器。主要传统乐曲有《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东乡一派以黄泽农民乐队为代表,侧重于丝弦乐演奏,作风倾向于纤柔细腻,曲目多为民歌小调及一些传统的民间丝竹乐曲。
嵊州民间音乐是越剧音乐的根底,也是越剧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越剧唱腔及伴奏音乐的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嵊州吹打也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局部之一,关于浙东民间音乐的产生开展及浙东民俗风情的研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十二、越剧
越剧始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是由嵊县乡村(以马塘村为主)初以田头说唱的“落地唱书”,继则沿本卖唱,再而进入茶馆酒肆的说唱技艺衍变而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艺人初次登台演出,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时,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开展成为一种中央戏曲,于绍兴一带乡村演出。民国初年,降生了男女小歌班,20年代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之名与绍兴乱弹的绍兴大班相区别,并在音乐唱腔上停止变革,把原来的徒歌清唱改为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民国十二年(1923)又呈现了绍兴文戏女子科班,简称女子文戏,为顺应女子演唱,又改“丝弦正调”为“四工调”而享誉绍兴和上海。
后来,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利,遂逐步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位置。1938年,女子绍兴文戏队伍不时扩展,影响不时加深,绍兴、上海各地戏剧专刊和小报遂称“绍兴文戏”为“越剧”。1942年,女子绍兴文戏进一步倡导变革,正式改称“越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后,越剧得到疾速开展,演剧团体之多,活动面之广,列中国之首,成为除京戏以外的中国第二个大剧种。越剧在长期演出理论中不时变革,构成了一种具有渐渐梳理、娓娓道来、诗情画意般的共同作风和审美方式。剧目大多取材于传统故事,具有普遍的大众性的小歌班和绍兴文戏阶段,有《养媳妇回娘家》、《九斤姑娘》、《珍珠塔》、《琵琶记》、《梁山伯》等;女子文戏时期,有《九美图》、《三笑姻缘》、《大闹嘉兴府》和《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大量折子戏;女子越剧时期,有《花木兰》、《雷雨》、《祥林嫂》等。建国后,新创作越剧剧,目400部以上,其中被摄制成电影片的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碧玉簪》、《孟丽君》、《西厢记》等30多部。它的观众主要是中下文化水平的普通市民,其中又以妇女观众为多。由于大多数越剧演员注重唱腔功夫,逐渐构成了众多流派,使观众从不同的唱腔中取得美的享用。
越剧音乐渊源于唱书时期的[四工调],其根本唱调,由落地唱书的[吟哦调]开展而来,小歌班时期以[吟哦调]派生出的【吟哦北调】和【吟哦南调】为根本调。用笃鼓和檀板击节,人声帮腔。20年代配以丝弦锣鼓伴奏,并以[丝弦正调]为根本调。改称绍兴文戏。30年代女子绍兴戏改用【四工调】为主调。40年代初改为[尺调]为主调,以反调[弦下调]为辅。确立了女子越剧的音乐唱腔格局。越剧唱调常用词格有二:一为七字齐言对偶,一为十字齐言对偶,上句可韵可不韵,下句必需押韵,平仄通押。唱调乐体构造,以上下两句为根底,常常以不同落音的四句构成一个单位。
越剧角色行当分为小生、旦、老生、花脸4堂;小生堂有穷生、儒巾生、武小生;旦堂有小旦、老旦,小旦又分闺门旦、悲旦、花旦、正旦、泼旦;老生堂分为老生、老外;花脸堂分为小花脸、大花脸。但也不受此限。其扮演以唱为重,唱做分离,武戏文做。常以大段演唱叙事抒情和刻划人,简直每部大戏均有几场以唱为主的重场戏。越剧的做功,融话剧的写实性与戏曲的写意性手法于一体,既有程式,又不受程式限制,擅长从塑造角色的人物形象动身去驾驭传统程式,开辟新的表现程式。
越剧从落地唱书、小歌班、女子文戏到女子越剧,涌现了众多著名的艺术家,如小歌班时期的卫梅朵、王永春、白玉梅、马潮水等,女子文戏时期的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马樟花和姚水娟等,更有称为“越剧十姐妹”的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吴小楼、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和戚雅仙、王文娟等。建国以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吴凤花、钱惠丽、钱爱玉、何英等。
二十三、名人
世界冠军:马晓春
铁骨铮铮:马寅初
“黄土画派”代表:刘文西
越剧名家:袁雪芬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东南英杰:王金发
一代书圣:王羲之
二十四、嵊州市生活风俗
据民国《嵊县志》记载:"十四夜各社庙悬灯,妇女结队同游,谓之游十四,以菜煮麻糍食之,谓之亮眼汤。"
旧时,嵊州将元宵节叫做“灯节”,正月十四,嵊州人说是“灯下节”。灯下节的习俗至少在清中晚期前曾经构成。灯下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吃”亮眼汤”!
嵊州有俗言:”麻糍饭汤,稳稳妥当”,也有俚歌:”麻糍饭汤透鲜,吃着还要讨添”。意为麻糍饭汤好吃。麻糍,即年糕。每当晚稻收割入仓之后,各家各户就开端打算做麻糍了。做麻糍须选用上好的晚稻米,用水浸泡一个月。然后漂洗洁净,再碾成米粉放在蒸笼里蒸。待米粉蒸熟后放在石捣臼上舂。
按嵊州风俗,刚舂好的麻糍要与亲朋好友分享,为之吃热麻糍。主人会备好糖霜丶油汆棍(油条)之类供大家按各自口味食用热麻糍。此时,若有才艺的的人,就会把热麻糍捏成各种小动物,什么鸟儿呀丶兔子呀,也有捏出各种戏剧人物,什么关公呀丶曹操呀,染上颜色栩栩如生。当然更多的是捏成元宝,偶其财富。然后再送给亲朋好友家的小孩玩丶食。
麻糍在嵊州的冬季,简直成为主食。所以流浪在外的嵊州人,常常会怀念起家乡的”豆腐炒麻糍”来。正月十四夜,这顿晚餐,嵊州人家喝亮眼汤已是一种风俗了!这风俗始于何时,为何要喝?由于地域太小,又无相关习俗记载,已很难查考根源了。
亮眼汤,望文生义就是使人眼睛发亮。把麻糍切成筷子似的条形,长约寸半,暗喻眼睛。麻糍在水中清烧不会起糊,比作眼睛不糊,寓意没有缺点。民间有“喝过亮眼汤,眼睛黑糊糊”的俗谚。至于定在十四夜喝亮眼汤,大约是劝诫人们,春节算曾经过完了吧!至于有记载嵊州”游十四”的灯下节,与其他中央的元宵佳节又提早了一晚上。嵊州人习气正月十四夜闹花灯。而元宵节又被旧时的嵊州人改称灯节了。旧时就连妇女,也被答应结队同游,欣赏各社庙悬灯。我估量是家庭主妇们春节前后忙于裹粽、打冻,送往迎来,该让她们放松放松了。
据传,在嵊州乡村中还有另一番现象。凡种有果树的农家,十四日晚上喝罢亮眼汤,拿着一把斧头来果园中,谓“打喜”。“打喜”有“打生”与“打果”之分。
女子婚后一二年不怀孕者就要“打生”了。她的姐妹或夫家姑娘用竹棒打她,对着果树说(最好是枣树,寓意早生。忌无花果树):"你生不生哉,不生果子就一刀斫掉!"边打边问:“生不生?”不孕者答曰:“生,生了。”意在讨个彩头,像果树那样,子孙满堂,此谓“打生。”
果园几年不旺生,也要在十四夜举行打喜,亦即“打果”。做法是园主人选择一对生育旺盛的年轻夫妻,妻子爬在果树上,丈夫点起香烛拜过花神土地,烧过纸钱后,操起一柄斧头或柴刀,大喝一声:“你这××树,不生果子,种你何用,不如斫了!”说着上前砍树,砍上一二刀,妻子在树上连声叫道:“生了,生了。”接着,又叨念:"猫猫眼睛雪刮亮,老鼠眼睛摸壁瞎。"其实是替果树疏枝,希望眼睛亮些,能适时斫掉一些不生果或果子不甜的枝条。
打人盼生是以果喻人,打果是以人喻树。听说这天行路人远远看见香烛,就要低头快走或绕道避开,不能去偷看人家打喜,否则就不灵验。这一习俗源于何朝何时已不可考。但早期越剧“落地唱书”的剧目中就多处呈现“灯下节”的台词。这个风俗随着乡村科技进步而偃旗息鼓,但喝亮眼汤丶游十四这类风俗仍在我市城乡民间盛行着。
二十五、嵊州市结婚风俗
上轿点心:吃过午饭,新娘换上新娘服准备出门。这时,新娘妈妈和一个晚辈端着一碗堆得很高很尖的上轿点心上来,资料很丰厚,有榨面、鸡蛋、肉丝、豆腐皮等等。新娘坐在妈妈膝盖上,由晚辈喂新娘吃。这是新娘最后一次在娘家吃饭。新娘意味性地吃几口,吃剩的放到米缸里,寓意“年年有余”。那位晚辈俗称利事婆婆,由夫妇双全、体健、儿女兴隆的人或德高望重公认有福气的晚辈担任。新娘对娘家的依依不舍之分手情,大多以新娘不愿梳妆上轿表现出来。女家不会让迎亲队伍随便进入家门。迎亲队伍到女家门外,女方大门紧闭,要尴尬男家。于是迎亲的人和新郎上前敲门,口称“吉时已到,请新娘上轿”之类的话。女方家人则隔着门缝,向男方敲竹杠,送烟几条之类才干进门。或是虽让进了门,请迎亲队伍吃点心的当儿,把男方带来挑嫁妆的箩、扁担之类藏起来尴尬男家的也有。
抱上轿:吃完上轿点心,新娘由利事婆扶持着拜别祖先,对着大门拜天拜地,向父母众亲拜别后才上轿。新娘上轿时忌讳足踏土地。新娘的新鞋不能沾上娘家的土,也即不带走娘家的财气福气。因而,上轿不踏地的方法有许多种:若是换好了新鞋,要么由新娘同胞兄弟抱上轿(如今是指轿车),若没有胞兄弟,就由堂兄弟或表兄弟替代,要么在地上铺红毡子、草席子、砖或其他物件;若是没有换好鞋,则要到娘家门外换新鞋。新娘坐进花轿或婚车后,她的臀部不能再动,只能一动不动地坐着,意义是终身一世跟定这个人。接亲人数须逢单,如派9个或11个,这样连着新娘正好10个或12个,成双配对,讨个吉利。
洗脸:男方的利事婆婆意味性地给新娘梳头洗脸,梳去一路的劳累,洗去一路的风尘。然后全家上下、亲戚朋友一同吃莲子喜汤圆,以示从今起全家团聚,心连心,生活甜甘美蜜。
铺新床、滚喜床、照新床:铺床有考究,不能随意铺,请一位利事婆婆铺床,边铺边唱“铺床歌”或“喜歌”,边铺边说些不祥话、顺口溜,诸如“今夜送洞房,鸳鸯凑成双,明年生贵子,得中状元郎。”“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之类。并在床上撒些花生、桂圆、红枣、莲子、栗子等干果,取义“早立子、莲生子、花生子(儿女双全)”的生命祈愿,总之意味早生贵子。喜床铺好后,接着要“滚喜床”,即找一个男孩,最好新郎的晚辈如侄子、外甥等。男孩满床乱滚,大家跟着一齐引逗,笑闹。兴致过后再把小孩抱下来。滚床目的,希望新娘来后当年能生个大胖小子。新郎、新娘入洞房的时辰到之前,先由利事婆婆给新床铺好被褥,拿一只盛红鸡蛋的木升箩,插上两支点燃的红烛,放在喜床上,让烛光照射新床,然后由伴娘伴郎将新郎新娘牵入洞房。
吃通(同)心面或糖汤糖饭:进入洞房,新郎新娘端坐在床沿,利事婆婆端来一碗通(同)心面或糖汤糖饭,先喂新娘,再喂新郎,意味婚后夫妻长持久久,永结同心,生活甜甘美蜜。旧时,在洞房里,吃通(同)心面前,先由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吃了通(同)心面后,再由利事婆婆斟满两小盅醇酒,分别给新郎新娘各饮一口,然后把这两盅酒混和,又分为两盅,让他俩换杯共饮,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意味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饮完后则要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现代婚礼中,揭红盖头、共饮“交杯酒”、“安杯于床下”,这些礼俗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敬酒敬烟:喜宴上敬酒,先敬晚辈,喝酒前新娘要跟着新郎把全桌的人认一遍,叫一声。敬酒后再敬烟,一定要敬双支。
敬茶拜见:喜宴后兴尽众人退出,新娘要本人端着茶水敬送父母、祖父母叔伯等晚辈,算是新娘过门后第一次正式地拜见晚辈们。晚辈吃茶后要放上红包,称“见面钿”或“拜见钿”。新娘要回礼,喜烟喜糖喜蛋包里要放入两股新布带(排花带),若未结带或备带,则可用毛巾替代。端午节要再次登门回礼,往常若是端午不去访问,就在初次拜见回礼中再放一个红包。
闹新房:当天夜晚送新郎进入洞房前一段时间,是闹洞房的繁华光阴。新娘在伴娘陪侍下,盛妆坐于床上,背后是全新红绿被面堆叠如山的棉被。洞房中,红烛高烧,喜欢玩笑取闹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以诱发新娘会笑起来为条件,可向新娘及新郎家讨取红蛋或糖果。过去有闹洞房资历的只限于男方表兄弟姐妹,往常亲朋好友都可参与,对桌上摆的金枣、蛋卷、桂花球、酥糖等九样果品出标题尴尬新娘或伴娘,若新娘或伴娘答不了,闹房胜利,出难题者就可拿走桌上的那盘命题果子,还要新人罚出其它糖果、香烟,若是猜果子谜,在场的其别人猜到了,谁就能够讨得果子、喜糖,这就是“摆九笼果子”。讨果子人和伴娘双方常常以对歌对课的方式,对九盘果子唱果子词或猜果子谜。“讨果子”以逗笑取乐为主,须得说些既关于果子又充溢喜气不祥的“利事话”。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繁华最有趣的节目。
唱果子词或猜果子谜前,能够先唱些嫁妆丰富、新娘美貌、夫妻恩爱之词,比方:
金鸡配凤凰,凤凰生百子,百子万万代,楼台搭出来(用碗、碟、酒盅搭一个台)。
点灯结彩满门红,两姓和合结成双,鸳鸯配偶双双对,双双对对都成人。
樱桃小口柳叶眉,青丝头发如天仙。粉白脸来糯米牙,凤毛麟角也难选。
新娘天生好口才,不长不短好身体,走路好比蝴蝶舞,坐下好比盘花开。
果子撒被丝,新郎新娘滚狮子,果子撒(za)眠床,早生贵子状元郎,果子撒地,万年富贵。
彩蝶双双绕喜舞,伴姑娘们真漂亮;天女散花分果子,新郎新娘长和睦。
蜡烛开花笑呵呵,讨果子囊真实多,真本实事一点冇(niu,表示“没有”的意义),吐吐学点油口歌。
新郎新娘入洞房,伴姑娘么坐床杠,请哪位姑娘先尝一尝。
果子甜又甜,代代贵子生,贵子来出世,发福又赚钱。
食糖先起手,天长对地久,今年来吃糖,明年再吃满月酒。
再罗列一些唱果子词(猜果子谜):
酥糖——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团紫气进洞房,八仙桌凳拼成方,新娘新郎坐一方,兄弟朋友坐两旁,陪伴姑娘坐床杠,红绿纸头包酥糖。
酥糖——酥糖四角方,新娘爱新郎;圆圆桂花球,恩爱到白头。
桂花球——桂花球,团九九,囥(藏)几袋里就好走。
金枣——先吃金枣,后生麻鸟(diao);金枣转转,生出倪子。
花生——盘中花生麻又麻,柏油路上开汽车,发财致富靠大家。
瓜子花生——瓜子花生撒(za)床上,先生儿来后生囡。
瓜子花生——瓜子笃笃,合家欢乐;花生剥剥,夫妻和睦。
荸荠——荸荠一个子,新郎新娘来亲子(嘴),若是不亲子,驼(拿)出5个红鸡子。
荸荠——荸荠头顶一个蒂,新郎肚下一只鸡,爬新娘囊等多一几,明年生只小雄鸡。
蛋卷——蛋卷蛋卷两头空,游戏游戏想情人;蛋卷两头空,伴姑娘想老公。
甘蔗——节节像竹干,长长粗又圆,看着像竹子,水在嘴中甜。
柚子——青树结青瓜,青瓜包棉花,棉花包梳子,梳子包豆芽。
桂圆——一个小胖子,藏着黑珠子,剥开黄身子,显露白肚子,又香又甜,人人喜欢。
板栗——九月果子外皮青,谁敢动它戳手心,剖开外皮香喷喷,问你新妇分不分。
香榧——香榧香又香,生出儿子中状元。
现代婚礼中,闹洞房摆果子、唱果子、猜果子的慢慢少去,究其缘由,年轻人都盛行外国的结婚方式,大都去酒店举行婚礼,有的还进教堂。其实,民间的唱果子词里蕴涵着人生聪慧和诙谐,能保管一些方言俚语,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给我们的人生以启迪。唱果子、猜果子,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喜庆颜色,假如就此隔绝了,真实可惜,希望有识之士能把它们搜集、整理起来,让乡土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全福太太(利事婆婆):结婚是喜事,一切说的话、做的事、参与的人物都要契合喜庆的氛围。寡妇、无子的人通常会主动逃避婚礼,而上有公婆丈夫,下有儿女、孙儿孙女的女人,被视作人丁兴隆最有福气,娘家父母希望她们把本人的福气传送给新婚夫妇,习气上会请1个或几个这样的女人做“全福太太”,担任在准备嫁妆时缝被子、叠衣服、装箱子,在婚礼当天为新娘梳妆、穿嫁衣、陪她们举行典礼、入洞房。
过三朝:即回门。成亲典礼过后第三天,新娘携新郎三朝回门,至此,婚礼便真正落下帷幕。就新娘的娘家来说,“回门”是第一次款待新婚女婿,要在此时把女婿引见给全体族人,并且逐个应酬致意,随后开设酒筵招待。女婿在新娘的家族位置好像贵客,通常被称作“姑爷”。女婿在口语上称妻子的父母为“爸妈”,也会尊称为“岳父、岳母”,民间则常称作“丈人、丈母娘”。
二十六、嵊州市过年风俗
嵊州市民风敦厚,岁时风俗崇尚古朴,注重礼仪,春节更为典型。在春节众多的风俗中,人们把穿新衣作为第一件事。俗话说:“正月初一的穿,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男女老少都穿新衣、新裤、新鞋,戴新帽,洗漱后放开门炮。”
放炮仗图的是来年心满意足,讨个好兆头,放三枚炮仗称“连中三元”,放四枚炮仗称“福禄寿喜”,放六枚炮称“六六大顺”。炮仗通常为双响,若遇到一响,放炮的人理直气壮地讨口彩:“炮仗一响家私独长。”
春节第一次启齿,则是喝糖茶、吃汤团,或吃糖年糕,泡糖茶通常用白糖、蜜枣、金橘饼、米胖等,吃汤团市民大都喜欢吃猪油夹砂糯米汤团,也有爱吃小小的糯米喜汤团,有的却中意吃年糕、粽子,寓意新年甜甘美蜜、团团聚圆、生活年年新高。
大年初一出门,普通不去拜客,旧时善男信女有在家里摆设香案烧头香的习俗,以祈求菩萨赐福。全家若在早上出门要走喜神,登高望远,走东方,不走回头路。路遇熟人相互道喜:“祝贺发财”、“心满意足”。
春节的忌讳也有很多,如忌吵嘴、不挑水、不向外倒水、不扫地、不倒渣滓,以免要扫去财气。初一烧火不用火筒、不用菜刀、不走亲戚、不洗菜、不借火、不骂人、不讲不吉利的话,民间大年初一还有不吃汤淘饭,吃了汤淘饭、出门必下雨之说。
正月初二、初三走亲访友拜年作客,叙旧话新,观看戏文。旧时王院一带,正月初一有族人形单影只到祠堂吃豆腐的习俗;旧时甘霖尹家,正月初二大开祠堂门,由值茔者出资购置黄酒,烧起满大镬的下酒菜麻油豆腐,猜拳行令,痛饮整天,建国后祠堂吃豆腐这一风俗已消逝。
春节民间拜年活动从古到今不断持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
二十七、嵊州市饮食风俗
1、嵊州榨面:嵊州榨面历史长久,制造精密,是赠送亲朋之礼品。前清时已著名,是浙江嵊州中央传统名吃之一。榨面形似圆盘,条细而平均,无毛刺和并条,疏松平叠无断头,略呈半透明状,有光泽,风味好,具有韧而不硬,干而不易碎的特性。
2、嵊州糯米果:糯米果是嵊州传统的风味小吃,与嵊州的民俗风情亲密相关,寓意小孩子长大后有收成结果。当小孩得周,做外公外婆的都要为外孙做糯米果,分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示喜庆。
3、炒麻糍:嵊州炒年糕俗称嵊州炒麻糍,是浙江民间传播已久的中央传统名吃。纯晚米制成的年糕丝丝韧滑,细味甜糯,配以新颖的蔬菜、豆腐、咸菜,将汤汁调得微稠,撒上金黄的鸡蛋丝,增香添色,一碗炒年糕荤素搭配,真假有致,颜色诱人,可谓美食佳品。
4、鸡蛋烤饺:鸡蛋烤饺也是到嵊州必点的小吃之一,制造时将蒸好的饺子划一排列在铁锅里用文火加热,待煎至微黄时,倒入鸡蛋液,使蛋液包裹每一个饺子即可。废品色泽金黄,浓郁香脆,滋味极佳。
5、梅干菜烧饼:梅干菜烧饼是浙江嵊州的传统特征小吃,选用梅干菜、面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制造工艺制造而成,所制造出来的梅干菜烧饼色泽金黄,酥脆可口。
6、梅干菜扣肉:嵊州名菜,由梅干菜和五花肉组成,配以黄酒、糖等佐料,先焖后蒸而成。成菜色漆黑,稍带甜味,肉色红亮,肥而不腻。
7、糟货:糟货是用酒糟制造而成,辅以鸡、肉等,入口咸鲜中透着酒意,肉质鲜嫩,糟香扑鼻。
二十八、嵊州市著名景点
(一)百丈飞瀑
在浙江省嵊州王院乡和石璜镇境内,距嵊州30公里,离绍兴、诸暨均为50公里。景区南至月亮山、百鸟山,北抵王院蟠龙山,东西两侧是崇山峻岭,中间是烟波浩淼的坂头水库,总面积7平方公里。
百丈漈是阶梯形瀑布,分为三漈,自古有“头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宽”的说法。
一漈百丈高。深高207米,宽30余米素有“天下第一瀑”之称。三面绝壁如削,仰观绝壁直插云天:百丈漈。
俯瞰壑底,如见天堂,触目惊心。古人观渡,有“浪滚银河千壑外,被翻赤壁万山巅。夏日云散漫天雪,冬季雷轰入地泉。”的诗句(刘基孙刘貂《重游百丈漈观瀑》)。后拦坝蓄水发电,漈存流失;分引水成爆,胜景重现。近一深有一单拱石桥,名临漈桥。过桥有一亭,名观瀑亭,六柱六角。
二漈百丈深。瀑高65米,比黄果树瀑布(64米)高。瀑分上下水,当中折处有一个高27米,深8米,长50米的岩廊。岩廊西侧,是600多平方米的石坪,当中是一个长5米,宽3米的“龙井”。廊中观瀑,瀑流如帘,飘飘洒洒,犹如花果山水帘洞。《南田山志》载:“瀑流飞溅,其声如雷,旁有石室,故传为昔日吕洞宾炼丹于此。”脚下瀑流跌入深潭,便是龙潭。方圆约五亩,平如镜,绿如碧。相传潭深百丈,直通东海。有龙女端坐金椅梳妆,被一牧童看到诧异不己;龙女即潜没潭中,不再出面。潭前十余米处有块10米长、5米高的大方石,相传龙女常从百丈深的龙潭跃出水面,在大方石上梳妆,这就是龙女梳妆台。漈旁有石似大圣,称大圣岩;有岩耸立如将军,气势汹汹,但是断臂,人称断臂将军。二漈环境漂亮,分布于林间的小木屋,便是二漈度假村,是休闲的胜地。
三漈百丈宽。在蝙蝠山西,瀑流大,旁边多巨石。传说女娲造雁荡山,吕洞宾造三漈与女娲相比,培养一漈、二漈;女娲得知,化女人下凡,此时吕洞宾正赶着大群巨石造三漈,仙法被女娲所破,巨石便分布滩上不动了。结果百丈宽的三漈没能全部完成。上有一高台,台上有石亭,六柱六角。于事内观景,其乐陶陶,便称“陶然亭”,为吴鸣皋先生捐建。
2004年2月,百丈漈-飞云湖景色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度级景色名胜区名单。
(二)翠竹丹枫
南山水库四周有大片毛竹林(约450亩),间有红枫、檫树等相杂,秋季时分,枫红竹翠,给人以美的享用。
(三)嵊州城隍庙
位于嵊州城内鹿胎山南麓,是一座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建筑。该庙初建于1345年,由于年代长远,建筑遭受多种自然灾祸的侵袭,特别是白蚁的蛀蚀,历史上曾十一次修建。近几年又经大范围重修,现已修竣对外开放。南宋朱熹游嵊州时曾到鹿胎山登城隍庙,题“溪山第一”四字,故嵊州城隍庙又有“溪山第一楼”的称号。城隍庙建筑范围庞大,选材考究,雕琢精深,装饰谐和,整体调和,称赞江南,可谓一绝。
嵊州城隍庙位于城关镇百步阶9号,始建年代较早,宋《嘉泰会稽志》中已有文字记载。现存建筑系清嘉庆九年重修。
该庙庙貌恢宏,在城隍庙同类建筑中数全省第一。建有八字屏风、月台、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城隍殿、后大殿,两侧配有耳房、侧屋、夹屋、厢房等,设计共同,规划巧妙。它不但气势特殊,且建筑精良,特别是砖、石、木三雕,精巧绝论,被誉为江南三雕第一家,世称“三绝”。
庙内重檐歇山顶的古戏台,高俊气度,世属稀有,著名越剧扮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施银花等曾在该台献过艺。故被史家称为“越剧艺术”的摇篮。庙中大殿外型美观,用材讲究,全部为进口木材,其中四金柱为稀世树种进口坤甸铁木,称为江南第一柱。
西侧系惠安寺,与城隍庙珠联壁合,融为一体,由著名高僧悟道法师荣任方丈,善男信女心寄于此。东首与全国第一家戏剧专业博物馆和越剧艺术中心相临,连片成群,景观诱人。嵊州城隍庙景区是一处人世之福地、艺术天堂。集文化、旅游、宗教、文娱、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能够修身养性,解读古越文化,能够越剧寻根,研讨三雕艺术;还能够与神对话,去除世尘烦杂……。
清时有人登楼作全城景状观后,曾留下这样的记叙:“县城周七里有奇,门四:东拱明,西来白,南应台,北望越,皆有楼,有月城。市井之状,东南圆大,西则狭长护城墙垣环绕全城,状如白鲞”。但是,往常从溪山第一楼俯瞰,簇簇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全城开展成两头小,中间大的船形,昔日“白鲞城”而貌已难识别。仍然可见的是剡山、剡溪。在楼上向西南瞭望,只见剡溪一行银波,岚光云影,使人意远;朝西北而看,剡山在目,山峦奇秀,长天一碧,凡峰皆青,烟波夕照,一见心清。
(四)南山湖国度森林公园
森林景观绚丽
公园内森林面积1697.1公顷,其中人工林1007.5公顷,次生林689.6公顷,森林掩盖率77.5%,如除去水面面积,则高达92%,特别是在南山湖四周,有近700公顷的次生林,80%为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以马尾松与枫香为主;20%为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以壳斗科植物为主,苦槠与青冈成为建群种;另有少量水上森林也颇具特征。经过长期封山育林,现森林茂密,物种多样,郁闭度多在0.7以上;林相划一,在湖的四周构成一道靓丽的景色线。
公园内的南山林场,因运营方针已从原来以木材消费为主转到目前以维护资源为主,经过数十年的封山育林、造林,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植被得到很大水平的恢复,大片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竹林显现其中;登高远眺,在湖的四周是一片茫茫-,蔚为壮观。
碧湖溪瀑秀美
公园属剡溪水系,内有大小湖泊三个,总面积316.5公顷。从北至南分别为南山湖(又名南山水库)、太子湖(又名斤丝潭水库)及丰潭湖(又名丰潭水库)。南山湖广博、坦荡,丰潭湖深渊、神奇,太子湖小巧、秀气。水库外半部水面开阔,烟波浩渺;内半部峡谷水湾柳暗花明、逶迤迂回,如绿稠萦回、玉带锁春。湖水明澈干净,含沙量极小,透明度在数米以上。如遇云雾雨天,则水天一色,游云飘渺,宛若仙境。
湖边溪涧清泉石上流,瀑、潭、滩美好天成,动静变幻、姿势万千。溪涧上瀑布众多(较为著名的有5处),位于天兴潭景区的浙东大龙谷,这里迂回幽静,瀑多潭深,形态万千。千丈飞瀑、斤丝潭飞瀑以雄见长,金银瀑、玉龙飞瀑以深藏、秀巧取胜,柏春瀑细如银链,曲迂回折,纤秀婀娜,声如丝竹。碧潭或独积于溪床深切处,或与瀑布相依相存;潭有圆潭、重潭、黑潭、五色潭等,有些碧潭则数潭串连,天兴潭,一潭之内颜色缤纷绚丽,神妙新奇。
火山地质神奇
在天兴潭景区有一狭谷,谷深120米,长1千米,曾是古火山喷发通道,内有多处火山口遗址,其中最具特征的是火山蛋。在火山岩浆冷凝后构成的巨岩上有无数卵形石块镶嵌其间,小的直径约5厘米,大的直径达20多厘米,形如孔龙蛋,经过长期的雨淋风蚀,其颜色已失去火山岩(玄武岩)之本性,变成乳白色,极具欣赏价值。此外,公园山峰众多,园内大小山峰有一百余处。众峰上下不一,形态万千,又有各种异岩怪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人文古迹丰厚
古嵊县是古“唐诗之路”的重要之地段,王羲之、戴逵、谢灵运、李白、杜甫、朱熹、陆游、王十朋——众多名人在这里都留有墨宝诗篇和脚印。公园内的贵门村、白宅墅有南宋理学家宗师朱熹踪迹、墨宝。贵门更楼以石垒洞,以洞为门,在洞的上方为鹿门书院,曾为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名儒吕规叔布道讲学之地;朱熹手迹石刻至今保管完好。
(五)狮子岩
在石和尚的东南侧,两块岩石,一大一小,大者约长约8米,宽约4米,高约3米,小者长约3米,宽2米,高1.5米,皆为玄武岩,其状如两只狮子。大的如母狮,作侧卧状,目视前方,其背、其头、其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小的如幼狮,俯首四顾,其玩皮的神态活灵敏现。
(六)将军岩
似物景观。在雄狮吼天的对面,有一巨岩,高约40米,长约9米,宽约6米,玄武岩。其形极似人头,如一位占山将军,形态逼真。
(七)九龙滩
天兴潭下方溪滩,有一面积约5亩的岩床,岩床成条外形隆起,排列有序,大小不一,最大者长约20米,最小者长约5米,宽均为0.5—1米,其如九条龙在溪涧游弋,故得名九龙滩。
(八)好运石
在前往天兴潭的栈道傍,有一巨形火山岩,呈圆形,直径约3米,玄武岩。立于栈道,举手可及,听说摸一下会绘你带来好运,又圆与运近音,好运石之名自但是成。
(九)象鼻山
水库东南方一长形半岛,面积约220亩,与龟山隔800米水湾遥遥相望。形似大象巨鼻伸入水中,作吸水状。此山北朝长乐镇,南面南山湖,山顶视野开阔。
(十)望湖亭
筑于距水库大坝220米东南侧的一小山坡上。广二亩,地势极为平整。亭呈六角,雕梁画栋飞檐筒瓦,极精致,极古朴,内竖一大青石碑,碑高丈许,正面-“南山水库”四个大字。反面刻有碑文,记南库建筑之盛事。立此亭中,但见库面烟波浩渺,湖心岛隔水相望,风临八面,青山满目,荡尘涤俗,心胸豁然开阔,实为观湖赏景的理想境地。
(十一)访友桥
在贵门村东1.5公里的白宅墅村边一石桥,建造于约公元1000年。宋淳熙年间,侍奉太傅吕规叔退隐于此,朱熹寻访而来,两人相会于石桥之上,惊喜交集,竟无语凝噎。见漫山翠竹,挺拔有节,桥下清泉淙淙,巨岩因其洗漱,润滑圆润如玉,朱熹触景生情,欣然命笔,“石泉漱玉”四字,现手迹石刻尚存。
(十二)太子殿
天兴潭口有拜龙石,听说明朝太守白玉祈求于此,白玉之子随父求雨,被龙王收为太子,后人在旁立太子殿以作留念。太子殿位于一突出岩石的石缝,面积约200平方米,颇具中央特征。
(十三)观瀑亭
建于天兴潭右上方百余米,六角亭的外型小巧别致,周围风光秀丽,此地为赏景观瀑的极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