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越城区位于会稽山北麓。北纬30°00′,东经120°35′。周围与柯桥区交界,地势南高北低,南多丘陵,空中高程5.1米至6.2米间。
二、绍兴叫卖声
绍兴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富有特征,悦耳动听。是运营者为了兜售生意的一种手腕。如卖杨梅、卖咸青豆、卖木莲豆腐、卖糖炒魁栗等。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南镇庙会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四镇与五岳并举。镇系一方之镇的大山。会稽山为扬州之镇,名南镇。隋朝开皇十四年(594),建南镇殿于会稽山之阴。唐开元十四年封四镇为“公”,会稽南镇曰永兴公。宋、元则分别加封南镇为永济王和昭德顺应王。明初,诏去前代封号,只称会稽山这神。清康熙帝曾十一次遣官致祭,并亲题“秀带岩壑”匾额。乾隆也十四次遣官致祭,并题写“表甸南疆”匾额一方。当时“四镇”国定春秋两祭,而东南两镇以春祭为主。南镇春祭定于农历的三月初六,照例由省、府两级中央主要官员主祭,山阴、会稽两县令陪祭。
绍兴民间相传,农历三月初六,是奉祭南镇会稽山神之日,古人以为会稽山神是一方安全所系,所以,乡民、会稽山香客、游客接踵而至,日以万计,而且对祭山神十分忠诚。绍兴风俗,一交农历二月春祭大典,香火之盛,不逊于香峰观世音菩萨。自禹庙山门外至南镇殿前,近三华里地,路两旁搭起布帐、竹棚,万商云集。有茶肆、酒寮、菜馆、饭庄以及绸缎呢绒、土洋布匹、各式服装、百杂什货、日用商品、竹木玩具、消费材料、南北果品、时鲜蔬菜,以至耕畜、家禽都来赶“会市”。至于卖馄饨、面食、拨拨汤团、面粑粑、梅花糕、油炸虾饼、蟹饼、萝卜丝饼、臭豆腐干、糖三球、削荸荠、茴香豆、盐青豆的小摊小担,更是比比皆是。还有一班班变戏法、耍杂技、卖武膏药、拨火罐、独轮车拔牙、草头郎中卖草药、测字算命、占卜星相、捉牙虫、鸟衔牌等等三教九流也蜂拥而至。开阔的土地上更有猴子戏、拉洋片、说唱卖梨膏糖、绍兴滩簧鹦歌班等曲艺演出,各式人等何止成千上万!游客们挤前拥后,既有阅读之胜,又得购物之便。禹庙前的河道上,画舫、乌篷船、袒畈船(农民出畈劳动的无篷木制农船)、脚划船,满载香客游人,穿越不息,往来如织。绍兴各地的庙会不下数十个,而范围之大、市面之盛首推南镇会市。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绍兴灵芝庙会
每年的七月初二、初三,灵芝镇的东西片,都会举行一次较为盛大的水乡庙会,活动由洋渎村兴隆庵内的掌管陈水珍率同四周大众发起。相传有一黄元帅,他据守边关,捍卫疆土安全,因他守土有功,死后,后人为祭奠他,奉他为菩萨。每到七月初二,四周大众就自发停止祭奠活动,那天一早,大众用船将位于兴隆庵内的黄元帅请出来,沿着各个村庄停止-,船队共有四只,第一只为龙舟,叫报信船,领头,第二只为校尉船,第三只为白神船,;第四只为菩萨船,放黄元帅菩萨,龙舟船头有吹鼓手吹打,船队由龙舟领头动身,所经村落,在河埠头搭建祭台,龙舟一到,岸上大众就点燃香烛,祈求安全,跳无常舞者上岸跳无常舞为其保佑。
水上-道路(七月初二):洋渎兴隆庵→小观→蛟里
永泰→洛江→肖江→斜江→五峰→林头
张市→大善→白鱼潭→小善→大树港→女迪
南洋→三家村→宫后→官渎
(七月初三):金江→谷婆溇→洋渎→曲屯→寨下
梅溪→永兴桥→上寨→孟家溇→段家汇→先峰
后墅→陈家溇→冯家溇→界树→拾间溇下
-完毕,将黄元帅菩萨请回到兴隆庵内,同时在庵前的万年台做两天的戏文,局面相当繁华。
大众以此活动作为一种肉体寄予,既有对祖先的敬重,又有为家人保安全的美妙心愿,同时也是水乡人停止的一种文娱活动。
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东湖董永传说
东湖镇,地处绍兴市区东郊,距老城区5公里,与绍兴城东经济开发区毗邻,以境内有著名景色区东湖而得名。东湖历史长久,并存留着鲜为当代人知的传说。“天仙配”中的主角董永,是东湖镇人。镇内东湖村的董家堰,原名织女铺,有董永墓和织女潭等遗址。《康熙会稽县志》云:“凡堰之董姓者,均云为董永之后。”俗传董永所遇织女,为董永织绡,以赏佣钱即罢。织女浴于潭而上天,其潭故名织女潭。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辕门鼓
说起辕门鼓其实是一支锣宣扬打队,与复兴龙是孪生兄弟,原来斗门镇湖潮江和畈里袁是同一个村(解放后改名同心村)。只不过畈里袁人都姓袁,湖潮江人都姓黄,这两姓人同居一个村,平常倒能安全相处,但总难免有点互相“嫉妒”。湖潮江的“复兴龙”在迎会里出尽了风头,畈里袁人当然也不敢落后,于是袁姓人不但添置了荷花铳,高照,大家磋商又兴办了一支锣鼓队---“辕门鼓”。
辕门鼓是锣鼓队的一种,可它又不是锣鼓队,锣鼓队是大锣大鼓,用唢呐伴吹,吹打起来,局面繁华,氛围欢乐,给人一种轰轰烈烈的觉得。辕门鼓可不一样,它是用竹笛伴奏,敲打的锣是小锣小鼓.幽扬的笛声,叮叮咚咚的锣声,听起来给人一种生动喜悦,作风文雅的觉得。辕门鼓的锣鼓谱,据传有一本经,可惜后来被人丧失了,原来的乐队人马,有一部份人也已走了,但为首者袁宝荣还健在,依据他的记忆,辕门鼓的锣鼓经他能够记出来,假如有人愿学可教他们,把辕门鼓恢复起来。
辕门鼓的命运也和复兴龙一样,解放初期它还叮叮咚咚地敲过一会,但不久随着阶级斗争的不时深化辕门鼓也就消声匿迹了。如今随着变革开放的不时深化不少民间艺术都得到了挽救和恢复,但如今辕门鼓正在逐步消亡。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绍兴锡箔锻制技艺
锡箔,又称锡箔纸,为祭奠品。锡箔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明太祖时分,往常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绍兴的锡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至清宣统时得到疾速开展,鼎盛时绍兴有箔铺(坊)两千余家,产品两百余种,年产量逾三百万块(每块三千张),消费工人十余万人,为此绍兴有“锡半城”之称,是绍兴最主要的产业之一。绍兴的锡箔主要是用来祭奠之用,产品远销中国和南洋许多国度。民国时期,为绍兴锡箔业鼎盛时期。至建国后因时期变化而渐趋衰落。九十年代后,锡箔业重新兴起,这一古老的产业被重新发掘,杨汛桥为绍兴锡箔制造的代表,这项手工技艺不断没有失传,如今仍有人在从事这手工技艺。
绍兴锡箔制造精良,品类益繁,顺应各地风俗。制造艺人已练就一手过硬的身手,如今已能制造旧时绍兴锡箔业中最负盛名的种类,产品不只畅销杭州、上海等地,而且远销东南亚各国。
锡箔的制造工艺比拟复杂,且都是手工。其工艺流程如下:先是把锡块放在坩锅里烊化成“锡水”,“烊”,再注入到夹层的模型中,铸成一条条长三寸的、阔一寸的“叠箔”,这工序叫“浇箔”。然后分别由上间司和下间司停止锻打,不断到不能再打为止。一块锡铸件,普通能打三千二百张锡箔纸,叫“一脚”。经过扑“擂粉”,再由箔工头(俗称枪头)裁成不同款式的“页子”。接下来的工序是“褙纸”,就是将锡箔贴到大小相当的“鹿鸣纸”上。再经过砑纸这道工序,将褙好的锡箔更结实地和纸粘在一同。砑好的锡箔纸便能够用来糊制元宝似的纸锭了,这样锡箔的整个制造工序根本完成。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绍兴师爷故事
绍兴师爷故事,是由一系列以“绍兴师爷”为主要人物的轶事趣闻组成的民间故事,以及文人据此加工创作的机智故事。
“师爷”是旧时对官署幕友的尊称。绍兴籍“师爷”,自明中晚期至清的近四百年间,最为活泼,有“无绍不成衙”之说。另外对那些不入幕馆、专为民间百姓打官司的民间讼师,绍兴人也称其为“师爷”。
绍兴师爷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其人其事,成为当地百姓的谈资。绍兴师爷故事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它的源发地在古绍兴,即如今的绍兴地域和余姚、萧山等地。经民间口耳相传,不时丰厚,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绍兴师爷”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群体形象,遂成这一共同的中央民间文学。
绍兴师爷故事内容丰厚,中央特征鲜明。其题材普遍,情节跌宕,充溢神奇和聪慧,为其他曲艺、戏曲、影视等艺术所取材。在绍兴师爷故事中能够看到有大量的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司法、军事等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研讨价值。
绍兴师爷故事的原创性、地域性,是绍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局部。故事中的惩恶扬善,巧解矛盾,对当今构建调和社会极具积极意义。今日绍兴县成为全国经济十强县,与绍兴人继承和超越故事中师爷那种敬业自强、审时度势、兼容开放的品性密不可分。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厚,以口耳相传为主的绍兴师爷故事的传讲空间正日益萎缩,广受欢送的老传讲人也逐步退出舞台,为使其得到更为普遍的传承和开展,古镇安昌树立了师爷博物馆,成为市级“绍兴师爷故事”的传承基地。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酒仙会
酒仙会俗缘起于清咸丰初年,当时名曰:酒仙神诞演庆神会。由赏祊酒作坊主刘墨香发起,在赏祊戒定寺后进设酒仙神殿,供奉酒仙菩萨。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初八日三天迎神庙会,村村演戏,家家办酒,延请宾客,盛况绝后。
由此同时,杨家汇头(今杨川村)龙口庙内后进也供奉着酒仙菩萨,每年正月初一,集居杨家汇头的在东浦八家大作坊当开耙师父的人都汇集在酒仙殿内烧香燃烛,祈求今年酒质酒量能高出一筹。在八月十八这天更是繁华特殊,这天是酒仙生辰,当地村民都在庙内办斋演戏。
此俗到抗战时停顿了几年,抗打败利后重修庙宇,此俗又兴隆了起来,直到解放初慢慢消逝。但杨川龙口庙祭酒仙活动一直未听过,就连在文革期间神像被毁,庙宇改做他用,但老百姓还是暗暗地停止祭奠活动。在2000年由镇政府牵头,举行了一次大范围的祭酒仙活动。此举给杨川村一个很大的启示,为发扬民间民俗文化,经过较长时间的谋划,由众善男信女大方解囊,纷繁捐资,终于在2010年,重建龙口庙和重树酒仙神像工程顺利竣工,并组织搜集、发掘原酒仙迎神庙会的相关材料,经过精心谋划于2010年农历七月初六举行神像开光典礼(由道教开光),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了初次酒仙迎神庙会。2011年8月15日举行了第二次酒仙迎神庙会,又新增了龙舟、神舟等水上巡神项目。这二次活动范围之大、会伙之多、标准有序,遭到了北大、浙大、杭师大、绍兴文理学院等相关教授、专家、学者的盛赞。
2013年1月,被列入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堕民风俗
堕民又称“怯邻户”,明代称“丐户”,后世称为“堕民”。在浙江绍兴及属县亦称“丐户”或“乐户”。元明清时,浙江绍兴及属县境内受歧视的一局部平民。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不得与普通平民削籍和通婚,与平民同列。堕民亦不许应科举,多任婚丧喜庆杂役等事。
堕民虽与普通平民毗连相处,然风俗殊异,位置低下,不断在悲苦和被人蔑视的环境下度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树立后,堕民取得重生,与普通居民的界限完整消逝,位置完整对等。
明代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丐户》:“今绍兴有丐户者,俗名大贫,其人非丐,亦非必贫也。或云本名惰民,讹为此称。其人在里巷间,任猥下杂役,主办吉凶及牙侩之属,其妻入大家为栉工,及婚姻事执保监诸职,如吴所谓伴婆者......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自相配偶,不与良民通婚姻。即积镪巨富,禁不得纳赀为官吏。”《清稗类钞.奴婢类.喜婆》:“绍兴有堕民巷者,居方里,男为乐户,女为喜婆。齐民婚姻,则其男歌唱,其妇扶持新娘梳妆拜谒,立侍房闼如婢,新娘就寝始出,谓之喜婆,能迎合人意,各遂其欢。退役之家有常主,如田之有佃,得自相顶替,彼此买卖,皆有契券。婚嫁、祭奠外,常时则以说媒、售衣锦为业。”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绍兴面塑
面塑是我国民间工艺中很有特征的一个艺术门类,也是众所周知、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方式之一。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然后在其中参加各种颜料停止混合,经过艺术家乖巧的双手,塑造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古今人物和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等形象。同泥人一样,绍兴面塑也来源于民间。古时,绍兴面塑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捐赠、祭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绍兴面塑工艺才开端真正开展起来,成为专供观赏的民间工艺。能够说,绍兴面塑是一种由习俗习气沉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中央文化。
绍兴历史长久,山河秀美,土地肥美,特别适合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这便为面塑提供了丰厚的原资料。这些原资料加彩后,面塑艺人用手指和剪刀、小篦子、塑型刀等经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生动的工艺品。绍兴面塑的中心技术是发面,其制造步骤分别为“配料、和面、蒸面、上色”,缺一不可。捏制而成的面塑形象做工精密,构造严谨,形象唯妙唯肖,艺术效果可谓一绝。
最初的绍兴面塑种类单一,制造工艺简单,普通以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为主,废品深受广阔大众的喜欢。除春节期间的庙会外,素日里面塑艺人走街串巷、挑担卖艺,以此维持生计。现往常,绍兴面塑已开展为工艺面塑与宴会装饰面塑两大流派。其中,工艺面塑做工精巧、小巧复杂,人物描写细腻,常在旅游景点被视为工艺品售卖,深受广阔外来游客的欢送;宴会装饰面塑做工简单,动物、人物描写注重神似,易学且易上手,大多用于酒楼宴席装饰面点,从而起来美化食物、衬托宴席氛围的作用。
绍兴面塑经过漫长的开展历史,特别是近代民间艺人的艰辛探究和不时创新,已在多彩的绍兴工艺美术界占领了一定的位置,这些彩色的面人儿也早已开展成为绍兴艺术殿堂中独具特征的奇葩,分发出共同的文化魅力。
2013年1月,被列入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马山车家弄喉科
车家弄马氏喉科,历史长久。从清初开端行医,从医三百余年,医业鼎盛,至今已历传十代。祖上开有回春堂药店,生意兴隆。
相传马氏祖先得受仙人指点,曾收受仙人一只小木桶,一只小木箱,内放有一大一小两片划浆,传给当时的马氏兄弟。收受小木桶的马氏兄弟用大的一片划浆撬泥灰做了泥水匠,至今已传十代;中医喉科头代祖师马子长,收受一只小木箱,用仙人赠送的一片小划浆开端行医。医业精深并传有诸多秘方、偏方。二代祖先马佰周,三代马成芝,四代马茂生,五代马加其,六代马杏园,七代马鹿山、马鹿世,八代马廷鹤,九代马春阳,直到今日第十代传人马天祥,给病人作检查撬嘴压舌的医具,用的还是那片竹制小划浆。
车家弄喉科主治急、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咽喉化脓等疑问杂症。经过一望、二问、三闻、四切、五诊断给患者有的放矢。在治疗过程中,以100多种内服中草药相分离,配制成一种“吹口药”,病情轻的6天为一疗程康复,病情重的要10天,化脓的还要用自制的银制专用刀破开脓包,草药主要以消炎、解毒为主,辅助调理人体相关器官、部位。药剂共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配制好的草药煎服,另一种则需将草药捣碎磨成粉末,再用特制的吹管将药粉吹入咽喉部。
马氏喉科,世居车家弄,历代传人医学通晓,医术高明,自古以来,方圆百里,远近出名,是绍兴有名的中医喉科医学世家,喉科疾症患者纷至沓来,当时百姓盛传:其医术具有“手起刀落,药到病除”的神奇成效。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鉴湖的故事
鉴湖作为历史名湖、文化名湖,让无数的人们魂牵梦绕。绍兴山水风光的特有魅力,就得益于东汉时期兴建的鉴湖,一望无边,方圆百里,鉴湖水与会稽山互相映托,山川秀色令人琳琅满目。为绍兴成为富甲江南的鱼米之乡奠定了根底,在孕育了鉴湖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美仑美奂的“鉴湖的故事”。
“鉴湖的故事”自东汉以来,传播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能够说是和古越文化同步产生开展的,含有大量古越历史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民间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是我们研讨古越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鉴湖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其类型众多,内容丰厚。它的根本内容包括人物、地名、物产等,构成了一个包含着浓重地域文化特征的庞大故事群,经搜集整理,现存篇目约300余篇。大致可分为:鉴湖来历的故事、鉴湖“唐诗之路”的故事、鉴湖名人的故事、鉴湖古桥的故事、鉴湖老酒的故事等五个类别。悠悠鉴湖水,说不尽有几传说,道不完有几故事,这些故事与鉴湖的史实相彰映,出神入化,亲切生动,成了江南绍兴独具特征的珍贵的肉体财富。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会稽大禹后嗣姒氏谱系传承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分,他思索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来定居。由于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为了守陵,便在大禹陵旁建起了禹陵村,此村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往常,在绍兴市,姒姓后嗣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局部姒姓后嗣,主要聚居在大禹陵左近禹陵乡的禹陵村。
解放后发现的《姒氏世谱》为光绪元年(1875年)刊印,记载了大禹家族从夏朝至清末的130余代人,比号称“天下第一家谱”的《孔氏家谱》的90多代人,还多出了40多代。现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珍藏着此家谱的手书与印刷的混装本。
由姒姓族人于1996年开端历时七年时间调查整理刊印的《禹陵姒姓世系表》,以明初122世为始点,全世系表所载姒姓人,时跨6个世纪,境越18个省市。这个世系表肯定以每个男女姒姓者的父母、世次、名号、排行、性别、生卒年、配偶姓名、全部子女等项目为根本内容。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巨大先祖,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大禹姒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因其宗族千年不变其姓、不易其址的古老家族史。他们发明了一部英雄家族悲壮的史诗。包含了非常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增强对它的维护,对传承中华历史长久的传统文化有宏大的意义。
200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五、绍兴舜王庙会
绍兴舜王庙会是缘于会稽山区的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而逐步构成的农历九月廿七为舜王庆生的民间活动。它集山区人民民俗景物、山区民间文艺和古代山区传统市集为一体,在会稽山区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
会稽山区至今遗留下三座舜王庙,数王坛舜王庙范围最大,保管最完好,它位于绍兴城东南王坛镇两溪村舜王山之颠,始建年代已难于考定。今庙为清代咸丰年间重建,同治元年(1862)重修,有庙内碑刻为证。绍兴王坛原名“黄坛”,是传说中舜巡狩会稽山之际,筑坛祭天的遗址。每年九月廿七日王坛舜王庙都有庙会,普通持续三天,从九月廿六日祭神开端到九月廿八日谢神完毕。自明清以来,舜王庙会久盛不衰,是由于它有独立的组织指导机构——“社”和“会”。若轮到范围大的社当值,庙会则持续五天,从廿四日祭神开端到廿八日谢神完毕。
解放前的舜王庙会主要是带有宗教颜色的祭奠虞舜活动;兼有演戏、娱神、也娱人的功用;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职能。庙会的另一种方式是舜王菩萨巡会,即依据舜在世时巡狩的习气,定期抬舜王菩萨去巡视,观看、迎送者达数十万人之多,是一种非官方的、由大众自发举行的范围较大的信仰活动。1952年是舜王庙会的最后一次巡会。解放后,由于“社”与“会”的自然崩溃,这种巡会方式已不再举行。只能在会稽山区老人的口中得知当年的盛况。
1958年公社化后,当时的舜王庙会制止迷信活动,只准物资交流。变革开放后,王坛镇政府举行了舜越文化节,政治、经济、文化气息较浓。2001年曾恰当恢复了庙会巡会的一些传统。2005年,王坛镇举行了“2005绍兴舜越文化节开幕式暨祭舜王庙仪式”活动,影响较大,活动主要是向舜王敬献五谷、祭文、诵诗、文艺扮演、农产品推介、经济恳谈等。
舜王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万事礼为首,百善孝为先”肉体,关于会稽山区的普通百姓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信仰功用。调查研讨舜王庙会具有理想意义和历史意义。近年恢复舜王庙会,举行舜越文化节,公祭虞舜,是符合当地人民的利益的,是人心所向的,也是加快新乡村建立和构建调和社会所需求。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十六、绍兴“三六九”伤科
“清明时节雨潇潇,路上行人跌一跤,借问伤科何处有,牧童遥指下方桥。”这是一首传播在绍兴的民谣,伤科指的是下方桥的“三六九”。
绍兴“三六九”伤科,系“下方寺里西房伤科”,早期因行医者世居山阴下方禅寺里西房而得名。因每逢三、六、九至绍兴行医,门可罗雀,一朝一夕,“三六九”便成了骨伤科的代名词。
绍兴“三六九”伤科始自南宋高宗年间,因循已数十代,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其支派繁衍,代有传人,在民间深负盛名,名噪浙东北。其鼻祖稽幼域,祖籍河南开封府,为少林武师徐神翁收养,授其武功和医术。后护驾至临安(杭州),悬壶行医,堂曰:“善风草堂”。后传其子绍师。明清之际,其中一支迁来山阴居下方禅寺,创建“下方寺里西房伤科”,由宏达祖师授钵于南洲和尚,再传于张梅亭、王春亭。张梅亭每逢农历“一、四、七”在寺中坐堂,“二、五、八”则赴萧山县城坐诊,“三、六、九”至绍兴宝珠桥河沿前应诊,后以“三六九”伤科名噪一时。张梅亭传子授徒张、王、单、傅、吕及在杭另一支共六门,其孙张凤鸣、徒王俊林后来居上。如今,“三六九”伤科传人或在医院坐堂,或自开诊所,为骨伤患者祛痛除病。
绍兴“三六九”伤科的治疗手法以少林武功为根本功,分拔、扯、摸、提、按、摩、推、拿8种,并辅以秘制的“三六九”伤膏,治疗骨伤成效显著。现存祖师嵇幼域所撰著的《下方寺里西房秘传伤科》、王俊林所著《跌打大成》2部手稿及《下方寺伤科》手抄本中,关于骨伤治疗手法及药方、秘方等均以诗体、歌谣方式记载,蕴涵着深沉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2012年7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七、兰亭修禊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约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当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兰渚山麓的溪流两侧依次列坐,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随意漂浮,滞留某人之前就需即兴赋诗一首,赋诗不成则罚酒三觞,以此文娱助兴。诗成而集,王羲之欣然作序,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的举行,得到了后世文人、书家的仿效传承。从南北朝开端,直至近现代,每年都有文人、书家相聚兰亭,举行兰亭修禊活动,1985年1月,绍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以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的决议。每年此时,中外书坛名家雅集兰亭,晋圣、修禊、研讨书学、流觞赋诗,盛况特殊。
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八、会稽铜镜制造技艺
绍兴古为会稽,消费的铜镜也称会稽镜。按其外形分:有圆、方、委角、柄形等;按其纹饰分:有规矩禽兽镜,多乳禽兽带镜、画像镜、神兽镜、龙虎纹镜等等,其中以后三者为主。其技法阅历了从线条到浮雕的变化,镜面多微鼓,以扩展映照范围,经过打磨,光亮可鉴。特别在汉代制造的透光镜,镜背的图文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能够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为绝无仅有的奇观。会稽镜以其共同的作风,在中国铜镜史上留下了绚烂辉煌的一页。
绍兴矿藏资源丰厚。《嘉泰会稽志》记载:会稽县东五十里有锡矿。会稽县东南五十八里,有铜矿。这丰厚的矿藏资源无疑是会稽镜制造的物质来源。又据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鼎力开展青铜兵器消费,这为会稽镜的制造奠定了技术根底。
据史料记载:到了东汉,会稽成为国内四大铜镜制造地之一。据《浙江出土铜镜选集》和《绍兴古镜聚英》两书载,汉末建安年间,会稽已盛产铜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铜镜铸造中心。此时的会稽不只对外销售废品,也对外输出技术和工匠。在湖北省和日本出土的铜镜铭文,都显现了会稽工匠的输出。
会稽铜镜的根本功用是照容,但人们赋予了会稽镜更多的肉体内涵,从儒家、佛家、道家诠释了传统文化思想。2009年9月,绍兴举行“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化国际学术论坛”,来自中日韩三国从事铜镜研讨100多位专家学者就会稽铜镜类别、产品散布范围、冶炼技术,开展进程等有关历史文化信息展开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分歧以为,会稽铜镜在中国铜镜开展史中占领重要的历史位置,绍兴是东汉和三国孙吴时期最重要的铸镜中心,以绍兴为中心的会稽铜镜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品牌和创新形象。目前,局部作品已获各级大奖。如:马彼得创作的《神人神兽镜》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巨匠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取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尚方博局铭镜》在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取得“中信杯”特等奖等。
“会稽铜镜制造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九、越罗织造技艺
“赤橙黄绿青蓝紫、绫罗绸缎绉纱纺”。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历来是世界丝绸大国,丝绸消费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世界抢先位置。由丝绸和丝绸服饰构筑的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其他民族理解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
在唐朝前期,越州(今绍兴)蚕织消费开展疾速,成为浙江蚕桑丝织业根底最好、开展最快的地域,其中,轻柔精致的越罗举世闻名,被列为贡品。诗人杜甫曾有“越罗蜀锦金粟尺”和“越罗与楚练,照射舆台躯”等称道。
在古往今来的众多丝绸产品中,罗织物是最早呈现的丝织种类之一,也是工艺最为复杂的种类之一。从越罗的盛行时期和对目前发现的越罗实物剖析来看,汉唐时期浙江的越罗,主要是链式罗,有四经绞素罗,也有四经绞与二经绞互为花地的暗花罗,图案以几何纹样为主,其中菱形纹样的罗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杯文罗”,在当时是弥足宝贵的高档丝织品。但随着历史的变化,丝织珍品——越罗的传统丝织技艺也已消逝。
为了恢复再现华贵精巧的越罗,达利丝绸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协作,经过考古及文献研讨,制造越罗传统丝织设备,并完成织造技艺的恢复及消费。同时,经过各类渠道,搜集纱罗类传统丝织物,并停止研讨、分类和维护。当前,双方协作拟在达利丝绸文化产业园内建立集越罗传统丝织技艺维护、展现、科提高衍消费品开发的传承基地,将越罗丝绸织造技艺的维护和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越罗制造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绍兴纸扇制造技艺(小观扇)
扇是我国拂暑乘凉用品,品种很多,有羽扇、纨扇、蒲扇、纸扇等。式样也丰厚多彩,最普遍最被人所喜欢的当属纸折扇。纸扇之所以受人欢送,就在于它折合自若,运用、携带和珍藏都极笨重,不只可拂暑乘凉,出行时还能够遮阳避雨。历代文人墨客对纸扇更具有特殊情味,在扇面上题诗作词,互相捐赠,并为珍藏之珍品。
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昌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小观等地。小观村有200余户人家,村民根本都姓傅,村离城近,有田、有水、风光秀美,村民们除种田以外主要还是以制扇为业,便自然构成一个制扇村,其中有10户是专业制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到1958年,互助组树立,这10户专业制扇户合办起一家扇厂——小观扇厂。
小观扇厂种类齐全、花色多样、制造精良、用料讲究。大多选用竹秀细匀的竹子作骨,以纯桑皮纸为扇面,采用高山柿漆为制造的沾料,制造工艺非常复杂。其主要种类有:真丝绢扇、布扇、纸扇、团扇、挂扇、香木扇、袖珍扇及各种扇骨系列,特别以黑纸扇为最佳。黑纸扇为小观扇厂的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最为名贵,其外观古朴典雅,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性,素有“半把伞”之称。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铲贴,犹如如虎添翼。
目前,小观扇厂的黑纸扇制造技艺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观扇厂制造的纸扇在绍兴市纸扇质量评选中取得第一名。企业被政府授予“农业龙头企业”、“区优秀外向型企业”等称号。
“绍兴纸扇制造技艺(小观扇)”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一、棕编(棕叶编织、棕丝编制)
棕编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是用棕榈叶、棕榈丝纯手工制造的一种工艺。
原资料取自然野生一年生棕榈叶,叶尖处轻轻发黄为佳。采集后放置阴凉处1-2天,待叶子发软后放入清水中洗净,置入锅中蒸至叶子发青后取出用冷水浸泡至黄色汁流出后,放置阳光下晒干。经过如此处置后的叶子可持久保管,完好无损。棕丝则用蒸汽熏蒸后取掉上面的杂质即可。制造人用打结、拉丝、自创各种编织手法,应用节与节之间的差别,巧妙的恰如其分的把心灵深处的一些日常所见的物品呈现出来。
活灵活现、绰约多姿的棕编手工艺品,充沛的展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慧,这是一种普通的巨大。随着社会机械化的开展,人民追求数量,追求速度,愿望的提升,一些传统的靠手工制造的工艺渐渐的退出了我们的视野,因而迫切需求维护和有效传承。
2013年1月,被列入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二、绍兴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据《竹书纪年》载:魏襄王七年(前312)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足见当时越地造船业的兴旺。
绍兴水乡密布的河网织就了浙东地域的内河交通,在与京杭大运河等水系相对接后,构成了较为完好的水上网络,聪明勤劳的绍兴人在长期的生活、消费理论中积聚起丰厚的经历,将用于交通、运输、休闲等多种用处的造船行业发挥到极致。
绍兴的木船制造,普通以杉木、樟树、水曲柳等木材为主要资料,制造工序普通分为船体制造及打麻桐油防腐、船篷制造、船桨和橹的制造、船体舾装等步骤。
绍兴的木船式样达上百种之多。大致可分为渔船、游船(客船)、货船、作业船等四大类别,制造工艺相对简单的,有出畈船、捕鱼船、渡船、挖泥船等,工艺比拟复杂、且装潢讲究的有明瓦船、画舫船、戏班船等。
绍兴的造船业,为东湖镇松陵村最为昌盛。松陵村周边环水,造船成一大产业,祖祖辈辈的继承、传承,成就了一大批造船能工巧匠。据统计,解放初期,村里的“造船头脑”就有160多位,合计从事造船业的村民至少在500人以上,成为名不虚传的“船作村”。20世纪50年代,该村成立了绍兴地域第一家公私合营松陵造船厂,一批“船作师傅”进入船厂工作,该造船厂虽历经各种变革创新,但在不时开展的40多年中,从未中缀传统木船制造,累积制造了各品种型木船数百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木船由于运用年限短,维修冗杂,逐渐被水泥船、钢质船等替代。眼看木船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不使绍兴木船制造技艺失传,绍兴市松陵造船有限义务公司积极维护木船制造技艺,发起成立“绍兴古船文化研讨小组”,搜集相关材料,展开调查研讨,特地划出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分离多年的造船经历,制造完成80多款100多艘水乡木船及模型。同时,还持续给绍兴本地各景色区及杭州、北京、嘉兴等地建造实体画舫船。经过多年努力,使水乡木船制造工艺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传承。
“绍兴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三、震元堂传统中医药文化
“生病不看胡宝书,不吃震元堂的药,死了口眼也不闭。”盛行在绍兴民间的说法,反映出震元堂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也显现出震元堂的中医药有其独到之处。
震元堂药店,始创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兴办人杜景湘(浙江慈溪人),地址绍兴城内水澄桥北首(今解放北路成功路口)。
早起震元堂与其他药材行一样,同是“前店后场”式运营格局,以销售配方和自制中成药为主,其种类达324种。运营的中药饮片、丸散膏丹、人参、鹿茸、燕窝、银耳等1000多个种类。尤以销售自制大补药著名,据民国23年(1934)账簿记载,是年大补药销售18628帖,以时价每帖1.28元银币计算,年销售额合银币二万三千八百四十元八角四分。又所制人参再造丸、圣济大活络丸、小儿回春丹、建神曲、参贝陈皮丸等,销售额均大。绍兴府城的著名药材行有“五行三拆兑”之说。震元堂为其中“三拆兑”之一,其范围素为府城药店之首。
震元堂考究中药之切、炒、炙、煅、制为其特征。在药材选用上注重规格质量,考究道地药材,诚为“有方皆法古,无物不藏真”,以“真”字赢得社会信任。震元堂“名副其实,真不二价”,名噪一时,民间誉为“金子招牌”。
60年代后期,卫生部规则,商业单位不准自制成药销售,取消“前店后场”,中成药均由中药厂统终身产供给,但中药材选料注重道地药材和质量请求不变,饮片临方炮制更是锦上添花,而震元堂自产中成药因而退出市场。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变化,消费工业化和老药工的退休、离世,震元堂保“真”传统工艺与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2009年6月震元堂传统中医药文化被列入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二十四、皋埠黄草编织技艺
黄草编织是应用一种秆茎润滑柔软的黄草编织成各种小巧精致的生活用品。
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于越城区皋埠镇孟家葑村一带的滩头河边。黄草茎秆润滑柔韧,纤维长、韧性好,容易编织各种工艺品。皋埠的黄草编织工艺品,具有种类齐全、样式新颖、经久耐用、工艺精密等特性。既有较高的适用价值,又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如今编织的种类有酒坛套、果盒、纸篓、果盘、面包盒、花盆套、圆盘、长方盘、吊盘、提篮、壁篮、拖鞋等。
黄草编织品有以下一些特性:一是环保绿色。黄草抗病虫害才能强,无需农药防治,其编织品具有无污染性;二是性能优秀,笨重、耐用、美观;三是用处普遍。
黄草制品的消费过程大致分为选料、撕草、浸泡、搓绳、编织、晾晒等6个环节,全部采用手工制造。
(一)选料。撕掉黄草的叶子局部,留下茎干局部。
(二)撕草。将茎干局部劈成三份。
(三)浸泡。将涂有颜色的用料,放入水中。普通要浸泡两个小时。浸泡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变软,易于弯曲,平加其强度,便当编织。
(四)搓绳。将黄草搓成一股股绳。
(五)编织。依照一定的外形和规格停止。一切工具有:铁签、果枝剪、尺子等。
(六)晾晒。熏蒸后的废品要及时地停止晾晒、熏蒸和晾晒都是为了避免产品发霉和变形。
编织黄草工艺品,捻草力要匀,编织心要细,颜色搭配要得当,这样才干使工艺品外观平整、光亮,颜色调和。黄草染色也蛮考究的,要经过许多道工序,才干染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2009年6月皋埠黄草编织技艺被列入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五、绍兴画蛋
绍兴画蛋,历史长久。清代光绪年间的《慈闻琐记》曰:“越俗,生子三日,浴之外家馈果饵。洗儿名曰三朝,最重花鸭蛋,或彩画,或剪五色纸作花粘之,分贻戚友,以多为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绍兴籍民间艺人俞飞安、茹竹轩等人从制造到技艺都有开辟性的创新。为了有利保管,凸现工艺价值,开端将蛋中的蛋清蛋黄取出,洗净,蛋壳外表经多种处置后再作绘画,外面装上玻璃框盒。尔后,从花式到种类,从画艺到装潢,不时停止改良进步,日臻圆满。
绍兴的国画彩蛋,选材以鸭蛋壳为佳。它质地细腻,蛋壳外表经砂磨后,晶莹如玉,皎洁如脂,大小适中,壳较坚韧,易于操作。画蛋制造须经过选挑、抽空、清洗、消毒、封洞、砂磨、设计、绘画、题款、制盒、组配、装盒等近二十道工序。
绍兴画蛋以传统写意技法绘画。横置的平蛋,壳外画山水,壳内绘之人物或走兽,眼光从蛋壳洞中望去,似乎人物(走兽)欲从洞0来,引人入胜,别具意趣。竖置的立蛋,可四面欣赏,宛如一幅无止境的横幅画卷,寸间万里,天涯多变,层次明晰,精致入微。精品者:在一只蛋壳上画就一百只老虎(百虎图),或一百个在嬉闹的小孩(百子图),由于蛋壳画面真实太小,艺人们充沛运用委婉的遮藏法,以充百例,如在巨石后面显露一条尾巴、在假山洞中显露小辫子的梢头,都算作一只老虎或一个小孩,令你揣摩半日,还耐人寻味,称为意趣浓郁的绍兴民间艺术。
绍兴曾经创办府山工艺厂消费画蛋,作为工艺品停止销售。文革时停产至今,面临消亡失传。
2010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六、绍兴扇面画
扇面绘画的历史长久。据记载自北宋,以至更远,纸扇传入中国。扇面画的降生,是作为扇的装饰。而不断令后人顶礼膜拜的精致而活灵活现的“宋画”,则亦是以扇面画居多。到了明清时期,扇面绘画极盛,凡明清时期扇面作品留止今日,都是藏家的首宠,特别出自大家,如文徵明、沈周、唐伯虎、赵之谦、任伯年等等的扇面价值不匪。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扇子成为一种内涵丰厚的文化物件,它蕴涵着中华聪慧,凝聚着传统工艺精深技术,构成了独具作风的中国扇文化。
扇面绘画的内容大多以花鸟、山水、人物入画,也有画风情俚俗的,表现民间的生活兴趣,更有寄予情怀,表现肉体境地的扇面画作品。其方式繁多,从外形看圆的、椭圆形的团扇、纨扇、半圆形的折扇、也有多角的绢扇等;从装饰看,装成扇骨适用的,扇片装成条屏的、镜框的、立轴、横幅的等等。从绘画工艺看,有水墨的,有写意重彩的,有半工半写的,有泥金的,有贴金彩绘的等。
往常,随着时期的开展,扇子业的生存开展面临严峻考验。如今很多企业采用机器制扇,效率进步,但消费出来的扇子外型呆板,手感差。扇面的绘画又因后继乏人,不以传统手工工艺制造,更无扇面画的技艺创新,产品只能走低端道路。
2010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七、绍兴戏剧脸谱工艺
绍兴戏剧脸谱自明、清以来在绍兴地域广为传播的多种戏剧方式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越俗民风的质朴,浓郁的中央人文颜色。既是绍兴戏剧文化艺术的价值,也是越文化之珍宝。
绍兴戏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主要表如今形、神、意三个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装饰性和审美性。
形:依据演员的面部自然形态,按剧情人物个性停止颜色夸大而变形。经过程式化的主、次颜色,以线、点组成“形”的图案,反映脸谱的特有作风。
神:脸谱的性格表现要契合角色的根本肉体。以不同颜色的块、面、线、点来反映人物性格的特征。而以颜色的线、点组成的图形多为反映剧中人物的身份或职业的符号。
意:脸谱中传神和寓意是相分离的。其颜色的图案常常会表现装饰性和夸大性的意义,同时也表现了剧作思想倾向的明白性。因而,脸谱的颜色装饰常常也表现了人物个性的意味手法。
绍兴戏剧院脸谱不只在舞台上的表现展现,表现了戏剧的艺术风采,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居室环境装饰和文娱活动的文化显扬,起到了不祥调和的特征作用。
在继承绍兴戏剧脸谱的传统艺术根底上,分离了绍兴地域文化的特征,使绍兴戏剧脸谱愈加人性化、艺术化。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文化艺术品,是捐赠亲朋好友的高雅文化礼品,具有美化装饰和展现珍藏之价值。
2010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八、骆氏化脓灸
骆氏化脓灸是艾灸直接灸以灸养分离、灸必气至、疮必化脓拨毒为根本特征的一种传统疗法。
绍兴地处水乡,气候寒湿,其共同的天文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病多风寒。因而,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见长的“骆氏化脓灸”逐步成为越医的一个重要支脉得以传承和开展。
骆氏化脓灸始于绍兴马山镇尚巷村骆氏第十二世世祖骆大宝(1827-1888),至今已传七代近二百年。其中-传人骆大三授徒数十人,是首批“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员,首批“绍兴市二十六位名老中医”之一。骆氏后人历代衣钵相传,在绍兴城乡多处坐诊行医,效劳百姓,造福乡里,影响普及绍兴及周边区域。
骆氏化脓灸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动身,因证施灸,因人选艾炷大小真假,因病定穴,在特定俞穴上直接施灸,灵敏变化艾炷真假,与病者疼痛感受照应,使俞穴气至为度,施灸一至十几天不等。后在灸疮上贴骆氏特制灸疮膏药,使灸疮化脓拔毒。每天清洗灸疮并改换灸疮膏药。可吃荤腥发食促灸疮化脓排毒。涵养数月至灸疮愈合,疾病沉疴也随之而愈。
骆氏化脓灸疗效显著,顺应症广,办法简单,反作用少,费用低廉,具有极高的医学适用价值。特别关于难以治愈的疑问疾病,如骨坏死、鹤膝风、风寒湿痹、肾炎等,以及缓解肿瘤疼痛,具有显著的疗效和极高的医疗适用与研讨价值。
往常,以骆大三师承徒弟骆建民为代表的骆氏后人,包括骆小建、骆云爱、骆英、骆香娟、骆美娟等人,都在各自的医疗业务岗位上积极展开“骆氏化脓灸”这项医疗效劳,治愈了不少难以处理的疑问杂症,造福了一方百姓。
“骆氏化脓灸”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九、绍兴谜语
绍兴民间谜语是传播于古越地中心绍兴及周边一带,交融了绍兴方言与风土人情而构成的具有地域性的谜语方式,是越地百姓不分男女老少共同享有的一大众性文化文娱载体。它既是谜语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绍兴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其多以民歌、谜语、顺口溜、打油诗等款式为载体,经过比喻、拟人、隐喻、夸大等手法来表现。题材应有尽有,主要分物谜和字谜,其中物谜又分为自然、人体、动物、植物、饮食、用品、用具、劳作、文体等九个大类。依据谜面和谜底的表现特征则可分为小谜、大谜、双谜、多谜等,内容丰厚,兴趣性强。
在民歌、民间谜语产生之前,远古人类对一事物成心不直接通知他人,而是让对方去猜,当大家都猜不到时,再给予一些提示,这种提示就是民间谜语产生的最初萌芽。绍兴民间谜语历史长久。作为最早产生民歌的中央,绍兴也应该是产生民间谜语最早的中央。据《越王无余补传》所载《涂山歌》条,唱云“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唱”,这首民歌自身就有谜语的成分,隐含了女娇对大禹的情愫。在后来的许多民间情歌中,隐语就更多了,而这些便滋养了民间谜语的开展。东汉蔡邕在上虞曹娥碑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是声誉神州的名谜。清·范寅编《越谚》收录有隐谜之谚58条。徐文长轶稿中也留下了不少自作的谜语。清末上虞人田其年,号冬芳氏,有清代谜家之称,精于谜学,被尊为谜中泰斗,著有《寄傲山房谜稿》传播于世。鲁迅也常将谜语巧妙地运用在日常通讯和作品中,隐喻深入,如《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和“夏瑜”,暗示都是“华夏”子孙之意。周作人在1914年的采集启事及《儿歌之研讨》中将谜语视为儿歌之一类而给予了关注,并写有研讨东西方谜语的专文《谜语》。2010年,绍兴市对绍兴各区(县市)的谜语停止了搜集整理,汇编出版《越地民间谜语》,共收录谜语1998条,包括字谜407条,物谜1591条。
民间谜语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本人创作的口头文学,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经过这些谜语也起到了传播学问、启迪聪慧的作用,历来为广阔大众所喜闻乐见。
时至今日,绍兴民间谜语经过世代口耳相传,仍在绍兴及周边区域广为传播。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市展开对民间谜语的研讨和维护,出版书籍,设立民间谜语研讨基地,在中小学展开提高教学,扩展民间谜语的影响,推进其传承。
“绍兴谜语”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十、稳笃公捕鱼技艺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西部,是中外出名的平原水乡,境内河流纵横,湖泊鳞次栉比。除了东湖的水产村外,城东面的皇甫庄、南面的凤凰村、西面的灵芝水乡村、北面的马山豆姜等村的村民也都是以渔业为生,很多村民世代都是渔民,以捕捞和养殖淡水鱼为生,从而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技艺,除了常见的撒网等捕鱼办法外,还培育培养了一些徒手摸鱼的高手——稳笃公,他们是在水乡这个特定环境下产生了有着高超潜水才能的水乡捕鱼人。
稳笃公,熟谙水性、渔性,洞察鱼情,身怀徒手捕鱼的绝技。隆冬时节,一人划一小船,不时用长竹竿戳河底探测,而稳笃公则坐在舱内察看水面状况。他用陈旧的棉絮裹着一丝不挂的身子,旁有旧镬、钵取暖(内燃乌桕楸树枯枝或桕核,放少量-)。当小船行至他以为此处水底有鱼可捉时,即喊一声“停”,喝几口白酒后,便甩掉棉絮,纵身潜入水底,一会儿,他钻出水面,手里必抓一尾或二尾大鱼。上小船后,稳笃公又裹起陈旧棉絮,等候下一次的作业。
绍兴人习气于将有把握的事情,叫做“笃定”或“稳笃定”。稳笃公多是中青年渔民,徒手捕鱼万无一失,自诩“笃定”,稳笃公的称号,是与他们潜水摸鱼万无一失有关的,“稳笃公”的名字即缘于此,称人为“公”是尊称。由于他们潜水身手大,有时也干扫除水下障碍物(如船舵绕住物的肃清等)和打捞掉入水底的物品之类。稳笃公,在绍兴乡下水网地域,但凡上了点年岁的人简直人人晓得,稳笃公就是赤身裸体下水捉鱼和检修竹箔(鱼荡中的竹篱笆)、打捞水底之物的“潜水员”。
稳笃公身怀水乡绍兴特有的渔民捕鱼绝技,稳笃公捕鱼技艺具有鲜明的绍兴水乡特征,反映了绍兴水乡浓郁的地域文化,具有深沉的民俗价值、研讨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
2010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十一、王星记扇
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昌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造精良而久负盛名。
王星记扇庄创立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开创人王星斋,萧山临浦人(时属绍兴府),原为祖传制扇手,尤精黑纸扇技艺。其妻陈英乃是纸扇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案贴于纸面的一种工艺)洒金巧匠。由于技巧艺高,又擅长运营,名气大振。绍兴王星记扇系王兴斋之孙王雄飞的高徒章金木于解放后设立。
王星记扇种类齐全、花色多样、制造精良、用料讲究。其主要种类有:黑纸扇、工艺挂扇、白纸扇、香木扇等。黑纸扇为王星记扇的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扇”(民间称为“青灰扇”)最为名贵。“毛全本”扇骨竹筋细匀,漆黑透亮;“全棕扇”扇骨花纹别致,恰如公鸡颈毛。
黑纸扇大多选用竹秀细匀的竹子作骨,以纯桑皮纸为扇面,采用高山柿漆为制造的沾料,制造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72个过程,99个转手才干完成。其外观古朴典丽,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性,素有“半把伞”之称。其规格从三寸(俗称鼻扇)到一尺三寸(俗称霸王扇或打狗扇)不等,扇骨少则22根,多则达60根。
“毛全本”采用三年生以上冬季采伐的毛竹为原料,“全棕扇”,则必需用云南、贵州等地高山生长的棕竹为扇骨原料。棕竹是一种野生于云南、贵州等地大山中的竹类,它的直径在10-30mm之间,长度在2-3m以上,实心,皮有节,去皮无节有黑色花纹。因其梢头有棕林树那样的棕衣,故称“棕竹”。由于该竹去皮无节又有自然花纹,所以制成黑纸扇扇骨愈加漂亮、美观和坚固。棕竹取材,应取其中、下段,该段的花纹黑而厚,所需直径应在5mm以上。扇面选用浙南山区特产纯桑皮,涂料则用会稽山区的优质柿漆加上福建产的烟煤粉调制而成。
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铲贴,犹如如虎添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王星记黑纸扇屡次荣获省优质产品和全国旅游留念品一等奖。
2005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三十二、绍兴铜雕
绍兴铜雕历史长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绍兴就有青铜器的铸造和雕琢技术。据《越绝书》记载:“姑中山者,越铜官之山也,越人谓之铜姑渎。可知春秋时期当时越国曾经冶炼青铜,制造兵器,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的出色代表,其剑身“越王鸠浅自作用鐱”八个鸟篆铭文刻迹明晰秀美。到汉代,绍兴已是全国的铜镜铸造中心。唐时,越地铜镜远销海内外。至清末民国初以后,绍兴铜锡加工、冶铁等小手工业非常兴旺,并在绍兴、杭州、宁波一带有较为普遍的传播。
绍兴铜雕分为器物雕琢与平面雕琢两大类,前者以用具为雕琢主体,后者则以平面铜材为创作对象;根本技法分为刻和雕,又称“阴刻”与“阳雕”。绍兴铜雕创作工艺繁琐,技术难度高,器物雕琢,以细线、白描作品为主,刻法以敲、刻为主,平面板材雕琢则能表现白描、水墨画等作风。
绍兴铜雕做工精致,作风共同,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与继承价值。绍兴铜雕的创作题材,大量取材于绍兴水乡的天文风貌及乡土风情,同当地民俗严密联络,同当地生活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中央特征。绍兴铜雕用刻刀停止大色块的雕琢,用深浅来表现明暗、远近,表现水墨画作风特性,雕琢技艺高超,特征鲜明。绍兴铜雕在雕琢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走在中国金属雕琢门类中的前列,她不只是绍兴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我国雕琢艺术中的珍宝,有着重要的继承价值。
绍兴铜雕传人赵秀林,屡次携带作品赴北京、天津等地参与全国性的大展,遭到结合国教科文、中国文联、文化部的指导、专家高度的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为绍兴铜雕传人题词勉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并希望能多创作反映时期风貌的优秀绍兴铜雕作品。结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担任人里库斯·德奎耶尔为绍兴铜雕并作题词以资勉励。绍兴铜雕的代表作品有:《第一代指导集体》、《兰亭序》、《黄酒醉八仙》、《柯桥小景》等,作品先后被韶山毛泽东同志留念馆、广安邓小平故里陈列馆、延安反动留念馆、井冈山反动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等国内大型留念馆、博物馆珍藏。
目前,能纯熟系统控制传统绍兴铜雕技艺者极少,技艺的保管、开展仅依托艺人个人执着,且传承者甚少,后继乏人,处于濒危情况,急须抢救与维护。
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十三、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讨肯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奠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宏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度祭典的雏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结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仪式”,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奠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中央民祭和后嗣家祭则每年一次,绵亘不绝。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巨大先祖。大禹的出色奉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开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发扬大禹肉体的明证,是发扬民族肉体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包含了非常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增强对大禹祭典的维护,对传承中华历史长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三十四、绍兴童谣
绍兴童谣是传播于古越地中心绍兴及周边一带,儿童为传唱主体的歌谣,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局部。目前普遍传播于绍兴的童谣约有400首,题材应有尽有,主要有游戏童谣、教导童谣、叙事体物童谣等,以绕口令、谜语歌、数数歌、连锁歌、字头歌、颠倒歌、问答歌等多种方式表现。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以共同的天文环境、长久的开展历史、深沉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表现方式出名海内外,为童谣的滋生和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绍兴童谣历史长久。南朝范晔《后汉书·张霸传》载有《会稽童谣》:“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西晋陈寿《益都耆旧传》又载有《会稽童谣歌》,为《会稽童谣》的同题异文歌。清悟痴生(会稽人)编《广天籁集》,收录浙江儿歌23首;清范寅编《越谚》,收录绍兴童谣55首。1922年至1923年,共有69首绍兴童谣分别被录入《绘图童谣大观》、《各省童谣集》;1928年至1934年,娄子匡出版的《绍兴歌谣》、《越歌百曲》及陶茂康兴办的《民间》丛刊,记载了大量的绍兴童谣;民国初年,周作人在绍兴征集童谣,后参加北大歌谣研讨会,发表《(绍兴儿歌述略)序》等多篇文章,又搜集绍兴童谣223首收录在《童谣研讨手稿》中。以上活动,奠定了绍兴童谣在民间文学界的重要位置。
绍兴童谣数量众多,内容丰厚;传承长远,影响普遍;地域特征浓重;表现方式多样。其词句浅白精练、言语幽默诙谐,对少年儿童智识启蒙、品德教育、文学熏陶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而童谣中的游戏童谣则丰厚了少年儿童的文娱方式,潜移默化中促进他们的安康生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绍兴曾组织大范围的歌谣普查,较为完好地记载了绍兴童谣。时至今日,绍兴童谣经过世代口耳相传,仍在绍兴及周边区域广为传唱。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市展开对童谣的研讨和维护,出版《越地童谣游戏》等多本书籍,设立童谣研讨基地,在中小学展开提高教学,扩展了童谣影响,推进了童谣的传承。
2014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十五、越城区结婚风俗
媒婆说媒
越城区的婚礼根本还是持续了南宋婚礼的风俗,必需有说媒这个环节。即结婚前一定要有媒婆做中间人,假如是自在恋爱,也要请某位德高望重的晚辈做媒,假如不是自在恋爱的,媒婆在做媒的时分还要合八字,看双方八字能否适宜,八字不适宜是能够取消婚礼的。
订下婚约
媒婆合过八字后,双方父母都同意了这门亲事,就能够订婚了。在订婚之前,女方就要向男方要彩礼了,普通都是把条件通知媒婆,由其传达男方,男方没意见则在婚庆把彩礼送到女方家,这样两家人能够说就是亲家了。订婚期间会筹办酒席,宣布曾经订婚。
婚礼达成
既然婚订了,结婚就是双方时间的适宜问题了,在越城区,结婚需求挑一个好日子。中午普通是女方设宴,宾客大局部是女方亲人朋友,晚上男方设宴,新人向宾客敬酒,庆贺婚礼达成。
迎娶新娘大多都在后半夜开端,男方家出动车队到女方家,直到上车,传统的习俗是要哭轿,哭方代表孝敬和感恩。不哭,会被一些妇人指指点点,斥为不孝。
三朝回门
结婚第三天后,男方约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如今吃一餐新亲上门酒,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回郎。旧时,新娘回娘家,多则住一月,少则七天,再由新郎接回家。
越城区结婚当天的习俗
1、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分,男方去女方家里的人数,要是双数。车队的数量也要双数,包括坐在车里的人也一样。同理,女方去新郎家的时分,人数也请求双数。
2、新郎抵达女方家里,进大门前,要童男拿火把迎接,新郎要分烟(开门用),进门要洗脸,要带一床红被子,新娘出嫁前要洗澡,由哥哥、弟弟或者堂弟抱出门,出门前要在大堂里坐一会,凳子上铺上红被子(新娘坐前需求福气好的女性晚辈坐一会),进婚车前要撑伞,上车后要换新鞋,换好之后脚下要踩火chong(注:古时用来暖手暖脚的用具)。
3、上婚车前女方爸妈喂新郎新娘剥一颗糖,并吩咐小俩口一些话,当然之后新娘一路都不能启齿说话,要到男方家吃过汤圆才干说话。
4、女方带两个红箱子,里面放上穿的衣服,最后在衣服最上面要铺上一层棉花,到男方家翻开时讨个彩头叫“开箱花”。进夫家的时分要带上子孙灯、火把,子孙桶(子孙桶里面装桂圆,红枣,花生,红鸡蛋,还有7.8或78元的钱,寓意七子八孙),也有带着女儿红的。
5、新娘快到男方家的时分,要放礼炮。到家的时分,新娘要踩着麻袋进家,寓意传宗接代、代代相传。(如今可能更多的是踩红毯)也有新娘坐在藤椅上,两个“舅爷”搬进门,之后下地拜天地走麻袋上楼吃汤圆的。
6、新娘到夫家,要洗脸。也有奶奶辈帮助洗脸的。
结婚的回门习俗
回门时间
结婚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探亲的,回门时间通常是婚后的第三天。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因循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不祥意。
回门打扮
婚后回门时,新郎新娘都应像参与婚礼那样认真修饰、装扮,坚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如女方需求盛大举行回门宴,新郎新娘应精心选择回门礼服。
回门准备事项
新娘家老人心里十分注重三天回门,因而新郎事前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高兴的好印象。此时的新女婿还要献给岳父母”回门礼”、”回门钱”,并依据各地不同,带上不同的礼品。有的带一只公鸡,取“不祥如意”之意;有的带上些肉、鸡蛋、面等礼品;而更常见的还是奉橘子、苹果、香蕉、酒等,款式多不固定,但切忌回门礼为单,必需是双数,意为夫妻成双,合好百年,单数则不吉利。
回门宴
普通,新人结婚回门时,女家皆设宴招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女亲家广设华宴,招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逐个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激大家对本人新婚的祝愿。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导,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约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本人家里做客,也可约请亲友、邻里。
三十六、越城区过节风俗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
说,故从清晨三四时开端,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添加新春喜庆氛围。
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往常,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期气息。
接神。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往常,此类寓美妙祝福于偶像的迷信风俗曾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旧时,大年初一同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前方可启齿说话。往常,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聚、如意、幸福等祝福。
拜年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元旦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愿,尊长回施教导及祝福。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文娱。往常,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招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政府倡导文化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展开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劳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扮演及体育竞赛。
数罗汉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肯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自己年岁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将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短命;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强健。
赶鸡睡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繁忙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游玩,非常疲倦,故晚饭后即提早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因循至今。
吉语求乞。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逆流"等方式求乞。"讴逆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迎春。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中央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乡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完毕春节期间文娱,着手备耕消费。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隆。"
三十七、越城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梅干菜烧饼
梅干菜烧饼是一道由面粉、梅干菜等食材,采用烘烤法制成的美食,是浙江绍兴地域特征小吃,其外层酥脆,内馅滋养鲜香。
2、奶油小攀
奶油小攀是一品种似蛋挞的绍兴特征小吃,的做法非常考究,先用旺火烘烤放有面粉和蛋黄的小攀模子,结成碗形后拿出,然后放入稀面粉和蛋白搅拌成的馅,参加少许白糖、油等做成。
3、干菜焖肉
干菜焖肉是一道由猪肋条肉、梅干菜、白砂糖、酱油、黄酒和红曲等食材制成的传统名菜,是绍兴地域的招牌菜。废品香味浓郁,肥而不腻,鲜美可口,是遭到很多人喜欢的绍兴名菜。
4、绍兴香糕
绍兴香糕是浙江省绍兴地域的特征传统糕点,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适量的中药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和研成粉末的食用香料,再拌以纯白沙糖,和粉成型后,放到白炭火上烘焙,这样焙制的香糕黄而不焦,硬而不坚,上口紧脆香甜。
5、酱菜
绍兴的酱菜在整个浙江都是比拟知名的,特别是酱鹅和酱鸡都是很美味的中央美食,到了绍兴一定要品味一下。
6、绍兴臭豆腐
绍兴臭豆腐是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浙江绍兴汉族民间休闲小吃,属于浙菜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臭豆腐好吃,究其缘由还是那一坛好卤,卤的制造办法极端复杂,不只仅是用新颖蔬菜腌制让其自然发酵,而是在其腌制和发酵过程中不时参加各种香料精心调制,一坛好的卤水常常有二十以上的年头。
三十八、越城区著名景点
(一)绍兴钱王祠
绍兴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为后人为留念吴越国钱王功劳所建。历经9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仅存八字墙为原物遗址。重建的新祠恢复了古祠的主要殿堂建筑,陈列钱氏相关的史迹。并以声、光、电的高科技手法再现"钱王建筑海塘"等历史场景,将现代科技手腕与古典艺术相分离。古祠内还建造了古戏台,演出《钱鏐记》和一些昆曲、京剧、越剧等,更添加浓郁乡情古风交通:西湖柳浪闻莺公园内,杭州钱王祠路1号。公交游9、K4路、K30、30路、K12、12路可乘达
(二)会稽山大禹陵
大禹陵是会稽山景内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为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
进入景区,两边碧水绿树,映托着会稽山,处处分发出古朴典雅的神韵。经过九龙坛,游客就能够看到一座宏大的石牌坊。上镌“大禹陵”三字,系-同志于1995年5月15日视察大禹陵后所写。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350多米的步行神道,止境是祭禹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意味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奠大禹的场地。禹庙前有一个水池,唐时贺知章定为放生池,名禹池。跨过禹池必需经过一座古石桥,名告成桥,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终于大功告成。
进入禹庙西辕门南侧的棂星门,沿石板铺就顺山势逐级升高的百米甬道直达大禹陵碑亭。亭内有石碑,刻着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三个大字。1939年,-总理曾来祭奠大禹陵,并在此碑前留影。
大禹陵碑南侧为禹祠,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碑文为考证大禹葬地的文章。祠内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筑,为大禹后嗣宗族祭奠的场所。
从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奠大禹的中央。
禹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为我国江南少有的大型古建筑群。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
出禹王殿东门向上,可探“窆石亭”。亭内置有一石,名为“窆石”,“窆”为下葬之意,相传此石是大禹下葬所用的工具。形若秤砣,顶有穿孔,是禹庙的镇庙之宝,已被妥善维护。
(三)鲁迅故里景色区
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景物,感受鲁迅当年情境的真实场所。
绍兴鲁迅故里是巨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反动家鲁迅先生早年生长、-的故乡,是市区保管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占地50公顷,总投资10亿元。经过2年多时间维护和修缮后,鲁迅故里不只再现了鲁迅当年-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景物,感受鲁迅当年-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交叉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维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平面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交叉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维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平面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鲁迅祖居在新建的鲁迅留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构造,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鲁迅祖居在新建的鲁迅留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构造,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所在的周氏家族在绍兴曾是一门望族。当时,周家一共具有三个台门,鲁迅祖居是最早具有的一个台门,故名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四进,第一进称为台门斗,旧时用来落轿,如今是景区的检票口。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所在的周氏家族在绍兴曾是一门望族。当时,周家一共具有三个台门,鲁迅祖居是最早具有的一个台门,故名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四进,第一进称为台门斗,旧时用来落轿,如今是景区的检票口。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用作喜庆、祝愿和宴会宾客的场地,“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短命之意。鲁迅祖居并不是鲁迅先生小时分生活的中央,鲁迅平常很少来祖居,只要家里祭祖或筹办大事时才过来。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用作喜庆、祝愿和宴会宾客的场地,“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短命之意。鲁迅祖居并不是鲁迅先生小时分生活的中央,鲁迅平常很少来祖居,只要家里祭祖或筹办大事时才过来。
整个祖居是中轴线分东西两厢房,第三进香火堂是周氏族人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香火堂中间挂有一张周氏先祖的神像,两壁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如今所挂的《恒训》的版本,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恒训》的内容是周福清对本人终身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学问,无所不有。
整个祖居是中轴线分东西两厢房,第三进香火堂是周氏族人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香火堂中间挂有一张周氏先祖的神像,两壁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如今所挂的《恒训》的版本,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恒训》的内容是周福清对本人终身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学问,无所不有。
鲁迅祖居的第四进称为座楼,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现被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和沐浴房。当时,由于子孙的繁衍、房族的扩大,祖居的房屋已不敷运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有置办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端,周家开端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鲁迅祖居的第四进称为座楼,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现被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和沐浴房。当时,由于子孙的繁衍、房族的扩大,祖居的房屋已不敷运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有置办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端,周家开端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不断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土任教也根本上寓居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中央。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房屋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不断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土任教也根本上寓居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中央。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房屋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
鲁迅故居,为台门方式规划,前后六进,占地580平方米。第一进为台门斗;第二进为平屋和长廊;第三进楼下西侧为鲁迅在绍兴工作时的卧室。第四进为两开间楼房,楼下东首前半间称为小堂前,是鲁迅家用餐、会客的中央。
鲁迅故居,为台门方式规划,前后六进,占地580平方米。第一进为台门斗;第二进为平屋和长廊;第三进楼下西侧为鲁迅在绍兴工作时的卧室。第四进为两开间楼房,楼下东首前半间称为小堂前,是鲁迅家用餐、会客的中央。
地址: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
(四)绍兴鲁迅留念馆
绍兴鲁迅留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谐和的陈列厅被撤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留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绍兴鲁迅留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谐和的陈列厅被撤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留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留念馆总占空中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域传统街巷肌理坚持统一。留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方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留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空中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空中。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邻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端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构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沉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气氛。
绍兴鲁迅留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自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征和时期特征的现代化展馆,外型简约平和,朴素无华,充沛表现了鲁迅肉体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现手腕增强了留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织,室内外空间互相浸透,构成了一个充溢灵气的具有绍兴特征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留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局部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视线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颜悦色,仪态沉着,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相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长久历史、绚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明亮,配置盆栽乔木,气氛严肃质朴,表现鲁迅先生的巨大战争和。
景点位置
浙江省绍兴越城区鲁迅中路393号
(五)绍兴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不断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土任教也根本上寓居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中央。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房屋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
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亘,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步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房屋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局部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寓居的中央主要局部幸得保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屡次拨款整修,曾经恢复古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
交通:与鲁迅有关的景点,除绍兴一中外,都集中在市中心,倡议直接打的,普通都在起步价5元之内,经济快捷。如乘公交车,可在火车站坐7、8、88路车或旅游观光巴士直达;绍兴客运中心坐9路或者32路到鲁迅路口下车。杭州吴山广场每天8:20亦有旅游专线车前往。门票/开放时间:鲁迅故里套票80元,包括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含百草园、绍兴民俗展览、朱家台门)、三味书屋。
(六)沈园
绍兴著名的园林、绍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修复、重建和扩建后的沈园占地57亩,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局部。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根据历史相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求,被有序地散布在沈园三大区内,构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沈园位于绍兴市内木莲桥河旁。沈园在宋代(960年至1279年)已是绍兴著名的园林。听说,过去的沈园比如今大几倍,是一位姓沈的绅士所建,故名沈园。由于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漂亮,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旅游,赋诗作画。沈园出名的另一缘由是与中国宋代大诗人陆游(1125年至1209年)的一桩悲剧有关。园中的葫芦池、宋井、土丘三处为宋代遗址,东北角的两经清代(1644年至1911年)建筑已按原貌修复,并开拓了陆游留念堂。同时,沈园用开掘出来的宋代砖块,堆砌了一堵“沈园遗物壁”,壁旁立碑一块,将中国著名宋词研讨专家夏承焘先生写的陆游《钗头凤》镌刻于碑上,反面是陆游与唐琬相遇40年后,陆游重游沈园而赋的一首诗。
沈园阅历八百年的兴衰,至绍兴解放之时,仅存一隅。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历沈园时,仍是荒芜不堪,曾作《钗头凤》描写园中的现象。如今所看到的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当年所题。人们不会遗忘原国度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对沈园具有特殊偏爱的他屡次到过绍兴,每到绍兴必到沈园。可能是这位局长的深情起了作用,早在八十年代就促成了国度对沈园的投资,启动了沈园再一次走向辉煌的进程。
1987年、1993年政府与有关部门在旧址上重建了仿宋园林,加上近几年的恢复性工程,沈园已初具范围,成了绍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修复、重建和扩建后的沈园占地57亩,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局部。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根据历史相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求,被有序地散布在沈园三大区内,构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古迹区内葫芦池与小山仍是宋代原物遗存,其他大多为在考古发掘的根底上修复的。东苑,位于古迹区东侧,又被称为情侣园,尽显江南造园特征。南苑在古迹区南首,主要由连理园和陆游留念馆组成。沈园参差有致,色彩严肃典雅,景点互为映托,很有宋代风味。因陆游终身爱梅,故沈园古迹区内栽植有大量的腊梅树,梅花怒放之时,香气充溢整个园区,冬日游沈园也就成了绍兴的一项特征旅游,假如遇雪天更具诗情画意。
(七)咸亨酒店
在“无处不酒家”的绍兴,这里也算得上最富有代表性的:黑瓦白墙,店外临街的墙-有斗大的“酒”字。店内有一个紧靠街面并与之平行的曲尺形柜台,上置木栅,中间摆着下酒的菜肴“过酒坯”。与街面垂直的柜台主要用来做买卖,也可供“短衣帮”站着喝酒。这柜台靠店堂里面的一端竖有青龙牌,书“太白遗风”四字。柜台内备有热水,可随时温酒。柜台前的堂里是黑漆的木桌椅。店堂内挂有一幅国画,题款曰:“鱼米之乡绍兴游,文豪笔下咸亨酒。胜似春光今日里,赏菊沽酒茴香豆。”堂口的一幅对联是作家李准撰写的:“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店门外的空地上有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长衫破烂,瘦骨嶙峋,一碗水酒一碟茴香豆,活灵活现。到这里来品味绍兴中央菜,酒足饭饱之后别忘了与他合张影。
今天的咸亨酒店和鲁迅时期曾经大有不同。在这间小小的、保存了最原汁原味的咸亨酒店周围,呼啦冒出了许多以咸亨、孔乙己、鲁迅、树人命名的酒店、商务中心等,霉干菜、茴香豆、绍兴酒、乌毡帽应有尽有。来这里做生意的三轮车夫不少都衣着布衫、戴着乌毡帽,真是光阴倒流,商机无限。小贴士:在“咸亨酒店”,假如你选择其中工薪阶级吃的那种,人均消费也不过20-30元,就能吃得很舒适了。引荐臭豆腐、茴香豆、盐水花生、干菜焖肉,绝对正宗。引见:鲁迅笔下屡次呈现过的咸亨酒店,上海都已开了两家分号。但要寻根问底,还是要到绍兴市鲁迅路44号上的“咸亨”发源地去看看。“咸亨”二字源出于《易经·坤卦》:“品物咸亨”。“咸”,意为全、都;“亨”,即亨通,可见这命名的大吉大利。咸亨酒店原为鲁迅的周氏本家堂叔仁房的周仲翔等人于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合伙开设,与鲁迅故家只隔一条石板路。
(八)周恩来祖居
周恩来祖居,在浙江省绍兴市区保佑桥河沿即今劳动路东首,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作风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征的黑色竹丝台门。祖居外观古朴庄严,共三进,每进三间房。两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小廊对拱。第一进中间为台斗门,左右为耳房。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原为楼房,倒塌后,改建平房。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市学校德育基地。周恩来生前屡次说“我是绍兴人”,称绍兴为本人的故土。据方志记载,保佑桥周氏是明嘉靖年间迁居绍兴城内的。
在城内劳动路上,相传祖辈中曾有一对夫妇寿至百岁,故旧称“百岁堂”。周恩来先辈世居于此,祖父任职江苏时,迁居淮安。1939年周恩来到绍兴,曾在此接待亲友和各界人士,宣传抗日救国,为抗日人士和乡亲书写多幅抗日题词,并填写家谱。1984年,整修祖居时辟“周恩来史迹陈列室”,主要引见-在抗日战争时期来绍兴的活动。
祖居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周懋章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特给“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一方志贺,故又称“百岁堂”。-曾于1939年3月29日至31日回归祖居,在这里接待过亲友和各界人士,发表抗日演说,召开工人座谈会,并给爱国人士和亲友书写了多幅题词,指出光明出路,号召团结抗日,鼓舞青年学习,极大地鼓舞了故土人民的抗日救国热忱,并填写了周氏宗谱。八十年代,绍兴人民政府对百岁堂停止整修,根本恢恢复貌,仪门之上的“百岁寿母”匾额由顾廷龙补书,门楣上方的“-祖居”门匾为-题写。1998年3月,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百岁堂再次全面扩建,并在祖居对面新辟广场,正中塑有-全身铜像,以供后人瞻仰-举行留念活动所用。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周恩来祖上寓居处。原名“百岁堂”。系具有明清作风的台门建筑。占空中积2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三进。1939年3月28日,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回故土绍兴时,在此接待各界人士和亲友,书写抗日题词,填写家谱。
(九)百草园
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芜。
百草园占空中积约两千平方米是鲁迅幼年时游玩的中央,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限,却有大园小园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有门通向东咸欢河,河沿筑有河埠,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限。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交界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兴趣”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只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玩耍的好中央。鲁迅儿时和他的小同伴们就经常来此游玩嬉戏,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蟊,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百草园的动植物,有可看的,有可听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对儿童来说真有许多乐趣。即便如今“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润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难寻旧踪,但文中浓重的生活情味仍然带给你丰厚的想象。
小园中的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入而又美妙的印象,不断到暮年还惹起他亲切的思念,在童年鲁迅的视野里,百草园是一个奄奄一息,充溢乐趣的生活乐园.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叙了他童年时期在园中天真烂漫的游乐和浓重的生活情味,鲁迅在这篇散文的开头这样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他的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触,对园景的美妙回想,无不惹起人们对百草园的游兴。
鲁迅在百草园最早接触到自然风光,由此惹起了对一些有绘图的植物书和花草树木停止察看研讨的兴味。在故居小堂前天井里的台阶形石条上,他种植在花盆中的花草不下二十余种。
随着新台门周家的没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局部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同售给了朱家。朱阆仙将新台门改建为“庐盘”后,又扩大了后园。在百草园的小园中平地垒起了假山,并构筑了鱼池和花厅。解放后,国度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留念馆的组成局部对外开放,供广阔观众旅游和休息。百草园的主要局部大园至今仍根本坚持当年的风貌。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新建南路732-7号
(十)吼山
吼山是电视剧《神话》的取景地之一,也是越王勾践完成雪耻复国大业的重要依据地之一。陆游先祖三代曾世居于此。其实吼山很小,也不高,但每年四五月间的桃花盛放,是吼山最美的时节。吼山的石景也值得一看,山顶的云石和棋盘石对面而立,直入天际,云石好像一朵美丽的蘑菇云,而棋盘石相传是仙人下棋的中央。只是夏日爬山过程中蚊子凶猛,留意防备。
吼山景色名胜区位于绍兴市区以东12公里处的皋埠镇。她是二千四百年前越王勾践完成雪耻复国大业的重要依据地之一。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青瓷窑址;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先祖三代,筑屋建寺,世居在此。:景区内大小景点近60处,形态万千,鬼斧神工。最著名的石景有云石、棋盘石、象鼻吸水、一洞天等二十余处,静中显动,夷里带险。位于山顶火木之地的千年古刹寿宁禅寺,吉瑞秘谧。从放生池坐乌篷船,登岸拾级而上进入“尽览亭”,极目远眺,展示一幅由小桥、流水、人家组成的江南水乡田园画,大有忘却都市、返朴归真的心理感受。素称“世外桃源”的烟萝洞,尤令人恋恋不舍。
吼山一年四季如画,又是一个典型的植物生态园:春天漫山的桃花,夏日覆以层层绿荫,秋季银杏金黄、红枫豪放,隆冬松竹滴翠,构成共同的小气候和自然环境。
吼山每年的节会不时,3月28日至4月20日举行桃花节,5月1日至5月31日为放生活动游,6月1日至7月31日观桃品桃游,10月1日至10月31日烧烤节,11月1日至12月15日的赏菊品桔游。景区有准三星级的银都宾馆,是观光休闲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景点:越宫神犬、试剑石、放生池、桃园、剩水荡、云石、棋盘石、云泉、寿宁禅寺、烟萝洞。交通:吼山东距宁波132公里、温州360公里、西距杭州75公里、上海282公里。经沪杭甬高速公路、金温铁路及104国道均可抵达吼山。从绍兴火车站乘观光巴士东线,或客运中心乘107路车可直达景区,40分钟车程,车资4元。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吼山景色区(人民东路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