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龙湾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20 12:03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龙湾区,位于瓯江入海口南岸,介于北纬27°48′—28°01'、东经120°43'一120°55’之间。东濒东海,与洞头区隔海相望,经过瓯江南口大桥、灵昆大桥与洞头区相连。南接瑞安市,西靠瓯海区、鹿城区。北临瓯江,与乐清市、永嘉县隔江相望。总面积228平方千米。  
二、海瓜子  
海瓜子是一种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外形如南瓜子,是一种在滨海滩涂生长的小水产品,因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是多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海瓜子因其外形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学名梅蛤,也称“虹彩明樱蛤”、“扁蛤”。海瓜子在10月份繁衍。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洗净备用。待沥尽水分,在锅中加少量食油,猛炽热炒,放少许葱末、姜片、盐或酱油,炒至海瓜子薄壳弹开即可装盆食用。肉细嫩,味极鲜,是佐酒佳肴.  
三、七月十五汤和节  
龙湾“汤和信俗”入选国务院发布的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龙湾区第一个非遗项目入选“国遗”。  
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1326年~1395年)带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为了留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汤和信俗活动。往常,龙湾宁村的汤和信俗活动已成为温州地域最具范围、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风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是全国人民“祭祖”的传统节日。据《孙延钊集》载:“东瓯王庙在永嘉场,即今永强,每岁以旧历七月十五举行迎会。”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强一带大众盛行祭奠抗倭英雄汤和和死于倭患的同胞,后逐步演化为全民公祭的“汤和信俗”。  
14世纪,日本处于内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溃兵、败将流落海上,会同浪人、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史·汤和传》载:“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朱元璋深知东南沿海倭患的危害性,于是派汤和前去部署防务。汤和在海防线上自北向南建筑城堡59所。这些城堡在抗倭斗争,特别在温州(古称东瓯)一带发挥极大作用。  
当年汤和在宁村等地实行“寓兵于民”的政策,允许来自的兵士以及当地抗倭将士,在宁村娶妻生子。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战时为卒,农时为民,经济上做到自给自足。汤和离去后,留下卫所军长期驻扎在宁村。定居于宁村的抗倭战士后嗣,为缅怀汤和造城功德,家家设立神位纸牌祭奠,上写“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永强者民视汤和为维护神,尊为“城隍”。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请于朝,建成汤和庙,俗称“城隍庙”,逐步构成“汤和庙会”。  
四、温州伏茶  
伏茶,望文生义,是三伏天喝的茶,特别是中伏,天气酷热,很易中暑,为降温防暑,民间有喝伏茶的风俗,即用白茅根、苇茎、藕节、竹心等甘凉草药,煎煮代茶,也即“伏茶”。旧时,有善心之人,还将“伏茶”摆在宫庙门口或街市路旁,任人饮用,以解苦力、车夫、路人之渴。这种美德如今各地仍有保存,在温州特别突出。  
“温州伏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的确年代无法查考。作为优秀的传统风俗,历史之久、受益之广、文化内涵之深,都是我国少有的。温州现有不完整统计有四五百个伏茶点,北至永嘉上塘岩头,南至瑞安梅头,东至永强,西至泽雅藤桥。其中供给量最大的伏茶点是东门“红日亭”,每日供给8000至10000公斤;效劳时间最长的是瑞安万松山凉茶点,一年365天,每天供给13小时;历史最持久的是瓯海梧田3代烧伏茶的陈海珍家伏茶摊;承受捐款最多的是树立不久的龙湾状元亭效劳站,短短几个月,义工80多人,收到善款51万元。  
温州伏茶是温州人民的发明,也是慈悲事业的壮举,又是中医文化内涵的发扬。为了推进和发扬温州伏茶文化、让更多的人理解伏茶文化,倡导市民向善从善,继承和发扬温州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温州免费伏茶点停止调查研讨和现有素材的整理并树立数据库是最有力的行动,关于推进温州文化城市的创立更具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五、药发木偶  
药发木偶源于宋代的一项烟花杂技,是以带动木偶扮演的民间手工技艺。曾一度被以为在国内早已失传,研讨人员考证后以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放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自清朝中叶从福建传入,至今完好保存起制造、扮演技艺。在一根长度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层安装特制烟花轮和身穿光腊纸服装的木偶,当最低层的烟花轮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火花,带动木偶扮演。只在庙会、祭奠等严重节庆活动时举行。演出内容有《西游记》等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剧目,也有传播于本地的一些剧目。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扮演故事的一种戏曲方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开展和进步,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开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造工艺和支配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明代木偶戏已盛行全国各地,经济兴旺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只盛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加。就演出方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木偶艺术精巧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扮演外,圆满的偶人外型艺术和操作配备也是吸收广阔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传统方式,其木偶扮演由带动,在其他木偶扮演中无独有偶;在烟花扮演中分离木偶扮演,在其他烟花扮演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外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腾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常常在庙会、祭奠、民间节日等活动中扮演。  
六、温州过年风俗  
冬节”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聚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气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端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捣年糕  
捣年糕也叫“捣糖糕”。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义。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听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听说灶神贪吃,只需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因循腊月“掸新”风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洁净净迎春。  
贴春联  
元旦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不祥安全和各业歉收。  
分岁酒  
温州人很考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十分考究不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需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开门炮  
正月初一清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力争上游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意味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本人家里,晚辈按次第向晚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义。由于民间以红色意味不祥,儿童衣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  
七、中秋小摆设  
中秋在温州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叫“小摆设”,即在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上几张桌子,特地摆设各种小模型物品,有的摆文昌神庙,有的摆封疆大吏的衙门或者王、侯、将相的邸宅,一切旌旗、对联、旌旗、对联、乐器、花圃、楼台、舆马、灯彩、烛台、几案、盘碗等一应俱全,非常逼真。而且都减少到九、十五厘米不等,资料则采用玉、银、铜、锡、木、石等制成,普通人家不过二三桌,有钱人家为了夸耀本人富有,还特地雇匠,细工制造,特多的可摆十几张桌,中堂摆不下,另辟房间陈列。  
下面引见旧时温州新福兴铜锡器皿店陈列的小摆设全貌:数十张方桌排生长条形。最前面是两层古宫殿式的大门,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层楼叠翠、富丽堂皇。大门中堂设有长桌,掩盖桌围,上摆锡制香炉一、香插二、烛台二、两旁摆有金鼓锣,大抬锣各1对,头牌8面。牌上的的官衔为“梓潼帝君”,执掌文衡。长桌后设有小方桌,上摆大香炉和明角堂灯以及牌位。大门楼上有脚踏金鳌头的奎星立像,含独占鳌头之意。大门后连结长廊,约占10桌,长廊中间不断摆设着各种外形的桌子,上面陈列小型物品,如琥珀、玛瑙、珊瑚、碧玉、珠翠等雕琢品;各种器皿如插屏、花瓶、香炉、如意、人物以及银制物件。百巧罗列,古色古香。长廊两边陈列各色仪仗如大纛旗、飞旗、蜈蚣旗、尖角旗、方型旗以及伞盖等,设备极精致。仪仗的中间分段按着通草花卉盆景,姹紫嫣红,鲜艳耀眼。正殿上坐文昌帝君神像,以坚木雕成体型,白脸长髯,戴金翅冠,穿白缎龙袍,神采奕奕。两旁各站太监一老一小,老的笑容可掬,小的天生稚态。两边配殿,各摆设细吹和吹班两组人物,也是木雕体型,衣着时装如刮帽长衫,也有穿马甲。这组乐工人物每组约七八人,围坐在小方桌旁,桌上陈列琵琶、胡琴、箫、笛、月琴、锣鼓等各类乐器响器,摆着茶点碟、茶壶、茶杯等物件。正殿后面就是后宫,中堂正殿有娘娘神像,头戴凤冠霞帔,仪容端秀,两旁宫女装饰华美。配殿右为书房,房中书橱书桌,多宝架上陈小古玩,布置得窗明几净,格外雅静。左为一寝宫,壁橱箱柜、件件皆全。梳妆台上镜架亮堂,脂粉什陈,上首安着木床,雕镂细致,床上枕被绚丽多彩。一切大门、正殿、后宫、长廊遍悬明角宫灯。最后为花园,园中假山小巧,曲径通幽,花木(纸和通草制成)扶疏、中凿一池(就方桌中开缺一方孔,按上铝铁制成贮水方型器,内贮清水),水波波纹,金鱼嬉泳,一片自然风光,令人神驰。整个摆设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叹为观止。  
八、童戏  
打弹弓  
用粗铁丝(或小树杈)弯成一个“丫”形弓身,两小弯环处各系一长短相等的皮筋,两皮筋另端各连在一块兽皮上。玩时,一手推弓柄,一手捏夹小石子的小兽皮瞄准目的,然后向后一拉后松手,将小石子射出。  
滚铁环  
玩者手持一条顶端为弯槽形的铁杆,推不断径约50厘米的铁环向前跑,一路上发出“哗啷哗啷”之声,能够两人竞赛,看谁滚动时间最长。  
踢毽子  
毽子以布或皮缝裹小铜钱为底座。上插一束鸡毛,踢法有盘踢、拐踢、蹦踢、间踢等。要连续不停地踢,不使毽子坠地。竞赛方式多样,能够单人赛,也可集体赛。以踢数谁多、花式谁美为胜。普通以少年女童为钟爱。  
玩骑马  
两个儿童一前一后,后面儿童以手搭在前面儿童肩上,当成“马鞍”,再由另一儿童坐在上面,作为“骑马”游玩。  
跳马背  
参与者2人以上。以比拳,决议跳的人与被跳的人。跳时,被跳的人曲着背,由低到高,一次次让跳的人捺其背跳越。假如双脚触碰对方的身体,跳的人就要被人跳,如此循环往复。  
掷沙袋  
用小石头5块或小沙袋5个,以一个上掷,俟其未落时,抓起地上(或桌、凳上)另一个上掷,边拾边接,时断时续,全靠眼明手快。  
弹槐豆  
参与者2人以上,各出同数的槐豆,比拳,谁胜谁先弹。第一人将一切的槐豆握在掌中,然后全部撒落于桌,用小指划过豆与豆的中间,如划不过,就要挨另一人弹碰。划过后,用指头弹一豆和另一豆相碰,如碰着可吃(拿)掉其中一豆,继续划豆、弹碰,碰不着则换另一人弹碰,直到吃完最后两豆为止。  
腾丁碰  
一种划拳游戏。玩法是:推拳为石头,伸出掌为布、叉开食指、中指为剪刀。石头能够砸剪刀,剪刀能够剪布,布能够包石头。被砸、被剪、被包着为败,败者罚打手掌心。  
捉泥鳅  
晚稻田开端干田时,是捉泥鳅的好时节。水渠内的水位也曾经降落,泥鳅多藏于水渠内,干了的水渠烂泥外表上,就呈现一个个泥鳅洞。用手翻烂泥,即可捉到泥鳅,泥鳅很滑,容易从手中滑走,捉时只能用双手悄悄捧起,送进准备好的捅里或鱼篓里。也有用“步踏”或“铁扳”捉的。  
吊青蛙  
道具很简单,只需用一根长线,一头系上棉花,到田头即可捕捉。  
甩纸牌  
通常状况下是两个人“对甩”,也可多人一同玩。先用“剪子、石头、布”决出第一个玩家。第二个及第二个以后的玩家把纸牌捕在地上,第一个玩家选择一张铺得不太贴地的纸牌,用本人的纸牌朝这张纸牌摔去。若铺在地上的纸牌被甩翻过来,这张纸牌就是“战利品”,输家重新铺一张纸牌。若没有甩翻,则第二个玩家开端甩,以此类推。  
九、民间曲艺  
撞歌  
明代已有此俗,“每逢元宵节,儿童结伙踏歌,一唱百应。遏别伙歌者,与之较胜,谓曰撞歌。”(明姜准《岐海琐谈》)。龙湾一带,自古以来就有斗歌争胜的风俗。当时人把这种斗歌方式称为“撞歌”。  
唱道情  
普通都是艺人左手握两块竹板,并用手肘部抱着薄猪皮封口的竹筒,一边用指敲筒和以竹击节,一边唱曲。有单人唱,也有双人唱,一人唱词句,一人按尾字接唱腔,并用“哩啦哩”帮腔,给歌者歇力。唱词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为主,兼有道白。唱时普通先唱书头,如猜谜语,后唱整本。  
参龙  
配合舞龙灯时停止的一种说唱方式。每逢舞龙时,在龙灯后面,有一个香亭,由灯师担任参龙,乐器为牛皮大鼓和大铜锣。每到一家,先由灯师领头演唱,词的内容均是祈求龙神保佑全境安全,讴歌不祥,恭喜歉收。其曲调热烈、明快,唱一句,敲一阵锣鼓,俗叫“参龙”,又叫“领龙”、“唱龙”。  
唱鼓词  
即唱词,以方言演唱的艺术方式。民间称鼓词艺人为唱词先生。新中国成立前,鼓词艺人大多是盲人,为糊口营生而唱。旧时乡村普通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祭奠神佛、犯规处分时,请唱词先生扮演助兴。  
荡河船  
普通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或彩纸,成船型,上有彩额。扮演时将船套于演员身上,一人居其中,一人拿船桨在后,成弧线摆荡行进,仿佛河船行于水上。所以,形象地称为“荡河船”。  
快板  
快板(又称“顺口溜”)是新中国成立后盛行的一种短小精干的宣传方式,它与相声、莲花、道情、三句半、独唱、双簧同等称为小品。快板能够一个人演出,其他的小品都须二至三人以上。快板所用言语音韵都习气运用本地温州话,在高凳上一站即可演出。  
吹打班  
一种专为婚丧及其他喜庆事吹奏的民间乐队。除跟随迎亲队伍边走边奏外,还能清唱几出京剧和乱弹戏,以娱大众。“正月迎龙灯,二月拦街福,三月迎东岳”,特别是春节,活动繁多,都要音乐伴奏,是吹打班最活泼的时节。其器乐曲有《集锦头通》、《面皮头通》、《将军令》、《马灯调》等,迎亲行衔用《玉芙蓉》,合卺交杯用《四面景》,其乐曲具有鲜明的中央颜色和共同作风。  
唱花鼓  
演唱者多为妇女,唱词都为四字句,没有道白。用小花鼓(腰鼓)和小锣控制节拍和过门,所唱曲目有《高机别》、《周六争工》等。  
唱龙船儿  
艺人肩负一只1米多长的彩铃小龙舟,舟里有供奉九曲圣母或陈十四娘娘的小神龛,演唱时用小锣和单皮鼓控制节拍和过门,无弦乐伴奏。曲目有《双玉坠》、《神童牧牛》等,现已衰落。  
踩高跷  
一种大众性技艺扮演。高跷皆为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绑布缚于腿部。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味。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如关公、张飞、吕洞宾、济公、神仙、小丑等。他们常常逗笑取乐。祠南高跷较为知名。  
扭秧歌  
汉族独具特征的一种民间舞蹈方式。普通秧歌舞蹈队有十多人到百人,由女子扮演,妇女穿红着绿,手持扇、帕、彩绸、伞、棒等,在鼓、锣等乐器伴奏下挥臂起舞。在扮演方式上,主要是走街串巷、边走边舞地“过街”。秧歌内容方式多样,具有普遍的大众性。  
十、民俗活动  
永兴抬佛  
年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日,是永兴庙会举行的日子。当地称这庙会为“抬佛”。  
参与庙会主要有六尊木雕佛,其名为元坦爷、许皇爷、郑老爷、黑神爷、东皇爷、地主爷。这些佛爷大多是当年“护国佑民”的英雄,随着岁月的推移,百姓缅怀他们,将其神化而已。这些佛身,平常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要选择没有楼阁的单层平屋中堂入座,与民“同住”。这也是永兴庙会有别于其他庙会的一大特征。  
庙会活动的前一天,即正月十三日,首先要举行“扫街”。所谓“扫街”,就是清算街道两旁有碍“抬佛”的搭建物,清算街道,以利“抬佛”畅通。  
正月十四日清晨,人们将佛身从神龛中移至座椅上,再升到大轿中。佛轿雕龙画栋,重檐翘角。轿杠长十多米,八角实木,每杠要12人肩扛着,四个杠头各由一人掌“狮子头”,专司抬轿方向,不致偏离。抬轿者普通须选择体健青壮年,差不多高矮,腰捆“腰肚”,腿扎绷腿,抬佛范围主要在下街上,最南端可延伸至七甲,北面以范公桥为限。  
凡佛出巡,“敕令”在前,配有“迥避”、“肃静”及兵器“銮驾”等仪仗队,大鼓大锣在前面开道,佛轿随后,响声震天,余音不绝,一路冉冉而进,往复于整条下垟街。道旁围观大众,有鸣鞭炮的,有打恭相拜的,以祈求安全、丰年。  
正月十五日晚,一切佛轿齐集康三大殿坦,举行抬佛竞赛,坦场四周人头攒动,争看赛佛,庙会活动到达高潮,至夜阑才中止“赛事”。当日深夜,各尊佛爷又被迎至下户民居中堂“就坐”,其“礼节”与请佛出巡时相同。至此,整个庙会抬佛活动宣布完毕。  
永兴庙会风俗终究始于何年,无从考证。解放后,庙会仍持续至1956年,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宁村庙会  
据《永嘉县志》载:“宁村寨城,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宁村沿海原没有人家寓居,因汤和的兵士退役之后便在宁村落户,故宁村有“百姓村”之称。村民为缅怀汤和将军为民平倭的恩泽,将汤和将军崇拜尊化为神,大户人家立木牌,小户人家立纸牌,写着:“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春秋两度祭奠,焚香祈拜,以求神明庇佑。嘉靖年间,树立汤和庙,塑成汤和像,村民均称之“城隍爷”。集各家的木、纸牌入庙,定每年春正月初九日、秋七月十五日“两祀”。这种祭奠活动不时扩展,渐成庙会。人们俗称“宁城庙会”。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其中尤以农历七月十五日“祈拜”为热火。这一日,当地村民要举行所谓“城隍爷”出巡活动。到时,香客云集,摊贩蜂拥,民众接踵而至,繁华特殊。  
宁村拦街福  
每年二月初二,在十字路口摆上几桌供品如三牲福礼,水果等,由于供品摆在街上,祭礼典礼在街上举行,故取名“拦街福”。逢祭日时请道士做道场,并在十字路口安“万年符”,以示万年大吉。二月二日下午,在大街东头设高台一座,椅子上披红毯,案桌上摆三牲福礼(猪头、鹅、鸡),四季八节(松糕、年糕、麻糍、粽子、米糕、寿桃、蜡烛、寿面),海鲜类(鳗干、虾干、目鱼干、虾蛤),素食面(素面、豆芽、豆腐、香糕),水果类(瓯柑、雪梨、蜜枣、红枣)等,并制大寿桃一个。特邀米塑巨匠献技献艺,特制各种米塑如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麻姑献寿、观音送子、桃园结义等,摆在南北大街上供路人观赏,中药店摆上“千年人参、野生灵芝、羚羊标本、宝贵名药”,有些村民把收藏多年的老古董、工艺品摆在桌上让路人饱眼福。晚上六点,祭拜典礼开端,鸣炮三声,道士戴道帽,身穿绣有八卦图案道服。高台下,道士背后有五十位老人身穿黑色长衫跪拜,其中要有一位德高望重、三世同堂的寿高老人。然后道士读祭文举行典礼。典礼终了,鸣礼炮,第二天村民参与百家宴,大家共同分享安定喜悦。  
英桥王氏春祭  
开创于1379~1381年间,由四世祖樵云发起,春祭第一天即正月十一日,由族人自发组织后勤人员,备办酒席。但凡王姓之家族温州五县之内均要派代表参与祭奠及赴宴,传播至七世、八世时,是王氏家族的鼎盛时期,有公田收作为祭奠及族中其他费用。解放后,撤销了“公田”就由家族中人丁资助作为费用。第二天即十二日,人员陆续赶到,春祭正式开端,宗祠大堂正中,悬挂宗祖容图(画像)按辈份排列,大堂案桌上放好香炉,炉前放一蜡烛台,点着蜡烛,再摆放四张八仙桌,上设供品,其供品有三牲福礼(猪头、鹅、鸡)及其他鱼、饼、糕点等,同时还摆米饭十余碗、菜、酒等供敬祖宗,礼品前站着族长(带红花)及族中辈份大、德高望重之人,后面按辈份大小排列站满天井。8时许,春祭开端,鸣炮奏乐。台前左右站立两个身穿蓝衫,头戴礼帽的司仪,一切程序均由他二人呼叫停止。  
一开端左面司仪叫“序立”意义是肃静、立正、右边司仪叫“上香”(呼叫三次),由族长三次进香,同时由族人点燃红烛,以下程式按明代礼仪停止。  
英桥王氏家庭春祭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不断传播至今。  
灵昆打船醮  
由于灵昆四面临江,东接东海,滩涂面积宽广,渔业消费项目繁多,既有滩涂作业,也有近海作业,还有远洋捕捞。灵昆人民对大海的哺育之恩既怀感谢之情,又存“畏惧”心理,故有“脚踏船板三分命”之忧。为寻求安全,便产生了向海神爷保佑的打船醮风俗。日期定在新船第一次下海或正月第一次出洋捕捞之时。  
打船醮典礼,要摆牲礼,请道士念玉皇经、破费一天时间。道士发符请三界符官传送通奏三界神明,祈保合船人员消灾解厄、船户清吉、舵公水手人口平安、生财旺彩、水陆迎祥。道士接唱“水陆海湾”,唱遍温州江口一带一切神灵,直至渔船抵达渔场途经一切岛屿的各路神明、巡海将军、观音大士、山皇土地尊神等。最后,奉请仙庆郎君为船主。船老大前往仙庆殿里把令旗、香灰请到船上,立香供奉。  
开船时要放鞭炮,船头上贴对联,船尾上贴灯联。渔民喜欢酒,就拿酒来敬神,一边喝酒一边祈祷:“龙兵龙兵你请喝,要吃什么渔家有;酒足饭饱保安全,高抬贵手你快走。”渔业歉收,阐明是仙庆郎君的保佑,返回时要还愿,把令旗交还给仙庆殿。  
十一、迷信  
旧时俗信鬼神巫祀,逢疾病灾厄或问一世命运,均去问卜。其方式有:  
祈梦  
到庙宇向神佛祷请赐梦,以祈梦来卜吉凶,如圣井求梦。  
卜卦  
在庙宇或家中,先拜祈神佛,然后用蚌壳或铜钱、硬币或形似蚌壳的竹木两片,投掷于地,观其俯仰定阴阳,以此卜取吉凶。  
求签  
在庙宇中神前祈祷,阐明欲问何事,然后摇竹签筒,使往外跌出一两支竹签,依据签上号码,往签诗柜上获得已拟好的签诗,凭其内容,析解吉凶。  
讲灵姑  
灵姑,即巫婆,装鬼神附身,言人祸福,俗叫“灵姑”。有诗云,“民间盛行讲灵姑,襁负先灵与人语,描摹口吻巧逼真,闻声不能见其人”。置信此项迷信习俗以妇女居多。  
算命  
算命先生大多为盲人。它是用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依次排列成八字,再用本干支所属五行生克来推断人的终身命运,内容常常为生子、婚娶、盈亏或祸福等。  
十二、交际  
旧时乡村,孩子虚龄七八岁时,常常由家长出面,将八个年龄不相上下的小孩义结金兰,男孩们称“盟兄弟”,女孩们称“盟姐妹”。然后,每年举行一次“吃班”,依序轮番停止,意在日后相互照顾,好像手足姐妹。成年后,婚礼时,盟兄弟和盟姐妹尤被注重,犹如娘舅、岳父。宴席常常摆在重要位置,盟兄弟设在中堂,盟姐妹摆在新房,新郎新娘务必要去敬酒,以至一醉方休。每逢红白喜事,都要送人情礼。走亲戚都要带一些拌手,如纸篷包之类,人称“细儿货”。告别时,主人家常常要回合,考究礼尚往来。  
十三、奉献  
永强望族历代世祖都亲身“书院课徒”、“教授于乡,乡弟子皆受益焉”或“延师以教”。如王氏宗祠从清宣统时,就创办崇实小学,不断坚持到20世纪的60年代,培育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宗祠还规则:村里有100亩众田用于教育(“养贤田”),100亩用于修城,160亩用于浚河。同时,宗祠还在修路造桥、济贫养孤、调解纠葛等方面,做了许多公益善事。解放后,宗祠鼓舞读书子弟,大、中学毕业可凭证书去宗祠领取“养贤田”2亩,种一年,收成归学生一切。如今改为奖学金制度。  
十四、修谱  
宗谱是存在于民间的关于宗族繁衍、迁移、开展的历史档案。普通每20年修谱一次,将修文习武的肉体透入其中,对原有的宗谱停止补充、增删、整理。开谱及完谱时,都要举行浩大的祭拜祖宗活动。修谱时,还把有“功名”的族人另辟专章,详述其事。  
十五、祭祖  
各地祠堂在特定时间都有敬祖睦族的祭奠活动。如英桥王氏宗祠每年农历正月十二举行盛大祭祖大典。每年清明前一日,为始祖万十一公举行祭奠典礼。清明后第五天,为王氏四代、五代祖宗扫墓祭奠。每年农历六月六,指定专人翻晒祖宗容图,不使虫蛀。是日,凡增丁之户,要来宗祠“报户口”,将小孩名续上族谱。旧时还规则,参与祠祭的人员主要是70岁以上老人和有功名的生员、举人等。  
十六、族约  
为约束子孙,常立有族规,载入族谱,勒石立碑。其内容都为封建纲常、通德标准、祀祖条例、奖惩罚法等,如项乔《项氏家训》之第二条云:“尊祖故敬宗,宗子有君道,支子不得轻与之抗礼也,然宗也者,亦以其有德行可宗也。若恃其尊大,全无礼法全无义气,是为鬼神所不享,人将不食。其他在横渠曾有立贤之仪,此礼能够义起,为大小宗子者不可不自爱也。”  
十七、祠堂  
宗祠是旧时一姓同族子孙供奉并祭奠祖先的活动场所,俗称“祠堂”。  
旧时在龙湾绝大局部中央,各村都有祠堂,一个宗族通常要分为几个房派,房派之下又有支派。因而宗祠也分为几个层次。全宗族最高宗祠叫“大宗”,只要一个房派的宗祠称为“小宗”,有一些对宗族有特别严重奉献或在宗族中功劳特别出色之“功宗德祖”者,则能够建专祠,如普门张天麟家庙、又英桥王氏“世大夫祠”。  
祠堂普通呈平面纵长形。大门前有双狮或鼓形石座,正门秦琼、尉迟恭门神像;三间的祠堂两侧旁门画像为罗成、单雄信、程咬金、杨林。明间门楣上方大多嵌挂祠堂名匾,如“陈氏宗祠”、“胡氏大宗”等;祠堂标祖先功劳名号的,如普门张璁祖祠匾为“张氏一品家庙”,以张璁累官至内阁首辅,奉敕而建。  
在宗族中代表和反映宗族光彩和名望最显眼的是旗杆夹。旗杆夹设立在祠堂大门前依次而进,分列两侧,有一对至多对不等。旗杆夹设置是有严厉规则的,凡族中有功名中举者子弟可立旗杆夹,普通人是不能够设立的。旗杆夹是宗族中有功名子弟身份的意味,上镌刻有中功名者的姓名、中举时间及科名。  
祠堂前除旗杆夹外,有的还设有照壁、牌坊、仪门等,如永嘉场普门张璁祖祠,祠前就有照壁,仪门及题为“对扬休命”、“三朝宠赐”牌坊,又有圣旨亭;英桥王氏宗祠前也镌刻有“王氏宗祠”的牌坊。  
门屋的明间是门厅,它面向享堂有一座戏台,通常是向院子凸出。戏台隶属于宗祠,并且面向享堂,也有的宗祠不设戏台,祭祖要演戏时暂时搭建。  
戏台进处,中间为一院落,俗称天井,道坦,范围大的宗祠设有通道和月台,均用长条石横铺。天井西侧普通是廊庑,其内木雕饰精致细腻。范围大的祠堂天井两侧设有厅厢房。  
祠堂大厅为享堂,供奉本宗族中始祖及最有名望位置祖先的画像或塑像,族中逝世的人都供一香炉一灵牌,并写上姓名;有的两厢壁上画有祖先创业建功事迹的图像。如英桥王氏宗祠,厅两侧墙壁上有族中德高望重族人生平简历行状及画像。  
十八、宗教  
从理论上可分为佛、道、儒教和民间宗教,但在民间信仰中,基本不予认真分别,而是“见佛拜佛,遇神求神”。只需传说那位神灵“显灵”,信者就众,“香火”就旺。龙湾跟浙江许多乡村一样,传播以中央神信仰为主的多神信仰。古老的以崇信鬼神、“尚巫奉祀”的东瓯遗风,在兼收局部佛道神的同时,也信奉陈十四夫人、胡公等外地传入的中央神。  
十九、升学  
解放前,孩子到虚龄七八岁时,就要上蒙馆(私塾)。上蒙馆前都须先择吉发蒙。所谓发蒙,即主人家中堂摆列外婆家送的发菜,生汤圆、蜻子干、猪肝、花蛤、小鲻鱼等十味,装十只碗,叫“十魁”,由老学生前来伴新学生共食;然后新学生在红毡上跪拜蒙师,蒙师手把手教新学生,执笔填写用红字印成的“上大人”习字纸一张;写毕,又将所写的字密密加圈,新学生拜谢蒙师出堂。有的还插银花一对,骑马向晚辈亲友拜客,晚辈给他见面礼(钱)。  
解放后,孩子七八岁上学时,外婆买来书包,文房四宝、雨鞋、雨伞送给外孙,让孩子上学念书风雨无阻。上学那天,家里要把孩子和一包福寿糕送到学校交给教师,教师则把福寿糕分给同窗,每人两块,称状元糕。读书中状元是龙湾每一代人的幻想。一旦学有所成,就设宴筵请教师,称“谢师宴”。  
二十、乔迁  
旧时乡村,新屋砌好后,进屋时(俗叫“搬过屋”),要拣时辰(涨潮之时),放鞭炮,并准备谷米一担,五谷种子五包,草席、算盘、秤等物,由全家人依序挑携,列队绕屋一圈。表示迁新居后,祝福人丁安康和五业兴隆。当天砌新灶,分汤圆,晚上摆“竣工酒”,请砌屋师傅和亲友欢饮,以贺乔迁之喜。  
二十一、寿诞  
做十  
家人华诞,无论年常年幼,大都吃面以贺,称“短命面”。若是晚辈华诞,女婿、外甥都要送面和鱼、肉,还要剪红纸放置其上,叫送“华诞面”。如逢十,则叫“做十”,亲友间也都买面和鱼肉以贺。但是,40岁都不“做十”,因“40”方言谐音“死日”,俗云:“在世不祝四十,死后不祭四七”。  
送寿礼  
旧时,祝寿要送寿礼,普通亲戚或捐赠礼物,或出钱制锦屏。外甥、女婿须送厚礼。女婿除送鱼肉鸡鸭以外,还须送福寿糕、寿桃、红烛等。其中米制寿桃按年龄送,六十岁送六十斤。其他亲戚送双仙桃。  
做寿  
对年过半百(50岁)以上的老人华诞的恭喜,称之为“做寿”。如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做寿时,中堂挂寿屏,周围挂满写有颂寿的诗、词、歌赋、对联的各种幔帐、红笺、锦笺,美不胜收。做寿那天,鸡初啼时,家亲齐集,举行拜寿典礼。堂上摆起八仙桌,两旁排列太师椅,铺上红色绣花椅披、椅垫,寿翁坐朝尊位,六亲分尊卑上下坐定(男左、女右)。先由长子夫妻,奉觞上寿,寿翁执爵离座,走到堂前,敬天敬地,毕后回座。其他人依次奉觞上寿。奉觞毕,上寿面,乐师唱奏《八仙庆寿》和其他拜寿戏(如郭子仪拜寿)里的曲儿。然后亲友挨次下拜,直到夜深。  
做冥寿  
本地还有做冥寿的陋俗。即遇已亡祖先生龄逢13年,于诞日祭之,名曰“冥寿”,至百龄为止。  
二十二、生育  
送快便肉  
在离孩子出生还有两个月,外婆就要送来催生肉(也叫“快便肉”,切成方形,连皮的红烧肉),希望孕妇(俗称“生娘”)吃了快便肉生孩子顺利,不致难产。为了以示忠诚,图吉利,做外婆要来来回回送三次快便肉,其他亲戚也纷繁送快便肉;孕妇行将临盆,全家人都停下外边的工作,守候在家中直到孩子顺利降生。  
吃索面汤  
孩子降生第二天,爷爷奶奶就给邻居送索面及一对鸡蛋以示庆祝。  
吃毛饭  
出生后五天,爷爷奶奶要把生孩子时来帮助的人都请来吃酒,俗称“吃毛饭”,同时请大家给孩子取名,然后注销在红色的年庚上。  
喝满月酒  
孩子满月请喝满月酒。喝了满月酒,爷爷奶奶就要去娘娘庙(又叫娘娘宫,陈十四庙)烧香祈拜,把孙子托付给菩萨,请菩萨管顾,保佑孙子无病无灾,顺顺利利长大。尔后每月初一、十五送去红枣、桂元、福寿糕、饭、鱼等,希冀子孙早登富贵。满月后的孩子就分开妈妈的怀抱,单独在竹床上睡,四个月后开端学坐竹椅,七八个月开端学站立。到孩子周岁,外婆除了给外孙送来印有龙凤呈祥图案和“不祥富贵、五世其昌”吉语的年糕,及棉、夹、单衣裤外,还有一双白现底黑面布鞋,上面绣有莲花、莲蓬,希望孩子像红莲一样开花结籽,生生不息。外孙长大第一次去外婆家,外婆一定要给外孙送鸡,鸡表示给外孙时机,有条件的还要送外孙一头牛,除了表示有面子,家底丰厚外,还希望外孙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耕耘。  
二十三、丧葬  
龙湾丧葬习俗与温州其他县、市的丧葬习俗大同小异,历来采取土葬方式。由于当地兴旺的社会经济为繁琐的丧葬习俗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根底,龙湾的丧葬整个过程时间长、程序冗杂。  
(一)准备工作  
普通状况下,当地人活到50岁到60岁的时分要做好“寿方”(棺材)等与后事有关准备工作。  
打寿方  
打寿方(俗称打“百岁”)和做寿衣先要找阴阳先生(拣日先生)拣吉利的日子。“寿方”用的木材普通为杉木,经济条件差的人家用梧桐树。已出嫁的女儿还要给娘家送松糕和短命面(面干)。“寿方”的立面表面用金色或黄色漆写上福或寿字,写着福字的为丈夫的“寿方”,写着寿字的为妻子的“寿方”。  
做寿衣  
寿衣和寿鞋是由已出嫁的女儿做的。寿衣颜色分别为外衣兰色,内衣白色。长裤长袍,质地为麻布或棉布。寿鞋为布质白底黑面,鞋内底和鞋面上绣有莲子荷花,并做好公子巾的帽。  
做寿坟  
先请风水先生拣选坟地。浙南地域坟地大都是选择在山上,做“圹”(方言读“窗”去声)前,请风水先生分金立向。然后在风水先生拣好的日子动土。坟坦为水泥灰坦,坟顶上不浇水泥坦,目的是让坟圹透气,希望子孙后代事业兴隆兴旺。坟墓大都为一坟一坦,葬一代人。也有一坟多坦的。  
(二)丧事处置  
备丧底  
在死者断气后,将尸体放在门板上移到中堂(上间),门板下方放一旧锅,由子孙将纸钱烧在锅内。同时请风水先生拣掩埋时辰,并派粗工去购置棺材丧底,如草席、被褥、枕头、脚踏绣枕、手巾、青龙扇、草纸、灯芯、氯矾、棺材钉等。  
念见面经  
经文有佛经(即弥陀经),道教为玉皇经,念什么经由主人本人决议。同时请民间吹打班、乐队和请佛先生轮番演奏、念经。  
点菜油灯  
当死者移到中堂后,先拆掉死者睡的床,并将菜油灯点在死者摆床的位置上,需7天时间。由尸扮手洗床,并将死者用过的被褥、草席、衣服等依照风水先生的请求停止燃烧。  
哭灵  
死者女儿和媳妇是哭灵的主角,过去财主人家,是请戏班或特地从事本行业的人员代哭,以增加氛围。  
入棺  
入棺前先鸣火炮、放烟花、吹号、奏乐,由尸扮手先喊“撇杀色”,此时由2名尸扮手整理棺内之物,并用白色的麻布包裹尸体,相帮人抬着尸身装入棺内,待整理停当钉好棺材盖。  
围丧  
钉好棺材盖后将棺材升到丧架上,移到道坦里并在棺材上盖着丧盖开端围丧。由大房长孙在前面背竹丝灯,儿子戴三梁冠、媳妇和女儿穿麻衣,女婿、内侄、外甥、侄儿都带单梁冠,从晚辈到晚辈大小次第排队,亲戚朋友在后面跟随,人人手执一炷燃香,依序绕棺转三圈,再倒序绕棺转三圈,然后,收回燃香入香炉,随即出殡。  
送丧  
出殡开端,由大房长孙在送丧队伍前背着竹丝灯,紧接着的是吹打班,乐队一路吹奏乐曲,接着由下辈(普通为死者的侄儿)分过路费(俗称“九十”),过走边抛,后面跟着棺材。儿子手执孝仗(俗叫“哭丧棒”),后面跟随着亲朋好友。“容亭”(即死者的遗像)排在送丧队伍的最后,由4人抬着。大房(长子)要跪在送丧队伍路过的第一条桥的桥头或者第一个十字路口,面向出殡队伍以感激送丧的人员,旁边亲友手拿写着“谢”字的红布,挡在孝子的面前。送丧到坟山后,由孝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低头跪在坟坦前等候安葬。在送葬前,先请泥水老司上山翻开坟墓圹,清算圹域,准备好水泥蛎灰,以待棺材进圹。  
安葬  
棺材进圹要严厉检查位置能否摆正,经检查位置端正后封好龙门回山(下山)。各房(各个儿子)要挖一对风水树(松树),挂上红布条,叫映红,背回家放在自家门前。回山时不能穿有白色的外衣,每人要身披红布或穿红色衣,考究风水,以求吉利。  
(三)吊唁活动  
堂祭  
“容亭”到家后,将遗像挂在中堂,先由媳妇献茶,从大到小,接着儿子也从大房到小房,由内到外,一对对依次叩拜。一切的亲戚也从大到小依次叩拜。富有的人家要举行三献礼,其方式由亲属拜,左右二人叫,普通由绅士分别叫“拜”和“息”。  
摆“回山酒”摆“回山酒”也同样很考究酒席的坐位。死者的内侄坐头桌头位,中堂两桌为排,右边的为二桌。  
放焰口  
头天晚上放焰口,要请道士、和尚念经、唱阴司曲。一个晚上要唱四个小时左右。道场中孝子和孝女跪在灵堂前的地上,分别距离拜三次,每次拜三下,拜好后开端送佛,由孝子和孝孙把纸扎的东西拿到佛庙,烧在炉里。  
“祭七”搭孝堂孝堂是用纸和竹篾搭成一座房子。死者的女儿、媳妇供奉素果品,摆在桌上,女儿和媳妇要在第七天大哭一场,直到祭七个七合计49天。请求在每个七天的第七天都要披麻戴孝,祭奠吊唁,以谢晚辈的哺育之恩。  
发榜文  
请和尚发榜文。内容有孝子、孝孙、孝媳、孝曾孙,及孝女、孝女婿、孝外甥等直系下一代的姓称号呼,都写在黄纸上,在主要路口,闹市地段张榜发布。  
做节  
把死者的灵牌请到中堂为其摆祭。点香、烧纸钱,献果品,敬烟酒,送茶点、饮料,并装备筷子、酒杯等餐具。下代子孙都要跪在灵牌前叩拜,以表示晚辈对晚辈的孝敬敬重。供席、供品祭过后,接下去由自家子孙分吃。兄弟多的由大房到小房每年轮番做节。  
上坟  
清明节上坟时要携带香、蜡、纸钱、银纸,以及上坟糕、上坟米饼等祭品。先烧银纸祭土地爷,继点红烛、香,然后烧纸钱、摆酒席,子孙跪在坟坦里下拜,表现下代尊崇晚辈。上坟回家一路上遇到小孩子要分给上坟糕。回到家中再吃酒,一家兄弟多的可轮番上山上坟,年年如此。  
二十四、婚姻  
龙湾本地人的婚礼排场大,糜费现象严重,而且婚仪严谨复杂,有着“七日喜事八日散”的风俗。  
送六样  
男家在婚前送给女家的礼物,供女家摆新娘上轿酒之用。其中有全猪一头(包括内脏,有的半头)、活鹅、活鸡、活鱼(鲻鱼),还有二色是粗茶淡饭,共六盆。女家的回礼是新郎的新婚礼服。  
谢媒  
旧时男女双方家庭,经媒人说合之后,先互通写有拟亲的儿女姓名、排行及生辰的年庚。在理解对方家庭和双方容貌举止之后,男家卜得(算命合婚)凶兆,双方都感到称心,便能够订婚,俗称“吃糖儿”。男方下财礼,送金项链、金戒指,女方送婚嫁奁。然后,“请期”即经过媒人告知迎娶日期。  
接轿即是“亲迎”期开端,贺者中至亲根本到齐。上午是男家派众人去女家搬嫁奁。富家的嫁奁分“三齐屏”或“二齐屏”。三个分不同用处的上下三个柜为一组,称为一屏,三屏即是三大组。三齐屏嫁奁必需配套梳妆台与“铺陈”(全部床上用品)。然后,把日常生活用具(园木家具),还有铜器、锡器、玻璃器皿等,拼装在一个直径不等(均在1米以上)的园盆内,一盆为一杠,大富人家有三四杠之多。旧时女家为了女儿的面子,是不惜血本的。  
迎亲  
去女家迎亲的队伍不下数十人,多成双数,新郎去女家接新娘,有“行郎”为他全权代表,应酬一切事宜。迎亲队伍除了鸣锣开道,打击乐、管弦乐前后配奏外,最引人瞩目的是在迎亲队伍前头是一对由两少年背着的高灯,其含义是“高登”。  
移箱  
迎轿队伍抵达女家时爆竹齐放,煞是繁华。吃过汤圆之后,新娘在上轿之前,其兄弟举行移“随身箱”典礼。但移之前,男方必需给新娘兄弟一个红包。这也是“行郎”比拟难办的事。男方拿出几数额,女方能否承受,一定经过一番讨价讨价,否则新娘兄弟不移箱,新娘就不能上轿。  
入洞房  
新娘出轿前后,踏红,撒果子(花生红枣)引来许多小孩拾取。由女家陪伴来的“婆儿”,敞开轿门,引新娘出轿;新郎在洞房门口迎接新娘入房,上踏床(老式木床有二进)同坐在床沿上。先吃“交杯酒”,表现情思融合;后吃“和同饭”,祝福今后夫妻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拜堂  
中堂挂起祖先画像,摆上灵牌、香炉。公公婆婆身穿盛装,站在堂上,新郎新娘三叩俯伏起立。拜堂时新郎新娘双双上堂站在下首,由司仪喊着先拜高堂、后拜直系亲属晚辈。当他(她)们被请到堂上承受新人的叩拜之后,都要给新人一个红包。事毕,新娘由“婆儿”陪同重入洞房。拜堂终了,孩子们都能够得到一份果子。  
正酒  
当年正酒宴席由新郎掌管,是特地款待男宾的,俗称人情酒。酒宴是八人一桌。新郎舅舅坐头桌头位,由新郎酹酒。新娘的酒席设在洞房内,陪她仅是七位女宾,由新娘酹酒。当年最佳酒宴是八盘八,即有八个冷盘(碗),八个大菜,海味中鱼翅、鱼皮、海参为最高层次。酒宴过半,新人双双出来,从“酒龙头”开端逐桌向宾客敬酒答谢。当年还有个不成文规则,散席时来客要看男方舅舅上座,假如此席未散,各桌来宾不好提早散之,而且散席时新郎新娘要站在门口送客。  
坐筵  
人群逐步散去后,接下去由男家特为新媳妇设的晚宴,俗称“坐筵”。坐筵酒席特地款待女宾的,酒席仅次于正酒,仍是丰富盛大。  
闹洞房  
当年俗云“洞房间里无大小”(无辈分、无长幼之分),或者说“新婚三日无大小”。新郎新娘、合卺回房之后,众来宾到新房闲拌闹腾,戏弄新人,不断闹到午夜之后。  
出门  
旧传统,娶妻生男育女、传宗接代为第一目标。婚后第一天上午,新娘就在婆婆的陪同下,乘坐敞篷小轿(俗称兜子)到送子娘娘宫。叩拜许愿。摆祭品、点香烛、烧银纸,向殿宇掌管人送红包,祈能早生贵子。  
回娘家  
俗称“回花”。新人双双不是坐船便是乘兜,并随带“孝敬食”礼品,表示女婿对岳父母一片孝心。新人拜过父母后,新郎留在堂上应酬女方来客。此时岳母把女儿叫到本人房间,向其探听新婚之情形、女婿的举止操行,能否契合媒人所说那样心满意足等。女家设宴款待新女婿,下午新人向父母、诸兄弟姊妹并亲戚来宾告别,约请他(她)们明日届光阴临。  
回亲  
俗称“两亲家相会”。女家回亲除有新娘的父母晚辈,还有新娘的舅父、叔伯兄弟嫂媳子侄等若干人。回亲中午酒宴在男家至亲陪同下举行。这是七日喜事中,男家举行的第三次比拟丰富的酒席。女家随带品有松糕、福寿糕、红蛋、花生等,这些表现“高”、“红”、“生”的礼品是用来捐赠四邻八舍的,“回亲”之礼仪,往常尚在传播,不过在时间上布置有异。  
到期酒  
依照旧婚仪,到期酒是用来款待厨师,相帮人、轿夫等什工。次日即第八日男家至亲也分开了,所谓七日洞房不熄烛的日子就此完毕了。  
二十五、农谚  
农谚是龙湾农民在长期劳动中积聚的消费经历,是他们对气候变化和农事关系作出的科学结论,关于农业消费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  
二月清明看水浊,三月清明看秧绿。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  
春风快如刀,老牛站不牢。  
雷打惊蛰前,月底不见天。  
清明谷雨两明连,浸种耕地莫迟延。  
点灯插夏田,前后不一样。  
插田西北风,误你十天工。  
雨打立夏头,河鱼眼泪流。  
天光乌云障,下半日晒死老和尚。  
天上鲤鱼斑,大风翻过山。  
天上鲤鱼肚,不是风就是雨。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虹架瓯江口,大风刮捣臼。  
五月不热,五谷不结。  
处暑晴,好收成;白露汤,汤爻断青光。  
大暑三天无青稻。  
处暑犁田单番落。  
此外,还有物象测天的。如  
燕子高飞晴天告,展翅低飞雨天报。  
蜻蜓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  
蚂蚁搬家蛇过道,倾盆大雨行将到。  
蜜蜂晚出早归巢,天气有变雨未来。  
蜘蛛高挂忙织网,连日久雨转晴朗。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池塘翻水鱼浮面,暴雨洪水现眼前。  
二十六、寓居  
(一)建筑方式  
瓦房  
旧时普通住房,以砖墙瓦盖为通式。从清代至民国,乡村其房多为瓦房,正面三间,左右为卧室,前后隔成两间,中为堂屋,后部隔一小间作厨房。旧式房屋,多以木搭架,屋顶用瓦片掩盖,四周以土砖砌墙,涂墙刷白,皆用“蛎灰”(牡蛎壳,烧制)砌墙、粉刷,亦较耐久、美观。另外,乡村建造新房,为节约用地和建筑资料,有与邻居共用一堵墙的。  
茅棚厂  
为暂时寓居方式,如每逢瓜果成熟时节或水产养殖守护之需,在田头地角而建造的简易茅屋。先用竹杆木头搭成架子立于地上,上覆稻草茅草,称作“茅棚”;棚不高,面积不大,可包容二三人休息避风雨。  
影壁在宅院屋的大门外迎面用砖砌一墙壁,作为屏蔽之用,称“照壁”,又叫“照墙”、“影壁”。其壁的顶端两头,或二龙俯首形,或双凤展翅形,或两端各置两块白石。壁面有涂以红色,向门一面中心偏上做一图形,中间大书一个“福”字或“寿”字,或绘“迎客松”、“松鹤延年”等图,以求祥瑞。  
镇宅石  
有些人家建房时,若其正门朝人家屋角,民间以为不吉利,就在“恶向”处的墙上嵌一块青石,上刻“泰山石敢当”,也有在字上再加刻虎头或八卦之类,以为能够辟煞破邪,称之为“镇宅石”。  
照妖镜  
有些民居用“照妖镜”(即普通小圆镜),镶嵌于大门顶端正中位置,俗称镜子能使鬼魅显出原形,“驱鬼怪,镇妖邪,保安全”。今虽仍可见到,但已变为装饰。亦有镶嵌菱形镜的。  
燕儿巢  
旧时建房时,还在正屋大门上留一个洞,或者在正堂中梁上搭一小木板,可让燕子飞入做窝,民间以燕子来家做窝为吉利意味,称“燕儿巢”。  
门匾  
房子建好后,有装饰匾额的风俗,即在大门门顶和厅堂正中或亭榭墙壁上挂一块题字横牌,叫“门匾”,也称“门额”、“横披”。普通为四字组成,如“龙凤呈祥”、“山明水碧”、“紫气东来”等。  
(二)建房典礼  
建房,俗称“砌屋”,在建房中不管是定基、上梁及落成,均有一定程式。  
如定基时,要在中堂正中位置下挖一个洞,埋下一包金珠银砂和铁犁头,然后燃放鞭炮。  
上梁时,要在梁的中间,贴上黄纸符,并挂上木榔头,上缚着万年青柏,梁的两头还要挂上红布。  
落成时,先用一个竹米筛,贴上一张圆形红纸(或小圆镜),挂在正梁当中。  
二十七、用具  
1、厨房用具  
龙湾人将厨房称为“镬灶间”,镬灶是厨房的主体,由砖和砺灰砌成。普通人家为“两眼灶”,设大镬、小镬两口;大户人家为“三眼灶”。镬灶设计极为经济科学,杉木板的高镬盖、锅内放“饭架”、煮饭时兼可蒸制菜肴,两镬之间嵌入“嵌罐”,灶洞内置“手罐儿”,灶洞前灰塘内埋有汤罐。一镬饭煮熟,则“饭架”上的食物蒸好了,“三罐”(嵌罐、手罐、汤罐)内的水也都烧开了。厨房用具主要是锅、碗、瓢、盆、缸、罐等。  
2、家具  
龙湾人习气上称家具为“家私”,指与生活亲密相关的床、桌、椅、柜、箱等五类。清代时为矮屏风床,贫困人家为单庭床,富有人家为双庭床,配套设备还有尿盆、苎丝琴、踏床桌、桌柜、琴凳、盛放衣服的开盖箱、衣柜。20世纪30年代左右演化为双庭长屏风床。60年代左右演化为双庭圆洞床,配有尿盆柜、纸篷柜、踏床桌,盛放衣服的改称“重柜”,琴凳变为椅和茶几。70年代起,又恢复了单庭床,床前设了纸柜、踏床桌,尿盆柜放置于床后,床前添增花鼓桶、镜台和三门柜。  
二十八、服饰  
清初民国时期,男穿长衫马褂,戴学士帽;女着旗袍,连衣裙。逢初婚及节日喜庆,男的西装革履,女的婚纱礼服或紧身旗袍。普通人士则多用土布,以求厚实和暖。  
解放后,政府倡导艰辛朴素,节俭建国。普通男女都穿朴素的劳动便服,干部大多穿蓝色中山装或制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开展,生活的改善,衣着起了很大变化。衣料质地考究细腻、柔软挺括。青年男女衣衫样式一日千里,变化快,盛行期短。在成衣设计上,对镶、嵌、切、绣、滚、挑等工艺,也日益精深。如运动衫、T恤衫、牛仔衣(裤)、猎装、圆领、V字领、一字领、沙滩装、连衣裙等。男子穿西装或休闲装也较流行。  
二十九、饮食风俗  
1、主食  
“人家早晚食米粥,饷午食米饭,罕食麦面。其下饭则水族居多”(王瓒)。如今,人民生死水平进步,饮食把戏创新,不一而足,但大多仍以米饭为主食。  
2、中央特产  
永强海鲜永强地处东海之滨,一年四季八节海鲜不时。祖先总结曰:正月青蛄二月蟹、三月蓝胡虾蛄弹,四月鲚鱼蝤蛑虎,五月泥糍配散饭,六月黄鱼和朱梅,七月藏鱼和水潺,八月鳎鳗强吃鸭,九月鳗鱼和河蟹,十月鲻鱼并鲈甲,十一月蝤蛑满肚膏,十二月文蛤和江蟹。  
永强三蒜(泥蒜、野蒜、沙蒜)三蒜同为海中野味,但外形各有不同,泥蒜全身是泥,柔软,形如蚯蚓,长约一寸,通常吃法是冷冻成胶状,俗称“泥蒜冻”,营养价值较高。三蒜之中,沙蒜体型最大,形如拳头,当地人们喜欢将其作汤,其味极为鲜美。野蒜形如小纺缍,中间大两头小,滋味鲜美,当地人喜欢将它拌水晶糕炒煮,称之为“野蒜炒糕”。  
灵昆鸡公鸡全身羽毛红润,母鸡淡黄色或粟黄色。体型庞大,成年公鸡3至3.5公斤,母鸡2至2.5公斤,肉质鲜美、细嫩,屠宰率达8.5折左右。母鸡产蛋多,年产蛋约160枚至180枚,多者可达200枚以上,蛋重60克左右。  
灵昆枳壳大暑前后将未成熟的朱栾青果摘下,横剖成两片、晒干即为枳壳。枳壳性微寒,味苦酸,是一种健胃、消食、理气、化痰的重要中药材。  
黄叶早响动岩特产。农历二月下旬发芽,三月上旬采摘,中、下旬即可上市。他比其它茶树早采十五天左右,因此独占春茶市场鳌头。其芽叶细嫩成朵,色泽黄绿光润,茶味香气清芬,鲜醇爽口。  
丁岙杨梅丁岙杨梅以其个大、核小、色艳、味佳等优点而冠于其他杨梅,成为诸种类中的佼佼者。因其产于茶山角一个三面环山、山清水秀的丁岙村,故名丁岙杨梅。“味方河朔葡萄金,色比泸南荔枝深”。老幼皆喜,历来被称为果中佳品。  
3、风味小吃  
寺前馄饨当地青山村人娄学林于清道光年间开设,人称“学林馄饨店”。由于制造风味共同,名噪一时。它的特性:采用上好面粉与鸡蛋清制成馄饨皮。馄饨皮轻薄似纸;内馅采用当天宰杀的猪后腿瘦肉剁成;规则每碗八只,四大四小,煮一碗馄饨换一次汤,从不破例;佐料浇头选精,葱花、蛋丝、紫菜、虾米、肉松。  
状元王鱼为状元本地人所开的两家大排档的招牌菜。两店相距缺乏两百米,店名获得相当土俗,一为“西瓜”,一为“番茄”。由于其定位为大排档,追求的是群众口味,采用的王鱼鲜活味美,首创了王鱼的时髦新吃法,因此广受食客喜爱。  
另外,罗东街猪脏粉,水潭点心,三娒奶红烧肉,下垟街碎巧牛肉等也较为有名。  
4、配(农家菜)  
旧时乡村老百姓过日子特别“省劲”,炊虾咸鱼家家有备。其他如菜头糖、虾虮肉、乌贼卵、鱼生、咸菜、菜干、榨菜皮、菜头丝、酱菜头、白坦生、虾蛄弹生、泥螺、菜蕻、丁香扣、油渣等也经常呈现农家的餐桌上。  
5、家酿  
农闲时节,农人喜欢烧土酒,即米烧,俗称“白眼烧”、“本地王”,且酒精度都在六十度左右。也经常用黄酒煎酒时收回的白酒调制而成“老酒汗”。其他还有糯米酒、老酒、生头、番薯烧、糖庶烧、米醴琼、杨梅酒、三七酒、杞子酒、蛇酒等各种家酿。  
三十、特产  
1、杨梅  
杨梅,栽培历史已有百年,是中国杨梅优秀种类产地之一。杨梅种类主要为丁香梅。果实圆球形,单果11.3克,果柄长2厘米,果蒂红黄色,含酸量0.83%,可食率96%。2003年5月,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协会授予龙湾区“中国杨梅之乡”称号。  
2、黄叶早  
黄叶早,发芽划一、轮次清楚、老嫩平均,持嫩性强,抗旱防病才能强,制成干茶条索细紧,色泽翠绿带黄,汤色嫩绿微黄、鲜艳亮堂,茶味鲜嫩爽口、香馥如兰。  
三十一、龙湾区著名景点  
(一)双岙石胜观摩崖  
双岙石胜观摩崖造像位于永昌双岙村古佛岩,石胜观,石构造,依山而筑,前为五皇殿(晚清建筑),西临沙岙龙潭。  
石胜观造像,容相慈祥,外型古朴,刻工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程度,同时能够看出先民们为母亲驱除病苦,延短命命的忠诚、苦心的高尚质量,就外型作风而言,是浙南地域少有的宋代造橡。  
(二)石坦山公园  
石坦山公园:拾级而上直通大罗山  
地点:位于龙湾区状元街道,为大罗山北侧余脉,是大罗山步行登山步道的出入口之一。该园西邻石坦村,东接岩岙村,南靠大罗山生态公园。  
概略:整个公园建立面积约39.4公顷,其中山面子积为37.5公顷。该园总投资1930多万元,分两期施行:一期工程主要包括新建上山健步道约100米,修整原有健步道约4500米,建立入口广场及长廊等配套设备;二期工程主要建立主题广场、桥景观区、木平台、停车场及厕所等配套设备,预算投资1409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今日试开园;二期工程估计明年年底前竣工。  
亮点:主打“运动”特征,打造集生态、运动、休闲等综合功用为一体的现代化山地公园。顺着入山口的游步道,沿着游步阶梯向上,直通大罗山,可抵达瑶溪、茶山等地。走累了,无妨在半山腰的碧海亭、花语亭上休息、停留。  
行车线路:从市区新城往石坦山公园行车的市民,可先上瓯海大道至龙腾路口下,再从瓯海大道辅道上调头往市区方向开,过了山洞右手边就是石坦山公园入口处。  
(三)国安寺塔  
时期:宋  
地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皇岙。  
建于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年)间。塔为楼阁式实心石塔,高九层,平面六边形,现残高约17米。  
国安寺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国安寺塔为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建,六面九级实心,原通高18米余。系青石仿木构造楼阁式塔。塔下有雕琢精巧的须弥座。底层设回廊,塔身遍雕佛像,共计1026尊。腰檐平缓,檐口刻出瓦垅和脊,檐下施斗拱,顶安塔刹。  
近千年来,国安寺千佛塔以其挺拔的身姿,掩映在青山翠谷间,历经了岁月的沧桑轮转,承载着厚重的文脉。  
1989年12月12日列入浙江省文物维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四)张天麟家庙  
张天麟家庙(又叫天麟公祠堂)坐落在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三都)五芳巷,始建于明崇祯中期(1645年)前后。传说到了清乾隆年间,三都普门土地堂又遭火灾,延及家庙,因而张氏四派子孙,在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左右,在旧址上集资重建张天麟家庙,坐北朝南,五间二进,门厅通面宽10.7米,通进深3.93米。正厅通面宽10.85米,通进深9.7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天井、月台、通道都是长条石平铺而成,大门前还有一对双石碣(旗竿夹)显现了家庙的显赫位置,祠前面有朱垟山,永昌堡、白水天柱峰凌云屹立;祠后有黄石山大尖峰而带瓯江,东面是流水(沧河主流)、小桥人家,西面是中河道直通白水永中,水陆交通,非常便当,景色秀丽,环境幽雅,气势庄严。  
由于年久失修,该祠破漏不堪。到了文革破“四旧”时,-们把扁额、祠破门、旗竿夹、碑文等都一扫而空。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西首围墙被拆毁,墙内16米长、4米阔的面积被人家占有去建造楼房了。  
1985年以来,瓯海县文物管理部门,对张天麟家庙也相继拨款,到1991年春,瓯海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该祠为县级文保单位,上级有关部门共计拨款3万多元,并发起了张氏后嗣,积极参与集资工作,几年来共集资25万元以上。家庙修建得相貌面目一新,恢复了原来的风雅清幽,气势宏伟的现象,同时辰石立碑,将张天麟生平爱国爱乡爱人民的光芒事绩发扬于世,中堂上还挂着天麟公上四代的画像,其中明嘉靖内阁首辅张璁的像挂在首位,显得格外庄严庄严,供世人瞻仰、缅怀。  
(五)汤和庙  
汤和庙位于今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办事处宁村(即“宁村所城”)的穷乡僻壤。汤和庙原名东瓯襄武王汤公庙,清时改称汤和庙至今。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报经明朝廷批准,为惩处汤和筑城功劳而建。汤和庙从照壁到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后殿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扩建,尔后不时集资维修,直到如今。汤和庙坐北朝南,照壁在路南,上书-宏大的“福”字。大门在路北,上悬刻有“汤和庙”三个金黄色大字的雕花竖匾。大门和二门之间,是一个院子。二门分左中右三座门,均为石础红柱红门,柱上悬有木刻黑底绿字的楹联,中门上方有两道横匾:一为“永康兆民”,另一为“第一功臣”。进了二门又是一个较大的院子,坐北朝南的是一座大殿,殿上供奉着汤和的木质彩雕像,由一个宏大的镶玻璃的彩色木龛护卫着,上悬红底金字的横匾,刻有“英烈千秋”四字。殿顶有飞檐,由重重的雕梁画栋组成。殿前的月台上有两排红色木架,架上插着二十余种兵器和有信国公等字样的仪仗。殿侧悬挂着《民族英雄信国公列传》(其内容与《明史・汤和传》根本上分歧,只是在信国公的爵号之前加上了“民族英雄”的尊称)和《秋月春风斗古城――记叙宁村所的历史文物遗址》。大殿两厢有彩绘壁画八幅。大殿的对面,紧靠着二门,有一座戏台,戏台的楼板是活的,不演戏时拆下走人,演戏时中门虽不能通行,但能够从左、右两座旁门出入,大殿、厢房和戏台连成一个整体。从大殿向北,还有一座后殿,供奉着汤和及胡氏夫人的彩塑像,殿西布置成汤和的书房,殿东布置成汤和的卧室,殿前凿有方形的水井可供饮用。后殿反面屏风上抄录两首诗:一首是明嘉靖内阁首辅张璁(1475-1539)在汤和庙落成时所赋七言绝句:“铁壁铜墙屹海滨,江山万里耀英灵。雄名盖世传千古,秋月春风斗古城。”另一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1528-1587)(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来浙抗倭,经过宁村所城,访问汤和庙时留下的)的七言律诗:“信国庙堂何处寻,宁村城内柏森森。数年雨化回天日,一剑霜寒震乾坤。入死出生披肝胆,餐风饮雪感民意。长缨慨奉经纶手,青史垂名耀古今。”  
(六)王瓒家庙  
王瓒家庙位于其家乡殿前村李浦路12号,即李浦王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这之前的南宋淳熙年间,王瓒先祖曾创立家庙于九甲监桥之北(今永兴街道南桥北村福善寺),明洪武元年王氏族人徙居李浦,又建家庙于殿前村雁泽桥之西,再迁于李浦路。  
现家庙坐西朝东,三进,砖木构造,建筑作风古朴严肃,飞檐雕栋,古风犹存。门口是两尊宏伟的站立式石豹,家庙牌坊正刻有“王氏家庙”,背刻“三槐世裔”,原为明嘉靖皇帝御敕坊表,当时并赐御制“肯构肯堂,绳其祖武”一联(家庙牌坊早毁,1997年恢复),入门两边各一石马,石羊和石翁仲,栩栩如生,均为古物,旁有碑刻《重建家庙记》详记了自南宋起王氏家庙的数次重建。  
(七)东溪碑群  
东溪碑群位于龙湾区海城街道东溪村姜氏宗祠内。主要有《明天顺故冠带义士怡庵姜公墓铭》,庐陵陈文撰文,郡人徐珙篆额,四明金溥书;《明天顺姜安人周氏墓铭》,四明陆瑜撰文,甬东铁奂篆额,广阳赵昂书;《明弘治赐教官恒庵姜公墓志铭》,永嘉王瓒撰文,李阶书篆;《明弘治姜赤崖祠堂记》,同郡章玄应撰文,姜立纲书篆;《谕祭姜立纲敕文碑》,明孝宗书;《明嘉靖直庵姜公合葬墓志铭》,永嘉李阶撰文,江汉书篆。以上碑刻均从南白象姜立纲墓上移置于此,字迹明晰。《姜赤崖祠堂记》、《谕祭姜立纲敕文碑》,笔法刚毅凝重,艺术、历史价值较高。  
(八)峰门山摩崖题刻  
峰门山摩崖题刻位于龙湾区坦头峰门山,从滴玉泉至坦头尖途中,有高约20米的峭壁,上凿刻帆船一艘,长约50厘米。旁隶书阴刻“乾道二年(1166)水满此地”八字,为宝贵的水文史料。  
(九)“第一山”摩崖题刻  
“第一山”摩崖题刻位于龙湾区永昌镇郑宅村东首山坡。刻石高1.06米,宽2.32米,自左向右横阴刻行书“第一山”,右下角署“米芾书”。字体苍劲浑朴,刻工精良。在“米芾书”题刻的西面石壁,有线阴刻楷书“第一山”三字,字径约0.7米,无款。  
米芾(1051—1107),能诗文、擅书画、精鉴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十)王诤墓  
王诤墓位于龙湾区状元镇山西岙。墓始建于万历十一年(1583),同年立祠。墓地通面阔25米,进深70米。墓丘扶椅式,前有牌坊、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等遗存。祠通面阔26.6米,进深26.6米。王诤(1508-1581),字子孝,号竹岩,永昌堡人。嘉靖廿九年(1550)进士,历官溧阳县令、河东巡盐使、云南按察使、都察院佥事都御史、贵州巡按等。在任抑豪强,严拒贿,秉公处事,邑民感德,筑生祠祀之。著有《滇南奏疏》、《大学衍义略》等。  
(十一)上朱垟王德墓  
王德墓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上朱垟村,占空中积约1000平方米。墓丘圈椅式,前残存石虎,内伴葬其孙王名世。王德(1517-1558),字汝修,号东华,永昌堡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东昌府推官。二十九年(1550),出任广东按察使佥事,后因病回乡。三十一年(1552),与叔父王沛聚义兵千人备战抗倭。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大掠温州。六日,王沛在瑞安梅头被倭寇杀害,次日王德与倭寇激战,斩获数人。二十日,府城告急,王德率部驰救,至龙湾金岙遇伏阵亡。追赠太仆寺少卿,于康乐坊建愍忠祠以为留念。王名世(1579-?),字时可,号翼宇。以武艺超群,举武解元、武会元,万历二十五年(1597)武状元,温州市区曾建“三元坊”以为留念。任锦衣卫千户,封明威将军。  
(十二)龙岗山遗址  
龙岗山遗址位于龙湾区瑶溪镇上河滨村。该山为大罗山支脉,新石器时期遗址范围约1500平方米,遗物丰厚,有石器和陶器两类。石器有柳叶形石镞、穿孔石矛,通体精磨。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皮陶、印纹硬陶。器型有釜、瓿、钵、壶、罐、纺轮等,拍印纹饰有篮纹、直条纹、编织纹、云雷纹及描写的曲线纹。曾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发现半球形纺轮一件,平面满饰梳齿、篦点--纹相分离的图案。依据出土器物特征,上限在新石器时期晚期,下限至战国。  
(十三)海思亭  
海思亭位于龙湾区灵昆镇海思村。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木构造,四角安抹角梁,攒尖顶。亭内壁嵌有童兆蓉书碑志一通。童兆蓉(1835-1905),字小芙,湖南宁乡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擢浙江温处道。任上修塘开渠,奖励农桑,兴学爱民,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十六日卒于任。《清史稿》有传,著有《童温处公遗书》六卷。  
(十四)望海桥  
望海桥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永兴水潭村。建于明代。原为十二孔式石桥,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时改为八孔。民国十三年(1924)修建时又缩为七孔。南北走向,跨水潭河,长37.80米,阔2.20米。两侧置青石栏杆,桥北尚存碑一通。碑文记载:“水潭之有望海桥,明正德年间溪滨公所建。其桥十二间,南北跨岸,西屏山,东面海,登高远望,见潮汛往来,银涛万倾,历历如在眼前”。  
(十五)横塘桥  
横塘桥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下六宅。始建于明代。为五孔梁式石桥,东西走向,跨永强塘河,长12米,宽2米。桥面南侧阴刻楷书“明诰封通政使司右通政王钲建桥”14字,北侧设置护栏,柱头雕饰。因用料考究,技术精深,桥面凿刻细密,可晒芝麻而不漏,故俗称芝麻桥。  
(十六)东引桥  
东引桥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城南村。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为三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跨李浦河,长19.6米,阔1.8米。桥梁东侧阴刻楷书“东引桥”三字,西侧阴刻楷书“崇祯四年□建”六字。桥面遍刻云纹和不祥图案。  
(十七)双岙石胜观摩崖造像  
双岙石胜观摩崖造像位于龙湾区永中镇双岙村南山古佛岩。开凿于明代,现存造像共14尊,分三组,为半浮雕式的佛、道组合造像群。主要有三官(即天、地、水三官,亦称三元)、土地神、地藏王和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石胜观造像,容相慈祥。外型古朴,具有较高的艺术程度。最大的一尊通高1.33米,阔0.55米,凸出0.21米。东首第二尊造像上方,有阴刻楷书“张氏妈娘舍山路捌丈洋路四十二丈祈保寿命延长”21个字。  
(十八)诸募桥  
诸募桥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刘宅村。始建于宋淳熙元年(1174)。石质三孔梁式,东西走向,跨刘宅河,长15.00米,宽1.52米。石梁南侧直书阴刻“淳熙元年(1174)岁在甲午九月乙酉朔二十四戊申日建”20字,北侧楷书阴刻“□□癸亥高原张家□□□龙□桥□□□”17字。相传是宋代乾元寺僧人益谦向诸位信众募化而建,故名“诸募桥”。  
(十九)龙湾雅林农业文化园  
龙湾雅林农业文化园坐落于温州空港新区,园区以醉美雅林、科技雅林、时髦雅林和文化雅林为主题,是集农业科技示范、四季花海、亲子玩耍、休闲采摘、科普教育、生态餐厅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欢乐体验园。  
温州龙湾雅林现代农业园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滨海大道以东,通海大道以北永兴农业园区内,总投资3亿元,总占空中积1518亩,其中一期占空中积532亩,二期占空中积986亩。一期工程于2014年4月开端规划建立,现完成温室大棚、道路、沟渠、水电等各项根底设备建立并已投入运用,二期估计2015年5月建成并投入运用。该项目是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农业示范、科技创新、科普教育、农家乐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农业园,是温州地域目前范围最大、科技最新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十)龙湾区文博馆  
温州市龙湾区文博馆又名龙湾博物馆,定位于反映龙湾历史人文为根本动身点的综合性地志类博物馆。1999年建成,馆舍为框架构造的圆形建筑,高15米,穹窿式玻璃顶,占空中积1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位于温州机场大道501号,紧邻河泥荡公园、机场大道、瓯海大道、环境漂亮,交通便利。  
地址:温州市龙湾区机场大道501号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