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沿海最南端,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邻泰顺县,西南毗邻福建省福鼎市,北与平阳县、文成县交界。辖区面积1261.08平方千米。
二、名字由来
因地处玉苍山之南,取县名为苍南。
三、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位于马站镇左近的蒲城乡,原称蒲门所城,属金乡卫,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后因雾城的勇士所(城)兼并到蒲门所城,遂改称为蒲壮所城。
四、苍南“八仙戏”
苍南乡村向有演大戏迎新春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村村镇镇锣鼓声不时,京剧、越剧、瓯剧、婺剧等唱腔把苍南乡村闹腾得红红火火。苍南人演大戏时,在第一天演正本大戏之前,打过头通,还要“打八仙”(即演八仙戏),以讨个不祥的彩头。
何谓八仙戏
八仙戏,民间百姓称“打八仙”、“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
“八仙”是一种不祥小戏,也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苍南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发现龙港镇戏剧协会主席高福玉先生保管了15套“八仙”剧本,其中“大八仙”有《三张桌》(又名文武会)、《天官八仙》、《七星八仙》、《赐福》、《上寿》、《狮子鹤八仙》、《拾福》、《堆仙》(又名《奉蟠桃》)等剧目;“小八仙”有《万道金光》、《三星》、《抬寿》、《富贵长春》、《一文钱》、《上台盘》、《送子》等剧目。
不管“大八仙”还是“小八仙”,八仙戏的方式皆为神仙聚会,亦唱亦舞,主要内容是祈求赐福、庆寿、加官、送子、魁星点斗、财神进宝等。演出此类小戏,主要是为了祈求安全不祥、生意兴隆、五谷丰收、六畜兴隆等。旧时凡遇庙会、修祠、圆谱等活动,或者中央上有喜庆之事,必打“八仙”,而戏曲演出团体如不会“打八仙”,就无人下订单请戏。为此,演出团体对此颇为注重,任何班社招收艺徒学艺,首先要学会“打八仙”中的跳加官。
八仙戏的渊源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项目》中载有《瑶池会》、《蟠桃会》、《八仙会》、《王母祝寿》等多种名录,元钟嗣成亦著有《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明朱有炖著有《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群仙庆寿蟠桃会》、《新编瑶池会八仙庆寿》等。刻于明代的一本戏剧和散曲合集《风月锦囊》(在我国失传已久、但在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洛伦索皇家图书馆保管着一种重刊本)第二十卷保管着朱有炖的《八仙庆寿》。清无名氏选编的《千家合锦》也选录了明传奇《长生记》中的《八仙庆寿》一出。明代教坊编演的群仙庆寿剧中,有《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祝圣寿金母献蟠桃》等剧目。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剧本《谣曲》中,也保管着《西王母》、《东方朔》等剧目
此外,在明清小说中常有演出“八仙”戏的描绘:《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描绘梁山好汉受招安后,皇帝大宴梁山好汉时,教坊司、礼乐司出演八仙庆寿的情形。明末小说《鼓掌绝尘》第三十九回中,描绘五月十三日关圣生辰时,在三义庙正殿前搭戏台演戏,当正戏《千金记》开演前则先演了《八仙庆寿》。清乾隆年间进士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大戏”条中有一段文字:“……有时鬼神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概,无分寸整齐。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祝,携带道童不可胜数……”记叙的便是“八仙庆寿”的内容。
往常浙南一带传播的“八仙”戏与宋、元时期的“八仙”戏有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宋、元时期的“八仙”戏表现的是“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内容。到了明初,《蟠桃会》、《八仙庆寿》、《仙官庆会》等戏,则主要表现神仙庆寿和献瑞、驱邪,成为歌舞升平的不祥戏了。从苍南得以保管的“八仙”剧本看,角色上仍沿用南戏的“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但剧本自身简直看不出有何故事情节和戏剧抵触,仅是一种展演式的短本。从苍南现仍在扮演的“打八仙”方式来看,内容上虽表现了西王母庆寿的繁华局面,但仅是一种繁华的不祥戏,借其繁华的排场来衬托季节氛围,兼具祈福除煞的内容。特别是“八仙”中的“大八仙”,局面浩大,氛围异常热烈,需剧团的全班人马上场,也有向观众亮行头、亮角色、亮实力的作用。可见现仍在演出的“八仙”是从明代以后开端演化的不祥戏。
剧目和程式
在苍南得以保管的15套“八仙”戏剧本中,主要唱腔曲牌套数有:《点绛唇》、《新水令》、《油葫芦》、《天下乐》、《神鹤令》、《混江龙》、《步步娇》、《折桂令》、《雁儿落》、《侥侥令》、《收江南》、《园林好》、《喜迁莺》、《沽美酒》、《清江饮》、《刮地风》、《醉花荫》等。任何剧种的“八仙”戏声腔均以昆腔为主,故上述“八仙”戏的剧曲除在宫廷及民间演出传播外,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及昆曲巨篇《集成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等书中均有载录,而且大多曲谱都将《赐福》、《上寿》列为卷首。《堆仙》所用的《新水令》、《水仙子》、《雁儿落》、《沽美酒》、《清江饮》等曲谱,被乾隆年间刊行的《缀白裘》列入杂剧部。
“八仙”诸剧的扮演大同小异,或简或繁,离不开仙官赶赴蟠桃会等情节。但各类剧目0场的仙官并非全都是以铁拐李为首的中八仙,而是以福、禄、寿三星和文昌星唱主角的较为普遍,《赐福八仙》则以下八仙之一的东方朔唱主角,只《堆仙》(又名《奉蟠桃》)一剧,由吕洞宾等中“八仙”为主角,扮演时,八位仙人的戏服和冠帽皆有固定的颜色配搭,制造精巧。这八套服饰,被称为“八川一堂”。
《文武会》是最常见的“大八仙”,是旧时剧团的必备剧目,演出程式较为考究,至少要有25名以演出员才干完好扮演,主要布景是场上寿字摆开三张桌子,桌上再摆三张靠背椅子,桌前、桌后各摆一排长凳,搭成三层莲台。
主要演出程序是:“蟠桃会”、“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拜堂”共五项内容。全场戏中最精彩的局部是“跳魁星”、“跳加官”和“跳财神”。演出中的魁星、财神、文武加官都是戴面具上场,其扮演动作与戏曲扮演中的手、眼、身、法、步多有不同。“跳加官”像是一种共同的舞蹈,“跳财神”又像一呈现代的哑剧小品扮演,虽有固定的扮演程式,但生动生动,又不一定完整受程式所局限,扮演时,双脚成大八字,双膝弯屈半蹲,一步一跳,这种扮演方式可追溯到傩舞、傩戏时期。
蟠桃会
先是值时、值日、值月、值年四功曹奉王母娘娘之令,打马上场,赴四方提调诸路神仙赶赴蟠桃会,亮相后下。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上场,赶赴蟠桃会,亮相后下。天聋、地哑引文昌上场,周仓、关平引武帝君(关羽)上场,仙姑引麻姑上场,福、禄、寿、禧四星上场,亮相后下。功曹引各路神仙赴蟠桃大会,西王母在宫女的引路下驾祥云上场,各路神仙行礼。王母在愉快的唢呐声中登上正中的高台就坐,文昌、武王向王母祝寿后,分登左右两边高台就坐。众仙向王母祝寿毕,两边左右排列。全场人员摆成“寿”字状的莲花形高台,刘海出场贺寿。蟠桃会毕,各路神仙各自归去。仙女启、闭门户后安歇。
八仙戏中“寿”字的排场很是考究,古时“八仙”分“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各有不同人物角色,《文武会》中没有呈现吕洞宾等“中八仙”,所以民间的普通传说刘海是寿字中的一点,刘海上场后可作挪动扮演,方见这寿字是个活的。《堆仙》中的主角是以吕洞宾为代表的“中八仙”,故民间称铁拐李为“寿”头,东方朔为“寸”,即寿字下边的“寸”;但假如班主姓方,或者到姓方的大乡里演出,则要倒置过来,由东方朔做“寿”头,铁拐李作寸。缘由是东方朔的姓名中,有一个“方”字,假如把带有方字的的神仙屈尊为寸,有辱姓方的威严,所以,到姓方的大乡里演出,只好让铁拐李屈尊去作“寸”了。
跳魁星
“魁星”叫文曲星,因是北斗七星之首而得名,俗说魁星主管文场、文状元、四鼎甲、进士、解元、秀才全由他点出。在明清时期,科举乡试后,中央长官要筹办鹿鸣宴,宴请主考官、学政、各执事官暨新科举人,庆祝国度考选得到贤才,这种鹿鸣宴上就有跳魁星舞的典礼。八仙戏中的跳魁星,魁星普通由丑角(或三花脸)演员扮演,演员武相装扮,戴蓝面壳,左手捧斗,意斗量天下文章;右手持笔,意笔点状元。踩“魁星锣”(专用锣鼓)锣经矮步上场。出场亮相后,由后场乐手代为高声念道(因演员的面壳是用嘴咬住,本人无法开声):“魁星出华堂,提笔写文章,麒麟生贵子,必中状元郎!”面向三方观众扮演连点三元,舞、旋、踢,集漂亮、滑稽、力气为一体。把笔题空时,随同后场棒锣声响,并由后场人员代为高喊:“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舞毕下场。
跳加官
据严长明《秦云撷英小录》云:“金元间始有院本,一人场内坐唱,一人应节赴焉。今戏剧出场,必需扮天官以导之,其遗意也。”跳加官里包含天官,这种扮演方式源于金元的院本。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及孟称舜《二胥记》第三出也记叙了“跳加官”的内容,吴梅村《鸳湖曲》有:“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从军舞鸲鹆”句,清人王芝祥解云:“即谓跳加官。加官面具,粉白如雪,故云‘雪面’”。
“跳加官”先后有“跳男加官”和“跳女加官”。男加官有“文加官”、“武加官”之分,普通只跳“文加官”,但逢开台或正月初一时必跳“武加官”。文加官普通由老生演员扮演,戴“九龙吊”头盔,着红蟒衣,执朝笏、条幅,戴白面三须脸带笑容的面具,踏粉蝶儿锣(俗称加官锣)上场,至台口即向观众拱手长揖恭贺新禧。三拜后,拿起预先置放桌上的条幅向观众展现,条幅普通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天官赐福”、“指日高升”、“祝贺发财”、“合境安全”、“五谷丰收”等颂词。示毕,舞步下场。
关于文加官的说法民间传说不一,有人说扮演的是魏征,一次酬神演出唐明皇命杨贵妃唱花旦,本人演小花脸,独缺老生,特请三朝元老魏征扮演。魏征见圣命难违,又怕朝臣们认出本人,特戴上面具上场。因年老行动不便,在台上只是出示预先写好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条幅。扮演逗乐了皇帝,唐明皇一快乐,就将在场的人都加官一级,所以,后来称之为跳加官,旨在祝愿国泰民安,祝福仕子飞黄腾达(其实魏征逝世70余年后明皇才登帝位,此说时间上差误较大);有的说扮演的是五代冯道,此人滑稽诙谐,浮沉宦海,自命长乐老,故面带笑容。武加官由武行演员扮演,不戴面具,头戴簪缨帅盔,身穿长靠,足蹬高靴,手执朝笏,伴大锣上场舞蹈。
据传武加官扮的是唐朝郭子仪,因其上场有“驱魔除邪”的功用,又因他是所谓富贵寿考宁五福俱全的人物。“跳男加官”所戴面具,艺人称为“加官壳”,面具的反面横置一藤条,出台时演员以口咬住,由于这段扮演没有唱词道白,不用启齿,更主要的是,过去演出中间,如遇达官贵人莅场,台演出出就停下来,演跳加官,遇有这种状况,演员把面具咬上,便可出台,演完后,也便于卸下。
女加官由旦角扮演,不戴面具,头戴凤冠,着红女官衣,执朝笏,伴“百家春”(横笛曲牌)曲上场,有的剧团扮演时配有执官灯掌扇的宫女相随。据传,女加官扮演的是杨玉环,其披开手卷上的祝辞有“一品夫人”、“荣华富贵”、“福禄寿全”等,也有视喜庆内容和东道主的不同身份而选定。
跳财神
财神普通由二花脸演员扮演,戴财神面具,头戴大帽,穿黑色或绿色蟒袍,手捧金元宝,伴大锣大鼓踏财神步上场。见桌上有酒,大喜欲饮,又担忧酒后误事丧失金元宝,急将金元宝藏起。藏好金元宝便畅怀大饮,酩酊大醉后,忘了藏宝处,又惊又急,手忙脚乱地四处寻觅,终于找到,最后还是逐个“送”给观众,在唢呐曲中下场。据传,财神是赵公元帅,真名叫赵公明,因玉皇大帝封其为正一玄坛元帅,又称赵玄坛,陕西终南山人,秦时避世山中,1得道成仙,除瘟禳灾,掌管公允,凡求财者均能让其心满意足。
拜堂
“打八仙”的最后一出戏是“拜堂”,由生、旦二人拜团聚。旦凤冠霞帔,生宫花纱帽、红官衣向观众行拜堂礼,在唢呐曲中下场。剧团扮演“八仙”戏,按规矩,请戏方要赠给剧团水果、红包等,戏开演前就要将水果、红包等逐个摆在台前。“拜堂”是大喜大庆之事,一可满足观众的大团聚心理;二是拜堂之后,新郎、新娘在乐声中笑嘻嘻地逐个端走水果等礼物,也显现了当地头家的大方。
“打八仙”演出在“文革”前夕被取消。经过多年封杀,很多剧目几近失传,苍南县文化部门所发掘的15套“八仙”戏本,较完好地保管了民间八仙戏的舞台程式及唱腔词曲。
五、苍南参龙
参龙,盛行于温州地域的苍南、平阳、乐清等地与舞龙灯等民间习俗相分离的说唱艺术。扮演时,参龙师身披大红绸,边敲大堂鼓,边唱七言一句的参龙词,一打锣手在一旁和着参龙师敲打鼓点的节拍敲大锣添加氛围。
参龙唱词分典礼词、插词和正文三种方式。
典礼词是分离舞龙和划龙舟活动的相关典礼所唱的词文,不同典礼和不同场境有不同内容的词文。
插词,是参龙师据应邀方香案摆设的变化和不同场境,交叉正文即兴演唱的词文。这类词文,由参龙师即兴编唱。
正文,即演唱古代传记、短篇、中篇的故事、小说的词文,普通在举行相关典礼之后,或龙灯(龙船)在某个中央较长时间停顿、扮演之时演唱。
参龙词,没有道白,均为七言韵文体裁。词文风格高雅、生动生动,清奇典雅,读之朗朗上口,闻之悦耳动听,富有艺术品位。
参龙曲调热烈、明快,主旋律明朗明晰,节拍感强。音乐普通以2/4为节拍,旋律与龙船调或花鼓调类似,揉合了温州民间的山歌和小调的韵律、节拍。参龙船以咏诵为主,参龙灯则多以龙船调或花鼓调咏唱。音乐伴奏分鼓、锣、唢呐结合伴奏与单鼓伴奏两种。
参龙,扮演与民间祈祀典礼相分离,扮演方式共同,曲目丰厚,保管着大量神秘的祭坛古歌,是研讨古代曲艺方式和祭俗等的活证。参龙的歌词富有韵律和音乐性,言语浅显凝炼、亦俗亦雅,具有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功用、教育功用、文娱休闲功用等文化功用,以及史料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等文化价值。苍南参龙与乐清、平阳申报的曲艺类“参龙”兼并打包为“温州参龙”。2009年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入选项目。
六、蓝夹缬技艺
蓝夹缬技艺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其技艺曾普遍传播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维护和传承。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捐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收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域保管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局部交界地域辐射。
温州蓝夹缬技艺是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国时传播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不祥纹样,现成为中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独一孤例。
温州至今完好保管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原遍及温州各县(市、区)的蓝夹缬染坊,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歇业后,一位苍南农民在外籍商人的赞助下开设染坊,至今又断续作业,并对该技艺的传承维护产生积极影响。
2003年以来,浙江省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先后将蓝夹缬划为传统工艺维护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下拨专款。在此前后,有必要提及文化人士的盲目参与:1997年,国内《汉声》杂志社编发《夹缬》专辑,使学界普遍以为已失传的夹缬工艺重见天日;2001—2005年,温籍学者张琴独立完成蓝夹缬田野调查,出版《中国蓝夹缬》之后,又进一步惹起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关注。
七、苍南点色剪纸
苍南点色剪纸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一种民间艺术。来源于明清时期的纸扎艺术,主要用于祭奠、安定纸龙等纸扎装饰,作品方式多样。点色剪纸的制造是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技法,采用薄薄的白色生宣纸,用共同的刻刀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用白纸剪刻成图案,再依据不同场景点染各种颜色的,也有直接以金银纸和颜色纸剪刻镂空套拼而成图案的。苍南的民间剪纸艺术由简入繁,从粗到细,剪、刻技艺日臻成熟和圆满,其表现方式有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镂金托色剪纸等。点色剪纸的主要载体有礼品册、画框、画轴、台挂历、宫灯、扇面等。表现的人物方面的题材,多是戏曲故事,经过夸大变形手腕、精深刻制;表现的花鸟鱼虫方面题材,大多寓意某种品德或不祥意兆。颜色明快,装饰性强。点色剪纸应用水色(植物色)的透明性和石色(矿物色)的沉淀掩盖性构成的比照效果,使剪纸作品具有生动、润泽、自然的特征。巧妙交融了剪纸、国画、水彩画、民间绘画等表现技法,写实与写意相分离,既有中国画深远的意境,又有民间绘画的粗暴、夸大、豪迈的之气,具有共同的艺术魅力。2006年苍南县又成立了“点色剪纸中心”,开发各类剪纸工艺品,并获得效果,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域。2009年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入选项目。
八、蒲城拔五更
每年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浙南蒲城照例盛行“拔五更”民俗活动。整个活动30多个环节,天天都有出新出彩的节目,不只有出巡、抢彩球、放烟花等,还有戏曲、音舞、扎灯等多种艺术。届时人流如潮,繁华特殊。
天文位置:在浙闽接壤的苍南县蒲壮所城,为该地特异习俗之一。及于浙南闽东滨海地域。
历史沿革:起于明代隆庆、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域抗倭斗争时期,再现了当时早起晨操练战士和庆贺抗倭成功的动人情形。此俗世代相传,年年都有,只在“文革”时期停歇。
主要价值:满足滨海地域广阔民众的文化需求,富有中央特征的共同民俗风情,有凝聚民意构建调和的积极意义,内容普遍,方式多样,内涵丰厚,可从中开掘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多。
九、苍南县的林业消费风俗
南宋镇“樟王”
苍南县多山区,生活在山区的老百姓靠山吃山。林业消费风俗,是百姓在消费劳动过程经历的升华,成为林业消费的珍宝;而树神信仰源远流长,更是人们维护古树名木的良好习气。本文分栽种风俗、伐木风俗、信仰风俗三个方面苍南县林业消费风俗停止描写。
◆栽种风俗
特别是1958年前后在“大炼钢铁”期间,大片的森林遭到砍伐,许多山被“剃了光头”,后来不少农民又偷偷地在山上植树造林,或者在本人的住宅四周造“四旁林”,渐渐处理了烧饭的燃料(此前多用山草替代)和建房、制家具用料等问题。
南港山区一带有一句民谣:“正月栽柴,二月栽竹”。意义就是说,农历正月气温上升之后,就能够种树;到了农历二月就能够种竹子了。正月在春耕消费开端之前,农民能够应用闲暇时间栽种树苗,绿化荒山。特别是落叶树能够尽量提早种,而竹子一类,能够晚一点栽种。特别属于亚热带的竹类,不能够太早种,太早种由于温度不高,不容易开根,容易枯萎。
山区也有许多树种能够不断种到惊蛰以后。民间有一句民谣:“雷响惊蛰前,插田柏不用锤”。意义就是说,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之前,假如响起春雷。那么这一年雨水一定很多。到山上栽种松树(田柏)苗时,就不需求锤压得太紧。山区一带快速栽种松树苗时,经常运用“矿锥”(即洋镐,一种尖而尖利的矿山挖石工具),在荒地上依照一定的间隔,一连打几个小洞,然后插上树苗,再用“矿锥”头部在插有松树苗的小洞周围连续地锤压夯实。假如这一年雨量充足,就不要锤压得太紧。由于泥土比拟松,树苗容易生长;雨量不充足时,则要锤压得紧些,减少水分蒸发,以进步松树苗的成活率。
对一些不易成活,或者比拟名贵的树种,就需求采用“一提二踩三埋”的办法。“一提”:是要用手提正树苗,不要让根部在栽种时弯着(有的在第一次盖土时,向上拉一下树苗)。“二踩”:第一次埋土后用脚将土踩实,再将土盖到平空中时,再踩一次。“三埋”:第二次埋土踩实后,最后盖上一层比拟松的表土,以利于吸收水分,不会招致太阳暴晒表土开裂从而影响到根部发育。
南宋镇大园的樟树已有千年树龄
栽种前,还要作一些技术性的处置。要将树苗一部份枝条剪除,以减少水分蒸发,最好能带土移栽。露根栽培的,要及时浇透定根水。
俗语说:“栽桐不栽杉,白花一半工”。也就是说,桐子、乌桕一类榨油的作物喜阳光,要栽种在阳光充足的中央(向阳的山坡);而杉木类喜阴,就要栽种在比拟阴凉的中央(背阳的山坡)。假如先种上油桐,再套种杉木,油桐长得快,在上边承受阳光,而杉木生长在下边相对阴凉,比不栽种油桐中央的长势还要好得多。这种套种方式,是农民长期积聚的珍贵经历。
杉木、柳杉、松木类多在山地上播种育苗,苗圃管理以防除杂草为主。杉木、柳杉、松木为针叶类植物,病虫害比拟少,野兽也不将它作为食物啃食。但在播种阶段,需求避免鸟类啄食。农民会在苗圃地扎个稻草人,戴上破草帽,装上小竹竿。小竹竿上系着线,在线的末端缚上一些有颜色的布,在风力作用下随风起舞,鸟兽类见了就不敢靠近了。普通苗木一年出圃,有的两年出圃栽种。还有许多树木靠风、鸟传播种子。
◆伐木风俗
成片的树林长到一定的水平,就要间伐一局部。弯曲不直的树要先砍伐,作薪柴运用。把比拟直的留下来,日后当作木料运用。
春天不伐木。一是由于春天是树林生长的时节,要让它生长;二是由于春天雨水比拟多,不容易枯槁。最好是等到秋季前后,在天气比拟好的时分,把树木的头部锯断,而不要把树叶打掉,放在山上一段时间之后,等树身枯槁脱水,再拉运到目的地。
雷暴雨天不砍树,以免被雷电烧伤;再者假如天下起雨来,也不好将树木拉运回家,砍下的树也容易被人家偷走,这是十分不划算的事。
五凤民国重修的《鲁氏宗谱》
在桥墩镇五凤一带,人们以为:百年以上已长成可供遮阴乘凉的树,是有树神的不能随便砍伐。民国丁亥年(1947年)重修的五凤梨阳《鲁氏宗谱》记载:“伐荫木必到致伤损子孙,历验不爽,慎勿贪图小利,罔顾祸福。自枯者亦宜锯切平泥。不可和根掘起致使震动。”
假如把这段文字翻译成文言文,就是说:“假如把遮阴乘凉的大树砍伐了,就会招来伤损子孙的灾害(这是上辈人交代下来的),历来都十分灵验。请大家要谨慎,不要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祸福。即便遮阴大树自然枯槁了,也要程度锯到空中,不要连根掘起挖出一个大坑,致使于较深的地层也遭到毁坏,影响了周边的环境。”鲁氏家族将这一条定为族规,世代相传。今天五凤梨阳一带(原为浙闽古道经过处),留下了大量的古树名木,植被生长情况良好。清初从平阳县北港中央迁居到这里的鲁氏家族,当年在维护树木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信仰风俗
中华民族树神信仰历史长久,是人们敬畏自然的一种表现,更是人们维护古树名木的良好习气。《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开通山北有不死之树,食之常寿”。
树神庙
浙南闽东一带,同样有这种树神信仰。许多老百姓以为:百年以上的老树,是有树神的。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许多百姓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信仰,不少中央的百年老树得以不遭砍伐。这与树神的信仰风俗是分不开的。有的中央还把树神的塑像立于旁边的神庙中,让它一同享用人世的烟香火。
普通当地老人们总是喜欢在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两天,给树神烧香,本质上是定时对这些古树停止监管。一但发现有病虫害或者有毁坏时,老人们总是会出面处置的。烧香的典礼是,先洗手,然后自带香、蜡烛去树下烧。先点燃蜡烛,再用蜡烛点燃香。最后是右手持香,用左手将香插入香炉中。插香之后,普通是拜三拜。有的人还在大树前念念有词,请求大树神保佑大家出入安全。有人以为这种典礼看起来比拟荒唐,却是人们敬畏大自然最为详细的表现。
由于大树生长时间长,根深叶茂,生命力顽强,山区过去还有老人带孩子拜大树为“干爹”(闽南语俗称“拜契爸”)的风俗。等孩子长大成人,普通是16周岁,再备牲礼、金纸、香烛,请道士前来祭请。过了十六岁的年龄,孩子长大,祭请之后,就不再每月给树神烧香了。
拜大树作为“干爹”的典礼是:小孩的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要先在大树下烧香通嗣,说某某人,叫什么名字,住在何方,孩子什么时辰出生,是男还是女,愿拜大树神为“干爹”。请大树神保佑,如孩子日后聪明、灵巧,长大后一定备牲礼供奉大树神。特别是第一胎没有养活的父母,心理压力很大,于是拜大树为“干爹”,是人们一种减少肉体压力很好的办法。
当前,民间信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一大局部,并已成为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们的前辈中,曾经有过的“树神信仰”的文化。虽然今天,我们的国度,在承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曾禁受到西方文化的撞击,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被冷落以至曾经消逝。我们依然有必要把这种“树神信仰”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连同大树一同,像维护宝贵文物一样,一同维护起来。
十、苍南县过节风俗
1、立春
立春俗称“交春”。民谚:“新春大似年”。昔时,立春时辰,农家在天井、阶沿、中堂或房内地上堆放樟树枝叶,杂以干柴,自外向内点燃,并放鞭炮,称为“火覃春”,亦叫“接春”。孩童在火堆上腾跃而过,听说能安全长大。孩童边跨火堆,边念“旧春去,新春来,保佑今年大发财”,以求吉利。民间还有吃“春茶”的风俗,亦叫“煨春”。用赤豆、红枣、柑桔、桂花和红糖合煮,先祭奠六神祖先,然后家人分饮。以为吃了春茶,可明目益智。家家门上,还贴上“迎春接福”等字样的红对联。
2、春节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汉族和许几数民族共同的最大佳节。这种过春节的风俗,大抵是从原始社会的“腊祭”演化而来的。初一清晨,天未亮,有些中老年人便沐浴更衣,赶到庙宇烧香,以至有元旦不睡,在庙宇坐到亥时一过,赶紧烧头香,以示忠诚。清早,家家放“开门炮”,称为“迎年”。男女着新衣,商店不停业,工农皆休息。焚香拜祖,先拜祖先牌位,再拜晚辈,称“拜年”。入夜放“关门炮”。从此夜到初三夜,有卖技队提灯笼上门“卖技”的风俗,所到人家则仓贵送年糕或香烟、红包。遇到新婚的人家,卖技队还特地进中堂演唱道贺,欲称“扮新娘”。关于建新屋的人家,也有特地道贺的风俗。昔时,正月初一不挑水,五日内不挑粪,不倒马桶,早上不叫人起床,不说不吉利话,不饮菜汤,不出远门。普通不扫地,要扫地得从门口向屋内扫,意谓今年钱财进门。春节,女婿、外甥等晚辈,要携礼品先到岳父、外祖父母或舅父家拜年,然后晚辈到晚辈家回礼,叫“回年”。亲朋往来均设筵招待。新婚夫妇第一个春节到岳父家拜年,携重礼,并以红纸包装果品分赠亲戚,叫“拜头年”。
3、立夏
六月六立夏俗称交夏。此日吃蚕豆、碗豆饭或蚕豆饼,据讲吃了身骨硬朗。小孩则以线穿熟蚕豆,成串挂颈间随时取食。沿海渔区有尝鲥鱼之风俗。六月六旧称“晒龙袍日”,又有“六月六,晒被褥”的俗谚。人们于此时曝晒衣物、书籍,以防霉变虫蛀。旧时女子又在此日选木槿嫩叶浸汁以洗头发,能够除去污垢。少女则摘取红色凤仙花捣烂,用来介入甲,能够多日不褪。养猫狗的人家亦给猫狗洗澡。这时因天气酷热,民间有以竹叶、荷叶、槟榔、夏姑草、六一散之类的中草药,煎成茶,称“伏茶”,摆在路亭、门口,供家人或过路行人止渴,避免中暑,不取报酬。
4、冬至、元旦
冬至俗称冬节。清早吃汤圆。并有做节祭祖之俗。食后,相互恭喜又长一岁。另制糯米粉团,熟后沾上红糖、芝麻、炒黄豆粉等,称糯米团、金团或摆糖糍。畲族还将汤圆粘在农具及瓜果上,以祝明年歉收。过去中央停尸未葬之骸骨,此时雇人开棺,拾骨入瓶葬之,叫“拾金钵”。元旦即“大年夜”,俗称“过年”。从腊月十六开端,宫庙开鼓,店家开端收帐,各家备办过年货,农家都捣年糕,多者捣一二百斤粳米。女婿要给岳父送过年礼品。贴春联、祭宅神(檐头亲爷),称“谢年”(送岁)。再祭祖先、神祗,称“解冬”(还冬)。晚上全家宴饮,称“吃分岁酒”(隔岁酒)。每室灯烛彻夜,称“守岁烛”(守岁灯)。或由儿童提灯笼照看室内角落,称为“照夜”(实为防贼)。南港和蒲门山区、沿海有整夜坐待天明的,叫“守岁”,所谓“坐久久等财主”,希冀来年生活宽裕。今电视提高,合家老少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昔时有预煮满锅新年饭的风俗,称“过年饭”(意为有亏损)。然后用老树根掩埋火种,称煨年枝或隔年火种。睡前,晚辈给小孩分发“压岁钱”。旧时债主此夕提灯讨债,穷人无力归还者只好出躲,称为“躲猫”或“淋豆芽”。到大年初一子时,放鞭炮迎新春,就不许讨债了。
十一、苍南庙会风俗
苍南乡村会市即乡村定期集市多由庙会演化而来,即庆贺当地庙宇中神的华诞;少数会市视农耕需求而定。乡村会市普通每年一次或两次,多者四次。届时四方客商云集,山货、农具、家具以致木料、竹子,无所不有,各按所划地段展出。大抵沿海会市多渔具,平原会市多家具。赶集大众摩肩接踵,集市上叫卖声、讨价讨价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江湖人士前来献技,商界、中央赞助搭台演戏,并展开抬高阁、迎花灯、踩高跷、滚花龙等文娱活动,繁华特殊。变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实力加强,会市期间,约请剧团、杂技团、武术扮演,晚间有化装游行、抬阁、放焰火等活动,以至有连续活动三昼夜者。
1、钱库庙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钱库即呈现三个以庙会促商贸的节日:
一是古历正月十五库官爷华诞,有闹花灯、走马灯、舞花龙、滚狮子、唱娘娘词等文化活动;
二是三月二十三妈祖娘娘华诞,抬娘娘绕境出巡;
三是五月初二双排方中央庙五显爷华诞,赛龙舟。
这三个庙会日后构成一年三度的物资交流会,钱库三条街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焰火,大摆酒宴,吸收五湖四海来客看戏、进香、朝拜、逛市,对钱库商业开展起了很大推进作用。1953年,钱库镇人民政府将正月十五灯节庙会定为物资交流日;1985年,钱库区公所又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新的集市日,钱库街会市每年增至四次。其中三月二十三、五月初二正处春耕消费与夏收夏种期间,农民大量购置农具与生活用品,因而人气很旺,市场非常火爆。
2、鲸头庙会
鲸头庙会一年三次,以演戏、赶集为主要内容,同时祭奠杨老爷。鲸头五月十八庙会,为留念杨府爷诞辰而举行,是全年三次庙会中范围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五月十五至五月十九)。前来还愿、进香、看戏、赶集的摩肩接踵,多达数万人。主要来自浙南、闽东沿海一带的渔民与商贾。由于庙会正处于夏收夏种之前,农家趁此时机赶集,置办农具或家具。
近年来,庙会功用曾经逐渐淡化,特别是以销售农具、家具为主的庙市曾经萎缩,只留下一些摆摊贩,运营一些比拟廉价的小商品。而以正月廿八抬(扛)香案活动,却愈演愈烈。
寓居在灵溪、龙港一带,以前从鲸头迁居出来的信众,在正月廿八这一天,各组织一支气势浩荡的队伍,抬着全猪、全羊,在10多支文艺化装队伍和乐队的欢迎下,从灵溪、龙港徒步送到鲸头杨头殿,在杨府殿举行盛大的祭奠典礼,并演戏五天左右,近几年来请的越剧团,有杭州小百花、绍兴小百花等。正月廿八抬(扛)香案活动,曾经不亚于以前的庙会活动。
3、藻溪庙会
农历五月廿一是藻溪庙会日子,也是藻溪一年中最繁华的日子。相传这天是陈老爷忌日,位于廿七都埠头的黑水潭边的陈老爷宫便立仪仗游行,观者如潮,做小买卖的随机而动,耍猴的、捏糖的、做花招的、卖狗皮膏的,也从各地赶来,构成了一年一度的会市,至今不衰。从最初的崇祀,到成为买卖日,再成为节日,会市聚集许多民俗语内容。到了五月廿一,中央士绅出头到各个商户集资,请几台戏班在瑞灵宫、戏台宫唱几天。遇上好年成,活动范围更大,街上商户白昼要请人划龙船,晚间则张灯结彩,铁技抬阁,四街游行,最后放焰火,繁华特殊。
4、马站庙会
马站街道上有一座范围不小的晏公爷庙,据传建立年代不晚。马站十月初三庙会,与这个晏公爷庙有有关。
晏公,姓晏,名戌子,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十月初三日诞辰。他浓眉虬髯,面如重漆,平生性刚烈,疾恶如仇,耿直威严。元初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堂长。因病辞归,登舟即奄但是逝,从者殓之,具一如礼,来抵家,里人先见其扬马刍行于原野,衣冠如故,导随从升天而去。月余以死至,里人且骇且愕,盖见之日即其死之时也,启棺视之,一无一切,复梦公曰:“由于人刚直,天帝封为维护江河湖海船只之神,父老立庙祀之,显灵于江湖,造福于四方。凡遇风云汹涛,叩祷即见风恬浪静。水途安妥,舟航稳载,绳缆坚牢,所谋顺遂也。元末毗陵为张士诚部将所据,徐达屡战不利,明太祖亲率冯胜等十人援,扮为商贾逆流而下,江风骤作,舟将覆,太祖惶惧乞神,忽见着红袍者挽舟至沙上。太祖问曰:“救我者谁也?”默闻曰:“晏公也。”及平定天下后,乃封其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命为司祀之。皇明洪武初诏封显应平浪候王。
5、蒲城庙会
古历十月十三日(这一天是晏公得道之日或受封之日待考),马站镇蒲城城内每年都举行三天庙会,城内繁华异常,每天下午和夜间都演戏,城内人家都要设酒席招待进城的信众以及各户亲朋好友。街上游人看游行、购物、小吃,冷冷清清、摩肩接踵,医卜星相、江湖术士、三教九流也赶来凑繁华,西洋镜、木偶戏、猴戏、卖膏药、变戏法、拳术扮演,应有尽有,各尽所能,吸收游人争相观赏逗乐。繁华局面胜似节日,喜气万分。
庙会时,周边各乡镇(也有来自外省外县的)小商贩都来赶集。赶集前几天,商贩前来观察地形,选择合适之处,铺上一张塑料布,用石块压住四角,表示此地已有人号上摊位;也有人直接用木板和长凳搭台占位;更为简单的方法,是用粉笔在地上划出一个方块,方块内写“此地有人号”或“某某某号”字样;在集市地有亲戚的商贩,则事前要请亲戚帮助号位或借亲戚门前设摊位。
十二、谁晓得温州苍南结婚和订婚的习俗,要准备什么?
彩礼金:苍南地域比拟盛行8.8万、10.8万、12.8万、20.8万这样的数字,金额没有上限,数字普通以8的零头为不祥,如今也盛行女方不收彩礼,将彩礼金退给男方,家具电器这些交由男方置备,这样女方能够不用再置备其他嫁妆。也有家境较好的女方固然不收彩礼金,但会依据本身情况另外置备嫁妆如汽车、房子、现金存款都曾经不奇异。
改口费:订婚当天男方双方普通状况下都会去双方父母家吃饭(男女双方设宴),男女双方都要改口叫对方父母为爸妈,双方父母都会给准媳妇或者准女婿改口费,金额几千到几万都有。普通男方都会给得多一些。
打金钱(双方出):,这些都是和彩礼金分开的,这些看似系统的钱,每一块普遍都是上万的,所以不可无视也不可混杂。
新娘娘家履新费(第一次做客费):这块费用是新娘出的,新娘的亲兄弟红包比拟大,少则七八千多则好几万的红包,其他家人第一次来新娘家的(例如结婚当天陪嫁团一切人),人人都得给几百乃至几千的红包,当然这些亲友在新娘出嫁前都会给新娘送嫁费,所以根本上还是有来有往的状态。
追问
你是苍南本地人吗~
金钱都是男方出,女方订婚只回一条项链衣服给男方,还要猪蹄费用(普通一个家长1100)之类的给女方晚辈,岳父母要在单独包个大红包。结婚的时分给岳父母还需求再包一次1万多红包。结婚还有其他琐碎的红包要男方出。
十三、苍南金乡的婚俗
讨欢彩
结婚求吉利,讨好兆,称红喜事,庚贴用红纸,礼品中必有红喜蛋,蛋呈圆形,谐为“状元”,并与红枣(早)、花生(生)、桂(贵)、莲子(子);合成“早生贵子状元郎”彩话。婚后,将此蛋果连同喜糖分送亲邻。嫁妆、重盛、门窗均贴上红双喜或不祥图案剪纸。
请庚帜
旧时,媒婆奔波于男女网家之间说合,并代男方往公家请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将庚帖置于灶神香炉前,三日后卜吉合婚。七日内家中安然无恙,由媒人将男庚贴送至女家,亦经卜吉,合则议聘,不会将庚帖退回。
定亲
旧时定亲分“小定”和“大定”。定亲前议定聘金,聘金多寡决议嫁妆丰薄。“小定”聘物多为金戒指一对,及糕饼、鱼肉等礼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只,以“碗”谐“稳”,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红枣、花生等、“大定”为正式定亲,主要送聘金和龙凤婚书、女方收起男婚书,另一份填写后装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大定”与“送日”常并合停止。即男方同时将迎娶日期告知女方。
嫁娶
嫁前一日,女家设宴待客。择吉辰在中堂为新娘绞去面毛,谓“开额”,母亲为女儿加笄,谓“上头”、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妆。然后迎亲队伍启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别、内容通常为:留恋父母,劝勉女儿或诉说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传播。
花轿至男家,由傧相念赞,按赞诗内容举行拜堂典礼。新娘由两个“利市人”用贴有红双喜的新米筛遮护,跨过火盆至中堂,与新郎同拜天地,众撒以红绿米,红花生。礼成,入洞房,吃“和同饭”,饮“交杯酒”。毕,中堂开筵、第一桌左上首,谓之“头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
闹洞房
谚云“七日洞房无大小”,结婚之日闹房尤烈。亲友至,新娘敬烟奉茶。客人瓷意调弄新娘,出难题,索礼物,常发作侮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欢悦情事。建国后,闹洞房较往昔文化,若遇客人有越轨言行,陪人或晚辈出面调解。此俗已渐趋淡化。
局部地域有唱歌恭喜风俗,如“三字竖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缘;夫妻双双成好合福禄寿禧共周全”。
坐筵
即婆媳交家典礼,婚后三日举行。中堂设筵,上为朝天主位,下为关封位,旁设女宾席。吹班乐作,新娘立主位,婆立关封位,女宾人座、乐曲声中,婆媳互换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宾客行见面礼。
文化结婚
“五四”运动后,局部人结婚典礼仿效西万国度,请地万名流为证婚人,掌管婚礼,双方家长称主婚人。婚礼开端,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穿白色礼服,在乐声中并肩进场。证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书上盖章,婚者互换戒指、相互鞠躬致意,继而证婚人、主婚人与新致词。
解放后,婚札更俭朴。干部结婚只摆茶点。70年代,婚俗趋繁。订婚时男方要送金饰,女方回赠衣、鞋。双方分喜糖给亲友。结婚时,女方多数带缝纫机、自行车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经济兴旺地域,攀比之风严重,聘礼高者,金饰达500克、聘金万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档西服、摩托车等;结婚时,女方还带彩电、电冰箱、平面双频道收录机等“新五大件”。
十四、苍南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矾山肉燕
矾山肉燕固然不是矾山原创的特征小吃,但却是矾山经典、有名的小吃,简直成了矾山小吃的代名词。矾山肉燕的皮是肉加淀粉敲打出来的,里面包裹肉末,鲜美顺滑。燕皮的嚼劲,肉馅的入味,酸辣汤的刺激,骨汤的润清,将矾山肉燕的美味发挥地淋漓尽致。矾山肉燕,口感软嫩,韧而有劲,是温州特征的老滋味,比起馄饨愈加有嚼劲,口感愈加鲜甜爽口!
2、金乡猪蹄
金乡猪蹄可谓金乡一大招牌美食,其猪蹄选材优质,配料共同,入口肥而不腻,皮筋软糯,咀嚼爽口。
3、马蹄笋
马蹄笋因笋形似马蹄而得名,苍南是我国马蹄笋最大产地之一,有万亩马蹄笋基地。马蹄笋系自然绿色食品,笋肉厚实,笋质脆嫩,细腻洪亮,香甜可口,营养丰厚,它可油焖,可红烧,也可排骨炖汤。
4、马站煎包
苍南的马站煎包已有六十年的历史。纯粹的马站煎包扁小而圆,里面挤满肥肉,用筷子一插,褐色的浓汁就会从里面冒出来。除了鲜嫩可口,煎包的价钱还很亲民,经常一出摊便被抢售一空。
5、石乳饼
石乳善于潮间带岩石上,状如乳头,用手触摸,立刻萎缩。挖取海水退潮时的石乳,除去杂质洗净,加鸡蛋藕粉制成薄饼,放在平底锅中用油煎,熟后切成片,滋味鲜美,为马站一道特征菜。
6、葱烧海蜈蚣
这是一道来自沿海地域苍南的一道名菜“葱烧海蜈蚣”,海蜈蚣学名沙蚕,富含蛋白质、钙镁锌及维生素和氨基酸,有开胃明目、健胃润肠及美容和抗癌等成效。常常吃海蜈蚣还能预防高血压、消弭疲倦感、加强免疫力,进步记忆力,促进新陈代谢等成效。
十五、苍南县著名景点
(一)林夫留念馆
林夫(1911—1942),原名林裕,字宽如,苍南县人。他擅长绘画、篆刻,尤精于木刻,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国木刻运动先驱者之一。1930年,他入读温州瓯海中学(今温州四中),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因雕琢马克思像,被国民党政府拘捕关押。1936年10月,其作品在“第二回全国木刻活动展览会”上展出,得到鲁迅的赞扬并座谈合影。“八一三”上海抗战迸发后,他返回平阳,参与山门学校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新四军活动宣传队指导人,活动于浙南,并为温州中共组织的文艺刊物及《暴风雨诗刊》提供木刻稿;同年5月,在中共平阳县委工作,先后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39年夏,北上延安,途经金华受阻,折回平阳。1940年春,他在投宿《平报社》时被国民党顽固派拘捕,不久,被押送到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集中营南迁至福建崇安赤石镇,在参与越狱-中,他因腿部有残疾,行动缓慢,被押送部队追杀于赤石河畔。
林夫留念馆,位于苍南钱库镇林家塔村。该馆1998年开端兴建,1999年夏完工,并对外开放。留念馆占空中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包括3间仿古建筑的主楼、5间二层综合楼和双向走廊、飞檐琉瓦的牌门、围墙等。进入留念馆,首先映入视线的是一帧高3米、宽2.7米的大理石雕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先生与林夫盘坐欢谈的情形;留念馆展现分五局部:第一局部是林夫生平事迹引见,第二局部是林夫生前的版画木刻作品共46幅,第三局部是文艺界的老前辈、林夫的同窗、战友的题字、楹联、书法共40余幅,第四局部是浙江版画陈列室,第五局部是电视专题片《林夫》的播放室。
林夫留念馆是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林辉山留念亭
林辉山(1906—1980),苍南县赤溪镇圆潭村人。1934年4月参与反动,同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土地反动战争时期,任平阳中心区委书记、泰顺县委组织部长等;抗战时期,先后任鼎平县委、福鼎县委书记、浙南特委组织部长,1939年还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去延安参与“七大”,并在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工作,曾任辽南地委组织部长、辽南省五地委组织部长;新中国树立后,担任过温州地委副书记、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上海市新城区委-、上海市委农工部长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林辉山是浙南公开党早期的老同志,年轻时,他就对抗地主的压榨与剥削,追求谬误,投身反动。在浙南依据地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围歼”时,他不畏艰险,赴汤蹈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团结同志,紧紧地依托和发起大众,与敌人停止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浙南的反动事业作出了重要奉献。为缅怀林辉山同志,后人在他的家乡苍南县圆潭村建造了林辉山留念亭、留念碑。并于2009年3月23日举行落成典礼。
林辉山留念亭,位于苍南县赤溪镇圆潭村。留念亭匾额由书法家林剑丹题写,楹联由原中顾委委员、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题写。留念碑林由8块青石碑组成,内有原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原省委-铁瑛、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驹等的亲笔题词。碑林上刻有林辉山的遗像、七大代表证、红军留念章等。
(三)霞峰宫反动留念室
1927年3月,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员、平阳县农民协会会长张培农回家乡,组织蒲门各地农民协会,在马站霞峰宫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结合成立“平阳县第四区农民协会”,公推施树敢为会长,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四•一二”-政变后,张培农等以霞峰为基地,组织了农民武装——赤卫队。1928年秋,张培农、王国桢指挥赤卫队,夜袭蒲门警察分所——蒲城心爱楼,缴获一批武器和弹药。1930年5月,赤卫队局部队员配合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城。抗日战争迸发后,在中共蒲门区委指导下,该地进步学问青年施立培、林裕芝、叶玉钗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团结一批热血青年,参与“青年抗日救亡团”、“青年抗日宣传队”、“青年妇女锻炼班”等进步组织,深化集镇乡村,普遍展开抗日宣传和捐献活动。解放初期,蒲门区委进驻霞峰,以霞峰宫为活动主要场所,召开各种会议,放手发起大众,树立农民协会及共青团、妇联会、民兵等组织,展开减租减息、反霸除奸等斗争,并普遍发动大众从军参政。霞峰、蒲峰、边峰老区人民,在漫长的反动斗争中,为国度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严重的奉献。
霞峰宫反动留念室,系“平阳县第四区农民协会”成立原址,位于苍南县马站镇霞峰村霞峰山麓东侧,毗连蒲峰闸桥头。霞峰宫原有五间古建筑,一座古戏台,坐西朝东,占空中积495平方米。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2003年苍南县委县政府投入22万元,对该室停止重新拆建,2004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重建后的留念室建筑面积为441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二层五间房屋、戏台、走廊、厢房等。留念室大门正上方题写“霞峰宫反动留念室”,左右两侧分别悬挂“平阳县第四区农民协会原址”牌匾和“马站霞峰宫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牌;二楼为陈列厅,分五个局部展出有关历史材料。
霞峰宫反动留念室是苍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云岩乡反动老依据地留念亭
云岩乡是反动老区。192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派林平海、王屏周到温州,发起和指导农民武装-。6月19日,林平海在平阳鲸头山(今属苍南)庵基堂(又称龙隐寺)掌管召开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党的联席会议,列席会议的有王屏周、林去病、雷高升、游侠、林珍以及当地局部农协主干共50多人。会议决议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定期结合大-,攻打县域,攫取政权;根除-污吏、土豪劣绅,并没收其财富;发起雇农,组织农民协会,树立苏维埃政权。这次-固然由于种种缘由失败,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尔后,参与-的农民散回乡村,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阶级作斗争,不少仁人志士英勇献身。1991年5月,当地政府在距联席会议召开地点庵基堂约5公里的鲸头山麓兴建该留念亭。
云岩乡反动老依据地留念亭,位于苍南县云岩乡鲸头村,占空中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1.4平方米。留念亭入口处的门楣上,写着“云岩乡反动老依据地留念亭”十二个大字。上边正中镶嵌着一颗红五星。大门两侧有一对楹联:“光芒共日月;英烈炳千秋”。周围有高约3米的粉墙,粉墙上横写着“吊唁先烈,复兴中华”八个大字。迈进大门,登上石阶,就是烈士留念堂。留念堂中竖着高约1.2米、宽约0.8米的“云岩乡反动老依据地留念碑”,碑身后面刻有15位烈士生平简介。
云岩乡反动老依据地留念亭是苍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温州燕窠硐玉虚观
燕窠硐玉虚观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望里镇境内的大晰山(古称荪湖山)上素以雄峰、幽洞、奇石、秀水、古刹引人入胜。
荪湖山腰,岩壁三米多高处,有六七孔洞,口大如碗,深可尺许,这就是著名的燕窠硐了。相传荪湖山原为海中岛屿,有五只玉燕从东海飞来在此筑窠栖息,故得名。岩壁靠左有一石门,进石门有山洞,中有石阶可供登攀。洞极迂回、奇特,洞中有洞,有玉匮、石梁窟、连环径、洞中天、合堂洞、清风门、九石室等项目。石室,狭仅容身。洞中天为悬崖中的一个洞口,洞口外四处崖壁围成一个天坑,周围古藤缠绕,时有蜂蝶等小昆虫嬉戏其间。阳光从崖顶部透进来,宁静而又充溢活力,真有洞中天地之感。
燕窠硐的出口在玉虚道观。站在玉虚道观大罗宝殿殿坦的铁栏杆边,可见观前坡地,有一自然树林,密密麻麻生长着丹枫黄桷,翠竹苍松。春日里满目苍翠,浓隐蔽日;深秋时节,则叶色斑驳,红、黄、绿各异,非常绚烂。对面溪头之上约百步,瀑布高不过十多米,却小巧秀巧,下有深潭,水极清冽。虽三伏酷暑,仍凉快宜人。再沿山路回旋而上四五百米,山谷上又有三折瀑布,扬扬洒洒、悬空而下,给山谷中的溪潭带来荡漾碧水和空谷回声。
玉虚道观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几经兴衰所毁,1976年全真教龙门派黄诚宝道长在此重建道观,道教界享誉盛名的黄信阳道长少年时曾在此修行。道观坐西北朝东南,范围庞大。现有殿宇三进,分别有众妙门、大罗宝殿、灵霄宝殿和斋堂、仓库、道房、宿舍等殿宇10间,占空中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道观黄墙黛瓦,殿堂亭台依山而建,一殿高过一殿,气势雄伟。走出众妙门往西悬崖处,有云燕亭,全用花岗石料雕凿而成,精巧小巧。登临此处,可乌瞰望里镇全貌。
(六)矾山矾矿遗址
苍南县矾山,因矾得名,已探明的明矾储量约2.4亿吨,约占全国的80%、世界的60%,素有“世界矾都”之称。矾山的采炼明矾创始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640余年历史,目前,矾山仍保存着明矾始祖宫、登山石步道、古矾窑、矿工石头屋、矿主老宅院、工人大礼堂、苏式办公楼等一大批人文历史景观,经初步勘察共有5大类、100多处矿业遗址。矾矿至今仍保存沿用了半机械、半膂力的采炼技术,其炼矾遗址是浙江省“文保”单位中独一仍在消费的工业“活遗址”。
明矾主矿山——鸡笼山有10个采空中段、内有天井、斜井、盲斜井等一系列设备,构成完好的消费、运输和平安系统,采空区面积达353万立方米,数不清的公开矿洞环环相套、层层相叠。硐内终年恒温16℃,有完好的消费、运输、平安系统,在文革时期建成的公开大型会议室,现仍可见硐壁上有局部毛主席语录,是目前温州矾矿独一一个以半开放方式开通对外参观、调查、学习的矿硐旅游体验区。
苍南县于2012年启动了温州矾矿遗址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工作,经过一系列活动,现已完成了福德湾古民居维护修缮工程,建成了温州矾矿博物馆、矾都奇石馆矿石馆、矾文化体验中心等一批文化设备和旅游项目。福德湾矿工村还取得了结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域文化遗产维护荣誉奖”。
因矿成镇的矾山镇内有矾塑工艺、矿工号子等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因循着农历九月初六明矾节和七月初七马仙娘娘出行等传统民俗活动。近年来,矾山镇盘绕“文化立镇、旅游兴镇”的开展定位,以“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为主线,以全域旅游打造为主抓手,鼎力推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博物馆小镇、省级卫生城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四镇联创,积极申报国度工业遗产、国度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国度矿山公园、国度植物园、国度文保单位等五张“国字号”金名片。此次矾矿遗址胜利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是矾山镇鼎力推进文物维护获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为矾矿申遗进一步坚决了自信心。
2019年10月7日,矾山矾矿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名单。
(七)张琴墓
张琴墓(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年代:清
发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张琴墓,位于苍南县马站镇山边村积谷岭旁。墓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占空中积约500平方米。墓前辟有墓道,立有牌坊。其石翁仲、石马、石羊、石狮等保管完好。石坊额枋间书“皇清诰授武显将军张琴墓道”。墓外埕为平台,以青砖铺地,设石栏,石栏板上浮雕狮兽、花卉、卷云纹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内埕前为拜台,中为祭台,皆以石板墁地,后为封冢,用条砖封顶。
张琴(1786—1835),字奏南,号韵斋,招顺乡南坪(今霞关镇南坪)人。历任左营马粮、大荆营千总、四川越嶲营参将。清道光十年(1830)特授云南临元镇总兵,后调任台湾镇总兵,卒于任。为官清廉,执法如山。死后由同僚集资相助,灵柩移归故里安葬,清廷加谥为振威大将军。
(八)张家堡双牌坊
张家堡双牌坊(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年代:清
发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张家堡双牌坊位于浙江苍南县对等乡张家堡村,与古石桥,榕树相依,构成了一处内涵共同的人文景观。
双牌坊,石质构造,北为节孝坊,南为孝女坊,相距20米,呈“一”字型面东而立。形制尺寸和雕琢纹饰根本相同。四柱三间,面阔7.1米,通高5.3米,每柱侧脚置抱鼓前后合抱,四柱头置蹲狮。坊明间顶梁面额镂雕双龙纹,正中均嵌有题刻“钦旌”两字御碑,中梁上侧额板正中阴刻“节孝”或“孝女”坊名,两旁额板浮雕人物故事画,中梁下侧额板阴刻楷体横书,其节孝坊题有“为故监生杨植存妻章氏立”十一字,孝女坊题有“为故贡生杨焕长文系处土方成松元聘妻杨氏新铨立”二十二字、明间中梁均阴刻楷体横书“皇清咸丰五年岁次己卯大吕月吉旦”,明间下坊浮雕花鸟纹。两侧次间各置三梁两面额,顶梁上额镂雕飞凰纹。梁下面额浮雕人物及乌兽纹,两坊柱头蹲狮,栩栩如生。
双牌坊保管完好,构造紧密,外型生动,雕饰精巧,是浙南一带同类建筑中杰作。
(九)凤阳窑址
凤阳窑址群位于苍南县凤阳乡鹤峰村,窑址群始造于宋代,窑址内器物主要有碗、盘、壶、罐、盏、高足杯等瓷器,并有四处窑床和一处作坊遗址。
2011年1月7日,被发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玉苍山景色名胜区
玉苍山景色名胜区,位于苍南县西北20千米,南北越8千米,东南跨9千米,总面积74平方千米,景区规划面积23.5平方千米,由中心景区、东景区、南景区、西景区和北景区五大局部组成,共108个景点。
(十一)渔寮景色名胜区
渔寮景色名胜区,位于苍南县东南部的渔寮社区境内,东临大海,南接霞关,北壤赤溪,西毗马站。总面积为18.5平方千米。景区山地自北向南走向,共有旅游景点68处,由黄金海滩、音乐石、十六奇礁、雾城岙等组成。
(十二)石聚堂景区
石聚堂景区,位于县城灵溪镇西北面4千米。景辨别为石聚天成、玉泉洞天、太宝观日三个局部。自然景观有单人巷、一线天、金龟驮子、九节龙、济公帽、蛤蟆岩、合掌岩等;人文景观有紫云道观、玉清道观、玉泉禅寺、观音阁等。
(十三)玉龙湖景区
玉龙湖景区,位于桥墩镇,总面积16.8平方千米,以玉龙湖湖光山色和古窑村寨、民俗风情吸收四方游客。玉龙湖是桥墩水库蓄水后构成的人工湖,库容84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湖面2.6平方千米。
十六、苍南县名人
上官鼎(1179—1234年),温州官家垟(今苍南钱库后官村)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擢秘书修撰,后守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官至两广节度使、内阁学士、礼部尚书。
项桂发(1202—1272年),温州瀛桥(今苍南钱库项桥村)人,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文取科第,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科武举第一名。任知雷州,循州。景定二年(1261年)任御营统兵护驾防御使,带御器械节制、皇城司兼管辖,内侍省提督,亲卫军务事,进升中亮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