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瓯海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20 10:50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瓯海区处于温州市区的西南部,北靠鹿城区,东邻龙湾区,南接瑞安市,西与青田县(属丽水市)交界。全区疆土面积466平方公里。  
二、泽雅屏纸制造技艺  
雅屏纸制造技艺是以屏纸制造为主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屏纸”系浙南一带以我区的泽雅为中心,以竹子为原料制造的日常生活用纸。泽雅屏纸制造技艺比拟完好地保管、传承了中国“四大创造”之一的造纸术,可谓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  
屏纸又称为“南屏纸”。据传,福建南屏人为避元末之乱,迁移温州,以其家乡带来的造纸技术在瓯海区泽雅镇为主要区域,消费成纸,故名“泽雅屏纸”。历来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支柱。其制造流程有20多道工序,其中一些消费环节比古籍《天工开物》记载更原始,更详尽,被专家称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  
泽雅造纸从古至今历经千年,造纸工艺不时开展,工具不时改良,如今造纸用的三大主要工具,即重锤型水碓、梯形纸槽、毛竹纸簾曾经到达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水平,表现了传统手工造纸术开展到向机械化转型的节点阶段。泽雅屏纸以温州水竹等丛生竹为原料,经过砍竹、做料、腌刷、爊刷(煮料)、洗刷、捣刷、踏刷、淋刷、烹槽、捞纸、压纸、分纸、晒纸、理纸、拆纸、捆纸、印记17道工序制造而成,其中一些流程和工序与《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相吻合,手工操作贯串屏纸消费全过程。泽雅依山伴水,溪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厚,群山茂林修竹,资料富余。家家户户造纸,纸农们农忙时则种田,农闲时则造纸,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其中。  
元、明、清三朝,至20世纪30年代,泽雅的纸农已近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屏纸的集散地就在相距泽雅几十公里的古镇瞿溪,那里有很多商户靠运营泽雅屏纸为生。  
20世纪40年代泽雅屏纸进入了上海市场,后来市场又扩展至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屏纸消费相当注重,先后设立了“屏纸收买站”和“温州地域屏纸产销协作委员会”,每当消费的顶峰期,泽雅比比皆是晒满了黄灿灿的纸张,似乎金色的纸山。  
2000年前的蔡伦纸并没有绝迹,浙江温州西雁荡山区里成片的纸作坊就是证明。几百年来,泽雅的纸农把金黄色的屏纸卖到山外去,换得一年的衣食钱,但是现代纸业的开展却简直冲断了屏纸的销路。中国境内正在操作中的造纸古作坊极为稀有,泽雅屏纸作坊就是其中之一,曾经不会造纸的泽雅后代们正在寻觅屏纸经济的新出路。  
三、瓯海泽雅闹“挑灯”  
泽雅镇周岙村,每年正月十三闹“挑灯”,村民们扎制形形色色的花灯,有三角的、四方的、六棱的、八面的,有鱼状的、飞艇式、头状等,富有浓郁的中央特征,表现村民的心灵手巧。该日,家家有客,户户摆酒。晚上信号一响,各家把灯一齐挑出来,聚集在周岙村中心——桐桥头,沿路汹涌澎湃地游过去,一时摩肩接踵,繁华特殊。挑灯的高潮是舞龙灯,晚间三声炮响,持灯者涌向街头公路,前挤后拥,有次序地构成自然队伍,在烟花烟雾中,一条白龙翻转腾挪滚滚而来,汇入了闹灯队伍,在喝彩喝彩声中,灯会进入高潮。  
瓯海区泽雅镇周岙正月十三闹花灯这项古老民俗活动已有600余年历史,被称作是浙南地域保管最好、最繁华、最有神韵的元宵灯会民俗活动。  
四、风土人情  
瓯剧,是盛行于浙江南部,以温州为中心的中央戏。瓯剧是在民间土壤上开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明末清初,高腔、昆腔盛行于浙南,乾嘉时,乱弹班开端盛行,班社均兼唱高腔、昆腔、乱弹腔。后又兼唱局部传自安徽的“徽调”,滩黄,时调。在长期的交融开展过程中,逐步构成一个具有中央特征的多声腔剧种。由于它是一个以唱乱弹腔为主的剧种,故又叫“温州乱弹”。1959年改称“瓯剧”。  
瓯剧演出的基地是乡村的庙台和草台子。浙南乡村,每地都有大小庙宇。庙中均有一定的庙产,每年都有固定的酬社活动,短则几天,长则几十天。在此期间,分离演戏,四处商贩毕集,名日“会市”。  
五、百年龙灯民俗春节风俗  
五谷丰收滚龙灯,风调雨顺采高跷。茶山街道的龙灯民俗节喜闹新春,给新春里的茶山喜添了不祥喜庆的气氛,赋予人们新年新的祈盼。  
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踩着高跷走来了,神话里的八仙过海显神通了。五彩的龙灯滚起来,精巧绝伦的台阁抬出来,婀娜多姿的朝鲜族舞蹈跳起来,节拍愉快的现代舞蹦起来。老人,或者孩子个个浓妆艳抹,画着戏剧脸谱,骑着高头大马,过足了戏瘾。愉快的锣鼓里,家家门口挂起来了红绸彩练,烟花爆竹带着新年的希望振聋发聩,满地撒欢。龙灯队伍汹涌澎湃绵亘数公里。  
(村民陈大明:茶山民俗的活动历史下来每年都会主办这民俗活动。这一年特别繁华,每个村都有组织舞龙灯或者其他传统项目,每个村一个项目,这一年特别有意义。)  
此次茶山龙灯民俗节是洪殿、罗丰等9个村村民自发组织颇具特征的民俗扮演队。据引见,茶山龙灯民俗文化节曾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该民俗节成了茶山当地民间艺术的盛会,也曾经胜利申报我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九龙抢珠民俗文化  
瓯海区郭溪镇岭头村的村民恢复了该村中缀有60多年之久的“九龙灯闹新春”的传统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纵情表达当地人们那满溢的幸福感。“九龙灯”舞起来,山里人家的生活就红火起来了。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郭溪镇岭头村的“九龙灯”就跟当地的自然要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独具风情。岭头村在群山怀抱之中,有九座山峰,围着一个圆形山尖,人们说这是个九龙抢珠的风水宝地。岭头村“九龙灯”寓意就源于“九龙抢珠”这个天文表像和人们的意念。  
岭头龙灯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史料可考。据当地老人回想,当地的石马殿建于明嘉靖年间,当地百姓每年都举行灯会来祭拜祈福,从正月初开端,庙内红烛辉煌、香烟旋绕、迎神游灯、摆祭滚龙、十分繁华。因岭头地处山区,山路逶延迂回,坎坷坎坷,不适合长龙灯出游扮演,于是创造这个分体的“九龙灯”。解放后,这项民俗被作为封建迷信被禁绝,迎灯活动就此中缀。  
(村民贾定荣:这龙灯就是九峰山有九条山峰构成九条龙灯,构成九龙,其有四百年,不断有活动,到以后文化大反动就停了(没划).去年(2010年)老人们把九龙灯重开,构成非物质遗产,属于瓯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我们将每年初九举行活动.)  
在岭头村看到,该村的“九龙灯”是有九盏不同颜色和姿势的“龙”和一盏“圆珠灯”组成,寓意“九龙抢珠”。每条龙都以竹篾、铁丝、皮纸或缎布为原资料,在装有凭据的木架上,体内可点数盏蜡烛灯。舞蹈时配锣鼓伴奏,套路有九龙出山、九龙盘翻、九龙抢珠、九龙护珠等组成。舞动时,九龙翻腾嬉戏,生动繁华,又不失龙的能力。龙灯过去,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派新春红炽热闹的局面。  
七、瓯海发现两座西晋古墓,墓主人生前非富即贵  
温州市瓯海区的中岙山山脚有一家养殖场,一个多月前,该养殖场在修理山脚的护坡时挖出了两座古墓。一座古墓封门完好(下文简称“M1”),长6米,宽2.3米,封门高1.6米;一座封门已损毁(下文简称“M2”),整体范围略小于前者。考古部门接到音讯后,立刻组织人员赶往现场展开抢救性清算。  
据理解,开掘已近序幕,依照墓上的线索,这应该是公元303年西晋时期的墓。同时,考古人员还在墓中发现了砚台、兵器等物品,可见,古墓主人生前非富即贵。  
中岙山下有两座西晋古墓  
昨天下午3点,在现场发现,古墓距山脚约十多米处,两座墓相距约3.5米,由封门、甬道、墓室组成,而墓室又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前堂,后室为棺床。“两墓形制根本一样,单个墓葬的平面呈凸字。”考古人员说,古墓用材讲究,墓壁由青砖错缝平铺叠砌,没任何粘合资料但几无缝隙,墓底由长方砖人字形平砌,工艺令人惊叹。墓砖根本为模印画像砖,尺寸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砖面有铜钱纹、米字纹、几何纹以及兽面纹、龙虎纹、翼兽纹等祥瑞符号。  
考古人员在M1墓中发现了纪年砖,上写有“太安二季太歲在辛”字样(“”代表字迹不清,下同),“这段文字显现的是墓葬的年份和吉日,‘太安二季’应为公元303年,西晋。”  
依据记载,当时的皇帝为司马衷,也就是传播出“何不食肉糜”典故的晋惠帝。当时西晋发作“八王之乱”,人口大量迁移,当时还叫永宁县的温州,也涌入大量人口。  
两个墓主应为夫妻关系  
M1的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瓷烛台、三足圆砚台、铁质兵器及朽坏的铜钱等,这些物件标明墓穴的主人是位男性,非富即贵;而在M2中,甬道口及前堂分布不少瓷器碎片,其中有多件耳杯、青瓷罐、瓷碗。“墓室东壁下棺床还发现了一枚手镯,观之仍旧绚烂如新,定为墓主的心爱之物。”考古人员以为,该古墓应该为女性。  
现场的一位考古工作人员推断,二者应为同茔异穴典型的西晋夫妻葬墓,且下葬时间相隔不会太远。  
考古人员说,虽然墓葬早年双双被盗,但仍有着较高的研讨价值。墓葬自身具有一定的规格等级,墓葬纪年明白、随葬品制造精密讲究等,这些考古成果为理解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两大历史事情前后温州地域的社会政治经济、丧葬风俗、葬仪制度提供了丰厚的实物材料,也对今后理解浙南地域的六朝墓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标尺。  
八、瓯海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瓯海农副土特产主要有茶山丁岙杨梅、瓯海瓯柑、“黄叶早”茶叶、泽雅屏纸、三垟菱角等,荣获“中国杨梅之乡”和“中国瓯柑之乡”称号,其中瓯海瓯柑为国度天文标志产品。  
1、双味蝤蛑  
温州蝤蛑肉台膏脂,细嫩腴美。双味蝤蛑以清蒸和锅贴两种烹调技法制成,形态生动,颜色艳丽,一菜双味,风味共同。  
2、红烧梭子蟹  
红烧梭子蟹就无虞“杀生”之嫌,虽名为“梭子”,其肉却丰美,其味之鲜。  
3、网油黄鱼  
黄鱼下锅旺火炸至外层结壳,改用微火浸炸,继又改为旺火炸至外层酥脆,呈金黄色。入盘时衬以糖醋萝卜丝,配花椒盐即可。  
4、芥菜鱼肚  
鱼肚切成5×3厘米的块,在沸水锅中销煮捞出沥水。运用奶油白烧技法,废品柔糯、软骨,不分彼此,配以芥菜心,鲜香皆具,入口不腻。  
5、凤尾鱼卷  
将鱼免鱼肉切成片,放入葱白末及其他佐料,敷上虾茸,横入上一只带尾大虾仁,虾尾外露向前卷拢,然后拍上面粉,挂上鸡蛋液,沾匀面包屑。  
6、马铃黄鱼  
猪网油切生长方形,抹上鸡蛋黄淀粉糊,放上馅料(黄鱼肉丁、荸荠肉碎,加蛋清和其他调料搅拌成),卷成圆柱形,用细麻绳距离扎成马铃串状,沾上干淀粉,投入油锅用小火炸5分钟捞起,拆去麻绳,改用中火,再炸至外脆、色金黄起锅装盘。  
7、葱油黄鱼  
将黄鱼放入炒锅沸水中,加姜、葱、酒、煮沸加盖改用微火,鱼嫩熟时捞起装盘。鱼嫩葱香,调味淡雅,本味突出。  
九、瓯海区著名景点  
五星级景区:四连碓造纸作坊群、梅雨潭;  
四星级景区:金坑峡、七瀑涧、四连碓、水碓砊村古村落、唐茶、圣寿禅寺、头陀寺、三垟湿地、丁岙杨梅;  
三星级景区:龙井山、摇晃岩、珠岩、蘑菇岩、天门峡、三折瀑、深箩漈、龙虎瀑、青蛙瀑、天窗飞瀑、九条漈、半岭飞瀑、白水漈、四连瀑、虎啸瀑、三个漈、百丈漈、南方红豆杉、七寄树、寂照庵、捞纸作坊群、黄坑村古村落、古洞岩、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琦君故居、新桥古榕、汇昌河水上公园、瓯柑、天池、龙须潭、雷响潭、化成十景、黄叶早、仙岩摩崖石刻、陈文节公祠、天河水库、高山草甸、百家尖。  
(一)藤桥战役留念碑  
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从浙赣铁路沿线溃退下来的国民党交警部队得悉后,企图取道藤桥等公开海逃往台湾。13日清晨,国民党军0瓯江窜至横山,遭到双潮、外垟(今鹿城区临江镇)等乡民兵拦击,后又向藤桥方面逃窜。14日,邱清华、周丕振率第三支队,在第一、第二支队各一部、独立大队、永嘉县委警卫队和藤桥民兵的严密配合下,将国民党军分别包围于藤桥镇内及周岙村(今瓯海区泽雅镇)左近。15日,经过剧烈的战役,我军在藤桥北岸村和石鼓山等地毙敌30余人,俘其他兵士,缴获火箭筒5支、重机枪8挺、轻机枪16挺、冲锋枪和卡宾枪400余支、其他长短枪170支以及一批弹药等军需物品。在这场战役中,浙南游击纵队在藤桥民兵的配合下,歼灭由美式武器配备号称“袖珍王牌军”的国民党交通警察第一总队,共计1200多人,捍卫了刚刚降生的温州人民政权和人民生命财富平安,在浙南反动斗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藤桥战役留念碑,位于鹿城区藤桥镇底垟村石鼓山公园。为发扬藤桥老区反动肉体,鼓励人民爱国爱乡热情,1998年,藤桥镇党委、镇政府发起全镇党员干部大众筹集资金,在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之一的石鼓山巅建成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造价35万元的藤桥战役留念碑。留念碑建在高出山地平面1.5米的台式椭圆形的广场,广场长49米,宽19米。留念碑由碑和塔两局部组成,碑面由四川红花岗岩装饰,正面镌刻着由原中共中央副主席-题写的“藤桥战役留念碑”,反面刻有“藤桥战役留念碑记”。留念塔高13.8米,塔身由三个板块组成,从高空往下看为凸字形,意为这场战役由浙南游击纵队、永嘉县委警卫队和藤桥民兵三方面严密配协作战。塔座四方形,基座为圆形,周围有不同颜色的花岗岩装饰。周丕振为塔座正反面题写了“气豪山泽,功称民意”;冯增荣为塔座左右两侧题写了“厉吾壮志,复兴藤桥”。留念碑广场周围用青石扶栏,广场空中分别用青色和赤色花岗岩拼成大小不同外形的圆形和长方形图案,广场两侧植有常青的松柏和花木,广场东南西北由台阶上下贯穿。  
藤桥战役留念碑是温州市瓯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温州白云观  
温州白云观坐落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始建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原名“玄清观”。明嘉靖年间重修,历尽风雨沧桑。  
1992年复修,经区政府宗教部门批准为开放场所,之后改名为“白云观”,增修了三座殿堂,增塑道教诸神像。“大罗宝殿”供奉太上老君,是道教信徒朝拜、祈福和许愿的场所;凌霄殿供奉昊天金阙玉皇上帝与文昌帝君;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与四大元帅;后还有斗姆殿等建筑。整座白云观殿堂布置庄严静谧,道众科仪韵律标准,道教音乐清虚缥缈,呈现出道家虚无、恬淡的气息。温州白云观与始建于北宋年间的白象塔相映成辉,天衣无缝。  
温州白云观现占空中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共有五座殿堂,范围雄伟,规划严整,建筑精巧,古色古香,为瓯海区文物维护单位。是温州最具范围的全真道场之一。  
(三)温州紫霄道观  
紫霄道观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著名景区雪山北麓,是温州市道教协会驻地。冬天积雪久而不化,故有“卧雪”之称。  
紫霄道观始建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由紫阳派第17代巨匠柯符宗掌管创立,后逐渐扩建三进、二轩、一阁。至紫阳派第40代巨匠谢夷玉改传龙门派十五代巨匠贾本清住持,后传至第二十三代嗣师施宗明。  
(四)三垟周氏旧宅  
三垟周氏旧宅(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年代:近代  
发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大地主周衡平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总占空中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依次为门台、前厅及主楼。门台及前厅均为晚清时建,门台砖砌,单间悬山顶;前厅面阔九间,屋面硬山式,两端用观音兜山墙。主楼砖混构造,二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面积达102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深2间,四面回廊,空中为拼花石英水磨空中,北立面用克林斯柱,南立面用爱奥尼柱,门窗上部用券顶,立面额枋等处多用浮雕手法堆塑各式中西花草图案,二楼用宝瓶形栏杆,天花石膏吊顶,线脚装饰精巧,屋面为歇山顶,施小青瓦,阴阳合铺。  
三垟周氏旧宅用材讲究,制造精巧,建筑作风表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是“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主楼是温州地域现存范围最大的近代单体建筑之一,关于研讨温州地域的建筑开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圣寿禅寺  
圣寿禅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年代:明、清  
发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仙岩镇仙南村积翠峰下。原名仙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敕赐“圣寿禅寺”额,故名,一时成为东瓯主要道场。现存建筑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和乾隆以后所建。占空中积约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千佛殿。山门设在寺院前左侧,上悬朱熹书题“开天气候”匾额,庭院开阔,中凿佛陀池,广袤三亩,围以青石栏杆。天王殿面阔7间,尽间各有一楼一底,悬置钟鼓。大雄宝殿面阔7间,达17米,进深4间,达14米。重檐歇山顶,八角藻井,龙吻,花脊。寺内还藏有宋、元、明、清及民国碑刻。  
(六)水碓坑村  
水碓坑村位于温州瓯海区泽雅镇,村内建筑作风多为江南清代民居方式,其合理的建筑规划和古朴自然的建筑群是研讨明清时期江南地域村落文化的实物例证。村内还保管多所水碓、纸槽、腌塘等古老的造纸技术,特别是明代造纸遗址四连极具研讨价值,这里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古代造纸术实物遗存的代表。  
史料载,泽雅先民大部迁自福建南屏,为避乱而来此定居。迁居后,发现泽雅一带多水多竹,正合适造纸,于是重操旧业,停止南屏纸的消费,使福建南屏的造纸技术在泽雅落地生根。水碓坑村位于泽雅镇境内,总面积756亩,村落坐落群山怀抱之中,依山伴水,竹林繁茂,村内耕田不多,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居民全部为潘姓家族,其先民自清康熙年间从左近的言章村迁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跨过村外的石桥,是一根十多米高的烟囱,烟囱下一排捞纸作坊;在黑瓦石头旁边,垒就的民居与比比皆是的翠绿互相映托。水碓,造纸之工具,坑,多水之地。在水碓村内,2座烟囱、3座水碓、27座纸槽、39个腌塘等宝贵的历史遗存被较为完好地保管着,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古法造纸“活化石”。以前,家家户户做纸,等到天晴时,每家都把压好的纸,放在山岭上晾晒,比比皆是都是黄灿灿的纸,纸山,便是由此得名。  
水碓坑村北面有小溪从村前流过,民居主要集中在小溪南面依山而筑,沿山势逐级升高,规划参差有致。小溪两岸则遍及水碓作坊,保存了较为完好的纸文化村落形态。民居以东北朝向为主,建造年代大多为清代中期,大局部民居为起始建筑。村内有三条山石铺筑的小道沿山势而上,将民居自然分隔为三大板块,路边的小溪流成为自然构成的排水系统。民居全部为二层楼屋,除一座为九开间外,其他全部为七开间,建筑作风可归入江南清代民居方式,但又颇具中央特征。  
目前有古民居建筑20多座,民居全部为二层楼屋,除一座为九开间外,其他全部为七开间,建筑作风可归入江南清代民居方式,颇具中央特征。其合理的建筑规划和古朴自然的建筑群是研讨明清时期江南地域村落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和建筑观念的实物例证。  
该村还有水碓3所,纸槽27座,腌塘39个。其构成和开展完整反映了当地以造纸为主的社会、经济开展情况,是泽雅纸山文化的一个缩影。对它的研讨将有助于提醒明清时期泽雅纸山的社会根本相貌。2006年,水碓坑村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  
(七)琦君故居  
琦君故居位于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年代为民国。  
琦君故居位于瓯海区瞿溪镇三溪中学内,由正屋、凉亭、水池、左右廊围成合院式建筑。  
正屋明间前檐置五扇门,次间为槛窗,明间后金柱间设五扇屏门,门后东侧为楼梯可至二楼。  
二楼南侧有美人靠,东、西、北三面为西式作风,廊柱为清水砖柱,柱间为连续券。屋面铺设小青瓦。厢廊为四间单层硬山顶建筑。东侧厢廊为单披檐,朝向天井,西侧厢廊为双披檐,中设隔墙。  
正屋西侧山墙外建有八角攒尖顶凉亭。亭东侧梁架搭于正屋而省去檐柱,其他六面由六根木柱支撑。柱头出跳用悬柱上承角梁。东侧设入口,亭子边上有一水池,平面呈方形,池壁由方形条石铺设。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维护单位。  
(八)谷寅侯故居  
谷寅侯故居位于瓯海区梧田街道梧田街村梧田街296号,建于1906年。故居坐南朝北,面向温瑞塘河。由门台、两厢、正屋组成小三合院。  
门台砖砌单开间,两侧为砖垛,基座砖砌做拼花几何条纹,上部各设两条长形凹槽,花岗岩门楣,上设四组斗拱,驼峰承方斗,出挑承砖挑檐。围墙平面外撇成“八”字形,两厢各两间,屋内尚留存青石牌匾,上阳刻楷书“谷同春”三字,字径约40厘米。“谷同春”是清末盛名一方的酱园。当年谷家酿造酱油和黄酒,依托这条塘河,生意不时做大做强,并在清光绪年间盖起了这幢大屋。  
天井中间甬道为条石铺设。正屋面阔五开间,进深六间,前为卷棚轩廊,梁架穿斗式。二层设美人靠,屋面硬山顶。二楼为骑廊轩,斗拱雀替雕琢精致。  
(九)仙岩刘基庙  
刘基庙位于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原为刘氏宗祠,后改为庙。万历十九年(1591)扩建,始具范围。占空中积近千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构造,由前殿、后殿、戏台和左右回廊组成。前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0米,明间抬梁式,次梢间穿斗式构架,重檐硬山顶。后殿面阔七间,通面阔19.5米,双蓬式硬山顶。1989年集资大修,并塑造刘基父子三尊彩塑像。  
(十)密印寺  
密印寺位于瓯海区南白象街道头陀山麓。俗称头陀寺,又名妙智寺。相传唐代高僧玄觉(665—713)曾栖迟于此。五代后汉乾祐年间(948—950)正式建寺。明末礼部尚书瑞安林增志(1593—1667)在此削发为僧,并兴复禅寺。顺治八年(1651)落成,寺宇宏敞巍峨,“地广十数亩”,“千楹万础,绀殿飞楼”,“可与吴越双经、天童、雪窦诸大丛林颉颃相望”。  
密印寺山门外为莲池,入门为天王殿。前殿为祖堂,殿右有心印楼。中殿为大雄宝殿,东、西为大小禅房、客舍,后为法堂、方丈阁、延寿堂、藏经楼,最后为忘山阁。总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十一)瓯海白象寺  
白象寺位于瓯海区南白象街道,又名瑜珈寺,白云道观。肇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宋崇宁三年(1104)大修,明末重建。坐北朝南,二进五开间。正殿通面阔20米,通进深17.4米,砖木构造,重檐歇山顶,明间梁架抬梁式,次梢间穿斗式,月台两旁有六角古井。  
(十二)丽塘井  
丽塘井位于瓯海区丽岙镇丽塘村,建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井体石砌,口径0.67米。井栏由整块花岗石凿成,外六角形,内圆形,高0.57米,径1.05米,厚0.42米,上刻题记“元符戊寅八月王杲舍□□砌”。井水清冽,久旱不干。  
(十三)罗巨匠塔墓  
罗巨匠塔墓位于瓯海区仙岩镇西一村,俗称状元坟,建于明代。由花岗石雕成的基座、塔身、塔顶组成,高1.5米。基座须弥座上刻仰莲纹,雕饰精致。塔身瓜棱形,上刻“罗□巨匠之塔”一行六字,上置覆盘,作六角攒尖式顶。塔后有一堵三扇石屏风,通面阔6.55米,中扇高1.7米,左右扇高1.07米,悬山顶。墓域占地约45平方米。  
(十四)分水城  
分水城位于瓯海区瞿溪镇与瑞安市湖岭接壤处,筑于明中期。城墙以块石、条石垒筑,全长500多米。距分水城约800米,有王卓隶书“石岩屋”摩崖题刻。岩屋内有瑞安孙锵鸣所撰《分水城至瞿溪、雄溪两路种树记》石碑一座。从雄溪至分水岭城的山岭上,多植枫树,人称枫树岭。入秋后,天高气爽,红叶似火,别有一番情味。  
(十五)源口永宁桥  
永宁桥位于瓯海区泽雅镇源口村,别名驭流桥,亦名“源口漫水桥”。始建于明朝,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曾大修。桥长97米,宽约1.3米,设碇步式桥墩25座,上刻凹槽,再以三条石梁榫接成桥面,两旁以粗大的石条顶护。桥面距河面缺乏0.5米,当水流猛涨时,可漫桥面而过,水势削弱后,又照常通行人车马。外型简约质朴,构造合理。茅以升在《桥梁史话》中,曾把该桥作为典型的桥梁形制予以引见。  
(十六)屿山庙  
屿山庙位于瓯海区泽雅镇屿山村,又名叶侯王庙,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二进五开间,坐北朝南,砖木构造。由前厅、厢廊、戏台、正殿组成。正殿通面阔16.9米,通进深6.7米,悬山顶。梁枋上有同治八年(1869)重修墨书和赞助题记。  
(十七)泽雅通济桥  
通济桥位于瓯海区泽雅景色区金坑峡景区内,又称为半岭桥。原为木桥,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建时改为块石垒砌的石拱桥,长29.9米,宽3.35米,大拱矢高6.1米,跨9.1米。  
(十八)任凯杰墓  
任凯杰墓位于瓯海区郭溪镇任桥村老虎山北坡。墓丘扶椅式,面阔10.8米,进深21米,面积约500平方米。  
任凯杰,福建兴化县赤岸石街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避乱到永嘉,造“任桥”以利交通。  
(十九)孙诒让墓  
孙诒让墓位于瓯海区梧田镇慈湖南村南面山麓,坐南朝北。平面呈半椭圆形,面阔10.44米,进深12.8米。墓室-石墙,高0.5—1米。供坛以卵石铺地,四围青石栏杆,墓前墓碑直书:“清儒孙诒让墓”。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瑞安人。晚清国学巨匠,教育家。著有《墨子间诂》、《周礼正义》、《古籀拾遗》、《契文举例》等,是章太炎、梁启超、郭沫若等所景仰的学术巨匠。暮年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浙江教育会副会长,对温州教育事业、近代文化启蒙,作过宏大奉献。  
(二十)黄淮墓  
黄淮墓位于瓯海区茶山街道南柳村大罗山北麓。墓丘扶椅式,由条石砌筑。前有两座神道碑,两侧各有石翁仲等石像生等若干对。墓域面积约500平方米。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明初永嘉(今鹿城区)人。洪武三十年(1397)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之初,选为内阁大臣。成祖征战在外,命辅佐太子监国。深谋远虑,成祖赞以“如立高冈,无远不见”。仁宗即位(1425),进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宣宗即位(1426),亲征朱高煦,命黄淮留守,佐二王监国。次年九月力请致仕。尝数度入觐,尊荣有加。卒谥文简。著有《介庵集》、《省愆集》。《明史》有传。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