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慈溪市地处浙东杭州湾南岸,东、东南接镇海区、江北区,西、西南连余姚市,介于北纬30°02'~30°24'和东经121°02'~121°42'之间,为沪、杭、甬三角地域分离部。市境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不含海域,未计入1954年后新成陆土地),海岸线北凸成弧形,长66公里(1986年图版量标为77.56公里)。
二、慈溪方言
慈溪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吴语是汉语中历史长久的方言,其祖语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和江西上饶地域,习气上俗称“江南话”、“江浙话”,运用人口将近8000万,在中国方言中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慈溪县志》对吴方言在慈溪市的源流与散布有特地的记载:吴方言有5个次方言,慈溪方言属吴方言太湖片。吴方言太湖片又分6个小片,慈溪处古越州与古明州交会之区,慈溪方言占2个小片:东部观海卫及以东原慈北、镇北局部,古属明州(宁波府),为吴语区太湖片明州(甬江)小片;桥头及以西原姚北局部,古属越州(会稽府),属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
此外,观海卫镇内有一小块地域居民在家说闽东语,当地人俗称“燕话”,对外则用慈溪方言,是600余年前观海卫初建卫时,与建宁卫(现福建霞浦县)对调之卫卒后嗣。初时卫内门卫森严,当系一方言岛。其后渐与当地居民通婚,清初废卫所事,子孙便长居其地。这样,他们在外用当中央言,在家仍用闽语。
三、横河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剪窗花,它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来的一种手工艺品,据材料佐证,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剪纸艺术就达相当程度了。横河剪纸呈现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历史上移民较多,故此其剪纸的艺术作风交融了南方的细密精巧、北方的概括粗暴等特性,以阳剪与阴剪和剪与刻相分离的方式停止创作,有着自已共同的风姿,故不断沿传至今。
旧时,剪纸作品多用于宗教祭奠、生育婚嫁、寿诞喜庆或者丧葬风俗等等的活动中,同时也可用于屋子装饰、用具包装等日常生活里。它所需的资料十分简单,就是各色纸张,(以各色腊光纸为多,按需求也可用绒纸、银箔纸、电光纸、宣纸等等,丧葬用的则多为黄表纸和白纸)。所用的工具也就是大小各式剪刀、刻刀和垫板(玻璃、塑料、三合板均可),有条件的可添加一些烫纸、染色剂等,来丰厚作品的画面效果。
横河镇在2001起着手从学校学生开端培育他们的剪纸手艺,2003年成立镇剪纸协会,当年就有50余少儿剪纸能手参与天一广场上的市级现场扮演,2004年被慈溪市命名为“剪纸之乡”,2006年被授于第一批市级青少年“非遗”传承基地,2007年编写出了剪纸教材,期间有许多作品获各级竞赛的奖项,如今全镇已构成了有千余名高手组成的民间剪纸队伍,正处于后继有人和兴隆兴旺期。
四、横河杨梅加工技艺
《余姚县志》载:杨梅“产烛湖山者,其中曰荔支、曰湖南,其味冠绝诸果”。烛湖山的所在地在慈溪横河镇,北宋时曾经有人工栽培杨梅。烛湖山杨梅在明代就享盛名,它果形大,刺光密,赤色,核微扁,味极甜美,乃果中之珍品。
杨梅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烧酒杨梅、杨梅饮料、杨梅干红、杨梅蜜饯等。它还含有大量杨梅素(即杨梅黄酮)有抗癌和抗炎作用,据民间考证,对下痢不止、头风痛、腹痛、呕吐、食物中毒、心腹绞痛、低热烦渴、牙龈出血等均有一定疗效,因而有“食药同源”的称谓。
横河杨梅产位置于横河镇南部林地。群山环抱,溪水明澈,远离村庄,无环境污染,路、溪、水、塘等配套设备完善,也是观光、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1996年,横河镇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目前,横河镇农业效劳总公司已有无公害杨梅基地1.6万亩。其中获国度绿色食品认证5066亩,616亩经过国度有机食品认证,为国内杨梅产业第一个。
此项目的根本内容为:一、烛湖杨梅的种植规程;二、烛湖杨梅的产品功用;三、课题研讨及获奖状况(包括发表论文、民间故事);四、品牌;五、相关制品。
此项目无濒危状况,维护内容为:树品牌、保名誉、扩面积、增产量、提质量、促营销、抓效益、出国门。
五、慈溪面塑
面塑就是用面粉或米粉等为原料,制造各种外型的糕、团、饼等食品,申报者张仁杰为当空中塑制造艺人,当地人称谓为“糕团师傅”,从祖上算起至他已是第五代传人,五代人都是开设糕团食品店的,迄今历经150多年了。旧时,面塑主要是意味着不祥、温饱、和美的一种祭奠供品、庆典用品和送给他人的礼品,同时也能够是一种供人吃的食品。由于寓意不祥,做得又美观,所以不断遭到人们的喜欢,,如今他夫妇俩依然从事着这样的制造,
还开展了种类。
面塑简直全凭手工制造,其种类可达70余个,如“五代元宝”(又名五代荣),就是将面粉塑成五个元宝,层层相叠而成,寓意“五代见面(短命)”、“五世其昌(富贵荣华)”等,作造房上梁、祝寿贺生用品或礼品;有些人由于信-,戒杀生,则需求“六牲”、“五牲”、“三牲”等面塑品,也就是将面粉塑成鸡、鸭、鹅、羊、猪、鱼等家畜,以示不杀生灵,作谢年、拜菩萨和祈福等等的供祀用品。其制造工具有剪刀、钳子、滚棍、切刀、印版等等。随着现代食品业的开展,该工艺如今后继无人,自己打算收学徒以培育接班者。
六、三北小锣书
三北小锣书,原名三北唱新闻,源自旧社会在外做长工的农民,在休闲时以一碗一筷作伴乐,自编自唱一些生活顺口溜、从而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方式,相传已因循了很久。后来,观城、坎墩艺人沈云卿、柴高夫等在演唱时加上一些有故事情节和新闻性的内容,便逐步开展、转变成为俗称“唱新闻”的方式,因演唱者和所演唱的内容多发作在慈(溪)北、(余)姚北和镇(海)北(即旧称的三北)一带,故又称为“三北唱新闻”。上世纪60年代后,艺人胡新昌自创了这一艺术手法停止探索创新,以一个人边敲小锣边演唱,同时在演唱中分离一些时政方面的内容,便产生了“三北小锣书”这一新的演唱方式。它采用当中央言演唱,普通先敲击一阵小锣借以静场,然后开唱,唱一段后又敲击小锣衔接,既给演唱者歇力,又可宣染氛围和接唱下一段内容,演唱中间可交叉说白,如此往复,直至演唱完毕。在演唱时,请求唱词连句押韵,琅琅上口和一挥而就。同时,艺人还应依据现场状况,插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笑料,以调理观众心情和增加演出效果。演出时普通着洁净划一的便装或常用服饰即可,正轨竞赛或演出时也可穿长衫和略施淡妆。表现内容80年代前多为中央新闻,后来以当地所发作的新颖故事和配合时政宣传为多,他创作和演唱的《县长与我交朋友》等许多作品曾获省、市级奖。现该演唱方式已蠃得了人们的喜欢。但是,它的后继者仅有3人,当地正准备以出版有关作品集、提供必要的扶持经费和培育传承者等等的方法来维护这项演唱艺术。
七、上林湖传说
上林湖坐落在丰饶的浙东三北平原上。水域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300立方米这里原是汉代贡瓷的烧制地――越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度重点文物维护单位。而上林湖的故事也像湖边15公里曲线上俯拾即是的宫廷秘色瓷片一样精彩。那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故事,诸如狮子白象维护上林湖与王母娘娘周旋(《天下明珠上林湖》)、如来佛降服黄鳝精(《黄鳝山的传说》)、泥鳅勇斗海龙王(《泥鳅石和蛤蜊石》)等故事,经县内一些故事大王口耳相传,简直众所周知。此外,还有《严子陵钓鱼石》、《木勺湾》、《玉眠床》、《龙眼井》、《桂香龙潭》、《棋盘岗》等,也精彩纷呈。
上林湖的传说来源于东汉,当时周围有100多处越窑,许多故事曾经失传,经故事大王杜松根、藤占能等搜集整理,现有一部份传播于世。
此项目传承人杜松根从住在上林湖边的老外婆(90多岁,已故)处接钵,现已培育故事员60多人,故上林湖的故事至今还在慈溪全市传播。
八、承古轩古乐
承古轩古乐在明清时期就盛行慈溪、镇海、余姚的三县北部一带,故称“三北古乐”。尤以慈溪观海卫为中心、历代相传几百年。据考证“三北古乐”早在明洪武年间传入慈溪,深受百姓欢送。
承古轩古乐主要有三大类:即“古船曲”、“车子灯专用曲”、大调“细十番”。古船曲有《桃柳争春》、《将军令》、《三弄》、《快乐》等10多首曲调。车子灯专用曲有《门倚栏杆》、《寄生草》、《炮打》、《离京》、《渔儿调》等上百首曲子,它是明清民国时期三北传统音乐代表作。细十番大调是观海卫城隍庙庙会不可短少的一大行当。自洪武初年传入观海卫城隍庙会后,代代相传,不断持续至今。
承古轩古乐现尚存古曲近百首,其他曾经失传。以车子调为例,社会上曾经很难寻觅,如今各地在节庆0现的只要车子灯,而没有它的专用配曲,有的以小调、盛行歌曲代之。
为继承发扬承古轩古乐,1998年成立了慈溪市观海卫承古轩乐队,呕心沥血近20年,每周研讨锻炼一次,寒暑易节,从未连续,依托古乐传人搜集整理材料,培育新的接班人,让承古轩古乐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维护和开展。
九、红铜炉制造技艺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运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清朝红铜炉制造艺术散布在全国各地。至今全国手工制造红铜炉师傅稀有。手工制造红铜炉技艺如今只在观海卫一带还有郑飞民困难传承着。制造工序有打样图纸,敲打器型,网眼镂雕,錾花修整,焊接等。每道工序环环紧扣。作品主要包括袖炉、香炉、薰炉、手炉、脚炉等。图案则有几何纹糕团形手炉、编织纹方形手炉、几何纹梅花形手炉等。制造资料是上等红铜板,用具有木榔头、搭柱、凿子、扶钻、锉刀、刮刀、作凳、铜焊工具和砂皮等。
十、慈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清代、民国时期,慈溪三北一带的古建筑大局部房屋都是木构造。全木榫卯构造的建筑,构造合理、科学,具有较强的抗震才能,而且运用寿命超千年都耸立不倒。江南古建筑代表作宁波保国寺最具有典型的传统木构造古建筑技艺。
为了维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张定丰、郭永尧等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端采用大木作建筑,建造了仿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全木构造工程。其中《大殿》、《山门》、《观音殿》等五项工程工艺创世界记载。
十一、老虎鞋制造
“老虎鞋”又称“老虎头鞋”、“虎头鞋”,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是集适用性、艺术性、欣赏性为一体的手工工艺鞋。
“老虎鞋”制造技艺早在明清时期就传播在慈溪一带民间,当时慈溪大古塘一带制盐所产生的废气招致环境恶劣,妇女生育率低,小孩常遇夭折,南方百姓的信仰以崇拜老虎为主,所以百姓用盐花(剪纸)图案来制造“老虎鞋”鞋底(夹鞋),鞋头用虎头像图案,让老虎来保佑小孩安康生长。凡小孩出生都穿上“老虎鞋”,成为百姓的风俗,这一传统技艺传播至今。
但随着时期的开展,小孩只在满月时穿上“老虎鞋”以示辟邪,“老虎鞋”市场萎缩,自六十年代以来制造“老虎鞋”的艺人越来越少,“老虎鞋”制造技艺也面临濒危。慈溪市古塘街道对还活泼在民间的以蒋建飞(原名蒋珍奋)为传承代表人物的“老虎鞋”制造技艺停止抢救、维护与传承。
近几年来,“老虎鞋”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引来了众多的参观者、学徒和商人。往常,“老虎鞋”已是声名远播,创办了“老虎鞋”手工艺工作室,依托制造工艺教授与媒体宣传报道,翻开了“老虎鞋”的知名度。
十二、姚北滩簧
姚北滩簧来源于清中朝的坎墩伍家板桥一带。由于滩簧在一开端的阶段演员、道具简单、演出的内容也相对较为粗鄙,顺口溜、俚语以至乡间野话等都为演员采用,为了生存,姚北滩簧后来有了严重变革,主要争取到社会名士参与剧本写作,一改低级兴趣的内容,也慎用男欢女爱的段子。
十三、慈溪传统家具制造技艺
发扬传统清明家具根底上,领进高档木材,改良民间纯手工制造过程,制造出既有古典味,也有现代人喜欢的家具,而不失古代工匠们的肉体。
十四、宁波农民画
宁波农民画主要包含象山、奉化和慈溪三地农民画。
象山农民画于20世纪50年代就蜚声全国,并呈现了以高明兰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农民画家。这也是我国现代农民画开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目前以象山茅洋乡农民画家为代表的创作群体,继承了高明兰优秀农民画传统,并成为宁波市农民画创作主流队伍之一。
奉化农民画(现代民间绘画)源于民间丹青画,明清时期即已广为传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始,又沿承和开展了这一画种。变革开放后,奉化农民画从宣传画逐步走向观赏性民间绘画。目前主要作者为当地农民、教员、干部、工人、企业家和手工艺匠。1988年奉化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画之乡”。
慈溪农民画在构思、构图、外型、勾线、设色等方面,充沛表现了当地农民的聪慧。章法上则力破平衡,颇得自然妙趣。文化部曾命名慈溪为全国“现代民间画之乡”。
十五、水火流星
“水火流星”是一种在我国传播长远的杂技,是一种表现力与美、速度与技巧的杂技节目。“水火流星”的正式称号为水碗、火球,白场耍水碗,夜场舞火球。是一项传统杂耍扮演。舞者以一根长绳,两端放上盛清水的陶瓷碗为舞具。或者两端盛点燃的木炭或其他易燃物,即成理想的火球舞具。应用物体的抛引原理,舞动水碗、火球,构成银色的光圈或火光圈。技艺高超者,用不时甩动的系碗绳为棍,停止肩挑、背负、翻腾抛棍等杂耍扮演。相传,这种杂技远古时期就有了,秦始皇曾经观看过相似的扮演。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濒临失传,目前已被列入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名单。
水流星:
一个铁圆环上系着十个小铜碗,碗内盛水;迟缓转动铁环的同时,或侧翻,或抬腿,最后铁环一侧将铜碗竖了起来,而铜碗却是滴水不漏。
火流星:
将铜碗里所盛的油点燃,舞动翻飞,上下旋转,只见火焰如虹,但油不溅出,火球串连成一圈,令人叹为观止。10个小火球,加上架子的重量,有几十斤重。
十六、越窑青瓷瓯乐
古代人称青瓷茶碗为“瓯”,以此作乐器击打成音乐的则称为“击瓯”或“瓯乐”。慈溪上林湖的“越窑青瓷瓯乐”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也就是说,早在那时,“越窑青瓷瓯乐”乐器(器皿)的烧制和以此停止的音乐演奏,曾经是当时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了。后历经商、周、秦、汉而盛行于唐宋,并涌现了诸如郭道源、吴缤、马处士等一大批音乐或演奏名家,深受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喜欢和喜爱,系我国瓯噪音乐史上所到达的一个鼎盛顶峰期和一颗耀眼的灿烂明珠,近年在上林湖龙口越窑遗址出土的一批唐宋时期烧制的青瓷乐器即是最好的佐证。依据出土和文献考证,古代“越窑青瓷瓯乐”的乐器主要有瓷瓯、瓷鸟哨、瓷埙、瓷管钟、瓷腰鼓、瓷编钟、瓷编磬、瓷大鼓、瓷排鼓等等。但是后来越窑逐步衰落,加之它原始传承方式,“越窑青瓷瓯乐”也逐步地退出了音乐舞台,埋没和失传了一千余年。2001年后,慈溪市组建了民族乐团,成立了专题科研组,普查搜集有关材料和实物,发掘古代的民间音乐作品,开发研制一批青瓷瓯乐乐器,组织“瓯乐”作品演奏(现其所演奏的乐曲有《九秋风露越窑开》、《梅花三弄》、《上林追想》、《越•瓷风》、《飘飞的怀念》、《唐天瓷韵》等),树立传承基地等等办法,承传、维护和创新着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让历史上绝响许久的“越窑青瓷瓯乐”重新取得了勃勃活力。
十七、草帽编织技艺
清乾隆年间,宁波古林的蔺草帽编织技术传入长河,逐成当地妇女的主要副业,并于数年后流行于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取得巴拿马世界出口展三等奖,1917年被浙江省政府荣称草编之乡。1923年从菲律宾引入金丝草编织草帽胜利,至此益发兴隆,编织技术更是进一步进步,民谚云:“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和“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时有大小帽行200余家,另星贩子100多人,在1934年时产量达210万顶,占宁波海关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建国后,成立了“国营金丝草帽厂”,1983年获国度经贸部优质产品奖,产品远销80多个国度和地域,成为世界一流的和我国著名的出口手工艺品。
所谓金丝草是取自野生棕榈树叶中抽出来的茎,经漂洗、晒干、敲软、选择后加工而成。传统的编织工艺程序有:拣草、缚草、起顶、编帽、剪帽、洗帽、涮帽、漂洗、晒帽、磨帽、烫帽、翻光帽、装帽、出运等。工艺技术也由一根蕊式编织法开展到双根蕊、三根蕊、留空蕊、堆叠蕊、辫编蕊式等编织法。编织原料从单一金丝草开展到南特草、咸草、牛丝草、稻草芯、玉米皮和纸草等10余种。编织种类也开辟到各种提篮、拎包、地毯、门帘、玩具、礼品包(盒)、垫等等1000多式样。如今已有公司创制了一套“漂、磨、蒸、烘、烫”的流水线设备,从业人员(含业余)约万人左右,手工编织者减少,机械编织量增加。目前传承状况尚属良好。
十八、慈溪民俗风情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慈溪,人们却普遍这个节日叫“冬红节”,而不叫端午节。
有关冬红节的民间俗语:
1、冬红花糕夏至面,吃之象格牛介健。
2、冬红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红。
3、啦蛳蛤蟆避冬红。
4、吃过冬红粽,还要冻三冻。
慈溪杨梅(4)冬红节这一天,慈溪民间不断有许多风俗,至今还在盛行,有的还有很多科学根据。家家要裹糯米棕子和做花糕吃,如今大家为了贪便当,这一天都到市场上去买了吃,因而,冬红节这一天街上买粽子花糕的特别多,俗语“冬红花糕夏至面,吃之象格牛介健”也是这么产生的。门上要挂真艾和菖蒲(做艾青麦果艾青饺的艾是野艾,长不高的),小孩子胸前和床前蚊帐上要挂香袋,内贮雄黄和香料,目的是去恶避邪,(自创《白蛇传》老法海教许仙让白娘子喝雄黄酒,显蛇妖的办法),早晨把粽子、花糕替代早饭吃。中午在房屋内熄灭白菖术、艾叶和麦冬须,把一切房屋内的蚊子熏死掉。据老年人讲,麦冬须和艾叶都是中药材,熄灭生浓烟后,蚊子的脚都会掉下来的。过去,我母亲年年这样熏的,这气息是很香的。每人还吃一点雄黄老酒、糯米粉来金团,以消毒、杀菌、健身、灭蚊蝇。这一天,胆子大的人,还要从池河中捉来十几个小蚪蚪(是蛤蟆生的),生吞入肚。小时分,年年看见邻居老太太生吞蝌蚪的。还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只要这一天人们才吃大的蛤蟆肉,说是可解除百毒,夏天不会再生疮疤了。因而,这一天很难找到啦蛳蛤蟆,民间“啦蛳蛤蟆避冬红”的俗语就是这么来的,只需躲过了冬红这一天,蛤蟆们万事大吉了。好多老年人非寻到一只啦蛳蛤蟆不可,即便不把它杀了吃,至少也该把它放在厨房间灶头上,让它来回爬几次,大人们说,冬红这一天灶头上啦蛳蛤蟆爬过后,这灶头上就清洁了,蜗牛蚂蚁等一年四季不会再来灶上了。
冬红节降临之前,慈溪民间至今还有这么一个很盛行而又没改动的习俗习气,这就是毛脚女婿必需在这冬红节之前,去丈人丈姆家送一个大礼,其送礼物品跟送年节一样多,假如丈人的父母还在,这礼物还要增加一点,给太丈人也要送的。与这个节日一样重要的还有一个是重阳节。结婚二年之后,这冬红节送不送礼则随你女婿客气了,可送可不送。不过如今人们生活富有了,普遍依然在送。
十九、慈溪丧葬风俗
人总有一死,但都须经丧葬这一民间风俗。我近几年亲历过百岁岳母、96岁老母的民间丧葬风俗与殡葬文化,并走访了道士(两次丧事掌管人),旧时丧葬礼仪繁琐,至今变革创新不少。丧葬,是人类处置本身遗体的办法和礼仪,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它受人们思想观念的支配,丧葬风俗传播至今,曾经有几千年历史,并且传播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化史中的一局部,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属于民俗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范围。丧葬风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开展,演化、而逐步构成的一种民俗。就殡葬而言,丧葬风俗主要包含图腾崇拜,鬼神观念、礼仪、忌讳、方术等方面。这些方面又包含了更多的详细内容,从而使我国的丧葬风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汇贯穿,最终构成了丧葬文化。慈溪三北地域民间丧事典礼有断气、送终净身、报死讯、守灵、穿尸衣、量斗入殓、出殡浇杠、送坟头、做七等事项。在此,愿逝者在天堂安息,祝生者康寿超百岁。现将整个丧葬诸事慈溪风俗过程陈说如下:
(一)做寿域
旧时,富家老年人多择地做寿域。域内放“寿砖”、茶壶、油瓶(称“寿油”)各二。墓碑“寿域”两字涂以红漆,以示空穴,日后进柩则改涂黑漆。做寿域须择双日,以初十为吉日,自己不可在场。
(二)丧事
1.送终、浴尸
送终:病人弥留之际,据风俗先须行"送终"之礼,即汇集家眷、亲友至床前以作诀别。家眷环侍床前目送,小辈要跪在榻前。也有长子扶父趺坐,俗谚“知道死,爬起坐”,谓坐着死去,死者坐化,灵魂可升夭。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倘有儿子尚在途中未赶到,家人须设法“吊命”,有为临死者灌参汤,以持续时辰,使亲人得以临床送终,务求亲生子女必到。病者垂危,亲人一边高声召唤,一边互易垂死者头、足方向。迷信谓此举能加速死者“投生”转世,即调向。临终时,亲人皆大声召唤,以示挽留。同时,点燃香烛,每人手持三支香哭送其离天人世,直至气绝。亲在天井燃烧纸轿、纸人。病人咽气后,即以丝绵、纱布等掩盖死者脸面。此举因循至今。
浴尸:老人逝世,孝子撑伞、挈桶至水井或河边焚化纸钱并汲水,用新毛巾擦抹死者,谓“买水浴尸”。普通是儿子浴父尸,女儿浴母尸。也有在河埠头或向井中丢下一个铜钱,佯装打水,佯装为死者沐浴者。后换衣服。再亲人于病榻前燃烧经佛,并口云:“你本人管牢!”再以两张红纸包住经佛之灰,塞于临终者手中,算作死者“路费”。烧庙头纸孝子身穿素,另有一人为之撑伞,并持银锭纸钱哭赴左近土地庙行礼燃烧。旧时,死者子孙尚须理平光头,以示悲哀。送无常是孝子身穿孝服,以米筛盛行菜蔬酒饭、纸钱、香烛及草鞋三只,于行人道上燃烧纸钱、草鞋、垫褥等。
2.移尸、报丧
移尸:由长子捧头,幼子扛脚,移尸于中堂或堂前间的木板床上。厅堂遂为灵堂。慈溪民居普通坐北朝南,故死者躺臣方位为头南脚北。死者生前卧床,时称“冷床”,多阴气,移尸孝子须至冷床翻腾三次,据支此举可恢复阳气。周巷、长河等地尚有烧床荐之俗,行将死者铺垫之稻草、草荐等焚于路边、河沿。三北一带称“移板头”、“歇床”、“摊板头”。移尸过天井,则要撑伞遮住,谓尸不见日。移尸时眷属跪送不许哭,防泪水滴尸。
灵堂靠天井一边悬挂白色孝帘,布置孝堂。外供香烛,内于死者脚下点燃荷花型"长明灯"。移尸后,子妇均须披麻戴孝。子辈戴白帽,穿麻布长衫;女眷穿白衣白裙,戴双幅麻布缝就之“孝兜”,其前后两幅长短不一,长者须拖于空中。
点明灯灵堂除挂孝帘外,尚挂白幡、遗像,点白烛,燃安息香。死者脚后燃油灯,俗称明灯或脚头灯。此灯不能熄灭,入殓后,亦须放于棺下。旧时,出嫁之女尚须点借自庵堂之七星灯。
斜角纸即丧家将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抄送道士,由其推算生肖冲克和接煞时辰。斜角纸亦称“斗素”,按成规书于黄纸,贴于大门,入殓后,揭下,压于棺上,转煞后焚化。
报丧:亦叫报死讯,即遗人向亲友报丧。姚北风俗,即便亲友已知凶讯,丧家仍须前往报丧。报丧者不管晴雨,均须右手倒挟雨伞,低头赶路,途中不与人谈讲,俗称“倒挟报死伞”,作为报丧标志。至亲友家,报丧者进屋前须将伞柄朝下放于门外,以示凶信,告知扼要状况及入殓日子即走。乡间有的中央,亲友应请报丧者吃若干氽蛋,俗称“报死蛋”,蛋须成单数,普通3只。待报丧人一走,即在大门口砸碎一只碗或一张瓦片,以除倒霉,意示“百病消散”。女主人同时啼哭数声,以示哀悼。
3.守灵、破孝
守灵:孝堂悬孝慢,设祭桌,摆灵位(神位牌),焚香燃烛,做“灵前羹饭”,由尼姑涌经,念伴打醮,与各地相同。孝子等眷属,卧在尸侧草荐(草垫)上,谓之“陪尸”,到“大殓”(落材);再轮番守灵,直到“出丧”。
拜路头忏旧时,人逝当日,丧家即须于逝日请道士至灵前诵经拜忏。普通从黄昏开端,至翌日清晨完毕。道士人数不限,但须成单。除经忏餐,需唱折子戏为主,锣鼓丝管,构成繁华氛围,旨在为死者晚辈送行,克尽孝道,并佑其安全。费用照例由已嫁之女担负。至今还作。
入殓。年高长者逝世,普通停3日左右,择单日入殓,行将遗体"包装"后盛进棺材。此举尚有许多礼俗、步骤。如"买水冲浴":长子穿死者外衣,另一人为之撑伞赴河埠或井边叩拜水神,投铜钱或其他硬币,舀水一桶而归,在遗体上用纱布略加揩擦。穿殓衣:普通用预制的寿衣,或新制小布衫,每穿一件,必需夹入银锭,用带扎缚。如用死者生前之衣穿殓,则须剪去钮扣、布袋。最后,在死者肩上斜挂"招魂袋"一只,内置扇子、镜子、毛巾、火柴、银锭及从死者身上剪下的指甲、趾甲等物,入棺时须由长子捧头,幼子抬脚,请抬材会人(司殡葬事务的专业组织)辅佐之。遗体入棺后,亲友们由长子为首,依次男女长幼,环棺木走一圈,以示向逝者辞别。然后将佩在胸前贴心的棉花小球取下,集中放入"招魂袋"中。
入殓还须备小型垫褥盖被,在棺内层层铺盖,均由女儿筹办。全部衣裤鞋帽,在殓尸前须先穿在长子身上,然后用秤称之,抬材夫边秤边问:"百两六斤四给哪个穿?"长子则答:"给我爹穿"等等。其原意是"繁重的死难灾害,全由祖先一担挑走,以摆脱倒霉。"
入殓封棺后至出殡前,棺下明灯不灭,堂上香烛点燃,每日轮番值夜守护,清晨五更女眷必早起上香举哀,每日三餐上供饭菜致祭,天井竖竹竿挂魂幡,大门口钉麻布作"门孝"。较富有人家,每日请道士吹打外,还雇老年人念佛。
买水入殓前,长子穿死者外衣,另一人为之撑伞,共赴河沿或井边,叩拜水神,往水中投一铜钱或硬币,舀水一桶而归,为死者“淴浴”。俗称若无此举,死者在阴曹将没有饮用水,亦不能涉水过河。
拜门神长子穿戴亡者衣帽,叩拜见门神。此举谓使逝者亡灵日后仍可出入家门。
穿殓衣殓衣忌用钮扣,一概以袖带打死结。每穿一件殓衣必缚一袖带,每缚一袖带必夹一银锭,然后挂“招魂袋”。如以死者生前之作殓衣,则须剪去钮扣。
入官死者入棺时,须由长了捧头,幼子抬脚,仵作(亦称材夫)以广藤或竹篾提举遗体腰部,抬放入棺。
破孝:死者眷属裁制孝服,谓之“破孝”。给来吊唁亲眷分白布裁制孝服,谓之“散白”。孝服有区别。孝子孝孙穿麻衣,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草冠”,孝孙于帽沿扎一块圆形红布,以示孝中有吉,侄子辈戴“二梁草冠”。
叫更入殓后,每天五更,死者女眷须至灵枢边举哀。
上饭殓后至出丧前,丧家按早、中、晚日必三祭,并向无常致祭,祭品置于祭桌右侧。
成主即写“木主”(亦称神主)。其时,逝者之子,须穿戴素衣冠,跪伏于木主前,请科甲出身者于木主正面书死者衔名、谥号,反面书生卒时间、简历、子女及配偶姓氏与安葬之地。木主正面之“主”字暂书为“王”,待日后延请达官贵人再行题主之礼。
竖幡入殓后,即于天井竖带叶竹竿一双,上各悬灯笼。每晚点烛,直至出丧,俗称点天灯。
门孝死者如系尊长,丧家须于台门横钉一幅粗麻,俗称“门孝”。
4.大殓
大殓亦叫入木、入殓、落材。旧时,人死后停尸时间分为三日、五日、七日,俗称“几日排场”。普通择单日、拣潮涨时辰大殓,故俗谓“看潮水落材”。普通用稻草灰铺棺材底,富家用石灰,上铺灯芯碎沫,俗称“灯芯眼”,摊上材席,放置头枕、脚搁,称“元宝枕”。由孝子捧头扛足,帮助者四人抓起兜尸被的四角,纳尸入棺,俗称“落材”。尸脚须碰着棺材板,并要说一声“兢兢业业”。尸四周放24包或32包石灰,俗称“包头”,死者生前所爱的器玩,连浴尸时剪下的指甲、趾甲用纸包好一并归入。忌放镜子。然后依次叠盖眷属亲友所送“重被”,由执事者两人一呼一应,盖一条要喊一声是某人所送(好像今日报送花圈者名单)。
入珍须备红、黄纱布及棉花所制“海被垫褥”,均由其女儿筹办。殓衣多系生前所备。殓物须列“一单”,所列男者自头(帽)至脚(鞋),女者相反。殓物中还须有衣裤、鞋帽、毛巾、扇子、元宝等日常生活用品及红棍、泥土。安放殓物时,“材脚”逐一朗诵“一单”,每读一物,丧家务必高声答以“有”;亦有以秤称殓衣,仵作边称边问:“百两六斤四合给哪个穿?”丧家须逐个作答,意在当面点交。殓物务必成单。
仵作封棺敲材钉时,孝子以烧纸揉搓材盖之上首,谓免震惊死者。封棺后,设祭桌于棺前,上供品并燃香烛。
(三)殡葬
1.出殡
旧时,丧仪繁复,延请僧道做佛事道貌岸然场,大丧须七七四十九天至“断七”前方出殡。往常,多先出丧,后“做七”。
出殡。出殡俗称出丧。普通年高尊长停柩三天后出殡,详细日子还得请堪舆家择定,其要点一是要单日,二是与家长或长子等主要家人的干支不犯冲。
普通人家灵柩上盖条红被面或红毡条。贫家出丧两人抬出,称“独龙杠”。富家灵柩罩以柩套(贳器店有贳),有“独鹤朝天”、“五鹤朝天”,有“珠龙”(称“玻璃”杠)柩套,龙首前伸,龙尾后现。抬柩者有4人、8人,多至16人,称“阔绰天平杠”。
出殡俗称"出丧",多定在早晨日出之先,抬灵柩者多系泥水匠出身,亦有专事仵作者,称“八先生”。起柩前要供祭、举哀,称“材头祭”。先由抬材夫用短杆抬出户外百步,把灵柩搁在凳上,然后装长杆,4人或8人扛抬,扛棺时,须先摔碎置于材头之碗。如至墓地有水路可通,则抬上船运。后村通公路后已改用车载。灵柩行进,必雇请和尚道士吹打送行,前有纸扎“开路神”及“引路幡”两支,由童男女执之前,或插于船头车首,幡上常见题句是"金童前引路","玉女送归山"等字样。其后为“像亭”和“主亭”,内供死者遗像、神主。
灵柩上路前,丧家请有位置者“题主”,在神主牌位“王”字上先用朱笔加点,再用墨点黑成“主”字,典礼颇繁。题主毕,起棺,抬柩出门,门外孝子须跪着进酒三杯,执事者高呼:“醮——杠!”哭声骤止,醮杠者念醮杠词。乡间昔日醮杠词云:“日出东方一点红,棺木放在大路中;四亲八眷呕(叫)带拢,亲男亲女送侬终。”“生也空来死也空,生死好像一梦中;生是百花逢春发,死是黄叶落秋风”等等。随后,高呼:“开肩,升炮!”百子炮、炮仗齐放,鼓钹大作,称“引路炮”。
抬棺上路,富家多以“方相”即“开路神”为前导,两只大灯笼,左右两面“引路幡”各写“魄归窀穸”和“魂返家堂”。出丧敲锣有定规,匀锣敲9下,接紧锣4下,合称“十三记锣”。
送丧者列人前行,于队前“撒买路钱”(纸剪出的“铜钱”),姚北长天等地则用“烧纸”,又称“撒买路烧纸”。同时,沿途敲锣,每组十二记:前十记间隙略长,后三记连续。
乐队随于“像亭”、“主亭”之后。旧时,富家多雇请“三班头”,即和尚班、道士班和尼姑班。和尚班一概头戴瓦楞僧帽,身穿海青袈裟,手执禅杖、佛珠、诵佛经,另有小和尚敲打钟鼓,道士班则用大锣大鼓,每至路口或祭坛;尼姑班手敲木鱼,口诵佛经。三班头之后为灵柩。
灵柩后面为送丧眷属、亲友。旧时,孝子戴“三梁冠”,即于白帽上扎以稻草绳,左、右、前各缀一颗烧纸棉球。侄、孙辈戴“双梁冠”,玄孙则戴“单梁冠”。子孙辈均着素衣,系草绳,登麻筋草鞋,持“哭丧棒”(俗称:孝杖棒)。送丧女性戴“孝兜”,着素衣素裙,穿白色鞋面、红布后跟之素鞋。富户多于村口、祠堂或船埠等出丧必经之地搭棚设供,柩于祭之,在路日路祭,在船日船祭。是时必择一改朝换代望较著者主祭,长子头顶祭菜奠酒,行一跪三叩礼,尊酒,读祭文,余皆跽于下。途中,材夫如下柱换肩,子孙辈均须下跪致礼。以至要长子窜棺材底,以示孝敬。如死者德高望重,又儿孙满堂,则有人于出丧途中争抬灵柩,以为有福之人“开肩”,丧家循例赠二方白布作“利市”。
2.入域
柩至墓域,先祭山神土地,祈神庇佑。举行“告窆”典礼,于寿圹内置“五谷瓶”等物。棺木进圹,送丧者将“三梁冠”等置于棺上。封墓后,幡插坟头,“孝杖棒”置于坟前行祭。丧家尚须祭拜新坟之“左邻右舍”,以示为逝者通"睦邻"友好。
孝子率送葬者先左后右绕墓域三圈,然后启墓门,用芝麻杆、点心食品烘墓穴,谓之“暖扩”。纳柩于域,有藏墓志铭(石或砖)者,掩封墓门,覆土墓顶,焚冥器、草冠等于墓侧,倚丧仗棒于墓前。送丧者普通半途即回,至亲送至坟山。出丧队伍须循原路返回。先后次序亦如来时,乐队仍敲锣引路,唯单声敲锣距离时间略长。长子撑伞捧神主遗像在前,眷属在后,惟不鸣爆仗,不烧"买路钱"。进丧家门须逾越门前熄灭着的稻草堆,俗称“燂草马”。抵家后安顿木主于厅堂,并高祭饭祭奠祖宗,送丧者须洗脸,梳头,饭糖茶。至此,葬礼完毕。向例:丧家必需于出殡回来之中午,备"豆腐饭"一餐回丧饭,广招族人或同村人前来会餐,俗称"吃豆腐饭",但实践上并不限定豆腐素食,常常荤素皆备,以至以丰富酒宴,并每人送给白布一方。
妇女于公婆亡故后,须扎“朝前髻”;父母叔伯丈夫亡故后,须扎“兰大头”。“五七”满后,仍须扎夹有白绳线之“平头”。
(四)丧后事宜
1.做七
做七逝后每隔七天,即行祭礼羹饭,俗称做七。其中以头七、五七、七七为大七,亦有逢单作大七。
转煞“头七”前后,丧家请道士择日,于晚间请僧道诵经、唱戏与“解结”。解结,即由丧失家以黄线穿铜线,打成若干死结,僧道边诵经,边解结,意在为死者化解生前与别人所结冤仇。解出之钱币,归僧道一切或分赠亲人财宝。同时,“摆设亡者卧室如生时”,列筵招待观察,故亲属均应先期逃避。夜半过后,道士吹打乐器,并在砻筛遮掩下以秤杆敲打公鸡,使其作声,借以驱赶煞神。此举俗称“转煞”。
接望乡“五七”除延请僧延诵经念佛外,增家于是日半夜有“接望乡”之举。俗谓是时死者魂灵于家探亲,故三北有“五七”到来望乡台,望乡台上哭哀哀“之俚语。丧家于灵堂前天井放桌椅,墙壁靠放一梯,迷信谓死者魂灵依此梯还乡。有不吃家乡饭之说,由女婿祭奠。
开吊即举行尊仪。丧家先期将《哀启》、《讣闻》等印送亲友,以待登门吊丧。开吊普通在出丧之期或在“头七”停止,亦有延至“五七”者。治丧,则应礼至人亦至。吊礼有钱币、挽联、挽幛、花圈等。
开吊之日,灵堂须用白色灯彩。往昔大户,常以白纸糊贴大门,中书空心字“礼门”。吊客于灵堂前上香叩拜后,丧家回赠手帕、毛巾,并煮罗汉豆分赠亲友乡邻,此豆称“老人豆”,云食之可消灾增福。丧家以素席饷客,俗称“吃豆腐饭”。近年,则荤素皆备,无此忌讳。
凡非正常死亡者,必请道士“翻九楼”,方能“超生”。道士先于旷地以九张大方桌叠成“楼台”,于午后扮演,道士登台歌舞,模仿死者生前形态,其后走“金桥”、“银桥”,祈使死者进入“天堂”。
做七是日,富家请道士、和尚念经、拜忤,间或雇吹鼓手吹打超荐。平民则仅供简单菜饭祭奠。俗谓:“‘六七’不吃家里饭”,好商定成俗,凡“六七”延请僧道念经拜忤所需费用,统归出嫁女儿支付。“做七”凡先后七次方止,每七次俗名“断七”。
在“七七”四十九天中,如遇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重,称“重七”,须补做一次,延至做百日、做周年,至三周年止。
2.做阴寿、招魂
做阴寿:即为亡父亡母做寿,亦自五十岁起每逢十做寿。寿堂陈素色,阴寿寿宴称“做十头”,至满百岁而止。
招魂:死于他乡,或死于“飞来横祸”,无尸骨可归,家人以衣服饰为人状,置于竹竿上摇摆,望空遥祭,谓之“招魂”。也有做“衣冠冢”者。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变革开放后,三北地域人们移风易俗,逐渐树立厚养薄葬观念,丧葬礼仪渐趋简化。延请僧道貌岸然诵经拜忏之类,多有清除。遗人服丧、分送老人豆、吃豆腐饭遗风犹存。亲友多送花圈、挽联等以示蛋念。出丧已无“三班头”,惟以鸣炮仗、敲锣鼓,送往墓地。治丧其间,遗属及亲友臂带黑纱套。干部、职工逝世,单位多举行追蛋会或遗体辞别典礼。近处,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响应政府号召,遗言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辞别典礼,不留骨灰,甚或自愿捐献遗体供医学研讨之用。60年代起,始有以火葬替代土葬风俗之举。至今,慈溪市火化率到达百分之百。乡村则仍多放山上公墓安葬,为俭省土地,维护环境,须鼎力倡导新的树葬和海葬。慈溪三北地域千百年来构成的丧葬礼仪(特别是出殡浇杠风俗)文化传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一些乡镇还纷繁上报,希望民间丧葬习俗继续传承。
二十、慈溪市结婚风俗
旧时,平民结婚,只要一次时机,又是终身中的大事。因而旧时结婚,过程繁复,耗时耗财,从男女青年对亲到分离约床,其间过程繁琐。
一是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直到拜堂成亲,男女双刚才见第一面。在媒人的撮合之后,必先请算命先生排年庚八字,以至敬问菩萨。双方以为年庚八字合适,无冲斗的话,才“吃茶”“过书”,行将女方年庚八字写在书贴上,由媒人送至男方,男方再按男女两人的年庚八字,到课馆请算命先生,择出结婚日子。
接着“发聘”,女方置办酒席,媒人携带男方择日结婚大红喜贴,并带聘金彩礼,与女方定下百年好合。
以后男女双方各自为本人婚事筹备张罗。
男方先向轿彩店定好“彩轿”,接着造新房或旧房装修。
女方置办嫁妆、添买衣料,以及化装品之类的东西。待嫁的姑娘忙着绣枕头、荷包、帐帘、门帘、缉鞋底、做鞋,在嫁妆的鞋盘上,要有两双漂亮的男女鞋袜和一身丈夫的衣裤,名曰“陪夫鞋”、“陪夫衣”,以显现新媳妇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女红”身手。
与夫君同床共枕的枕头上,一针一线地精心绣出“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喜鹊衔梅”“荷花映日”等美丽的图案,表达夫妻心情和艺术高雅。
亲戚挚友送相应礼物,俗称“助嫁”。
请待嫁姑娘吃餐饭,俗称“吃待嫁饭”。
婚期临近,大媒人又繁忙起来。女方为减轻本人的担负,提出要有“面子”的“折红钱”“蒙娘担”(也叫肚痛线),而男方则以为女方请求过高,而停止讨价讨价。经媒人在双方做发动工作,一方降低,一方进步,双方达成体谅,大事落成。
在旧社会,经济不宽裕的人家,讨个老婆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间常有“轿到堂前,还差一只牛钱”之说。
清代民国时期,有钱人家普通在婚前三天,去女方提取嫁妆,嫁妆多达十船十杠。旧时有“十里红妆”之称,很有气度。普通人家也有区别,稳妥人家双口大橱,两幢箱子及其他橱桌台凳双双落;也有单口大橱、一幢箱子。由于这是大件料,比拟引人瞩目。
旧时嫁妆不管几,其中一只箱子,必备凶服,即为出嫁女预制的缭衣麻裙。此箱结婚时不翻开看,名日“万年箱”。在以后的历史演化中,新婚妆奁多在婚前一天提取,“万年箱”也消逝了。
因中央习俗关系,现今慈溪西部地域(即原姚北地域),其妆奁除眠床之外,新房的桌、椅、台、凳、橱、柜、桶、架、被、枕、毯、帘,以及新郎结婚的衣服用品,全由女方嫁去。有的还随嫁奉送公婆衣服1套,鞋袜1副。棉皮1条。而东部地域(即原慈北地域),不嫁“四脚”,因此软件特别丰厚。
结婚之日,新郎穿戴一新,先拜天地、祖宗,再礼遍父母兄长,入席特地为新郎准备的一桌酒席以庆之,名谓“待郎酒”,陪客须以父母双全的童男。女方婚前一日,也专席宴之,名谓“并头酒”,陪客为父母双全的童女。
上轿前也有仪程停止。由女方晚辈娘舅或叔伯,用镜子在轿内四处照一下,其意义是照出轿内要摧残新娘的凶神恶鬼,由兄弟或父亲向轿顶撒三把白米,祝原姐妹或女儿到夫家有白米饭吃,过上好日子。但是本地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出嫁之女,被三把白米撒出,今后对娘家的某些重要之事,无权过问。民间有“泼出的水,白米撒出的囡”之说。
新娘上轿前,花轿在女方堂前(即中堂间屋里),迎亲乐队在大门外道地里,敲锣鼓,吹喇叭,高奏乐曲,频放鞭炮,高喊“新娘子上轿喽——!”催新娘子上轿。
新娘上轿时,穿上与宫中皇后娘娘同样的礼服,身穿九翠四凤大礼服,肩披额子、头DAI凤冠,脚穿绣饰凤头的上轿鞋和头上一块大红绣花头盖。新娘子在这样的繁华气氛中,催请三次后,才款款迤逦上轿,以表示对娘家的眷恋。
离轿门七步即停下,换掉原鞋,穿上上轿鞋,由本人的兄长或堂兄弟抱上轿,双脚不能沾地。依照传统的习俗,新娘子双脚沾地,会把娘家的财气带走,做兄弟的会家道中落的。新娘子上轿前,要哭一番,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一方面与古时礼制有关,新婚之后,一时不能回娘家,须待到第二年夏季嬉头埭,由娘家人去接,才干会娘家。像绍兴莲花落里的“崔姐姐回娘家”一样,一拖再拖,难圆母女相会。另方面,是本人在娘家幼小到大,习气随意,换个新中央,人生地不熟,各种礼节繁琐,在夫权至上的旧社会,没有得到丈夫的点头同意,几乎少有人身自在。
花轿抬出之后,做娘的也要坐在放轿的位置里,坐在椅子上啼哭一番,这个哭除了舍不得女儿分开身旁,感到寂寞外,还用以哭唱的方式,祝颂、劝诫女儿做人的规矩:到夫家后,要遵守妇道,好好做人,孝敬公婆,夫妻和睦,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人去领潮来,多子多福旺后代等好话。这就是因循下来的“哭嫁”遗风,有越哭家门越发之说。
新娘子上轿抬出后,兄弟或堂兄弟改换衣衫,动身到男方去做新阿舅,由姐夫、妹夫和表兄弟做陪客。按旧规矩表兄弟、姐、妹夫,不能进新房,去的人数最多6个人。男方以最高规格的酒席盛情招待,新郎作陪客敬酒。待酒席将完毕时,大阿舅先起身去新房小坐,与新娘谈语,叮嘱其要节俭持家、孝敬公婆,宽待叔伯、姑嫂、妯娌,夫妻相爱,与邻里关系和睦等。然后再到公婆房内访问,引见其妹或姐在娘家做囡时的性格、脾气、喜好、专长等,并请婆婆、公公指导教导,若有过失时,望公婆大人多多包涵。解放后,倡导自在婚姻,男女双方在婚前都互相理解,此风渐改。
旧时结婚,也叫“好日”。抬轿多由“堕民”运营,伴娘由女方“堕民嫂”担当,俗叫“送嫂”。去接新娘子的是男方的“堕民嫂”,俗叫“取嫂”。接迎娘子用大红花轿,当皇官娘娘对待。花轿抬过途径,老遇官员过往,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规矩。此典故出于南宋初期,传说康王赵构,被金兀术追杀,逃至宁波一个偏远村庄,金兵在叛徒曹彬的率领下,紧追不放。幸遇村姑张布兰相救,化险为夷。后来赵构回临安登基为南宋皇帝,为感激教命之恩,诏布兰进京为妃,布兰不愿进京独享富贵,愿施恩于乡众姐妹……后赵构皇帝敕封浙东女子出嫁,坐大红花轿,与官中娘娘同礼。一道圣旨惠泽了一方百姓,“浙东女子尽封王”的故事就出于此。
花轿抬到男方堂前停下,担任成亲拜堂的司仪(有轿彩师傅或抬轿的堕民担当),高声叫喊:“花轿落地、兴天发地”再高喊“出轿”!这时有个十岁左右、爹娘完备的小姑娘前来“添妆”,即用扑粉团将化装粉在新娘的脸上扑两下。其意义是将新娘子的泪痕擦掉。再次高喊“出轿!奏乐“!瞬间锣鼓喧天,喇叭(唢呐)悦耳。三次高喊“出轿”!添妆小姑娘握住新娘子的手缓步跨出轿门,轿门口摆着融融炭火的“铜火熜”,新娘子跨一大步,走过火盆,乐止。空轿退到外面道地。
紧接着“接福”,应由一位福寿双全的老祖宗,手托桶盘,上放“福丈”(其实是“幅撑”,是织布时用的,借名曰“福丈”,也是嫁妆中的必嫁之物)。老太太用“福丈”将新娘子头盖挑起,放在桶盘里,供摆花烛里边。然后有一个福气好、子孙满堂的老太公在花烛上燃着三支幽香,向“三星”挂像三鞠躬,把幽香插到新房里,名曰“祝香”。
以上典礼完成,司仪高喊:“结婚仪式开端。”先由童子读祝文,日:“x氏历代昭穆众亲,x房孝孙xx佳期合卺,惟后弘展家境,光耀门庭。夫妻互敬、白首皆盟,上祖佑卫、诸神恭庆。”然后先拜天地、次拜高堂。夫妻互敬对拜。其次是“鉴大小”,以晚辈们年龄大小依次受新郎新娘礼拜。“鉴大小”后,若男方富有,置办“吹唱酒”,就先要新娘子“把酒”。“把酒”是一种舞蹈艺术的扮演,须三人同时扮演,新娘子主把,两人陪舞,每人双手擎持酒杯,以舞蹈方式,敬示天地祖宗,并有堕民唱班用细乐(箫、胡琴、三弦、琵琶)伴奏。新娘子由堕民嫂近身指导停止,普通事前也学习过。伴舞普通是约请来有经历的、能歌善舞的,且是有钱人家的大姑娘担任。
把酒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进房时,有两个十四、五岁男孩捧花烛在前带路,两个六、七岁男孩子拉住新郎长衫的衣角,名日“撤郎”。新娘子由两个小女孩拉住裙角,“送嫂”“取嫂”(堕民嫂)两边扶着,同时进人新房(此时送嫂与取嫂交接,送嫂送新娘人房完成任务,领赏钱回家)。取嫂叫新郎新娘喝糖茶,俗叫“哲口糖茶”。吃好糖茶新郎新娘抢坐床位,就是坐在眠床挺沿,意义是坐位占得大,以后家庭权益大,男的左首,女的右首。好多新郎新娘,事前都有家长指教。
坐床后,在婆婆的率领下,堕民嫂陪着新娘到灶跟间,向灶司老爷报到新媳妇临门。堕民嫂就会边走边说:“婆婆前,婆婆后,跟着婆婆走。婆婆门前一埭河,讨个媳妇像婆婆。”意义是新媳妇应该继承婆婆持家作风和做人美德。
在完成上述各项繁琐古朴的典礼后,外面的酒席也根本上准备就绪,只待入席。富有人家置办“吹唱酒”,堕民组成的唱班,多以绍剧为主,唱《渔樵会》《龙凤呈祥》等不祥戏。普通人家不办吹唱酒,但氛围也相当欢乐、闹猛。
酒席之后,包括吃酒亲戚族人在内,在客厅吃茶,由新娘子搬茶,另有一个阿姑(即丈夫的姐妹)或兄嫂做“磨头师傅”,因新娘子刚来,人地陌生,由“磨头师傅”传教称谓,该人称叔公,那人叫大伯,等等。
因习俗习气,新娘三日呒大小,吃茶者专讲无聊野蛮和不文化的话语,尴尬新娘子,要新娘子反复一遍,新娘子勿肯讲,吃茶者茶勿肯吃,大家嘻嘻哈哈。“磨头师傅”讨价讨价,打扣减少话语等,最后新娘子羞答答地低声反复,才算经过吃茶。这种人多气旺,不断要闹到进房为止。
如今随着社会文化、文化的进步,那种无聊和不文化的话语伴随闹房一同消逝,代之以婚庆公司的文化局面。
新婚夫妇进房,厨司师傅早备好老酒小菜。由堕民嫂搬入,摆在床橱上,其别人员一概走出关门,只剩新郎新娘俩人对酌,俗称“进房酒”。新娘子给新郎敬酒、新郎向新娘敬酒,表示从今以后,夫妻同床共寝,同桌同心,百年好合,白首皆老。吃过进房酒,熄灯就寝。不过这时新婚夫妇不会脱衣而睡,而是熄灯等候,由于外面还有好多的年轻男女要闹房(也叫吵房),他们想方设法翻开门户,以至挖壁洞进房,抢拿新媳妇的东西,如枕头、手帕、荷包等,表示抄到东西,要新郎新娘陪礼吃酒。其实公婆大人早已备好几桌老酒、小菜、点心。又吵又闹地吃起来,还得有新娘子来洒酒,再从中取闹。旧时家里亲朋少的,为搞活氛围,做家长的还特地约请左邻右舍的青年来争闹热吃“吵房酒”。
吃过吵房酒,结婚大事才算正式落窠。
二十一、围垦文化
慈溪围海造田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公元10世纪以前,有文字记载的大范围筑塘则始于宋庆历七年(1047)间始建的大古塘,全长80公里,阅历340年完成,工程非常浩荡。
尔后的600多年中,人民陆续修建新塘、八塘、九塘、十塘,有的地段已建筑至十一塘,海岸线也随之北移。慈溪人民筑起巍巍480公里的新旧海塘,围垦出664平方公里土地,沧海终成沧海。
二十二、移民文化
早期的慈溪人多聚居在沿山一带,随着海塘的建筑北移东迁。同时临近地域和外省人口也逐步迁入,移民至此消费生活。明洪武年间,曾调福建富宁卫军5000余人戍守慈溪并留居,今观海卫一带居民多为其后嗣。
据记载,公元前210年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和水手、百工等近五千人东渡日本,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之药,其渡口就位于往常慈溪境内的凤浦岙村。
慈溪最早的人口记载自宋代始,慈溪县统计人口156380人,清同治九年,人口249225人,1954年县境调整后,总人口521706人,2004年底慈溪市户籍人口100.8万人。
变革开放以来,慈溪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又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2004年底统计,慈溪市注销外来人口达57万余人。沿承千年的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成就了慈溪人民的移民文化。
二十三、青瓷文化
慈溪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青瓷的烧制时间上始于汉,下终于宋。自晚唐至北宋的近两个世纪里,昌盛不衰,成为名不虚传的唐宋瓷都。唐朝陆龟蒙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慈溪也是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点。以上林湖青瓷为代表的越窑珍品,在唐代与金银器、宝器、丝绸并列为四大珍宝。从明州港动身穿越茫茫大海抵达斯里兰卡、印度等,最远的抵达西班牙。
2001年8月,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有限公司恢复了中缀千年的青瓷消费,胜利仿制了鸡首壶、八棱瓶、香炉、三脚蟾蜍等精品。同时还研制试烧出了能演奏美好乐曲的系列青瓷乐器——越瓯、仿编钟,并随着慈溪民族乐团出访法国,为世界送去中国的历史文化珍宝。
二十四、名人
东汉隐士严子陵
初唐书家虞世南
一代画师陈之佛
园艺巨擘吴耕民
经济学家蒋学模
丝绸专家陈时若
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
经济学家蒋学模
辛亥先烈马宗汉
逻辑学家黄华新
教育学者杨贤江
爱国侨商吴锦堂
申江巨子虞洽卿
一代名家冯骥才
两院院士路甬祥
医学院士韩启德
中国名家余秋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
国医巨匠裘沛然
政协副主席卢展工
半导体专家徐仲英
词学专家方智范
胸心外科专家范关荣
军事科学专家余高达
数学家陈贵强
二十五、慈溪市饮食风俗与特产
1、干菜龙山泥螺:炒锅加水烧开,放入泥螺汆水捞出,炒锅烧热加少许油,下姜末葱白煸香放入笋干菜,翻炒一下,放黄酒及少许清水烧沸,放入泥螺,加盐、味精,翻炒一下,装盘即可,泥螺滑嫩鲜美,汤汁甘鲜。
2、菜卤蒸杭湾梅鱼:将梅鱼洗净沥干水分后围放在盘子里,放上葱段,姜片,参加菜卤,黄酒,味精,旺火沸水蒸3分钟即可,咸鲜合一,肉质鲜嫩。
3、榨菜烧拉钓鲻鱼:入鲻鱼煎至金黄,加黄酒、姜片、水和猪油烧至汤泛白,参加榨菜丝等佐料装盘即可,汤汁奶白,鱼肉细嫩鲜美,营养丰厚。
4、酱爆箭鳗:口感绵娇嫩滑,咸鲜略甜,色泽红亮。
5、蒸三臭:取一深盘依次放上臭香干、臭苋菜管、臭青菜,摆好后淋上菜油,少许味精,上笼蒸12分钟即可,口味咸鲜适中,臭、松,香,糯。
6、大头菜干扣肉:猪肉肥而不腻,菜干甜美软糯风味共同。
7、腌沙蟹:沙蟹用清水洗净,去除蟹脐,放入器皿中,加盐,生姜,黄酒腌制2小时即可,口感爽脆,咸淡适口。
8、鸣鹤年糕饺:把熟年糕团擀成厚的面皮,依据本人喜欢的馅料放入面皮中,像包饺子那样包裹成型即可,入口绵糯,咸、甜适口。
9、越窑瓷器
青瓷堆塑罐(西晋)、青瓷镂孔罐(西晋)、青瓷蛙形尊(东晋)、青瓷鸡首壶(南朝)、青瓷墓志罐(唐代)、青瓷龙纹罂(唐代)、青瓷水盂(唐代)、荷花纹粉盒(唐代)、青瓷执壶(五代)、牡丹纹粉盒(北宋)、三足蟾蜍水盂(北宋)。
10、工艺作品
横河剪纸、慈溪民间画、长河草帽、天元古旧家具、三北绣品、越窑青瓷仿制品。
11、农产产品
慈溪大白蚕、新浦葡萄、三北雪里蕻、杭州湾榨菜、坎墩大头菜、长河绿花菜、崇寿辣椒、海地西瓜、天元拉绒、长河铁包甘兰、甜叶菊、慈溪蜂蜜、慈溪棉花、新浦丝瓜络、崇寿麦冬、横河草莓。
12、海鲜产品
沿海鳗苗、梭子蟹、龙山蚶子、海瓜子、沙蟹、海涂蛏子、龙山蛤蜊、龙山黄泥螺、慈溪对虾、后海鲻鱼、三北弹涂鱼、慈溪海蜇、赶潮掝菜、庵东食盐、庵东青蟹、杭州湾丈鱼。
13、林间产品
古窑浦水蜜桃、慈溪樟树、慈溪月季花、鸣鹤雷竹笋、龙南茶叶、范市板栗、猕猴桃、润昌蜜梨、荸荠种杨梅。
14、淡水产品
匡堰河蟹、慈溪本江鳖、里河黄鳝、慈溪河鳗、青鱼、鲢鱼、鳙鱼、黑鱼。
15、副食产品
三北笋干菜、周巷酱油、东埠头年糕、宋家漕香干、恒康炒货、徐龙烤鳗、天元牌黄酒、“卡依之”食品、鸣鹤白酒。
二十六、慈溪市著名景点
(一)白路岭
慈溪城区西南,山如翠屏环峙,由阳光隧道而西,凉帽山、施家山蜿蜒连绵,山岙景色胜处,林壑幽静,修竹竿竿,依山筑有黄墙紫瓦的殿0宇,这就是白路岭。
白路岭,又称白雾岭、白路岭墩。去白路岭,可出峙山公园西便门,沿山脊林间小径顺势而下,一路日影斑驳,松涛阵阵;也可穿越城西的湾底、施山,依香樟成行、绿阴幽幽的村河边大道,至岭北坡“莲华光邦”的四柱石牌坊山门而上。缘石级攀爬白路岭墩,右顾有采石后遗留的山岩峭壁,左观是扶疏草木,透过密密匝匝的树枝,隐约可见潺潺流溪。山岭腰际,还有供观光的游人和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休憩的六柱亭。
灵峰寺在白路岭墩,范围并不大,却颇有特征。寺之门向北,入门是大肚弥勒,出南门有天井,其右是坐西向东自成院落的观音阁,左边是屋向朝南的两进大殿。后进重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正中三佛为阿弥陀佛、如来佛、药师佛,背为观音,与殿北左右骑象的普贤、骑狮的文殊相对,格局同一切的寺院差不多,传神的是十八罗汉像,极富生命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摆脱了普通佛寺中千佛一面、呆板木滞、面无表情的格式。前面一进是与佛教寺院合在一处的三国英雄关羽的关帝殿,凭栏殿前可眺岭下山谷:两方清池,四周杨梅、松木,不远处良田美宅,阡陌交通,境地宽广。
灵峰寺东新修有一大殿,坐南向北,重檐画栋雕梁,飞龙檐脊,很是气度。寺西山坡是两进马头墙的楼屋,为出家人的禅房。
站在岭上远眺,北望一日千里的慈溪新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南面的山腰间,有一碧池,名太湾湖。在晴朗的天空下,湖水如一面巨镜,映出天光山色。远处散落的村庄,称马鞍十八村,每到黄昏,斜阳西照,炊烟袅袅,风光如画。
(二)虞氏天叙堂
在慈溪市龙山镇境内伏龙山下,有一幢灰墙青瓦,气势恢宏,可谓玉楼琼宇的豪门巨宅,矗立于绿野村坊之间。这就是虞洽卿为其母而筑的老宅——天叙堂。
天叙堂坐西朝东,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从门前经过,光亮的青石板,把河塘及路面砌得平整有序,一扇悬有铁环的朱漆大门镶嵌在挺拔的大墙中间。整幢楼房占地13700平方米,参差有致的亭台阁榭,曲径通幽的天井花园,集中西建筑的精髓于一体,结构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天叙堂通面宽59米,通进深94米,分相对独立的两局部,共由五进房屋组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使得整个规划主次清楚,气韵生动。前三进始建于1916年,为传统的木构造建筑,由照壁、大门、厅堂、后楼、厢房组成,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这里得到了充沛的凸现。无论是梁坊、牛腿还是斗拱,门楣都有凤凰牡丹、岁寒三友、三国演义的故事等传统题材内容的雕琢,形神俱备,栩栩如生。大厅正中原有“天叙堂”匾额,两旁分别为黎元洪、于右任的题匾,与成套的紫檀家具、古玩珍异、名人字画构成一种雍容华贵的氛围。
后两进是欧式作风的楼房,建筑的时间要比前三进迟十年。以意大利巴洛克作风为主,同时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细腻的梅雨石,白色的马赛克,装点在台基、阶条、门框之间,可谓中西文化珠联璧合。
横架在二三进之间的天桥,与几棵宏大广玉兰的绿叶华盖互相掩映。走廊里红色磨石子编排出八角梅花状的图案,挺拔的西欧古典柱式、精巧绝伦的角线和花瓶式的水泥栏杆勾勒出整幢宅园的奢华和幽静。
天叙堂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胜利模范。2002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成为慈溪旅游景点中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
(三)徐福留念馆
三北镇有一条街,不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却存放着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梦境。抵达蓬山寻访遗址的人从山上下来,顺道到这条街上,去持续他们的追想,寻访徐福的旧梦。
这是一幢二层楼的建筑。青灰色的墙上嵌着一块黑色的花岗石,上书“徐福留念馆”五个镏金大字。门前是一片空地,种着几株樱花,这房子的主人是一位日本女人,名叫田岛孝子。她之所以选择在达蓬山下造这么一座留念馆,为的是了却心中的一个夙愿。
听说徐福这个人物,在日自己的心目中具有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是由于,日本的农耕、蚕桑、医药、冶炼以至造船、航海等技术,都是徐福从中国带去的。徐福为日本古代的文化和进步作出了杰出的奉献,而联合两端的两地,就是日本的九洲和中国的慈溪。经过多年的苦苦寻觅,日本学人终于找到了徐福的胜利启航地——慈溪达蓬山,于是,在达蓬山下建一个留念馆,表达他们对徐福的缅怀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留念馆内,陈列着许多宝贵的材料,但凡与徐福有关的各种研讨成果和各种研讨、调查等活动的材料,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当年徐福东渡时经过的中央,凡有文献可稽的,也都拍成照片,存于馆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徐福研讨者也把留念馆当作一个基地,停止着讨论和交流。那些用中文、日文、韩文、英文出版的论文集,使小小的徐福留念馆已成为研讨徐福文化的基地。
(四)路甬祥旧宅
在车水马龙的浒山解放街东端,有一条大街继续东延。沿大街稍走几步,便有一扇朝南穿堂大门。穿屋而入,别有天地,一幢相似北方四合院式的老宅映入视线。不会有太多的人晓得,这里就是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工程学家、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出生地。
这闹中取静、貌不惊人的四合院,往常是慈溪市人民医院的宿舍,而在当年却意义非同普通。北边一排主楼为二层楼房,门阔窗宽,斜坡屋顶上屹立的三扇0窗格外醒目,特征鲜明,区别于慈溪民间传统住宅,这便是当年路甬祥的父亲路念慈先生创立的浒山医院原址。庭院东边、南边各有一排平屋,墙基上约一尺高的大青石平整细腻,完好如初;西边是一幢二层楼房。开阔的天井以青石板铺地,西侧一株参天樟树,浓隐蔽日,东侧一口水井,风貌照旧。当年路甬祥在这里渡过了他美妙的童年光阴,这开阔的宅院或许就是他记忆深处的乐园。
慈溪市有关部门正着手规划设计,将之开拓为故居留念馆。
(五)茗香楼
“数重烟雾建峦境”,峙山双峰峙立争秀,城墙雉堞箭楼巍巍。拾级山道,过“慧泉”,穿越关楼洞门,但见山岙茂林修竹,映带左右,茗香楼就在眼前了。
古雅别致的茗香楼,乃一飞檐翘角歇山顶楼宇。在绿树翠竹蜂拥下,坐西朝东,背山面水,构连南侧小轩、厢庑而立。茗香楼借山为衬,与清池似分似连,前呼后应,四周山水花木便成了它景致的一局部。
茗香楼前,曲桥清池,雕栏重重。池畔绿树成阴,池中游鱼翩翩,耐人盘桓。南侧的采秀山房半在水中,半露岸上,是文人墨客展笺挥毫、交流技艺的好场所。楼北有游廊一条,顶架紫藤盘桓扭绕,廊内保管有古井一口,据考是北宋时寺僧所凿,现经修复,井水明澈甘洌,四季不竭。游廊止境有一叠翠亭,周围松竹茶林,翠色相映。竹丛深处有一幽径,迂回迂回通向山顶啸风亭,别有情韵。
茗香楼是宋代如意讲寺原址,今专辟茶馆,时时游客满座。走进茗香楼,镂花风窗糊纸夹纱,竹影映入,满屋阴阴滴翠,几桌生凉。“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汲得古井水,取来“慧泉”流,煎水烹茶,烟笼紫砂。一人独处,可细啜慢品;良朋相聚,则促膝问安。楼台如画,满室茶香,游目骋怀,不亦乐哉?
(六)鲤子湖
鲤子湖是峙山下最诱人的去处。走进狭长似金鲤的湖荡景区,你便融入了诗画的意境。
“波涌湖遥远,山催水色深。”峙山林木葱翠,山色晴翠,鲤子湖碧波粼粼,似玉釜琼田。晨曦初露,朝晖映照湖面,浮光耀金。夕阳西去,湖泊碧水沉静,素月清楚。峙山如墨,黛影倒映。微雨薄雾,湖色蒙蒙,烟柳轻垂,落花飘红。湖光山色,风雨阴晴,四时美景不同。
鲤子湖牌轩雄壮绚丽:盘龙绕云柱,高瓴挂红灯,梁枋桃飞檐,宝瓶灵龟压脊顶。门坊前,一双乌青石狮披毛,突目隆鼻牙齿,似说昔日古湖淤泥湮漫、芦荻蓬蒿杂生之遗址。峙山公园建成后,将旧湖荡疏浚拓展,构亭叠石,栽花种木,泥潭这才变成了园林。
环湖行足甬道,轻风擦过,丝丝杨柳拂脸面。绿阴云盖,凝青滴翠,沁人心脾。湖程度岸堤,翠舫泊水湄,歇山屋顶古味十足,曲廊临水四围柳翠。闲坐舫中品茗观景,山色空,水光潋滟,玉带凌波,风月无边,令人叹造化穷工,夸鲤湖独秀。
(七)峙山三亭
每当景和春明、柳垂金丝、群芳争妍的日子里,慈溪市民都喜欢登峙山观景赏花。峙山叠翠,景色如画,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震旦、啸风、鸣皋三亭,傲立峰巅,尤引人注目。
震旦亭,耸立峙山70米的东顶峰,红柱乌瓦,亭角腾空,气势雄壮壮观,突破了峰峦单调的轮廓线,使之与73米高的乌牛山比肩,生气勃勃。震旦亭周围,苍松盘郁,清风徐来,松涛阵阵。登亭依栏,透过林梢,极目远眺,彩屏际天,山色黛青。亭匾额题“龙吟朝暾”,隐喻伏龙山,意味慈溪“镇北”局部。浮想联翩,虚象幻象顿生,箬山形似游龙,俯首向海,依稀在目。
啸风亭,与震旦亭对峙,雄立峙山西峰。步入亭内,北望平畴万里,城区新景,怡人心神。南麓北坡十万翠竹,尽收眼底。亭有横匾“虎啸风生”,意味浒山城区小山墩虎屿山,寓有“姚北”之意。峙山双峰两亭并比,与反动烈士留念碑成一线,上下起伏,衬托了留念碑的宏伟,又为山峦画龙点睛,使之愈加典雅壮美。
沿山间松竹幽径,过茗香楼,迂回向东南,绿树掩映处,有亭翼然。雕梁画栋,汉瓦盖檐,中间收拢,上压宝顶,外型小巧漂亮,与东北角灵龙宫相得益彰,此即鸣皋亭。亭上横匾“鹤鸣九皋”,取自-虞九皋的典故。品味其意,是以鸣鹤古镇指代“慈北”。
感悟三亭匾联,知慈溪山水由旧之镇北、姚北、慈北组成,故称三北大地。
(八)大塘河
10世纪以前的慈溪,民间随海涂地形不同,各自垒土筑塘,以御潮汐,谓之“散塘”。而有文字记载的大范围筑塘,始于北宋庆历年间的大古塘。大塘河即是当时余姚县令谢景初筑莲花塘时的遗址。
大塘河环绕慈溪浒山老城北,南连浒山江,北接周家路江,与城市相依相恋,构描出树色青青、碧水澄明的塘河0。
城区段,塘河从鸣山堰向东,石坎护岸,岸上垂荆齐水,清风吹来,淡淡浓浓的花朵,倒映在绿波中,如霞光染一江春光。河上江桥跨岸,如云龙似彩虹。三碰桥边,南岸小桥流水,房舍参差,河北大通花园群楼透着欧式风情,倒映水中,恍惚间有水城威尼斯之感。北门桥南,老城门屹立,桥东北数棵古樟如巨伞撑天,为塘河添加了无限绿意。再往东小山墩桥,云龙望柱,石狮傲立,栏板八仙道骨仙风。工人桥如飞虹横跨,在艳阳下沐着春风,与“古塘绿苑”街心公园南北照应,为塘河添了一景。流水拐弯,塘河纳一条河汊向东。河南三北市场,冷冷清清,生意兴隆;河北岸银行、宾馆矗立,楼旁绿树丛密,叶间黄鹂、白头翁时时发出悦耳的鸣声。
旧时大塘河与莲花塘并行。曲堤上石板铺面,堤边水蓼、芦荻丛生,两岸杨柳、香樟、广玉兰、梧桐错列成行。春风吹皱塘河水,两岸一路烟柳迷蒙,树影婆娑,渔人垂钓,顽童嬉水。泛舟河上,时有惊鱼溅水珠,惹得人微凉。夜晚则灯火阑珊,波光荡漾。而今塘河几经整治,已是水泥砌岸,毛石抛底,舟楫无影,别是一番风光了。
(九)峙山文化广场
峙山文化广场,与坐落城南的峙山公园隔路相对,景致典雅,是建立生态园林城市的慈溪众多广场绿地之一。
走进峙山文化广场,似乎人在慈溪文化历史的千年长河里徜徉。面对“慈溪之光”巨型金属构件,一种寥廓空阔之感顿生。天方地圆,朝阳东升,悠悠岁月,历史沧桑,青瓷文化、海涂文化、移民文化似乎都凝聚其中。拾阶而上,清流水波环绕青铜浇铸的谷仓罐、鸡头壶、三足蟾蜍水盂、四系罐,体形硕大,是中国青瓷文化的意味。
在峙山文化广场众多雕塑中,人物造像是点睛之笔。从东向西,一路观赏。“冬之韵”、“海之风”、“秋之歌”、“春之情”、“夏之梦”、“源之蕴”……或生动逼真,独具匠心;或笼统原始,斑驳陆离,打破时空。“海之风”大型浮雕前的少女尤为动人,她左臂伸展,右肢弯曲,双目凝视着海鸥,重心落在臀部,全身曲线优美,肌肤楚楚动人,风姿绰约。
寻水山,问津廓,一湾清溪,铜铸的汉孝子董黯捧罐沃水,奉慈母,“子孝母慈”,慈溪因其得名。中心广场、太阳广场、三北之春广场,景观各异,隐寓着新慈溪由姚北、慈北、镇北组成。观棉地、盐田、海涂,赏巨蚶、喷泉,驻足笼统的风帆外型前,慈溪披荆斩棘、与时俱进的风范不言自明。
亭桥长廊,花架舞池,奇葩嘉木,清塘流泉,游鱼嬉水,好鸟相鸣,人游景中深感峙山文化广场浓缩了慈溪的山水风光与文化历史。
(十)慈溪新世纪广场
新世纪广场是一个别致的中央,中央高,周围低,几何对称,庞大壮观美丽。站在广电中心大厦看,翠绿的草坪蜂拥着高大稠密的乔木,零星地装点着红、黄、紫和白色的花卉,包裹着汪汪一碧的喷水池。
新世纪广场北侧的广电中心大厦,是一幢现代化高楼,轮廓清楚,花岗石饰面,电视信号塔玉立腾空,群楼相衬,伟丽森严,俨然是新世纪的主人。东侧的体育运动场,悬索构造,简明的几何体揉合着温和的弧线,巨轮状外形别出心裁。广场南缘,书声琅琅,慈溪中学建筑群参差有致。广场与周边景物,天衣无缝,26936平方米的广场显得非常庄严而巧妙。
广场大门由汉白玉建成,弧线与直线组合,意蕴深沉。走进广场,入口景区、旱地喷泉、世纪广场、文娱休闲区、林阴交往区和绿地,主次清楚,变化而又统一。假日佳节,风和日丽的白昼,广场天蓝、地绿、水清。空中风筝,比翼展翅,气球飘荡起舞,五彩缤纷,心旷神怡;地上喷泉飞花溅玉,冲天喷发的水柱,拉开道道水帘,时高时低,列柱围环交织,晶莹剔透似玉树琼枝。风清月白的夜晚,灯火斑斓,悠闲漫步的人纷至沓来,歌声笑语不时,喷水池下五光十色的颜色,似乎是天上星星,闪烁着彩霞般的光晕,使广场显得梦境般美丽。平常的日子,广场又是那么宁静清幽,坐在树阴花架下,读书也好,谈心也好,下棋也好,“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人便融入了另外一番意境了。
新世纪广场建成于2000年4月,似在印证新世纪的慈溪人正在为打造人与自然交融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不遗余力。
(十一)鸣鹤杨梅园
“瀑布松杉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这飞流直泻的白洋飞瀑,不只是东栲栳山上的一道奇迹,更为山下的数百亩杨梅园提供着源源不时的乳汁。一条斜插的小路,是通往白洋飞瀑和杨梅园的必经之道。在杨梅树的浓荫遮盖之下,即使是赤日炎炎的夏季,这里也是凉风习习,清新宜人。
“五月杨梅正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慈溪的杨梅,栽培历史之长久,种植面积之宽广,所产数量之宏大,繁衍种类之多样,可谓全国第一。位于鸣鹤白洋湖畔的数百亩成片杨梅林,是慈溪上万亩杨梅林的一个缩影。这里的杨梅,主要有荸荠种、早大种和水晶种三个种类。
每年的夏至以后,我们能够看到成串的杨梅沉甸甸挂于树梢,颗颗闪红烁紫。满山飘逸的芳香,常常吸收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尝鲜。热情好客的山民会把最优质的杨梅贡献到客人面前,抑或客人有兴味,还能够亲身上山,亲手采摘几颗骊珠丹实,别有一番风味。
旧时交通不便,一些常年在外的乡人因无法尝到家乡的新颖杨梅而常以为憾。往常,随着交通的兴旺,无论是经年在外的人士,还是远在海外的游子,都会在这一时节回乡一探,以了夙愿。从1989年起,慈溪每年都有丰厚多彩的杨梅节活动,届时高朋云集,宾客盈座,足见杨梅的魅力所在。
(十二)绿色观光园
在浒山东北部那片肥美的田野上,纵横交织的河道如一张温顺而充溢希望的网,把这里广袤的田野编织成一座座作风悬殊的绿色公园。这里在呈现出绿色生命本性的同时,还把江南水乡、栲栳山景观、达蓬山景观、青瓷文化、徐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浓缩在水光和绿色之中,成为集种子种苗、花卉苗木、优质水果、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生态园区。走进这座已被国度批准立项的高新农业科技观光园,清爽而安静的空气,明澈而亮堂的河水,高大而繁茂的乔木,悠扬而高翔的小鸟,让你在解读古诗神韵的同时,也倾听到了人类科技进步的脚步。
浒山老城原貌的恢复,使这里的历史前移了400多年。高大的城墙和低矮的民房,让人沉浸在一个飞逝的岁月,享用轻松而浪漫的回想。百花园——本来只是神话传说中的理想天国,人们梦寐以求而又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在这里能够让人尽兴欣赏和旅游,饱尝叹为观止的冲动和慨叹。百草园——昔日神农氏历尽含辛茹苦才得以遍尝的各类药材,李时珍翻山越岭历时数十年才得以完成的草药总纂,将在这里向游人一五一十,一展芳容。百果园——不只有传统的珍品佳果,而且还有新开发移植的热带果木,品类之多,质量之高,足以令人大开眼界,惊喜异常。
当身居闹市的人们趁着闲暇休假之际,走进这座绿色观光园区,那心旷神怡的奇树异草,佳果珍馐,定会让你感遭到一种春光无限的美好;击杯举觞,动箸品肴,你定会以逸兴满怀,灵感萌动,为城郊这片盎然新绿而骄傲。
(十三)大山茶园
大山,雄踞于横河镇境内,山并不高,水却是极端丰厚。从横河镇往南数公里,有一条右拐的支线公路,像一条柔软的绸带不断往山上铺开,一边是琮流泻的小溪,会聚于小湖中,把涧底的深绿色烘托得愈加清新;一边是苍石兀立的山岩,见棱见骨,车行其间,漾溢着浓浓的诗情和画意。大山村固然有点儿寂寞和喧嚣,但村里的百十户人家独喜这青山绿水的漂亮环境,他们用本人粗壮而有力的双手,把几座荒山变成了一片片心爱的茶园。抬头望去,那上下参差的茶园山坡一棱一棱地展开,老远就能闻到一股暗浮的茶香。
春分前后,茶芽吐新,是采摘新茶的最佳机遇。茶农腰系竹篓。缓缓挪动的身影和乖巧的双手,为绿色的茶园构成了一道共同的景色。采茶姑娘的歌声为这清寥的茶园注入漂亮的旋律,歌声在山间回荡,犹如湖水中的圈圈波纹,随风荡开,令人留恋。
茶厂位于一个山岙内,看似在山脚,其真实山腰。十几只炒锅一字儿排开,炒茶师傅端坐锅前,用双手把鲜嫩的茶芽一遍又一遍地压平,捧起,散落。这快慢有序的节拍,沉着娴熟的技巧,都是他们制造茶叶的独到妙方。当国内外的客人品味这芳香芬芳的大山新茶时,能否也领悟了大山茶园的雅韵逸致和制茶高手的温厚心性?
(十四)龙山花卉盆景园
在329国道龙山镇段,有一块巨型的广告牌,上面有6个白底红色的大字“龙山花卉市场”。照理说,“市场”一词,很难脱俗,但是在这里则截然不同。固然有时也难免有讨价讨价之声,但“化腐朽为神奇”的天工匠心,使这里充溢了令人倾情的艺术魅力。
与绘画、书法等艺术品相同,这里的每一盆绿树,每一个根雕,都能够使人熏陶性情,培育情操,完恶人格,开启心智。各色盆景经过工匠的精心培育,小中见大,风独具,绰约多姿,情韵绝佳。根雕是一门新兴的艺术,一段遭人遗弃的枯木老树,经过加工修饰,打磨外型,霎时就变成了大自然中极具品性的一件珍宝。工匠们出神入化的艺术目光和对生命的深入了解,全部消融进了这些原本曾经枯死无求的木桩中间,使这些弃之八荒的“废物”重新被激活,在艺术的殿堂里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龙山花卉市场的面积约五百余亩,除了盆景、根雕等艺术品之外,还有鲜活的各类花木和小型乔木,无论是草碧莺飞的春天,还是朔风裹雪的严冬,这里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动着四周的环境。大自然的巧妙美景在这里被浓缩成一盆盆精巧绝伦的虬枝古藤、奇树异草,美不胜收,各具神韵。徜徉其间,你能从每一盆别具匠心的艺术盆景中探知到春天的信息。
(十五)长河镇生态农业园区
在宁波市有较高知名度的长河镇生态农业园区,已日益成为科研、种子种苗工程和优质农产品消费的示范基地。该园区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为消费目的,把棚架设备、喷滴灌设备、工厂化育亩设备等综合运用于一体,使园区成为慈溪现代高效农业的原料、展现和示范的基地。
步入农业园区,数百亩的土地被覆盖在一片钢架薄膜之下,各类蔬菜瓜果都栽在一种特制的槽框内,框底有一层稀薄的黄土,枝繁叶茂的庄稼就靠这仅有几厘米厚的黄土生存、生长。这里每一种蔬菜的栽培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出产的废品也是经过检测而无公害的真正绿色食品。
当游人掀开门帘而进入园区时,映入视线的是红枣般大小的西红柿,长满芒刺但并不扎手的墨绿色黄瓜,圆如苹果的紫红色番茄……由于棚内四季如春,温度和湿度适合,所以无论什么样的蔬菜均能健壮生长。这里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就连那层薄薄的黄土也是经过测试没有超标的无害物质。农作物所需的营养仅是一种被称为生物肥料的物质,用以协助植物到达固氮的目的,而阳光空气实践就是作物最好的营养面包。
以往,繁茂的庄稼上时有小虫蚕食损害,人们背负农药罐,手执喷枪,在杀小虫的同时,也使本人堕入了重重的污染之中。而长河镇生态农业园区,化学农药曾经绝迹,小虫无法靠近,不用锄草松土,无须迎风冒雪,农作物依托有效的科学技术安康生长。当人们亲昵地接近它时,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将来农业的理想王国。
(十六)杭州湾水上乐园
水域面积达5.7平方公里的水上乐园是全国最大的海涂淡水水库。一条玉带似的环形大坝把满库的清水围成了一个椭圆形,站在大坝上极目远眺,可看到海天一色的奇迹。朝暮之际,阳光收起了她那刺目的芒刺,整个湖面都被涂上了一层褐红色。常会让人有一种置身于紫雾上河、绛氛下汉的巧妙境地。
水上乐园的一切设备均在水库内。海中海是依据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去三神山求仙药而设计的。这里的堤上绿树环匝,小径幽幽,迂回迂回,形态万千;岛内有湖,湖中有岛,纵横交织,规划别致。岛上还有竹制小屋,在此垂钓,放香饵数团,执钓竿一枝,宁神息气,自得其乐。如在暑天,可上游泳池,这里有冲浪、高台滑水等项目。在岸边,有划艇、情侣船等。既有温馨和浪漫的情调,也有试人勇气和胆魄的文娱活动。苗侗风情园是一处具有民族特征的建筑,在这里可欣赏到苗族与侗族的歌舞扮演。
海中堡是湖内的第二个岛屿,按设计请求应是具有威尼斯遗韵和古罗马作风的建筑。那些充溢神秘的古城堡,向人们展现出异国风情和古希腊神话的种种魅力。最西面的小岛叫海中舟,将古老的海洋文化和现代的海洋风情融于一体,不只能够理解世界航海史的博大与精深,而且还能够让人们对海洋具有愈加科学的认识。
(十七)白洋烈士陵园
青山绿水、苍松翠柏装点其四周,琉璃盖顶的墓室,青石砌成的墓壁,为反动英烈在此安息,也为后代儿孙来此瞻仰,构筑了一个庄严而庄严的环境。这座始建于1966年,后又经两次重修的烈士陵园,如今是慈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七一”期间,来自各地的工人、农民、学生都汇集于此,祭奠反动英烈,缅怀先烈勋绩,激起爱国主义情思。
人们从白洋湖湖堤公路往对岸看,老远就能够看见面湖依山的烈士陵园。走过42级台阶,就是烈士陵园的大门。两尊威武的石狮子守护在大门两侧,大门上方“反动烈士陵园”六个熠熠闪光的大字,给人一股浩然正气之感。大门东内侧,有一陈列室,里面有20几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引见。墓穴的前方,有一广场,植有松柏玉兰,可供人凭吊。两边有两个门,各有对联一副。东门为篆书联:“驱阴兴华夏,一片丹心终不灭;抗强寇保家乡,民间正气自长存”。西门为楷书联:“回溯峥嵘进程无有牺牲何来幸福,缅怀英烈风范易移山河永仰光芒”。横披是“流芳百世”。
春风化雨,芳草青青,湖山有幸,安埋忠骨。烈士的献身救国肉体,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留念。
(十八)慈溪金仙寺
千年古刹——金仙寺,它创立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几经毁葺,风貌仍然。寺院山门正对着白洋湖,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痴痴地望着历经千年而照旧盈盈清碧的湖水。每当夕照西来,残阳如血,四野一片沉寂,淳厚的钟声悠悠地传过来,带着千年铜锈,充塞着每一个角落。倦飞的鸟儿穿过湖面,穿过钟声,各归其巢。
据清光绪《慈溪县》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五三五年至五四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初名「静进庵」。唐干元年间(七五八年至七五九年)福林度智禅师住此,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一○六五
年),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朝廷赐额「金仙禅寺」,成为当时浙东一名刹。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五十九年(一-年)两度扩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毁于火,不久重建;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再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复建。
一九八九年,慈溪籍旅港信众姚云龙夫归鉴于金仙寺地处白洋湖景色区,乃发心捐资重修寺院,并于当年十一月经宁波市政府批准开。尔后将近十年,修复佛殿、天王殿、望湖楼、白湖讲舍及两庑客房;并新建玉佛阁、万佛楼等建筑。现已有各种殿堂房舍一百七十二间,占地四十二亩。殿宇恢宏,佛像庄严,成为浙东地域一处较具范围之十方丛林。
(十九)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
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白洋湖、里杜湖湖畔,西距越窑中心产地上林湖约2.5公里,由白洋湖、里杜湖两个窑址群组成,以白洋湖石马弄和里杜湖枫树湾、栗子山窑址散布密集,1982年分别被发布为慈溪县级文物维护单位。
白洋湖窑址群位于白洋湖西岸及杜、白两湖衔接处的近岸山坡上,由唐至北宋时期的12处窑址组成,遗存分布面积约27,270平方米。在1999年和2002年停止的石马弄窑址二期抢救性开掘中,清算出北宋早期龙窑一条、房基一座、釉缸一只,取得大量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标本,其遗存的文化内涵和同期上林湖窑址相同,且堆积更为丰厚。
里杜湖窑址群遗址位于里杜湖西岸平缓山坡上,由唐和北宋晚期的15处窑址连成一片,瓷片分布面积约为42,000平方米,瓷片堆积厚度最高达5米。其中发现的少数带“文”、“上”、“大”等字款和梅花点标志的唐代盖罐及以壶类产品为主的瓷窑遗址,为左近其它窑址所不见。
遗址遗存产品的胎釉、外型、装饰及装烧工艺与上林湖窑址群的唐代至北宋晚期制品的一脉相承,是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消费区的重要组成局部,对上林湖越窑由盛至衰过程中瓷业开展演化及相关课题的研讨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5月8日,慈溪县人民政府将白洋湖、里杜湖湖畔遗存散布密集的栗子山、枫树湾、石马弄窑址发布为慈溪县第一批文物维护单位。2011年,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被发布为浙江省文物维护单位。
(二十)龙山抗日碉堡群
龙山抗日碉堡群位于慈溪市龙山镇伏龙山至金岙沿海一带。1934年抗日战争前夕,民国政府国防部请德国军事参谋佛采尔拟订《宁波区海防设备施行方案》,在“三地域沿海各要点构筑永世工事”。龙山抗战碉堡群为时任宁波防卫司令、国军194师师长的王皡南掌管建造的海防军事工程,碉堡散布于龙山镇伏龙山至澥浦一线沿海地带,原为500米一堡,慈溪境内现存尚有14座。
碉堡均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包括三品种型:其一为大型母堡,现存4座,方形带放射形枪眼,面积约三、四十平方米;其二为小型圆柱状子堡,现存7座,直径在两米左右,高约2.5米,带二至三个枪眼孔;其三为暗堡,现存3座,是筑在公开或山体内的方形地堡。
龙山抗日碉堡群是浙东军民抗击外辱,争取民族自立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讨抗战军事史的重要史迹。2011年1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龙山抗战碉堡群发布为慈溪市第六批市级文物维护单位。2017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龙山抗日碉堡群发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