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吴江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15 17:32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苏州市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连,东北与昆山市交界,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接壤。介于北纬30°45′36″~31°13′41″,东经120°21′04″~120°53′59″之间,全区总面积1176平方千米(不包括东太湖水域约85平方千米),东西宽52.67千米,南北长52.07千米。  
二、文物古迹  
1986年、1997年和2005年,吴江分3批发布文物维护单位共56处。2000年,同里镇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吴江市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  
三、方言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南腹地太湖流域,其方言属正宗的吴语方言。  
据《新编中国言语地图集》,吴语共分六片,其中太湖片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太湖片又分东中西三小片,吴江区属中部的苏嘉湖小片。  
依据调查,全吴江区能够分为北、中、西南三片:北片包括松陵、同里、平望、黎里,这一片内部差异较小,特别是松陵与同里,天文上接近,方言也接近。平望、黎里与前二者在天文上一定间隔,方言也有一定差异,但不很大。最重要的特性,次清声母字的腔调跟浊声母字走,这四点都一样。他们的方言应是吴江方言的主体;中片包括芦墟、盛泽,芦墟和盛泽固然不相邻,但都跟浙江嘉兴、嘉善为邻,遭到后者的影响;西南片包括震泽、桃源、七都、横扇,这一片跟以松陵为代表的吴江话差异要大一些,跟浙江桐乡、湖州接壤,与其有共同之处。  
此外,菀坪属方言岛,多数居民都来自外地,说的是官话,跟本地吴语没有直接关系。  
四、同里走三桥风俗  
同里走三桥风俗中的“三桥”是指鼎足而立、相距缺乏50米、静卧同里古镇区的三座古石桥:安定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小巧小巧,端庄俗气,而又古朴稚拙,凝重沧桑,如三尊精巧的石雕,跨三圩,越两港,呈“品”字形,耸立于三河交汇处,凝眸对视,遥相照应。四周水木清华,街市成环,既不乏树荫葳蕤的幽雅宁静,又尽显人来人往的市井繁华。  
同里走三桥风俗约略滥觞于清乾隆中期,构成的准确年代已难以查考。它来源于婚嫁风俗。每逢婚嫁、华诞庆祝、婴儿满月等喜庆吉利之事,随同着愉快的鼓乐声和鞭炮声,随同着四处抛洒的喜糖,眉开眼笑的人们,得意洋洋的亲戚朋友,前呼后拥、汹涌澎湃地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诵着“安定吉利长庆”的祝词,沿街居民纷繁出户张望,上前道喜恭喜。这种普天同庆的动人现象既是同里古镇一道亮丽的景色线,也是憨厚好心的民风民意的真情流露。  
旧时,凡镇上居民结婚,娶亲队伍都要抬着花轿走三桥,老人过66岁华诞,当天午餐后要走三桥,婴儿满月也要由其母亲抱在怀里走三桥。走时,普通是遵照吉利桥、安定桥、长庆桥的先后次第,绕行一周,不走回头路。在婚俗上,新郞背着新娘过第一座桥,然后抱着新娘过第二座桥,最后牵着新娘的手过第三座桥。  
作为中央婚俗的一种典礼,走三桥风俗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心理学及社会学研讨上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同里全民性的社会习俗,走三桥风俗在传承区域文化、凝聚文化认同、促进社会调和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多重沟通、融洽社会关系、优化民众生存状态及社会气氛等,意义深远。2011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发布同里走三桥风俗为第四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五、盛泽小满戏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有先蚕祠,供奉嫘祖,作为祭奠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繁华的时分,小满戏照例第一天是昆剧,第二于(正日)及第三天是京剧,均约请江南名班名伶登台。  
剧目都是丝业公所头面人物点定,演出的都是祥瑞戏,讨个吉利。凡剧情中有私生子或死人情节的戏目绝对禁演,因“死”、“私”与“丝”谐音,避讳,这与今人不喜欢有“四”字一样,趋吉避凶的心理状态确有一定的类似之处。  
古代,太湖流域为我国主要蚕丝产区。明清以来,江浙两省崛起诸多丝绸工商市镇,民间崇拜蚕神等丝绸行业风俗非常盛行。各蚕丝产区市镇如江苏的盛泽、震泽,浙江的王江泾、濮院、王店、新塍等皆建有先蚕祠或蚕皇殿之类的蚕神祠庙,供奉蚕神以祈歉收。相传农历小满节为蚕神华诞,各地蚕神祠庙皆开锣演戏,以庆神诞,此俗已传播数百年。  
根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盛泽镇丝业公所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兴建先蚕祠,为该所办事处所,占地4千余平方米,其范围及气势为江浙各地之最,也是江南目前仅存的蚕神祠庙,已于1995年4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据方志记载,小满当日各地蚕神祠庙皆演小满戏,但仅一日。盛泽镇则因经济实力雄厚,人口众多而连演三天,按惯例第一天为昆剧,第二(正日)、第三天为京剧,皆延请名班名角登台,戏目由丝业公所点定,皆是祥瑞之戏。“戏汛”(演戏期间),江浙接壤百里范围近悦远来,盛况绝后,民国年间沈云所作《盛湖竹枝词》谓:“先蚕庙里剧退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  
小满是主要的农业节气之一,是时蚕已结茧(古近代较现时略早),小麦、油菜等早春作物俱已黄熟,歉收在望,农民“上忙”(上半年忙季)之后可借机休憩一番,乃是我国农耕蚕桑文化的特征。再说蚕茧收成到手,新丝开缫,上市在即,丝市行将转旺,是故盛泽丝业公所乐助,再加上一层商业文化颜色。  
小满戏是由传统的行业祖师崇拜演绎出来的民间酬神演戏活动,大众根底足,地域范围广,其中还有经济利益的驱动。1936年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书中收录他所写的《盛泽的小满戏》一文,内言:“听说丝行的祖先,蚕花娘子是其中之一,他们要留念这蚕花娘子,并且希望蚕花娘子保佑四乡农民所养的蚕有饱满的收成,所以有这种迷信举措,但是他们一半是为本人的利益着想,一半是想盛泽整个绸市的开展,由于蚕的收成一好,丝业和绸业在运营上比拟顺利一点。”小满戏成为具有行业特征的社会性民俗活动。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盛泽先蚕祠于1840年建成后,每届小满节酬神演戏成为定例,持续近百年。1937年盛泽镇陷落后,先蚕祠内一度驻扎日军,日渐破败。1947年,勉强演过一次。新中国树立后,先蚕祠被征用为粮库,1976年戏台又被撤除,小满戏停演半个多世纪。1999年冬,先蚕祠重修,恢恢复貌,翌年得以恢复“小满戏”风俗至今。代表性人物为:  
孔乙也,盛泽舜湖逸社开创人之一。  
陶国宏,盛泽戏曲协会会长,曾获江苏省京剧票友优秀奖。  
主要价值  
近代盛泽小满戏名播江南,即便在停演之数十年期间,人们犹津津有味,加以思念,颇有大众根底。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丝绸博物馆曾到盛泽采风,请浙江美术学院教员以《盛泽小满戏》为题材,画成大型壁画,陈列于主厅内,后又作4米长绢画携带出国展览。中央、省、市电视台、报刊等媒体竞相报道小满戏的历史和现状。盛泽文史工作者周德华曾在《人民画报》、《传统文化研讨》、《中国纺织报》、《江苏中央志》、《苏州杂志》、香港《旅游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有关文章及图片,使小满戏的民俗文化价值得到肯定。  
小满戏作为盛泽镇的丝绸文化特征遭到吴江市和盛泽镇政府部门的充沛注重,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当地业余戏剧社团一年一度精心排演,乐意登台献艺,免票让广阔大众观剧。2007年,盛泽小满戏由吴江市人民政府发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同里阿婆茶文化风俗  
同里阿婆茶又称“吃菜茶”、“吃讲茶”,它历史长久,是在乡村邻里之间、特别是老年妇女定期聚会喝茶,议论家事,交流社会动态、理解时势信息等行为习气的根底上而自然构成的生活风俗。  
上世纪30年代,同里的各种茶楼已流行唱茶,最有代表性的是与南园茶社齐名的旧三凤喜茶楼。由于自创的阿婆茶茶叶和“唱茶”艺术独具特征,备受居民和茶客欢送,李阿囡被旧三凤喜茶楼约请掌管茶楼的运营,以泡制阿婆茶为主要运营内容。因其开创人姓“李”,前来茶楼喝茶的茶客将李阿囡的阿婆茶亲切地称为李记阿婆茶,并持续至今。截至今天,李记阿婆茶已传承近一百年,现有传承人李有福是第三代传承人,其主要散布区域在著名水乡古镇同里镇的三桥一带。  
李记阿婆茶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茶叶的制造。二是冲泡程序和品茶感受。三是调解程式。此外,同里李记阿婆茶还备有特征小菜,供茶客们品味,主要有酱爆水螺、太湖三白、状元蹄、三色虾饼、莲藕鲜丝、龙王菜笋丝、芡实粉蒸肉、柴烧米饭等。  
同里李记阿婆茶以“唱茶”的方式调解邻里纠葛,劝人为善,这是旧时民间经过在道德、社会位置上有声威的人物处置当地事物的表现。同里李记阿婆茶在“唱茶”时,调解人身穿水乡服饰,并有笃板、响木等辅助道具,泡茶时的青花瓷茶壶、黄榉九子盘、青花瓷茶盅、青花瓷碗、青花瓷碟等茶具都带有相当浓郁的民俗特征,它的整套茶艺更是表现了民间茶道深沉的文化底蕴。  
2010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发布同里李记阿婆茶为第三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其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七、吴江芦墟摇快船民间竞技活动  
芦墟摇快船是一种传播在吴江东南局部湖水乡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竞技赛船活动。据分湖诗人沈昌眉的《长公吟草》中的五言长诗《上已日观赛船》和叶小凤的《古戌寒笳记》中的“龙船”记叙,芦墟一带明代就有此项活动。据史籍记载,《摇快船》的呈现与“猛将会”等庙会(民间信仰)有着亲密关系。  
吴江分湖北岸芦墟镇草里村的“庄家圩庙”,供奉的就是“刘猛将”。此庙听说建于六百年前,而鼎盛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该庙重建时拆下的旧正梁上刻有“嘉庆二年修建”。历史上,该地每年春节连续三天(农历初四至初六)举行“猛将会”。届时,要把“刘王老爷”用轿子抬出,途经西湾、高树、窑港、北栅港进入芦墟镇,俗称“刘王老爷出会”。出会时除普通常见的各种仪仗和拜香、山歌、莲湘、高跷、龙灯等外,还有就是别具水乡特征的“摇快船”。  
芦墟摇快船就是环绕庄家圩猛将会、城司“三庙”庙会和其它村的庙会及芦墟镇的迎神赛会等而举行的一系列的传统竞技赛船活动,一年八次以上。  
芦墟摇快船这项古老的民间杂技与竞技活动,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在消费生活理论中直接发明和沉淀下来的民间传统活动。其内涵不只是杂技与竞技,而是还经过杂技与竞技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情感,并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研讨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农船作为水乡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随着城市化的不时推进,木质船已廖廖无几。如不及时加以维护和传承,这一传播长久的杂技与竞技项目就有偃旗息鼓的可能。  
2007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发布芦墟摇快船为首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其为第三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八、吴江桑蚕丝绸风俗  
古来,震泽及盛泽地域的桑蚕业极为兴旺,成为乡村的主要副业,乡民视之甚重,明清以来尤甚,由于桑蚕业之收益远高于耕作,因而养蚕成为乡村生计中的头号大事,蚕户希冀有上好收成乃是普遍的心态,于是盘绕养蚕各个环节演绎出一系列蚕丝风气风俗,其中心是趋利避害,如蚕神崇拜、养蚕忌讳、养蚕口彩、蚕室布置、蚕妇穿戴、采茧以及人际礼仪活动和岁末以祈来年歉收的“照田蚕”活动等,还有缫丝风俗,让新媳妇在村坊间试缫新丝,集体比试缫丝技艺等。  
古代至近代吴江惯养头蚕、二蚕两季,相当于现今的春蚕和夏蚕。春蚕对乡民的经济生活尤为重要,有“春茧半年粮”之说,又有“蚕箔落地,有钱栽秧”的谚语。在吴江西南境桑蚕产区,春蚕时节称为“上忙”,而稻作时节称为“下忙”,蚕稻两作,相提并论。五言绝诗《慈云塔影》云:“蚕事胜耕田”,点出蚕业在乡村经济生活中的位置。足见乡民全年的油盐酱醋、穿着鞋袜等日常开支,以及稻作农本多赖卖丝所得,震泽一带农民形象化地说“上半年人养蚕,下半年蚕养人”真实是对人蚕关系富含哲理的高度概括。  
桑蚕丝绸风俗是吴江中央民间文化宝库中之珍宝,具有系统性和完好性,照实地反映古近代吴江的社会经济相貌和乡民蚕家的求富心态,反映蚕户的憨厚忠诚,同时还以经历主义的方式总结出一些具有科学价值的教益。桑蚕丝绸风俗极具社会性、普遍性,五彩缤纷、丰厚多彩,以真诚的感情表现出人蚕、人丝之间的调和关系,在我国民俗学上独树一帜,实为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发布桑蚕丝绸风俗为第二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其为第四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九、吴江太湖制风枵茶待客风俗  
在太湖南岸吴江市七都镇和桃源镇一带,历来有吃甜茶的风俗。风枵茶就是甜茶的一种,是用糯米饭糍干撒上白糖泡成的汤。吃甜茶一方面表现了当地人重人情,逢年过节或严重庆典,家里款待来客喜欢先叫人甜一甜,图个好口彩、好吉利,另一方面这也是当地数百年传播下来的一种民间习俗习气。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品味过这一特征甜茶,连宣称道。有民间歌谣唱得好:“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宝贵,只馈产妇与亲朋。”  
做风枵很有考究,要做好很不容易。风枵茶制造技艺本地人称为摊风枵。摊风枵的工具主要是两件:一是“二尺四”(或更大一点)铁锅一口,二是锅铲一把。对铁锅的请求是从未烧过菜肴(不能沾过油);对锅铲的请求是铲柄稍长且铲背大而润滑。摊风枵的灶一定要用乡村厨房内的大柴灶(俗称“二眼灶”),这种柴灶有大小三口铁锅,有烟囱,适合烧柴草。制造风枵的人(俗称“摊手”),除了有一定的制造经历以外,右手的臂力和腕力都请求不错。制造时,“摊手”和在灶口烧火的人(也称“烧火工”)配合要非常亲密。制造成的风枵不能太厚,也不能焦黄,既薄又白视为最佳。  
做风枵是一种手艺,很有考究,往常乡人也只要少数人会做,如今的年轻人根本上都不会,随着推手们年岁渐老、离世,技艺将有失传的可能。  
十、吴江平望猜灯谜传统民俗活动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平望镇一项有着长久历史的传统活动项目,也是当地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方式。平望灯谜来源于民国,开展、昌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传统佳节,镇文化部门都要举行灯谜活动,有传统灯谜展猜、灯谜擂台赛等,不少谜题是由当地灯谜喜好者盘绕平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部门特征、单位特地用语等而创作的,具有鲜明的中央特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谜界先辈的扶持、培育下,一批灯谜新苗正在健壮生长,为平望灯谜的繁荣和开展注入了新的思绪和生机。  
平望灯谜题材普遍,寓意深入,从艺术创作表现手法看,它是文学,是艺术。中华民族言语丰厚,灯谜就是应用中国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复杂变化为依托而展现。从活动内容、时间的表现方式看,它是大众性、兴趣性很强的文娱项目,是平望镇长久历史传统的活动项目。反映本镇地域、民俗、民风、文化特征,弥漫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彰显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但平望灯谜也存在缺乏之处。近几年来,镇上谜人应邀参与海内外灯谜组织举行的谜艺交流或竞赛活动,获得一些成果,产生一定影响,但多属自费的个人行为。因短少政府财政上的支持,不断未能组织较为象样的外出交流队伍,使一批后起之秀,得不到锻炼,限制了镇上谜人的创作积极性与猜射才能。2008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发布平望灯谜为第二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十一、吴江重阳节风俗  
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中国的老人节。  
这样的日子,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节日之一,你能够选择登高,也能够选择赏菊,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风俗。  
细细数来,吴江的重阳风俗又何止这两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吴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志强说,重阳节里,吴江的民间风俗还真不少。  
赏菊  
陈志强通知记者,重阳时节菊花绽放,这个时分是赏菊的最佳光阴,所以重阳节自古就有赏菊、喝菊花酒的风俗。  
据引见,中国是菊花的故土,菊在花中属于短命之花,又因其凌霜不屈,常为文人雅士们所赞誉。而每到此时,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常常在公园、街头号处举行菊展。由此,每到重阳,人们会自但是然地将菊花与重阳联络到一同,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风俗的组成局部。  
“重阳节期间,一些大中城市都会组织大型菊展,有的将菊花扎成各类动植物、景色等外型,非常美观。”陈志强说。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普通能够登高山、登高塔等。  
“登高,老人们都乐而为之,说是能够赏心怡情,使手脚轻盈。在我的老家平望镇,有的登上被南宋大诗人称为‘高桥’的安德桥,一睹浩渺莺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线的秀丽风光;有的则登上镇东水产养殖场里的一个高土墩,观看渔民在鳞次栉比的鱼池中张网捕鱼的欢乐情形;有的还会登上矗立在镇西郊的打靶墙,饱览稻菽千重浪、遍地见夕烟的田园秋色。”陈志强引见着。他说,近年来,由于城镇建立的需求,土墩、打靶墙都不存在了,于是,老人们除了登桥以外,借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之利,搞起了登楼梯活动。  
据理解,最初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是为了祈求神灵免除灾祸,后人逐步将之演化成一种习俗。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快,适合于登高望远。  
佩茱萸  
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节有佩茱萸的习俗,因而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一种能够做中药的果实,出产为吴地(今江浙一带),因此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简直能够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坚固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成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能够杀虫。  
“人们在重阳节那天,将茱萸采来插戴在头上,或放入袋中,系在臂上,佩在身上,以去邪恶。”陈志强说,佩戴茱萸被大家认作辟邪去灾的一种方式,所以茱萸和端午节菖蒲的作用差不多。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辟邪消灾,而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大家对将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位置最终盖过了“辟邪翁”(茱萸)。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最有名的就是吃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不祥之义,因此遭到人们的喜爱。  
陈志强通知记者,吃重阳糕,是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的事。他小的时分,听老人们说起过,以前的重阳糕是用五色米粉做的(这可能与古代的阴阳五行有关),后来改为单用黄色米粉做(这与秋天呈金黄之色不无关系),也有不少人家用豇豆和上糯米粉而做,吃起来又香又糯。三年艰难时期,糯米粉、豇豆这些东西都声誉鹤起,有些人家便用向农家要来的高粱做重阳糕,颜色像豇豆糕,吃起来也挺有滋味的。  
“‘九月九,糯米饭烧来韧稠稠’。民间有这样的俗语。在吃重阳糕的同时,赤豆糯米饭在这一天也定是要烧的,可重阳糕、糯米饭都是些不易消化之食,常常吃得肚子发胀的小孩们不得不向大人要‘食母生’吃。”陈志强以为,当今的重阳糕,没有固定的种类,而大家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酒  
重阳佳节,人们还有饮菊花酒的风俗。菊花酒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不祥酒”。  
据理解,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初九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初九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能够中途夭折。  
“往常,人们多从医学的角度去了解,菊花能够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等作用。时逢佳节,秋高气爽,菊花怒放。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味。”陈志强通知记者,赏菊饮酒,吟诗唱酬,也是古代诗人重阳情味的一种方式。  
十二、吴江市结婚风俗  
(一)抢亲  
男女双方已有婚约,且双方自己比拟中意,因男方家道中落,或因彩礼金额谈不拢,女方家长有赖婚意向。趁女方家长设防不严,媒人将新娘约至某处,或某处演春台戏,姑娘正在看戏,男方派人将女方抢回成婚。生米煮成熟饭,女方家长就只好供认既成事实。这中间也包含以“抢”代抗,免遭“私奔”的谴责。也有女方嫁妆少,怕遭人讪笑,就约好日子让男家来抢亲,以此遮人耳目。还有土匪恶霸看中某家姑娘,遭到女家拒绝,就派人公开抢去成婚的。新中国成立后,抢婚方式绝迹。  
(二)换亲  
男女双方家境清贫,但儿女双全,由媒人说合,双方女孩交流到对方成亲,称为掉换亲。有同时办婚事的,也有先后办婚事的。常常都是父母作主,女孩子被迫无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此种做法停止劝止和遏止。  
(三)领童养媳、童养女婿  
男女一方父母将未成年的女孩(男孩)领养在家,准备给本人未成年的儿子(女儿)未来作媳妇(女婿),称领童养媳(童养女婿)。旧社会,多数公婆(岳父母)对童养媳(童养女婿)视作仆人,生活上停止优待。多数童养媳到成婚年龄时能正式结婚,少数童养媳因男方看不入眼,也有退回娘家或另行婚配。还有夫妻无法生育,领一双儿女在家,等到长大后给他们成婚的,由于生活条件较好,两个孩子又两小无猜,此种方式胜利率比拟高。新中国成立后,制止领童养媳(童养女婿)。  
(四)冲喜  
男女双方已有婚约,男方久病不愈,以至不可救药,或男方父母忽然双双逝世,匆匆将女方娶进门,谓冲喜,据传可去除倒霉。后者能够组成小家庭支撑门户。前者男方经此一折腾病情加重,以至几天后就逝世,女方从此守寡终身。新中国成立后,制止此种做法。  
(五)抱牌位  
成亲男女双方已有婚约,男方忽然死亡,男家坚持要女方失约,照办一切婚事礼节,女方抱着男方的牌位拜堂,女方从此守寡终身。也有女方受封建礼教毒害较深,听到男方亡故,坚持要从一而终,男家照婚事礼节筹办的。新中国成立后,制止这些做法。  
(六)纳妾  
旧社会,大户人家男子娶妻后不能生育,再讨小老婆,称纳妾。妾即侧室,俗称姨太太。有娶多个的,分别称二姨太、三姨太等。纳妾得到父母、妻子同意的,按正常婚事礼节娶进门;自作主张把看中的相好纳为妾,只能悄然娶回家中。前者在家庭中的位置仅次于妻子(正室)。有妻妾共居一宅的,也有将妾另外布置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夫一妻,对重婚定罪。近年,一些为富不仁、为官不仁者,在外娶“二奶”、包“二奶”,实属纳妾重婚,为法律所不容,人所鄙弃。  
(七)寡妇  
再嫁封建社会倡导妇女“从一而终”,丈夫死后,妇女要守寡终身,抚孤成家立业,没有孩子的就过继一个男孩抚育成人,所谓为死去的丈夫支撑门户。封建礼教宣扬“三从四德”,惩处贞节烈妇,建贞节牌坊。乾隆《吴江县志》和《震泽县志》中,惩处的节烈妇女达1075名。寡妇社会位置低下,被以为命硬,克夫,更有蜚短流长,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有个别公婆为保住家业,给本人送终,允许寡媳招赘,俗称“填黄胖”。公婆另有年龄相仿的小儿子,且叔嫂关系尚好,就劝寡媳嫁给小叔子,即所谓“叔接嫂”。这样既可省下聘礼,家财又不致流失。也有兄嫂深怕寡弟媳、侄子分家产,就奉劝或逼迫寡妇改嫁。有婆媳关系好,谅解年轻寡媳的困难,劝其改嫁,出面为其寻亲,将其出嫁的,这种状况比拟少见。寡妇再嫁,娶亲都在晚上停止,用一顶青衣小轿抬走。寡妇再嫁,将前夫的子女带到再婚家庭,俗称“拖油瓶”。新中国成立后,寡妇再婚既合法又合道理,被社会所认可。  
(八)结阴亲  
(冥婚)旧时,未婚男女亡故,父母为亡灵在阴曹地府不当孤鬼,就为他(她)找年龄相仿的结阴亲,举行一定典礼后,将女子棺材埋到男子旁边。从此,双方父母就成“儿女亲家”。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习俗完整被制止。  
十三、吴江市鬼节风俗  
假如说七夕是中国人的情人节,那么七月半就应该是中国人的母亲节。可惜大家都晓得七月半是“鬼节”,但关于“母亲节”这一层寓意,晓得的人却甚少。  
佛陀有弟子之一为目键连,修成得道后开了天眼,看到本人死去的母亲由于生前作恶过多,坠入了饿鬼道受苦。目键连不幸母亲,凭仗本人的功力送饭食给母亲吃,可一到母亲嘴边就被一束火光烧掉,母亲照旧受饿。最后目键连只得求助佛陀,佛陀点化他说:你母亲罪大恶极,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让他在七月十五那天,敬设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倚靠他们的感神道力,终于使母亲脱离了饿鬼道。佛陀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供,既能够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父母分开苦海超度,以此报答父母之恩。从此,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供的风俗就传播下来了。  
若不是佛教徒,关于这样的佛教典故一定不会知晓。我也是在早晨上班路上路过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时,才想起来今天是七月半了。每月的初一和月半,善男信女都会云集于此,烧香祷拜,平常日子,寺庙门口冷冷落清。于是我每次都会在这一月两次的喧哗之中感遭到了光阴的流逝,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岁月的更替似乎就是转眼之间的事情,让人感慨光阴匆匆,时光不再。  
老人们说,七月是“恶月”,一切喜庆之事都会刻意避开这个节气,断不会有人选择七月里结亲或者入宅。特别是到了七月半之前的那十来天,老派的人家到了晚上就不许孩子出门,说这几天路上“不洁净”。江南风俗,七月半前得祭祖,请故去的老祖宗回家吃顿羹饭,领取一些锡箔银子。酒足饭饱,祖宗亡人趁着夜色回到那个世界,若有体弱眼尖的孩子不当心碰撞了,是要生病的。  
于是七月半之前的那半个来月,小孩子们总是特别灵巧地待在家里,夜色来临的时分,也不敢进来捉萤火虫玩了,河边池塘,更是断然不敢下水了。落水鬼捉替身,也喜欢挑这个时间。一时之间,人人都有些惶恐不安。更有些人会在这个日子里梦到故去的亲人,醒来说起梦里相见,似乎记忆犹新。于是人们就会说,这是故去的亲人趁着节气回来探望家人了。第二天说起昨夜的梦境时,女人们压低着喉咙神色慌张,却讲得活龙活现。这种觉得很奇异,仿佛既盼着他来,又怕着他来。  
明晓得这是迷信,无稽之谈,所谓的托梦其实是日有所思也有所梦,但有时分人对一件事物等待得太久太重了,就容易被等待蒙蔽了心窍,做出些不明智的行为来。比方我总是喜欢在七月半之前的那几个晚上悄然地在阳台上站一会,望着冷月清辉默默地在心里祈祷,等待着故去的外婆和祖母来我梦中一叙。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明晓得已失去,明晓得再难得,可是,究竟是心不忍,意难平。既然此生不复相见,那么,唯有托付清风明月,让我们梦中相见,聊以慰心。  
十四、盛泽行业风俗  
中元赛会  
自明崇祯年间(1621~1644)盛泽始兴此俗。赛会自农历七月十三至十六日,以游行全镇主要街道为根本方式,有长幡宝盖的仪仗队、唢呐齐鸣笙箫并奏的民乐队,有东西两庙迎出的观音、韦驮塑像,有荡湖船、灯船、采莲船、龙船、荡秋千及掮阁、抬阁等。掮阁、抬阁皆由木板扎成,掮阁由一壮汉肩负,中坐一男孩,扮成剧中人物,几个掮阁组成一出戏剧。抬阁则由4人共抬,阁中2或3个女孩,分别扮成一出戏中的不同角色。掮阁、抬阁和各种彩船上,都遍绕彩绸,有的则缀满白兰花,五色缤纷,香气袭人,蔚为奇迹。扮演的小孩,均在10岁以下,天真生动,容颜俊俏,故赛会又称童子会。赛会由绸行、领投、染练坊等行业募资,成为绸商争奇斗富的场所。有的荡湖船以红木为橹,橹柄缀着珠玉宝石,橹绳用真金链,在阳光下光芒耀眼。扮剧童子,身着各色绸缎服装,手戴手镯戒指,头插金珠首饰。灯船上,还有富商借出的古董供人欣赏。里人徐蔚南赞扬赛会是“除学问阶级以外的民众之艺术表现”。  
中元对歌  
中元之夜,盛泽四乡的佣织少年与拽花儿(在旧式花机的花楼上人工提花的少年)汇集在东庙前的汤家汇及昇明桥赌唱山歌。赌唱者达数千人,编成新调,喧哗达旦。其唱法初则高亢,而收尾时清悠弛缓,多赠答之词,表达燕私分手之情,令听者移情动容。  
走桥(或称“找做”)  
清代时黄家溪织绸机户增加。有的雇人织挽,有的自织,而令家中幼稚挽花。其贫穷者立于长春、泰安二桥等候雇织,当地称走桥或找做。被雇者对雇主的饭食请求甚高,如食无兼味,则另找雇主。每逢节候,菜肴更丰。而遇上荒年,无人雇织,则只能沿途乞讨(据《黄溪志》)。  
蚕关门  
乡村以农历三、四月为“蚕月”。旧时蚕事之前,蚕农们纷繁到先蚕祠焚香膜拜,祷告歉收。蚕月中,家家闭户,红纸贴门,人们不相往来,官府征收暂停,庆祝、吊唁诸事亦须防止,称为“蚕关门”。这时忌说“姜”字,不割屋边草,称豆腐为白玉(忌“腐”字)。上簇后,蚕户始相互串门并略事捐赠,以庆歉收,称“望山头”。采蚕后,又设宴庆祝,称“落山酒”。《盛湖竹枝词》云:“蚕事关门忌百端,山头望满非常欢。天公此日真难做,既要温和又要寒。”  
看花蚕  
旧时农家娶媳妇,必有大量育蚕,俗称“看花蚕”。拔秧之事多由妇女为之,俗称“落田”。《盛湖竹枝词》有“荆布苗条新嫁娘,花蚕看罢又分秧”之句。  
丝绸开庄  
在每年夏历二月间择吉日开庄。四更时绸业公所灯烛辉煌,备三牲,祭财神。里中缙绅及绸、领业两公所理监执事等人员集于此焚香膜拜。礼毕,人人手执灯笼,鱼贯行至庄面,在爆竹声中启门开市。是日清晨,全镇商店均开板停业,一派闹市氛围。为取吉利,开庄日交售之绸优劣皆收,价钱较高,故农民卖绸者蜂拥而来,庄面内竟一时阻塞(据《盛湖杂录》)。  
小满戏  
小满见新丝,丝市转旺。每逢此节,在先蚕祠演祥瑞戏,以取吉利。由盛泽丝业公所出资延请戏班演戏三日,演昆剧与京剧,俗称“小满戏”。先蚕祠占地宽广,祠内戏台前的广场可容数千观众,场两侧有东、西两厢楼,东厢楼供丝业学徒、店员观剧专用,女眷则在西厢楼。演出期间,丝行业学徒、店员均放假3日。镇人乡民装扮时鲜,蜂拥而至。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对此有记载。《盛湖竹枝词》云:“先蚕祠里剧退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新斗妆。”  
双杨会  
为十年一次的水上盛会,始于清代,因会源在震泽镇东北五里许的双杨村,故名。会期在农历三月初,双杨乡每圩各出动一艘会船,总约数十只,船上挂着学校、公会的旗帜,中间竖着一面红旗,上书“敕封护国昭灵普庇广佑王”,从双杨村昭灵庙鸣锣启程。每只会船上,或搭成楼台亭阁,或由少年扮饰剧中人物,或由装着活动机关的木偶、草偶做出摇经、掉丝、打鱼、赶鸭等动作,争奇斗巧,引人入胜。船上妇女装扮鲜丽。会船经过之处,两岸泊满从各地赶来观会的船只,许多客船还尾随会船,沿途不时有各庙菩萨参加,船队汹涌澎湃,首尾相接,长达数里。会船在震泽停留5日,梅堰停留3日,然后横渡北麻漾经坛丘而至盛泽,由东港进入镇区,穿过东白漾沿镇东南面水道,出沉瓦桥而泊于西白漾。在盛泽停留5天,赛会进入高潮。西白漾里,大至艨艟,小至蚁舟,桅杆林立,旗幡蔽日,采练飞舞,锣鼓喧天,急管繁弦,不绝于耳。会船用木板连成戏台,演出京剧、昆剧、湖剧、文化戏,还有木偶与草偶戏。赛会惊动数百里,繁华特殊。民国10年(1921),值赛会之期,因所费甚巨,邑人施子英函请官府严禁。民国13年(1924)由双杨绅士周心梅与昭灵庙住持发起,震泽丝商、盛泽绸界等筹资举行双杨会,为时15天。赛会增加了农业展览会,陈列生丝及绸缎产品并停止贸易。后废。  
网船会  
每年清明节(一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在王江泾雁荡举行迎神赛会。各寺院僧道及苏浙两省渔户聚集雁荡,局面极盛,俗称网船会。盛泽妇女皆至陶家甸烧香,盛泽埠头船舶为之一空。民国37年(1948),前往观会的男女10余万人,4月10日中午12时,因桥梁断裂,淹死者20余人。  
十五、吴江市端午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有端五、端阳、当午、重午、中天节等之称,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过去是很盛大的。  
端午这一天,“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清嘉录》卷五《端五》)是日,家家户户都有宴席,一片节日氛围。药铺、酒肆给老顾客赠送雄黄、苍术、白芷、酒糟等。做生意的大都歇业半天,结伴去酒店喝酒,所以,有“白赏节”之说。  
五月,旧时谓之毒月,有许多忌讳。由于时令已近盛夏,蚊蝇滋生,百虫活泼,对人体安康带来危害,所以,有些忌讳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有一些是没有什么道理的,以至是很荒谬可笑的。《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俗称恶月,多忌讳曝床、荐席及盖屋。”北方的风俗,不能迁居,不能糊窗户。还有一说,五月五日不能生育孩子。听说,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由于出生于五月五日,父亲不断歧视他。《清嘉录》中记载:“吴俗称善月,盖讳忌恶为善也。”  
毒月需采取各种防毒驱邪措施。措施一:门悬蒲剑、艾人、蒜头,堂内挂钟馗像;措施二:妇女簪艾叶、榴花;措施三:老妇戴绒虎;措施四:家长用雄黄在小孩额上写“王”字,戴虎形帽,穿虎纹衣,腕系五色丝线,胸前挂小网袋,内装蒜头、咸鸭蛋,脚穿虎头鞋;措施五:门楣、床头贴五毒符,庭前洒雄黄水。时至今日,以上风俗根本上都已消逝,或正在消逝。只要烟熏一项还保存着。详细做法是,端午日正中午,家中紧闭门窗,燃苍术、白芷、芸香等,停止烟熏杀毒。这些都是中药材,镇上的药店每年端午前后都有供给。苍术为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木,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成效;白芷为多年生草本,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等功用;芸香对读书人来说是最熟习的,它又名七里香、香草等,夏季开黄花。花叶香气浓郁,可入药,有驱虫、驱风、通经的作用。书香的典故就是与芸香有关的。因其分发出的香味能杀死书虫,爱书如命的读书人就把芸草夹在书中,对其飘散出的缕缕香气称为“书香”。  
《清嘉录》中有用五毒符驱毒的记载:“尼庵剪五颜色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虫,谓之‘五毒符’。”蚿就是蜈蚣,俗称百脚。清代分湖诗人郭麐写过一首《五毒符》的诗,诗中写道:“跂跂脉脉缘善壁(壁虎),蜿蜿虵虵斗凤疾(蛇),周身百足彊扶持(蜈蚣),密纲千丝巧罗织(蜘蛛),庞然独踞中央坐(蟾蜍),四虫幺黁一虫大,不幸乙骨走群妖,留向午时作奇货。”  
端午燃苍术、白芷、蚊烟等,其成效主要是辟邪驱毒,使夏夜无蚊虫之扰。蔡云《吴歈》诗云:“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公开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  
吴越地域,习俗习气根本类似,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中有《端午》两首,描写了当地的端午风情,其一云:“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吃五黄与苏州一带差不多,枇杷、石首鱼似乎近似立夏尝新了,还是有所不同的。其二云:“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  
端午之日,门上贴钟馗画像,用以驱邪,此俗相传与唐明皇有关。传说唐明皇于病中做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吃。问大鬼,大鬼自称是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赌咒灭尽天下妖孽。唐明皇梦醒后,遂命画师吴道子绘成图像。自此,端午悬贴钟馗像之俗,便传播了下来。  
端午的应时食物很多,食品名字都与“黄”字有关,如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等。但最重要的是吃粽子,别的东西或答应以不吃,粽子不吃是不行的,俗话说:“端午不吃粽,死仔无人送。”不吃粽子,结果相当严重。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或掺以红豆、红枣、鲜肉、咸肉、火腿片等煮熟,粽子的品种比拟多,南方和北方也有一定区别。南方粽子以嘉兴粽子为代表,其中五芳斋最为有名。以外形来分,有斧头形、小脚形、三角形、一角形、四角形等等,还有连成一串的小粽子,唐时称百索粽,宋时称九子粽。苏州粽子多为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种类,具有配料考究、制造精密等特征。四川人喜欢辣食,所做的辣粽,因制造考究,工艺复杂,其口味共同。  
除了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清嘉录》中摘录了孙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宵以泛酒。”吴曼云《江乡节物词》诗云:“细切蒲菹劝举觞,不须九节认灵菖。娇儿怯试烧春味,一抹妆成半额黄。”雄黄又名鸡冠石,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有毒性,如今不再喝雄黄酒了。小时分,记得曾吃过雄黄豆。往常,也没有了。  
端午节吃粽子,最盛行的说法是留念屈原。《金陵岁时记》中写道:“相传屈子溺汨罗江,其后授梦于一士人云:‘所投米饭,辄为蛟龙争食,若以箬叶裹饭,系以丝,则蛟龙不敢相争,庶免馁。’而此粽之制所由昉也。”  
端午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渡,《荆楚岁时记》以为:“鞍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拯之。舸舟取轻刹,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这是说来源于解救屈原。《金陵岁时记》也说:“龙舟竞渡,吊屈子之溺水,楚俗也,吾乡亦沿用之。”但也有另一种不同说法,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以为与伍子胥有关。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已成为大型的民俗扮演活动,历史上,南京六合竞渡、扬州竞渡、镇江金山竞渡都曾盛况绝后。古人有《竞渡词》十首,记载了苏州一带竞渡的局面,选录两首:“香拨琵琶内府调,紫檀截管玉装箫。绝怜天上《霓裳曲》,吹遍红阑四百桥。”“鼓翻旗飐跃凫鹥,黄篾推开粉颈齐。贪看河心龙影乱,忘人偷眼柁楼西。”  
旧时,苏州的龙舟竞渡多在胥门塘河举行,《吴县志》中记载:“端午为龙舟竞渡,游船汇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中相夺,以为文娱。”是当时龙舟赛的生动描写。  
十六、吴江市中秋风俗  
金色的秋天,又是庄稼收获的时节,因而,月儿正圆的八月十五就逐步开展为我国广阔劳动人民欢庆和团聚的节日了。  
中秋节,其来历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传说当时天子祭日在春,祭月在秋。农历八月是秋季中间的月份,十五又居月份之中,所以,八月十五就被择为祭神吉日,称为中秋节。  
金色的秋天,又是庄稼收获的时节,因而,月儿正圆的八月十五就逐步开展为我国广阔劳动人民欢庆和团聚的节日了。  
祭月  
吴江的中秋风俗很多,且颇具中央特征,古镇平望就有祭月的传统。是日夜晚,如遇晴天,月光皎洁,家里人聚会在庭院里赏月。据镇上年长者说,以前镇上人家会在院中摆上一只方桌,供上各种鲜干果品和月饼,点燃红烛和香,这香是应时特制的,其香斗底部用线香扎成花盆状,中置木屑,自下而上加扎五至七层束香呈塔状,插上小纸旗,上书“月圆人寿”字样,名为“香斗祭月”。有院子的人家,中秋晚上全家人汇集在屋西侧的天井,老人们给小孩讲着“嫦娥奔月”、“吴刚谪令伐树”等有关月亮的传说。讲完后老人们还道貌岸然地叫小孩凝视天空中可有“龙船”呈现,说若能得见,日后定能大富大贵。小孩似信非信,一眼不眨地注视着夜空……  
赏月  
中秋赏月,平望镇上最佳的中央是在镇南的莺脰湖畔。是夜,一轮皓月当空,金风冉冉吹来,水面开阔的莺脰湖上泛起阵阵银漪,轻舟在湖面上荡漾,揉碎了明月的倒影,遥望平波台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湖中央,台上的景物若隐若现……宋时平望四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明时八景之一的“莺湖夜月”在千百年后的中秋之夜更是漂亮,引得无数镇上居民和外地旅客前来欣赏。  
尝月  
在赏月中,月饼是一定要尝的。据史书记载,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当时在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祭月所用的供品中最重要的即是月饼。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对月饼的外形和组成作了形象、细致的描绘。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镇上人家中秋所食月饼大多数为椒盐、百果之类的油酥苏式月饼。关于这苏式月饼,镇上传播着一个传说。说是元朝末年,江南老百姓忍耐不了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和“鞑子兵”(指元朝的军队兵士)的欺压,准备起义。怎样才干把大家结合起来呢?有一对夫妻,想出了一个暗中联络的方法。到了中秋节这一天,他们做了许多像月亮一样圆的油酥饼,分送到大家手里。大家在吃月饼时,发现月饼下面有一张小方纸头,上面写着约好在当天夜里三更时分起义的字样。三更一到,大家就一齐入手来杀鞑子兵。于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一句俗语便在吴地传播了下来,苏式月饼下面垫着一张小方纸这一风俗也不断持续到了今天。  
吃芋艿  
糖烧芋艿在中秋节这一天也定是要吃的。镇上有乡下亲戚的人家,准会在中秋节上午迎来一大篮刚从芋艿塘里挖上来的毛芋艿。将其倒入木桶里,放水浸泡后用木灰扒捣弄,不多一会,纯白干净的光芋艿呈如今眼前。放入适量的碱和糖烧煮后,香喷喷、红稠稠的糖芋艿便可食用了,撒上一些糖桂花,更是幽香扑鼻,令人胃口大开。小孩们直吃得肚胀腹满才罢休,等到晚上赏月品味那中秋的主品———月饼时,只能望饼兴叹了。  
十七、名人  
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间,吴江区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据材料反映,属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历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诗文家史鉴、沈颢、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词曲家徐曦、医学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诞育了辛亥反动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反动烈士张应春,国学巨匠金松岑,文学家范烟桥等一批出色人物。  
十八、吴江市饮食风俗与特产  
(一)鲃鱼  
七都盛产鲃鱼。鲃鱼体侧扁或略呈圆筒形,体长三寸左右,小口大腹,细鳞、花背、白肚,肚皮上有小刺,身体涨大如球。  
鲃鱼营养丰厚,富含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还具壮阳、和胃、温中补益之食疗成效,且肉质细嫩洁白,爽口有弹性,若烹调得法,其鲜美的水平比河豚鱼有过之而无不及。  
鲃鱼的食法有多种,如先杀鱼去皮,洗净,取出内脏,保存鱼肝,用涮火锅的方式边灼边吃。鲃鱼最堪品味的除了鱼肉外,还有鱼肝。鲃鱼是靠鳃呼吸的,并没有肺,其肝异常大而且细腻娇嫩,所谓"鲃肺汤"实践上就是以鲃鱼的肝为主料烹制而成的。听说清代乾隆帝误以为是鲃鱼肺做的,误叫为鲃肺汤,但皇帝既然这样叫了,也就不断叫了下来。清初诗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鲃鱼"剥皮去杂,洗净,先将肺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与鱼同煮"。由此可见,至少在明末清初已有人误以鲃鱼的肝为"鲃肺"了。  
太湖名菜鲃肺汤蜚声海内外。1929年中秋,1元老于右任下太湖欣赏金桂,途经木渎镇停舟小憩,就餐于乾隆年间创立的石家饭店。他见送上的"鲃肺汤"颜色鲜美,香气诱人,肉质异常鲜嫩,不由赞赏:"才闻桂花芬芳,又尝美味香汤。"竟忍不住连要了三份鲃肺汤。店主石仁安得知这位"美髯翁"就是大名鼎鼎的于右任,赶紧捧出文房四宝,敬求墨宝。于右任兴致正浓,当即展纸手书七绝一首:"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1990年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苏州调查,也为"鲃肺汤"题写了"肺腑之味"四字匾额。  
(二)糕点稻香村  
开创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消费销售苏式糕点历史长久、最为著名的专业商店之一。  
地址:观前街72号  
(三)箬塌鱼  
东太湖地域有一种鱼,只生米爿,扁塌塌,形象活象粽箬(裹粽子用的箬叶),大家叫它“箬塌鱼”。这鱼为啥生得这样怪呢?其中有段孝子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太湖边有线两个,娘种菜,儿樵柴,相依为命,苦度时光。一年冬天,老娘忽然病倒了,病势一天比一天凶猛,儿子急得心都要碎啦。家里无钱,儿子只得瞒着娘,把贴身皮背褡送进当铺,用当回的碎银请医赎药。医生搭过脉以后,说:“0的病,是常受饥饿惹起的虚症,只需好好调理,定能转安。”接着就提笔开了张药方,又补充道:“此方需用一条活鲤鱼,先煎药汤,后以药汤烧鱼汤服用便可。”  
那时,正值隆冬时节,冰天雪地,河面全封冻了,哪里来活鲤鱼呢?儿子沿着河岸走来走去,真实想不出方法,一咬牙,脱光衣裳,就躺到河面的冰块上。顿时,全身冻得象筛糠,嘴唇发紫,四肢生硬,话也说不出来了。他想:只需能治好娘的病,冻死也甘心!儿子的一片孝心终于打动了东海龙王,东海龙王立刻差虾兵蟹将取来一条鲜蹦活跳的大鲤鱼,在儿了用体温熔出冰窟的当口,从洞口厾了上去。  
儿子提了大鲤鱼,高快乐兴地回到家里,一剖为二,半条煎药熬汤,半条鲜血淋淋,用纸贴紧,挂在梁上。娘吃了鱼汤,病真的好啦,说:“儿啊,难得你有这样一片孝心,天寒地冻才有这大鲤鱼,往常娘的病全好了,剩下的半条,你快放回河里去吧。”儿子听了娘的话,点头容许:“娘说得对,我这就去放生。”  
半条鲤鱼放回了河里,说来真怪,沾水就活啦!它眨眨瞍,氓扇尾巴,游进了鱼群,从此,这一半就添了一种象粽箬的怪鱼,人们照它的外形取了个名字,叫“箬塌鱼”。  
(四)熏青豆茶  
自古僧人嗜茶,而俗人也是,僧俗两界,爱好不同,却也有相通之处。禅茶用于供佛、待客或是自饮、结缘,熏豆茶也是用来待客、自饮或是结缘。  
禅茶考究个清净心,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仇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熏豆茶却是热衷于轧闹猛,左邻右舍,七姑八姨聚在一同,家长里短,奇闻异事,大呼小叫,一惊一乍,民俗风情憨厚,乡土气息浓重。  
在南太湖七都一带,九十月间正是收获毛豆的时节。青毛豆的营养价值十分之高,其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有坚持血管弹性、健脑和避免脂肪肝构成的作用,并且青豆里还富含皂角苷、蛋白酶抑止剂、异黄酮、钼、硒等抗癌成分,对前列腺癌、皮肤癌、肠癌、食道癌等癌症都有抑止作用。  
熏青豆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载,明代苏州的"盐豆",就是用黄豆淘净,再用盐水、调料煎煮,烘至汤干,再在火上焙干。到了清代,以嫩青豆用盐水煮后熏烘,应为早期熏青豆的制法。在七都一带,农家婆姨小姑大都会制造熏青豆。在水稻将熟之时,选取鲜嫩丰满、碧色返青、不能太老的毛豆,剥荚取肉。剥青豆时,普通三五老太围聚一同,一边劳作一边罗唆,聊聊家常,说说戏话,欢声笑语地忙乎着。剥好的豆粒要用清水冲洗,捞去浮在水面的豆衣薄膜,沥干。然后准备煮豆的柴火,讲究点要用早春桑树上剪下称为"桑钉"的枝条。水煮青豆时,要控制好时间,普通在青豆半熟之时放进适量盐和味精,然后滤干水分,倒进铁丝网筛里,用桑钉木柴烧成的炭火,渐渐熏,熏的过程中会有一阵阵的幽香飘出来,这时手中不能闲着,要重复翻动,不断到青豆水分烘干发出"索索"声,这时的熏青豆已成型,颜色碧如翡翠。  
熏好的青豆一如刚出生的婴儿,虽是满脸皱褶却透着鲜嫩。不怕烫的话,抓上几粒尝鲜,幽香满齿颊,软中带韧,很有嚼劲,俗话来讲,滋味鲜来打嘴也不放。青豆熏烤后,水分挥发,有了一定的防腐性,适于贮藏。旧时农家普通都放进自制的石灰窖中,如今放进密封罐居多,隔年都不会蜕变。闲时抓去一把当零嘴解解馋,来客人了放上"茶里果"一同冲泡,以至当个下酒菜也不错。  
泡熏青豆茶普通用白壳花边小瓷碗,熏青豆为主料,同时配有"茶里果",诸如芝麻、橙皮、笋干和胡萝卜干等,茶叶只是少量,花花绿绿的一杯茶,茶色却是清透,一点不混浊。小饮一口,咸中有甜,鲜里带香。  
喝熏青豆茶不只是一种民间消费风俗,还是一种具有相当影响的茶文化,传承这一民风民俗,关于促进调和社会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五)七都老汤面  
听过很屡次,庙港水龙面馆的美味,也亲口尝过,确是地道的老汤面。不过,余在七都的老街上,也寻得了一家不输水龙面馆的面店。固然牌子是乌镇面馆,不过,老板的确青云人,来七都几十年了,或许是借着乌镇的名气,提升下点的底气。其实,即使没有这牌子,这面,这汤,也已足以让人耐人寻味了。  
这家店的面条,用的是宽面,比普通的面条薄而宽,也比普通的面条更入味。老板说,这都是为了让面条愈加的吃进老汤的鲜香,由于这汤,是他的秘宝。  
也曾问过这汤的作法,老板只说了句,这可是用的正宗的骨头汤。其他便不肯多说。但是,认真尝来,这里头绝不只仅是骨头汤的滋味,如没有秘制的香料,是绝不能有如此美味的。入口极鲜,却完整没有味精的咸涩感,似乎每个味蕾都上了瘾,即使是赶时间的,也会想去把这汤都喝干。  
清晨,一碗老汤面,开启一天的生活,是再惬意不过了。  
(六)平望辣油  
吴江平望的辣油选用上等辣椒碾制成粉,只闻椒味,不见椒身,配以优质食用油经加工制成,油质清透、辣味醇正。辣油不只能够作为调味料入菜烹饪,在抗美援朝时期,平望辣油还曾被大批运输到冰冷的朝鲜战场,为意愿军作食物配料进步热量。  
平望辣油的原料精选肉厚味辣的鸡爪椒。先要将鲜椒研制,目的是去除辣椒的暴性,然后粉碎成辣椒酱。然后,将菜子油、辣椒酱依照比例,混合煮沸加焖后,将油撇出,经沉淀过滤就成为了辣油。  
(七)樱桃肉  
苏式菜肴考究“四季有别,按令上市”,以猪肉为原料的菜肴也是如此,冬令是美味酱方,春季则推“樱桃肉”。将五花肋条猪肉洗净,入锅加清水旺火烧煮,至肉皮发软取出,然后用刀在皮上剞十字花纹,刀痕深至第一层瘦肉。然后在锅中垫竹算,肉皮朝下置其上,加猪肉汤、葱结、姜片、精盐、绍酒及红曲水,盖锅中为烧30分钟,加冰糖用小火焖至酥烂,再加冰糖用中火收稠,取出肉抽去肋骨,拣去葱姜,皮朝下扣入盖碗中浇卤汁,碗加盖入笼蒸5分钟,取出后倒入盘中。同时,用菜油煸炒豌豆苗,将绿油油的豌豆苗围在盘边,一盘犹如刚从树上摘下的“樱桃”鲜艳耀眼。此菜色如红枣,皮烂肉酥,入口而化,咸中带有甜酸。  
(八)震泽黑豆腐干  
“绵软而富有嚼劲,硬香却不失优美,咸鲜而略带甜美”的黑豆腐干,是吴江震泽镇著名的特产。一个人到震泽而不吃黑豆腐干,就仿佛到北京不吃烤鸭、到扬州不尝狮子头。  
相传,乾隆皇帝出京南巡时,吴东知县献奉的土特产品中就有黑豆腐干。乾隆皇帝品味后称誉不已,从此黑豆腐干成为贡品,特立黑漆金字“进呈茶干”的招牌,竖立店堂。  
做黑豆腐干首先要选用上好的黄豆,再经过一整套严厉的工序做成白豆腐干。这样做出来的白豆腐干只是半废品,然后用各色彩料入味烧煮,第一次烧制之后,捞出来再用饴糖制成的自然酱色加以润饰。这样经过二次加工之后,一块漆黑油亮、鲜香隽永的黑豆腐干才算制成了。  
(九)吴江鲈鱼  
吴江鲈鱼,即“松江鲈鱼”或“吴淞鲈鱼”,特指鲈鳜。鲈鳜,状如鳜,和桂鱼相仿,身体较长,小的六七寸容貌,大的尺余,最大的自始至终近三尺;有四个鳃,口大而鳞细,白底黑斑。鲈鳜肥美鲜嫩,滋味共同。  
(十)吴江三道茶  
吴江三道茶,是主要盛行于吴江西南部震泽、七都、桃源等地乡村的传统土特产品。  
(十一)汾湖紫须蟹  
汾湖紫须蟹因两须色紫得名。紫须蟹味甘香而不腥,蟹壳独薄而青。每只均匀重约100克,最大的重达350克。  
(十二)吴江香青菜  
吴江香青菜,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天文标志。  
香青菜是吴江中央传统特征珍稀蔬菜种类,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香青菜具有口感柔软,幽香醇正,营养丰厚的质量特性。吴江香青菜主要种类有绣花筋、黄叶香青菜、黑叶香青菜。  
2009年11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吴江香青菜”施行国度农产品天文标志注销维护。  
(十三)吴江熏豆茶  
吴江地处太湖之滨,河流穿插,盛产鱼米,更多瓜果豆荚,农家熏制烘豆,制成熏豆茶。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为主,绿茶为辅,再配以炒熟的芝麻、晒干的胡萝卜条和橘子皮,还有新颖的震泽黑豆腐干之类,味略咸。  
泡熏豆茶时,先将细茶放入茶盅,用95℃开水冲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叶和熏豆同时放进茶盅,再冲泡开水,这时分茶叶和熏豆就在盅内随着茶汤翻浮漂荡,慢慢沉于盅底,便可品饮。往常,在吴江的许多镇区,农家待客仍保存着自制和饮用此茶的风俗。  
(十四)平望麻油  
麻油即芝麻油。吴江平望的芝麻油精选细白、丰满的上等芝麻,经过烘焙、风净、磨浆等多道工序,精炼而成,口感光滑,香味耐久,在国内享有盛誉。  
芝麻油除了能够参加菜肴中,还能够直接食用,被称为动脉血管的清道夫,中医以为芝麻油有润燥、补液、息风、解毒杀虫及消诸疮肿之成效。  
(十五)平望酱菜  
酱菜就粥喝,吃起来就应了“清粥小菜”这个词,清新可口。夏秋的瓜果蔬菜腌制成酱菜,不只冬季能够食用,而且能吃到来年春天,可谓既便当快捷又经济实惠。  
吴江的平望酱菜由于质量好,口味佳,在国内负有盛名。比方蜜汁姜片,棕黄色的卤汁浸泡着片片嫩姜,夹起一片入口,甜脆鲜嫩的觉得溢满味蕾。  
(十六)香油鳝糊  
香油鳝糊是苏州的一道特征名菜。用炒鳝丝与火腿丝、鸡丝、虾仁等配制,稍加姜丝、酥油、蒜泥,沸荤油浇面。上桌时,薄撒胡椒,香气扑鼻,入口鲜美。  
(十七)三丝鱼卷  
选五六斤重的青鱼或草鱼,取雌爿中段,去肚当留皮,卷入火腿丝、鸡丝、香茹丝,并以黄酒、香葱等佐料,入笼蒸熟即成。其肉质细嫩,幽香鲜美,别具风味。  
(十八)同里闵饼  
闵饼原是江南农家自制的普通小吃食品,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同里闵饼的配料与制造办法有独到之处,其色黛青墨绿,光亮细洁,入品幽香,嚼之甜而不腻。购之半月多,风味仍然不变。  
制造时先将闵草(学名苎麻,又名天青地白草)用石灰先打成汁,然后和糯米粉揉搓做成皮,配以豆沙、桃仁、松仁、糖猪油丁为馅芯,做成月饼状,蒸煮而成。闵草性味甘寒无毒,含有咖啡鞣酸、胡萝卜素、蛋白质、糖类等多种成份,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及安胎等药用价值。  
(十九)糕里虾仁  
糕里虾仁是苏州的一道特征美食菜。它以以鸡蛋白调匀后参加米粉、虾仁,入锅油氽制成,色泽鲜艳,松香可口,亦可另置小盒,佐以番茄食之,其味更佳。  
(二十)八坼咸蛋  
吴江八坼也是咸鸭蛋之乡,咸鸭蛋的种类很多,有五香熟咸蛋、红心熟咸蛋、双黄保健咸蛋等。  
依据吴江的风俗,“立夏”当日,小孩都要在胸口挂上用五彩丝线编织的网兜盛装的咸鸭蛋。取“鸭”“压”谐音,挂鸭蛋,有压邪不得病的意义,也有压住重量不让减轻的意义。  
质量好的咸鸭蛋外壳洁净,润滑圆润,蛋壳呈青色,蛋白洁白凝炼,咸味适中,油多味美,用筷子一挑便有黄油冒出,蛋黄质地细沙,分为一层一层的,由浅至深,越往蛋心越红,中间无硬心,滋味鲜美。  
(二十一)天下第一菜  
天下第一菜是石家饭店传统名菜,亦称锅巴汤。此菜特性:虾仁玉白鲜嫩,锅巴金黄松脆,番茄红润酸甜。锅巴油炸后盛在荷叶汤碗内,并浇入50克沸油,另用虾仁、番茄烹制成卤汁,上桌时先端上刚氽好的锅巴,随后将一碗卤汁趁热倾入锅巴碗,须臾间,锅巴咝咝裂响,香扑鼻,声入耳,色悦目,味乐口,四趣相得益彰。  
据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民间尝得锅巴汤,脱口赞道:“此菜可称天下第一菜。”从此被称为“天下第一菜。”另据传说,当年太湖修堤,时值大堤合龙之夜,中央官及钦差大臣在湖滨督工,疲惫饥渴之际他们上了村店。村店开到半夜厨子已无物可下锅了,于是将吃剩的锅巴氽水了,又将用剩的火腿、虾仁、番茄之类杂烩一锅汤,上桌时,“吱吱”爆响,将钦差大臣从瞌睡中惊醒,忙问:“何菜?”厨子顺口道:“平地一声雷!”说也巧,门外报喜的闯了进来:“大堤合龙告捷!”钦差大喜,连称此菜吉利。于是锅巴汤也称“平地一声雷”。  
(二十二)梅鲚鱼  
梅鲚鱼,由于尾叉局部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又称凤尾鱼,与太湖银鱼、白虾、白鱼齐称"太湖四宝",也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七都地处太湖之滨,盛产此鱼。  
梅鲚鱼在明朝就被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在《万历野获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从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岁贡梅鲚万斤。"故梅鲚鱼又称"贡鱼"。  
太湖一带出产的梅鲚鱼,小局部以鲜货供给市场,大局部晒成鱼干或加工成罐头,作为旅游休闲食品。太湖年产梅鲚鱼700吨左右,每年8~10月是梅鲚旺汛,产量占全年80%左右。  
梅鲚鱼肉嫩味鲜,含有丰厚的蛋白质,特别是它的软骨和鱼卵含有大量的钙质,是补脑和补骨髓的佳品,特别合适青少年。梅鲚鱼被视为席上珍品,可红烧,也可将之置于小碗中,加作料在锅里清蒸食用。最佳的吃法是油炸,将此鱼洗净晾干,投入油锅炸,待鱼体呈淡棕色即可起锅,辅以调味品,食之酥脆幽香而又鲜美,耐人寻味,久食不腻不厌,是品酒、下饭的佳品。  
(二十三)震泽大头菜  
震泽大头菜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特产。吴江震泽大头菜具有色泽好、口味鲜美、咸淡适合、略带甜味、闻有香气、菜头脆嫩、纤维细腻等特征,是居家游览的佐膳上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名誉。  
大头菜又名疙瘩菜,是芥菜的变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芥菜等蔬菜的种植史。苏南吴江和浙北湖州一带很多,但以吴江震泽、七都所产的最为著名。  
震泽地处太湖东岸,受太湖水汽影响,这里早晚空气湿度大,而且光照充足,共同的区域气候为大头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而且,震泽当地的土壤,是一种名为青紫泥的优质泥土,不只略带粘性而且肥力好。加上农民种植过程中,运用了大量有机肥,所以长出来的大头菜皮滑色青,个头大不空心,重量重点的一棵达二三斤。  
震泽大头菜是以鲜大头菜加工腌制而成,已有200多年历史,种类有两种,一种是从嘉兴九里湾产的良种选育而成,俗称土种。主要特性是肉质细,辛味浓,水分少,加工腌制后的大头菜具有香、脆之味;另一种是上世纪60年代引进的云南种,俗称洋种。特性是外形较大,产量较高,但加工后的口味略逊于嘉兴种。  
十九、吴江市著名景点  
1、同里镇  
同里镇建于宋代,位于太湖边、运河旁,周围为五湖环抱,是名不虚传的水乡古镇。同里镇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独一将全镇作为文物维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退思园坐落在同里镇中偏东北,建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2000年11月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由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2、师俭堂  
师俭堂位于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震泽镇宝塔街西端(旧坊名仁里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占地27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50余间。原三面临水,一面临街。它以宝塔街为界,分路南路北两局部,为一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等于一体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师俭堂街中建宅、宅内含街,是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中央特征的建筑。  
3、先蚕祠  
先蚕祠坐落在盛泽镇五龙路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当地丝绸业公建。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政府斥资数百万元对该祠停止了修缮,于1999年秋天正式对外开放。先蚕祠以前是祭奠蚕丝业祖师的公祠,江南一带很早以前就传说着是黄帝的妻子嫘祖从天庭取来了蚕种和桑苗,从此,人世便有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所以,民间又称嫘祖为蚕花娘子,先蚕祠也被盛泽人称为“蚕花殿”。  
4、慈云禅寺  
慈云禅寺创立于宋咸淳(公元1265-1274年)年间。明正统中(1436-1449年)重建,旧名广济寺。自明万历至汪康熙、乾隆、道光历朝屡次增建殿宇堂轩,成为吴江市(县)内范围较大的佛教寺院。  
5、黎里镇  
黎里镇位于吴江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一座保管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镇为一河两街,两岸保管下来的大多是明清建筑的二层楼房,铺面店堂毗邻相接。古镇又一特征是其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黎里还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家乡,其故居现为柳亚子先生留念馆,是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6、嘉乐堂  
嘉乐堂,亦名大园里、铜罗周宅,建于清代,坐落在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铜罗社区民主街90-116号。  
整座宅子为“走马楼”款式,中间天井,周围楼房互为贯穿,东、西两幢楼房分别名为“嘉乐堂”和“远香居”,开阔均为5间计17.60米,进深6.40米,南、北两边均有厢楼。楼房有长窗落地,门窗、房梁上均有精致的雕琢。现该宅为周氏后人私人宅所,保管相当完好。  
2009年,嘉乐堂被市政府发布为第五批吴江市文物维护单位,2012年,由于行政区划变动,调整为苏州市文物维护单位。  
7、庞山湖农场眺望楼  
庞山湖农场眺望楼位于吴江区松陵镇庞北村,年代为1932年。  
庞山湖农场眺望楼,位于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庞北村,单间三层,呈正方形,高6.90米,宽4.70米,长4.70米,由青砖、水泥等资料构筑。第三层上曾设铜钟一架,为员工作息报时所用,周围墙壁均设枪眼。现一至三层墙体完好,三层上面的女儿墙大部已毁于“文革-”期间,该建筑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为近代遗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庞山湖原是吴江的一个著名湖泊,在吴江城区以东三里处。  
2009年,庞山湖农场眺望楼被市政府列为第五批吴江市文物维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维护单位。  
8、油车路166号民国建筑  
油车路166号民国建筑位于吴江区松陵镇油车路,年代为民国。  
山湖饭店民国建筑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油车路166号,建于民国,当时是庞山湖农场的办公楼。2008年发布为吴江市文物维护单位,因行政区划调整2014年明白为苏州市文物维护单位。  
9、苏嘉铁路桥墩  
苏嘉铁路桥墩位于吴江区松陵镇白龙桥村,年代为1936年。  
苏嘉铁路桥墩为苏州市文物维护单位。  
10、震泽懋德堂  
震泽懋德堂位于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28号,年代为清。  
清末毕姓丝商建,为“毕万茂丝经行”原址。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共四进,其中一至三进为两层楼房: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大厅即丝经行停业厅,南墙筑砖雕门楼;第三进是内厅,天井东西南三面均设厢楼;第四进为平房。  
震泽懋德堂为苏州市文物维护单位。  
11、凝庆堂  
凝庆堂位于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三官堂弄9号,年代为清末民初。  
建于清末,由丝商朱季芬所筑。“凝庆堂”丝商朱季芬宅  
凝庆堂坐北面南,共有三进,均为二层楼房。“凝庆堂”丝商朱季芬宅  
第一进,墙门面阔8.6米,进深4.8米,为双步抬梁式,中为石库门,正间用砖墙与两边距离断辟为通道。  
第二进,大厅面阔10.4米,进深10.1米,原作丝经行停业之用,为四界扁作雕花大梁,从檐廊起抬空,后为双步。天井西边是厢房,东边为厢廊。厅后廊置楼梯,设茶亭,两侧有蟹眼天井。  
第三进,内厅面阔10.7米,进深8.5米,为四界扁作雕花大梁,前后双步梁,天井左右为东西厢楼。“凝庆堂”丝商朱季芬宅  
第二、三进梁架花卉、屋檐挑头戏文等雕琢精巧,内容颇为丰厚。  
2008年12月,凝庆堂列为吴江市文物维护单位。  
12、敬胜堂  
敬胜堂位于吴江区震泽镇砥定街46号,年代为清。  
敬胜堂在震泽镇砥定街四宜轩弄1号,坐北朝南,沿砥定街临頔塘河。建于清末,为丝商汤赉臣宅。  
敬胜堂为东四西五格局,第一进为沿街店铺,面阔五间17.8米,进深6.4米。  
第二进起为高墙大院,自第二进开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后四进均为双步抬架硬山顶。东路第二进为门楼,南墙筑有石库门。  
第三进为大厅,天井东西两侧各有厢楼。  
第四进为内厅,前廊设船篷轩,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楼,南是砖雕门楼,正间南为六扇花格长窗,南边间及厢房为裙板短窗。  
2008年,敬胜堂列为吴江市文物维护单位。  
13、畲庆堂  
畲庆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即西山岛)东里村186号,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现有门屋1栋、花厅1栋、后附房1栋、大厅1栋、楼厅1栋、住楼1栋,总面积约411.3平方米的6个单体建筑分为东西二路,东路有门屋、花厅、后附房;西路有大厅、楼厅、住屋。间以备弄相通,各进单体建筑之间又有塞口墙与天井相隔,构成独立的单元。花厅面阔三间,内五界前后轩,内五界回顶做法,成“三轩联缀”方式,构造小巧,极具曲线美。  
难得的是,在前院东侧砖雕门楼字牌内镌有“乾隆乙丑孟秋”年号铭文,即公元1745年,这正是该堂建造的绝对纪年。  
大厅面阔三间,内四界前轩后双步方式。大厅内梁垫、蜂头、枫栱、山雾云、抱梁云、窗隔等雕饰件与装折形制完好,各种图案,非常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009年,畲庆堂被市政府发布为第六批苏州市文物维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