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相城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15 17:21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苏州市相城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区北部,苏州大市市域中心,东邻苏州工业园区,西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依苏州姑苏区,北与常熟市交界。天文坐标北纬31°20′15.88″~31°33′09.96″,东经120°15′34.94″~120°49′20.24″,总面积489.96平方千米,占苏州全市面积的5.84%。  
相城区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域,地貌以平缓平原为主,自西向东迟缓倾斜,海拔3~4米,阳澄湖一带仅2米左右。  
二、民俗文化  
相城区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春秋吴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其时,伍子胥为吴国建都选址,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地,欲筑城于斯”,相城因而得名。  
三、生活民俗  
一是民居民俗。民居是民俗文化的直观表现。目前,相城区维护较好的特征民居汇集区有陆慕老镇、安定古镇、湘城古镇、黄埭古镇等都已归入维护规划,其中陆慕老镇改造以“陆慕老镇·苏州记忆”为主题,维护老镇风貌,展现区域文化。二是节庆民俗。渭塘镇每年都举行“清明诗会”,荷塘月色湿地公园每年的“六月二十四荷花华诞”都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七月七日“乞巧节”阳澄湖畔民俗活动曾经构成品牌,吸收大批民众普遍地参与进来,体味民俗文化的共同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承受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使曾经空泛的传统节日重新被民众体验为具有传统价值的活动。  
四、消费民俗  
传统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民俗,相城区地处江南,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渔文化、农耕文化由来已久。阳澄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应用阳澄湖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农耕、渔业文化上做文章,经过“自然资源+文化创意+互动体验”的形式,打造呈现代版的江南“鱼米之乡”浓缩版本。在充沛应用独有的地域、环保、生态、环境、人文等要素,全方位展现最具江南“鱼米之乡”的农耕与渔业文化特征民俗文化体验区。手工绝技也在相城代代相传,相城区的手工艺民俗有著名的“相城十绝。其中御窑金砖、元和缂丝、陆墓泥盆、渭塘琴弓、苏派砖雕、安定船模、黄桥铜器、水乡草编等都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文艺民俗  
相城人多才多艺,文艺民俗丰厚多彩。一是戏曲民俗。相城大众对戏曲文化有着深沉的感情,喜欢演唱锡剧、沪剧、越剧、京剧、黄梅戏等,特别擅长锡剧。相城区北桥街道享有苏州市特征文化乡镇“戏曲之乡”的佳誉。2012年8月,北桥街道周少石小朋友被授予中国戏曲“小梅花”称号。10月北桥街道首届大众戏曲艺术节在盛北广场盛大开幕。成立了少儿戏曲培训班,建立了戏曲陈列室,还修复古戏台。二是歌唱民俗。阳澄湖地域民间文艺的创作比拟活泼,村头街尾、田间场地,宣卷、舞龙、连厢、花担、戏曲等经常演出,其中以阳澄渔歌最为著名。阳澄渔歌是吴歌的一个支脉,源远流长。经过人们不时传承和发扬,韵律愈加漂亮,表达愈加流利,具有较强的美感。曾经搜集整理出版了《阳澄渔歌》,成立了特地的渔歌扮演队伍。三是书画民俗。相城区有著名的吴门画派开创人沈周,民间书画之风盛行。目前元和、黄桥等地小学课堂都有书画校本教材。社区常有书画展览交流活动,过春节的春联,年画等书画艺术作品创作量大。今年刚刚开业的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对相城整体书画艺术程度产生推进作用。  
六、婚庆民俗  
婚俗很大水平上是民俗的集中表现。相城区的婚庆民俗表现在新兴的“婚庆产业一条龙”与民间“婚庆效劳一条龙”交相辉映。近年来,打造“文化强区”的相城朝着婚庆服装、婚礼用品、婚庆及婚宴系列效劳、婚纱摄影、摄影器材、家居、珠宝以及相关个性化配套效劳等一条龙婚庆产业全线出击。2011年底投资近3亿元的婚纱城建成开业,截至目前已有300多家商户入驻,引进了国内外100多个知名品牌。12年12月22日首届苏州婚纱婚庆文化节在相城区苏州(中国)婚纱城开幕。为消费者呈现出360度全方位平面掩盖的婚庆用品以及“一站式”新体验。此外,占地8000平方米的超大型实景影棚———“大摄汇”摄影基地正式签约落户苏州(中国)婚纱城,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地域范围最大、内外景分离的综合摄影基地。值得一提的是,相城还有一批身怀绝技的“土厨师”。他们没有固定加工场所和效劳对象,为相城人的婚丧嫁娶提供加工烹饪效劳。目前我区注销在册的“土厨师”已有310人,他们提供大棚、桌椅、餐具、效劳员、洗菜、洗碗等“一条龙”效劳,原资料和酒水能够则由东家自备。目前民间的“一条龙”效劳延伸到观光、婚庆、婚车、婚纱、司仪、花轿等婚庆配套。  
七、主要存在问题  
没有创新的民俗文化传承是僵化凝滞的,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根”,没有文化创新才能就缺乏竞争力。随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作深入的变化,外来文化也对民俗文化产生较大的冲击,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遭到无情的挤压,有的民俗文化慢慢被人们遗忘。特别是随着艺人的逝世、传人的减少,许多民俗文化面临“人去艺绝”,因而,对民俗文化的维护应注重抢救、传承和创新。  
1、陋习交错。外乡陋俗陋习与外来输入陋俗陋习交错在一同,成为一道“不美”的景观。当前,一方面,城区在扩张,村庄变社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分开土地,搬入楼房,成为市民。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越来越脱离其存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呈现断流,而新的文化又没有树立起来。另一方面,外来人口数量曾经超越外乡居民数量,外来陋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违背方案生育的超生、不讲公共卫生、不守公共次序等陋习。新型的、合适经济开展和转型需求的、务实致用的乡民信仰和价值体系并未明晰,一些社区实践上处于肉体真空地带,而封建迷信、赌博等陋俗、恶习却大肆侵入,影响了社会习尚,也影响了青少年安康生长。  
2、民俗异化。民俗文化从本来的典礼性、日常性和自娱性走向展演化、市场化和节庆化,糜烂民俗化倾向严重。一些传统民俗成为状况送礼的借口,攀比糜费的现象层出不穷,如结婚规格朴素成风,一些先富起来的村民开端比车子、比房子、比票子、以至比二奶。从而呈现了一些“民俗异化”现象。  
3、移风易俗的力度不够。民俗的继承应该随着社会转型的过程停止扬弃。移风易俗是每个时期的请求。目前移风易俗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过火强调民俗的稳定性、激进性和微调性,移风易俗的勇气缺乏,难以突破那种小富即安、不求开展的幸福观、消费观、消费观、伦理观等无形的墙,不利于相城经济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则是过于急促地倡导新风气取代或改造旧习俗,过于僵硬,过于城市化,表现方式不够以人为本,难以得到百姓的认同,并形成了新民俗的拔苗滋长,难以融入大众文化生活。  
八、相城区过年风俗  
1、掸檐尘  
在农历十二月廿四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停止一次掸檐尘活动。用稻草把或扫帚绑在长竹杆上,将屋里梁上、墙上、层顶内四处灰尘、蛛网掸洁净。其意一是扫除一年的晦(灰)气,二是干洁净净迎接新春。此项工作必需在十二月廿四前完成,俗称“掸三不掸四”。  
2、摊田角  
又称“烧田角”,每年腊月廿四夜,东桥农家都在要本人地步四角引烧柴禾。孩子们举了火把在田里奔跑,边跑边喊:“摊摊四角落,一亩要收三石六,明年养只大猪猡。”随后随用火把烧去田边枯草,祈求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隆。  
3、送灶神  
腊月廿四夜送灶神,家家都做团子,称为谢灶团。晚上在灶龛里点上香烛,供上团子,送灶王爷上天,又称“祭灶”、“谢灶”。传说供糖食和团子可粘住灶神之口,以免其上天揭民之短。元旦夜灶神重返人世,灶龛供酒果糕酥,称“接灶”。  
4、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相称如来成佛之日,各寺庙僧尼以莲心、枣粟、胡桃肉、松子肉、百合等果类和米煮成腊八粥斋供,并以此粥馈送施主及左近居民,称作“佛粥”,也称“七宝粥”,人们置信是日食此粥能消灾降福、祛痛延年。而农民则以胡萝卜、山芋、蚕豆、红枣、青菜之类,煮成咸粥而食。此风传播长远,后来普通居民家也都本人煮而食之,作为应时食品以添乐趣,同时也有滋补之效。  
5、元旦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为元旦,谓旧岁至此而除,俗称大年夜,过年。“年”相传是一只凶猛的食人兽,到元旦这天它就呈现,挨家挨户地吃人。为了逃过这一劫,百姓就在元旦前采折松柏、松树枝条,用红纸卷起主杆,插在屋檐口,其意是让“年”到来时误以为这里不是人家,是树林、坟地而过;这天,家家都要贴春联,也叫“封门对”,“年”来此时,以为此家大门被封,没人住了,就不再进门害人;大年夜,把井泉童子纸模放在竹筛子内,饷以糕点、水果,摆在井栏圈上,谓之“封井”;正月初三焚医神模,谓之“开井”;大年夜扫地须由外往里扫,意为财不外漏;吃年夜饭必需佳肴满桌,红烛高烧,举家聚会。菜肴中必备一碗青菜,称为“安乐菜”,一碗黄豆芽,称为“如意菜”,以示来年一年安乐,百事如意;米中放少许黄豆一同煮饭,饭后取几颗用线串起后种入土中,意为“不出天花”;夜半子时必放爆仗,称为“关门爆仗”。  
6、过节  
吃年夜饭前先得“过节”。在堂屋正中摆上酒席台,南面一方空出摆上香烛蜡千,焚烛点香,并烧化锡箔、冥纸、钱粮祭奠祖先,这是对祖先的传统留念。  
7、压岁钱  
过年,晚辈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有庆祝旧岁顺利,预祝新年不祥如意,兼亦驱邪。旧时铜钱有孔,用绳穿之,压于枕下、床脚,或挂于帐钩,今用红纸、红袋包之。  
8、守岁  
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欢聚一堂,一边吃茶点,一边聊天拉家常,神往着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平和安全,屋内点守岁烛两支,生花报喜,红光四照,达旦不眠。孩子难以熬夜,大人常常以老鼠做亲相哄,称为“守岁”。20世纪八十年代后,家人都边看电视节目边聊天,普通要到新年钟声敲响后才睡觉。  
9、烧头香  
守岁过半夜,放过开门爆竹,上年岁的人带上香烛到春申君庙及观音庵等寺庙烧香。听说谁争到新年第一柱香,这一年里他的运气就最好,能够消灾获福。后来庙堂虽撤除,但原庙基空地上的香火不时。特别是春申君庙的庙基上香火更盛,由于春申君黄歇是苏州的城隍神。有些生意人还驱车赶往苏州、杭州去“烧头香”,以求好运。  
10、歇年  
传说每初一至每初五由弥勒佛当道,他要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好好休息五天,故初一至初五普通不事农桑,称为“歇年”。  
11、接财神  
正月初五为五路神华诞,俗称财神华诞,清晨放炮仗接财神,在财神纸模前供酒、肉、果品,并置算盘、银锭、斗、称,烧香点烛,磕头跪神,祈求发财,俗称“接路头”。  
12、天华诞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人们称之为“天华诞”,这天家家在门口场地上燃烧香烛钱粮,称为“烧天香”。又云“七银、八谷、九天、十地”,分别以正月七、八、九、十为银、谷、天、地之华诞。  
13、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点“三官灯”(天官、地官、水官)。有的村子把各家备的灯笼用长绳衔接起来,用高杆高高挑起,几百盏灯笼从东头到西头,构成灯的长龙,随风晃动,犹如长龙在空中游动。孩子们提着兔灯、狮灯嘻弄欢奔,大人敲锣打鼓,穿村走巷,称之为“走马锣鼓”。各家各户还要吃用玫瑰、薄荷、百果、豆沙为馅做成的团子,叫做“吃元宵”。  
14、吃年酒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吃年酒。为了避免冲碰,大家争先要排队约好日期。有新婚的新官人、新娘子,因要走遍男女双方的亲戚家,日期排不转来,就一日三餐都排上,一餐一家亲戚。因当地有个风俗,新结婚的夫妇每家亲戚都要轮到,如第一个新年不去,亲戚关系从此断落。因而当地有句俗语,年酒吃到大麦熟,阐明了吃年酒风之盛。  
九、相城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又名金爪蟹,产于苏州阳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称清水大闸蟹,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肉质细腻,十肢矫健,置于玻璃板上能疾速匍匐。煮熟凝结,雌者成金黄色,雄者如白玉状,滋味鲜美,是享誉中国的名牌产品。  
2、阳澄湖湖虾  
阳澄湖湖虾俗称“青虾”、“清水虾”,个大致壮,壳薄呈半透明,颜色青亮有光泽,肉质细嫩鲜,营养丰厚。  
3、阳澄湖白鱼  
白鱼又名“白鱼条”。细鳞细骨,体色雪白,其肉质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向被视为上等佳肴。而且阳澄湖白鱼少刺多肉,滋味鲜美,除了营养价值高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补肾益脑等作用。  
4、相城小白菱  
相城小白菱,色白绿,皮薄肉嫩。生吃甜嫩,熟吃甜糯。每年四月播种,十月收获,多吃菱角能够补五脏,除百病,且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由于菱角不含使人发胖的脂肪。  
5、鳜鱼  
又名桂鱼,体短背高,口巨鳞细,有灰黑色斑纹,翅上有刺,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钾、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松鼠桂鱼”更是苏帮菜中最为著名的一道菜。  
6、甲鱼  
学名鳖,又称圆鱼,为阳澄湖名特水产之一。甲鱼营养丰厚,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动物胶、角蛋白及多种维生素,是不可多得的滋补品。鳖肉鲜美,特别是裙边肥而不腻,可与粗茶淡饭媲美。相城独有的“菜花甲鱼”倍受食客喜爱。  
十、相城区名人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十一、相城区著名景点  
1、沈周墓  
位于阳澄湖镇沈周村。1956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2、文征明墓  
位于元和街道御窑社区。1957年8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3、陆慕御窑址  
位于元和街道御窑社区。2006年6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2016年,陆慕御窑址归入御窑金砖博物馆,对外开放。  
4、观桥  
位于阳澄湖镇湘城河东街观桥头。拱形桥。宋咸淳二年(1266年)建造,名通仙桥。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更名观桥。明、清均有修缮。  
5、凤凰桥  
位于安定街道旺巷村,单孔石质梁桥。宋代建,明代王策将原桥西移重建,历代均有修缮,保存宋代建筑作风。  
6、石家桥  
位于北桥街道石桥村。单孔石拱桥。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北桥堍东侧有旗杆石,桥面石栏形似一只被剖开的大元宝,东西各一半,又似一对四人座长石椅,形制稀有。  
7、南桥  
本名安定桥,位于元和街道陆慕老街南端。单孔石拱桥。桥堍傍靠枕桥,俗称桥挑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  
8、万安桥  
位于渭塘镇凤凰泾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造,时为木桥,后屡次修建。  
9、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  
现存黄桥街道北庄村。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立,青石质,圆首,高2.06米,宽1米,厚0.27米,分碑体和碑座两局部,碑座已失。  
10、妙智庵原址及明御祭姚广孝文碑  
位于阳澄湖镇湘城人民街后弄后山嘴,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建,初名法华庵,后称妙智禅院,俗称妙智庵。御祭姚广孝文碑嵌于妙智庵原址殿内东墙。碑高0.93米,宽0.41米,祭文340字左右,楷书阴刻,保管完好。  
11、灵应观玉皇殿  
位于阳澄湖镇湘城河东街观桥头。宋咸淳二年(1266年)建,初名灵应道院。元初毁于兵燹,延祐年间(1314~1320年)重建,更名灵应观。明高僧周鹤林重建玉皇殿(后殿)。今仅存玉皇殿。  
12、悟真道院  
位于元和街道御窑社区。  
13、城隍庙及戏台  
位于北桥街道南桥镇西街。建造年代不详,现存房屋为清中、晚期建筑。  
14、熙馀草堂  
位于黄埭镇黄埭大街西市。原为乡绅朱福熙宅第。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造,现存建筑为道光三十年(1850年)所建。占地378平方米,由香山帮匠人施工。  
15、“江抗”驻消泾办事处原址  
位于阳澄湖镇消泾集镇。民国28年(1939年)9月,中共苏州县(工)委交通联络站与“江抗”驻消泾办事处驻中共公开交通员沈菊英家。2006年,区政府重修,作为爱国主义和传统反动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16、湘城粮仓  
位于阳澄湖镇湘城观桥头粮库南栈,20世纪50年代建。  
17、含秀桥  
位于元和街道潨泾村潨泾老街的最南端。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桥联柱框内南北各有桥联一幅。南面楷书联“鼓棹南来港名柴米,扬帆东去河号阳澄”;北面篆书联,字迹含糊,难以辨识。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