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吴中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15 15:5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吴中区位于苏州的天文中心,北与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交界,南临苏州吴江区,东接昆山市,西衔太湖,与无锡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天文坐标为东经119°55′~120°54′,北纬30°56′~31°21′。全境东西长92.95公里,南北宽48.1公里,全区总面积2231平方公里,其中陆空中积745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1486平方公里,约占太湖总面积的五分之三。  
二、历史文化  
吴中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工艺兴旺,构成了刺绣、雕琢、缂丝、建筑工艺、青铜铸造、古琴制造、书画装裱等行业。  
吴中区现有甪直、木渎、东山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月湾、陆巷、杨湾、三山村、东村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12处,金庭、光福2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吴中区共有县级以上文物维护单位125处,其中国度级文物维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维护单位19处。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7项,其中世界级1项,国度级3项、省级18项、市级8项、区级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118人,其中国度级4名、省级8名、市区两级106名。市级非遗维护示范基地4个,市第一批消费性维护示范基地2个。  
三、木渎古镇民间风俗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域长期构成的水乡风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木渎古镇历史上经济相对兴旺,因此节庆风俗多姿多彩,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征。  
“碰瘌痢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举行,主要活动是抬猛将老爷。猛将老爷是一个用香樟木调成的坐像,面容安宁而不失威武。但他却是光脚、秃头,这一绝无仅有的特征使这个民间活动有了一个乖僻而滑稽的名字“碰瘌痢会”。这个风俗主要经过抬猛将老爷,哀求他能给人们带来财气和庇佑。  
“灵岩走月”:相传吴越春秋时期,在灵岩山顶赏月就已成为风气。西施爱月,夫差为了讨好她,特地在灵岩山为她修建了玩月池。历代名人雅士亦有喜欢登灵岩山赏月,如梁简文帝、韦应物、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文征明、唐寅、康熙、乾隆二帝等等。而苏州民间也有中秋到灵岩山赏月祈福的传统。  
“四月初八吃乌米饭”:乌米饭,开端因道家以为久食能够强身延年,成为了道家食品。到明代时,寺庙大兴,加上吴语“阿弥”与“乌米”的读音相同,于是乌米饭又成佛家食品。而四月初八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华诞,所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用乌米饭供佛,同时乌米饭也成了“户户皆食之”的应时食品。直到如今,“四月初八吃乌米饭”的食俗相沿未变。  
木渎还有许多别具江南特征的传统风俗,如春节“拜喜神”、“走三桥”中的走“永安”、“吃年酒”、“烧头香”;元宵节“走马锣鼓”、“闹元宵”;二月二的“撑腰搞”;立夏时的“吃甜酒酿,尝三鲜”;端午节的“赏端阳”;七月七的“七夕乞巧”;中秋节的“斋月宫”、“灵岩赏月”;金秋十月的“天平观红枫”;腊月的“喝腊八粥”;十二月二十五的“送灶神”等等,多姿多彩,不胜枚举。  
四、甪直古镇民间婚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婚礼——这个民间文化的大汇展,也是大同而存小异,而小异却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婚礼——这个民间文化的大汇展,也是大同而存小异,而小异却是鲜明的地域和个性的显现。甪直地处吴中腹地,是典型的水乡村镇,此地的婚俗显现的是一片水乡特征。  
婚前几天,男方预请邻里相帮,并设酒招待前来的亲朋好友,从搭棚、落桌、正日、回门、拆棚,整个过程约五天左右。  
女方亦然,但氛围不同,喜庆之中,带些悲悲切切,。待婚的新娘,看着嫂子为她缝制红绿新被,再由三代夫妻双全的寄爷寄娘或其他亲属,把被子、枕头层层包好,被子里和子孙马桶里还要放进成双的红蛋,以示代代相传。  
女方要把一切嫁妆放在堂屋里,款待四邻参观,这叫“亮妆”。常常是亮妆尚未尽兴,迎亲船队早已赶到,女方用茶水、点心款待,却迟迟不肯放妆,趁机和男方讲条件,男方独一的权益就是敲锣打鼓催妆。就这样“迸”了不少时分,女方的“气”也生够了,才自动突破僵局发妆。  
新娘临嫁除了通常的“哭嫁”,还有“饿嫁”的风俗。新娘要事前饿上几天,只以蜜枣、干果充饥,临行前才由嫂子捧来饭碗“开戒”,由母亲喂饭,表示再吃一顿“娘家饭”。  
吃完“娘家饭”,新娘赖在娘家不走——“新娘越涨(赖),娘家越发”,要涨到晚上七八点钟才罢。新郎只能让傧相放鞭炮催嫁。一个在屋里起劲地“涨”,一个在屋外心急地“放”,引得贺喜的亲朋好友一阵一阵捧腹大笑,这种局面使娶亲双方都又喜又乐,引发出浓浓的喜剧效果。  
迎亲队伍从“青龙头”(女方房子的东南面)进宅,待新娘被兄弟抱上轿后,抬轿人有时会用“颠轿”来报仇女方的失礼。新娘被颠得头晕眼花,乃至呕吐不止,只得将事前准备的盛灰脚炉踢出轿外,以示“服输”,颠轿即止,男女双方一切的“气”也就扯平。  
甪直婚礼中,司仪的赞词也很有意义。新人拜堂时,司仪赞道:“一拜天,二拜地,天地始创人世间,如今谢天地,行礼拜拜拜!”“稀奇稀奇真稀奇,陌生疏生做夫妻,谢父谢母哺育恩,行礼拜拜拜!”“红绿丝绒六尺长,两头牵对新鸳鸯,当中有个同心结,明年就生小鸳鸯,行礼拜拜拜!”三跪九叩的大礼完成,也就成全了两个生疏人的终身大事。  
进入洞房,其他程序和别的中央差不多,都是踩布袋、抢喜糖、闹新房……但是恶作剧也不少:结婚大床,一似长方形柜子,有人悄然抽去几块床板,外表上看不出来,待到新人休憩,“机关”显灵,双双跌到床下,非常狼狈。也有教唆一些顽童,事前躲藏在床下,待新人上床,就猛敲床板吓他们,再由潜伏在外的人们破门而入,这时,一对新人还得强作欢颜起床接待……够可恶的,但也迫不得已,谁让结婚三朝无大小呢!  
五、东山城隍会  
旧时每届农历三四月间,东山有出城隍会之举,祖代相传,传播何止百年,未尝连续过。东山前、后山共有五尊城隍神,即襄公庙之程度王,殿背后之忠安王,鹅潭头之武乡侯,金家湖之威灵侯,和后山杨湾庙之汤斌。前山四尊城隍,按例每年出会只出一尊,每四年轮到一次,后山则年年为汤斌。出会之日,仪仗是由各自扮演,各献杰作,以显身手,行头道具,鲜艳耀眼,夸耀气度。节目众多,可谓一年一度自发的民间文艺大聚集,故为当时人民大众所爱看。  
扮演的大型戏文,东山人称“五方”,有“梁山一百零八将”,“七侠五义”,“铁公鸡”等等,其特性是只奔跑,不演唱,一手扯开戏装衣襟,顶风飘拂,一手所持武器铿锵有声。小型戏曲有“孟姜女过关”,“活捉张三郎”,“烟花女子告阴状”,“王魁负桂英”等等,皆边走边唱边演。余如龙舞、台阁、莲湘、高跷、荡湖船等等,以及江南丝竹也都参与。  
按东山传统惯例,出城隍会分前山、后山,即前山出给后山看,后山出给前山看。普通先由前山到后山去,隔日后山出到前山来,双方之仪仗、文艺队伍要相互迎接,时前山后山两支队伍并在一同,首尾相接足能排满东山数里长街,气势恢宏,内容丰厚多彩,观者万人,每个节目自观众品评谈论。此时不只是人与人村与村之间斗胜,而且是前山、后山之间比优劣,或以行头艳丽受称誉,或以做工演技得好评,更有别出心裁、出奇制胜而得人赞扬。  
东山城隍会,出于民间自发,其盛况在乡村中属少见。出会之愿望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其选择于三四月间举行,合理农事未忙之际,村民有余力参与此一年一度的文艺活动。  
六、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乡村妇女不断保存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她们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征,取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  
水乡妇女很注重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在漆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之外,辅以精巧的包头巾和服饰,显现出本人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其服饰的中央特征十分浓郁,传承性相当稳定,但随着时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别和礼仪的需求,其服饰也会发作明显的差异。普通来说,春秋时节服饰的特性最为突出。春秋季水乡妇女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用花布、土布、深浅士林布等,颜色比照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几种颜色的面料拼接而成的服装剪裁得体,缝工精密,装饰性很强,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装饰工艺很好地显现了服装的作风特征。裤子多用蓝底白印花布或白底蓝印花布制成,裤裆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这些服饰最初由于受布幅的限制,为省料而拼接,后由实践需求的拼接开展到客观认识的拼接,考究划一平衡和对称的方式美。腰部的瞩裙也很有特征,长度齐膝,裙搁极细,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裙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与蹋裙相连。穿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周围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  
水乡妇女服饰历史长久,世代相传,相沿成习,传承性很强。它合适水乡妇女从事消费劳动的需求,适用价值较高。这种服饰还反映了水乡地域传统的审美观念。  
七、桃花坞木刻年画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刻书籍和木版画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宋代才呈现的。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好的共同作风,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最早的年画传说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  
清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绝后进步,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局部设在桃花坞报恩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当时苏州年画铺的称号,如今还留存在画面上的,前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归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等;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桃花坞年画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不断运用比拟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消费,颜色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在无数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造下,苏州年画不只颜色绚丽耀眼,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清楚,富于装饰性,构成一种漂亮娟秀、紧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共同作风。桃花坞木刻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歉收图》、《鱼樵耕读》、《大庆歉收》等。山水景色画片有各地景色,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雍正后呈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习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风土人情呼之欲出,今天成了珍贵的中央史料。有些年画富有爱国主义颜色,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图》等,赞扬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刘永福,可谓较早的政治宣传画。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胶版、铜版和石印等印刷技术有了开展,所谓“月份牌”派的年画倾销城乡,桃花坞年画大受要挟,盛况开端衰落。加上安定天国反动军兵临苏州城下,清朝中央政府仓皇逃走,在战事中,苏州遭遭到烧杀抢劫,枫桥、山塘一带毁于一炬,年画铺俱遭焚毁。虽有几家迁入阊门内和桃花坞一带继续停业,但已无法复兴。光绪初年,一些画师转到上海旧校场工作,苏州年画铺仅靠上代传下来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旧校场画来应市,以至代销石印洋画,而门神、灶君之类年画却成了主要商品。苏州桃花坞年画当时已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疾速恢复,迎来了新的春天。  
八、苏裱  
苏裱是依附着书画艺术的开展而开展起来的,苏州书法绘画素负盛名,一幅好字或好画,经托纸上浆、复以绫绢为边,便犹如如虎添翼,还便于作品的保管。古代的名画书法所以能世代相传,收藏至今,相当局部功绩高应归于装裱艺人。苏裱又称“吴装”,我国裱画的主要派系之一。盛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域。苏裱继承了宋代裱背的优秀传统,至明代,加以文征明父子、都元敬、王弇洲等的精妙心得,使苏裱更见完善。当时苏州书画艺术名人辈出,卷帙浩繁,领一代-,加上丝织业较为兴旺,绫绢量多质好,促进了苏裱艺术的蓬勃开展。苏州装裱的作风是:选料精良,配色素雅,装帽熨贴,方式多样,裱工精佳。有的书画由于年代长远,珍藏欠佳,呈现黄斑霉点,以至四分五裂,残缺不全,一经高手精心冲洗。补全,装裱修复,即可天衣无缝,与原来一样完好精巧。因而,人称装裱巧匠是“书事郎中”。  
九、太湖东山猛将会  
旧时东山人的猛将神为“会”,十分信奉。不只村村都有,以至家庭亦有供奉。全东山有大小猛将神像,何止数百,其神赛之典,已成一乡习俗。猛将神他处亦有供祀,但皆威猛有须,严峻无敢冒犯。而东山之猛将神像年少,面目娟秀,和悦可亲,虽小孩与之嬉弄,亦无顾忌,此所异于他处者。  
东山之有猛将神像,始于明代。初东山欲塑猛将祖父,苦不得其容,神乃显圣,作孩童像。像既塑成,抬过街西梢诸公井时,抬者将神像置井圈上,略作小憩,再抬却重不能移,知神意在此受享,即就井上祭奠。以后才移新庙之灵佑庙。每至正月出会时仍抬于井上受祀。这尊神像第一个在东山受祀,东山人称之为“老大”,以后,各村相继塑祀,依时间先后,人们称为:殿前0、渡桥老三、潦里阿四、漾桥阿五、席家湖阿六、吴巷阿七(后山亦有七尊神像,不作细述)。至于小猛将(小型神像)则村村都有,数不尽数。有趣者七尊大神像,都有绰号,如殿前之神像,初塑时无猛将堂,供于张师殿山门里,人称之为“戤大阿二”,意义是没安身处,民国后才将山门改建猛将堂。渡桥原多吸鸦片者,便被称为“烟阿三”。潦里产芦柴,被称为“芦柴阿四”,吴巷旧时较穷困,被称为“穷阿七”等等。  
出“猛将会”时,其仪仗是前列者为冲锋帅旗,接着是“护国佑民”、“风调雨顺”等祝祷旗帜,后面锣、伞相间,少则十余项,多则上百项,锣声震天,伞后由四人抬着猛将神像,神后为大纛旗,少则数面,多则数十面。普通经过殿泾港等障碍之道路,要扬大纛,擎旗者扬旗奔跑,数十面大纛顶风飘扬,甚为壮观。  
历史上应用出猛将会之威武队伍,和晚上各村猛将堂前旗杆上高悬塔灯,照射好像白日,惊退来扰匪寇。如明嘉靖间之海寇,明末清初之湖寇,以至民国后匪氛不静,亦效是法,一境得安。各种猛将活动有:  
大年初一,青少年敲十番锣鼓,时而家中,时而敲向街上,乐此不倦。后各村抬着“刘猛将出巡”,谓之“贺年”,旗伞蔽日,锣鼓震天,威仪甚盛。每至一村,必于广场上环行一周,俗名曰“打机差”(含行礼之意);又去各户新婚之家,名曰“送子”,由会首以布娃娃送到新房里,家人以喜钱和年糕回敬。  
正月初一至初三日,潦里村10尊小猛将抬上街巡行。青年人你争我夺,小孩形单影只,跟着看繁华。  
正月初五日,潦里中型猛将上街“出巡”,俗称“路头会”。  
正月初六日,诸公井猛将出巡席家湖头,来回三次,名曰“冲湖嘴”;潦里猛将神亦出巡从渡桥经殿泾港行进马家底回潦里。随着前山各村猛将神均抬到潦里,任潦里人抬着“逛”(将木雕或泥塑神像抬着走圈子,边走边左右摇晃晃动),称之为“逛会”。当晚还有“夜帮锣”。各村猛将神抬去潦里之前,后山槎湾猛将神独转前山,路经前山各村猛将神均要停止迎送。  
正月初八日,前山各村敲锣一遍,称为“日帮锣”,又称“现锣”,表示晚上要出灯,各村作好准备。傍晚由潦里人为首举老虎旗挑灯在前,所经各村大都点起灯笼,依次参加-队伍。普通称为“出灯”,亦称“出潦反”。其来源于前代潦里村人集0灯对抗官府而得名。  
正月初九日,前山各村小猛将神,群集塘子岭上,以潦里人擎一杏黄飞虎旗为前导指麾,当旗一挥,众人抬神椅疾冲下岭,称为“抢会”。时观者万头攒动,人声鼎沸,人则头破血流也不顾,拼命要争第一,以卜蚕花繁茂。“抢会”每年必需停止一次,谓可拔除不祥,消灾去祸。“抢会”过后,前山7尊大猛将神巡行后山,称为“漫山转”,因有“抢会”,故又称为“武转”。下午,看会者摩肩接踵聚在新庙上观看“转会”。  
正月初九至十二日,后山7尊大猛将(槎湾1尊大猛将先于初六日独转,实践只要6尊大猛将)巡行前山,亦称“漫山转”。后山没有小猛将到前山,故没有“抢会”,人称后山的“漫山转”为“文转”。  
正月十三日,为刘猛将诞辰,致祭猛将神,各村均在猛将堂或祠庙中燃以巨烛,粗似儿臂。  
十、赏荷祈福  
东山葑山赏荷抬猛将,是古镇由来已久的民俗风情,其兴始于明代中期,相传:猛将姓刘,因率兵驱蝗有功,死后被封为“上天王”,东山人尊称为“福神”。明代时,倭寇经常前往太湖骚扰,东山首当其冲遭抢掠,于是,英勇聪慧的东山人群策群力,想出了一个方法,每个村都把猛将抬出来,云集葑山寺前以神驱盗!那阵势前呼后拥,敲锣打鼓,旌旗飘扬,汹涌澎湃,气势非凡。倭寇见状在太湖中呆了,误以为官兵大部队已到,吓得狼狈而退。从此,东山百姓自发而定期举行抬猛将活动啦。  
曾记得学生时期,那时东山葑山寺赏荷祈福,从农历6月23日夜晚就开端了,旧时交通不便,镇上市民和村民们或翻山越岭,或走水路乘木船而去。葑山寺内香火鼎盛,繁华特殊,夜以继日……。听说清乾隆皇帝那年下江南巡游到东山,适逢赏荷祈福节,于是乔装平民的乾隆皇帝一行登上了龙头山上的葑山寺。他伫立山头,驻足远眺,连声赞赏!寺内方丈见他气宇轩昂不同凡响,遂准备了文房四宝请他题字。乾隆皇帝轻轻一笑也不推托,挥毫题下了:二。众人百思不解,唯方丈知晓其“二”寓意,乃葑山赏荷美好绝伦,风月无边。  
天刚放亮,东山葑山寺前的祈福广场上曾经摩肩接踵,善男信女们手持荷花和香烛,前往山上的葑山寺上香敬佛。双湾村大咀山农家乐免费为大家提供绿豆汤和茶水……从水路渡水港、具区港乘船而来的各村“猛将”在锣鼓喧天和江南丝竹民乐的吹吹打打中,相继抵达寺前的码头边。与此同时,村民们衣着民俗服装,个个都是得意洋洋,肉体焕发,护送及迎接着各村“猛将”,真可谓是村村出动,户户参与。  
在一阵阵鞭炮声中,葑山赏荷祈福节正式启动,东山洞庭红民间艺术团登台演出:舞蹈、戏曲……广场上数条彩龙腾空而起,狂舞不止,荡湖船,担花篮,腰鼓队,大头娃娃……一同互动扮演,约一个小时祈福节暂告完毕。期间,东山双湾村和镇旅游公司分别为广阔村民和游客们赠送印有荷花的精巧书签和祈福香袋。  
近年来随着东山环太湖旅游的不时开展,各村应用天文和人文底蕴优势参与其中,地处葑山寺龙头山畔的双湾村更不例外,积极发掘人文历史。除了葑山赏荷祈福节,这里的景色也非常诱人,素有“葑山芰荷”以及东山古八景中的“葑山荷舫”。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村落古周巷内有为留念春秋伍子胥携母寓居的“古保安寺”,之北有玉筍峰,峰下曾有孙武当年在此演兵著兵书的原址,龙头山上有明代炮台,伍大夫祠,雷祖殿,生肖殿,蛇王殿还有明代古井,龙首亭,古樟树,石碑等。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葑山不高但名气很大,东山人为留念当年抗倭有功,保中央安全的英雄路振飞,设立路文贞公祠,任游人凭吊缅怀!  
历年来,东山赏荷祈福节曾经成为一个民俗风情节,经过发掘多元化的旅游亮点,让更多的游客们理解东山,走进东山。  
十一、吴中区丧葬风俗  
殡葬事业与丧葬风俗、文化渊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亲密相关。江苏苏州早期受“入土为安、入木为贵、放鞭烧纸”等旧的观念风俗影响,历史上曾经呈现过重殓厚葬的陋习。随着时期开展,苏州市政府及职能部门提出了“清除殡葬陋习、节地生态殡葬、文化低碳祭扫、维护青山绿水”的殡葬理念,确立了以“现有墓葬为根底、绿色殡葬为过渡、最终全面完成入室寄存”的总体目的,出台了有利于广阔党员干部带头、有利于发扬先进殡葬文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殡葬变革。  
苏州殡葬事业的初步构成  
清代晚期,苏州就有社会士绅举行土葬事业,有堂、局、馆等管理单位,还有义冢坟茔,受理殡殓、寄柩、掩埋等业务。民国初期,苏州中央人士举行的殡葬场所达20多处,并将葑溪仁济堂、昌善局改为官办殡葬事业单位。汪伪时期,曾规则城内停枢待葬期不得超越60天,如逾期不葬,则强迫执行或代葬入土,并处以罚金。后因时局骚动,县政衰落,政令并未生效,招致苏州郊外坟墓遍及。仅吴县(现吴中区)掩埋所及义冢阡地就达422处,占地2457亩,存柩数万具。  
清朝末期,苏州已有回族龙山坟(简称回族公墓)。1930年,苏州有1个公办、4个私办公墓。进入20世纪40年代,开展为8个公办、13个社团和私办公墓,范围最大的为五龙公墓,占地470亩,范围最小的为凤凰公墓,占地只要12亩,其他公墓普通在100亩左右。此时已规则了墓穴的面积和分类收费章程。20世纪50年代末,新兴的公墓取代了义冢阡地。锡类堂义冢1101.7亩、积功堂义冢263.3亩、体善堂义冢145.4亩,均变成工农业消费用地。  
1950年9月,苏州市救济院掩埋所设掩务部,担任管理和掩埋城区及市郊各处无主棺柩,办理救济院育婴所、安老所的病亡婴老棺殓掩埋和积枢阡葬,查勘各处阡地,兼办施棺及义务殡殓掩埋等。195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告全市分散各殡舍积柩,规则柩主必需在规则期限内向掩埋所分散积柩办事处办理领运阡葬手续,逾期不办的作无主柩处置,并运往郊外指定地点集中焚化。1951年6月至1952年3月,分散存放5年以上积柩12296具,原殡舍工作人员作转业布置。  
1947年,苏州商界人士戎法琴等,向社会各界倡导实等火葬。1948年,吴县政府召开了火葬工作会议,成立了苏州火化场。当时,苏州土葬风俗根深蒂固,能承受火葬的为数甚少。  
1951年1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苏州火葬管理委员会,由市民政局、民生局等部门9人组成,将苏州火化场更名为苏州市火葬化身处。1956年,将“苏州市殡葬管理掩埋所”更名为“苏州市殡葬管理所”,接纳了西园火化场,其职责为统一管理殡殓、火化、掩埋业务,推进火葬开展。  
苏州殡葬事业的变革开展进程  
1982年,苏州市殡葬管理所请求全面实行火葬。全年死亡人数35081人,火化35080具,火化率为100%。  
1982年,苏州市殡葬管理所向全市各界和人民大众发出了深化殡葬变革的7条规约,即尸体一概火化特别是患传染病病故的要立刻火化;不准棺木土葬,违背的要起棺火化并掩埋于公墓,不给丧补费(苏州市政府1982年初次实行火葬补助);吊唁典礼用的花圈不能带回,由火化场统一处置;治丧都要重新从简,参与治丧的亲友应以不影响工作和消费为前提;取消个人办公墓;严禁在景色区建造公墓;尸体火化后把骨灰寄存于火化场,或掩埋于公墓,制止私埋乱葬。  
1984年10月8日,苏州市火化场在江苏省率先更名为“苏州殡仪馆”,主要为丧户提供接尸、防腐、冷冻、整容,并提供吊唁场所、吊唁物品、办理骨灰存放和骨灰掩埋等业务。1985年未,全市共有10个殡仪馆,火化炉36台,年火化35080具。  
变革开放初期,苏州新建村、乡(镇)级各类公墓若干,其中批准运营性公墓30个,批准面积5449.82亩。在运营性公墓之外,由乡镇提出申请、县(区)担任批建,另建有公益性公墓89个,批准面积6584.95亩。  
2003年6月,苏州市公布了《苏州市公墓管理方法》,全市有了第一部全面标准公墓开展的中央性政府规章。《苏州市公墓管理方法》规则自2003年6月起不再新建运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由于运营性公墓的存量土地已趋慌张,公益性公墓的存量土地根本用完,倒逼骨灰安葬开端由入土为安向入室寄存转变。2004年,苏州下辖的常熟市关闭了该市独一的运营性公墓——虞山公墓,建立市级思亲苑骨灰堂。全市各县级市(区)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了公益性骨灰堂。  
政策创制进一步推进殡葬变革  
“十二五”期间,苏州市以贯彻落实国度和省、市“两办”意见为抓手,力图民生效应最大化为目的,持续加大政策创制力度,相继出台各类惠民殡葬政策和深化殡葬变革、全面推进殡葬事业科学开展类文件7个,大大提升了殡葬变革在效劳社会、创新管理、生态节地等工作中的影响力。  
2011年8月,出台了《苏州市免除殡葬根本效劳费用施行方法》,树立掩盖城乡一切居民(含契合一定条件外地来苏人员)的根本殡仪效劳保证体系。自2011年10月施行以来,累计免除殡仪根本效劳费用2.9亿元。  
2012年5月,出台了《苏州市区推行绿色殡葬工作施行方法》,规则了苏州市区户籍居(村)民逝世后将骨灰撒海或以树葬、可降解骨灰盒葬、花坛葬、壁葬等不占地或少占中央式处置骨灰办法的,可享用政府补贴。其中骨灰撒海、树葬每例补贴2000元,花坛葬、壁葬每例补贴1000元。截至目前,苏州市已施行树葬13374例、花坛葬2431例、草坪葬12082例、壁葬5734例和海葬112例,共补贴经费1500余万元,共节约土地约75亩。  
2012年8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变革全面推进殡葬事业科学开展的意见》以节约土地、维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大众担负为目标,确立了苏州市中、长期殡葬变革的指导思想、根本准绳、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科学制定了苏州“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殡葬变革总体规划。  
2014年2月,出台《苏州市市级公益性骨灰堂惠民安放施行方法》,市政府决议启动市级公益性骨灰堂首期工程建立,占空中积40亩,建成总穴位30240个,并于2014年3月底投入运用。契合条件入室寄存的骨灰,格位费全免,每年只需交纳40元的管理费。目前,全市已建成公益性骨灰堂83个,设计格位169.46万个,已寄存57.25万个,节约土地约3000余亩。  
2014年8月,出台了《苏州市公墓管理结合督查方法》,明白了由市政府牵头,市民政局、疆土局、规划局、物价局、林业局等部门组成的市公墓结合督查工作指导小组,担任对全市各类公墓(含骨灰堂)的督查工作。经过两轮督查,全市公墓行业行为逐渐得到了标准、效劳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依法依规管理的认识得到了加强。  
2014年12月,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变革的施行意见》,明白党员干部要带头文化节省办丧事;带头选择少占地、不占地的生态葬式处置骨灰;带头文化低碳祭扫,传承先进殡葬文化;带头宣传殡葬变革,传播积聚正能量。  
2015年6月,苏州市民政局结合工商、物价等五部门出台了《苏州市社会殡仪效劳活动管理暂行方法》,请求各级民政、工商、物价、卫生、市容市政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会殡仪效劳活动的指导、监视、检查等工作。树立民政、工商、卫生、物价、市容市政等部门联动机制,对医疗机构安定间管理和社会殡仪效劳机构的运营管理、商品价钱、效劳收费、效劳标准等停止检查。  
十二、吴中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吴中区美食一大特征,就是品种多!  
从木渎甪直古镇到太湖东山西山,苏式面水乡糕点到时令河鲜时蔬,从年岁比你还大的口碑老店到专属于学生时期的味觉记忆……  
有动辄火了几十年的店,值得让人驱车几十公里的面馆,纯靠滋味才干找到的烧烤店,数一数二的家常菜馆,凡是你能想到的美食,这里都能找得到。  
美食天堂吴中区,大约都能写出一本短篇小说!老板娘抛砖引玉,用3000+字,为大家整理已复工的美食店,这些怎样也吃不腻的美食,先珍藏就对了。  
#木渎#  
国度4A级景区、抢手影视剧取景地、太湖十三景色区之一、乾隆爷六下江南必来之地……木渎有着多样旅游、文化标签,美食诱惑绝不亚于美景。  
遍及街头巷尾的小面馆,秋冬时的藏书羊肉馆子、经过几十年考验的老店……给日常生活减色添香。  
以拌面知名的俞家面馆,想吃得赶早的招牌大排面,浇一勺老卤,趁热拌匀,浓油赤酱,能很好地挂住滋味。  
刚烤出的大排外脆里嫩,酸甜酱汁很好地中和了大排自身厚重油腻。  
去胥口菜场买菜,顺路能处理早餐的天天来面馆,开了很多年,价目表、老面筹很有年代感。  
店主给的浇头一如既往地真实,大排、茭白肉丝、蘑菇肉片……家常滋味总能勾起旧时回想。  
胥口人气同样很旺的采香缘面馆,一楼是面馆,二楼做家常菜,招牌大排加焖肉,就是肉配肉的丰富一餐,汤料偏甜,拌面很有嚼头。  
从虞山面馆改名为聚知鲜面馆,复工后生意照旧红火,来吃的多是老顾客,焦脆嫩滑的大排配一勺灵魂油辣椒,灵格。  
天气逐步变热,复工的灵岩山寺素面部,还新增了绿豆汤和凉粉,爬完山后来一杯,清清凉凉。  
开在长亭的西施豆腐花,分咸甜口味,价钱不贵,紫菜虾米丰厚,临河吃豆花,别有一番风情。  
在木渎商城的贾三烧烤,二十年从小摊开展两层小楼,好在滋味一如既往。  
出品比拟稳定,氛围也很好的重庆高老九,最喜欢的牛油锅配美蛙,牛蛙肉带着牛油汤汁,滋味特别香。  
有市井生活气息的Liesecafe辰景咖啡,藏在木渎一个菜市场后的大街里。  
一杯燕麦奶拿铁配芒果挞,或是选款喜欢的豆子做手冲,在这里的时间总是过得慢而悠闲。  
最繁华的是到了秋冬,密集的羊肉店,有像老庆泰大酒店、和顺羊肉馆等装修气度的大饭店,也有偏居一隅的小馆子,藏着不测惊喜。  
#甪直#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甪直,2500多年岁月打磨,这座古镇愈发漠然而神韵十足。无妨起个大早,去感受古镇的温婉静谧与市井烟火。  
开在沿河一侧廊桥上的奥面馆,浓油赤酱的奥灶面,鸭肉卤制入味,汤底色泽清亮,滋味不似看起来的那般浓郁。  
有百年历史的甪直酱菜,一碟酱菜吃不出粗茶淡饭,对甪直人家来说,“华朴相错”的老滋味一直值得留恋。  
再从青石板上踏过,就能寻到甪然与季,推开玻璃门,便从江南水乡穿越至欧洲小镇。  
如画般的甜品,电影感的用餐气氛,夜色渐浓时,还要在复古欧式烛台桌上,用完典礼感一餐。  
#光福镇、临湖镇#  
在光福、临湖镇寻食,颇有几分桃花源的意义,“落英缤纷”的止境,条条街道都是美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同样“怡然自乐”。平凡无奇的外表下,着实藏了不少好吃去处。  
大名鼎鼎的太湖面馆十八浇,复工后停业时间调整为11:00-23:00,从做着渔民生意到网红面馆,有人喜欢有人怨。当渔村夜归人还能在深夜吃上一碗苏式面,滋味好坏其实并没有那么至关重要。  
年岁可能比你还大的藏书无名馄饨,门面简单,没有招牌,也没有固定停业时间,价钱格外亲民,馄饨不管大小,都是6元。一碗鲜肉馄饨外加两只鲜肉汤圆,就连小囡都能吃掉一大碗。  
馄饨店边的光福聋蚌馒头,现包现炸的鲜肉饺子,以前一到了下午,店外就排起了长龙。  
老街上的顺发点心店,除了做面,馄饨和汤圆也自有一派忠实吃客。  
扎扎实实开了二十多年的西湖面馆,在浦庄乃至临湖镇名气很大,一碗销魂鳝丝拌面,吸收着各路面痴,让不少苏州人驱车几十公里至此。  
#长桥#  
京杭运河从中穿过的长桥,美食店用博采众长来形容都不为过。  
能够点上臭气熏天组合的螺大蛳柳州螺蛳粉,老长沙臭豆腐加螺蛳粉,臭上加臭,重口味喜好者的pick。  
靠着菜场和地铁口的香酥鸡蛋灌饼(团结桥),加料是常见里脊、火腿、培根、烤肠和油条,蘸酱有特别初恋酱,汇合了酸甜辣三种滋味。  
面粉发得不错,饼皮松脆,吃起来不会觉得太油腻,私心喜欢默许加的特征萝卜干,咸咸的,嚼起来咯吱咯吱。  
店主会聊天又会做生意的广记脆皮烧鸭,切的时分就能闻到香气,一定要趁热吃,鸭皮酥酥脆脆。  
周边老居民都惦念着的盘溪砂锅馄饨,从盘溪新村搬到了龙西路,砂锅馄饨还在,面上照旧铺满了面筋紫菜,馄饨还是热实烫嘴。  
扫过门头,很难停留的雁城湘菜馆,清一色的评价都是被口味冷艳到,农家小炒肉、剁椒鱼头是响当当的招牌,价钱重量真实,环境粗陋,真真没孤负“苍蝇馆子”的称号。  
有一口老炮锅底的川西坝子,四川花椒+辣椒的秘制锅底,家门口的正宗牛油锅底,巴适得很。  
苏州人都喜欢的七欣天,前阵子出的新款“蟹味”小龙虾,吃完还能涮火锅,让熟客点单时又多了新选择。  
从杭州来的有骨气·筒骨砂锅火锅,一口奶白骨头汤底,将猪骨醇香和鸡肉鲜香释放。  
先品骨汤,再吸骨髓,后涮菜品,骨汤砂锅和涮菜分离,能给肠胃来场healthytravel。  
路过就忍不住会买的近水楼、万福兴,在这个时节很合适买些薄荷拉糕,清清亮亮的薄荷香气,格外清新。  
#越溪#  
越溪的sm广场靠近苏职大,肩负着老母亲喂胖你的任务,承包着你每个季度的秋膘。校门外的吃货世界,是专属于学生时期的味觉记忆。开心与不开心,都有它们做底衬。  
哪怕吃过无数家美食,软糯香的陆湘烤猪蹄,也还是想每月回来报道一次。  
舍友隔两天就爱来的百年拌饭,看到肥牛拌饭里焦脆锅巴,就已足够心动。  
合适几个朋友聚餐撸串言欢的小七烧烤,总要待到宿舍快关门时才回去。  
叶子干锅拿手的干锅鸡,炸过的土豆配点米饭能吃得香喷喷。  
靠一碗酸菜鱼面,便在餐饮江湖闯出一番名堂的友达面馆,开胃酸菜、爽滑鱼片、酸辣汤底加之劲道手工面,除了默许鱼面,还有三十余种配菜可供添加。  
在观前便吃过的犀牛家,是专做猪排饭的小馆子,咖喱猪排饭中,咖喱微咸的厚重口感拌上温软米饭,再挖一勺蛋皮,蛋皮上番茄汁的甜与咖喱的咸便开启了二重奏。  
集欧美浪漫与南亚神秘气质的Helen's小酒馆,精酿出彩,酒馆的情调都在,价钱也格外友好,还有各款高性价比的小吃。  
资深吃货们私藏的川菜好去处天府之味,招牌菜色品种丰厚,滋味侧重口,特征酸菜鱼重量足鱼片大,无需在辣椒海里苦苦寻觅。  
#东山西山#  
“不时不食”的美食准绳,到了东山西山更接地气,田间、湖里产什么,就吃什么,绝不会错过一样时鲜之物。  
能远眺太湖的农家乐,能点上一桌时令菜,老板娘曾去过的严氏家园农家乐,阿姨用土灶台,将这一方水土煮得风味十足。  
门前有一片池塘的丰润园生态农庄,现捞的鲜活鱼虾、新颖的野菜……合适一家人郊游聚餐。  
陆巷古村里的白玉方糕,红豆馅香味扑鼻,糯米入口有嚼劲,在做了四十多年糕点的金师傅手中,是特有的传统和质朴。  
这时正上市的东山、西山枇杷,甘美丰满,米白色果肉晶莹剔透,别错过这稍纵即逝的白月光。  
#郭巷横泾凤凰城等#  
吴中区好吃的街道,大约还有郭巷苏苑龙西香山城南横泾等等等。  
细腻精良的Miettè日式面包,有形形色色的点心面包和调理面包,店小而温馨,用精密面粉做出的面包非常软绵,有着温顺质感。  
一到凤凰新天地左近,就能闻到代家鸡蛋饼的韭菜香。店主是夫妻伙伴,阿姨担任擀面煎制,叔叔担任翻饼和加料。  
油煎蛋饼除了常见韭菜,还加了土豆丝,配菜有咸菜,榨菜粒等。在这面对长队,那是常有的事。  
爱吃日式烤肉的,突出烤肉原味特征的九田家,果木炭和安格斯黑牛肉的强强组合,迷倒了万千牛肉控。  
外来杭州面馆陈八两面家,靠着扎适用料,博得了不少苏州吃客芳心,汤头现炒的红烧牛肉面,纯手工擀制的面条劲道,牛肉也给的大方。  
还有吉林特征蘸料的海涛烧烤、烟火气十足的苏帮菜馆隐食、石湖人家门口的原始人烧烤……  
行走于吴中区,在新街古镇旧巷里寻食,会被一开很多年的美味老店感动,平凡无奇的小店收藏着记忆,好吃的店列都列不完,不同人不同美食间,每天都在发作新的故事。  
太湖白鱼  
太湖“一白”为太湖白鱼,亦称“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它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尚未养殖,主要依托自然捕捞。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可见当时白鱼已作为贡品上贡皇庭。  
太湖白虾  
太湖“二白”为太湖白虾。清《太湖备考》上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的记载。白虾壳薄、肉嫩,用白虾做的“醉虾”放在桌上,虾还在蹦跳,吃在嘴里,奇嫩异常,鲜美无比。白虾剥虾仁出肉率高,还可加工成虾干,去皮后便是“湖开”。虾还可入药,内服有解毒之成效,酒后喝一碗虾米汤,顿觉肠胃温馨。  
太湖银鱼  
太湖“三白”为太湖银鱼,它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阖闾船宴中的“残脍鱼”有说就专指太湖银鱼。宋代诗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厚,无鳞、无骨、无刺、无肠、无鳔、无腥味,可烹制各种佳肴。  
十三、名人  
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  
朱买臣(?—公元前115年),字翁子,西汉吴郡吴县人。汉武帝大臣、辞赋家。  
练埙,字声伯,后更名则成,明初人。祖籍福建浦城,父练士章(字文达)曾任苏州某海道万户府的总管,因之迁居郭巷镇尹山,宅址在今尹山街8号一带。练埙幼时即以时令自傲,与众少合,  
练纲(1402—1477)字从道,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郭巷镇尹山街8号一带)人。明宣德十年(1435)乡试第二名举人,入太学,以谙熟《春秋》著名。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子畏,号桃花庵主、六如居士等,吴县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名绍钧,字秉臣,吴县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王大珩(1915年─2011年),吴县人,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是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组织指导者。  
金圣叹(1608年—1661年),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吴县人。清初文学家、文学批判家。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号天随子,长洲县人,居甫里(今甪直),别号甫里先生、江湖散人等,晚唐文学家、诗人。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范成大(1126年—1193年),气字致笼、号石湖居士,吴县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十四、吴中区著名景点  
吴中区原名吴县,具有1个国度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度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度级农业园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湖风光美,精髓在吴中。太湖72峰,吴中独揽58峰,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面,具有184公里的太湖岸线。现下辖1个国度级太湖旅游度假区,具有1个国度5A级景区、5个国度4A级景区、6个太湖国度景色名胜区。具有4个国度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国度级历史文化名村。吴中区具有各级文物维护单位130处,其中国度级7处、省级23处、市级100处;苏州市控制维护古建筑55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度级3项。  
1、甪直古镇  
甪直,著名江南水乡古镇,现从属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古镇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甪直以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而著称,更因塑壁罗汉(天下罗汉两堂半中的半堂罗汉)和水乡妇女服饰而出名。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2500多年的历史沉淀为江南所稀有,其萌动于春秋,绵亘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梁天监年间甪直时称“甫里”,宋、元时初具雏形,明代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清代改称甪直,时有“昆山一个城,不及甪直半个镇”之说。  
甪直镇内水系纵横,素有“五湖之汀”(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六泽之冲”(吴凇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之称,古镇临水而筑。费孝通先生称甪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长桥短桥杨柳,人看旗出酒市前浦后浦荷花,鸥送船归钓家”,甪直聚水为镇,流水与桥梁交相辉映,总长5.6公里的河道上,鼎盛时有宋、元、明、清各式古桥“七十二座半”,现存41座。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古镇内主要街道10条,有古街古巷69条,保管比拟完好的明、清古宅建筑众多,其中,萧宅、赵宅、沈宅等商贾豪门宅第,建筑讲究,雕琢精密。“甫里繁华照市明,况多人物负才名。”甪直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晚唐诗人陆龟蒙曾长期隐居于此,明代诗人高启、戏曲许自昌等名人雅士云集,罗隐、柳贯、倪瓒、赵孟頫、文征明、沈周、归有光、董其昌、叶圣陶、顾颉刚、郭沫若等名人都曾在甪直寓居、游历。  
2、木渎古镇  
木渎是江南著名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并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梗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严家花园:由清乾隆大名士沈德潜之“竹啸轩”、木渎诗人钱端溪之“端园”开展至光绪木渎首富严国馨之“羡园”(严家花园)。园内的四季小园规划疏密迂回,高低得宜,更有尚贤堂、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被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称为“江南园林经典之作”。  
虹饮山房: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乾隆六次幸临之地,纪晓岚、和珅、刘墉等大臣也都曾数次下榻于此,被誉为乾隆的民间行宫。园中央是气势雄伟的古戏台“春晖楼”,西苑秀野园现为木渎圣旨收藏馆和科举制度馆。  
古松园:乃清末木渎富商蔡少渔旧宅,因园中的一株500多年的明代罗汉松而得名,有古松堂、凤凰楼、望山楼诸胜。现凤凰楼为著名旅美画家王立鹏美术馆;后园望山楼为苏绣传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  
榜眼府第:乃清代林则徐弟子冯桂芬故居,因冯桂芬科举中得榜眼而名。园林以“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主要特征,有显志堂、芙蓉楼、校邠庐诸胜。现芙蓉楼为“吴门画派”一代宗师周士心美术馆。  
灵岩山景区:历来被誉为"秀绝冠江南"著名的旅游胜地。沿路有一径穿亭、落红夕照、醉僧待渡、太湖在望、箭泾采香等景点。山顶2500年前的吴宫原址仍保存着吴王井、玩月池、流花池、响屧廊、琴台等诸胜;而始建于南朝的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寺院东侧的多宝佛塔与整个寺院天衣无缝,成为灵岩山的标志。  
3、陆巷古村  
陆巷古村是苏州市文物维护单位,村内明清建筑众多,如今保管完好的还有近30处,其中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的就有王鏊故居惠和堂、叶梦得故居宝俭堂、遂高堂、粹和堂、会老堂、怀古堂、怀德堂等。  
惠和堂是一处明基清体大型群体厅堂建筑,占空中积约为六千平方米,保管特别完好,共有厅、堂、楼、库、房等一百多间,建筑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其轩廊制造精密,用料粗壮,大局部为楠木制成;瓦、砖、梁、柱也均有与主人宰相身份相对应的雕绘图案。堂内三开间的二层书楼在苏州古宅中甚为少见,楼前有一磨砖贴面照墙,高齐楼檐,瓦滴下抛方有“九狮图”砖雕,两端各有花鸟砖雕图案,照墙中央嵌有圆形“丹凤朝阳”,整个图案栩栩如生,刻工精深。  
宝俭堂始建于宋代,初名梦园,明初改为宝俭堂,为叶梦得故居,世代为叶氏后嗣所居。它以小巧精雅著称,坚持了苏州旧时官僚府第宅园相连的风貌。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亭阁轩庭,山石花木,假山曲桥,构成明净开朗的园中主景。全园主次清楚,富有变化,园内有景,园外有山。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而不觉局促,是苏州古典园林以小胜多的范例。村北的寒谷山、低而秀丽,每当夕阳西下,一轮红日缓缓西沉,红火闪烁,无比壮观,是东山著名景观“寒谷落日”所在地。  
4、雨花胜境  
雨花胜境地处东山雨花坞,是东山历史长久,风光秀丽,面积最大的旅游胜地。景区占地500亩,游径7500米,可直达东山最顶峰莫厘峰顶。“雨花”名源于明代,时山坞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突如其来,“雨花”之名由此而生。  
景区内现存有一百多株树龄均达百年以上的名贵古木,故又称东山森林公园,是国度4A级景区。雨花胜境内还保管由二十多处唐宋元明清的名胜古迹,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观景草坪、洞庭轩古宅、唐宋诗廊、明代双泉、八骏飞驰、宋桥明叽、印心石屋、荣阳探幽、环清胜迹、雨花禅寺、醉墨楼等十余处,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5、胥王园  
胥王园,又名胥王庙、伍公祠,位于胥江与太湖接壤处,占空中积51亩,内有伍子胥墓、伍氏祠堂和孙武留念馆等,由陵区、祠区、园区及园外园四个局部组成,整个园林以留念、祭奠、古吴文化等为中心内容。从2007年开端,每年端午在胥王园都会举行民俗文化节,曾经成为成为胥口镇每年的一项最重要的民俗文化盛会。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