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锡山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14 17:3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锡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东北部。南临太湖,北通长江,东邻苏州、常熟,东至上海128公里,西至南京177公里。  
二、无锡道教音乐  
无锡道教音乐是江南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局部,历史长远。吴地习俗自古以来信鬼好巫,加之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和推崇,道教在苏南的传播极为普遍。如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的璨山明阳观(原名洞阳宫)和建于梁代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的城中洞虚宫(原名青元宫),都是无锡当地著名的道教宫观,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唐宋时期,茅山道教上清派对无锡的影响比拟大,当地道教活动十分昌盛。至元代成宗时,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同为道教三大符录派而合为一流,从此南方地域一切信行符录的道派均称“正一派”(无锡道教“正一派”主要源自“天师道”和“西河派”)。  
明清至近代,由于统治者重佛轻道,加之战争毁坏等方面的要素,民间道教活动渐趋衰落,但在一些较有影响的道观,香火则仍然旺盛,醮事活动不时,而乡镇中道士乐班的活动尤为活泼。构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一是无锡道教斋醮科仪与当地的民俗风情严密关联,二是其音乐深受苏南十番锣鼓、江南丝竹、吴歌、昆曲、滩簧、小调等民间音乐的影响,具有浓郁的中央特征,深受当地民众的喜欢。  
无锡道教音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腔口”音乐,即道教科仪停止中法师演唱的局部,依照斋醮不同内容、不同场所表现功用的需求,而有赞颂、步虚、咒、道、朗念等多种韵腔体裁,以及独唱、一唱众合、齐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如《救苦赞》《喧嚣自然香》《赞礼玄元》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声调。二是“梵音”音乐,即道家曲牌吹打(称“梵音”以示这些曲牌为道家专用),约有《桂枝香》《醉仙戏》《雁儿落》等笛曲曲牌百余首,在醮仪中多用于法事开端前的“发擂吹打”“序奏”,以及法事过程中的舞蹈伴奏和演唱段落之间的过渡音乐,其慢、中、快鼓段的演奏极具特性,击鼓技艺可谓一绝。此外,也可作为独立的器乐曲演奏,用于其他文娱性场所。三是“锣鼓”音乐,即苏南民间盛行的“十番锣鼓”,固然与“梵音”吹打同用于做道场,但在乐器配置、套路组合、演奏作风上并不相同。其细腻丰厚、灵敏多变的锣鼓敲击法(不同音色序列与节拍序列的组合),丝竹与锣鼓乐段相间的套曲构造方式,极大地丰厚了道教音乐的表现力。其代表性曲目有《十八0二》《十八拍》《下西风》《翠凤毛》等。所运用的乐器主要分为四类:吹管乐器为笛、箫、笙(17管13簧)、小唢呐、长尖等;拉弦乐器为板胡、二胡、托音二胡等;弹弦乐器为三弦、琵琶、月琴等;打击乐器为点头、板鼓、同鼓、云锣、大锣、喜锣、七钹、大钹、小钹、中锣、春锣、内锣、双磬、木鱼、星、汤锣等。  
无锡道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有机组成局部,在其构成开展过程中,不时吸收了戏曲、说唱、小调、器乐等诸多民间音乐养料,逐步构成了本人共同、鲜明的地域特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也是广阔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娱方式。  
2008年,无锡道教音乐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三、锡山区过节风俗  
无锡民俗中除大的节场和十庙庙会与八庙迎神赛会外,还有一些小的季节习俗和特殊的庙会、节场。  
无锡习俗称正月初七为人日,初八日为谷日,初九日为天日,初十日为地日。人们常以这四天气候的阴雨天晴来预卜一年的灾祥。  
正月初九日,民间相传为玉皇诞辰,故称天华诞。这天早晨家家吃糢糕,并把第一碗糕供在厅堂的长台上(所谓“天前”)。这一天洞虚宫玉皇殿(在今市老图书馆处)有朝天仪式,名“斋天”,也叫朝天会、朝王会。到时无锡各庙都得前来朝贺,从正月初八夜晚起,一些置信迷信的老妇就来坐夜念佛。这些陋习在民国以后即全部废弃,这天又相传是吴泰伯的诞辰。一年一度在梅村举行泰伯庙会,近几年每年前来赶庙会、节场购物旅游的常在十万人次以上。  
二月初二,称梅日。早晨吃糢糕,名“撑腰糕”,传说吃了可治腰部酸痛。乡村风俗在这天用红纸做成圆封套在梅树上,以为倘若不这样,梅花树要气死。又传说这一天是土地公公的华诞,这天在西乡有秦巷(在石塘湾乡)的庙会、节场,往常每年参与的人普通也有三、四万人左右。  
二月十二日,民间传说是百花华诞,称“花朝”(也有称二月十五日为“花朝”的)。这天人们在花卉树上都用红纸贴上,称为“赏红”,以祝草木花荣叶茂,奄奄一息。无锡民间以为,假如这一天气候晴朗,则百物歉收,所以谚语说:“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  
二月十五日,无锡各乡在这一天常有采茶灯等文娱活动,俗称“掉采茶”。以惠山和北乡士桥等为最盛。无锡谚语有“二月半,采茶看”说法。  
二月十八日,俗称这一天为马和尚过江的日子。马和尚是一个凶神,如吹北风,马和尚到江南,江南就要灾荒。倘若吹南风,则马和尚到江北,江北则有灾害。所以民间常以这一天的风向来占卜当年歉收与否。  
二月十九日,传说为观音菩萨华诞,又说六月十九日是观音成道之日。无锡民间妇女在二月、六月、九月三个月中自初一到十九日都吃紊斋祭,俗称“吃观音素”。二月十九日南乡新安镇静慧寺有庙会、节场。  
二月中还有惊蛰节,相传这一天听到雷声响则年岁丰稔,所以谚语有“源蛰闻雷米似泥”之说。假设,未交惊蛰就打雷,则年成不好,要歉收,以后的气候也会阴阴湿湿,所以谚语说:“未蛰先蛰,阴湿一百甘日”。  
四月初八日,旧时无锡各寺院在这天皆举行传经会,传经对象以妇女为多,所以这天传经寺院也以尼庵为最盛。其中最著名的寺院是西乡的华藏寺,东乡的只陀寺。每逢四月初八日,这两地的居民,也都家家置办酒席,款待亲友前来游寺。  
华藏寺的来历系南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敕葬张俊在这里,又在墓的左面修建了一寺,赐名华藏。相传寺里有平底丝螺,听说人们把丝螺剪去尾部后又被放生在寺里池中,以后这里产生出来的丝螺都是平底的。  
传经会的典礼先在广场东西各设一座高台,受经者分立广局面旁,僧尼用铜盘盛满水,水中放释迹牟尼小铜像,挨次把水浇在受经者的头顶,浇完后,受经者就向盘中投钱财,故传经又称“浴佛节”。接着僧尼又将佛教经典挨个传与,第一个传经的称,“传首经”,必需加倍投钱。。  
无锡民间还以为四月初七、初八不能下夜雨,否则对小麦不利。无锡谚语就说:“小麦不怕神共鬼,只怕七、八日夜雨。”  
四月初十,无锡俗称“难日”,这一天常在城中崇安寺设坛恤孤魂野鬼。清朝时设无锡、金匾两坛,把两县城隍也紊服抬来,其他街头巷尾也都烧纸陌。  
四月十六日,俗以这一天的晴雨来占卜当年的灾祸,以为晴有涝灾,雨有旱灾,以天气不雨不晴为最佳,谚语说:“有谷无谷,但看四月十六日。”  
立夏日,立夏这一天无锡常有“立夏见三新”,即立夏尝三新的风俗。三新有树三新、地三新,树三新为樱桃、青梅、枇杷;地三新有青蚕豆、苋菜、蒜苗。无锡在这一天有秤人的习俗,家家户户、村村巷巷常用大秤秤人的体重。  
五月十三日,俗称是关云长(关羽)的诞辰,该日有时飘几点毛毛雨,称为“关老爷磨刀雨”,如这天有雨就以为人口安全。  
六月初三日,俗称这天晴主旱。若这一天黄昏有雨,则六月份每日傍晚会下雨,称“傍晚阵”。谚语说:“六月初三打个傍晚阵,上昼(上午)耘稻下昼(下午)困。”意义是六月份多雷雨有利于水稻生长。又以为六月份应该酷热。所以无锡也有谚语说:“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六月廿三,旧俗相传此日为天将灵官将军的诞辰,灵官三眼,执钢鞭,民间常在这一天斋祭,又抬着神象在各村飞奔狂跑,俗呼“谢黄灵宫”(谢在此处作动词用,解释奔、跑)以为这样可驱灾避疫。  
八月初五日,为社神(俗称大王)诞辰,其实各地奉祀的社神并不分歧,强行把他(她)们的诞辰统一,殊为可笑。各地在这一天都募集钱财设祭。各地奉祀的社神有的有姓有名,且大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如春秋战国时吴国的伍子胥,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秦末楚霸王项羽,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三国时蜀汉宰相诸葛亮,以及隋朝第二代君主隋炀帝杨广等。也有没有姓名而只称司徒、大夫或郎君的。社神中也有女性,称为姑或夫人。  
十月十三日,这天为南门外保安寺香节,保安寺供秽迹大士象,相传这一天为其诞辰。  
保安寺在南门外伯读港(今南站乡),始建于南朝萧梁大同年间(535一546),当时系江南十大名刹之一。  
保安寺内有一无梁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全部砖砌,不用梁架,屋顶也是用砖砌成的穹窿券洞。无粱殿原有三间两进,现存正中一间两进。无梁殿的建筑方式盛行于明代。目前江苏这一古建筑已不多。除无锡保安寺外,在南京、苏州、句容还各有一处。  
四、锡山区结婚风俗  
(一)定亲  
1.旧时,男子婚配前由家长出面请媒妁至女方提亲。  
2.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八字”写在红帖(庚帖)  
上,外套大红封套,封内放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各2颗,取成双成对,早(枣)  
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不祥之意。  
(二)婚嫁  
1.旧时,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示聘帖,送礼金、饰品,俗称“茶礼”。  
2.女方接帖后回以答聘帖和礼品。然后男方选定成婚日期,请媒妁通知女方,俗  
称“送日脚”。  
3.佳期那天,由媒妁领人将新娘礼服(俗称“七事衣”)和鱼、肉、酒、果等物  
送至女方家里。女方嫁妆由媒妁领人送到男家。嫁妆抵达男方家后,新郎坐轿出  
发去女方家迎亲。  
4.新女婿到岳家后,岳父母设宴款待,称“请女婿”。接到新娘彩轿回到男方家,  
停在厅前,由一对儿孙满堂的老夫妻揭开轿门,新郎下马,新娘出轿,先拜天地,  
再行交拜礼。礼毕,由傧相搀入洞房。  
5.进房时,由一人用两只布袋轮番铺在地上让新人踏着走,称“代代相传”。(也  
能够用红毡)  
6.掀盖头后新郎、新娘出房拜见父母,并向宾客行礼,然后再回洞房,红烛高燃,  
吃合欢宴,饮交杯酒。合欢宴的每样食物必需有剩余,取“有吃有余”之意。宴  
后,宾客进洞房闹新房,最后新夫妇就寝。  
(三)婚后余礼  
1.吉期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后,先拜见公婆,公婆赏给饰品或银钱,称“见面钱”。  
2.接着挨次拜见族内尊长和宾客。与平辈、小辈见面则作揖(男性作揖左手在上,  
女性反之),并互赠礼品,称“行团聚礼”。  
3.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妇朝北坐,家人东西陪席,同桌吃饭,称“吃团聚  
昼饭”。  
4.午后,新郎带着新娘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及女方尊长,随送糖、茶叶、莲心、  
桂圆、橘子、香烟、酒、馒头8样礼,俗称“双回门”。  
5.女方父母和尊长将见面钱赏给新女婿。接着岳父母宴请新女婿。返家时,岳父  
母也送糕点果品(如小笼馒头),称“送荣归”。  
6.吉期后第三天,女方的父亲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方家,新郎父亲亲身出门  
迎接,进屋后由新娘出来拜见,后设宴款待,称“会亲”。至此婚嫁礼仪方告全  
部完毕。  
7.新妇出嫁后1个月或遇其华诞,女家要赠送物品作贺礼,称“做满月”或“做  
华诞”。  
8.新夫妇结婚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并将粽子、手帕、扇子  
等物送至女婿家,称“送夏幛”。  
9.新婚当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季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  
秋、秋分、立冬、冬至)新女婿都以应时礼品送往岳父母家,称“四时八节礼”。  
10.重生儿第二天,男方去岳母家报喜,包几百块红包带过去即可。  
五、锡山区丧葬风俗  
1、入殓  
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将死未死时,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着鞋袜,戴帽。旧时人死后入殓,棺木不封,称小殓;3天后再大殓,全家举哀,大殓后即阖棺,钉上丧门钉,由漆匠在棺盖合缝处用生漆调和的石膏,填补缝隙。再在灵柩前设灵台。  
2、吊唁  
老人死后,子女即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或哀启,亲友即前往吊唁。  
3、出殡  
出殡普通在三朝、五朝,少数在七朝、九朝。出殡之日先行祭奠,亲友邻里对着棺材跪拜。孝男、孝妇跪在棺旁,遇晚辈祭奠行礼时要回拜。祭奠后灵柩起行,灵位由长孙捧持。出殡回来时,常由亲戚或族中年长而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人穿吉服先行进门,称红绿进门。  
4、吃丧筵  
此时在门外点燃芝麻萁、豆萁、朴树枝,取节节高、“朴朴”长之意。送殡回来的人都要跨火而过,称跨火。进门后吃糖圆子,取甜甘美蜜的意义。最后吃丧筵。  
建国后,棺木土葬逐渐改为火化殡葬,繁文缛节的丧葬礼仪被简化。单位干部、职工逝世后常开追悼会。  
六、锡山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小笼包  
一些本地人将无锡小笼包称作小笼馒头,并将其特性概括为“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小笼包在做法上较为共同,其馒头皮是不经过发酵的,其馅料是带有汤汁的。蒸熟后皮薄而不破,有嚼劲,馅多卤足、鲜嫩味香。  
2、船点  
由熟米粉裹馅心后,捏成各种外形,蒸制而成。馅心有荤、素、咸、甜之分。来源不迟于明代,因作为太湖游船上的点心而得名,后阅历代名师不时研讨改良,将花卉瓜果、鱼虫鸟兽等各种形象引入船点,终于构成了小巧小巧、栩栩如生,既可欣赏、又可口尝的特征点心。  
3、脆皮银鱼  
脆皮银鱼是江苏无锡的一个特征美食菜。银鱼是太湖特产,肉嫩无骨,滋味鲜美。此菜系将银鱼通条拖上调好味的面糊,下六成热的油锅中慢炸而成,外皮香脆,鱼肉鲜嫩。  
4、烧麦  
它创制于1757年。该点心选用猪腿肉、猪板油、荠菜或青菜嫩叶,加调料拌成菜肉猪油馅心(也能够用肉汁拌糯米制成馅心)。用精白面粉加水糅合制成边皮薄,底层厚的皮张,再包入馅心,经蒸熟即成。此点心具有滋味美,不粘牙等特性。  
5、镜箱豆腐  
起锅时放些芡粉和麻油,划一地排列在盘中,再撒上一些青豆子,红绿相间,黑白清楚,式样美观,香味扑鼻。每块豆腐形似长方形的镜箱盒子,外皮皱软的,呈金黄色,上面虾仁金白色,里面嫩白。  
6、奶牛  
锡山区东北塘街道是远近出名的奶牛之乡,该镇养殖奶牛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7、太湖珍珠  
无锡太湖珍珠是人工培育的淡水珍珠。其粒大质优,色泽纯洁,自然亮丽,晶莹滚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无锡太湖珍珠天下第一”的美称。清代慈禧太后曾赞誉:“东球南珠不如太湖淡水珍珠”。  
8、无锡毫茶  
毫茶条纹紧而卷曲,味嫩翠绿,白毫披覆,冲饮茶汤晶莹隐翠,茶叶幽香鲜醇。该茶1979年获江苏省重要科技成果奖,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茶奖。  
七、锡山区著名景点  
(一)无锡吼山森林公园  
吼山坐落在无锡市东10公里的查桥,山高125米,东西走向,形如卧龙。山势婉蜒起伏,面积5.6平方公里。据《泰伯梅里志》载:堠山,在龙腿西,一名七云山,亦名缑山。《吴地记》云:周七里,高七十丈(府志云高三十丈)。不峰不峦,突起平地。  
吼山,原名堠山,又名金牛山,人文历史长久。公元前12世纪商朝末年,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偕弟仲雍,南奔荆蛮,曾在吼山(白石岘龙腿)停留,后移居梅里。吼山属梅里乡,不断沿续至清光绪三十四年,故吼山有泰伯洞居、飞来椅、七云道院、一壶泉、金牛舍、七仙女嬉水等遗址。  
汉元帝时,陕西道教茅氏三兄弟在吼山采制草药,为民治病,深受四乡人民崇敬。然后在山上建了三茅真君殿,又相继修建了真武殿、灵霄殿、观音殿、地藏殿、关帝殿等,长期构成了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庙会,至今不变。  
1978年以来,吼山停止了景色开发。1990年,当地政府请一些高校的历史学、古建筑学、经济学的教授研讨论证设计,新建和修复了一壶泉亭、舒怡亭、放生池、贤光阁等景点。1992年,又在吼山两处旧寺观的遗址上,新建和修复了七云禅院、圣安宫真武殿等佛寺道观。公园前建山门牌坊,飞檐翘角,由无锡名家钱绍武大书“吼山森林公园”匾额。  
山上有“生池”,池圆形,周围叠黄石,水中央雕有“神牛”。旁有螭首。吼山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古代有个孝子,与神牛一同在此勤劳耕作,挣钱养母,为母治病。天上七仙女驾祥云过此,嬉游吼山,分歧为孝子解了难。”故今生池塑有神牛,引见民间传说。池中书一联:圣池恩赐保安全,神牛祝愿益寿延。  
生池之上为贤光阁,二层,四方、朱柱重檐。底层置《留芳记》碑刻。两柱一联:灵山千秋,继祖谱新史;宝地万代,续贤颂厚德。此阁顶层为品茗茶苑,倚窗环眺,尽纳水乡风光。  
吼山,现己建成公园,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山麓间茶树碧绿,松竹婆娑,云涛烟迷,鸟鸣花香,山下映山河清澄如碧。登上贤光阁远眺,一派吴地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二)无锡九里河湿地公园  
九里河湿地公园位于无锡锡东新城,高铁商务区西南部,项目占空中积约3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1公顷。九里河区域曾是村庄、圩区,地势低洼,有大量暗塘、淤泥,加上周边一些外来菜农养殖大量畜禽,粪便、饲料经发酵等对周边环境形成很坏影响,走路都绕着走。为改善锡东相貌,经过规划,努力将这里打形成一个文娱休闲与生态主题相分离的公共绿地,构成集绿色、生态和休闲于一体,表现新城门户形象的城市生态公园。  
九里河湿地公园一期于2012年元旦建成开园,是太湖水污染生态修复工程的一个子项工程,成了周边百姓休闲的场所,每逢节假日,或是夜晚,公园内四处可见赏景、拍照的人。  
九里河湿地整个花境作风以自然野趣为主,公园内的广场,水面,绿地散布各有所长。门户特征种植区位于锡沪路以南,九里河以北的7.9公顷面积中,入口处的公园广场设置具有标志性的景墙,与滴水池分离构成丰厚的景观视觉焦点。这一区域构成城市界面与生态公园的过渡区,经过规则的树阵与特征灌木带的序列变化构成富有节拍感的韵律变化。  
沿水面设置的浪漫花坡,配合碧波柳岸的江南美景,在水面的映托下展示江南水乡的俗气、优美的神韵。滨水木栈道的设置将人与水的间隔拉近,将整个生态公园的美景尽收眼底。  
坊善路以东、九里河以南,是面积为3.4公顷的生态湿地岛。分离水深变化,用丰厚的水域植物种类,构成良好的欣赏性和丰厚的岸线变化,鸥鹭在其间嬉戏,构成一种自然野趣景观;以茂密的树林为主题生态密林区、以提供游客多样的公园开放活动空间为主题阳光活动区。公园还经过五彩花田的营造,有一种别样的自然气息,带给游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在九里河湿地公园内还有一个规划展现馆,展现了九里河左近的45平方公里商务区总体规划模型,以及平面交通、高铁商务区整体交通网络等模型和各类专项规划。随着公园建立的不时扩展,九里河风光带的美丽将会日益显现,并成为无锡高铁商务区名不虚传的“西客厅”。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沪路春风路穿插口旁  
乘车线路:无锡市内乘6、713、715、722、722路夜班等路公交在谈村站下车可达。  
(三)宛山云庆寺  
云庆寺,坐落在无锡羊尖镇西南部的宛山南麓,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云庆寺曾是一所范围庞大、香火极盛、名冠江南的古刹。传说云庆寺的头山门在钓渚渡河畔的关王殿(现是旱田,仍叫关王角,河岸边留有瓦砾和石驳岸的痕迹),后山门在宛北脚下,绵亘三千米许。全寺有关王殿、弥勒殿、藏经楼等,几十所殿堂组成了山环水抱、雄伟绚丽的寺院群体。合计有5048间殿舍,僧众1000余人,庙田千余亩。寺内古木参天、花草葱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香火鼎盛时期,钟鼓齐鸣,梵音旋绕,香客摩肩接踵,不绝于途。特别是清明时节,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似潮水般涌来,真是摩肩接踵,盛况绝后,云庆寺成为名闻遐尔的佛境胜地。  
元代,泰定皇帝微服私访至云庆寺,见寺深院广,僧人众多,且人人会弄抢使刀,个个武艺高强,实是藏龙卧虎之地。他担忧久后有变,遂以金锴令箭朱书“火”字射寺屋脊。寺内方丈乃赖封巨匠,揣知帝意图,为救一寺生灵,只得纵火焚寺。云庆寺遭劫后,于明代又有里人信徒在宛北南麓重建云庆寺,但是殿舍仅三四进,范围大不如前了。以后,又在宛山上续建了三处殿宇,香火重新复兴。因而民间对云庆寺又分上山寺和下上寺两种称谓。寺内原有唐杏、宋梅、元桂、明黄杨等古树,今已不存。  
明嘉靖二十六年,由邑人顾大栋在宛山之颠建了一座六角形七级石塔,名为“报亲塔”。塔顶原置一石盆,内养七星鲤鱼一尾,每逢月朔驾云梯上塔顶添水。至康熙年间,被雷击中,塔圯一角,鲤鱼震死。  
云庆寺山水环抱,上山寺西面有一石潭,潭水终年明澈盈溢,潭内黑池石坚细可为砚,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临池挥毫而名“墨池”。池之西傍的山涧,上横跨有四、五尺长的石条,因高人结庐栖居于此而名“仙人桥”。千年沧桑岁月,古迹已被埋没,仅存石塔,屹然矗立于宛山之颠。  
云庆寺僧人受吴文化熏陶,常在诵经劳作之余,操习乐器自娱,久之演化成一支具有浓郁江南水乡情调、清爽流利的曲调。以后每逢庙会、节日由僧人组团演奏。乐曲流入民间,这就是传播当今乐坛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的《云庆》乐谱。  
民国初,曾借寺办过学校,有人作过联与文。联云:宛然树木树人勤施教化;借得好山好水乐育英才。  
文曰:“宛山之英,云庆之灵;琴川古号,常熟新名。东接虞山,有周仲雍之古迹,西邻胶颠,有殷胶鬲之遗陵;南观洪波,有谢荡之浩荡;北横康庄,有锡沪道之坦平。上有石塔亭且高,中有名潭皎与深。早起上山坡,欣听牧童吹横笛;晚归过荡畔,喜闻渔翁唱歌声。教室藉山寺,操场属树林。晨曦照教室,闪烁光华耀山寺;夕阳射操场,红字纷飞映丛林。宛山苍苍,人杰地灵。宛山之乐乐无极,云庆之景景有情。宛山胜境,既乐且情”。  
胼偶散用,文采斐然。可惜“联”、“文”都失作者名,成为佚名之作。据耄耋老人讲,此联文抗打败利后还留在云庆寺墙上。  
解放后,云庆寺和尚解散出家,云庆寺成为宛山小学校舍。1975年寺舍全部被撤除,易地重建为宛山小学校。云庆古寺夷为平地。1997年,信众在宛山东南部建起了云庆寺佛教活动点,但因房舍粗陋,场所狭小,不能满足佛事活动的需求。2002年,经原锡山市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重建云庆寺,千年古刹,重放光荣。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宛山社区一里街  
乘车线路:无锡市内乘728路公交在大成路站下车,后在换乘出租或小巴至宛山一里街可达。  
(四)无锡植福寺  
植福禅寺位于位于无锡市东南方锡山区荡口薛思娘桥桥边,距无锡市中心15公里,植福禅寺始建于公元1869年。昌盛时期,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曾是无锡一座著名的护法伽蓝道场。素有“植福庵”之称。时过境迁,文革中植福庵土地被占,仅剩一个陈旧小院落。三间石棉瓦大殿及一个戏楼和一口藻井。  
变革开放,宗教政策落实,植福禅得以重建。新建的植福寺,占地二十亩多,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作风,古今兼融,南北相揉。既有北方的宏伟气势,又有南方那种飞椽翘角、亭台楼阁式的小巧小巧。  
植福禅大殿系硬山顶平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51米,进深7.87米,系硬山顶殿堂建筑,虽经屡次整修,但梁、柱、檩、枋及斗拱等木石构造大都为始建时的原物,四根檐柱和两根金柱为花岗岩石柱。大梁、月梁用料粗壮,雕琢花纹精密。门窗所刻花纹也都精致美观。明间两根花岗岩檐柱上镌有楹联一副,曰:“显赫威灵驱百疠,巍峨庙貌峙千秋。”堂内两根花岗岩金柱上也镌:“荡寇除氛江淮一靖,洗心割股忠孝两全。”  
戏楼坐南朝北,与大殿相对,平面呈“凸”字形,高二层。楼下为通道,楼上为戏台的前后台。前台凸出,宽4.23米,深3.34米,顶部设八角形藻井,斗拱及“凤头昂”层层叠叠,非常精致华美。台口左右石柱上刻楹联:“丹楹刻桷竟然旧制换新貌,古往今来莫道临场皆幻境。”屋面为歇山式,飞檐翘角,古朴美观。后台面阔五间,18.3米,进深3.53米。屋顶为硬山顶。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青荡村薛司娘桥  
乘车线路:无锡市内乘712、721等路公交在华夏园站下车,后沿路南行可达。  
(五)荡口古镇  
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在义盛河两岸,保存着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祖的老义庄、楠木厅、华蘅芳故居、三公祠、宝贵历史遗址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戏楼等。2004年,荡口镇与毗连的甘露镇兼并为鹅湖镇。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市东南,东与苏州市相城区交界,北与常熟市接壤。境内土地平整,风光旖旎,风光宜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全镇总面积54.7平方公里,耕空中积28513亩,下辖3个社区居委会和12个行政村。水空陆交通非常便利,高等级的锡甘公路贯串全境。京沪铁路擦肩而过,太湖流域著名的水上枢纽望虞运河傍镇东流,距沪宁高速公路、无锡硕放机场仅15公里,距张家港深水港40公里。  
鹅湖镇历史长久。境内的甘露古名“月溪”,置市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八湖福地”、“金甘露”之美称;荡口古名“丁村”,晋代就构成了集镇“银荡口”之佳誉。人文资源丰厚。有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禅院和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庙兼并而成的江南古刹甘露寺、北仓河两侧的4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蔡鸿生洋房等众多历史遗址。  
华氏家族在无锡曾是望族之最。无锡华氏就出了37名进士。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近代科学家华蘅芳。第一个用工尺符号记载大量琵琶曲谱、琵琶古曲《十面潜伏》曲谱的编写者、清末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首创乱针绣法的民间刺绣艺术家华图珊。引进莫尔斯电报、铺设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的华世鉴等均为鹅湖人。国学巨匠钱穆、钱伟长叔侄曾启蒙于鹅湖,中科院院士钱临照,著名音乐家刘天华,著名教育家顾毓秀等曾执教于镇上的荡口小学。  
秀丽的鹅湖孕育了历史名镇。镇内居民以华氏居多,其祖先华贞固熟读诸子百家,著有《虑得集》行世,族内子孙代代相传。因而,这里孝义之风盛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经济社会开展快速,成为江南粮赋第一乡。这里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小桥流水、环境幽雅。历经数年维护开发,荡口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依照国度4A级旅游景区精心打形成了一个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江南水乡古镇。  
地址: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蘅芳路(新湖路)与锡甘线(新杨路)接壤处  
(六)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位于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路,该馆于2010年7月28日开馆,是全国独一珍藏乡镇企业开展各时期文史材料和文物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无锡市锡山区东亭春雷造船厂原址,这个造船厂是我国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在皮革城左近)。项目总占空中积为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1万平方米,总投资1.64亿元,主要由博物馆室内展现场馆、春雷造船厂原址两局部组成,主展馆分为序厅、成就馆、进程馆、区域馆和无锡馆5局部。整个博物馆依照“尊重历史、注重如今、展现辉煌、昭示将来”的思绪,经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记载,集中展现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开展历史、胜利经历和辉煌成就。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的建立和落成,是我国乡镇企业开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其内容展现,关于发扬亿万农民百折不挠的创业肉体、处理“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开展和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想意义。  
我国的乡镇企业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进入大开展时期,尔后进入调整进步时期,目前则进入了转型开展的新阶段。在中国七千年的农民文化史上,乡镇企业发明了一段“意想不到”的辉煌。在幻想与理想交错的时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疾速开展创始一条具有中国特征的乡村工业化之路,不但极大地改动了原有体制下的乡村和农民,该换了城乡二元构造的旧貌,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幅员,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开展生机,而且留下了属于本民族弥足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肉体财富。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路  
乘车线路:无锡市内乘668、701、702、723、725等路公交在乡镇企业博物馆站下车即到。  
(七)顾宪成墓  
顾宪成墓位于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春光社区老湾里西首,锡虞路北,尤沈路西。依据记载,宪成墓坐东朝西,东面头枕吼山,西面足朝芙蓉山,北面临北兴塘大河,南面有梵宫祗陀寺,流入北塘河的板桥港横卧墓前。墓地清代曾经过修缮,最西端的入口处,有一对四棱方形石望柱。其后是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后为神道,神道两旁分立青石质石像生,石羊2、石虎2、石马2、石翁仲4(右武2、左文2)。  
1983年,江苏省文管会拨款修复,于1985年9月竣工。将石虎重置神道两侧,并复建台阶、罗城、宝顶,补刻墓碑,另有其他石刻残件陈列。1988年6月,“顾宪成墓”被无锡县人民政府发布为无锡县文物维护单位,现为无锡市文物维护单位。  
往常的顾宪成墓,坚持了原有朝向,也和江阴的梁敬帝陵现状类似,西、北、东三面环水,南面紧邻工厂围墙。墓地最西端,新建有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正、背额上均刻有“明端文顧公憲成墓道”。牌坊后的神道入口处,新建一座小型月牙池。神道复建于上世纪80年代,宽5米,长40米。神道中段,分立一对青石质地石虎,这是顾宪成墓目前仅存的较为完好的旧物了。墓冢两侧分立一对狮子。罗城、墓冢,均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罗城一人来高,墓门入口左、右立望柱一对。罗城和前方的墓圹墙壁上,部分均嵌有石构建旧物,新、旧合璧。  
罗城中间,用青石垒砌成宝顶,高约2米,宝顶正前方,竖有墓碑,正面镌刻正书“明端文顧公憲成之墓”,碑额线雕云鹤纹,周围饰如意卷云纹,古意盎然。但罗城与宝顶之间的间隙较小,只能容一人勉强通行,绕墓瞻仰。  
(八)顾宪成留念馆  
顾宪成留念馆位于无锡张泾镇元吉弄内,是顾宪成、顾允成兄弟降生地。为发扬顾宪成等东林党人伸张正义、改造朝政、忧国忧民的爱国肉体,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发扬古镇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惠及后代,启迪向上,原张泾镇党委、政府投资300多万元于1992年5月16日奠基兴建“顾宪成留念馆”,并于1993年5月18日完工开馆。留念馆的建成与无锡市东林书院融为一体,对研讨和展现东林党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留念馆正门有当代书画家董欣宾书写的“顾宪成留念馆”横匾,建筑总面积3154平方,馆院中有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钱绍武教授创作的顾宪成石像一尊,像反面刻有顾宪成生平简介。留念馆前有两厢,两厢前门前有一对青石狮子。堂后原为花园,四面环绕回廊,园内亭台水榭、假山花木,非常幽致。清嘉庆年间,顾氏后嗣顾皋中状元,于是在花园后又增建状元厅。  
馆内设有顾宪成故居“端居堂”,端居堂面阔五间,梁架间饰有飞仙雕琢。“端居堂”内正中挂有“端居堂”三字匾额及中堂,两边抱柱上是顾宪成的千古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怀”。堂内还设有顾宪成、顾允成等东林党人的材料及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的艺术作品。  
(九)无锡菩提仙境  
菩提仙境地处无锡惠山区洛社镇,占地30余亩,是一个融古典园林、江南园艺和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新颖景区。景区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已建成万佛殿、罗汉堂、西方极乐世界、济公院、唐僧取经、财神堂、送子观音及荷花阁八大景点,还精心打造了二十八座桥,四十八个半亭等。  
“菩提仙境”建筑构造别具一格,独具匠心。步入景区满目亭台楼阁、曲桥、山石、花草处处相接;园内多彩多姿、一步一景、百步一佛;特别是在高空中培育的10万多株花草树木,可谓高空绿化一绝。错综复杂,层层迭迭的菩提树托起塔状主体建筑,最高处达33.8米;粗大的树干及密集的树枝、理连相交的菩提树,令人似乎来到一处密密的菩提林。这种菩提树的枝干是人工用水泥仿真浇筑而成的,而枝丫上的繁枝绿叶则是用营养土精心培育出来的。层层叠叠、真真假假直上天台。这种平面绿化的现代化概念,运用在大面积的佛教景观上自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走进洞顶构造的大门,四大金刚威严地守卫在丛林中。走出森严的门殿,眼前恍然大悟,果真别有洞天。绿树青翠、花草茂盛,假山层叠、曲径通幽,沿着蜿蜒迂回的扶梯登上天台,三尊雄伟的释迦牟尼佛展示在眼前,立佛跃层设计,高高地站立在天台上,周围金龙环绕,庄严地俯视着天下苍生。卧佛委身于蟠龙体内,侧身而寤,体态文雅安宁。坐佛就在我们眼前,慈眉善目,似乎在与你对话。大大地拉近了佛与人的间隔。  
蜿蜒盘绕于菩提树和亭台楼阁之间的宏大蟠龙体内是能够行人的山洞,人行于巨龙体内曲迂回折、上上下下妙趣横生。宏观“菩提仙境”,菩提树苍劲挺拔,屋顶亭台楼阁,甚为壮观。微观极为精制,小桥流水,小巧剔透,充沛表现江南精品园林作风。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  
乘车线路:无锡市内乘605、609、615、626、627、628、631等路公交在洛龙站下车可达。  
(十)荡口华氏老义庄  
华氏老义庄是由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所建,其后华氏子孙陆续修建,现存房屋四进,位于荡口北仓河北侧,占空中积250()平方米。老义庄系江南地域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筑,范围较大,保管相对完好。特别第三进楠木正厅及门前隔河照壁颇具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对研讨江南地域义庄的兴起与开展具有重要价值。加02年,老义庄被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2007年老义庄修缮一新。  
2019年10月7日,荡口华氏老义庄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名单。  
(十一)华学士坊  
华学士坊原为明嘉靖时期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府大门。华察年老致仕归乡后,协助当地县令清丈田亩,查出漏科数千亩,深得民众称誉。华学士坊是一座高大壮观的高官府第牌楼,三间四柱,顶部被毁,石柱为花岗岩质,两侧八字形照壁下有狮子浮雕狮。1983年,原无锡县人民政府发布为无锡县文物维护单位。1928年,当地兴办东亭小学(现为东亭实验小学),校门应用其牌楼做成,以示留念。1980年,重建牌楼。1988年6月,发布为锡山市文物维护单位。2019年3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其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二)太伯墓  
吴太伯墓,在无锡县鸿声乡北鸿山西坡。太伯,商末周国人,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为遵父命,使三弟季历之子昌能继承王位,偕其二弟仲雍南奔荆蛮,来到梅里(今无锡县梅村镇),建勾吴国,成为吴国的始祖,传至夫差而国亡。  
其墓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由吴郡太守糜豹督造,是后代修建的一处留念性墓葬。历代屡经整修,如今保管较完好。  
墓前有石栏杆月牙形照池,池北为四柱三券金山石棂星门,棂星门的四根冲天柱上饰云罐,下部抱柱石为清式。正门上首楣间石板,刻“至德墓道”四个楷体大字。进棂门,地势渐上,经过甬道,即为墓前享殿。殿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正间门外两旁有石柱,柱上刻清嘉庆县令齐彦槐所撰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拓,一坯万古江南。”殿上梁间悬高傲宗乾隆所书“三让高踪”匾额。  
享殿后面是三条并列石阶,走完石阶即为祭台。祭台北有青石碑亭,四坡式瓦楞翘角屋顶,顶尖装一葫芦。整块巨石凿成的四方形碑身,正面雕长形双钩“泰伯墓”三个篆字。东侧面刻明弘治十四年(1501)杨文撰书《重修泰伯墓记》;北面碑阴,刻明天启三年(1623)高攀龙撰太伯墓再次重修记。从碑亭后面的踏步而上,是为罗城门口,左右各立顶饰蹲狮的方形望柱。罗城正中系直径4米的青石宝城(墓墩),墓墩正南立一庑殿顶须弥座石碑,碑面刻“太伯墓”三个大字,边款火珠、云纹、龙纹线雕。全墓占地约3亩左右。  
(十三)宛山石塔  
宛山石塔,又称报亲塔、宝清塔,位于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宛山,是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明嘉靖二十六年(1574年),当地人顾大栋建。石塔塔心为实心,仿楼阁式,六面六层,底层每面宽2.5米,向上逐层收窄,通高12米。塔心用铁褐色石块砌筑,并用石灰糯米汁拌砂,浇浆灌缝。外部是以青石条块包砌成。因年代长远,塔除正南青石贴条根本完好,其他均开端剥落。  
1983年,由原无锡县人民政府发布为无锡县文物维护单位。2000年8月,当地政府开端募资40万元重修石塔,并于2001年4月3日修复完工。2011年12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认定其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四)蔡鸿生旧宅  
蔡鸿生洋房位于荡口人民路,约建于1931年至1935年间,名“蔡鸿德堂”,两栋三层,坐东朝西。门楼五间两层,楼下中间一间为大门通道。紧靠门楼南侧建有水塔,高四层。主楼平面呈“L”形,三间三层朝南,五间两层朝西(解放初期由上海工匠加为三层),门口均有混凝土台阶三级。副楼与楼梯设在建筑东北角,四间三层,与主楼相通。最东侧二楼另有通道衔接朝西主楼与副楼。建筑南部原有围墙和水池。墙上用混凝土塑刘海洒金钱浮雕。整栋建筑全部为混凝土构造,彩色马赛克贴面铺地,构造精巧,装饰讲究,是民国时期洋房建筑中的精品。洋房内自来水、电灯、制铁落水管等等一应俱全。抗日战争时期,该楼曾驻扎日军一小队,解放后先后作为乡政府和文化站所在地。  
蔡鸿生旧宅洋房为清水墙西式建筑,彩色马赛克贴面铺地,构造精巧,装饰讲究,是民国时期洋房建筑中的上品。蔡鸿生为荡口西仓东街人,民国时期上海滩闻人。堂名“蔡鸿德堂”,房内自来水、电灯等一应俱全,蔡母曾在此出丧。抗日战争时期被日伪军进驻,解放后,为本地政府接纳。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发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五)春雷造船厂船坞  
春雷造船厂于1954年降生在无锡锡山区东亭街道,是我国第一家集体性质的社队工业。现遗址仅存6间连体的造船车间。春雷造船厂占空中积约3.5公顷,厂区建筑现存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四座船坞和加建于80年代的船坞两座。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发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六)荡口三公祠  
三公祠坐落在鹅湖镇南新桥边,由明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为留念苏淞巡按、监察御史孙慎,督粮苏淞、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以及无锡知县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赋、造福一方的功德,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始建,占空中积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三公祠中有思泉亭、学海书院、望月楼以及遗爱堂、致斋所、衍庆道院。思泉亭筒瓦攥尖顶,承以四根圆角方柱,亭内古井一口,名为思泉井。亭旁墙上嵌有《思泉亭记》碑刻一块。祠屋一进,三间七架,两侧分置明代大学士王世贞、清代状元顾皋等所撰石刻碑记共八块。庭院内西侧墙上嵌有步弓石一块,“步弓”刻于三块叠置的黄石条上,外形近似于现代的圆规,两足通高92厘米,肩宽53.5厘米,两足长107厘米,两足间距171厘米,这是当年为丈量土地而制的规范工具,全国稀有,文物价值极高。2006年,三公祠被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十七)荡口圆通寺  
圆通禅寺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位于荡口镇北郊外,本名“乾元寺”。据传原是三国时吴国娄侯张昭将军的住宅,赤乌年间(239~240)施宅建禅寺。唐代会昌(841~846)中废,咸通八年(867)重建。宋景佑(1034~1038)时赐“圆通禅寺”匾额。明永乐八年(1410),僧人希进重建,正德(1506~1521)年间僧人能敬又重建,万历中期僧人智怡增建禅堂,万历四十三年(1615)僧人明顺重建大殿。寺中有香花桥、大雄宝殿、左禅堂、方丈经楼。明嘉靖年间,华察作《岁晚过圆通寺》诗云:扁舟一乘兴,岁晏访禅林,落日空门迥,长松古殿阴。溪声晚风急,野色寒云深,坐入无生境,因窥静者心。  
原圆通寺毁于“文革”中。本世纪初,异地重建于鹅湖边三公祠东侧。  
(十八)华氏始迁祖祠  
华氏始迁祖祠位于旺儿桥堍,占空中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5平方米,由华氏十八世孙华允诚建议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主奉荡口始迁祖华贞固神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光绪五年(1879)冬,华氏后嗣在始迁祖祠东新建元总管祠,祠内供奉华贞固前三代祖先神位。现存有完好的楠木构造大厅及隶属建筑10余间,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楠木厅位于祠堂东侧第二进,三间五架,梁柱均用楠木,用料粗大,做法讲究。解放后不断作为镇粮管所仓库储存粮食。2002年被发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九)植福庵  
植福庵又名薛四娘娘庙,位于荡口古镇之西南约3公里的青荡村。植福庵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寺内供奉荡口地域特有的瘟神。现存大殿三间和五开间的戏楼一座。  
大殿系硬山顶平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51米,进深7.87米,系硬山顶殿堂建筑,虽经屡次整修,但梁、柱、檩、枋及斗拱等木石构造大都为始建时的原物,四根檐柱和两根金柱为花岗岩石柱。大梁、月梁用料粗壮,雕琢花纹精密。门窗所刻花纹也都精致美观。明间两根花岗岩檐柱上镌有楹联一副,曰:“显赫威灵驱百疠,巍峨庙貌峙千秋。”堂内两根花岗岩金柱上也镌:“荡寇除氛江淮一靖,洗心割股忠孝两全。”  
戏楼坐南朝北,与大殿相对,平面呈“凸”字形,高二层。楼下为通道,楼上为戏台的前后台。前台凸出,宽4.23米,深3.34米,顶部设八角形藻井,斗拱及“凤头昂”层层叠叠,非常精致华美。台口左右石柱上刻楹联:“丹楹刻桷竟然旧制换新貌,古往今来莫道临场皆幻境。”屋面为歇山式,飞檐翘角,古朴美观。后台面阔五间,18.3米,进深3.53米。屋顶为硬山顶。  
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  
(二十)襄义庄  
华氏襄义庄位于镇南摇湾里,建于民国初年。为五间三进,另在门前侧码头建二间二层小楼。占空中积945平方米,建筑面积612平方米,原有义田500余亩。襄义庄庄董华文奎,原名文魁,字鈞巧,號鏞庭,去沪后名襄云。生咸丰二年五月十七日(1852),卒民国十四年(1925)。为华氏三省支北河亭派二十五世孙,国学生,翰林院孔目。早年携家移居上海,以缝纫业起家,运营绸缎皮货及钱庄,经多年辛劳节省,家业渐丰,遂在荡口独资置办田产,兴建义庄,取名"襄义庄",由其子华景廉担任管理,规约参照新、老义庄,共同展开救济贫穷族人,抚孤、养寡、赈灾救济。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