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海安地处苏中平原,东临黄海,与如东交界,南和如皋毗连,西通泰兴,并与姜堰市相交,北与东台市相连。东西直线最长71.1公里,南北最宽39.35公里。市境西宽东窄,轮廓似一把金钥匙。市域天文坐标位于北纬32°32′~北纬32°43′,东经120°12′~120°53′之间。通扬运河横穿东西,串场河纵贯南北,将海安分为河南、河北、河东三个不同自然区域。全市总面积1184平方公里。
二、方言
海安方言属北方方言区江淮次方言(即下江官话)泰如片(泰如方言)。海安境内,除角斜、旧场等滨海乡镇的局部村有启东、海门移民操吴语外,其他居民均操江淮官话,彼此间通话无言语障碍。
三、海安县过年风俗
腊月黄天
农历的十二月,人们称之为腊月。按《汉语词典》上的解释:“腊,系古代在夏历十二月间的一种祭奠。”“腊者,猎也”。就是说,人们用打猎获取的野兽来敬神,求安全。自秦代开端有了“腊月”,汉代以后又将初八日统定为“腊日”,又称“腊八节”,相传这天原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再后来,民间普遍仿照寺庙习俗,用糯米、黄豆、花生、慈姑、青菜、红豆、蘑菇、木耳等原料杂配煮成“腊八粥”食用,直到今天,海安百姓依然保存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如今超市里出卖的各种罐装“八宝粥”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打腊月头到三十夜,海安人多称为“腊月黄天”,过了二十,便以“夜数”计日,表示年关岁底时间的紧迫。在此期间,各家就开端忙着打笼蒸糕饼、馒头;腌制香肠、鸡鸭鱼肉等“冬腊风腌”;炒花生、买茶食、打年货、换洗被褥、剪头发、洗澡;还要用竹枝,鸡毛帚等清扫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称之为“掸尘”,并传下了“有钱没钱,洗洗洁净过年”的俗语。
二十四夜,过去有“送灶”的风俗,祷祝灶君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所供祀品普通为四盘:灶糖(即食糖,可用以粘封灶君之口)、茶叶和米(意味“生活安全”)、豆腐(取“富”的谐音)、红豆及碎稻草(供灶君神马的饲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观念的更新,这些习俗慢慢废弃了。
古时分,在数夜的年关,海安集镇上还特地设有打更守夜的人员,称“更夫”。他们手敲竹梆、铜锣,于寒夜里巡行,口喊“腊月黄天,火烛当心,水缸中要满,锅门口要清,伢儿卧倒铺里,大人睡在外边,屋上瓦响,不要当是猫儿、狗子”,以不时提示居民留意防火防盗。往常,各级政府继承了这一风气,常组织民兵和大众增强冬防巡查,做好治保工作,确保社会安定。
元旦守岁
腊月三十日(月小则为二十九日)是元旦日,俗称“三十夜”,前一天为小年夜,多数人家要拜祭祖先,以示“慎终追远”之意。元旦当日最繁忙,城乡居民均要将屋内外整理一新,在门户上贴上春联、门神、大红喜笺,在堂屋内挂上中国结,贴上年画,顺遂条、窗花,布置着相应的饰物,并常将“福”字倒贴,取“福到”的谐音口采,还要按旧俗在檐头口插上用红绿彩纸缠绕的“芝麻杆”,图个“节节高”的吉利。晚间,各家用蒲包装上石灰,在屋前屋后及场头打上“元宝囤子”,称做“麒麟足迹”,用来表达对来年五谷丰收、粮食满仓的向往。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论路途有多么远,必需在三十夜之前赶回家与亲人聚会。晚上敬祖、接灶之后,合家围坐共吃一桌丰富的“守岁酒”,席间畅谈亲情,其乐融融……年夜饭需多煮一些,剩余的做“陈饭”,锅巴要留整块的,称“饭根”,并用一陶盆装盛,上面插柏树枝,缀上白果、铜钱、剪纸等,称为“陈饭盆”,置于神柜上,祈求“年年有余”。
临睡前,晚辈要给晚辈分发红包,称“压岁钱”;在孩子的枕头旁放上糖果、枣子、长生果(花生);分放好新衣、新帽、新鞋袜。有些人家彻夜不眠,坐以待旦,称为“守岁”。元旦之夜,鞭炮声彻夜不停,四处弥漫着辞旧迎新的喜悦和豪迈之情。
过五天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旦”、“岁朝”,俗叫“大年初一”。当日清晨,老人要起床区分自然界动物的叫声,以卜一年的运气。各户争先焚香鸣炮,抢接天敌。起早烧头香,祈求添丁长财。早饭吃红枣茶、元宝茶、汤圆、糕点等。随后以宅区为界,中青年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去祝贺拜年。主人用烟、茶、花生、糖果款待。中午敬神称“下升”,饭前有不扫地、不泼水、不用秤、不动刀剪的俗规。初二日,农民到土地庙(祠)给土地公公、土地娘娘敬香,叩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田无虫灾。从这天起,各家陆续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亲友之间还要互请春酒,俗称“请春餐”,普通到正月十五为止。正月初五是“财神日”,商店普遍开市。新年第一笔买卖假如是妇女来买,称为满(母)生意,价钱优惠。海安人对正月初一至初五这“五天年”极为注重,四处充溢着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节日颜色。
元宵兴灯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海安有“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做法和“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这期间为灯花期,“闹元宵”是其高潮,兴灯均为大众自发,经费自筹。古时分,海安街上的提灯游行与李堡的灯会,办得很具特征,曾著名扬州八属,吸收了五湖四海的人来海安观灯,有龙灯、九狮图、八骏马、七巧灯、锣鼓棚、河蚌精、荡湖船、挑花担、踩高跷、以及古老的站肩儿、八仙过海、茶担子等等。后来,灯会中又参加了打莲湘、打腰鼓、吹拉弹唱乐队。我县的文艺工作者将海安花鼓、苍龙舞等民间文化发掘、整理,排演出既具有海安外乡风情又表现时期特征的节目,给大众的春节文化文娱生活营造了平和、喜庆的气氛。
元宵佳节最具特征的民俗活动要数“正月半,炸麻串”,尽显了古代“刀耕火种,治虫肥田”的遗风,并不断传播至今。放眼四野,那上下翻腾的火把,那淋漓尽致的呼吁,让人感遭到一种雄壮、粗暴的乡野气势。
民俗是社会生活的窗口,随着时期的革新与进步,一些良风美俗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而一些旧风陋俗逐步被摒弃。理解民俗,我们似乎倾听到历史的足音,触摸到光阴辗转的痕迹。在喧嚣、纷繁的现代生活中,民俗也能复原我们心灵深处温馨、美妙的肉体家园。
四、消费生活仪礼
1、催生
妇女怀孕后称“有喜”,家中就不让她干重活,并陆续置办产前、产后所需求的食品和用物。娘家要送“暖窝”(或凉车)以及婴儿衣服、红糖、猪油、草纸肚兜、尿布等,称“催生”。婴儿衣服中必有红毛衫儿(不缝边),草纸边上也要有红印,表示预祝生男。李堡一带催生,娘家要送灰匾。
2、接生
孕妇届产期腰腹胀痛,此时要备盆、桶为接生用。胎儿将生,遂坐桶儿,谓之“上桶”。过去多请稳婆(俗称“接生婆”)接生。如生男婴,稳婆口称“祝贺养了胖小子”;如生女,就用“母女安全”劝慰主家。若是头胎生女,就说“先开花,后结果”。有连续生女的人家,常常用溺婴的手腕。南乡遇难产,接生婆常做法向门外摔碗,以求孩子速生。胎盘旧用小罐贮藏,放入碎石灰,封盖埋与床底,称为“藏衣”,故出生之地称“衣胞地”。胎儿初生,适来不速之客,称“踏生”,相传小儿长大后习性与踏生者类似。稳婆常常是世代相传,有理论经历,对产妇的顺利分娩有一定的协助,但这种旧法接生缺乏科学的消毒和护理学问,常常会形成产妇出血过多或感染破伤风菌,惹起“产后惊风”等疾病。因此,推行新式接生后,孕妇多到医院分娩,旧俗尽废。
3、报喜
婴儿出生后,有报喜之举,曲塘、海安一带,生男向亲友分送红蛋和毛米粥(糯米糖粥),生女送枣,受赠者必需当场回礼(鲜蛋、籼米),有的还要包喜钱。河东一带生男报喜,所送红蛋数要成单;生女不报喜,叫“闷声大发财”。
4、洗三
三朝洗儿之风甚古,唐时已有记载。婴儿出生第三天,为他(她)洗澡、穿衣、开奶、取乳名,并宴请亲友,名为“洗三期”。普通由稳婆洗儿,洗后穿毛衫儿,主家和亲友赏稳婆“洗儿钱”。婴儿开奶前先用甘草、大黄烘汁喂婴儿,俗名“催肚”。开奶时,要磨墨汁,向人乞得异性婴儿的母乳,用烧红的铜钱放入墨汁、奶内加热,先行喂食,祝其长大后有佳偶,有财气、有文化。洗三朝办酒宴,产妇的娘家人一定要到席。南乡生男,于洗三时在房门口悬挂缀有红布长条。
5、坐月子
产妇分娩后,要拥被坐床,使淤血顺利下行,叫“坐月子”(现代科学证明这是不科学的),日子渐久,产妇可在房里自在活动片刻,根本上不离床,饮食由家里人送来。为保暖和避免感染头风,产妇要扎包头巾或帖“头风膏药”,不断到满月。坐月子期间,产妇要喝艾汤(以陈艾为好)加红糖驱寒去淤,开端时一日三服,以后递加。当然考究者服用中药“生化汤”。产妇月子里要少吃咸,多吃脆饼、糖泡油馓、白汤猪蹄一类的营养品,听说可使产妇乳汁充足,又可防今后年老多咳。
6、满月
小儿出生一个月时叫“满月”。满月日要剃胎毛,剃下的胎毛用红、绿丝线绕扎成球状,挂于摇篮或帐钩上,听说能够使婴儿壮胆辟邪。是日,外婆家带女儿、女婿和婴儿回家庆祝,去时在婴儿额上涂点锅灰,称“灶狗儿”,祝其强壮。回来时搽香粉,称“粉狗儿”,祝其白嫩。婴儿随父母回家时,就卧在外婆家赠送的摇篮里,枕被俱全,还要带回大小便用的“马儿”(小木便盆)。
7、抓周
婴儿满周岁谷称“龄期”,亲友要来庆祝。外祖父母和舅父母要为婴儿制办项圈、颈锁、手镯、脚镯等银制品及婴儿服装鞋帽,并买鞭炮、鱼肉、馒面等物品,其他亲友酌情送礼。是日小儿由大人抱着举行“抓周”典礼,在神前桌上陈列着生活用具、文房四宝、玩具等物件由其自取,以卜将来。
8、寄名、认干妈妈
凡为得子不易者所生,而又非常溺爱孩子,家人常常为其寄名或认干妈妈或作“干娘”。寄名要到庙中,拜老僧为师,替小儿取一和尚名字,并赠小儿僧衣、鞋帽。家里人称婴儿为“和尚小”。凡寄名小儿,长大后拟结婚,需回原寺庙请僧人施法为其赎身出家。另也有寄名在佛寺古树上的,同样为求小孩短命。认干妈妈,普通是择子女多而生肖不相冲者,使小儿拜其为义母。认干娘时,小儿家应该备孝敬之物,干娘亦回赠以新鞋帽。乡人领儿认干娘时,干娘必裹儿于裙,已示其会与亲生子女合群。
五、海安县结婚风俗
1、访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配考究“门当户对”,是旧社会访亲(问名)的中心机想。大都要:
一访“底子”,理解对方家庭能否有狐臭。双方查访很严,除本户外还旁及亲族,这在当时也算一种朴素的优生优育观念。
二访“门第”,分清土农工商,请求门户相配,或是“攀高亲”。特别逃避与那些所谓社会职业卑微的“下九流”人家通婚。
三访“辈分”,要论班排辈,不能乱“字”(大族人家有家祠,每代人裔都统一规则名字上的一个字,如“道德文章荣华富贵”等,以字按序排辈)。
四访“家境”,女方对男方的地步、房屋、家具、粮食、树木‘家畜以及租佃关系等都要细致理解。还要访男方兄弟姐妹的几,这是由于“小家搬穷,大家分穷”,直接关系到家庭经济的实践状况。但男方对女方的经济条件请求稍低,以为“买猪不买圈”,家当无关紧要。
五访“对象”,这是最主要的一项,也是最难访的一项。由于封建时期父母包办婚姻,男女方常不能见到面,媒人从中捣乱,弊端百出,常常形成终身痛苦。
访亲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双方年龄合适,生肖相配,并传下许多俗语。如:“女大一,粮食囤子没处摺”,“男大三,金山靠银山”;“女大三,必讨饭”等等,这些都是毫无一点科学依据的胡言。
2、订亲
互访认可后,若双方有意结亲,则女方将女之出生年、月、日、时各系所属天干,地支,即八字书于草纸上,外包红纸,由媒人送交男方,称“发庚帖”。庚帖又称草纸帖儿。男方以之供于神柜炉下,并体察凶吉,三天之内不能发作打碎器皿或其他不祥之兆,否则退给女方。如三日无事,男主即以“八字”交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乾坤两造的八字能否相配。也有少数人家“爱亲做亲”,不搞求神问卜的一套。合婚认可,男方请媒人择吉日到女方家送义务、银钱、首饰等作聘礼(彩礼),成“押帖儿”或“纳彩”。海安镇押帖时,一定要送桂圆、茶叶。曲塘一带女方受聘后,以糖果赠亲邻,表示已受聘。订亲后,未婚女婿逢年过节要到女方家中送“上门礼”。过大礼“定礼”典礼盛大,有一定的规格。普通要送猪膀、鲤鱼,糕粽团聚(谐音“高中团聚”)等。男主、女方同时约请亲友宣布订婚。
3、婚前准备
男方迎娶前,须先与女方商定迎娶日期,并将正式迎娶日期书写于红帖,由媒人送往女方,俗称“通话”,另外,男方要送“通话礼”,即要经过媒人商榷礼金、衣料、首饰、赔送等条件,就以女儿年幼、嫁妆尚未办等推诿;如协商胜利,即由男方发出亲迎红柬帖(俗称“日子”),肯定“良辰吉日”成婚。男方在迎娶前三天给女方送“开面礼”,包括“上头全”(胭脂、花粉、红绳、金花)、婚礼服(租用的凤冠、霞帔、彩衣、绣裙、盖头红巾)、爷娘席子(这是女儿不时娘家路的表示)以及供女家燃放的鞭炮、高升(俗称“起火”)等。女方必需赠女婿上下服装、鞋帽、腰带(苍缨带子)、寄富袋(绣囊)等六样,连同陪嫁妆奁一同托付,这是“回好”之礼。
女子出嫁前,嫡亲要请她玩几天以示惜别,称“晾嫁”,所赠礼物称“花仪”或“添妆”。女子出嫁前一天,家中办“待女酒”,父母教以新妇的规矩,虐人要拜谢天地、拜辞祖先。
婚期先一天,男方到女方家接嫁妆。嫁妆分硬铺盖(木器)、软铺盖(新被褥要请有福有寿者缝制)。其中木器需有三圆(马桶、脚盆、汤桶)(既为女子生活必需物,又含“三元及第”之意。马桶又称“子桶”,由于人坐桶上状如骑马),马桶内装红筷子(谐音“快子”)、炒米、草纸(以红纸封成夹子),上面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谐音“早生贵子”,分朝日供儿童分食)。是日,男方须请多子多孙、有福有寿的人伴房、暖轿、铺房、吃暖房酒。
4、亲迎(迎娶)
结婚当天,男家天没亮就要派花轿往女家迎亲,条件好的有名堂的灯笼前导,并配有吹鼓乐手,新郎还要坐官轿同行,媒人在前;条件差的,河北用船,河南用两人抬的竹架轿(或独轮车)。无论穷富,新娘绝不步行。
花轿未到女方家时,媒人先告知女家接轿,燃放鞭炮。女家大门紧闭,男方须给女方发“开门封”(此钱留给娘家的兄弟分)。然后开门待茶,并检点礼物能否契合请求(其中须有“万年青”,由男女两家分别栽种在庭院中)。茶毕,由男方鸣炮奏乐,初次“催妆”。饭后,再而三“催妆”,这才由父母叮嘱女儿上轿。
如系“一天圆”,在要茶后、饭前发嫁妆(河北用船,河南用车或靠人力挑、抬),其中“马桶”由喜娘搬,并要发赏钱。否则需新郎本人入手。
开门落轿传入催妆,由有福者为新娘梳头装扮,父母叮嘱女儿上轿。新娘出房要脚父兄旧鞋,以示不沾娘家土财。上轿时要怀揣“三言真经”(代以红纸封好的老皇历)用以辟邪。上轿时,新娘之母要放声大哭,以示对女儿的顾惜。沿路过桥必放鞭炮、起火。有的中央,由新娘的弟兄持灯相送称“送亲”。河北地域新娘商船后,由哥哥用洗锅帚在船的三个角上刷一下,留一角不刷,表示女家分享男家财气;开船时,船在河心盘旋打转三次,以示新娘对娘家人依依不舍之情。花轿到男家,燃放鞭炮,鼓乐齐奏。新娘入门时,脚踩柴草(谐音“财”),跨旺火盆(表示日子兴隆)。
六、海安县过节风俗
1、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各家要将已嫁的女儿于是日带回娘家休息,时间长短不一。河北有民谣曰:“二月二,家家撑船带女二。”河东有民谣曰:“挑篙儿,做饼儿,带女儿,不带女儿穷狗儿。”有是日,河东、河南地域说媒活泼,谚曰:“二月初二龙抬头,王宝钗绣楼抛彩球。”
2、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日家家户户多设供祭祖,称“敬先”。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菜花、杨柳俗,早上食荠面杨柳叶摊饼,民间传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癞狗”的俗谚。清明前后各十天,各家先后分别扫墓、挂帛、插小旗、焚纸箔,为旧坟垫土、加顶。死者葬后三年中,子女扫墓要办酒祭奠,前后三年分别称新坟、中坟、满坟。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冷食。民国以后不为注重,有改为清明日下午吃冷饭的。新中国树立后,各机关学校及人民团体多于清明节前后祭扫烈士墓,敬鲜花圈,缅怀先烈。
3、夏季
农历四月至六月,主要节日有立夏、端午节和六月六。夏至以后,水稻全秧、杂粮全苗。农民怕旱涝,常在此期间举行一年一度是青苗会。如遇久旱不雨,此间尚有做龙王会求雨之举。夏季除上述三节外,还有五月十三的关老爷华诞,结拜兄弟要在这一天祀神、宴会,以敬关帝。六月九日为观音华诞,多吃素斋俗。
4、立夏
农历四月六日前后为立夏节,家家煮鸡蛋,戒坐门槛,午饭必备韭菜炒鸡蛋。曲塘一带则不睡午觉,以防疰夏。男女老幼要于立夏日称体重,妇女则头上戴皂角树叶或瞌睡草,说是以免夏季瞌睡。立夏前后麦子刚刚熟,有用嫩麦磨制糍粑(俗称“冷嫩”)尝新之俗。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贶节。是日家家户户裹吃棕子。旧俗门前挂端午符,室内挂钟馗判官像,神柜上摆设鲜艾、菖蒲,燃盘香。街市上有跳判官的,剧场多演《白蛇传》等戏曲。妇女用彩色丝绒和绸缎,做成多种精致的香袋,佩在儿童身上,称“端午锦儿”。孩童着新衣、颈系“百索”、脚穿“虎鞋”。中午闭门吃午餐,称“赏午”,菜肴须有“五红”,即干咸菜红烧肉、红苋菜、红烧黄鱼、红萝卜、红炒虾等,还要饮雄黄酒。饭后,用艾叶蘸雄黄酒撒遍酒堂室旯旮,或用艾叶、菖蒲烟熏,并在孩童额上以雄黄酒书“王”字,以辟邪驱五毒。集镇浴室当天将菖蒲、艾叶切碎放在池水里(俗称百草汤)以供沐浴,避免生疮疖。毛脚女婿多于是日向女方送粽子、鸭蛋、黄鱼、猪肉等礼节,如婚期已近的还需送衣料。次日,已婚子女偕丈夫回娘家,称“吃馊粽子”。海安镇旧有端午游凤山俗,曾胜极一时,今已不兴。
6、六月六
旧俗家家于是日晒衣曝伏,吃以新麦炒的焦屑。民谚有“六月六,吃块焦屑养块肉”之说。妇女是日洗头,男人和小孩下河洗澡,谚云:“六月六,洗白肉。”娘家要给新婚儿女做夏衣,称“送夏”。一些中央有六月六带儿女歇大伏之俗。此俗今已淡薄。
7、秋季
农历七月至九月,主要节日有立秋、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除此旧时髦有七月三十日的地藏王华诞,乡人每于此日晚,点“地灯”敬神,或延僧放露天焰口,以超度孤魂野鬼,名为做“孟兰会”,俗称“放利孤”。
8、立秋
是日吃西瓜,意为瓜能祛暑,又有是日吃西瓜可“烂猪毛”之说。李堡地域多数人家于此日以南瓜煮馓子食。
9、七夕
七月七日夜俗称七夕又称“乞巧节”,相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农家姑娘常结伴望巧云,传说谁能望到纤云弄巧,谁就能通晓女红。亦有藏在茄子田、瓜棚下“乞巧”的。此俗今已不兴。
10、中元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七月半。是日各家裹扁食(水饺)、煮新米饭,提早吃午饭、烧纸祭祖,称烧周年。民谣有“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亡人等不到中”之说。
11、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又称“团聚节”,河东人称“人节”。节前亲友间互送礼品,月饼为必备之物。是日各家吃月饼、米饼及藕饼。南乡农家多做锅盖大小的“月光饼”,下河人家则多宰鸭为肴。晚上设宴,合家欢乐,把酒赏月。晚饭后,各家在门前或庭院设席,以供月饼、果品、荷藕、菱、石榴、柿子等供品,对月烧香,祀“太阴星君”神像,泡香茶于神前,俗称“敬月光”。河东地域则供月光娘娘像。若偶逢月蚀,则四处鞭炮锣鼓声不绝,以驱除天狗食月,直至月亮复明始罢。集镇名店铺举行“月光会”,于晚间放焰火,繁华特殊。说书唱戏要演唱“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应时节目。订过婚的男青年要给丈人家送月饼、荷藕、鱼肉、衣料等节礼,名为做节。农民有看中秋月色预测来年丰歉的风俗,谚语有“亮月子在云里拱,来年虾儿鱼要绝种”之说。今除“敬月光”、“月光会”等俗已不存外,余照旧。
12、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集镇熟食店蒸粘糕出卖,名为“重阳糕”,并附赠五色纸制三角旗,上印有不祥图案,称“重阳旗”。晚间,商店作坊均宴请师傅吃“重阳酒”。俗语称“吃了重阳糕,说把晚茶抛;吃了重阳酒,要把夜作揪”。曲塘镇是日有吃番瓜俗,以为吃番瓜就不被疯狗咬。今是日以被国度定为“敬老节”。
13、冬季
从十一月至冬至日进入数九寒冬。农历十二月称腊月,从腊月二十到元旦,以夜数计日。这期间,各家要掸尘大扫除,打笼蒸糕团、馒头、米饼等,一些人家还腌制咸鱼、咸肉。家家要赶晴天洗衣服、被褥,民谣称“有钱没钱,洗洗过年”。理发室和浴室因“剪元宝头,洗元宝澡“而格外忙碌。二十六、二十七夜,局部人家敬神辞年,商店吃辞年酒。从二十夜到二十九夜,集镇上有专职打更守夜的人,手提灯笼敲着竹梆,提示人们防火防窃。建国后,中央政府部门对冬防更为注重,组织民兵及工作有员值班夜巡,做好平安捍卫工作。
14、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称“十月朝”,前后数日内扫墓满坟,祭奠与清明节类似。是日有煮糯米饭送苍蝇俗,河东则以煮赤豆饭送苍蝇。李堡旧俗于是日举行城隍会。又河东地域在十月朝洗牛,耕牛开端冬休。赢弱老牛,常常遭到淘汰。
15、冬至节
冬至日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前一日为小冬,家家祭祖烧纸。冬至日又称大冬,各地早上均有吃汤团的食俗。晚上聚会设宴,商店作坊均有“冬酒”,俗称“大冬大似年”。河东亦间有拜冬礼节。从冬至起为交冬数九。冬至之日,昼最短夜最长,故有谚云:“冬至不坐夜,夏至不踏车。”
16、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传达室说为释迦尼佛成道日。民间仿寺庙俗,以糯米、黄豆、花生、慈姑、青菜、红豆等,杂配煮成“腊八粥”饭食;考究的富户放红枣、板栗、白果、香蕈、蘑菇、木耳等,称“八宝粥”。佛教信徒在晚上吃面条祝“无量寿佛”。其别人家还有的开酒宴。今吃腊八粥俗照旧。
七、海安庙会
庙会,海安人叫庙会为“香期”,城乡盛行。每年举行的庙会众多,时间不一,但大局部都为农闲时节。主要有海安、李堡的城隍庙会和观音庙会,青墩的护国寺庙会,仇湖的白龙庙会,胡集一带的祖师庙会,西乡的土山、奶奶山庙会等,每年数十次。各地商家将农具、苗木、衣服、日用百货、文具、窑货,乃至各种应时食品、儿童玩具等运到集市,设摊供给。庙会上,还常有做花招的、吹糖人的艺人,前来扮演营生。周围乡民借敬神之际,赶集购物,省亲访友,文娱消闲,摩肩接踵,氛围非常繁华。通常在庙会上能够发现和买到平常在超市及商店里买不到的一些小物件,比方,蒲草做的床垫和农具。还有局部耍杂的手艺人现场卖艺,引得众多大众围观。每年的庙会,有效地处理了局部大众的购物需求,是土特产品买卖和村民赶集看繁华场所。21世纪初,中央电视台到海安为“白龙庙会”拍摄过专题片。
八、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是海安的文化品牌,表现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葱茏的鱼米之乡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庄的黄海渔村的渔妇的生活,展示的是她们既热情豪放又优美温情的个性。特别是表现村姑、渔妇穿越织网于花前月下的“颔首、摇肩、展臂、舒腕”,“欲动先出胯,逐渐轻轻颤”的舞蹈言语,活灵敏现地再现了村姑、渔妇悠然自得的劳作生活,蕴藏着村姑、渔妇生活富足的欢乐情怀。
九、海安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1、雅周烧饼
从炉子里刚出来的热烘烘的雅周烧饼,酥香脆,是海安人不可少的早点。
2、老街红汤馄饨
而西大街早点店的红汤馄饨靠着那一直不变的老滋味,经不住让人回味,店里还有虾糍、粢饭糕。
3、肥肠面
这里的大肠肥厚又有韧性,咀嚼之时,唇齿间像是每一口都能挤出鲜甜的卤汁来,难言的美味充满着口腔。
4、百叶
李堡百叶,白、香、嫩、纫、软、绵、可口和易于烹饪的特性,倍受人们喜爱。无论是凉拌、清炒,还是大煮,都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短少的美味。
5、麻虾酱
经过清洗过滤、腌制麻虾、封晾发酵、混合搅拌、煎熬煮制、冷却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制造成鲜美共同的麻虾酱,麻虾酱配上美食,蘸在春卷饼、馄饨、拌面拌饭、小笼包上、那就入口留香,再用麻虾酱炖豆腐、鸡蛋,那更是餐桌中的焦点。
6、聋子鱼
聋子鱼,又叫虎头鲨,或者塘鳢。乡人称为聋子鱼,也因而,有的中央叫“呆子”。(老板,帮我称条“呆子”鱼!)此鱼味美,红烧白炖,皆为美味。
7、王花
王花,其实应写作黄花。吴方言,王黄不分(方言受吴方言影响,仿佛也分得不是太清,比方“鼬”叫“黄猫儿”,却常常念做“王猫儿”。),老人读成“王花儿”。它学名叫苜蓿。清明前后,开细小的黄花,因以得名。黄花能够作绿肥,又叫秧草。春天炒了吃,幽香可口,安中利人。或者腌成咸菜,金黄绚烂,最宜喝粥,酸中带咸,生熟皆可。江南人家或酒家将其切碎蒸熟,上席待客,开胃佐酒,爽口得紧。
十、海安县著名景点
1、海安博物馆
海安博物馆,馆址设在民国时期江苏省省长、爱国老人韩国钧(紫石)先生故居内。这是一组保管完好的晚清建筑,青砖小瓦、火巷回廊,火车车厢式小花厅是当年韩国钧先生建议召开的“结合抗日座谈会会址”,系省级文物维护单位。海安县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1085平方米,馆藏文物1100余件。辟有“韩国钧先生生平业绩展”、“馆藏文物选展”、“结合抗日座谈会会址”、“韩国钧先生故居”、“陈毅会晤韩国钧的西花厅”、等。1995年被江苏省文化厅、公安厅评为“馆藏文物平安年先进集体”,1996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事业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惩处为“江苏省优秀博物馆”。
2、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
角斜红旗民兵团史绩陈列馆,坐落在黄海之滨,北凌河畔,是角新桥南东侧的一幢金黄色琉璃瓦建筑,它与相辅而建的民兵留念碑、反动烈士陵园、射击场,将角斜民兵99的理念、传统、肉体、战绩融汇成富民强兵的浓烈气氛。
3、青墩遗址
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市城西北部约28公里处,发现于1973年8月。2006年3月,经国务院审批,青墩遗址成为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在青墩遗址的严重考古发现中最具神秘颜色的是青墩古人在麋鹿角上留下的描写符号。许多专家以为神秘的描写符号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还早2000多年。中国易学研讨会会长张政烺先生则据此以为是易卦来源的初始符号。
4、苏中七战七捷留念馆
苏中七战七捷留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度“AAA”级旅游景区、南京军区青年官兵传统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为留念苏中战役的巨大成功,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苏中战役指挥中心——海安兴建留念馆。
留念馆景区占地30亩,约21000平方米,建有留念碑、陈列馆、国防园、广场等。留念馆经过现代手法艺术再现了苏中战役经过、历史位置和重要意义,并收藏数百件反动文物史料,是苏中战役和粟裕研讨的重要阵地。景区内景点众多,有出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刺刀”、“中华第一捷”碑廊、以及“蛟龙争雄”、“霞映红樱”、“烟笼水乡”、“雄鹰展翅”等。
5、江淮文化园
江淮文化园,座落在江苏省海安市,占地260多亩,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三万平米湖面环绕,以江淮历史文化为底蕴的人文景观。整个园区由四大景区组成,即白龙故里景区、先贤景区、凤山书院景区和中国名人艺术馆群景区。
6、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
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位于海安市墩头镇千步村32组(原千步乡厉家窑)。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紫石县政府和“联抗”部队为安葬在抗战中牺牲的159名(现葬161名)将士而建,始称“联抗”烈士墓。1998年,黄逸峰同志骨灰安葬于陵园内。2005年,将原留念室扩建为留念馆,布展面积230平方米,展出宝贵历史文物、史料300件。2002年10月,江苏省政府发布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2007年12月,南通市旅游局发布为国度AA级旅游景区。
十一、海安县名人
杨冰(1871~1913),字冷仙,海安县仇湖乡人,清末数学家。
谭德钟(1876~1949),字组云,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民国时期蜚声上海书坛,为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
魏建功,中国现当代顶级的言语文字学家、音韵学家。
仲贞子(1918年2月—2008年9月),著名书画家。
仲满,2008年北京奥运会击剑冠军得主。
王奇寅:字颂为,1964年生于江苏海安,中国新水墨书画研讨会会长,清华美院培训中心书画高研班课程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讨会花鸟画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国礼书画家,《当代美术》主编,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海安书画院院长,北京明园大学、北京涉外经济学院、山东临沂大学、云南大理学院特聘教授。首创中国新水墨笔痕冲染外型法。
蔡小岑,汉族,1984年生于江苏海安,当代作家,著有《下一秒,遇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