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东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盐城市最南端,北纬32°33′~32°57′,东经120°07′~120°53′,东与黄海相连,南与南通市海安市交界,西与泰州市兴化市毗连,北与盐城市大丰区接壤,区域总面积3175.67平方公里。
二、方言
依据《中国言语地图集》,东台方言属于官话大区江淮官话泰如片。根据现有考古成果,较早开发东台的土著先民为淮夷部族,所说言语为古淮夷语。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和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曾先后有两批江南瓯越人迁移至江淮间,古瓯越语与当地土语互相交融为古夷越语,和中原汉语仍然有很大差距,更多接近古吴语。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迫令广陵人口内移北迁,致使江淮间数百里无人寓居。东吴五凤元年(254年),复置海陵县,北方汉语与当地言语融合,当地开端承受北方汉语的影响。西晋永嘉之乱(307~312年)招致北方居民大量南迁,进入东台的北民多定居于今堤西一带(堤东尚未成陆)。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在东台境内(今时堰、溱东一带)置建陵县。由于大量北来移民的强势位置,北方汉语逐渐掩盖了当地原有言语。
尔后,历经隋唐宋元800余年,此地未有显著的人员迁移,作为北方汉语的一个分支,东台方言的地域特征逐渐构成。元末明初,发作了“洪武赶散”事情,朱元璋先后几次迁移苏州一带几千户居民充实东台沿海各盐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为了规避“靖难”之灾,又有一批苏州人移居各盐区。这些吴语区人口的迁入(多散布在今堤东一带),使得东台方言由此融入了某些吴方言的成分。以上所述即为现代东台方言构成的历史背景。
民国初年(1917~1919年),南通、海门、启东等地有9000多户共50000多人,先后迁居东台境的唐洋、新街一线从事开荒植棉。这些入境兴垦的移民,寓居相对集中,至今操吴语(当地叫海门话)。
三、东台市民俗风情
地处黄海之滨、串场河畔的东台,自古以来,民风淳朴质朴,人民勤劳仁慈。岁时节日、婚丧嫁娶、衣冠服饰的习俗习气,具有相沿的传统性与中央性。这里只是撷取其中几朵花絮。
春节
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礼节甚为盛大。每年进入腊月即开端筹办年货,农历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神)后,家家户户掸尘和清洗家具、衣被。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月大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元旦)各家贴春联,挂喜钱,装陈饭,晚上吃“守岁酒”,并用蒲包装石灰在庭院内打印,名“打元宝囤子”。晚辈和儿童向晚辈辞年,晚辈赏给压岁钱。午夜点香烛,燃放鞭炮,名“接天地”,忙繁忙碌直到次日黎明。随着科技的兴旺,在外地的亲人年夜可经过电话、电脑等通讯工具拜年。
清明
俗名“上坟”,主要活动为祭祖、扫墓、踏青。堤西水乡罗村(现溱东镇)一带每年清明节有会船活动,各个村庄派船参与竞赛。参赛者着统一服装,头扎毛巾,插上柳枝,船桅杆顶上也插柳枝,赛时鼓乐齐鸣,撑得最快的船在前,向河中丢下草把表示获胜。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亦成为留念反动先烈的节日。每逢清时节期间,前往三仓烈士陵园祭悼者纷至沓来。
婚
男方迎娶前,先选择吉日由媒人通知女方,名为“送日子”。女方同意后,男方即用花轿迎娶。乡村贫困人家用“滚桥”(即独轮车)代轿。轿子到女家后,男方要给女方“开门封”(红纸包现金)方可开门。迎亲到家当晚拜堂成礼,亲友闹新房。在后墙上方小窗户外面糊上红纸,由男孩捣破,那里边的红蛋便滚落下来,名为“捣红蛋。”捣红蛋的男孩一边捣一边还得叫道:“捣得快,养得快。”尔后有“回门”、“会亲”等一系列礼仪。旧时还有“抢亲”等婚俗。“抢亲”多因男方家庭清贫无力迎娶,或女方悔亲赖婚。男方则密邀亲友,将女抢回完婚。东台旧风,抢亲时只需未婚夫在场,手持婚帖,除女家外,任何人均不得干预。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东台市委、东台市总工会都曾主办过青年集体婚礼。
丧
孝子披麻向晚辈下跪报丧。三日后遗体入殓。入殓时,和尚诵经,烧寿纸,全家举哀,亲属绕棺一周向遗体辞别。然后由年高尊亲执斧,将嫡出子孙披的麻丝、头发扎在封棺的铁钉上,名叫“挽钉”。从人亡之日起每7天一期,名为“烧七”,直至49天终七为止。弶港渔民遇到海难,无法寻觅尸体,常用空棺材“招魂”,见到什么生物(如鱼虾等)就捕捉放入棺内,或雕木人替代。如找到尸体运回,一家人都跪在门槛上泣拜,然后收殓。
喜
妇女结婚怀孕后,人们称之为“有喜”。女方家长为婴儿制造衣服送到男家,名为“催生衣”。孕妇消费后,亲友馈送馓子、红糖、蹄膀等为产妇滋补身体,名为“送月子礼”。产妇一月内不能外出串门,名为“坐月子”。生男孩三天内向亲友馈送红蛋、糖粥,送红蛋多为3、9奇数。婴儿出生三日洗澡,取乳名,渭之“喜(洗)三”。往常男女对等,生女孩也送红蛋。
庆
民间寿俗“贺九不贺十”。寿诞之日,点香烛,放鞭炮,款待前来拜寿亲友,普通是中(午)面晚(间)酒。民俗中,凡80岁寿辰,还向亲朋好友邻捐赠瓷碗。女儿出嫁后第一个华诞,娘家备面和寿桃、鞭炮等送往女婿家,名“交华诞”。已故祖先的整华诞,还请和尚做“喜斋”,贺“冥寿”。离退休干部凡70、80、90岁华诞,民间百岁老人,党和政府均为其祝寿。
衣
民国时期的服装样式,富有者男性着长衫,有时外加马褂,冬天穿皮袄、皮袍。普通劳动者多为对襟短装,棉袄、棉袍等,以黑、蓝色为主。城乡女性多穿大襟衫,系长裙,少数穿旗袍。新中国成立后,衬衫、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渐成时髦。“文革”期间一度以着黄军装为时兴。往常,西装、香港衫、滑雪衫、劳动服、牛仔裤、茄克衫、猎装、羽绒衫等,日益绚丽多彩。
食
旧时,东台堤东名地以杂粮为主食,称为“粗粮”。每天一干两稀。用大麦、玉米粯子做干饭,稀饭则为元麦、玉米糁子。遇到荒丰年份或冬闲时节,多数农家在主食中加胡萝卜、山芋、青菜、番瓜(南瓜)以节粮。遇节日或招待亲友,以粗粮兑换大米,在粯子饭旁“插饭”,以示尊崇。堤西水网地域盛产水稻,居民以大米为主,称为“细粮”。农忙如栽秧期间,一天五顿,上午两顿,中晚各一顿,下午有晚茶。堤东和堤西居民也有人家兼吃面食。新中国成立后,堤东地域亦种植水稻,农民主食逐渐改为大米。油水多了,人们的饭量也越来越小。
住
堤东灶境多为草屋。分横式(堂屋)、竖式(顶头府)两种。横式草房普通为五架梁或七架梁,多以三间为一单元,中间叫“明间”,两侧为房,或一边为房间一边为灶间。竖式顶头府亦为五架梁或七架梁,前两间为明间,后一间为卧室。明间多数右为灶间,也有的人家将厨房建在正屋外边。民间有“房门大似衙门”的忌讳俚语,劝诫人们卧室不能擅入。堤西地域农民寓居的大都为简易瓦房。往常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已大为改善,大都建起二层砖瓦水泥构造楼房,装饰装修也非常考究。城镇多层、高层住宅楼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日千里。有传播民谚:“50年代泥墙草盖,60年代砖墙草盖,70年代砖墙瓦盖,80年代楼房成排,90年代集中寓居,新世纪高楼别墅”。
行
旧时,高级代步工具有轿子,多为上层人士和娶亲之用。民间代步工具堤东为独轮小车,能够载人亦可载货。堤西河网地域外出多为小木船。民国8年(1919)始有黄包车在台城载客。自行车在民国中期方进入台城。新中国成立后,代之而起的为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公共汽车、出租车、三轮车、轮船、火车。如今不少门户已具有私家小汽车,“屁股下面一座楼”的现象已不鲜见,出行愈加便利。
四、民俗文化
东台境内城乡居民,旧时称腊月二十三为“送小灶”二十四为“送大灶”每当祭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案台.锅碗瓢盆拾掇得干洁净净,在神龛前设丰富的祭品送灶时,要把神龛中间的旧神位接下来,焚香点烛,同时将旧神像在香炉前燃烧。
燃烧时,全家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汇报状况”了。到了元旦晚上还要将灶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接灶。这时,要将大红纸书写的“东厨司命府”和灶君神像贴进神龛,两旁还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的对联,表示对王爷的恭敬。新灶神贴上之后,要放鞭炮,全家叩拜。此俗建国后逐渐消逝。
五、人文景观
新石器时期的开庄遗址、古风遗存的西溪小镇、香火绵亘的泰山护国禅寺、朴素挺拔的海春轩干塔和蜿蜓秀美的范公长堤见证着东台久经的文化。宋代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曾在这里出任西溪盐官司;明代著名哲学家王艮、清代水利学家冯道立、清代布衣诗人吴嘉纪、近代新闻巨擘戈公振、现代书法巨匠高二适等古今名人不时诠释着这份文化的光荣,添加着这座古城的底蕴。
六、东台特产
1、灶猪
原系沿海烧盐灶民长期选育的猪种,故名灶猪。具有耐粗饲料,产仔率高,抗病力强,性情温驯,易于饲养管理的特性。猪毛全黑,耳大下垂,嘴筒略长不尖。母猪产仔每窝均匀为13.32头,泌乳力强,繁衍力可达10年左右。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被列为江苏省中央良种猪。
2、蚕茧
历年是东台乡村大宗副业产品,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引进湖桑和改进蚕种后,栽桑养蚕疾速开展。其饲育的杂交种白茧,色泽洁白,丝身柔润,富于拉力,质量优秀。
3、文蛤
又称魁蛤,俗称虫车虫敖,属贝类软体动物。产于东台沿海湖间带和东沙。文蛤体外有硬壳,壳厚,有花斑纹,其投影呈扇状形。肉质营养丰厚,食用价值高,滋味鲜美,有“天下第一鲜”之称。宋代宰相王安石食后咏诗赞誉。
4、对虾
也叫明虾、斑节虾。体长13-24厘米,背部青绿色,壳薄而透明,肉味鲜美,含高蛋白。运销日本等国度和国内各大城市。
5、鳗鱼苗
东台沿海各出海河闸咸淡水交汇处盛产鳗鱼苗,每年春季采捕,到淡水放养,生生机强,生长较快,成鱼即鳗鱼,俗称“毛鱼”。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厚,味鲜肉嫩,肥美可口,是良好的滋补食品。鳗鱼苗经济价值高,有“软黄金”之称,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6、溱湖断蟹
系东台市溱东镇青蒲一带的特产。溱东镇地河港穿插,水草丛生,盛产河蟹。每逢秋季,渔民在河港设簖捕蟹,故名“簖蟹”。其特性是体大肥壮,壳呈青色,绿眼睛,白毛腿,公蟹腹脐大而黄肥,滋味鲜美,盛誉远播。
7、杨五香肠
原为一杨姓排序第五的人在东台城专业制造,人称“杨五香肠”,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以精肥猪肉3:2配料,参加多种佐料,经腌、灌、烘、晾而成,其特性是色泽鲜艳,滋味鲜美。产品被载入《中国民食指南》。
8、罗布麻
野生植物,散布在东台沿海荒地上。有紫杆紫花、紫杆黄花、紫杆白花等种类,以紫杆紫花、紫杆黄花的经济价值较高。惊蛰后出苗,采收时节性强,梅雨时节后就无适用价值。加工入药,有降低血压、治疗支气管炎的成效。
9、红木雕琢
东台市许河镇的木器工人学习雕琢先进工艺技巧,雕琢各种红木琴台、梳妆台、电话柜及家具等,绰约多姿。有一种销昔日本的“龙台”,为一矮方台,四面雕琢云龙彩凤,勾股叠角,古雅新颖,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征。
10、下灶蚕业
产于东台市安丰镇下灶一带。豆形扁圆,粒大如拇指,每百粒可达135克(普通种类每百粒80多克),中间有凹塘,形同牛脚,俗称“牛脚扁”。豆皮薄,颜色淡于普通蚕豆。青豆鲜嫩,干豆炒吃香酥,煮成“五香豆”沙而不腻,用油炸成“兰花瓣”香脆可口。明清两代此豆曾作为贡品向皇帝进贡,有“贡豆”之称。
11、薄荷油
终年生宿根性芳香类草本植物,其茎叶蒸馏而得的油状液体,即为薄荷油,无色透明或呈淡黄色,具有浓郁的香气,味辛辣而清凉,是医药卫生、日用化工、食品工业的原料,东台的传统出口商品。
12、甜叶菊
又名甜草,系亚热带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菊叶加工提炼成甜菊精(甜叶菊甙),为白色结晶物,其甜度相当于蔗糖的300倍,麦芽糖的1000倍,有“自然糖精”的美称,用于医药、食品工业或供糖尿病患者食用,也是东台的外销产品。
13、海仔牛
产于东台海滨地域,称“黄海牯牛”,毛褐色,体形大,身长腿粗,骨骼坚固,皮肤较厚,以力大、步快而著名。二牛驾车,载重1500公斤,能在沙土路面上日行20-30公里,为盐场、渔港运送盐、草、淡水的主要动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沿海一带运载军需物资曾立战功。
七、冬修夏防保家园
东台清·雍正元年(1723)设水利同知,专辖里下河水利。乾隆三十三年(1768)治县,设专职闸官管水。水利工作有着深沉普遍的社会根底。“冬季兴修水利,夏季防洪排涝”这一治水风俗,深深根植和传承于民众之中。
冬闲时节,东台乡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户户关门上河工”,全民投入农田水利运动;男整劳力上大河工,男半劳力和妇女平田整地,搞农田水利,“户帮户,亲帮亲,邻帮邻,”共同完成治水任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三河一路”工程中,十万大军上河工,按军事化请求,组成了25个团、579个营、4700个班,民工出征率到达当时全县总人口的10%,占整个劳动力的25%。全县男女老齐上阵,展开水利、农业消费竞赛。以溱东张三九为代表的全县20多万妇女提出“男人上河工,女人一样干”的响亮口号,她们活泼在宽广的田野上,罱泥、捞渣、田间管理样样能干,呈现了“前方前方同心干;农业水利齐大上”的生动场面。
东台的防汛重点在沿海和圩区。特别是里下河圩区,汛期的圩区可谓“六面环水”,除周围的洪水外,还有天上的雨水往降落,圩堤的破绽即“管涌”往上冒,圩区的防汛工作当称第一要务。每遇连续降雨和上游客水压境,圩区立刻进入防汛紧急状态,24小时有人值班,还要巡堤,主要是看看有没有破绽,破绽又分“清水漏”和“浑水漏”,“浑水漏”很风险,必需及时堵住,否则洞会越来越大。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每年汛期,沿海防汛基干班驻守海堤防汛点,分段包干护堤,海堤、圩区抢险队,随时待命抢险。遇有台风暴雨,海堤外大潮汹涌、圩堤外水流湍急,发作坍岸等险工险段要立即打桩丢草包。打桩可是一项绝活,一人或二人站在水里扶住桩,打桩人用榔头把桩槌下去,用榔头的人既要有劲,还得有技术,风里雨里,眼睛睁不开,全凭力气和觉得,稍有忽略或偏离,就会翻入水中,危及生命。
东台人民在长期的治水理论中构成了一整套治水经历和技巧,这些经历和技巧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理解这些内容,能够让他们领悟先辈们与大自然抗争的艰辛进程,并让他们在理论中不时传承这些优秀的治水传统,珍惜如今不受、少受水旱灾祸之苦的安宁生活,努力为东台的民生水利、现代水利建立多作奉献。
八、“三车六桶”战旱涝
历史上,东台乡村普遍运用风车、水车、“三车六桶”等治水工具抗旱排涝,与大自然抗争。
东台以古范公堤为界,分为堤东滨海平原和堤西黄淮平原。从天文位置上看,堤东为高沙土区,怕涝更怕旱,堤西为淮河下游泻湖构成的低洼地,怕洪更怕涝,防汛防旱对农业消费歉收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每年麦子一收,梅雨时节来到了。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做好预防洪涝干旱的准备,要在汛前备好毛竹、木桩、蒲包、门板、稻草等抢险物资,同时又要有防干旱的应对措施。建国后一段时期农田水系不全,灌排设备不配套,抗旱排涝的主要工具是“三车六桶”。三车即风车、牛车、脚车;六桶即水桶、粪桶、吊桶、面桶、提桶、脚桶等。每年水稻栽插引水或抗旱灌溉,把风车、脚车架在河边,凭仗风力和人力从河中车水;担着粪桶挑水浇地,男人挑、女人浇,可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抗旱战高温,汗滴禾下土”。大田间隔沟河远的亦用牛车拉水,抗旱方式绿色又环保。遇有雨涝,田间积水,“三车”亦可排涝,“六桶”排涝更显能力。三根木棍或竹棍搭一个支架,将桶底部吊在支架上,桶的上部系上一根绳,拉在手上,不停地往上拉桶提水;面桶、提桶、脚桶等直接用于刮水,排涝任务分田到户到人,男女老少齐上阵,抗旱排涝局面极为壮观。
1954年大水,圩区区乡组织人力物力筑圩保圩,扫除田间积水,堤西四个区筑圩2000多处,发起70%以上的男女劳力,投入15116部风、脚车和不可胜数的水桶、粪桶等排水用具。1965年,东台呈现先旱后涝灾祸,5、6月份仅降雨177.4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90.7毫米。玉米棉花等雨出苗,水稻育秧无水下种,堤东地域人畜饮用水非常艰难。县委及时发起引导大众开挖河中沟、塘中塘,引水抗旱保苗。全县投入20万劳力、234台抽水机、32座固定灌溉站、7642马力的动力,同时组织无数的“三车六桶”等戽水工具,提水抗旱,使24万亩玉米根本正常生长,59万亩棉花夺得全苗。“三车六桶”这种抗旱排涝工具不断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还在运用。如1991年特大洪涝期间,堤西不少乡镇都曾运用。与今天的机电排灌设备相比,“三车六桶”更多地表现了全民参预,表现了在灾祸面前党群意志的高度统一,表现了众志成城,不畏困难,战天斗地,勇于成功的治水肉体。
九、年年岁岁“上河工”
冬闲时节,东台乡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户户关门上河工”,全民投入农田水利运动;男整劳力上大河工,男半劳力和妇女平田整地,搞农田水利,“户帮户,亲帮亲,邻帮邻,”共同完成治水任务。
建国初期,东台境内除几条灶河(运盐河道)和少数不规则的沟塘之外,没有一条象样的河道,农田河网简直是一张白纸。东台人每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上河工”。所谓“上河工”就是带着生活用品和挖河工具,搭建工棚,吃住工地,平地开沟挖河。东台人将开挖河道叫着挑河,挑河的主要工具有大锹、扁担、泥络子。大型河工亦有用木制的独轮车、牛车、木轨车,这种人力挑抬治水方式,不断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机械施工兴起时。大锹是一种长五十多公分的弧形铁锹,锹上方与锹柄(木柄)接入处的铁箍中楔有一个木制的“锹蹬子”,供脚用力下踩吃土,东台人挑河挖土方都用此锹,每锹能挖三四十公分见方的土块,亦可称垡头。泥络子是一种以榆、槐树等粗枝条为资料,用火烤弯成半弧形,弧条两头做成榫头与两端凿孔的木枝条接上,构成半圆形框架;在框架上打眼、绷上茅草绳网,然后在框架上系上三根粗草绳,在上端编好扁担扣子供挑土。挑土的最佳搭配普通六人或五人为一组,两人挖,视倒土远近,或三人或四人挑,挑的人端着泥担站在挖的人面前,等着挖好土再挑走。一泥络子可装一大块土垡或两块小土垡,一担土总在一二百斤左右。
解放初及六七十年代,县里每年下达水利规划任务,公社将水利土方总量分配到各消费大队,大队再将土方任务分配到各消费队,队里按田亩与田亩远近担负挑土。或者由受益户共同商定自带粮食,自挑土方。在治水工地上,挑河的局面非常壮观。小的局面成百上千人,大的局面数万人,挖的挖、挑的挑。三九天里,挑土的人都是衣着单褂子,头上还热气直冒,一边挑土一边喊号子:嗨哟!嗨一哟!嗨哟!嗨一哟!雄壮的号声,气壮山河,感天动地。挑河挖土要一层一层往下挖,一大锹深为一层,第一层按河口宽度挖,第二层向河口线内让一垡间隔,依次一层让一垡,构成阶梯坡度,最后挖河底、铲坡、开龙沟,龙沟成则河成。如是筑堤施工,还要层层压实,压实有人工夯压、牛碾压、水密实。大型水利工程曾停止治水工具变革,推行施工车子化。1958年通榆河工程中运用独轮小车22920多辆,牛拖车1461部,手推轨道车11037部(木轨道361条,59.6公里)。组织铁、木工935人,树立修配厂301个。在变革治水工具做木车过程中,乡村四旁树木简直砍光,不少大众的房子用木头也被拆下做轨道,伤害了一些大众的利益和感情,但很快得到纠正。
建国以来,东台人用本人的双手和双肩,挑河挖沟,大办水利,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土方11.86亿方,开挖整治主干河道和大中沟2200多条,建筑一、二线海堤190多公里,圩堤1000多公里。
十、东台市著名景点
1、董永七仙女文化园
“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项目方案总投资6700万元,占地143亩,整个工程规划建立董孝贤祠、古戏台、天仙茶馆、十八里亭、老槐树、凤凰池、缫丝井等24个点。“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园”整体定位为汉唐作风,盘绕孝贤文化和爱情传说两大主题,充沛发掘东台市历史文化渊源,彰显西溪古镇中央特征。
2、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
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四星级乡村旅游点,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地处东台西郊,紧邻204国道,总面积1.3万亩,其中中心区2300亩。示范园以600亩“仙湖”为中心,依照集科研培训、实验示范、展现展销、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请求,建成农业科技培训、农产质量量检测、种苗繁育、农业新种类新技术新工艺实验示范和农业科技孵化五大中心。被授予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称号。
3、东台中华鲟自然维护区
东台中华鲟自然维护区是江苏省级维护区,设有中华鲟繁育研讨中心,从2002年开端,逐年实行了放流。位于东经120°50ˊ、北纬32°40ˊ至33°15ˊ。
维护区面积35.9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5.38平方公里,缓冲区10.2平方公里,实验区20.36平方公里。这里滩青水秀,环境漂亮,气候温和,资源富饶。据统计,这一区域现有野生动物701种,其中无脊椎动物220种,脊椎动物481种。远古以来,中华鲟作为中国特有物种,一到春、夏时节,就游集在这块水域,栖息育肥。
海岸内有哺乳动物20多种,植物56种;海区内有黄海美人鱼(伪虎鲸)、黄海彩球(刺豚)等自然景观。这里不只是丹顶鹤等珍禽越冬的栖息地,也是中国东部南来北往鸟类迁移的通道,区内现有鸟类365种,其中,国度一级维护珍禽16种,二级维护珍禽27种。
4、护国寺
护国禅寺,位于东台市西郊晏溪河南,通圣桥下,与海春轩塔比邻。宋代嘉定年间1208~1224建寺,明万历时重修,清乾隆年间曾毁于火灾,后再建。寺院建筑雄伟,居中有天王,东岳,地藏三座正殿,两厢有十殿阎王,关岳,华佗,神农,鲁班诸庙,故有“一寺五庙”之说。后山建有碧霞宫,檐牙翘角,富丽堂皇。
钟鼓楼东西对峙,高入云天。宫中供奉宋真宗皇帝敕封“泰山神女”碧霞元君,故泰山因此得名(又名天妃山)。
5、弥陀寺
弥陀寺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北首,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5年),当时名为北极殿。往常,古庙已不复存在,但北极殿弥陀寺不甘百年寂静,上追祖德之遗风,下思众生沉沦之疾苦,于佛历二五五零年开端筹措新建。
6、永丰林农业生态园
江苏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坐落在美丽的黄海之滨,一期工程占空中积约6000亩,总投资1.5亿元,是一个以生态农业为根底,集旅游观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区。它紧邻江苏省黄海森林公园和国际重点湿地维护区中华麋鹿园。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被批准为国度AAA级旅游景区。
7、黄海森林公园
黄海森林公园,2004年经江苏省林业局批准成立,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是华东地域范围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公园位于东台林场,占地3000公顷,森林掩盖率80%以上,素有“自然氧吧”美称。其中,林空中积3.8万亩,常绿树种占25%以上,园内现有各类植物200多种,鸟类等动物100余种。
十一、名人
1、王艮
明朝哲学家、”心学“传人
2、吴嘉纪
布衣诗人
3、葛天民
抗倭英雄
4、冯道立
清代水利学家
5、邰爽秋
近代教育家
6、杨冰
清末数学家
7、周甘尘
北伐名将
8、陈汝玉
清末书画家
9、卢秉枢
抗日外交九烈士
10、钱乾
兴学重教的进步人士
11、戈公振
新闻学奠基人
12、黄逸峰
共产主义战士
13、汪同尘
近代古文字学家
14、方尼
女诗人
15、高二适
书法家
16、戈宝权
翻译家
17、戈湘岚
画家
18、鲁敏
鲁迅文学奖取得者、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周巍峙
音乐学家、中国文联第九届声誉主席
20、丁嘉耕
北京市书协副主席
21、吴为山
雕塑家
22、周俊
中科院院士、植物化学家
23、胡友林
悦达起亚开创人
24、崔武
律师、诗人
25、夏志宏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26、汤红霞
奥运冠军
27、周璧华
解放军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电磁防护专家
28、杨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讨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陆研讨“蒋介石”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