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宿城区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10 16:35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宿城区地处江苏省北部,位于东经118°10'07''—118°33'88''、北纬33°47'25''—34°1'16''之间,北以中运河为界与湖滨新区相望,东与宿豫区以中运河为界隔河相望、与泗阳县交界,南与泗洪县毗连、西与睢宁县相连,总面积941平方千米。  
二、中央戏曲  
宿城方言北片接近山东、南片近于淮泗。因其方言声腔不同,构成各具特征的中央戏曲,主要有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种类。  
三、董王高跷  
1、简介  
董王高跷是长期盛行于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一带的传统高跷扮演方式,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与同类高跷舞蹈相比,其历史长久、作风共同而成为当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高跷又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扮演,技巧性强,方式生动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普通观众高,便于远近欣赏,好像活动的活动舞台扮演,因而备受大众喜欢。  
2、历史渊源  
高跷的来源,普遍以为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着亲密关系。董王高跷主要源自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至今有近500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7年),董、王二姓的两家民间艺人自山西逃荒到宿迁境内,至龙河边落户安家,长期以卖艺为生,其将山西老家的高跷带到宿迁,经过代代传承,并有新的开展,构成了如今人们常称的“董王高跷”。  
据《宿迁县志》载:“明清时期,宿迁民间乡会极为盛行。乡会,也称乡庙会,系由一村或结合数村组成,承平而又歉收之年,每至农历年末岁初,普及城乡,大抵有龙灯、狮子、花鼓、旱船、高跷、花车、马灯、花篮、霸王鞭等,就中以花鼓、旱船、花车,因方式简易,最为普遍。在县城大会,并有抬阁、架阁、风车、站肩、高跷等节目,尤为特殊。观众有远至数里而来者……”。宿迁民间有句俗语:“梨园狮子前庵龙,卓圩旱船扯因篷,龙河高跷三里灯,抬阁架阁数宿城。”可见董王高跷早已众所周知。相传乾隆六次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每次都要观看董王高跷的扮演。  
董王高跷不但继承了民间舞蹈的传统方式及其精髓,扮演节目有扑蝶、穿花缝、秧歌、走剪刀股等,同时,在此根底上不时的开展,创新,又吸纳了曲艺、演唱、相声艺术以及中央戏曲、小品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董王高跷发挥了宣传教育的功用,分离实践需求,编创出大量歌颂时期的文艺作品。  
3、扮演特性  
高跷舞蹈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扮演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活动内容机动性大,行动比拟自若,能够在大场中扮演,也可走街串巷。如今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扮演有单跷、双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现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作幽默。其扮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  
董王高跷是高跷舞蹈之一,他继承了山西高跷的特性,又开展了许多新的方式。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脚踩着木跷,以跷代足,演员在锣鼓声中直立起舞,不时变换队形,善踩者行走自若,能做跌扑、翻腾,扑蝴蝶等动作,技艺精绝。踩高跷亦分为“文踩”和“武踩”扮演者依据扮演内容故事情节,或跌叉、或翻筋斗、或作走马观花状、或开打,称之“武踩”;技艺普通者只随扮演队伍舞之蹈之,称之为“文踩”。  
参与高跷扮演的人员有13—15人,乐队7—10人。伴奏乐器多为锣、鼓、铙、钹、二胡、琵琶、竹笛、笙等。演出次第以舞蹈收场,演员着装在锣鼓伴奏下上场,营造氛围,演员应用高跷扮演一些难度较大的具有杂技特技效果的滑稽节目,精彩共同。舞蹈演罢,接着演文戏,说、唱、舞分离、有说唱、有相声、有小品、有泗州戏、柳琴戏、黄梅戏等中央戏和京戏,方式多样,生动生动。扮演曲目中,舞蹈类有:扑蝶、穿花缝、秧歌、走剪刀股等;曲艺、戏剧类有:有快板、山东快书、相声及中央戏短剧等。传统剧目有:八仙祝寿、陈妙常追舟、刘海砍樵等,演员服装,依据剧情需求,随时订做;高跷木腿,每人一副,彩旗数面,彩伞数把,彩扇数把,香盘龙棍等。  
董王高跷扮演方式生动生动,内容丰厚多彩,它将民间小调,中央戏曲,传统和现代兼容并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中央特征,普及宿迁城乡以及周边的泗洪、泗阳、沭阳、睢宁、泗县、淮北等地,深受大众喜欢。  
4、高跷制造  
高跷多为木质,分高跷(长跷)和矮跷(短跷),高跷高达3尺左右,矮跷1尺左右。高跷制造十分烦琐,普通采用的是比拟坚固的直径为6厘米左右的长型柱状木棍制造,长通常约1.60米左右(长也可依据请求而定),踏脚板宽为0.10米,离空中高度普通为0.20米左右(可依据高、矮跷肯定离空中高度),脚踩板绑在小腿上。高跷也能够采用竹子制造,踏脚棍用铁丝绑在恰当的中央,其它请求与木制高跷的制造办法根本相同。  
5、董王高跷与乡会  
董王高跷是随同着民间乡会的开展而不时得以传承,其扮演已与民间乡会文化融为一体,乡会是高跷扮演的主要舞台。传统的民间乡会,普通以村为单位,一村一会。较大的村,有一村两会、多会,分散的小村庄,多几地合办一会。乡会的会头,即领班人。乡会初办时,由大众推选热心肠方公益事业且为大众信任的人担任主办,称为会头。由会头出面筹集资金,绅商富户捐献大部,普通大众多寡不等,捐献小部经费。筹集后即置办行头和道具,如:旗、锣、伞、扇等。其中“旗”有:龙门旗、长条旗、四方旗、三角形龙虎旗,旗上绣青龙、白虎等。“伞”是大形伞,伞上绣“黄河阵”、“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狮子滚绣球”等图案,五彩缤纷,以壮气势。伴奏中打击乐器有:锣、鼓、铙、钹;管弦乐有:二胡、琵琶、竹笛、笙等。“扇”有:执扇、掌扇等。另外有香盘、龙棍。有的会还配有金瓜、钺斧、朝天镫各一对,俗称“半朝銮驾”(为皇帝所赐)。  
乡会活动地点(即排演的中央)叫“会屋”,也称“驾屋”,会屋多应用村里的祠堂、庙宇或暂时借用民房。会屋内要设香案桌、烛台、供奉玉皇大帝或如来佛像。各乡会普通于大年元旦“悬驾”,是把神像悬挂起来,意味着乡会开端。每年正月十六至二月初二为“落驾”,将神像、香案收起,宣布乡会活动完毕。  
乡会排演文艺节目称为“盘会”,有文艺节目的乡会称“红会”,没有的称“白会”,出村活动演出称“出会”或“参会”、“跑会”。两会相遇,以文化礼仪相送、相迎称为“拜见”。“拜见”极为盛大,两会相遇时,宾主双方彬彬有礼,局面极为严肃庄严。当客方乡会人等进入夹道欢送的人群中时,人人凝神屏气,步伐划一迟缓,锣鼓声音压低,香盘、龙棍不能持之过高,以示谦卑有礼。双方相遇时,相互打躬作揖,由主方退着慢行,直把客方引至会屋门前,客方向神像焚香、礼拜、祝愿后,才开端演出。演出完毕后,主方在村口道旁排成阵势,夹道相送。有时为表示双方心意深沉,还会呈现“三接、三送”局面。所谓“三接三送”,即主方乡会把客方乡会送出庄时,等候对方回来参拜(拜谢),对方参拜完,接着又在道旁排列侍立,再次欢迎,态度亦极严肃,一而再,再而三,其间锣鼓震天,围观大众层层相拥,摩肩接踵,甚为壮观。  
6、传承情况  
随着民间乡会的解散,传统的董王高跷扮演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舞台,往常,也只要在每年的庙会或民间文艺汇演中才能够看到其身影,扮演的技巧与传统相比已减少了许多程式。董王村里会踩高跷的人多忙于生计,或外出打工,或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所以会踩高跷的人也越来越少。  
在当年踩高跷的三位老艺人王甦、张志前和张秀梅的积极倡导下,市、区文化部门予以鼎力支持,积极协助组建了三十多人的董王高跷队,最年轻的22岁,我们共同等待这支民间艺术之花越开越艳。  
四、霸王锣鼓  
霸王锣鼓原名宿迁民间锣鼓,是长期盛行于宿迁城区及周边的一种民间锣鼓音乐方式,因宿迁是西楚霸王的故里,人们为了追想这位盖世英雄而常称其霸王锣鼓。霸王锣鼓历史长久,流布普遍。其重于奏轻于演,作风细腻,以文中有武见长,特别是以小铛子作为乐队指挥,灵敏多变,运用自若,实为少见。每逢春节、元宵节及庙会等传统节庆中,霸王锣鼓成了宿迁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锣鼓打击音乐。  
【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有黄帝造鼓之说,锣产生于商周以后,锣与鼓在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封建社会诸侯纷争,“击鼓为进,鸣锣收兵”,鼓与锣已成为重要的指挥工具,因而锣鼓的功用也随着社会开展的需求而不时演绎。其开展疾速,普遍提高,在锣鼓的外形、品种上也十分丰厚。宿迁霸王锣鼓是在其根底上开展构成的,具有宿迁民间特征的一项大众性锣鼓音乐演奏方式。  
霸王锣鼓因源自宿迁,因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土,霸王锣鼓在《宿迁市志》中也称宿迁民间锣鼓。  
清末、民国时期,霸王锣鼓在宿城极为盛行。当时城内曾有十几套锣鼓班子,他们以区域划片,自在分离,自置锣鼓,自娱自乐。每逢春节过年和城隍庙会,自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晚上各锣鼓班子都要到校军场(今竹竿街北首,极乐庵门前)灯市上去“校家伙”,即锣鼓竞赛,摩肩接踵,繁华特殊。  
当时较有影响的锣鼓队,如东关口片(今关口左近),亨济桥片(今老鱼市口)、老猪市片(今下沟塘左近)、北罗圹片(今凤凰牛尿汪)、行宫片(即财神庙向北)等。民间艺人施问池特别热心此项活动,每年都以自家儿孙等人组建锣鼓队,并联络谐和别人办好一年一度的锣鼓盛会。大众称他家为“施家班”锣鼓队。  
新中国成立以后,霸王锣鼓在宿城严重活动及岁时喜庆场所中也时有呈现,深受大众欢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人们对文化多元化需求日益加快,霸王锣鼓慢慢步入低谷,老一辈锣鼓艺人有的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习此项民间鼓乐,会演奏的人也越来越少。  
【主要曲牌】霸王锣鼓曲牌较丰厚,有近30余种。目前传承保管下来的有:[慢长锣]、[七字锣]、[游西湖]、[穿花凤]、[安定春]、[鸳鸯鼓]、[鸳鸯锣]、[鸳鸯牡丹]、[双富贵]、[青果湖]、[醉八仙]、[全家欢]、[牡丹]。以及[风卷雪]、[斤求两]、[两求斤]、[狮子滚绣球]等。  
【主要乐器】霸王锣鼓乐队编制普通由7人组成,每人各持一件乐器,即大锣、二锣、小铛子(也称小锣)、大鼓、板鼓(或堂鼓)、大镲(亦称大钹)、小镲(亦称小钹)。也有由9人组成的演奏队伍。其编制则在7人的根底上再增加一中鼓和一中镲,即三锣、三鼓、三镲组合式。  
霸王锣鼓起初用板鼓指挥,因板鼓鼓心较小,单签或双签不便于击精确,且不利于携拿停止演奏,后改为小铛子指挥。在起、转、分、合、收等各个环节中用小铛子指挥运用自若,灵敏多变,实为霸王锣鼓一大特征。  
五、宿迁婚俗  
婚俗是指人类结婚礼仪风俗。婚礼又是人生进程中降生、成丁、结婚、死亡不可短少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婚俗是流布于民间,为人们所持久传承而较有规律的结婚惯习。2007年宿迁婚俗列入第一批宿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民俗类。  
世上自有了人类,便有了男女分离、繁衍子孙的婚俗事象,包括思想和行动。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古国之一,据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五千余年。长期以来,人类的婚俗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并不时地开展演化着,从原始母系氏族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乱婚、群婚、一夫多妻到现代的一夫一妻制,中华民族的婚俗方式和内容好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在民间演绎得淋漓尽致。  
宿迁为汉民族群居地域之一,长期受孔孟思想教化与熏陶影响极深。其婚俗思想观念、信仰崇拜、仪礼程式等,无不浸染着孔孟思想的深深印痕,是汉民族婚俗的典型代表。孔子云:“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好。”并说,标志“合二姓之好”的结婚,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主”一样的大事(《幼学琼林》)。这就成了历代婚礼繁文缛节的根据。  
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婚俗习气,同时,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因其地域、环境和文化不同而婚俗各有差别。婚俗不是孤立的个人之事。在阶级社会中,它必然受人类开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等限制和影响。宿迁婚俗和社会物质文化、肉体文化亲密相关,载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民族特征。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礼俗大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下传承下来的,婚姻缔结又是以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为前提,这种婚俗具有激烈的原始性和封建性,因而,在婚姻方式中常呈现买卖婚、掠取婚、交流婚、私奔婚等等,形成人生悲剧。但结婚毕竟是人生大事,虽然方式不同,其婚俗中营造的那种喜庆平和、幸福欢乐气氛和追求夫妻偕老、多子多福的祈祉是分歧的。因而,婚俗历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神秘性,婚俗礼仪方式丰厚多彩,如订婚、嫁娶、闹喜等随同着奏乐、放鞭炮、唱喜歌等等,在民间代代传承、经久不衰,构成了一套完好的礼仪程式。  
婚俗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珍贵资源,它与心理学、宗教信仰乃至其它习俗有着亲密关系。因而,传承、开展婚俗历史文化,对研讨人类历史沿革,弄分明人类婚姻史的概貌及其来龙去脉,剔除婚俗中那些不安康内容,摒弃其糟粕,革旧布新,倡导文化,对发扬传统美德和婚姻道德,构建调和社会,落实科学开展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六路周  
“六路周”属于黄淮流域平原地域民间原生态传统竞技性俗棋之一种,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消费、生活理论中逐渐构成的一种益游艺活动。经典文献中除围棋、象棋外,迄今未见有关于此种民间地棋确实切记载。  
该棋艺盛行于黄淮流域平原,进而广布于西藏(当地称“藏久”)、陕甘宁各省区称(当地称“掐方”),特别是我省苏北地域及周边冀鲁豫皖等毗连省市的广阔民间地域(称号有“大方”、“六洲棋”、“地棋”、“六路周”等,各地互不相同)。它是这一地域人们肉体生活的一局部,农闲时节或劳动间隙,三五个人聚在一同,或蹲下,或席地而坐,树枝在地上一画,就下起棋来。这种满含外乡气息的棋类,千百年来不断传播在这块平整肥美的平原上,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消烦解闷、带来欢愉。六路周这种称谓主要盛行于苏北各地乡村,在宿迁市泗阳县的运河以北各乡镇十分盛行。  
六路周在千百年的开展过程中,融汇了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思想,包含着深沉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围棋摆兵布阵和象棋拼击搏杀的特征,兼合二者所擅的技艺精华;动静分离,休闲益智,相得益彰;相较于五子棋、跳棋、陆战棋,则更富于专精系统,其中历史文化及聪慧技巧的密集度更高;其玩法朴拙,隐含其间的文化神韵源远流长,颇有古典聪慧的兴趣和魅力。虽因现代消费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和网络多媒体文化的冲击,已濒临失传和灭绝,但其烦琐易行,传播长远,民间技艺性和文娱性极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性状突出明显。  
七、淮红戏  
1、简介  
淮红剧是原县级宿迁市的独一中央剧种。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因其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唱[满江红]、[鸳鸯句]、[穿心子]、[数落]、[凤阳歌]、[魏调]。以旱船的歌舞方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恭喜吉庆的唱词。因此,淮红剧在宿迁城乡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广为传播,深受人民大众喜欢。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同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遭到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指导江谓清、惠裕宇、欧阳惠林等接见。往常,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开展,可以理解和演唱该剧的艺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淮红戏的生存情况已惹起我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注重,2007年,淮红戏被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  
2、扮演方式  
淮红戏最初演唱方式有二:其一,坐唱,运用曲牌联唱,来表现民间故事内容;其二,在节日、庙会上,以旱船的歌舞方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恭喜吉庆的唱词。  
传统的扮演方式中,演唱多由女艺人自击板鼓而歌,伴奏多为盲人,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后来开展为:淮红戏乐队主弦采用高胡,其它伴奏乐器有二胡、中胡、扬琴、琵琶、三弦,低音多用大提琴,吹管乐常用竹笛、唢呐、笙。主弦高胡的演奏,采取套子(加法)手法。其它乐器用托腔伴奏(随腔伴奏),有时采用反正弓拉法停止伴奏。乐队伴奏时普通多用唱繁伴简,唱简伴繁的办法,使伴奏与唱腔音乐自然构成民间“支声复调”的效果。淮红戏的打击乐普通采用京剧的锣鼓经。但应提出的是在打击乐中,运用小碟子停止伴奏,作风共同。小碟子音高,选用与剧中主要曲牌调的上下分歧或相近似。敲碟子的节拍比拟丰厚,变化也是多样的。  
3、唱腔特性  
淮红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的构造方式。它根本上是以[满江红]为主体曲牌,采用串腔手法,少局部为板腔体。有机地联缀若干个不同的民间曲牌,构成“声乐套曲”,演唱较为完好的故事。在清曲中的一个重要的曲牌组合方式《五瓣梅套曲》,必需用[满江红]开端,[叠板]、[落板]完毕。这种组腔方式已成为淮红戏的根本规律。  
4、主要曲牌  
淮红戏主要曲牌有:[满江红]、[凤阳歌]、[鸳鸯句]、[穿心子]、[上河调]、[小河调]、[剪剪花]、[小郎调]、[数落]、[罗江怨]、[银纽绿]、[关东调]、[八角鼓]、[魏调]、[杨柳青]、[鲜花调]、[八段锦]、[道情]、[莲花落]、[十杯酒]、[梳妆台]、[补缸]、[安定年]、[数落板]、[垛子赶板落腔]等。  
5、剧目唱本  
传播的民间传说唱本有《水漫金山》、《陈妙常追舟》、《潘金莲拾麦》、《僧尼下山》、《叩百子》、《瞎子算命》、《小货郎》、《渔樵耕读》、《自由人》等,这些唱本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重,闪烁着民间艺术纯朴的光荣。建国后演出的现代题材的小戏有《月下操练》、《送塘泥》、《采莲船》、《争肥记》、《血泪仇》、《插路标》、《齐走阳关道》、《拆路障》、《换药》、《出礼》、《双卖锅》;移植现代戏有《家庭公案》、《十里香》及整理改编传统戏《安定图》、《双下山》等剧目。  
6、传承谱系  
淮红戏自清嘉庆年间以来已传至六代,每个时期的代表性传承人有:  
嘉庆年间程二(名字不祥);  
同治、光绪年间吴敬斋;  
清末民初年间梁邦杰(编、演)罗运章(编、演);  
民国初年至1949年前:宋吕庆(编、演)陈加棠(编、演)、钱祥(乐队);  
建国后到七十年代初李占魁(编、演)傅锦佩(编、演)、王茂学(乐队)刘汉杰(编、演)、蔡士民(编剧)、于庆堂(司鼓)、陈友洋(演员);  
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杨邦彦(作曲)梁生安(作曲)-(剧本)杨静(编剧)郑奇恩(编剧)杨佑智(导演)杨士圣(乐队)李文章(乐队)刘献奎(编、演)、罗绪文(编、演)于洪南(主胡)。  
7、传承人引见  
杨邦彦男,55岁,江苏宿迁人,现任宿迁市歌舞团副团长,1971年考入宿迁县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3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修作曲、琵琶演奏等专业,1976年毕业后回宿迁文工团工作,任作曲及乐队指挥。1980年起深化发掘、整理民间音乐,与当年巩凤岭、葛云飞、杨士胜等淮红艺人一同,演唱淮红戏,与县文化馆李兆益、梁生安两位一同,整理淮红戏曲牌38支,淮红唱段十余个。1983年,与县文化馆导演杨佑智一同,将湖北省花鼓戏《家庭公案》移植成淮红戏,自己担任淮红戏音乐、唱腔设计、排演。该戏演出后,在挚爱淮红戏的宿迁观众中惹起激烈反响,1984年被列为淮阴市第一次-会演出的主要节目,遭到淮阴市委书记及-表的称誉。1997年以后,调入市文化馆工作,先后编创《说宿豫唱宿迁》、《美味宿迁》等淮红戏在市委工作会议、市文化节演出出。2008年9月,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宿迁市首批传统文化项目——淮红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8、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宿迁饱受黄河水患,生灵涂炭,有许多民间艺人靠说唱营生,他们多顺水随舟活动,沿河、沿湖登岸随意作场。当时的艺人活动性很大,吸收了各地盛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厚。清乾隆年间,水患得到有效管理,许多艺人也相对稳定,淮红戏因而得到疾速开展。到清后期,在宿迁地域构成,流布于宿迁、淮安、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  
清末民初,淮红剧在演唱上有了新的开展,构成了东西两大流派,东派以宿城梁邦杰为代表,唱腔以柔为主,坦率缠绵,余味无量;西派以宿迁县双庄乡罗运章为代表,唱腔以刚见长,响而不噪,淳厚质朴。在扮演方面,已逐步开展成为戏曲的初级方式,在旱船扮演间歇时,终身一旦上场,对歌对舞,演出《观灯》、《算命》、《叩百子》等饶有兴味的小型节目。1928年,宿迁县民众教育馆办的业余文娱社,由梁邦杰、臧玉堂、程步瀛、杨瑞芝、陆玉堂、钱永祥、柴长庆、苏宜岭、巩凤岭等人组成“清音演出组”在舞台演出出《水漫金山》、《算命》、《潘金莲拾麦》、《陈妙常追舟》等剧目,颇受大众喜欢。这是淮红剧第一次登上戏曲舞台。后抗日战争迸发,战乱迭起,文娱社解散,这枝含苞初放的小花,也随之凋谢。  
新中国成立后,淮红戏取得了重生,为抢救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江苏省文化局于1954年和1959年,两度派员来宿迁会同文化馆发掘整理,县文教局依据省文化局发掘整理旱船调的指示,组织文化馆侯铸九等人,在梁、罗两大流派中,发掘整理出淮红曲牌如:[八角鼓]、[凤阳歌]等近百个,唱本数十个,并编印成册。1954年底,宿城北关镇成立了群英业余淮红剧团,夏承祥为团长,程步瀛任导演,主要演员有柴长庆、苏宜岭、巩风岭、邓士英、钱永祥、夏永侠、杨金斗等。建团初期,由于国度经济缺乏,剧团经费由演员自筹,借闲暇民房或院落演出,节目以清唱为主,颇受淮红戏喜好者欢送,每晚听众济济一堂,有时近千人。  
1958年,省音协秘书长张仲樵来宿调查淮红剧音乐,会同文化馆同志采访了埠子镇淮红老艺人杨瑞芝先生,并音乐记谱一个多月,杨瑞芝的“凤阳歌”《万岁毛泽东》,由苏力记谱(张笔名)载人《江苏民间音乐集成》。同年秋,宿城镇以群英淮红剧团为根底,又吸收了卓耀坤、马斯玉、黄元良、郭玉荣、周士贤等淮红剧喜好者,扩展成立了霸王公社业余淮红剧团,以刘汉杰为团长,演职员二十多人。在公社党委的指导下,执行“双百”文艺方针,以小型多样、自编自演为主,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月下操练》、《送塘泥》、《采莲船》、《争肥记》、《齐走阳关道》及传统戏《追舟》、《双下山》等剧目。扮演上吸收京剧艺术方式,唱、念均用宿迁方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富有中央颜色,令人耳目一新。与此同时,双庄、耿车公社和果园场也先后成立了淮红戏业余剧团。  
1960年1月,霸王公社业余淮红剧团,参与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呈现代戏《送塘泥》,取得好评,省文化局拨专款四万元,支持宿迁成立专业淮红戏剧团。是年3月,经县人民政府研讨同意,将霸王公社业余淮红戏剧团,办成实验性质的专业淮红戏剧团,由霸王公社指导首排《安定图》。同年秋,与撤销后的县京剧团兼并成立宿迁县吕剧团,从此,淮红剧又流于业余演唱。  
1978年,县文教局组织文化馆,剧团音乐工作者李兆益、梁生安、杨邦彦等,破费一年时间,对淮红剧音乐,再次停止发掘整理(省文化局前曾派员两次来宿发掘整理淮红戏曲牌,可惜的是他们整出的曲牌和唱本,在“文革”中均遭到焚毁),研讨其唱腔、伴奏特征,并在《插路标》、《出礼》、《二憨送布》等剧中,加以理论,使原有曲牌有了新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县京剧团也于1983年用淮红剧曲调,移植到花鼓戏《家庭公案》中去,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淮红戏已有二十多个唱本参与省、市级汇演和展演获奖。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淮红戏具备了中央戏曲剧种的各项条件。同时,淮红戏中的曲牌(旱船调)在宿迁、沭阳、泗洪、淮安、涟水、灌南等县普遍盛行,深受人民大众喜欢。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宿迁老一辈华裔对淮红戏唱段非常喜欢,省、市报纸、电台屡次予以报道,江苏省戏曲志将淮红戏列为原淮阴地域盛行的七大剧种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淮红戏的发掘、培育工作非常注重,先后已发掘传统小戏(折子戏)、坐唱、说唱等多种淮红戏扮演方式。2005年元月,在市委扩展会期间,宿豫区组织的“山魂水韵”大型文艺演出中,用淮红戏曲会演唱《说宿豫,唱宿迁》取得观众好评。对发扬这一中央戏曲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八、古迹遗存  
宿城区境内有从春秋至明清留下的4座古城遗址、多处秦汉以来的古墓葬群。历史上空中古建筑群鳞次栉比,但由于历经战乱水患,毁坏严重,现仍存皇帝敕建、敕封的极乐律院、显佑伯行宫、孔庙、灶君庙、道生碱店、耶稣堂、关坝台、通汇桥、通运桥、古下相县城遗址(郑楼)、三皇庙碑刻遗址、大王庙、凤凰墩墓群、前大庵等。  
九、宿城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一)梅兰春酒  
选用优质高梁、小麦为主要原料,采取高温制曲、高温蒸馏工艺,经过长期储存,精心勾兑而成。色泽微黄,清彻透明,香气幽雅,酒体醇厚。先后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历届江苏省食品博览会金奖;远销香港、台湾、东南亚、中亚及欧美二十多个国度和地域。1992年,朝鲜金日成主席访问扬州时,梅兰春酒被选作国礼。  
(二)骆马湖银鱼  
骆马湖银鱼,年产量在300吨以上,畅销全国,远销日本、韩国等地,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专供食品。骆马湖银鱼色白无鳞,嫩爽透明,蛋白质含量高于86%,脂肪含量低于7%,人体所需氨基酸含量高于48.5%,是老少皆宜的理想水产品。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  
(三)年糕烩排骨  
主料:排骨手指年糕  
辅料:油,葱,姜,蒜,辣椒粉,香叶,八角,盐,糖,鸡精,料酒,番茄酱  
做法:1排骨冲洗净后漓水;  
2辅料  
3锅中倒少许色拉油,将排骨放入多焙出油,  
4如图4就差不多了  
5放入蒜、葱、姜、八角、香叶、辣椒粉  
6炒匀后放糖、料酒和酱油  
7加水(吞没锅中的仔排),盖盖焖烧,  
8先大火后小火,烧至排骨软烂  
9再放适量的盐,番茄酱,最后放入年糕再烧五分钟就可关火出锅了,盛盘。  
(四)中扬青虾  
中扬青虾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的特产。中扬镇享有“青虾养殖之乡”之佳誉,是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和技术监视局青虾养殖规范示范基地。  
中扬镇境内洪泽湖水域面积15万亩,河网密布,水质明澈,水草丰富,十分适合搞水产特征养殖。  
目前,该镇青虾养殖基空中积到达2万余亩,池塘主养青虾年亩均产量80公斤、亩均效益2300元,池塘混养青虾年亩均产量10公斤,亩增效益400元。早在2008年,该镇所注册的“中扬”牌青虾、河蟹就分别经过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其中“中扬”牌青虾取得“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热销上海、苏州、杭州等地。  
(五)骆马湖红心咸鸭蛋  
产品描绘:宿迁骆马湖具有60-70万亩水面,是江苏四大湖之一,素有“苏北小太湖”之佳誉,水质优秀,风光怡人,物华天宝,溶氧丰厚,硅氮含量高,其湖水可直接饮用,水利资源十分丰厚,湖中众多岛屿给广阔渔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文环境和养殖空间,所养近百万只鸭鹅,它们食自然水草、蜗牛、小鱼、小虾、所产蛋个大、黄大、油多、滋阴壮阳。公司采用传统工艺分离现代科技将鲜蛋腌制成“咸鸭蛋”经过真空包装,高温杀菌精制而成,具有蛋白细腻、黄蛋油沙,咸淡适中,美味可口,即开即食,是理想的便当食品。  
(六)五香大头菜  
来宿迁的外地客人在临走时,总要想方设法带一点载入中国名菜谱的宿迁特产——五香大头菜。这五香大头菜是土生土长土制造,一看就会,一学就精,一点就破。做法是这样的:把辣疙瘩(大头菜)削光,刮净洗好后,放入卤水里淹半年以上,取出来切成四瓣、六瓣或八瓣,下头切断,上头连着,还像一个完好的辣疙瘩一样,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收进屋里凉一天,一晒一凉十几天,直到晒而不于,凉而不湿,绵中有脆,脆中有绵为止。五香大头菜,关键在“五香”。说是五香,其实,十香八香也有,什么花椒、胡椒、八角、挂皮、大茴香、小茴香等等,名堂可多啦。最后一道工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把半废品辣疙瘩放在案板上,或大盆里,再把“五香”大料满撒一遍,乱搓一通,然后再把辣疙瘩一个个、一瓣瓣、一丫丫,用“五香”大料从里到外搓一搓,揉一揉,重复搓,重复揉,直到搓“熟”揉“烂”为止。搓好揉好的辣疙瘩,一时半时还不好吃,还得放进缸里封好口,“捂”上半年左右,才色鲜味美,脆脆的,绵绵的,辣辣的,咸咸的,吃上一点,满口生津,食欲大增。  
(七)黄狗猪头肉  
黄狗猪头肉为宿迁市名吃,也称为宿迁黄狗猪头肉、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为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德所创。  
黄狗猪头肉与扬州扒烧整猪头齐名,都是北方猪头肉做法的代表。不同的是,扬州的猪头是整形上桌的,而宿迁的猪头肉是切成块烧的,外形上与红烧肉无异。  
黄狗猪头肉传统手工技艺已入选宿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此菜被列入《江苏名菜谱》。  
黄狗猪头肉始创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创人黄德原籍安徽滁洲,时因水患逃难到宿迁,因擅烹饪,先在通岱街(今东大街)南首设摊,后又开了一个小酒馆。黄德为人厚道,烹制的猪头肉价廉味美,生意日渐兴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来到宿迁,他没有惊扰当地的官员,而只是和几个贴身侍卫乔装装扮到宿迁城里明察暗访。乾隆一行在城中遗蹓跶闲逛,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皇上这时才觉得肚子有点饿了。这时,他们来到宿迁的东大街南首时,只觉得随着轻风飘来一阵阵香味,甚是诱人,于是顺着香味寻去,只见在不远处有一家卖猪头肉的小酒馆。在宫里吃惯了粗茶淡饭的乾隆皇帝不置信猪头肉会有这么香,他半信半疑地要了一份猪头肉,品味后连声赞赏,“美哉!美哉!佳肴也!”随之,乾隆叮嘱侍卫叫来店家,问道“姓什名谁?”因黄德乳名“大狗”,乡里食客都昵称他“黄狗”,店家随口答道:“客官,小人姓黄名三,人称黄狗。”乾隆一听大笑,深觉有趣,随口吟诗一首:黄狗猪头肉,酥鲜嫩烂香。宫中亦未有,海内应无双。待皇帝走后,黄三才听人说起方才称誉他猪头肉好吃的客官乃当今圣上。于是,精明的黄三喜不自禁,忙把乾隆爷吃剩的那碗肉汤留了下来,次日兑进新制的猪头肉锅里一同烹制,并把酒馆的招牌改成“黄狗猪头肉馆”。从此,用老汤兑新汤,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地传下来,黄狗猪头肉从此便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世代相传。  
(八)宿迁煎饼  
宿迁煎饼是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特征美食。煎饼是宿迁地域人民大众生活中的主食品,种类繁多,烙制精密,吃法多样,常吃常鲜,久食不厌,可谓当地一绝。  
宿迁煎饼最常见的是小麦煎饼、玉米煎饼,还有地瓜煎饼、高梁煎饼、杂粮煎饼、混合煎饼,以至还有旧社会吃的树皮草根煎饼,以及变革开放后人们制造的各种油炸煎饼、夹心煎饼、小鏊煎饼……多达百余种。不同种类的宿迁煎饼因吃法的不同,口味也不同,比方:小麦煎饼最宜趁热吃,刚从鏊子上揭下来的煎饼又香又脆,津津乐道。凉了就要变换吃法,用火烤着吃,用蒸气蒸着吃都别有风味。最妙的吃法是制造小麦煎饼时,撒少许芝麻和盐进去,制后晒干,再用火烤着吃,蹦腑喷香,让人垂涎欲滴。玉米煎饼最宜烤着吃,说来也怪,不烤不香,无论干的、软的,用火一烘,又香又脆。地瓜煎饼最宜蒸着吃,该煎饼的特性是甜、绵、软,只要蒸过食用,才干到达最佳味觉效果。高粱煎饼最宜冷时吃,一咬一个白痕,咬一点嚼满口,愈嚼愈香,只能细嚼慢咽,粗嚼快咽不但食而无味而且容易噎着。外地人由于食法不对,拿起就嚼,结果是嘶咬费力,嚼得两腮齿骨痛,他们戏称宿迁煎饼为"摇头饼"。  
宿迁煎饼制造办法和工序:  
1、选料:首先是把选用的粮食用簸箕平稳洁净,捡去石子、虫蛀、杂质,然后用清水或温水浸泡,漂去瘪粒、灰尘,浸泡要恰如其分,小麦可不用浸泡,直接兑水上磨。  
2、磨糊:把泡好的粮食捞起,用专备的石磨磨成煎饼糊子,过去有驴的用驴拉磨,无驴的用人推,往常用电磨,糊子必需稀薄适度。  
3、摊烙:支起鏊子(铸铁特制),烧火加热,用勺子舀起一个煎饼剂量的粮食糊,放到烧热的鏊子上,右手持二尺左右的润滑的竹片(俗称“烙坯子“或”“煎饼坯子”),从右至左,把糊子在鏊子上按次第抹匀,漏的中央能够补上,多余的糊能够收回,烙制煎饼请求摊得匀、薄、圆,火候要控制不生不焦,中心周围边沿一个样。煎饼熟了,从周围铲起,揭起放在另处,再往复摊制下一个。  
4、珍藏:把烙制好揭下来的煎饼折叠起来,划一寄存。吃时从上往下逐一揭食,可坚持较长时间不腐不霉,不走鲜味,坚持新颖。也可挂在绳子上晾干,泡吃滑口,烤吃香脆,随吃随取,非常便当。  
(九)洋北西瓜  
地处运河之滨的洋北镇是宿迁知名的“西瓜之乡”,多年来,逐渐成为江苏省范围较大的西瓜消费基地。这里是沙淤两合性土壤,昼夜温差大,加上先进的消费技术,长出的“黑美人”、“8424”、“金星”等西瓜种类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喜欢,经济效益是常规瓜类的两倍以上、普通农作物的三倍多。近年来,洋北西瓜消费得到了长足的开展,种植范围逐年扩展,构成了范围化开展新格局,种植面积扩展到1.2万亩,成为名不虚传的“西瓜王国”。  
洋北西瓜主产于洋北镇辖区内的船行、张庄、七里、蔡河、槐树、友爱、老庄、罗庄、涧南、下口等10个村(居),总面积为2200公顷,采用稻—麦,稻—麦,稻—瓜轮作的种植形式。  
地域范围  
洋北西瓜是宿迁春提早西瓜典型代表,散布于洋北镇船行、张庄、七里、蔡河、槐树、友爱、老庄、罗庄、涧南、下口等10个村(居),地处于东经118°19′11″~118°25′39″,北纬33°48′54″~33°52′26″,总面积约2200公顷,产量4万吨。  
产品质量特性特征  
1、感观特征:洋北西瓜果型圆整、中型,果皮花纹明晰。剖面色泽平均,瓤色鲜红、皮薄、籽少、籽黑。果肉鲜甜爽口,中心糖与边糖差别小,纤维少、肉质细、风味佳、水分足。2、内在质量:洋北西瓜总糖度>10%、水分>85%。3、平安请求:洋北西瓜质量平安契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茄果类蔬菜等58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的通知》(农办质〔2015〕4号)请求。  
(十)乾隆贡酥  
乾隆贡酥是叶家烧饼的别称,得名于1757年,乾隆二下江南之时。其实叶家烧饼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气,那时叶家炉内功夫已达顶级,能够制造出60多个种类的名点小吃,吃“一指饼”、“水磨镜”等,享誉一时,叶家烧饼传人曾被选入唐御膳房。后因战乱叠起,朝代更替,叶家烧饼不重返民间,但有许多炉内绝活已相继失传,唯“乾隆贡酥”传播至今。  
乾隆贡酥有四绝:香、脆、酥、透。所谓香,即饼香、油香、芝麻香三者合一。特别是芝麻香,听说芝麻皮苦且涩,芝麻仁才是真香,叶家用的全是上等的芝麻仁。所谓脆,即沾唇即碎,该饼需轻拿轻放,夏天放置3-5天香脆照旧。若是用塑料袋包装,脆皮可坚持2-3个月以上。所谓酥,就是松软,不但皮酥,内里如一。所谓透,就是小巧剔透,外形美观。刚出炉的烧饼白生生、黄澄澄,一颗颗晶莹闪亮的芝麻仁镶嵌期间,如精巧的艺术,诱人食欲,却又不忍下口。  
(十一)鸭脯  
老侯珍禽野鸭,是一家以侯氏家族传承67代的制造珍禽野味配方为根底的制造珍禽养生食品的专业化公司,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运用家传秘方相继开发出几十个产品分为三大系列:一为礼品系列,二为美滋休闲系列,三是便当食品系列,三大系列几十个种类。老侯产品不断以口味共同,种类多样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企业销售每年都以100-200%的速度翻番。目前公司总资产1827万元,其中活动资产712万元,固定资产965万元,净资产766万元。  
"老侯"牌野鸭被评为淮安市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中国消费者领军品牌,公司已成为淮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食操行业变革创新优秀单位;公司董事长侯泉声同志被评为淮安市、江苏省、全国创业之星,淮安市劳动模范。老侯野鸭脯,是采用野鸭的脯,配上中药制造而成,区别于家鸭脯更多具有营养保健的成效,是您休闲消费的理想佳品!便当的小袋包装,物美又价廉,很合适作为美味零食来款待亲朋好友,喜好美食的朋友可有口福了哦!  
十、宿城区著名景点  
1、双塔  
双塔是由九层的九龙塔和七层的七凤塔构成,两塔隔水相望,又倒影成双,嫣然一副古塔嬉水之貌。双塔取名龙、凤,一是留念乾隆皇帝“建高塔、镇水患”的勤政;二是寓意富贵不祥,百姓安居乐业。故塔内陈列之物皆为祥龙瑞凤之物。  
2、中国粮食博物馆  
中国粮食博物馆坐落在宿城区徐淮路东侧、运河七号桥南侧的宿迁淮海粮食物流园内。展馆整体设计视觉共同、主题鲜明、内涵丰厚,以“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为主题,以丰厚的实物材料和先进的展现手腕向游客诉说着粮食的古往今来,是国内以粮食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被国度教育部、粮食局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爱粮节粮教育理论基地,也是国度AAA级景区。  
3、印象黄河景区  
印象黄河景区东起迎宾大道、西至通湖大道,全程约4公里,占空中积3930亩,其中水域面积1500亩,绿化总面积约161万平方米,其中乔木(大灌木)栽植约50300株,绿篱约1050万株,树种逾百种,被评为国度AAA级旅游景区、国度水利景色区、省级旅游生态示范区、省级湿地公园。  
4、项王故里  
项王故里是国度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属人文景色旅游区。项王故里坐落于宿迁市宿城区项里街道,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是为了留念盖世英雄项羽于唐宋时修建。  
5、宿北大战留念馆  
宿北大战留念馆地处宿迁城区幸福路中心广场北端,是集瞻仰先烈、学习反动历史与旅游休憩为一体的旅游地。始建于1954年春,前身为宿迁市烈士陵园,占地167亩。内有陈毅元帅亲笔题名的"宿北大战马陵山反动烈士留念塔”,塔高33.12米,基层坪台占空中积5500平方米,于1963年4月落成。在留念馆东大门的围墙上,有29尊宿北大战群英塑雕。  
6、朱瑞将军留念馆  
朱瑞将军留念馆位于宿迁市宿城区古黄河景观带东段,北临滨河路,东靠复兴大道,南依古黄河河道,西眺黄河景色带主景区,规划用地7.2万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8043平方米,建筑高度19.4米,地上三层,于2012年7月12日正式停止桩基施工,12月31日竣工。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