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民俗 >

金湖县民间习俗

  • 风水民俗
  • 2022-03-10 15:47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位置  
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中部偏西地域,方位在长江以北、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洪泽湖以东、大运河以西。天文坐标为北纬32°47'~33°13',东经118°53'~119°22'。地处两省三市之交,东与本省扬州市的宝应县、高邮市交界,东南、南与安徽省滁州市的天长市、南京市六合区相邻,西与淮安市盱眙县、洪泽区接壤,北与洪泽区毗连,总面积1393.86平方千米。  
二、历史文化  
十二月二十四是灶神上天之日,故民间有送灶风俗。旧时送灶,家家备香烛纸马。做成荤、素、糖三种馅饼,再将麦麸、豆禾皆、豆腐、挂面摆列在锅台和灶洞上,把一张黄纸墨印的古代骑马做官的人画,贴于灶头上,叫"跑灶'',还贴灶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横批:"灶君府"。送灶时,送灶人先"一E供"。在"灶君,面前摆两个蜡烛台,一仑小香炉,米糕三块,馒头一个,清茶一碗以及糖饼等。送灶人将炉香、蜡烛点燃,再燃烧数十个乃至数百个金箔(俗称"元宝'')、在灶门口祈祷,别人在屋外放鞭炮。送灶时的祈祷词尽是恭维话,如:"腊月二十四,送灶老爷上西天。请灶老爷好话多说些,坏话少说些·五谷杂粮多求些,场头尽打.斛斗尽量,买得买,卖得卖,养沙牛(母牛)一年下一个,养老骒一年下三窝。,'祈祷之后,撤。一把牛草、麦麸进灶堂,说:口马草马料喂得饱饱的。''再磕四个头起来,送灶即完毕/迷信说法是灶神在这天晚上,要到西天灵霄宝殿去上奏一家的善恶,故而家家都祭送他,请他多奏好话,来年天降不祥。送灶日期不一,听说古代曾有过规则:"官三民四龟子王八五,即做官人家是二十三,老百姓是二十四,立功人家是二十五。送灶日家家大"扫除,叫"扫尘。  
三、金湖秧歌  
“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域广阔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质朴的情感、用集体的聪慧发明出来的一种民歌。在以金湖县为中心的周边县市传播,传承最少有10代以上,有据可考的就有百年历史。其唱词、曲调和演唱方式十分共同,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1、曲调作风别致。金湖秧歌的曲调理奏明快、清爽悦耳,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迈,又有南方的民歌的舒缓流利。调名有:“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等,曲调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我省音乐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以为:金湖秧歌音调十分漂亮,它的旋律中具有“变宫为角”、“变徴为角”、“以商为宫”等多种调式的转换手法,特别是在短短的单乐段中,竟有三个不同宫调系统的调性作连续的同调式的变调,这种复杂的调性运用手法在我国的民歌中是共同的,它的音乐具有相当的研讨和应用价值。  
2、演唱方式共同。金湖秧歌在演唱上分职业和业余两种。职业歌手即“锣鼓师傅”,不参与插秧劳动,特地唱给插秧人听。两人配对,一人打鼓,一人敲锣,边敲边唱,这类秧歌又称为“锣鼓秧歌”。业余歌手一边插秧一边唱秧歌,由一人唱“格冬代(俗称‘打鼓号子’)”替代锣鼓伴奏,另一秧歌手主唱。业余歌手与职业歌手所唱曲调虽然相同,但业余歌手的唱法上更为自在,唱腔高亢悠扬,坦率抒情。  
3、唱词内容丰厚。金湖秧歌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内容非常丰厚,重要分情歌和生活歌两大类。其中以情歌最为漂亮动人,且占相当大的比例,是金湖秧歌的精髓所在。金湖秧歌的唱本和唱段很多,到目前为止,搜集整理的歌词等文字材料就有20多万字之多,内容涵盖了这一地域的近百年来的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研讨当地的习俗民情、消费、生活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渊源  
金湖秧歌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初,从金湖地域普遍栽插水稻开端,朱洪武称帝之后,曾下令将苏州地域原来支持和拥护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罚没家产,放逐外地屯田开荒。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许多出生于本地的老人,他们都说本人的祖先是洪武赶散时从苏州迁移过来的。正是江南移民带来的“稻作文化”与金湖外乡歌谣相分离,逐步构成了秧歌的雏形。金湖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锣鼓秧歌”则是在清代从湖南那边传播过来的。清政府在镇压安定天国时大批湘军北上,后来滞留本地,带来很多湖南风俗。如金湖方言中把小孩称为“伢子”、把“去”说成“叩”等等;与此同时带来锣鼓秧歌这一演唱方式,也就屡见不鲜了。当然,金湖的锣鼓秧歌不完整就是安乡的锣鼓秧歌。它的敲击方式(即锣鼓谱)和演唱曲调则交融了本地木工的“打排斧”节拍和漂泊艺人的“凤阳花鼓”等内容。  
金湖秧歌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是它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传播有大量唱本,同时也呈现了许多著名歌手。锣鼓师傅张忠祥(1939年生)从其父张志荣(1896年生)为师,其父又师从徐不祥(1888年生);华文灿(1943年生)的师傅华洪山(1924年生),师祖徐吉发(1899年生)等等。从他们可考的家族或师徒传承来看,也超越了百年历史,可见金湖秧歌源远流长。  
四、金湖习俗  
中秋拜月习俗,八月十五晚上,院子里摆放一张八仙桌,从北往南依次放置着八鲜、月饼、一根完好的藕、一碗清水、一炷香。磕几个头之后,放一挂鞭,之后分分月饼。说到八仙桌上所放置的一碗清水,金湖将这个叫做“给娘娘上清茶”,金湖人口中的娘娘指的就是嫦娥。桌上摆放的八鲜指的是藕、菱角、鸡头、芋头、石榴、柿子、白果、枇杷。这八鲜我们不难看出,分为水生四鲜、水果四鲜。这些都是金湖本地的水果蔬菜,都是因地制宜,表现出了金湖共同的水乡特性。说起拜月典礼中的月饼和藕也有很大的考究。月饼必需是钢炖锅盖般大小的月饼,敬完月亮之后,家里有几口人,就分红几瓣,一瓣不能多,一瓣也不能少。藕必需是完好的藕,从根到枝再到叶,必需枝枝叶叶很繁盛的那种。这预示着圆满、儿孙繁盛的意义。金湖的谚语叫做“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拜月风俗的意义,从民谚中也可见一斑,团聚、美满、安全。  
送灶习俗,十二月二十四是灶神上天之日,故民间有送灶风俗。旧时送灶,家家备香烛纸马。做成荤、素、糖三馅饼,再将麦麸、豆禾皆、豆腐、挂面摆列在锅台和灶洞上,把一张黄纸墨印的古代骑马做官的人画,贴于灶头上,叫跑灶,还贴灶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横批:灶君府。送灶时,送灶人先一供。在灶君面前摆两个蜡烛台,一仑小香炉,米糕三块,馒头一个,清茶一碗以及糖饼等。送灶人将炉香、蜡烛点燃,再燃烧数十个乃至数百个金箔(俗称元宝)、在灶门口祈祷,别人在屋外放鞭炮。送灶时的祈祷词尽是恭维话,如:“腊月二十四,送灶老爷上西天。请灶老爷好话多说些,坏话少说些,五谷杂粮多求些,场头尽打.斛斗尽量,买得买,卖得卖,养沙牛(母牛)一年下一个,养老骒一年下三窝。”祈祷之后,撤一把牛草、麦麸进灶堂,说:“口马草马料喂得饱饱的。”再磕四个头起来,送灶即完毕。迷信说法是灶神在这天晚上,要到西天灵霄宝殿去上奏一家的善恶,故而家家都祭送他,请他多奏好话,来年天降不祥。送灶日期不一,听说古代曾有过规则:官三民四龟子王八五,即做官人家是二十三,老百姓是二十四,立功人家是二十五。送灶日家家大扫除,叫扫尘。  
五、金湖结婚习俗  
一是安床的考究,主要是找个“好命婆”担任铺床,“好命婆”就是那些晚辈或者亲友,身体安康的,婚姻和睦,儿女双全,反正就是多有福气那种老太太,她把大红的床单枕头龙凤被铺在床上,然后把“早生贵子”(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洒在床上。铺好床后,孕妇、带孝  
和来月经的女子不能进入新房。还有就是要找一对身体好的压床娃娃,记得封红包。二是娘下轿,这个意义就是新娘从娘家到夫家不能沾地。三是礼炮相迎,礼炮有3个中央能够有,新郎抢到新娘从娘家出来的时分,新郎背起新娘回新房的门口,还有两口子到酒店的门口,都要放,一次4-6根。四是掀盖头,古时分掀盖头是在洞房里面举行的,往常是在婚礼上,新郎下来接新娘或者在台上。五是回娘家,“三朝回门”,意义就是婚礼后三、六、七、九、十日或者满月,女婿要带礼品和新娘子回娘家,拜谢新娘父母和亲属。六是忌讳,主要是,忌孕妇送亲,忌新郎独睡,忌穿“旧鞋”,忌白色“头车”。  
六、淮安金湖西安村墓地开掘  
2013年1~4月,淮安市博物馆对金湖西安村墓地停止了抢救性考古开掘,共清算各类墓葬46座。其中汉代墓葬37座,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南朝墓1座,唐代墓2座,宋代墓2座,清代墓4座。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釉陶器,器类有鼎、盒、壶、瓿、罐等,以及少量铜器、铁器、漆器、料器、石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物演化充沛展现了该地域汉代文化的根本相貌。  
西安村墓位置于淮安市金湖县金南镇成功村,俗称“西安村”(图一)。2013年1~4月为配合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淮安市博物馆对其停止了抢救性开掘。共计开掘墓葬46座,其时期包括汉、南朝、唐、宋、清等。墓地持续时间较长,除4座清代墓葬被毁坏严重外,其他相对较好。现将该墓地汉、南朝、唐和宋时期墓葬的开掘状况简报如下。  
【一】汉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共计37座,分为土坑竖穴墓和砖室墓两类。  
1.土坑竖穴墓  
共21座。单人墓18座,双人合葬墓3座。墓室平面均为长方形,均无椁,盗扰严重,随葬品较少。以M26和M38为墓例引见。  
M26墓口距地表0.4米,整体呈东西向,方向102°。北壁被M23突破。口大底小,上口长2.5、宽1.7、底长2.25、宽1.54、墓深0.65米。墓圹四壁修凿粗糙,内填较硬五花土。单棺,木棺已朽,棺痕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长1.8、宽0.65~0.5米。人骨保管较差,仅四肢骨可辨,头东足西,面向不详。随葬品12件,墓主头部有窍塞、口琀,足端有铜镜、漆盒,均位于棺内,其他陶器则位于棺外南侧(图二)。  
图一西安村墓地天文位置表示图  
图二汉代墓葬M26平、剖面图  
1.玻璃口琀2~5.玻璃窍塞6.铜钱7.铜镜8.漆盒9、11、12.灰陶罐10.釉陶罐  
M38墓口距地表0.4米,整体呈南北向,方向185°。口底同大,长2.9、宽2.34~2.16、墓深0.8米。西壁、南壁有生土二层台,均高0.35米;西壁二层台宽0.45~0.5米,南壁二层台宽0.1米。棺室平面呈南北长方形,木棺2具,已朽成灰痕。均长1.96、东棺宽0.55~0.6、西棺宽0.58米。人骨无存,葬式不详。墓室东北角放置陶器,铜镜、铜钱、口琀、铁刀、铁剑等均置于棺内(图三)。  
2.砖室墓  
共16座。依据墓道有无,分二型。  
A型无墓道,共5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  
M9墓口距地表0.25米,整体呈南北向,方向15°。墓室长4.7、宽2.8、高0.35米。顶部遭毁坏,南壁、北壁均残,西壁和东壁受挤压坍塌而向内弧收,西壁残存7层平砖,东壁残存10层平砖。墓室底部根本为顺砖错缝平砌。遭盗扰,葬具、葬式、随葬品均不详(图四)。  
B型有墓道,共11座,依墓室外形,分二亚型。  
Ba型墓室平面呈长方形。  
M24墓口距地表0.6米,整体呈南北向,方向178°。墓道位于东侧,斜坡状,平面呈长方形,长2.3、宽0.8~0.85、深0~0.85米。墓室长4.2、宽1、残高0.75米。墓室中部有一圆形盗洞,墓内填土中发现大量的红陶残片。三壁都用顺砖平砌,墓门遭毁坏。东、西壁残存14层砖,北壁残存15层砖。墓底沿东、西、南三壁为顺砖平铺,中间为“人”字形砖平铺。砖上模印菱形纹。遭盗扰,葬具、葬式不详,仅墓室底部发现残铁剑和铜钱(图五)。  
图三汉代墓葬M38平、剖面图  
1、13.铜镜2.铁刀3.玻璃口琀4~6.玻璃窍塞7.铜饰件8、14、15.铜钱9.铁剑10~12.灰陶罐  
图四汉代墓葬M9平、剖面图  
图五汉代墓葬M24平、剖面图  
1.铁剑2.铜钱  
图六汉代墓葬M2平、剖面图  
Bb型墓室平面呈凸字形。  
M2墓口距地表0.5米,方向273°。墓道位于墓室中部,斜坡状,未完整开掘。墓室长4.6、宽2.37、残高1.07米,顶部遭毁坏。四壁均为砖砌。西壁上部为5排顺砖平砌,下部为4排顺砖立砌,距离1~2排顺砖平砌。近墓门处为18排顺砖平砌。东壁弧形起券,上部遭毁坏。花纹砖纹饰为半同心圆。遭盗扰,葬具、葬式、随葬品不详(图六)。  
(二)出土器物  
该墓地经严重盗扰,后经过多方努力追回一批文物。简报中将这批文物也归入墓地出土器物停止了整理、研讨,以求能更完好地反映出墓地的文化相貌。因而有些标本编号为采集号,特此阐明。  
1.陶器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器类为鼎、壶、罐、灶、甑等。  
鼎1件。标本采:0665,泥质灰陶。器身子口微敛,方唇。斜弧腹,下腹微垂,平底,三个蹄形高足。弧形盖,顶近平,有三等距环钮,钮孔穿透。盖身饰一道凹弦纹。鼎身口径15.5、底径10.2、最大腹径18.2、通高16.8厘米,盖口径16.7厘米(图七,12)。  
罐均为泥质,有红陶也有灰陶。灰陶罐依整体形态分小灰陶罐、双耳罐、直口罐、折腹罐、高领罐。  
红陶罐1件。标本M44:2,器型较大,短直口,弧肩,下腹微鼓斜内收,圜底。肩部一道凹弦纹。器表上腹拍印竖向绳纹,下腹拍印横向绳纹。口径22、最大腹径42、通高29.8厘米(图七,15)。  
小灰陶罐2件。短直口,圆唇,溜肩,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标本采:0690,口微侈,鼓腹。口径8、底径5、最大腹径12.4、通高6.3厘米(图七,13)。标本采:0689,器腹中部较直。口径9、底径5.9、最大腹径13.4、通高5.8厘米(图七,14)。  
双耳罐5件。依口部不同,分二型。  
A型1件。直口微侈。标本M44:1,方唇,微束颈,鼓肩,圆鼓腹,底内凹。肩置一对牛鼻耳。器腹中部拍印横向连续绳纹。口径11.2、底径5.1、最大腹径25.2、通高20.1厘米(图七,1)。  
B型4件。侈口。依腹部变化分三式。  
Ⅰ式1件。圆鼓腹。标本M28:1,尖圆唇,束颈较长,溜肩,底内凹。肩部对置牛鼻耳。下腹近底处拍印斜向绳纹。口径14.4、底径9.6、最大腹径26.6、通高25.6厘米(图七,2)。  
Ⅱ式1件。垂腹。标本M30:2,尖圆唇,束颈较短,溜肩,底内凹。肩部对置牛鼻耳。器身上部饰凹弦纹,下腹近底处拍印斜向和横向绳纹。口径13.4、底径11.6、最大腹径28.4、通高28.2厘米(图七,3)。  
Ⅲ式2件。器腹中部近直,下腹略垂。标本M37:13,侈口外撇,尖圆唇,短束颈,溜肩,底内凹。肩部对置牛鼻耳。下腹近底处拍印斜向和横向绳纹。口径14.8、底径11、最大腹径26、通高25.4厘米(图七,4)。  
图七汉代墓葬出土陶器  
1.A型双耳罐(M44:1)2.B型Ⅰ式双耳罐(M28:1)3.B型Ⅱ式双耳罐(M30:2)4.B型Ⅲ式双耳罐(M37:13)5.A型直口罐(M31:3)6.B型直口罐(M45:1)7.C型直口罐(M36:2)8.折腹罐(M43:1)9.高领罐(M29:1)10.灶(M4:5)11.甑(M13:6)12.鼎(采:0665)13、14.小灰陶罐(采:0690、采:0689)15.红陶罐(M44:2)  
直口罐3件。直口,方唇,依肩部不同分三型。  
A型1件。溜肩。标本M31:3,弧腹斜收,平底。肩部饰三道凹弦纹。口径8、底径10.4、最大腹径22.9、通高21.7厘米(图七,5)。  
B型1件。鼓肩。标本M45:1,弧腹斜收,平底。素面。口径15.5、底径16、最大腹径26、通高19.1厘米(图七,6)。  
C型1件。折肩。标本M36:2,弧腹斜收,平底微内凹。下腹部及近底部拍印横向连续绳纹和斜向绳纹。口径13.2、底径8、最大腹径25.1、通高20厘米(图七,7)。  
折腹罐1件。标本M43:1,侈口。短束颈,折肩,折腹,平底,素面。口径14.4、底径13.2、最大腹径23.1、通高20.9厘米(图七,8)。  
高领罐1件。标本M29:1,直口微侈,长颈微束,方唇。折肩,器腹中部较直,下腹弧形内收,平底,素面。口径8.9、底径6.6、最大腹径20.1、通高24.1厘米(图七,9)。  
灶1件。标本M4:5,泥质灰陶。整体呈船形,前尖前方,尖头略翘起。灶面上有两圆形火眼,方形不落地灶门。灶壁及灶门上刻划有三道凹弦纹。长33.3、宽24.7、高12.5厘米(图七,10)。  
甑1件。标本M13:6,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斜弧腹,平底。底部有7个圆形小孔,未穿透。口径11.4、底径4.1、通高6.8厘米(图七,11)。  
2.釉陶器器类为鼎、瓿、壶、罐等。  
鼎4件。鼎身均为子口,上下腹部间有一道折棱,平底。上承覆钵形盖。依腹部不同,分三型。  
A型1件。下腹弧形内收。标本采:0667,鼎身为敛口尖圆唇,肩部对置长方形外撇附耳,长方形耳孔,耳面饰细线纹。三矮蹄形足,足跟部较粗壮,饰粗线兽面纹。盖顶近平,置三环钮。灰色胎,器盖及鼎上腹部原施釉,脱釉严重。鼎身口径15.4、底径11.2、最大腹径16.7、通高16.9厘米;盖径15.1厘米(图八,7)。  
B型2件。腹部微弧,微鼓肩。依足部不同分为二式。  
Ⅰ式1件。三蹄足较高,足尖外撇。标本采:0668,器身敛口,尖圆唇。肩部对置长方形外撇附耳,长方形耳孔,四角各有一条直线。盖顶近平,置三环钮。红褐色胎,盖面及上腹部均施青黄釉。鼎身口径13.6、底径13、最大腹径17.4、通高20.3厘米;盖径15.3厘米(图八,8)。  
Ⅱ式1件。三蹄足较矮,器身变矮扁。标本采:0670,器身敛口,圆唇。肩部对置长方形微外撇附耳,长方形耳孔,耳面饰卷云纹。盖顶设矮圈足捉手。灰色胎,盖面及上腹部原施釉,脱釉严重。鼎身口径14.4、底径10.6、最大腹径18.5、通高16.5厘米;盖径16厘米(图八,9)。  
图八汉代墓葬出土釉陶瓿、罐、鼎  
1.Aa型瓿(M23:1)2.Ab型瓿(采:0682)3.Ba型瓿(采:0687)4.Bb型瓿(采:0683)5.C型瓿(采:0688)6.罐(M26:10)7.A型鼎(采:0667)8.B型Ⅰ式鼎(采:0668)9.B型Ⅱ式鼎(采:0670)10.C型鼎(采:0669)  
C型1件。斜直腹。标本采:0669,器身为敛口,尖圆唇。肩部对置长方形短直附耳,长方形耳孔。三蹄形矮足。盖顶微内凹,仅剩一环钮,钮孔穿透。灰色胎,盖面施青黄釉,器身上腹部原施釉,脱釉严重。鼎身口径14.8、底径9、最大腹径17.2、通高18.1厘米;盖径15.5厘米(图八,10)。  
罐1件。标本M26:10,微侈口,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对置蕉叶纹桥形耳。红褐色胎,外壁施青黄釉,施釉不及底,脱釉严重。口径7.8、底径11.5、最大腹径17.5、通高15.7厘米(图八,6)。  
瓿8件。依口部不同,分为三型。  
A型5件。直口,平沿,溜肩,鼓腹,下腹斜收,肩部对置兽面纹桥形耳。又依底部不同分二个亚型。  
Aa型2件。平底。标本M23:1,肩部饰一道凹弦纹。器身外壁有轮制旋纹。胎色灰褐,器身上部原施釉,根本零落无存。口径9.2、底径13.7、最大腹径26.2、通高23.8厘米(图八,1)。  
Ab型3件。底部内凹。标本采:0682,上承盖,盖面塔状捉手。肩腹部饰5道凹弦纹,近底部饰1道凹弦纹。灰褐色胎,器盖及器身上部原施青黄釉,脱釉严重。器身口径11、底径16.3、最大腹径24.8、通高27.6厘米;盖径11.4厘米(图八,2)。  
B型2件。敛口,斜沿,溜肩,鼓腹,下腹斜收,肩部对置兽面纹桥形耳。依底部不同分二亚型。  
Ba型1件。底部内凹。标本采:0687,肩部饰4组凸弦纹带,下腹部有凸棱纹。灰色胎,器表上腹部原施釉,脱釉严重。器身口径7.6、底径13.8、最大腹径23.5、通高21厘米(图八,3)。  
Bb型1件。平底。标本采:0683,耳上部堆塑“∽”形纹。下腹部饰凸棱纹。灰褐色胎,器身上部施青黄釉。器身口径8.2、底径14.4、最大腹径27.1、通高24.8厘米(图八,4)。  
C型1件。子母口,口外有一圈凸棱。标本采:0688,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肩部对置蕉叶纹桥形耳。肩、腹部各饰一道凹弦纹。器内外壁均有轮制旋纹。上承盖,盖面塔状捉手。灰褐色胎,盖面及器身上部原施青黄釉,脱釉严重。器身口径10.5、底径9.5、最大腹径22.2、通高23.4厘米;盖口径10.7厘米(图八,5)。  
壶20件。依口局部不同为三型。  
A型10件。喇叭口。依颈部和腹部不同分三个亚型。  
Aa型5件。长直颈,溜肩,尖鼓腹。肩置对称叶脉纹桥形耳或叶脉、兽面纹组合耳。依颈部和圈足变化,分五式。  
Ⅰ式1件。外撇高圈足。标本采:0680,肩部微耸,器腹较扁鼓。肩饰三道凹弦纹和两组水波纹。褐色胎,口内及外壁均施青黄釉,部分有气泡鼓起。口径11、底径10.8、最大腹径22.7、通高27.3厘米(图九,3)。  
Ⅱ式1件。外撇圈足变矮。标本采:0674,颈根部饰一道凹弦纹,肩饰两道凹弦纹和两组水波纹。褐色胎,口内及器物肩部施青黄釉。口径10.8、底径10.4、最大腹径21.6、通高31.6厘米(图九,4)。  
Ⅲ式1件。颈部微短,圈足近直微外撇。标本采:0677,肩饰五道凹弦纹和两组水波纹。颈部及下腹部内外壁均有轮制旋纹。褐色胎,口内、颈根及上腹部施青黄釉。口径9.5、底径10、最大腹径24、通高28.7厘米(图九,5)。  
图九汉代墓葬出土釉陶壶  
1.Aa型Ⅴ式(采:0671)2.Cb型(采:0666)3.Aa型Ⅰ式(采:0680)4.Aa型Ⅱ式(采:0674)5.Aa型Ⅲ式(采:0677)6.Aa型Ⅳ式(采:0675)7.Ab型Ⅰ式(采:0678)8.Ab型Ⅱ式(采:0691)9.Ab型Ⅲ式(采:0673)10.Ac型Ⅰ式(采:0681)11.Ac型Ⅱ式(采:0679)12.B型(M37:8)13.Ca型Ⅰ式(采:0686)14.Ca型Ⅱ式(M13:3)  
Ⅳ式1件。颈部微短,矮直圈足。标本采:0675,上腹部有轮制旋纹。褐色胎,口内及器身上部施青黄釉。口径8.9、底径11.6、最大腹径26、通高31.3厘米(图九,6)。  
Ⅴ式1件。颈部微短,圈足变平底,微内凹。标本采:0671,肩饰四道凹弦纹。灰色胎,口内及器表上部均施青黄釉,部分有釉泪,脱釉严重。口径15.9、底径17.7、最大腹径35、通高39厘米(图九,1)。  
Ab型3件。长直颈,圆鼓腹,溜肩,平底。肩部对置叶脉纹桥形耳。依颈部及圈足变化分为三式。  
Ⅰ式1件。细长颈,较直,外撇高圈足。标本采:0678,肩饰5道凹弦纹和2组水波纹。褐色胎,口内、颈根及肩部施青黄釉。口径9.7、底径9、最大腹径18.8、通高29厘米(图九,7)。  
II式1件。外撇圈足变矮。标本采:0691,颈根部饰一道凹弦纹。肩饰2道凹弦纹。器内壁有轮制旋纹。灰褐色胎,口内及器身腹部施青黄釉,部分零落。口径9.9、底径12.4、最大腹径20.1、通高27.2厘米(图九,8)。  
Ⅲ式1件。粗直颈,直矮圈足。标本采:0673,肩饰一道凹弦纹,器内、外壁均有轮制旋纹。口内及器身上部施青黄釉。口径9.9、底径13.1、最大腹径26.3、通高30.2厘米(图九,9)。  
Ac型3件。短束颈,尖鼓腹。溜肩,圈足。肩部对置叶脉纹桥形耳。依据腹部及圈足变化分为二式。  
Ⅰ式1件。最大腹径在中部。圈足外撇。标本采:0681,红褐色胎,口内、颈根及上腹部施青黄釉。口径10.2、底径15、最大腹径26.2、通高30.4厘米(图九,10)。  
Ⅱ式2件。最大腹径下移,下腹鼓或微垂。圈足矮直。标本采:0679,肩部及器壁内部有轮制旋纹。红褐色胎,口内及器身上部施青黄釉。口径9.1、底径11.7、最大腹径20.9、通高25.2厘米(图九,11)。  
B型4件。口部外侈似浅盘,圆唇,长束颈较直,溜肩,鼓腹,矮圈足。标本M37:8,肩部对置蕉叶纹桥形耳。颈根饰凹弦纹和水波纹,肩饰两组凹弦纹带,下腹部饰凸棱纹。红褐色胎,口沿内壁及肩腹部原施青黄釉,脱釉严重。口径12.3、底径10.5、最大腹径18.8、通高24.5厘米(图九,12)。  
C型6件。深盘口。依底部不同分二个亚型。  
Ca型5件。平底。依盘口深浅及颈部变化分2式。  
Ⅰ式2件。盘口略深,束颈较细。标本采:0686,溜肩,尖鼓腹。肩部对置蕉叶纹桥形耳。口沿下两道凹弦纹,肩饰两组弦纹带,肩腹部均有凸棱纹。灰色胎,口沿内壁及器外壁均施青黄釉,脱釉严重。口径11、底径9.8、最大腹径21.5、通高27.4厘米(图九,13)。  
Ⅱ式3件。盘口略浅,圆唇,口颈转角处折痕不甚明显,束颈较宽。标本M13:3,溜肩,鼓腹。肩部对置蕉叶纹桥形耳。口沿下饰2道凹弦纹,肩饰两组弦纹带。褐色胎,口沿内壁及器身外壁均施酱釉。口径9、底径8.1、最大腹径16.4、通高22厘米(图九,14)。  
Cb型1件。圈足,微外撇。标本采:0666,溜肩,垂腹。肩部对置叶脉纹桥形耳,耳上部堆塑羊角纹。口沿外壁及颈根均饰水波纹和凹弦纹,肩部饰两组凸弦纹带。褐色胎,口内及肩部施青黄釉。口径14.8、底径15.7、最大腹径32.2、通高42.2厘米(图九,2)。  
3.铜器有镜、钱币、带钩、环等。  
镜14件。3件严重锈蚀不可识别,余分四类。  
四乳四魑镜3件。标本M37:1,圆形,镜面微凸,较厚。半圆钮,圆钮座,宽素常缘。座外饰有四组三道短竖线和4道短斜线。其外两道凸弦纹和两圈栉节纹,主纹为四个乳钉和四个蟠螭鸟雀组合。直径9厘米(图一〇,3)。  
图一〇汉代墓葬出土铜镜  
1、2.神兽博局镜(M8:1、M41:1)3.四乳四螭镜(M37:1)4.日光镜(采:2)5.昭明镜(采:1)  
昭明镜3件。标本采:1,圆形,半圆钮,圆钮座,宽素常缘。座外饰向内八连弧纹。其外两圈凸弦纹,间有铭文“内清而以昭而明光而象夫日而月”。直径8.8厘米(图一〇,5)。  
日光镜3件。标本采:2,圆形,半圆钮,圆钮座,窄素缘。座外饰向内饰八连弧纹。其外两圈凸弦纹,间有铭文“见日月之象夫勿忘”。直径6.7厘米(图一〇,4)。  
神兽博局镜2件。标本M8:1,圆形,镜面微凸。半圆形钮,柿蒂纹钮座。座外饰方形凸弦纹、凹面方格纹各一周,间饰双竖短线。其外以八乳钉纹及博局纹分饰四区,各区对置神兽两只,外侧饰双凸弦纹,间有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兮”,外有一圈栉节纹。宽缘,缘面两圈锯齿纹间饰凸弦纹和双水波纹。直径15.7厘米(图一〇,1)。标本M41:1,圆形,镜面平直。半圆形钮,柿蒂纹钮座,外饰凹面方格纹一周。以一圈凸弦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有四乳钉纹和四个T字纹,每个T字纹三边各饰有一只瑞兽。外区四个L字纹和四个V字纹间共饰有八只瑞兽。其外一圈凹面纹和一圈栉节纹。宽缘,两道凹弦纹间饰有一圈勾连云气纹。直径14.7厘米(图一〇,2)。  
钱币有五铢和大泉五十两种(图逐个)。  
图逐个汉代墓葬出土铜钱  
1.五铢(M46:1-2)2.大泉五十(M46:1-5)  
图一二汉代墓葬出土器物  
1.研石(M23:4)2.铜环(M28:2)3.石黛板(M37:2)4.A型铜带钩(M4:6)5、6.B型铜带钩(M23:7、M4:2)7.银环(M8:10)8、9.玻璃口琀(M25:2、M23:2)10~13.玻璃窍塞(M25:4、M38:4、M8:2、5)  
带钩7件。残损3件,余4件分二型。  
A型2件。器型较小。琵琶形钩身,圆鼓腹,背有一圆钮。标本M4:6,长3、宽1.3、高1.3厘米(图一二,4)。  
B型2件。瘦长琵琶形钩身,背有一圆钮。标本M23:7,钩身素面,长7.1、宽1.2、高1.2厘米(图一二,5)。标本M4:2,钩身饰瓜棱纹,长7.3、宽1、高1厘米(图一二,6)。  
环1件。标本M28:2,圆环状,内径1.4、外径2.3厘米(图一二,2)。  
4.银器  
环1件。标本M8:10,圆环状,外径2、内径1.8厘米(图一二,7)。  
5.铁器器类有剑、环首刀、刀等,残朽严重,不可修复。  
6.漆器器类有盒、耳杯等,均残朽,无法提取。  
7.玻璃器  
口琀5件。外形如蝉,背部凸起,中间起脊,素面,截面为三角形。标本M25:2,首端刻一道凹弦纹,长3.5、宽2.1厘米、高0.5厘米(图一二,8);标本M23:2,首端刻3道凹弦纹,长3.8、宽2.2、高0.5厘米(图一二,9)。  
窍塞15件,可分两类。一类11件,柱状体,一头稍尖圆,素面。标本M25:4,长1.6、宽0.6厘米(图一二,10)。标本M38:4,长2.4、宽0.8厘米(图一二,11)。另一类4件,残损。深蓝色,管状中空。标本M8:2,喇叭底,高0.6、底宽1.2、孔径0.15厘米(图一二,12)。标本M8:5,高1.3、宽0.5~0.6、孔径0.1厘米(图一二,13)。  
9.石器  
黛板1组2件,由黛板和研石组成。标本M37:2,石板,长方形,中间残断,两面均打磨的较平整,一面留有墨痕,长12.7、宽4.3、厚0.3厘米。研石,方形钮座,圆钮,边长3.2、钮径3.2厘米(图一二,3)。  
研石1件。标本M23:4,方形钮座,圆钮,边长3.2、钮径3.1厘米。圆钮外表有红颜色绘图案,部分残损,不可识别(图一二,1)。  
【二】南朝墓葬  
(一)墓葬形制  
仅发现1座,为砖室墓。  
M22墓口距地表0.25米,方向63°。整体呈东西向“甲”字形,总长度8.2米。从东到西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四部门组成。斜坡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未全部开掘,已开掘局部深1.2米。封门已毁,残存少许砖块。甬道南壁残存1~2层砖,顺砖平砌,东西长1.2、残高0.06米。北壁被毁坏,宽度不详。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两壁残存1~3层砖墙,为三顺一丁、顺砖前后错缝砌成。前室与甬道底部在同一平面上,“人”字形铺砖空中。后室紧接前室,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1、南北宽1.7米,残存约8层砖。西壁为三顺一丁和四顺一丁铺砌,空中为顺砖错缝平砌。后室空中比前室高出约0.2米构成棺床,由一平一立两层砖组成。遭盗扰,葬具、葬式不详,仅有5件青瓷器散落放置在前后室。砖纹有变形莲花纹、半同心圆纹、十字纹等(图一三)。  
图一三南朝墓葬M22平、剖面图  
1~5.青瓷碗  
图一四南朝墓葬M22出土器物  
1~5.青瓷碗(M22:1、3、2、4、5)  
(二)出土器物  
青瓷碗5件。圆唇,弧腹,假圈足。胎色浅灰,胎质粗糙。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胎色青黄,有光泽,部分脱釉。标本M22:1,深弧腹。口沿下刻莲瓣纹。口径16.2、底径6.8、通高9.6厘米(图一四,1)。标本M22:3,口沿下一道凹弦纹,口径15.6、底径7.4、通高6.5厘米(图一四,2)。标本M22:2,口径8.8、底径3、通高4.3厘米(图一四,3)。标本M22:4,口径9、底径3.4、通高4.5厘米(图一四,4)。标本M22:5,口径9.5、底径4.2、通高4.4厘米(图一四,5)。  
【三】唐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2座,均为砖石墓,其中M5毁坏严重,以M7为例。  
M7整体呈两端宽中间窄的长方形,方向58°。墓口距地表0.5米,墓圹长2.4、宽0.6~0.8、墓深0.5、墓室长2.3、宽0.5~0.6米。墓室底部用顺砖错缝平铺,周围用顺砖纵向前后错缝立砌起基,转角与接合处用残砖填塞,后在立砖根底上自下而上叠涩内收顺砖平砌9层。砖尺寸为24×12×13厘米。葬具、葬式不详,仅在墓室东北角发现几颗牙齿。墓室内有碗、注子各1件(图一五)。  
(二)出土器物  
青瓷碗1件。标本M7:1,敞口,尖圆唇,斜弧腹,饼足。褐色胎,胎质粗糙,外表施有一层化装土。碗内有三个支钉痕迹。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黄中泛青,脱釉严重。口径14.1、底径7、通高5.8厘米(图一六,1)。  
青瓷注子1件。标本M7:2,喇叭口,短直径,溜肩,圆鼓腹,下腹斜收,平底。肩置一多棱形短流,前后对置双系,弧形把手。黄褐色胎,胎质粗糙,外表施有化装土。口沿内壁及器外壁均施黄釉,底部无釉,釉色黄中泛青,部分脱釉。口径10.8、底径10.9、最大腹径18、通高24厘米(图一六,2)。  
图一五唐代墓葬M7平面图  
图一六唐代墓葬M7出土器物  
1.瓷碗(M7:1)2.瓷注子(M7:2)  
【四】宋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2座。其中M17为单人竖穴土坑墓,仅随葬一件粗瓷瓶。M21为砖石墓。  
M21墓口距地表0.65米,整体呈南北向,方向210°。砖砌单室墓,似船形,南端尖似船头,北端略宽似船尾。墓口长2.06、宽0.44~0.6米。墓室两边用顺砖纵向前后错缝立砌起基,转角与接合处用残砖填塞,北端用一块顺砖立砌作为墓门。后在立砖根底上自下而上叠涩内收顺砖平砌5层,其上中部到墓门处穿插35块整砖,南半局部则用平砖堆砌。砖尺寸为23×11×3厘米。葬具、葬式不详,仅在墓室头端有一白瓷碟(图一七)。  
图一七宋代墓葬M21平、剖面图  
图一八宋代墓葬出土器物  
1.瓷瓶(M17:1)2.瓷碟(M21:1)  
(二)出土器物  
瓷瓶1件。标本M17:1,小口,平沿,弧肩,直腹,下腹斜收,平底。肩置四系,均残。下腹部有制造轮旋纹。胎色灰褐,胎质较粗糙。口沿内壁及肩部施釉青黄釉。口径7.3、底径9.1、最大腹径18.2、通高38.6厘米(图一八,1)。  
瓷碟1件。标本M21:1,花口,圆唇,斜直壁,平底,圈足。胎色洁白,胎质细腻,通体施透明釉。口径15.1、底径6.7、通高3.4厘米(图一八,2)。  
【五】明代墓葬  
图一九采集明代买地券拓片  
采集到一块明代买地券(图一九),附录劵文如下:  
大明国直隶扬州府高邮州昌平乡平阿西村纪家宅/住孝子纪懋勲等以故妣生于万历癸酉年五月初三/日戌时,卒于崇祯戌辰年二月初二日巳时,奄逝以来/未卜安茔,今卜本乡□墎坂阴地一□,□□元吉,谨凭/白鹤仙师置金钱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致敬於/开皇后土元君位下,买到本山,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止青天,下止黄泉,中止亡人,吉穴内/方勾陈,分掌四域,谨守封界,道路将军,齐肃阡陌,若有干犯诃禁,将军即行动,付河伯谨以牲牢酒礼,共盟信/誓,财地两相托付。敬择崇祯甲戌年十二月十五日,天/地开通,鸣吠良辰,取卯时斩草破土,巳时奉柩安葬,山/川钟灵,永锡洪庥,若违斯约,地府主吏,自当厥祸,神其/控制,内外存亡,永叶贞吉,急急奉/太上五帝律令敕。  
六、结语  
金湖西安村墓地年代逾越汉、南朝、唐、宋、明等,所获材料为研讨该地域区域性文化、丧葬风俗等提供了翔实牢靠的资料根据,特别是大批汉代墓葬的开掘,更为该地汉代文化的研讨提供极大的补充。  
西安村墓地的汉代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西汉墓葬以土坑竖穴为主,砖室墓为东汉常用葬制,根本都为长方形和凸字形,多数带墓道,并无前后室及耳室。由于被盗严重,墓葬出土随葬品较少,其中釉陶器居多,根本器物组合为壶、瓿、罐、盒。参照周边地域汉墓开掘资料,墓地出土如双耳罐M28:1与江苏淮安王庄村墓地[1]M46:2特征类似,均为鼓肩,圆鼓腹,年代应比拟接近,属于西汉中期。与它有型式演出化关系的双耳罐M30:2和M37:13分别与王庄村M95:5和M50:1为同类器,属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时的器物。釉陶壶M13:3与江苏高淳东汉下坝墓M2:12[2]及江苏常州恽家墩汉墓[3]M31:1形制近同,时期应为新莽至东汉早期。同时汉代墓葬出土的铜镜根本为日光镜、昭明镜、神兽博局镜等,都是西汉中晚期的盛行镜式。征集器物时段特征也比拟明显,如釉陶瓿采:0682与恽家墩M26:55和王庄村M36:6同为广肩,圆鼓腹的外型,时期应分歧,为西汉中期。釉陶鼎采:0668在1992年开掘的大云山西汉墓[4]中也能找到同类器,属于西汉早期。其他如釉陶壶采:0680与王庄村M98:12,采:0674与安徽天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5]M6:2,采:0666与江苏盱眙仁昌汉墓[6]M1:1,采:0686与恽家墩M5:5等,都具有形制上的对应关系,其年代逾越西汉早期到东汉早期,叮将墓地年代上限提至西汉早期。如此,西安村墓地的运用年代应为西汉早期至东汉早期。  
南朝墓葬仅开掘M22一座,前后室,后室抬高作为棺床,宁波鄞州老虎岩东晋、南朝墓葬等均采用了这种做法[7],所出的莲瓣纹碗与南京安定门外刘宋明昙憘墓所出的青瓷碗非常类似[8]。唐代墓葬M7出土的黄釉注子是唐代寿州窑的典型器物。宋代船形砖室墓在淮安地域更是屡有发现,例如本次开掘的M21与淮安山头遗址M53[9],形制根本类似,都是运用顺砖错缝立砌后平砖起券封顶,构成一头尖一头方的“船”形。此外,在西安村墓地范围内还采集到一块明代末年的买地券,这标明该墓地还应包含有明代时期的墓葬,进一步丰厚了墓地内涵和存续时段。  
七、金湖县饮食风俗与特产  
金湖是中国湖鲜美食之乡。境内物产富饶,盛产大闸蟹、双黄蛋、青虾、银鱼、龙虾、河蚬、野鸭、莲藕、蒿茶。  
1、金湖泥鳅  
金湖共同的天文环境,孕育着的“荷荡金鳅”,可谓金湖独有,天下一绝。荷荡中的泥鳅不只个大致肥,体长普通在20厘米以上,体重超越100克;而且条条色泽鲜艳、黄褐相间,是名不虚传的“金鳅”。  
2、金湖芡实  
芡实俗称“鸡头”,是金湖的传统特征水产品,但过去因价钱低廉,产量较低,不断以来都是少量零星种植。近年来,由于芡实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等药用价值和较高的食用价值,被专家和广阔消费者看重,市场需求日渐增大。  
3、白马湖大闸蟹  
白马湖距今有7000多年历史,而白马湖大闸蟹的历史应该追溯到2500年前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畅通,邗沟东道的白马湖承接自京杭大运河的水流,过去大闸蟹在长江口近海产苗,长成幼蟹后,逆长江洄游,随运河通道顺利进入白马湖生长,白马湖繁茂的水草,明晰的湖水,为大闸蟹的生长发明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4、涂沟甲鱼  
中华鳖(甲鱼)是一种宝贵的、经济价值很高的水生动物。我国普遍把中华鳖作为食用上选的珍品,且用作食疗的滋补食品。食鳖的历史,能够上溯到周代以至更远。中华鳖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厚,蛋白质含量高,尤以裙边更是喜闻乐见的美味佳肴。据测定,100克鳖肉中蛋白质含量达16.5克。此外,还含有丰厚的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成分。  
5、金湖八大碗  
金湖“八大碗金湖“八大碗”实践是一桌菜,在民间叫做“八样头”。是以前金湖民间请客时做的八道菜。上世纪70年代之前十分盛行,只需请客都是这八样,方式分歧,内容分歧;而且是一碗一碗的上,前一碗吃完才上后一碗,家家如此。  
八、金湖县著名景点  
(一)白马湖生态渔村  
白马湖生态渔村位于金湖县前锋镇,地处两市(淮安市、扬州市)四县(区)(金湖、宝应、楚州、洪泽)分离部,东连-,西接宁连高速,盐金312国道擦肩而过。该村具有的3万多亩白马湖水面,自然水域广大,湖水明澈透明,盛产的螃蟹、甲鱼、青虾、鳜鱼、乌龟等上万吨特种水产品,以其生态养殖、绿色食品之优势而畅销海内外,特别是白马湖大闸蟹久负盛名,远销四方。  
白马湖风光旖旎,万顷湖面碧波荡漾,湖中散布着九十九座岛屿,每个岛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和美丽的传说,大杨庄岛、唐庄岛等岛屿还留下了古代和近代的战争痕迹。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投资600余万元用于根底设备建立和旅游开发,已初步构成集农副产品消费和生态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格局,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游渔村,逛渔岛,进渔家,品鱼宴已为众多旅游者所喜爱。  
(二)金湖柳树湾湿地公园  
金湖柳树湾湿地公园位于淮河入江水道之中,毗连县城老三河中心,是一块面积138公顷的自然小岛。岛上有柳林80公顷,芦苇20公顷,春、夏、秋三季一片翠绿;岛周围碧波荡漾、水质清纯,一派自然水乡风光。多年来,这里不断是全县人民休闲、玩耍的理想场所。早春时节,绿柳才黄,草长莺飞,“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人们纷繁来此踏青,此时,地上长满鲜嫩的蒌蒿,不少游客兴味盎然采挖蒌蒿带回家中烹饪,时令野菜,味美无比。炎炎夏季,这里是避暑的胜地,人们蜂拥来到沙滩浴场,游泳乘凉。如今游园内具有溜冰场、高架车、海盗船、跑马场、射击场、网球场、卡丁车、儿童乐园、水上歌舞厅等游乐项目,每逢节假日人们纷繁来此玩耍、休憩。  
(三)金湖水上森林公园  
具有万亩水杉林的金湖水上森林公园位于金湖县涂沟镇唐港境内,距金宝一级公路(向南)2.5公里。这里南临高邮湖,北接宝应湖,东与宝应县隔湖相望,总面积1.1万亩,其中林地10432亩,水面548亩。具有生态林5000亩,银杏园300亩,林果鸟兽种类繁多,有垂钓鱼池、水上乐园等欣赏、文娱、休闲项目。林场内有历史长久的东来寺和西来寺遗址,目前已初步建成以苏北湿地森林、自然风光为主体,集休闲、度假、写生、游乐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景色区雏形。  
金湖水上森林公园是苏北地域最大的人工生态林,万亩森林纤陌纵横、生气勃勃,是一座自然的氧吧,被淮安市旅游局列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欣赏林木除参天水杉林外,还有金枝垂柳、银杏等;林间大雁、白鹭、山鸡、野鸭、苍鹭、黑腰燕等数十种鸟类穿越翱翔。辞别喧嚣的城市,散步在林间小道,踏着松软的泥土,闻着草木的芬芳,听鸟鸣虫嘶,看栖禽相戏,您会感遭到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境地。  
(四)金湖万亩荷花荡  
金湖荷花荡是国度农业生态景色区,位于金湖县的横桥这个历史长久的古镇。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偕妹夫秦少游、文友黄庭坚等在此登舟夜游,观景赋诗,留下了“酒沽横荡桥头月,茶煮青山庙后泉”的千古佳句。我们脚下的古镇横桥也由此得名。荷花荡总面积22.4平方公里。荡内是铺天盖绿的万亩荷田,荡外是烟波浩淼的高邮湖,碧波粼粼,渔帆点点。荷藕,作为一种欣赏、食用水生植物,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全身是宝:藕、莲蓬既是幽香嫩脆的水果,也是美味佳肴;荷叶幽香防腐,是食品包装的“保鲜袋”,也是多道名菜的佐餐配料。特别是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量,历来是众多文人墨客的肉体寄予和赞誉对象。往常的荷花荡已成为集荷藕消费、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度“AA级”景色区。  
景区大门是高大、典雅的牌楼,上面的“荷花荡”三个大字是金湖籍在荷花荡“西安寺”出家、现任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曹常恒巨匠亲笔题写的。过了牌楼,沿路前行就是高邮湖湖堤,走在高邮湖湖堤上,右边停靠着很多鱼船的是避风港,左边是连绵成片的荷花塘。  
这里地处高邮湖西北侧,天文位置偏远而幽静,在火红的战天斗地年代,闵桥人民肩挑手推,将万亩的湖荡浅滩联圩而成种植水田。近年来在这片宽广的湖荡中种植了种类多样的荷藕,每到夏季,风卷荷叶,绿坡阵阵,荷花出水,幽香四溢,构成一处绝妙的自然景色区。  
甓社亭  
高邮湖原名叫甓社湖,相传在北宋仁宗年间的一天深夜,天色如墨,忽然湖中一团亮光闪烁,有渔夫目击一竹匾大的河蚌张开巨壳,显露一颗硕大无比的珍珠,光辉四射,映照湖面好像白昼,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随即写下了“甓社湖中生明珠,淮南草木借光芒”的诗句,盛赞此事。往常人们在湖上有时还可看到这样神奇的场景。  
鸡鸣亭  
古时分这里住着一对老俩口,养着一只0鸡,这只鸡三年没下蛋,三年后却生了一个很大的蛋。老太婆吃了这个头生蛋就怀孕生了个儿子,取名叫“鸡子”。儿子三岁时,老俩口相继逝世,这只0鸡与孩子相依为命。热了0鸡就用翅膀给他扇风,冷了就羽毛给他取暖。人们都说这只0鸡是个神鸡,当地一个财主听说后就想抢来占为已有。神鸡对孩子说:“你把我杀了煨成汤,财主来欺负你,你就把汤泼在地上,自会消灾脱难。”孩子还是不忍心杀它。后来财主真来抢神鸡,神鸡就啄他,财主不敢贴边。神鸡对孩子说:“财主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你赶快杀了我”。孩子不肯,神鸡就对着镰刀刎颈自杀了。第二天财主又带人来了,孩子就依照神鸡的说法,把鸡汤对财主一泼,立即漫天大水,财主跑到哪儿水就淹到哪儿,最终财主被淹死了。孩子住的中央也长出了个大墩子,从此这个中央就叫“鸡母墩”。又由于这中央地势较高,夜晚的灯又能为高邮湖里的航船指明方向,所以又叫“鸡鸣荡”。  
陈州亭  
这里还有个水漫陈州的故事。相传宋代以前,如今的高邮湖中坐落着一座名叫陈州的城市,府衙对面住着一家老两口,靠磨豆腐为生,生意非常兴隆。有一天,城里来了个疯和尚,说只需府衙前的石狮子眼睛发红,陈州城就会沉陷。城里人都不当一回事,以为石头做的狮子眼睛怎样会发红。恰巧这话被几个小孩听到了,以为好玩,当晚就用胭脂把石狮子的眼睛涂红了。第二天,老俩口赶早起来磨豆腐,抬头一看石狮子的眼睛果真红了,十分惊惶,就拾掇东西准备逃命。这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一口祖传的宝缸一定要带走。谁知水缸下面有一个泉眼,水缸一动,滔滔大水立即汹涌而出,老俩口拼命爬到缸里才算保住了性命。可是不一会整个陈州就被大水吞没了。水漫陈州后,百姓遭灾,皇上就派包拯来放粮赈灾,救活了无数百姓,后来老百姓在这里建起了陈州亭,以留念包拯。这个亭子有两层,在一层顶部绘着八仙过海的壁画。沿阶梯拾级而上,凭栏四望,碧荷千顷,满目苍翠,心旷神怡,好像人世仙境。  
凤凰桥  
原来这里有个很大的墩子,年长日久,水冲浪打,只剩下一个土坡了,传说这里曾有凤凰落在这里,故得名。古人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宝地引得凤凰来”。最右边的亭子叫“龙腾亭”,传说这里原是风水宝地,能出“真龙天子”,此话传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耳里,引得龙颜大怒。朱元璋急派军师刘基到此实地查看,果真见到“龙脉”,于是刘基请来72名工匠,历时72天,在“龙脉”上打下72口深井,又打造49把铁锹,费时49天在“龙脉”拦腰开挖出一条“斩龙河”,河成第二天,只见斩龙河里一片血红,“龙脉”被斩断,这才消弭了朱皇帝的忌讳。固然坏了风水,没出真龙天子,但是这里出了不少能工巧匠,闵桥是远近出名的建筑之乡,龙腾亭意味着闵桥人民生活富强、事业兴隆兴旺。  
听完了古老的传说,观赏了荷花荡的美好自然风光,饱了眼福,接着就是饱口福了。这儿有地道的“湖水煮湖鱼”的水乡特征美味,享用渔家生活的乐趣。荷花荡景区有四大系列菜肴:荷藕系列、水产品系列(鱼、虾、蟹、鳖)、野味系列、(野兔、野鸭、野鸡)、野生蔬菜系列。  
(五)金湖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金湖北老街北首,东部和北部环绕着景色秀丽的淮河入江水道,南临繁华的建立路商业街,西部以县政府大楼为依托,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史载:清朝乾隆年间,时年爆发洪水,从上游漂来木质大佛像一尊,停至现寺址东首三河边的避风港内。当时境内善男信女就把这尊大佛暂时敬立在避风港湾礼拜,随即十方信众发心募化,万人缘助,建寺造殿,迎请佛像,安位供奉,并称为大佛殿。后传僧人将大佛殿扩建并改名大佛寺。历史上大佛寺占地近百亩,范围极端雄伟,晨钟暮鼓,僧侣云集,名噪一时。  
大佛寺周边有十八棵古槐,相传乾隆下江南寻觅亲生父母时途经此地,受大佛寺高僧点悟,由此返回皇宫,再不提寻亲之事。乾隆有感高僧点化,临行亲手在大佛寺西院植下一棵古槐;大佛寺和尚为感激皇上恩典,接着又植下十七棵古槐,取十八罗汉镇河妖,保一方安全之意,大佛寺由此名噪一时。  
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是名符其实的“洪水走廊”史上最为凄惨的“黄河夺淮”灾难使县城受灾最重。每次房屋十之毁有八九,人们颠沛流离,唯有大佛寺仍巍然耸立。但不幸的是抗日战争迸发,日军占领黎城,寺庙被毁,僧人四散。  
多年来,信众屡次申请求复建大佛寺。2009年,县委、县政府为增强城市建立,开展文化旅游事业,提升金湖城市形象,决议在旧址重建大佛寺。大佛寺由东南大学古建筑教授张十庆和苏州市理景建筑园林设计研讨院设计,作风为明清城楼式、全木构造、黑色亚光琉璃瓦、江南园林景观。占空中积29.3亩,总建筑面积约为2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楼、僧众用房、居士念佛堂、南北六偏殿等。其中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山门为全木构造建筑,木料全部从国外进口。大佛寺项目于2010年3月开工建立,2013年完工,7月份落成对外开放。建成后的大佛寺关于提升金湖城市综合功用,丰厚金湖旅游、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大众的宗教文化需求,促进金湖文化的大开展,大繁荣有积极的意义,将成为我县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六)尧帝公园  
尧帝公园是金湖县创立国度园林城重点工程景点,是彰显尧文化的标志性工程,南北长382米,东西宽110米,占空中积4.3万平方米,总投资1300万元。公园以尧帝创历法、建国到施德政等功劳为主题,设立各个景观节点,笼统地概括出尧帝终身阅历。分为主入口广场区、市民活动区和亲水文娱区,主要建立忆尧廊、尧帝塑像、陶艺林、质朴园、卓政台、预谏之鼓、求贤园、十八曲桥、贤君亭、邀月廊等。整个公园充溢了浓浓的尧文化气氛,使人们在休闲游憩中得到生态维护认识和历史文化的熏陶,为游客提供一个切身领会尧文化的场所。  
地址:金湖县城环城西路东侧和安康西路北侧  
(七)淮安白马湖国度湿地公园  
白马湖国度湿地公园位于白马湖南部,规划总面积3243.37公顷(约32.4平方公里),其中湖泊湿地、河流湿地等湿空中积3059.78公顷,湿地率94.34%,湿地维护率87.44%,水源充分,水质常年坚持在国度Ⅲ类水规范。公园内湿地资源丰厚,生长有大片芦苇、茭草、莲、双穗雀稗、菹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群落,具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的植被特征。规划区有高等维管植物68科137属151种,浮游动物32种,底栖生物32种,鱼类66种,两栖匍匐类23种,哺乳动物14种,鸟类131种。依据总体规划,白马湖国度湿地公园划分为五大功用区,即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现区、合理应用区和管理效劳区。  
(八)尧帝古城  
尧帝古城,又称金湖印象旅游城,位于江苏省金湖县城南新区。总占地1050亩,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旅游中心区占地723亩。与2011年9月开建,2015年建成。占地1000亩,配套五星级酒店和超大型停车场。将打形成为华东重要的旅游景点,创立AAAAA级旅游景点。“金湖印象旅游城”(尧帝古城)开发商:江苏恒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云南恒业企业下属的中心子公司,是恒业企业将来重点开发和投资的子公司,也是一家集旅游景区景点建立、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大型实业体企业。公司注册资金到达5000万元,公司目前以文化为依托在金湖县打造范围较大、品味较高的大型旅游综合地产项目;总投资30亿元。  
尧帝古城,位于江苏金湖城南新区(人民南路与清河路的交汇处),人民南路以东,利农河以西,新建河以南,金宝南线以北。总投资30亿元,是以国度AAAAA级景区为规范建立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由云南恒业古镇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投资,旗下中心全资子公司江苏恒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开发及营运管理。尧帝古城是以江南建筑为平台,尧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集散地项目。江南建筑是以南方古建筑为主,参加金湖淮安地域的民居建筑元素而构成的共同古城建筑群。尧帝文化是以出生于金湖县塔集镇的尧帝时期的上古文化为主,分离中央民间民俗文化而打造共同的古城旅游文化。项目建成后将为江淮地域的旅游文化中心、旅游商业集散地和影视拍摄基地,每年能够接待300万外地游客来古城旅游。项目列入江苏省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开发重点项目。  
(九)淮安市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  
淮安市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白马湖片区西北部,总面积12000亩,包括5000亩的中心景区和7000亩的生态修养林区两局部,总投资月10亿元,分三期建成。中心景区经过不同颜色、不同高度、不同形态的植物搭配,突出森林公园的“彩色生态”概念;生态修养林区经过种植不同品种的北美红枫,营造以红枫为主题的大地景观。  
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彩色森林公园。目前正在打造红叶谷、蓝莓园、菊花园等项目。  
地址:淮安市洪泽区黄集镇曹圩白马湖环湖大道200米  
(十)抬饭墩遗址  
抬饭墩遗址位于金南镇抬饭村缪大庄南300米,1984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圆形土墩,墩高近4米,直径约80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2米。该遗址的维护对研讨淮河流域人类聚落的散布及文化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十一)磨脐墩遗址  
磨脐墩遗址位于金湖县西部,属金湖县戴楼镇官塘乡小集村,中心肠理坐标为N32º58′20.39″、E118º55′14.44″,海拔高度为16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文化层普遍深度为3米。  
遗址持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厚。地表散见大量遗物,品种有红陶罐、灰陶鼎、灰陶钵、夹砂陶鬲、磨制石器、红烧土块等。  
相传,金湖远古是一片海洋,磨脐墩就是海岸边。那里有古老传说。相传磨脐墩是住着大户有钱人家,也说是神仙寓居的中央。左近农户有什么红白喜事,都到哪里借酒器碗筷一类的东西。那里有一“转磨”,循环往复,永不中止,说磨的大麦。有一过路人随手抓了一把麦粒带回家。一看,全是金子。懊悔没有多抓点了。  
199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马国顺著《历史上的金湖》一书记载:在金湖影响最大的遗址,是磨脐墩遗址。遗址在县城西南12.5公里处。两墩上均遍见红,灰,黑皮陶片,花纹有绳纹,堆纹,几何纹,能识别器型的有罐,钵,碗,翁,鬲。还发现数十只表面有绳纹的鬲足。  
鉴于磨脐墩遗址的重要性,2003年3月,遗址被发布为淮安市第二批文物维护单位。2011年12月,遗址被发布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十二)宋墩遗址  
宋墩遗址位于金南镇宋墩村三联组,1986年--物专家多方考证,认定是西周早期遗址。该遗址为椭圆形土墩,东西87米,南北95米,高近6.5米,面积8200多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常见泥质红陶、灰陶及黑皮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碗等。宋墩遗址是我县丘陵片遗存的西周较大遗址,对研讨当地的西周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增强该遗址维护,1989年1月就被列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2006年4月列为淮安市级文物维护单位,并于6月立碑维护。2011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