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东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西与龙江县交界,南与富拉尔基区相连,北与甘南县毗连。全区幅员面积20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6万亩、草原44万亩、林地33万亩。
二、争光节
争光节,达斡尔语叫“霍乌都如”,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十六。在他们看来,正月十五才是一年的终结,相当于元旦,新一年的生活从正月十六也就是争光节这天开端。
传说,争光节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相互将对方脸上争光,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世,以保佑庄稼歉收,百姓安全。
“小时分争光节十分繁华,早上小孩子还在睡觉,老人们曾经逐一将孩子们的脸抹成个大黑脸。等小孩子起了床,大人们一边串着门,一边相互争光祝愿。这一天的街上,四处都是满脸黑灰的达斡尔人,大家相互拜着暮年,热烈地拥抱祝愿。”这是达斡尔族姑娘傲蕾承溦记忆中的30年前争光节的情形。
如今,许多达斡尔人都不过争光节了,只要近百岁的老人家中,仍然保存着这一传统风俗。
争光节,达斡尔语叫“霍乌都如”,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十六。在他们看来,正月十五才是一年的终结,相当于元旦,新一年的生活从正月十六也就是争光节这天开端。
传说,争光节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相互将对方脸上争光,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世,以保佑庄稼歉收,百姓安全。
“小时分争光节十分繁华,早上小孩子还在睡觉,老人们曾经逐一将孩子们的脸抹成个大黑脸。等小孩子起了床,大人们一边串着门,一边相互争光祝愿。这一天的街上,四处都是满脸黑灰的达斡尔人,大家相互拜着暮年,热烈地拥抱祝愿。”这是达斡尔族姑娘傲蕾承溦记忆中的30年前争光节的情形。
如今,许多达斡尔人都不过争光节了,只要近百岁的老人家中,仍然保存着这一传统风俗。
三、达斡尔族生活风俗
一幢幢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盘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景色非常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非常划一。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暴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规划严谨,马棚和牛舍普通都建筑在离院子较远的中央,坚持洁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普通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性。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短少的取暖设备。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晚辈寓居,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往常,随着经济的开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加,不过,运用火炕等起居风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欢。
主要节庆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浩大的节日,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过年之前家家都要停止充沛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愿人畜兴隆,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短命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端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翻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密切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相互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不断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相互往对方的脸上争光,以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四、达斡尔族扎恩达勒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维护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何丽霞杜贵祥
扎恩达勒是构成达斡尔族民歌的主体,也是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根底之一,被中国音乐学界称之为“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它曲调悠长,高亢豪放,节拍相对较自在,注重抒情性和即兴性。集中表现了达斡尔族民歌的特征,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人内心深处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愫。主要为达斡尔人在节日、庆典与聚会之时演唱。
五、达斡尔族刺绣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
项目维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大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何丽丽
达斡尔族刺绣是在吸收、自创兄弟民族优秀刺绣技法的根底上,经长期积聚、不时丰厚而开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达斡尔族妇女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的刺绣,技法上除平绣、补助绣外,以折叠绣最具特征。其针法多样,有错针、乱针、网针、锁丝、纳丝、平金、盘金、铺绒、乱绒、挑花等,反映了达斡尔族妇女对大自然和美妙生活的想往与酷爱。
六、达斡尔族“库木勒”节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
项目维护单位: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
库木勒节是达斡尔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达斡尔人的春季狂欢节。“库木勒”即达斡尔语“柳蒿芽”,是达斡尔人喜欢吃的一种野生植物。传统的库木勒节民俗活动包括:达斡尔族民族歌舞扮演、达斡尔族传统竞技、游戏、野外品味库木勒汤、野餐酒宴、篝火晚会,其习俗方式原始古朴,民风浓烈,风情共同。如今将每年五月末、六月初的一个星期日,定为达斡尔族“库木勒”节,届时达斡尔族同胞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嫩江草原欢庆佳节。
七、春节风俗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世居民族,其消费生活集农牧渔猎于一体,有别于其它民族的北疆田园文化。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达斡尔族同样把春节作为本人的节日之一,但达斡尔族的春节却是极具特征,极端考究和魅力的。
达斡尔族从腊月开端就做准备,元旦和正月初一是春节的高潮,整个节日不断到正月十六,“阔德格,乌都日”才算完毕。我这里引见的是梅里斯地域达斡尔族的春节方式。
(一)节前准备
进入腊月,达斡尔族农户就开端准备春节的食品。
(1)宰杀。杀年猪、杀羊、杀牛、杀小鸡等。为什么不到年根再杀呢?其中有两个缘由:一是过去养猪、养羊、养牛、养鸡都是散养和圈养,到冬天后因气温冰冷,养猪羊牛鸡都是坚持现状,就是成天喂养,也不长膘,不增重,多喂一个月劳民伤财,人工服侍,搭着饲料,不增加份量,得失相当。另外一个缘由是最重要的,过去没有电冰箱,杀的年猪、羊、牛等不是几天就能吃完的,要吃上一段时间,进入腊月后肉能冻住,能够从腊月初吃到正月末。冻肉的办法是把肉切成小块,浇水冻住,放在仓房的就装入大缸内以免风干,也有的就在仓房内一个空角里用雪埋上,不放到仓房内的就在院内找一处平安的中央冻后用雪埋起来,必要时浇点水,这样既不风干,也不容易丧失。达斡尔族的杀猪和汉族根本一样,是把猪四腿绑上、按住,用刀捅心脏,放出血来,待死后用开水烫、褪毛。杀牛是用布把牛眼睛蒙上。用重铁器猛击牛头,待昏倒后抹头。杀羊是掏心。杀小鸡是用刀割脑后放血,然后褪毛。待冻肉到阴历二月,肉开端化冻,假如剩的肉多就用坛子腌起来做腊肉,这样还能吃很长时间,假如剩的肉太多,除了做腊肉以外,就必需得晒肉干。
(2)狩猎。达斡尔族狩猎都在冬季,特别是迁到梅里斯平原地域后,过去传统方式的山区狩猎,如围鹿、挖窑沟等方式曾经不存在了,如今采取雪后棒打、猎狗撵、猎鹰捕、下网、下套等方式,猎物多是兔子、山鸡、沙半鸡、毛腿鸡等,这些猎物也大半是春节期间的食品。
(3)捕渔。达斡尔族冬季捕渔有几种方式,一种是插青棚子(达语叫库日克索贝),是到冬季冰冻较厚时破冰用树枝子把渔道挡住,只留一个两米的口子,在此处搭上棚子遮光,打一冰眼,拿鱼叉等候过鱼,过鱼时将其叉住,得到的鱼比拟大,多为6-7斤重的或10斤左右,也有几十斤重的。另一种是叉小眼,每到腊月,在深水处有柳条根的中央,鱼都密集在条根下,这样在上边打一冰眼,用长杆叉底下的鱼,叉几条后鱼就散了,等一会还回来,鱼的大小在0.5斤-2斤不等,一个冰眼一天有时能得20-30斤鱼,如间隔稍远一点,备两到三个冰眼可能就能得到更多的鱼,这些鱼很多也是春节的副食。还有一种是打冰眼搅鱼,适用于死水泡子,死水断流等中央,冬深冰厚时,用冰穿子穿冰构成方型、长方型或圆型的冰槽,槽底离水面很薄,然后快速穿透一处,水在冰的压力下构成很高的水柱喷出来,把下边的鱼也带出来,人就用搅捞子把鱼捞上来,待水不喷了,就用搅捞子在冰眼里向一个方向搅,构成涡流,这样把冰下左近的鱼都搅上来,这就是传统的冬季捕鱼的一种方式。我家住在嫩江畔,间隔我家三、四华里处有一条河叫音河。音河下游有近20华里长,然后进入公开变成暗河,再过四、五华里又浮出空中。在60-62年三年饥馑时,不知哪来的那么多鱼,河流因冰层有断流的中央,这样儿十分合适打冰眼搅鱼。由于没粮吃,听说音河出鱼。十里八村的人都来打鱼。奇异的是,但凡来打鱼的都得鱼,少则几斤,多则十几斤,也有得几十斤的,没有空手的。我当时还不到10岁跟父亲打三年鱼,天天看到捕鱼的局面。就象有人说,打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打过的冰眼两三天再打还得鱼。有的痛快不打了,天天搅这一、二个冰眼,也天天得鱼。有很多大人都疑惑,说这条河哪来的这么多鱼,不可思议,没有人晓得音河下游三年出了几斤鱼,但晓得的是很多人家因音河出鱼过了饥馑,有很多的人因吃到音河的鱼而没被饿死,活了过来,就是达斡尔族的这种传统捕鱼方式,使更多的人得益。
(4)主食。在正月达斡尔族是很少加工粮食的,特别是在过年期间是没有加工的,所以入冬后,特别是进入腊月后,达斡尔族人要把腊月和正月间吃的粮食都加工出来。加工稷子米:办法是用锅烀熟再晒粮坑上晒干,几天干透后再烀再晒,集腋成裘,然后都加工成米,吃的时分就便当了;加工黏迷子:把黏迷子加工成黄米,以备腊月初八做黄米腊八粥吃,腊八粥比干饭稀一点,比粥还干很多,黄米原本是黏的,做成后沾奶油或白糖吃,是达斡尔族人腊月初八的早餐。过了腊八后,将黄米放到水里淘出来,然后再到碾子上压加工成黄面,回来后在锅里焙热,和成面,装在大盆或缸里放到坑头热的中央两天左右,待面发了以后包黏豆包,冻上,吃的时分用锅蒸熟了以后也是沾奶油或白糖吃。达斡尔族的黏豆包是正月主要饮食之一,所以包的很多,许多人家都用缸、粮食囤、粮米箱等盛放,有的人家一吃就是一冬天;加工谷物:把谷子脱粒后去壳,加工成小米子,把小麦、乔麦加工成面粉。小麦加工成面粉到腊月二十以后,家家包冻饺子,冻饺子大多在晚上包,举家人或几家人一同包饺子,有和面的、有冻饺子的,多数人都包饺子,每户冻饺子都包几天,以至天天超越午夜,过午夜了,包饺子人还都要煮点水饺品味。
(5)衣物。准备阿涅穿的衣服、裤子、鞋等。入冬开端达斡尔族家庭妇女便开端打袼褙、纳鞋底、做棉鞋,全家人每人一双鞋,孩子在外的,当妈的也尽量给孩子做上新棉鞋,做完后就做全家人的衣服和裤子,在达斡尔人眼里过年都要穿上新衣服,否则让人家笑话,所以达斡尔族妇女是比拟辛劳的,这些活儿都是本人完成,假如有帮手能协助做饭还能快一点,如没有帮手一天两顿饭要做,还要完成全家人的衣着,也不能误了准备正月的食用。
(6)打扫。腊月十六或二十八是达斡尔族的扫房日,到腊月十六那天,多数人家扫房子,过去住的都是介字形草房,没有泥棚或纸棚,直接扫墙和房箔,由于举架高,就找点野生的可做锅刷术的草捆挷在长杆上,这样连墙房箔都一同扫完,接着就刷墙,刷墙用的是白土,刷完后擦洗柱角和大柁、二柁、立柱等,达斡尔族的梁柁、柱角都是用油擦出来的,所以每家每户的房屋都十分洁净,墙是白的,梁柁和柱角是黄红色的,锃亮。能够说达斡尔族户的生死水平不太一样,有好一点的,也有差一点的,但房内卫生根本都一样,不论穷富,对环境卫生都是考究的。
(7)祭神。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祭火神的日子,达斡尔族对小年不是非常注重,但对祭火神很注重,灶王爷上天是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到二十三晚上要将灶王爷的画像放到灶火内生化,同时还要往灶火内扔放些麻糖、点心之类,当时我们还是孩童时,大人们就通知我们到院内看烟筒上边,能看到灶王爷做轿车上天,我们一连三个年头的二十三活动中都到院内去看,都没看到,当时回来说没有,大人说早晚会看到。
(8)收尾。最后的准备,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七,是购置年货的最佳时间,一切春节期间用的烟、酒、糖、茶、冻梨、年画、对联、挂笺、腊烛、灯笼等一应年需物品都要购回。妇女们则是洗被单、褥单、衣服、补缀等针线活,这个时间也是家庭年前给已故晚辈烧纸送钱的日子,有到坟地烧纸的,有到十字路口烧的,更多的是到村外路边烧的,烧纸时写上收钱人的地址、姓氏、烧送用处,并带上一瓶没开封的酒祭晚辈。从腊月二十八到三十,一切的准备工作都要做完。妇女们还是裁洗、补缀和清扫卫生,包括炒葵花子、南爪仔、打爪仔等,初一要吃的粉条都焯出来截好,凡初一用剪刀的活儿都提早完成,由于达斡尔族人在初一是不做针线活儿的,更不能动剪刀的。男士们则清扫院内外卫生,包括仓房、牛棚、猪圈等,还要同家人一同贴年画、贴对联,对联要贴在室内门两侧的柱角上,门中间和衣柜、厨柜等都要贴上大小不相等的福字,房外门两侧贴对联,门上边和窗框上都要贴上福字和挂笺,还要在大门外、仓房门、牛棚、车辆、圈舍和供俸的小庙上贴对联,在保家仙和其它供俸的位置上也都贴上福字和挂笺等,这都是最后的准备工作。
(二)过年
(1)饮食。腊月三十随着清扫卫生和最后的准备,也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三十早晨蒸上热腾腾的黏豆包,沾上奶油,沾上白糖吃到嘴里,真是又香又甜,再喝上几口热呼呼的酸菜汤解解油腻,真是人世美味,这就是达斡尔族的三十早餐。晚上以手扒肉为主,主食稷子米饭,吃饭前,把锅里的手扒肉捞出来,用原汤放点干豆角丝、粉条等,饭菜就是三十晚饭。初一早晨吃煮饺子,条件好的在饺汤里放些肉、粉条和各种调料,可吃饺子,也可带汤吃大馅馄饨。初一晚上就为所欲为做几个菜,跟据家庭和人数需求。初五吃饺子、初七吃面条都和其它民族差不多。
(2)祭奠。三十晚饭前,把平常供俸的保家仙,小庙等中央清扫洁净,摆上供果、点心、上香、放鞭炮,然后才吃饭,饭后刚黑天,举家人到院外拢烟,用湿草和豆紊等不易燃明火的柴草点燃拢烟,摆供祭天,哀求上苍恩赐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六畜兴隆。院外祭天终了,回到院内祭神,用面做成七盏油灯点燃,全家人上香叩头,愿神灵保佑全家人幸福安全一切顺利。待回到屋内有的人家有老人故去三年内,要摆仙位,仙位很简单,给故去的老人在坑头上铺上褥子,摆上枕头,点上烟,敬上酒,领全家人叩头,仙位很少摆供,但有子女在外地生活和工作,很少回来过年的赶上摆仙位时要给摆供,仙位是给本人家人设的。初一早晨,全家人给故去的老人点烟敬酒叩头后便收起来,假如在摆仙位期间有亲属来拜年,见摆有仙位,先给仙位叩头,然后才按辈份和年龄依次拜年,给晚辈拜年必需跪地磕头,给平辈份拜年是请安和行礼。
(3)拜年。拜年是元旦夜开端,吃三十晚饭时,全家人就依次给晚辈敬酒叩头,晚辈们也都说上几句祝愿鼓舞的话,吃完饭以后,中青年人要到知近亲属家去拜年,拜年也从辈份大的开端,同辈份中从亲缘近的开端,这样几兄弟可能遇到亲属家的兄妹,便合到一同走,有时几伙人合到一处一同去拜年,人数多达十几人或几十人,到谁家都要分几拨,否则屋地跪不下这么多人,家家都为拜年的人准备些茶水、糖果、瓜仔、香烟、冻梨等,这些人都有选择的最后布置一家,到那里元旦夜的拜年完毕。然后就在最后一家喝酒文娱至午夜方散。年龄小的儿童都是几家的凑一同,打着灯笼各家走,吃着糖果,放着鞭炮至深夜方回,晚辈人都在家里等他人来拜年,在家喝酒、包饺子等,初一早晨都很早就起床,早一点煮饺子吃,假如晚了你还没吃完饭呢,人家就来拜年就笑话你了。初一的拜年和元旦夜差不多,所差的是扩展范围了,元旦夜是非去拜年不可的,初一是可去可不去的都要去,老年人还是在家呆到初二,由于初二是嫁进来的女儿在本屯内寓居的和儿子在外屯住的都要回来拜年,到初三、初四老年人开端拜年,也是依次辈份拜年,晚辈家先去,平辈份中年龄长的优先。他们要走几家都布置到初三和初四两天,由于到谁家都留下喝酒,焦急也不行。这是本屯内的拜年活动,假如是有表亲、伯亲和连襟等在外屯住的,可能就布置在初八以后,到正月十五前走动完,这种拜年多为中年人,带着老婆孩子,赶着车去到外屯亲属家拜年,很少有当天回来的,多数住一宿,也有住上几天的,特别是赶上这个屯亲属多,就得住几天,每天除了同亲属朋友们喝酒和文娱外,每天晚上都举行哈肯麦勒活动。
(4)阿布嘎力。阿布嘎力是达斡尔族特有的一种以仙鹤拜年方式的文娱活动,是用人扮演成仙鹤,达语叫“托古拉日”,跟随一个人到亲属家、朋友家、和睦的邻里家去拜年,也是一种恶作剧,但是内容和效果十分好。扮演仙鹤的人需求有艺术细胞,把羊皮袄翻过来穿上,毛朝外,把头都蒙上,用右胳膊做仙鹤的脖子,手做仙鹤的头,用一个饭勺将勺把插到袖口里,饭勺漏在外面当仙鹤头,手拿一双筷子当仙鹤嘴,然后用同样颜色的布条缠好,走到人家时哈下腰把右臂举起如真鹤一样,领鹤拜年的人是一个为人耿直,受人尊重、口才较好的人,到谁家都给面子,家家都晓得仙鹤拜年是个文娱活动,都积极配合,领鹤人带着鹤到人家后,鹤便向这家人逐一点头,以示拜年。家人就拿出糖果给仙鹤,仙鹤很少承受糖果,有时右伎俩一抖,构成仙鹤摇头,这时领鹤人就说仙鹤生气啦,你家为人处事有不尽人意的中央,需求矫正,家里人就赶紧容许矫正。有时仙鹤用嘴敲打桌子和炕沿,领鹤人就说你家还有什么事情办的不对,还有谁谁谁办的事情不尽人意,家里人忙容许改。这样的拜年不如说是来挑人家缺点,找人家错误让其矫正。这在平常或直接的不便张口,借仙鹤拜年的文娱方式说出来,收到一样良好的效果,更有利于邻里间、亲属间、朋友间和协相处。这种活动即是文娱,同时也对某些人起到警示作用。
达斡尔人以为过年是最重要的节日,妇女们一进入腊月,就开端给孩子制造新衣,蒸粘豆包和野果馅的馒头,冻起来以备正月享用。男人忙着杀猪宰羊,进城办年货。腊月二十三要祭灶,小年一过,家家要清扫庭院、畜圈、碾房。达斡尔人称元旦为“布通”,有“完成”和“封盖”之意,以示这天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元旦,各家庭院外都燃起堆火,院门上、炕柜上、仓房上贴上春联、福字。吃饭前家里的长者要绕着火堆召唤着自家的家畜,往火堆里投放肉块和饺子,火越旺越意味着来年兴隆。随着烟火升腾,整个山村覆盖在喜庆的气氛之中。堆火不断熄灭到初五。元旦夜,达斡尔族老人们还要给诸神敬供,守岁不眠。还考究吃荞面饸,以示全家短命安全。夜里在牛角和仓房门上涂抹荞面,还要在院子里点上苏子油面灯,以示来年添加人口和家畜。
初一清晨,人们要在院子摆上酒肉、点心等供品,给天神、北斗七星、灶神敬拜,早早地做好荞面和黄米面蒸糕,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春节期间,人们还要展开各样文娱活动,青少年形单影只打曲棍球,孩子们相聚玩剪纸和弹袍子踝骨,上了年岁的老人聚在一同,讲述民间故事,唱“乌春”。妇女们则聚到一同跳起愉快的歌舞,在歌舞开端前,依照风俗要请“笊篱姑姑”,舞神莅临。妇女们把平常用的笊篱接上木腿,包上白布画上脸谱,穿上鲜艳的衣服,先让两位姑娘把“笊篱姑姑”带到院子里西牛圈中,随后,姑娘媳妇倾门而出,唱起漂亮盛情的民歌,在“笊篱姑姑”四周翩翩起舞,恳请舞神来临赏光。舞神应邀后,大家蜂拥着进屋,歌舞晚会就这样红红火火的开端了。
八、达斡尔族阿聂节
达斡尔族是嫩江流域文化的最早开发者,梅里斯是齐齐哈尔城的发源地,和齐齐哈尔市的开展史严密相联,“齐齐哈尔”作为城市名就是达斡尔族语的音译,“风刮卜奎”的传说传播至今。达斡尔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说唱“乌钦”、民族歌舞扎恩达勒和哈库麦勒,已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名录,哈拉新村和达斡尔族风情生态园被评为国度AAA级旅游景区,雅尔塞镇被国度7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以“风情达斡尔、魅力新达乡”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绽放出灿烂的光辉。
要说起齐齐哈尔当地少数民族的严重节日,不得不提达斡尔族的“阿聂节”。“阿聂节”即达斡尔的春节,是达斡尔族最浩大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降临,人们便中止劳作,张贴年画和对联,准备手把肉等各种美味佳肴,并走亲访友,展开各种文娱活动。他们称元旦为“布图”,是封锁、完成之意。一年过去了,“三十”夜里该封锁了,一年的事情在最后一天就该全部完成了。元旦的早晨,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张贴年画及对联,准备敬赠亲朋长者的礼物,并在大门口正前方垒起一大堆干牛马粪饼,并祭祖、扫墓。黄昏,燃起牛粪堆,使整个屯子覆盖在暮霭与暖和之中。老年人把大块熟肉、白面馍、饺子等投进火堆,祝愿人畜安康,五谷丰收,以为烟火越旺,熄灭时间越长,越是意味着迎来的是兴隆之年,日子越红火,所以都尽量把自家的牛粪堆高大些。有些中央在元旦的下午考究吃牛羊肉和牛羊头蹄。入夜,门前悬挂灯笼,个他人家还摆放冰灯。家里每间房内都要点灯,每个神位前都要燃香烛。元旦之夜有祭祖的传统,不设牌位,于屋外西侧掬土插香,面西叩拜。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由老人摆放。元旦夜全家须向晚辈叩头辞旧岁,接着到同一血缘氏族(“莫昆”)的亲戚家拜年,从最长者起,都得拜到。
午夜一过,新年开端,聚在一同的人还得再拜一次,给晚辈请安、敬烟、磕头。整个元旦之夜欢声笑语,夜以继日。初一清晨,当日天亮前全家起床,向晚辈敬酒叩头,承受老人的祝词。吃完带汤的迎春水饺,穿上新衣,本莫昆男女聚在一同由年长者率领,按辈分上下依次到各家拜年(男人们便纷繁离家,成群结伙地至村里及外村去向晚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逐户互拜。)。然后停止各种文娱活动。过初五后再去外屯拜年。到外村拜年不能在日出之后。客人一进门,先去揭主人家的锅盖,抢吃家家都备有的蒸糕,夸奖谁家的糕最甜,就是赞誉谁家最仁慈。节期,妇女们要赠礼品,把最好的烟叶、奶皮、糕点、冻肉等分包包装好,送给老人、亲友。姑娘们要把本人绣的荷包悄然在舞会上赠给意中人。
从初一至初五,有些中央是整个正月里,妇女不得动针线,以免一年受累。节期不许哭闹及大声呵责,否则不吉。初五一过,青少年开端打“贝阔”(曲棍球),夜间化装后玩模拟仙鹤的游戏,小孩玩狍子踝骨,老人听史诗吟唱,妇女们跳“鲁日格勒”歌舞,还有其他许多文体文娱活动,不断繁华到正月十五。
达斡尔族俗称正月十六为“黑灰日”。清晨,老人先在未起床的儿女脑门上抹一点锅底黑灰,青年们彼此争着向对方脸上涂争光灰,意为避邪免灾、预祝来年歉收和幸福。以为这一天谁不把脸争光,这一年就不吉利。
九、敖包会
敖包会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过去达斡尔族举行的一种祭奠活动,经过敖包祭,祈求上天保佑人畜兴隆,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随着时间的演进,达斡尔族在经过不同的历史过程中,对敖包祭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置信科学,依托科学,不再经过祭敖包来祈求上天的保佑。
目前,达斡尔族已将过去的祭敖包转化为一个民族节日—敖包会。
敖包会,普通都在每年的8月中、下旬举行,时间不肯定,但大多在瓜果飘香,庄稼长势曾经肯定,歉收在望的时分举行。敖包会的范围不尽一样,多以村、镇为主。随着人们生死水平的进步,达斡尔人民族认识的加强,人们对商贸开展的需求,以县、区为主的“敖包会”也经常举行。远离家乡在外的游子,也都在各自生活的城市,由民族联谊会筹办敖包会。在民族地域举行的敖包会,都是传统方式与现代文体活动、经贸洽谈分离在一同的。先是停止祭敖包,人们驱车或骑马来到敖包山上,在敖包前摆上供品,有的还要杀羊祭奠,由达斡尔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掌管或由当地政府官员掌管典礼,人们向敖包敬酒后,围着敖包转上3圈,念叨着祷告的词句。随后人们就要回到敖包会的主会场。会场布置的与开庆贺会或运动会一样,人们衣着节日的盛装前来参与。敖包会还要约请外地的同胞参与。
敖包会开幕式上,由主办者向来宾及达斡尔族大众引见举行地的经济社会开展情况后,停止各种文体活动。体育活动有赛马、“博依阔”、“摔马跤”、“摔跤”、劲力、打布鲁、拔河等。还要停止达斡尔族哈肯麦舞的扮演或竞赛。晚上燃放焰火和举行篝火晚会。客人和达斡尔族同胞手舞足蹈,一同参与文体活动。次日停止经贸洽谈。
敖包会已成为达斡尔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短少的传统节日。
十、千灯节
达斡尔族传统宗教节日,盛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地域。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人们纷繁制造形形色色的灯盏,带到喇嘛寺庙去点燃。点得越多越吉利。千灯节来源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喇嘛教,即黄教。黄教是公元15世纪初由宗喀巴(1357-1419)在西藏拉萨开创,蒙古俺达汗(1507-1581)时期传入蒙古,自尔后,喇嘛教深化影响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达数百年之久。俺达汗自己皈依喇嘛教,大兴佛寺,广建庙宇,宠信喇嘛上层。十月二十五日是宗喀巴逝世的日子,寺院僧尼在这天要诵经留念,各地域和各教派也有一些各自的大众性留念活动。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的首府,四周地域乃蒙古族崛起之摇篮。达斡尔族受其影响,故有此节。“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千灯节干卓拉”去庙里点燃,以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风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大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千灯节”也叫明安珠勒节、祖鲁节、千佛灯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节日庆贺活动。它是由佛教点灯典礼演化而来的宗教节日。新疆卫拉特蒙古比拟注重这一节日,以为过了祖鲁节,每个人都会年长一岁。晚间掌灯后,全家老少围坐在一同,用荞麦面和酥油做珠勒佛灯,以示日子红火兴隆。
千灯节是达斡尔族传统宗教节日,盛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地域。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人们纷繁制造形形色色的灯盏,带到喇嘛寺庙去点燃。点得越多越吉利。千灯节来源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喇嘛教,即黄教。黄教是公元15世纪初由宗喀巴(1357—1419)在西藏拉萨开创,蒙古俺达汗(1507—1581)时期传入蒙古,自尔后,喇嘛教深化影响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达数百年之久。俺达汗自己皈依喇嘛教,大兴佛寺,广建庙宇,宠信喇嘛上层。十月二十五日是宗喀巴逝世的日子,寺院僧尼在这天要诵经留念,各地域和各教派也有一些各自的大众性留念活动。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的首府,四周地域乃蒙古族崛起之摇篮。达斡尔族受其影响,故有此节。
十一、布通节
布通节:俗称“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张贴年画及对联,挂灯笼,供天神、娘娘神和灶神等。准备敬赠亲朋长者的礼物,并在大门口正前方垒起一大堆干牛粪以备晚饭前点燃烟火。黄昏,燃起牛粪堆,并往火堆上扔肉食、白馍、饺子等,敬献火神,祝愿人畜安康,五谷丰收。达翰尔人以为焰火越旺盛,日子越红火,所以都尽量把自家的牛粪堆的高大些。晚饭时考究吃牛羊肉和牛羊头蹄。家里每间房内都要点灯,每个神位前都要燃香烛。元旦之夜有祭祖的传统,不设牌位。在房屋西侧掬土插香,燃烧金银箔纸,供放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面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以进孝道。祭祖之后,每家都要包饺子冻储,便于正月随时煮食,也表示来年富富有余。入夜,人人“守岁”,预示来年肉体丰满。
十二、达斡尔族乌钦
“乌钦”,也称“乌春”。它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方式。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钦“的吟诵曲调比拟灵敏,没有固定的曲谱,考究头韵的吟诵体韵律诗。它和汉族的曲艺演唱蒙古族的“好来宝”有很大的区别,从其开展史来看,有一些如《少郎和岱夫》的乌钦,出于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改用高亢、激越的扎恩达勒调,配以胡琴伴奏来演唱,这就从吟诵方式开展成演唱方式了。乌钦的构造,大多采用长短句的自在诗体,每四句为一段,篇幅长短不等,有的长达数千行;每一部完好的乌钦,都是有序曲、主体诗,序幕三局部组成,开展中也呈现了五句一段的乌钦,并且也呈现了不按序、主体诗、序幕规则写的乌钦。
十三、木库莲
达斡尔族的“木库莲”其外圈普通用铁制,中部连着钢制的簧片,簧舌的尖端弯曲突出,拨动簧片使之振动。“木库莲”不属于吹奏乐器,演奏时用左手执口弦,由口唇衔咬着外框,右手拨弹簧舌尖的颈端,以气振颤发音,以牙龋、口腔和舌头的变动控制音。它的音量微小,亦用于自娱。在达斡尔族内女性演奏的比男性多,并多用于青年男女表达爱情或“斡特西”(神职,位置仅次于萨满的女巫医)的祭奠活动。达斡尔族的许多部落、氏族(莫昆)各有一个祖宗神叫霍卓日和巴日肯。每到年关节日,家族都要搞些祭奠活动,表达衰思,祈求保佑。此时弹奏木库连,吟唱“乌钦”,歌唱祖先文治武功,祝愿天神风调雨顺。
十四、达斡尔族民间剪纸艺术
达斡尔族民间剪纸历史长久。达斡尔族民间剪纸早期的艺术方式主要有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艺术方式,这三种方式在民间剪纸及纸偶艺术构成之前构成,但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艺术与达斡尔族民间剪纸及纸偶艺术有继承开展的联络。剪皮花艺术在达斡尔族皮毛文化相对来讲比拟兴旺的时期构成的。达斡尔族早期时期主要以狩猎消费为主,猎取野兽来作为衣食的主要原料,达斡尔族主要以兽皮制造狍皮长袍、皮套裤等,剪皮花作为各种毛皮制品的补花装饰被应用在皮袍的前襟、下摆、开衩、领口、袖口及补原皮毛的破损处。其纹样多以对称形的直线纹、云卷纹、半圆纹等组合而成。剪桦树皮做各种动物形及人形,主要用于儿童游艺,同时这也是达斡尔族对儿童停止早期狩猎生活教育的手腕之一。老人们以桦树皮薄片为资料,剪出各种动物,如犴、鹿、狍子、熊、狼、马牛、狗等。这种剪出的桦树皮动物形多为外形轮廓,多是立、走、跑的姿势,有的也剪出赶车、骑马的人物。这类剪纸外型质朴、粗暴。但像马鬃、马尾等毛长复杂的部位多以剪子剪出细条状替代鬃尾。这种剪出的桦树皮动物均有四条腿,把四条腿左右叉开即可立于地。人物主要以侧面为主,但腿必需是双的,也能把两条腿叉开后骑于马上。桦树皮玩偶最初是以桦树皮剪成多种小人形、动物的外型供儿童游玩,达斡尔人可以不在桦树皮上打稿就很纯熟地剪出各种动物的外型。皮偶艺术在达斡尔族中呈现的比拟早,又被称作“皮偶神”。它是随同萨满教文化而构成的外型艺术方式。皮偶神的制造办法比拟简单,以熟制后的软皮剪出呈三角形的筒式袍服,剪出对称面形﹝或男或女﹞后缝于筒式袍服上口,再绘出简单五官发式等。有的人还在筒式袍服上绣腰带等装饰。另外,由于达斡尔族地域缺医少药,治病多用偏方或靠迷信,剪纸有时也呈现在这些活动中。如有人感冒时,家人剪生长约50厘米,宽约10厘米的花纹纸﹝白纸﹞,口中念念有词,最后将剪纸烧掉。但其他民俗活动中很少见用剪纸方式。清代由于纸张的普遍传入,大大促进了达斡尔纸偶艺术的进步开展,在达斡尔族中逐渐构成了剪纸艺术及纸偶艺术。以上这些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神的制造等都为后来民间剪纸及纸偶艺术的方式与开展打下了根底。
十五、达斡尔族音乐和民族乐器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是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产生、开展起来的,有其本民族独具的特征。传统的民间曲调以各种咏叹调和说唱吟诵为主。
“扎恩达勒”(即兴民歌)曲调是在达斡尔族中盛行最广的民歌曲调。早些年间简直人人都会唱上几句。它的曲调高亢、豪迈、悠远、抒情。多由成年男女在其固定的“扎恩达勒”曲调上填以歌词,在上下工途中、山野林间、河谷牧场、江河舟排上、骑马、徒步或放排时引吭高歌。妇女在野外采集、田园劳作、外出途中和孤坐家中时咏唱。“扎恩达勒”多是触景生情或有感而发之作。唱、听令人回肠荡气、沁透肺腑、余音旋绕、耐人寻味。其尾常有后缀词曲“讷也·尼耶”,相似汉族民歌中的“呼尔嗨哟”等。
“舞春”的曲调因故事情节和扮演人的作风不同而有些差别,属说唱、诵叹调。其曲调比拟平和、坦率、快慢起伏、情感喜忧时有变化。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曲调还有“达奥”(民歌)、歌舞词、赞祝词、祭奠词、摇篮曲等。
民族乐器
“木库莲”,是达斡尔族仅有的一种传统乐器,是用钢片制造的口含指弹口弦琴。用钢片弯成约10厘米长的钳形,中间夹以薄钢片,尖端弯曲,演奏时左手握口弦琴之尾端,置于唇齿之间含之,右手食指弹拨钢条之尖端部位,震动时发出声响,用口唇控制曲调变化。其音量微小,音域狭窄,上下音距不到5度。但音色婉转悠长,最见长表现忧伤、怀念、伤感等音。
十六、农夫打兔
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哈库麦”的产生是和达斡尔先民古时的消费生活分不开。达斡尔族的祖先为了生存采取集体狩猎的消费方式。一进到二十世纪初,在一些达斡尔族聚居的中央,集体狩猎作为血缘集团的传统风俗被保存下来。集体围猎以哈拉为单位,围猎者把预定的猎场包围后,逐渐减少包围圈,最后射杀被围困的动物。残酷的环境,消费技术的落后,至使达斡尔人必需结成一个个狩猎群体。
由于成功成果来之不易,又是靠群膂力量而取得的,所以在饱享一顿晚餐的篝火旁,模拟围猎的队形,人们先排成圆圈由远至近,作手持武器状,模仿野兽的各种形态动作:站、望、跑、跳等或嬉戏追逐打闹的情形。边跳边模拟野兽的各种叫声。“嘿、嘿”的逐步地减少圆圈,待接近圆心时,节拍加快。见野兽即以待毙,然后喝彩腾跃,唱起原始民歌以示庆贺。这就是“哈库麦”来源于狩猎经济生活之说,也就是“打猎说”。
还有一种是“捉乌鸡”说。早年,每逢农历五月,在江套子塌头墩子中间,草原上的乌鸡交配时公鸡追逐母鸡跑,并发出“咯咕,咯咕”的喝彩声。达斡尔猎人身披用乌拉草做成的蓑衣,蹲在塌头墩子上,远看就像一堆草,迷惑追逐的乌鸡。待乌鸡从猎人蹲着的塌头墩子下边穿过时,猎人伸手便将其抓住装进袋里,一天所获甚丰。晚上架起篝火,全家或屯子里的大人小孩都来分享这成功果实时,酒足肉饱之后,男猎人就模拟乌鸡追逐的情形,两手后伸做鸡扎撒膀子状,弯腰探头,前拖步急进,并模拟乌鸡“嘎、嘎”叫声,众人围成圆圈追逐,后分红两人一对,急斗对舞,左蹦右跳,前追后退绕弯追逐,赶上去追打甚是繁华,宛如猎人捉乌鸡的局面再现。
无论是“打猎说”,还是“捉乌鸡说”,均是反映在达斡尔族先民们的狩猎生活环境中的消费活动。“哈库麦”来源于狩猎歌舞是无疑的。狩猎歌舞不只是达斡尔族,也是全国各少数民族古老的艺术方式之一。这标明它是许多民族在文化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十七、达斡尔族传统饮食
达斡尔族以粮食为主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欢吃手把肉和片白肉。
平常,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办法是清炖和清蒸。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征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贮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细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相似面糊的饮料饮用,滋味可口。
典型食品有: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食品-“瓦特”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款待宾客和乡亲;
“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味,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隆。
十八、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饮食风俗与特产
1、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也是达斡尔族饮食的代表,达斡尔族拓荒后种二、三年稷子后改种荞麦,一个是倒茬,一块地不能年年总种一种种类,得换换样。荞麦种上一年收多年,由于子粒口紧,随着成熟权且往地上掉子粒。上边子粒成熟时下边的还没成,等到下边成熟时上边的曾经掉了。所以荞麦收割控制好机遇,待上边和中间成熟了就割,这样也免不了掉子粒。第二年本人就长出来,跟新种的一样。荞麦脱粒后磨成粉,荞麦皮可做枕头瓤。过去达族婴儿在摇篮车里,夏天车里褥子絮的是荞麦皮,这样褥子防暑性能特别好,荞面粉可包饺子,可烙饼,可做荞面饸饹,荞面饸饹的做法是先制造出饸饹床子来,床子中间抠一个圆洞,底部用厚铁皮钉上,铁皮上钻满筷子粗细的小眼。床子上边有一横杆,一头固定到床子上,固定的这头有横轴,做荞面饸饹时先煮开水,把饸饹床子架到锅台上,把横杆抬起,然后把和好的荞面(内有局部小麦粉筋性大一点)放到床眼里,然后向下压杆,小木头起活塞作用,用力后,面从底部小眼漏下去向粉条一样掉到锅里,煮熟后拌上各种资料做好的汤料,十分好吃。
2、面食
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
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欢吃手把肉和片白肉。平常,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办法是清炖和清蒸。
3、达斡尔族饮料
达斡尔族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细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相似面糊的饮料饮用,滋味可口。
4、达斡尔族各种蔬菜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征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贮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5、稷子米
达斡尔族的主食最有代表性的是稷子米饭,稷子米从种到吃随同了达斡尔族的世世代代。能够说达斡尔族从事农耕就以种稷子为主,过去土地广大,采用轮种,开垦后就撒上稷子,不铲不趟,到秋天就收,而且生长期短,大约七十多天,就是住在外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气候冰冷的地带,生长期也够,都能上得来,稷子米相对低产,特别是耕作不细,春种秋收,是典型的广种薄收,好在土地有的是,这块地种三至四年就放弃,开垦另一块,稷子米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生稷子,一种是熟稷子。生稷子脱粒完直接碾米即可,这种稷子米饭发楂,有生米味。熟稷子是脱粒完用锅烀,火候控制在稷子皮张小口为好,然后在晒粮炕上晒,晒粮坑是达斡尔族独有的,在锅台和坑之间,烧火时它最先热,晒干后再碾米。吃法可捞干饭,过去讲稷子米饭、鲫瓜子汤是达斡尔族的一道美味。稷子米还可做奶茶,将稷子米在锅内干炒,炒到半生不熟时倒上牛奶烧开就是达斡尔族的奶茶。达斡尔族奶茶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和其它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样,用砂布包上茶砖放到锅里熬,待熟后将茶包拿出。另一种就是什么也不放,就炒米熬奶子。稷子米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熬肉粥,肉粥是切一块肉或杀一只小鸡垛成碎块后,炝汤,然后下米熬成粥,经常在家里来客人或出门冷天回来时熬点肉粥热呼呼吃点,又暖和又好吃,也有用烀手把肉的汤下米熬粥的。
6、柳蒿芽
达语叫“库木勒”,是达斡尔族人民喜食的传统里菜之一,在达斡尔族人们斗争史中,“库木勒”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陪伴着达斡尔族人渡过了艰辛的岁月。历史上曾遇天灾闹粮荒时,是“库木勒”解救了达斡尔族一个民族,从此“库木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和难以割舍的情愫。不能说有“库木勒”的中央就有达斡尔族寓居,但有达斡尔族寓居的中央一定有“库木勒”。“库木勒”有明目、清胃热、泻肝火、利肾水之功用,味微苦,幼芽时鲜嫩幽香,是一道传统的美味佳肴,野生自然纯绿色。柳蒿芽的吃法是幼芽时采摘,然后用开水焯一下,剁碎炖菜,能够用五花三层肉沫炖,可用排骨肉炖,可用猪苦肠炖,可用鲶鱼炖,可用云豆炖,可用土豆炖等多样,也有焯完炝拌的,焯完沾酱吃的,还有做饺馅包饺子吃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吃柳蒿芽,不光是达斡尔族吃,其它民族的人也吃,在梅里斯家家的冰箱里都有新颖速冻的柳蒿芽,个个饭店的冰柜里都有柳蒿芽,一年四季什么时分都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柳蒿芽。
7、韭菜花
达语叫“梭日斯”,它即是可口的咸菜,又是美味调料,是吃火锅和肉类不可短少的调味品,韭菜生长在草平慢岗地,到六月下旬开白花,人们便将花采回来,放到碾子上压,碾压时放盐和少量香菜,控制好盐度,可保管1--3年,它属纯自然绿色食品,过去达斡尔族人家四季不时韭菜花,是达斡尔族人传统的佐餐小菜。
8、白菜沫
白菜沫也叫辣菜沫,达语叫“音讷森努咖”,是用新颖的白菜叶和盐、青辣椒、芹菜、蒜、香菜等配料碾压成沫,口感微辣、幽香,能够当咸菜吃,还可炖菜吃,吃面条可做卤,用它可炖肉、炖豆腐、炖土豆,白菜沫炖豆腐是达斡尔族传统的名菜,制造时把白菜叶和梗分开,菜叶做白菜沫、菜梗切后拌点辣椒淹咸菜,也是达斡尔族传统咸菜,达语叫“克日切莫勒努哇”,即是咸菜能够炖炒吃,用它炖野鸡别有风味,地道的美味佳肴。
十九、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服饰风俗
1、达斡尔族青年女装
女装以布质为主,暖和时节外穿满族式长旗袍、布裤,内着布上衣,冬季穿棉长袍或棉上衣、棉裤。女性衣、袍袖子较宽,除衣襟以外不开衩,在衣领、开襟、下摆、袖口等处缝上镶边。中、老年妇女多穿深色外衣,年轻女子喜穿颜色鲜艳的服装,并镶有彩布花边,缝绣花草图案,做工讲究。青年女子多戴刺绣各种艳丽图案的平顶圆帽。从事家务或田间劳动时多用白布头巾包头。绣花鞋是达斡尔族妇女技艺上下的规范,新疆的达斡尔族有时穿木底鞋。另外多穿布袜子。
2、达斡尔族老年妇女服饰
达斡尔族老年妇女服饰择色也多为深色,长袍为右衽宽袖过膝袍服,外罩坎肩,色泽较为素雅,胸部佩有绣制各种花卉或故事图案底香草荷包、烟荷包,右系缀花手帕。盘高髻、插钗为饰。
3、达斡尔族男子猎装
达斡尔族男子猎装,为狍皮熟制后缝制右衽长筒皮袍,前后左右四面开衩,开衩顶端镶黑色布图案。头戴狍皮双角帽,手套插手手闷,手闷拇指正中有对称云卷纹鹿头形图案,腰系黑色宽厚布带,上挂皮制子弹带和斜插一把猎刀,足踏达斡尔语“奇卡米”狍腿软底皮靴。皮裤外又套皮裤。
二十、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民俗活动风俗
1、达斡尔族文体活动
历史长久的渔猎生活,培养了达斡尔族独具特征的民间体育,与民众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顺应狩猎消费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求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拉棍、颈力赛等极为提高的体育活动。
狩猎业曾经是达斡尔族最古老、最重要的消费活动之一。在长期的消费理论中,达斡尔人积聚了许多狩猎方面的学问与经历,如下套子、设圈套、放地箭、“打围”、鹰猎等等。
20世纪初,在铅子单响枪和钢子步枪等现代化武器传入达斡尔族地域之前,弓箭和扎枪是猎民们狩猎消费最主要的工具。这些工具原始、粗陋,命中率不高。为了保证人身平安、进步狩猎消费的效率,达斡尔人便逐步探索,构成了众人集体围猎,即“打围”的狩猎消费方式。这种方式多以“哈拉”(氏族)为单位,由一名经历丰厚的“阿围达”(围猎长)统一指挥停止。详细办法就是参与围猎的众人按圆形散布,把预定的猎场包围后,渐渐搜索行进,逐步减少包围圈,最后将被围困的貂、狍、鹿、野猪等动物射杀。
鹰猎是另外一种十分有效的狩猎方式,多在雪后的清晨停止。届时猎人脚跨骏马,左臂托举猎鹰,寻游于雪野山林之中。发现野鸡、野兔等小型禽鸟动物后,便令猎鹰疾速出击,精确而有效。鹰猎的收获量固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种消费劳动,又是一项饶有幽默的体育文娱活动,因此深受达斡尔人的喜欢。具有一只聪明机灵、矫捷强悍的猎鹰也成为猎人的自豪与骄傲。
曲棍球是传统运动项目,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名誉。早在我国辽代,达斡尔族的先民——契丹人中就盛行与现代曲棍球相近的中国古代曲棍球。
阿西尔达斡尔民族自治乡被人们誉为“摔跤之乡”,新疆很多摔跤明星都是从这里升起的。除摔跤为广阔大众所喜欢的活动外,劲力也是新疆达斡尔族大众非常喜欢的一项游戏活动,因不受场地和用具的限制,常常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或是节假日文娱的项目之一。
2、摔马跤
摔马跤是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来源于达斡尔族的生活阅历。达斡尔族是契丹的后嗣,在契丹时期树立过强大的辽国。清朝时期,达斡尔族捍卫祖国国土,抗击沙俄,展开了雅克萨战役等屡次战役,有力的保卫了祖国边疆,又因戍边平叛西征到新疆伊犁地域,至今还有一局部达斡尔族人生活在新疆塔城和伊犁地域。达斡尔族在漫长的历史战争中前赴后继,永往直前,一局部人生存下来。战火的硝烟完毕了,但饱经战火摧残的达斡尔族人没有遗忘雄姿英才生活,在从事农、牧、渔、猎的消费生活中,把战场上战车对阵和骑马对阵以摔马跤的方式,当做传统体育项目保存和传承下来。今天的摔马跤是模拟古代的战场上骑马对阵和战车上阵交兵的款式停止,分别以二人马跤和四人马跤对阵。其中,二人马跤就是古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单骑独斗,四人马跤则是战场上战车对阵交兵。既然是传统体育项目,每当举行“敖包会”和“苦木勒”节的时分,摔马跤都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项目,必不可少。这就是它的由来。
摔马跤是竞技类活动,所以竞赛规则很严厉,需求有1-2个裁判员,场地要划一个直径8-10米的圆圈,竞赛采取三跤二胜制。二人马跤是一个人肩膀上驮着一个人,直立对阵,以马上之人为主,以推、拉、扭、抱、按等方法使对方掉下马来,下边的人当坐骑配合马上之人,以跑、拉、抡等方法同上边人构成合力迫使对方下马,下边人不能接触对方,是靠马上人同对方接触。马上之人无论哪个部位接触空中为输,只需不分开下边人的肩背,不论是在对方马上人的上边还是下边都不分胜负,继续竞赛。四人马跤是以战车的方式呈现,三人在下,中间为马头,两边人用手臂抱住中间人的肩膀,上边之人两腿伸到两边人的怀抱里,两边人的手臂搭在中间人的肩膀上,构成一个整体,在裁判员指挥下停止对阵。竞赛办法是以马上之人为主,下边配合,马上之人互相抓到一同,下边的人合力向后拉,把对方拉出圈外为赢,被对方拉进来为输。在没把对方拉出圈外前,上边的人松手或分开,对方没出圈,本人在圈外,则本人输,假如对方没出圈,上边扔然衔接着,即便本人倒出圈外,也不为输,就是正面走出圈外为输。四人马跤只能向后拉,不能向前推,在竞赛时四人行成一个整体,没分胜负前若人与人的衔接处有两处分开为输,马上人接触空中为输。
3、鹰抓鸡
鹰抓鸡简介
它的由来是来源于生活,在我国北方民族的寓居地,动物为了生存而捕捉猎物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雀鹰捉鸡雏是必然的,已是自然规律。由于雀鹰体小斗不过大母鸡,但捕捉小鸡雏是绰绰有余。达斡尔族过去饲养鸡等家禽都是松懈饲养,采取传统的母鸡孵化方式,孵出小鸡后,在室内饲养20天左右,然后由老母鸡带雏鸡到外边放风寻食,锻炼生长,直到成鸡,白昼到外边寻食锻炼,晚上集中圈到室内。在这段生长过程中,假如家人照顾不到或是老母鸡维护不住,雏鸡就要遭到不测,鸡雏的成活率均匀60%左右,其他的根本都夭折。有的被大家畜踩死,有的掉进井里、水里淹死,雏鸡有两大天敌,一种是鼠类并吞,包括黄鼠狼、田鼠、家鼠和其它猫科动物和各别犬类。第二种就是雀鹰叨逐,雀鹰体积小,灵活疾速,经常以偷袭为主,偷袭常常得手。假如老母鸡在场是很难得手的,老母鸡为维护雏鸡,拼命阻挠或拦截雀鹰,构成对打、搏斗、冲击、躲闪等画面,雏鸡在家人和老母鸡的维护下,仍有大半数生存下来生长,在平安时除学寻食外,也经常的互相摔打、喜戏、斗智斗勇、以助全面生长。
鹰抓鸡竞赛规则
达斡尔族鹰抓鸡扮演项目不是由什么演化来的,而是在传统生活中的事实。如今扮演的各种动作和各种环节都是过去真实存在的,表现了野生飞禽和家禽中为了生存的食物链。
该项目的扮演规则,首先选一处草坪空地,分别展现雀鹰的凶恶、矫捷、迅猛和雏鸡悠闲、嬉戏、寻食对斗等,雏鸡的寻食、对斗、摔打、拉拽、碰、撞都是为了生存和生长他们属同类也不存在伤及对方,所以也不分胜负。
关于雀鹰和老抱子(鸡妈妈)之间是敌对,一个是要叨逐雏鸡得到美联社餐,另一个则拼命维护鸡雏,所以就有阻、挡、拦截、对打等局面,他们胜负之分是以雀鹰来一次叨逐鸡雏为限,在老抱子拼命阻拦和维护下,没得到鸡雏雀鹰败,老抱子胜。如在一次雀鹰的侵袭中,老抱子没有维护住鸡雏,被雀鹰叨走了那老抱子败,则雀鹰胜。
4、曲棍球
达斡尔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达斡尔族是全国唯一保存和世代相传并普遍展开曲棍球运动的民族。达斡尔人将曲棍球称为“颇列”(poolie),球棍为“贝阔”(boikoo)。达斡尔人将打曲棍球称为“贝阔塔尔克贝”(boikootarkbei),直译为“打贝阔”。球棍用根部弯曲的柞木制成,柄长约四尺。球分为木球、毛球、火球三种。木球用杏树根制造成直径约8厘米的圆形,毛球用牛毛团制成。火球用桦树上长的硬化菌疙瘩制成,球心抠空,填进松明点燃,在夜里打球,球借助风势燃成火团,往复穿越,十分壮观。传统曲棍球竞赛场地量体裁衣,按寓居区域,在街道或原野草坪的两端各设一座门就能够打球,人数没有明白规则,老少皆宜。在长期竞赛活动中也构成了一些规则,如不得左侧抢球,不得用手、脚抛球踢球,不得绊人、打人等。每到闲暇之时或喜庆之日,左邻右舍或全村人都来打球。1975年,国度体委为了在全国推行现代曲棍球运动,请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组织一支队伍到北京等城市停止扮演。从此,达斡尔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贝阔”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二十一、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著名景点
1、永昌村清真寺
齐齐哈尔市永昌村清真寺始建于1982年,是砖瓦构造的民居式平房。1990年易地重建,建面积96平方米,其中礼拜殿建筑面积60平方米。永昌村所在的梅里斯达区有回族人口378人,永昌村清真寺现仅有阿訇金玉强1人。
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族区共和乡永昌村
2、黑龙江省门
黑龙江省门是2001年碾北公路完工时修建的。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标志性建筑为龙马雕塑,形象的刻划了起飞的巨龙——黑龙江和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意味着两省人民以龙马肉体,发奋进取、富民强省的自信心;省门两侧屹立着56根装饰钢球的圆柱,意味56个民族团结一心,复兴中华。同时,这里也是碾北公路的起点,碾北公路全长356.7公里,是拉动黑龙江省西部经济开展的黄金通道。
3、青松山鸡狩猎场
青松山对外开放狩猎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座全封锁型山鸡狩猎场。位于齐齐哈尔市北郊,距城区五十公里。座落在茂密的森林之中。猎区内既有水源,又有灌木丛和浆果林,生态环境漂亮,为山鸡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猎场建有现代化的山鸡繁衍场,具有优秀的种鸡群,年周转可猎山鸡万只以上。建有封锁型狩猎区两处,面积达一千余公顷,四季均可开猎。
4、金代哈拉古城遗址
金代的庞葛城在今天齐齐哈尔境内,有人考证是今梅里斯区雅尔塞乡的哈拉古城遗址。一些历史文献上称金代齐齐哈尔为庞葛,“庞葛”女真语,元代蒙古称,“别笳尔”。
清代的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奇奇嘎热”、“习气哈克”,“奇查哈里”或“喜扎嘎日”的谐音,含有边疆、边境之意。从17世纪中叶达斡尔人的一支,内迁到齐齐哈尔地域定居就树立了这个中心村屯,这个称号是达斡尔人为永远留念黑龙江古老家乡,称本人是边疆人或边疆来的人,所以把这个中心村屯称为齐齐哈尔,也有人说齐齐哈尔是蒙古语“里奇嘎热”或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转,其含义除边疆、边城外,有自然牧场之说。
5、雅尔塞屯
雅尔塞屯构成于清初,以首居者从故地“雅克萨”移入而得名,后音转为今名。“雅克萨”,满语为“涮坍的河湾子”之意。境内的哈雅、奈门沁、音钦及哈拉屯均构成于清初1649年(清顺治六年)。黑龙江设治后,从属齐齐哈尔副都统管辖。清末,先后从属黑水厅、龙江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从属龙江县管辖。东北陷落后期,从属达胡店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成功后,1946年6月,今雅尔塞一带分隶龙东县和龙江县管辖。1948年3月,撤销龙东县后,统由龙江县管辖。所属区域,于1948年和1954年分两次由龙江县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雅尔塞达斡尔族乡。1958年12月,改称雅尔塞农场。1966年改为雅尔塞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为雅尔塞乡。同年11月,改设雅尔塞镇。
6、齐齐哈尔国度森林公园
齐齐哈尔国度森林公园是1992年原林业部第一批批准树立的。黑龙江省青松狩猎场是1988年黑龙省批准树立的。2002年被评定为国度“AA”级旅游区。与扎龙自然维护区的丹顶鹤、太阳岛的姊妹岛--明月岛,在黑龙省西部地域享有同等盛誉,被评为齐齐哈尔三大旅游特征之一。
旅游区座落于广大的松嫩平原之上,嫩江北岸,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齐齐哈尔市青年林场境内。该场是全国独一一处仿效前苏联集体农庄方式树立的,第一任庄主是当时的市长高衡。总面积4660公顷,历经几十年的开展建立,现已培育大面积的森林,构成黑龙江省西部地域共同的森林景观,一年四季风光秀丽,松涛阵阵,风光宜人,林深路幽。林中生息繁衍着野鸡、斑鸠、野鸭、松鸭、雁、喜雀、沙半鸡等三十多种鸟类,还有狼、狐狸。野兔等十几种小型野生动物。
该旅游区共有6个景区,20个景点,有森林景观区、滑雪游泳区、狩猎区、花卉欣赏区、垂钓观鹿区、餐饮文娱区。
一年四季游人不时,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俄罗斯、美国、保加利亚、日本等国度游客冬季常来猎场狩猎。每逢周末,省内、市内游人蜂拥而至,或狩猎、或垂钓、或品味山村风味农家大餐、或欣赏达斡尔族风情舞蹈,吃手把羊肉,或林海滑雪、或徜徉林中听百鸟欢歌,欣赏山鸡起舞!
7、卧牛吐黄花岛
从齐齐哈尔市内动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途经嫩江公路大桥、雅尔赛、卧牛吐、直奔梅里斯区的最北端----莽格吐,听说莽格吐这名字是达斡尔语,到如今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义。抵达莽格吐里程表显现达80公里,莽格吐乡是达斡尔族汇集区,全乡人口只要几千人,人口与其他乡镇比是最少的,但是土空中积却到达三百三十多平方公里。
朋友借船把我们送过一条小河的对岸,小河很窄,只要20几米宽,但水流很急,听船夫说是嫩江的支叉,小河东岸就是黄花岛。上了岸,发现岛很大很大,看不到边沿,朋友说再向东就是嫩江主干道。上岛走了约百余米,向远处望去,一片片的黄花映入视线,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麽多黄花,再向前走,我已置入了花的海洋中。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们总是在自然风光中去拨响能触动心灵的-。我急不可耐的拿出相机开端按动快门。这时我发现这里不单单只要黄花,还有很多我叫不知名字的白花、兰花、粉花、紫花、金色花,还有四周此起彼伏鸣叫的蝈蝈和五光十色的昆虫,几乎就像一首美好动听的交响乐。这些花和小生灵被各种各样无名植被和绿叶烘托,更显出它们的美丽和勃勃活力。我的摄花程度真实不高,也没有拍出像样的片子,但这种大自然赐给人世的绚丽美景让人震动、让人打动,此时我已沉醉在这花的海洋之中…
8、齐齐哈尔明星岛国度湿地公园
齐齐哈尔明星岛国度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由国度林业局2011年3月批准树立。现对齐齐哈尔明星岛国度湿地公园的范围、功用区划、管理形式等公告如下:
(1)湿地公园范围齐齐哈尔明星岛国度湿地公园位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按东-南-西-北次第分别与市党政机关办公中心、齐齐哈尔市新中林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梅里斯乡、明月岛景色区交界,天文坐标为123°51′32″—123°55′00″E,47°20′35″—47°23′42″N,总面积1590公顷。
(2)功用区划
湿地保育区473公顷,恢复重建区459公顷,宣教展现区394公顷,合理应用区247公顷,管理效劳区17公顷。
(3)管理形式齐齐哈尔明星岛国度湿地公园管理站为湿地公园管理机构,依照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请求,对湿地公园内的各种自然资源按照《黑龙江省湿地维护条例》和《国度湿地公园管理方法》所赋予的职责停止统一管理,并展开生态维护,宣传教育、资源监测,生态旅游、科学研讨等工作。
(4)相关请求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依法在公园边境和各功用区主要位置树立界碑、界桩,设置宣传牌、警示牌等湿地维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动和损毁。湿地公园所在的各级人民政府、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湿地公园的管理工作,辅佐调查违背《黑龙江省湿地维护条例》的行为,并展开好对周边大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9、哈拉新村
嫩江两岸柳丝长,绿水白帆映霞光……跳起快乐的“哈肯麦”,“扎恩达勒”撒满江……这美好悠扬的歌声,好似一面镜子,折射出达斡尔族文化历史的辉煌。往常,面对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能否已被人们遗忘?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农业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三百多年前由黑龙江以北迁移到嫩江流域,从事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等多种方式的消费活动。往常,全国达斡尔族共有十几万人口,主要散布在我省齐齐哈尔市、内蒙古布特哈旗、莫力达瓦旗、新疆伊犁等地。
达斡尔人寓居相对较为集中。在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有13个达斡尔族村,其中,哈拉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村人口达斡尔族占70%以上,村里依然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居,依稀可见达斡尔族村寨的原貌。据村长康铁贵引见,这一座座草房冬暖夏凉,大局部有50多年的历史,冬天屋里基本不用生火,共同的西窗户,能保证采光充足。“勒勒车”,是他们过去用来运输和消费的生活用具,往常,在哈拉新村的展览馆中仍可见到。
目前,达斡尔人仍然坚持着春节拜年、新娘给公婆装烟等礼仪习俗。在春夏时节,他们喜欢采集柳蒿芽、黄花菜等野菜,特别柳蒿芽,达斡尔语称“库木勒”,是达斡尔人从小热爱食用的一种野菜。如今,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人们汇集在风光秀美的草原上,品味绿莹莹、香喷喷的“库木勒”汤,停止极富民族特征的文体活动。在长远的历史长河中,达斡尔族发明了丰厚的本民族言语。但由于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缘由,知晓达斡尔言语的人越来越少。哈拉村77岁的达斡尔族老人乔永福不无忧虑地说,村里的年轻人大局部还能听得懂,但曾经说不全了。今后,在民族学校开设达斡尔言语课,关于继承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达斡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1954年冬,哈拉村就成立了业余剧团,由20多人组成,主要以歌舞扮演和说唱艺术为主。近十余年间,演出260多场,何德志、那音太等民间艺人的精彩扮演,深受各地观众的喜欢。
据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馆长鄂忠群引见,在音乐方面,达斡尔族继承、开展了扎恩达勒、哈肯麦呼苏古、乌钦等方式。其中扎恩达勒是歌唱的方式,哈肯麦呼苏古是歌舞的方式,乌钦则是一种说唱艺术。
“哈肯麦”舞,是达斡尔族传统舞蹈,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舞蹈语汇来源于大自然、劳动和生活中,如鹰飞的动作、布谷鸟的叫声、挑水的动作等等。那漂亮伸展的压腕和雄鹰般展翅高飞的双臂动作,给人以落落大方和漫游天空的感受。往常,达斡尔人依然经常汇集在一同,吟唱婉转悠扬的“扎恩达勒”,跳起愉快的“哈肯麦”。这种自唱、自跳、自乐的文娱形式,深受达斡尔人喜欢,也是“哈肯麦”舞传播至今的关键。另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传统的“哈肯麦”为根底框架,还改编和创作了《采黄花》、《土风舞》等很多新的达斡尔族舞蹈,使“哈肯麦”舞永葆艺术青春与生机。
达斡尔族有不少唱不衰的优秀民歌,从古至今不时传播,很多人都会哼唱几句。1956年,达斡尔族著名歌手何德志,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出唱民歌《心上人》,一时惊动北京,并荣获优秀奖。《心上人》之所以享誉全国,除了何德志唱得好以外,那就是由于这首歌从未终止过旋律和乐句的创新。“扎恩达勒”正是在不时地创新中增强了传播的生机。
由于党和国度高度注重,达斡尔族自古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作品,得到了普遍地搜集、整理、出版。迄今为止,已出版6本民歌集、6本民间故事集、1本英雄史诗、1本长篇叙事乌钦专辑、1本谚语。
“扎恩达勒”和“哈肯麦”在民间尚有一定的根底,而“乌钦”则显得有些后继乏人。目前,能吟诵、演唱长篇叙事乌钦《少郎和岱夫》的民间艺人,仅剩那音太一人。另外,会吹奏达斡尔族传统乐器口弦琴的人,也已屈指可数。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司法局局长陶贵水,虽已年过半百,但去年曾赴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学习吹奏口弦琴。谈起这段阅历,他深有感触地说,咱不能眼看着民间艺术失传。
达斡尔族虽没有本人的文字,但民族艺术十分兴旺,多数依托口头和行为传承。往常,何德志、那音太、色热等控制一定传统艺术技艺的达斡尔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年事已高,因而,抢救工程一定要落到每一个才高艺湛的民间艺人身上。
在现代化的强力冲击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发作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很容易被遗忘。不过,人们看到,达斡尔族文化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态正在得到有效地维护,人们置信,历史的辉煌将会照亮明天。
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
10、达族风情园
梅里斯达族风情园距市区二十公里。园区占空中积1000多亩,具有草原300亩、野生渔场300亩、黄金沙滩50亩;并建有千余平方米的大型生态酒店、六套达族传统民居、多功用会议室、绿色无公害种养殖基地、达族柳蒿芽酿酒作坊;传统绿色农家豆制品加工作坊等;同时设有规范游泳池、跑马场、垂钓场、射击场、曲棍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路球场、排球场、棋牌室、台球室、乒乓球室、歌舞厅等文娱设备。
景区建有仿古榕树大门、环周城墙、环园公路、集中供热、变电所、机井及水处置车间。园区内主体建筑有大型接待中心;综合性客服中心;达斡尔族传统特征民居院落、蒙古包式圆屋、木克楞房等的大型住宿区;达族酒楼、环保型户外烧烤、休闲饮食长廊等的餐饮区。
11、三岔口生态旅游园
三岔口生态旅游园位于梅里斯卧牛吐镇,东卧村和扎布哈村东南,齐查公路路南,原区财政渔场南邻,阿伦河入嫩江口交汇处,嫩江右岸。与富有隔江相望。
园区占空中积6000亩,其中柳条通野果林4500亩,养殖水面1500亩。现有通电变压器二处,砖瓦房三间,周长5000米围栏一处,养殖场砖瓦房200平米,养殖场铁架圈舍1500平米。现养鱼场有小河口鱼池、老北江鱼池、三岔口鱼池,万河亮子鱼池,月牙泡子鱼池、平底泡子鱼池、月圆泡子鱼池、钓鱼池、通江鱼池等,有旮尔呆野果林串岗一处,有二号泵站遗址一处,有盛产黄花韭菜花的江心岛一处,有老北江野果林岛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