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树二人转
梨树县是著名的二人转之乡和二人转发源地之一。据考证,东北二人转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梨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追朔到清乾隆年间。到了国民时期,二人转在梨树的开展远远超越了清代的演出范围,新人辈出,班伙济济,从艺的人虽超越看人,先后构成了岳家班、付家班、柴家班、金家班、李家班、孙家班等这些班组东征敦化、延吉、西入郑家屯、通辽、北上榆树、哈尔滨等地。1948年9年县政府对全县各戏班二人转艺人停止调查注销,著名艺人李财创办二人转小科班,学员有董孝芳,高春艳,郭玉琴等人。1950年,梨树成立“梨树艺人剧团”(现梨树中央戏曲剧团)文革期间,剧团解散,但这项艺术并因而干涸。1980年恢复“梨树县中央戏团”建制后,梨树二人转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开展时期。
梨树的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扮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言语幽默诙谐,滑稽可笑;做功考究扮演手腕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汲取民间舞蹈和武感动作。
由史以来,梨树的各类扮演团队演出的剧目共四百多出。其中主要有二人转《一枝花捎书》、《九子图》、《孙二娘开店》等三百多出;拉场戏《二大妈探病》、《三贤劝母》、《小老妈开唠》等57出;单出头《丁郎寻父》、《红月娥做梦》等4出。梨树县创作并在全省汇演推行的剧目有:《送年画》、《拉马》、《倒牵牛》等;单出头《南郭学艺》、《美人杯》、《姜须搬兵》、《放金龟》、《撵县长》、《闹发家》、《百姓书记》等共32个剧目。
二人转这个黑土地上的的中央剧种,不只能登大雅之堂,进大城市的大戏院舞台,而且还能够在家庭、广场、田间、地头随意扮演。作为一种宝贵的民间文化,它具有中央特征,是贴近大众生活、贴近实践的一种文化方式,由于扮演共同,火爆热烈,深受广阔大众的喜欢,老少皆宜,经久不衷,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曾经深深植根于梨树人民乃至东三省人民的心底。
二、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
吉林省梨树县蔡家镇,2015年10月建成“关东农耕文化博物馆”。珍藏了传统的农耕用具、生活用品等2000多件农耕工具和农业生活用品,展示了各时期的东北农民生活风貌。
农耕博物馆的建成传承了乡土文化,抢救了历史文化遗产,挽救日渐消逝、濒临失传的老物件,同时对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维护乡村生态环境做出奉献。为梨树这片黑土地上的后代留住了时期的缩影。博物馆中的老物件都是镇村干部深化到农户家中,经过珍藏者赠予和暂借、收买等方式征集的。
通往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一千米的路两旁,有摆成各类艺术外型的石碾、石磨。上百套碾盘经过匠心别致的设计,成为乡村磨盘一条街。这个共同创意既留住了乡愁,还美化了乡村。博物馆的门前有一条80米长的依照史书记载及老人们描绘原貌停止恢复和修缮的柳条边。土台高宽各三尺,隔五尺就插三根柳条,并以结绳相连。农耕博物馆又对外开放了工匠文化园,由根雕艺术展现园和生态采摘园组成。根雕艺术展现园占空中积5000平方米,园内有138个雕塑,分为十二生肖展区、野生动物展区、牲畜家禽展区、神兽展区、飞禽展区、水族展区、劳动者展区。
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院内,展现的是村民生活的各种用具,有石磨、石碾子、石头滚子、石头水槽、木桶、大缸等。这不只让人想到过去人们繁忙劳作的身影,而且回想起家家户户磨米磨面、用石头滚子压地的场景。
农耕文化博物馆有四个展厅,占空中积400多平方米。生活展厅藏有鲁班凳、幔帐腰、幔杆子、纸镊子、梳妆台、火盆、洋棒子、猪腰子筐、蓆蒌子、鸡毛掸、蝇甩子、烟笸箩、鞋拔子、拨了锤等数百件。民俗展厅能够看到过去满族人的很多习气,比方小孩子穿虎鞋、戴虎帽,满族文化里的十八怪里“养护孩子吊起来”的悠车子等。消费展厅中有手扶木犁杖、牛样子、柳编筐等等。精品展厅是一些十分宝贵的藏品,比方日本老太太在中国绣的枕头顶、日本木箱子和百年龙凤柳等照片。
梨树“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四平市内展品最齐全的农耕主题文化馆,成为汲取农耕文化、体验农耕气息、缅怀农耕生活的特征文化展现场所,复原了农耕历史文化的轨迹,更展示了梨树县乃至东北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资源及传统民俗文化。
三、梨树县四平街市留念碑
《周易•系辞》有言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买卖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虞书•益稷》亦云:“懋迁有无化居。”说者,谓食货者,生民之本。以故圣王御世,首重农商,固未能够本末,稍分轩轾也。后世经学不明,或反以商贾为末务,而于古圣人运世之意熟视焉,而无所赌,致使东西洋商舶云来,市廛林立,胥以中国为销货之场,而获利且千百倍焉!《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吾国于古圣之所,重谁失于既往,而于外人之所长,又安可甘让于未来耶!吾奉梨树县四平街,奉、吉间之要冲也。自南满铁路既兴,外人多集于此,商业称盛。逮邑侯尹公秀峰莅任兹土,慨然于日中为市之利,多方倡导开放新市街区。由民国十年五月至十一年五月为一周年期,建筑市房千间有奇;由十一年五月至十二年五月为两周年期,建筑市房二千八百间有奇,建筑费约八十一万有奇;由十二年五月至十四年五月为三周围年期,又建筑市房共三千余间,建筑费约九十万有奇。计新市街基,每方十二号,每号地三亩□分,第一次方案共四十方,二三次展放共十五方,合计五十五方。人烟辐辏,瑰货云屯,阛阓之兴,江河日下。商民饮水思源,深感尹公往年谋划之精,乃思勒碑,以垂永世。该县今之邑侯藏公彭伯暨该埠商务会长李君芳园、高君作霖属余。同年友该县税捐局杨局长芷青引见,丐余文以纪之,余不敢以不文辞,乃为志,其原委于右。并深佩尹公厮举,实有合于古圣人应用后生之旨,而使熙来攘往之俦,皆愿藏于其市,迥非寻常俗吏,区区补苴之为,而叹通经之果足致使用也,后之览者能够兴□。是为记。
前翰林院侍讲学士沈阳蒙古世荣拜撰
古乐郊师文郑纯敬书
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仲秋毂旦立
碑文中因遭枪弹所伤两字无法辨认,其一为“每号地三亩□分”,依据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五月十三日,梨树县公署(行字六十九号)发布开拓四平街市场的公告中同时提到“每号计地三亩六分”,故断定其为“六”字。而“后之览者能够兴□”中,依据句意揣测此字为“怀”,为惹起感触之意。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此碑碑文作者世荣,辽宁抚顺人,蒙古族。32岁经中央推荐,进京受业于国子监博士,尔后在县试、府试、院试中一路高中,轻取秀才资历。在光绪皇帝掌管的殿试名列二甲第73名。1906年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是张学良掌管编修《奉天通志》的总纂之一,世荣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终身著作汇编为《静观斋遗著》21册。
碑文翻开尘封的历史。民国十年前,梨树县曾经管辖的二区——四平道东,还是一片荒芜的乡村,而隶属地里,商业则已是一片繁荣,经济命脉支配在日自己手里。隶属地内的中国工商业者,饱受殖民主义者的欺凌、搜刮、压榨,农民入市卖粮、买货经常遭到日本警察的打骂。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扶持开展民族工商业,梨树县知事尹寿松,呈请洮昌道尹马龙潭、奉天省长张作霖批准,在道东放地号,建商埠,招客商,开拓市场,当时称“四平街新市场”。
关于梨树县知事尹寿松,《四平市志》和《梨树县志》都有记载。尹寿松,字秀峰,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1915年至1919年,任怀德县知事,1920年至1924年调任梨树县知事。他到任不久,积极主张创立四平街市场(即今铁东一马路至五马路城区),复兴民族经济,同日本应用“满铁隶属地”停止经济侵略相抗争。他在给奉天省长张作霖等上司的呈文中写道,如不另辟新市场,则总要受日人之欺,“仰其鼻息,受人挟制”,铁道用地(指满铁隶属地)本是中疆土地,而梨树县公署直属的税捐分局因设于“隶属地”内,日方“稍不遂意,动辄驱我出境”,“我商民因向在铁道地内,受害切深,竟无一应者”。尹寿松历陈开拓道东四平街新市场之严重意义,请省长批准施行。
1921年初,在尹寿松的运筹下,梨树县公署在四平街道东(铁路以东)收购民地2,082亩,规划并树立街基,设立东西大街4条,南北纬路10条。这些街道纵横交织,马路笔直,街区成井字散布,非常规整。1921年5月13日,梨树县公署(行字六十九号)发布开拓四平街市场的公告,并公布开拓新市场的章程和一系列优惠的开发政策。到1923年,建店铺和民房4,318间,大小商号214家,二年左右时间新市场内的商户超越满铁“隶属地”内的商户的108%。从此,“四平街新市场”的商户越来越多,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昔日的村田变成了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街镇。
1924年,尹寿松鉴于四平“街内无电,入夜昏暗”,便“谋诸中央士绅,发起兴办电灯”。年底通电,不只有利商贸的开展,“四平街新市场”相貌也为之一新。1926又将电引入梨树县城。在开拓“四平街新市场”的同时,尹寿松又指导修建了梨树通往四平的第一条公路,改动了梨树县城通往四平街有两条大车道,但线路迂回,雨后泥泞,车马难行,人们到四平街做买卖颇为不便的场面。
“四平街新市场”建成后,各地商贾云集四平。梨树县内以及伊通、西安(今辽源市)、西丰、东丰县等地的粮食、煤炭、山货聚集于此,市场日益繁荣,逐步成为东北出名的粮食和商品买卖市场。经过四平街转运和贸易的粮食和各种商品,数量之大,史无前例。当地民族工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开展。奉天省长张作霖、实业厅长谈国桓、洮昌道尹马龙潭皆对尹寿松开拓新市场予以嘉许。
1925年,尹寿松调任热河省任职,当时四平街市的商务会长及工商名流决议铸造一块石碑以留念四平街市兴建及尹寿松对当地民族经济开展做出的奉献,于是,工商户集资修建留念碑一座,由奉天著名书法家世荣撰文志其事。
四、榆树台神树
在吉林省西南部的梨树县,有个小镇叫榆树台。道光年间,有人插榆棒标志,数年后竟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榆树。此树外型奇特,枝干如盘龙,树冠似圆台,故此地名为榆树台。
这棵古榆树三人牵手才干围拢,树干高大挺立,树冠多枝且展,整体向上,遮天蔽日,树皮深灰色。人们奉此树为神树,光绪末年,在神树旁筑庙,庙八尺见方。
伪满时,绅士杨晓岚串联筹款扩建庙宇,原八尺庙作前殿,增建后殿及东西厢房,占地修围墙,墙南北长50米,东西长40米,大门两侧立有玉龙盘红柱,墙东西角分别筑钟鼓楼。殿内筑彩塑神像十余尊,上悬金子匾。每逢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十五、九月九,祈神祈祷,还愿进香者纷至沓来。
榆树台神树庙址位于镇中心,榆树台至孤家子公路旁(四乾线),与小修厂一道之隔。解放初期,前殿、钟鼓楼及神像等被毁,后殿用做马棚。文革期间,后殿彻底被毁掉,神树被砍,现已开拓为路明村三社菜地。
五、于家沟惨案
于家沟,位于梨树县石岭子镇小孤家子村(现已划归四平)东南1.5公里苍子山脚下,其北0.5公里为刘磨房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皇俄国参加八国联军侵犯我京津地域,借口维护东清铁路而收兵东三省。同年八月,一支沙俄哥萨克马队驻扎在于家沟左近刘磨房屯。铁蹄所到之处,田园荒芜、鸡犬不宁、方圆几十里,耕牛被宰杀殆尽。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轮奸妇女,屠杀平民,惨绝人寰。
1900年8月26日,两个沙俄哥萨克兵士携带刺刀来到于家沟屯,窜进老于河家,将刚生完小孩仅八天的于河六儿媳轮奸。两天后的28日,这两个沙俄兵士又来到于家沟,窜进于河家。老于河领着于永春等三个儿子与两个沙俄兵士展开了格斗。于永春夺下敌人手中的刺刀刺伤一个沙俄兵士之后,又用斧头把另一个沙俄兵士砍死在家门前大柳树下。
被刺伤的沙俄兵士逃回驻地刘磨房屯报信,驻扎在刘磨房屯的沙俄哥萨克马队闻讯蜂涌而至,一路上见人就杀,将王金一家五口全部杀害。于家沟大众扶老携幼躲进苍子山的密林中,于永春为维护乡亲们平安撤离本人手拿斧头殿后、惨遭沙俄兵士杀害。侵略军放火燃烧了于家沟屯一切的房屋,又追到苍子山下,屠杀了正在逃生的孙清、王德等29名无辜村民,制造了耸人听闻的于家沟惨案。
于永春之子于德江不断保管着父亲杀死沙俄兵士用过的刺刀。为留念抗俄斗争英雄和死难同胞,1970年梨树县人民政府在于家沟树立了抗俄斗争留念碑,同时树立了于家沟抗俄斗争展览馆,陈列展出沙俄兵士行凶杀人的图片、实物和于家沟屯民抗俄斗争的有关材料。
1981年4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于家沟抗俄斗争留念碑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梨树县文物维护单位:于家沟抗俄斗争遗址。
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战争的创伤无法抹去,灾难和血泪怎能遗忘。从英法联军入侵,到八国联军分割;从满清后期的逐步积弱,到民国的军阀混战,是贫穷落后,也有自相残杀,最终招来外患。无数次的血泪经验和告戒我们,遗忘就就是背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需居安思危,牢记血泪的历史,以复兴我中华。
六、梨树县古城墙建筑
在梨树这块土地上,5000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汉朝为古夫余国地,到南北朝中期为高句丽地。唐朝为渤海鄚颉府和夫余府夫州辖地。辽代为东京道韩州柳河县属地。金代为咸平路韩州临津、柳河二县属地。元朝为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咸平府地,置韩州站。明朝为辽东都司辽海卫地,置汉州站。
清嘉庆七(1802年)准许南方流民出边禁地开荒,才有大批人来此定居。道光元年(1821年)奉旨向蒙王纳租税,清政府设梨树分防照磨,从属昌图厅,最初衙署设在梨树古城(即昭苏城,也叫偏脸城)内。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偏脸古城的城垣中并没有驻多久,便移至城南(今天买卖街),最初的梨树买卖街没有城墙,周围都是开阔地,无险可依。
清道光三年(1823年)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为防“匪患”,便在聚落周围挑壕蓄水,垒土为墙,作为防御工事。还在壕上建桥以便出入,街口处衔接民房立了东、西、南、北4个门,在门旁设了炮台。城墙高4.5米,墙上筑垛口,高1米,城内设马道,状似土围子。1865年(清同治四年),马国良(号称“马傻子”)起义军2000人攻破土墙,四门倒塌,起义军冲进城内,杀官逐吏,开狱分仓。
清光绪三年(1877年12月1日),由于买卖街开发面积不时扩展,盛京将军奏请清廷,添设新县。原名奉化县,当时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而起名为奉化县。12月21日(十一月七日)旨准,“一切章程均照怀德县一概办理”,为“疲难沿边题调要缺,蒙民兼理”,从属于奉天省昌图府。初设县时,奉化早年建筑的土围子已夷为平地。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钱开震开端修知县公署、典史署,建文庙、文昌宫和学署,但尚未修城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县王顺存为防义和团和散兵土匪,组织大范围建筑城墙,由绅士贺殿宽、弓惠远督工,分段建筑。王顺存升任后,知县鲜俊英接修,建成为“井字形”,设东西南北四门,东大门叫启东门;西大门为振武门;南大为拱化门;北大门为致和门。门墙为青砖砌成,墙高5.5米,宽7米。城墙是用土筑的,墙基宽5米,墙高5米,收口3米(马道2米、墙垛1米),城墙周长9000米。城外壕沟(护城河)上宽5米,底宽3米,深5米。梨树古城先后历经23任知县、10任县知事和6任伪县长管理建立,直到解放以后的五十年代,古建筑及城墙才彻底消逝。
一方古城就是一本史书,城墙是书脊,城门便是扉页,城砖应该是那内容了。往常,梨树县古城这本厚厚史书的书脊,曾经形消迹失,消逝得难以追想,我们已无法用双手去触摸她斑驳的肌肤。还好,古城的扉页还有一张图片可见,她是那样的高大宏伟。整个梨城永远厚重地横亘在我们心头,存在于人们怀旧时的片言碎语中,也存在于泛黄的古书史籍中。
七、梨树县境内的柳条边
在东北,曾有一条“绿色长城”,它守护着清朝的200多年间长白山黑龙江地域的龙兴之地,即柳条边。柳条边始修于康熙九年(1670年),柳条边全长2580里,以开原作为交点,呈“人”字形,分红了西、东和北三段。最早采用明代边墙划分界限的东、西两段,称之为“老边”。后又在北面新建筑自威远堡向北经今四平、梨树、伊通、长春、九台至舒兰的亮甲山一带边墙,称为“新边”。新边全长345公里,其经梨树县内东南地带局部的柳条边70华里,已成为本县治内清代历史遗址。
梨树县境内柳条边西南——东北走向,其间经3个乡镇、7个村屯。柳条边是用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3株,每株间再用绳连以横条柳枝,在土堤外侧掘一深8尺,上宽8尺,底宽5尺的深沟,以禁行人渡越。清杨宾《柳边纪略》载“古来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掘壕于其外,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吉林省梨树县的四台子村、上三台村、上三台水库等地名,都能够找到柳条边台文化留下的印迹。
梨树县境内柳条边,往常柳林虽已不复存在,但田间堤壕、痕迹随处明晰可见。西端起点自山门北8华里塔子沟腰窝堡屯南3华里处,向北偏东延伸,有四梅铁路及公路经过,故此段边壕遗址破坏严重,识别不清。再向北5华里,越条子河主流,此段壕深缺乏1米,宽2米许。从姜家岗子至南河夹信子一带地处丘陵,尚可识别柳条边走向。再向北约10华里,经过三家子放牛沟、仙马泉,遗址断续不清。再向北7华里越后家子与鲍家屯之间,边壕保管较好,深1米多,宽2米多。再向偏东9华里达上三台,边壕遗址保管较好,深宽各2米多。再向北偏东延伸5华里,达后窑沟、侯家屯,此段地广人稀,遗址保管亦较好。再向北经东太阳沟、大顶子山、曹家屯,可达四台子,此段遗址也较明显,四台子林场门前的大沟就是原来的边壕。其下为边沿子、大水口、拉腰子屯,边壕既宽又深,每当雨季遂成排水沟。再东行10华里,经过杨树甸子屯西,便是赫尔苏边门原址。再东行百米即达东辽河,柳条边隔河入怀德县。
梨树县境内仅有赫尔苏边门,也称克尔素边门。设有边门是为了严厉控制边里边外界线,新边共设有4座边门,28个边台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赫尔苏边门是其中之一,它是当年入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的必经之路,这里道路狭隘,边门仅容一辆大马经过,边台设台丁40名,台厂是“由汉人入籍人充之,种地免税”,俗称“边台人”。边台并不像墩台与烽烟台一类的土台子,而是柳条边区域性的行政管理机构驻地。赫尔苏边门所在的村今天已改名为赫尔苏村,属孟家岭镇辖。
当年赫尔苏边门,置有门楼一座,以青砖、石料、木材、灰鱼鳞瓦构筑而成,门楼东西长6米,南北宽5米,高6米。其门洞宽高各2米,悬挂竖匾一块,既“克尔素边门”,边署“吉林所属”四个字。门洞两侧置耳房,一边做囚室,一边住巡差。门楼南北向的路旁设有御衙门、满汉八旗兵营和库房等。设有防御、笔贴式、领催各1名,满汉兵丁20名,防御员以资镇慑,笔贴式注销档案,领催专司对付,兵丁掌管边门启闭,稽查行人出入。经过边门的车马要征税,出边200文,进边400文,不走边门,谓之“犯边”,以罪论处。
在封禁区内偷采东珠、人参、蜂蜜,捕水獭的,依据状况处以鞭刑、杖刑、徒刑、放逐直至绞监候等刑罚。修建柳条边时,整个东北地域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穷山恶水,不可能为如此浩荡的工程提供众多劳力。原来,如此众多的劳力全是因反清抗清及“逃人”等获罪被流徙到此的“犯人”,挖壕沟及建筑土堤等工程全由这些“犯人”承当。
梨树县境内柳条边阅历300多年的风雨腐蚀,又经日俄战争的毁坏,早已不见了当年风貌,边上的一些柳树被砍伐殆尽,赫尔苏边门岁久失修,砖瓦自行零落,于1958年撤除,仅有局部中央的田间堤壕遗址还明晰可辨。梨树县将要把“柳条边”遗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八、昭苏城
梨树古城原名昭苏城,因在昭苏太河右岸而得名。传说有一位蒙古太子名叫昭苏,死于此地。为留念他,将此河命名为昭苏太子河。昭苏为蒙语,意为有很多钱。
梨树古城位于今梨树镇北偏东4千米,南临昭苏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势建筑,因地势不平,西北高而东南低,方位偏斜,构成“偏脸”状,故民间又称“偏脸城”。偏脸城地处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北白山岗南坡,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垣雄阔方正,为夯土而成,城垣周长4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最高处达7.4米,城垣四角筑了望台(又称角楼),高出城墙2米。古城开有4座城门,城门外有瓮城,城墙外有护城河。除了南墙毁坏较严重以外,其他三面城墙尚存遗址。该城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治所,金初称“合叔勃”,是宋金时期重要交通孔道。金末蒙古贵族挥兵攻金伐宋,古城毁于这场浩劫之中。尔后数百年间,古城不断沉睡在原野之中,慢慢被人们遗忘。20世纪60年代,文物部门将梨树古城定名为偏脸城,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古城的城垣中并没有驻多久,便移至城南的奉化屯。奉化屯四周早年曾是一片沼泽地,清嘉庆年间构成屯落。分防照磨衙署迁至奉化屯后,最初那里并无城垣,周围都是开阔地,无险可依。后来衙署为防“匪患”,便在聚落周围挑壕蓄水,垒土为墙,作为防御工事。还在壕上建桥以便出入,街口处衔接民房立了东、西、南、北4个门,在门旁设了炮台。城墙高4.5米,墙上筑垛口,高1米,城内设马道,状似土围子。清同治四年(1865年),马国良(号称“马傻子”)起义军曾攻破奉化土墙,四门倒塌,起义军冲进城内,杀官逐吏,开狱分仓。
清末奉化设县后原驻奉化的梨树分防照磨移驻八面城。初设县时,奉化早年建筑的土围子已夷为平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为防义和团和土匪,知县王顺存召集绅商捐献,建筑城墙。知县鲜俊英继任后,继续建筑,才最后竣工。城墙周长9000米,城外护城河上宽5米,深5米,底宽3米。该城墙到解放前已倒塌殆尽。
九、梨树县汉族结婚风俗
在梨树县,满族的婚俗非常生动,虽受汉族婚俗的影响,但又有与其他民族婚俗所不同的许多奇特之处。这些不同和特征,是同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严密联络的。
首先,满族没有早婚现象。从前,在汉族和某些民族中曾盛行“指腹婚”、“童婚”、“娃娃亲”、“小女婿”、“童养媳”一些陋习,但在满族中却没有这种状况。固然从前满族的男女分离也是不自在的,但都要等男女双方到了青春期之前方才定婚、结婚。
当男女双方到了一定的年龄时,第一个举措称之为“问门户”。首先由媒人代表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婚。女方的讷讷(母亲)要向媒人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特别要细间其祖籍、三代阅历——满族人最注重门第,特别是军功。
女方家对媒人的引见假如称心,就说一句活话:“这件婚事前停止到这儿吧……”这等于通知对方,亲事有了希望。媒人赶紧讨问道:“什么日子听准信儿?”女方家说某某日。于是,媒人告辞而去。
女方的讷讷送走媒人后,便向丈夫引见男方的状况。丈夫好像意,讷讷就向姑娘引见状况,同时也谈了丈夫和本人的意见。姑娘如对男方状况较为称心,便点点头说:“由讷讷和阿玛(父亲)做主吧!”有的满族地域盛行着双方父母相互窥看对方的“看门户”风俗。“看门户”主要是理解对方的门第和人品,而不是钱财。“看门户”后,接着便是“小定”。
小定,就是媒人第二次带着求婚任务来到女方家里,讨得女方家的肯定回答之后,便带着男方的呐呐来到女方家里相看。男方的讷讷若对姑娘的人品、举止、容颜等诸方面都称心,便留下簪珥做定礼,这就是俗称的“小定”。
“小定”后是“返礼”。返礼,指女方家承受男方家的“定礼”之后,选择吉日,到男方家赠送礼品。从前在女真族早期,男子娶妻可取得妻子的一份资产。
“返礼”之后是“放定”。“放定”,是指女方家返礼后,男方家要备下首饰、衣物、猪、酒等礼品,选择吉日,会同宗族亲友多人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集宗族、亲友多人相迎。女方家中堂设置供桌,男方家将礼品放置供桌上。男女双方的阿玛并肩跪在供桌前,斟酒两盅互换,俗称“换盅”,然后女方家设宴款待男方家来的客人。
双方人席后,果方家的宗族长者站起来致辞,正式向女方家求婚。普通是这么说:“某家小子某某,固然不肖,曾经长大成人,到了娶亲的年龄。听说某家姑娘贤淑聪明,今天前来求亲。如蒙应允,我们全族都感到光采。”女方家宗族长者则站起来致谦辞,经男方家宗族长者再三央求,女方家族长者刚才应允。
这时,男方在媒人的引导下,跟随女方的阿玛入拜女方家的祖宗板(就是汉族的祖谱,或称大谱);然后再认阿姆哥(岳父)、额姆哥(岳母)等女方尊长。至此,两家的姻亲关系算正式定下来了。“放定”之后便是“问话”。
男方家经过一番筹备,以为迎亲的条件曾经具备了,便设宴请媒人和女方的父母一同商定迎娶的日子叫问话。“问话”后是“过礼”。
迎娶的日子定后,男方家便在迎亲前的一个月,将为女方准备的服装、首饰、布匹以及赠送给女方父母的猪、酒等礼品,一并送到女方家,这就是俗称的“过礼”,也叫“下大茶”。“过礼”之后是“开剪”。
满族人很考究穿戴,姑娘也都是巧手之人。所说“开剪”,是指女方家选择吉日,将男方家送来的布匹,陈放进中堂的桌案上,由阿玛或达达用剪子剪开,然后姑娘按着本人的身体和喜欢的样式,自行裁剪缝制。开剪这天,姑娘要认真梳洗装扮,并且将发式由辫发改为盘髻(这是满族的一种传统头式)。头发盘在头顶上,使人显得非常严肃。姑娘梳这样的头,表示姑娘曾经许配别人了。“开剪”之后是赠嫁妆,也叫“过箱柜”。
在结婚的前一天,娘家向姑娘赠送嫁妆,并派姑娘的女伴和弟妹将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收到嫁妆后,新婿要携带“离娘肉”(猪的肋条肉),骑马到女方家向阿姆哥、额姆哥致谢。
在结婚的前一天,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左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住下,这叫“打下墅”,也叫“打下处”。新娘住的炕上要放置几枚钱币,叫“压炕钱”。“打下墅”是八旗军中的古老遗风。当年八旗兵驻守边陲几年不归,远在故土的满族姑娘信守婚约,千里来完婚,先要在军营左近借房子住下。
迎亲这天到了,新郎、新娘家里的人五更天就起来忙活。新娘家用篷车送亲,新郎家用彩车迎亲。送亲时,新娘的兄弟或族兄要走在车辕两边护送,而且要时时留心,严禁快速行车,这叫“押车”。“押车”的风俗同古时氏族社会抢亲习尚有关,也和后来的军中完婚千里护送有着严密的关系。
新娘家的送亲篷车,从“打下墅”的中央五更动身;新郎家的迎亲彩车,也是五更动身。两车在途中相遇时,外车厢相互交织。新娘在送亲篷车上换好结婚盛装,由阿玛抱到迎亲彩车上,叫“插车”。这一典礼也同满族古老的军旅婚姻有关。
十、梨树县汉族饮食特性
汉族日常饮食,城乡居民主食以大米、小麦粉为主,高粱米、小米、豆类等杂粮次之。副食则以各种时令蔬菜为主,各种反时节蔬菜和各种肉、蛋、奶在普通居民餐桌上也曾经十分普遍。副食春夏之际有羊角葱、小葱、小白菜、生菜、菠菜、韭菜、黄瓜、茄子、白瓜、辣椒、豆角、倭瓜等,秋冬时节有土豆、大白菜、萝卜等。夏初,用黄豆制大酱,秋后腌制各式咸菜;入冬,用大白菜腌酸菜。春、夏、秋三季一日三餐,冬季有少数人家一日二餐。亲友登门、红白喜事,多用大米白面款待。逢年过节,淘黄米做豆包,做豆腐,杀年猪等。饮食加工:主食米饭类普通焖干饭、捞干饭和煮粥;面食为蒸馒头、花卷,烙饼,包饺子,切面条,贴玉米面大饼子。副食有生食凉菜、苣荬菜蘸酱、小葱蘸大酱等,熟食熬、炖、炒、煎菜。市场上,大米白面、鸡鸭鱼肉、海鲜山珍、新颖蔬菜等满足供给。城镇居民如遇喜庆之事或亲朋好友聚会,则去饭馆设宴款待。
十一、梨树县特产
1、梨树五味子
梨树特产五味子是主产我国东北的道地中药材,很早就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我国67种传统大宗药材之一,以其果实粒大饱满,皮肉厚,有油性,色紫红,光泽好,药用成分高,疗效显著而蜚声国内外医药市场。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拉丁名为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的果实。多年生落叶藤本。植株可供欣赏,果实习称“北五味子”,供药用。中国东北、华北等地都有野生或栽培。以辽宁省丹东市大梨树地域所产质量最佳,有“辽五味”之称。
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出产。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劳,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属植物在中国约有20种。产于中国中部的华中五味子果实亦入药,称“南五味子”。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示范基地就建在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这里曾经构成上万亩种植范围,年产鲜果5000吨。
2、李连贵熏肉大饼
李连贵熏肉大饼为河北滦县柳庄人李连贵于1908年在四平梨树首创。
李连贵逃荒到梨树之后,开了一个小饭馆。老中医高品之把祖传的用中草药熏肉的秘方通知了李连贵。在老人家的指导下,李连贵对配药、选肉、切肉、养汤、和面、火候等工序停止了潜心研讨。
李连贵风味熏肉色泽棕红、皮肉剔透、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沁脾,日食夜嗝;大饼皮面金黄、圆如满月、层层别离。外酥里嫩、滋味浓香。其食用时辅以面酱、葱丝、再喝上一碗小米绿豆大枣粥更增食趣。其具有暖胃、健脾壮胃、引气、调中、消食、杀虫等药用成效,实为集美味药膳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佳肴。
50年代以来,邓小平、陈云、李雪峰、杨尚昆、李富春、刘谰涛、李鹏等党和国度指导人都曾品味李连贵熏肉大饼。
目前,李连贵风味系列食品已有十几种。以李连贵风味大酒楼为总部的特许连锁店已散布全国十多个省市,现落户松原(第133家)连锁店。李连贵熏肉大饼还以共同的魅力迈出国门,让其品牌出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