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风民俗
1、打糕
朝鲜族素有“礼仪民族”之美称;尊老爱幼,是朝鲜族传统美德。在老人60岁时,子女和亲属都要举行盛大的花甲典礼,向老人敬酒,行跪拜礼,手舞足蹈,共同祝福老人安康短命。为继承这一美风良习,磐石市政府决议每年的9月1日为“老年节”。
2、特征风味
打糕是朝鲜族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严重喜庆的日子必不可少。由于它是将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棰砸打制成,故名“打糕”。打糕不只用来本人食用或款待客人,更是亲朋好友间互相捐赠的礼品。同时,打糕还有保键的作用,朝鲜族的一句俗语“夏天吃打糕,像吃人参”。
二、吉林剪纸
吉林剪纸来源于满族,其选型精犷、朴素,不受视野和时空限制,富有关东特征。以往的剪纸多以满族传说和故事为题材,如:“人参娃娃”、“锁龙杆的传说”、“乌鸦救主”、“射猎”以及蔬菜、瓜果、劳动、牲畜等为题材。质朴淳厚,刚毅豪迈。
剪纸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剪相封弟”的故事,《木兰辞》中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剪相”、“花黄”都是剪纸的方式。我国北方广阔乡村,妇女们从六七岁就开端学习剪纸,它也是刺绣的底样,是各种民间艺术的根底。剪纸主要用来表达喜庆贺福,红纸报喜,意味大吉大利;彩纸迎春,意味春回大地。这些鲜艳彩纸构成的环境,热烈喜庆,使人心情兴奋。加上其多种不祥祈福的寓意,就愈加令人肉体高兴、得意洋洋了。
吉林剪纸既有我国北方剪纸特性的传统满族剪纸,又有松花江流域移民文化特征;既继承传统技法,又力图融入现代艺术元素。作品以大气、洗练、夸大、又极具装饰性见长,在全国作风共同。
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吉林市于2004年11月兴办了东北第一个市级剪纸艺术中心,这是施行人才开展战略,品牌建立战略及文化遗产维护工程的一大举措。几年来,依照“专家带动,主干培育,抓好提高,构成品牌”的请求,在有关部门及吉林剪纸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展开培训、创作、交流、展览、理论研讨、联谊等活动,吉林剪纸已呈现了绝后繁荣的场面,成果斐然。
几年来,吉林市组织剪纸艺术家潜心创作大量剪纸作品,其中有“不祥剪纸”、“民俗剪纸”、“吉林风光剪纸”、“新道德、新风气剪纸”等3000多种,2万多幅。仅张春颖就创作了“吉林民间历史故事剪纸”、“不祥娃娃剪纸”、“风光剪纸”、“十二生肖剪纸”近千种。陈国璋的“民俗剪纸”、“生肖剪纸”,聂明明的“冰雪剪纸”、“人物剪纸”等遭到省内外专家好评。
为宣传吉林,展现新成果,交流创作经历,几年来吉林市的剪纸作者先后参与了在北京、杭州、呼和浩特、沈阳、香港等地举行的全国性剪纸赛事,共获奖86个,其中特别奖1个,金剪刀奖2个,金奖18个。张春颖被授予“全国十把金剪刀”称号并连续两次获全国剪纸最高奖“金剪刀奖”。张春颖的金奖作品《大院的女人》、后起之秀聂明明的金奖作品《参娃》分别登载在2007年8月和12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一批剪纸精品被各地博物馆、艺术馆珍藏,大量作品被收入各地出版的剪纸作品集中。
吉林市剪纸极具艺术性、欣赏性、适用性、珍藏性。自2005年起吉林市连续4年举行了剪纸艺术展,并被列入吉林市“三节”活动。展览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及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度的客人,作品被他们普遍珍藏。2007年8月,以吉林市剪纸作品为主体的“吉林省剪纸艺术展”在日本宫城市举行。2008年6月,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戴玉强领衔主演的歌剧《木兰诗篇》赴维也纳国度歌剧院演出时,吉林市剪纸作品被作为国度礼品赠送给奥天时客人。张春颖等还应邀先后赴香港、澳门、日本作现场扮演,遭到热烈欢送。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吉林市剪纸艺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屡次停止了报道。将吉林剪纸打形成吉林市又一文化品牌的想象已成为理想。
三、磐石市文化习俗
乾隆磐石赋新诗
乾隆十九年(1754年)秋,乾隆皇帝携太后、皇子、大臣等,从北京动身,经承德沿西线一路抵达盛京(今沈阳市),恭谒祖陵(东陵、北陵)后,一路北上,巡幸吉林。
一天,乾隆皇帝来到磐石都林河左近,见一户人家吹吹打打在办喜事。乾隆心想,今天又不是黄道吉日,喜事是犯忌的,这家咋这么懵懂。于是派人问当地老者,老者答道:“昨日天象,今天有真天子驾到,一切事情定能绝处逢生,今天是上上吉日。”乾隆听后大悦,进入院内,见一个俭朴的木桌上放着鹿肉、野猪肉等,看到屋角的小木箱上放着山参、蚌珠等,这些都是皇家指定的贡品。乾隆看后道:“此地真是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中央。”
乾隆热爱汉字书法和赋诗,是中国古代题词最多、作诗最多的皇帝,到了磐石也不例外。车驾未到之前就远远望见驻跸大营高高的木烟筒,满语烟筒的发音是“摩忽郎”,音转为呼兰。见此情形,乾隆随即写《呼兰》诗一首:
呼兰
中通外直求材易,
暮爨晨炊应用均。
曲突徙薪诚上策,
焦头烂额更何人。
疏烟土锉烹蒸便,
夜雨荆筐盖覆频。
却有千年辽河鹤,
蓦疑华表话前身。
八月十八日晚,乾隆驻跸纽磨顺河大营(今磐石市牛心镇细林村,古称细鳞河,满语纽磨顺意为细鳞鱼)。当年呼兰河、都林河、纽磨顺河流域水草丛生,遍及塔头甸子。在看到弥望的塔头之后,兴高采烈地写下《塔尔头歌》。
塔尔头歌
(一)
深林大谷大古然,
林有落叶谷有泉。
泉停叶积成锈水,
渍泥漫草相连牵。
(二)
上下罗列窣堵波,
明驼负重愁若河。
惊獐骇鹿每遁踪,
猎骑纵射还得多。
(三)
南人款遐忽见此,
下马扶奴劳步履。
岂绕舍利学苾刍,
不报无道称君子。
八月十九日,车驾一路南行,准备过辉发河到辉发城一带狩猎。这天晨起遇雨,道路泥泞难行。行至茶尖岭后岗时已是人困马乏,只得到在这一带活动的打牲乌拉的丁户那里去找些食物打尖。由于皇帝传膳进食称为“上茶”,因此在磐石留下了“茶饯岭”(后转化为“茶尖岭”)这一地名。
当时磐石一带的辉发河流域是盛产东珠的中央,皇帝必不可少的要到河边巡幸。河边有丁户运用独木船(满语称做“威呼”)渡人过河,马可泅水渡河,人则乘坐“威呼”而渡。由于这里没有“龙舟”能够乘坐,乾隆只好乘坐独木舟过河了。当年的过河处,20世纪60年代已架起了大桥。假如乾隆皇帝可以看到当今的盛景,一定会慨叹万端,诗兴大发……
四、结婚的习俗文化
汉族的婚嫁风俗
新中国成立之前,以早婚居多,俗话说:“年方二八,应该成家”,即男女青年16岁左右骨骼尚未发育好的时分就成了家。其次,当时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作主,听信媒妁之言,婚后多有不幸福者,也只得听天由命。新中国成立之后公布《婚姻法》,废弃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自在恋爱也在磐石构成新风。
合婚与放定
磐石过去合婚,普通先由男方托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则托牢靠的亲友探听男方的家庭状况,以为门户相当,便用庚贴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看看属相能否相克,八字能否相合。合婚后,男女双方主婚人相互探看,去男方家,称为“相门户”;去女方家,称为“相媳妇”。男方去女方家,女方要备饭,姑娘要给客人装烟。相妥后,男方要给女方金钱和首饰,称为“放定”。放定,其实也就是订婚。新中国成立后,男女青年自在恋爱已成主流,但合婚与放定的风俗仍然在磐石地域存在。
过小礼与过大礼
早先年,磐石有钱人家男女定婚后,男方要备四盒礼和首饰、衣料、养钱(为聘礼的一半),同媒人一同到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小礼”。过小礼也称“装匣子”,内装金银首饰、梳头篦子和胭脂之类;过大礼时,将钱物、妆奁和猪、酒交齐,送至女方家,并择日迎娶。而穷苦老百姓则无上述的繁文缛节。新中国成立后,废弃旧习,改为由男方设宴会亲家,有关事宜均在席上商定。
迎娶与拜堂
早先年,磐石一带办喜事由男方置办酒席,普通历时三天。第一天称作“落水桌”,第二天称作“亮轿”,第三天为结婚“正日子”。正日子清晨早起,早饭后新郎十字披红,由伴郎陪同,骑着一匹头戴鲜花、尾巴上拴有红、黄布条的高头大马,亲友蜂拥着1名男童(普通是新郎的小舅子),坐在后面紧跟的彩车或花轿里,到姑娘的娘家去迎娶,迎亲的队伍请求去单回双。这一天早饭后,姑娘要在伴娘的陪同下,穿上红袄,并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俗称“开脸”),梳髽髻,蒙红布于头,并以棉被包裹新娘,由其长兄或弟弟抱上彩车或花轿,俗称“抱轿”。往常,都改成了新郎“抱轿”。假如雇了鼓乐班子,还要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停止迎娶,迎亲的队伍要绕里圈返回。
迎亲的队伍回到男方家门口时,要燃放鞭炮,以加强喜庆氛围。新房的门上,早已贴上了喜庆的对联,窗户上也贴上了喜字。这时,老婆婆要从伴娘的手中接过“聚宝盆”,新娘要给老婆婆戴花。然后,新娘头蒙红布,怀里抱着用红布包的斧头,在新郎用红绸子牵引下,脚踏红地毯向供在院子当中的天地桌走去。有的人家要在路上放1个红火盆,意味着日后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还要放1个马鞍和1个苹果,意味着日后的日子会平安全安,新娘子要在火盆和鞍子上精确无误地迈过。然后,夫妻在天地桌前行三拜礼,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俗称这个环节为“拜天地”。
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新郎揭下新娘的盖头,新娘上炕面对着镜子坐“福”(即在被褥下面放着新娘抱来的那把斧子),也有夫妻同坐的。然后,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同吃由新娘家送来的小饺子,俗称“子孙饺子”,而今都改成吃“宽心面”了。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步入宴席,给到席的亲朋好友敬酒点烟。晚上入洞房前,男方有妹妹的要由妹妹(或其同辈女性)给铺被,新郎的被头要掀开1个角压在新娘的被头上,被窝里还要放些枣、栗子、花生,寓意是“早早立子”,花搭着生,即表示姑娘、小子都要生。
磐石举行婚礼都布置在上午。酒席上娘家亲戚先上桌,吃完后即返回。返回时要带上离娘肉,普通是由娘家带来的有4根筋骨的五花猪肉,回去带回一半。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带有封建迷信颜色消逝,坐轿改成坐车,拜天地改成拜晚辈、拜亲友。变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有了,迎亲多用轿车车队,整个过程要录像,婚礼由特地的婚庆公司的司仪掌管。
回门依照常规,新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带上4样礼品,普通是鱼、粉条、果品和美酒,到女方家去探望老人。假如路近,吃完两顿饭后,于太阳落山前返回。假如路远,住一宿后,于第二天吃完早饭后返回。
五、磐石的节日风俗
腊七腊八
新中国成立之前,磐石境内的劳动人民生活非常贫穷,只能在过年的时分吃点肉、包点饺子、穿件新衣服,所以不论是大人小孩都盼着过个年。一进腊月门,年味就浓了。不过腊七腊八恰逢三九、四九,是东北最冷的日子,向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或许是为了防止冻掉下巴的缘故,人们开端吃用粘米做成的腊八粥。假如能买到大糖,还要吃点大糖,好把下巴粘住。
过小年
过小年,是我国传统的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磐石在满汉族杂居后,满人也开端供上了灶王。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人世监视每个家庭的神。所以,平常家中每个人对灶王爷都很尊重。灶王爷头顶上的横批上写着“一家之主”,两侧的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全”,而且一供就是一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方可毕恭毕敬地将灶王爷的图像请下来,在其嘴上抹一点大糖套个近乎,好让他上天说好话。然后将图像和事前用秫秸眉子和秫秸瓤扎好的小马一齐烧掉,边烧边叮嘱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去,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少说。”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因而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祭灶王爷
过了腊月二十三之后,家家开端清扫卫生,男人把院里院外清扫得干洁净净,把柴禾垛整理的立立整整。女人把屋内拾掇得干洁净净,然后开端烀猪肉,蒸、炸面食。“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有,三十晚守一宿。”其中“倒有”系将“有”字倒贴,寓意同“福”字倒贴类似。三十晚上守一宿,指三十晚上要守岁,不能睡觉。这些风俗,在磐石境内还都根本保存。
过大年
三十早上,人人早起把室内外打扫收拾一遍,简单地吃过早饭后,大人孩子换上过年穿的新衣,小姑娘和老太太忙着剪贴窗花,窗户上开端呈现龙凤呈祥、喜庆不祥之类艳丽的窗花;小男孩儿无事堆雪人、扎灯笼;女人们开端准备晚饭和做年夜饭的食材;男人们则往灯笼杆上系灯笼、贴对联(亦称“对子”)、贴福字。早先年的对联、福字都是用红纸现写的,而且屯里会写毛笔字的人很少。所以,一过腊月二十三之后,识字且写一手好毛笔字的先生就会忙个不停,家家都来求他写对联。当年对联的品种很多,如供家谱、供灶王爷、供天地牌、供保家仙用的,大门、二门、院门、仓房、马厩、牛圈及大车、碾子、磨上用的,以及抬头见喜、出门见喜、春条等。过年贴对联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桃符板,如早年的对联所写的那样:“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年三十的晚饭开得较早,约在3点钟开饭,饭前要按长幼为序,为家谱或祖宗板上、祖宗牌位上供奉的各位祖先焚香磕头,未成年的晚辈则力争上游地给老人磕头拜年,以便讨到压岁钱。早先年,只需老人健在,儿孙们都要近在咫尺地赶回家过团聚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到了这一天,家家都要吃元宵,家家要挂彩灯,显得红火喜庆。一些商家或作坊也是如此。
元宵节的另一项大型文娱活动是扭秧歌,秧歌分为踩高跷和地蹦子两种。旧社会,妇女是不能出来扭秧歌的。秧歌中的女角男扮,称为上装,男角称为下装。配合秧歌一同扮演的还有跑旱船、老汉推车、小媳妇骑毛驴、耍龙灯、舞狮子等。此外,元宵节晚上还要燃放烟花。
80年代磐石正月十五秧歌
正月十五,满族人家用面蒸出12个意味着12个月的面灯,往面灯里倒上植物油,放上棉花捻,点着后,看哪个月的灯花亮,预示着哪个月有喜事儿。
打画墨儿,其实就是争光脸儿。满族的媳妇平常受的约束特别多,见了公婆、大伯子,得规规矩矩、毕恭毕敬。只要到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天亮之后,才能够放纵不羁地给叔公脸上争光,叔嫂间相互争光,见着就抢先给对方抹。
滚冰,又称“轱辘冰”。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满族青年男女都喜欢进来到井台边或河面去滚冰。听说可以滚掉身上的倒霉,迎来不祥。早先年到了这两天,满族的姑娘也猖獗地跟着年轻妇女到冰上去滚,滚了一身雪花冰茬子也不嫌冷。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安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以为这样能延年益寿。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习俗,有的在正月十五,但多在正月十六停止。这天妇女们衣着节日盛装,形单影只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此习俗在磐石不断持续,磐石人民至今仍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扶老携幼地上街走百病。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俗称龙抬头的日子。由于这时正值“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时节,我国黄河流域曾经能够见到春雨,但在冰冷的磐石仍是冰天雪地。人们都喜欢在这一天剃头,称为剃龙头;在这一天吃春饼,吃龙须面,啃几口大萝卜,称为啃春;同时要吃炒糖豆,吃猪头肉等。孩子妈妈还要用五色的小圆纸片儿和剪成小段儿的细秫秸,交织串在一同称作“龙尾”,给孩子戴在身上,以寄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祝福孩子长大能成才。时至今日,民间给孩子剃龙头、戴香荷包,在手脖、脚脖上系五彩线的风俗仍在持续。
清明节
又称“寒食节”“踏青节”,即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要吃寒食,要到郊外踏青,观赏春天的风光。磐石县城建有城隍庙,早些年,人们要在这一天力争上游地抬着城隍的牌位出巡。同时,这一天也是人们扫墓祭奠祖先的日子。依照旧的风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吊唁已逝的亲人的风俗仍很盛行。如今在文化祭奠的倡导下,扫墓时多以敬奉鲜花和水果为主,不再燃烧纸钱。清明节前后,春风煦暖,磐石人民还会自发组织展开打扫烈士墓、放风筝、植树等活动。
山神节
山神节农历三月十六是山神节,听说这一天是山神爷的华诞。清朝末年,磐石一带解禁拓荒之后,进山伐木、挖参、打猎乃至淘金的人比拟多了,他们都希望山神能保佑他们进山安全,出山顺利,可以取得歉收。因而,到了这一天,无论是山下的山神庙还是在山上用石头暂时搭的意味性的山神庙,香火都很盛。此节在磐石又被称为“木把节”,称山神为“老把头”。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端阳节”,在我国已有长久的历史。听说,端午节“吃粽子”“泛龙舟”是为了留念战国时期投汩罗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磐石人民在端午节这一天,太阳没出来的时分,就要趟着露水上山采艾蒿、折柳枝、采野花,还要到泉边、溪水边或河边去洗手洗脸,听说能够祛灾除病。回家后,要把艾蒿和柳枝插在房檐上,鲜花插在女人的头上。这一天早晨未起床之前,妈妈要给孩子在手脖儿和脚脖儿拴上五色线,衣服扣上要挂上事前缝制好的装香草的小荷包、小笤帚以及用极细秫秸串成的小盖帘等。这一天,照例要吃粽子和煮鸡蛋。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断被磐石人民所注重。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天河相会的日子。据早先年的老太太讲,七月七日夜深人静的时分,假如心诚的话,蹲在黄瓜架或者豆角架底下,还会听到天河边上牛郎织女的交头接耳声。解放前,磐石一带的未婚女子,也有在七夕停止乞巧的,期盼未来能找到如意郎君。近些年,青年男女越来越注重“七夕”节了,都会选择这一天互表爱意,互诉衷情。
中元节
旧时称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旧习,这一天要上坟扫墓烧纸,祭奠亡灵,新坟要填土(闰年除外),也有夜放路灯、河灯之说。而今,磐石民间仍保存着扫墓填土及前去墓地烧纸献花的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团聚节”。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到了中秋节这一天,家人要尽可能地聚到一同聚会。中秋节普通要摆酒宴、吃月饼以示团聚和歉收。旧时,在月亮东升时,一些有钱人家还要在庭院里放上桌子、摆上月饼及苹果、葡萄、西瓜之类的水果,摆供焚香停止供月,亦称拜月。而今,中秋节被国度定为法定节日,到了这一天,要全家人聚会,共祝家庭团聚、民族团结、国度兴隆。
重阳节
古时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初时,要在这一天宴会宾朋。后来,演化成为郊游,登高望远,思念亲朋好友,或集聚宾朋停止庆贺。
雨节
早先年,阴历五月十三被称为“雨节”。关于雨节,磐石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是龙王爷的华诞;另一种说法这一天是关老爷磨刀日,传说关羽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风雨大神,从这一天起,开端行使呼风唤雨的任务。满族人也信奉关帝,并呼之为“关玛法”,即关老爷之意。磐石的气候特性是:正常的年份,阴历五月中旬之前为春旱时期,五月中旬以后就开端多雨,向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和“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的说法。
虫王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虫王节,又称“青苗节”。由于到了这个时分,青苗长得很旺,农业害虫也经常发作。为了祈求虫王保佑,不让虫灾发作,能有个好收成,到了这一天,人们要到庙里烧香、上供,以至唱野台戏。
朝鲜族传统节日
磐石境内的少数民族人口以朝鲜族居多,并有民族聚居村落。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秋夕节(中秋节)。朝鲜族过春节时要吃打糕、狗肉。过端午节和秋夕节常常要举行运动会或游艺活动,如摔跤、荡秋千、踢足球、跳舞等。
回族的传统节日
回族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些传统节日根本不变,如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发图麦节。尔代节又称开斋节,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初二或初三入斋,开斋。斋月里,要戒斋1个月,每天日出前和月没后进餐,中间不饮不食。后来改成阿訇一个人戒斋。教历十月一日,每人量力出钱,置办酒席聚餐,互赠“油香”(回族传统油炸食品)表示恭喜。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小开斋节,教历十二月初十,全体穆斯林沐浴,整装到清真寺做礼拜后,各家宰牛、羊或鸡、鸭、鹅,分红三份,一份给穷人,一份给亲友,一份自食。圣纪节,教历三月初二和十四日,为伊斯兰教开创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留念日。教历三月十二日,穆斯林要到清真寺做礼拜、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逝世,故又称此日为圣忌。中国回族把圣纪和圣忌兼并留念,称为圣会,磐石市的穆斯林也是如此。发图麦节,教历七月初五和十三日,为穆罕默德女儿发图麦的诞辰和逝世留念日,这一天,回族妇女要请阿訇诵经。
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领神节和颁金节。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为满族的领神节,又称“创办节”“大神节”。这两天要举行萨满教(跳大神)的出徒验收典礼,出徒者可单独顶香领神从事祭奠或看病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废除迷信,跳大神的迷信活动被制止,领神节也自然被淘汰。颁金节,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下旨将女真更名为满洲。1989年,国度民委正式将这一天定名为满族颁金节。从此,这一天也成为磐石满族同胞的传统节日。
六、磐石市回民习俗
磐石市现有回民1446人,主要寓居在市区和烟筒山镇,有2个宗教活动场所,即:磐石市阜康清真寺和烟筒山镇清真寺。回族节日有三个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几个节日,寓居在磐石市的回民,分别到磐石市清真寺和烟筒山镇清真寺渡过本人的节日。
开斋节:斋月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在这个月里,人们在东方发白前吃封斋饭,直到太阳落山开斋节:斋月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在这个月里,人们在东方发白前吃封斋饭,直到太阳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阳落山后再进饮食。十月一日(教历)为开斋节。这天,男女老幼得意洋洋、沐浴盛装,上寺礼拜,走亲戚,拜邻里,相互问候。家家户户置办富有民族特征和中央风味的传统食品。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举行。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节日这天穆斯林们衣冠整洁、得意洋洋地上寺会礼(聚礼)。仪式活动别具一格,有条件的中央,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然后将肉分红三份;一份留给本人吃,一份捐赠待客,一份济贫施舍。仪式之后,开端访亲问友。
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太阴年的三月十二日,这是伊斯兰教开创人穆罕默德降生的日子,穆斯林们注重这个节日,是为了留念先圣,赞颂穆罕默德的美德,永远不忘他的教导。这天要集会诵经,赞圣,讲述圣人事迹,还要聚餐,俗称办“圣会”。相传穆罕默德也是这天逝世,故穆斯林又称为“圣忌”。
回族殡葬有关规则
民政部、国度民委、卫生部关于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规则的解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民(宗)委(厅、局)卫生厅:
国务院《殡葬管理条理》公布施行以来,一些中央在施行过程中遇到如何了解和执行有关“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规则的问题,现就有关问题解释如下:
(一)在殡葬管理中要尊重少数民族坚持或者变革本人丧葬风俗的自在。
(二)在火葬区,对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撒拉、东乡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的土葬风俗应予尊重,不要强迫他们实行火葬;自愿实行火葬的,别人不得干预。
我市状况:现有回族大众1446人,主要聚居在市区和烟筒山镇,主要活动场一切两处,分别是磐石市区清真寺和烟筒山镇清真寺。由于回民有本身习俗习气,能够停止土葬,不断以来,我市为回民提供了两处可供回民土葬的地块,详细状况如下:
磐石市回族墓地根本状况:
市区回民墓地在东山烈士墓后山,占地长205米,宽62米,总面积12710平方米,现已根本葬满,还存30几位的空中央,每年按5—8位计算,仅能运用4—5年时间。
烟筒山镇回民墓地现有两块地,它们分别是西坟地和北坟地。西坟地土改时被国度占用至今未恢复政策归回族运用。在那里埋着二十多座坟墓,四周的地被分产到户种地了。北坟地是现阶段仅有的坟地,它宽为200米、长为260米,总面积是52000平方米。已应用32000平方米,还有20000平方米闲暇面积。鉴于烟筒山回民墓地还有20000平方米,能够应用一段时间,暂不予思索扩展问题。
七、磐石市饮食风俗
1、鸡茸蕨菜:东北特产美食,颜色鲜亮,白绿交织,滋味良好。
2、清蒸白鱼:属于东北菜系中的吉菜,食用后可调理身体各项机能。选用的一定是活鱼,颜色艳丽,鱼肉洁白,细嫩鲜美,汤汁油腻。
3、烤芸豆:磐石特征小吃,口感劲道、滋味鲜辣。
4、烧灯碗:又称宫廷烧灯碗,是以新颖猪血和猪肠为原料制造的。磐石传统美食,松软鲜嫩、滋味鲜香。
5、砂锅豆腐:砂锅豆腐是用豆腐制造的一道江苏省传统的特征名菜,属于苏菜系。此菜豆腐软嫩,菜烂熟,味幽香适口,属于咸鲜味。
6、火勺:是风味特征小吃。外焦里嫩、焦香适口。
7、烫面蒸饺:烫面蒸饺是江苏地域传统小吃,以猪肉、熟冬笋、韭黄、皮冻及虾籽、白胡椒粉及调料配制成馅,烫面蒸饺以烫面擀成饺皮,包制蒸熟,皮薄筋道、滋味鲜香。
8、煎牛肉:煎牛肉是一道美食,主要食材有牛肉,料酒,酱油,少许淀粉等。肉质紧实、滋味香美。
9、尖椒护心肉:是一道东北菜菜品,主料是护心肉、尖椒,配料是葱姜蒜等,调料为食盐、酱油等,经过翻炒的做法而成。肉质劲道、滋味鲜香。
10、锡纸金针菇:磐石特征小吃,劲道耐嚼、滋味鲜美。
八、磐石市名胜景色
磐石市保存抗日战争反动遗址20多处,已发现古文化遗址10余处。磐石市构成了"一洞(官马溶洞)二山(仙人洞山、莲花山)四库(黄河水库、柳杨水库、亚吉水库、官马水库)"的旅游格局。其中:官马溶洞总面积1200平方米,洞内有6个厅、3个廊道、38个景观、1条公开暗河;黄河水库坐落在鸡冠山岭下,万亩水面;莲花山森林公园,占地2159公顷,与官马溶洞、黄河水库、吊水湖配套开发。
1、莲花山森林公园景色区
位于磐石市烟筒山镇石虎沟村,距官马溶洞景区7千米。直到明末仍是原始森林。清初辟为围场,封禁了200余年。解放后被划为三二四兵工厂禁区,原始风貌得以保管。莲花山系长白山余脉哈达岭中段,森林公园内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3座,最高的山峰鸡爪顶子海拔1049米。森林公园内森林是低山针阔混交林景观。
2、官马溶洞
位于烟筒山镇(原官马镇)粗榆水库西侧杨木顶子山半山坳,是吉林省最大的地表熔岩洞。1988年由官马镇政府与吉林市建筑一公司结合开发,开发洞长380米,总面积1800平方米。2001年由娃哈哈集团的任海涛先生承包,承包期为50年。2003年停止洞体扩建,洞长延伸了150米,新开入口,原入口变为出口。洞内原有景观保管完好,在洞口外杨靖宇将军停留过的中央建了将军壁。
3、天主教堂
磐石市天主教堂位于东宁街东来永商店后,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其中殿堂385平方米,是天主教徒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始建于1888年,由法国神甫利都所建。建筑作风共同,既保存了中国建筑的古朴严肃,又表现了西方建筑的华丽典雅。2002年3月磐石市政府肯定为县级文物维护单位。素日宗教活动是神甫和修女每天下午做弥撒,每周日神甫率领信徒做礼拜。圣诞节、复生节等重要节日都有较盛大的宗教活动。